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转正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31 07:52:42

社工转正总结

社工转正总结篇1

我于2019年9月13日在报社开始工作,从来报社的第一天起,我就积极努力地尝试融入这个团队里面,不知不觉已经2个月了,现将这2个月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工作范围:制作手机报的新闻早读,更新网站新闻,参加协助网站举办的活动。

2.工作表现:手机报的制作经过1个月整的独立制作,制作质量总体来说是不断在改善,在提升,但在水准的保持上,偶有偏差,会有时好时坏的反复。从9月中下旬的学习、摸索,到国庆后的独立制作,一份份手机报就是我的成绩单,从不及格到及格。从12点手忙脚乱地交稿,到可以基本做到11点半前交稿。从接过编委、校对满是“涂鸦”的稿子到只有少量的更正。一切一切都印证着我工作上的变化。

3.工作上的不足之处:1)对于手机报的新闻摘取上存在偏差,思维上有个“框框”略微死板,在处理新闻的时候有些放不开。幸好在带教编辑的教育和鼓励下,我得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吸取到很多前人总结出来的教训。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快将有很大的改善。2)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上还有上升的空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积极和同事交流,加强和同事的互动。不断增进自己的工作能力,多和同事交流工作上的技巧,交换工作上所碰到的问题,力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3)对于东莞的了解略有不足,虽然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从报纸,网站,以及各方面的途径对东莞有了全新的认识,但对于有些方面还是需要尽快加强。只有对这个地方了解了,才能更好地作出好的本地新闻。

4.工作感受:就总体的工作感受来说,这里的工作环境令人相当满意。首先是领导的关爱以及工作条件在不断改善给了我工作的动力;其次是同事间亲如一家的氛围,和相互之间的友情关怀以及协作互助给了我工作的舒畅感和踏实感;第三就是目前正在营造形成我们报社特有的文化氛围给了我工作的信心。

5.短短2个月,看到报社蓬勃地发展,不禁想起曾社长对我们新员工说的一句话“这里是一个能学到东西、能让你成长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办实事、在上升的平台”。我现在开始对这句话有了新一层的认识,这不是一句客套话,不单是一句激励话,它是一句大实话。我也更加迫切的希望以一名正式员工的身份在这里工作,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这2个月的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有一个和谐、共进的团队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个积极向上、大气磅礴的领导团队是员工前进的动力。报社给了我这样一个发挥的舞台,我就要珍惜这次机会,为报社的发展竭尽全力。在此我提出转正申请,希望自己能成为报社的正式员工,恳请领导予以批准。

社工转正总结篇2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二元经济理论”是研究转型时期农业机械化问题的理论基础。刘易斯(1964)在二元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刘易斯拐点”,从初步阐释了农村劳动流转对工农关系的影响。张培刚(1949)在《农业与工业化》中通过论述传统农业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工农关系提出了机械引入农业的两个必要条件,即农产品价格保持较高、劳动力稀少而昂贵,为转型时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作了总体判断。希克斯(1945)、速水佑次郎(1949)、林毅夫(1983)等从土地与劳动力禀赋出发发展了农业技术诱致性变迁理论,为研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Hans Binswanger(1986)在对农业机械化进程作历史比较分析时,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与模式取决于土地与劳动的禀赋、非农产业对劳动的需求、农产品的社会需求,也受资本稀缺度、农场规模、补贴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国内学者对于农业机械化研究成果较多,陈升(1986)提出“户办、小型”的农机经营模式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有着广泛的适应性。许锦英(2002)认为,农机服务产业化能够兼容不同的农业生产规模与经营体制,能够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机化发展机制。黄季锟(2002)、林万龙(2007)、李伟毅(2010)等研究了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机制。

根据现有研究,大部分文献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正向激励作用,农村劳动力流转改变了农村人地禀赋关系,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有利于诱致农机作业替代人工劳动的技术变迁。实际上,从诸多田野调查来看,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惠农政策,但由于农业比较收益低,农村劳动力流转使农业的生存保障功能与经济效益功能不断弱化,农业生产要素追求报酬最大化而“脱农”成为转型时期的重要特征,表现为农地非农使用、农民非农就业、农资非农投入,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总体而言,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既有正向的激励也有负面的影响,具体的作用方向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二、样本数据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

按照全面性、简洁性、可获性原则,本文实证分析所采用的数据是除港、澳、台及重庆、海南、外的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85―2008年共24年间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包括2005―2009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统计资料(1949―2004)》、《新中国60年农业统计资料》、《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中国统计年鉴》等。

(二)变量设置

1、被解释变量

为了全面度量不同年份、省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本文选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是机耕水平、机播(种)水平与机收水平的加权平均指数,加权因子分别为0.4、0.3、0.3,它是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指各类农机化生产经营服务单位(含兴办实体)当年的全部生产经营服务收入和个体户经营农机化服务的收入,它是反映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为削弱计量分析的共线性、异方差与非平稳性等问题的影响取其对数形式。

2、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农业劳动力流转率及其二次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非农产业占GDP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人均农地经营规模、被解释变量滞后项以及截面、时期固定效应项作为解释变量。本文设定农业劳动力流转率=(乡村从业人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乡村从业人员,作为反映农村劳动力流转程度的解释变量。本文选取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作为新的解释变量,用以考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路径依赖效应。为了反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其他未知因素的时空特殊性及其衍生的异方差问题,本文设定截面固定效应项与时期固定效应项作为控制变量来解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地区异质性与时期异质性。此外,为削弱计量分析的共线性、异方差与非平稳性等问题的影响,本文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取对数形式。

为便于分析,本章对被解释变量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业机械总动力设定为Mach、Machs,对解释变量非农产业占GDP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业劳动力流转率、人均农地经营规模分别设定为Indus、Agri、Incom、Labor、Land。

(三)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与变量设定,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构建计量分析模型如下:

Machit=α0+αi+αt+Xitβ+γMach(-1)it+εit

Machsit=α0+αi+αt+Xitβ+γMach(-1)it+εit

Xit=(Laborit,Labor2it,Indusit,Agriit,Incomit,Landit)

β=(β1,β2,β3,β4,β5,β6,β7)T

i=1,2,3,…,28;t=1,2,3,…,24

在上述模型中,αi是个体固定效应项,包括随个体变化而不随时间变化的难以观测的变量的影响,表示对于本文研究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28个不同的截距项,且其变化与Xit有关系;αt是时点固定效应项,包括随时点变化而不随个体变化的难以观测的变量的影响,表示对于本文研究的24个时期有24个不同的截距项,且其变化与与Xit有关系;εit是误差项,满足一般假设E(εit|Xit,αi,αt)=0。

