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防汛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1 09:00:45

夏季高温防汛工作总结

夏季高温防汛工作总结篇1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切实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强化防汛责任意识,立足于防大汛、抗高温,做到早筹划、早安排,突出应急重点,狠抓薄弱环节,切实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

二、提前进入预防,确保物资保障

1、为预防夏季突发事件的发生,自进入夏季以来,各部门强化责任意识,明确职责范围。在高温汛期来临之前,把应急管理工作做到了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并确保应急小组成员通讯工具的24小时畅通。

2、煤场新建回收水池一个,修建煤场排水渠道,确保强降雨天气的雨水收集。

3、煤场在去年年底完成了大棚修建,从根本上杜绝了料堆坍塌和物料流失。

4、公司制定《极端天气应急预案》,并组织了一次综合应急演练,强化应急小组之间的应急协作能力;备煤车间组织了“料场防汛应急演练”,各部门分别组织了“高温天气人员急救培训”。

三、开展专项隐患排查

首先,公司始终针对夏季作业人员易疲劳、易中暑、易发生事故的特点,结合专项整治工作认真落实《防汛专项隐患排查》和《夏季防中暑隐患专项排查》,做到防患于未然。截至当日,两项专项排查共计排查3次,查处安全风险13项,整改率100%。

其次,安全部门联系第三方单位重点对高层建筑、储槽、管道等防雷设施进行了检测校验,并根据第三方建议更换和增加了6处防雷接地设施。与此同时,各部门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和渠道清理,重点做好防中暑、防触电、防雷击、防坠落、防食物中毒、防火灾工作,确保了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公司的安全生产。

四、督促落实后勤保障措施

1、做好度汛及高温物资应急储备。为各部门配置医用急救箱、藿香正气水、胶鞋、雨衣等应急物资,对应急储备点的防汛物资重新清点并建立台账,使其处于备用状态。

2、督促各单位开展防暑降温与中暑急救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现场作业人员的饮水、饮食卫生和防暑降温、防疫、防中毒等工作。由公司工会牵头,组织夏季送清凉活动,并在每天中午为员工送上西瓜、鸡汤等食用品,确保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3、对35KV配电站、炼焦换向室、动力软水站、炼焦除尘站、化产车间循环水电房、备煤车间皮带通廊等漏水部位完成了防水处理。

五、合理安排作息,避开风险时段

在高温天气时,要求所有高空作业、室外作业人员避开中午高温时段,督促外委施工单位调整作息时间,将工作时间更改为早上6:00——10:00,下午4:00——8:00,延长人员中午休息时间,从而避免人员作业风险。

其次,根据市气象台的气象预警信息,及时移除低洼处设备设施并停止室外作业;生产部门建立了防汛应急工作群,及时通报汛期安全风险并组织整改,做到了预防在前,从容应急。

五、应急工作存在的不足

夏季高温防汛工作总结篇2

一、领导高度重视,活动部署迅速

公司成立了以主要领导xx为组长、以分管领导xx为副组长的“安全生产月”活动领导小组,具体实施活动日常工作。通过科学制定活动方案,深入动员部署,在我公司范围内广泛掀起了“安全生产月”活动热潮。

二、形式多样,成效明显

在“安全生产月”组织实施阶段,我公司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活动,并取得明显的成效。

1、突出了宣传发动,营造“安全生产月”活动氛围。主要是利用院报、院网安全视频专栏及安全生产宣传片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我公司还在公共场所悬挂横幅(1条)、张贴宣传画(30张)标语(60张)。通过持久不断、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极大的提高了职工整体安全生产意识,形成了“我要安全、我会安全”、“人人关心安全、事事注意安全”的良好安全生产氛围。

2、突出了安全教育培训,打牢了安全生产基础。6月份分别组织了安全生产专家对全公司员工进行以主题为“施工现场应急处置及急救措施演练”、“信息通信工程线路施工安全”、“交通安全”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工作,有力地帮助全体员工更全面地了解当前安全生产形势,明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安全生产工作重点,掌握在新时期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方法,着力提高了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了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促进了安全生产全面发展。

3、积极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6月上旬组织全体员工参加了“测测你的安全”全国安全知识网络竞赛活动,这次竞赛让大家在竞赛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直观的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4、加强预案演练,提高公司应急处置能力。6月上旬公司组织开展了防汛防台应急演练工作。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防汛抢险人员对汛情的应急反应能力,有效提高了公司和物业面对险情的应急处置能力,为公司平安度汛打下了良好基础。

5、提升境界,多措并举,确保特殊时期安全生产。“7.1”建党一百周年活动是政治敏感期,也是事故易发期,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不动摇,精神不懈怠,标准不降低,力度不削减。为确保特殊时期安全生产,公司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对相关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一是成立了以xx为组长,xx及各班子成员和相关专家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各支部书记、各部门工会主席为组员的安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和以维稳及意识形态、安全生产及疫情防控、网络和信息安全、信访及信息管控、工会工作等条线的5个专项工作小组,建立了组织保障。二是组织员工深入学习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批示,压实安全责任,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三是结合上级工作安排和公司实际,制定了安全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建立由班子领导带班的带班表,以及由部门经理及以上管理人员组成的值班表,同时,确定了6月29日至7月1日施行3*24小时现场值班名单,将值守人员落实到人。

6、统筹兼顾,加强防范。我公司针对夏季高温、汛期、季节性事故高发特点,在认真抓好各项宣传活动的同时,为员工配置饮用水、劳防用品等防暑降温物资,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以抓好夏季高温及汛期事故防范为重点,深入组织开展夏季安全生产大检查,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安康杯”竞赛活动等重点工作落实,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努力确保各项工作不断线、各类活动有内容、各种宣传有氛围。

夏季高温防汛工作总结篇3

一、地质灾害点的主要分布

(一)地质灾害现状及主要特点

年初我区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6处,在去年8月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紧急行动中又发现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同时去年在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对大帽山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的群众进行移民搬迁等方式,彻底消除隐患,截止目前我区还有1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4处,崩塌9处,潜在不稳定斜坡3处,威胁到一场养殖场、一栋教学楼以及42户群众近177人的生命安全。

本区地质灾害点的主要特点如下:

1、分布不均,北东多西南少

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丘陵、低山地段,大多分布在北东部山区,总体上呈现出北东多西南少的特点。

2、滑坡、崩塌为主,规模较小

地质灾害大多为规模较小的滑坡、崩塌,影响范围一般波及一座或几座房子。

3、雨季多发,旱季少见

地质灾害大多数发生在雨季,并且较多出现在雨季的强降雨期间或强降雨后的几天内,旱季较少发生。

4、灾前征兆不明显,突发性强,危害性大

滑坡、崩塌大多数发生前征兆不明显,并且运动速度快、突发性强,容易造成人、畜的伤亡及财产的损失,危害性大。

5、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

目前发现的地质灾害大部分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主要发生在山前地带人为削坡建房等形成的斜坡处,自然因素产生的地质灾害少。

(二)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1、年降雨趋势预测

(1)气温:预计年平均气温偏高,气候变暖现象仍将延续。冬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春雨季气温偏高、雨季平均气温略高;台风季接近常年至略偏高。

(2)降水:预计年总雨量偏多。冬季降雨量偏少;春雨季降雨量偏少,春播期降雨量偏少;梅雨季总雨量偏多;台风季总雨量正常略多。

(3)台风:预计年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4~5个,比常年略多。其中有1个严重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

2、市年主要季节气候趋势展望

(1)冬季(年12月~年月):预计冬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其中:12月正常,1月略偏低,2月略偏高。极端最低气温略低于常年,岛内2~4℃,岛外0~2℃,靠山地区可达-2~2℃。预计年冬季总降雨量偏少,各月降雨量分布大致是:12月正常,1月偏少,2月略偏少。

(2)春雨季(~月):预计年春雨季平均气温偏高,其中:3月略偏高,4月偏高,预计春播期(2月下旬~4月上旬)平均气温偏高;预计年春雨季降雨量偏少;春播期(2月下旬~4月上旬)降雨量偏少。各月降雨量分布大致是:3月偏少,4月略偏少,有可能发生春旱。

(3)雨季(5~6月):预计年雨季平均气温正常略高。其中5月略偏高,6月正常。预计年雨季于5月初期开始(较常年稍早),6月下旬中期结束(接近常年)。预计年雨季总雨量偏多,梅雨强度偏强。月份分布大致是:5月雨量偏多,6月雨量略少。

(4)台风季或夏季(7~9月):预计年台风季或夏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至略偏高。其中7月偏高,8月正常,9月正常。预计年台风季或夏季总雨量正常略多,其中:7月雨量略少,8月雨量正常略偏多,9月雨量正常略多。

预计年台风季或夏季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4—5个,比常年偏多,其中有1个严重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月份分布大致是:7月1个、8月1—2个、9月1—2个。

预计年夏季(6月下旬~9月)≥35℃的高温日数正常,岛内可达5~8天,岛外可达8~12天;极端最高气温接近常年,岛内约36~37℃,岛外约37~38℃;局部地区高于38℃。

3、主要气候灾害预测

(1)强降温:预计年冬季气温变化幅度大,会出现阶段性强降温。

(2)干旱:今年秋冬季至明年春季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将发生气象干旱,请注意做好蓄水防旱工作。

(3)台风:预计年夏季可能受1个台风或热带风暴的严重影响,发生大风或大暴雨灾害。

4、主要预测依据

从年7月,赤道太平洋海温转为负距平,进入拉尼娜事件。从多个耦合模式的预测结果来看,拉尼娜事件至少要维持到年春季。

常年,副高对于ENSO的响应期为4—6个月,今年副高对ENSO的滞后期仅有3个月,10月就转负;同时,北面冷空气活动加强,在二者的配合下,冷空气不断南下,故出现了12月17日岛内2.4℃的低温。预计年冬季(12—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也是略低于常年。一般来说,拉尼娜年,副高的第一次北跳会偏早,导致春雨季(—月)的降水偏少,有可能发生春旱,会对春播造成一定的影响。

预计年雨季(5—6月)于5月初期开始,较常年较早,梅雨强度偏强,雨水会偏多。考虑到拉尼娜过程的持续影响,预计年夏季(7—9月)台风个数会较常年偏多,其中有一个严重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

