教师评职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7:31

教师评职论文

教师评职论文范文篇1

各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教育学会、学校老师:

《中国教师报》由中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由《中国教师报》举办的“全国教师论文大赛”在各个学校老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已经成功举办两届。**年9月10——**年11月20日我们迎来了第三届“全国教师论文大赛”。本次大赛将继续秉承《中国教师报》全心全意为老师服务的宗旨,以纯公益的操作模式,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鼓励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为教师评职晋级提供帮助。

请各单位给予支持,欢迎各位老师的参与。

中国教师报

二00七年九月

征稿说明

一、征稿对象:(仅限《中国教师报》2008年订阅用户)

各地各级各类学校一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

二、征稿内容:

1、有关教育理论、各科教育科学、学法指导、特教幼教职教工作、班主任工作等。

2、优秀教案、个案分析、教学点评、评课稿、多媒体课件等。

三、征稿要求:

1、观点鲜明、结构严谨。每文一般以不超过三千字为宜,尽量用A4纸打印,一式三份,

仔细校对后邮寄,同时将电子稿发至:jslwds@。

2、来稿必复,严禁抄袭,一经发现,立即取消作者参赛资格,并报知作者所在单位。

3、题目下方依次注明姓名、单位、邮编、联系电话。

4、随文附一份5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

5、投稿务必注明单位订户或个人订户。

6、由于前两届有部分教师投稿较迟,论文送审后未能评定,造成了很多不便。故请本次参赛老师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内投稿。

四、有关事项:

1、本次论文大赛仅面向2008年订阅《中国教师报》的老师,不收取参赛者任何评审费用与证书费用。

2、参赛论文可由当地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教育学会负责组织。具体投稿事宜,由当地负责同志通知;个人参赛者也可直接寄交到江苏省记者站。

4、大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证书。

5、部分获奖论文经作者同意后结集出版。

五、收稿时间:

**年9月10——**年11月20止

六、联络方式:

教师评职论文范文篇2

笔者在十余年的科研活动中,陆续指导了近20名高职学生进行科研专题实习,深刻体会到科研专题实习模式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扩展,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应用与提升,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文字与表达能力的锻炼,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更加坚定地认为,科研专题实习模式是药学高职实践教学多元化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高职药学教育实施科研专题实习模式的可行性

当前,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仍存在着“高职生不同于本科生,无需进行科研活动训练”的观点。表面上看,科研与高职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与岗位工作不符,实际上是忽略了科研过程对高职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对高职生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高职生的科研应侧重于“应用型”而不是“学术型”,应注重应用技术或产品的开发而不是理论基础研究。一方面,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可能仅停留在拥有几本证书的层面上,而是要求教师能深度融入企业的产品生产、研发等实践活动中,能服务于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事实上,高职院校中部分教师已经在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实践技能,也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具有指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此外,高职院校聘请了大批行业、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其中亦不乏可作为科研专题指导教师的人选。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正在不断形成一支具备科研专题实习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无论哪种类型或层次的教育都不能批量地复制或制造人才,而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科研专题实习模式正是满足这一条件的有效人才培养途径。现实中存在一批迫切想继续深造的高职生,也存在部分对科研具有浓厚兴趣与好奇心的高职生。对于这部分学生,科研专题实习模式将比顶岗实习更具有吸引力,也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3科研专题实习模式的实施

开展科研专题实习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基于对高职生的实践、应用、创新等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应针对高职生基础相对薄弱、就业岗位偏重实践应用、独立思维能力不足等特点,在专题内容、指导方式、组织实施等方面开展有异于本科院校的专题实习。

3.1师生筛选

师生筛选即对指导教师及学生的筛选。对于指导教师,应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并且有在研项目的教师担任;对于学生,则采用自愿报名的原则,以欲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学生为主,或选择对科研感兴趣、想在该方面有所提高的学生。另外,为了保证高职生科研专题实习的质量,应根据教师科研水平的高低来控制指导学生的数量,如可根据指导教师在研课题数及课题级别高低确定具体的学生数量,原则上一项课题安排一名学生,对研发资金规模较大的课题,允许安排多名学生。

3.2开题

为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预见可能碰到的问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形成文本材料并在课题组内以PPT的形式汇报。在报告会上,带教教师应针对汇报细节,包括实验设计思路、方法、仪器与试剂的准备以及实验中应注意的操作问题等逐一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完善实验设计,使其对即将开始的科研活动更有信心。

3.3指导方式

高职学生第一次进行设计性的实践活动,由于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且缺乏实践经验与技巧,在好奇与兴奋的同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无法预料的问题和困难,挫折感也随之而来。对此,首先应加强指导的频度,切不可“放羊式”带教。笔者的课题组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由每位学生汇报前一天的实验情况,包括检查实验记录、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实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安排当天的研究工作内容等。笔者坚持每天现场指导1~2次,晚上及周末则通过电话或QQ的方式与学生联系与沟通,适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这样既保证了研究工作的效率,又使学生在与带教教师高频率的接触中不断学习科研思维与技巧,从而提高了科研专题实习的带教质量。其次,要注重开展阶段性的小结汇报,不可“埋头苦干式”带教。笔者将课题组学生分为若干研究小组,要求每间隔两个月左右,各研究小组的学生均应对前一阶段的科研工作进行小结汇报。通过PPT形式进行口头汇报、互相提问、教师点评,同时展示Word文档形式的研究内容小结,师生共同从文字、标点符号、图表、文本排版等方面找出不足。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及时回顾研究内容和理清研究思路、把握科研进度,同时也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互相了解不同课题的研究情况,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述、概括总结能力。最后,应尽可能增加科研训练的途径,如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使其进一步融入生产企业氛围;利用到外单位进行委托测试或合作研究的机会,将学生派往其他科研机构,使其进一步了解先进的设备,学习先进的技术。

3.4成果汇报

为评价学生进入科研专题实习阶段以来的学习成效,在实习结束时,要求每位学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出完整的科研论文,并由各教研室进行考核与评价。考核优秀的学生参加系部论文答辩,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就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与结果等方面进行阐述。由校内外同行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的课题意义、研究结果、论文写作、幻灯片制作、表述能力、回答问题的思维等进行综合评判,并按照考核评分标准给出学生相应的评分和评语。

4结语

教师评职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隐忧

教学和科研是两种性质的活动,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两个基本职能。教学是完成教学目标,培养职业人才的主要方式,是学校的工作重心;科研活动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专业领域的规律,是教学活动的理论基础。由于高职青年教师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还不能深入理解教师工作的性质,当面对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的情况下,有的人甚至开始怀疑教师工作的前景,使自己陷入角色的迷茫。为此,我们通过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调查数据,试图找出高职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隐优问题症结所在,并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隐忧的对策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某职业技术学院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8份,收回有效问卷66份,有效回收率为97.1%。其中,男性教师为36人(52.9%),女性教师为32人(47.1%);理科专业50人(73.5%),文科专业18人(26.5%);本科学历18人(26.5%),研究生学历53人(77.9%),博士研究生学历7人(10.3%)。(二)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目标,结合高职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自编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两大部分:一是个人背景情况;二是高职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隐忧调查。2.统计法。样本收集并进行有效性筛选后,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隐忧调查。1.青年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工作量的看法。调查显示,95%的高职青年教师对教学内容(见表1)表示满意,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这有利于青年教师能力的发挥。但91%的青年教师对每年400学时(见表1)的教学工作量表示不满,究其原因是青年教师的工作不仅包括教学工作,还包括科研、服务等工作,如果教学工作量太大将影响其他工作,这对教师的发展有很大影响。2.青年教师对教学考核的看法。86%的青年教师认为教学工作考核不合理。主要原因是:(1)教学成果(指导学生在学科技能、体育、音乐、舞蹈、演讲、写作等竞赛获奖;教师获教学(技能)奖等)在教学考核中起决性作用,例如,在教学工作量饱满的情况下,无论教学质量与教学过程如何,只要有教学成果,该教师的教学考核均为优———多数情况下教师参加省、市的技能竞赛,无论成绩如何,最少也能获三等奖。(2)学生评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考核影响最大(在教学成果相同的情况下),高职大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并不是以教师的能力和教师的态度作为依据的,主要是对教师的喜好作为评价的,这种弊端使得教师不得不去迎合学生的喜好,减少了教学内容,降低了教学难度,这势必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二)高职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隐忧调查。1.青年教师对科研内容与科研工作量的看法。85%的青年教师认为科研考核的内容及科研工作量计分标准(见表1、2、3)较合理。科研考核内容较全面,这有利于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发挥,并且科研工作量不同等级的计分可调动青年教师科研的积极性。89%的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量考核额定标准(100分/年)认为较合理,但对满分为600分(见表1S31+S32说明)认为不合理,青年教师科研水平还在起步阶段,对于高等级的科研工作还不能胜任,无法完成高水平的科研任务。2.青年教师对科研考核的看法。青年教师对科研考核的意见主要集中在教学成果与科研分值的比较。例如,青年甲与青年乙在科研工作量考核额定标准(100分/年)相同的情况下,青年甲在市级教学比赛中职得了第二名,他的工作业绩总分加了3*0.6=1.8分;青年乙获得了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科研分为3000分,见表3),但青年乙的工作业绩总分只加了1.5分。这样来看青年甲的工作业绩考核要高于青年乙,试想一下,市级教学比赛获奖怎能与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相比,这种比较完全没有反映出谁的贡献大,这大大的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高职青年教师对教学与科研认知的隐优调查。1.青年教师对教学与科研重要性的看法。调查显示,65%的青年教师认为教学重要,12%的教师认为科研重要,23%的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都重要。认可教学重要的教师,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根本,是教师的天职,是向学生传授知识重要的过程,同时,又因为在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中教学占有较高的比重,所以多数教师认为教学重要。认为科研重要的教师,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过于肤浅,尤其是学生评教决定一切的工作环境中,使得高职教学的内容更趋于简单,同时,科研在职称评定中具有重要意义,故他们认为科研重要。只有23%的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都重要,这说明,高职院校在教师的管理及引导存在不足,尤其在考评管理制度上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态度。2.青年教师对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的看法。71%的青年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科研对教学帮助不大,认为科研活动是属于专家与学者的工作范畴,教学是青年教师的工作领域,只要跟上最新的教学理论,采用最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可以成为优秀教师。29%的青年教师认为教学和科研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为科研提供研究的平台,科研是创造新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教学活动的理论基础。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隐忧的对策

