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2 23:48:43

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总结篇1

关键词:健康教育;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生活质量

1引言

大学生如何才能保持身心健康,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实现健康化,是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应该说是达成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健康教育”和规范化的“体育锻炼”为干预手段,探讨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年龄介于18-25岁之间的男性大学生;(2)身体健康。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恶性肿瘤、严重精神病等重大疾病,无智力缺陷,(3)自愿参与本研究并且能保证在研究展开的一年之内能够按照“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的要求服从安排。

经过初步遴选,确定210名大学生作为本研究之研究对象。根据研究要求,按照人口统计学资料(年龄、家庭状况、经济状况、知识结构等、)将这21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四个组。在为期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有多名研究对象因为各种原因,退出了研究。最后,用于统计分析的研究样本数为:实验一组(健康教育)50人;实验二组(体育锻炼)50人;实验三组(健康教育+体育锻炼)50人;对照组(无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50人,合计200人(平均年龄19.42±2.38,最小18岁。最大25岁)。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现场实验研究。具体措施如下。

2.2.1 健康教育

对实验一组及实验三组的大学生实施健康教育活动,主要教育形式为健康讲座、阅读指导、讨论与咨询,每月2次,共计25次。主要内容包括:一般健康知识、大学生常见慢性病防治、自我护理技能、心理健康教育、体育锻炼知识等。

2.2.2 体育锻炼

对实验二组及实验三组实施体育锻炼干预。研究样本中的大学生都是在操场活动者,他们在研究开始前都从事着某种形式的体育锻炼(主要活动内容为跑步与打篮球等)。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不能确定。本研究所设计的体育锻炼的标准是:固定某一项目,持续坚持,每次锻炼达到某一运动量。根据大学生的身体机能特点,确定以跑步为锻炼内容。要求:每周不少于5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一小时的跑步包括6分钟活动关节11分钟自然走,36分钟的跑步,7分种放松走。36分钟的跑步过程中,要求参与者匀速跑,尽量保持一定的速度。跑步距离在2000米左右,最高心率以不超过110次/分钟为佳。

2.3 评价方法

以“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评价大学生运动量,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价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此三种问卷都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评价时机分别为实验开始前三天、实验结束后一周及实验结束后三个月。

3 研究结果

3.1 运动量分析

实验前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运动量均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后运动量组别之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观察实验后各组间运动量均数发现,实验二组和实验三组均分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四个组实验前后自身对照分析发现,实验二组和实验三组大学生运动量实验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后运动量明显高于实验前,其它两组实验前后运动量无显著性差异。

3.2 实验前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水平分析

实验前,三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在“SCL-90”及“GQOLI-74”两个问卷各测试指标上的得分经F检验,未发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

3.3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比较分析

如表1和表2所示,实验结束后一周和三个月,三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在“SCL-90”之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及卷总分和“GQOLI-74”之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问卷总分经检验,发现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结合分析各组各因子均分,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组SCL-90具有显著差异的因子得分和总分较对照组低,实验组GQOLI-74具有显著差异的三个维度均分和总分高于对照组,表明实验后实验组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水平优于对照组。

3.4 实验组实验前后比较分析

如表3和表4所示。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实验一组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五个因子及问卷总分上实验后一周和三个月比实验前得分低,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二组和三组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

表1 实验结束后一周SCL-90及GQOLI-74方差分析

表2 实验结束后三个月 SCL-90及生活质量方差分析

表3 实验结束后一周与实验前 SCL-90及生活质量比较分析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敌对六个因子及问卷总分上实验后一周和三周比实验前得分低,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经过一年的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明显提高。

生活质量方面:三个实验组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三个生活质量维度和生活质量总分上实验后一周和三个月都比实验前得分高,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经过一年的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参加实验的大学生生活质量都有明显改善。

表4 实验结束后三个月与实验前SCL-90及生活质量比较分析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3.5 交互作用分析

以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作为自变量,以实验后一周SCL-90总分和GQOLI-74总分作为因变量,根据实验设计的2×2因素(无健康教育与有健康教育×无体育锻炼与有体育锻炼)实验模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心理健康方面,健康教育的主效应显著(F=58.250,P0.01),体育锻炼的主效应显著(F=77.951,P0.01),而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872,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健康教育的主效应显著(F=11.389,P0.01),体育锻炼的主效应显著(F=24.864,P0.01),而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323,P0.05)。说明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彼此独立起作用。

4 讨论

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健康教育,制订相应的健康对策,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水平。有研究者发现,大学生最喜欢以阅读和听讲座两种形式来获取知识。本研究借鉴前人的经验,采取讲座、咨询与讨论的形式展开教育活动,同时辅以相关内容的知识读物与参考资料供参与者学习阅读。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健康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结束健康教育三个月具有显著意义的相应结果说明,健康教育的作用比较稳定。

日益增多的研究显示,身体锻炼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田质全等运用元分析手段发现,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与不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相比,在心理健康综合评价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胡纪华等人研究发现,长期参加篮球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其它人,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心理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吕少华采用跑步的锻炼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指导与研究,结果表明,强度适中,持续时间较长的跑步能有效地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研究结果也充分支持诸多文献资料揭示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这一观点。本研究采用跑步这一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锻炼方式对确定的样本人群实行干预。干预结束后一周和三个月结果显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诸多测试指标具有显著性意义,表明干预效果明显且稳定。也就是说,长期坚持跑步这一运动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

本研究以志愿人群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为基础,采用随机分组原则,将被试分为三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有效地控制了无关变量的干扰。交互作用分析表明,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是独立的,没有交互作用存在。

研究前后对所有被试大学生进行运动量评定,旨在精确地分析科学锻炼方式的价值。实验前测试显示,他们的运动量的均值都在小等级范围内。深入分析发现,他们参与运动具有自由、随意、无定量、无定时特点。针对这种状况,本研究采用跑步运动方式,规范样本人群的锻炼模式,定量、定时、有序,富有规律性和可操作性。实验后测试表明,实验二组(体育锻炼组)和实验三组(健康教育+体育锻炼)两组大学生的运动量比实验前以及比实验一组(健康教育)和对照组有明显增加。体育锻炼的干预富有实际意义。

采用SCL-90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九个不同侧面和总体水平的研究结果发现,为期一年的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症状总分比较敏感,实验组实验前后出现明显的差异;“偏执”、“恐怖”、精神病性”相对不敏感,实验前后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这种结果似乎揭示,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对于促M“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心理症状的改善更有价值。

以GQOLI-74四个维度(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功能)和问卷总分五个方面来评价实验前后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之“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问卷总分在实验前后出现出现明显差异,“物质功能”则没有出现明显差异。比较而言,个体的物质生活状况在一年之内出现明显变化的可能性较少,大学生尤其如此。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对物质生活的影响不起作用符合客观实际。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对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三种生活质量维度比较敏感,展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途径。值得一提的是,GQOLI-74每一个维度都包含了五个因子,20多个个因子涵盖了生活质量相关内容的许多层面,详细分析健康教育和体育对锻炼对这20多个因子的影响肯定有益,限于文章篇幅问题,本文在此没有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5结论

5.1 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开展的健康教育和规范化体育锻炼(跑步)能够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影响作用比较稳定。

5.2 健康教育和规范化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是独立的,没有交互作用存在。

5.3 选择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健康教育模式和体育锻炼方式,是实现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大学生开展健康知识指导、加强保健意识、丰富生活内涵,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健身活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树勋 洪泰田 曹志发.《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王汝英等.《运动训练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出版.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4]左成.21世纪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接轨的思考 [J].体育科学研究.1999年.

