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1 17:50:33

建筑工业化技术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建筑领域;工业化发展;管理体系;专业人才;发展障碍

1引言

纵观我国多年来的建筑工业化发展进程,时至今日仍旧存在一定阻碍与问题有待解决。由此便需要相关建筑领域的工作人员能够基于行业发展出发,从企业管理理念、个人工作态度、行业规范标准等各方面进行完善与优化。以集体之力共同促进建筑领域朝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整体社会的进步。

2建筑领域实现全面工业化的现实意义

在传统建筑观念的影响下,既往的建筑施工不仅具有长周期、低效率的短板,同时会对其施工周边地区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大规模加强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损耗。如一味地沿用传统的建筑理念完成现代化的项目建造,那么在现代化建筑工程规模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既往建造方案中的缺点也会持续扩大。反观工业化的建筑发展理念,其不仅能够有效改变既往建筑领域中的问题,同时有助于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在建筑领域中融合工业化理念最突出的优势便在于,可以结合高效化、标准化的工厂生产以及装配式的建筑施工方式完成建造[1]。基于社会发展切实需求出发,工业化的建筑手段,是促进新型建筑技术发展的关键,除此之外,工业化的建筑方式还具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多方面的优势[2]。

3中国建筑工业化发展主要障碍

针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划分,可以将其归纳为工业化建筑管理体系、工业化建筑施工难度、工业化建筑支出收益均衡、人才储备不足四大类。

3.1工业化建筑缺乏系统性管理

现阶段,我国政府虽然在大力提倡、鼓励整体建筑领域的工业化发展。但是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相关机构以及部门并未结合建筑领域的工业化发展需求,为其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以及资金支持。一方面,相关开发商在开展工业化建筑建设工程的过程中缺乏可参考、可践行的标准及法规。例如,在完成装配式建筑之前,需要结合实际建筑需求设计、生产相应的构件,但基于我国幅员辽阔的特征,使得各个城市、区域之间的建筑需求标准并不统一。如北方的房屋建筑标准应加强对冬季保暖等方面的关注,而部分南方区域则要加强对防潮、防水等方面的关注。在此情况下,相关开发商会因为缺少技术、施工等参考标准而迟迟无法有效开展作业。整体而言,政府相关机构未能充分发挥其大头作用,工业化建筑缺乏系统性的管理,使得整体建筑行业无法可依、无迹可寻,阻碍了建筑领域的工业化发展[3]。

3.2工业化建筑具有更高的施工难度

基于实际情况出发,部分施工方在开展工业化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遭遇到了建筑施工标准化无法达到建筑业主需求的问题。而建筑方在设法平衡工业化建筑与建筑业主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平衡时,势必会提升建筑的施工难度。例如,业主在建筑项目开始之前,会通过上网观看视频、浏览资料的方式搜集建筑信息,并在部分不良“营销号”的错误指导下,对其房屋建筑产生个性化设计的想法,如更改承重墙、添置露天阳台等。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工业化建筑的建设节奏,不仅是因为高度统一化的建筑项目不具备随时调整的条件,同时也是因为部分业主所提出的“设计方案”根本不具备参考性与可行性。同时,随着工业化建造企业的不断增多,建筑领域对于相关预制构件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相比之下,预制构件的生产方以及供应商数量要远低于现阶段的建筑施工项目,导致建筑企业对于预制构件的需求量始终无法达到满足[4]。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业化建筑模式的作业难度。除上述内容外,基于建筑行业整体并未对工业化建筑模式产生足够的认知与了解,因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存在部分施工技术人员无法适应新技术、新建造模式的情况。凡此种种,无异于全面性地提升了工业化建筑的施工难度,若想扩大生产规模,必须加强对本问题的关注,从而结合有效的优化手段,推动工业化建筑的有序施工。

3.3投入与收益不相符

3.3.1标准化生产原则与行业多样化发展需求不符诚如上文所述,工业化建筑的本质便是利用工厂生产的模式开展标准化、统一化的建造工作。但是随着社会开放性的增加,现阶段我国居民对个性化建筑的需求愈发强烈。这意味着完全统一化、标准化的建筑设施无法满足大部分居民的喜好。相关单位完成建筑建设后无法将其全部售出,投入成本与收益不相符的情况已成为威胁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3.3.2前期投入成本过高前期投入成本过高,企业难以快速盈利部分企业在顺应建筑领域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用于技术开发、预制构件设计等方面的支出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回报。并且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在缺乏完善制度管理、施工难度有所增加等问题的影响下,该投资的风险要远高于收益。因此存在大企业不敢投资、小企业无资格投资的问题,致使建筑领域的工业化发展陷入停摆状态。并且建筑项目的建设周期过长,其中还会涉及到前期设计生产,后期营销售卖等多个环节。相较于建筑建设阶段而言,其后续阶段中销售、推广等环节所需面临的风险更高、更复杂的同时,也更无法控制。例如2017年四川绵阳楼盘销售中心火灾、2021年湖南楼盘员工猝死等,虽然与建筑自身的质量、品质等并无过多干系,但却能够切实对建筑整体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造成影响。加之工业化建筑与我国本就属于有待观望的项目之一,其后期建成质量、销售情况等都是建筑企业与消费者不曾了解的。因而建筑企业不仅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回报,同时可能要面临更高的销售风险,自然不会主动投资。

3.4缺乏专业人才

一方面,工业化建筑模式在我国建筑领域中的起步较晚,并且时至今日也仍未获得整体建筑领域的全面关注与认可。在此情况下,高等院校以及相关培训机构不会为其开设专门的课程体系,往往会将工业化建筑作为一个知识小点融入到其他建筑学相关课程中。学生在学校中对工业化建筑的了解甚少,自然无法在毕业后快速地投入到相关工作中。另一方面,即使部分学校能够将工业化建筑相关知识作为单独的课程进行讲解,并且相关毕业生也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但由于该建筑类型在我国的起步较晚,相关行业缺少具备足够实践经验的人才。在此情况下,即使相关毕业生具备充足的理论经验,也很难在缺少引导、缺乏指证的情况下有序地开展工作。专业人才的缺失,是影响我国建筑领域工业化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加强对工业化建筑的认知与理解后,积极成立相关的培训机构,抑或相应的学习专业,通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的方式,提升建筑行业工业化发展的可行性。

4中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对策

4.1政府方面健全保障政策

首先,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与职能机构应积极发挥其统帅作用,通过增加相关的优惠政策以及帮扶政策,有效解决建筑工业化项目成本高的问题。全面性提升开发商投资的积极性,完成建筑工业化的推广。其次,相关部门应在原有建筑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工业化建筑的需求,适当调整工业化建筑的标准与规定。从而保障施工方能够依照绝对严谨、科学的规定,开展有序施工,为中国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健全保障。

4.2建筑行业进一步优化其产业链

建筑行业应依照实际的发展需求而不断努力,大力引导行业内标杆类建筑企业朝着集成合作的方向发展,逐步构建起相对完整、完善的行业产业链,最终实现参与建筑建设各方的协同合作与发展。同时,建筑行业可积极联动相关培训机构。参与到企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中。循序渐进地将企业内部诸如农民工、低学历工人等素养、工作能力水平较低的员工,培养成专业性的产业工人,以适应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求。

