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0 17:15:31

建筑设计知识

建筑设计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绿色发展;建筑设计理念;建筑设计方法;研究生教学

自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建筑行业出现了爆炸式增长。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建设存在较长时间的停滞,建筑需求量巨大。而巨大的市场需求叠加相应的政策改变,推动了自20世纪90代至21世纪初的建筑大发展,对建筑设计的人才需求亦是巨大的。在此社会环境下,建筑学教育蓬勃发展,导致沙石俱下的建设成果,对我们生活的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后果。为此,从政府到社会、从实践到教学、科研,均开始重视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更高质量、更为人性化、更加环保的建筑设计。如此社会需要必将要求建筑设计教学考虑绿色发展理念问题,传统式以功能至上、空间形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势必受到挑战。由于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复杂的社会因素及环境问题,适宜于已经掌握了建筑设计基本方法的高阶层学生在研究型思维下的深入探索,因此是建筑学研究生课程设计教学的一个重点。而从英美等国家来看,建筑设计中的社会与环境问题(绿色发展核心问题)亦是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必要性

1.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人类建造城市与建筑的出发点是为自身生存提供优渥的环境。但建设活动作为人类在地球上最大的生产活动,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我们的建设活动以及建成后的使用乃至最后的拆除来看,建筑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同时排放了大量废弃物。如果这样的建筑行为符合人们的使用需要、满足提高生活质量要求,其建设意义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快速建设发展,很多不必要的甚至是负向的建筑被设计、建造,产生了不必要的环境结果。这种粗放式、泥沙俱下的建设活动无疑对生存环境以至于地球生态造成巨大威害,结果必将导致我们的生存灾难。由此可见,建设活动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筑设计要合乎可持续发展要求。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40年建设经验来看,快速的建造活动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遭到广泛质疑,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与我们快速而过度的建设不无关联。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则在于正确开展建设活动,特别是要在设计中科学地认识人类建设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知识以及实现途径。这势必要求我们在建筑设计教学中重视绿色发展理念,在功能至上、形式主义为主导的设计潮流中重视环境效果评估,从设计源头上解决建设带来的环境危机,助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方面的建筑教育已势在必行。2.建筑设计面临问题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教育主干课程,贯穿5年制高等建筑学教育始终。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建筑设计能力、洞悉建成环境成果的建筑领域专业人才。建筑设计提供房屋建设统领性文件,直接导致建成环境的不同结果。设计将导致不同的建筑结果,对建筑绿色发展至关重要,急需结合至当前建筑设计教学中。但是,由于建筑问题的复杂性,建筑设计课程需要从多方面综合培养学生素质,关键问题在于何时、怎样将绿色发展理论及技术方法传授给学生是适合的。

二、研究生建筑设计教学目标

对于掌握了建筑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手段的建筑学研究生而言,绿色建筑理念、知识方法和技术适宜融入设计课程教学中。研究生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设计问题、分析问题缘由、并应用设计手段解决问题。当前我国建设行业最大问题就是社会对环境资源索取与索取结果危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绿色建筑理论与技术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为此研究生建筑设计课程应强调绿色发展理念、传授绿色生态技术。应对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我校建筑学研究生设计课程教学采用结合设计实践企业的绿色生态理念教育。其中,最典型且较为成功的教学案例有:(1)结合深圳墨泰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开展的当代高层办公建筑设计教学工作坊,充分考虑办公建筑绿色建设路径,强化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对资源、能源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2)与深圳寿恒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博览建筑设计教学工作坊。以实践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理解绿色建筑之于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实现的一些方法与途径。

三、教学案例讨论

1.办公建筑设计教学深圳光明区某上市公司企业总部办公楼是深圳墨泰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进行的一项真实工作。项目位于深圳光明高新区,集约土地利用、提升土地价值,探索多项功能的竖向组织叠合是学生们在设计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教学过程中,首先传授高层建筑环境中的能源与资源消耗方面的知识,讲解降低资源与能源消耗的优秀案例,通过分析这些案例采用的设计理念与技术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高层建筑设计的绿色知识,引导他们积极探索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在构建绿色生态办公建筑中的作用。同时,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绿色生态型办公建筑,从而对绿色办公建筑具有更加直观认识。通过这些前期教学指导和调研,结合实际设计对象,使学生具备探索绿色办公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而在教学指导中根据每个同学设计思路与设计理念的发展,引导他们如何将绿色生态概念落实于设计实践中。基于以上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较好地在办公建筑设计中落实了绿色发展理念。在设计中,大家均能从集约用地考虑综合地面部分的建设功能,将建筑与周边其他环境打通,做到空间共享(见图1)。此外,学生还充分考虑到了高层办公空间能源消耗大、活动环境少,不利于人们身心健康问题,在设计中采用短距离楼梯设计,解决全部采用电梯上下带来的不运动问题,同时在楼梯竖向设计中,结合景观设计,提供愉悦的上下楼梯环境,既节约了能源,又提供了舒适的活动空间(见图2)。通过研究当前高层办公建筑存在的问题,探索健康且环境友好的设计方法,达到了锻炼学生分析并解决建设问题能力目的,实现了课程的培养目标。2.博览建筑设计教学博览建筑设计任务是基于深圳打造文化教育产业,建设博览建筑的需要。深圳40年的城市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成就。但是,相对于一个由村落转变而来的现代化都市,深圳的文化博览产业是比较落后的,也是急需建设的。在此背景下开展深圳自然博物馆建筑工程是必要的人类建设活动,从项目建设的本质来看不违背绿色发展理念。该设计项目来源于深圳寿恒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基于他们公司的实际设计项目开展的设计教学。深圳市对这一项目的基本要求是“用实物诠释自然演化规律的教育展示性空间”。项目本身既需要体现其自身文化特征,亦要求表达深圳气质。为此,如何利用项目所在的燕子湖自然资源与周边的学校氛围进行设计是关键。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进行了项目场地、气候环境、人文环境解读,提出了结合场地环境,充分利用优美的河流、湖泊、和绿色山坡给建筑打造流通的室内外空间,既降低建筑制冷能耗又提升环境品质,给使用者提供高品质的观览与学习感受。这个设计课程由于疫情原因,没有进行实地环境调研。但是,通过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加强了案例分享与解读工作。一方面老师对相似的案例进行解读(见图3a),提出它们采用的绿色设计理念,指出实现方法;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老师引领下,主动寻找并分析相关案例,总结其中的绿色设计理念,学习其设计方法、实现途径。通过启发式的设计教学,激发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促进他们以研究型思维去探索需要设计的建筑环境问题。以“学”促“研”,以“研”促“用”地完成设计课程。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应用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实现了对博览建筑的使用与环境效应理解。从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采取有效方法达到节约土地资源以及能源目标,同时,提高了建筑环境的舒适性与利用率。从教学结果看,学生基本掌握了相关绿色理念,并通过学习案例,较好地将绿色建筑技术与方法应用在自己的设计中(见图3b)。(a)学习案例(b)设计成果图3 博览建筑设计教学3.教学成果总结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在设计教学中实现对绿色建筑理论及方法的传授,同时使学生能在设计实践中加以应用,是研究生建筑设计课教学的重要方向。正是由于绿色建筑解决的是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本着“研究型”思维开展建筑设计创作。通过教授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方法,促进学生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兴趣与能力,并通过实践过程应用于设计工作中。从以上高层办公建筑案例和博览建筑案例的设计教学分析可以看到,通过案例对绿色建筑理论进行提炼,积累与应用相关理论的案例,学习他们的设计方法,提炼其技术与思路,对于促使学生理解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掌握其中的技术方法,并开展创新、创意的方案设计,有着重要作用。这种以研究型思维开展的教育培养,使学生逐步具备自我知识的积累与技术提升能力,同时对设计结果可以进行反馈式评估,进一步提高设计建筑的使用效果与环境效应,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对更大的挑战。