5、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根据降雨趋势和本区环境地质条件,预测本年度我区地质灾害发生数量较常年略偏少。

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主要地段在我区的大帽山农场、新圩、内厝镇山前地带及内厝镇小光山矿山等区域。

除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容易发生灾害外,受台风、暴雨袭击,高陡边坡、山边河边、建设工程开挖地段等区域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与滑坡。

二、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

依据预测的地质灾害活动区域,确定今年我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重点镇(农场)有4个、行政村(社)有10个。

三、重点防范期

每年汛期(~10月)是我区地质灾害多发期,为重点防范期。强降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汛期内日降雨量大于50mm或累计过程降雨量大于100mm的时段是重点防范期中的防范重点。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有关部门要以人为本,以对国家和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区、镇(场)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有关部门应认真落实责任制,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区、镇(场)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要协助区、镇(场)政府,进一步建设群测群防网络,要换发新《防灾明白卡》与《避险明白卡》,要修改完善《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要加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工作,对在地灾易发生区的村,村(居)民建房用地要作地灾危险性评估;认真落实汛期防灾值班制度,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指导、监督工作。区建设部门要掌握在建工程的情况,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工程做好防治工作;区水利部门要及时向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及相关部门通报洪水信息,并做好水利设施地质灾害的防治;区交通、市政部门要做好道(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的检查落实工作;区旅游部门要做好旅游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勘察单位要协助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开展灾情应急调查和做好抢险救灾的技术指导工作;其他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加强宣传、培训工作

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工作,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地质灾害危害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全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和抗灾能力。今年要结合宣传、贯彻《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5),加强新圩、内厝、马巷镇、大帽山农场及非煤矿山等地质灾害多发地的防灾宣传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通过广播、电视、发放宣传画、宣传手册等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基层防灾负责人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法规知识培训。重点对年隐患排查中发现地质灾害点的镇、村业务指导及防治知识和法规知识培训,特别是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三)进一步建设群测群防网络,搞好监测工作

群测群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过群测群防可以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自救,遇到灾害性天气可以通过群测群防网络迅速部署防灾抗灾工作,及时组织受威胁的人员撤离避让,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镇(场)要在年初步建立网络的基础上,按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要求”和“四应知”、“四应会”、“四应有”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群测群防网络分为四级,分别为:灾害点监测网(四级网)、村(社区)级监测网(三级网)、镇(场)级监测网(二级网)和区级监测网(一级网)。

灾害点监测网(群测群防四级网)

---负责对具体地质灾害点的监测,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该灾害点威胁的对象和可能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

---其监测手段主要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监测,一般进行简易的相对位移监测和宏观观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

---灾害点的监测由受威胁的人(单位)负责。

村(社区)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三级网):

---负责组织、监督该村(社区)地域内地质灾害点的群众监测、预警;

---负责该村(社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组织群众开展地质灾害险情巡查,组织群众在临灾时紧急避险,发生地质灾害时组织人员抢险救灾。

---村(社区)级监测网由村(居委会)主任负责。

镇(街道)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二级网):

---负责对三、四级网进行监督管理;

---负责该镇(街道)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

---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点进行跟踪,并对监测资料进行核实;组织地质灾害险情巡查,组织群众在临灾时紧急避险,发生地质灾害时组织抢险救灾。

---镇(街道)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副镇长(场)负责。

区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一级网):

---负责对群测群防二、三级网的监督管理;负责本区群测群防技术指导和信息管理;

---负责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

---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较大级以上的地质灾害点进行跟踪,和对监测资料进行核实;根据气象、水文预报和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向有关镇政府(场)、村(居)委会和矿山及管理重要设施的有关部门发出预警通知;

---组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应急监测;发生地质灾害时组织抢险救灾;

---区级监测网由区政府组建,由分管地质灾害防治的副区长负责。

监测技术方法:

根据我区实际情况,采用裂缝位移测量(相对位移监测法)及宏观观测(目视监测法)两种方法。

裂缝位移测量法主要用于有明显裂缝的灾点,是在裂缝两侧设桩或设片、设尺观测裂缝变化情况的方法,监测点主要选在滑坡后缘、中部、前缘主裂缝两侧或建筑物裂缝两侧,监测点每组两个,视实际情况布设3~5组。

宏观观测法主要目测地质灾害体、不稳定边坡及周围的掉土、掉石、滚石、冒水、冒沙、裂缝长宽变化及泉水、民井的流量、颜色、水位变化和树木歪斜、动物异常等地质灾害发生前在宏观上表现出的变化特征。我区的地质灾害点大部分发生前没有出现明显的裂缝征兆,主要采用宏观观测法进行监测,即目视法监测。

监测工作制度:

监测频率:每年~月和11~12月为正常时段,每一个月观测一次;每年~10月为汛期,每10天观测一次;如发现灾害点有异常变化或遇暴雨及连续降雨等要加密观测(如每天1次或一天几次)。

监测资料的上报:监测人每次监测都应认真做好记录,并填写在预定的表格内。监测记录应按规定及时上报,正常情况每月上报一次,发现异常情况要迅速上报。

监测资料的分析、预报: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负责对上报的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预测预报。

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和旅游区、林区等的地质灾害,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组织监测、预防。

“四应有”、“四应知”和“四应会”基本要求:

(1)村(居)委会做到“四应有”

应有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群众转移预案;应有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巡查制度、速报制度;应有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监测人、协管员;应有地质灾害防治简易工具、通讯工具。

(2)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做到“四应知”

应知辖区隐患点(区)情况和威胁范围;应知群众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应知险情灾情报告程序和办法;应知灾害点监测时间和次数。

(3)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作到“四应会”

应会识别地灾发生前兆;应会使用简易监测方法;应会对监测数据纪录分析和初步判断;应会指导防灾和应急处置。

(四)加强汛期防灾工作

1、防灾工作检查

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要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在汛前对群测群防网络、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情况、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进行全面检查和在汛期内进行抽查,另外还应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的,要责成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及时整改,并将检查情况、存在问题和处理意见上报区政府。

2、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汛期期间,镇政府(场)、村(居)委会应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回检查,对可能出现险情的,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同时向区政府、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报告。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接到险情报告后,要及早赶赴现场,调查鉴定险情,提出处理对策措施。

3、汛期值班

汛期期间(4月1日~10月30日),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值班工作,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实行24小时电话值班制。逢台风、暴雨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期间,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全天有人值班,分管领导24小时岗位带班。值班时要保持信息畅通,报告迅速,处置及时。

汛期期间市、区两级政府办公厅(室)值班电话和市、区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联系人及电话。

4、强降雨防灾

(1)当天气预报日降雨量可能达到50mm(暴雨)以上或累计过程降雨量可能达到100mm以上时,镇政府(场)防灾责任人、监测人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地质灾害。

(2)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达到三级或三级以上时,各区人民政府接到预报预警后,要依照防灾责任制的规定,逐级将有关信息迅速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区域内的村(居)民,并及时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响应,做好防灾抗灾工作: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三级时,区、镇人民政府、场及有关部门应部署防灾工作,加强值班;镇(场)、村(居)防灾负责人应适时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隐患点和危险区域防灾责任人、监测人、村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下称“协管员”)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应立即报告,镇人民政府、场应及时采取防灾避险措施。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四级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24小时值班室值班,做好抢险救灾准备;镇(场)、村(居)防灾负责人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隐患点和危险区域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协管员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和防范;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时启动《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适时组织受威胁的群众转移避让。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五级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24小时值班室值班,领导带班,并组织做好防灾工作和随时抢险救灾准备(抢险人员随时待命);区人民政府及时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抢险救灾指挥系统,镇人民政府、场及时启动《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立即组织受威胁的群众转移,并对其它区域进行巡查和防范,派出应急小分队或者包村干部指导防灾抗灾救灾工作。

汛期地质灾害转移对象: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山坡、边坡建筑物内的群众;易发生泥石流山沟及沟口(低洼)地带的群众;其他在汛期易发生地质灾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地带的群众。

(3)当突遇短时间强降雨(3小时降雨量超过30mm)时,村(居)委会防灾责任人、协管员要及时了解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陡山坡地段的情况,并关注雨情,适时组织受威胁的人员转移避险。

(4)按照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防御台风、暴雨的部署开展防灾抗灾工作。

当日降雨量可能大于50mm或累计过程降雨量可能大于100mm时,区建设、交通、水利、旅游等部门应对在建工程、公(铁、道)路、水利设施、旅游景点的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巡查,并做好抢险应急准备。

(五)做好地质灾害预报

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分局应会同区气象台,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结果和大气降雨观测、预报等资料,及时作出地质灾害预报。接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后,区政府和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分局要及时向下通知和部署防御工作,让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和有关方面提前做好防范。

依据地质灾害监测资料进行地质灾害预报时,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分局对上报的监测资料要及时整理、分析,可能发生灾害的要及时进行预测预报,并报告区政府及所在地的镇政府(场)和有关方面做好防范。

(六)加强应急处理与及时抢险救灾

1、建设基层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

要按照省、市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各镇(街)、场、村(社区)的实际建设基层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地灾村(社区)要建立地灾应急自救小分队。

2、及时抢险救灾

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发生后,区政府应立即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按既定预案要求组织抢险救灾。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要会同区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险、灾情发生原因、影响范围、发展趋势等情况,提出应急处理措施;抢险救灾队伍要迅速进入现场排险和抢救受灾人员;其他有关部门应按照应急预案的分工和要求及时做好抢救受灾的相关工作。

(七)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为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5),分期分批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规划和落实,年计划治理1-2处地灾隐患点。

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和旅游区、林区等的地质灾害,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治理。

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新建工程,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八)安排防治资金

各级政府要安排资金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群测群防网络与预警体系建设以及抢险救灾、地质灾害治理等防治工作。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承担治理费用,经济困难的在实施治理后政府予以适当补助。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和旅游区、林区等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新建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建设单位负责。

五、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夏季高温防汛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高温;潮湿;混凝土;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重庆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性气候,也是我国酷暑中心之一,年平均降水量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在1000-135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在全国属高湿区。夏季炎热光照强,降水不匀多伏旱。重庆夏季以“火炉”著称,极端最高气温38-4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42、43℃,重庆炎热不仅强度大,而且持续时间长。盛夏7、8月是全年光照最强的季节,日照时数约占全年的40%左右,日照百分率达到50%。夏季又是暴雨等强降水时间最集中的季节,6、7、8月暴雨次数占全年总次数的60%-70%。所以 ,重庆属于典型的湿热地区,针对该地区的湿热气候施工情况,提出一些施工控制要点:

2、对待“湿”和“热”的情况:

2.1对待“湿”的情况

2.1.1 雨季施工的原则及要求

(1)总原则:做好排水、挡水、防水

(2)总要求:①雨季前,尽量争取完成更多的基础工程,及早回填。②雨季期间,室内工程不影响施工,室外工程小雨不间断施工,大雨期间暂停施工,大雨过后即可施工,暴雨过后不影响施工。

2.1.2安全保障措施

(1)雨季前对于临建房屋、试块房等应进行检查和修理,防止漏雨、漏电和其他不安全因素存在。

(2)做好现场电器设备的安全防潮措施。对现场易受潮的电气设备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

(3)做好现场原材料及各种构件的防潮措施。钢材及模板要码放整齐,并垫离地面300mm以上,用布盖好,避免因受潮雨淋引起生锈变形,水泥要建立仓库,还有注意钢结构焊接使用的焊条,并按照相应措施烘干。

(4)现场电焊机要搭设雨棚,其电气设备要有可靠接地措施,对电焊机把线、电缆线、胶皮线应检查是否老化、破损、不合格的胶线应调换和修理,防止漏电事故的发生。

(5)雷雨时工人不要走进架子、架空电线周围10m以内区域,人若遭受雷击触电后,应立即采取人工呼吸急救并请医生采取抢救措施。

(6)雨季施工期间按照有关要求,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负责人的抗洪防汛指挥部,组织精干的抗洪防汛队伍,汛期内主要领导要执行轮流值班制,发现险情立即指挥抢险和上报。

(7)雨季施工期间,在原日检、周检的基础上,加强对各种防汛设施、设备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将隐患消灭在发生前,确保施工安全。

(8)下雨时,设专人对施工场地内及周围的管道,排水系统进行监视,发现问题须立即上报处理。

2.1.3不同工程所采取的措施

2.1.3.1 钢筋工程

(1)钢筋原材及加工好的成品、半成品钢筋应以木方支垫架空堆放,并做好场地的排水措施,防止积水浸泡和泥土污染钢筋。下雨时用塑料布覆盖,防止钢筋锈蚀。

(2)加工钢筋时要搭设防雨棚,尽量选择无雨天气施工。

(3)雨后绑扎钢筋时应做好架体及走道的防滑,边柱、边梁钢筋应搭设防护架,高空深坑绑扎钢筋和安放骨架,须搭防护架或马道。

(4)加工好的直螺纹套丝头应做好成品保护,防止丝扣生锈及粘上泥土。

(5)连续下雨后混凝土浇筑前应对绑扎好的成品钢筋检查,必要时清理钢筋表面的水锈。

2.1.3.2模板工程

(1)大模板存放场地必须进行硬化处理,并设置排水坡道,将雨水及时排到排水沟内,防止场地内积水。

(2)大模板堆放其自稳角要符合要求(75~80°),吊装、运输、装拆、存放必须稳固可靠。模板安装就位后,应设专人负责将钢模板串联,接通地线,防止漏电伤人。

2.1.3.3混凝土工程

(1)混凝土浇注前应及时了解天气预报,尽量利用非雨天气组织施工。如果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遇雨,应及时用塑料布或雨布遮盖,因工程抢工必须浇注混凝土,应采取搭棚措施,并合理留设施工缝。

(2)雨后接缝时应凿掉被雨水浸泡冲刷过的松散混凝土,继续浇注混凝土应按施工缝处理。

(3)混凝土浇筑后,未达到初凝如遇下雨应及时用塑料布遮盖,防止雨淋。

(4)如果浇注的混凝土在终凝前受到雨水冲刷或浸泡,使其表面受到破坏,应将这部分混凝土及时凿至密实层,再进行修补处理。

2.1.3.4砌体工程

(1)要防止砌块被雨水淋得太湿或被雨水浸泡,下雨时要用塑料布将砌块覆盖,含水量较多的砌块应待适当晾干后再用。

(2)砌筑时如出现浆水顺墙面流淌现象,说明砌块的含水量达到饱和,则应选择干砖与湿砖搭配砌筑,或用稠度较小的砂浆。

2.1.3.5脚手架工程

(1)雨季施工期间,应特别注意架子的搭设质量和安全要求,应经常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搭设架子的地面要求夯实,并注意排水,立杆下端应垫通长厚木板,架子应设扫地杆、斜撑、剪刀撑,并与建筑物拉结牢固。

(3)上人马道的坡度要适当,钉好防滑条,防滑条间距不大于300mm,并定期派人清扫马道上的积泥

(4)雨后高空作业人员应穿胶底鞋,注意防滑。

(5)雨季施工期间对脚手架安排专人巡查检修,特别是雨后地面容易下沉,防止架子悬空及下沉,确保使用安全。

(6)外防护的脚手架高于建筑物应做好防雷接地。

(7)雷雨天气应注意合理安排工序,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暴露在建筑物最高处,防止雷电直接伤人。

2.1.3.6吊装工程

(1)塔吊雨天后应及时检查,观察基础沉陷情况,并做好观测记录,如有沉降应立即进行处理,保证塔吊使用时的安全。

(2)塔吊接地电阻值要进行实测,其电阻值不大于4欧姆。

(3)塔吊基础四周挖不小于200mm*300mm的排水沟与现场临时排水沟连接,内侧抹灰,沟底向临时排水沟方面设5‰的流水坡度。塔基除落置于基岩的外,设四个沉降观测点,定期及雨后进行沉降观测,发生问题及时处理。

2.2 对待“热”的情况

2.2.1作业人员安全保障措施

(1)合理调整作息时间,避开中午高温时间作业。当工作需要时,加强防晒防暑保护措施,严格控制加班加点,高温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要适当缩短,保证工人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当室外温度高于35℃时停止施工。

(2)加强后勤供应工作,施工现场应及时供应符合卫生条件的茶水、绿豆汤等防暑降温饮品和人丹、藿香正气水等必备药品。一旦发现有人员中暑,应立即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处,进行临时急救,并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

(3)对高温环境下作业的人员,经常进行身体检查,发现有作业禁忌者,及时调换岗位。

(4)对搅拌站、预制场等固定作业点,搭建凉棚防紫外线,经常洒水降温,降低地表温度防热辐射。

2.2.2夏季高温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

夏季高温防汛工作总结篇5

入汛以来,中国天气气候异常复杂,长江中下游沿线防汛压力陡升,多省市防汛应急响应升级。1998年长江大洪水给国人留下深刻的记忆,那一年全国29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因灾死亡3004人。今年是否会再次遭遇1998年规模的大洪水?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6月6日,长江防汛抗旱指挥部通报称,长江流域3月到5月水雨情主要特征与1998年十分相似,种种迹象表明,今年汛期长江中下游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很大。

从降水量和暴雨次数看,今年汛期全国平均降水量,已超过1998年同期,比常年同期偏多23%,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多。南方地区出现了20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为历史同期最多;全国有155个县(市)累计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其中广东信宜等15个县(市)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今年3月至5月,长江流域宜昌站来水较近30年均值偏多六成,汉口、大通站偏多四成左右。与1998年同期相比,今年宜昌站来水偏多近八成,汉口站偏多近三成,大通站偏多近一成,洞庭湖城陵矶站偏多近两成,鄱阳湖湖口站与1998年同期相当。

长江中下游干流平均水位较历史同期偏高,与1998年同期均值相比,偏高1.5米至0.15米。

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也表明,今年的气候异常情况与1998年较为相似。主要推手是厄尔尼诺事件。所谓厄尔尼诺事件,是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现象。当该海区的海水表面温度比常年同期偏高0.5℃,并持续六个月以上时,则确认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14年的这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于2016年5月结束,共持续21个月;峰值强度为2.9℃,海温距平累积值为30.2℃。

这次厄尔尼诺事件,持续时间之长、峰值强度之高、海温累积距平之大,均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之最。自1951年以来,共发生了三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另两次分别起始于1982年和1997年。结果198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发生严重洪涝;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

不过,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今年夏季洪涝灾害较常年明显偏重,但程度弱于1998年。因为与1998年相比,今年我国中高纬的环流形势存在明显不同,冷空气势力明显偏弱。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告诉《财经》记者,目前尚未形成流域性大洪水。1998年的洪涝灾害是从闽江开始,到珠江水系的西江洪水,然后是长江、嫩江、松花江全流域大洪水。目前看今年和1998年的降雨特点也不同,1998年是集中在某些流域,持续时间更长,今年则较为零散。

气象数据显示,1998年6月12日至27日的一场暴雨天气过程持续了16天,而今年到目前为止最长一场暴雨持续时间仅为7天。

从入汛到6月份以前,长江中下游和鄱阳湖、洞庭湖的水位和来水,都高于1998年同期;转折出现在6月26日,此后水位开始低于1998年同期。不过,程晓陶表示,刚进入主汛期,未来两个月全国洪水形势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后面仍需警惕。

实际上,即使再次遭遇1998年那样规模的特大洪水,其所造成灾害也将比1998年时小很多。

主要原因是,1998年后,中国加大了水利基础设施投入,1998年至2002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规模达1786亿元,比1949年到1999年,这50年的投资总和高两三倍,其中防洪工程建设投资占总投资的70.4%。

相比于18年前,如今天气预报技术也提升很快。1998年,我国的数值预报刚刚兴起,各地向防汛指挥部提供气象服务多数还是依靠电话、传真,基本信息是通过人工分析、判断。虽然当年17轮强降水过程无一漏报,但是从产品的丰富性和服务的时效性来看,都与现在差距很大。

夏季高温防汛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 气候学 日照变化 气温变化 降水量变化 南雄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85-05