4.3建筑企业应提升工业化建筑认知

建筑企业应有目的的提升其对建筑工业化的基本认知,从而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统筹管理,持续性的完善建筑材料以及预制构件的物流运输系统。结合建筑行业工业化发展的切实需要,以公司内部为起点,积极引进工业化的建筑技术、落实新型技术的研发工作,同时注重建筑技术与BIM等先进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全面性地提升企业内部的机械化操作水平与科学性管理水平。

4.4相关培训机构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育

一方面,可成立工业化建筑项目的专项学习与实践培训机构,并吸引各个建筑企业项目中的专业人才到此学习。机构可通过为其讲解相关理论知识、为其提供相关实践机会的方式来全面性地提升相关人才的理论知识储备能力以及实践经验。例如,建筑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引进一定批次文化素养、技术能力皆有所欠缺的社会人员,通过“前期理论培训,后期实践理论结合”的方式,在较为简单的建设工程中,循序渐进地提升这部分工人的实际能力,培养出独属于企业自身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在培训期间企业可以适当缩减员工的薪资待遇,同时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教学指导,而后在实际建筑工程中,根据每位工人的能力定薪,在缩减成本的同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凝聚力以及学习内驱力。另一方面,企业可与相关学校达成合作,通过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科研基金等方式,换取吸引、挑选人才的先决条件。使得相关人才在学校中便接收到企业化教育与培养,促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尽快地投入工作,帮助企业完成工业化的建设项目,推动工业化建筑在我国的有序落实与发展,促进整体社会的进步。

5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可以明确的是,中国建筑的工业化发展已成为其整个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因而相关从业人员无需过度紧张抑或排斥行业内的新标准与新规定。应采取更积极、好学的态度去主动探索工业化的建筑技术以及相关的行业管理标准。笔者仅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功效,在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理论参考的同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提供一定工作灵感与启发,不断完善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途径,从而以建筑行业的改革为切入点,推动我国整体社会稳定发展、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光球,郭韵钰,陆秋琴.基于智能建造的建筑工业化发展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22,43(3):28-34.

[2]李桃,严小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系统及作用机制[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22,39(1):131-136+143.

[3]凌志祥.建筑工业化下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要点[J].四川水泥,2022(1):39-40.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篇2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篇3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信息化;新技术;应用

一、工业化建筑信息化建造新技术概述

(一)背景

我们都知道,一个新生事物的到来,必然会有一个旧事物的支持,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背景。现阶段,随着资源利用率、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提升,再加上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工业化、信息化应运而生,信息化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并不是一件事、一件物品就能够推动的。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就衍生出了新的事物,也就是工业化、信息化下建筑建造行业的新技术。

(二)主要技术分析

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发展基础之上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必然存在着特别的地方。关于技术方面,主要包括智能信息管理技术以及预期模拟技术。在这其中,预期模拟技术又分为设计技术、施工模拟技术以及3D打印技术等等。这一系列的技术,将建筑施工中设计、建造以及材料等众多方面的问题都考虑了进来,这对于接下来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三)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必将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大的变化。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完成了从量到质的巨大转变。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不再追求以往的数量,而是需要朝着高质量、高精确性以及高美观度的方向发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会借助最少的资源,将需求最大化。然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建筑行业走到了前列,工业化的建筑业和信息的完美搭配,赋予了建筑行业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工业化建筑信息化建造新技术的优势分析

(一)节约资源

地球作为我们生存的重要支撑力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地球资源并不是无限的,相反的,它是非常有限的。现阶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对于地球资源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节约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筑工业信息化技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始终秉承的就是资源节约理念。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工业化追求的是将利用率最大化。不仅如此,在综合各类信息的过程当中,也确保不会落下任何重要的数据信息,这样一来,在设计方案当中,就更加有效的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在施工模拟的过程当中,我们首先需要预先输入一系列的参数,然后充分的借助智能软件来进行施工模拟,进而对所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与此同时,3D打印技术,通过缩小建筑物的方式,将其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更加充分的感受到建筑的外观、美观以及造型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不得不说,这不仅更加充分的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建筑物的使用价值,使得资源功能得到了最大化的应用,有效的避免了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发生。

(二)动态管理

我们在对建筑物进行施工的整个过程当中,是需要在一定空间以及时间范围内进行的。以往传统我们在动态监控的过程当中,不仅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同时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但是,将建筑业信息化新技术应用到其中,能够更好的实现动态管理。首先,我们对商品混凝土以及建筑物进行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更加精确的进行相关操作,而且还能够有效的实现动态管理。尤其是在对一些较为重要的建筑物进行施工的时候,通过采用视频观测的方式,就能够时刻掌握到施工现现场状况,进而也就有效的确保了施工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应用建筑信息化技术的前提分析

(一)积极转变思想

我们都知道,一些新生的事物,往往需要在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同样的,建筑建造工业化、信息化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要切实加大对于建筑行业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力度。当然在,这也就需要积极地转变思想,使人们能够充分的意识到这信息时代,借助蛮力是最不明智的选择。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的标签,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因此,建筑行业在接下来的发展当中,也必将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只有从思想上意识到这一问题,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建筑行业接下来的发展。

(二)创新优化技术

建造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技术力量的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行业要想在这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当中所立足,也就需要新的技术充分的满足时展所需。举个例子来说,当前3D打印技术必须要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和建筑建造行业的结合,只有娴熟的运用模拟技术,才能够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建筑行业发当中,进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技术创新优化力度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完善法律法规与建设标准

工业化建筑信息化建造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离不开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以及建设标准。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新型建筑工业化工程项目无章可循的现象,我们就必须要加快构建完善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的统一标准。并不断完善法律规章制度,为接下来实际工程的发展建设以及纠纷处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业化建筑信息化建造新技术,凭借自身巨大的优势,将其应用与工程发展建设当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我们就应积极的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通过转变思想、完善技术、完善法律法规与建设标准等有有效手段,促使建筑行业得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炳,朱海龙.我国建筑业BIM应用现状及影响机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5(3):10-14.

[2]龙玉峰,焦杨,丁宏.BIM技术在住宅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J].住宅产业,2012(9):79-82.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装配式施工技术,高校基建,施工安全

装配式施工技术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西欧地区,其本身为配件化施工技术和机械化生产技术。装配式施工技术实现了装配化、标准化和工厂化的有机融合,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在节约劳动力、提质增速、节能环保上具有明显优势,是对建筑工业化的重大突破,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装配式施工技术在推动经济建设、环境改善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现已广泛应用到公共建筑、民用建筑和军事建筑等领域[1]。伴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应用存在建筑整体性、抗震性、耐久性能较差等不足也取得实质突破。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基建工程中使用装配式施工技术仍较少。目前,随着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逐步推进,高校基建工程[2]数量明显增加。虽然大量基建工程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办学条件,但在安全生产、现场管理、质量控制以及文明施工和施工进度等方面也暴露出各种问题。