三、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一)Mach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1、模型估计

通过梳理中国农机化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截至1995年,随着农用平价柴油供应正常的取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机械化优惠政策全部废止,而始于1996年河南省小麦跨区机收作业标志着中国农机化发展从自给性的农户自营农机模式向社会化的农机作业市场模式转变。因此本文以1996年为分界点对面板数据模型分两时段予以实证分析,利用Eviews6.0对模型予以运行,运行结果如下表1所示:

2、结果分析

首先,根据表1的模型估计结果,在1996―2008年期间,Labor的系数符号为负且其二次项符号为正,其经济意义在于:农村劳动力流转与农机作业呈“U”型关系,当农业劳动力流转率在小于临界值增加时,它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存在逐渐衰减的负向激励。其中可能的解释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转使农业生产要素“离农”程度加剧,尤其是比较收益较低的粮食作物种植。

其次,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期间,Indus(非农产业占GDP比重)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正向激励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机化发展路径依然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工业化进程的推进(Indus)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甚微,且是负向激励作用,这与国家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战略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性有着紧密的关系。

第三,Agri(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是反映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整个观测期内,Agri的增加对提高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与1985―1995年相比,1996―2008年时期Agri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正向推动作用进一步强化。

第四,模型估计结果表明,Incom(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存在负向激励作用。从经济现实而言,随着改革开放推进,非农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非农收入的增长诱致农户资金逃离农业与农村,不利于农户采用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方式。

第五,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时期,Land(人均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在1985―1995年时期,Land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以及农地适当规模经营的开展诱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二)Machs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1、模型估计

Machs(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是反映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始于1996年的河南省跨区小麦机收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崭新阶段。本文利用Eviews6.0对Machs面板数据模型予以运行,得到估计结果如下表2所示:

2、结果分析

首先,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85―1995年时期,Labor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2.235,在1996―2008年时期,Labor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0.899,其经济意义在于:在1996年前后,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机经营的影响经历了从负向激励到正向激励的反转,农村劳动力流转对自1996年以来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

其次,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时期,Indus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0.997,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T检验,其经济意义: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分工以及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估计结果显示,Agri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0.169,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T检验,其经济意义在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具有显著地推动作用。

第三,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时期,Land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是负向的,与规模经济的一般理论判断是相背离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一个农户或者地区的农地经营规模越大,在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政策扶持下,越有利于推动自行购置农机具的自用型农机模式发展,而农地经营规模较小的农户或地区更容易接受市场化的农机服务。

四、结论

回顾工业化国家的转型进程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机械替代劳动是转型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变迁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国到现代工业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从城乡二元分割到城乡统筹协调的转变。在此经济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本文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转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存在着负向影响,对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为典型特征的农机经营存在着正向激励,但对农机装备投入的作用并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Hans Binswanger Agricult-

ural Mechanization: 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1986

[2]张培刚. 农业与工业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蔡. 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林毅夫.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

[5]韩喜平. 中国农户经营系统分析[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6]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 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A・刘易斯. 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8]林万龙,孙翠清. 农业机械私人投资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层面数据的探讨[J]. 中国农村经济,2007(09):25―32

[9]许锦英.农机服务产业化是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J].中国农村经济,1998(09)

社工转正总结篇3

毋庸置疑,今年的全国“两会”,“民生”俨然是一大主题。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最多、篇幅最长的是民生,人大政协以及两高报告中,也对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了充分的论述和准备,代表委员的讨论以及网友的热议中,也将“民生”放在更加突出而重要的位置。以“民生”为主题的两会更加精彩。“民生”也成了目前摆在全国人民餐桌上的美味。

让人人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和归宿。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也就是要让每个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就要做大做强、做好切好社会财富这块“蛋糕”。

温总理在今年“两会”前与网友在线交流时,在谈到社会财富这块“蛋糕”时曾指出,“社会财富的这块‘蛋糕’要做大,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而且在当前,特别要注重转变发展方式,使我们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上来”。“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而离开“蛋糕”做大,也就无从做好,因此,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前提和基础。

社工转正总结篇4

非常感谢集团党委给我参加这次竞职演说的机会。当前,我们集团的改革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阶段,需要每位员工统一意志,加强团结,坚定信心,奋力进取。今天我来到这里,一方面是向集团汇报我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认识,同时也是希望能有机会为集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竞聘的职位是xx书社副总编辑。首先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我于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87年7月至88年9月在省古籍办工作,88年10月进xx书社,先后担任图书编辑、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办副主任、总编办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中共党员,编审职称。

下面我就结合对所竞聘职位的认识,谈谈我本人的任职目标、工作思路以及自身优势。

第一,深刻体认岗位的职责,坚持做到“三个提升”

副总编辑是社长、总编的助手,承担着许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需要有很强的执行能力;同时作为社委会成员,参与全社重要事务的管理和决策,需要有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如果我成为一名副总编辑,首先就是要端正态度,以新兵的姿态,从三个方面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是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走上副总编辑工作岗位之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加强学习,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学理论、学政策、学知识、学技能,从中汲取成长的丰富营养。

二是提升自己的编辑策划能力我从事编辑工作已有20个年头,策划和编辑了一批有文化价值,有市场亮点的图书,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了自己的编辑策划能力。副总编辑岗位对选题策划与组织落实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岗位就是责任,信任就是力量。走上新的业务岗位之后,我要更加勤奋地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策划、组织能力,以实际业绩回报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与厚爱。

三是提升自己的执行能力

一是贯彻落实集团和社里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能力;

二是做好分管工作的管理能力;

三是把握大局的综合协调能力。

应该说,这是一位副总编辑必须具备的三种基本能力。走上副总编辑岗位之后,我将从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和动手能力入手,带头转变观念,扎实推进工作,努力将集团的发展意志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

第二,把选题开发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大力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

“十五”期间,xx书社经历了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时期。但是xx书社经济效益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有限的几个定向发行的教育类图书品种的开发,而不是经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基础并不坚实,存在着后劲不足的问题。

根据集团制定的发展目标,xx书社正在以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向前“强行军”。依靠有限几个品种的“单打独斗”来支撑这样持续高速发展,就好比挑着一副沉重的担子过一座独木桥,每走一步都会令人感到心里发慌。我认为,如果xx书社不能在今后几年内,在增长方式上实现由“单兵突进”型向“方阵推进”型的转变,要完成集团下达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是十分困难的。

选题开发是图书出版的核心工作,也是副总编辑的工作重心,要实现xx书社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好选题开发工作尤为重要。我的工作思路是:

一,从制定选题规划入手,优化选题结构

优化选题结构是选题开发的战略目标,而做好选题规划工作则是优化选题结构的前提。要认真总结制定“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成功经验,制定好“十一五”选题规划;要下大力气解决图书选题规划中存在着的散、短、软的现象(策划力量散,规划周期短,论证把关软),把打造拳头产品和开发系列产品结合起来,花三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八到十个特色鲜明、市场冲击力强的产品集群,达到优化选题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二、从提高单品种效益入手,推进图书品牌建设

随着图书市场发育的不断成熟,品牌竞争时代已经扑面而来。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切实转变经营理念,真正把品牌作为出版社的生命线来抓,从单品种做起,扎扎实实地推进品牌建设。

首先是优化组合已有品牌。xx书社有不少图书具有比较好的品牌素质。如《中华传统文化启蒙读本》1套4种,总销量已达到十几万册,正在申报省编地方通用教材。要全力以赴地培育好这个品牌,使之成为我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策划开发新的品牌。既要有效地开发好现有资源,更要积极地策划新的优质品种。内炼品质,外抓机遇,找准目标,精心培养。

三是要研究品牌运作规律。要下功夫钻研品牌运作的规律和手段,大胆尝试,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推出市场品质好、社会效益好、品牌形象好的图书产品,把xx书社的图书品牌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三,从提高选题策划能力入手,推进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选题开发,策划先行,策划工作既是编辑的首要工作,也是编辑劳动中最具创意、最有价值的部分。副总编辑的重要职责就是协助社长和总编辑抓出版社的选题规划,抓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思维活跃、富有团队精神、懂经营、善策划的优秀编辑人才队伍。

如果给我机会,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

一是完善选题策划论证制度,把选题策划真正当作编辑工作的灵魂来抓;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采用业务培训、业务研讨、传帮带等方法,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策划水平;

三是建立策划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每年开展一至两次的策划比武,通过评选当年度最具创意的策划项目、最有价值的策划成果、最富魅力的策划之星等活动,激励编辑人员学策划、做策划、比策划。

四是提倡联合策划、纵深策划,鼓励编辑延长策划的深度,丰富策划的内涵,加强策划后的跟进评估。要逐步整合策划力量,提高选题策划的综合实力。

五是要着手建立选题策划库,丰富选题储备。

第三,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其他工作

副总编辑的工作是综合性的,目前我能意识到的经常性工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主要还有六个方面:

1、编务管理;

2、选题计划的组织落实;

3、版权管理;

4、图书宣传;

5、开展对外业务交流;

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7、社委会委派的各项工作。

我长期做图书编辑,能够体悟编辑工作的内涵;多年担任总编办主任,配合社长、总编辑工作,对副总编辑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能够体认;如果给我机会,我自信能很快适应工作。

第四,参加竞聘的自身优势

对于我竞聘副总编辑的优势,前面也已讲到一些,这里归结起来,大致有六个方面:

1、品德端正,大局意识强,能忍辱负重,始终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从事的每项工作,从工作的成功中享受人生的快乐。

3、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知识储备,专业对口,业务熟练,编辑策划经验丰富。

4、担任总编办和办公室主任,具备业务管理和综合协调能力,有较强的执行能力。

5、了解社情,善于团结合作,乐于为群众服务,能得到领导和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6、热爱学习,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有创新的激情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社工转正总结篇5

大家好!

非常感谢集团党委给我参加这次竞职演说的机会。当前,我们集团的改革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阶段,需要每位员工统一意志,加强团结,坚定信心,奋力进取。今天我来到这里,一方面是向集团汇报我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认识,同时也是希望能有机会为集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竞聘的职位是书社副总编辑。首先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我于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87年7月至88年9月在省古籍办工作,88年10月进书社,先后担任图书编辑、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办副主任、总编办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中共党员,编审职称。

下面我就结合对所竞聘职位的认识,谈谈我本人的任职目标、工作思路以及自身优势。

第一,深刻体认岗位的职责,坚持做到“三个提升”

副总编辑是社长、总编的助手,承担着许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需要有很强的执行能力;同时作为社委会成员,参与全社重要事务的管理和决策,需要有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如果我成为一名副总编辑,首先就是要端正态度,以新兵的姿态,从三个方面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是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走上副总编辑工作岗位之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加强学习,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学理论、学政策、学知识、学技能,从中汲取成长的丰富营养。

二是提升自己的编辑策划能力我从事编辑工作已有20个年头,策划和编辑了一批有文化价值,有市场亮点的图书,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了自己的编辑策划能力。副总编辑岗位对选题策划与组织落实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岗位就是责任,信任就是力量。走上新的业务岗位之后,我要更加勤奋地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策划、组织能力,以实际业绩回报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与厚爱。

三是提升自己的执行能力

1贯彻落实集团和社里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能力;

2做好分管工作的管理能力;

3把握大局的综合协调能力。

应该说,这是一位副总编辑必须具备的三种基本能力。走上副总编辑岗位之后,我将从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和动手能力入手,带头转变观念,扎实推进工作,努力将集团的发展意志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

第二,把选题开发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大力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

“五”期间,书社经历了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时期。但是书社经济效益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有限的几个定向发行的教育类图书品种的开发,而不是经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基础并不坚实,存在着后劲不足的问题。

根据集团制定的发展目标,书社正在以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向前“强行军”。依靠有限几个品种的“单打独斗”来支撑这样持续高速发展,就好比挑着一副沉重的担子过一座独木桥,每走一步都会令人感到心里发慌。我认为,如果书社不能在今后几年内,在增长方式上实现由“单兵突进”型向“方阵推进”型的转变,要完成集团下达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是十分困难的。

选题开发是图书出版的核心工作,也是副总编辑的工作重心,要实现书社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好选题开发工作尤为重要。我的工作思路是:

一,从制定选题规划入手,优化选题结构

优化选题结构是选题开发的战略目标,而做好选题规划工作则是优化选题结构的前提。要认真总结制定“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成功经验,制定好“五”选题规划;要下大力气解决图书选题规划中存在着的散、短、软的现象(策划力量散,规划周期短,论证把关软),把打造拳头产品和开发系列产品结合起来,花三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八到十个特色鲜明、市场冲击力强的产品集群,达到优化选题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二、从提高单品种效益入手,推进图书品牌建设

随着图书市场发育的不断成熟,品牌竞争时代已经扑面而来。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切实转变经营理念,真正把品牌作为出版社的生命线来抓,从单品种做起,扎扎实实地推进品牌建设。

首先是优化组合已有品牌。书社有不少图书具有比较好的品牌素质。如《中华传统文化启蒙读本》1套4种,总销量已达到十几万册,正在申报省编地方通用教材。要全力以赴地培育好这个品牌,使之成为我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策划开发新的品牌。既要有效地开发好现有资源,更要积极地策划新的优质品种。内炼品质,外抓机遇,找准目标,精心培养。