引言

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几乎所有人都了解了,而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地形各有不同,容易受到异常气候的影响,近年全国气候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也出现了很多异常的现象,全国多地多次发生极端的天气异常事件,有些地方更是频繁出现天气异常现象。在1998年,全国降水异常,造成全国性的洪水泛滥。南方地区在2003年夏季,气温持续超过35℃的时间超过1个多月,一些地区持续高温的时间甚至超过2个月。在2008年年初,南方地区受到了大范围的暴雪、冰冻袭击,对人民群众正常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社会经济也有一定的损失。而且,异常天气对各个产业均会造成影响,甚至关系到某个行业的发展。天气异常不但会对人民的生存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而且对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均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全球各国的政府机构对气候异常和气候变化越来越重视。气候变化主要包括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很多的气候因素出现变化后最终都会集中表现在温度和降水的变化上。如果想了解和掌握最近气候的变化情况,主要是应该对温度和降水的变化特征及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的对天气进行预测,可以减少因气候异常而造成的损失,还可以通过对气候变化的预测及对异常天气的分析增加人们对异常天气的预警和自我保护意识,现在气候异常已经成为世界环境领域和各国媒体非常关注的热点,如何通过气候预测来减少异常天气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是全国和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现在全球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对气候的研究也开展逐渐广泛和深入。研究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及趋势可以预测近期内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为各个产业提供异常天气预警信息,以减少各个产业因异常天气而造成的损失,对各个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南雄位于广东省最西北部,与江西相交,是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冬半年受大陆冷性高压控制,气温较低,寒冷少雨,多霜冻天气现,历年来最低气温都出现在一月。夏半年受副热带海洋性天气系统影响,加上本市处在红土盆地的地理位置,气温较高,热量充足,雨量充沛的偏海洋性的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19.9℃,最热月平均气温28.8℃,最冷月平均气温9.5℃,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0.4℃,极端最低气温-4.1℃;雨量充沛,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1495.2毫米;其中5-10月平均降雨量851.8毫米,占全年平均降雨量的66.9%,年平均相对湿度76%,最小相对湿度5%;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297天;全年日照1622.5小时,占可照时数的37%;年平均风速1.6米/秒,最多风向为东北偏东风;年平均蒸发量为517.9毫米;年雷暴日数66天;主要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高温、霜冻、低温阴雨、雷暴等。

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各地气象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很多科研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6]。现用南雄市1981- 2010年30年来的气温、降水、日照资料,对其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南雄市30年来的气候变化规律以及后期变化趋势。对南雄市人民政府指导工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资料与线性回归方法分析

1.引用南雄市1981- 2010年30年来的年来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及四季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做出年、季各要素的历史变化曲线[7-8],分析南雄市1981-2010年30年来的的气候变化特征。

2.某气象要素序列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设为y(x)=a+bx,b是某气象要素序列的趋势变化率,当b>0时,说明该气象要素是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的;当b

二、 年日照时数变化

南雄市30年来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622.5小时。日照时数偏多的年份有13年,偏多最多的年份是2004年,偏多355.2小时,其次是1986年,偏多272.5小时;日照时数偏少的年份有12 年,最少年份为1997年,偏少392.5小时,其次是1993年,偏少182.5小时。从总体分析,南雄市近30年的日照时数以0.4521h/年的递减的,相关系数为0.0006,无通过a=0.1的显著检验,表明年日照时数的减少趋势在统计上不明显。

从图1中可以观察到,近30年日照时数大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年代变化偏多的年份,第二部分是偏少年份,第三部分是偏多年份。具体为1983-1989、2003-2004、2007-2009年均为日照时数偏多的年份;1982、1993-1995、1997-2000、2002、2005-2006这10年的日照时数均为偏少年份;日照时数最长连续偏多年为12年,正常年份是1981、1989、1990、1996、2001年。总的来说,南雄市的近30年日照时数偏多与偏少的差距并不大,日照时数总数之和48676.2与历年48675.0相比,是正常的。1992- 1999年间平均日照时数较其他年份偏少。1.气候特征分析

1.1气温月变化

从各月平均气温的月变化的直方图,两头低,中间高。可以知,南雄市最热的月份是6-8月份,平均气温是28.1℃;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是9.4℃。这与影响南雄市的冷空气活动规律很吻合,10月份起冷空气就从北方南下,冷暖空气交替,气温变化不一,到了冬季,冷空气次数和强度增加更明显。平均气温最高为7月,最低为1月。其中2003年7月月气温最高,1984年1月气温最低。1月最高气温出现在1987年,2月最高气温出现在2009年,3月最高气温出现在2002年,4月最高气温出现在1998年,5月最高气温出现在1985年,6月最高气温出现在1999年,7月最高气温出现在2003年,8月最高气温出现在2009年,9月最高气温出现在2009年,10月最高气温出现在2006年,11月最高气温出现在2005年,12月最高气温出现在1992年。而1月和2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984年,3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985年,4月最低气温为1996年,5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999年,6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982年,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997年,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002年,9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997年,10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991年,11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009年,12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982年。

1.2气温的季节变化

广东自然季节的划分,以平均气温小于14度(12-2月)为冬季,大于或等于24度(6-8月)为夏季,介于两者之间为春(3-5月)、秋(9-11月)季气候。

从近30年四季图来看,每个季度的平均气温都是呈波动上升或者下降,季度上升率最高的是冬季0.0582℃/年,除了夏季30年来线性变化不大,很平缓,其它三个季度的线变化都是很大,约上升了1.0-1.5度左右;从相关系数来看,四个季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1762、0.005、0.02779、0.1991,用t 检验方法检验,春、秋、冬三个季度都通过a=0.01时的检验,它们的线性变化是显著的。

1.2.1春季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率为0.0366℃/年,平均气温偏暖明显的有6年,分别为1980年、1986年、1987年、1989年、1991年、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和2008年,比历年平均值偏高0.5~1.6.℃,偏高最多的是1987年,比历年平均值偏高1.6℃;偏冷明显的年份有9年,分别为1984年、1985年、1988年、1991年、1992年、1996年、2006你那、2007年2010年。比常年平均值偏低0.5-1.7℃,偏冷最多的是1988和1996年,比历年平均值偏低1.7和1.6℃。春季年平均气温最高的为2002年。1981-2010年,春季平均气温呈现整体升高的趋势。

1.2.2夏季平均气温变化不明显,最偏凉的是1997年,偏低1.2℃,偏低的年份有12年,包括1983年、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1992年、1998年、2003年、2007年和2009年。无偏很明显的偏热的年份,稍偏热的有13年,才偏高0.5-0.6℃;但总来看,还是正距平的年份多,还是稍偏热的。对夏季平均气温进行线性分析,显示1980-2010年夏季平均气温呈现平衡的趋势,并没有出现增高和降低的现象。

1.2.3秋季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率为0.0192℃/年,平均气温升高的有9年,分别为1982年、1983年、1987年、1989年、1990年、1998年、2003年、2006年、2007年和2009年,温度偏高0.5-1.2℃,偏高最多的年份是1991和2002年,偏高1.2℃;平均气温偏低的有9年,分别为1981年、1986年、1994年、1998年、1999年、2004年和2008年,偏低0.5~1.1,1998年偏低最多,偏低1.1℃。升温阶段主要集中在80年代初、90年代初。从距平来看,降温阶段主要集中在2000年代,自05-10年有5年是连续降温的,升温阶段主要在80、90年代,分别是1984-1988,1991-1994、和2003~2006年这几年都是连续升温的。但是对秋季平均气温的趋势进行线性分析,1980-2010年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1980-2010年间秋季平均气温约升高0.5℃。

1.2.4冬季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率为0.0582℃/年,温偏高的年份有13年,分别是1982年、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1994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2年、2007年和2009年,偏高0.5-1.9℃;冬季最暖的年份是1987、2002、2007、2009,分别偏高1.7、1.8、1.6℃、1.9℃;冬季偏低的年份有7年降温比较明显,分别是1982年、1983年、1984年、1995年、1996年、2005年和2008年,气温偏低0.5-2.9℃,最冷的是1984年,偏低2.9℃。冬季降温幅度最大的是80年代前期,冬季升温的主要在1990-2010年(除93、95-96、05、08年外)共有15年,气温呈曲线上升,暖冬现象很明显。冬季气温升高,说明影响本的冷空气次数减少或者是冷空气的强度减弱。详细结果见图6。

从气候是否异常来看,异常偏冷有一年是1984年,显著偏冷的有2年(2005年、2008年),偏冷的有3年(1983年、1985年、1995年);显著偏暖的年份有4年(1987年、2002年、2007年、2009年、2010年)其它年份都是正常的。其中异常偏热的为1987年。

1.3气温的年变化

1.3.1从资料统计图可以看出,南雄1981-2010年近30来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每年变化偏多偏少不一样,从计算结果可知,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率为0.028℃/年上升,高于广东省近50年的平均增温率 0.021℃/年[9],说明了南雄近30年升温幅度大。 1998年后升幅明显,都是在线性趋势线上方。年平均气温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81年代到96年(除87年外)是偏冷阶段,年平均气温最低是84年的8.9℃,距平为-1.0℃;97年后为偏暖阶段,年平均气温最高是09年的20.9℃,距平为0.9℃。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为1998年和2009年,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年份为1984年。对1980年-2010年年平均气温趋势进行线性分析,呈现上升趋势,但是1980年-2010年全年平均气温呈平衡趋势。.9℃,1984年(15.6℃)最低的距平为-0.9℃,有14年正距平,偏高的只有3年,1998年(19.6℃)偏高最大,正距平3.1 ℃。其它年份的正负距平值很小,总得来说,近30年的平均最低气温,大多数是正常的。1.3.3据统计,近30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4.5℃,年际变化为正距平的有13年,其中有9年偏高0.5-1.3℃,2009、2003年分别偏高1.2℃和1.3℃;呈负距平的有15年,其中有5年偏低0.5-1.2℃,偏低最大的是1998年(23.0℃)偏低1.5℃。从图9可以看出,平均最高气温年代变化是80-00年代末是偏低的,20年出现两个极值,后部分年代就是偏高的。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极端气温分析

2.1最高气温和高温天数

南雄市年极最高气温是在2003年,高达40.4℃;最低的1996年,为36.1℃。从图10可以看出,最高气温整体上都是上升的趋势。近30年的最高气温都是超过36℃,超过38℃的年份有14年,2003年之前极端最高气温年每年之间波动较大,之后较小,从2003-2010年连续7年超过38℃。详细结果见图10。

以广东日最高气温≥35℃作为高温天气的标准。从统计图可知,最多的是2007年22天,次多1994年17天;最少的是1987年只有3天和1997年的4天。1981-2010年高温天数一般在5天左右,但是1984年、1990年、1992年、1998年、2001年、2007年和2009年的高温天数均超过了10天。高温天数低于5天的只有1981年、1987年和1997年。2.2最低气温