(一)青年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研观,积极促进科研与教学融合。高职青年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研观,遵循科研与教学规律,树立“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提升,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教学是完成教学目标,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主要方式,教学是学校的工作重心,青年教师应该尊重教学规律,提升专业能力,完善教学理论,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科研工作更应该遵循它的发展规律,坚持不断探寻未知、获取新知,明确把握科研方向、理解科研内容、深入科研理论。科研与教学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却紧密相联,由于理论知识不断进行补充、修改、完善、创新以及传播而表现出科研与教学的双向互动一体化态势。青年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促使青年教师明确科研方向、思考科研过程、确定科研内容,所以说,教学是科研理论的源泉。同时,高职青年教师在科研领域内应不断进取与创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知识融入到教学当中,完善课程理论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二)青年教师应自我角色认知,做好职业规划。青年教师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还不能深入理解教师工作的性质及本质,当面对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的情况下,有的人甚至开始怀疑教师工作的前景。教师职业是一种清贫的工作,认清自己的角色和角色定位对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青年教师要通过自身努力,使自己能最大化地胜任教学,科研则需要有能吃苦的精神、顽强的毅力、严谨的科研态度及学术道德的操守。在对教师的工作性质清晰地认知后,青年教师要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这种规划应不断结合自己情况和客观环境的改变做出调整。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要注意理性的取舍,切不可急功近利,也不能在没有完成目标时灰心丧气,更不能看到别人成功时心升嫉妒。青年教师要有长远目光,要看到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努力在教学与科研两方面协调发展,为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三)高职院校应完善评价体系,正确引导青年教师。调查发现,学生评价与五花八门的各种技能竞赛对教师工作的考核起决定性作用,然而,最能体现教师价值的专业水平在考核中没有体现出来。在这种教学评价下出现了许多与教书育人相违背的事情,有的教师为了能让学生给自己打高分,降低了教学难度,甚至有的教师不再严格要求学生。由于降低了教学难度,教师不再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知道,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了教学水平,更是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每年评估一次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结合教学情况建立教学水平评估档案,由专业领域的专家、院级督导、学生、同行客观地实行常规的监测,保证评价体系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这样就会极大地促进青年教师在专业能力上下功夫,真正提高教学水平。调查也发现,每年过高的课时量减少了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时间,同时,青年教师对于科研的考核采用每年一评的方式也有较大的意见。这种一年一评的方式造成了大量垃圾论文的产生,有的青年教师为了评高分或者评职称,一年能发十几篇论文,这样的论文能有多少科研含量,大家都心知肚明,还有的教师课题申报成功的越来越多,但科研成果转化却寥寥无几。要知道,具有较高价值含量的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是需要二年、三年、或更长时间来完成的,因此,学校应该为科研提供有利的时间与空间支持,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建立相关的奖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科教结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3).

[2]刘雪凯.不同中医体质大学生身体机能和素质比较[J].中国运动医学杂,2010(6).

[3]李宝斌,许晓东.高校教师评价中教学科研失衡的实证与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4]宋寒,代应,吴庆.协同发展下高校教学岗与科研岗最优收益分配激励机制[J].科技管理研,2013(15).

[5]徐香梅.传统武术价值取向的现代化走向[J].搏击•武术科学(学术版),2005(7).

教师评职论文范文篇4

(一)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背景。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开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带动高职教师人数迅速增长,1999年我国共有专科学校474所,专任教师8.82万人;2013年高职学校1321所,专任教师43.66万人①,教师的成长将助推学校的发展。现阶段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一大批能够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对高职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质量要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先后出台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均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是关键。(二)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2011年国务院召开的征询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上,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顾京教授向温总理建言:“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所需的能力是有别于其他类型教师的,对他们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给予重点的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高评审科学化水平”。2017年1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评价更为科学,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的改革方向,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高校教师等职称系列的改革任务。教师职称评审体系的构建目的在于激发教师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高职学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其教师评价机制应当区别于普通高校。本文研究了15个省(市、自治区)②的高职学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办法(学校具有教师中级职称评审权,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承担高级职称评审),均力求融入职业教育特色。

二、评审办法

各地评审办法适用于高职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专任教师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评审体系包括4个部分:资格资历条件、教育教学条件、科研条件与破格条件。资格资历条件参照普通本科的标准制定,包括学历、资历、教师资格、职称计算机、英语、继续教育等;教育教学、科研与破格条件体现了职业教育特点。(一)教育教学条件。教育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体现了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要求。1、课堂教学条件。课堂教学包括教学工作量与教学效果。授课课程、课时数要求,专业课与基础课教师不同:专业课教师要求授课2门课程,其中有1门实践课程或指导过实训,课时数最低要求为120课时/年,最高为300课时/年;基础课教师课时数最低要求为150学时/年,最高为320学时/年。为改变以往“重科研轻教学”局面,教学效果和质量也成为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包括督导专家听课评议、学生评教和院系考察推荐等,内蒙古自治区自2015年增加了“说课评价”环节。学生评教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申报者须合格,湖南、山东、江苏、天津等地的申报者须有优秀等级1-3次。2、实践教学条件。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专业课程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申报者需达到任现职期间行(企)业工作(顶岗、兼职、咨询、调研或技术服务、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等)的累计时间要求(5-6个月);或取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3、育人工作条件。教师不仅是“授业者”,同时也是“教育者”。首先申报者需有承担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或指导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等工作经历。同时申报者还应在工作中承担“传帮带”的角色,包括指导青年教师、示范教学或学术讲座等。(二)业绩条件。业绩条件包括教学业绩、科研业绩与社会服务。1、教学业绩条件。教学业绩的衡量指标包括:教书育人奖励、指导学生获奖及教学改革与研究情况。教学改革与研究主要包括教师承担的教学建设与研究项目(含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建设项目、专业建设项目、教材建设项目、教学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项目、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等)、教学研究论文论著(教材)、教学改革与研究奖励等。2、科研业绩条件。科研业绩的衡量指标包括论文论著、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强调的是论文的质量和主持科研工作的能力。论文数量要求副教授3-5篇、教授5-10篇;质量要求各地标准不同,常用方式是规定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副教授2-4篇、教授2-5篇)。科研业绩条件各地均有考虑学科差别,常见方式是分文理科设定,其中艺术类(音乐与美术)与体育类的条件另设。重庆细分为9类学科(包括政治与法律类、思想政治教育类、财经类、管理综合类、文化教育类、体育学、农医综合类、理学综合类、工学综合类)设定条件;江西根据承担的教学任务(年均课时>200、<100<=200、<60<=100)设定条件。3、社会服务条件。高职教师肩负着教学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双重任务。社会服务工作包括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咨询以及高技能人才培训。申报者需具备承担重大横向项目、授权实施的发明专利、技术推广、被政府采纳的咨询报告等条件,强调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破格条件。对于确有真才实学,取得高质量、标志性成果的突出拔尖人才,可打破评价指标标准化,不受学历、资历、职称外语、计算机条件的限制,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综合各地的条件:破格教授需教学、科研成果获得部级政府奖励或部级政府荣誉称号;破格副教授则需获得省(部)级政府奖励或省(部)级政府荣誉称号,奖励等级要求与排名要求各地有所不同。(四)评审方法。职称评审一般都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的方法。适合定量评价的指标,如教学工作数量、科研成果数量等;适合定性评价的指标,如教学工作质量、科研成果质量、思想道德表现等。申报者先要通过学校内部学科组对其德、能、勤、绩平时考评与定期考评情况进行评议,然后推由教育主管部门委托的临时专家评委会进行最终评审。

三、问题与思考

各地高职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均力求体现对教师的要求,但在职业教育要求不断提高的时代,仍有几点亟待思考。(一)需重视师德考核。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概括为“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各地评审办法中的思想政治条件根据年度考核基本合格、不合格,受警告以上处分或弄虚作假者进行延期申报处理,未将师德考核要求放在首要地位。《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将对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标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同时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将“红七条”的师德禁行行为作为考核指标,对师德表现突出的应优先考虑。师德应为职称评审的首要考核指标。(二)需单独评审专职辅导员。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主体为专职辅导员,《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可将专职辅导员单独设组,单独评审”。各地多将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直接纳入教师职务系列评审条件,除课时要求外,均与思政教师统一标准;内蒙古、上海、河北、江苏等地出台了辅导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条件,评审指标仍围绕着教学科研,均不利于考核出辅导员的真实水平。《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指出高级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具备有影响力的成果,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与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考核确立了详细指标,可为职称评审参考。(三)需科学合理地评审。各地高职学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办法对教学能力、业绩与实践教学都提出了要求,但评委会由教育主管部门临时委托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方式侧重看论文、审科研项目,评审结果偏学术化,具有高技术水平,爱岗敬业、服务一线的人才不能突显出来。为了激励“把论文写在讲台上,写在车间里,写在流水线上”的将研究与技术相结合的教师,2015年黑龙江高职高专教师系列职称实行直接聘任制度;2014年浙江省宣布逐步下放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权限,淡化资格,强化聘任,解决评价与使用“两张皮”的现象。2017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让真正的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作者:唐鸿铃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俞启定等.审视与反思: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的套用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13(1)

