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2 05:36:48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医学大学生德育工作工作思考

一、医学生加强德育工作的特殊意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办好中国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

具体到医学院校来说,加强医学生德育工作有其特殊的地方。一方面,从医学生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开始接触到医学生誓言,教育广大医学生要恪守医德,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另一方面,医学生学习任务繁重,除了基础理论课之外,还要应对繁重的临床实习任务。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务工作者的摇篮,肩负着向医院输送高素质医疗人才和提高医务工作者医疗水平的重任,如何加强医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每个医学院校要着力加以重视的问题。

二、深刻认识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2012年,教育部和原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着重强调各高等医学院校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的重点突破,着力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显著提高,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等医学院校要切实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德育工作。

为充分了解医学生德育教育现状,笔者选取了某医学院校的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其中随机选取研究生样本100份,本科生样本4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8份,有效回收率为93.6%。由于德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多数学生高度关注德育教育对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给予本次调查以极大的配合和认真作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高等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首先从学生对德育教学效果的认可度来看,认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重已经达到94%,认为“一般”或者“不满意”的仅有6%,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德育教学效果认可。

其次是学生主观上的学习意愿,“感兴趣”的有125人,比重为27%;认为“一般”的有258人,比重为55%;“不感兴趣”的有83人,比重为18%。这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在主观上对德育的学习还不是很积极。

再来看看学生群体认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在7个备选项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内容不吸引人”、“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与学生互动少”这四个选项。可见传统的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已经成为阻碍德育教学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开展实践教学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成为摆在广大德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着力创新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载体

为了着力创新医学院校的德育教学形式,笔者就某地方医学院校的做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希望为其他医学院校的德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近年来,学校瞄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目标,把德育工作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探索和尝试:

(一)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强化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管理,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从医学院校、医学生和卫生行业特点着手,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形式模式进行研究,特别注意加强医学生在临床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用历史上的名医事例和现实生活中的先进典型教育他们,增加新形势下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教育的内容和为人民群众着想、为病人办实事的内容,注重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就注重医德医风的养成。

(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所形成的素质教育影響力,往往更深刻与牢固,影响惠及学生终生。学校以校训为灵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以办学传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以育人理念和校风学风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两大支柱,不断创新大学文化建设载体,充实精神内涵,彰显全校师生的价值追求。学校通过实施文化构建工程、素质教育工程、历史回眸工程、成就展示工程和文化标识工程等大学文化建设的“五大工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学校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全过程。编辑出版校园文化丛书,展示学校厚重的办学历史,宣传老一辈的创业精神。深入整理和挖掘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做好校园文化精神研究工程、修订校史、编撰学科发展史、制作“校歌”,以传承创新的文化精神,迎接建校90周年,评选“杰出校友”,激励广大师生的爱国爱校情怀。

(三)以载体建设为依托,创新教育形式。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时间节点的形势政策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一是在新生入学教育方案中,由校党委书记、校长分别作大学文化与理念和校风学风的报告,帮助新生更好地了解校情校史,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把学校优良的校风学风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二是成立模范教师先进事迹报告团并开展巡回演讲,从附属医院一线临床教师中遴选出报告团成员,以身边先进人物和事迹,教育感染身边的人,教育全校师生。报告对象以学生为主,以模范教师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师德、拼搏的精神、创新的意识、严谨的态度,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医风,塑造他们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崇高灵魂。三是加大精神文明创建力度,开展“学习雷锋在行动”活动,宣传在学校各个领域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加强师德师风和医德医风教育,汇聚学校事业发展的正能量。四是制订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方案,充分发挥社会责任感教育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大学生为国家、社会、学校和他人服务的热情,引导大学生用青春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罗建远,刘平娥.医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1-2.

[2]刘英,张卫业,李素萍.浅谈医学生素质教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4(2).

[3]边藏丽,丁建中,王恺斌.对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8(3).

[4]张乃正,康美娟.医学生素质教育新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8).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 医学 校园文化 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等学校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与形成,能够体现高等学校自身特点及办学特色、学风、教风、价值理念、行为准则等因素的结合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物质文化建设是实现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和载体,制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可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深入研究与分析医学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1 医学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1 救死扶伤、济世于民的行医准则

医学是人类健康的守护神。医学人才通过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智慧帮助患者解除病痛、重获健康。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应当始终坚持“救死扶伤、济世于民”的行医准则,在不断提升自身医术的同时无时不刻的提醒自己要将病人的生命视为自己的生命一般去爱护。古今中外杰出的医学家们不但具有精湛的医术,更具有高尚的医德。他们总是以救人性命为己任,秉承救死扶伤、济世于民的行医准则。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提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认为医生治病时首先应当有所恻隐之心,将救死扶伤视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并且以能够解决患者的病痛,帮助其恢复健康视为自己的荣幸和幸福。