1装配式施工技术概述

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出现是现代化建筑业生产方式[3]的巨大转折。二战后,西欧地区由于受战争影响大量建筑物被破坏且劳动力较为稀缺。因此急需寻找快速大规模建设高品质住房并且使用较少劳动力的现代化新型建造技术,装配式施工建造技术应运而生。装配式建造技术是指使用在工厂生产的部件部品,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根据事先设计的连接方式进行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其具有高度信息化(BIM)、施工一体化、构建标准化、现场装配化、设计标准化等特点。装配式建筑目前种类较多,按照预制材料类型分类包括板材建筑、盒式建筑和砌块建筑等多种类型,按照装配式程度分为全装配式和部分装配,按照建筑结构形式分类包括框架、剪力墙、框架支撑和框剪结构等多种类型。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装配式建筑占比低不足5%且大多集中在商品房领域,未来我国装配式施工技术应加强在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方面的应用。随着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入实施,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发展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相关人士的关注,其应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2在高校基建工程中应用价值

2.1加快施工速度。由于一般明确要求新生报到可以正常入住,所以高校基建工程一般有严格的施工进度控制计划,如果不能较好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很可能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的进行。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好提升生产效率,据相关资料显示由于提高机械化程度、交叉作业、构件工厂生产受极端恶劣天气(如北方冬季施工)影响较小等因素,使用装配式施工技术较传统施工可以缩短1/4的工期。2.2保证校园施工安全。高校一般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位于繁华的市区且人口较为密集,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造成较大伤亡,影响学校正常秩序,极易成为社会焦点,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影响学校声誉,因而在高校基建工程中保证安全生产极为重要。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摆脱粗放生产的模式,大幅提高作业者整体素质。由于使用装配式建造技术现场使用的构件在工厂生产,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根据事先设计的连接方式进行现场装配,从而大大避免现场施工人员进行高空露天作业,降低了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有效保障了安全施工。2.3保护学校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将会给师生提供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并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力的动能,因而现今高校越来越着重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目前高校施工过程中师生反应最强烈的就是噪声问题。针对噪声问题,装配式施工技术较传统施工,施工现场大多数工作主要是构件装配,大部分构件都在工厂生产完成,因而现场施工作业产生噪声大幅减少,同时根据有关部门研究得出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大约80%的建筑垃圾的排放。2.4有利于产学研融合发展。我国装配式施工技术的使用相比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因而急需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来弥补我们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不足。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大潮中,高校肩负起为我们建筑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通过在高校基建工程中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应用,将装配式施工企业和学校装配式相关专业师生聚集起来,解决现实工程中装配式施工技术应用的相关难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实现装配式产学研融合发展[4],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

3结语

随着我国双一流项目建设再提速,国家对高校基建工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装配式施工技术在高校基建工程中的应用,有利于加快建设速度、保证施工安全和营造舒适校园环境,更有利于实现装配式产学研融合发展,推动建筑化新旧动能转换。

参考文献:

[1]蒋勤俭.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J].建筑技术,2010,41(12):1074-1077.

[2]龙奋杰.高校基建管理模式与应用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3):11-16.

[3]严薇,曹永红,李国荣.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5):131-136.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5G;物联网;建设工程;管理体系;信息化管理

工信部于2019年6月6日正式发放首批运营商5G商用牌照,获得牌照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中国电信等企业逐步在各大城市展开5G业务。5G网络以大带宽、超高速、低延迟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智能及物联网设备的可用性。可以肯定,未来5G将无处不在。由于5G物联网具有大带宽、超高速、低延迟、可分享、可控制等优势,无论是个人设备,还是物联网、智能家居、建设工程信息管理领域等都将面临新变革、新机遇。

15G物联网技术

5G物联网(5GInternetofThings)是依托5G高速网络的无线互联网、传统光纤电信网等信息载体形成的独立功能的终端设备互联互通的网络。在物联网中,用户可应用电子标签将捆绑终端设备的真实物体网上联结,并通过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对机器、设备、人员进行集中管理、控制,类似自动化操控系统,聚集成大数据,并提供分析、预测与控制,实现物与人互联。

2建设工程信息管理体系

2.1依据。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以应用为导向,打破信息孤岛,2019年底实现工程项目建设审批管理系统与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等相关部门审批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JGJ/T434—2018《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技术标准》,于2018年7月1日起施行,进一步推动智慧工地建设。以上述文件为参考依据,结合欧美较成熟的建筑工业化理论,提出建设工程信息管理体系,旨在通过建筑工业化和建设管理信息化,代替传统建筑行业分散、低水平、低效率的管理模式,推动项目管理及咨询行业发展,研究建筑行业产业化升级与理念转变、模式转型及路径创新。2.2内涵。建设工程信息管理体系是指通过动态分析研究国际建筑工业化体系前沿理论,结合实践工程项目管理需要,创建信息管理标准体系。依托5G物联网超高速、低延迟、可分享、可控制等优势,整合政府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及企业建设工程ERP信息管理平台,组建覆盖建设工程全过程的信息管理大数据平台。以采集或录入终端的数据为采集层,以物联网、建设工程信息管理大数据平台的处理系统为网络分析层,以大数据平台的项目管理专业咨询人员为决策层,以决策内容实施单位的接收终端为应用层,建立覆盖审批、设计、招采、生产、施工、检验验收、运营维护等立体的建设工程领域信息管理体系。2.3建筑工业化。建筑工业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方式取代传统建筑业分散、低水平、低效率的生产方式,采用工业化设计建造,实现预制装配式生产工业化、主体工业化和内装工业化,以施工安装时的少量节点作业降低工人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以统一的生产作业流程及严格的工艺标准满足质量要求。2.4应用。2.4.1标准建设引导管理体系的建立需有标准规范的支撑,可由国内建设行业专家及优秀企业高管组建标准编制委员会,旨在研究、整合、建立和完善建设工程(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系统,积极推进建设工程监管信息化目标,促进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建设项目参建单位的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提升全国建设工程监管信息化水平。标准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为:适用范围;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监管信息(数据)的基本规定;建设单位的监管信息;勘察设计单位的监管信息;项目咨询单位的监管信息;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等)监管信息;监管行政处罚信息;监管机构及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及数据接口(采集或录入);运行环境;系统运维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建设工程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制定信息内容采集、应用、分析、决策等阶段的规范标准,系统化整合、完善建设工程(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建设及运营。2.4.2组建建设工程(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优先整合政府现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各企业建设工程ERP信息管理平台,组建覆盖建设工程立项——运营全过程的建设工程(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各企业可依托自建的ERP信息管理平台,接入、收集项目参建单位前期、设计规划、施工实施(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等)及运营维保阶段的监管信息,自行建设远程分析监控系统,弥补传统项目管理方式的偶然性及监管不到位。为建设工程(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录入监管信息数据及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条文,编制数据分析系统,获取信息权限分配,汇总项目信息评估报告,预警与错误整改系统。2.4.3项目前期、规划设计阶段应用。1)项目前期审批事项,在过渡阶段以政府现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接入互联为基础,在完善建设工程(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后,以政府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作为数据决策层终端。2)规划设计阶段整合BIM建筑信息模型的优势,通过BIM分解结构,采集相关设计数据,链接加工工厂及云端审图(依据录入标准规范的系统验证审图和传统人工审图相结合),形成评估报告及审核意见反馈。2.4.4施工阶段应用。建筑工业化的采购制作阶段即由工业化建筑构件工厂为每个构件安装数据采集器、传感器机械固定装置(如预埋件),并创建可溯源标识(如永久二维码、近场射频识别芯片等),通过施工安装过程中的采集,将可溯源标识存储的信息录入建设工程(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安装数据采集终端、轴线定位终端网络、压力及变形传感器等终端数据采集设备,对施工安装过程中的构件及周边需监控的设备设施进行实时监控与传输,辅助现场采集员手持3D立体扫描仪等数据采集终端,依托5G物联网高速、低延迟等特点,实时与建设工程(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中的BIM建筑模型分解结构和库内标准规范进行验证,及时反馈预警信息给决策层的项目管理与监管人员,如进场材料数据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构件安装垂直度及平整度监测、构件偏差监测、设施设备沉降监测等,通过云端系统追踪检查并人工复核构件生产使用情况、使用部位、偏差、隐蔽情况等,实时溯源至每个构件、设施设备、零配件的相关信息,实现云端验收或指导整改。2.4.5运营阶段应用。运营维保阶段可通过手持5G终端采集可溯源标识,通过建设工程(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查看工程相关资料及追溯设施设备制造商与产品信息,云链接下载设施设备使用说明书、使用教程等维保信息,还可追溯相关构件的生产、安装、检测、验收等资料,避免后期扯皮事件的发生。2.5优势。1)解放人工以终端设备信息采集为主,人工辅助采集为辅。2)建筑工业化工厂化批量预制,构件高品质且节能环保;以机械化吊装及节点作业为主,施工快、质量好,降低工作量及劳动强度,节省材料及人工成本。3)安全管理通过实时采集、分析、预警,减少监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稳定可靠。4)催生新职业建筑信息采集员及专业培训机构;建设工程信息评估师及培训、咨询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筑构配件智能采集终端产业。

