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养员年终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10 17:29:08

给养员年终总结

给养员年终总结篇1

一、引言

公共养老保险制度除了具有应对长寿风险的保险功能和强制储蓄功能外,还可以通过选择现收现付制的融资方式实现代际收入再分配,甚至通过对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养老保险缴费率或养老金计发办法来实现代际内的收入再分配(Aaron,1966;Diamond,1977;Atkinson,1987;李绍光,1998)。对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收入再分配从经济学理论看可以这样理解:个人通过参加公共养老保险得到退休后获取养老金的权益,形成养老金财产;但在现收现付制下,养老保险缴费率和养老金水平是由各个时点的人口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决定的,因而个人一生中得到的养老金的精算现值与本人一生中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的精算现值不一定相等;这其中的差额,即反映个人一生的缴费与受益关系的养老金纯受益就是通过公共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的收入转移。如果养老金纯受益为零,则不存在收入再分配,如果养老金纯受益不为零,则认为存在收入再分配。这样只要估计出某种公共养老保险体系下不同群体的养老金纯受益就可以描述该养老保险体系中存在的收入转移状况,考察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代际间和代际内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在完全的基金积累制下,个人一生中得到的养老金的精算现值与本人一生中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的精算现值相等,即养老金纯受益为零,养老保险制度中不存在收入再分配;而在现收现付制或部分积累制下,则有可能存在收入再分配。理论上,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代际间和代际内的收入再分配,不仅有可能改变各代人的消费和劳动供给行为,通过资本储蓄影响未来代际的收入水平;也可能会扭曲资源配置,影响个人的参保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养老保险制度自身的财务可持续性。因此,对某种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收入再分配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不仅可以为考察该种养老制度的储蓄效应和劳动供给效应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同时也可以为学术界讨论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机制或融资方式以及抉择机构确定今后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向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在199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为1997年《决定》)中,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的目标,并对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养老保险缴费率和养老金计发办法。①在向部分积累制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保费收缴率逐年降低以及养老金收不抵支等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引发了经济学者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注,出现了不少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②对产生“空账”的根本原因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即中国在设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时,没有采取专门方式处理转轨成本,而是期冀通过提高新制度下的保险费率的方式逐步将其消化。在这种融资方式下,新制度的参保人的缴费不能完全形成本人的养老金资产,有可能一生中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的精算现值大于一生中领取的养老金精算现值,在养老保险制度中引发收入转移,实现收入再分配。

赵耀辉和徐建国(2001)指出养老保险中存在的收入再分配会影响人们加入新制度的动机和缴费积极性,主张以建立完全的基金积累制来形成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机制。不过该文没有对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收入再分配进行具体的定量分析。任若恩等(2004)利用代际核算的方法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包括事业机关在内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代际分配状况,发现未来代的代际账户值比2002年新出生一代高66%到102%。但要考察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为今后的政策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显然还需要来自微观角度的验证。本文的目的就是从反映个人一生的养老保险缴费与受益关系的终生养老金纯受益这样一个微观角度,分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到底有没有收入转移?如果有,不同群体间收入转移的程度是多少?并以此来定量考察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③国外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从这种微观角度估计养老保险制度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收入分配效应的文献(HurdandShoven,1985;Nelissen,1987);近年来,又有Feldstein和Liebman(2002)、Borelia(2004)分别估计了美国和意大利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④这些研究构成了本文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的思想基础。

继1997年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后,2005年12月国务院又公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为2005年《决定》)。该决定坚持了1997年《决定》的部分积累制的目标,但对个人账户的比例和养老金计发办法等做了调整。最新改革方案下个人从养老保险制度中获得的养老金纯受益势必与1997年方案不同。那么2005年《决定》的调整,到底是增加了个人的养老金待遇还是减少了养老金待遇呢?本文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回答人们关心的这个问题。因此,本文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2002年的城市住户调查数据,分别估计个人在1997年《决定》的改革方案下和在2005年《决定》的改革方案下的养老金纯受益,并比较分析不同改革方案下的收入转移状况。本文的第二部分将介绍分析方法和使用数据;第三部分描述定量分析结果,分析1997年和2005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产生的代际代内的收入分配效应;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二、分析方法与数据

要估计个人从养老保险制度中获得的终生纯受益,需要知道个人的终生养老金和终生保险费。如果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运行几十年,制度趋于成熟,那么就应该存在个人从开始缴纳保险费到开始领取养老金直至死亡的整个过程的数据。利用这样的数据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个人终生养老金和终生保险费的现值,得到养老金纯受益额,并以此比较代际间和代际内的收入转移,考察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不过10来年,还不存在反映个人一生的缴费和受益关系的数据。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虽然有这样的数据,但很难提供给研究者使用。所以国外的研究文献在分析养老保险中的收入转移时,一般是利用一年或几年的个人收入调查数据,在一定假设条件下进行估计。本文也是利用国家统计局进行的住户调查数据,根据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有关规定估计个人养老金纯受益额,并以此讨论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

本文的具体估计程序如下:首先根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城市住户调查的微观数据估计个人的工资收入函数,之后根据函数的估计结果得到个人工资年收入的预测值,并在一定的工资增长率和利息率的假设条件下,估计出每个人一生的工资收入分布;再根据养老保险制度对缴费和养老金计发办法的规定,计算出每个人的终生养老保险费、终生养老金纯受益额等变量,讨论代际内和代际间的收入再分配效果。

(一)工资收入函数及终生工资收入

我们以个人工资收入的对数值为被解释变量,以个人的年龄、学历、职业等个人特征为解释变量来估计工资收入函数。

根据上面的工资收入函数估计结果,我们可以由(2)式得到个人在某一时点的工资年收入的预测值。但这样得到的工资预测值只反映了年龄—收入效应,而没能反映工资收入的年龄群体效应(CohortEffect)⑤,因此在计算个人一生的工资收入的(3)式中,我们加入了每个时点的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

(二)终生受益与终生缴费

我国在1997年《决定》中,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了不同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对改革前退休的人员即通常所说的“老人”按改革前的规定计发;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即“中人”,个人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时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对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即“新人”,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在现实中,人们参加工作和退休的年龄有所不同,因而“老人”,“中人”和“新人”的划分与年龄没有固定的对应关系。但如果作为一种标准模式,假定人们20岁参加工作60岁退休的话,则2002年时65岁以上的人属于“老人”,26岁至64岁的人属于“中人”,25岁以下的人属于“新人”。本文选取的样本是2002年年龄在20-59岁之间的就业人员,因而“中人”最多,有少量“新人”。本文根据上述政策规定和假设计算个人的终生养老金受益,即“中人”的终生养老金受益额为退休至死亡期间领取的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总和的现值;“新人”的终生养老金受益额为退休至死亡期间领取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总和的现值。这样,根据1997年《决定》的有关规定,我们可以分别由(4)、(5)、(6)式求得个人一生中领取的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在2005年《决定》中,由于调整了个人账户的计入比例和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所以个人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根据(7)、(8)式进行计算。

1.基础养老金(1997年《决定》方案

4.基础养老金(2005年《决定》方案)

下面我们介绍个人终生养老保险缴费金额的计算方法。1997年《决定》规定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是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为本人缴费工资的3%,以后逐年提高至8%。由于企业缴费部分对企业来讲也是雇员人工费用的一部分,从经济学含义来看这部分成本最终也是由受雇人员承担的。所以本文在计算个人的终生养老保险缴费时,设定企业负担的部分按个人工资水平所占份额分摊给个人,保险费率按本人缴费工资的28%计算。另外,私营企业职工、自由职业者等的保险费率,根据2004年9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为本人所在地的社会平均工资的18%。在2005年《决定》中这一比率调整为社会平均工资的20%。同时,1997年《决定》和2005年《决定》都对保险费的缴纳设有上下限,即缴费工资超过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300%的个人,其缴费上限为社会平均工资的300%;缴费工资低于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60%的个人,按60%计算。这些规定都反映在本文对不同职业和不同工资收入的个人的养老保险缴费计算中。

(三)数据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在2002年对全国进行的城市住户调查。该调查涉及住户成员个人特征及收入、家庭资产等内容;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到个人在2002年的工资年收入、年龄、开始工作年龄、就业状态、工作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和行业等信息。本文选取了代表东北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辽宁、广东、四川的样本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三省合计样本数为26072人,实际用于本文的工资收入函数估计及养老金纯受益估计的样本为20-59岁的就业人员,共计8576人。

三、主要估计结果

利用上面介绍的分析方法,我们得到了工资收入函数的估计结果(见表1),(12)并以此得到样本人员8576人一生中各个时点的工资收入预测值的贴现值以及终生养老保险缴费额的贴现值、终生养老金领取额的贴现值,从而可以计算出每个人的终生养老保险纯受益额,描述代际间和代际内的收入转移状况。我们首先用终生纯转移率(终生养老保险纯受益额除以终生工资收入额)这一指标来测度代际间的收入转移程度。

注:1.*、**、***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显著。

2.省略变量分别为女性、高中、个体/私营、一般职员、批发零售餐饮业、广东。

3.下行为HCSE(heteroscedasticityconsistentstandarderror)。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2年住户调查数据。

图1给出了在1997年改革方案下的辽宁、广东、四川三省分年龄的终生纯转移率的分布,纵轴表示各年龄组所有样本的终生纯转移率的平均值,横轴表示2002年时的年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省都在35岁左右与横轴相交,也就是说35岁左右的人员,一生领取的养老金和一生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基本持平,比35岁年轻的人员则缴费贡献大于养老待遇。这意味着这些年代的人员的养老金内部收益率低于资本收益率,通过养老金制度他们一生工资收入的1%-10%左右被转移给其他人员。从保险精算公平的角度看这样的养老保险制度对35岁以下的人员的待遇设定不合理,他们逃避加入改革后的养老保险是一种合理的经济行为选择。

图2是对1997年方案和2005年方案的比较。由于从图1中我们已经知道三省的分布趋势是相同的,所以这里我们只选取了辽宁和广东两省作比较。图2的结果表明:第一,与1997年方案相比,各代人的终生纯转移率都有所提高,即在2005年方案下各代人都能领取更多的养老金;但养老金的边际增长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第二,在2005年方案下,一生领取的养老金和一生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基本持平的年代变为30岁左右的人员,缴费贡献大于养老待遇的年代的人员,被转移出去的收入也有所下降,为一生工资收入的1%-3.5%左右。概括起来讲,与1997年方案相比,2005年方案增加了年轻一代的养老

金待遇,但同时加大了中老龄年龄组的收入差距。

表2显示了工资年收入的十等分组的终生纯转移率和终生纯受益额在不同年龄分组中的分布情况(1997年方案)。20-29岁的年龄组和50-59岁的年龄组,按每5岁分组和按10岁分组的结果趋势相同,所以表2中这些年龄段只给出了10岁分组的结果。从表2中我们看到:终生纯转移率的变化趋势三省都是随着工资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终生纯受益额则在不同年龄组显示出不同的结果,即比30岁年轻的人员和70%的30-34岁的人员的终生纯受益额为负值,40岁以上的人员为正值;终生纯受益额的变化趋势在不同年龄组也不同,比45岁年轻的人员,终生纯受益额与终生纯转移率的变化趋势相同,即随着工资收入的增加而减少,但45岁以上的人员,其终生纯受益额则基本上是随着工资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在1997年改革方案下,在45岁以上的年龄组中存在着由低收入向高收入转移的逆向收入转移倾向,但在比45岁年轻的人群中则没有这样的逆向转移,养老保险制度发挥着由收入高的人向收入低的人转移的再分配功能。由此可以看出,在传统的现收现付制下存在的收入逆向转移的倾向(宋晓梧,2001),通过制度改革得到了改善。

图1分年龄分省份的终生纯转移率

注:(1)终生纯转移率=(终生养老金领取额-终生保险缴费额)/终生工资收入额×100。

(2)终生养老金领取额等为2002年时点的贴现值;年龄为2002年时点的岁数。

图2分年龄分省份的终生纯转移率比较

我们还根据2005年《决定》的规定作了同样的分析,发现与1997年方案相比,通过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逆向收入转移的年龄段降低了,由原来的45岁以上变为40岁以上,而且逆向转移的程度加大了。图3显示了两种方案下逆向转移程度的不同。另外,本文还按工作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分析了不同年龄组的终生纯转移率的分布情况,发现按1997年方案估计的话,在国营企业和三资/股份企业工作的35岁以下的职工以及在集体企业工作的30岁以下的职工,其终生纯转移率为负值;而私营/个体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终生纯转移率在各个年龄组均为正值。只是这样的估计结果是在以下前提条件下得到的,即该人员从1997年起直到退休,一直都按制度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从而可以按制度规定获得各项养老金。如果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话,不能领取到基础养老金,则他们一生的养老负担与受益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我们又按工作单位的所有制性质计算了终生保险费率(终生养老保险缴费额除以终生工资收入额),发现在35岁以下年龄组的私营/个体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终生保险费率为30%-40%,也就是说这些人员为了老后领取到全额养老金,必须把一生工作收入的三到四成用于缴纳养老保险费,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这种状况在2005年方案下也同样存在。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扩大覆盖面,让城镇各类企业职工都在养老保险的覆盖之下。但从以上分析结果看,如果没有其他再分配制度的辅助,私营/个体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就会发生生活困难,可能即使想参加养老保险也无法参加。