1.2 作风清廉、不图名利的道德品质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医德认为一个以救人性命为己任的医务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但要坚持“救死扶伤、济世于民”的行医准则,同时还应当具有作风清廉、不图名利的道德品质。治病救人为的是济世于民,而并非为了追求个人的名与利。晋代名医杨泉在其所著《论医》中说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意在表明,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是不足以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委托于他的;不具备一定医疗知识和技术的人,是不可以给人看病的;不廉洁自律、作风淳朴善良的人,是不足以信任的。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优秀的医生给人看病,应当放下所有的私心和杂念,不分长幼、富贵、美丑,只为解除病人的痛苦和帮助其恢复健康。

1.3 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学术作风

作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医生,精湛的医术是实现其救死扶伤职责的关键。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深奥精微,疾病的产生与演化千变万化,尽管医学在不断的进步,然而人类的健康也在不断面临着更多新的问题与挑战。作为一名医生,应时刻保持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学术作风,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与经验的积累,深谙医学艺术之道;在平时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认真记录与积累,不断摸索与总结,要本着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学术作风,广读群书、勇于开拓,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现代医学,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2 医学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1 营造浓厚的医学校园文化氛围

医学院校在校园规划以及校园建筑建造等方面可以更多的彰显医学特色。如在校园内树立李时珍、白求恩、南丁格尔等古今中外的著名医学家雕像;在教学楼、办公室楼走廊显著处悬挂医学家画像及生平简介;张贴一些能够鼓励或警醒医学类学生的名言警句;以著名医学家的名字命名校园内各主要街、路、以及建筑物的名称;在校园内的空闲区域开辟“百草园地”,种植各种草药以供学生鉴别和学习,既美化了环境,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直观和有效的途径。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将医学院校的人文特色努力融合于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中,赋予校园内各项设施更多的文化内涵与意义。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医学校园文化氛围之中,时时刻刻、潜移默化的从各种学习和活动中感受传统医学文化的熏陶,滋润他们的思想和心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荣辱观。

2.2 开展丰富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丰富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根据医学类学生培养过程的特点,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不同阶段不同主题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定期安排医学名家结合自己自身的学习、从医经历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医学生誓言”宣誓活动;“学习白求恩精神”主题活动月;成立“爱心红十字会”,定期到社区开展义务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寒暑假开展“三下乡”活动,到贫困偏远地区义诊,送医送药等。主题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有常抓不懈的精神与态度,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于精华和持久,将一个广受师生好评的活动定期长久的做下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加深对于一名医务工作者身上所承担的责任的理解与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医术医德水平,将其培养成为一名德才兼备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2.3 加强校园文化与附属医院文化的交融

一般来说,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专业课的学习后,其他几乎所有时间都会进入附属医院进行实习。可以说,医学实习生在附属医院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然而,附属医院与医学院校之间在医院文化与校园文化上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同与分歧,当学生由校园迈向附属医院的过程中,其所接受和感受到的文化氛围和影响也在随之发生着改变,这种文化的变迁非常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加强校园文化与附属医院文化的交融,在加强健康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积极的加速改善附属医院文化的建设也是医学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校园文化与附属医院文化建设的交融与统一,有助于学生在进入附属医院实习后,快速的适应新环境,更好的履行自己的使命和职责。附属医院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同时不应忽略学生良好医德与作风的培养。校园文化与附属医院文化的良好交融和统一,有助于将校园文化的影响贯彻于学生培养的始终。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篇3

【论文摘要】人文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内在规定性之一,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为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构建新型的合理、有效的人文教育评价体系,提高了临床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提高了其综合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临床医疗工作,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也是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有益尝试和探索。

作为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加强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有着极其重要和特殊的内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社会要求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而卫生行业的特殊性更是要求医学研究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既是掌握扎实医学知识和技能,能独挡一面的学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更是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懂得对患者、对社会负责,具备完善人格和高尚情操的高素质人才。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研究生的大幅度扩招及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的蔓延,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像,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也引发了社会对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质疑。

现在的教育当中,有些医学研究生更多地关注于写文章、做实验和找工作,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花费在门诊、实验室和图书馆,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在人生追求上只是更多地倾向于个人学业的成功,而对时事政治漠不关心、对社会公德消极回应、对病人缺失爱伤意识等都是很不应该的。还有部分研究生片面追求“证书”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努力学习的目的,往往就为了获得一张文凭和一个个的证书。这种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片面发展的学习风气,使他们缺失了部分人文素质,在拥有了某种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同时,自己也感到了迷失。处理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不关爱,对自我不自制,缺乏诚信和公正,奉行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所有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深思。尽管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了“两课”、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等课程,执业医师法也规定了医师执业考试中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和卫生法学是必考的内容,但总的看来仍存在着很多不足,效果不尽人意。