南雄市年极最低气温是在1999年,为-4.1℃;最高的1988年,为2.1℃。最低气温波动最大的是由1998年的1℃降低到 1999年的-4.1℃。从图可以看出,最低气温整体线性上升变化不明,但从趋势变化率a=0.0081>0,还是略有上升的。近30年的最低气温都是低于0.2℃(除1988和1998年外),低于 -1.0℃的年份有13年,分别为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1990年、1991年、1993年、1996年、1998年、2003年、2006年、2010年。四、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1.季月和年降水特征分析

1.1季降水量变化

3-5月,春季的降水来自冷空气南侵的锋面活动,加上热力对流较强,是降水最多的季节,近30年春季月平均降水量为200.49mm,占全年降水量的40%。其中春季平均降水量最多的为1992年,最少的为1991年。对1981年-2010年春季平均降水量进行线性分析,结果显示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1981年-2010年春季平均降水量超过近30年春季月平均降水量的年份有10年,分别为1981年、1983年、1984年、1987年、1988年、1992年、1993年、1996年和2009年。1981年-2010年春季平均降水量低于近30年春季月平均降水量的年份有11年,分别为1985年、1986年、1989年、1990年、1991年、1994年、1995年、2002年、2004年、2006年和2008年。量

6-8月,南雄月平均降水量164.83mm之间。受锋面低槽影响,常常出现大范围暴雨。这三个月的降水量就占全年的33.1%,常常引起洪涝灾害。前汛期各月降水量是随时间递增而平衡的。夏季平均降水量偏高的年份有14年,分别为1984年、1985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2002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夏季平均降水量偏低的年份有14年,分别为1983年、1988、1989年、1990年、1991年、1992年和2000年。1981-2010年夏季平均降水量最多的为1994年和1997年。而1988年-1992年夏季平均降水量普遍偏低。对1981-2010年夏季平均降水量进行线性分析,结果显示,夏季平均降水量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9-11月,属后汛期,这期间主要是热带气旋影响或登陆本省时带来的降水。秋季月平均降水量65.1 mm,占全年降水量的9%。1981-2010年秋季平均降水量最高的年份为2002年,最低为1996年,高于平均水平的年份为1981年、1982年、1985年、1987年、1990年、1991年、1999年、2006年。低于平均水平的年份为1983年、1984年、1986年1988年、1989年、1995年、1996年、1997年、2004年、2007年、2010年。对1981-2010年秋季平均降水量进行线性分析,结果显示,秋季平均降水量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12-2月份正是夏季风向冬季风过渡的季节,干燥而寒冷的极地大陆气团逐渐影响和控制南亚大陆。冬季月平均降水是68.21 mm,占全年降水量的13.7%。冬季平均降水量最多的年份为1983年,而最低的年份为1984年。对1981-2010年冬季平均降水量进行线性分析,结果显示,冬季平均降水量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1.2 月降水量变化

南雄月降水量变化是首尾少,中间多,降水量最多月份在前汛期(4-6月份),每个月的降水量都在150mm,3月份约100-150mm,占前汛期雨量的20%-25%,4月份,约100-150mm,占前汛期雨量的20%-25%,5月份约150~200mm,占前汛期雨量的35%-40%,六月份约150-200mm,占前汛期雨量的40%-45%。月降水量最大为1992年的3月,甚至超过了南雄市平均雨量最多的4月、5月和6月。月平均降水量1月、2月、3月、4月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4月、5月、6月的平均雨量基本持平,而从7月开始,至10月为止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 10月、11月、12月的平均雨量基本持平。月极小值最高的为1990年。

6-8月缓减,10月份降水量锐减,以后逐月降水量递减,11月降水量减至40-50mm;12月又继续减至20-40mm,30年来最少的年份是1983年1月仅下了2.3mm,最多的年份是1992年3月484mm。

从每个月的变化率(距平百分比),1-2,9-12月份的降水量是呈减少的趋势,3-8月是呈增多的,降水量主要出现在汛期。一年的降水量主要来自汛期,要是当年汛期的降水量偏少了,年降水量也就是偏少了,成正比例关系的。详细结果见表1。

1.3年降水量变化

从近30年降水量变化来看,可知降水量是减少趋势,每年度的降水量不一,1981-1986、1988、1993-1995、1998-1999、2003年为多雨期正距平占43%;1987、1989-1992、2000-2002、2004-20005、2008、2010年是少雨期负距平占40%;正常年份1996-1997、1999、2006、2009年,只占17%。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94年,偏多440.8mm(30%),年降水量最少的是2005年,偏少384.9mm(26%),降水变化趋势系数为-6.9684mm/年,相关系数为0.066,变化是明显的。详细结果见图17。

把月、季度、前汛期、汛期、年降水量综合起来对比,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最大为春夏两季节,所以全年的降水量多少,主要靠这两个季度的降水量多少来决定。要是春夏季节降水偏多,意味全年的降水量也就偏多了,它们是成正比关系的。

2.前汛期和汛期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分析

从线性趋势变化年来,前汛期是以2.5273mm/年上增多, 汛期降水量平均值为1069.173毫米,占30年平均降水量的72%,前汛期降水是平均值为424.89mm,占30年平均降水量的28%。各年汛期降水量与30年汛期平均值相比,偏多2-3成有10年,偏多最多的是1993年,偏多近3成;偏少2-3成的有10年,偏少最多的是1991年,偏少近4成。详细结果见图18。

3.极端降水分析

南雄市近30年最大日降水量是1991年为152.7mm, 大暴雨的年份有11年,占36.7%,50 mm≤日降水量≤100mm,暴雨的年份有17年,占56.6%,最少是2007年39.8 mm和1989年47.4mm,无暴雨日的年份只占6.7%。从图19可以看出,日降水量的线性上升变化不明显的。

从统计表2来看,年平均出现暴雨日数不到5天,3-9月平均每个月不及一次暴雨,都是以中雨和大雨为主,所以南雄在汛期较少发生洪水灾情,对人民和农业生产很有利。1981-2010年日降水量大于等于50.0mm日数最多的为6月,最少的为1月,1981-2010年1月日降水量大于等于50.0mm日数为0天。。

五、气温和降水量的异常分析

变异系数是衡量资料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另一个统计量。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称为变异系数,记为C・V。当c的绝对值>1时,表明该气象要素偏离均值的程度比平均值更明显,当C的绝对值

从气温的变异系数来看,最大的是1981-1985这个阶段性,随着年份的增多,变异系数越小,说明气温波动的幅度大,降水量的变异系数,最大的是1991-1995年。

根据气候学的划分等级标准:t≥2度为异常偏冷(暖),1.5度≤t≤2度为显著偏冷(暖),在1度≤t≤1.5度偏冷(暖),1度以内为正常。,降水的划分标准,R在±80%异常偏多(少),R在±80%-±50%之间为显著偏少,R在±50%-±25%为偏多(少),R在±25%之间为正常降水。

南雄近30年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都无现异常偏冷(暖)和偏多(少),气温都是正常的;降水偏少年份有1986-1990、1996-2000、2001-2010这三个5年段略偏少,略偏多年份是1981-1985。

六、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从气候上来看,降水量与单个气象要素没有直接关系。降水量与纬度、下垫面、季节、大气环流等因素有关。影响降水量大小条件:1、水汽条件2、上升运动3、云物理条件;影响气温高低的主要因素:1、大气运动冷暖平流2、垂直运动3、太阳辐射4、天空状况(云、风力等)。这表明降水与气温的变化主要受冷空气和高空西槽、南支槽、切变线等天气系统影响很大的作用,还有可能分别受制于某些影响因素。

对南雄近30年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30年来南雄四季气温除了夏季变化不大,其他季节的温度缓慢上升;而降水量方面,30年来四季降水量夏季降水量有所增加,而其他季节的降水量缓慢下降。推测气温与降水量的关系,从降水量的年变化与气温年变化的关系来看,它们是呈相反关系的[10-11],气温偏低时期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时降水就偏少。根据南雄近30年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对近几年春季、秋季和冬季的温度缓慢上升及降水量有所减少的状况进行预测,夏季的降水量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应注意做好夏季防洪和防涝工作。

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来看,从图20可知南雄近30年的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168.81x+4857.6,相关系数为0.0939,用t 检验方法检验,都通不过a=0.01时的检验,降水与气温的线性变化是不显著的。

小结

1.近30年南雄的气候变化与广东气候变化基本一致,即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降水呈波动下降水趋势,降水的年代与气温变化年代的趋势呈反相关的。春、秋、冬三个季节的气温线性变化和年平均的气温线性变化是一致的,且三个季节都是增温,年平均气温自然也是上升的。

2.南雄市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变化明显,每年以6.9684mm变化系数在下降;春夏两季度的降水对年降水影响最大,相关系数最大;夏季降水量呈缓慢增加的趋势,当地应做好夏季防洪防涝工作。

3.南雄市的近30年的日照时数偏多与偏少都差不了多少,日照时数总数之和48676.2与历年48675.0相比,是正常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

4.降水与气温都是主要的气候要素,综合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些年份有相关关系,有些年份无相关关系。这种复杂情况可能表明:降水与气温之间到底谁影响着谁还说不清,它们很可能还分别受到了其他重大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章名立,曾昭美,季劲钧.全球增暖过程中亚洲东部区域气候的特点[J].地理学报,1996(6):518-524.

[2]高锋,王宝书.全球变暖与东北地区气温变化研究[J].海洋预报,2008,25(1):25-30.

[3]谢龙生,罗碧瑜,古霖等.1965-2007年蕉岭县气温变化特征[J].广东气象,2010,32(2):37-38.

[4]钟美英,魏伟良,刘竞雄.五华县近52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广东气象,2012,34(2):41-44.

[5]陆杰英,蔡蕊,江梦天.增城市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广东气象,2011,33(6):31-33.

[6]D. Founda, K. H. Papadopoulos,et al. Analysis of mean,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in Athens from 1897 to 2001 with emphasis on the last decade: trends, warm events, and cold events.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04,44: 27- 38.

[7]陆杰英,蔡蕊,江梦天.增城市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广东气象,2011,33(6):31-33.