[5]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M].中国协和儿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年.

[6]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7]田质全等.《大学生体育与健康》〔M〕.冶金出版社.2013年.

[8]候光文.教育评价概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9]廉永杰.转型期高校德育新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

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总结篇2

    认真贯彻中山市、三乡镇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高中教育的特点和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具体目标

    ⒈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⒉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协助做好家长辅导学校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4、完善学校心理健康的具体制度及心理委员制度。

三、主要工作

 ㈠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⒈组织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⒉继续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组织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3、完善心理委员制度,对心理委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把心理工作的主动权多交给学生,让学生更深的认识到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与改变。加强班级晴雨表的工作,使工作能落实到实处。

(二)  做好心理辅导的日常工作

    1、心理健康辅导集体广播、 每周的周二下午,利用学校广播台对全校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并不间断向广播室提供《心理访谈》。

    2、开放心理沟通室,做好个别辅导,心理辅导室的开放做到定时定人。继续实行心理委员值班制,开放心理咨询室,给学生提供心理书籍以及心理放松。

(周一至周五下午6:00—7:00)。

    认真做好个别辅导的个案记录,对特殊的学生要进行随访。并完善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3、利用板报、升旗仪式等宣传一些心理常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氛围,本学期决定板报每两个星期更新一次,向全校宣传一些心理保健知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4、充分利用信箱与邮箱,打破时空限制,提高效率。

5、为全校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发现跟踪特殊学生,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活动,协助班主任与德育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6、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于各年级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7、继续编辑和印发心理报纸《心语飞花》。

8、于晚修时间为各班开设心理健康课。

(三)具体计划:

八月:入学教育以及新生适应。

九月:以九月教师节为契机,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日。(活动日具体方案另附)

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召开心理委员会议,建立新的海豚社干事。并做好心理咨询室宣传工作。

 做好新的心理委员的培训。

开始新的一班心理培训班或者培训小组。

十月:为高一高二年级做好中考的调节,总结一个月来学生的基本情况,开展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讲座。

十一月:通过总结前两个月的工作,结合心理委员的观察报告,以及班主任反映的情况,开设讲座。并为由需要的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

十二月:学生考前辅导。

一月:全面检查心理咨询室资料,总结学校心理工作开展的可取之处与不足的地方。

放假前为学生做好青春期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总结篇3

1实验过程与研究方法

随机分层抽取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2013级、2014级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选32人(男女各16人),共计96人。其中48人(男女各24人)作为实验班,另48人作为对照班。实验组用跳绳、跳皮筋、拔河、踢毽子等民间体育项目连续干预10周,对照组仍用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进行10周教学,两组被试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时间为40分钟。实验前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st,简称MHT)分别测试实验组被试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实验结束后仍用MHT分别测试实验组被试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所测数据采用SPSSforWindows10.0软件包统计处理。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表1结果显示,实验后民间体育锻炼组被试无论在总分及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实验前相应因子得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及自责倾向六个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总分及其它因子得分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实验后对照组被试除了冲动倾向因子得分外,其它所有因子得分均低于实验前相应因子得分,但只有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2.2分析与讨论

已有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作为一种发泄口,可以将各种心理矛盾引发的烦恼、焦虑、不安等应激情绪发泄出去,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蔡先锋等人的研究指出,长期参加运动训练的高职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普通高职学生。蒋碧艳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调查中指出,体育锻炼能有效地降低紧张、愤怒、疲劳、慌乱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连续参加民间传统体育锻炼10周后,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与改善,该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有关身体锻炼能够调节心理矛盾,改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但是对照组被试参加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锻炼后,除了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状况有明显改善外,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各个因子状况上均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似乎又与上述运动有利心理健康的结论有不吻合之处。对此可作如下解释,对照组被试是集体形式参加锻炼的,锻炼者可在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因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状况改善是很正常的。那么,为什么对照组被试运动后其它因子状况没有改善呢?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趣味性较差,不受学生喜欢所致。张力为研究认为,身体锻炼要取得最佳心理效应,首先必须是令参与者愉快和感兴趣的活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当然,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解释,陈建国等在一项研究中指出,按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与锻炼,实验前后对照组被试心理状况未发生明显改善,可能是由于实验前后锻炼内容相同所造成的。在此暂且不论其解释是否正确,但至少可以对其解释提出以下两点质疑。首先,实验前没有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差异性比较,假如对照组被试实验前心理健康状况已处于较高水平,那么运动后被试心理健康状况改善不明显是很正常的。其次,在研究中仅对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作了比较,没有对心理健康其它因子状况比较,究竟各因子状况变化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当然,以上仅是一种推测,对此尚需实验加以验证。

3小结与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总结篇4

[关键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174+.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6(b)-0156-03

Application effect analysis of 4 weeks health education model in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ZHANG Jian-bo HUANG Wei-min CHEN Feng-juan XIE Rui-qiong LUO Wen-bo

Department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th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Dapeng New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Shenzhen51811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4 weeks health education model in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Methods 424 patients with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lived in Kuiyong Stree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4 weeks health education,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egular health education,the health education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was 53.3%,the effective rate was 34.9%,the ineffective rate was 11.8%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while in the group,they were 32.5%,43.9%,23.6% respectively,and the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Health education;effect evaluation