四、思考与启示

传统建筑设计教育关注建筑空间形式与建筑使用功能的切合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美感。但是,对于建筑的环境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发展问题关注得不多。不同建筑高校在环境方面的教育都存在一定思考,但缺乏系统性教学体系,教育模式较为单一,没有形成产、学、研联动,以研究带设计的多方位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在这方面,我们通过构建多元化教学资源,结合设计实践部门以及相关技术专家,形成以成果目标为导向的多种教学模式(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实地勘察、团队交流、专业讲座等)。通过案例调研、实地走访、学习分析,将与建设环境相关的各类问题进行引导式分析,促进学生从城市发展、社会可持续、环境友好等方面思考建筑的多元问题;通过研究手段,主动掌握积累理论知识,总结技术方法,培养其分析建筑这一复杂巨系统的内外环境问题,提高他们对设计方案质量的判断能力与自我纠错能力,提升他们对建筑设计的综合决策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过程,使学生掌握绿色建筑理念,并能够应用于设计实践,从而为我国城市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安全提供高阶层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004):98-102.

[2]张建国,谷立静.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2012,034(012):19-24.

[3]鲍家声.建筑教育发展与改革[J].新建筑,2000(01):9-12.

[4]董贺轩,张莹,郭思雨.城中村健康更新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与学习评述[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32(04):26-33.

建筑设计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OBE理念;建筑设计环节;教学设计

OBE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的教育结构模式。一般教育者首先根据社会的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即根据社会要求去确定学生会取得怎样的学习成果[1][2],然后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再确定如何让学生获取这样的教学成果,最后确定考核方式、教与学效果的评价和不断改进。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分为建筑工程方向、地下工程方向、交通土建方向等等,本文探讨的是建筑工程方向的毕业设计。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前期一般都包括了4周左右的建筑设计环节,建筑设计结束以后就是结构设计。在目前的情况下,社会需求比以前已有较大的变化。为使建筑设计环节的教学成果更符合社会需求,本文在具体微观的层面分情况对建筑设计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指标、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探讨。

1将建筑方案、施工图设计嵌入

建筑设计环节目前情况下,一部分学生将来会进入建筑设计院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可能是先上研究生再进入设计院)。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要求掌握一定的建筑设计知识和拥有一定的建筑设计能力和相应的工程素养,从而能够很好的配合建筑工种满足甲方的需求。此类情况下的教学目标很清晰。1.1原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一直有建筑设计环节。通常情况下,建筑设计环节的做法:要求学生从设计任务书开始,完成建筑平面、立面、剖面设计以及少量的节点详图,同时建筑图的深度要满足后续能够进行结构设计的要求。这种做法中存在三个限制:第一是时间短,建筑设计环节时间只有3到4周;第二是学生拥有的建筑学方面的知识仅仅来源于大二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因此学生自身的建筑学方面知识薄弱;第三是教学资源限制,许多高校建筑学教师人数有限,而且很多建筑学教师本身工程设计水平也不足。由于存在这三个限制,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完成建筑施工图设计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往往完成得不好,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时间投入、知识储备、教师资源不变的情况下,消除限制带来的影响,是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的首要任务。1.2将建筑方案设计嵌入建筑设计环节。一种做法是将建筑方案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环节内容。首先是教师先收集一个实际工程的建筑施工图,然后教师对照该建筑施工图完成设计任务书,将设计任务书发给学生,学生依据该设计任务书完成建筑方案设计,而不是完成建筑施工图设计。后续的结构设计所需要的建筑施工图采用原先收集的建筑施工图,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及学生有限的知识能力储备下,学生是可以较好地完成建筑方案设计的,从而可以达到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建筑设计知识和锻炼相应建筑方案设计能力的教学目标。1.3将建筑施工图设计嵌入建筑设计环节。消除这几个限制的影响的另外一种做法是将建筑施工图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环节内容。此时教学方法上可有二种做法:第一种做法是教师发给学生的是建筑方案图纸,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化,最终完成建筑施工图;另一种做法是教师发给学生的是实际工程的建筑施工图,但教师对原建筑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改(相应于设计院中的情况,就是甲方对建筑功能进行修改,要求设计院改图),要求学生根据修改后的功能对建筑施工图进行修改。在施工图训练中,特别要重视常用建筑规范条文的知识积累。这样,通过施工图设计训练,可以较好地达到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建筑设计知识和锻炼相应建筑设计能力的教学目标。1.4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在考核指标方面,无论设计内容是建筑方案设计还是施工图设计,基于教学目标,考核重点应该是功能方面的内容。相对而言可以弱化技术、美观层面的考核权重。在评价体系方面,学生做完毕业设计即离校,目前的做法中学生参与度较低。需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具体可以在学生毕业后1年、5年、10年后邀请毕业生进行回顾性评价,时间越长,评估越完整。因为有些教学效果要比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2将建筑构造设计嵌入建筑设计环节