教师评职论文范文篇5

对于职称职称论文润色方面来说要进行的主要事项有以下这些:

一、在职称论文选题上的润色我们可以通过: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等。这些都是对于职称论文选题进行润色的比较好的方面。

二、职称论文信息的润色:对于正文来说润色需要有实例研究,通过相应的数据资料的分析,当然了也需要相关的职称论文资料的引用等,这些也都是有关职称论文润色方面考虑的事项。对于职称论文段落直接的衔接,职称论文词语上的使用和单位符号的应用等等,这些都是润色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三、职称论文格式规范的注意,这个方面也是润色中要考虑的问题,职称论文的格式规范决定了职称论文的初审通过,所以职称论文润色要加强这个方面的应用。

1.发表职称论文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投稿、审稿、录用/被退稿、修改润色、终审、定稿、校对、排版、印刷、出刊、邮寄。普通期刊正常审稿时间为1-7天,发表周期为6-8个月。

2.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知网、万方,龙源,数据的同时检查也逐渐成为了职称评审单位对“刊登作者学术成果”的刊物进行检测真伪的有效手段。但无论是中国知网还是万方数据,通常要在杂志出刊后的1-3个月内才会登录该期文章。

一般登录过程是:杂志出刊后,杂志社向中国知网或万方数据递交光盘版的期刊数据,中国知网或万方数据会根据自身的更新速度将光盘数据录入系统。因为工作量大,所以一般要在1-3个月内才会登录完。

3.为了评审核心期刊,应对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各类审核,多数想要寻求发展的期刊,不断压缩版面,稿件质量精益求精,这导致职称论文被退稿或返修的几率大幅增加。

4.每年都有高峰期,赶上高峰期会拖延发表时间,耽误评职;中高级工程师至少要发表2--3篇文章,教师评职要发表更多。

5.提前三年发表更有说服力。

教师评职论文范文篇6

职评对于老师们来说似乎披着一层面纱,各种猜测,各种疑问萦绕在老师们心中,职评前后一个月都不能静下心来。其实,正如职评科负责人说的,现在证件几乎都没有问题,主要会上课,上好课,都能过。

一、英语教师的基本功

1、口语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要训练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口语。因此在平时要多听录音多模仿,上课一定要用全英教学,相关的语法术语必须熟练。如果平时上课不用英语教学,到时候搞突袭,讲起课来肯定是磕磕巴巴,错误连篇,这样就降低了你的等级。

2、板书

听课过程中发现几位老师板书漂亮整齐,但大部分老师英文书写不太好,影响了整体效果。字无百日功,只要我们天天坚持临帖练习,肯定会有一手流畅漂亮的粉笔字的,这一项应该不是问题。

二、课堂环节设计

虽然是短短十分钟的微型课,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从导课到授新,每一个活动设计,到检测,最后作业。得分高低,这一环节尤其重要。

1、英语课的课型特点

英语学科有几类课型,讲的最多的是听说课和阅读课,因此活动设计要符合课型特点。比如听说课流程,导入后引入新知训练—听力训练—设计活动巩固练习—归纳总结—检测,每一项活动设计体现学生活动什么,如何活动,新颖的设计会给课堂添彩;阅读课课型设计必须体现阅读课特点,scanreading—carefulreading—keypoints—check,快速阅读问题的设置,和精读问题的设计,读中如何设计活动,读后活动的设置都用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针对文中重难点的处理。

三、趣味性

英语学科学生缺乏的是兴趣,尤其是七年级学生,有了兴趣,肯定学好。因此在教学中应设计各种各样的趣味活动,比如歌曲、游戏、卡片、拼图、故事、竞赛等,活动的设计要恰当训练所学内容,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学生看课堂虽看不到学生反应,但能设想课堂场景,精彩的教学活动设计恰到好处,讲课得分肯定很高。

四,多读书

这体现在答辩环节。答辩所提问题是与你所讲课程相关的,或是授课内容的扩展。可以是教学理论知识,课堂重难点的把握,设计那些活动任务来完成教学,也可能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比如,有一个七年级老师讲述学习颜色一课,答辩问到了每一种颜色的感情色彩是什么,她说的没有一个是正确的,说明课外知识贫乏,影响成绩。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多读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样答辩起来才能够游刃有余。

对于高校英语老师核心论文的发表上要注意的问题以下这些事项:

关于稿件的字数约束。论文的字数请求意味着能少就不要多,规定多少字数范围就控制这个范围之内,毕竟论文不是散文,期刊的版面约束决定了多出的字数只能被删减。字数少,即便版面占不满,也不影响发表。

教师评职论文范文篇7

1、“标尺”的建立。探索以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引导教师全面发展,使其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体现职务评聘工作的人才评价职能,引导教师全面发展,首先学院建立和完善了教师职务资格评审条件,积极制订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科学合理的评审指标体系。2010年我院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制定了《讲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细则》,2011年又对该细则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1.1中级评审指标体系表。

1.2职称评审指标体系坚持的两个原则。一是教学能力导向原则,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关系到教育的方向和教育的质量。高职院校要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坚持以教学为主;二是实践能力导向原则。要求我院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具备双师素质。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教师必须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由于评审指标体系的正确导向,老师们逐渐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突出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

2、在具体评审过程中,重点细化三个方面评价内容一是教学工作系统评价。教学工作系统评价包括七部分考核内容:教学工作量,执行教学规范,教学竞赛,学生评价,听课成绩,实践锻炼,评委评价。根据高职教育特点,我们对下企业锻炼做了特别要求,作为评职的必要条件;二是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考核内容:论文、教材、专著、教研、科研成果及应用科技成果,成果奖励等。其中,对教研教改做了硬性要求;三是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包括四部分考核内容: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荣誉奖励,教书育人,评委评价。其中,对育人工作(担任辅导员)做了硬性要求。通过重点强调细化这三方面内容,充分发挥了职称评审这个“指挥帮”作用,更加突出了高职教育特点。

3、规范评审程序,遵循三公原则,保证职称评审的客观公正一是信息公开。评职前人事处要就评职的具体工作安排、各相关岗位空缺情况、各类职称评审的条件等进行公开。评审过程中绝不搞暗箱操作,评委们充分交流意见,民主表决。评审后严格按要求进行公示;二是评审的公平公正。评审前人事处及相关部门要对申请人的任职资格、申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核。评审过程中努力做到组织科学、合理,过程公开、透明,评审组和评审委员会坚持原则,把握标准,对申报者的评议、判定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绝大多数人的预期。通过职称评审,学院基本形成了人才成长的正确导向,切实发挥了职称评审的激励导向作用。

4、加强监督检查,严肃职称工作纪律为确保我院职称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我们进一步强化了监督机制。首先是加强对参评人员的诚信教育,并按规定填写诚信承诺书。其次是在制度设计上加强监督,评审的每个环节都有学院纪委工作人员参与,评审结果要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最后是完善并加大对评审专家、工作人员的监督问责机制,每个环节的评审都要有人签字负责。正是有了这种制度的保障,两年来学院评职工作没有出现一次违规现象。

教师评职论文范文篇8

(一)课程安排

(1)学分与课程。圣约瑟夫大学本科生每个专业的学分要求为120分,每门课一般为3个学分,四年修完40门课程。通常一个学期选修5门课程15个学分,一学年修完10门课30学分。本科生没有安排毕业论文环节,修满120学分就可以毕业并获得学位。(2)专任讲师课时量。圣约瑟夫大学都是小班教学,专任教师通常承担2门课、一周6~8节课的教学任务。专任教师通常配有学生助教,帮助老师批改作业等。(3)考查课与考试课。圣约瑟夫大学所有课程都是考试课程,没有考查课与考试课之分。(4)毕业论文。圣约瑟夫大学的本科生、甚至硕士研究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大量的小论文作业、课程论文、以及课堂上的报告与展示等。圣约瑟夫大学有专门的写作中心,学校安排专门的场地、专业的指导老师和优秀学生组成指导团队,免费指导学生完成各类作业、论文的写作。指导团队成员的指导时间和地点在其网站上,每位学生都可以选择指导团队成员进行预约。

(二)辅修专业制度

辅修制度在美国早已普及。圣约瑟夫大学非常重视辅修专业,为学生提供了种类繁多的辅修专业,也强调对辅修专业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学校共有主修专业50个,辅修专业也有50个。学生如果选修辅修专业,在修完该辅修专业的专业课程后,就可以获得辅修证书。在课程教学管理方面,辅修专业的要求与主修专业的要求是一致的,不存在降低课程门槛的情况。

(三)教师教学业绩评价制度

对教师的教学业绩评价主要基于两个方面:教师对教学科目内容的熟练掌握程度;教师的沟通传授能力与技巧。第一个方面是考察教师自身的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对教师的要求首先要有专业知识强、学术水平高。第二个方面是教师能把自己掌握的教学科目知识有效地传授给他的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就取决于教师的传授与沟通能力。对于教师对教学科目内容的熟练掌握程度主要由同行来评价;对于教师沟通传授能力的评价,主要由同行和学生来评价。圣约瑟夫大学的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两部分,其中:1.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主要指标:①同行评价;②对课程教材的开发研究;③开设新课程或现有课程的新教法;④自我评价;⑤学生的建议。2.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辅助指标:①学生评教;②学生的反馈意见;③所教课程列表;④课程的难易程度与分级规程。