三是要研究品牌运作规律。要下功夫钻研品牌运作的规律和手段,大胆尝试,争取在“五”期间推出市场品质好、社会效益好、品牌形象好的图书产品,把书社的图书品牌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三,从提高选题策划能力入手,推进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选题开发,策划先行,策划工作既是编辑的首要工作,也是编辑劳动中最具创意、最有价值的部分。副总编辑的重要职责就是协助社长和总编辑抓出版社的选题规划,抓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思维活跃、富有团队精神、懂经营、善策划的优秀编辑人才队伍。

如果给我机会,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

一是完善选题策划论证制度,把选题策划真正当作编辑工作的灵魂来抓;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采用业务培训、业务研讨、传帮带等方法,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策划水平;

三是建立策划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每年开展一至两次的策划比武,通过评选当年度最具创意的策划项目、最有价值的策划成果、最富魅力的策划之星等活动,激励编辑人员学策划、做策划、比策划。

四是提倡联合策划、纵深策划,鼓励编辑延长策划的深度,丰富策划的内涵,加强策划后的跟进评估。要逐步整合策划力量,提高选题策划的综合实力。

五是要着手建立选题策划库,丰富选题储备。

第三,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其他工作

副总编辑的工作是综合性的,目前我能意识到的经常性工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主要还有六个方面:

1、编务管理;

2、选题计划的组织落实;

3、版权管理;

4、图书宣传;

5、开展对外业务交流;

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7、社委会委派的各项工作。

我长期做图书编辑,能够体悟编辑工作的内涵;多年担任总编办主任,配合社长、总编辑工作,对副总编辑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能够体认;如果给我机会,我自信能很快适应工作。

第四,参加竞聘的自身优势

对于我竞聘副总编辑的优势,前面也已讲到一些,这里归结起来,大致有六个方面:

1、品德端正,大局意识强,能忍辱负重,始终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从事的每项工作,从工作的成功中享受人生的快乐。

3、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知识储备,专业对口,业务熟练,编辑策划经验丰富。

4、担任总编办和办公室主任,具备业务管理和综合协调能力,有较强的执行能力。

5、了解社情,善于团结合作,乐于为群众服务,能得到领导和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社工转正总结篇6

公安民警转正工作总结范文一

一年来,本人深入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刻苦钻研,勤奋工作,迅速从一名大学毕业生转变为一个具有基本执法技能、工作上能独当一面的基层民警。一年来,工作认真负责,深得群众的好感,受到所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我志愿献身公安事业,用全身心投入工作,规范遵纪守法,热情为人民服务,服从组织安排,积极努力工作,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思想上,我对公安机关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公安机关是党和人民管理国家的职能机构,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专门力量,是为人民服务的,在社会的安定团结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上,本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场坚定,自觉深入学习党的政治理论,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力求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方便广大群众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密切警民关系,坚决“文明执法”、“执法为民”。

工作上,为弥补自身公安工作经验上的不足,使自己很快在工作中上手,本人认真向同事们求教,汲取各位同事的宝贵经验,扬长避短,很快适应了工作上的需要。当然,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基层公安工作,掌握基本的执法技能,除了积极吸取他人的先进经验,还必须通过多做、强化训练来熟悉工作程序,我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便铆足了劲大步朝着心中的理想迈进。在一年来在我的出处警、处理群体性事件和安保工作中,都留下了自己和同事加班加点、不辞辛苦、不问时间报酬的辛勤汗水。通过在110出警车上的接处警工作和在防暴大队半年多的处理群体性事件和保卫工作我深深认识到规范执法和工作技巧的重要性,继而和全队同事一道全身心投入到正规化建设的工作中去。

生活上,本人尊敬领导,团结同事,生活俭朴,以党员的行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公安部“五条禁令”和公务员的一系列制度法令,自强自信,自尊自爱,廉洁自律,努力做一名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民警察。

由于自身工作时间较短,工作经验较少,受思想认识所限,我在很多方面还要加强锻炼,我将努力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最新政策和法律法规,力求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一个人民满意的公安干警。

综上,一年的试用期已满,本人特向市局提出按期转正的申请。若未获批准,我会认真查找自身差距,自我加压,自查自究,继续努力,争取早日符合转正条件;若获批准,我将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继续勤奋工作,精益求精,争取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公安民警转正工作总结范文二

转眼到单位工作已有一年。这一年中,我在领导的培养帮助、同事们的关心支持下,各方面素质均得到提高,工作能力也得到显著增强,成功实现了从大学生到公务员的角色转变。回顾这一年的工作生活,收获颇丰。现将我这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刻苦学习政治理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一年来,我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主席的中国梦论述以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八荣八耻”教育、社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提高了自身理论素养,使自己争做一名与时俱进的青年。

同时,我还郑重的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自觉向党组织靠拢,希望党组织在实践中不断考验我、帮助我、引导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虽然我现在还只是一名预备党员,但我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学习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相关内容,做到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努力钻研业务知识

在学习中,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认真学习了各种社会知识、科技知识、行政管理常识以及《人民警察法》、《刑法》、《行政法》、《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公文写作》等业务工作法律法规规章规范,通读了《没有任何借口》、《细节决定成败》两本书,同时还经常向单位业务强,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凡事多请示多汇报,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积极弥补作为一个新同志存在的不足。

通过学习,使我更加牢固地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能力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整体素质也得到明显提高,为以后更加有力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努力,当好参谋助手

负责内勤工作后,我在所领导的悉心指导下,了解内勤工作结构,在杂乱无章的工作中渐渐理清头绪, 迅速进入工角色。一年中,我按要求上报各类工作材料、各类信息等,积极当好所领导的参谋助手, 按时按质完成了本年度各项本职工作,一年来没有发生因为自己工作没做好而让所上被扣分的情况。

三、严格遵守各项工作纪律

我平时严格遵守公安部的“五条禁令”和云南省公务员“八条禁令”,自觉遵守所里各项纪律,坚持按时上下班,上班着警服等,从没做过任何违规违纪的事情。我本着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原则,服从领导、乐于助人、团结同事,顾全大局,严格保守工作秘密, 一切工作能够以大局为重、以全局利益为重,坚决贯彻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的原则,不计较个人得失,以高度的责任感高标准地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过去的一年中,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逐步成长、成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此我仅向所有关心我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但我清楚自身还有很多不足,比如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工作方法有待改进,从事业务工作时间短,实践经验还不多等。我将正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今后加以改正。衷心希望领导和同志们继续给予关心和帮助。