另外,在目前情况下,有相当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进入施工单位、监理公司等。对于此部分学生来说,毕业设计的内容可能会放弃结构设计而改成施工组织设计等[3]。此时,让这部分学生更好地从满足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还需要在建筑设计环节中,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指标得以保留。2.1建筑构造设计教学目标。首先讨论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来确定是否还需要建筑设计部分。从社会需求来看,在施工单位一线担任土建部分施工员的,一般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建筑施工图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筑构造设计,设计节点详图。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接触建筑构造设计(节点详图)内容主要是在大二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另外,建筑施工课程中也会有一些接触。但总体来说,学生对建筑构造部分内容的掌握一般比较薄弱。目前,设计院出建筑施工图的时候,节点详图的设计深度参差不齐。有技术力量雄厚、设计质量高的大院,也有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设计投入不大从而造成节点详图设计深度不足的小院。如果碰到节点详图设计深度不足的施工图时,为了领会建筑构造设计意图,保证节点的施工质量,就对施工员的建筑构造知识和建筑构造设计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而这种情况应该是不少的。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情况也会对施工员的建筑构造知识和建筑构造设计能力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例如:涉及一些新材料、新工艺等没有现成的施工工艺的节点部位的施工。又例如:因为采购不到节点详图中所需要的材料时,需要和设计院沟通便捷的修改节点详图。因此对于进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这部分土木工程毕业生,根据OBE理念,可以设置3~4周建筑构造设计环节。其教学目标是掌握一定的建筑构造知识和培养一定的构造设计能力,从而领会设计意图、保证施工质量[4]。2.2建筑构造设计教学内容。确定了教学目标后,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建筑构造涉及的内容很多、很繁琐。在毕业设计的建筑设计环节进行房屋所有部位的建筑构造设计没有必要。原因:①有的部位的建筑构造比较简单或者施工难度比较低;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建筑构造设计环节能投入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建筑构造设计的内容应该是那些重要的和典型的建筑构造内容。如,±0.000以下部位的构造设计内容的重点应该是地下室的防水。因为一旦地下室防水失败是很麻烦的,而且实际工程中又经常出现地下室漏水的问题。另外,土木工程的学生往往重视荷载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往往重视不足。而负责这些节点部位的施工员往往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因此,确定这样重要的和典型的内容应作为建筑构造设计的内容。2.3建筑构造设计教学方法。确定了内容后,然后确定教学方法。此时可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先收集一套建筑施工图,然后将施工图中所有的节点详图删除,同时删除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中的对应的节点详图的编号,再将此图纸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进行构造设计时,第一个步骤是确定哪些部位需要进行构造设计,此步骤可以增强学生对建筑构造功能的认识,然后是各个重要部分的构造设计,此步骤中要注重构造设计原理的掌握。当学生完成构造设计后,再将原始的节点详图发给学生,让学生分析自己的节点详图和施工图原有的节点详图的优劣等等。另外,如果施工进度允许,可以结合毕业设计实习,让学生去工地现场观摩该图纸对应工程的节点详图的施工,从而增强实际感性认识和增加动手能力[5]。另外一种教学方法是,把整套建筑施工图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采用和施工图中原节点详图不同的材料来完成相应部位的节点详图设计。即学生设计节点详图去替代施工图中原有的节点详图(要求采用和原节点详图不同的材料)。2.4建筑构造设计考核指标。在建筑构造设计的考核方面,要求学生的节点详图画到怎样一个深度,这个问题影响比较大。因为不同深度的节点详图的工作量是相差很大的。根据OBE理念,应该是社会需求来决定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生设计的深度应该达到建筑施工图中常见的节点详图的设计深度。但由于目前设计市场上施工图中的节点详图的深度参差不齐,所以没法简单的确定一个应该达到的设计深度。应该说不需要盲目的去追求尽可能细的设计深度,而应该根据具体的学生素质和当地建筑施工图的平均设计深度来确定节点详图的考核设计深度。也可以参照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出的一系列图集中的节点详图设计深度来确定考核设计深度。

3结语

本文以教学成果为导向对毕业设计的建筑设计环节进行了逆向教学设计,以让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能满足社会需求为教学目标进行了建筑设计环节教学改革探讨。在此环节引入OBE理念,关注社会需求,强化与之相匹配的工程能力、工程知识,对于培养优秀的建设技术人才和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2]隋凤利,黄贞益.基于OBE理念的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5):297-299.

[3]柴,李文利.土木工程专业施工组织设计类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9(03):40-44.

[4]罗涛,潘继勇,高洪江,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施工管理能力提升路径与方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3):221-222.

建筑设计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作为我国城市规划、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广大城市发展提供信息资料的重要任务,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的工作内容和服务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客观上也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创新。

一、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而言,人力资源是指掌握城市建筑规划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服务城市发展能力的综合素质或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背景知识的工作人员,通常称作研究员。他们是城市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具备较强的能动性、稀缺性、个体独立性和可控制性,这就需要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管理者有针对性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以使各建筑规划研究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实现城市自身创新发展的目标。1、创新人力资源管理适应城市时展的需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中的所有企事业单位对信息的需求日益提高,为满足服务对象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将城市的信息保障功能发挥到位,客观上要求各研究员必须以用为中心,全面掌握城市发展中所有单位的个性化需求,主动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这样才能使城市应有的价值得到发挥,才能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这一角度不难看出,创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十分必要。2、创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是确保人才稳定的有效手段。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已从传统的管理手段过渡到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现代管理手段,所有的工作人员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主体,是知识和智力的载体,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不断创新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广大城市员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积极参与到城市的各项管理工作中。这也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留住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手段,从而确保人员的稳定性。3、创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是提升工作水平的现实需要。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功能定位在提供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加工上,作为专业人才,只有得到充分的激励,并使成就需求、求知需求和尊重需求得到满足,才能使他们立足于城市的职能发挥和未来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和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各种教育培训,多种渠道提升自己,这样才能使城市的未来功能得要有效发挥,并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二、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为适应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发展的现实需要,管理层开始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所以在内部引入了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很多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缺乏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由于目前很多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引进和配置规划,导致人员引进存在着随意性,人员配置的不科学性。此外,目前,很多单位工作人员的专业集中在文科,学历集中在专科或本科,性别集中在女性,这就暴露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研究人员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和性别结构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一类研究单位职能的发挥和未来的持续发展。2、缺乏科学合理的岗位配置机制。目前,很多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缺乏对岗位设置的研究,未充分考虑具体岗位的业务需求与能力需求是否匹配,更未考虑到城市未来发展的长远需求。3、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作为事业单位,应推行绩效工资,通过有效的考核,来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调节作用,但是,由于长时间保持着“大锅饭”的分配方式,使得绩效工资的推行一度停留在表面。具体体现在缺乏科学的考核办法,无法对每位研究人员进行量化考核,奖励性绩效工资自然也未能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所以,很多研究人员抱着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想法,缺乏工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工作大打折扣。

三、创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分析

1、科学规划人才引进和岗位配置。要着眼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的未来发展,科学地对人才需求和岗位配置情况进行规划,要注重人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的合理,注重知识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引进。并根据岗位特点和人才综合素质情况合理进行岗位配置,确保人才素质满足岗位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长远需要。2、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应该是重绩效、轻资历,促使员工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潜能运用到为组织增效的实际活动中去。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在进行评估考核体系设计时,把考勤情况,岗位工作情况、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德能勤绩廉的现实表现全部纳入考核评估项目之中,在此基础上,设定公平合理的考核评价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励性绩效工作分配,这样才能通过杠杆调节作用调动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这是确保城市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更好地服务教学科研,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作者:古玉洁 单位: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唐代盛,李敏,边慧敏.中国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困境与制度策略[J].中国行政管理,2015(01).