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将健康知识的普及寓于教育活动中,针对易感人群的不良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指引,行为规制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人群疾病抵抗能力的活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的制约,我国普通民众健康知识较为缺乏,据不完全资料统计,我国具备基本健康教育知识的人口比例不到人口总数的一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由于发病较缓,并无急性症状和传染性,更容易被易感人群忽视[1-3]。葵涌街道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由5个社区居委会组成,本文以其为蓝本研究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健康教育模式在葵涌街道社区实施的有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深圳市葵涌街道常驻户籍人口为研究对象,该街道面积103.9 km2,含9个社区居委会,62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约15万,户籍人口约2万。该街道内所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均可纳入观察范围,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采取多阶抽样方法确定溪涌、葵丰、官湖和土洋4个社区为观察点。每个社区再按照系统抽样方法随机选取共计424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纳入观察范围,其中心脑血管疾病223例,营养代谢性疾病79例,恶性肿瘤65例,口腔疾病31例,精神类疾病26例。将所有观察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12例,其中男125例,占58.96%,女87例,占41.04%,平均年龄(51.6±7.1)岁,平均病程(13.2±5.3)岁;对照组212例患者,男122例,占57.55%,女90例,占42.45%,平均年龄(50.8±5.6)岁,平均病程(11.6±4.8)年。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教育模式进行健康教育[4],观察组患者采用四周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计划制订首先对葵涌街道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评价,评估患者的学习愿望及需求,以患者为主体制订健康教育计划,根据教育理论和军民学习的特点以及每位患者的背景和病因病况制订健康教育实施方案[5]。一般由四周组成,第一周为宣教周,第二周为示范周,第三周为实践周,第四周为考核周[6]。

1.2.2 健康宣教第一周主要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知识宣教和心理干预。以问题为导向,讲重点疾病的原理,在与患者交谈中评估患者最想了解的问题,例如,健康教育有哪些优点、如何合理膳食、如何预防和应对并发症、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不同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增强患者应对疾病、战胜病魔的信心[7]。

1.2.3 健康示范第二周主要进行健康教育示范。本周居家医疗护理操作均由健康教育专家示范完成,主要介绍所使用的各种医疗器械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健康教育专家边做步骤边讲解,学历高的提供书面资料;学历低的老年人,提供操作步骤流程图案。对患者实施健康用药指引,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开列二级预防药物使用清单,明确列明需要服用的药物种类、名称、用药时间、用药剂量和注意事项。初次用药在护理人员的指引下完成,主要介绍正确的无菌用药方法。这一周还会提醒患者注意平衡饮食、体育锻炼以及排便问题[8]。

1.2.4 健康实践第三周由健康教育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实践。本周患者应逐渐适应自行进行居家医疗操作与护理,年纪轻、学历高、手脚灵活的患者,只要告知操作时间安排,使其进一步熟悉操作流程,年纪大,手脚不灵活和记忆力差的患者,应以独立操作为主,健康教育专家在旁监督提醒。也可让病友相互交流经验,相互监督,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9]。

1.3.5 健康考核第四周,由健康教育专家开展健康教育考核,以问题为导向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中以患者为中心,以问题为先导展开,根据健康教育计划和目标结合患者接受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适时提问。制订考核表,学历高的患者根据考核表自行评估,现场考核操作步骤;学历低的患者(特别是文盲患者),由护士根据考核表一项项考核患者并帮其填好考核表,需有一名家属在旁监督,考核表归档,考核合格后结束观察。

1.3 疗效评定

观察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的调查测验结果,根据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调查计分方式进行总体慢性病素养、各类别健康素养的计算[10]。最后得分≥80分为显效,60分≤得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健康教育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中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占比分别为53.3%、34.9%、11.8%。观察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健康教育效果的比较[n(%)]

2.2 两组健康教育满意度的比较

两组的健康教育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健康教育满意度的比较[n(%)]

3 讨论

本次观察引入健康教育[13]理论,旨在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对疾病的防控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上不同学历层次患者对疾病的学习需求,使其行为向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目前除儿科外,大多数患者已列入成人,符合成人的学习特点。成人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从本次观察中观察组患者对于健康教育满意度的反馈中可以得到证明。

四周健康教育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助于患者学习的气氛,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教育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患者自身内在的需求是学习的根本动机,患者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中会碰到问题和疑惑,其往往会在健康教育中得到解决,对居家康复大有帮助,回家后遇到常规病症不会手脚忙乱。患者根据所学的知识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确定学习需求,制订学习目标,协助患者完成学习计划,对那些年纪大、记忆力差、接受能力差的患者,倾听患者的要求,与患者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四周健康教育模式是过程模式,即重视过程的设计。患者和专科护士共同确立了治疗方式、健康教育计划和目标等,调动了患者主动参与健康教育的积极性,达到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

从本次观察的统计结果来看,给予四周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多位于显效级别,绝大多数都能够按时按量服药,熟练操作简单医用器械,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能够平静从容地应对突发疾病和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四周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慢性非传染性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药物依从性具有显著作用,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毛英.早期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疾病认知程度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178-179.

[2]D′Armico G,De Franchis R,Cooperative Study Group.Upper digestive bleeding in cirrhosis.Post-therapeutic outcome and prognostic indicators[J].Hepatology,2013,38(3):599-612.

[3]温静兰.健康教育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4):110-111.

[4]YBeach MC,Keruly J,Moore RD.Is the quality of the patient provider relationship associated with better adherence and health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HIV?[J].J Gen Intern Med,2011,21(6):661-665.

[5]Gottwik M,Zahn R,Schiele R,et al. Differences in treatment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dmittedto hospitals with compared to without departments of cardiology; results from the pooled data of the Maximal Individual Therap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TRA 1+2) Registries and th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gistry (MIR)[J].Eur Heart J,2001,22(19):1794-1801.

[6]罗凤琳.生长抑素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6):26.

[7]Melberg T,Nordrehaug JE,Nilsen DW.A comparison of the health statu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t a hospital with and without on-site cardiac surgical backup:a randomized trial in nonemergent patients[J].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10,17(2):235-243.

[8]Ho PM,Magid DJ,Shetterly SM,et al.Medication nonadherence is associated with a broad range of adverse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m Heart J,2008, 155(21):772-779.

[9]李艳红,张灿华,李罡,等.提高本科生口腔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学改革[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3,23(9):607-608.

[10]吴国斌,张晓博,张君,等.健康教育在抗震救灾援建工人疾病防治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09,31(6):762-763.

[11]Nash IS,Curtis LH,Rubin H.Predictors of patient-reporte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6 month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J].Am Heart J,2006,138(3 Pt 1):422-429.

[12]贾喜臣,郭瑞君,张素霞.河南某校大学生营养和疾病防治认知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2);263-264.

