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普法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2 08:27:20

应急管理普法工作计划

应急管理普法工作计划篇1

一、主要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因对法》、《建设工程特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为核心,做好法规和预案宣传和解读工作。深入分析我县建筑生产安全形势,宣传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县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精神;宣传政府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宣传部门预案的重要内容和处置规程,提高全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二、宣教计划组织实施

(一)开展专题宣传活动。一是结合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开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公共安全意识。

二是开展公共安全知识进企业、进工地活动。把应急管理知识进工地作为科普知识进工地的重要内容。三是通过建管局局域网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等多种形式,从不同层面加大应急管理工作交流和宣传力度。

(二)进行应急典型案例宣传。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应急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报道。

(三)加强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对机关党员干部进行培训,使其增强应急管理意识,提高统筹常态管理和应急管理、指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使其增强公共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排查安全隐患和第一时间应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提高安全管理和重大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对高危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对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应急知识培训,使其熟悉和掌握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救援和安全防护技能,提高在不同情况下实施救援和协同处置的能力。

三、培训计划组织实施

(一)主要任务。认真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应急工作方案,学习掌握应急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思想认识和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建管工作应急管理工作现状、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程序、应急管理工作相关制度、应急预案编制要点和应急准备以及现场处置基本知识等。

(二)培训对象。根据我局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应急管理培训对象主要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相关企业负责人及应急处置救援队伍。

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培训的重点是熟悉、掌握应急预案和相关工作制度、程序、要求等,提高为领导决策服务和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

企业负责人应急管理培训的重点是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和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培训的重点是熟练掌握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救援和安全防护技能,提高在不同情况下实施救援和协同处置的能力。

应急管理普法工作计划篇2

一、领导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全县各级政府和领导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对县域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作出重要部署,有效推进了全县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展开,使之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独立的防震减灾机构。6月26日,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罗江县防震减灾局“三定方案”,将原挂靠在县规划和建设局内的县防震减灾办公室更名为县防震减灾局,作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局,负责全县地震管理工作,各镇设立防震减灾工作助理员,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基本建立了一支专群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队伍。

二是把防震减灾事业纳入了各级政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增加了防震减灾事业经费的投入,研究解决了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作机构逐步健全,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得到加强

(一)加强地震监测工作,不断提高监测水平

1.群测群防工作常抓不懈。十一五期间,县防震减灾局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切实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局机关组织专人对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的10个群测群防宏观点进行了全面走访,按照地震宏观异常现象的不同动物的异常观测反应,对各镇宏观点从事的宏观观测项目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对如何观测家畜、家禽、鱼溏、水位等变化情况进行了现场讲解,要求宏观点的同志们因地制宜地开展地下水、气体、动植物、气象气候等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加强宏观监测信息报送工作。充分发挥了我县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2.县地震观测业务及应急指挥中心工程建设取得突破进展,20__年9月投资353万元灾后重建项目县地震观测业务用房及应急指挥中心工程项目基建部分通过竣工验收,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罗江县防震减灾能力;为震害防御、地震监测、地震应急、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基础数据、辅助决策信息和实时灾情信息,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平台。

三、震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加强

宁可千年无震,不可一日无防。5.12汶川大地震的惨剧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从实现罗江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防震减灾局班子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罗江防震减灾工作,把自然灾害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贯穿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防震减灾工作,找准薄弱环节,积极探索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新举措,不断提升全县防震减灾能力,加大震害防御力度,为罗江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一)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推进全县防震减灾法制建设

县防震减灾局依据国家、省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确保了防震减灾工作落到实处。先后下发了《关于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罗震〔〕1号)、《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的通知》(罗震发〔〕8号)、《关于认真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罗震发〔〕6号)、《关于做好中小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的通知》(罗教发〔〕49号)等文件,初步完善了防震减灾规章制度体系,使防震减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推进全县防震减灾法制建设。

(二)全面贯彻新的抗震设防标准,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并将其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后的服务

1.抗震设防管理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措施。因此,县防震减灾局始终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作为防震减灾的重心,对全县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生命线工程及易发生次生灾