[8]唐仕佳,李蕾,孔树剑.广宁近4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广东气象,2013,35(6):40-43.

[9]罗伟华,张明洁.近47年来广东省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广东气象,2009,31(1):35-38.

夏季高温防汛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设计洪水;面积倍比;坝体设计;防洪标准;径流分析

1 流域概况

乌云河新村拦河坝工程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境内乌云河河口附近,行政区域隶属于嘉荫农场,乌云河为黑龙江右岸一级支流,流域范围在东经129°02′~130°00′,北纬48°35′~49°09′之间,流域面积2949km2,流域形状是上宽下窄略呈三角形,流域呈西南东北走向,属典型山溪性河流。流域平均坡降5.31‰。流域主要支流左岸有福民河汇入,河长42km,集水面积489km2。右岸有樟子气河汇入,河长40km,集水面积302km2。乌云河流域地貌属小兴安岭北麓山地,流域内山岭连绵,沟谷纵横,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广布阔叶林,有少部分针叶林。上游多为高山峡谷构成的山地特征地貌,海拔最高点606m,河流沿岸山势地形起伏较大,平均起伏量在30~86 m,平均坡度为40度。下游主要以低丘陵和漫岗山地为主,坡地角度在30度以下。山谷中除少量沼泽湿地外,还广泛分布着经流水切割而成的熔岩台地,台地表层土壤含丰富有机质,部分已被开垦为耕地。

2 流域水文及工程概况

2.1 流域代表站

流域代表站东风水文站位于黑龙江省嘉荫农场良种场,属乌云河出口控制站,属国家二类精度站,地理坐标为东经129°58′,北纬48°59′,集水面积为2272km2,断面以上河长126km,至河口距离为8.5km。东风站水文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冰清、水温、岸温、降雨、蒸发等,观测资料年限为53年。

2.2 水文特性

本区域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天较晚多大风,夏季较短而湿热,秋季霜来早,冬季严寒漫长。流域年平均气温为零下0.5℃。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份,;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流域水文要素在年际和年内的变化差异较大,年径流深在60~350mm之间,多年平均径流深161.0mm,历年平均径流量为4.20×108m3,径流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都存在较大差异。洪水包括春季凌汛和夏汛,春季凌汛发生在4~5月间,主要由融雪径流和冰凌卡塞所形成。凌汛水位有时高于夏汛水位,成为本年最高洪水位。夏汛洪水发生在6~9月份,以7~8月份出现次数为最多,约占总数73%左右,多因局部暴雨或全流域降雨所产生。大气降水为乌云河主要补给水源,属多雨地区,局部暴雨多发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61.7mm,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年内降水集中在6~9月份,降水量418.1mm,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74.4%。这期间的降雨是形成本区雨洪、内涝的主要原因。

2.3 流域内工程现状

乌云河流域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多年平均来水量为5.65×108m3。目前在流域中游仅有一小型水电站,控制面积2200km2,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水库规模二等,电站规模四等,总装机容量1200千瓦,有单机容量2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6台,流域内现有村屯及农场连队5个,人口约12600人。流域干流现状综合防洪标准约为五年一遇,主要由河道控制泄量。

2.4 拟建拦河坝工程简介

坝址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28°59′02″~129°00′15″,北纬48°59′13″~49°00′02″,位于乌云河河口附近,库区主要功能为旅游观光和水产养殖,兼顾一定的防洪作用。设计坝高9.0m,长度100m,坝顶宽度6.0m。设计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洪水。坝体上游设两处20m宽导流泄洪渠道,如遇超标准洪水时坝体自然溢流。

3 径流分析

3.1 径流成因

乌云河流域径流成因以降雨径流为主,其次是融雪径流,枯水期还有少量的地下水和泉水补给。径流的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5~9月,可占年径流总量的85%,冬季径流很少,11月至次年的3月径流量仅占年径流总量的8%。

3.2 年径流系列丰枯水分析

分析计算东风站年径流系列差积曲线和历年径流变化,东风站年径流具有明显的丰平枯周期。丰枯变化大周期约为20年。实测最大年径流为11.1×108m3(1991年),实测最小年径流为的0.949×108m3(2008年),最大年径流为最小年径流的11.7倍。

3.3 年径流频率分析

利用东风站1959~2011年53年连续径流系列进行频率计算,按P-Ⅲ型理论频率曲线,分析统计参数,适线确定变差系数Cv值、取Cs=2.0Cv。统计参数及设计值如表1所示。

表1 东风站年径流频率计算成果表

3.4 坝址径流

3.4.1 坝址设计年径流

东风站集水面积2272km2,多年平均径流深161.0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2×108m3。工程坝址以上集水面积2949km2,二者比值为1.30,利用面积倍比法计算坝址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46×108m3,折算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85.0mm,坝址设计年径流成果如表2所示。

表2 乌云河拦河坝工程坝址设计年径流成果表

3.4.2 年月径流系列

乌云河水库工程坝址以上集水面积2949km2,是东风站的1.3倍,故坝址年径流系列可采用多年平均来水系列法推求。用东风站的年径流系列进行倍比即可求得坝址1959~2011年共53年径流系列。坝址月径流系列可借用按东风站历年平均各月径流年内分配比计算,坝址年月径流系列计算成果表略。

4 洪水

4.1 暴雨洪水特性

洪水来源为上游暴雨径流和干流乌云河,支流福民河、樟子气河来水为主。洪水多发生在8月份,以干流乌云河,支流福民河、樟子气河洪水叠加形成。根据实测资料,最大洪水年份为1961年、1999年、2005年、1974年、1968年。历年最大洪峰流量为3250m3/s(1961.8.7,调查值);重现期相当于百年一遇。历年最小洪峰流量为13.8m3/s(1978.8.6);乌云河系山溪性河流,洪水暴涨暴落,洪峰滞留时间一般为1~2小时,洪峰形式为单峰型。涨洪历时2~3天,落洪历时15~18天。

4.2 单站设计洪水

4.2.1 代表站设计洪水

利用乌云河东风站1959~2011年53年洪峰及1、3、7天洪量连续系列,统计分析其经验频率,按P-Ⅲ理论频率曲线适线确定均值和Cv值。洪水参数及设计洪水如表3所示。

4.2.2 坝址设计洪水

坝址设计洪水成果。乌云河水库工程坝址设计洪水按我省综合的面积指数公式计算。设计洪峰流量计算公式为:Qmp=Qm站(F坝/F站)0.67

式中:Qmp、Qm站-分别为坝址和代表站不同频率的设计洪水,m3/s;F坝、F站-分别为坝址和代表站集水面积,km2。

设计洪量计算公式为:Wip=Wi站(F坝/F站)n

式中:Wip、Wi站-分别为坝址和代表站不同时段的设计洪量,104m3;i-洪量时段,i=1、3、7d;P-设计频率;n-面积比指数,按我省综合成果,1、3、7天洪量n=0.83、0.85和0.87。

按上述公式推求坝址洪水均值,Cv值采用东风站适线成果,Cs值为2.5倍的Cv值。坝址设计洪水成果如表4所示。

5 结束语

经分析,乌云河新村拦河坝工程设计标准基本符合流域径流、洪水等水文特性,坝址选择合理,坝高达到设计洪水泄量要求。工程设计在水文计算方面技术上可行,适宜立项兴建,以便流域资源尽快发挥效益。

参考文献

[1]金光炎.水文水资源随机分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5-65.

[2]黑龙江省水利厅.黑龙江省水文图集[M].哈尔滨:黑龙江省水利厅,1996.

[3]黑龙江省水文总站.黑龙江省水资源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14.

夏季高温防汛工作总结篇8

关于任何事物的知识都有五个层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称、定义、形象,有关事物的智识或者知识,以及事物本身——这才是知识的真正目标。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中国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中国高中地理知识点1中国的自然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①耕地——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②林地——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即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③草地——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以及东南部低山丘陵区的草山、草坡。

2.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三多三少一大”。

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年际变化大。

4.华北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A、自然原因:①多属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少,河流径流量小;

②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B、人为原因:①人口和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对水资源的污染和人为浪费严重;③缺少水资源综合利用设施,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

5.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一是开源,包括①建设水利工程(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②开发地下水;③设法用最经济的办法淡化海水;④人工增雨;⑤开发利用冰川;⑥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二是节流,包括①节约用水,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培育耐旱作物,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等);②保护水源,防治水污染;③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

6.南水北调三条线路及优缺点

A、东线(长江—京杭运河—天津):①优点——水源充足,可调水量大;有京杭运河和天然湖泊可利用,修建快,投资小。②缺点——在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需建火电站,运转费用大;水质较差,也易受污染;易使沿线地下水位上升,发生次生盐碱化。

B、中线(丹江口水库—郑州、石家庄—北京):①优点——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送水;水质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水源有保证,可调水量较大;封闭输水,不易被污染,也不易引起沿线盐碱化。②缺点——新挖渠道或铺设管道,工程量大,投资大。

C、西线(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黄河—西北地区):①优点——输水线路短;水质好;可改善黄河上游生态环境。②缺点——地形复杂,工程巨大,投资大;可调水量小;可能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7.我国水能、太阳能、风能的分布

A、水能资源:①地区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西北地区;西南最多,华北最少。②河流分布——长江水系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黄河和珠江水系水能蕴藏量也较大。

B、太阳能资源:①丰富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及新疆。其中,青藏高原西南部最丰富。②贫乏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部及湖南一带,其中四川盆地最贫乏。

C、风能资源——①东南沿海及其附近的岛屿;②西北内陆地区(新疆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③青藏高原北部;④东北地区和河北北部。

8.我国北方和西北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①冬季亚洲高压势力强大,形成强劲的偏北风;

②该地靠近亚洲高压中心;③春秋季,冷暖空气在此相遇形成锋面,因暖空气干燥易形成大风沙暴天气;④或因地形起伏大而多峡谷风,或因地形平坦开阔对风的阻力小。

9.我国东南沿海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海陆风;

②夏季风偏南风强劲;③夏秋季节多台风;④海面对风的阻力小。

10.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①大陆架宽而浅,太阳光可直射海底,水温适宜,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

②有众多的河流注入近海,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为海洋鱼类提供足够的饵料;③有寒暖流交汇(日本暖流和沿岸南下冷水),海水容易发生搅动,下层的营养盐类泛到上层,使上层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特别丰富,吸引大批鱼类到来。