公安民警转正工作总结范文三

我的工作在大队领导的支持和有关同志的配合下,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面我对自己在201x年全年的工作,分思想、能力、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四个方面做如下总结:

一、 思想品德方面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和思想觉悟。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同志关于中国梦的论述,认真学习和贯彻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公安队伍“大练兵”以及支队组织的“换位体查”和“从严治警,执法为民”等活动中,自己能够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参加,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照检查自己的工作并写出学习心得。最近,我又认真学习了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做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今后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中心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很有收获。

在工作中能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热情接待各方面的人民群众,耐心宣传交通安全知识以及各项政策和办法、程序,坚持在基层多办事、办实事。对于个别的提出要办一些违反政策法规的现象给予了坚决的抵制,自觉地维护了国家执法公务人员的工作形象,具备了工作岗位及社会活动中应有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二、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

我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已工作了三年,经过不断的学习、积累,初步具备了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比较从容地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执法管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和文字言语表达能力等方面,经过近几年的锻炼,较之以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保证了自己在本岗位的各项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在实施上述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没出现过明显失误。(成绩)

三、工作态度勤奋敬业方面

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努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提高自身各项业务素质,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具备较强的专业心,责任心。认真遵守国家、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证了自己能够将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个人成绩)

四、工作数量、质量及贡献

按照年初自己制定的各项工作计划,经过一年的努力,已基本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达到了预期效果。一年的量化工作数字,或者工作成绩)在业务知识学习、警务技能锻炼、自身素质等方面都较往年有所提高。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自己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学习虽然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总结出一定的不足:

(一)业务知识还不丰富,办案质量有待提高。

(二)依赖性较强,有时存在怕麻烦、怕动脑的念头。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一定克服存在的缺点,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法律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自己的各种面对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力争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学习型、实践型的交通巡逻警察,争取为道路安全和治安巡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看了“公安民警转正工作总结”的人还看了

1.公安民警转正工作总结及体会

2.警察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个人总结

3.人民警察转正自我鉴定

社工转正总结篇7

中共二大:首部的制定

中共二大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区分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制定第一部《中国共产程》。

中共五大: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组织原则

中共五大明确规定实行民主集中制,提出“中央应该强毅地实行集体的指导, 从中央省委以至支部”。

南昌起义:党领导军队的开始

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三湾改编: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改编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形成

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开始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古田会议: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确保党的先进性

1929年12月下旬,红四军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第九次党代会,即古田会议。会议决议所规定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这一独特的党的建设的道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国历史第一部人民民主宪法

1931年11月7日—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举行。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文件,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

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示,指出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三分之一,后概括为“三三制”,这是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组建政权的重要实践。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

抗日战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出中国必须经过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理论解决了中国落后的经济状况与中国共产党远大政治目标之间的矛盾。

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1949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这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成为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稳定了经济秩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1956年,党的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七千人大会”: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

1962年,中共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纠正了“”以来工作中的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980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讲话提出了当时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要逐步实行的重大改革措施:建议修改宪法;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实行党政分开;各级党委要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等。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历史经验

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该决议。决议对建国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作出了正确的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道路。

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

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党的十二大制定了新,清除了“十一大”中仍肯定“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左”的错误。

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这次大会的突出贡献,是系统论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这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党进行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也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科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郑重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本质上对历史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

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十六大:明确提出党的历史方位的“两个转变论”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2003年,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且明确指出发展路径:基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对发展规律的阐述,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是围绕中心任务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要为发展提供政治、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并以此检验党的建设的成效。这使得执政党建设有了明确方向和检验标准。

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决定》明确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各项部署。此后,“执政理念”被广泛使用。

十七大: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日益清晰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这“一条主线、五大建设”,使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路径更加明晰完整。

十:对党的建设主线作出新概括

社工转正总结篇8

历史的关节点

《南风窗》: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迎来了第12个五年规划,各界都对“十二五”寄予厚望,认为“十二五”将是改革的再出发,是很多进入深水区改革的推进时机,您认为呢?

迟福林: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与趋势看,至少应当包括两次大的转型与改革:第一次转型与改革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主线是经济体制转轨,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做大经济总量;第二次转型的主线是发展方式转变,目标是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走向富民强国,关系到未来几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将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将为我国今后30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构筑坚定的体制制度基础。

在这个大背景下,一个总的判断是:“十二五”是中国发展方式历史转折的关节点,也是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历史起点。“十二五”改革有“三条主线”,即: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以适应公共需求变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

《南风窗》:这三条主线其实是交织在一起的,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后继乏力,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同时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这应该也是您提到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难点所在。如果说第一次转型相对容易把握,即以经济总量为导向,那么第二次转型如何把握呢?

迟福林:第二次转型应该从经济总量导向转向国民收入导向,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经济总量导向是在普遍贫穷情况下的选择,只要经济总量上去了,贫困问题的解决就有了基础。但是,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百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便会出现很多总量导向解决不了的问题。转变发展方式重要的是把13亿人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以形成扩大内需的基础。以国民收入为导向的发展能够扩大社会总需求,并由此走出一条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是全社会成员公平分享经济增长提供的机会和成果,也就是国民收入导向。

《南风窗》:如何实现从经济总量导向向国民收入导向的转型呢?

迟福林:实现国民收入导向有几点比较重要,一是要民富优先,二是调整国民收入格局,三是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公共服务的再分配功能。

政府转型是关键

《南风窗》:您曾说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必然伴随着政府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政府转型一直在进行,但效果不彰,“十二五”期间政府要完成哪些转型?

迟福林:政府转型早在2003年就已经提出,在2005年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我曾在国务院座谈会上建议把行政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可以说,中国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挑战不是经济社会本身,而是政府转型与政府自身建设。转变发展方式中的很多矛盾与问题集中在政府转型上。就是说,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和关键是政府转型。新阶段发展方式转变对政府转型的依赖性全面增强。为此,政府转型应成为“十二五”全面改革的关键和重点,因为政府的转型还远未到位。

首先是要实现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政府转型的核心是要不要放弃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政府真正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做大经济总量为导向的发展阶段,政府主导更容易快速提高经济总量。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背景下,政府把经济性公共服务、社会性公共服务、制度性公共服务这些事情做好了,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就有了重要基础和保证。从地方层面看,政府主导经济增长还有普遍性。但是,由于政府主导带来的发展不是完全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缺少可持续性。以GDP为核心目标的经济增长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有内在的联系,共同作用形成政府追求经济总量扩张的相关机制与政策。改变GDP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方式,不能不改变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方式。建立在市场主导基础上的发展才有可持续性,才能抑制政府的投资欲望。

其次是要从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治理型转型,这方面有一定进展,但还没有实质性突破。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的关键在于确立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的突破,关键在于通过政府转型形成规范的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框架。

《南风窗》:“十二五”要实现政府转型都面临哪些制约?