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大学生;园区;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深入每个人的生活,现在的大学生除了固定的时间会在教学区上课,其余时间都偏向于在生活园区、在寝室学习、休息、娱乐。我国独生子女学生占比较高,加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在人际关系、自我意识、自控能力等方面都暴露出问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较大,而生活园区正是这些心理问题的高发区。可见,研究如何在大学生生活园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有必要。将日常教育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以学生生活园区为阵地,积极利用地缘优势,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高校自身管理与服务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十分重要。

二、大学生生活园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体现高校“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在大学生生活园区中注入心理健康教育,说明学校注重服务育人作用,将教育管理与学生生活指导相融合。初步建设即可在生活区设心理咨询室,成立园区心理中心,由心理专业老师及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辅导员组成。学生一旦遇到烦心事,可以随时找老师谈心,或拨打热线预约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室从遥远的教学区移至生活园区,减少了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疏远感和距离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生活园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本人化解心理问题,了解自我,进一步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生活园区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学校“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二)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发展

健全的人格是人生最可靠的资本,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人格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生活园区是大学生们生活、学习、交友最为密集的场所之一,通过在园区营造浓厚的心理文化氛围,也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到重要影响。学生一旦遇到心理疑问时,第一时间获得帮助,更好地排解心理问题,发展人格。

(三)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个挑战,同时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他们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学习如何自我发展,才能以专业知识服务学生。辅导员在园区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心理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时常处于愉快的工作状态,高效地为学生服务。

三、大学生生活园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一)拓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途径,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心理健康

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心理健康,纠正部分大学生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偏见,提高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学会预见心理危机。在互联网+时代,除了利用好传统途径,如宣传栏、心理手册、心理报等,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如论坛BBS、微信公众号、易班、微博等渠道拓宽心理知识宣传途径,帮助大学生们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提高他们对心理学习的热情,了解心理危机的基本表现,学会关心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心理健康,甚至学会识别或预见心理危机。

(二)提升园区硬件软件设施,打造美好心理文化家园

在大学生生活园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浓厚氛围的营造,更需要硬件设施的投入。除了上文提到的设立单独的园区心理团队办公室、咨询室,还应该开设更多场所,如团体辅导室、心理阅览室、心理影音室、心理理疗室等,引进专业设备,如沙盘、心理宣泄人等。尤其是增设各公寓楼内的“心灵绿地”,如心理宣传栏、报刊角、活动室。有了硬件设施保障,制度设立和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制定全面的园区心理咨询制度、咨询师值班制度、咨询师秘密保守守则等,保障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学生本人的利益,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义务与责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咨询师必须定期接受培训,自我充实,提升园区心理咨询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增强大学生们对心理工作的信任。

(三)梳理园区心理工作枝脉,畅通上传下达渠道

以实现园区心理中心、公寓辅导员、寝室长的无缝对接为目标,梳理园区心理工作枝脉,畅通上传下达渠道。生活园区心理中心可考虑招募学生团队,在园区成立心理总站,同时在各公寓楼成立心理分站,由公寓辅导员担任分站指导老师,重视分站建设,选拔优秀学生干部加入心理分站,开展心理主题活动。园区心理总站与分站分工合作,总站着重抓好组织建设,研究普遍性问题,组织园区层面大型活动;分站做好公寓楼内学生的心理日常工作,开展属于自己特色的活动。建立心理汇报机制,常规事务分站周汇报制,即分站组织各厅长、寝室长开会、调研,了解每周同学们的思想动态;总站月汇报制度,结合各分站每周上报的材料,形成月总结上报园区心理中心;特事特报,如发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则可不定时上报。园区与分站之间确保心理信息上传下达渠道畅通,工作网络健全,保障园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四)开展定制化主题教育活动,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开展定制化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1.丰富心理主题活动形式,加强学生团队集体荣誉感。在日常活动中融入心理理念,将心理知识传播融入其中。如:在“5•25我爱我”心理健康节时,以园区为整体,开展全校师生书信慢递活动;开展以厅为单位的心理主题辩论赛、心理电影赏析;开展以寝室为单位的心理手抄报、人际定向赛等活动,增强大学生对生活园区、厅室、寝室的团体归属感;还可以举办“奇葩说”主题讨论活动,如讨论寝室“奇葩”行为、社会热门的投毒案、纵火案,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树立集体观念,提高大学生调解宿舍人际关系的能力。2.根据大学生发展阶段的不同,开展心理主题讲座。如,在新生入校时,开展新生团体破冰游戏、入学适应教育;在期末时,排摸考前焦虑学生,进行集中心理疏导;在就业时期,重点关注毕业生的择业就业心理,开展就业心理交流会、团体辅导等。3.根据大学生特殊群体特点,开展主题鲜明活动。如:针对学生使用违章电器、宿舍卫生不合格等行为,开展团体辅导,主题为“大学生,你住在金窝银窝还是狗窝”,引导学生反思行为,引发他们对未来工作状态、家庭生活的思考;针对网瘾严重的大学生,心理老师重点关注并进行心理疏导,成立“沉迷”成长小组,让同样沉迷的学生在分享中交换角色,引发思考,改变认知。

(五)成立心理朋辈辅导员队伍,引导学生助人自助

朋辈教育是指朋友与同辈对群体成员因文化的接近性和心理的亲密性而产生的非组织化、系统化的价值教育或价值感染,属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是学校正式教育的必要补充和现实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当大学生真正遇到心理困扰时,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向周围的亲朋好友倾诉,而不是心理专业老师。因此,朋辈辅导员就能起到很好的帮助引导作用。在园区内召集各个专业对心理感兴趣的同学,开展心理资质培训,颁发朋辈辅导员上岗证。朋辈辅导员的帮助形式可以多元化,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线上线下与寻求帮助的学生一对一交流,帮助他们化解心中疑虑。这种形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大学生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作用。同时,对于朋辈咨询员学生本人,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助人自助,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六)加强与家长、班主任的联系,建立园区、家长、班主任“三位一体”的心理保障机制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期因素,新生入学时,学生家长将学生送到学校报到,首先接触的就是生活园区,在新生入学时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给家长和新生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册,让其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辅导员可通过与家长交谈,掌握学生信息,还可通过给家长填写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一手资料,了解学生入学前的心理状态及咨询经历。班主任作为学生专业学习集体的负责老师,必须对学生的各方面有所关注,园区心理中心定期与班主任通报特殊学生的心理动态,让班主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观察、交流。所以,大学生生活园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加强与家长、班主任的联系,建立园区、家长、班主任“三位一体”的心理保障机制,携手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建和谐环境。园区心理中心必须坚持加强与各方的沟通与交流,交换学生信息,同时定期传播心理专业知识,起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及各方沟通中间站的作用。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本文依据现实条件提出六点途径与方法,旨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身心健康且符合时代需求的国家公民与祖国栋梁。当然,随着社会、学校不断发展,现实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仍需要持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为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目标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唐新华,于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97.

[2]徐江虹.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64-67.

[3]毛伯民.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5):81-82.

[4]李若衡.朋辈教育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13(4):81-83.

[5]梅国英,庞杰.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9):80-81.