11.舟山渔场的成因——①有台湾暖流与沿岸冷海流交汇;

②长江、钱塘江带来有机质和营养盐类;③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类生活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④位置适中,地处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地带,是多种经济鱼类回游的必经之地。

12.影响渔业资源的因素:①水中营养物质的含量;

②水温;③光照;等。

13.海水晒盐的条件——①有大面积平坦的泥质海滩;

②有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晴天多,雨天少,光照充足,蒸发旺盛)。我国主要盐场——长芦盐场(最大)、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

14.我国主要矿产的分布

A、煤炭:北多南少,60%以上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也不少。山西(最多)、内蒙古、陕西、新疆等省(区)煤炭资源丰富。

B、石油、天然气:①石油——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大陆上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沿海大陆架也蕴藏着较多的石油。主要油田有——大庆、辽河、华北、胜利、中原及塔里木盆地的塔北和塔中油田等。②天然气——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盆、准盆)、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鄂尔多斯)四大气区,以四川盆地最多。

C、铁矿——八大铁矿,南北平分:鞍山、本溪、迁安、白云鄂博、攀枝花、大冶、马鞍山、石碌。

中国高中地理知识点2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我国内、外流区域的界线——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mm的年降水量线。

2.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水位(汛期)、流量、含沙量、冰情、流速或水能。

3.河流的水系特征——指源地、流程(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与河网密度、河流弯曲系数、水系形状等。

4.我国四类地区河流的判断:①春汛、夏汛东北地区河流;

②流量小、冬季断流西北地区河流;③流量大、汛期长南方地区河流;④流量小、汛期短、季节变化大华北地区河流。

5.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因素有:①地形起伏大小;

②气候因素中的降水强度;③植被覆盖状况;④土壤质地;等。

6.长江中下游的洪灾及防治

A、洪水的来源——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上游的干支流,二是南面的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三是北面的汉江。在有些年份,若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

B、长江中下游洪灾严重的原因——①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这是因为:流域内气候湿润,雨季长,暴雨多,加之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使长江干流汛期长、水量大。在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干支流多股洪水汇合在一起,长江干流就会出现特大洪水。②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原因:一是人口稠密,用地紧张;二是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削弱。③河道宣泄能力不足,原因:中下游地势低洼,且河道弯曲(如荆江河段等),使河水流速较缓,水流不畅,排洪不畅;中上游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此外,由于人们破坏植被导致的水土流失,还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加大了河流的洪峰流量。可见,造成长江洪灾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但首先是自然因素,其次才是人为原因,人为原因起到了加剧洪水灾害的作用。

C、防治措施——①中下游加固江防大堤;②中上游兴修水库,中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③重点治理荆江河段(裁弯取直、分洪等);④长江上游造林和水土保持(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⑤修建三峡工程——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

7.黄河下游出现断流的原因——①径流量小。

黄河流域大部分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且流域面积较小,支流少,使黄河年平均径流量较小;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少有支流汇入,使下游水量更小;另外,黄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使枯水期和枯水年下游易出现断流。②工农业用水和人口生活用水量大。黄河沿岸工业以煤炭、钢铁、纺织、化学等工业为主,耗水量大;农业灌溉多以漫灌为主,需水量大;黄河流域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量极大。黄河沿岸大量的用水消耗,使下游径流量进一步减少。③由于节水意识不强和管理及技术落后等原因,使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的浪费较大。④由于蒸发和渗漏损失,也是下游水量逐渐减少。

8.黄河水害及治理

A、黄河水害及成因——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形成地上河。

B、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治黄的关键是治沙;治黄的根本是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C、治理黄河水害的措施——①水土保持。在中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开展生物措施(造?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和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相结合的水土保持工作。②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如小浪底水利枢纽,对拦沙、调沙、防洪、防凌、解决下游断流问题将起到作用)。③兴修、加固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9.黄河凌汛

A、发生河段——①上游河套一段(宁夏、内蒙古境内);②下游山东境内一段。

B、发生时间——冬季(河水开始封冻时)和春季(河水开始解冻时)。

10.黄河下游流域狭窄,几乎无支流的原因——河床高出两岸地面,形成地上河,支流无法汇入。

11.河流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①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原因:地势起伏大,或位于地势阶梯过渡地带);

②河流径流量大(原因:气候湿润,降水丰沛)。

12.建设水电站(基地)的条件:一般从方面进行分析:①水能是否丰富;

②建坝难易及工程投资大小(地形、地质条件);③移民规模及难度;④淹没损失(耕地和城镇等)大小;⑤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水平或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等。

13.河流洪涝灾害的一般成因

(1)自然原因:①水系特征:a、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b、地势低平,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c、地上河两岸河堤易决口溃堤;d、扇状水系或东西对称水系使各支流洪水同时汇入干流,使干流洪峰叠加;e、河道泥沙淤积或入海河道单一,使排洪不畅。②水文特征: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河流流量大;b、河流含沙量大,淤塞河床;c、干流汛期长,水量大。③气候特征:a、气候湿润,降水丰沛,多暴雨;b、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

(2)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a.、过度砍伐,陡坡开荒,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使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使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②围湖造田及植被破坏导致的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14.河流洪涝灾害的治理原则、措施

(1)治理原则——上游:调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

(2)治理措施——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修建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15.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因素(即发展内河航运的条件):

(1)自然因素:①地形——水流速度:地形影响落差进而影响水流速度。流经平原的河流河宽水缓,有利通航。②气候——径流量及变化、结冰期或封冻期:a、降水——影响河流水量、水位及季节变化。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利于航运。b、气温——影响水温,从而影响结冰期或封冻期,影响通航时间。③水系特征——河道宽阔,河网稠密,有利于航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程度:流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促进航运发展。

16.我国的两大湖泊分布区是: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

17.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

(1)干旱地区的湖泊——①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旺盛,使湖水减少(或由于全球变暖,蒸发加剧,使湖水减少);(自然原因) ②工农业和人们生活大量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水量减少。(人为原因)

(2)湿润地区的湖泊——①流域内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湖泊中淤积;②人类大量围湖造田,使湖面缩小。

中国高中地理知识点3中国的气候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①冬季:特点——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

成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少于南方,气温低得多;同时,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②夏季:特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成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较南方低一些,但北方的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的时间长,因而获得的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此外,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所以,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2.我国的一月均温0?C等温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分布。

3.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成因——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最低。

4.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吐鲁番盆地,成因——①深居内陆,受大陆影响增温快;

②海拔低,气温高;③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气流越过山地进入盆地时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效应;④沙漠广布,吸热快;⑤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5.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

我国跨温度带最多的省(区)——甘肃,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垂直温度带四个温度带。

6.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成因——因为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得到的海洋水汽多,降水多;向西北方向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减弱,得到的海洋水汽越来越少,所以降水量逐渐减少。

7.我国几条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①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

②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③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青藏高原北部—喜马拉雅山中段一线。

8.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9.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大阴贺巴冈”一线,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10.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风和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①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②推移规律:五月——夏季风在南部沿海登陆,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华南地区进入雨季;六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移到长江流域,雨带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持续到七月上旬),4—6月华北出现春旱;七、八月(七月中旬以后)——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先后推进到华北、东北,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伏旱;九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南撤到长江以南;十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在大陆上消失。(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11.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火烧寮,成因——①冬季位于东北季风的迎风坡,夏季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冬、夏季风均带来大量的海洋水汽;

②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③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有台风雨;④附近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该地还是我国少有的多冬雨的地方。因为,冬季该地盛行的东北季风来自海洋,饱含水汽的海洋气流受到地形的抬升,就形成绵绵冬雨。)

12.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成因——深居内陆,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13.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我国跨四类干湿地区的省(区)——西藏、甘肃、陕西、内蒙古。

1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①位置的影响(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

②地形的影响;③季风的影响。

15.我国的气候特征——①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②雨热同期;③气候复杂多样。

16.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A、有利影响:①夏季高温,使需热较多的作物水稻、玉米等种植区大大向北扩展;②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③气候复杂多样,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B、不利影响:①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②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③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④高寒、干旱气候区广,不利于农业发展。

17.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有——①江淮地区六、七月份的梅雨;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份的伏旱;③东南沿海夏秋季节的台风;④华北地区春季和初夏的春旱;⑤全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寒潮;⑥全国大部分地区春季的倒春寒(春季的强低温和雨雪天气);⑦东北、华北、西北春季的风沙天气;⑧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的暴雨洪涝;等。

18.我国旱涝灾害与夏季风的关系——①受夏季风进退影响的锋面雨带的移动,导致北方的春旱、夏涝,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正常年份);

②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19.华北春旱的成因——①春季,夏季风尚未到达华北地区,降水少;

②春季太阳高度增大,升温快,又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③春季正是华北地区小麦返青和春耕季节,需水量大。

20.长江中下游伏旱的成因——7、8月份,夏季风和锋面雨带推进到了华北、东北一带,长江中下游受副热带高压(或反气旋)控制,形成高温、晴朗、干旱的天气。

此时,正是水稻旺盛生长极需要水的时期,所以,伏旱往往会给水稻的生长带来威胁。

21.华南及西南冬、春干旱的成因——①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②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③农田有作物生长,需水量大;④西南地区易发生干旱还与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渗漏损失有关。

22.秦岭—淮河一线的气候意义有——①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

②800mm年等降水量线;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④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界线;⑤≥10℃积温4500℃等值线。

23.描述某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主要从气温(高低及变化)和降水(降水量及季节分配)两方面描述。

24.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主要从气候类型、气温(高低及变化)、降水(降水量及季节分配)、水热组合状况(如季风气候的雨热同期),以及其它突出的气候要素特征(如光照、风、气压等)等方面描述。

25.影响气温的因素有——①纬度(或太阳辐射);

②下垫面状况(包括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洋流、植被状况、地面性质等);③大气运动;④天气状况;⑤人类活动;等。

26.影响降水的因素有——①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季风的影响);

②天气系统;③地形地势;④海陆位置;⑤洋流;⑥人类活动;等。

夏季高温防汛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事活动;建议

0.引言

农业是桐柏县的支柱,天气的好与坏,不仅仅是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也间接影响着整个县域的经济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加强气候事件分析,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2011年桐柏县天气持续异常,和去年相比依然是干旱少雨占据着全年,大风和冻害也时有发生,对农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致使当年的农作物有一定减产。