害的工程,全面实行抗震设防审批。同县发改局、县规划和建设局等部门密切配合,完善建设行政许可管理,把抗震设防审查纳入投资建设项目立项、报建、办证的前置审批程序,从源头落实依法管理和严格监督。2.乡镇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指导。“5·12”地震后,国家对《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进行了重新划定,县域内的地震烈度也从地震前的6度设防调整为7度设防。为全面贯彻新的抗震设防标准,县防震减灾局与县规划和建设局联合转发了市防震减灾局和市规划和建设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工作的通知》(德市震〔〕87号),县防震减灾局在全县农房重建技术培训会上,就灾后重建如何抗震设防进行了培训,就加强农房抗震设防管理,贯彻新的抗震设防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在蟠龙镇和原大井镇进行了农房抗震设防建设试点,率先建设一批能影响带动周围群众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和示范户,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试点村组的农房在“5.12”地震中得到了检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

1.加强全县创建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的常态化。“十一五”期间,我县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分别对罗江中学、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开展创建的资料,阵地建设,科普宣传展览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指导,促使两所学校的创建活动的常态化。在今年的市级示范学校检收会上,德阳市检查验收组一行对我县申报的两所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所取得的科普示范作用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工作行动“早”、科普宣传认识“深”、工作机制“全”、示范学校创建“实”的高度评价。

2.安排布置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4月,我局与县教育局、县科协联合发文,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要求到20__年底,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要积极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并通过考核验收合格,达到“县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命名标准。到2015年底,全县所有学校都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有50%以上的学校经验收合格被命名为“县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有5所以上学校达到市级创建标准,有2所以上学校达到省级创建标准,力争有1所学校达到国家创建标准。目前,各学校创建活动正在抓紧组织实施。

四、地震应急反应能力得到提高

(一)科学制定《罗江县地震应急预案》

1、修订完善了《罗江县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罗江县地震应急自愿者救援队伍,增强了地震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援能力,按照德阳市防震减灾局的要求,我局组织起草了《罗江县地震应急预案》,于3月初报经县政府批准正式出台实施该预案。《罗江县地震应急预案》为我县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进一步明确了应急指挥机构和各有关单位的职责及行动方案;在“5.12”地震应急救援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得到有效检验。

2、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每年对县级各有关部门、各镇的地震应急预案编制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每年对地震应急准备各项保障措施进行检查;建设地震应急数据库,为地震应急、震后救援提供技术保障;加强地震系统应急工作,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检验锻炼队伍,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全县共组建了10支镇地震应急救援队伍,26支学校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1支医院地震救援队伍。

(二)震后趋势快速判定及相关决策方案的制定

“5.12”地震后,我们认真分析处理地震前兆观测资料,仔细捕捉前兆异常信息,对接到群众反映宏观异常现象进行现场实地核实,宣传解释,对各类宏观异常现象实行登记上报制度,为省市专家进行震情趋势判断提供服务。

(三)应急救援工作的定期检查与演练

为适应地震后全县救援工作的需要,各镇、县级有关部门按照县政府要求,相继组建了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到目前为止,全县共组建了10支镇地震应急救援队伍,26支学校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1支医院地震救援队伍,努力提高地震应急快速反应,有效开展紧急救援工作能力,确保一旦有情况能拉得出、用得上。

五、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扎实有效

(一)积极组织编印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资料

“十一五”期间,县防震减灾局组织印制新《防震减灾法》、《地震灾区生活指南》、《地震救灾和抢救指导手册》,向社会各界发放宣传资料0余份。同时,与县委党校联系,精心组织编印《防震减灾法学习宣传读本》本,作为全县干部培训教材。

(二)加强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力度,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防震减灾意识

1.协助党校对全县公务员的培训。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增强全县公务员防震减灾意识,罗江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公务员培训的通知》,于10月25日对全县各级机关755名工作人员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培训。为了确保培训效果,县委党校和县防震减灾局提前做好各项准备,专门编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学习宣传读本》做到人手一册。让全县公务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深入的学习。

2.防震减灾知识走进我县村干部培训班。在20__年全县村干部培训会上,来自全县的村(社区)书记、主任共计260余人认真听取了县防震减灾局局长李世模就如何避震、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等防震减灾知识作的专题讲座。同时,县防震减灾局还为与会干部发放了《防震减灾知识读本》及《防震减灾科普科普科知识挂图》共计500余份。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而推动全县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三)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1.开展纪念《防震减灾法》十周年、“科技活动周”活动。《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十周年纪念活动之际,原县防震减灾办组织人员参加市防

震减灾局举办的“德阳数码电脑城杯”防震减灾知识电视竞赛,竞赛中我县取得了“团体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五来年,县防震减灾局利用“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三下乡”活动,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发放《农村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资料余份,通过宣传、讲解,使老百姓对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有了初步了解。2.扎实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