迟福林:我认为主要应从三方面突破。一是政府理念还滞后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GDP主义太根深蒂固。二是体制上的制约,财政税收体制、干部选拔机制等等。这些体制问题本应在“十一五”有所突破,但因为金融危机等诸多原因还没有完成。三是这些年政府自身利益的形成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政府部门利益形成的速度相当快。曾有地方官员问过我,如果政府转型,政府自身的利益怎么保证。

《南风窗》: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非常难,特别是现在的利益格局已经形成。

迟福林:政府转型将撬动一场深刻的利益关系调整。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但我还是持很乐观的态度。政府的理念转变有个过程,其实已经在逐渐转变了。在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等到要求之下,政府理念的转变是必然的。财税体制改革肯定会推进,干部选拔机制肯定逐步完善。

《南风窗》:但是当改革触动改革者的利益,政府转型还会继续进行吗?

迟福林: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很有限的,把以权力制约和以社会监督制约相结合才能更有效。政府应从封闭走向公开,行政行为和行政程序更透明,更公开化。这些其实已经在变化。我比较乐观。

从投资主导到消费主导

《南风窗》:从中共十七大开始,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讲“新时期”、“新阶段”、“新矛盾”、“新特点”、“新任务”等等,强调要注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到底是什么?

迟福林:中国已开始由以温饱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阶段,进入到以人的自身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型新阶段。

何谓发展型新阶段?从消费结构来看,在发展型新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的基本物质需求比例明显降低;从经济结构来看,农业比例较小,工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逐步提升;从社会结构来看,多数社会成员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由于市场分工的拓展,社会利益群体开始分化,利益分化的结果将相对稳定一个时期。总的来看,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还有

待提高,但全社会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保障并提升人的发展权成为发展型新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核心目标。从根本上说,新阶段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是满足人的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由此促进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战略性提升。

《南风窗》:当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消费需求显然会大大提高。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中国扩大内需扩大的其实主要是投资,消费一直没有很好地启动,但中国要实现经济转型,显然要启动国内消费市场,怎样才能真正启动消费?

迟福林: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可以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格局。从理论上说,人均GDP在3000~4000美元间,应该是一个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的拐点。从现实而言,城市由住房和汽车刺激拉动消费提升,农村在多种作用刺激下消费潜力开始释放。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几年农村潜在消费需求释放的更多。但这个趋势不是自然形成的过程,关键取决于两条:一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需要调整;二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二五”时期,我国应在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推进相关方面的制度改革上有一些重要的举措,这对于形成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消费拐点到来后,应该是生存问题解决,发展性问题突出的时候。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是文化消费大幅提升的阶段。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但人均文化消费水平只有发达国家的1/4,应当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在大幅提升的历史拐点。从国际比较看,美国文化产业比重达到25%,相当于我国2008年GDP的82%,日本为20%,欧洲平均为10%~15%,韩国也高于15%。可见,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空间还很大。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400亿元,占GDP比重2.5%。有专家预测,如果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3万亿元。

从农民工到市民

《南风窗》:消费主导关键是要释放出7亿多农民的消费需求,您主张让农民工在“十二五”成为历史,引起了很大反响。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30年来,这个“特殊群体”在为工业化、城市化作出历史性巨大贡献的同时,却难以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要让农民工在“十二五”成为历史,目前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十二五”期间是否能全部得到有效解决?

迟福林: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城乡一体化,都绕不过“农民工”这个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既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头戏,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变与农村改革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成为建设消费大国的主要载体。未来5年左右,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就是说城镇化率每年增长至少1%~1.2%,搞得好1.3%~1.4%是很有可能的。

我曾建议“十二五”时期分两步走,第一步,前三年实现中小城镇户籍制度全面放开;第二步,后两年实现大城市户籍制度基本放开。“十二五”末期,把农民工“暂住证”改为“居住证”,实现农民工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统一管理。解决农民工的问题,我认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基本不存在难以解决的体制性问题。像户籍、公共服务、住房保障等诸多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其中最难的可能是住房保障问题,要不要把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需要区别不同情况出台政策,但不是不能解决。

《南风窗》:目前很多地方都在着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就其它国蒙的经验来说,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者,但目前中国城市化中农民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好处?

迟福林:好多地方搞的城乡一体化试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土地换社保的做法。这种做法会造成后患,产生更大的社会问题。作为公民,农民本就应享受基本社会保障。土地是农民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城市化中,土地收益是农民成为市民后实现自身发展的原始资本。

社工转正总结篇9

一、基本情况

(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况。我县自20*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证工作开展以来,严格按照上级精神,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到目前为此,全县已换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5.1万本,证书到户率达99%,证书的填写较为规范。尚有一小部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还未换发到户,其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即将被征用,所以暂停了权证的发放;二是有部分农户举家外出务工经商,导致权证滞留在村组干部手上。

2、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签订情况。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共续签补签合同5.1万份,合同到户率达99%,合同内容的填写比较规范完整。

3、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情况。自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明确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后,我县“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现象已大为减少,但仍有个别村小组存在这种做法。截至到目前,我县不存在乡村组织强行收回农户承包地的情况。

4、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我县各乡(镇)土地流转严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截止到2009年第三季度,我县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50761户,承包土地面积187413.96亩,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6998亩,占承包土地总面积的19.7%;土地流出农户123*户,占承包总户数的24.2%;签订流转合同的农户1289户,其中规范签订流转合同的农户638户,分别占流转农户数的10.5%和5.2%;签订流转合同流转的土地5536.3亩,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15%;农户间自发流转土地面积35*6亩,涉及农户11747户,分别占流转面积和流出农户数的94.8%和95.5%;乡村组织提供信息流转土地面积1912亩,涉及农户559户,分别占流转面积和流出农户数的5.2%和4.5%;土地流转形式主要以出租为主,占流转土地面积的78.6%,转包、互换、转让、入股和其他形式只分别占流转土地面积的6.5%、7.4%、3.9%、0.2%和3.4%。到目前为止,我县没有发现乡村组织包办、代替或截留土地流转收益的现象。

