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消防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4 21:47:48

档案馆消防工作总结

档案馆消防工作总结篇1

上海市胶州路一栋教师公寓在外立面保温改造过程中发生特大火灾,年11月15日。已造成53人死亡,100多人受伤。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专门发出通知,市政府办公厅也发出紧急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进一步做好消防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

确保馆(室)藏档案的绝对安全,为加强我市各级各类档案馆(室)消防安全工作。根据市政府办公厅有关文件精神,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强化消防安全职责,加强组织领导。

重于泰山。档案安全的最大保障是人的认真,安全责任。档案安全的最大危险是人的疏忽。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可靠凭证和珍贵资源,各个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有效依据,档案安全事关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各类档案馆(室)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原则,高度重视档案库房消防安全工作,加强对档案馆(室)消防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成立档案馆(室)一把手负总责的档案消防安全工作组织机构,明确安全工作职责,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并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各项制度。

二、消除消防安全隐患,定期进行检查。

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各级各类档案馆(室)要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置充足的消防设施、器材。保障疏散通道畅通、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保证防火防烟分区、防火间距符合消防技术标准。要定期组织对消防设施、器材进行检测、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并排除消防安全隐患,杜绝火灾事故发生。对消防设施、器材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维护和保养,确保完好有效,检测、维护和保养记录应当完整准确,存档备查。

档案馆消防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档案馆危机 危机评估 危机评价方法

在档案馆的日常管理和保护活动中,各种自然灾害、硬件漏洞、人为因素等造成的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往往就会使档案资源遭受巨大的损失。如何查找档案馆自身的安全漏洞,提升相应的组织管理水平,做好预防性保障工作,是档案馆危机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危机预防需要通过探索危机预防评估方法,来综合衡量档案馆的安全保障能力,最终消除或者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安全隐患。

一、档案馆危机预防研究的国外进展

国外诸多档案图书机构,如国际档案理事会、美国国家档案文件总署、英国国家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等国际和部级图书档案组织针对档案日常管理、保护、修复、灾害的抢救与预防等工作制定了较为全面、细致的方案,并且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预测与防范危机的方法。

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档案安全理论研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在实践应用方面较为突出。在其国家档案馆官方网站的政策、标准和会议总结中,包含档案馆危机预防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划分为防灾预案、档案保护政策法规和专项评估三种,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档案馆危机预防保障工作和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档案馆危机预防的评估和应对问题一般都归入防灾预案(disaster preparedness)中,国际档案理事会早在1997年11月就了“档案馆灾害预防与控制原则”(Guidelines 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Archives①)。这份原则对多种灾害进行了定义与分类,如水灾与极端天气、火灾、地震、武装冲突、核事故等。然后对这些灾害可能带来的风险按照来源进行分类,包括档案馆外环境、档案馆的建筑结构和档案馆的服务措施、馆藏档案中的一些不稳定材料,以及特定人群共四个部分。然后再将这些来源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如来源于档案馆建筑结构和服务设施的水灾可以是暖气水管、自来水管、空调系统、实验室、厨房、洗漱间设施、防火系统等。为解决这些由风险带来的问题,该原则提出了若干注意事项,如新建建筑应具备的一些基本防护措施,现有建筑可进行改进的一些措施。

IFLA(国际图联)的《防灾预案》(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Planning)手册,第一章内容即从馆外环境、馆舍结构和人为因素三个方面对潜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进行评估。与国际图联关系密切的ICA(国际档案理事会)也有相关论文,如《资源匮乏条件下热带地区档案馆的建设》(Archive Buildings In A Tropical Climate And With Low Resources),对档案馆的墙体、门窗和结构、架柜排布、特殊载体档案保管条件、自然灾害应变措施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要求和说明。

档案馆消防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湖北省 血防

“”运动结束后,湖北省的血防工作面临严重困难。1962年8月,中共中央批准中央血防九人小组拟定的《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条例(草案)》。这一条例成为指导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共湖北省委贯彻条例(草案),对全省血防工作进行调整,两三年内,血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运动后湖北省血防工作面临的困难

1957年冬到1960年,湖北省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出现了“”。“”过后,湖北省血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第一,血防机构和人T大幅度减少。

1958年的血防“”过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宣布消灭了血吸虫病。各地、县卫生机构大合并,血防站、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与医院合并。1956年湖北省有血防站38个、血防组245个,血防人员2584人。到了1959年,血防站只有16个,血防组减为178个,血防人员减少到1433人;1960年进一步减少,分别为10个、162个和1145人[1]p961。

1960年卫生机构大合并后,许多房屋、器械设备被其他单位占用,有的血防组无固定住址,工作人员挑着装有粪检工具及医疗器械的箩筐,工作到哪里,吃住在哪里。例如,黄冈专区47个血防组有37个无住房[1]p67。

第二,血吸虫病卷土重来,急性感染非常严重。

“”后,湖北省粮食逐年减产,农村食物短缺,群众严重营养不良,造成浮肿、干瘦、子宫脱垂、闭经病流行。1959年至1961年,除黄梅、南漳、嘉鱼等少数县外,湖北省大多数地区血防工作基本停顿,血吸虫病卷土重来。1963年8月,湖北省委提出,当前疫情十分严重。全省有钉螺面积181.6万多亩,未治疗病人、新发病人和重复感染病人约40万,仍有39个县、市流行血吸虫病[2]。

1960年至1962年,湖北省急性感染发病的人数逐年增多。到1962年10月底,全省已有7058人急性发病,为1961年急性发病2986人的2.36倍。其中,武汉市急性发病最多,有2430人,是本市1961年急性发病231人的10倍以上。其次是荆州专区,1962年急性发病2009人,为该专区1961年急性发病172人的11.68倍。再次是黄冈专区,1962年急性发病1655人,为1961年急性发病797人的2.07倍[3]。

第三,各地严重存在片面生产观点和麻痹思想。

为了增加粮食,各地下湖生产的人数大为增加。黄冈专区1961年下湖生产者达26万人,比1959年9万人增加了2倍多。其中新洲县下湖打草和搞副业的34702人,处在疫区的有19105人,占下湖总人数55.05%[4]。为了增加草肥,孝感专区黄陂、汉阳、汉川、孝感四县下湖打草的群众达11万人,其中汉阳一县下湖打草的就有5万人。滨湖地区夏熟作物被淹时,有的队干部和群众舍不得眼看到手的粮食,不听劝阻下水捞割[5]。

新洲县张渡湖农场一位副场长,怕血防宣传影响生产,竟数次不让血防干部对职工群众宣传血防知识。他说:“你们要宣传血防,我就宣传你们血防站没有事做,搞点钱发工资。”由于防护工作推不动,1962年6月23日,因抢割小麦一次就感染1466人。新洲一中有师生420人支援该场麦收,师生听说有血吸虫病,不敢下水,农场领导和县长说:“你们来是用口头支援,还是用行动支援?”师生们只好下水抢收,结果下水的378人全部感染,1人死亡。阳新荆头山农场804人下湖,据事后对其中751人访问调查,只有128人做了经常性防护,没有发生感染,其余623人没有防护,有313人发生尾蚴性感染皮炎[3]。

第四,血防专业队伍不安心工作,业务水平差,血防站的任务更加艰巨复杂。

阳新县血防站121人中,有74人不安心血防工作。由于收入低,许多人员维持家庭有困难,有70人向行政和工会预支4200元,其中长期负债不能归还的有16人。黄陂县血防站53个干部,仅自己一月的伙食和最起码的零用,就占去了全部工资的1/2或2/3,形成“顾嘴不顾身,顾己不顾家”。1962年有15人申请退职去搞联合诊所或回家生产[6]。很多干部对于何时能消灭血吸虫病感到遥遥无期。个别人甚至认为搞血防是浪费青春[6]。

新添的血防人员业务水平差。1962年,荆州、黄冈、孝感三个专区24个县血防站1125人中,新手就达323人[6]。这些新手,业务技术学习很少,往往适应不了工作的需要。例如,黄陂县站17个医生中,有9人不能处理锑剂的毒性反应,7个化验员有5个不会血检,10个护士有5个不会打针。据阳新县站反映,连最有经验的医生,对使用锑剂也有顾虑[6]。