4月,县防震减灾局同县委宣传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罗震发〔〕6号),对全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作了具体安排。按照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宣传一条街活动的通知》的要求,于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县防震减灾局牵头组织县政府应急办、县人武部等20余个县级相关成员单位,在县体育馆前开展了首个“防灾减灾日”暨新《防震减灾法》实施宣传活动。活动中,发放《防震减灾法》、《地震灾区生活指南》、《地震救灾和抢救指导手册》、《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等各类宣传资料3万余份,2万多群众参与,声势浩大,县委书记卢也、县委副书记、县长徐光勇亲临指导。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对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全民减灾意识以及公众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3.全民参与防震减灾普法知识竞赛活动

为组织好全县干部、教师、学生、农民等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普法知识竞赛活动,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委宣传部、县防震减灾局、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普法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罗震发〔〕11号),按照通知要求,我局以全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务员、教师、学生、医生、房地产开发商、农民及社区居民为重点宣教对象,组织参与省人大法制委等单位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普法知识竞赛活动。此次活动免费发放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卷5000份,收回答卷4500余份。活动得到了各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高度重视,热情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积极开展“5.12”大地震应急工作

(一)搞好地震灾情调查及灾情范围评估。“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县防震减灾局在克服人员少,办公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迅速反应,在第一时间内,派专人到市防震减灾局汇报了罗江的震情,返回后及时将市局收到的震情信息和救灾要求,向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进行汇报,为县委、县政府有效开展救灾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县防震减灾局迅速制订了《罗江县“5.12”地震灾情调查表》,通知各镇分管领导开会培训,安排灾情调查工作。通过全县各镇、村、组和各部门干部的共同努力,将全县遭受中等损坏程度以上近3万户房屋的灾情进行了全面调查,形成了相关成果,为上级专家科学评估全县灾情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同时,按照市局要求,我局牵头完成了全县“5·12”地震灾害范围评估工作,为争取国家对罗江县灾害损失的相关补助政策提供了依据。罗江县被国家确定为“5·12”地震重灾县,金山镇得到了省内凉山州的对口支援建设。

(二)积极投入地震灾后重建。为加快恢复全县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按照县政府统一安排,县防震减灾局通过对全县地震灾害情况、未来地震形势及其灾害风险的分析评估,编制完成了《罗江县—2015年防震减灾规划》,把城镇的地震安全,村镇建设的防震减灾管理,全县防震减灾意识的增强作为发展目标。—20__年完成1个地震观测站修复,新建地震观测站2个;组织编制应急避难场所总体规划,开展示范工程建设;建设县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施市民防灾素质增强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同时,牵头编制完成了《罗江县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修复规划》;积极参与乡镇危险建筑物拆迁排危工作,抓好排危督促检查,搞好数据统计和信息;配合县建设局研究制订县城旧城区地震灾后重建方案;参与灾民搭建临时性生活用帐篷实施方案编制;开展受灾群众安置点次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对全县13处544.6亩活动板房安置点进行全面评估。

七、编制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进展顺利

作为全市规划方案试点县,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编制“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县防震减灾局把编制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作为20__年工作重点,成立了领导小组和规划编写组。目前,全县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征订意见稿已出台,并报送“十二五”规划办公室。

八、其他工作齐头并进

(一)积极响应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并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长效机制。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全县各级部门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相关要求,定期组织专人负责抓好我县行政区围城路由相关部门分配给我局负责地段的环境清扫和保护。为我县建成优美环境、幸福罗江贡献了力量。

(二)认真落实“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制订了帮扶方案。按照县委、县政府“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工作制度的开展要求,县防震减灾局包村、干部帮户活动领导小组积极响应罗江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帮扶的万安镇班竹村、及后来调到白马关镇松林口村,明确“一帮一”贫困重点帮扶对象、村上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完善帮扶的措施,为万安镇班竹需要帮扶的特别困难群众3户送去了帮扶资金900元,20__年为万安松林口村提供致富信息10余信及相应的资金帮扶,为他们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九、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防震减灾工作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防震减灾工作在罗江起步晚、基础差,防震减灾能力十分脆弱,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对防震减灾事业经费的投入虽有所提高,但与我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仍不相适应,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的建设还不完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还有待加强。

二是现有的地震工作人员远远不能满足目前防震减灾发展形势,迫切需要充实一批年轻的、专业的、素质高、能力强的新生力量。

三是地震应急与救援体系还需不断完善,地震应急与紧急救援设施、设备缺乏,城市避难场所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尚未完全落实,震害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体系尚未建立。

四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有待进一步普及和深入,特别是公众对地震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十、20__年工作计划