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总结篇6

--学校年度健康促进工作总结及工作展望

学生的身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衡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教育成败最重要的评价指标。我校作为区级健康促进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学生健康与卫生工作,始终把实施素质教育,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我们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2020-2021学年度以来,我校抓实基础工作,创新工作举措,取得了较好成效。

2020-2021年度工作总结:

一、健全领导班子,规范工作管理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健康教育及卫生管理工作,成立了学校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认真做好学校健康教育和卫生工作,学年初,专门召开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学校中层干部会议,研究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为搞好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利保证。同时成立有中层管理干部及班主任、专业心理教师、学校法制副校长为成员的心理健康疏导小组,将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列入学校常态化工作范畴。

二、落实学科教育,抓牢课堂阵地

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的必修课,教导处在学期开学初切实安排好体育与健康课的任课教师,落实好课时,要求每位教师按照教学管理常规的要求,制定好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做到教案中课时课题教育目的明确,充分保证健康教育课的质量和效率。定期对健康教育教师的常规教学资料进行检查,并纳入教师教学考核。

三、抓实常规教育,提高健康意识

(一)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健康意识。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月及特定节日做好宣传教育。结合爱眼日、禁毒宣传、艾滋病日通过宣传单、展板、广播讲话、视频、黑板报等做好宣传教育,还组织参加区爱眼护眼LOGO及海报比赛获得优良成绩。

(二)认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晨午检制度。在学生中组织开展了以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崇尚文明、疫情防控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

完善制度,提高站位,确保保障。结合市区主管部门要求认真落实疫情背景下的爱国卫生运动。

1.以班级、宿舍为单位进行量化考核,评出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等,以“校园美化行动”“卫生间值周行动”“食堂志愿周”促使学生根除卫生死角,洁净学习、生活环境;

2.学校统一配备饮水机,严格控制学生喝生水、杜绝零食进校园,严禁学生乱吐、乱扔行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3.成立校园自卫队督查学校吸烟、酗酒等行为,并配套相应的考核机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4.拟定学校晨午检制度,并严格落实执行。

(三)认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我校认真落实国家“阳光体育”活动政策要求,在学生中推广校园自编操、社团体艺活动、职教活动体验周、跳绳比赛等,以赛促训,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加大学生户外活动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家校协作加强健康促进工作。

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从单一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向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转变,让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孩子成为身体健康、行为文明、思想丰富、性格健全的一代新人。

四、秉承“防重于治”,开展保健活动

(一)创新推进近视防控工作。学校坚持每天两次集中眼保健操活动,学生会干部负责检查督促并计入班级考核中。在教室内张贴视力缓解图及视力监测表,全校性开展近视防治知识教育,每学年每生做好4次近视防控监测,每班点对点与家长沟通学生视力情况及监督视力异常学生复查工作。大力开展校园手机管理工作,对电子产品进行时间及空间上的管控。

(二)做好学生健康体检工作。防重于治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为了学生的健康状况,我校认真落实学生常规体检工作,与区内指定医院主动沟通,紧密协作,做好学生的健康情况汇总及及时反馈机制,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

(三)后勤保障为健康教育护航。配齐规范健康设施设备,从坐的桌凳到照明设施,从环境到饮食卫生,一切为学生着想,人为损坏,照价赔偿,自然损坏及时维修,保证课桌凳、日光灯、黑板常年完好。

五、注重心理健康,塑造阳光心理

(一)创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机制

一级:建设标准心理健康中心;壮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创立校园文化普及方式);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工作程序。

二级:完善班主任、学生心理委员、家庭教育工作,创立社区心理服务制度。

三级:完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学生、老师、社区、公安等职能部门)。

(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筛查

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工作,整理高一新生全部问卷资料,登记学生信息。通过学生访谈、与班主任电话沟通、心理委员约谈等各种形式,不断克服困难,层层推进筛查后学生心理状况的追踪跟进工作。(本人——心理委员——班主任)

(三)心理辅导及讲座

1.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班主任培训;

2.开展学生班级重点学生访谈工作,建立: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中心——学发中心 的心理危机现象上报程序;

3.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程序,利用学生自我管理,加强对心理委员和班长的强化培训;

4.编写学生心理危机家长阅读材料;

5.定期跟进重点学生情况,并及时上报学校并与家长取得沟通联系;

2021-2022年度工作展望:

一、2021-2022年度目标

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全校师生的卫生知识水平、健康意识以及疾病相关预防知识,创造有利于学习生活的良好氛围,不断反思,查漏补缺。

二、反思、精进,工作方向及重心

1.充分发挥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作用。通过领导小组建立与上级单位及社区专业人员的长期联动,提升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

2.制订相应计划组织具体实施,要进一步加强全体教育者健康教育培训,齐抓共管,创建一个有益于健康的校园环境。为健康教育投入更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

3.以防微杜渐思维,持续开展以疫情防控为契机的爱国卫生运动,认真落实各级各类的疫情防控要求,确保配齐配全疫情防控人员及物资。

4.持续抓牢抓实健康教育常规工作。

5.结合五项管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工作。

5.继续做实做好近视防控及学生体质监测常规管理工作。

6.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宣传路径,利用特定节日、场景持续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7.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力度,结合线下培训及线上学习提升教育团队健康教育专业度。

8.加强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加大考核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总结篇7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性和深入性,我校于2010年11月22~26日举办了题为“滋养心灵 快乐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

本次心理健康宣传周的主要活动有学生和家长的专题讲座、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原创作品征集活动、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展示、心理健康宣传咨询日及心理影片展播,旨在营造全校心理健康氛围,加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此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的参与性高,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一、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纪实

11月22日在升旗仪式上,学校心理教师秦艳霄的讲话拉开了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的帷幕。同日下午,初一、初三年级各班举行心理主题班会。初一年级班会主题是“初中生活,我准备好了”,初三年级班会主题是“心新向荣”。本次初一、初三的主题班会均由各班的心理委员主持,班级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踊跃,有效解决了心理困惑。

11月23日下午,心理教师尚玉宁为全校学生做了有关感恩和如何调整考试心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电视讲座。列举事例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学会体谅、理解父母;同时介绍了考试的目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学习查找知识的薄弱环节,利用考试进行总结和反思。本次讲座对广大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调适自我起到了一定的排忧、解惑的作用。

11月24日下午,全校学生观看了电影《叫我第一名》。它讲述了一个患有妥瑞氏症的人,凭借着对人生的乐观心态与追求梦想的执着,如愿成为人们眼里妥瑞症患者不可能从事的职业——教师的故事。此次电影展播,帮助学生们学会了从容地正视、接纳自己的缺点,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激发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增强了追求梦想、坚持到底的信念。

11月25日是本次心理宣传周的“心理咨询日”,我校邀请到陕西省学校心理学会多位专家为全校学生提供权威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心理测试和咨询,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了自己,强化了心理健康意识,增强了心理调节能力。