各县血防站原来只担负血防工作,精兵简政以后,各县的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药品检验等机构被撤销,就将这些任务交给了血防站,但未增加编制。据黄冈专区圻春、黄梅、广济、阳新血防站统计,在编323人中,实际担任血防业务的占现有人员的75%左右[6]。

二、湖北省血防工作调整的组织部署

1962年5月,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在上海召开第八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通过了《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条例(草案)》,再次肯定了中央在1957年提出的“实行积极防治的方针,采取综合性措施,切实掌握充分发动群众和科学技术相结合,防治工作和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相结合,坚决进行反复斗争”的原则,对治疗工作、消灭钉螺、管理粪便、个人防护和安全用水、科学研究、组织领导7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7]。

8月22日,中共中央批转了上述条例(草案),要求各地参照试行[8]。12月,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副组长魏文伯在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上指出:“关于血吸虫病的各项工作,《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条例(草案)》里面都有具体规定。在今后工作中,必须以三十三条为中心,抓好各项工作。”[9]从此,它成为指导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1962年7月,湖北省将省委除害灭病领导小组改为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成员8人,由省委书记赵辛初任组长,许道琦、孟夫唐任副组长。

7月3日,省委下发《关于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公社以上各级党委都要健全相应的组织,有一位书记任组长,有一位副组长(行政负责人)管理这项工作。生产大队、生产队也要分工一位副书记或副队长监管。对于今后工作,《通知》要求,各县可根据农业生产情况和灾情大小加以安排。凡能结合生产灭螺的,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灭螺。对现有病人要积极治疗,对在疫区中抢割抢收、打湖草、捞鱼苗的群众,要教育组织他们做好防护工作,防止新的感染[10]。

7月28日,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制定了《湖北省1962年防治血吸虫病工作安排》,确立1962年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加强专业队伍,依靠群众,结合生产,因时因地有重点而又全面地贯彻防治C合措施,努力提高防治工作的质量,积极控制新感染和治疗有症状的病人,结合小型水利和见缝插针,着重解决村庄周围及生产生活常到地区的小块钉螺滋生地。同时积极查明情况,制定长远规划,为今后消灭血吸虫病打下基础。1962年,湖北省计划灭螺382151.03亩,计划治疗106393人[11]。

通过1962年的调查摸底,全省还有31万病人,分布37个县市。钉螺面积虽然由456万亩减少到221万亩,但钉螺的危害性并未减少,急性感染人数比过去哪一年都多[12]。

根据上述情况,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提出, 1963年血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积极控制新感染和治疗有症状的病人。迫切任务是调动血防干部的积极性和提高业务水平[12]。

1963年11月3日至9日,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召开全省血防工作会议,提出1964年防治任务和10项基本措施。

防治任务是:尽最大努力,把急性感染控制在最低限度,尽可能地多治一些病人,严防钉螺扩散,大力开展消灭钉螺的工作,迅速扭转这几年疫情有所回升的被动局面。全年治疗10万病人,灭螺17万亩,把急性感染人数控制在2300人以下[13]。

这10项措施是:恢复和健全各级血防领导组织;巩固和提高防治专业队伍;发动各级医疗机构参加血防工作;发动广大群众参加血防工作;组织各部门协同作战;结合水利消灭钉螺;搞好农场血防工作;做好防护工作;搞好血防试点;妥善解决防治工作中的各项具体政策问题[1]p82。

12月3日,中共湖北省委批转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关于全省血防工作会议的报告》,要求各地认真研究,努力贯彻执行[14]。

1963年,湖北省各级血防领导小组恢复,防治工作开始有了新的起色。1964年治病超过前两年治疗人数的总和,灭螺超过计划的26.24%[1]p84。

1965年3月25日,湖北省制订《湖北省防治血吸虫病长远规划(草案)》。根据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提出的“全面规划,点面结合,分期分批,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的战略方针,湖北省打算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消灭血吸虫病的单位456个公社、23个镇、42个农场,共消灭钉螺446000余亩,这些单位能治的病人全部治好。要求京山、荆门、浠水、鄂城、黄梅、广济、咸宁、宜都、远安、南漳、大冶、黄石12个县市消灭血吸虫病。第四个五年计划消灭血吸虫病的单位162个公社、2个镇、18个农场,共消灭钉螺399000余亩。要求天门、枝江、通山三县消灭血吸虫病[15]。

三、湖北省的血防工作调整及成效

从1962年5月第八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召开到1966年“”爆发前,湖北省进行了血防工作调整,并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精简机构和培训专业人员。

1962年5月,省卫生厅分党组下达《湖北省卫生部门所属各级卫生医疗机构的精简方案》规定:“血吸虫病重疫区和中疫区的现有人员、机构一般应保留不动,轻疫区和非疫区的血防组与防治组、血防站合并,其编制应比照县防疫站15―25的编制规定执行。”“黄冈、孝感、荆州三个专区的地方病防治所保留,编制30人,最多不超过35人。”[1]p61下半年,部分县血防站开始恢复,人员逐步增加,到1965年已有18个站、162个组,1515人[1]p61。

1960年卫生机构大合并后,许多房屋、器械设备被其他单位占用。1961年底开始清理,归还部分房屋、设备。1963年6月,省委血防领导小组拨款40万元,其中28万元给血防站和血防组购置器械、书籍,11万元维修房屋,添置办公、生活、防护用具,组织检修显微镜170多台,使各级站、组具备了必需的工作条件[1]p67。

1961年12月至1962年3月,省里组织3个手术治疗辅导组18人,赴阳新、蕲春、天门、沔阳、潜江、黄陂、汉阳7个县,切脾132例,培训手术骨干93人[1]p116。1962年5月中旬,湖北省在荆州开办了以血吸虫病为主的寄生虫病师资训练班,共训练学员42人,主要培训专区一级及重疫区县的血防骨干,然后由他们回专区、县开班分批轮训,提高所辖疫区的在职防治干部的预防、治疗理论和技术水平[4]。湖北省在杭州开办血防师资训练班,训练各专县血防干部41人,在嘉鱼召开灭螺技术座谈会,培养提高技术干部45人[12]。

第二,办血防试点。

为了在血防工作中起到典型示范、指导全面的作用,《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条例草案》要求各地办血防试点。1963年2月,湖北省各县开始选一批重点公社办点,到1964年,共建试点29个。其中,典型的有三个:一是天门县刘集公社试点。试点组发动群众在大面积湖沼钉螺区建立安全带,抓防护“两管”,设常年病房抢治晚期病人,指导代湖围垦灭螺,进行流行病学和钉螺生态调查,为湖区制定防治措施和消灭钉螺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二是广济县盘墉公社试点。试点组重点抓了琵琶湖的根治工作,1963年冬至次年春,动员982人,完成标工8100个,土石方11万立方米,灭螺473亩,扩大耕地450亩。三是石首县泥南公社试点。它由荆州地委与县委合办,坚持以防为主、主攻钉螺、综合防治的方针,到1966年底,全公社灭光钉螺1312亩,占原有面积的92.92%,治疗病人2710人次,以大队为单位组建了一支不脱产的灭螺专业队86人,开展常年复查复灭[1]p100。

1963年冬至1964年春,29个试点共灭螺8448.39亩,粪检73483人,查出病人13056人,治疗8447人[16]。

第三,抓治疗。

汉阳县永安区向集公社集体办院收治病人,由血防组派人治疗。从1962年10月到1964年2月,收治病人760人,占全公社治疗总数907人的83.8%[17]。枝江县五合公社卫生所抽出两个医生、一个护理组成血防组,利用冬春两季,采取巡回驻大队、边查边治的方法,从1963年初到1964年3月底,全公社共计粪检4133人,发现阳性913人,治疗697人。8个晚期病人经采用中药攻补兼施和锑剂根治后,都已痊愈[18]。

1963年,湖北省l生急性感染4804人[19]。1964年,发生急性感染155131人[1]p123。在治疗上,各地都比较注意早发现、早治疗。1964年7月底,全省已经有8600多人入院治疗,占病人总数80%以上。大部分病人经过初步治疗出院,疗效一般较好[5]。从1963年10月到1964年9月,全省共治疗病人110483人[20]。