20__年,我们将迎来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始实施“十二五规划”,县域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人口向城市聚集,建筑物密集且高大,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生命线工程相继建设,城市向周围地区伸延扩展,结构愈来愈复杂,而相继带来的是受灾、致灾因素不断增加,城市越来越脆弱,易损性越来越突出,地震灾害风险也随之呈上升趋势,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潜在威胁。因此正确认识把握防震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防震减灾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和生存环境,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安全保障,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健康、安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特制定20__年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20__年全县防震减灾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的部署,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方针,以提升地震监测水平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宗旨,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全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重点工作】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测工作,不断提升地震监测水平

切实做好震情监视与短临跟踪工作,通过区域联防渠道,坚持定期对辖区内及邻区地震趋势的分析,主动把握震情趋势动向,为政府和上级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和“三网一员”建设,巩固地震宏观观测员队伍,对各宏观点反映的宏观异常情况要及时调查核实,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保护地震监测环境。

二、依法抓好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工作,构建城市农村地震安全家园

搞好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审批转报工作。依法加大对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在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力度。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学校、医院、城乡民居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专项检查。继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制度建设,保证地震安全制度的全面落实。

三、加大科普知识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继续指导、鼓励、督促县级有关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要充分利用“科技周、科技三下乡、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法制宣传日”,广泛开展《防震减灾法》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宣传教育活动。要大力开展创建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并探索创建活动的新路子。

四、加强地震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处置地震灾害能力

依法修订好《罗江县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罗江县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信息系统,指导全县各机关、学校、医院、企业、商场等单位编制或修订好地震应急预案。对重点单位要加强地震应急知识培训和演练,定期开展地震应急工作监督、检查和评比。抓好本县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快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和灾情速报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处置地震灾害能力。

应急管理普法工作计划篇3

一、主要工作

(一)科学编制“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为推动全县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防震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我县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XX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结合本县防震减灾工作实际,科学编制了《XX县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并征求发改、住建、国土等单位意见建议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由县政府办公室印发执行。

(二)坚持震情第一,夯实监测预报基础。为加强地震监测工作,我局积极组织人员深入全县境内所有地震观测站点,逐一开展地震监测设施及观测环境的巡查保护工作,与监测站(点)所在地的镇政府负责同志及村社干部就如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及观测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按照省市地震局的要求向国土局、住建局、公安局等有关单位发备案函,确保地震监测设施及观测环境得到保护。在做好地震监测数据的观测、分析和上报工作的同时,及时关注本县以及周边地区的震情发展趋势,做好地震趋势预测预警工作。坚持震情值班制度,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值班人员和带班领导双岗负责制,全体干部职工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确保发生重要异常和地震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准确地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县政府。止目前,宏观异常零报告40次以上,上报震情动态1期。

(三)依法加强监管和服务,切实提高震灾防御能力。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及农村民居房屋抗震指导工作。协同住建部门,针对各种工程重建设轻设防等现象,多频次开展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督检查工作,督促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严格按照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开展工程建设,切实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保障抗震设防强制性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县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依法办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行政确认41项;根据全县企业遗留问题并联审批暨融资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协同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专门召集未办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审批手续的企业开会,就如何办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审批事宜进行了安排部署,止目前,已为9户企业办理了抗震设防手续;结合权责清单内容,共疏理信息展示类公共服务事项2项,编制了公共服务事项办理指南,列明办理依据、咨询方式等内容,细化到每个环节,并在XX政务网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了“一单两库一细则”,制定了《XX县地震局“双随机一公开”实施细则》,建立完善了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抽查对象名录库及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进一步规范了防震减灾行政执法行为,创新了监管方式,提高了监管效能;积极推行“网上行权”工作,权责清单已在XX政务网“阳光政务”栏目加载,行政许可及其它行政权力在“行政审批”栏目加载。省、市地震管理部门下放“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批事项后,我县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批已纳入“XX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止目前,已在网上办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手续12项;结合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及时公开和更新政府信息26条;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政府关于推进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工作部署,成立了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本单位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工作实施方案,清理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目录清单,编制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法、执法程序流程、法制审核程序流程等,进一步细化了推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工作任务、审核内容、审核程序、审核要求,明确了工作步骤,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为大力推进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及示范社区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普及社区居民防震减灾知识,全面提高社区居民地震灾害防范应对能力,XX县北街社区惠泽园小区整合现有资源,积极申报了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并被认定为省级安全示范社区,现积极申报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