二、圣约瑟夫大学与湖州师范学院的比较与思考

(一)课堂教学比较与思考

(1)教学过程的比较与思考。圣约瑟夫大学的大学生通常需要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写作、课堂展示等多种作业,而这些作业需要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创作、探索等,才能在课内参与研讨交流和探究知识的教学活动。因此,学生课外忙着找资源,课内必须积极表现。反观湖州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坐在教室被动听课的时间多,作业较少,课后对于学业的练习巩固较少,各种考试测验比较少,学生比较空闲,没有各种作业和考试的压力。在教室里玩手机的、打瞌睡的,上课迟到的,甚至随意缺课的,并不少见。学工办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到教室去点名,并公布学生旷课情况,但这种围追堵截学生缺课的模式,其效果并不太理想。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授也认为目前大学生学风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混日子”、厌学、纪律涣散、学习能力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等。[1]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安排非常重要,如果学校的制度能让学生主动走进教室,主动认真听讲、讨论问题,多花时间和精力准备各种考试,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变作业少空闲多为作业多学业忙,不仅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更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与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学生在学校越是经受各种训练,不断挑战他们的潜能和雄心,越能记住母校给他的教育,将来回馈给社会的也会越多。(2)课程考核的比较与思考。对学生的考核可以说是一根指挥棒。圣约瑟夫大学的课程统一设置为考试课,不区分考试课与考查课。圣约瑟夫大学对学生的考核制度是把学生的作业、小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都计入学生的成绩,且本学期课程考核不合格没有补考,直接交钱重修。学校要求除非事前申请并获得批准,考试都采用闭卷考试。即使是获得批准的开卷考试形式,或者带回家去写的论文,学生都会认真的完成,而不会抄袭,这与美国的诚信教育、社会信用密切相关,一旦发现作弊,在信用记录上记一笔,损失非常惨重。在对圣约瑟夫大学教师的访谈中,他们表示没有考试前划重点一说,因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本门课程的知识重点已经被反复的练习和测验了。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不给学生“放水”。他们形容任课教师给学生“放水”,学生轻易获得高分数(A),为任课教师给学生“easyA”,而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在对考试的管理中,如果发现某门课程的学生考试成绩普遍高,那么学院将会进行调查,找相应任课教师谈话。如有任课教师给学生成绩考评是“easyA”,相应任课教师将会受到警告或处分。我校在课程设置时区分考试课与考查课。①对于考查课,在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考查课不重要,随便应付一下就可以了,反正老师都会给个好成绩,而且不用担心不及格。现实情况是考查课的成绩大都在良好(B等)以上,优秀(A等)也不少,不及格的基本上没有。虽然一些任课教师希望闭卷考试,但实际上任课教师很难操作,因为教师个人没法安排考场和监考,所以考查课的任课教师大多数让学生写一篇小论文。学生通常也会主动要求交一篇小论文,而小论文许多是在网上下载拼凑而成。如果任课老师要求严一些,如布置一些作业,期末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学生就直接抱怨“怎么把考查课弄得像考试课一样呀”,任课教师也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②对于考试课,通常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以总评60分为及格通过标准。期末考试通常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在期末考试时,虽然大部分教师都比较严格,但也存在一些任课教师划重点的现象。平时成绩由考勤、作业等形式评价,但部分任课教师对平时成绩的把控并不严格,给出相对较高的平时成绩。考试课要求任课教师在完成规定周课时之外,还要承担后面的出试卷和批阅试卷等工作,任务重、要求高。考试课在计算任课教师工作量时与考查课一样,都是按照上课节数进行计算。其结果是一些任课教师不愿承担考试课的教学任务,而承担考试课多的教师也有怨言。美国高校实行宽进严出,宽进主要是因为美国高校多,几乎人人都可以上大学;严出则保证了教学质量,使得美国的高等教育傲立全球。而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基本实行“严进宽出”,大学的毕业率高达95%以上。[2]我们的学生习惯了挂科后有补考,补考不过有重修,重修不过还有毕业前的清考。学校也不太愿意“劝退差生”,对学生的约束不够。

(二)课程安排的比较与思考

(1)学分与课程的比较。湖州师范学院的本科生要求四年修完160学分以上,考试课通常3学分,安排54学时;考查课2学分,安排36学时。师院本科生一般还有1个学期的实习,实际在校上课时间为7个学期,在校每个学期的考试课和考查课通常有8门左右,有时多达11门课。从学分对比来看,我们的学分高出圣约瑟夫大学40多个学分,相应地,每个学期开设的课程门数也远多于圣约瑟夫大学每学期开设的课程门数。圣约瑟夫大学的学生一学期修完5门课,通常会忙得不亦乐乎。如果我们的学生每周课后都有作业、再加上小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一个学期安排8门课,学生会非常紧张吃力。但目前的状况是我们的学生较为空闲。(2)课时量的比较。根据湖州师范学院教务处的数据,2013年专任教师的一年平均标准课时量超过500节,而设定的工作量为288节。一些学生数量较多的二级学院,任课教师完成的标准课时量惊人,2013年最多的一位老师完成的标准课时量超过了1000节,达到1001.86节,许多教师有600~700节标准课时。教师大量的时间在教室讲课,其结果是教师疲于应付讲课。其次是大班上课。在我国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大量扩招,但师资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大班上课在所难免。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大班上课确实可以节约成本,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如商学院,基本上是两个班合班上课,学生人数为90~100人。假如每周每门课布置一次作业,加上小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将会成倍增加。我们的教师没有配备助教,客观上老师也没有太多的精力来布置许多作业,组织小考等。(3)毕业论文的比较。与美国圣约瑟夫大学本科生不用撰写毕业论文不同,湖州师院的本科生都要撰写毕业论文。我国高校的毕业论文有其相对合理的一面。毕业论文偏重于研究型的写作,适用于研究型大学生的培养。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演变角度考虑,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毕业论文在培养研究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改革不时出现在高等教育者的视野中,甚至一些学者提出直接取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环节。本文认为,在大众化教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需要学生掌握包括论文、报告、信函等多种体裁的写作。如果要取消毕业论文环节,那么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小论文作业、课程论文与设计、课堂报告与展示等就应该填补上毕业论文对学生的训练与测验。

(三)辅修专业制度安排的思考

湖州师范学院现有52个本科主修专业,同时也在实行辅修制,但目前开设的辅修专业只有有限的几个,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等。曾经有几个二级学院希望开设辅修专业,如人文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等都曾尝试过,但由于招生人数不够而未能开班。在师院开设辅修专业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①辅修专业的师资投入不够,由于教师本身的课时量偏高,难以要求用同样的精力和时间来从事辅修专业的教学。②学生功利性强,希望降低教学要求,交钱拿证的想法强烈。③学校对辅修专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四)教师教学业绩评价制度的比较与思考

(1)同行评价。圣约瑟夫大学的教学业绩评价,最重要的是同行的评价,而学生评教只是作为辅助指标。根据教学业绩评价的理论依据可以知道,学生不能判断教师对教学科目内容的掌握程度,这需要由同行来评价。其次,任课教师的沟通传授能力与技巧,学生作为主观能动的培养对象,能部分评价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技巧,但不能全部由学生的评教来定。同行评价是一个指导维护教学标准的检查过程,也为后续的教师评价提供相应的参考。同行评价为教师分享其学术经验提供机会,同时也是学术自由的一种体现。同行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同行评价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是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评价,同时也鼓励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相互促进。同行评价由各系和各专业负责,通常各部门所有有资格的教师都要参与同行评价,同时也对所有教师进行评价。同行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观察、课程教学科目内容的掌握、教学材料的考核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研讨与检查等。总结性评价主要指同行对教师教学行为结果进行的评估,它为教师的职称晋升和教师获得终身教职提供有效信息,因此,总结性评价必须由同级或高一级的同行来进行。业绩考核的目的一方面是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价,给出结论性的意见;另一方面应该是通过业绩评价促进教师的能力与水平的提高。目前,我们在教师业绩评价实际操作中,倾向于对教师的总结性评定,而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相对不足。(2)学生评教。圣约瑟夫大学每年都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教,采取量表打分和开放性问题回答的模式。对任课教师的评价采取A、B、C和D等级形式,而不是采取百分制。教师之间不进行排名;在评教之前,也不事先设定教学业绩评价等级的教师数比例。教师如能获得B等,就被认为是良好,能获得A等,通常会被认为非常优秀。当然,如果教师获得D等,将会被警告。圣约瑟夫大学的办学理念始终以培养学生为中心不动摇,但不是一味的迎合学生。“严师出高徒”,在业绩评价的时候,把学生的评教放在辅助参考指标中,是有其道理的。湖州师范学院在每个学期的期末之前都会组织在校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教,学生评教已经成为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其评教制度设计主要参照浙江省教育厅文件精神:教学业绩评价主要取决于评教分数,采用百分制打分,而且依据评教分数对教师进行排名;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实行等级考核制,并进行比例控制,B级(含)以上比例不得超过当年度(学年)学校参加考核教师人数的60%,其中A级比例不得超过20%,C级、D级和E级也都应有一定的比例,具体比例由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评教等级直接与职称晋升、评优等挂钩,考核结论作为教师评优、岗位聘任、职称评定、津贴和奖金发放的重要依据,如果某一年获得E等,接下来的三年不能职称晋升等。[3]这些制度安排出发点是为奖优惩劣,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经过多年的评教循环,在校学生给教师的评教分数越来越高。近年来在校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教分数基本没有低于80分的,高分甚至超过96分,平均都有90分。通常的理解是80分以上就是良好,90分以上就是优秀。面对如此高的评教分数,是否有虚高的成分?从浙江省教育厅调查统计的毕业生反馈信息可以知道,师院毕业生对教师的课堂授课质量打分较低,基本在60~80分之间。学生毕业离校后的反馈可能更真实地反映了实际情况,因此,可以认为在校学生的评教分数有虚高成分,学生评教难以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业绩。学生评教的分数高,可以来自两种情况:一种是任课教师确实优秀,这种情形值得鼓励;另一种是任课教师给他的学生“easyA”,给他的学生放水,评教时学生作为回报给他们的任课教师打高分,这种情况则应该加以反对。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教师作为理性人,会谋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教师为了在学生评教时获得A等、B等,捷径是与学生搞好关系,给学生“easyA”。同时,为了规避获得E等,也会有走捷径的冲动。如果走捷径没有受到相应的限制或警告、处分,那么其获得的收益是A等或B等的业绩,而支付的成本几乎为零。现实中已经有案例表明,越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的教师,学生对他的评教分数不一定高;反而是迎合学生的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些诱人的“段子”产生“兴趣效应”,降低对抽象、深奥理论知识的要求或直接放弃,考核时给学生“easyA”等,评教分数却相对较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评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自己接受知识时的感受、知识的难易程度、教师的严格要求程度、课堂的轻松活泼程度、考试的难易等。学生作为理性人,他们的首要目标是获得好成绩、高分数。好成绩和高分数可以作为评价能力与水平的指标,但好成绩与高分数不能直接与能力水平划等号。如果考核标准高,获得好成绩能能体现其能力与水平高;但如果考核标准低,获得高分数则不能正确体现其能力与水平。好成绩与高分数可以通过学生自身刻苦努力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教师放松对学生的考核而获得。现实中,部分学生听“段子”有兴趣,学抽象的理论知识无精打采;要求任课教师最好不要布置作业,即使布置作业也要求简单点或可以抄抄就能完成的;考试前要求任课教师划重点;甚至有学生直接要求任课教师给高分,理由是要评优、入党、出国留学等。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由于制度安排是以学生评教分数为教学业绩评价的主要依据,任课教师与学生容易形成“合谋”,即任课教师给学生“easyA”,学生回馈其教师高的评价分数。学生在考试前会要求任课教师给学生划重点,而任课教师也会有意无意的给学生考前复习。经过多轮博弈,形成恶性循环,其结果是学生轻松获得高分数和好成绩,而评教分数虚高。目前师院已经意识到任课教师在期末给学生划重点,并通知老师不能划重点,也曾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布置作业,但没有相应的制度来监控和处罚。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这是无效的威胁。圣约瑟夫大学把学生评教作为辅助参考指标,体现出兼顾短期与长期的评价,从制度上保证不在短期一味的迎合学生。