图3(a)工资年收入的十等分组的终生纯受益额比较

图3(b)工资年收入的十等分组的终生纯受益额比较

四、主要发现和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城调队收集的2002年城市住户调查数据,对1997年和2005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实证性的定量分析,从中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分析结果。其一,在1997年方案下,养老保险缴费与待遇基本相等的代际人员为2002年时35岁左右的那代人,比35岁年轻的代际人员是缴费大于待遇,他们一生收入的1%-10%通过养老保险制度被转移给其他代际的人员。在2005年方案下,一生领取的养老金和一生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基本持平的代际人员为2002年30岁左右的人员,他们被转移出去的收入有所下降,为一生工资收入的1%-3.5%。因此,可以说2005年方案提高了各代人的养老金待遇,降低了养老保险制度的代际不平衡。其二,在1997年方案下,改革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逆向收入转移效果得到改善,但在2005年改革方案下,2002年时40岁以上的群体中存在较明显的逆向收入转移倾向,且逆向转移的程度比1997年方案更强。其三,在不同年龄组表现出的养老金终生纯受益的不同,基本上是年龄和工资水平的差距的反映。也就是说越年轻的人员,工薪收入越高的人员,其从养老保险制度中得到的纯受益越小。从终生养老金纯受益的角度看,工薪收入较低的私营/个体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受益最大。但从终生保险费率看,他们的负担也最重,参加养老保险变得不现实;所以要想扩大覆盖面,让城镇各类企业职工都有参保的积极性和可行性,还需要其他再分配措施配套。

给养员年终总结篇2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参保 缴费 集体补助 养老补贴 待遇支付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179-02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而农村社会保障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备条件,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基石。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维护广大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使其老有所养,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1 总体设计

1.1 系统网络拓扑图

如图1。

1.2 结构图

如图2。

1.3 功能概述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坚持“个人缴费、政府补贴、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账结合、多缴多得、制度衔接、保障基本”的原则,建立缴费水平与收入现状和承受能力相适应、保障水平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保险关系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新型农保制度。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市、区(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区(县)统筹。各区县具有本市户籍,男年满18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18周岁不满55周岁,当期未参加其他社会养老保险的各类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同时对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农村居民建立老年养老补贴制度。

2 系统实现

2.1 新参保管理

可以实现新参保人员的档案登记,修改、误办注销、档案查询业务、同时可以实现首次缴费申报业务、在新参保登记时自动通过系统间的接口可以同时对市级系统,各区县系统数据进行人员比对。

2.2 缴费管理

可以办理缴费变更,缴费调整,缴费清退,缴费新基数申报、缴费基数批量启用,以及老农保转入,企保缴费转入等业务。参保缴费人员可享受市级,区级,街道(镇)三级的财政补贴。参保人员在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缴费有困难的,各区(县)政府或集体也分别对其个人缴费部分给予适当补贴,各自设定补贴标准。参保人员入伍服役期间,其服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

2.3 参保关系变更管理

包括参保人员暂停,参保人员死亡终止,参保关系终,暂停人员恢复,参保关系变更查询等业务功能。

2.4 集体补助管理

包括集体补助申报,集体补助申报查询,集体补助花名册生成,集体补助花名册查询等业务功能。可以由具有经济能力的集体批量对本村(社区)/街道(镇)人员给予集体补助缴费。

2.5 养老金给付管理

本功能模块包括养老金给付到龄人员的业务登记办理,修改,注销,审核,查询等业务功能。计算个人统筹账户和基础账户,生成个人养老给付标准。

2.6 老年补贴管理

包括养老补贴人员登记,注销,查询,审核等业务功能。可以由市级和区级财政部门统筹负担养老补贴支出。可以通过参数设定来控制市、区在补贴支出中各自所占比例。在补贴登记时可以通过系统间的接口同时对市级数据库,各区县数据库进行人员比对,校验人员的领取资格。

2.7 养老关系变更

包括养老关系终止,养老关系暂停,养老关系市内转入,养老关系恢复以及养老关系变更查询等业务功能。

2.8 支付结算管理

包括结算养老人员和补贴人员的待遇发放数据,生成发放台账,并可查询历史发放台账数据等业务功能

2.9 政策参数管理模块

包括缴费比例标准参数,特殊人群补助标准参数,缴费申报期参数,结算区划编码参数,养老补贴标准参数,征收方式标准参数,发放方式参数设定,计息利率参数,养老给付标准参数等。

2.10 统计查询管理模块

参保人员综合查询、缴费情况统计、支付情况统计、缴费情况查询、支付情况查询、包括一次性支付查询、一次性支付统计打印、养老补贴统计表、区县缴费统计、养老金发放统计表。

2.11 财务管理模块

由市级统一设定银行科目码和财务科目码等基础科目,各区县独立记账,根据本区的结算数据进行财务处理和查询。市级可以查询和统计分析汇总所有区县财务数据。

给养员年终总结篇3

一、组织建设

同时为了能在广大先进青年中形成积极创优的良好氛围,为了能让更多的先进青年加入到共青团的队伍中来、为团组织输送新鲜血液。本学期开展了第二次少年团校,初二年级十八个班中各招入12名学员。经过为期一周的团知识学习,结合团校结业测试、民意投票结果以及老师的推荐,每班新吸纳5人,作为年下学期新进团员。团员队伍的不断壮大的前提下,各班建立了团支部,选举团支部的委员,以班为单位逐步建设完整的组织体系;并要求团支部每月召开两次工作例会、一次团员大会,以给予优秀的团员更多的锻炼机会;各团员在班级中都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进行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团总支干部坚持自主完成,达到培养工作能力、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团总支的队伍有所壮大,但还是有许多优秀的同学没有加入到团的先进组织中,所以加大力度进行组织建设,下学期团总支的重点工作目标。

二、思想建设

团支书都要有详细的会议记录;对于会议上所布置的内容,思想建设主要体现在每月召开的团员会议、及时对团员的先进行为作出指导和表彰等几个方面。团总支要求每次的团支书会议。要尽快落实;会后要与支部内团员进行讨论、学习;加强行为规范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大力开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长郡中学学生守则》等教育活动,帮助团员提高认识,养成良好文明礼仪,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月份,各团支部还开展了弘扬民族文化的班会活动,组织团员积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各班团支书定期对本班团员进行思想教育、进一步学习团的知识,以提高团员对团组织的认识。还要求团支部委员对本班团员的言行进行监督,发现不规范举措要进行批评教育,情节较重的上报给团总支。

给养员年终总结篇4

关键词:美国经济 企业年金 社会保障 保险 待遇确定型计划 公共担保

待遇确定型(DB)企业年金计划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风险就是雇主破产风险,雇主破产必然伴随着计划终止,如果计划没有足够的资产积累,计划终止时对雇员的退休待遇承诺就无法兑现,雇员就会丧失多年甚至毕生辛勤工作积累的既得退休待遇,很多雇员可能陷入既失去工作,又失去养老金的境遇。

英美法系国家在经历了一系列企业破产导致雇员退休待遇惨遭损失的沉痛事件后,出台了针对企业年金偿付能力的筹资法规,规定对待遇确定型计划债务要有最低限度的资产积累。雇主必须根据待遇公式估算计划养老金债务,并向计划缴费,形成信托养老基金,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增值,到雇员退休后从养老基金中向雇员支付承诺的退休待遇。例如美国在《1974年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Employee Retirement Income Security Act of1974,P.L.93~406)中规定了待遇确定型计划的筹资要求,英国也在其《2004年养老金法案》(Pensions Act 2004)中规定了待遇确定型计划的偿付能力检验和最低筹资要求。

但是,由于待遇确定型计划债务的长期性、精算复杂性和非透明性,以及计划面临的各种风险和不可持续性,再加上待遇确定型计划偿付能力目标与其他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导致筹资规则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难保证待遇确定型计划在任何时候都有充足的偿付能力,一旦雇主破产,计划成员既得养老金权利仍然可能遭到损失。因此,待遇确定型计划往往需要政府出面予以担保,当雇主破产时计划没有偿付能力的情况下,接管计划并支付成员待遇。例如美国联邦政府1974年成立了“养老金待遇担保公司”(PBGC),并在《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中,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它的使命和具体运作方式。英国从1986年开始实行“协议退出”公共养老金计划,在发展企业年金近20年之后,也不得不为待遇确定型计划成立了担保机构“养老金保护基金”(PPF)。

对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的担保往往是由政府提供,是公共性质而非私人市场性质的。原因在于,企业破产风险是与宏观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变化等相关联的系统性风险,这些风险仅靠私人保险市场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政府不得不承担起为待遇确定型计划提供担保的职能。在很多经济学家看来,“市场失灵”是政府提供企业年金担保的根本原因。

然而,正如其他公共产品难以避免公共悲剧一样,企业年金公共担保制度也难逃此厄运,而且保险制度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公共担保制度下有过之而无不及。再加上待遇确定型计划的风险和不可持续性,更是给担保制度造成巨大风险和巨额财政亏空。例如,美国养老金待遇担保公司运行中长期存在赤字,在2003年被美国政府责任署(GAO)列入需要高度关注的“高风险”机构,近年来赤字更是急剧膨胀,达到300多亿美元。人们非常担心它会像联邦存贷款保险那样,成为政府及纳税人的沉重负担。美国政府不得不对养老金待遇担保公司实施改革,实行提高保险费率、费率与风险挂钩等措施,但这些措施都有其负面效应和风险,改革效果不容乐观,更何况还有几百亿美元财政亏空的历史负担悬而未决。

本文以美国养老金待遇担保公司为例,讨论对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计划提供公共担保会面临的问题,旨在说明企业年金公共担保制度的缺陷导致其在财政上不具有可行性。

一 概 况

养老金待遇担保公司(下简称担保公司)是对私人养老金计划有管辖权的三个机构之一,另外两个机构是财政部(包括税务局)和劳工部雇员待遇保障局(EBSA)。财政部和劳工部雇员待遇保障局监管着待遇确定型计划和缴费确定型计划,包括401(k)计划。担保公司只负责待遇确定型计划的待遇担保,执行《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第四款对担保公司使命的规定,在待遇确定型计划终止而偿付能力不足时,接管计划并向成员给付退休待遇;对于资金充足的待遇确定型计划实行的标准终止,担保公司仅履行监督职能。

担保公司是一个国有机构,由以劳工部长为首的董事会负责管理,董事会共三名成员,另两名成员是商务部长和财政部长。《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还规定,担保公司必须设立一个7人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委员由总统任命,任期三年,其职责是对担保公司基金投资、对待遇确定型计划终止程序的受托人指定、养老金计划的清算及担保公司要求的其他事项提出咨询建议。董事会下设一个总裁局,负责公司的日常运作。担保公司的组织结构见图1。

根据《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担保公司有三个重要法定使命:首先,保护工人辛勤劳作所积累的养老金权益,向计划成员提供及时和不间断的养老金待遇给付;其次,在履行该机构法定职能的前提下,把企业年金担保的保险费和担保机构的行政费用维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最后,鼓励私人自愿举办的待遇确定型计划持续运作。此外,担保公司还有一个隐含义务是自筹经费的义务,例如该法案4002(g)(2)款声明,美国政府对担保公司的债务不负责任。

这些使命并不总是容易协调的。例如,为了鼓励养老金计划的持续,担保公司需要把保费维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但担保公司同时还必须实现经费自足,不能依靠一般性税收给予补贴。担保项目的管理应该保护计划成员,但又不能使担保机构的保险基金因待遇确定型计划债务不合理上升而遭受损失,因为这会使特定计划成员的利益与担保公司担保的所有计划的成员整体利益相冲突。担保公司努力在这些相互冲突的目标之间达到平衡,但任何时候担保公司都必将采取行动,利益相关人的利益都会受到不利影响。这种冲突的主要表现是,当担保公司决定它为了保护自身和四千多万成员的整体利益而必须强制终止一个计划时,被终止计划的成员利益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第四条规定,担保公司负责担保两类计划,即单雇主待遇确定型计划和多雇主待遇确定型计划,对前者是在计划终止时给予待遇担保,对后者是在计划无偿付能力时给予贷款援助。