3结语

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大气及环境治理问题,发达国家建筑工业化水平较高,实现了建造方式的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需开发适合本国国情的体系,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宗旨,注重建筑品质及后期日常运营维护的可持续性,通过顶层建构工业化信息管理体系,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工业化体系及技术,优化建筑业生产方式及产业结构,优化配置产业资源,合理调整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维护等全过程产业链的各环节,打造高质量建筑。

参考文献:

[1]刘东卫,张宏,伍止超.国际建筑工业化前沿理论动态与技术发展研究[J].城市住宅,2018,25(10):99-102.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墙体材料;墙板;砌块

1前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建筑行业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高、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建筑废弃物量大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发展趋势。装配式建筑指采用部件部品,在施工现场以可靠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建筑,具有设计标准化、生产工业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建筑智能化、工人产业化等的特征,具备节能、节地、节材、节时、节水、环保等优势。装配式建筑主要分为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即PC结构)、钢结构(包括轻钢结构)、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也称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是法国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在欧美流行并发展起来,而住宅产业化源于日本,并在日本得到了发展[1]。然而,无论是住宅产业化还是建筑工业化,都与装配式建筑的概念是一致的。目前瑞典工业化住宅的比率已达到80%以上,日本达到70%以上,英国达到75%以上,新加坡达到86%,香港达到50%,而我国建筑量约为世界总量的50%,但工业化率仅为7%。因此,如何快速实现建筑工业化,以解决当前问题和矛盾,成为重中之重,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工业化发展重心,正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机遇。墙体材料作为建筑物主要的围护材料,占建筑物总体建筑材料的三分之二。装配式建筑的绿色化、节能化发展,要求使用绿色节能的现代墙体围护材料。因此,现代墙体材料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发展轻质、高强、保温、防火与建筑同寿命的多功能一体化现代墙体材料体系,包括部品部件的通用化、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

2装配式混凝土PC构件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以预制混凝土构件为主要构件,经装配、连接,结合部分现浇而成的混凝土结构,是当前国内推广应用比较广泛的装配式建造方式,也是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2]。PC构件的英语是PrecastConcrete,是混凝土预制件的简称,是指在工厂中通过标准化、机械化方式加工生产的混凝土制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PC构件的生产在整个产业循环中占据重要作用,目前,PC构件成型工艺主要有平模机组流水工艺、平模传送流水工艺、固定平模工艺、立模工艺、长线台座工艺、压力成型法等。国内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随着国家政策和各省市系列政策的出台,装配式混凝土PC构件品类逐渐完善,企业逐步增多,但应用最广的是一些非结构构件,如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板、墙板、叠合楼板、全预制阳台板、叠合阳台板、预制飘窗、全预制空调板,从应用方面来说品种比较单一。而欧美等发达国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种类繁多,主要有全预制柱、全预制梁、叠合梁、单T和双T屋面板、槽形板、全预制剪力墙、单层叠合剪力墙、双层叠合剪力墙、外挂墙板、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预制叠合保温外墙板、全预制楼板、全预制女儿墙、装饰柱等8大类50多种产品。它们不仅可以用于有梁柱楼板和墙板的结构体系,也可以用于无梁无柱板材结构体系。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预制率增速明显,但是由于当前标准体系尤其是评价体系尚不完备,不利于大规模推广,以至于企业生产规模效益无法体现,建造投入成本高,建筑外观单一、缺乏多样性,装配率还较低,也进一步制约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高装配式建筑装配率的关键除了主体结构外,还在于墙体材料围护结构,因此,大力发展部品化现代墙体材料,是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需要。