三、建议

(一)调整学分与课程

首先,建议修订培养方案,精炼专业教学计划,减少一些学分和课程。其次,建议修改考试课与考查课的设置,或者直接取消考试课与考查课的分开设置。第三,改革毕业论文环节,建议分专业与学科实行分类管理。建议从大一开始,在整个大学过程的培养中增加写作的训练。建议成立写作中心,指导学生的写作,也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写作竞赛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第四,重视辅修专业,建议学校牵头组织辅修。采用辅修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比较优势。目前转专业受限制,辅修专业也可以体现师院提倡的“最适教育”理念。

(二)重视过程教学

首先,建议强化学生的过程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忙起来,改变学风应有制度上的保证。其次,建议给任课教师配学生助理,帮助教师批改作业等。第三,坚持严格要求学生。对于达不到合格大学生基本要求的学生,予以劝退,让学生断了混日子的念头。第四,严格教学过程管理。任课教师不能给学生“easyA”,学校应加强监督和管理,并出台相应的制度,约束教师行为。同时,也应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养成良好学风。

(三)适当调整教师业绩考核制度

教师评职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新机制高校;职称评聘;实践;思考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步伐,利用高校扩招和鼓励高校创新办学机制的有利时机,2001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省教育厅批准,华南师范大学与佛山市南海区(原南海市)政府共同创办了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以下简称南海校区)。南海校区作为新型的校区,从性质上来看,其创办主体是政府,也就是公办学校,这是与一般民办高校的主要区别之一;从师资管理模式来看,南海校区实行的是全员聘任制,与一般民办高校相类似,即除了部分学校本部派出的教师外,南海校区招聘的教师没有国家事业编制,其人事关系均挂靠在人才市场,这是与学校本部在人事管理体制上的一个主要区别。由于实行了新型的师资管理模式,南海校区的职称评聘工作也与学校本部有所不同,在创办初期,南海校区实行的是双轨制,一方面参照国家事业单位的做法,对于部分按照国家认可的方式取得职称的教师,在其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后就予以聘任;另一方面,对于校区急需的人才,则实行低职高聘。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对校区创办初期的人才引进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吸引了各种高层次人才加盟到南海校区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及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客观上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现行职称评聘模式已经成为校区良性发展的“瓶颈”。分析南海校区办学8年来的职称评聘管理方式,既可以作为华南师范大学全面推进人事改革进程中的经验,又可以作为同类型院校人事管理的参考。

一、南海校区职称聘任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南海校区实行以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模式,除了部分学校本部派出的管理干部之外,多数教师没有国家事业编制,在当时的政策环境下,与具有国家事业编制的公办学校相比,在人才引进工作方面校区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人才引进举步维艰。为此,南海校区实行了弹性的聘任制度。一方面,出于对稳定教师队伍的考虑,参照传统国家事业单位的做法,在教师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后就予以聘任;另一方面,我们认识到校区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靠一批高素质的骨干人才队伍。为此,对于校区急需和高层次人才,实行低职高聘的政策,例如,将一些不具备副高职称的博士聘任在副高岗位上任职。客观来讲,这种做法对校区创办初期的人才引进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吸引各种高层次人才加盟到南海校区来。但是,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师队伍越来越壮大,和许多同类型院校一样,我们注意到以往的职称聘任工作遇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

第一,聘前重科研轻教学、教研。当今,国内许多大学在追求“建设国际或国内一流大学”的浪潮中,科研工作被置于学校头等重要地位,忽略了大学的培养人才功能,给职称评审工作带来过分强调以科研和论文为导向的副作用。在现行的职称评审条件中,尽管全国不同省份或同一省份内不同地区的高校要求不一,但总体来说,对教师的著作、论文、科研项目鉴定、获奖等都有具体规定,而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等却被放在次要地位。这容易给人一种感觉,反映一个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标志就是科研成绩,科研能力强、成果多的教师就是优秀教师。于是,很多教师在评上职称前把主要精力用于搞科研,轻视教学工作,不愿意多上课,只要能应付学生就算了,没有深入研究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在教学督导的评估中,教学能力一般,但凭几篇论文和几项课题照样能评上副教授、教授;而教学水平高、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却因为论文和课题的数量较少,连申报职称的资格都没有。我们应该承认,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既要把课上得精彩,受到教学督导的肯定和学生的欢迎,又要有突出的科研业绩,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同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持续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于是,“教不成教授,教授不教”的思想流行,教书只能成为教书匠,没有纵向科研课题,没有在高级别期刊发表的论文,评教授几乎没有可能的观点成为不少老师的共识。

职称评审中以科研和论文为中心是对教学中心的否定,因而是本末倒置的,与高校首要的“人才培养”功能背道而驰,产生了大量“业绩教授”而不是“学术教授”,这种现象会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素质下降。

第二,聘后考核机制不完善。南海校区在这方面的工作既有许多传统高校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南海校区所自有的个性问题。南海校区对教师的聘后考核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学生、教学督导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科研工作的评价以及部门领导对教师的评价。和许多传统高校的聘任工作一样,南海校区的评聘工作还没有实现正真意义上的评聘分离。一般情况下,对于通过正常评审取得职称的教师,校区一般都会予以聘任。但是,对于聘后如何评价教师是否履行了岗位职责,我们现有的岗位考核机制显得不健全、程序不科学。由于一段时期内校区的定位是以教学型为主的学校,我们对教师的考核一定程度上侧重了教学部分,为了督促教师履行教学任务,我们将学生和教学督导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引入到考核方案里去,考核结果是教师是否续聘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从近几年来的实行情况来看,出现了一些有悖于考核目的的现象。我们发现部分老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投鼠忌器,因为担心学生做出不利于自己的评价而不敢严格要求学生乃至过度迁就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奉行的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在科研业绩评价方面,由于我们对教师的论文和课题要求相对较宽松,教师对论文和课题的动力主要源于职称的评审,“评前使劲干,聘后死不干”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师在聘后主要是为了应付考核任务。

上述这些现象的出现是与我们的初衷相违背的,折射出单一的考核机制容易走向极端,长此下去必然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第三,不利于人才流动。在现行的国家政策下,社会人才流动机制尚不健全,在具有国家事业编制的公办院校中,国家高度指令性的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直接影响教师切身利益的政策制度均与职称挂钩,“评聘教授”的各类待遇基本上由国家财政保障,实质上是为人才的单位所有制和用人的终身制保驾护航;而在没有国家事业编制的民办或公办新机制院校中,情况则大不相同。“聘任教授”的工资待遇等要由聘任单位来决定,养老保险等只有社会化这条路可走,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突出问题。首先,具有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的公办院校的“评聘教授”一旦离开了具有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的公办院校系统后,其各种待遇将得不到国家财政的保障;同样道理,由于国家只认准评定职称,民办或公办新机制院校中的“聘任教授”,到具有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的公办院校后将不会被承认,“聘任教授”只是“地方粮票”,这就为人才的流动设置了障碍,无形中在这两个不同人事系统中的中间修建了一堵墙。其次,关于退休金的问题,“评聘教授”。

按国家现行的规定,大体上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待遇来核定,由国家的财政保障;但是,对于“聘任教授”来说,基本上是参照社会化的企业模式来走的,干了一辈子“聘任教授”,到退休时可能拿很低的养老金。

二、对新时期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改革的若干思考

第一,让大学教师回归课堂。目前我国高校职称评聘政策对大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由此衍生出很多老师都忙着搞科研、拿项目,尤其是教授越来越“远离”课堂的现象层出不穷。虽然不少人对此提出批评,但是在目前“科研强校”的浪潮中,高校为职称评审设定了教学和科研业绩的条条框框,教师要想晋升职称就只能按照学校制定的游戏规则来走。无论是在教学岗位上还是科研岗位上做出贡献的,都是教师劳动成果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理应受到尊重和肯定。学校和专职科研机构不一样,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首要强调是人才培养的功能,这并不意味着因此忽略了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功能,两者并不是矛盾的。