(四)完善应急体系,不断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为了积极做好我县破坏性地震的应对工作,确保及时、有序、科学、高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性地震事件,根据《XX省防震减灾条例》、《XX市地震应急预案》和中国地震局年度地震趋势会商意见,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了《XX县2017年专项抗震救灾应对方案》、《2017年度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同时,为认真贯彻《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加强2017年地震重点危害区抗震救灾应急准备工作的通知》(国震办〔2017〕1号文件精神,根据省、市地震局《关于开展抗震救灾应急准备工作检查的通知》要求,我县围绕检查内容,结合本县实际情况,认真开展了对照自查和整改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政府办、住建局、民政局等部门沟通,开展了现有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及示意图的绘制工作。

(五)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根据XX市地震局《2017年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要点》、《XX县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周实施方案》,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2017年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方案》、《2017年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工作计划》,做到了活动有计划、有安排,为防震减灾宣传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月12日上午,在县城中心广场集中开展了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县应急办、减灾办、民政、地震、国土、教育、气象、环保、住建、卫计委、农委、公安、工商等20多个部门50多人参与,通过发放防震减灾知识手册、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自救互救、应急避险等知识,进一步营造了防震减灾的浓厚氛围。5月14日下午,在XX四中开展了地震应急避险和紧急疏散演练活动,县城各中小学负责人及老师代表到场观摩学习。通过演练,使全体师生熟悉了震后学校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来临时,学校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的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提高了师生在突发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积极开展防震减灾“七进”活动,深入XX县三堡镇寄宿制小学开展了防震减灾、应急救援知识宣讲活动,并发放了防震减灾宣传图册500份。在XX县北街社区惠泽园小区开展了以室内外避震、自救互救等内容为主的科普宣传活动,让居民了解和掌握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震前防御和震时避险等知识。组织开展了7.28唐山大地震主题纪念活动。7月28日,由XX市地震局、中共XX县委宣传部主办,县地震局承办,县文广新局、县文联、县旅游局、县工商联协办的“纪念唐山地震,创建平安XX”主题宣教活动文艺演出在我县丝路文化艺术园区同心广场举办。省、市、县相关领导及XX市地震局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六县区地震局的领导,各乡镇及县上有关部门的干部职工和群众共60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通过组织青少年参加防震减灾知识微信竞答活动,评选“地震科普宣传爱心小天使”;开展专题文艺汇演;展出防震减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了宣传覆盖面,提高了民众参与率,增强了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六)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为加强我县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规范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管理,进一步发挥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了省、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检查指导工作,积极推荐XX县三堡镇寄宿制小学申报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金山小学申报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同时,XX县三堡镇寄宿制小学被认定为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XX县金山小学被省地震局、省教育厅、省科协命名为“XX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地震应急工作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广大公众对地震的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地震应急救援建设薄弱,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

三、2018年工作计划

2018年,我局防震减灾工作以党的精神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的决策部署,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突出灾前预防,重视风险防范,强化综合治理,统筹推进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震情第一,夯实监测预报基础。加强地震监测,做好地震趋势预测预警工作。抢抓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项目机遇,争取在我县南古镇建设一个地震预警监测台站和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系统,充分发挥预警警报减震防灾的重要作用。新建5个远程宏观观测点,进一步完善地震宏观观测网络建设。

二是依法加强监管和服务,切实提高震灾防御能力。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及农村民居房屋抗震指导工作,切实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依法把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关。争取创建国家安全示范社区1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所,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所。

应急管理普法工作计划篇4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在“”期间,建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加强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

(三)编制并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并尽快组织实施《“”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一规划突发公共事件预防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科学指导各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在《“”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指导下,编制本地区和本行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等有关专项规划的编制要与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统筹规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要加强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逐步形成规范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的法律体系。抓紧做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准备工作和公布后的贯彻实施工作,研究制定配套法规和政策措施。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根据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抓紧做好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和修订草案的起草工作,以及有关规章、标准的修订工作。各地区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实际制定并完善应急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五)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国家总体应急预案》,抓紧编制修订本地区、本行业和领域的各类预案,并加强对预案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督促检查。各基层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本单位预案,明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尽快构建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预案体系,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要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狠抓预案落实工作,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是涉及多个地区和部门的预案,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六)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国务院是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要根据《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结合实际明确应急管理的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及其职责。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职责,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加强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快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研究建立保险、社会捐赠等方面参与、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其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等方面的作用。