3现代墙体材料的发展

现代墙体材料的发展方向主要是节能环保、耐久性以及功能性三大方面,主要包括砖、砌块和板材三大类[3]。装配式墙体材料区别于传统墙体材料的重要特点是:它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建筑施工标准化、模数化的生产要求[4]。目前,国内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墙体材料主要以节能保温为主的墙体板材,大多砖和砌块的装配率不高,而国外发达国家开始使用烧结砌块墙体和功能性墙板体系为主的现代墙体材料部品部件。3.1节能烧结保温砌块墙体。节能烧结保温砌块墙体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页岩、粉煤灰、煤矸石、淤泥等为原料,经一定的生产工艺烧制而成的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烧结保温砌块,以单一制品形式同时解决节能保温与结构承重的双重问题,主要用于装配式建筑承重墙体及外保温围护结构;另一种是剪力墙外挂新型外墙外保温材料-WDF外保温体系,由烧结砖层和填充物组成,主要用来取代传统外墙保温体系(如图2和图3所示)。烧结保温空心砌块有不同的规格尺寸和孔型结构,决定其有着不同的热工性能,可以按照不同热工分区,开发不同规格尺寸与孔型排布的墙体结构体系。我国三个热工分区的烧结保温砌块热工性能如表1所示。WDF外保温体系也有不同的厚度和规格尺寸,按照热工气候分区,可设计成不同的厚度用于剪力墙的保温层,部分WDF外保温体系热工性能如表2所示。砌筑,可形成不同墙体厚度和尺寸规格的烧结保温砌块墙体,适合不同热工气候分区的装配式建筑所需的护结构体系。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墙体可以做成带构造柱和不带构造柱,带窗墙洞和不带洞的多种墙体形式。国外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墙体及其安装图如图4所示。3.2尾矿节能保温墙板。近年来随着建筑节能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尾矿节能保温墙板逐渐发展起来。它是以铁尾矿和页岩为主要原材料,采用颚式破碎+球磨混料工艺技术,造粒、干燥、布料、高温发泡后经燃气式隧道窑烧制而成,主要用于混凝土结构体系的装配式建筑承重墙体及外保温围护结构。这一节能墙体板材有不同厚度和不同规格尺寸,厚度有0~300mm,宽度有0~1.5m(如图5所示)。它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具体参数如表3所示。3.3蒸压加气混凝土板。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又称ALC板,是以水泥、石灰、硅砂等为主要原料,再依据结构要求,增加不同数量经防腐处理的钢筋网片的一种轻质多孔的新式绿色环保墙体材料。经高温高压、蒸压养护,生产出具有多孔状结晶的板材,孔隙率达70%~80%,因而具有自重轻、绝热性好、隔声吸音等性能,符合当前国家对建筑保温装配式材料提出的要求。其使用范围广,可加工性能好,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主要用于混凝土结构体系和钢结构体系的装配式建筑的内外墙体、屋面和楼面板。3.4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复合墙板。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复合墙板是以混凝土、钢筋和钢材、拉结件、高效绝热材料、脱模剂等为原材料,经混凝土搅拌,以及混凝土墙板的成型、养护、脱模起吊生产而成,主要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承重墙体、非承重墙体隔断及外保温围护结构。其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1)采用金属拉接件技术的夹心保温板:采用不锈钢拉接件连接内外层混凝土板,完全取消板周边及窗洞口周边的混凝土肋,适当加大绝热材料厚度来满足外墙的保温要求。(2)采用非金属连接件技术的夹心保温板:由复合增强纤维拉接件和挤塑板等绝热材料构成,使用时,将拉接件两端插入混凝土中锚固,中间固定绝热材料。(3)采用预制混凝土外模板技术的夹心保温板:外叶面板作为外模板,在外模板内侧放置绝热材料,通过拉接螺栓与内模板连接,该技术适宜在抗震要求较高地区的高层建筑中应用。(4)采用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承重外墙板:墙板内侧的混凝土板作为承重结构层,厚度可根据结构设计要求确定,一般为160~200mm;外层混凝土板作为装饰面层,通过拉接件挂在结构层上。3.5功能化复合墙板。随着建筑功能需求的增加,功能化复合墙板产品也越来越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保温装饰一体化板金属面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由表面铝板、无极硅钙板、保温层和地面铝箔四部分组成,薄石材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由面板、保温层、底衬经自动化生产线一次性复合成型,两者均用于外墙外挂保温体系。(2)纸面石膏板复合墙板石膏板复合墙板指以纸面石膏板为面层、绝热材料为芯材的预制复合板。其主要用于装配式建筑内隔墙,部分用于轻钢结构外墙。(3)纤维增强硅酸钙复合板以钙质材料(消石灰粉、水泥、电石泥)、硅质材料(粉煤灰、石英砂、硅藻土)、增强纤维(纸浆、硅灰石及其他材料)等为原料,经制浆、成型、蒸压养护、砂光等工序制成的复合墙板。其主要用于装配式建筑内隔墙,部分用于轻钢结构外墙。3.6建筑隔墙用轻质条板。建筑隔墙用轻质条板按类型分为空心条板、实心条板、复合条板。在墙板中,陶粒混凝土板、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条板、玻璃纤维增强石膏空心条板、钢丝(钢丝网)增强水泥条板、轻混凝土条板、复合夹芯轻质条板、石膏空心条板等均属于建筑隔墙用轻质条板。其主要用于装配式建筑内隔墙,部分用于轻钢结构外墙。3.7其他装配式墙板。除此以外,还有外挂装饰条板、钢板间隔墙和建筑用U型玻璃墙板。外挂装饰条板属于装配式建筑新型幕墙材料,采用干挂式安装。钢板间隔墙一般用于装配式房屋的内隔墙,也就是说对大空间进行功能分区和(或)限定的新型墙材产品,工厂进行生产时,主要生产加工工艺可分为板材的生产及部分辅材的生产。建筑用U型玻璃墙板生产方法有压延法、辊压法和浇铸法几种,普遍采用压延法,可用于装配式建筑非承重的内外墙、隔断及屋面。

4结论

混凝土PC构件和现代墙体材料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也是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建筑业的发展必然要求现代墙体材料向部品化、装配化发展,装配式生产过程也必然要求混凝土PC构件和现代墙体材料向标准化、通用化、高品质化、多品种化以及节能环保化等方向发展。因此,随着混凝土PC构件和现代墙体材料产品的增加,标准化率大幅提升,生产规模化效应逐步显现,成本将快速下降,有利于装配式建筑装配率飞速发展,大大提升建筑装配率,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俊,赵基达,胡宗羽.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与思考[J].土木工程学报,2016,49(05):1-8.

[2]顾泰昌.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4(08):48-51.

[3]沈铮,肖力光,赵壮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现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27(3):36-39.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建筑业发展趋势

列宁曾指出,建筑工作最初是归入农民家庭劳动范围以内的,后来进一步发展使建筑工人变为按照消费者订货而工作的专门的手艺人。手艺人通常保持着同土地的联系,为范围极其狭小的消费者工作。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保持这种工作制度就不可能了。商业、工厂、城市、铁路的发展提出了对完全不同建筑的需要,这些建筑在建筑样式与规模上与家长制的旧式建筑是不一样的。新式建筑需要各种各样的贵重材料,需要大批各种各样的专门技术的工人的合作,需要较长时间来进行。它们建设在大城市里或市近郊,建设在没有居民的地方以及铁路沿线等等,这就是建筑业的形成。它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围绕最终建筑产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制造出适用、安全、、美观的各类房屋和构筑物,并为创造财富,为国家积累资金。到了今日,建筑业在自己的产品生产上与经营管理上形成了一定的特点。

1、建筑产品在生产上的发展状况

在产品的生产上,国求产品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地区建筑不同型式的多种多样的房屋和构筑物,每一个建筑产品,都需要一个建筑的单独设计图纸,而在建造时,根据各地区的施工条件,采用不同的施工和施工组织,就是采用同一种设计图纸重复建造的建筑产品,由于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条件的,以及、材料资源等社会条件的不同,在建造时,往往也需要对设计图纸及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等作相应的改变,所以建筑业的每个产品都具有其个性化。由于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和严格的施工顺序,必然带来建筑产品生产的流动性,使生产者和生产工具经常流动转移,要从一个施工段到另一个施工段,从房屋这个部位转到那个部位,工程完工后,还应从一个施工地转到另一个工地。在建筑生产过程中要涉及到很多单位,如:建设单位、建筑施工和安装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建筑材料和设备生产单位及运输单位、在生产过程中要将各方面的力量,综合组织起来,围绕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来进行评价。在建筑产品的每个生产过程中,都具有不可间断性。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设计的变更、地质情况的变化、资金和物质供应条件、专业化协作状况、效能与环境因素,但影响最大还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因为施工是在露天进行的,气候的好坏就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进度和固定成本的增大。