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在当前的高等医学研究生教育中,既要传授给学生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方法,同时教授学生如何去尊重人、关怀人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因此,只有构建出合理、有效的临床研究生的人文教育评价和建设监控体系,才能更好地提高临床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提高其综合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临床医疗工作,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也是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有益尝试和探索。构建新型人文教育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促进课程改革,建立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教育主要通过课程得以实现,因此必须改革医学类高校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重建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从而推动人文教育的顺利开展。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人文精神,加大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人文社科教育教学内容。第一,课程设置要体现人文课程与医学密切结合、强化人文基础、弘扬医学科学道德的特征。如设置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辩证法、卫生法学等课程。第二,从社会科学教育教学的局部出发,建立通识型的医学教育体系。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应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挖掘人文因素,在人文课程教学中反映科学思维与精神,使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一体。人文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内在规定性之一,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为医学院校开展人文(下转第103页)(上接第101页)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起到促进作用。校园文化总体设计始终要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为主线,构建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一是硬件建设,二是软件建设。在硬件建设上,要进行合理的学校总体规划,更新、增加教学设备,建立一些人文景观等;软件建设包括校风、教风、学风、考风及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师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义情感得到升华,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及奉献精神得到强化,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此外,要开设形式多样的学术论坛、讲座。比如博导论坛、硕导论坛、博士讲座等,通过举办高质量的人文讲座、高水平的报告会、讲座,也能使学生从多方面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3.组织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深化人文教育建设

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比如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及社区义诊、献血、福利院健康咨询等公益活动,可以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深化课堂教学,把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临床见习、实习,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如医德医风、实习态度、遵守纪律、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等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早期进入医生角色,先学做人,再学做事。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开辟第二课堂和参观社会实践活动,使医学生能够把医学科学与人文素养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从而逐渐产生指导他们今后医疗实践的内在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的因素。此外,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培养学生队员之间的协作、师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组织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开拓视野、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关怀和责任感。使他们可以在实践中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同是也改造自我,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转贴于  4.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工作,提高学生自我修养[2]

医德医风是人们从事医学工作的社会职业道德,是一种群体效应,它们具有共通性。良好的医德医风是人文素质不断得到教育和提高的结果,是对生命价值意义的高尚追求,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专业教育与医德教育、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把医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在医学生的医学见习和临床实习阶段,教师应当根据临床实际案例启发学生分析医德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应用医德原则、选择医德规范,促进学生医德修养的自我培育。因此,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在提高医学人才的整体素质中有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它有利于促进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提高医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也起着重要作用。

5.鼓励党团组织培养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利用双休日或党团活动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投身于实践之中。如党团知识讲座、影视教材宣教、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实践基地;可以搞历史和现状调查;走访劳动模范或先进人物等等。也可以结合医学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到基层医疗单位,进行医学专业实践,通过调查研究和做实习医生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也了解了社会,认识了社会。同时鼓励和提倡社团组织开展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文体工作,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丰富多彩的党团组织及社团活动是校园的活力和魅力所在,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

6.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医学人文教育

建立有效、合理的新型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应当把人文教育考核评价纳入学籍管理指标,作为学生奖惩、毕业、学位授予的重要标准。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考核评价宜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尤其对医学生的医德评价不能简单以医德教学考评取代医德教育评价,应将医德课程教学考核与医学见习、临床实习环节的医德行为、案例实务的处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考核。

制定中医临床研究生的人文教育评价和建设监控体系是国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和趋势。本项目的实施,将解决部分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院校研究生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新形势 思想道德教育 医学生

医德、医风恶劣造成的影响,不但在社会上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而且渗入广大医学院校,严重腐蚀着清纯的医学生。导致部分同学放弃了自身高尚的追求。然而,尽管这种影响较大,但都是外因,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此,因为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

其实,当代医德医风混乱,除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学院校过分关注医学技术而忽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忽视医德医风教育的结果。

医德医风问题与医学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莫大关系。正本,必须先清源。医科大学作为培养医务人员的主阵地,务必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前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把医德医风教育寓于思想道德教育与平时的教学当中。

一、以医德为中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走入大学的医学生,实际上是走入了梦想的人生目标向实际理想的转折,把握好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就会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医学栋梁,所以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教育学生“先学做人、后学行医”,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雷锋精神教育学生,力求使学生从踏入这个行业的那一刻起就树立救死扶伤的意识,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意识。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针对当前医疗安全问题组织学生学习卫生法规。在授课中注重医德医风教育,加强对医学生的卫生国情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使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得到较好发挥。