5、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情况。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引发案件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农村税费改革前由于农民承包土地需要缴纳的正常税费任务较高,种地利益少,部分农民不想要土地,就私下口头协商或者通过他人口头磋商,达成不收租金但划转税费任务的土地流转口头约定。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上级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农村征地补偿价格和范围的不断提高、扩大,农民的珍地、惜地意识大大增强,纷纷开始要求收回承包地。这样一来,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矛盾就加速激化,但因为只有口头协议没有书面协议,一方站得住理,一方依据于法,争执不断,矛盾升级。针对这些矛盾纠纷,我县高度重视,严格要求各乡(镇)做好解释调处工作,不得相互推诿,把矛盾处理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今年以来,我县各乡(镇)所接7件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已基本调处到位。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

1、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情况。截至到目前为止,我县经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6家,在去年的基础上新增了12家。具体情况如下:

(1)按注册时间分类:2007年注册登记10个,占总数的27.8%;20*年注册登记14个,占总数的38.9%;2009年注册登记12个,占总数的33.3%。

(2)按产业类别划分:种植业14个(其中白莲4个、烟草2个、果业5个、花生1个、红薯1个、油茶1个),占总数的38.9%;养殖业18个(其中生猪养殖11个、蜂业3个、肉牛养殖2个、水产养殖2个),占总数的50%;农机服务业4个,占总数的11.1%。

(3)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共计1001人,其中农民成员977人,占成员总数的97.6%。

(4)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共计1497.85万元,其中现金1435.*万元,实物折款62.79万元(主要为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5)在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目前经营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有1个,为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其他大多数合作社经营收入都在30万元左右。

(6)在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实行了信息、培训、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等综合服务的合作社有24个,占总数的66.7%;实行单一服务如加工或产品销售的合作社12个,占总数的33.3%。

(7)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同制、合作制等方式带动7596户农户实现增产增效。

2、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费、罚款情况。到目前为止,我县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等部门以及各乡(镇)人民政府均未对我县经县工商局注册登记成立的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取过任何费用和罚款。

(三)农民负担管理工作

1、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五项制度”执行情况。我县继续坚持和完善涉农收费文件“审核制”、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农民负担“监督卡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农民负担已经得到明显减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涉及农民负担问题的群众件几乎为零。

2、“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执行情况。近几年来,我县没有申报“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少数村修建村内道路时采取村民自愿捐资赞助的形式修建,不存在集资摊派或变相集资摊派的行为。

3、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我县粮食直补、粮食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发放给农民的各种财政性补贴资金全部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不存在抵扣、截留、挪用等现象。

4、涉农收费情况。一是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我县已经落实到位;二是我县国土局、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村民委员会对农民建房收费、罚款总体说来比较规范,除个别收费标准缺乏执行力度、有的乡(镇)收费票据填写不规范、有的收费或罚款项目执收执法单位错位、少数乡(镇)、村出现扩大范围或自立项目收费苗头外,不存在其他乱收费、乱罚款行为;三是未发现有其他方面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

(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1、农村“三资”管理情况。我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已经建立健全了《*县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县村集体经济组织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县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票据使用管理办法》、《*县村级财务管理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印发了《*县村级集体财务“村账乡”操作指南》,各乡(镇)今年全面实施了村账乡工作,但签订合同还不够到位。

2、农村财务管理规范情况。我县各个乡(镇)根据各自管辖范围的大小分别设立了1-3个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试点示范村,在示范带动下,各个村基本上能做到每季度公开一次村级财务;同时,每个村都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但民主监督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

3、农村财务审计监督情况。我县各乡(镇)对农民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常性开展专项审计,发现问题严肃处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县站则开展审计抽查,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实施重点审计,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领导重视。领导重视是抓好工作落实的关键。我县各级领导对农经工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县领导重视农经各项工作。一是大力支持农经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有力督促与农经各项工作相关的各职能部门搞好协作,推进农经工作;三是安排每年1.5万元的减负工作经费进入县级财政预算;四是每年能够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村财务管理等项工作的进展情况适当解决工作经费,保障我站的正常运作。

2、局领导支持农经各项工作。一是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民负担管理、农村财务管理等工作纳入了全局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不截留、挤占、挪用农经各项工作经费,确保专款专用;三是适度弥补农经工作经费的不足,确保我站的正常运转;四是全面支持农经各项工作的开展。

3、乡(镇)领导推进农经各项工作。我县大多数乡(镇)领导都非常重视、支持农经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日常工作中,能根据本乡(镇)的实际情况,对农经工作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人力、场地、环境等的支持与扶助,积极推进农经各项工作。

(二)职工同心。职工同心协作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我站现有职工4人,我们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将当前农村经营管理的四大重点工作以及其他各项工作逐一分工,明确各自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大力发扬协作精神,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全面提升了农经工作质量;各乡(镇)尽管农经工作人员紧缺,但大都能根据全县农经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紧密结合本乡(镇)的实际情况,努力完成本职工作。

(三)编发简报。加强工作指导是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县减负办和我站从20*年1月起联合编发《*农经》工作简报,借助于工作简报,为全县广大农经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学习法律、宣传政策、增长业务、浏览信息、交流经验、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以及营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工作平台,截止到今年11月,已编印简报35期次,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指导作用。

(四)办班培训。举办业务培训班是增强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站每年至少举办一次二期农经工作业务培训班,借以促进和增强乡(镇)农经工作人员和村级财会人员的理论学习兴趣和业务操作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工作实践能力。今年,我站已经举办了2次3期业务培训班,其中第1次2期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暨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培训班,培训乡(镇)农村财会辅导员、村(居)报账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会计160余人;第2次1期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培训班,培训乡(镇)、试点村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室工作人员50余人。

(五)调查研究。开展各种调研活动是提升工作措施的针对性和成效性的校正仪。今年,我站围绕农经工作的重点:一是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流转面积、流转规模、流转期限、流转原因、流转手续、流转地用途、流转效果、流转纠纷情况、流转管理状况、流转潜力等的摸底调查,形成了《*县农业局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针对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进一步规范和加快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建议;二是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题调研活动,撰写了《*县生猪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启示》、《试验示范撑起一片蓝天》、《“九统”服务支撑合作社走过一个个春秋冬夏》、《找准合作点推动合作社健康稳定发展》等近10篇调研报告,有力地推进了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与发展;三是开展了财务公开“难点村”难点情况调研活动,认真剖解和分析“难点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工作措施,形成了《*县农业局关于财务公开“难点村”难点情况的调查报告》,为及时完成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的专项治理工作夯实了坚实基础。

(六)搭建平台。搭建服务平台是抓好工作落实的重心和基石。我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室),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土地流转秩序,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进程,消除了农村土地流转纠纷隐患。

(七)抓点示范。抓点示范是工作推开和规范运作的助推器。我县农经各项工作大都建立了试点示范村(点),并认真抓好各示范村(点)的规范化建设工作,积极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各示范点的设立情况如下: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示范村17个,分别是:*镇的*、*村,*乡的*村,*乡的*村,*镇的*村、*村,*镇的*村,*镇的*村,*乡的*村,*乡的*村,*镇的*村,*乡的塘台村。