11月25日下午,达博教育向我校爱心捐赠心理实验器材。捐赠仪式由宋晋安副校长主持,达博教育及我校多位领导出席了捐赠仪式。宋晋安副校长表示我校会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来回报社会的厚爱。

11月26日下午,我校邀请陕西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咨询师、中国儿童基金会委员刘月娥老师,给学校初二、初三年级部分家长做了题为《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讲座。刘老师采用体验式的方式,使家长在活动中感受不良的亲子沟通方式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笑声中反思、收益,改变与孩子沟通的心态和方法。

本周全校学生参与心理原创作品征集活动,作品类型包括心理格言、心理漫画、心理健康教育徽标、心理情景剧剧本等。作品要求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具有科学性和创意性。学生们踊跃报名参加,经评委组决定,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这项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的创作才能和个人风采,起到了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展板也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在心理教师秦艳霄的指导下,初二年级各班心灵导师(心理委员)联合制作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展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战胜恐惧、告别孤独、微笑每一天、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等主题。展板内容丰富,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很有教育意义。

二、本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特色

1.领导重视。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此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向全校发出通知,要求全体师生全力配合开展工作,保证了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校园网站也就本周活动进行了相关系列报道。

2.普及性高、参与面广。本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形式多样,包括学生讲座、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原创作品征集、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展示、心理健康宣传咨询日、心理影片展播。每天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全体学生普及、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而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达到全员参与、全员受益、共同提高的目的。

3.针对性强。对于家庭教育讲座,我校选择了初二、初三年级部分家长参与此活动。11月初我校心理教师对家长进行亲子关系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并向每位家长发放调查结果和建议,同时家长给予学校反馈。本次参与讲座的初二年级的家长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亲子关系需调整的那部分人;初三年级各班由班主任在了解班级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每班选择5名需要调整亲子关系的家长参加讲座。此次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需要帮助的家长参加家庭教育讲座,可以指导他们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能。

4.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我校各年级各班设置了心理委员两名,心理教师定期召开培训会和座谈会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包括专业心理知识的讲解和助人自助技能的指导。旨在由心理委员观察并及时报告同学中存在的异常心理现象,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同学、朋友间的心理辅导,化解他们的人际矛盾,解除心理困扰,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培训会上,心理教师就如何制作心理展板、如何支持召开好心理主题班会等对心理委员进行相关培训。在本次活动周中,心理委员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他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周围同学积极踊跃参与活动,协助学校更加有效、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邀请校外心理专家。邀请校外心理专家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专业服务,是本次心理活动周的特色之一。周四的“心理咨询日”,我校邀请到陕西省学校心理学会专家孙爱娟、司晓东、严静和稽亚萍老师为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现场咨询。周五的家庭教育讲座我校邀请到陕西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咨询师、中国儿童基金会委员刘月娥老师,给学校初二、初三年级部分家长做题为《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讲座。

三、心理健康宣传周效果

1.营造了良好校园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心理健康的科普知识,形成了人人重视心理健康、关注心灵成长的良好氛围,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消除了对某些心理学知识的误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展板由每班心理委员负责,联合宣传委员及其他学生,结合学生们对心理知识的需求,在经过调查、整理资料、设计展板版式后制作,如:《我爱我自己》通过“心中的瓶子”“WE THINK”“量一量你有多少水”“如何爱你自己”和“爱自己爱别人”五个板块阐述“学会自爱”这一主题,其中针对“爱自己”和“自私”两个概念的不同进行了明确的解释,消除了大部分学生对“爱自己”认识的偏见。

现场心理咨询也使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发展、成长的重要性,关注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有心理困惑可以求助心理老师。纠正了一些对心理学认识的误区,消除了一些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取得一定的效果。

3.增强了学生心理自助能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逐渐开始接受心理咨询服务。活动结束后主动求助心理老师解决心理困惑的学生人数逐步增多。这些表示学生希望在心理咨询后提高自身心理自助的能力,这也反映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渐深化。

4.提高了家长亲子沟通的能力。我校精心挑选200余名需要帮助的家长,针对他们在亲子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召开家庭教育讲座。讲座后,专家和心理教师一起为家长做了现场咨询,解答家长们提出的各种困惑。家长们表示:讲座很实用,既使自身看到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又学到了和孩子沟通的技巧。

5.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课间,各年级学生兴趣盎然地参观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并学习展示的内容,他们纷纷表示展板内容丰富,与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很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看后受益匪浅。在心理影片展播后,学生们表示,看到患有妥瑞氏症的人都可以保持乐观心态去追求梦想,自己有什么理由退缩和放弃?心理健康教育电视讲座纠正了一些学生平时存在的、常见的心理学认识误区,强化了心理健康意识,增强了心理调节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总结篇8

[关键词]:地方高校 大学生 心理健康 调查 对策

本文中的地方高校特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由一批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的高专、高职或成人高校合并升格或独立升格形成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薄弱的办学基础、有限的办学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地方高校发展的需求,又由于受多元化价值观和现实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隐形杀手。本文试就三所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们对湖南省3所地方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按照相同比率对3所高校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960份,回收922份,有效问卷900份。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心理是健康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者共96人,占11%;一般心理问题以上者163人,占18%。地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和国内青年,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环境不适应型。调查中共有23名大学生在适应环境方面存在心理问题,占心理问题学生总数的9%,其中比较严重的8人。环境不适应型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一年级,共有16人,占环境不适应型总数的70%。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一般都是父母呵护,同龄人羡慕的对象,不知不觉就滋生了优越感和骄傲的心理。进入大学后,他们各自的优势不再突出,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周围的同学,再也找不到那种鹤立鸡群的感觉,从而产生失落、焦虑、自卑心理,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困惑之中,由此而产生了自我封闭、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

2.人际交往障碍型。在中学阶段,大家各自忙于学习,疲于应付各种考试,对人际交往能力要求不高。跨入大学校门后,大学生需要独立去面对生活,去构建自己的交际圈。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容不得别人有半点不同的意见,对周围的同学嗤之以鼻;有的学生缺乏安全感,对同学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处处设防,使同学敬而远之;有的学生担心同学会嘲笑自己的某些不足,自卑自怜,性格孤僻,等等。调查中共有35名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占心理问题学生总数的14%。其中,来自农村家庭的29人,占人际交往障碍型总数的83%。

3.就业焦虑型。地方高校的不少学生面对社会的挑选,更是感觉无所适从,产生了毕业恐惧症。有的学生为了避免出现就业就失业的现象,他们只能给自己制定了更高的目标,如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研究生,考公务员等。但是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并非一帆风顺。当他们的目标受到挫折时,他们很容易产生忧虑、焦虑、自卑、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调查中,共有38名学生存在就业焦虑,占心理问题学生总数的15%。其中,高年级学生34人,占就业焦虑型总数的89%。