第四,抓灭螺。

湖北省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灭螺方式。

湖沼地区消灭钉螺的有效办法是先控制水位,再行垦殖。黄陂县滠口公社带领群众逐年围垸垦殖,到1963年共围垸7个,2万来亩钉螺面积只剩下200多亩[15]。黄梅县七里畈丘陵地区有钉螺675亩,公洲湖湖沼地区有钉螺1160亩。七里畈经过9次扫荡,公洲湖经过7次复灭,终于实现了无螺[21]。湖北省属和专区所属农场原有钉螺面积1577394亩,通过垦殖灭螺1212310亩,占全省灭螺面积的58.71%[22]。

湖区则结合水利工程开展灭螺。枝江县杨林湖有螺面积16860亩,该县第一期水利工程是缩小湖区,让湖田分家,使原来25000亩的湖区缩小到16000余亩,消灭钉螺6000亩。第二期是通过修建排水站控制低水湖的面积进行开垦,开垦田地3000余亩。这两个阶段,共灭螺14000余亩[23]。童家湖修建了黄孝大堤,开展围堤灭螺。完工后,使黄陂、孝感两县10余万人免受水灾威胁,为消灭6个公社堤内35596亩钉螺创造了条件[24]。

在大面积垦殖中遗留的低洼、坑、沟、渠及部分新开渠道,仍是钉螺滋生地,人畜感染很严重。新洲县汪集区组织少数人成立专业灭螺队,负责消灭这类地区的钉螺,到1965年3月,全区16个疫区大队中,8个大队彻底消灭了钉螺,4个大队基本消灭钉螺。1964年冬1965年春,监利县毛市区福田、新河两个公社,结合小型水利,平整土地,消灭钉螺近600亩[15]。蕲春县对不易结合生产灭螺地区,用五氯酚钠灭螺,死亡率高达91.5%[4]。

1963年,湖北省灭螺93914亩。1964年第一季度灭螺108022亩[19]。自1965年10月到1966年4月底止,全省灭螺面积达21.1万多亩[25]。1966年10月,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验收,确认襄阳、谷城、大冶、浠水、咸宁5个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p92。

第五,抓预防。

1961年以后,湖北省大面积开湖荒、办农场,非疫区群众大量进入疫区,各地在防护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黄冈专区下疫水的78900多人中,90%左右的人都做了防护,其中黄冈县的防护达到98%[26]。阳新综合农场十里湖大队1963年全年发病35人,比1961年下降50%。1964年的防护工作做得更好,全队下疫水田生产182人,98%以上做好了防护。截至1964年5月底,只有2人发生皮炎[27]。

1965年3月15日到6月1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上海第一医学院等共31人组织联合工作组,在阳新枫林区下羊公社办防护工作样板试点。3个月,样板区内没有发生急性感染。全省推广试点区的经验,急性感染明显下降。这一年,全省发病6064人,比1964年下降了60.91%,1966年发病3277人,比1964年下降了78.88%[1]p123。

1962年至1965年,湖北省的血防工作通过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消灭了大面积的钉螺,耕地面积大大增加。黄陂县滠口公社开展围垦灭螺,开垦湖地12000亩[28]。广济县盘墉公社重点抓琵琶湖的根治工作,1963年冬至次年春,灭螺473亩,扩大耕地450亩[1]p100。黄梅县公洲湖开垦了7160亩有螺荒地,七里畈通过调整水系,消灭了钉螺,使450亩望天w变成了一年两收的保收田[21]。二是病人逐年减少。黄陂县滠口公社1958年全公社感染血吸虫病的有2800人。围垦灭螺以后,1963年全社病人有600多人,除6人死亡、3人尚未治愈外,其余的已恢复半劳力或健壮劳力[28]。三是粮食大幅度增产,社员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黄陂县滠口公社1963年全年粮食总产增加到了808万斤,社员口粮每人平均有600多斤,向国家交售余粮288万斤、皮棉10万斤[28]。广济县盘墉公社试点,1966年增产粮食15万斤,皮棉6000斤,增收2万余元,由穷队变为富队[1]p100。阳新综合农场十里湖大队由于防护工作搞得好,保护了职工身体健康,促进了农业生产,1963年粮食总产量341899斤,为1961年的2.36倍[27]。

参考文献:

[1]周陵生.湖北血防[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关于血吸虫病疫区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结合做好防护工作的报告[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2-0493.

[3]关于湖北省1962年急性感染血吸虫病情况的报告[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3.

[4]湖北省1962年上半年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概括[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1-0354.

[5]关于我省发生急性感染情况的报告[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2-0674.

[6]湖北省防治血吸虫病及抗疟工作的情况与问题[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3.

[7]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条例(草案)[B].江苏省档案馆,3011-长期-778.

[8]中央批转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关于六年来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的报告”[B].江苏省档案馆,3011-L期-778.

[9]魏文伯同志在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上讲话记录稿[B].江苏省档案馆,3119-短期-818.

[10]省委下发关于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的通知[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2-0480.

[11]湖北省1962年防治血吸虫病工作安排[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3.

[12]进一步做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支援农业生产[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2.

[13]关于全省血防工作会议的报告[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41.

[14]湖北省委批转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关于全省血防工作会议的报告”[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41.

[15]湖北省防治血吸虫病长远规划(草案)[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54.

[16]全省第二次防治血吸虫病试点工作会议纪要[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7.

[17]我们开展“大队办院”治疗血吸虫病的经验[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47.

[18]枝江县五合公社卫生所的先进事迹[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47.

[19]湖北省卫生厅关于血吸虫病疫情汇报[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2-0675.

[20]在地市委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上的总结讲话[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7.

[21]湖北省黄梅八年来血防工作的回顾[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41.

[22]湖北省湖沼地区消灭血吸虫病的情况与问题[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53.

[23]枝江县杨林湖水利工程灭螺工作的一些做法[B].湖北省档案馆,SZ113-02-313.

[24]童家湖围垦灭螺工程初步总结[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2-313.

[25]去冬以来血防工作基本情况和贯彻第十一次全国血防会议精神的意见[B].湖北省档案馆,SZ113-2-313.

[26]关于3个专区血吸虫病防护会议情况的报告[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2.

档案馆消防工作总结篇4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者的天职。一是局领导高度重视档案安全工作,不仅成立了xx县档案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而且每年都将档案馆安全工作作为综治维稳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行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的管理体制。二是局领导分别与各股室负责人签订了防火防盗工作责任书,将档案安全落实到每个股室、每个人。做到了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三是建立健全了各种档案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使档案馆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四是坚持做好每月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档案安全年终考核评估工作,对考核不合格的股室和个人,实行“一票否决”,年终不得评先评优。

二、库房设备设施符合要求,档案安全管理到位

xx县档案馆虽为1996年建设,但选址和设计基本符合要求。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库房设施设备日趋完善,档案安全管理工作也十分到位。

1、库房与办公区相对独立,功能严格区分,不存在相互交织的现象。

2、配备了数量足够和符合要求的干粉灭火器,新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档案保管人员和义务消防员均接受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3、筹集5万余元,为档案库房配备了温湿度测量仪器、空调、去湿机等设备;库房照明坚持采用白炽灯,所有窗户配备了窗帘。档案保管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4、为了切实做好库房安全管理工作,单位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档案保管、利用、保护、保密等规章制度的落实。坚持实行档案库房专人保管,专人查阅,非库房管理人员进出库房必须经过局长批准。

5、坚持实行定期保洁制度。做到了每季对库房吸尘一次,每半年雇人彻底搞一次大的卫生。档案库房及消防通道干净、整洁,无堆放杂物和易燃易爆物品的现象。

6、每天由办公室人员检查安全情况,下班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电源是否关闭。每月及节假日前,局领导还要会同相关股室人员进行全局(馆)范围内的安全大检查,对档案库房、用电线路、电器运转等进行重点检查,排查隐患。

7、每年拿出专项补助资金,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

三、重视档案保管保护设施的安全管理,确保档案安全

1、重视库房配备和设备维护。使用了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的档案装具;改造了老化的电路,安装了专门的档案库房设备供电线路。坚持做到了对档案保管保护设备进行定期维护,确保各种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

2、定期请县消防大队技术员对灭火器材进行检查,对过期、报废的灭火器进行了更换。

四、强化对档案实体的安全管理,确保档案完整

1、外勤人员在加强档案业务指导的同时,还帮助各单位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保证归档文件材料完整、准确、系统。

2、在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移交、签定、销毁过程中,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了档案材料的安全。