单雇主计划担保项目提供的计划终止保险包括“困难终止”、“非自愿终止”和“标准终止”三种情况。在前两种终止情况下,雇主破产、倒闭或者重

组导致计划终止,或者不终止计划就不能维持经营,并且计划资产不足以支付成员待遇,需要担保公司支付计划成员退休待遇。担保公司对终止计划的成员和受益人的养老待遇进行给付,如果终止是由雇主进行的,它叫“困难终止”,但如果是由担保公司为了防止计划财务状况继续恶化而强制计划终止的,就称之为“非自愿终止”。在这两种终止行动中,养老金计划的所有活动全部停止,担保公司介入并用其资产支付计划养老金债务。从1974年担保公司成立以来,已有3287个偿付能力不足的被终止计划、一百多万名工人和退休者被纳入担保公司提供的退休保障。

“标准终止”是指计划终止时,有足够的资产来支付计划成员全部退休待遇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担保公司对它们只负行政责任,其职责仅限于监督养老金计划采取恰当的终止程序,督促雇主按照《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的指导方针,向成员及其受益人支付待遇。从担保公司成立到2004年,“标准终止”已有16.3万例。

1.困难终止

如果某个企业发生财务困难,在下列条件下可以自愿终止养老金计划:第一,计划管理人在提议的终止日期之前至少60天且不超过90天内,将其终止计划的打算通知有关方面,包括担保公司;第二,计划管理人向担保公司发出终止通知,通知中应阐明计划成员数和计划资产及负债;第三,担保公司确认计划举办人及其每个关联公司都至少须满足下列财务困难中的一条:提出破产清算和破产重组申请,并且破产法庭(或适当的州法庭)认定维持原计划将使公司无法进行重组,并批准该养老金计划终止;说明如果计划不终止,发起人或其关联公司将无力维持正常经营;证明由于雇员人数下降而导致计划成本超过了雇主负担能力。

2.非自愿终止

在下列情况下,即使企业没有主动提出终止计划的申请,担保公司也可以终止养老金计划:第一,计划没有达到最低筹资要求;第二,计划到期将不能支付成员既得待遇;第三,持有发起人大量股份的计划成员得到了一次性给付;第四,如果不终止计划,将会给担保公司造成过高的损失。

3.标准终止

在计划资产足以支付计划待遇,并且计划管理人采取了下列步骤的情况下,待遇确定型计划可以实行“标准终止”:第一,在提议的终止日期之前至少60天且不超过90天之内,向除担保公司之外的有关各方发出终止意向通知;它还必须告知计划成员,在计划资产分配之后,成员待遇将不再受担保公司担保;第二,通知计划成员,他们的年金是向哪家保险公司购买的,或在计划资产分配前45天,告知成员即将招标的保险公司的名称;第三,通知每个计划成员关于其既得待遇和计算数据;第四,向担保公司发出终止通知,其中应包括在分配之前经审计的计划资产和负债情况;第五,计划资产已被用于支付计划待遇。

4.多雇主计划保险项目与单雇主计划保险项目

多雇主计划担保项目的筹资、管理与单雇主计划担保项目是分别运作的,这二者之间有几个重大区别:第一,多雇主计划担保项目只覆盖包含二个以上互不相关的集体谈判的养老金计划;第二,如果多雇主计划无力支付受担保的待遇,担保公司以贷款形式对其提供经济援助;第三,多雇主计划受担保的待遇通常低于计划提供的全额待遇,并且低于单雇主计划的担保待遇。自担保公司成立以来,多雇主计划担保项目财务运行状况良好,只有大约十多万名多雇主计划成员依靠担保公司的经济援助获得退休收入,本文主要讨论单雇主计划担保项目。

《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规定,担保公司对待遇确定型计划成员的待遇不是给予全额担保,而是有一定的担保限制。例如,它通常只担保一定限额内的待遇,目前对65岁退休的计划成员的最高担保额为每月3699美元(每年4.4万美元)。并且在计划终止前5年才提高的待遇不是给予立即的完全担保,而是在5年内,按每年20%的比例逐年增加担保额,直到全额给付;对停工待遇的最高月担保额要予以削减。此外,由于多数待遇确定型计划具有“后倾性”,养老金待遇随着工资和服务年限的增长而以更大幅度增长,在计划终止时成员待遇被冻结。担保限制以及待遇确定型计划待遇的后倾性使得对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计划的公共担保有较大的共保因素。因此尽管有计划终止保险,但在计划破产终止时如果计划偿付能力不足,计划成员的养老金待遇也会受到一定的损失。

虽然担保公司隶属联邦政府,但它履行担保职能所需的资金不是来自税收,而是“自筹经费”,其收入来源主要有:待遇确定型计划缴纳的保险费、担保公司接管的终止计划的资产、终止计划的雇主对担保公司的负债以及担保公司的投资收益等等。此外,由于流动性需要,担保公司还可向财政部借款,借款限额为一亿。

1.保险费收入

待遇确定型计划向担保公司缴纳的保险费费率是由《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规定的。法律规定待遇确定型计划必须加入担保公司提供的担保项目,并依法为每个计划成员缴纳年度保费。根据待遇确定型计划偿付能力充足与否,担保公司对参保的单雇主计划收取的保险费可分为两类:固定保费和可变保费。

(1)固定保费是按计划参与人数缴纳的,无论计划筹资充足与否,都需要缴纳法定的固定保费。从担保项目成立以来,固定保费几经法律修订而提高,2006年以后,固定保费已由每人每年19美元上升到30美元,上升了58%。

(2)可变保费是针对偿付能力不足的待遇确定型计划收取的,可变保费的费率也是法律规定的,所有偿付能力不足的待遇确定型计划都适用统一的法定费率。偿付能力不足的计划缴纳的可变保费等于可变保费费率乘以计划未筹资债务(即计划筹资缺口)。目前可变保费费率是计划筹资缺口的千分之九,即每1000美元未筹资债务需缴纳9美元可变保费。

由于担保公司从成立直到1997年期间,财务状况一直是赤字,因此国会多次提高待遇确定型计划担保的保险费率。担保公司最初成立时,待遇确定型计划的费率是每人每年1美元,1978年费率提高到2.6美元,1986年提高到8.5美元。1987年又提高到16美元,并开始对偿付能力不足的计划收取可变保费。可变保费费率起初是6美元/1000美元未筹资债务,每人每年缴纳的可变保费最高不超过34美元,每人每年总保费最高为50美元。1991国会将固定保费提高到19美元,可变保费费率提高到9美元/1000美元未筹资债务,上限为每人53美元,每人每年总保费最高是72美元。1996年以后又取消了可变保费的限额。2006年美国政府为削减担保公司的赤字,把固定保费提高到每人每年30美元,并对固定保费实行物价指数化调整,对可变保费实行风险定价。从担保公司成立以来,其保费收人大部分来自于固定保费,很多筹资不足的计划都没有缴纳可变保费。

多雇主待遇确定型计划的费率最初是每人每年O.5美元,1980后提高到1.4美元,然后又逐渐提高到2.6美元,2006年以后进一步提高到8美元。

2.接管的计划资产

计划终止之后,担保公司成为终止计划的受托人,并接管被终止计划的资产。这些资产被分别放置到两个信托基金中(分别是单雇主、多雇主计划担保项目),并且进行投资。

3.雇主债务

雇主在终止其待遇确定型计划时,计划筹资缺口成为雇主对担保公司的负债。在1986年《单雇主养老计划修正法案》做出改变之前,雇主债务通常被限制在其净资产的30%以内,该法案取消了这个限制,使雇主就计划筹资缺口对担保公司的负债超出其净资产的30%,1987年以后计划未筹资债务全部被作为雇主负债。

4.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是担保公司将其资产进行投资的收益,是担保公司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担保公司把单雇主养老金担保和多雇主养老金担保作为两个单独的财务项目来运行,每个担保项目都由滚动基金和信托基金组成,这两种基金是担保公司的主要资产。信托基金由担保公司已经接管或将要接管的所有终止计划的资产组成,可投资于包括股票、固定收益证券和房地产在内的多元化投资组合。

单雇主计划和多雇主计划向担保公司缴纳的保险费及其投资收益组成了滚动基金。单雇主计划担保项目的保费收入分别计入两个滚动基金,一个是由所有的可变费率保费和固定保费超过8.5美元以上的部分组成,另一个滚动基金由余下的固定保费组成。根据《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前一个滚动基金具有较大的投资灵活性,可投资于政府或私人固定收益债券,后一个滚动基金只能投资于美国政府发行或担保的债券。

二 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市场费率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待遇确定型计划担保的法定保险费不反映计划风险

在政府提供的企业年金担保制度下,保险费由法律规定,而不是像市场运行机制那样,按照计划风险程度来定价。《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规定的费率结构不能反映计划风险,因为固定保费是对所有待遇确定型计划按人头收取的,无论计划筹资充足与否都需要缴纳固定保费,筹资不足的计划需要缴纳可变保费,但可变保费费率也不能反映计划风险。

法定可变保费的费率是统一的,无论企业及其计划财务状况如何,都适用统一的费率,没有反映不同待遇确定型计划的不同偿付能力风险,从而没有反映待遇确定型计划对担保制度索赔的风险水平。待遇确定型计划风险取决于企业财务状况、信用级别、养老基金的投资组合、计划的待遇结构及成员年龄结构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待遇确定型计划偿付能力,从而影响到对担保制度索赔的风险。一般来说,信用级别高的企业对其养老金计划债务违约的风险比较低,信用级别低的公司违约风险高。养老基金投资组合也影响计划资产价值波动风险,投资于权益类证券比例高的计划资产波动风险比较大。此外,待遇确定型计划如果提高待遇水平,计划债务也相应增加,如果计划没有相应增加缴费作为保障,计划筹资缺口就会加大,对担保公司索赔的风险就相应提高。而可变保费费率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因此没有反映计划偿付能力风险。

可变保费额等于待遇确定型计划未筹资债务乘以可变保费费率,可变保费额虽然考虑到计划未筹资债务大小,但由于统一的法定可变保费费率不反映计划风险,因此可变保费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它对担保公司构成的风险。而且,由于待遇确定型计划筹资规则对计划筹资率衡量是不准确的,可变保费与计划风险的关联更加微弱,后面还要具体分析。

2.非市场费率隐含的再分配效应造成逆向选择

由于保费不是根据计划实际风险程度来定价,待遇确定型计划举办人之间有着某种再分配效应,即财务困难、计划筹资不足的公司通过担保项目,把其计划的风险和成本转移给了财务状况良好、计划筹资充足的公司,财务稳定的公司向担保公司缴纳的保险费高于其计划的风险程度,等于是对经营困难的公司给予了补贴。

非市场费率的再分配性质在计划举办人之间诱发了博弈行为,计划举办人对担保公司的逆向选择对担保公司财务可行性构成了威胁。计划举办人作为理性经济人,必然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为了避免缴纳高于其计划风险的保险费、补贴财务困难的公司,往往倾向于终止其待遇确定型计划而转向缴费确定型计划,从而退出担保制度;而财务状况差的计划举办人则愿意享受政府担保,倾向于维持其待遇确定型计划。这种逆向选择不仅使担保公司担保的计划数量以及保费收入来源减少,而且使担保制度运作的保险机制――大数法则受到破坏。逆向选择导致留在担保制度中的计划多数是偿付能力风险高的计划,使担保公司承保的风险更加集中,不能通过大数法则来分散风险,可能导致企业年金担保制度的瓦解。

3.不按风险定价的企业年金担保制度造成道德风险

一个设计恰当的保险制度应该有各种机制来鼓励负责任的行为(即减少损失发生概率的行为),阻止可能提高索赔概率的冒险行为;而一个设计不当的制度会引发道德风险,危害保险制度的财务稳定。正如为什么银行资本金标准要按风险来确定一样。

可变费率既然与计划破产风险无关,计划发起人无论给担保制度带来多大风险都不会受到任何惩罚;政府提供的企业年金担保制度缺乏基本的制约和平衡手段,它既不能采取基于风险定价的传统保险承保方式,也不能拒绝风险过高的待遇确定型计划参保。这种担保机制使得任何保险制度都难以避免的道德风险问题在企业年金担保制度下更是防不胜防。企业年金担保制度面临的道德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提高待遇承诺