高校不应该要求所有教师都要达到同样的教学和科研业绩水平才能晋升相应的职称,而是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区别对待。不同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定位,设置相应的教学、科研岗位,然后通过岗位要求来聘任教师,不同的任务由相应的教师来承担。我们要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业绩上脱颖而出,使他们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荣誉感,而且还要让他们因教学成绩而获得相应的经济、政治待遇。要把教学业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价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利益导向引导到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引导到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育人水平上来。在申报相应职称时,对教学名师、教学质量优秀、获得一定级别竞赛奖的指导教师、教学建设项目等在课堂教学一线、教学建设一线取得的实践性成果视同教学成果奖或教改项目,用以替代部分论文和科研成果,而不是以规定级别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来作为评聘的惟一标准,也就是说,教书教得好,同样可以作为评职称的重要条件。

第二,完善聘后考核机制。教师的聘期考核要把日常考核和阶段性考核相结合,并以日常考核为基础。考核要以平时教学检查和教学督导的结果、被评对象的教案、完成教学计划情况、科研情况等作为重要依据,对教师全面履职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同时,教学管理部门每学期组织一至两次学生对教师评价的调查,对于学生反应强烈、评价较差的教师,由教学督导进行情况核实并督促其限期改进,学生的评价不直接纳入考核指标,但作为督导评价其教学结果的参考。在聘期届满后,由学校聘任委员会统一打分,确定考核等级。

对于连续两次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考核合格者继续聘任;对于考核不合格者,第一次不合格的在原职称基础上低聘一级,高职低聘教师的待遇等同低聘职称相应的待遇,低聘教师参加原职称考核,若下一次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则自动恢复相应待遇;连续两次不合格者予以解聘。公务员之家

第三,完善退休养老保险机制。2009年1月28日,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式下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国务院要求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试点省市正式启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而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由此可见,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这将拉近国家事业编制院校教师和新机制院校教师在退休后的收入,使大家一定意义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当前,我国企业养老保险改革已经取得了可贵的阶段性成果,正逐步进入正规运行时期,为立法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行的现实条件。

参考文献:

[1]吕镇城,秦继红。实施全员聘任制的成效———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的实践[J].经营与管理,2008(03).

[2]孙福兵。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何新征,张理中。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改革探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03).

教师评职论文范文篇10

毕业设计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必修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是运用所学课程检验专业认知水平的重要过程,是理论学习过渡到实践应用的必要环节。信息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通过独立的实践操作,将计算机的有关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了解新技术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工程中的应用,扩宽工程视野,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都起到重要作用。毕业设计既是学生毕业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推进产教融合,衡量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存在主要问题

1.选题问题。近年来,由于职业院校生源结构及招生制度变化,毕业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在选题模式、题目来源、题目类型与难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2.时间安排问题。由于我院高职学生在大三上学期陆续展开就业工作,这就给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带来很大阻力,能否顺利完成也成为问题之一。

3.过程监控问题。毕业设计安排后,如果过程疏于管理控制,设计质量就成为重要问题。

4.答辩问题。答辩是毕业设计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答辩不重视,对于整理归档及评估诊断也是重要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具体措施

根据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存在问题,按照合理、实用、高效的原则,重点通过对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选题、过程监控、质量评定考核等四个方面内容进行改革,提高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促进信息类专业发展。

1.确定合适的选题。选题适合是保证毕业设计顺利完成的基础。针对高职学生学制短、理论知识较薄、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了解在校学生的就业需求及毕业学生在企的岗位任职现状来考虑毕业设计的选题。①教师出题与学生自选相结合机制解决选题。要求所有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在第四学期末按照研究方向及所授课程填写课题申请书,同时鼓励初级职称教师也积极申报毕业设计题目。为了充分发挥高职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毕业班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及所学课程申请题目。毕业设计课题的选定,采取由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兴趣及特长,结合指导教师授课情况和研究方向选报导师,实行双向选择确定。如有较强开发意愿及能力的同学,可以选择电子产品与信息系统开发类课题;对图形及设计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类课题;对网络及信息处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网站及信息处理类课题。毕业设计课题的选定确保学生依据兴趣选择,使得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和潜能得到发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2013级实施后,经过讨论最终决定2013级毕业设计题目共计46个,其中教师出题41个,学生自选题目5个。②题目来源多样化。要求指导教师按照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理论和实践综合能力提高。课题来源要求能解决教学难点问题和企业需求,主要来自于行业企业需求、教学质量提升、教科研成果转换、大学生创新项目、技能竞赛项目等其他项目。2013级选题中10个题目是解决中小型民营私营企业需求,21个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教学质量提升问题,2个是教科研成果转换,3个是大学生创新项目,2个是技能竞赛项目孵化,3个为教师专业研究实践项目。③设计制作与创新型题目相结合。高职生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在课题中去除仿真验证性题目,题目以设计制作类为主,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创新型题目。2013级毕业设计题目其中设计制作题目共98%,2%为创新型方案设计。④难易适中,大小适宜。选题大小、难易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相适应。题目难易适中,既要保证学生“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使学生能“量力而行”,根据学生特点、教学计划、专业发展设计大小难易程度合适的题目。2013级其中28个题目是难度比较大,工程量也比较大的题目;13个题目是难易适中、大小适宜的题目。

2.提前设计时间、柔性合理安排答辩时间,使毕业设计具有可行性。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在大三上学期每年10月底举行,如果毕业设计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学生忙于找工作,无法顾及毕业设计任务。因此,把毕业设计工作任务安排提前在第四学期末,采用工作提前安排、任务提前通知、设计(论文)提前完成、答辩安排时间将毕业设计的准备和进行时间适当向前延伸的方法,保证毕业设计的实施时间。实施毕业设计任务通知后,7日之内教师、学生提交选题申请表,学院将最终设计题目于14日后通知到学生和教师,教师于7日内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让学生带着任务课题过暑假,学生在假期确定内容框架和任务要求,开学后统筹安排设计时间,指导教师在假期在线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书写规范、资料查找方法、开题报告的撰写、论文提纲的提炼、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等基本工作,在90日前大部分学生完成所有毕业设计系统及论文。同时信息学院在就业洽谈会前对部分学生安排一次答辩,洽谈会后安排第二次答辩,在第六学期安排第三次答辩,以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冲突的问题。

3.通过全程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毕业论文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最为重要实践课程,是理论学习过渡到实践应用的必要环节,为培养信息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保障。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通过全程监控,加强对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管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们实行学院、二级学院和指导教师的三级管理,从宏观控制、专业指导到课题指导,明确各管理层的职责任务,毕业设计管理过程完整、准确,课题实用、创新,教学管理规范、有效,确保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并且,在学院《实践教学管理条例》、《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及模板格式要求》文件指导下,信息学院进一步补充《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教师选题申请表》、《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学生选题申请表》、《毕业设计任务书》、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指导记录》、《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工作进度表》等文件,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严格审题,审查开题报告、定期通报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每两周汇报一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教师必须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并填写相关文档记录。②有效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切实提高指导效果。由于提前安排设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就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沟通非常重要。要求指导教师每两周会见一次学生,了解进度并进行纸质签名,同时充分运用微信、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群等现代通信交流手段,切实提高指导效果。教师通过微信或短信及时通知学生各种相关信息,相互交流探讨,快速解决问题;通过电话预约指导时间、通知相关信息,解决必须通过语言交流沟通问题;通过建立QQ群,将一名教师指导的学生建立辅导群,可以随时在线交流,适时采取视频、文字留言等多种聊天方式发现并解答学生疑问;利用电子邮件等网络传输工具实现文件在线或离线传输,以方便传输毕业设计相关资料;通过QQ群文件系统给学生发送相关文件及通知,极大减轻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

4.加强毕业答辩、成绩评定工作环节。为了提高毕业设计成绩的客观性,成立二级学院答辩委员会,统一毕业设计考核与评定标准。答辩委员会根据专业设置对学生毕业课题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答辩小组,答辩小组负责学生答辩及成绩评定。答辩过程中主要考核学生对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专业及实际操作水平、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考核,注重每个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工作量大小,答辩小组采用集体评分的方式给出学生答辩成绩。答辩委员会审定指导教师给予的论文成绩及答辩小组的答辩成绩,综合评定学生毕业论文的总成绩。在答辩过程中,对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的实物化及原创性提出了特别要求,帮助学生总结毕业设计中的成熟经验和不足。为了让全体学生知晓毕业设计实施过程,制定了低年级的学生旁听毕业答辩过程的政策,让学生提前体验到毕业答辩的环境氛围,以便自己进行相关思考,进行毕业设计相关准备工作,同时使正在答辩的学生在展示自己设计成果时有成就和满足感。

三、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高职毕业设计现状,就信息类专业保证学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从时间安排、选题、过程监控、答辩及成绩评定等四个环节入手,在严格实行过程监管后,已经达到了初步成效。毕业学生在技能竞赛、企业项目设计及学生创业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肯定。该方法已经作为陕西工院信息类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规范标准,同时该成果也可作为其他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参考。

作者:夏东盛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群毕业设计研究

一、前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1]但是作为高职教育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的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却远远滞后于课程的改革,毕业设计的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成果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尺。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结合实际创办专业特色,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2]很多学者认为专业群应有三个以上相邻专业或者相同专业的不同方向组成,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看上去相差较远的专业,也可以成为同一专业群,例如,会计专业与营销、物流专业。随着财经行业根据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个行业的毕业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来应对这种变化。因此,财经专业群建设必须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紧跟把握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方向,从实际出发,动态调整更新财经专业群的建设内容。本文是基于财经专业群在会计、营销、物流三个专业组成的情况下展开。那么在财经类专业群中,打破原有的专业壁垒,将毕业设计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各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一个课题项目,形成可行的实施成果,既符合教育部对高职学院育人的要求,也对财经类专业群毕业设计的改革开创了新思路。