2、农民专业合作社县级示范点5个,分别是:*县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县复兴蜂业专业合作社、*县蜂农专业合作社、*县*乡富民红薯淀粉专业合作社、*县*乡鲜莲产销专业合作社。

3、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县级示范村10个,分别是:*镇的*村、*乡的*村、*乡的*村、*镇的*村、*镇的*村、*镇的*村、*乡的*村、*乡的*村、*镇的*村、*乡的*村。

(八)专项治理。实施专项治理是规范工作流程、方式、方法等的有力武器。我县今年重点抓了“农民建房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收费乱罚款问题”和“财务公开与民主监督‘难点村’难点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有效地推动了面向农民建房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费与罚款的规范,促进了农村财务公开的及时、全面、真实、准确,发挥了民主监督的实效性。

(九)督促落实。监督检查是促进工作落实的有效方式。我站经常采取检查督促、现场督导、随机抽查、暗访核实、审计监督等方式督促各乡(镇)把农经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十)属地管理。属地管理责任的落实是及时、有效、妥善解决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农民负担问题、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等群众件的有力保障。我县严抓属地管理责任的落实,严格责任追究,有力地促进了涉及农经工作范畴的各类群众来信来访件的及时、有效解决,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县涉及农经工作的农民越级上访案件呈明显下降趋势。

(十一)总结提高。善于总结,才能不断提高。我站经常性开展工作小结、工作对比、工作研讨、意见征询等活动,以便及时总结经验予以推广,发现问题加以整改,不断更新工作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量、扩大工作成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镇)农经工作机构与其他农业事业机构一同合并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条块管理不顺。一是农经工作部门具有行政管理、行政监督、行政执法职能,作为事业性质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难以履行上述行政职能;二是已经合并的乡(镇)农经工作机构人、财、物归乡(镇)管理,并全部兼职乡(镇)其他中心工作,且由于福利待遇的联结造成工作上的本末倒置,本职工作能够认真应付就算很不错了,同时加重了我站条条管理与协调的难度,工作推进阻力较大;三是乡(镇)农经工作人员非常紧缺。截止到目前,我县10个乡(镇)农经工作人员不足20人,90%的乡(镇)只有2名以下农经工作人员,其中只有1名农经工作人员的乡(镇)4个,有2名农经工作人员的乡(镇)5个。而由于条条管理的不顺,我站又无法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严重阻碍了我县农经各项工作的全面铺开和推进。

(二)农经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我站的工作经费只能确保正常运转,难以组织工作创新,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工作效能的发挥;各乡(镇)没有安排农经专项工作经费,好的乡(镇)基本上能够做到实报实销,差的乡(镇)则有报销次数和金额的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农经各项工作的推开。

(三)有的乡(镇)领导对农经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只要不出问题就行,不太支持各项基础性工作的铺开。

(四)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问题。

1、农村税费改革前土地流转手续的不规范(只有口头协议),埋下了一些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隐患,且调解起来难度较大。

2、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农民工大量回流,加上人多地少的现实矛盾,农村土地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形成集中、规模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效益较难显现。

3、有的乡、村干部对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其相关政策存有抵触情绪,认为法律、政策规定与现实情况不太相符,要予以修订。

(五)各乡(镇)和各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统计监测数据上报不够及时、真实、完整的现象。每当每季度规定的上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数据时间前,都要通过县站的三催四促才能勉强收齐相关资料,透过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看出:一是有关统计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二是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平衡、不规范,统计数据难以及时、完整收集和真实反映。

(六)少数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开始放松对减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出现麻痹松懈思想。这些思想的存在,不利于减负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很有可能因工作上的松弛出现农民负担反弹的苗头。

(七)农村财务管理问题。

1、村级报刊征订存在隐形压力,大多数村都突破了限额。

2、村级招待费用较难控制。去年我县村级平均招待费用达到0.5万元以上,部分村已突破万元大关,个别村甚至超出了2万元。

3、村级白条列支现象严重,占支出票据的90%以上,不利于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

四、建议

(一)加快农经机构改革进程。一是单独设立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将乡(镇)农经部门从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中分离出来,确保农经干部的专职专用;二是提高农经部门行政级别,乡(镇)农经部门应由“正股级”提升为“副科级”单位;三是把县、乡(镇)农经部门列入依照公务员管理范畴;四是赋予农经部门行政管理、行政监督、行政执法职能;五是乡(镇)农经部门人、财、物实行垂直管理。

(二)适当增加乡(镇)农经工作人员编制,根据乡镇管辖范围大小按3-5个名额配齐乡(镇)农经工作人员,确保农经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将开展农经工作必要的业务工作经费、人员培训经费等足额列入每年各级财政预算,确保农经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农经干部培训的经常化、制度化。

五、明年工作打算

(一)针对农经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工作调研,积极探索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方式、方法,规范工作流程,落实目标管理,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二)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基本原则,积极学习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办法、好做法,并切合本县实际加以改进创新,推动我县农经各项工作更进一步。

(三)加大农经工作的宣传引导作用,转变部分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使他们由不关心、不支持、不重视农经工作逐步变为关心、支持、重视农经工作,加速推进我县农经各项工作的发展;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行使民主监督权力,自愿、主动加入或创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创造出更多的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加快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以规范、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重心,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监督机制,积极消除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隐患,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

(五)以引导、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扶持,努力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我发展、自我壮大能力,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增产增效。

社工转正总结篇10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强调,我们要科学分析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既要正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又要看到具备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既要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

【考点链接】

1.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推动科学发展增添新动力。

2.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不定基调,事先也没有要求大家提交发言稿,就是希望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畅所欲言。

3.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

4.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能力,切实改进作风,脚踏实地创造新的更大的业绩。

5.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6. 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7.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坚定必胜信心,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8.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既要正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又要看到具备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既要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

9.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

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勇于创新。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继续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坚定不移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1.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

12.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上表示,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要进行认真研究,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治等措施来解决。我国政府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职能主要有

①进行经济调节 ②实行市场监管 ③进行社会管理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2. 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其哲学依据是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3. 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说明

A. 矛盾具有特殊性

B.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C.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D. 人们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4.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既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的态势,也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 要坚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 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要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5. 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 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C. 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D. 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6.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科学分析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既要正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又要看到具备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既要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要继续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坚定不移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推动科学发展增添新动力。

(1)当前,我国应该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请分别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创新的理论依据。

参考答案

1. B 2. C 3. D 4. B 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