三、做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工作

(七)开展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的普查和监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加强地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要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认真做好预警报告和快速处置工作。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要经常开展风险隐患的排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八)促进各行业和领域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各单位、各重点部位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严密防范各类安全事故;要加强监管监察队伍建设,充实必要的人员,完善监管手段。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工,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监察,严格执行安全许可制度,经常性开展监督检查,依法加大处罚力度;要提高监管效率,对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实施联合执法。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监察机构要把督促风险隐患整改情况作为衡量监管机构履行职责是否到位的重要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各企业、事业单位要切实落实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九)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规定及时、准确地向国务院报告,并向有关地方、部门和应急管理机构通报。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对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在加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信息报告工作的同时,通过建立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设立基层信息员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建设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电话、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

(十)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制订应急管理的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并加强培训资质管理。积极开展对地方和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并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培训内容。加强各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培训,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强化培训考核,对未按要求开展安全培训的单位要责令其限期整改,达不到考核要求的管理人员和职工一律不准上岗。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四、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

(十一)推进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要统筹规划建设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国家应急平台。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应急平台建设要结合实际,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络,规范技术标准,充分整合利用现有专业系统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积极推进紧急信息接报平台整合,建立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的工作机制。

(十二)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要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行政负责人、法定代表人、社区或村级组织负责人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确定专(兼)职的工作人员或机构,加强基层应急投入,结合实际制订各类应急预案,增强第一时间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社区要针对群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突发公共事件,制订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经常性地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乡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并充分发挥城镇应急救援力量的辐射作用;学校要在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公共安全知识和应急防护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增强师生公共安全意识;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切实落实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到有预案、有救援队伍、有联动机制、有善后措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及时协调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

(十三)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落实“”规划有关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国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建立充分发挥公安消防、特警以及武警、、预备役民兵的骨干作用,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办法,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组织和培训。

(十四)加强各类应急资源的管理。建立国家、地方和基层单位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在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普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要建立国家和地方重要物资监测网络及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保障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合理规划建设国家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库,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地方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应急物资的生产和储备方面的作用,实现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对有关技术资料、历史资料等的收集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为妥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十五)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及直接受其影响的单位要根据预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并按规定及时报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依照预案规定及时采取相关应急响应措施。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事发地人民政府负有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的职责,要积极调动有关救援队伍和力量开展救援工作,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件,并做好受影响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事故现场环境评估工作。应急处置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受影响地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灾后恢复重建要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坚持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加快实施。健全社会捐助和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依法依纪处理责任人员,总结事故教训,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

(十六)加强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评估制度,研究制订客观、科学的评估方法。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调查处理的同时,要对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做出评估,并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完善分类分级标准,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突发公共事件的统计信息实行月度、季度和年度报告制度。要研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统计系统快速应急机制,及时调查掌握突发公共事件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并预测发展趋势。

五、制定和完善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的政策措施

(十七)加大对应急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根据《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公共安全工作以及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并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健全应急资金拨付制度。对规划布局内的重大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支持地方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完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国家、地方、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投入机制,增强高危行业企业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研究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办法。

(十八)大力发展公共安全技术和产品。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将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公共安全工艺、技术和产品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鼓励类发展项目,在政策上积极予以支持。对公共安全、应急处置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采取政府采购等办法,推动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成套设备及防护用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强对公共安全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十九)建立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高度重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和科学基金等,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应用和关键技术研究给予支持,并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培养公共安全科技人才。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形成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机制和应急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扶持一批在公共安全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重点企业,实现成套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的突破,增强安全技术保障能力。

六、加强领导和协调配合,努力形成全民参与的合力

(二十)进一步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特别要抓好市(地)、县(区)两级领导干部责任的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搞好条块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要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要依照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二十一)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紧紧依靠群众,军地结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要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重视培育和发展社会应急管理中介组织。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资金、物资捐赠和技术支持。积极开展基层公共安全创建活动,树立一批应急管理工作先进典型,表彰奖励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局面。

(二十二)大力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深入宣传各类应急预案,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逐步推广应急识别系统。尽快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纳入学校教学内容,编制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适应全日制各级各类教育需要的公共安全教育读本,安排相应的课程或课时。要在各种招考和资格认证考试中逐步增加公共安全内容。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传播手段,扩大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覆盖面。新闻媒体应无偿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并支持社会各界发挥应急管理科普宣传作用。