二、财经专业群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现状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通常为“2.5+0.5”的模式,一般在第五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毕业设计,第六学期在顶岗实习。而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阶段正式开始找工作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设计或写论文,是不太现实的事情,所以学生人浮于事,不经认真选题,抄袭他人,更有甚者全文在网上摘抄,导致老师无法指导,草草了事,造成学校、教师、学生在资源上、自身精力上的很大浪费。另一方面,根据最近几年的财经类毕业生跟踪调查回访中了解:现在的中小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技能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需要会核算、懂管理、能理财、高情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普通会计的学生是供大于求,而管理类的人员却供不应求,仅仅懂核算的会计人员已经不太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了,还需要一些基础的管理能力;营销专业的学生是供不应求,但是集中在营销岗位,对公司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不了解;物流专业的学生多从事一些物流或连锁行业,对物流管理上的成本控制知之甚少。这是由于各个专业的课程教育,培养出多为较为单一技能人才,会计专业只懂核算,营销专业只会营销策划,物流专业仅能从事物流行业的业务。在课程教育中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太现实,但是可以从毕业设计环节将各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个团队中,在设计中就可以接触不同专业的知识背景,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现行条件下,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特别是毕业实践环节,决定了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现行的很多学校财经类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均是按照专业和课程单独进行,忽略了专业群内之间的联系。在会计、营销、物流三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基础课程以外,其他相同的专业课程很少,但是在毕业实践环节,可以把三个专业的共性挖掘出来,创建一个新的毕业设计的模式。

三、整合思路和措施

目前财经类的毕业生成长为财经类的职业人必须具备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有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以及持续发展能力等等,应该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传统财经类的实践模式是以专业为本位,强调本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毕业设计环节模式单一、流于形式,学生实践能力薄弱,职业能力结构单一。为此,将原有财经类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模式打破,将会计、营销、物流等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组成团队,可以从事对企业营销的策划,会计业务的核算、物资的流通管理等方面的事务,最终形成课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的成果。具体的建设措施如下:

1.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高职生源出现了多样化趋势,生源类型复杂,不但有来自于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的学生。不同生源的学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同一专业学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要把所有相关专业的学生如此整合也不可能,根据“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教育理念,还须考虑学生自身的专业情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将学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一类,一种是综合类。

2.单一式遵循传统的毕业设计的理念进行,但是可以取消毕业论文,在第五学期后半段时间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以顶岗实习经历为背景,会计专业要求做一套仿真账,营销专业可以做策划方案、物流专业可以做物流方面的设计。形成的毕业设计的成果是毕业实习报告,在报告中应对自己的顶岗实习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思考自己在实习工作中的收获和体会,并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对工作经历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对将来就业与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性认识,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3]

3.综合类在操作时较为复杂,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自主选题,可以在会计、营销、物流专业中两两组合,组成团队,一个团队3~4人为佳。也可以三个专业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团队,人数5~6人,通常这样的大组由老师根据学生意愿、专业素质等情况指定学生参加,选题有指导老师提供,设计的时间可以放宽至毕业答辩之前完成。形成的毕业设计成果为创业计划书。麦可思公司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比例达1.5%,明显高于本科毕业生0.8%的创业比例。对于江苏省等沿海区域,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更高。[4]对于这部分学生,创业计划书代替毕业设计(论文)更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创业计划书包括事业描述、市场和战略、营销策划、投资和收益、成长和发展以及财务分析等,这些都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因此创业计划书的撰写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过程。[5]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以徐州“两来风”中华名小吃为模板,让学生进行调研,会计专业的学生以成立一家“两来风”连锁店为例,进行公司设立、公司筹资、投资运营及财务成本管理的设计,营销专业的学生以“两来风”名小吃的新设连锁店作市场营销策划方案,物流专业的学生以新设连锁店与总部的食材的配送为例进行物流配送的设计。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毕业设计的成果。这样将财经类的相关专业的学生的毕业设计紧密的整合到一起,这种形式,学生锻炼了能力,形成了真实的分析报告,企业从中也获得了一部分的可用信息资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结论

将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任务落得实处,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和大胆尝试。把财经类专业群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整合,对学生毕业实践引入一种新的元素,真正实现学生学习和就业的零距离。多元化的选择,确立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主导地位,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解决了学生知识面狭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适应性差的难题。实践证明,这种创新型毕业设计模式值得推广,并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作者:曹前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与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周建珊.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

[3]杨卫宏.“工学结合”的高职财经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天中学刊,2012,27(2).

[4]张永春,陈亚东.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1(10):42-44.

[5]周顾宇.高职财经类毕业论文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67.

第三篇:高职毕业设计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一、引言

高职教育需要对准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因为这一教学层次主要培养的是社会应用性实操人才,需要突出人才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更好的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专业实践经验的提升。

二、高职毕业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实现较好的转化。通过对一些毕业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跟踪调查发现,一些高职毕业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集中为相关知识掌握不牢,专业知识没有形成网络,理论指导实践不清等,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与毕业生在校期间实践教学不充分有着直接的联系,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主要集中在毕业前的一段实践,这时候的学生心理相对比较浮躁,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主要在想这一周需要参加哪些招聘会,下一周需要参加几次面试,这些都大大分散了学生在毕业前的实习精力,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断弱化,相关理论知识没有更好的掌握。

(二)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给学生布置毕业设计的时候,相关的课题选取的更多考虑的是一种学术性,专业与生产实践相联系的因素考虑较少。实际上,毕业设计可以实现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网络化梳理、理论联系实践的掌握,但是如果教师选择的课题更多考虑的是一种学术性问题研究,相关知识的网络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都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毕业设计没有得到相关的生产实践相联系的目的。

三、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工作等系列教学环节的有效整合建议

高职学校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要想实现其竞争力,需要重点突出毕业生的专业应用经验和水平,相关理论知识转化实践的能力和素养等,这些都是应用性实用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

(一)毕业设计融入更好实习环节的要素。教师在选择相关的高职学校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课题时,需要关注课题任务与生产实践相联系的问题,很多的设计任务需要学生将其带到毕业实习中完成,只有通过毕业实习的练习和锻炼,学生才能实现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好地完成相关专业知识实践落地。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带着这些设计任务,去实习,去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实现对相关毕业设计的有效理解和认识,同时在企业实习期间,教师需要进一步跟踪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对其出现的一些认识偏差进行纠正,实现毕业设计更好的融入实习环节。

(二)毕业设计、企业实习评价元素的相互融合。毕业设计的最终评价需要更好考虑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的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实习任务完成的情况、与同事、同学团结协作的能力等都是需要考虑到毕业设计的考核之中。同时企业实习需要考虑更多实习环节的各种过程因素之外,还需要考虑毕业设计完成情况,教师布置的相关设计要求有没有达到要求。

(三)就业教育需要考虑毕业设计、实习介入。就业教育是对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应试等一系列能力的提升。由于就业教育过程中,相关应试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更多集中在理论层面,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融入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就业教育,这样的教学才能更加有血有肉,更好地提升学生对相关的应聘心理、面试技巧的掌握,达到最终的就业教育的效果。

(四)就业推荐与毕业设计和实习成绩挂钩。就业工作不仅包括就业前的教育,同时还有相关企业到学校来招人的时候,希望学校给出推荐的人选,这样的就业岗位相对更加具有吸引力,学生对其有着更多的兴趣和积极性。为进一步运用好学生对这些就业岗位的兴趣,学校可以将就业推荐与毕业设计、实习成绩挂钩,这样可以进一步督促学生参与毕业设计、实习的积极性和完成效率。

四、结语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工作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最后受到的教学环节。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需要实现毕业设计、实习、就业工作三者的相互联系,将理论与实践之间实现有效的融合,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不断提升,同时三个教学环节考核评价之间的相互联系,也从另一个层面督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最终提升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王彦飞 闫寒 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毕业设计质量过程监控体系构建策略

1引言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强调了要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意见》(湘教通[2015]218号)重申了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毕业设计是高职教学重要的环节之一,是许多高职院校毕业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并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加强毕业设计的科学管理,形成有效的监控体系,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2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质量不高,其原因归纳如下:

2.1学生态度不端正、投入精力不足

部分学生心智不成熟,玩心重,选题后,就束之高阁,直到临近答辩,才开始着急,匆匆完工,应付了事;部分学生忙于专升本备考或找工作,无暇顾及毕业设计;还存在部分学生请人、抄袭毕业设计。

2.2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存在指导缺位

部分教师不认真出题,不关心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没能及时指导学生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部分教师缺乏指导经验,指导水平有限。部分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一名教师需要指导20名的学生,甚至更多。

2.3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松散,缺乏监控

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轻过程、重结果”。即使有些学校有对毕业设计进行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但缺乏对毕业设计选题、中期检查、答辩与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规范,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在具体实施过程,仍是可操作性不强。

3制定毕业设计各阶段的监控措施

针对高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针对毕业设计各个阶段制定有效措施,努力构建毕业设计质量过程监控体系。

3.1出题阶段的监控—教师出题,系部审题

毕业设计的课题制定的原则是“重基础,强应用”,注重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教师将拟好的毕业设计的课题提交系部,系部从主要是审查课题的形式与内容、难度与工作量等方面进行审查,将审查结果反馈给各指导教师,对于不合格的课题要求其指导教师进行修改,达到要求后公布“课题指南”。