4.情感受挫型。大学生时代正处于浪漫多情的时期,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渴望爱情。但由于大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处理感情问题缺乏经验,看待问题容易极端化。调查中,共有64名学生的恋爱不正确,占心理问题学生总数的25%。有的学生暗恋别人,但又羞于向对方表白,常常由于对方不经意的一言一行而悲而喜,内心时刻处于焦灼之中,有时甚至表现为病态;有的学生一旦恋爱受挫,就产生悲伤、绝望、烦躁等消极情绪,进而导致心理苦闷,有的甚至出现心理变态或轻生心理。特别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在校大学生放纵自己的心理欲望。如一些大学男生的“半月谈”,大学女生的“每周一歌(哥)”;有的只图一时快乐,缺少理智思考,昨天还山盟海誓,今天却潇洒拜拜等,给自己今后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除了以上问题外,比较普遍的还有因家庭贫困引起的心理问题(占6%),因对自己外表不满意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占5%),因性困惑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占3%),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占3%),因对教师、对学校不满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占4%),等等。所有这些心理问题,都告诉我们,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需要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随着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冲击,高校不再是“象牙塔”。大学生不可避免的要与社会发生接触,有时甚至受到社会消极现象的摧残,加上泥沙俱下的大众传媒内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猛烈的冲击着大学生脆弱的心灵。如教师教育学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现实社会中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却正在泛滥;书本中教导学生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而社会现实不少的执绔子弟却凭关系、金钱压缩了就业机会和施展才华的空间。大学生观念中的社会与现实中的社会形成强烈反差,使他们处于矛盾和痛苦中,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更有甚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2.高校教育因素。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仍有一些地方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文件上和口号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如有的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浮于表面,既没有经费保障,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又没有专门的机构和工作人员。有的地方高校虽然有机构和经费,但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院(系)书记、辅导员等,由于他们不具备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只能凭经验、摸脑袋。

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调查表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敌对、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生活在父母离异、父母不和的家庭环境中的学生比生活在双亲健全的家庭环境中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冷漠、孤僻、胆小忧郁、敏感多疑、对人缺乏信任等心理。特别是有些独生子女家庭把孩子从小就养在“温室”里,一味地娇惯纵容,孩子从来遭受过挫折,使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弱,稍有磨难便一蹶不振;还有的家长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目标转接给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从小就给儿女灌输光宗耀祖的思想,容易使学生产生压抑,一旦受挫,心理防线便崩溃,导致心理障碍。

4.自身素质因素。大学生基本上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心智正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发展不平衡,容易意气用事,他们既渴望独立去面对生活,却又缺乏应对生活挑战的经验。如有的学生看到同学形象气质佳,而自己相貌平平,总感到自惭形秽,尤其是当自己在感情上和生活中受挫于那些形象气质比自己好的同学,就会将所有的原因归结在外表上,甚至将希望寄托与化妆、整容等,既耗费了心思和金钱,还会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信心;大部分学生开始向往与介入朦胧的校园爱情,但由于缺少经验,缺乏自信,在与异往过程中,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被异性看不起,反而更加封闭自己,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还有的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不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欠缺,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依然无法融入集体,无法找到可以交心的朋友,导致大学生心里苦闷而产生心理疾病。

三、地方高校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大宣传,引导大学生正视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对心理健康引起重视,很少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有些学生即使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也难于启口,不好意思向教师咨询。因此,必须通过课堂、广播、黑板报、宣传单、主题活动等形式,加大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同时,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立必修或选修课程,给予相应的考核和学分,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正规化。

2.加强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大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的问题,都可以从教育上找到根源和解决的办法。地方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到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要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和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的消极现象,指导他们正确认识人生中的挫折,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3.加大投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总体而言,目前一些地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求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地方高校重智育轻情育的倾向还没有完全改变。部分地方高校只有一个心理指导中心,心理辅导老师也是赶鸭子上架,由学校负责管理学生的教师兼任,素质参差不齐。地方高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有关经费的投入力度,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聘请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心理学专任教师任专职或兼职人员,在院系一级成立心理指导中心,并大力培养心理辅导教师,挑选那些具备丰富经验,专业素质强的教师担任心理辅导员。同时,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邀请专家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对学生工作队伍从业人员及班级心理委员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壮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

4.改进方法,积极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根据地方高校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主动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变“被动辅导”为“主动出手”,变“事后教育”为“事前预防”。如每学期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对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对少数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重点进行心理辅导等;除了通过课堂和心理咨询这种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外,还可以设立“心理悄悄话”信箱、开设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微博或QQ群等,创造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心理困惑的平台;创办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报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办各类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召开心理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心理健康知识,潜移默化地提高心理素质,等等。

参考文献:

[1]屈克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6).

[2]刘佰桥.2007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8,(10).

[3]周爱萍.甘肃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5).

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总结篇9

关键词:不同体育项目;心理健康;兴趣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在十年前“马家爵事件”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的。多年来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连续呈阶梯性增长,2011的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了72.3%(教育部),高校扩招圆了很多学生的大学梦,但是由于学习紧张、身体素质下降、社会竞争激烈等原因,也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1989年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为20.23%;2004年全国抽样调查显示有22.8%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有7%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障碍;近年来具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也一直居高不下,因心理问题诱发的出走、自杀,甚至行凶等事件不时发生。因此,应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其实心理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关键是如何进行疏导和及时解决,否则就容易形成心理障碍。“体育锻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焦抑郁类心理疾病”,近年来通过体育锻炼改善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的研究较多,当中也存在不少争议,如对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能产生何种心理效应存在不同意见,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使用封闭式体育锻炼项目,少用开放式体育锻炼项目。本研究将从此方面入手进行实验研究,以此探讨不同体育锻炼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完善类似研究提供参考,为调节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贡提供方法和途径。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不同体育锻炼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实验对象是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级的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启示和理论支撑。

2.实验法。

(1)测量量表:采用“京湘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中的SCL-90量表(0-4分五级量表),分数越低表明心理越稳定,大于90分被认为心理存在一定问题。

(2)实验对象的抽样和分组。抽取经过心理测试、分数在50-150分之间的男女大学生各60名,其中总分大于或等于98分的为46名,身体基本健康,在校情况稳定。将学生按性别分成四组,分别进行篮球和健身操的锻炼和教学。

(3)实验的组织。①将实验对象分成4组(表1),各组每周周二、周四进行体育锻炼和教学,每次100min,固定两位教授上课,上课项目对应相同,其余条件相同。实验持续18周,均以教学、锻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实验,各组运动强度相当。②测试实验前、后安静状态下的心理状况,采用计算机操作,每组测试在同天、相同条件下进行。

3.数理统计法:数据采用SPSS12软件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本研究4组被试实验前心理症状自评总分的同质性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前每组被试心理症状自评总分没有明显差异,P箖0.01,说明4组被试实验前同质。