[2]张琼英.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3(02).

建筑设计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建筑策划;建筑设计;重要作用;发展现状;作用研究;对策

1建筑策划在建筑设计中的发展现状

1.1建筑策划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发展更加迅速,在我国的建筑工程中建筑设计的应用更加广泛,进而建筑工程企业对各方面的管理设计也更加规范合理,尤其是对建筑工程企业项目策划中的建筑设计更加地有序合理,建筑策划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策划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筑工程项目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能够帮助打造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筑策划对建筑设计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能够保证建筑设计时具有安全、美观等基本需求。建筑策划是指在总体的建筑项目策划规划完成后,在建筑项目设计之前关于项目整体设计所做的研究工作,建筑策划是在建筑科学化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以实际调研为基础,并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建筑项目所处的环境和一些相关的制约因素来进行定量分析,然后经过科学合理的论证,从而得出符合建筑项目相符合的设计目标和要求,以及建筑项目应该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建筑策划可以提高建筑设计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证建筑施工项目设计的科学有序展开,从而促进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综合平衡。

1.2建筑策划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模式

建筑策划这一概念在国内市场已经存在多年,但是实际上被应用到建筑施工设计上的却很少,这就使得我国的很多建筑施工项目在实际施工中具有很多的设计问题,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其中的建筑策划中建筑设计还缺少一套符合我国建筑施工实际情况和国情特点的相关的适应操作理论。从我国目前的建筑施工策划设计中,主要采用的建筑策划模式有以下四种:

1.2.1以设计为基础的建筑策划

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建筑策划模式就是以设计为基础的建筑策划,这种建筑策划模式要求施工建设团队要根据施工的实际要求开展适量的建筑项目策划工作,如建筑工程现场调研和统计分析等工作。这种模式的自身价值可以被很好的体现出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这种模式的建筑策划的操作范围较窄,如果关键的调研和论证分析不充分,将可能会出现重要的设计纰漏,而且这种策划模式是由设计者的专业经验进行判断的,因此会极大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建筑策划有可能不够科学合理。

1.2.2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建筑策划

建筑策划要以涉及到的各科专业知识为基础前提开展系统性地研究,而且这种系统性的研究还较为深入具体,在此基础上而形成建筑策划的相关策划具体理论。这种建筑策划模式具有丰富的基础数据且论据充分系统,但该模式需要耗费相当大的时间和资金,而且在建筑策划工程中由于学科知识的缺乏而使得策划的重点往往不够突出。

1.2.3以合同为基础的建筑策划

以合同为基础的建筑策划模式往往会被应用于建筑项目施工前的项目决策阶段,建筑施工方和投资方以合同或者会议的形式而集中收集各方的设计意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建筑项目策划,并进一步研究建筑策划设计的本质问题。这种模式最早被应用于美国的建筑策划项目中,这对我国的建筑原型构建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4以价值为基础的建筑策划

在建筑策划项目的最初阶段就注重对建筑策划设计本身的价值问题,众多的建筑项目策划工程都更加关注项目本身的实用价值,建筑项目策划小组会根据项目具体的实用价值开展策划工作,并对策划工作进行简单地提炼,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全面科学的建筑策划方法。尽管这种策划模式与我国的建筑市场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但是它对建筑策划的操作模式的拟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建筑策划在建筑设计中作用研究

建筑策划对建筑行业和建筑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的建筑行业来讲,建筑策划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但是这种策划模式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已经趋于成熟并受到高度关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建筑行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建筑策划也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建筑有基本的安全性能,还要求有一定的美观方面的设计。因此建筑策划在我国的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广泛。建筑策划是以城市规划为基础,以建筑设计为导向,结合了多种学科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综合考虑建筑规划自身的特点和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信息资料的综合性分析和对实际调研的总结分析,考虑市场、文化和技术等相关因素来对建筑项目策划的设计进行理性分析,并为之后的建筑项目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性指导。建筑策划对于建筑项目设计而言只是个指导性文件,对后期的建筑策划文本要进行多次的修改和完善。因此在建筑项目施工中,建筑策划对城市的建筑规划和设计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3建筑策划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发展前景

建筑设计基本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建筑前期设计、建筑总体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等,建筑的前期设计是指建筑项目从一开始的设计到最后的项目决策的整个工作阶段,这一阶段是由建筑投资方和建筑委托方双方进行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这项工作包括对建筑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提出建筑项目的评估分析报告。建筑的前期设计是指建筑设计的前期准备阶段,是由建筑设计者进行前期准备阶段的过程;而建筑策划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和阶段,是由具备专业知识的设计者承担完成,或者由专门负责建筑策划的专职策划师承担完成。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建筑策划与建筑的前期设计都是同步进行的,因此在前期的设计问题上可以给设计者提供的资料信息是非常少的。这就需要建筑投资方和建筑设计方对于这些信息不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以此来获得建筑设计相应的依据。建筑设计方和投资方通常以设计委托书的形式,列出总建筑面积和总投的要求。而随着我国目前的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建筑策划结果的产生不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为建筑的前期设计提供基础性资料和信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城市建筑项目也呈现出规模化和技术复杂化的趋势,因此对于建筑策划设计等方面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如果我国建筑行业一贯坚持原有的建筑策划设计方法和设计资料,只是按照建筑投资方的固定要求来进行策划设计,就难免会落后于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需要,也逐渐违背了建筑行业的基本特点需求。建筑策划师应该对建筑的前期设计投入更多的关注,要探讨和分析建筑策划设计所需要的条件,这样才可以在建筑项目进入到后期的项目施工阶段满足建筑策划设计的基本需求,才可以准确地把原来的文本建筑策划转化为后期的图纸建筑设计。这样的策划设计流程,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诸多好处,将这些效益反馈给建设投资方,可以使其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和消耗,更加有利于建筑策划设计的进步和完善。建筑策划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完善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者和建筑投资方等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而进行地精心设计,为建筑投资方和建筑设计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无形的利益桥梁,这就使得建筑策划设计不仅是一项原本的建筑策划工程,还是一项可以被纳入到整个城市环境保护中的伟大工程。建筑行业的策划设计往往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正是由于建筑策划设计环节的不断完善,使得建筑投资方的策划和投资方向更加明确,从而使得建筑投资方的投资利益最大化。除此之外,建筑策划还可以指导建筑设计者进行科学地分析和后期的施工建设,避免因策划设计的不妥当而造成不停地返工。只有将建筑策划设计投入到建筑行业具体施工中来,才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建筑策划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前景还是非常广泛的,我们要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使建筑策划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使其更加的专业化、规范化和动态化。