二、加强传统美德和人文素质教育

由于受社会及不良医德医风影响,目前,相当一部分医学生无论从思想道德观念、个人追求、学习态度还是消费行为,都出现了于中华传统美德相悖的现象。作为医学生,良好医德培养的前提就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人文素质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患关系,适应未来医学发展,实现医学生人生理想的需要。医学以社会人为服务对象,担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崇高使命。神圣的职业决定了医学生自身必须是人性丰满的人,否则尊重人、理解人、抚慰人都会因素质缺乏而化为空谈。医学生单靠学习病理、解剖、生化和临床医疗等专业知识肯定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从人文学科汲取营养,全面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质和人文素质,学会与人沟通,把自己塑造成人性丰满、技术过硬的医务工作者。医学不是一个以无情感、无精神的自然物为对象的纯自然学科,而是一个以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为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医学的本质是人学。但医学生毕业后在目前实际医疗工作中,对高新技术装备的过度依赖,淡化了医患之间的人性化接触,病人的人格和尊严被习惯性地忽视,以“看病”代替了对病人的关爱,在治疗患者的躯体疾患的同时,又不自觉地造成病人的心理创伤,从而影响医患关系,降低卫生服务质量,影响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生只有学好影响技术,提高人文素质才能处理好医院里的各种关系,更好地服务病人,实现人生理想。为此,医科大学应把传统美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去,并长期坚持。学校应该经常举行人文知识及传统美德讲座,鼓励学生多听这方面讲座,多读文、史、哲、艺等方面的经典著作,并纳入常规考核,以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及传统美德修养。

三、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激励学生做一个高尚有为的医疗工作者

1.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特定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情操,是校园精神和校园环境等因素的总和。学校应努力构建催人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道德行为养成的良好环境。深入挖掘学校办学所蕴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积淀,以激发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并融入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校园里营造一种良好医德医风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对培养良好的医德情操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2.“学高方能为师,德高才能垂范”,真正的教师应是学德兼高而不仅仅是学高,老师乃是学生的楷模,所以学校还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为学生树立楷模“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也就是说,德育是一个人确保其为一个真正的人所必需的,也是他其后能正确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不竭泉源。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所以,应特别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该在授予学生精湛医术的同时,教学生“无德不成医”的道理。授他们医德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明白“德尚业精,救死扶伤”的道理。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培养健康正当的兴趣、专长

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如此。针对学生爱好广泛,思想活跃等特点,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示个性、发挥特长,并培养其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社团组织,社团要配备辅导教师,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既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又可抵制不良文化影响,陶冶学生情操。此外,还以举办一些大型主题活动为契机,开展竞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开展大型活动。如举办校运会,校园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综艺晚会等活动,这些以集体为单位开展的竞赛活动,既可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专长,又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还可增添班级的凝聚力。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医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给青少年带来许多心理矛盾,在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马加爵事件”告诉人们大学里心理健康教育明显滞后,往往只把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认为是好学生,而对学生中出现的如自尊心过强而压抑,内向或自卑而自我闭,好胜而易冲动等,很容易被视为品德有问题的学生。如果把上述问题一概当作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的话,势必达不到育人目的,还会挫伤学生积极性,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使师生间产生隔阂和鸿沟,有时甚至还会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这都不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因此,为了适应社会进步、时代变革给医学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并建设好学生心理咨询室,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树立起做人的自尊、自信,寻找成长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及整体素质的提高。此外,学生工作者还要特别注重了解班内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心态,通过心灵的沟通、共鸣来达到思想的认知,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行为的改变,人格的健全。

5.开展移情教育的实践

移情,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内涵,在社会心理学中,移情是指个人看到他人忍受痛苦或得到好运时所产生的不安或愉快的情感,这种与他人共享情感的能力叫移情能力。医务工作者的主要对象是病人,医务人员与病人共享情感,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能够促进其自觉端正医疗行为,履行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要让学生具有“普通一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感。教育学生要经常设身处地的替病人着想,同时想到假如自己病倒了,会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让他们懂得只有尊重和爱护每一个病人才符合“人性善”的道德标准的道理。从而逐渐培养起他们推己及人的能力和善待众生的美德。

医德医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医德、医风是全民族整体道德素质的重要表现。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务工作者的主阵地,是“活水”之“源”,对医德医风建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把医德医风教育寓于日常教学当中,优化育人的软硬环境,掌握灵活的育人方法,才能提高育人质量,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有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真才实学、能适应生存环境、医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裴春燕.传统美德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4.21-6.

[2]胡亚裕.探索育人方法提高育人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05,(13)

[3]雷芸芸.新时期医德医风现状调研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6).