2、建筑产品在生产经营管理上的发展现状

过去,我们很不重视建筑业,只把它看成消费型的部门。现在我们要发变这一观点,建筑业也是一个可以赚钱的部门。一般来说,建筑产品是先有建设单位,后才有承包单位或施工单位进行组织生产,经过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我国住房体制改革,将住宅向社会出售、使建筑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方向发展。这是居用住宅在建筑产品中成为了一个特色,也是作为流通部门房地产业的重点开发经营项目。可是,生产经营的业务不稳定,表现时紧时松,时上时下,变化不定。一个时期大量制造的是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下一时期可能是组织大量的建筑,一个时期又可能是组织大量的民用住宅;在经济发展时期,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在经济调整时期需求量急剧下降,而且建筑产品结构也会有很大的调整。这就所谓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建筑产品的固定性造成生产的流动性,从而造成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可变因素和不可预见因素多,在冬雨季要创造冬雨季的施工条件,夏季要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同样在地理上,在城市里相对的比郊区的施工方便,可控性难度较小。建筑业产品生产经营管理的发展,需要建筑领导人不但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而且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企业管理者要针对这些特点做好经营管理工作。

3、建筑业以化目标,以化为方向

采用化大生产方式来建造最终建筑产品的方式就是建筑工业化,即从传统时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使劳动生产率、建设速度、主要建筑产品的数量等各项技术指标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形成现代化。21世纪的前10年是我国建筑业振兴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筑业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九五”期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万亿元以上,年增长10%,这些投资的60%以上需靠建筑业完成。今后较长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在9%-10%,建筑业将高于整个国民经济2-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0年,建筑业当年完成啬值5000亿元以上,到2010年,建筑业当年完成增加值达到10000亿元以上,使建筑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此,不可能依赖手工操作的小生产方式来完成,必须依据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走建筑工业化、现代化道路,极大提高建筑生产力,出色完成建设任务,更好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国民经济创造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其工业化的包括: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智谋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合理解决标准化与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的标准、工艺标准、管理标准、工法,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衽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但是我们又应该臬加速工业化的发展。

4、提高行业整体水平、推进建筑工业化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但从整体上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尽快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主要应做好如下工作:

(1)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成果转化,提高建筑行业科技实力。我国现在重点推广10项新技术,如地基与基础工程新技术、混凝土与钢筋施工新技术、模板与脚手架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建筑防水新技术以及现代化管理技术。到21世纪初,科技成果转化由现在的30%提高到50%

(2)不断改进和发展综合经济效益好的各类大开间住宅建筑体系,以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多样化的需要。

(3)充分发挥机械化施工作用。加速建筑企业机械设备的更新改造,逐步用先进机取代性能差,能耗高,安全性能欠佳的老旧机械。到了21世纪初,使各类建筑企业的技术装备有不同程序的改善。

(4)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推广应用。大型骨干企业要建立计算机管理,把计算机应用作为领导上岗的条件之一。建筑企业的计算机量每千人10台上,使用面达到70%,计算机设备利用率达到85%.

(5)提高建筑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大型建筑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建立科研机构或技术方面开发中心,结合工程项目,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组织科技攻关、新技术。

(6)强化技术管理系统,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7)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职工培训,不断提高建筑业职工素质,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不断提高建筑职工的素质。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前景

预制装配式建筑,顾名思义,就是将建筑部件提前在工厂中预先制好,达到建筑标准后再运往施工现场直接进行装配。这样的工程实施模式不仅减少了施工时所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同时还避免了对于周围环境的污染及住户的影响。对比传统建筑模式,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有利也有弊,这项技术的高标准和国内相关人才的稀少也制约着它的发展。以下我将对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前景进行深入探讨。

一、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起源

预制装配式建筑并不是近年来才有的新兴技术,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的预制式装配建筑就迎来发展的高潮,瑞典开发了以预制式配件(混凝土预制板)为核心的大型建筑工业化体系,大力发展相关技术,到了今天,瑞典已有房屋中的预制式结构已达到了95%。同时法国建筑行业,则是通过走出一条以全装配式大板和工具式现浇工艺为标准的建筑工业化大道。虽然我国在当时同样有着令人骄傲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作品:北京民族饭店,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物质发展条件匮乏等不可抗因素,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在近些年来才又被人们所提及。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建筑产品大多数属于由生产车间制造而成,其结构单一,在运输的过程中能够极大地降低运输成本,更好地利用现有空间,装配式建筑工程在处理上,可以实现现场装配,使得整个工程的进行更加高效。现场通过特定的装配作业,比原始现浇作业大大减少。整个装配式建筑在整体的规划上具有整体性,其施工过程可以根据现场的施工情况进行分析,没有固定式的组装流程,在人员的调配和设备的处理上能更好地实现合理分工。装配式建筑在施工的过程当中符合国家绿色建筑的要求,在材料的使用上更符合国家下达的建筑材料质量控制标准,更能迎合节能环保的时代步伐,能够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损耗,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二、国内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

在20世纪,其他国家大力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及其相关技术,走向建筑工业化的同时,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相对缓慢,但只论单层工业厂房这类设计建造技术我国并不落后于他人,这种建筑技术的发展情况也与当时的时代相对应。在此背景下,虽然我国当时的建筑行业没有朝着现代化发展,但各种工业厂房,构配件厂以及新型建筑体系的建造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今后的工业发展打下了稳定的基础。从80年代开始,我国的建筑行业工业化的发展便出现了一些问题:所建房屋的质量和抗灾能力弱;建造的建筑在风格上千篇一律;人才与技术的缺少流失让建筑行业的发展停滞。直到21世纪初,我国的建造行业才又重新开始起步,而预制装配式建筑也是在近些年才重新进入建筑业的。要想实现我国建筑工业化,预制装配式建筑肯定是必经之路。相比较于传统浇筑建造模式,预制装配式建筑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建造质量,还避免了冗长烦琐的施工周期,降低了建造时庞大的人力所需要的成本,这对加快我国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无疑是当下最明智的选择。但是涉及到成本,我国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又有着一定弊端。现阶段,我国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家却没有出台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具体标准,行业标准与人才技术的缺少,使得装配式技术的现状并不匹配建筑厂商对于建造的要求。与浇筑式建筑相差无几的价格以及预制部件所需的漫长工期,都会让建造者们望而却步。现阶段预制式装配建筑技术虽然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但因为我国相关技术不成熟,起步较晚的原因,这项技术还没有被建筑市场完全接受。

三、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

推广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实现工业化的必然过程。但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现状容不得我们盲目乐观,如何去迈出建筑行业现代化的关键一步,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做出努力与改善,我的观点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国家需尽快完善管理体系与标准

虽然关于扶持装配式建筑的政策在不断出台,但现在装配式建筑缺少的是以装配式部件为核心的工业化体系,以及相关的部件生产标准。即使装配式建筑的优点再多,没有成熟的部件制造技术与产业链化的技术使用体系,也显示不出这项技术的魅力。如果没有这些前提,我国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根本没有发展的空间。长此以往,市场上装配式建筑所占有的2%的份额不仅不会增加,甚至还会有降低的可能性。因此,装配式建筑现在最重要的并不是国家仅仅去出台政策与法律法规去扶持它,而是尽快地建立行业标准,引入学习国外的技术与发展先例,使装配式建筑形成一个工业化生产,产业链化使用的建筑技术。只有做到了这些,装配式建筑的低成本,高建筑质量,环境友好等优点才能显现出来,到那时,装配式技术自然也就成了施工的首选。