3、新接收的档案按要求进行消毒、杀虫、杀菌、除尘后,方可进库房上架排列。

4、认真做好档案巡查。对案卷的数量、质量、霉变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关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加强梅雨季节档案的管理力度,勤去湿,勤巡视库房是否有漏雨情况,确保档案安全渡过梅雨期。

6、坚持每个季度对库房档案进行一次检查,每年对馆藏档案进行一次系统化、规范化整理,以确保无丢失、霉变、退色、虫蛀、污损等现象;认真做好《档案检查记录》、《档案交接记录》等统计台帐。

五、注重计算机及信息载体的管理,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1、严格执行档案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查阅未公开的档案必须持有相关手续,并经局长批准。

档案馆消防工作总结篇5

 

各位领导、各位评审员:

    2013年光明区档案馆通过国家综合档案馆示范档案馆的认定后,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关心支持下,在省、市档案局的帮助指导下,按照认定组提出的实地认定意见,查缺补漏,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丰富馆藏资源,做好档案安全管理和信息化工作,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搞好档案工作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光明区档案馆规范化管理水平,促进档案工作更好更快向前发展。经过三年的发展,档案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对照《海南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示范档案馆复查内容明细表》,逐项进行检查,自检打分情况如下:

一、资源建设 (标准分2.5分,自检分2.4分,扣0.1分)

1. 馆藏档案全宗由2013年141个全宗增加到147个全宗,新增了锦程中学、药监局、水务局、移民、征集、文体旅游局6个全宗;超额20%达到新增5个以上全宗的复查标准,自检得分0.5分。

2. 馆藏档案总量现有13.53万卷,较2013年9.67万卷增加3.86卷,增长54.03%;超额24%达到馆藏总量增长30%以上复查标准,自检得分0.5分。

3. 馆藏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数量较认定时增长30%以上,其中:声像档案现有503卷,较2013年增加124卷,增长32.72%;照片档案现有498卷,较2013年增加124卷,增长32.16%;实物档案现有1072卷,较2013年增加383卷,增长55.59%;电子档案现有1.8T,较2013年增加0.6T,增长50%,上述档案已进行规范整理;不同载体档案增长超额10%达到增长30%以上,标准分0.5分,自检得分0.4分,扣0.1分,扣分原因:少量征集进馆的照片档案未规范整理。

4. 光明区档案馆有林改、婚姻登记、社保、医保、城保、独生子女登记、收养登记、伤残抚恤、房屋档案、社化会服务人员档案、移民档案共十一类民生档案,较认定时新增城保、社化会服务人员档案、移民档案三类民生档案,其中,婚姻档案较认定时增加9427卷、医保档案较认定时增加69169卷、移民档案较认定时增加1287卷;达到复查标准,自检得分0.5分。

5. 2014年至2016年征集到部级非遗传人张月仙剪纸作品30件;白族蜡染作品和民间蜡染绣片14件;接收海南省重点工程牛栏江引水工程光明区段档案28卷,松华坝水源核心区移民搬迁档案1287卷。达到复查标准,自检得分0.5分。

 

二、安全管理 (标准分2分,自检分1.8分,扣0.2分)

1. 库房温湿度记录齐全完整,数值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标准分0.4分,自检得分0.35分,扣0.05分,扣分原因:以手工记录为主,如温湿度超标,不能做到自动调控。

2. 新接收进馆的纸质档案采取灭菌和药物两种方式进行入库前的消毒处理,有完整的消毒记录;自检得分0.4分。

3. 档案馆内设管理科负责库房安全管理,人员常年保持在3至5人,在日常管理中2016年后严格执行双人管理库房制度,管理人员出入库房有详实记录;标准分0.4分,自检得分0.35分,扣0.05分,扣分原因:2015年以前没有制定双人管理库房制度也未严格执行双人管理库房制度。

4. 消防、监控、消毒等设施设备齐全,实现24小时保安值守,有完整的值班记录;标准分0.4分,自检得分0.3分,扣0.1分,扣分原因:气体自动消防监控系统2014年消防复查后,未启用。

5. 数据存储介质有专人负责,实行专柜保管,并且已完成规范整理;符合复查标准要求,自检得分0.4分。

 

三、信息化建设(标准分2分,自检分2分,未扣分)

1. 截止2016年,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扫描772万页,1.8T的原文扫描,数字化扫描数量已达到馆藏总量的90%,较认定时增加增加了304万页,0.6T,新增65.2%;原文扫描数量超额35%达到数字化扫描30%以上的复查标准,自检得分0.7分。

2. 已建立馆藏全部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现有案卷级条目13.26万条,文件级条目160.73万条,达到复查标准,自检得分0.6分。            

3. 光明区档案馆从2000年开始使用南天档案管理软件网络版管理档案,区属各基层单位99.8%的单位使用南天档案管理软件单机版,只有0.2%的单位使用其它档案管理软件;达到复查标准,自检得分0.5分。

4. 建有民生档案,非物质文化、古老、珍贵档案二个专题数据库;达到复查标准,自检分0.2分。    

 

四、开发利用 (标准分1.5分,自检分1.4分,扣0.1分)

1. 2013年后编印、出版了《光明区迎首届“南博会”道路环境整治纪实》、《光明江上的桥》、《光明档案说结婚证的故事》、《光明区创建海南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实录》、《西山曲剧在光明》5种档案文化产品;超额编印出版档案文化产品4个,达到复查标准,自检得分0.4分。

2. 2015年和2016年在国际档案日进行档案宣传时,举办《西山老照片》、《光明区档案资源建设展览》2个流动展览;标准分0.4分,自检得分0.3分,扣0.1分,扣分原因:无固定展览,原有的票证档案展览因库房需要而撤销。             

3. 在海南日报、春城晚报、西山日报、都市时报、地铁报、西山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报道《结婚证的故事》、《光明江上有几座桥?档案局里有资料》、《去档案局查询婚姻档案吧》、《档案征集档案通告》、《档案修复技术》等档案工作9次;超额100%达到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报告档案工作3次以上材料复查标准,自检得分0.4分。

    4. 档案查借阅利用登记台帐齐全完整;符合复查标准,自检得分0.3分。

 

五、保障条件 (标准分2分,自检分1.9分,扣0.1分)

1. 光明区档案局(馆)由中共光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一名区级领导代表区委和政府分管档案工作;符合党委政府均有联系、分管档案工作领导的要求,自检得分0.4分。      

2. 2016年,光明区共组织认定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机关65个、企业2个、事业24个、社区8个,共89个示范单位认定;超额100%完成组织认定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20个以上的复查标准,自检得分0.4分。

3. 光明区档案局每年至少组织档案专兼职人员进行2次以上的业务培训,每年开展一次全区性档案执法检查;认定后共培训档案专兼职人员6次以上,执法检查3次,达到复查标准,自检得分0.4分。

4. 档案日常维护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标准分0.4分,自检得分0.3分,扣0.1分,扣分原因:档案日常维护费未达到每卷2元的标准。          

5. 对上级安排的档案专项资金,地方配套有落实。自检得分0.4分。

 

六、加分项

1. 征集到海南省部级非物传人张月仙剪纸作品中30件,符合征集到名人字画的加分条件,加0.2分。

2. 在《中国档案信息网》、《中国档案资讯网》、《海南档案信息网》等网站上宣传光明区档案工作3次;符合在档案信息网站上宣传档案工作1次以上的条件,加0.1分。

3. 在全国土地普查工作中,因光明区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完整,使光明区顺利完成此项工作,区委书记吴涛同志专门在全区干部大会上对档案局提出表扬;2015年光明区目标考核中获一等奖励;档案分管领导多次表扬我馆在开发档案文化精品工作中成绩较突出。符合档案工作受到奖励表彰条件,加0.2分

4. 分管领导每年平均到局(馆)调查研二至三次,符合分管领导每年到档案局调研1次以上的加分条件,加0.2分

 以上六项工作自检得分9.5分,扣0.5分,加分0.7分,按标准自检得分10.2分,自评总分10分。

档案馆消防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档案保护 防灾减灾 指南 核心档案 质量管理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国家档案局把加强档案部门防灾减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了出来。杨冬权局长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唤起广大档案工作者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大家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大家的防灾减灾能力”。关于推进该项工作实践展开的举措之一,杨局长指出,国家档案局组织编写、的《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是指导我国各级档案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参考材料,是档案工作者参加防灾、抗灾、救灾教育培训,提高档案人员安全能力的重要教材,希望大家今后加大对这个指南的学习宣传与贯彻执行。为了配合该指南的学习和宣贯,本文拟就指南的编制背景、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同时谈谈笔者在参与指南编制过程中对有关问题的一些初步思考。