财务困难的公司可能做出慷慨的待遇承诺,以换取雇员对工资要求的让步(在当前法规下,只要计划筹资率不低于60%,就可以提高待遇),因为提高工资的成本发生在当期,而养老金待遇提高的成本可以在30年之内摊销。财务困难的公司提高待遇承诺而不相应提高缴费,导致计划债务增加,筹资缺口更大,使计划能够履行其债务的能力更弱,从而使担保公司面临的损失风险加大。

在雇员方面也存在道德风险。由于受到担保公司的担保,雇员没有动力关心计划筹资状况和监督雇主缴费。在计划筹资不足的情况下,雇员可能不要求雇主提高计划缴费,而是选择要求提高工资或其他福利,甚至愿意放弃涨工资的要求,而接受更高的退休待遇承诺。因为雇员知道无论雇主能否履行其待遇承诺,他们的待遇都受到保障:雇主财务状况如果好转,就能够承担提高待遇的成本,如果没有好转,提高待遇的成本就通过担保制度转嫁到其他雇主身上。

第二,修改精算假定以降低缴费

财务困难、计划筹资状况差的企业可能通过修改某些精算假定,来降低计划债务,例如提高贴现率假定、延长退休年龄假定以及缩短预期寿命假定等。修改精算假定使筹资率不足的计划“显得”筹资充足,从而降低缴费要求,降低向担保公司缴纳的保险费。雇主还可以通过延长未筹资债务的摊销期,使计划筹资缺口更大、存在的时间更长,从而使计划偿付能力风险更

高。

第三,对计划资产进行过度冒险的投资

雇主在缴费支付能力低、计划偿付能力不足时,可能对养老基金进行过度冒险的投资。计划举办人为弥补筹资缺口而对养老基金进行高风险投资,高风险投资如果成功地取得高回报,受益的是雇主――雇主的筹资要求和负担减轻了;如果冒险投资失败,资产价值受到损失,损失可以转嫁给担保公司,进而把风险转嫁给其他企业。对计划进行高风险投资还使雇主有理由提高贴现率假定。

4.计划筹资率衡量不准确造成担保公司保费收入受到重大损失

筹资不足的待遇确定型计划应缴纳的可变保费额等于可变保费费率乘以计划筹资缺口,但由于待遇确定型计划资产债务衡量不准确往往导致计划筹资缺口被低估,使得很多资金严重短缺的计划都不用缴纳可变保费。待遇确定型计划以长期投资回报率作为贴现率假定会低估计划债务、计划“当前债务”低于“终止债务”、对未筹资债务摊销期过长、烫平资产价值波动、计划贷方余额可以抵免现金缴费等,都导致计划未筹资债务被严重低估,计划筹资率被高估。于是很多实际上筹资不足的计划都被认为是达到筹资要求的,从而免于缴纳可变保费。例如,近来终止的伯利恒钢铁公司、安可尔玻璃公司和宝丽来公司的企业年金计划留下巨额未筹资债务,但它们在终止前都没有缴纳可变保费。这是由于在2001~2002年,股市下跌和利息率下降使计划筹资不足程度加重,待遇确定型计划雇主为了避免养老金缴费支出的增加,向国会游说降低缴费要求,因此国会通过临时立法放宽了估算债务的贴现率,使计划筹资率“提高”。这就是为什么美联航在2003年终止其计划并向担保公司索赔时,尽管其计划筹资率仅为50%,而它在计划终止前4年却没有缴纳可变保费的原因。

可变保费的费率设计中的漏洞使担保公司损失了很大部分的保费收入。总体来看,在2003年,筹资不足的待遇确定型计划中,仅有覆盖了10%成员的计划缴纳了可变保费。如果用9美元的可变保费费率乘以待遇确定型计划未筹资债务,就可以清楚的看到现行保费规则的不足。2002年待遇确定型计划按市场价值计算的筹资缺口为4000亿美元,如果按法律规定应该总共应缴纳36亿美元的可变保费,而实际上担保公司的可变保费收入才2亿(当年的总保费收入为7.87亿,其中5.86亿是来自于每人19元的固定保费)。这意味着,每1000美元筹资缺口才收了O.5美元保费,这个费率仅为法定费率的5.5%。

不仅如此,由于筹资不足的计划免于缴纳可变保费,使得担保制度的缺陷更加严重。设计可变保费的一个原因是为了发挥保险费激励机制,对筹资不足的计划施加保险费惩罚,鼓励雇主及时足额缴费,维持计划偿付能力,但由于待遇确定型制度筹资率衡量的问题和担保制度费率设计上的漏洞,很多筹资不足的计划却不用缴纳可变保费,使得可变保费并没有起到激励雇主缴费、加强计划偿付能力的作用。

在目前的政府担保制度下,担保公司被要求自筹经费而没有政府财政支持,然而它却没有制定保险费的权利,也没有权利拒绝担保风险过高的计划。所以,在现行规则下,担保公司大部分时间都出现大额赤字是不奇怪的。

(二)计划在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累积甚至提高待遇

在计划偿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待遇限制是很关键的,它可以控制债务增长,从而保证计划成员能够领到其既得待遇。然而,在2006年企业年金改革之前,企业在计划筹资不足时,还允许成员继续积累待遇,在计划筹资率不低于60%时,计划待遇还可以提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企业有积极性提供慷慨的养老金待遇,而不是提高当前工资;由于待遇受到担保公司担保,雇员也可以接受退休待遇的提高,作为对放弃工资水平要求的补偿。如果计划筹资状况不良,公司应该被禁止提高其计划待遇,对财务困难的公司举办的计划更应该限制其待遇增长,除非它在待遇提高的同时相应增加缴费。所以,美国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Pension Protection Act of 2006,P.L.109~280)制定了一套限制待遇的措施,计划能否积累和提高待遇,须视计划举办人的财务状况和计划偿付能力而定。但限制待遇积累和增长的不利之处在于,它限制了雇主在工资政策和工资谈判中的灵活性。

(三)担保公司保护计划成员待遇的能力很有限

担保公司制定了早期预警系统,在待遇确定型计划偿付能力不足时,对举办计划的企业进行监督,以尽早发现可能损害养老金安全的交易,并为该计划及其担保项目安排恰当的保护措施。早期预警系统允许担保公司在损失发生之前予以防止,而不是等到企业破产、其财务资源受到限制时,才来收拾残局。一旦发现可能危及其财务稳健性的交易时,担保公司就会与企业代表协商,提高缴费;或在交易中对偿付能力不足的计划给予保障,制定一个既适合于企业业务开展,又不会危及计划偿付能力的解决方案。

尽管如此,担保公司保护计划成员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特别是当计划举办人没有缴费能力时。除了终止计划并接管计划外,担保公司没有强制执行权力,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实施。尽管担保公司成功地以终止计划相威胁,来防止滥用担保制度的情形,但它只是一个不锋利的钝工具。终止计划只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它意味着成员将不再积累待遇(甚至连承诺待遇都可能遭到损失),而担保公司则承担了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

此外,虽然待遇确定型计划的筹资缺口构成雇主对担保公司的负债,但在美国目前的破产法下,担保公司在计划举办人破产清算时,对其非养老金资产没有索赔优先权,其索赔权位于其他债权人之后。因此在计划终止时,担保公司能够从计划举办人那里恢复到的资产是非常有限的,这削弱了担保公司履行担保职能的能力。

(四)待遇确定型计划信息不透明使计划偿付能力不能受到有效监督

保证待遇确定型计划偿付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待遇确定型计划财务状况和雇主缴费受到计划成员、投资者和担保公司(作为监管机构)及时有效的监督。这些利益相关者能否对待遇确定型计划筹资进行有效监督,首先取决于他们能否及时掌握待遇确定型计划信息,了解待遇确定型计划筹资状况、影响计划资产负债的因素以及计划终止对成员待遇的影响等。但目前法规没有要求计划筹资信息必须公开,使计划成员不能掌握计划筹资状况。信息披露的严重时滞和局限性使担保公司也不能获得准确及时的信息。

待遇确定型计划信息不透明使得计划成员不能掌握计划筹资状况,无法监督雇主缴费。目前只有在筹资率低于一定水平情况下,计划成员才能获得关于其计划筹资状况的年度通知,通知信息中也没有反映在计划终止的情况下,计划筹资缺口有多大,对成员退休待遇有什么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待遇确定型计划受到担保公司的担保,使得雇员监督雇主缴费的激励弱化,但很多计划成员并不知道担保公司提供的待遇担保是有限额的,当他

们发现担保公司的担保不包括某些待遇,包括某些提前退休待遇时,甚至会感到吃惊。

投资者也需要了解有关他们所投资公司的养老金计划筹资状况的信息,因为养老金筹资状况对公司营利能力和资本结构都会产生影响,但法律规定只有在上市公司待遇确定型计划对公司财务状况有重大影响的情况下,才须在其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10~K报告的脚注中,说明养老金计划对公司资产负债表及营利能力的影响。在近年来不利的经济情形下,很多股东才发现,他们没有完全理解待遇确定型计划的风险及其对公司稳健性的重大影响。

担保公司有效监督计划执行筹资规则的一个前提是,它必须要准确及时的掌握养老金计划的信息。待遇确定型计划举办人应按规定提交“5500报表”,报表格式是由担保公司、劳工部、税务局联合制定的,用于报告关于养老金计划资产、债务、保险以及金融交易等详细信息,此外,还应提交经独立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和精算报告等附表。但是待遇确定型计划报表有严重的时滞,现行养老金法规允许计划举办人在年度结束后的九个半月内向劳工部报告,到担保公司收到信息时,计划信息已经过去了两年半之久。这时,市场状况、计划筹资状况等都可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担保公司不可能及时掌握计划筹资状况的信息。由于市场的动态性和不稳定性,关于计划筹资状况的信息有很强的时效性,过时两年半之久的信息使得担保公司很难做出合理的对策措施,因此报表对监督计划筹资状况的价值非常有限。

在某些情况下担保公司确实能够及时获得计划筹资信息:《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规定待遇确定型计划未筹资债务超过5000万美元以上时,应提交4010报告,报告中应包括雇主的专有信息、养老金资产和计划终止债务。因此对于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对担保制度构成损失威胁的待遇确定型计划,担保公司能够收到较为及时的资产负债报告。但是,这仅限于数量有限的待遇确定型计划,而且这还意味着,除非计划基金财务状况出现重大问题,一般来说,担保公司对参保计划进行日常独立评估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等到担保公司发现计划存在资金缺口时,计划资产早已严重短缺,其原因可能是企业自身财务状况已经陷入困境、无力缴费所致,这个时候要求企业增加缴费,可能加速企业破产和计划终止。

除了信息披露的上述时滞和局限之外,由于对待遇确定型计划资产负债衡量的不准确以及筹资规则的局限,精算评估报告往往掩盖了计划的实际筹资状况,在待遇确定型计划筹资不足时,报告显示计划可能是筹资充足的,具有误导性。这使得计划成员、投资者和担保公司都不能及时掌握计划真实的筹资状况,因而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督促雇主缴费和防范计划偿付能力风险。

三 面临的财政危机及改革局限

企业年金担保制度设立的初衷是通过待遇确定型计划举办人向担保机构缴纳保险费,实行自筹经费,而不是由一般税收来给予担保。如果由一般税收来填补担保制度的亏空,把雇主待遇确定型计划违约风险转嫁给一般纳税人,这将不符合社会公正的原则。因为受到企业年金计划覆盖的只是占总人口一小部分的正规部门企业的员工,大部分人没有任何企业年金待遇,让没有任何企业年金待遇者纳税,来补贴享有退休待遇者,这显然有悖于社会公正。因此,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待遇确定型计划举办人应该对自己做出的待遇承诺负责,而企业年金担保制度应该在所有待遇确定型计划之间实现风险分摊,即担保制度应该自筹经费,收支平衡,不应该产生巨额财政亏空而把负担转嫁到一般纳税人头上,产生“负的外部性”。

然而,公共担保制度实行非市场费率,必然导致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缺失,诱发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破坏企业年金担保制度运作的风险分摊机制,使企业年金担保制度难以实现制度内收支平衡。

此外,待遇确定型计划本身的风险和不可持续性也不可避免地会给担保机构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并且决定了公共担保制度在财政上的不可持续性,必然积累起巨额赤字,给政府和纳税人造成潜在负担。因为待遇确定型计划面临着雇主破产风险、市场风险和人口风险,而且信息不透明使其财务状况难以受到有效监督。特别是系统性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可能导致待遇确定型计划财务状况普遍恶化导致其纷纷破产终止。最后,待遇确定型计划缺乏可持续性,随着企业和计划运作时间的推移,待遇确定型计划债务加速积累,使企业缴费负担加重,甚至可能拖垮企业,最后不得不终止计划,将其债务转嫁给担保机构。