[4]王保民,连社君,马俊杰.试论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伦理学,1999,(2).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篇5

目前,针对医专院校大学生所开展的思想教育仍然是以医德教育为主,关于如何进行医德教育方面的文章也很多[2]。诚然,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当今社会,对医学生开展医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德、医风建设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医德教育要讲究方法、注意细节,要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而不是片面的进行太多的空洞理论教育,否则医德教育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学生很可能产生厌倦情绪,一旦如此医德教育将输在起跑线上,不利于学生们高尚医德培养。医专院校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在高考中发挥不太理想,高考成绩一般的学生,因此,他们在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卑的情绪,可能认为自己不如考上重点大学的同学们,无论在大学怎么努力,将来自己毕业后充其量也就是一专科生,前途暗淡。拥用这种心态的医专院校的大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为扭转这种不健康的思想,让在高考中失利的这些学子们重拾自信,以积极心态面对大学生活,迫切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及时引导和教育。然而,许多医专院校在这方面的教育明显欠缺,未能针对学生心态开展适时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更多的仍然是进行医学知识的传授以及肤浅的医德教育。

2新形势下思想教育对策

2.1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积极正确引导。及时掌握学生心态是制定思想教育对策的关键。青年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容易受外界影响,还没有形成坚固的人生观、价值观,立场不坚定,缺乏坚定的信念,容易受歪风邪气的影响,误入歧途,但同时也易于接受各种高尚的价值取向,他们渴望被认可,被赞扬,有责任心,希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青年。此时,若能及时正确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格,定能取得良好地效果。

2.2强化职业教育,重塑学生自信。过去,社会上的确存在歧视医学专科生的现象,医专大学生和其他专科生一样,常常被认为是能力一般,智力平平的一群人,各个单位亦不太乐意接收他们。这些现象无疑对专科医学生造成较大的打击,对其自信心的建立非常不利,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如今,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医专毕业生就业范围愈趋广泛。因此,医专院校应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及时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要让他们明白,只要自己肯用功,认真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最终一定会有适合自己的工作。

2.3树立扎根基层意识,培养职业荣誉感。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逐步贯彻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才紧缺问题日益凸显,对医学类专业人才需求也更加迫切。目前,由于基层医院医疗水平有限,很多常见病都医治不下,造成很多乡镇人民路途遥远来大医院看病,好多患者由于贻误病情致使病情由轻到重,进而走向死亡。因此,作为教书育人的医学院校要积极回应国家的需求,培养学生积极扎根基层服务的意识,要让其明白工作岗位不分贵贱,平凡的岗位上亦可取得骄人的成绩。要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让青春在为基层群众真诚奉献中更加绚丽多彩,使人生在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闪闪发光。

2.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医德教育。医德教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老问题,也是一个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对于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说,良好医德品质的形成始于在医学院校中的学习阶段,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道德观将对其自身和整个医务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于作为教育机构的医学院校来说,在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教育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医学生进行高尚医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注重校园氛围的营造,加强临床实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学校要结合临床实习指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在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和案例等活动。

3结论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篇6

研究对象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学生,采取分层随机取样,随机抽取2010级和2011级在校护理本科生各60人;2011级和2012级护理专科生各60人.共计240人.自行设计问卷,最终形成17项问题.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33份,其中有效问卷231份,有效率为99.1%.利用所得数据对民办高校护理专业学生医德教育现状进行评定.

2研究结果

2.1护理专业学生医德素质现状

(1)医德认知程度不高.调查“选择就读医学专业的主要目的”结果显示,有114人选项“当一名合格的医生,救死扶伤”,占49.3%,这部分医学生有明确的神圣使命感;68人选项“医生的职业好,比较稳定”,占29.4%,这部分医学生认为护士工作非常地稳定;14人选项“收入和社会地位高”,占6.1%,这些医学生认为护士的待遇和被尊重程度比较高;选其他选项的35人,占15.2%.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学生在择业时,主要看重的是该职业的实用性和利益性,把护士这一身白衣当成谋取物质的一种手段,以此来满足个人的欲望和声望.

(2)医德素质不容乐观.调查“怎么看待当前部分医生存在的收受“红包”和“回扣”现象”的结果显示,有126人选项“不应当,这是违背医德的行为”,占54.5%,这部分学生表示医护工作者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作为医护工作者在任何场所都决不应该收取患者“红包”和厂商“回扣”.但调查同时显示,29人选项“很正常,是医生劳动价值的体现”,占12.6%;45人选项“医生劳动强度大,工资低,收些红包也应该”,占19.5%;31人选项“无所谓,给了就收,不给不要”,占13.4%.这些数据在一定层次上反映出医学生的医德素质状况.调查“在发生重大危害公共安全的传染病时期,作为医务人员志愿到一线开展救护工作,对此观点有何看法”,结果显示,129人表示,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履行自己的天职,占55.8%.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产生矛盾心理,在个人利益和患者利益面前过多地考虑前者,数据显示,26人不赞同(11.3%);63人矛盾,有点担心自己(27.3%);还有13人选择其他(5.6%).正因如此,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时常出现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小错连连等问题.这与医学生的基本医德素质相差甚远,亟待提高.

2.2护理专业学生医德素质现状原因分析

(1)医校道德教育实践能力弱.护理专业学生对当下的医校道德教育实践基本满意,上学期间定期地参加见习实习,但学生仍期待着实践时间有所延长.目前,大部分医学生对当前的医德教学有很大的意见,强烈反映授课内容陈旧、授课方式单一.受医校现行教育模式影响,传统的理论性“填鸭”方式已经不能引起医学生学习的兴趣.