作者:尹志社 单位: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璇.房地产项目中建筑策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建筑设计知识范文篇5

作为建筑学专业主要课程的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在建筑物进行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方案,把施工及使用的过程中存在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进行全面的设想,并拟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用图纸和文件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表述。由于建筑设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创造力,还需要学生具有空间形体构思及总体的环境设计能力。由于我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招收的大多是理科学生,此类学生在进行设计时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但欠缺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一些对形象思维要求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许多教师试图通过二维图形与图像、视频和三维动画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但都存在缺陷,在实际操作中仍给建筑设计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三维全景技术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优势及重要性

1.三维全景技术的优势

三维全景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其全景图像是建立在真实照片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其本质是对现实场景的再现,与其他图片相比,其能表达更多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多角度观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实性更强。第二,制作方便快捷。全景图像是通过合成软件接成一组照片,用一个专门的播放软件在互联网上显示出来,制作周期较短且投入的成本较低。第三,三维全景图像可以通过一些常用的文件格式进行传输,即使是在不理想的网络环境中也可以操作。

2.三维全景技术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时,以三维全景技术进行动态展示,可以使画面更加形象生动,使教师在进行建筑空间内部教学及展示城市街道或商场的时候更加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的空间感进行有力的培养和锻炼。第二,最大限度地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习效率。使用三维全景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于建筑素材的提炼和吸收,丰富学生创新制作建筑素材的信息来源,提高学生驾驭信息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使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三维全景技术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目标设计

对建筑设计进行教学设计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核心任务。应用三维全景技术进行教学,首先要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即培养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能力。

2.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观,使其掌握基本的概念、古今中外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建筑师的基本职责等。第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设计的各项技能,特别是建筑的表现技法(摄影、模型的制作、工具制图等)、抽象造型设计(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体验分析(建筑空间的体验及进行分析的步骤与方法)三个方面的技能。第三,小型建筑系列设计的学习。小型建筑系列设计是整个教学内容的主干,主要包括基本的小型建筑设计、空间单元设计、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小型建筑设计方案的构思、优化、深化及基本步骤,培养学生基本的设计技能。

3.教学方法的设计

第一,情境教学法。利用三维全景技术进行情境教学,是有效解决学生缺乏形象思维能力问题的教学手段。三维全景技术可以将建筑物进行真实再现,以此创造出精妙绝伦的情境,使学生在特设的情境中感受建筑的真实气息。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建筑环境及空间尺度的敏感度,使其设计方案更接近现实。第二,案例分析法。在学生学习专题建筑设计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三维全景技术对相关主题的代表建筑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教室中便能体验各种类型的建筑,在帮助学生辨别类型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

建筑设计知识范文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

1建筑设计概述

1.1建筑设计的概念

关于建筑设计的概念业界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最权威的是这样阐述的,它是在根据施工任务的要求或者在按照施工的进度以及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能够制定出一个整体解决方案的计划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表示,可以以图纸或者文件的形式呈现。同时也是作为备料、组织施工、生产、施工等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工作。建筑设计环节是后续开展工作的基础,同时能够提高企业的施工效率,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推进过程,现代建筑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所涉及的知识和学科越来越多,传统单方面的建筑设计知识已经满足不了时展的要求了。现代审美要求建筑设计能够结合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设计的建筑能够和周围环境和建筑相互融合,达到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要兼具室内外的艺术效果,既要满足美的需求,又要坚固耐用经济等等,因此给现代的建筑设计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1.2建筑设计涉及的环节

对于建筑设计来说,首先保证的不是美观,而是安全性。建筑设计必须要满足国家关于建筑设计的相关标准,在消防、防水、抗震、安全防范等方面必须满足国家的设计要求,其次再要考虑建筑的经济性、美观性、环保性的设计要求。同时在设计的时候为了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需要考虑设计的产业化要求。另外一方面,在设计整体建筑群的时候需要考虑建筑与建筑的连接结构、整体布局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搭配等问题。同时也要考虑施工的可靠性以及施工难易程度,对于施工材料也要建筑设计的范畴之内。最后一点,建筑设计、室内装饰系统和设备管道系统选用的构件的规格和类型要经过科学合理计算得出来的,而不是随意确定的。在满足这些基础性功能之上,各个设计者可以结合设计要求做一些延伸,设计出不同类型、更加新颖的建筑项目。这样既满足国家的相关标准,又符合美的设计理念。

2景观设计概述

2.1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不同于建筑设计的概念,它是一个融合的概念,它是把森林学、生态等、设计学等学科相互融合得出来的一个概念。景观设计是符合党和国家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是一种绿色的设计理念,因此这些年受到了人们的追捧。住房不仅仅满足居住的要求,同时也是人们精神的寄托,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在生活的实现中,住房不仅是人们也给人们美的享受。景观设计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不在仅仅局限于木石、水泥等材料,出现了植物等绿色材料。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景观设计不仅仅是是社会的森林,更是周围生态和人文自然景观的集合,不破坏自然规律,又满足现展的需求。同时建筑更加体现出方便和设施的特性,另一方面又提升了整体艺术特性。

2.2景观设计包含的内容

景观设计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它不仅涉及到日常的展览设计和空间设计等内容,同时还营造了欢乐的节日氛围,某些节日纪念日等环境。景观是是一个十分富有奇幻色彩的名词,是令人无限遐想和向往的,美丽的景观是人们向往和放松的地方,同时给人美的享受。景观是人在不破坏大自然的杰作的基础上所创造的工艺品。景观是人经过细致设计从而进行改造的结果,它并不是随便产生的,而是专业人士在科学、理性的分析中,运用他们所学,经过实地考察,深入到真实的环境中,并积极参与客观的情境,人们的思想。景观是自然资源,是人民财富的源泉,是社会价值的有力体现,是传统观念和道德意识的积极或侧面反映。