所以毫不奇怪,担保公司自1974年成立以来,其财务长期可行性就一直是令人关注的问题。事实上,除少数年份外,担保公司单雇主计划担保项目长期处于赤字状况,只有经过了90年代经济长期繁荣之后,到1997~2000年间,担保公司才有了少量盈余。然而从2001年开始,美国经济衰退造成待遇确定型计划举办人逐渐失去缴费能力,计划资产价值大幅缩水,待遇确定型计划筹资状况急剧恶化。单雇主待遇确定型计划未筹资债务飙升至4500亿美元以上(见图2),计划偿付能力风险骤增,使担保公司面临巨大损失风险。

资料来源:Total Underfunding of All PBGC Insured single-Employer DB Plans

由于待遇确定型计划筹资规则的局限,破产终止的待遇确定型计划往往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留下巨额债务抛给担保公司承担。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衰退期间,担保公司就吸收了大额索赔,例如东方航空公司待遇确定型计划6亿美元,泛美航空公司待遇确定型计划8亿美元。本世纪初,待遇确定型计划筹资状况普遍恶化,违约案件大幅增加。从2002年以来,担保公司遭遇了历史上最大的索赔。例如担保公司接管了钢铁产业和航空业的养老金计划,这些计划都存在巨额筹资缺口,包括国家钢铁公司13亿美元、LTV钢铁公司19亿美元,伯利恒钢铁公司39亿美元。对航空业养老金计划的赔偿案包括,2003年2月对美国航空公司飞行员计划的6亿美元赔款,还有2005年1月该公司覆盖其乘务员、机械师和地面服务雇员的养老金计划终止时留下的23亿美元养老金债务。担保公司单雇主担保基金的最大赔偿额是在2005年4月,当担保公司同意美联航四个大型养老金计划终止时,需要为其支付的66亿美元养老金债务。这些清楚地反映了待遇确定型计划给政府造成的风险和财政负担,待遇确定型计划举办人可能并确实因为财务状况恶化和破产清算,无法履行其养老金债务,而将其转嫁给政府担保机构。

近年来待遇确定型计划的巨额索赔导致担保公司的财务状况急剧恶化。在2002年底,担保公司累计赤字为36亿,在2004年,单雇主计划担保项目的净损失总计121亿,到2004年底,累计赤字已达到233亿美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见图3)。担保公司对纳税人构成了巨大的潜在负担,因为当担保公司财政赤字积累到其无法维持的时候,国会和纳税人最后不得不保释它,正如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经历的那样。

有人认为待遇确定型计划和担保公司目前的困境只是周期性的,今后的财务可行性还有待观察,如果经济形势好转,股票回报和利息率恢复到历史水平,待遇确定型计划筹资状况和担保公司的财务状况将会得到改善。这种假定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无论股票价值还是利息率变化趋势都是我们所无法预测的,我们既不能假设90年代股票市场史无前例的收益率还会重演,也不能假定利息率会回复到历史水平。

事实上,近年来不利的经济状况只不过是把待遇确定型计划及其担保制度内在的结构性缺陷暴露出来了。即使股票价值和利息率上升会改善待遇确定型计划筹资状况,但它还是不能解决企业年金担保制度中根本的结构性缺陷。企业年金担保制度的前途不容乐观。

担保公司面临的风险和财政危机亟待解决,美国政府对企业年金担保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费率改革。美国政府在2005年《赤字削减法》(De ficit Reduction Act of 2005,P.L.109~171)中对企业年金担保的保险费率进行了改革:一是提高固定保费并实行物价指数化调整,二是对可变保费费率实行风险定价。这些费率改革措施是为了补偿担保公司的财政赤字,解决公共担保制度中激励机制缺失的问题,引入费率激励和约束机制。但这些费率改革举措又都有各自的问题和局限性。

1.提高固定保费

担保公司成立以来,固定保费费率四次上调,最近的一次是1991年制定的,将固定保费从每人每年16元提高到19元,但这对增加担保公司保费收入的作用十分有限,因为固定保费没有反映从1991年以来的通货膨胀。鉴于担保公司预期会面临的更高索赔额,并且为了在一个合理期限内摊销担保公司现有的赤字,2005年《赤字削减法》把单雇主计划固定保费从19美元/人/年提高到30美元/人/年,把多雇主计划固定保费从2.6美元/人/年提高到8美元/人/年,并且今后固定保费将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自动调整。

但提高固定保费会影响所有计划,无论计划筹资的状况如何。这会使财务困难的计划更容易破产,而财务健全的计划举办人则更加觉得“吃亏”,抱怨说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惩罚,因为他们被迫缴纳更高的保险费,不是因为他们企业年金计划的风险上升了,而是为了补偿其他公司计划的失败。这可能激励财务稳健的企业终止其待遇确定型计划,使得担保制度承保的计划数量减少,保费收入来源减少,而留在担保制度内的计划风险更加集中,债务风险更高。

2.对可变保费实行风险定价

对可变保费实行风险定价,就是根据计划举办人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计划资产投资组合、计划成员待遇结构等风险因素来确定费率。企业年金担保制度实行风险定价既有好处,也有不利之处。好处是可以增加担保公司的保费收入、补偿其财务赤字;并且使保险费率反映计划的偿付能力风险,通过费率激励机制,奖励筹资状况良好的计划,惩罚违约风险高的计划,从而激励雇主为计划足额筹资,消除非市场费率造成的道德风险等扭曲效应。

企业年金担保制度实行风险定价的不利之处是,它可能使计划举办人在因财务困难而无力缴费时,面临更沉重的保险费负担,加大计划终止的概率;同时,按风险程度确定费率对担保公司来说更加难以管理,会增加担保公司的管理复杂性和行政成本。

四 结 论

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计划面临着雇主破产风险,而雇主破产风险与经济和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相关性,所以私人市场不能为待遇确定型计划提供保险产品,需要政府提供担保。然而,对待遇确定型计划提供的公共担保无法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而且在公共担保制度下,保险费率不是按计划风险来确定的,使得企业年金担保制度存在更严重的制度性缺陷,比其他保险制度更容易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破坏了担保制度的保险机制和财务可行性。并且待遇确定型计划面临着风险和不可持续性,在经济危机和产业结构衰退情况下,必然将其巨额债务转嫁给政府担保机构,给政府财政和纳税人造成巨大风险和潜在负担。

可见,待遇确定型计划的公共担保制度难以避免公地悲剧,不能按照保险机制实现自负盈亏,且为政府带来巨额潜在财政负担。实际上,如何处理待遇确定型计划及其担保制度早已成为很多国家政府头痛的重大公共政策难题。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和几乎所有经合组织国家纷纷放弃待遇确定型计划而转向缴费确定型计划的根本原因,也是中东欧国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一开始就建立缴费确定型计划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中国必须坚持缴费确定型计划的根本原因。

郑秉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给养员年终总结篇5

包装车间年终工作总结应该怎么写?随着年底的到来,作为包装车间员工的我们做好了自身的工作,应该要及时进行总结。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包装车间年终工作总结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包装车间年终工作总结(一)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公司有关指示要求,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创新工作方法,争取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技术,扎扎实实地把节能降耗工作做精做细。围绕本年度包装车间的生产目标,进行以下工作总结:

一、开源节流,降本增效

节能降耗是公司长期发展的重要工作,节能降耗就意味着增效,只有增效我们的企业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合理安排人员,对现有的岗位人员进行梳理,以产定员,尽量减少公司的劳动力成本;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量连续生产,避免能源浪费,合理安排用电时间,用电量大的设备尽量在晚上开启,并在生产间隙关闭水电气,节约每一度能源;对原辅材料进行精细管理,杜绝浪费现象的发生,将原辅材料的消耗控制在3%之内;将消耗与员工的收益挂钩,有奖有罚。

二、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加大质量管理力度

加强生产操作人员质量培训,强化员工质量意识。我们将与质检部门合作,对操作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员工了解质量工作的重要性,并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深刻的认识,且在平时生产现场中对员工的质量意识不断强化,使其熟知本工位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和避免方法。加强领班的质量巡检工作,避免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并要求其对当班质量情况记录在案,使我们有迹可循,便于质量管理与研究。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在考核机制中加入质量考核,与员工的收入挂钩,奖优罚劣。通过以上措施保证全年产品一次合格率达到99%以上。

三、加强设备管理

在设备车间的领导下,针对车间设备管理现状,制定办法加强设备保养及管理,不断提高设备保养技能,有力的保证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稳定:制订设备保养及管理办法:对设备的日保、周保、月保制度化,定期检查,实施各种激励手段,引导员工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设备保养。要加强设备保养技能交流、培训,定期召开设备管理会议:主要是纠正不良设备使用和保养行为,交流工作技能。上述措施有效的保证了设备的高效、稳定运转,为按时保质交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加强现场管理

推进6S管理制度,在包装车间新厂房搬迁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生产现场管理,对生产计划,人员、设备、物料调配等不断优化,新厂房的规划按照生产流程的最优化进行设计,区域进行责任划分,保持生产现场的整洁有序,推进标准化生产,推进6S管理制度,力争在生产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走上新台阶。

五、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我们将在认真吸取事故教训的基础上,把安全生产作为公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安全生产无事故。坚持开展安全培训工作。将安全用电、各工种及设备的操作规程和应急抢救知识作为培训重点,不断强化意识安全;突出安全重点,抓好安全薄弱环节的有效监控。加强中夜班现场管理,坚持车间管理人员跟班作业;坚持安全常规管理,对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健全车间安全生产会议、巡回检查、设备检修、交接班等记录,将整个生产过程记录在案,便于分析查找问题。

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关心所有包装车间工作人员,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以确保包装车间员工队伍的稳定,创造一个和谐工作的气氛,促进工作计划目标的全面实现。

包装车间年终工作总结(二)一年又匆匆而过,在公司及车间领导的关心帮助下,经过不断的实践,在错误中不断摸索、不断成长。我在经验积累、管理水平和自身素质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为明年更好的进行管理,也为能够为公司创造更好的效益。现总结如下:

一、向管理要效益,紧抓安全生产

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效益。针对此,我要求员工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时时牢记安全注意事项,杜绝睡岗、聚岗、脱岗等违规违纪行为。如车间各发酵罐都属于压力容器,高温高压运行已发生烫伤、碰伤等事故,而且下罐操作易发生高空坠落。窒息等事故,打碱操作等这都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所以,我要求员工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和性能后再操作,且要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做到“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二、向管理要效益,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设备利用率

工作中,我时刻注意员工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积累管理经验,结合制度科学管理,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并努力做到知人善用,让每位员工都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工作,“能者发挥所长,健者不遗余力”,低投入,高效率地做出更好的成绩。

三、向管理要效益,确保产品质量

没有质量保证,产量再高也是徒劳,相反,还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为此,我严格执行车间分等级的质量管理制度,奖罚分明,以促进员工努力钻研业务,提高操作水平,确保消毒发酵的各项指标均在合格范围内,保证操作的无菌。

四、向管理要效益

努力做到同样的质量成本最低,即物耗最低为此,我要求员工消毒时时刻注意阀门开度;堵塞一切“跑、冒、滴、漏”现象;节约用水、用电、用汽以减少浪费;加强设备维护,以确保设备正常运转;严禁浪费以做到降低生产成本。另外,我还加强对现场的管理,把现场管理贯穿于整个管理工作之中,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安全生产,保证生产有序进行。

今年下半年,我开始走上的班长的岗位,通过这段时间的管理发现自己存在着很多不足,工作时经常凭着自己以往的经验,对员工的思想未进行太多的沟通事员工对安全及自身修养方面存在着很大不足。平时关心的大多是班上工作完成情况对其他事情缺少足够的耐心。另外对一些与其它班组间的配合不协调,对不是自己管辖的工作表现热情不是太高,班组间东西计较的太多。

我会努力通过不断的学习改变自身修养,多与人沟通,努力使自己得到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争取为车间为公司做出更好的业绩,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包装车间年终工作总结(三)回首一年来的工作,我认真完成了厂部交给我的生产任务及生产目标,指挥系统开停及置换。完成了车间或公司交给我的临时性任务。上班做到工艺指标的监督与指导,主要技术指标的控制,组织召开班前后会。能够认真执行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并传达给每位员工。每班不定时的巡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组织协调生产运行。负责厂区水系统的监管。道路积水清理及绿化带的杂物清理工作。现对这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