1.指南的编制背景及主要过程

我国历来都很重视危机管理和防灾备灾的问题,所谓“有备无患”、“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不打无准备之仗”等等,都是阐述的同样的或相近的道理。而“临渴掘井”、“亡羊补牢”等则是另外一种态度,当然也可以说是对“未雨绸缪”某种程度或某个角度的补充。

著名的玛雅传说认为,我们的地球目前处在第五个太阳年。按照玛雅日历计算,人类历史将于公元2012年进入新纪元。而每一太阳年更迭时,总会发生一场巨大灾难。好莱坞根据这一传说拍摄了轰动一时的灾难片《2012》,描述了一个天塌地陷、末日来临的惊悚故事。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可怕的故事吗?事实上,自然力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对人类文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与破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远的不说,还保存在我们记忆中的重大灾难就有不少,如1976年7月28日爆发的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2004年底导致22.5万人死亡、10万儿童沦为孤儿的印度洋海啸,让人们在悲伤中进入新的一年;2005年8月发生的卡特里娜飓风,2008年5月相继发生的纳尔吉斯热带风暴和汶川大地震等,其巨大的破坏和造成的惊人损失,至今无法让人释怀。

重大灾难发生时,档案部门往往也难以避免地受到直接损毁或间接殃及。仅以汶川地震为例,这次自然灾害对当地及周边地区档案馆建筑造成的巨大破坏和对档案造成的严重损毁,可谓触目惊心。据统计,四川省内阿坝、绵阳、德阳、成都、广元、雅安等6个重灾区的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425万余卷中,有61万多卷档案处于严重受损的危房之中,全省有43915平方米档案馆舍受到不同程度损坏。北川县档案馆在地震中完全坍塌,档案被泥石瓦砾掩埋,被雨水淹渍霉变。这次地震对档案馆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给馆藏档案文献遗产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形成严重威胁,造成极大困难。

正因为如此,危机管理和防灾备灾近年来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学术研究课题,而已成为各国档案部门和相关国际组织高度关注和重视的现实问题和具体实践。国际蓝盾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进文化遗产领域防灾减灾和各类突发事件中文化遗产的保护。国际档案理事会1997年专门出版了《档案馆防灾减灾指南》。2006年,国际图联也出版了《灾害准备和规划简明手册》,都是对这一重大问题高度关注的具体体现。

国家档案局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和突发事件中的档案保护工作。早在1997年,国家档案局技术部曾经组织了各种自然灾害及其对档案影响的系列课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地震、台风、泥石流、火灾、水灾等,分别由河北、浙江、湖南、四川等地档案部门承担。这些课题先后完成,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各级档案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近年来,面对自然灾害频发的总体态势,国家档案局每年在汛期之前都要发出关于做好汛期档案安全工作的通知,提醒并要求各级档案部门加强汛期的档案安全排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做好档案的保护,确保档案的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直到汶川地震发生前,国内还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或一部专门参考书目对我国较常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梳理,并提出具体的防治意见,用于指导我国档案部门防灾减灾的工作实践。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档案局立即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制订出台抗震救灾中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指导意见、派出工作组赴灾区调研和指导受损档案紧急处置、组织各省区市档案部门开展对口支援灾区恢复重建、批准组建专家组具体指导北川受损档案抢救工作,等等。与此同时,面对档案部门遭受的重大损失,出于受损档案紧急处置和档案部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客观需要,更为了总结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教训以提高各级档案部门的防灾备灾能力,国家档案局立即提出并组织有关人员着手研究编制《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以作为各地档案部门防灾备灾的重要参考资料。

课题组从我国频繁发生的、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和对档案造成危害的实际出发,参考了国际上的相关经验和做法,在总结汶川地震档案工作恢复重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防灾备灾、应对灾害、灾后重建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档案馆在防治和应对灾害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和要求。课题组成员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进行了相关调研,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多次召开座谈会,不断调整优化篇章结构,对各省区市报送的反馈意见进行认真研究、梳理和吸收,数易其稿,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于2009年底完成全部工作,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这个指南的及时编制和实施,既得益于汶川地震中档案抢救修复相关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在后来指导相关灾害应对时档案紧急处置等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指南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防灾备灾、紧急应对和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备灾主要包括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建筑考量、容灾备份等方面的内容,紧急应对主要涉及人员疏散、档案转移和紧急处置,恢复重建则包括损失评估、重建规划、馆舍重建、档案抢救、系统恢复等主要内容。这里仅就各部分中的几个相关问题作一点简要补充。

2.1风险评估、建筑布局和应急预案

(1)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档案馆的安全风险评估。应对危机、化解风险,首先要能够充分意识到危机和风险的存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海恩法则充分阐述了“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人们对导致事故发生的隐患、征兆往往容易忽略,甚至发现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导致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档案馆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评估,及时查找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漏洞或隐患,有针对性地及时把各种漏洞或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是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和档案信息安全最根本的措施之一。我们应当及早研究和建立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研究制订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实施方案,通过对档案安全状况开展风险评估,指导各单位立足于防患未然,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并为处置安全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2)要慎重考虑档案馆舍总体建筑布局。档案馆舍是保管和保护档案最为重要的防线,是防止各种自然灾害对档案造成损毁的首要屏障。从汶川地震灾区档案馆受损评估情况来看,一是档案建筑倒塌的比例远远少于其他建筑,凡按档案馆建筑设计标准建造的档案建筑,无一倒塌,而只有程度不同的损坏。二是惟一倒塌的北川县档案馆,也是位于县政府办公楼的顶层,而不是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建造的独立建筑。三是就独立建造的综合档案馆而言,大都表现为办公楼在地震中成了危房,而档案库房因设计和建造标准相对较高,损坏明显较轻。因此,建造一幢质量好、符合规范的档案建筑,其意义非常厚重。这里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有必要尽量避免“头重脚轻”的馆舍建筑布局。事实上,我国目前档案馆库房在上、办公用房在下的垂直建筑格局并不少见。相反,库房在地下、办公和其他业务用房在地面的建筑布局在欧洲、日本则比较常见,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头重脚轻的布局,不仅因为整体承重要求提高而导致建筑造价高,遇到重大灾难时更是在稳定性上大打折扣。这一点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和总结。

(3)要重视应急预案的制订与演练。各级档案部门,尤其是重大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的档案部门,必须制定应对各种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预案的主要内容包括成立应急指挥机构,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各种情况下怎样抢救、转移和修复档案;怎样进行灾害损失的评估;怎样与救灾部门联系;怎样预防次生灾害等。另一方面,要通过演练提高执行力。根据预案经常进行演练,是提高应急反应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地震紧急疏散演练,汶川地震发生时,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根据平时演练的做法,仅用1分36秒,就全部集合到操场上,全校师生无一伤亡。这一现实的例子向我们揭示了防灾演练的极端重要性,关键时刻,关乎生死存亡。

2.2抗灾救灾中档案的紧急处置

重大自然灾害中,在从抢救生命阶段过渡到抢救重要物质阶段时,一定要提请有关部门把抢救国家档案放在至关重要位置,要争取在有关的法规制度中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这是我们在灾害应对中应当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时,玉树州县档案馆建筑严重受损。灾区档案馆室保管的13万卷档案中,有9家档案室近万卷档案因办公楼倒塌被废墟掩埋,其余12万卷档案均处于震后危房中。地震发生后,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同志指示国家档案局迅即派工作组赴玉树灾区指导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工作组同当地档案部门一起研究了关于“转段”期间优先抢救档案的意见,受到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在抢救重要物资和清理废墟时,要优先抢救州县档案馆和州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并进行集中统一保管,防止档案丢失和二次受损”,为最大限度保证档案完整、安全和减少灾后抢救修复难度提供了保障。