(二)加强相关人才的专业培养

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困难,与我国相关方面的人才稀缺有关。培养房屋建筑设计师的目的在于,通过施工前对建筑项目的设计,来决定最后建筑目标的外观,建筑方案等。而培养房屋建筑师的目的则在于让设计师设计出的房屋可以完美地建造出来。相较于传统的房屋设计师,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师培养更为困难,装配式建筑设计师要有良好的空间建模能力与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一般的装配式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科学的计算保障房屋建筑具有安全性与稳定性,合理地分析各方面因素例如经济利益与社会功能,从而决定建筑方案。通常来说,安全、经济、美观和实用以及适用性是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标准和原则。在设计中,设计师首先要以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为参考进行设计。设计人员要以设计的标准为主要的追求目标,从而实现设计的合理性,为建筑的施工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培养建筑师是需要加强培训看图能力以及面对突发建筑情况时的应对能力。培养出一批批设计师和建筑师是建筑类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在源源不断为国家输送建筑专业人才的同时,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将最新的建造技术加入课堂当中,为建筑行业输入栋梁之材。装配式建筑技术在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上是很少提及的,不少学生在学习阶段,对于这项技术完全闻所未闻。到了专业选择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过多关注。而在高校中,装配式建筑技术更是近两年才开始进行初步发展的新兴专业。在2017年,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才入选了“全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而关于装配式的高校教材,于2019年1月8日才正式由远大住工与八所名校开始编纂。可以说,21世纪以来我国的装配式建筑教育基本为零。这样,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困难自然可知。因此,希望国家在开展高校相关专业的同时,也要在中小学课本中多介绍装配式建筑技术的长远优势以及我国相关技术的发展缓慢,为今后装配式技术的发展大力培养人才。

(三)探索新的建设管理模式

装配式建筑的专业性极强,对比传统浇筑式建设模式一道工序一道保障,装配式建筑的部件设计与装配时则需要将构造、水电、通暖等多个建造方向全部考虑到。因此,传统的建造管理模式,肯定是不符合装配式建造现场的。要想使这项技术被市场尽快接受,相关管理人员则需要在多次实践的过程中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装配式建筑建设的管理方法。此外对于管理体系,应有一定的改革,建筑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造成安全问题,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所以要对每一个层级都加强管理,争取建筑过程中,建成后不出现安全问题。

(四)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尽管我们没有赶上20世纪装配式建筑技术发展的世界浪潮,但我们依旧有我们的优势。与20世纪装配式建筑技术发展的时间节点相比,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已超越那时的发展。现代工程中所使用的BIM技术,无疑能与装配式建筑完美结合。

(五)参与方多方协作进行

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的建筑方案设计,这种建筑设计对设计师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方案只需对房屋的整体进行设计,之后再进行水电、电暖等设施的铺设,最终完成一个建筑的设计。而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流程却要求在房屋整体设计的同时就将水电、地暖等设施加入其中,因为装配式建筑在建筑房屋时是将一个个房屋零件组合构成。施工过程就类似拼积木的过程一样,不能在完成施工后再对内部加入其他水管电线等设施。所以这便要求房屋建筑设计师与零件加工厂方面与施工人员方面有良好的沟通。例如在零件加工过程中,设计师应提前告知零件加工方,不可将生产出来的零件与图纸中的零件不同,造成浪费。此外在施工过程中,要告知施工人员组装顺序,防止缺少零件使房屋的安全性出现问题。

(六)实现预制构件的产业化经营

随着我国建筑原件产业不断完善,预制构件的产业化经营进程不断实施,需要保证材料供应链的完善,在经营体系的建设上不断完善,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经济建设,保证了基础制造业的持续化发展。加大对于产业化经营当中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实现互联网平台的资源互通,同时对于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融入市场经济当中,同时在信息化的过程当中能够很好地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信息化也是走向国际化的必然过程,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也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预装配式房屋的安全保证

建筑是否安全是考量房屋价值的第一标准。在现代的城市建筑过程中,房屋高度越来越高,楼层也随之变高。人们越来越对房屋高度是否达到标准的高度,建筑物房屋从外面看是否美观更加重视,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安全性。房屋在建筑时应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不要出现不应该的建筑问题,否则在建筑过程及住户居住过程中都会出现许多安全隐患,例如房屋坍塌的情况,为了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建筑人员和住户使用过程中的生命财产安全,应该严格加强对房屋高度及楼层数目的管理,此外,在建筑完工之后,还应有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应上报施工单位,立即对房屋进行整改,防止因意外导致人员与财产损失。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建筑工程的方式也到了改变与优化的关键时刻,目前预装配式房屋建筑在安全方面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可以利用一些稳定结构加入建筑过程中,提高房屋稳定性。房屋安全不但关系到建筑单位的经济效益,也关系到建筑单位的社会效益,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经济水平与每一位国家公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参与建筑工程的人员应严格执行相应法规与规范的构造,从根本上消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隐患,在建筑施工的重点与难点处多下功夫,多多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的不断加速提供强大动力。

结语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推广是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从环保、资源,以及我国建筑业未来发展的各个角度来说,装配式技术都有着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但我们不能忽视现在装配式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还未被市场主流所接受的客观事实。在未来的几年内,装配式建筑将成为建筑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有国家的政策指导,我们可以预见到,装配式建筑将会成为未来工程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但限制于这项技术在我国各个方面的低起点,这其中也许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我国建筑行业能把握发展新机遇,尽早迈出建筑工业化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王光琪.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性分析及发展前景探索[J].商讯,2019(34):167-168.

[2]刘翔青.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及结构设计要点分析[J].安徽建筑,2019,26(10):235-236.

[3]贺思成.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J].南国博览,2019(05):292.

[4]杨闪闪.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与造价分析[J].居舍,2018(30):196.

[5]谭新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性分析及发展前景[J].建材与装饰,2018(41):169-170.

[6]李海建,冀志江,孙义永.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J].中国建材科技,2017,26(03):72-75.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篇10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绿色理念,发挥“规划引领、政策激励、行政监管、技术支撑”的作用,推动重点项目和区域实施绿色建筑示范,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实现人与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目标任务

根据省绿色建筑示范城市相关验收要求,确定我市三年内(2015-2017)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主要工作任务目标。

(一)绿色低碳生态

1.低碳生态城市。单位建筑面积能耗0.05吨标煤/m2.a,单位建筑面积CO2排放强度0.10吨/m2.a。

2.绿色建筑发展。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居住建筑及甲类公共建筑执行65%建筑节能率。新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总面积511.7万m2,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266.1万m2,比例52%,建成303.8万m2,比例59.4%。

(二)节约型城乡建设

1.节约型规划。规划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0m2,城镇控规全覆盖率。示范城市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的用地面积占整个示范区域面积的比例100%。

2.城市空间复合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筑面积80万m2。

3.绿色交通。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75%,公交站点可达性300米覆盖率50%,公交站点可达性500米覆盖率90%,新能源公交车辆、清洁能源车辆比例30%,公交站台智能化改造50%。

4.节约型村庄建设。村庄设施完好率85%,村庄环境达标率85%,美丽宜居镇村20个。

5.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70.6%,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10%。

6.绿色施工。绿色施工覆盖率50%。

7.成品住房。按照省《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实施的成品住房建筑面积占所有商品住宅建筑的60%。

8.城市绿色照明。照明年节电率5%,新建的城市道路装灯率达100%,公共区域装灯率达98%,灯具效率在80%以上的高效节能灯具应用率85%,高效光源应用比例85%。