第一季度厂部实行了业务骨干的评定,增强了我们的学习机会和竞争能力。第二季度厂里推行了组织管理创新专项活动——推动锦江事业进一步发展,我认真学习企业精神,积极响应厂部号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落实中积极动员,认真的去去找出工作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敢于面对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从工作中找出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原则。第三季度实行了大岗位制,是每个人在新的组织中重新定位,按照新的目标和原则去调整自己,再造自我,这也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手段。也是企业稳步发展——科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第四季度厂部推行5S管理,现场整理、整顿、清洁、清扫、人员素养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企业活力。

二、在安全管理上

我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制定出一套紧急停车预案,及时开炉底蒸汽阀,确保了设备安全。在安全月里,我参与了消防器材正确使用演习。在系统停车期间,我们也总结了一套设备停机的先后顺序,不至于煤气倒流。这经验我与几个中控都做了交流认为简洁安全。其次是每月出两期安全板报,张贴宣传标语,参与了交通安全全员大签名活动。

三、在设备管理上

我定期检查各台设备的润滑油位,干油泵的运行时间,油管是否畅通,电机运转情况等等。开具工作票,办理动火证,制定详细的安措,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消除跑、冒、滴、漏。自己班组所包的设备能按要求及时清堵,加强设备维护保养。

在我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人员较少,我只是布置督促,有时亲自去打扫现场卫生,没有按照制度去制约员工。其二是未按规定穿戴劳保用品,只是口头提醒,员工觉得小事不必在意。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要做到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制定出合理、公平的制度,去约束我们的每位员工。

包装车间年终工作总结(四)一年的时光即将过去,就要迎来充满希望的一年,在这年终之际,作为一名包装车间的普通工人,我在各位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下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在思想觉悟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了,回顾今年来的本人工作情况,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管理制度,提高班组文化

由于本班组人员流动率较高,人员管理也相应有所困难。针对性格脾性不一的员工采用相对应较有效的管理方法。员工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工作中我们非常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使整个团队阿凝聚成一个整体。

二、产品的质量

作为生产的后道工序,是把住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卡,有异常及时通知修理车间及分厂检验,避免更多的不良品从我们手中流向客户。

三、现场的5S,持续改善

车间是我们每天的工作环境,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保持车间的整洁、干净。但是我们还是有一些细节被忽略,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员工意识到5S的重要性。

四、安全生产

包装车间会接触到一些油漆和稀料,所以安全培训是不可免的,对与新员工会详细讲解,工作中也时常督导。也会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安全事故个例时刻为大家敲响警钟。

五、工作中的不足

尽管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我部门做了大量具体工作,取得了小小的成绩,但深知距离工作要求还存在差距。为人处事方面,工作中难免与不同的人接触,往往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与争吵,沟通时候没有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而引发一些小冲突。我要自我检讨同时进自我改善。执行力方面,工作当中,上级下达的命令有时没能很好的完成,还为此找理由,我知道结果达不到上级领导的要求,就是我们不够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将上级下达的工作落实到位。

质量方面,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不定时的会接到客户的投诉,这是我们人员的问题,在人员的标准化作业上还有待改善,因此,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会加强监督,更进一步的提高员工的责任心。

严把质量关,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各班组对自己的产品负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对产品的质量有高度的认识。本着对消费者负责和对公司利益负责的精神,严格按生产工艺要求严格把好质量关,不管是谁都要为自己所包装的成品负责,配合检验员层层把关,有效的杜绝不合格的产品流入下道工序,保证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六、今后的努力方向

加强5S的管理,认真落实到个人。加强自我改善,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认真落实上级下达的每一项工作任务。严抓生产线的纪律以及产品的质量。

今后我们会积极响应公司的号召,努力完成车间安排的各项任务,高度重视每一个工作细节,圆满完成车间交予的每一个工作任务,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包装车间年终工作总结(五)过去的一年我们车间也是完成产量和工作目标,确实还是有一定的进步的,我知道在这方面我应该要明确规划好这份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应该进一步的去落实好,这段时间我也是想了非常的清楚,我知道这些是我应该认真去填充好的,对于过去的一年也是需总结一下。

我们车间一直以来都是强调产量,一定要按时的完成好每天的产量,这是非常重要的,我现在想了想真的是很有成就感,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完成了年初规划的目标,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虽然每天车间的工作是比较多的,但是还是不影响我的发挥,我知道我的方向在哪里,包装工作比较繁琐的,在流水线上面要保持好稳定,这个过程是非常不错的,我现在回想起这些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提高,我一直都认为我应该进一步的去做好分内的职责,在这方面我是感觉非常充实的,我也感觉非常的有动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习到了很多,我也积累到了很多,我非常相信这些对我而言是一个质的改变,过去的一年不断的改善自己的情况,一直希望能够成为在工作当中出类拔萃的人。

当然除了日常的工作,我觉得和同事相处也是一个学问,需要让自己学会沟通,不管是做什么事情,这些都是应该要与的态度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车间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其实也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必须要及时纠正,所以我是感觉非常吃力的,我相信在这方面这是我应该要有的态度,只有在这个当中才能够感受到那种气氛,车间的工作比较充实,在这一点我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一年到现在我也是不断的在做好相关的细节。

给养员年终总结篇6

(一)2010年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二)2010年1-9月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二、重视学习,不断砥砺品德修养。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坚持看书读报,认真参加中心组理论学习,特别是注意党的方针政策、法制知识以及系统上级文件精神的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二是坚持业务学习,不断提高管理素养。每年都要购买并阅读一定数量的领导科学、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特别是通过局域网、企业报刊,学习其他兄弟单位在“三级单位”管理上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局实际进行改进,不断推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同时也注意选择阅读一些人生修养、文学艺术、励志等方面的书籍。

三、规范管理,始终坚持严抓严管。一是注意确立企业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2010年我局工作思路是:突出严抓严管、突出管理规范、突出发展主题、突出素质提升。在2010年7月召开的局年中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了“一年强基础,规范内部管理;二年建标准,狠抓两个‘固化’;三年提素质,创建一流企业”的三年奋斗目标。今年我们结合全局实际,将班组建设标杆单位创建、争当县局排头兵纳入奋斗目标之中,一切工作围绕目标来安排、来开展。二是始终突出工作的重点。将安全生产、营销指标、党风廉政建设和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从十一个方面继续推进全局各项工作,确保了“三项责任制”的有效落实。2010年度经济责任制考核兑现工资总额居县局前列。三是坚持工作的计划性和前瞻性。坚持骨干一周一碰头,及时掌握一周工作情况,协调矛盾和问题。每周碰头会,我都提前在周日晚上梳理好下周工作的要点,并对中心工作进行点评和安排、讲解,既是布置工作,又是培训骨干,授之以渔。同时,我们坚持了第一责任人主持周生产例会、月度安全分析会、月度经济活动分析会、月度营销服务“千分制”评价分析会、月度绩效改进会、重大事项召开党政联席会等会议制度,所有会议都认真准备,形成较为规范的会议纪要。四是始终坚持严抓严管、从严治企的方针。对上级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反应比较迅速,执行比较到位。加强了员工作风建设,在企业内部,全面开展了绩效考核,建立和修订完善了一系列规范化的内控管理制度。一年多来,除对安全生产、营销服务违章作业员工给予惩处外,还对20多名工作任务完不成或违规员工给予了内部下岗或经济处罚。2010年解除了2名严重违纪违规农电工的劳动合同,整饬了农电队伍纪律。目前全局无论是安全生产还是营销农电,无论是主业还是多经,管理正日趋规范。

四、勤奋工作,自觉做到身体力行。要做好“三级单位”管理,带好班子和员工队伍,重在率先垂范,重在身体力行。一年来,我在全局倡导“走动管理”,号召班子成员和各级骨干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深入到员工、客户中去,听民声、查实情、抓督导、搞协调,不但使干群关系、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得到协调,更为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搞好供电服务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本人经常深入基层班站,深入施工一线,督查安全生产,掌握工作进度,与员工沟通。基本做到了每月到挂点班组(所),参加班组安全、培训和反违章活动1-2次,每两月到各供电所或变电站走访一次。2010年走访了20余家企业客户,登门纳谏。在恶劣天气、保电关键时期,坚持了解天气、电网运行情况,并常与相关人员一起研究、协调保电和服务工作。迎峰度夏期间,对客户反映的低电压问题,安排人员第一时间现场了解情况,商讨解决办法,想办法解决了城乡20几处低电压问题。同时,认真对待网络民意,实名回复网友意见和建议,有效地引导了县内用电客户正确对待电力部门的工作,增强了对电力部门的理解度。

为加快电网建设步伐,早日改变电力局硬件设施较差的现状,这一年多来,我们在市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省市两级的大力支持,一批主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落户,配网建设与改造2010、2010年投资总额分别占全市投资总额的22.8%和18.5%。全局员工翘首已久的电力调度综合楼已经立项,年内即可开工建设。

五、以人为本,关心员工职业发展。一是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将培训作为员工最大的福利。2010年投资50余万元建立了农电实训基地,投入教育培训直接经费42万余元,共举办培训班11期、280人次,外送培训450人次;开展反事故演习25场次、技术表演37场次;对新员工、转岗员工共8人签订了师徒合同,全员培训率达100%。2010年又以准军事化训练和班组现场培训为重点,通过全员业务技能培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动手能力,在市局现场培训竞赛中取得了团体第二名。二是重视维护员工的权益。我们认真清理了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各项劳动政策,并结合本局情况进行了明确和落实。员工包括农电工、多经企业员工的薪酬较去年同期有明显增长。三是重视年轻员工成长。实际工作中采取派任务、压担子的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年轻的优秀员工,促使他们尽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一年多来,9名员工担任正副班组长(其中3名为八后,6名为七后),13名骨干成为部门负责人(其中6名为七后),8名优秀农电工成为供电所正副所长(项目经理)。四是重视退休职工生活。落实老同志各项政策性待遇,组织开展有益老同志身心健康的活动,尽力为老同志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和问题,让老同志能安享晚年。五是保证了队伍的稳定。注重与员工的沟通,积极作好员工包括农电工在内的思想工作,化解矛盾和问题,落实各项政策性待遇,确保了队伍的稳定。六是重视多经发展。进一步规范了多经公司内部管理,较好地贯彻了多经发展全局一盘棋的“大多经”思路,较好地守住了本土业务市场。

六、严于律己,自觉抓好廉政建设。坚持严以律己,要求班子其他成员和员工做到的,自己率先做到,要求班子成员和员工不能违反的,自己率先遵守,不搞拉拉扯扯,不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没有以职务之便为任何亲戚朋友谋取私利;公私分明,坚守廉政底线,在车辆使用、业务接待、往来吃请上较为严格执行局相关规定,不用公车办私事,不滥用公款待客人。2010年岳父去世时用车上交了汽油费用1200元,退还了部分礼金23000元;一年多来,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客户的吃请玩和礼品礼金,个别当面难以推辞的,事后通过邮局退还或上交监察室作为单位接待用品;水电房租按照局规定按时缴纳;2010年出版的两本书,没有向本局推销一本,全部是赠送(本局赠送150套,标价6900元),向外赠书所有邮费均由本人列支。

对这近二年多来的工作自我评价是:作为“三级单位”主要负责人,较好地履行了第一责任人的各项职责,较好地做到了“一岗双责”,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确保了电力局健康平稳发展,同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赢得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评价。

但从高标准严要求来看,本人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是凡事追求完美,工作标准和要求比较高,对员工尤其是骨干的要求比较严格,常有员工和骨干因之受到严厉批评。

二是过于坚持原则至上,常给人以不近人情之感。

三是管理创新不够,经验和特色总结不够,企业形象树立不够。今后,将继续加强学习,不断解放思想;自觉遵纪守法,始终廉政勤政;坚持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团结,带领全局员工,发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以只争朝夕的态度,不断规范企业各项管理,努力提升管理水平,争当第一、争当县局排头兵。一、主要生产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2010年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二)2010年1-9月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二、重视学习,不断砥砺品德修养。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坚持看书读报,认真参加中心组理论学习,特别是注意党的方针政策、法制知识以及系统上级文件精神的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二是坚持业务学习,不断提高管理素养。每年都要购买并阅读一定数量的领导科学、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特别是通过局域网、企业报刊,学习其他兄弟单位在“三级单位”管理上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局实际进行改进,不断推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同时也注意选择阅读一些人生修养、文学艺术、励志等方面的书籍。