2.3灾后恢复重建的科学组织

受灾档案部门灾后恢复重建,关键是要把档案抢救、馆库加固或重建纳入法制轨道。汶川大地震后,国家相继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2号)等。据此,国务院制定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发31号),明确提出要“合理布局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抓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各类设施的恢复重建”。七章三节“公共服务之文化体育”部分明确提出恢复重建56个档案馆。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档案部门的恢复重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建立在科学评估、科学论证、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要对档案受损范围、档案馆舍和其他基础设施损毁情况等进行重点分析,为编制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对震后地质、水文、生态环境等进行调查了解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重建选址是采取原地重建、局部避让或者重新规划的方式。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地恢复,而要着眼于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坚持统筹规划、科学重建,使灾区档案事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

3.指南编制过程中引发的对有关问题的思考

指南编制任务的提出,源于对汶川地震中档案防灾减灾问题的思考,而指南的编制过程则是与北川档案的抢救修复同期进行的。因此,指南的编制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档案馆防灾减灾和档案抢救修复实践探索的过程,经验总结的过程,技术研发的过程,理性思考的过程。

3.1关于防灾资源储备和机制创新

防灾减灾要加强资源储备。在众多的资源储备中,抢救修复受损档案的保护技术,应当作为重要的战略储备之一。在2008年汶川地震档案抢救修复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大规模处理受灾档案实用技术以及专门修复人才的匮乏,提示了加强技术储备、人才储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管档案遭到如此严重程度的损毁可能百年不遇,但一旦真正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及时制定紧急处置方案并且顺利付诸实施,如何确定严重受损档案抢救的方法和流程,采用哪些相关修复技术与设备,以便因灾受损档案得到及时、科学的抢救,人才和技术两方面的充足储备,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坚持不懈地培养人才,要坚持不懈地组织研发,确保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不断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也至关重要。在北川档案抢救修复过程中,在国家档案局的支持下成立了由全国各地档案保护人员组成的专家组,为这批档案的抢救修复提供技术咨询。专家决策咨询机制的引入,有利于集思广益,凝聚多学科多领域专家的智慧,有利于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保证档案抢救修复的科学性和成功率。再比如,重要档案备份制度在我国由来已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档案后库的建设也风行一时,但近年来后库的实用价值和战略地位发生了一些变化。汶川地震引发了对备份基地建设的意义及其模式的思考。在当年的档案工作者年会上,我们提出了重要档案的馆际互备机制,即根据不同地震带、不同江河水系流域、不同电网布局等因素,在全国合理建立不同区域档案馆互为备份的机制。馆际互备机制的提出,有利于降低档案馆备份基地建设成本,有利于加快异地备份制度落实的步伐,因而得到各地档案部门的拥护和积极响应。截至今年3月底,全部副省级以上国家档案馆全部结对完毕,互为备份基地。

3.2关于现代都市档案防灾问题

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都市档案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新特点,如高层建筑林立、地铁网线修建、暖通管道密集等,也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德国科隆市档案馆因地铁施工坍塌事件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科隆档案馆建于1971年,曾为德国最大、欧洲最为著名的城市档案馆之一。档案馆保存有近800位著名德国作家、作曲家和政治家的个人文件,还有早至公元922年的手稿档案,档案排架长度达8千米。2009年3月3日下午,科隆市档案馆轰然倒塌,事故诱因竟然是档案馆所在街区修建地铁所造成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人事先已经在档案馆发现了一些裂纹等蛛丝马迹,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及时采取任何紧急处置措施,致使馆舍倒塌时全部档案被废墟掩埋。我们熟悉的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发生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宫水管跑水事件。2005年11月15日,因水管爆裂致使该单位所藏60余万册图书中的2万多册图书被浸湿。所有这些都昭示我们,对于城市档案馆的防灾减灾问题,应当更加引起我们的关注并积极开展研究,有针对性地探索相应的应对策略,保护城市档案,保护城市记忆。

3.3关于核心档案的特殊管理

西方国家档案部门所说的vital records,指的是重要档案或核心档案。美国好莱坞大片《国家宝藏》虚构了一个涉及多股力量设法获取美国国家档案馆保存的《独立宣言》的传奇故事。其实,美国国家档案馆的镇馆之宝,其保护措施之审慎、严密是世所罕见的,是当今核心档案特殊保管措施的典范。确定各档案馆保存的核心档案,为其创造最适宜的保存条件和进行特殊的保管,在突发事件中对其优先进行处置和转移,应当成为各级国家档案馆的一项基本制度。

核心档案的特殊保护措施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比如采用具有防火性能和便于转运的装具和设施存储核心档案,就地建造坚固可靠和具备特殊保管条件的特藏室,或将核心档案转移至后库或其他备份基地进行异地保存,及时制作和保存核心档案的副本,等等。我国各级特藏室的倡导和建设,其初衷也是源于对核心档案的特殊保护,是一项保护档案的重要举措。我们要特别注意坚持加强对特藏室建设的引导,加强对特藏室建设规范的制定和推行工作,警惕假藏展结合之名,将“特藏室”嬗变为“陈列室”或“展示室”,而把那些最珍贵的档案原件置于人员流动性相对较高,保存条件适宜性和稳定性相对缺失的环境之中,就失去了建立特藏室原有的要义。要避免特藏室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还需要做很多规范化方面的工作。

3.4关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在档案馆引入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特别是档案保护修复(以及档案数字化加工、缩微复制)等技术工作中,对各项工作流程的规范和进行质量管理,对于确保档案修复等工作的质量,真正起到“治病救人”、“起死回生”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外不少档案馆已经在这样做了,比如新加坡国家档案馆的档案保护修复室先后于2003年和2009年两次通过ISO9001(2000版和2008版)质量管理认证,取得“4S店”的资格,拥有了“甲等医院”的称号。并且,破损档案修复的工作流程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记在心上;把“敬业、创新、求知”奉为自己的企业文化。无独有偶,与新加坡毗邻的马来西亚,其国家档案馆也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

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在因灾受损档案的抢救修复中,特别是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中,如何引入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杜绝“无照经营”,避免“大炼钢铁”。与此同时,要大力加强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档案修复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杜绝“无照驾驶”,消灭“马路杀手”。明代学者周嘉胄对于藏品修裱提出的“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原则,至今仍然没有过时,仍然应当予以坚持。我们绝不能以牺牲档案抢救修复的质量为代价,决不能冒着“治伤致残”的风险来完成所谓的抢救修复的数量和指标。

4.结语

当然,前面提到过的关于2012的世纪灾难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不足为据。但我们仍然有必要认清自然灾害多发频发这一基本国情,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的防范与应对,根据党和国家关于自然灾害应对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档案部门的实际情况,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加强管理,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增强档案部门抵御风险的能力,努力造就保障档案安全的“诺亚方舟”,最大限度维护国家档案资产安全。

近两年来我们经历了汶川、玉树两次特大地震等众多的磨难,在这种时候,我们更加要树立"多难兴邦"的百倍信心。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只要我们把各种灾害带来的危害估计得严重一些,把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考虑得周全一些,把对各类受损档案的处置实施得科学一些,档案事业就一定能够趋利避害,不断实现安全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档案局.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S].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

2.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档案报,2010-05-20(1).

3.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切实做好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档案收集抢救保管工作的紧急通知[S].青震指[2010]62号,2010年4月23日.

4.王良城.档案部门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要求与策略[R].中国档案学会2008年档案工作者年会(昆明),2008年10月.