(2)受社会医风影响.医学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单凭借教师和课堂上能够形成.在现行的医学道德教育系统中,各环节并没有达到互相合作、共同协作的水平.护理专业学生医德素质现状与教科书上的标准有很大的差距,这与受社会医风影响有关,社会环境对护理专业学生医德素质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

(3)对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院校只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认为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而忽略了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素质;甚至部分专业课教师存在认识上的偏见,觉得只要把专业课教好就算工作完成,至于其他方面(如德、体、美等)都是政治课、体育课、艺术课或或辅导员的教育范畴,从而对学生的医德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专业培养,轻医德教育的状况.

(4)学生对医德修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医学生迫于就业的压力,受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熏陶,想在短短的大学期间达到最大的收益比,然后放弃人文社科类课程,把与进修读研和职业技能无太大关系的课程学习时间用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从而出现很多学生刻苦钻研医学专业知识,对人文课程置于一旁,甚至利用人文学习时间学习专业知识现象,不注重自身人文修养的提升.

3加强护理专业学生医德教育的策略

3.1创建一支具备高尚的医德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民办高校医德教育的领导者,必须及时做到更新观念,紧跟医学发展前沿.在学生的医德教育和思想工作上,把医德教育作为“一号工程”进行实施,尽最大努力打造一支高品质、高效率、高质量的医德教育师资队伍,这是提高民办医护学校水平的关键.学校应大力宣传医德高尚的教师和学生,加大培养“双师型”思想教育的力度,让所有师资力量在学生医德教学工作方面拧成一股绳,保证医德教育的有效性.

3.2尝试新型医德教育教学方法

(1)实践教育方法.护理行业属于服务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学生最后都要对自己的服务对象一对一地护理服务.因此,尽早模拟护理工作,长时间地从事实践操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就业环境,使学生及早地意识到只有单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将无法做这项工作,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才能胜任.

(2)自我修养法.我国古代很多思想家提倡自我修养,并信仰“修身养性”,具体方法记载的有很多.通过医德教育教学让学生学会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如自我反思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以往的思想及行为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深刻地进行理性思考.自我反省法,让学生学会有规律地写周记或个人总结等方式记录自己在过去的时间里的得与失,通过阅读记录文字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提升自我认知水平.

3.3学校要加强对医德教育的重视

建立民办高校医德教育工作督导制度,把民办高校医德教育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和评估与检查中,明确责任,监督指导,定期检查,互相交流,才能提高医德教育工作的质量.

3.4构建护理医德素质教育的基本模式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篇7

1月18日~22日,第二军医大学朱建明副校长、外办王颂阳主任等一行4人率长征医院第5批援柬医疗队赴金边访问,并完成年度轮换交接。在柬期间,朱建明副校长先后与柬埔寨王家军后勤与财务总局局长宋桑南上将、柬埔寨王家军总医院院长李索万中将等柬方高级将领进行了亲切会谈,并与中国驻柬武官李宁亚上校进行了深入交流;出席了柬方举行的长征医院第五批援柬医疗队欢迎仪式和第四批援柬医疗队授勋仪式等活动。

访问间隙,朱建明副校长专程视察了医疗队驻地并与全体队员进行了深入交谈,详细询问了队员赴柬医疗援助的感想与体会、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和要求等切身问题,主动提出改善住宿环境的解决方案。

临行前,朱建明副校长指出,长征医院连续5年的援建柬埔寨王家军总医院工作是国家、军队、学校军事外交的重要组成,意义重大,成效显著,影响深远。希望第五批援柬医疗队发扬“博雅、仁爱、笃行”的大学精神,把一流的诊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带到柬埔寨,在完成培训帮带当地医务工作者、诊治本地病患的同时,积极为广大华人华侨、中资机构服务,做好人民的使者,传递健康,传播友谊。学校将做好全体援外队员的坚强后盾,期待同志们捷报频传,胜利凯旋。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 医学生 医德教育模式 思考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B 82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医德就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

良好的医德素养是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未来的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医学使命,只有注重培养自身良好医德素质,才能懂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要内涵,才有可能成为医疗卫生事业中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类健康,维护病人的利益和福祉,这就决定了医学活动的特殊性。缺少医德素质的人很难,甚至不能完成医学职业本身的目的。作为当代医学生,应该从现在、从自身培养献身医学事业、勇于创新、尊重他人生命的良好医德品质,才能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担负起救死扶伤职责。因此,“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对医学生进行医德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尤为重要,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从业素质、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那么如何构建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医德教育的新模式,就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健全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医德教育体系