三、规范管理,始终坚持严抓严管。一是注意确立企业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2010年我局工作思路是:突出严抓严管、突出管理规范、突出发展主题、突出素质提升。在2010年7月召开的局年中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了“一年强基础,规范内部管理;二年建标准,狠抓两个‘固化’;三年提素质,创建一流企业”的三年奋斗目标。今年我们结合全局实际,将班组建设标杆单位创建、争当县局排头兵纳入奋斗目标之中,一切工作围绕目标来安排、来开展。二是始终突出工作的重点。将安全生产、营销指标、党风廉政建设和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从十一个方面继续推进全局各项工作,确保了“三项责任制”的有效落实。2010年度经济责任制考核兑现工资总额居县局前列。三是坚持工作的计划性和前瞻性。坚持骨干一周一碰头,及时掌握一周工作情况,协调矛盾和问题。每周碰头会,我都提前在周日晚上梳理好下周工作的要点,并对中心工作进行点评和安排、讲解,既是布置工作,又是培训骨干,授之以渔。同时,我们坚持了第一责任人主持周生产例会、月度安全分析会、月度经济活动分析会、月度营销服务“千分制”评价分析会、月度绩效改进会、重大事项召开党政联席会等会议制度,所有会议都认真准备,形成较为规范的会议纪要。四是始终坚持严抓严管、从严治企的方针。对上级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反应比较迅速,执行比较到位。加强了员工作风建设,在企业内部,全面开展了绩效考核,建立和修订完善了一系列规范化的内控管理制度。一年多来,除对安全生产、营销服务违章作业员工给予惩处外,还对20多名工作任务完不成或违规员工给予了内部下岗或经济处罚。2010年解除了2名严重违纪违规农电工的劳动合同,整饬了农电队伍纪律。目前全局无论是安全生产还是营销农电,无论是主业还是多经,管理正日趋规范。

四、勤奋工作,自觉做到身体力行。要做好“三级单位”管理,带好班子和员工队伍,重在率先垂范,重在身体力行。一年来,我在全局倡导“走动管理”,号召班子成员和各级骨干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深入到员工、客户中去,听民声、查实情、抓督导、搞协调,不但使干群关系、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得到协调,更为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搞好供电服务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本人经常深入基层班站,深入施工一线,督查安全生产,掌握工作进度,与员工沟通。基本做到了每月到挂点班组(所),参加班组安全、培训和反违章活动1-2次,每两月到各供电所或变电站走访一次。2010年走访了20余家企业客户,登门纳谏。在恶劣天气、保电关键时期,坚持了解天气、电网运行情况,并常与相关人员一起研究、协调保电和服务工作。迎峰度夏期间,对客户反映的低电压问题,安排人员第一时间现场了解情况,商讨解决办法,想办法解决了城乡20几处低电压问题。同时,认真对待网络民意,实名回复网友意见和建议,有效地引导了县内用电客户正确对待电力部门的工作,增强了对电力部门的理解度。

为加快电网建设步伐,早日改变电力局硬件设施较差的现状,这一年多来,我们在市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省市两级的大力支持,一批主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落户,配网建设与改造2010、2010年投资总额分别占全市投资总额的22.8%和18.5%。全局员工翘首已久的电力调度综合楼已经立项,年内即可开工建设。

五、以人为本,关心员工职业发展。一是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将培训作为员工最大的福利。2010年投资50余万元建立了农电实训基地,投入教育培训直接经费42万余元,共举办培训班11期、280人次,外送培训450人次;开展反事故演习25场次、技术表演37场次;对新员工、转岗员工共8人签订了师徒合同,全员培训率达100%。2010年又以准军事化训练和班组现场培训为重点,通过全员业务技能培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动手能力,在市局现场培训竞赛中取得了团体第二名。二是重视维护员工的权益。我们认真清理了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各项劳动政策,并结合本局情况进行了明确和落实。员工包括农电工、多经企业员工的薪酬较去年同期有明显增长。三是重视年轻员工成长。实际工作中采取派任务、压担子的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年轻的优秀员工,促使他们尽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一年多来,9名员工担任正副班组长(其中3名为八后,6名为七后),13名骨干成为部门负责人(其中6名为七后),8名优秀农电工成为供电所正副所长(项目经理)。四是重视退休职工生活。落实老同志各项政策性待遇,组织开展有益老同志身心健康的活动,尽力为老同志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和问题,让老同志能安享晚年。五是保证了队伍的稳定。注重与员工的沟通,积极作好员工包括农电工在内的思想工作,化解矛盾和问题,落实各项政策性待遇,确保了队伍的稳定。六是重视多经发展。进一步规范了多经公司内部管理,较好地贯彻了多经发展全局一盘棋的“大多经”思路,较好地守住了本土业务市场。

六、严于律己,自觉抓好廉政建设。坚持严以律己,要求班子其他成员和员工做到的,自己率先做到,要求班子成员和员工不能违反的,自己率先遵守,不搞拉拉扯扯,不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没有以职务之便为任何亲戚朋友谋取私利;公私分明,坚守廉政底线,在车辆使用、业务接待、往来吃请上较为严格执行局相关规定,不用公车办私事,不滥用公款待客人。2010年岳父去世时用车上交了汽油费用1200元,退还了部分礼金23000元;一年多来,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客户的吃请玩和礼品礼金,个别当面难以推辞的,事后通过邮局退还或上交监察室作为单位接待用品;水电房租按照局规定按时缴纳;2010年出版的两本书,没有向本局推销一本,全部是赠送(本局赠送150套,标价6900元),向外赠书所有邮费均由本人列支。

对这近二年多来的工作自我评价是:作为“三级单位”主要负责人,较好地履行了第一责任人的各项职责,较好地做到了“一岗双责”,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确保了电力局健康平稳发展,同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赢得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评价。

但从高标准严要求来看,本人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是凡事追求完美,工作标准和要求比较高,对员工尤其是骨干的要求比较严格,常有员工和骨干因之受到严厉批评。

给养员年终总结篇7

一、确定目标,明确任务

大营街党总支在开展“三培养”工作中,提出了“三要、四好、六有”的培养目标。即:“三要”就是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政治上要进步,致富能力要强,群众要公认;“四好”就是对培养成党员的致富能手,要达到政治素质好,奉献精神好,帮带作用好,群众评价好;“六有”就是对培养成村干部的党员致富能手,做到有坚强的党性,有致富能力,有带富行动,有组织才能,有群众基础,有健康的身体。

同时,明确目标,确定“三培养”对象,党总支每年至少把4名以上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党员,把5名以上的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6名以上的党员致富能手培养并选拔到村干部或企业中层干部岗位上来。

二、严格程序,注重方法

把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在坚持党员标准的前提下,始终坚持优先把那些政治责任好、致富能力强、有带领群众致富的思想、群众公认的优秀致富能手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一是群众推优。采取党员和居民代表民主推荐的方式,每年推选2名年轻优秀致富能手,纳入党组织视野。二是考察确定。对推荐出的优秀致富能手进—步考察,并召开党员大会,及时把那些思想素质好、入党愿望强,经过锻炼和组织考验的优秀致富能手作为党员培养和发展对象。三是定向培养。对确定的培养对象进行集中培训,加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四是适时发展。把经过培养,确实具备党员条件的致富能手及时发展,至今已有19名致富能手被培养为党员。

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等办法,开阔视野,强化党员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尽快形成致富能手。一是帮助找准选好致富路子和项目。根据培养对象的经营特长,帮助找准一条适合其发展致富的路子。二是搞好技术培训,培养党员致富的信心。加强对培育对象的培训,每年培训四次以上,使培养对象每人至少掌握1—2门实用致富技术,不断提高培养对象致富的信心和能力。三是发挥组织优势,提供扶持帮助。党组织对培养对象在资金上帮助、政策上倾斜、舆论上支持。

把党员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为村组干部和企业中层以上干部。坚持把培养和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党员重点培养。一是明确重点培养对象。把既有全局观念,又有组织才能的党员列为重点培养对象,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结对子的形式,传经验、教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二是有针对性地培训。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法规、工作方法、领导艺术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尽快符合村、组干部、企业中层以上干部岗位要求。三是提供锻炼机会,扩大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党总支有意识地分配给培养对象一定的工作任务,让他们主动参与经济管理,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群众的公认度。四是鼓励参与竞选。根据村党支部“两推一选”和村委会“公推直选”的选举机制,引导和鼓励培养对象参与竞选按法律程序走上村、组干部及企业中层以上领导岗位。目前,已有47名党员被培养为企业中层以上干部,6名党员培养为小组干部,6名党员培养为居委会部门干部。

三、健全制度,强化督查

给养员年终总结篇8

近日,笔者收到一位交往多年的朋友发来一条短信——“今年好难呀。。。。。压力大的不得了,工作难找,至今投了几百份简历出去,也见了十几家企业,但结果都不理想,想落个角太难了。。。。。我现在有些找不到方向了。”这是一位征战市场10余年的销售老将,曾经优秀的销售总监的一段感慨,看后令人嘘唏不已。。。。。

08年,这是令多数人终身难忘的年头,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蔓延中国,顿时大片企业倒闭,著名上市公司纷纷宣布亏损,就连中国电子百强第一位、中国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联想集团也在其列;留下的大批企业勉强维持生计,摇摇欲坠。。。。。。

在这场突袭而来的危机中,反应最快的群体是企业老板们,他们纷纷寻找自救——或上下游或同行“抱团取暖”,或寻求企业内部“开源节流”。 反应最慢的群体是企业员工们,尤其是民营企业员工,这包括我们的销售人员,“这跟我有啥关系?”反应出奇的冷淡,最多也只是当作新闻消息,茶余饭后聊聊而已;殊不知,企业危机的背后,首当其冲的是“裁员”——就业危机,只有当真正危机到自己头上时,才突然发现要珍惜,可已经来不及了,各位兄弟姐妹,现在才是09年的开春呀!

二、且看百态营销人

“麻烦王总跟我们市场部的人员说声,就说我在你仓库,没时间给公司报岗。。。。”——这是一位远在家乡尚未到岗人员给一位经销商的电话;

“管他呢,公司老催我报下月目标,我就忽悠忽悠,随便报个数得了。。。。。。”

“刚入职,在公司发展前景不清楚,反正山高皇帝远的,我就兼职做两份工作吧,领导也难得来考察一趟。。。。。。”

“每天报工作给公司,老没业绩也不行,总得编点分销/开发数据给公司吧”

“**领导,我这两天就有新客户了,市场难做呀。。。。。。”——这一等就是一个月;

“这超市月底就能回款了,公司放心吧” ——这一等就是两、三个月;

“我下面找的人不行,调整掉市场就好做了”

“**老板,你先别忙着打款,改天到公司多要点政策嘛”

“反正今年形势不好,我就先在公司混一段时间吧”

“反正其它区域业绩也不好,我何必那么辛苦呢,还要常挨批。。。”

“市场部人员又不会做业务,为什么老管着我们?应付一下算了。。。”

“某人为什么业绩好?只不过公司领导偏心,给他分了个好区域罢了。。。”

“市场不容易做,急也急不来,要慢慢做的,你看我每天这么辛苦。。。”

“这么长时间没业绩,肯定是公司政策出问题了”

“产品价格太贵了,又是新品,怎么做呀”

“他凭什么做我上司,也没看他业绩多突出嘛”

多年销售生涯中养成的习惯性的应付与抱怨心结,在我们的许多公司销售团队中不在少数。史玉柱就曾客观评价过他的脑白金团对1/3办事处经理是优秀的,1/3是合格的,另1/3是不合格的。如果时间倒退到2008年以前,也许“混日子”的人多多少少能混一段时间的话,那么到了此时此刻,还有多少人能混得下去?带着“混日子”想法的销售同仁们,刀都架在脖子上了,大家还没醒吗?非得要连续数月找不到工作才后悔吗?有人也许会想“我只是在公司没发挥出来,找份工作还不是芝麻小事?!”我要问一句“难道你就喜欢一年找几份工作?”那我们的出路何在?

三、销售人员唯一出路

其实,头脑清醒的人知道,我们销售人员眼前没有太多可选择空间,不管你处在哪个职位,唯一出路就是与公司抱团取暖。

中新网杭州2月12日电”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齐奇做客浙江某网站,与网友畅谈民本司法、阳光司法,他表示,农民工要先保饭碗,再谈福利。特别在当前情况下,更要与企业主互相体谅、共度难关”。这几句话值得我们反思过去,重新调整未来的职场发展。。。。

皇明太阳能公司董事长黄鸣先生在个人博客上曾给一位网友做过深刻回复“任何公司都不能容忍满口脏字、满腹怨毒的人来影响破坏整个团队的风气。我注意到你写的评论里,带有一种对周围环境的极度不满情绪,透露出你消极的生活态度,甚至一些不堪入目的字眼已经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份了,像你这样的人,拿着你这样的文字,去找任何的老板,相信也没人敢要你。我庆幸公司把你开了,甚至觉得把你开晚了。既然曾经在公司呆过的员工,我奉劝你几句话:小伙子,不要以为自己懂一点知识、懂一点技术就认为能在社会立足,错了,素养才是你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根本,一个人在社会的可持续,素养、品德、合作和学习非常重要,技术只是暂时的,那点技术早晚会过时,你的心态和你的素养如果不提升,不学习,你永远不会成长,永远得不到锻炼的机会,永远游离于成功之外。作为父辈,小伙子,劝你清清口,洗洗嘴,消消肝火,去去毒,走好你的路”

只有带着与公司“抱团取暖”的心态,抛弃长期以来的“打工”心理,才能真正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明白责任在肩,真正容入公司,将公司的销售目标当成自己的目标;也只有心态调整好了,“心病”解决了,才会在工作上积极主动,千方百计找方法、想对策,群策群力,勇克困难,做好本职,创造业绩,体现自己价值和成就。

四、那到底如何与公司“抱团取暖”、“互利共赢”?