3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融合

3.1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

在现代社会,一个追求完美的建筑,往往不是单纯的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所能创造的,而是他们相互融合的结果,它不仅汲取了景观所拥有的独特的建筑风格、合理的建筑设计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力求规划设计一体化,打造真正完美的建筑。要实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相互交融,应当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地位,只有不断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地位,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们提高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景观意识不仅仅是自然的自然景观与人类文明的人文景观和建筑设计的单纯做的加减法,还包括建筑设计与景观的融合,体现了建筑与景观在一定环境中的功能。而且,它可以结合中国古代的文化,如古老的中国园林景观,通过不断创新意识,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优秀成分和现代建筑相结合,既有传统建筑的古老和深厚的历史氛围,又兼具现代建筑的特点。

3.2加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协调性

现代建筑规划以及建设的主要理念,为了最大化的集成建筑的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只是改善的位置景观设计在建筑规划和设计在实践中困难得多,并不断提高建筑的景观设计。因此,在实际的建筑规划设计中,需要改善建筑周围的建筑景观,同时协调建筑与景观的工作。我国大多数建筑都将景观作为建筑的设计元素。景观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到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逐步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和局部调整。景观部分非常明显,也创造了建筑景观的趋势。通过加强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协调,可以改善建筑实际施工所面对的困境,促进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达到建筑最大化的目标。

4总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人们开始逐渐提高对自己住宅的要求,不仅实用,而且对建筑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现代社会,建筑不仅实用,而且很受欢迎。

参考文献

[1]王婕,胡东海.建筑景观设计浅谈[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3).

建筑设计知识范文篇7

多年来园林专业的教学实践一般多围绕中国古典园林展开。虽然通过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学生可以很好的吸收古典园林建筑的精华要旨,但是这种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建筑设计基础相对薄弱

园林建筑设计虽然更多的讲究与环境的充分融合,但抛去外界环境条件的约束,就其本身而言还是建筑的一种类型。因此,从专业上来看,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对于园林建筑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建筑设计基础较为薄弱。在设计练习中,学生难以很好的把握建筑结构、建筑布局、建筑造型、建筑材料、色彩等与设计的关系,甚至出现有好的设计思想却难以表达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最终的设计成果。

1.2教材、参考书相对滞后

园林专业实践性强,设计资源的更新速度快,因此,教材的及时更新显得十分重要。而在《园林建筑设计》的教学实践中,教材相对滞后的问题已经体现出来了:许多教材以古典园林建筑为基础展开,从亭台楼阁、廊坊水榭、轩厅斋坊等到园林建筑个体和小品设计,一应俱全,但现代园林建筑涉及的内容较少;许多案例虽然经典巧妙,但由于编写时间较早,难以代表当今园林建筑设计的水准,国外的优秀设计就更少涉及。正所谓“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现代园林建筑案例仍有待更新与完善。

1.3传统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理论讲授占据大量课时,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虽然可以通过单独的实践环节———课程设计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但由于课时较紧,师生间互动不够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对措施

2.1优化组合,夯实教学设计基础

从教学实践上来看,建筑结构、构造、空间等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没有扎实的建筑基础知识,想要设计出高质量的园林建筑作品无异于天方夜谭。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初步等设计基础也应该作为基础知识,伴随《园林建筑设计》的教学内容展开。这样既能完善整个园林建筑学科体系中建筑属性的要求,又能拓宽知识面,使园林建筑与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部分可作为教学的基础和切入点,但所占的比例不应过高,更多的需结合现代园林建筑理念、风格、案例等,拓展学生视野。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园林建筑设计》的基础课程,如《园林建筑结构》《园林建筑构造》应作为专业基础课于设计课程之前开设,从而打下较好的理论基础;而《园林建筑材料》则应作为专业课与设计课程同时开设,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园林建筑材料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园林建筑设计的实践中。此外,《建筑文化》《建筑语言》《建筑艺术》《人体工程学》等相关课程也可以考虑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以进一步完善园林建筑的课程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触类旁通的教学方式是很有效果的。

2.2双管齐下,弥补教学材料不足

教学材料的相对滞后必然会影响教学实践。新编教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通过组织人员新编教材,使教材贴合现代教学:突出重点、难点,图文并茂,简练直观,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并加大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等相关内容在教材中的比例,进行典型的案例分析和理论系统归纳,以满足教学需求。但新编教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资料的调查与收集,短期内难以完成。因此,任课教师在备课阶段精选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讲解以弥补教学材料不足就成为另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案例教学的方法在园林专业的理论教学中非常普遍。案例本身来源于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案例教学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相比,更能吸引学生,是一种引导启发式教学。就《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而言,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新颖。要尽可能的选择园林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使案例更加贴近现实。笔者在教学中曾多次选取了当年国内外园林博览会的精彩案例进行讲授,学生兴趣极高,讨论十分热烈。而在日后的设计中,部分学生甚至会在自己的设计中有意或无意地借鉴这些案例中的理念、风格和手法,并“举一反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典型。要与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如园林建筑单体设计的教学就可按其类型划分各选择3个~5个经典案例,结合理论一一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深刻理解。3)多样化。除了有正面的优秀案例进行示范,实践中的错误典型也应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牢记教训,避免在日后的实践中犯相同的错误。此外,在案例的选择中也要避免狭隘的“门户之见”。园林建筑是建筑中的精品,许多“不在园林中”的优秀建筑作品同样也可以作为案例引入到教学中,既能开阔视野,又能引导和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笔者也曾尝试以建筑设计大师的设计作品为案例进行讲授,虽其“不在园林中”,但学生表示仍能从中受到启示,对于把握设计思想、作品表达等方面还是很有帮助的。除了选择优秀案例讲解分析之外,也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出一个具体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命题,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和身边的真实案例,归纳、分析、总结,最终选取最为精彩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评选。通过这个参与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随着小组的讨论与思考,学生对于设计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2.3科学发展,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