(一)医德医风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

专业课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要注重课堂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结合。医学生应该明确医德教育的内涵等基础理论知识,但同时理论知识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作为专业的老师,要懂得带动学生积极性,将医疗卫生行业中涌现的良好医德医风的典型案例贯彻到课堂教育中。这样,同学们会在理论和典型事例的结合中感受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感悟到将来成为一名国家需要的合格医务工作者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也更加懂得作为一名医生所肩负的职责与使命。医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将会收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自身医德医风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学校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功能。

根据医学专业特点,除了开设有关医德教育的专业性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生职业道德等,还要以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在课堂上结合医学专业自身特点和医学生这一专业性群体,加强灌输医德思想,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大学生医德思想相结合,让医学生从基本的思想品德课中剖析作为医学生所遵守的最基本的思想道德原则和医学生应该培养的医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从小处、从实处让医学生懂得医德素养的重要性,也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进行医德教育。

和谐的文化氛围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启发我们加强校园先进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生活在医德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作为高校大学生文化知识获得、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接受教育的一种模式,承载着医德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途径。

针对学校医学生现状,学校可以开展医学誓言宣誓活动,让医学生在神圣的誓言宣誓过程中懂得作为医学生所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事业,“‘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唤起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他们为解除人类的病痛而努力学好医学知识。” 同时在医德教育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不同时期,开展丰富多样的医德教育活动,如医德教育征文大赛、医者仁心情景剧、辩论赛以及大型医德知识普及教育宣传活动。在寒暑假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开展发现最美医生的活动,通过大学生亲自访问、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形成最美医生典型事例报告,在广大医学生中宣传以及举办最美医生照片展等,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不仅增长了医学知识,更增强了成为一名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抓好医学生实习前的医德强化教育

对于医学高等院校大学生,在到医院实习前这段时间里,学校课业负担相对较轻,但这个时候他们往往放松对自身知识及道德素质的要求。面对物欲横流、复杂多变的社会,他们并没有清醒、直观的认识,都是充满期待和渴望,自身并未做好从一名医学生到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转换。因此,学校应及时有效的开展医德方面的相关知识的活动,将医德理念传授给学生,如举办针对性的医德知识讲座,使实习生们了解正常的医患关系是什么,医生具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病人有哪些权利,怎样处理医患矛盾,如何和病人沟通等等。通过这些层层递进、不断的深入的教育,逐渐让学生们认识什么是良好医德,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医学生的医疗行为,促使医学实习生在每一个学习和工作环境中都能自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尽快完成实习中由医学生到合格医务工作人员的角色转换,合理定位自己,使自己尽快适应实习生活,提高自己的医德和医术水平。

三、实习医院为医学实习生创造良好条件

医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都在一年以上,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医学生开始将理论与时间真正相结合起来,与医护人员及病人打交道,开始真正接触社会,因此,实习生所在的医院所选派的带教医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医学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可以从那些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带教医生身上得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潜力,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以全面提高,从而调动实习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医学技能,使自身早日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医生,达到实习的真正目的。

针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丰富的特点,实习医院应以活动为载体,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开展以医德教育为中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使医德教育深入医学生的心中。医院还可以经常性的组织实习生义诊医疗服务队,深入到社区、偏远农村,为广大人民群众义诊、宣传,既为病人解决了病痛,也使自己的医术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更让医学生懂得了医生这一职业的高尚与伟大。

四、加强实习医院与医学院校之间的联系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医学院校的学生要将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实习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切实提高自我知识储备能力及临床医术技能。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具备医者仁心的良好医德品质。

无数事实表明,在医疗实践中展开医德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收到好的效果,实习生活对于医学生的知识的巩固和医术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医德可以采取多样的教育模式:“如开展床边教学,面对病人结合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和案例,开展医疗行为自评等活动,不但能促使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增强辨别好恶是非能力和医德医风行为的选择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 。”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德教育对于医学院校培养具有良好医德品质的当代医学生的意义将愈加彰显,医德教育模式将成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必须思考的问题。医学院校将不断探索和创新医德教育模式,为培养医德品质良好、医学技能过硬、专业知识扎实的新时期医学生而不断努力。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 项目编号:JG2012010662

(作者:冯丽华,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及思想政治教育;吴皓达,谷朝霞,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

注释:

王经纬,吕丽霞,赵兵,贾轶群.如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医德素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27(2).