9.节水型城市建设。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12%,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9%,新建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100%,雨水利用率3%,非传统水源利用率10%。

10.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效率4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筑垃圾综合处理率60%,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60%,污水市政淤泥资源化利用率100%,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100%,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率95%,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100%。

11.建筑工业化。推行建筑工业化,采用建筑工业化施工的工程建筑面积10万m2。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按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2015年3%,2016年6%,2017年9%)。

三、重点工作

(一)绿色生态专项规划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时,编制出台市绿色生态专项系列规划,全面推进市绿色建筑发展,积极实践建设低碳生态城区战略目标,推动城市建设发展转型升级,构建低碳生态的城市格局。绿色生态专项规划分别为:

《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能源利用规划》;

《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城市实施方案(2013-2017)》;

《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

《城市照明专项规划》;

《城市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规划》。

建立包括绿色建筑比例、65%建筑节能率、成品住房、生态环保、建筑产业现代化、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再生水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内容的指标体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中,并落实到具体项目。针对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如何落实,提出措施和计划。

(二)绿色建筑全面发展

突出重点,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动绿色建筑,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且居住建筑及甲类公共建筑的建筑节能率达到65%水平。积极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居住区,重点推进大学城、新区等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域,实现绿色建筑集中连片发展。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机关办公建筑、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时,率先垂范,具备条件的按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改造。引导商业开发的宾馆、酒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积极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大力支持节能服务企业和用能单位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对符合条件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按规定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加强既有公共建筑运行监管。积极开展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设计和能耗公示等工作,扩展市级建筑能耗监测中心数据采集的覆盖范围,实现监测数据的采集由市区向各辖市、区延伸。所有建成示范项目按照建设部《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导则》中的能耗指标体系结构设置各分项计量装置,并将统计得到的建筑能耗数据上传至省住建厅监测中心。推广建筑能效测评工作。全面开展建筑能效测评工作,对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中所有的示范项目开展能效测评,并将建筑能效测评达到设计要求作为建筑节能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的必要条件。同时,大力培育能效测评机构,加强能效测评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三)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开展可再生能源资源量评估,指导和规范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动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扩大太阳能利用,将太阳能利用纳入建筑设计标准规范,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等。

(四)城市空间复合利用

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开发利用,提高城市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承载能力,体现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横向相关空间连通、地面建筑与地下工程协调配合的原则,兼顾人民防空要求,统筹开发地下停车位、公共停车场(库)、商业服务设施、物资仓储、人防设施等地下设施。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间权属管理制度。城市新建民用建筑、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时应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同步开发地下空间。

(五)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公共客运交通体系。优化城区区域交通设施布局,完善公交线网,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全面推进和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建设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加快城市公交建设,实现公交站点可达性300米覆盖率50%以上。形成适应风景区休闲旅游功能的慢行网络系统。改善慢行交通环境,提高慢行交通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加强步行系统建设,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与机动车发展相协调,与公共交通良好衔接的非机动车道路系统。建立便捷借还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系统,实现机非交通运行的空间分离;另外自行车交通作为休闲运动方式,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城市居民的自行车休闲运动文化建设。扩大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服务的范围。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工具。积极推广新能源公交,推进交通工具低碳化,推动公交使用LNG(液化天然气),鼓励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新能源车的使用,出租车实现CNG(压缩天然气)全覆盖,加快淘汰落后交通工具。

(六)节约型村庄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经济适用、集约建设,地方特色、乡土风情,试点示范、逐步推开”的原则推进全市节约型村庄建设。重点集中在农居集中、村庄整治、生活污水治理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依照省《关于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围绕村庄土地节约、环境整治、污染治理、新能源利用等方面,选择具备条件的村庄开展节约型村庄建设试点,同步开展特色村庄建设改造,探索节约型村庄建设的方法、途径,建成一批环境整洁、自然生态、特色鲜明的节约型村庄。

(七)深入推动建筑产业化和住宅全装修

推动建筑产业化。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按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2015年3%,2016年6%,2017年9%)。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钢结构、木结构等结构体系,培育发展具有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建筑业企业。鼓励各地政府安排适量用地支持建筑工业化基地建设,推动新区率先在全市建设建筑工业化研发生产示范基地,开展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研究出台对于开展建筑工业化的企业享受一定的扶持政策,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应率先开展住宅工业化应用试点。推进成品住房。开展装饰装修工厂化生产示范试点、菜单式装修住宅小区试点,研究集装饰装修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装饰装修新模式,并给予一定政策扶持。鼓励品牌家装企业、材料企业构建生产加工制作、物流配送、民工培养管理平台,为成品住房质量提供市场保障。在绿色建筑、廉租房和公租房中率先推行成品住房,鼓励房地产开发项目积极推行成品住房建设,按省《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实施的成品住房面积占所有商品住宅的60%。

(八)推进城市绿色照明

加强照明设施的改造,推广高效节能灯具和节能控制技术,具备条件的区域,积极推广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对其进行节能改造。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绿色照明信息网络平台、绿色照明管理业务应用平台和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安装路灯照明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对路灯照明系统施行精细化管理,提高路灯使用寿命,保证节能、高效、安全运行。

(九)节水型城市建设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重点针对旧城改造,兼顾新城开发,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树立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采用低影响开发(LID)等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系统,有效应对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污染。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应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采用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节水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根据有利地形、自然沟渠等条件,合理统筹规划建设区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提高绿化浇灌、道路清洗、景观水体等雨水利用率,规划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物应当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推广下凹式绿地建设,提倡应用透水路面工程技术,建设区域性中水回用系统,对污水处理厂进行中水工艺改造,合理建设市政中水供应管网,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和居住社区自建中水处理站。

(十)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

市垃圾处理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总体原则,垃圾源头减量、过程分类、高效收运与资源化处置同步推进,向“分散收集、集中转运、集约处置”方向发展。优化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加强源头分类,按照“三分类法”(可回收物、有毒有害垃圾、其它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完善日常保洁系统,提高日常保洁能力和环境卫生公共服务运营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体系。提高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实施对工业固体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的全过程监管,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各类废弃物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积极探索污泥资源化途径,加大污泥焚烧发电力度,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场建设,有效实现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加快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扶持发展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企业,推广利用建筑废弃物生产新型建材产品。加强医疗垃圾监督管理。加强医疗废物污染防治,推进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建设,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进行规范化升级改造,建立全封闭的收集、运输、处置系统,推进医疗废物收集系统向乡镇、村级卫生单位延伸。

四、推进计划

《市绿色建筑示范城市重点任务推进计划(2015-2017)》

五、资金方案

《市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专项引导资金使用方案(2015-2017)》

六、考核指标

《市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实施方案考核指标(2015-2017)》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领导小组的协调组织职能,统筹协调推进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各辖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分工,安排专人有重点、有步骤地抓好组织推进,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加强部门联动。市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积极支持、主动服务,认真细化落实目标任务,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各责任单位,要加强协调沟通,合力解决全市绿色低碳建设推进中的各种问题,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强目标考核。建立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层层分解下达目标任务,严格目标考核。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年度目标任务执行情况的汇总分析,牵头部门和各责任主体,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四)加强政策扶持。按照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绿色建筑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对装配式建筑要研究制定符合法定程序要求的奖励政策,对于符合绿色建筑星级标准的项目,可优先享有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返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