除了课程设计的传统实践教学之外,在教学中还可以考虑以下实践教学形式和辅助教学手段,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测量法。考虑到园林建筑设计对于尺度的把握和尺寸的要求,除了命题的课程设计之外,还可以采用园林建筑实测的方式。例如对校园或城市公园中的园林建筑单体及其环境进行测量,使学生对于园林建筑的整体体量、细部尺寸产生更为全面的认知与了解,也能将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与测量学课程贯穿联系,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身边各种尺寸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2)模型法。鉴于园林建筑设计与建筑学的交叉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建筑专业的教学方法,考虑安排一定的学时进行园林建筑模型的制作。既能避免“纸上谈兵”,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建筑结构、构造方面的知识,对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功能空间、立面造型有直观的感受,又能加强团队协作精神,锻炼空间想象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3)讲评法。设计作品的讲评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讲评学生设计作品,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并解答,有利于学生快速提高与进步。除了老师的讲评之外,学生自己讲解设计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笔者曾在课程设计结束之际,开展了一次设计讲解与优秀作品评选的专题活动。由学生自行挑选课程设计中的最佳作品,通过讲解、提问、分组讨论、投票四个环节最终评选出优秀设计作品,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学生热情高涨,勇于表达,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4)展览法。结合课程设计,选取优秀作品定期举办展览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形式。这种激励与荣誉并存的方法既能鼓舞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为下届学生提供学习素材。可谓“一举多得”。此外,也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利用老师与学生的直接对话及时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设计思想、图学修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对于园林设计等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也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3结语

建筑设计知识范文篇8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如何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重要的内容。高等教育必须要承担其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责任。其中,景观建筑设计专业是对景观环境与景观生态进行研究的学科。景观建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涉及建筑、园林、规划等众多领域。景观建筑通常是指在公园、广场、风景区等场所中出现的自身具有景观标识作用的建筑物。景观建筑拥有景观与观景的双重功能。相对于一般建筑来说,景观建筑生态环境优美、地域文化结合紧密、造型合理、关注观景与景观的和谐。由于景观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十分重要,所以景观建筑的设计相对于其他建筑来说更需要重视并更需要建筑、规划、景观设计等多方面理论知识的融合。

《现代景观建筑设计》一书从学科前沿角度出发,全力探索现代景观建筑的新设计、新案例、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将国内外现代设计的最新理念和研究成果应用到设计案例中,可以使得读者更好地把握理解现代景观建筑设计的内涵。现代景观建筑设计是以功能、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作为支撑,《现代景观建筑设计》也对现代景观建筑的材料应用、结构应用、设计表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该书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分析详实,是不可多得的现代景观建筑设计书籍。全书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现代景观建筑设计概述,第二章为现代景观建筑设计理念的广延性,第三章为现代景观建筑空间构成,第四章为现代景观建筑的建构特征,第五章为现代景观建筑设计方法和倾向性,第六章为现代景观建筑设计经典案例及其分析。可以说,《现代景观建筑设计》为现代建筑设计教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近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的要求都在不断提升。各个国家对现代景观建筑设计师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一些国际著名高校都先后设立了现代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就当前我国国内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开设情况来看,各个高等院校也逐渐开设了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对景观建筑设计的教育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整体来说,当前我国现代景观建筑设计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课程定位不准确。现代景观建筑设计教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对现代景观建筑设计教学进行准确定位,有助于使得各专业更好地汲取现代景观建筑设计的专业知识,并使得各个专业可以在各个角度推动现代景观建筑设计教育发展。当前各个高校都会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利用高校内资源共享的特点,结合当前高校内相关专业对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开展不同倾向的调整。例如,农业院校则会在景观建筑设计教学中融合农业、植物的相关课程;建筑院校则会更多地融入土木工程课程。这种多元化的专业定位使得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在得到全面综合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新问题,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寻找到不同学科的侧重点成为大家重点关注的内容。第二,景观建筑设计教学各个环节不够协调。当前景观建筑设计教学环节分为理论教学、案例分析以及设计实践三个关键环节。从整体上来看,这三个教学环节开展的思路十分正确,但在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实际上仍然存在问题。在景观建筑设计教学中存在有的偏向侧重于理论教学、有的偏向侧重于实践教学等情况。

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交叉融合情况较少,各个环节往往单独开展,各个步骤相互独立,从而导致教学成果理论与实践脱节,相互之间难以相辅相成。基于当前景观建筑设计教学开展存在的各项问题,景观建筑设计教学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以帮助景观建筑设计教学目标的实现。应当树立明确的景观建筑设计理论教学目标,在借鉴国外景观建筑教育的基础上,融合我国对景观建筑设计师的需求来设立景观建筑设计理论教学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景观建筑设计理论的学习中掌握景观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景观建筑历史与理论,掌握人的心理活动、地方文化以及地方生态环境与景观建筑设计的关系。掌握植物学、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知识,能够正确灵活地利用植物、水体、地形等自然要素来实现相应的生态景观建筑效果。

熟悉掌握景观建筑设计的相关政策、经济、法规常识,了解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在景观建筑设计理论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该进一步突出理论教学的重要性,纠正当前景观建筑设计教学中过度关注实践教学的问题。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该尝试通过各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将景观建筑设计课程实习环节中的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实现,以便在理论课程中就可以带领学生融入生动、形象的景观建筑设计中。同时,再加以对辅助案例分析,对国内外优秀的景观建筑设计的案例进行学习,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互联网资源、板书讲解等多种方式,将课程实践环节中的知识进行理论化处理,在课堂上实现,以便在景观建筑设计的教学中可以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的双重效果。

作者:范昭平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建筑设计知识范文篇9

1室内设计是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

室内设计就是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不论是在建筑构思、材料选用还是在使用功能及精神审美上,很难让一个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不考虑内部空间的功能、组成与形式的问题,或进行室内设计时不考虑建筑总体设计与调整的问题。建筑的形式是由使用功能及精神功能而来,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建筑的内部空间及形式,这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内部空间的设计,即室内设计。人们经常提到“建筑的形式”,严格地讲它是由空间、体形、轮廓、虚实、凹凸、色彩、质地、装饰等种种要素集合而形成的复杂的概念,而室内设计同样也包括了这些要素。纵观东西方建筑及近现代的重要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无一不重视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如近现代的赖特、阿尔托、密斯、贝聿铭等建筑大师,他们不仅仅是对整个建筑空间的内外进行设计,而且还包括室内的家具、灯具、装饰、陈设等一切方面的设计。尽管室内设计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是整个建筑设计和建筑理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建筑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共同组成了建筑的整体。