2.本研究4组被试实验前与18周后各自心理症状自评总分的比较。从表3可以看出:男、女篮球和男子健身操组被试的心理症状自评总分实验前与18周后呈显著性差异(P

3.相同性别、不同项目18周后心理症状自评总分结果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相同性别但是从事不同项目的实验组实验后的心理症状总分进行差异检验后不呈显著性差异(P箖0.05),也就是说对于相同性别的学生来讲,从事篮球运动和从事健身操运动对总体心理状况的影响基本一致。

4.不同性别、相同项目和相同分组类型18周后心理症状自评结果比较。

从表5可以看出:进行篮球运动的男女学生实验后心理症状的总分不呈显著差异,说明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篮球运动之后总体心理效益基本一致。而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健身操运动,实验后两者呈现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健身操对于女生来讲所产生的总体心理效益要好于男生,这可能与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于不同运动项目所产生的兴趣有关,这一现象值得重视和进行拓展性研究。

5.综合分析。从以往个别研究者的观点来看,其认为“回避(跟他人或自己)竞争的活动可获得令人满意的心境效益,降低应激水平,增加成就感和强健体魄”,认为参与有竞争的体育活动或锻炼对改善心理和情绪状态是不利的。但是,从体育运动各项目的特点和作用来看,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运用在调节心理健康领域应该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本研究中的篮球是开放性与协作性相结合的运动项目,有较强的竞争性,而本实验研究证明,在相同条件下,篮球与其他项目的心理锻炼效应并没有显著差异,这反映了像篮球这样的开放性项目也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法也发现,学生运动时气氛活跃,比赛中协作很好,学生非常乐于参与其中。从这个结果可以认为,只要学生想参与某项运动,加上教师的引导,如强调参与、不要过于在乎输赢,强调团队精神等,开放性和竞争性项目也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而且这种体育活动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另外,健身操女生组与男生组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与健美操更受女生喜爱有关系,以往也有研究认为“改善抑郁的程度因锻炼类型和性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健身操女生组效果最为突出”,因此,产生差异就不奇怪了。

从本研究的实施中,可以得到启示:在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中受试者自身对所参与体育项目的兴趣会影响研究结果。

四、结论和建议

1.参与篮球锻炼和健身操锻炼的男女生组通过16周的实验教学和锻炼之后,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说明体育锻炼对调节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作用。

2.本研究中相同性别、参与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开放性和封闭性项目在本研究中所产生的效果基本一致。

3.本研究中不同性别、相同项目的比较中,篮球项目没有显著差异,而健身操产生了显著差异可能与女生更喜欢健身操有关系。

4.在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中受试者自身对所参与体育项目的兴趣会影响研究结果。

5.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调节和改善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特别是有一点心理问题但又没有形成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在各方的支持下,通过各种方式、有目的、有组织和有计划地让其参与体育锻炼中来,使体育锻炼成为改善心理健康的利器。同时,在这种活动中应充分考虑参与学生对所参与运动项目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邱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37-1638.

[2]晏宁,毛荣建,毛志雄.身体活动与身体健康的情绪效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30-32.

[3]何颖.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影响及其心理中介变量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5):32-35.

[4]陈利和.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中兴趣的影响与作用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5.

[5]黄希庭,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378.

[6]朱风书,等.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6.

[7]张万勇,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联因素的回归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5.

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总结篇10

关键词:内科护理;健康教育;慢性病;遵医行为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072-02

对于内科患者来说,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因此,造成很多内科患者不知如何

配合治疗或进行自护的窘境。实施上,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身主动的护理行为对疾病治疗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给予内科患者护理健康教育干预,对于患者的治疗和自我护理都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本院结合内科病患的实际情况,展开了护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研究结果证实,积极有效的护理健康教育可改善内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内科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46.9±19.8)岁,病程1各月~12年,平均病程(10.7±9.1)年,其中冠心病15例,高血压16例,糖尿病14例,慢阻肺15例。本组患者中,29例为首次入院患者,31例为再次或多次入院患者,已排除精神异常者、肝肾

功能严重不全者、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者[1]。

1.2 方法

1.2.1 护理健康教育方法

患者住院期间,每周1次进行护理健康教育;患者出院后,采用随访方式,每周1次进行护理健康教育[2]。护理健康教育期间,发放宣传彩页和手册,护理健康教育共持续8周。

护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为:

(1)疾病相关知识讲解,包括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防方法、预后自我护理等。

(2)自我护理知识,告知患者心理干预知识,如转移注意力方法,便于患者自我控制情绪。

(3)服药知识干预,告知患者服药的重要性,药物保存方法、服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同时强调遵医服药的重要性,可叮嘱患者家属进行监督[3]。

(4)生活习惯干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运动计划,要求患者坚持适度锻炼,提高身体机能。同时, 告知患者运动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意义,激发患者的体育锻炼热情。

(5)饮食干预,告知患者必须低盐、低脂的饮食原则,鼓励其禁烟禁酒,必要时,为其制定饮食计划,严格规定每日饮食热量和种类,便于患者自我控制饮食。

1.2.2 调查方法

本院自制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分为1和2两部分内容,第1部分为患者个人资料调查,第2部分为规律服药、合理膳食、适度体育锻炼、情绪良好、治疗依从性良好、戒烟戒酒情况调查。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前、后分别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每次发放60分调查问卷,护理人员协助行动不便患者进行填写,两次均收回60份有效问卷。收集整理、分类统计调查内容,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变化[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 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检验;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 P

2 结果

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后8周,再次采用调查表收集患者各项信息。在规律服药、合理膳食、适度体育锻炼、情绪良好、治疗依从性良好、戒烟戒酒例数方面,实施后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显著P

3 讨论

护理人员是直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实践者,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也较为方便,患者也更易接受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我院在积极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总结了护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并创建了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本次研究中,实施护理健康教育8周后,在规律服药、合理膳食、适度体育锻炼、情绪良好、治疗依从性良好、戒烟戒酒例数方面,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显著P

研究中发现,很多内科住院患者并未系统的接受健康教育,其对健康教育是非常渴望的。在实施护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患者较为配合护理人员,在听取护理人员的讲解后,更加深刻的认识了疾病本身及其治疗过程,从而增强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此外,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饮食计划、运动计划,也使得患者更容易遵守和执行,便于患者改变原本的不良生活习惯,逐渐形成新的、良好的生活习惯。随着健康教育的进行,患者的生活习惯、对疾病的认知等都发生了改变,从而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可提高内科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维护其身心健康,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应推广使用护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丽娜.对 140 例内科病患者进行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求医问药,2012,10(03):423-424.

[2] 席淑华,卢根娣.以护理研究成果推进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