3.2选题阶段的监控—学生自由选题,教师因材施导

课题指南公布后,学生结合自身兴趣、专业方向以及对指导教师的了解,自由选择课题。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以及指导进程计划表。其中,毕业设计任务书明确了各阶段的任务目标,指定了参考文献,强调了时间节点,让学生和教师都明确什么时间段完成什么内容,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毕业设计指导进程计划表规定了指导学时数,指导时间、地点,指导内容。系部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进程计划表,将毕业设计的监控纳入日常教学监督管理。

3.3开题阶段的监控—做好开题工作,避免前松后紧

学生选题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设计内容、方法,制定技术路线,拟定时间进度表,做好毕业设计开题。开题报告会由系部组织,每个学生都要做开题汇报,从而避免出现毕业设计前松后紧的现象。

3.4中期检查的监控—做好中期检查,规范中期管理

中期检查是对学生毕业设计前半阶段工作的检查,主要是起督促、预警的作用。中期检查不能是流于形式,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对评价标准、检查内容、检查方式、结果处理等事项做出详细的规定。中期检查结果计入学生过程成绩,与毕业设计最终成绩挂钩。对于中期检查不合格的学生,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要求其限期整改,并督促其辅导员或班主任及指导老师加强管理。

3.5答辩阶段的监控—严把答辩关,确保学生成绩的公平、公正

答辩前,学生必须提交报告,重复率达到30%以上的限期修改,二次检测仍达不到标准取消答辩资格,并通报其指导教师。每个答辩小组,抽取排名在后10%学生进行二次答辩,若仍答辩不合格则延期毕业。毕业设计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组成,其中指导教师给予的平时成绩占30%、评阅教师给予的成绩占40%、学生答辩成绩占30%。若存在抄袭、请别人等严重学术腐败现象的,毕业设计成绩按“0”分计,并按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予以处理。

4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质量全过程监控体系的建议

4.1完善毕业设计质量标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质量标准是实施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基础,标准不客观,就没有检查和评价的依据。根据完善的质量标准对设计任务和完成效果进行评价,可以提高毕业设计各阶段乃至整个毕业设计完成质量评价的客观性,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完善毕业设计的出题、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各个阶段的完成质量标准。

4.2建立毕业设计信息系统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率

建立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信息系统平台,可以对毕业设计的各个阶段信息进行管理、记录、查询,包括选题情况、设计任务书、中期检查情况、毕业设计提交情况、答辩情况等。该信息系统可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设计内容,同时也记录了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如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对师生双方的指导与被指导情况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提高毕业设计管理的效率。

4.3建立激励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可以适当采取奖惩措施:对于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提高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量系数;对于存在不按照规定指导、设计方案有明显错误、没有批阅等现象的指导教师,给出警告批评,降低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量系数,同时减少下一次指导毕业设计学生的人数,严重的取消指导教师的资格,按照教学事故处理。

5结束语

毕业设计阶段的质量主要是在毕业设计各阶段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不是靠最后的评价检查出来的。质量监控体系是对毕业设计教学阶段的过程进行监控,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效监控管理机制。

作者:周扬帆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探讨

目前,人们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较为重视,尤其是高职学生,与传统的高中教育不同,此类学生学习目的是增强就业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素质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实践知识,制定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重视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的增强学生专业素质,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高职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

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就业面拓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所需要的素质提升要求如下:

1.服装表演专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在高职服装表演专业中,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表演功底与艺术修养。学生必须掌握模特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可以更好的在服装表演行业中任职。学生在学习服装表演专业知识时,必须拥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通过沟通与探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由此可见,教师在培养服装表演人才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生不仅要了解艺术学的基础知识,还要对美学基础知识有所掌握,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与计算机应用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服装表演专业学生还要具有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协调问题。高职服装表演专业的开设,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不仅要拥有较强的服装表演能力,同时,还要用于其他形式表演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服装表演专业的发展。要求学生重视服装表演编导、组织等知识的学习,使其可以拥有一定的服装表演策划能力,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另外,服装表演专业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培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可以在日后工作过程中,对服装表演工作有着良好的工作态度,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团队合作中,使服装表演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2.设计专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在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发展过程中,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国家服装设计人才较为稀缺,对国家服装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在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素质发展。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设计基础知识,包括:素描知识、手绘知识等,学生可以根据模特的形态对其进行绘制,不仅要重视静态的人体素描,还要拥有动态人体素描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手绘服装效果图的能力,可以根据色彩搭配知识完成设计任务。学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保证可以更好的对服装进行设计,进而增强自身专业素质,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校企合作

目前,服装表演以及设计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并且对人才专业能力要求很高,这就需要高职学校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增强。高职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校企合作方式分为以下几点:

1.高职服装表演校企合作方式。在高职服装表演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应该重视在校企合作时学生专业素质的增强。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安排学生进行商业服装表演,要求学生在表演彩排过程中学习企业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参加企业互动的过程中,职业道德素质得到培养。企业培训人员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临时发挥能力、解决突发问题能力、吸引观众的能力等,使学生能够在服装表演行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企业培训教师为学生播放历年服装表演视频,要求学生重点观看模特摔倒过程,在为学生讲解避免摔倒措施的基础上,教授学生如何在摔倒之后巧妙处理事件,避免出现尴尬事件,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还应重视学生在企业中的舞台活动表现能力,要求企业培训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其服装表演成绩,此时的成绩不仅要包括其服装表演能力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使其可以意识到自身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2.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方式。在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与教师都应该重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建设,使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设计知识,养成较好的工作习惯,增强职业道德素质,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应该根据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特点,将校外实践基地分为生产与设计两种类型,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以有效增强。在生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需要企业与学校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在建设生产实训基地之后,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将其分配到各个部门中任职,在保证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增强的基础上,教授学生生产知识,使其掌握生产技能,形成独立成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机械设备的操作知识有所掌握,可以更好的设置服装生产操作流程。对于校外设计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重视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使学生在校外实践过程中,对高级服装定制流程进行掌握,保证能够更好的对高级定制服装进行造型设计、基础绘制、样衣调整、试穿等,对于一些礼服的定制,可以根据定制人员的个人气质设计衣服款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增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处于生产线上,有利于学生学习各类工作方面的知识,并且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作用下,可以更好的增强职业道德素质,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有效增强,为其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培训基地的建设,就是引进企业中的设计资源,聘请企业服装设计人员到高职学校中兼职设计专业教师,使学生能够学习到企业中的实践知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对设计员工进行调动,将其安排到高职学校中兼职,学校必须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保证能够更好的增强学生专业素质。例如:学校组织学生设计皮草,由于皮草材料较为特殊,教师应该将相关专业技巧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教师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安排学生执行皮草设计工作,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保证学生了解市场情况。在学生完成设计初稿之后,将其上交至企业设计部门,要求企业设计工作人员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审,挑选出合格的设计初稿,并将学生的设计制作成样衣,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根据企业设计人员提出的问题对样衣进行修改,保证可以更好的优化设计。

三、结语

在高职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在增强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养成较好的工作习惯,提升职业道德。同时,学校应该对全职设计教师以及兼职设计教师的专业素质加以重视,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使教师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执行工作,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职业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刘珺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一、影响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就业压力的严峻挑战等原因,导致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呈下滑趋势,很难达到专业人才培养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根据对企业、学校及学生的调研情况,影响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下面两个方面:一是过程管理缺乏。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环节监控系统是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运行机制,有了这个过程才能反映出教学质量提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毕业设计(论文)没有真正体现实践性。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应有所区别,采用学术型的毕业论文撰写形式,仅仅围绕理论层次的研究,已不能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上述两个因素无疑使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受到了一定影响,针对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已成高职教学管理的当务之急。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调整和优化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流程

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我们对高职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流程要做出调整和优化。严格指导教师条件,鼓励教师企业实践并挖掘课题。从时间上,可以考虑从第四学期开始启动,直到第五学期进行毕业设计汇报,避开学生求职等时间上的冲突。同时要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规范管理,加强过程监控,严格考核,实行检查、指导、交流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二)把好选题关

选题应注重实际,突出知识的综合应用,最好与专业岗位联系紧密,体现职业特点,培养学生对就业岗位、工作对象的了解。对所有的选题,要组织专家进行讨论与确认,确保题目难易适中,避免大而空的题目出现。

(三)加强指导过程管理

设计指导环节的有效管理和监控是高质量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保证。可从两方面着手制定一些相关管理措施:一是限定指导教师所指导得学生人数上限。一般说来一位理工科老师指导学生不应超过5名,并且要根据设计内容制定出每周指导制度。二是可以将企业技术型人才引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老师,或者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专业社会实践聘请校外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建立双导师指导教师制度,进一步充实和优化指导老师队伍,他们能够提供与专业岗位相一致的课题,丰富了毕业设计课题内容,也锻炼了校内师资队伍,真正提高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成果展示和答辩

答辩环节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考察导师指导水平等各项工作的主要考评手段。可以在优秀的作品中,精选一部分设置专柜进行展示和演示,可邀请企业单位到场参与答辩指导。借此机会,既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又对外宣传了学校教学实力,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五)科学地制定毕业设计质量评价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是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要检验校内答辩成绩是否能客观地、正确地反映毕业设计(论文)的真实水平,还要建立校外专家库,在成果展示或答辩时邀请校外专家参与。并对优秀指导教师给予大力奖励。

三、结束语

以上几条建议通过我院的多次实践,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的来说,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模式并不完善,还在一个探索阶段。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不同的专业,就有不同的毕业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作为高职教育实习求职阶段的最后环节,高职毕业设计应是学生高职教育阶段的综合知识应用,同时应考虑学生实际,为学生服务,为就业服务,强化毕业设计的就业服务理念。

作者:赵丽 赵淑贤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兴新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明.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规划研究[J].科技信息,2010,2(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