应急管理普法工作计划篇5

为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52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13号)精神,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鄂政发[*]24号),切实加强全省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应对,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大阴谋计划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湖北建设和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在“*”期间,建成覆盖各地,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配套完善应急管理法规和政策措施,建设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三)编制实施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抓紧出台并实施《“*”期间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一规划突发公共事件预防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科学指导各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各地、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编制本地和本行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等专项规划要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与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统筹规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要根据《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防》,抓紧编制修订本地、本行业和领域的各类预案,并加强对预案编制的管理和督促检查。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的覆盖面,力争到*年底,全省所有街道、乡镇、社区、村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不断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预案演练制度,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预案演练,不断提高实战能力。

(五)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省政府是全省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根据《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是全省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决策指挥机构,下设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政府应急办),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应急信息运转枢纽作用。省政府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和省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实际,尽快明确承担应急管理工作的指挥作用、办事机构及其职责,各市(州)政府和省有关部门、单位要在*年底前完成,各县(市、区)政府要在*年3月底前完成。到*年6月底,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都要明确应急管理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承担日常应急管理的各项职责和任务。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和重要内容,责任到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和动员工作。各事业单位、企业要明确行政负责人、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确定专(兼职)的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工作人员。

(六)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联系工作机制,研究协调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研究建立保险、社会捐赠等方面参与、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其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等方面的作用。

(七)完善应急管理法规政策。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尽快研究制定我省配套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抓紧做好有关法规、规章草案和修订草案的起草工作,以及有关标准的修订工作。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并完善应急管理的政策措施,切实抓好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落实。

三、大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八)加快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省、市(州)两级应急平台建设,争取2009年6月底前与国务院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基本实现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应急平台建设要结合实际,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络,规范技术标准,充分整合利用现有专业系统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积极推进紧急信息接报平台整合,建立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的工作机制。

(九)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充分发挥公安消防、特警以及武警、、预备役民的骨干作用,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建设,建立专家数据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办法,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组织和培训。

(十)加强各类应急资源的管理。建立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在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普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要建立重要物资监测网络及应急的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本着体系,保障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根据国家的部署,合理规划建设我省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库,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地方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应急物资的生产和储备方面的作用,实现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对有关技术资料、历史资料等的收集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为妥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十一)突出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指导检查,及时协调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要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结合实际制订各类应急预案,增强预防和先期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社区要针对群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突发公共事件,制订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经常性地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乡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并充分城镇救援力量的辐射作用;学校要在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公共安全知识和应急防护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增强师生公共安全意识;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切实落实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到有预案、有救援队伍、有联运机制、有善后措施。

(十二)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公共安全工作以及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建立应急管理专项资金,并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健全应急资金拨付制度。省有关部门要对应急规划布局内的重大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省财政要大力支持地方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完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投入机制,增强高危行业企业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公共安全工艺、技术和产品,要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对公共安全、应急处置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加强对公共安全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扶持一批在公共安全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重点企业,实现成套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的突破,增强安全技术保障能力。

(十三)加强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评估制度,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调查处理的同时,要对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做出评估,并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有关部门要在每年12月底前向省政府应急办报送年度应急管理评估报告,并总结典型案例,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要及时评估,认真的,一事一报。要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完善分类分级标准,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突发公共事件的统计信息实行月度、季度和年度报告制度。要研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统计系统快速应急机制,及时调查掌握突发公共事件对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并预测发展趋势。

四、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处置和善后工作

(十四)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和监控。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组织开展风险隐患普查、登记和风险评估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完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省政府应急办要对各地、各有关部门隐患排查情况进行综合汇总,建立隐患排查信息数据库。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距离的,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要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认真做好预警报告和快速处置工作。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要经常开展风险隐患的排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十五)认真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各单位、各重点部位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严密防范种类安全事故;要加强监管监察队伍建设,充实必要的人员,完善监管手段。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式,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监察,严格执行安全许可制度,经常性开展监督检查,依法加大处罚力度;要提高监管效率,对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实施联合执法。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监察机构要把督促风险隐患整改情况作为衡量监管机构履行职责是否到位的重要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各企业、事业单位要切实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案例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十六)强化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全省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明确信息报告责任主体,按规定及时、准确地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并将情况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可能受事件影响的地区,对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值班工作条件,明确值班人员责任,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在加强各地、各有关部门信息报告工作的同时,通过建立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设立基层信息员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建设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种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电话、宣传车等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

(十七)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突发公共发生后,事发单位及直接受其影响的单位要根据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并按规定及时报告,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依照预案规定及时采取相关应急响应措施。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事发地人民政府负有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的职责,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调动有关救援队伍和力量开展救援工作,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件,并做好受影响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事故现场环境评估工作。应急处置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受影响地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灾后恢复重建要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坚持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加快实施。健全社会捐助和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依法依纪处理责任人员,总结事故教训,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