档案馆消防工作总结篇7

 从1982年起,档案馆为地下库房(新馆即将投入使用)。档案馆工作人员立足现实,采取了较 为可行的保护措施。1982年安装了防盗铁门,在每间库房门口均设置了10厘米高的防水隔段,并陆续购置了除湿设力求;1991年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温湿度记录,加强了对库房温湿度的 控制;加强库房的日常管理,做好防尘防虫、防有害气体等各项工作,开展档案的修复工作 ,修补、复制解放时期字迹褪变的档案450余卷。二、档案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库房与设备不符合规范要求。档案库房与设备是保管档案最基 本的物质基础。地下库房的弊端显而易见:湿度高,不利于通风,不利于维护档案的安全。 从维护档案的设备上看,存在单一、老化的问题。新馆的建成解决了档案保护工作最基本、最首要的问题。

 (二)档案保护意识缺乏。档案保护工作是为利用工作服务的。当前由于过分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保护意识的减弱,表现在实际行动上就 有所松懈。大的方面,如资金的投入,人员的安排;小的方面,如在接收、利用、整理、编研工作中忽视保护工作,修补档案未用专用浆糊,将档案放置地上,不注意防尘等。从中可以看出,档案保护意识在工作人员头脑中还相对淡漠。

 (三)档案保护技术的培训研究不够,档案保护技术人才缺乏。

 1培训不够。档案人员参加的档案培训,尤其是档案保护技术专题的培训相当有限。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档案的载体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胶片、磁性材料 为载体的档案所占比例将有所增加。它们的保管、使用同纸制档案发生了根本变化。档案人 员如果不随时补充知识,保护工作将无从谈起。各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不仅次数有限,而且由于资金、时间等原因难以保证参加。

 2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不够。档案人员不仅要做好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而且应加以总结、研究。在我局、馆人员撰写的论文、业务研究、调查报告中,很少有专门涉及档案保护技 术课题的。

 3档案保护技术专业人员缺乏。近几年,档案馆人员的学历、职称都有明显提高,但具有 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却相当匮乏。档案保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 的应用技术,档案专业人员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却很有限。

 出现以上问题,也有某些客观原因:档案馆人员多是身兼数据职,征集、接收、整理、提供 利用都要参与,难以保证“专”;部分保护技术很少接触,如裱糊、去酸等。

 (四)制度不够完善。档案保护在档案馆的各项制度中都有所体现,但从总体上讲还存在着不深入、不细致的问题。在制度执行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疏漏,由于人 员少、时间紧,有的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必要的分析。

 (五)财力投入不够。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档案库房温湿度的控制、档案的修复、专门档案的特殊保护要求、专业培训等都需要相关的设备和资金为 后盾。档案并无专项保护资金,使档案馆除维持日常的管理工作外,难以有足够的财力购置 较为先进的设备及进行保护技术的开发、利用。 如何进一步提高档案保护工作水平,我认为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 一、提高档案保护意识。 认识提高了才能付诸行动。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档案的寿命,一旦遭到破坏,为经济建设服务也只会成为空谈。 加强培训。 开展、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因档案保护工作的 技术性较强,培训的内容不但要注重理论的指导,还要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档案馆消防工作总结篇8

时间在不经意间从指间划过,转瞬间一年已过去大半,回顾2020半年的工作,作为一名队长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在工作中始终牢记公司的服务宗旨和理念。

一、服从公司大局,新接驻勤点任职

4月20日,根据公司命令,我从北京化工大学保安队到北京市档案馆承接新保安服务驻勤点项目,负责保安队前期的组建工作。档案馆属于北京市办公厅直属单位,对安保人员的素质形象、业务技能、安保技能本领要求较高。我到任后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按照葛总、王总的指示,在主管副总的指导帮助下及时和保卫处及物业公司进行沟通协调,按照保卫处领导提出的“责于心、安于行,安全在身、责任在心,守一方热土、保一方平安的要求”,极协调统筹保安队的前期各项工作,带领前期进驻队员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熟悉岗位配置、巡逻点位及每个消防器材的位置。目前,保安队伍的能力素质及业务技能等各项工作已正规有序的开展。

二、完成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2020下半年主要完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北京市办公厅公务员招录”及档案馆驻勤点新项目的前期安保任务,较好完成了档案馆的安全保卫勤务和疫情防控任务。

(一)基本情况。保安队人员编制36名,设队长1名,班长1名,岗位部署分别为南门岗、北门岗、馆东南门岗、馆西南门岗、馆正南门岗、安检岗、展厅巡视岗、馆内巡逻岗、车辆管理岗共计9个岗位。

(二)所做工作及处置事件。2020年5月1号至今正常完成对执勤目标、服务区域、门卫执勤、楼宇守护勤务的安全保卫工作,我单位共计完成临时性调动巡视检查查看施工人员480余次动用540余人,运送档案及搬运物品协助30余次,临时性公差110余次动用约185人,北京市办公厅公务员招录勤务3次11人,全国电子会议勤务1次10人,档案学会勤务1次10人,武警上勤仪式勤务26人,处理来单位上访解决问题事件5起,处理突发性事件4起(分别是7.24号凌晨2:00酗酒人员翻墙入院,值班人员秦成龙第一时间发现及时汇报处理。7.31号8点30分执勤队员吕琳处置精神不正常上访人员1起,8.21号2名查档人员在馆里闹事执勤人员及时发现处理并汇报保卫处。以上3起事件均交由属地派出所处理)。1.1号食堂西侧消防栓破裂漏水救援8人

(三)疫情防控及安全保卫情况。

1、疫情防控期间馆内工作人员均正常上班,档案馆内每天还有施工人员进出,给予安保人员查验测量体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积极和保卫处进行协商,给予大门岗位配置警戒带及一米线增加测温枪,进门采取人员分流模式进出,增派执勤人员进行值守,对于外来施工人员的进出坚持三检一函,(健康宝、体温测量、通信大数据)施工方出示健康保证函等,保证了疫情期间的人员出入管理正规有序,从5月1号至今外来施工人员共进入3500余人。

2、北京疫情防控二级降至三级后档案馆于7月22号开馆,疫情防控压力增大,保安队执勤人员采取限制人流限制、电话预约人数,对参观展览及查档大厅的岗位进行部署增派安保人员,采取机器安检和人员安检双重检查,按照七必检模式“(健康宝、体温测量、通信大数据、口罩、易燃易爆品、腐蚀性物品、危险品等)”均合格后放行,在开馆期间安保人员共查出危险火源(打火机)410个,制止劝导不文明行为36次,至今进馆参观人员约6000余人。

3、疫情期间队伍管理,这次疫情时间长跨度大队员心情浮躁压抑,队伍均又采取封闭式管理,档案馆驻勤点属于疫情期间新上项目,按照档案馆要求进驻保安人员必须在京24天以上,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用20天时间完成了安保队伍人员招聘、更换和稳定工作。为做好外防输入,保安队采取人员禁止请假外出和停止休假,经常组织队员谈心,进行心理疏导,给予关爱和关心。为了更好掌握队员的健康情况,保安队坚持每天测量2次体温和消毒,并对宿舍进行通风,做好详细登记记录,每天向档案馆主管部门汇报一次队伍健康情况。

三、队伍建设工作

(一)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一支过硬的队伍是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从保安队组建进驻开始在队伍上坚持“三手抓”一抓人员配备,二抓素质的提高,三抓业务技能的学习,人员配备上主要招入挑选年轻精干的年轻人为主,目前我保安队的平均年龄均在28岁左右,注重培养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对于执勤上岗我队的特点是“岗前有集合有要求、下岗有集合有总结、执勤中发现问题及隐患有梳理有解答”,采取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安保执勤工作。对入职的新员工采取为期三天的学习培训考核,达标着给予安排上岗,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及工作的循序渐进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加强。日常工作中我们加强了对保安员专业知识、岗位职责、公司制度和法制教育培训,每周坚持不低于3次的训练(防爆处突、消防常识、队列动作、执勤器械的使用、执勤技能等),不定期组织全队员进行谈心交流,了解队员的需求以及生活执勤情况,让每个队员都熟知了解甲方单位和公司的各项管理规定,队员坚持做到礼貌值班、文明接待来馆办事及参观人员,用最好的服务为来访办事人员提供便利,不断加强语言沟通能力的培训,培养提升保安员服务的价值观,树立良好的队伍形象。

(三)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为加强队伍管理,我们结合档案馆实际情况,先后制定完善了保安队岗位职责、会议制度、培训制度、查岗巡查制度、奖罚制度、请示汇报、人员车辆物品出入检查登记等制度规定,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并抓好落实,我们从骨干自身做起、抓起,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队伍规范化,队伍的整体形象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日常管理

保安队严格落实查铺查哨制度和宿舍卫生值班制度,骨干不定时间检查各宿舍内务卫生、人员在位情况及宿舍有无饮酒抽烟问题,确保室内无违禁物品,宿舍干净整洁卫生。经常开展安全检查,杜绝安全隐患,随时掌握队员的身体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严格落实甲方单位的各种规章制度,坚决执行保安员六条禁令,确保管理无漏洞无隐患,各项工作开展有序。

五、存在问题

(一)队伍的日常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及服务和奉献精神还需加强。

(二)防疫安保工作有所松懈,继续提高安保人员的防疫常识及疫情期间规章制度的遵守工作。

(三)安保队伍的执勤应急处突能力有所不足,继续加大教育和培训。

(四)人员招聘培训工作还需要加强提高。

六、下步工作的方向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把握未来,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也充分认识到了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在2021年我保安队将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提升保安员综合素质。以规章制度为准绳,做好各类规章制度的学习培训工作,提升保安员对档案馆的服务水平,建设一支作风素质优良的保安队伍。