1.桐柏县的气候概况

1.1桐柏县历年气候特点

桐柏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气候凉爽,冬季干燥寒。多年平均气温15.0℃,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7℃,极端最低气温为-16.8℃;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为39.6℃。作物生长期年平均292天,无霜期年平均23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68.1小时,0℃以上持续期329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149.8毫米。降雨量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在时间分布上,一年内降雨呈两头少中间多,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月至9月,7月最多。

1.2桐柏县2011年的气候特点

1.2.1气候特点分析

年平均气温15.1℃,比历年平均值偏高0.1℃;年总降水量855.4mm,比历年平均值偏少294.4mm;年日照总时数1683.8小时,比历年平均值偏少284.3小时。年内共出现8次暴雨日,最大的一次出现在7月24日,日降水量为59.6mm,因降水强度不大,加上长期缺雨干旱,故未造成灾害。干旱是今年的主要气候特征,全年除了2月、11月降水稍偏多外,其它月份降水均严重偏少,给农业生产和城市用水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年内还出现了11次大雾天气、6次大风天气和2次雨凇,未造成太大的影响。去年和今年降水持续严重偏少,出现了严重干旱,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灾害。

1.2.2气候要素分析

(1)气温:年平均气温15.1℃,正距平值0.1℃,异常度0.6,分类结果略偏高。

(2)降水:年降水量855.4,距平百分率-26%,分类结果属严重偏少。汛雨于6月18日开始,比常年晚了3天。汛雨量441.4,较常年偏少22%,属严重偏少年份。

(3)日照:年日照时数1683.8小时,距平百分率-14,异常度为-1.9,分类结果属显著偏少级。

2.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分析

2.1大风

4月26-30日共出现了4次大风,最大瞬间风速为17.8m/s,寒冷的大风严重影响了塑料大棚的香菇和蔬菜的生长,还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果树的开花坐果,造成结果较稀。

2.2暴雨

年内共出现了8次暴雨日,但总量都不大,最大的一次暴雨日仅为59.6mm,降水强度不大,加上长期少雨干旱,故未造成灾害。

2.3干旱

因年内降水偏少严重且分布不均,故干旱是2011年明显的气候特点。春季3月上旬到5月下旬出现了较长时间的旱情,旱情严重,属严重干旱,造成小麦减产,城区停水,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秋冬季也出现了旱情,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小麦的出苗及正常生长。

3.各月天气气候特点分析、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和农事活动建议

根据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和气候特点,总结分析各月天气气候特点、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和农事活动如下:

2011年一月为年内最冷的月份,月平均气温-0.8℃,最低气温-10.1℃,降水量3.7mm,盛行寒冷干燥的偏北风,气温低,降水严重偏少。其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冻害、干旱、寒潮和森林火灾。主要的农事活动是①抗旱,适时浇水,控制小麦旺长;②做好森林火险等级预报;④蔬菜防范冻害。二月气温变幅较大,平均气温4.7℃,最低气温-6.7℃,降水量34.6mm。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冻害和寒潮。主要农事活动是采取浅锄断根措施控制小麦旺长。三月气温回升迅速,乍寒乍暖,降水较少,平均气温9.8℃,最低气温-2.1℃,降水量23.9mm。农业气象灾害是晚霜冻、干旱、病虫害和森林火灾。主要的农事活动是①防御晚霜冻;②森林防火;③杂草及病虫害防治;④追施拔节肥。四月平均气温17.9℃,最低气温1.2℃,降水量31.7mm。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干旱、病虫害、大风和森林火灾。主要的农事活动是①病虫害防治;②抗旱;③春播作物田间管理;④提防寒潮大风。五月气温回升迅速尤其明显,降水严重偏少,月平均气温21.7℃,降水量60.4mm,最高气温36.3℃。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干热风、病虫害、干旱和森林火灾。农事活动是①浇灌浆水;②防小麦干热风和后期倒伏;③夏收夏种农用天气预报;④做好玉米的点种工作。六月开始炎热,气温高,降水变幅较大,月平均气温26.0℃;降水量139.9mm,极端最高气温在38.8℃。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初夏干旱。农事活动是①夏收夏种农用天气预报;②做好秋作物的查苗补苗工作;③做好汛前的准备工作。七月是农作物旺盛生长时期,气温高,干旱,平均气温27.8℃,降水量165.7mm,极端最高气温38.1℃。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为旱灾。主要的农事活动是秋作物苗期抗旱和花生、豆类做好田间管理。八月气温仍偏高,降水极为不均,严重偏少,月平均气温24.9℃,降水量135.8mm,最高气温35.1℃。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有:夏旱和病虫害。农事活动是秋作物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九月气温开始下降,降水减少,月平均气温19.7℃,降水量56.0mm。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仍是干旱。主要农事活动是花生、豆类和玉米及时收获,晾晒入仓。十月降温明显,降水不均且偏少,秋旱,月平均气温15.6℃;降水量63.5mm。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干旱和森林火灾。农事活动是适时播种小麦和森林防火。十一月降温迅速,常有冷空气侵袭,寒潮降温,降水较常年偏多,月平均气温11.2℃,降水量98.9mm,最低气温1.8℃。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为冻害。农事活动是肥力不足的麦田注意适时追肥,促根增蘖。十二月寒冷、干燥,气温低,降水略偏少,月平均气温3.0℃,极端最低气温-4.7℃,降水量17.9mm。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冻害。农事活动是做好防冻工作和镇压、断根等控制小麦旺长。

4.结论

2011年桐柏县天气气候条件有利有弊,除了旱情外,其它的农业灾害都不明显。小麦亩产有一定减产,但影响不大,秋季收成也不错。从桐柏县2011年的气候分析可以看出,气象灾害是制约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适时采取各种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是增强农业对异常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必要手段。 [科]

【参考文献】

[1]王春乙.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进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胡毅,李萍,杨建功,等.应用气象学(第二版)[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夏季高温防汛工作总结篇10

各县(区)住建局,开发区、徐圩新区建设局,各有关单位:

夏季来临,建筑工地施工存在汛期、极端天气、高温、火情等诸多不利因素,时值施工高峰期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江苏发展大会、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和党的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召开,安全生产十分重要。为认真做好夏季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省住建厅、市安委会和市消委会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状况,决定开展夏季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大检查,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各部门、各企业要切实重视夏季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责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认真排查安全管理薄弱环节、查找安全生产和消防重大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帮促。通过全面提升责任主体的防汛防暑防火等安全保障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施工安全事故、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检查范围

全市在建房屋建筑、市政设施工程。

三、检查内容

依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建筑施工现场环境卫生标准》和《消防法》、《2017年夏季消防检查工作方案》、《xx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方案》,检点:

(一)消防安全管理情况。工地彩钢板临时房屋的材料易燃性,建筑外墙保温材料阻燃、不燃性;现场动火作业是否按规定办理动火审批并进行监控,操作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现场易燃和可燃材料堆放、存放是否符合要求。工人宿舍和办公场所电气设备使用是否规范,是否存在电线私拉乱接、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和液化气。施工现场防火间距是否符合要求,是否配足灭火器并保持完好有效,是否设置临时消防水源,消火栓配置是否完全、水压是否符合要求等。

(二)文明施工管理和“创文”执行情况。建设工地实施封闭作业情况,围挡设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围挡公益广告面积是否达标。施工现场通道、出入口等是否实施硬化处理,所有车辆出入口是否设置冲洗设施并有专人负责冲洗。施工现场临时设施的搭建是否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现场材料、设备摆放规范有序,土方或建筑垃圾堆放及覆盖是否符合要求。工地保洁、防尘降尘措施是否到位。临时设施搭设合理,环境整洁有序。

(三)危大工程监管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各建设、监理、施工单位是否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是否把深基坑、高支模、脚手架作为建筑施工现场的重点难点摆在突出位置,重点管理。各单位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是否实施动态监督,并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施工。重点排查建筑起重机械安全、高大模板及外架坍塌、深基坑及高边坡坍塌等重大危险源,以及洞口、临边等易发生高处坠落的部位的有效预防措施情况;施工现场电焊气焊、起重、登高等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

(四)防暑降温,防汛抗台措施是否到位。重点排查脚手架搭拆、施工用电、塔吊电梯、施工机械的安全检查维护,以及物料提升机、落地式脚手架等垂直运输支撑设施的基础稳固和拉结及防风装置情况,遇雷雨大风天气要停止塔吊等室外高空作业。施工单位是否制定防暑降温措施,避免职工长时间在阳光直射下作业,气温超过35度时必须停止室外露天作业。

四、检查活动时间安排

(一)自查自纠阶段(5月11日-5月31日):夏季期间,各在建工程建设、监理、施工企业组织全面细致的安全生产及消防自查。对查出的隐患问题列出清单,逐条整改,建立台账。确保检查不留死角、全程不走过场、整改不留后患。其中创文任务要在5月底之前完成,6月份开始形成长效机制。

(二)检查督查阶段(6月1日-10月31日):市城乡建设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开展督查检查工作,并定期通报检查结果。各县区建设主管部门也应组织辖区内大检查活动。

(三)总结考评阶段(11月1日-11月30日)。市城乡建设局对夏季安全和消防工作大检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认真总结好的经验做法, 并形成长效机制。

五、检查要求

(一)保持清醒认识

各建设主管部门和责任单位要讲政治、有担当,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危机意识,做好做实安全大检查工作。对安全生产检查不落实,职责履行不到位,而导致事故隐患长期存在和因此造成事故发生的,要依法依规实行安全生产问责,触犯法律的,一律追究法律责任。

(二)抓住关键,坚决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各建设主管部门要紧紧围绕“企业是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这一关键,综合采取行政处罚、信用管理、市场准入限制等手段,督促企业将安全隐患整改到位。对安全检查应付了事,主体责任不落实,隐患整治不到位的企业,要严格实行惩戒措施,依法依规追究其主要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存在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一律按上限处罚。

(三)明确工作责任,严格督导检查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完善工作责任制,排出时间表,明确责任人,层层分解任务,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人员。各地建设主管部门每月24日前上报当月工作情况,11月中旬报送工作总结。市城乡建设局将根据各地工作开展实际情况,适时开展督查工作,并将督查通报抄送属地人民政府。

联系人: ,电话: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