罗维,魏晶晶.和谐校园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决策与信息. 2008.09,第140 页.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篇9

目前社会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医德教育起到的正面作用还很有限。从社会对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来看,虽然社会把医德教育很重视,但对在校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德教育不够重视,缺乏对他们医德的熏陶,需要对医德教育的社会环境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而家庭环境在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的养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在这个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可以说医德教育制度的家庭环境完全处于一种空白状态。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护理专业学生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不断碰撞、各种观点良莠不齐。在这样的环境下,势必影响整个卫生行业从业人员的思想状态,人们的医德观念不断变化。在这样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导致行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促使目前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德教育出现不和谐的声音。这一现象也与学生个人素质有很大关系。

2.1社会消极因素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医务工作者被利益蒙蔽了双眼,把患者的生命健康变成了可以被随意交换的商品。受经济利益驱使容易产生“唯技术论”,片面强调精湛的医疗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崇高的医德所产生的精神奖励和正面的社会效应和良性的医患环境。这些都对护理专业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不利的。在医德信念和自身利益的取舍之间,绝大部分护理专业学生也就产生了困惑和动摇的心理,都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德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

2.2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影响

护士这个职业是个高风险的职业,不仅是因为护理技术本身的不确定因素,还有护理过程和结果受护理对象的人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护理工作的高风险。不和谐的医疗环境导致护理专业学生迷失了自己在职业选择,使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认同感大幅度降低。对立和僵持的情绪挟制了护理专业医德教育,使它显得很苍白无力。对于还没走出校园的护理专业学生而言,还未产生要加强医德教育的观念,再加上尚未被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所沾染,如果这一时期将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德教育与医德理论联系实际联系起来,教育效果最佳。

2.3学生自身素质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考制度的改革和高等院校录取比例不断提高,大学生入学年龄随之下降,独生子女在学生中的比例上升。她们有着充沛的精力和体力,但是在心理承受能力上还不成熟。他们独立思维,但沟通交流的能力并不十分完善。二是他们自我发展的愿望强烈,而相应的自制能力还有待发展。三思维中带有主观片面性,容易对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产生误解和悲观情绪,容易产生狭隘的功利思想。四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社会阅历都较少,全面真确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还有待提高。五是他们对护理专业理解的不全面,在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塔里的时候他们动力不足,失去目标。六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工作挣钱的念头强烈,也影响着他们的医德教育水平。

3.加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医德教育的建议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篇10

德育教育效果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多年来德育教育的热点和难点。研究医学生德育工作的相关理论,开展新时期医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研究,深入分析影响医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法因素,有助于了解新时期医学生德育教育,对于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提高新时期医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改进医学生德育工作,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为了解我校医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提高我校德育的整体水平,增强我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以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调研为核心,充分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相关问题,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客观全面真实的了解我校医学生德育教育的基本现状,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探索我校医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以期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良好方法和途径。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实证性问卷调查。随机选取了我校口腔医学和临床医学两个专业的学生,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共计712人。其中,男生占53.51,女生占46.49%,农村大学生占86.94%,城市大学生占13.06%。(回收有效问卷712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的第一部分是学生对国家层面所具有的政治素养,表现为医学生对共产党执政的理想信念与政治态度,主要包括对国家最新方针政策和经济形势的理解与认识,对党的基本路线及历史使命感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医学生政治觉悟较高,对国家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希望自己以后能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但仍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比思想品德更重要。问卷的第二部分是关于社会公德方面的,主要包括基本文明功德素养,如诚信明礼、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秩序、团结同学、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公园等公共场所乱认垃圾的现象持何态度,84.41%的大学生认为“应该维护公共环境”,另外还有3.79%的学生选择“事不关己,无所谓”,由此可见,虽然当今医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己经较高了,对于助人为乐及无私奉献等高尚品德也有了较强的认同感,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问卷的第三部分是个人道德素质方面,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心理素质、道德价值取向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调查。当问到您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持何看法时,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杜绝考试舞弊,严肃考风考纪;小部分部分人认为作弊总比补考好,另外极少数学生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

调查结果表明,88.62%的学生对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因此,大多数医学生都能明确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也极力维护自己的道德声誉。通过对此次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新时期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总体是良好的。

四、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1.发挥社会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左右着个人的意识,如果一个环境是稳定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意识,同样也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随着高校校园的逐渐开放,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强,要发挥社会教育对医学生的教育作用,首先要建立一个和诣稳定的政治环境,引导学生运用合法手段去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科学的价值观[1]。第二,要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道德和法律是两种最重要的社会规范,相互补充,二者相互渗透[2]。第三,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先进人物,成一股强大的德育教育合力,发挥好社会教育的作用。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作为医学生在学校是为了学习知识的,要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道德课的作用[3]。在学校进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的教育,在思政课将社会问题引入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专题的形式结合现实中的鲜活案例来讲述,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也使学生认识更容易接受,更深刻,并实现内化。在专业课上也可以渗透职业道德情感,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医德很重要,处处都应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要用具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富有情感的生动语言感染学生,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过程中道德情感情感渗透。第二课堂在学校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环境是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注重校园建设的艺术性,还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将德育同智、体、美育结合起来,比如开设艺术选修课,举办艺术活动,使大学生感受到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我校大学生能够徜徉其中,陶冶情操。另外,面对网络信息全球化对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带来的强势影响,学校加强了校园网站的建设,发挥校园网的积极作用,利用校园网引导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方向。教师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也可作为师生交流平台,通过言论可以把握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方向,对其进行积极情感的引导[4]。

3.重视家庭德育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