(二)加强岗位督促检查。提高各岗位执勤人员工作责任心,把各项安全防范工作列入重点,加强保安员对楼宇各区域的巡查力度,维护好档案馆的交通及安保秩序,加强各类执勤设备、设施的监管与检查,保障服务于档案馆的安全稳定工作。

(三)抓好保安员招聘工作。发动队员及社会关系进行招工,立足于本点自供自足,为公司输送新的安保力量及培养骨干人才,持续做好来队新人的岗前培训及各项规章制度落实。

(四)加强队伍执勤技能的训练。教育培训队员会操作使用各类消防器材及执勤装备,进一步加强应急处突培训,做好档案馆的治安消防安全工作,不断提高队员的业务素质。

北京荣军保安服务有限公司

档案馆消防工作总结篇9

二、档案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库房与设备不符合规范要求。档案库房与设备是保管档案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地下库房的弊端显而易见:湿度高,不利于通风,不利于维护档案的安全。从维护档案的设备上看,存在单一、老化的问题。新馆的建成解决了档案保护工作最基本、最首要的问题。

(二)档案保护意识缺乏。档案保护工作是为利用工作服务的。当前由于过分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保护意识的减弱,表现在实际行动上就有所松懈。大的方面,如资金的投入,人员的安排;小的方面,如在接收、利用、整理、编研工作中忽视保护工作,修补档案未用专用浆糊,将档案放置地上,不注意防尘等。从中可以看出,档案保护意识在工作人员头脑中还相对淡漠。

(三)档案保护技术的培训研究不够,档案保护技术人才缺乏。

1培训不够。档案人员参加的档案培训,尤其是档案保护技术专题的培训相当有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档案的载体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胶片、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档案所占比例将有所增加。它们的保管、使用同纸制档案发生了根本变化。档案人员如果不随时补充知识,保护工作将无从谈起。各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不仅次数有限,而且由于资金、时间等原因难以保证参加。

2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不够。档案人员不仅要做好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而且应加以总结、研究。在我局、馆人员撰写的论文、业务研究、调查报告中,很少有专门涉及档案保护技术课题的。

3档案保护技术专业人员缺乏。近几年,档案馆人员的学历、职称都有明显提高,但具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却相当匮乏。档案保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档案专业人员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却很有限。

出现以上问题,也有某些客观原因:档案馆人员多是身兼数据职,征集、接收、整理、提供利用都要参与,难以保证“专”;部分保护技术很少接触,如裱糊、去酸等。

(四)制度不够完善。档案保护在档案馆的各项制度中都有所体现,但从总体上讲还存在着不深入、不细致的问题。在制度执行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疏漏,由于人员少、时间紧,有的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必要的分析。

(五)财力投入不够。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档案库房温湿度的控制、档案的修复、专门档案的特殊保护要求、专业培训等都需要相关的设备和资金为后盾。档案并无专项保护资金,使档案馆除维持日常的管理工作外,难以有足够的财力购置较为先进的设备及进行保护技术的开发、利用。如何进一步提高档案保护工作水平,我认为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档案保护意识。认识提高了才能付诸行动。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档案的寿命,一旦遭到破坏,为经济建设服务也只会成为空谈。加强培训。开展、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因档案保护工作的技术性较强,培训的内容不但要注重理论的指导,还要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档案馆消防工作总结篇10

档案馆库的现状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作为边疆省份的云南,档案馆库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1982年,云南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采取省、地、县三级投资的方式,建盖云南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并分别在“六五”、“七五”期间陆续建盖了136座档案馆,掀起了云南省档案馆库建设的第一高潮。截止到2003年5月,145个地县级档案馆建筑总面积79672m2,保存有500余万卷(册)的档案资料。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过20多年的运转,云南省地县级档案馆库房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和要求:

―――档案库房库容饱和。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地县级档案馆均为两楼一底的砖混结构建筑,地县级档案馆库面积在400m2―1600m2之间,在500m2以下的有85个,在500―800m2之间的有34个,在800m2以上的只有17个。随着云南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馆藏档案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省馆藏档案数量较之20年前已增加了20多倍,绝大多数档案库房已处于饱和状态。据2003年5月份统计,全省各地县已到接收入馆年限而没有入馆的档案共计1999926卷,大部分是因为档案馆库库容饱和而无法入馆,另外全省还有4158946卷1993年到2002年的档案即将需要接收进馆。

―――馆库危旧房问题突出。上世纪80年代建设地县档案馆库时,我国档案馆库建筑设计国家标准尚未出台,所以当时设计、施工、材料都存在一些不足,加上云南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地县档案馆库普遍存在馆库结构受损情况。其中48家档案馆库房经建筑质检部门鉴定为危房,存在渗漏情况的34家,存在墙体、屋顶开裂现象的31家(有的既存在渗漏情况又存在墙体、屋顶开裂现象),地基和墙体下沉的10家,严重受损的9家。此外,部分县级档案馆无档案库房或档案库房与县城和办公区分离。

―――档案馆库结构不合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上世纪建盖的这批档案馆在防火、防高温、防高湿、防虫、防蚁、防鼠等方面能力较差,从而使档案的安全保管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且这批档案馆普遍缺乏面向社会公众的目录室、查阅室,给发挥档案作用带来很大局限。

采取措施 加快档案馆库建设步伐

全省地县级档案馆档案库房的状况已经严重威胁着档案的安全,并成为云南省档案事业发展的瓶颈。面对困难,云南省档案局领导没有退缩,尤其是2002年云南省档案局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坚定不移地把这一问题作为发展全省档案事业的突破口,把档案馆建设提到了法制的高度,使各级党委政府对档案馆建设的严肃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有了跨越式的进步。

在徐荣凯省长所作的2003年和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分别写入了“管好用好档案”和“做好档案工作,发挥档案资源效益”的有关档案工作的论述,并在省政府工作任务分解中列入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建设先进文化、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观念得到加强。在全省上下形成了一种重视档案工作,支持档案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确定地县档案馆馆库建设的规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借鉴其他省的做法,省档案局提出:今后云南省库房新建和改扩建规模为地州市级3000m2,其中库房不得少于1000m2;县馆1500m2,其中库房不得少于700m2的标准,地州馆库房全部采用密集架,可保存45万卷档案,县馆如使用档案柜可保存6万卷,使用密集架可保存18万卷档案。由于地州市馆目前平均馆藏5.2万卷,前10―20年应进馆档案3―4万卷,后20年产生的档案有8万卷,合计16万卷左右。县级馆平均馆藏2―3万卷,前10―20年应进馆档案2―3万卷,后20年产生的档案2―3万卷,合计7万卷左右,因此可以满足今后30年的需要。

2003年,徐荣凯省长在省级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做出批示,要求在三年内从省财政中安排1000万元的地县档案馆库建设补助资金。2003年和2004年云南省发改委发文正式下达了补助76个地县档案馆库建设资金1000万元的计划,为解决地县档案馆库建设问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云南省政府同意印发了《省档案局关于实施档案工作“八项工程”加快云南档案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地州市和县(市、区)档案馆建设要以档案安全保管为核心,确保到期档案全部进馆,满足20今后年形成档案的进馆需要。馆库建设须符合国家《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配备能满足档案保管需要的装具,配备保证档案消防和安全管理需要的设施设备”。《意见》为地县档案馆库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证。

2004年7月云南省档案局和云南省发改委与获得地县档案馆库建设省级补助的地县的主要领导签订了《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工作责任书》,责任书明确了工程投资总额、建设规模和内容、项目资金来源、地县配套资金数额、工程建设时间及双方的责任,同时规定如果地县政府不履行责任,违反承诺,不落实配套档案馆库建设配套资金,省发改委将在以后的计划中扣减相应的地县项目资金。

云南省属边疆民族省份,经济落后,特别是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全省70%左右的县,县级财政收入还不能保证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发放。因此地县一级对地县档案馆库建设的资金投入存在巨大困难。省档案局领导在检查、指导工作和调研中,每到一地都要与当地的党委政府领导交换意见,赢得他们的支持与理解,争取把档案馆库建设列入当地政府的基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