不管处在哪个职位,我们大家不妨来认真面对一个现实:今年2月份你公司的销售回款中有多少是你直接创造的?或者带队创造的?2月份你开发了多少个分销商与终端超市?你又培养了多少个稳定的有业绩的促销员与网点?你所负责的分销商与终端超市又给公司与经销商产生了多少销量与回款?你做了多少场有效促销活动?效果如何?有去总结和改进了吗?你和你的区域人员或部门人员花了公司多少资源(工资、差旅费用、补助、经销商支持、终端卖场支持等)?费比合理吗?本月完成的业绩和你年初订的目标差距有多少?你这个月真正认真工作有几天时间?你真的花心思管理过团队?你给你的经销商做过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和工作实施计划了吗?经销商心理的顾虑在消除吗?抛开价格和产品线因素,就现有资源,你下个月能做得更好吗?为什么你想尽办法讨好客户,客户却没理会和买单?你今年要赚多少钱供养家庭?你今年希望职务上有什么变化?你今年希望在个人能力和修养上达到什么程度?你的个人目标有没有与公司给你的工作目标相融合?当你真正仔细想过并清楚以上的问题,就开始迈出了第一步。。。。

始终告戒自己要做一个“求实进取”的人,我们就开始迈出了第二步。。。。

求实意味着首先对自己要“求实”——发自内心地告诉自己要么不做计划,要做计划就得如期完成,每天每阶段完成自己的目标,我们的自信心将无形中增强;其次,对公司、对团队、对客户要“求实”——订出切实可行、稳步增长的目标,不空喊口号,不开空头支票,一旦报给公司就要千方百计完成,至少70%以上;有人想“那我就不订量,结果有业绩不就更好了吗?”如果有这种想法,那你就失去了做销售人员的价值和意义,不如趁早改行去做和尚或尼姑,抱着木鱼敲就行了!

当我想好要与公司共进退而感觉自己的能力跟不上怎么办?你需要“进取”! “进取”就意味着你要学习和掌握有效的、符合本岗位要求的工作方法和技巧。

首先,做好本部本区目标规划与合理分解,并仔细详细分解工作计划到月、周、日,到人,到区域,到客户,并及时修正和总结经验教训。有下属的管理人员更应该在执行前与直接下属做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并及时指导监督执行效果,及时修正和总结经验教训。斯坦福商学院曾经派一个讲师组到中国,来给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家免费上了几天的课,其中有一课叫“不确定性商务计划”。课程的大概是说面对一个远大的目标,应该不断地分不同的时间段(里程碑),同时不停地调整方向,这样才能有节奏、有意志、正确地、不间断地朝既定目标前进,否则不是跑偏就是放弃。比如说要爬喜马拉雅山,在没有计划分段并调整方向方法时,如果紧盯着珠穆朗玛峰那一个目标,攀登者会越爬越累,越累越觉得远,越远就越觉得自己达不到,这种心理的折磨是非常难受的,所以很多登山者在攀登过程中就放弃了,到达目的地的只是极少数。

其次,清楚企业现阶段本岗位对个人工作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并认真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扬长补短。

如大区经理:整体思维能力、独立开发空白市场能力、独立引导及指导有下属人员管理的经销商按协议目标推进能力、合理分解目标并达成下属区域共识能力、指导并监督指正下属工作方向与方法能力、根据区域市场特点的渠道促销/终端促销策划组织能力、灵活掌握应用公司政策能力、合理控制季度费用比能力、团队凝聚力增强能力。

区域经理:独立开发经销商能力、独立引导及指导经销商渠道分销能力、合理分解目标并达成下属人员共识能力、促销活动组织与执行能力、指导并监督指正下属工作方法能力、灵活掌握应用公司政策能力、合理控制季度费用比能力、团队凝聚力增强能力。

城市经理/促销主管:渠道分销与形象建设能力、分销商开发回款能力、终端促销活动执行能力、促销人员物色/培养/培训与管理能力、终端门店客情处理能力。

。。。。。。。

第三,增强学习力。善于学习和吸收他人身上好的经验和方法,并用到工作中。包括向上司、下属、其他区域同事和其他优秀的销售人员经验之谈。同时要注意学习系统的营销理论知识,增强综合能力,为下一岗位工作需要做充分准备。

给养员年终总结篇9

2008年的工作已经做完.虽然不算很顺利。但根据销售工作总结回款情况,销售回顾,经营分析及业务来源等方面的问题,作为销售主管的我对于2009年的销售主管工作计划有了新的方向:

工作方向:

1.对员工增进及管理

预计第二季度增进新员工两人.培养事业型员工。培养员工的士气.并尽可能利用公司的资源为他们提供培训及满足他们的诉求,为其自身的发展服务,熟悉他们的个性爱好,采取相应的授权、管理服务的措施。用实际的制度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鼓舞士气。

2.实行奖罚分明制度管理体系

决因同行抵触造成的市场威胁,以大产品带动小产品进行粗销.

3.销售渠道

进一步将产品深度分销,由原来的个体客户销售转移到药房.在终端的走访中.针对信息的收集,寻找对产品需求量大的消费群。目前,我们的目标还需积聚在老年大学老干局这一块,我们还需要在产品质量上寻找相应的切入点。

目标市场:

将对任怀,南北.缓阳.局部市场进行开发,实行自然销售,特殊区域可视情况而定,是否增派销售人员。

销售队伍人力资源管理:

1.人员定岗

遵义固定人数5人,终端4人,流通1人,准备从终端调派1人兼跑南北市场,而原负责流通的人员兼跑省内周边城市,开拓空白市场。

2.人员体系内部协调运作

每日晨会进行前日的工作汇报,端人员将负责的区域业务工作表格化,流通人员将市场信息和竞品动态提供给终端人员,终端方面的供求信息和网络资料由流通人员安排解决,大家交换意见,进行信息沟通,为销售做好全方位的工作。

3.关键岗位定义,技能及能力要求

终端人员销售面对直接消费者进行服务,要求在沟通技巧有所提高,要有实际的终端业务开发率,流通人员销售目标是为产品打开分销渠道,通过分销过程,最终到服用人群,流通人员要具备清醒的思维,长远的战略眼光,善于沟通、分析、认真看待问题的启发性和套路背后的逻辑性,打开每一个产品流通的环节,确保产品顺利分销。

4.培训

给予全体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在销售技巧上进行实战的演习。

对于2009年工作计划我心里已留底,我相信一切在于行动,把我们所有的计划和目标都付诸于行动,当我们年底再总结的时候一切会有不同的收获。

给养员年终总结篇10

第二条县劳动保障局负责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县农村社会保险处(以下简称县经办机构)负责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基金的征缴、个人账户管理、养老待遇结算和发放等工作。

县发改、公安、民政、财政、人事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工作。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做好辖区内城乡居民的参保和宣传工作。

第三条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实行县级统筹。遵循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个人、财政两方共担,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原则。

第四条有本县常住户籍且除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低标准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和按国家、省、市、本县相关规定已按月享受精简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计划外长期临时工生活补助费、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民办教师生活补助费的人员以外的城镇和农村年满18周岁(在校学生除外,下同)以上的居民可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障,重点对象为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以上的中老年居民。

第五条养老保障费的征缴与筹集

(一)缴费基数:目前暂按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缴费基数(见附件)。今后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由县劳动保障局会同县财政局提出意见,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二)缴费比例

1.基本养老保障缴费:参保人员须按缴费基数的12%累计缴纳15年。

2.个人补充养老保障缴费:参保人员可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缴费基数100%、200%、300%倍数的8%累计缴纳15年。

(三)缴费办法

1.男年未满60周岁、女年未满55周岁人员参保时可以选择一次性预缴或分期预缴基本养老保障金。选择分期预缴的,首次预缴不得低于参保当年缴费总额的50%,以后每年按不少于1000元的标准预缴,到达享受年龄时,累计缴费储存额与享受养老保障待遇时缴费标准相比对,多退少补。

2.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及以上人员参保时应一次性缴纳基本养老保障金和选择缴纳个人补充养老保障金。

城乡居民养老保障资金由基本养老金及个人补充养老金组成。参保人员按规定的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和缴费办法缴纳,财政每年按上年待遇支付总额的30%注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障统筹基金,用于基本养老金补贴、待遇调整等。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基金不足支付未来6个月时,由县劳动保障局会同县财政局提出追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基金方案,所需追加基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或调整预算。

鼓励社会慈善机构和有条件的经济组织(村、企业)等对参保人员给予适当资金补助。

第六条养老保障待遇享受

(一)本办法规定的享受养老保障待遇年龄为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及以上的参保人员。凡办理一次性足额缴费并经核准的,自缴费次月起可按月领取养老保障金。

(二)本办法规定的基本养老金待遇标准为200元/月;个人补充养老金待遇标准为个人缴费本息总额除以计发月数得出(见附件)。

(三)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补充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终生享受。

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待遇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适时调整,由县劳动保障局会同县财政局提出意见,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七条严格待遇享受人员资格认定管理,每年8月-10月为待遇享受人员资格认定期。享受人员应按规定参加认定,对不按规定进行资格认定的人员,暂停发放养老保障金,待其办

理认定手续后恢复发放。

第八条个人账户管理

(一)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全额记入个人账户,县经办机构按参保人员本人身份证号码分别建立个人基本养老金账户和补充养老金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每年按银行同期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当年缴纳的按活期利率计息。县经办机构每年对个人账户结息一次,并定期向参保人提供个人账户对账单。

(二)基本养老保障金从个人基本养老金账户中按享受待遇额的70%分别支付,其余部分及个人账户不足支付时由统筹基金负担。个人补充养老金从个人补充养老金账户中支付,不足支付时由统筹基金负担。

(三)参保人员户籍迁出本县的,已按月领取养老保障金的人员允许继续享受,也可一次性退还个人账户储存额余额(不含统筹补助金,下同);未享受人员一次性退还个人账户储存额,并终止其养老保障关系。

(四)按月领取养老保障待遇人员死亡时,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须在30日内持当事人火化证明和退保申请到县经办机构办理终止手续,一次性退还个人账户储存额余额,并终止其养老保障关系。

第九条参加本养老保障的城乡居民一般以行政村或社区(居委会)为单位办理参保手续和缴纳养老保障费。符合规定的参保人员,持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或居民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和一寸免冠近照3张,向户籍所在地行政村、社区(居委会)提出参保申请,经初审、预缴、汇总后,交由镇乡(街道)劳动保障服务站进行核对审查,并于每月15日前(节假日不顺延)报县经办机构。县经办机构负责将参保人基本信息录入系统网络,开设个人缴费账户,核发《*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手册》。

第十条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县经办机构设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基金收入户和支出户,单独建账和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并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十一条与其他养老保险(障)的衔接

按照“自愿选择,只靠一头”的原则,处理好本养老保障待遇与其他养老保险(障)待遇的关系。

(一)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停止办理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老农保)的新增参保和续保缴费的各项业务。

已参加老农保的人员,选择参加本保障的,应将其个人账户余额计入本办法缴费额,多退少补,终止老农保关系。已享受老农保待遇的人员,愿意改选享受本办法的,按规定将老农保待遇平移,缴费标准按本办法规定折算,多退少补,终止老农保关系。不愿改选参加本办法的老农保人员,允许继续保留老农保关系,仍按老农保相关规定执行。

(二)参加本养老保障的人员,以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职工低标准养老保险的(以下统称职工养老保险)的,其已缴纳的基本养老金总额可以根据当时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标准折算成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个人补充养老金缴费总额全额计入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三)参加本养老保障的人员,以后符合条件且选择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的,先退还个人账户储存余额,再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

第十二条对虚领、冒领、骗取养老保障金行为的,应及时纠正并追回,对拒不退还的,参照《社会保险稽核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