2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的风格同时受到时代、文化及艺术的影响

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往往是和建筑乃至家具的风格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与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如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中民族风格、构成主义、后现代风格、现代风格等等。如20世纪出现的构成主义把矩形、红黄蓝三原色、不对称平衡作为三要素,具有代表性的是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随后,里特维尔德根据构成主义的原则,设计了著名的红、蓝、黄三色椅,其设计的建筑也明显地体现了构成主义的影响,如著名的施罗德住宅。建筑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建筑,包括室内装饰与家具设计,都精炼到不能再改动的地步,于是创造了一种以精确简洁为特征的建筑艺术,并富有结构的逻辑性,提出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少就是多”的设计哲学,并影响了诸多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师。

3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不断完善

实际工程中,室内设计对建筑空间的组织、调整和再创造。其要求室内设计师应掌握足够的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在实际工程中,室内设计师常遇到因建筑设计中或多或少存在的不利于室内设计或使用上不合理的地方,或是因业主的功能要求或个人喜好,提出对建筑内部空间重新分隔和改造,这就要求室内设计师应充分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如建筑结构是属于哪一种,在进行空间重组时是否考虑墙体是不是承重墙,能不能拆除或是打洞、楼板是否可以拆除或是打洞,应采取什么样的加固措施,在进行空间分割时是否采用轻质隔墙,或是使用较重的砖墙等材料砌筑在楼板上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妥将会对建筑整体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又如较大地改变建筑的使用功能,在功能处理上是否符合局部的功能要求和整个建筑的功能要求,流线是否组织得更合理,空间的整体性是否加强。若室内设计延伸至外立面,如一些入口及门头设计,是否为原建筑立面增色还是损害了建筑外立面的整体效果。另外,空间的分隔处理与装饰材料的选用是否符合防火规范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要求室内设计师应充分掌握建筑设计的一些知识。

4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在国内的许多大众,甚至于一些室内设计师,把室内设计界定在室内装饰的范畴,然而室内设计并不仅仅是室内装饰,正如许多理论书界定的所谓室内空间是指具备楼地面、顶盖、墙面三要素的建筑内部空间,而有无顶盖是区别室内外空间的重要标志,这也说明了室内设计应是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而装饰原义是指“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饰”,着重从外表的、视角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问题,是属于细部处理的范畴,如室内地面、墙面、顶面等界面设计与处理材料的选用,家具、灯具、绘画、雕塑、陈设等的配置和设计。在进行室内设计及建筑设计时,装饰设计应隶属于整体,并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对室内设计及建筑设计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建筑的空间形式与结构及材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空间的形状、尺度、比例以及室内装饰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结构组织形式及其所用的材料质地。把建筑造型、室内设计与结构统一起来的观点,在古代已有体现。我国传统木结构在创造室内空间艺术效果时早有辉煌的成就,如天坛祈年殿室内,木结构与彩画结合并与室内陈设一起,显示出中国木结构室内空间的结构艺术之美。对于现代建筑来说,这种观点愈来愈被广大建筑师所接受,充分利用结构造型美来作为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的造型要素,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及室内设计师的设计手段之一。在今天,减少重复投资,充分利用一些有艺术价值的旧建筑和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呼声日益高涨,这要求室内设计师充分掌握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并具有较高的艺术涵养。一方面考虑旧建筑空间是否适合新的功能空间。另一方面,考虑如何把握原有建筑及室内的形式与新的使用功能的结合。要求建筑设计师在不影响内部设计美观的同时,增加旧有建筑的稳固性、耐久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建筑设计知识范文篇10

高职教育是为企业培养产生、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建筑设计课程,主要是面向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企业,培养掌握建筑设计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建筑项目策划、建筑设计及相关建筑技术管理工作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应用型建筑人才,而其职业就是注册建筑师。职业素质是指从事某个职业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知识、技能以及职业态度,具体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身心等基本素质。国际人才标准在添加资历、能力取向之后,开始向道德思想取向发展。企业单位不仅只是注重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更注重劳动者的自省自律、勤奋敬业、诚实守信、身心健康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劳动者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提高其他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特别强调在传授学生知识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社会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也可以在工作过程中予以建构和养成。

2高职院校建筑专业设计课程的现状

高职院校有一部分教师由于不了解什么是职业教育,所以在建设设计课程教学的方式上也存在着墨守成规、脱离学生学习实际、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这种课程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的教学,不但不能提供给专业教学基础性的支持,而且还不适应职业教育教学需要。其主要问题在于专业课内容存在课程内容繁杂、知识陈旧、理论性较强且不实用,并且高职院校的建筑类专业的课程结构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完整性。其次,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而教学知识的内容也需要不断增加和更新,所以,这一现象也导致高职院校建筑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时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因为目前高职院校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是理论课成语实践课程是分开授课的,理论课在先,实践课在后。这种教学模式只是将学生当作就与的对象,而忽视了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教育,而目前建筑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内容交叉重复,且对学生的教学都集中在理论教学上,太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并不是以工作过程为向导,而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向导[3]。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建筑产业有着广泛的需求,而建筑产业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加强对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

3工作过程向导的内涵以及其在建筑设计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3.1工作过程向导的内涵。工作过程的概念极为丰富,它是指在实际工作中的商业运作、生产、劳动能力的需求、考核目标等众多要素作为导向,从而建立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使职业教育教学与工作过程相融合。简而言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就是以行动作为导向,就是为了行动为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3.2工作过程向导在建筑设计课程改革中的应用。虽然对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但这种改革仍然没有摆脱建筑专业传统教学的模式,导致课程设置与实施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问题:第一,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只是陈旧,与当前的实际工程相脱节;第二,教学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不到位,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环节的训练;第三,教学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教学手段单一,且教学改革思路极其模糊,对教学改革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行动起来。而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向导的课程模式可以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工作过程为向导的课程模式是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作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线,以企业中实际工作任务为单位,完全打破了原来的教学制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观念,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与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以便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工作过程向导在建筑设计课程改革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3.3对教学环境进行了改革。工作过程向导重新规划了传统的建设设计教学环境,将企业环境模拟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并按照企业环境将教室设置成设计室、预算室、业务室等相关部门,可以说这样的设置方式给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3.4对毕业形式进行了改革。由于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专业的实践能力的操作性极强,所以学校应重视学生的技能证书的培训与考核,而工作过程向导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中,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以及就业岗位,规定学生在毕业之前都要拿到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才能毕业,这样就较好的处理了学生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双证结合”问题,从教学目标上解决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的问题,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技能学习,使课程知识与工作知识更好的结合,实现学生毕业后就能够直接上岗工作,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总结

以工作过程为向导的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其要旨在于坚持培养学生的技能实践能力,通过对课程进改革,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满足了社会和企业对应用型建筑设计人才的需求。

作者:何晶 单位: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华楠.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发现:教育版,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