(十八)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制订应急管理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并加强培训资质管理。积极开展对地方和部门各级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并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培训崆。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省应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轮训。加强各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培训,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强化培训考核,对未按要求开展安全培训的单位要责令其限期整改,达不到考核要求的管理人员和职工一律不准上岗。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五、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十九)进一步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在常委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现任制,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和政府目标管理范围,特别要抓好市(州)、县(市、区)两级领导干部责任的落实。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沟通协调,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搞好条块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要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要依照法律法规追究责任。省政府应急办要切实履行职责,定期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应急体系建设、应急管理工作开展和落实等情况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十)努力形成应急管理工作合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群众,军地结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要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重视培育和发展社会应急管理中介组织。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资金、物资捐赠和技术支持。积极开展基层公共安全创建活动,树立一批应急管理工作先进典型,表彰奖励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局面。

应急管理普法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供电企业;仓储管理;应急物资;促进

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电力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电力的基础功能也更加显著。现阶段,人们要求电力具备多样化的特征,包括电功率需要增加,可靠性需要增强,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力单位的工作标准。电力应急物资的运转效率如果得到有效提升,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完善、高效的仓储管理模式,这也是促进应急抢修效率提升的基础前提。在常规的电网物资供给管理系统中,有些传统的观念无法适应当前电力物流的需要,严重阻碍了供电企业应急物资的供应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供电企业仓储管理模式的完善对电网应急物资供给的促进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1 物资仓储管理和电网应急物资供应的含义

物资仓储管理指通过构建层级扁平仓库、保持库存合理水平、集中调度配送,实现功能齐全的“大仓库、大配送”物流管理模式,通过建立较为合理的仓储管理模式,还能使企业科学控制库存、提高物资周转,降低管理成本。为了保证在事故灾害发生时,企业能够把将抢修物资迅速、方便、安全的送抵现场,使抢修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展开抢修,仓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物资供应是指把生产线终点的商品通过一定方式传递给消费者的活动,当然也包括物质资料从货源地到生产线的传递活动。在供电企业、设备能源企业等物资应急管理上,其有着广泛的运用,它影响着供电企业日常运营的包括发电、变电以及中间的输电和配电、最后终端客户的用电过程。在物流供给管理的整个环节中,物资的仓储管理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供电企业通过构建一个合理的仓储管理模式,可以提高物资的周转率,合理地控制仓库的库存量,最终达到节约管理成本的目的。特别当灾害和事故等应急事件突发的时候,由于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物资类别、物资属性和数量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这就要求必须对供电企业仓储物资有着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使得抢修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将抢修物资迅速、及时、安全地送达灾难或事故现场。

2 仓储管理模式的完善对电网应急物资供给的促进作用

2.1 急救包方式

当前在电网应急物资供给的过程中,急救包方式很常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规划急救包时,应该考虑到管辖面积与供电所的大小来明确物资配置的相关问题。如果是在内陆地区,电站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都会有金具、线缆等低廉的单价物资,但是不会有变压器、水泥杆之类的物资。如果是在沿江沿海地区,情况会大不一样。这些地区经常会受到暴风雨、台风等恶劣天气的侵袭。一旦车船无法行进,应急物资无法及时到达现场,对于急救包的规划应该更加全面,能够为停航条件下的抢修工作提供保证。急救包的设计需要丰富,保证物资种类的全面。变压器、水泥杆之类的物资必须准备好,常规的物资种类也需要适当增加,防止停航时导致物资到达时间不及时,耽误抢修工作的现象。与抢修工程成本相比,急救包花费的成本较低,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满意度,电力使用创造良好的效益。

2.2 全面的管理方法

全面的管理方法中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计划、实施、检查与处理。有效的管理四个环节的工作,可以保障电网应急物资供给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2.2.1 在计划环节,相关人员需要充分考虑到物资仓储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与可能出现的现象,并且详细调查与研究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专业知识,基本设备的稳定运行以及物资的配制等。在计划过程中,需要分析物资仓储的特点,搜集与分析在一段时间内的物资仓储资料与当前的情况。详细研究相关的数据资料与信息,并且总结出在物资仓储汇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明确科学的应急计划。在计划环节主要是明确管理人员,合理分配资源,明确管理与解决的目标,制定有效的行动计划。在计划过程中,应该重视从数据中获取结论,例如某地区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应用次数最多的器材是哪一种,这也是通过分析数据与信息,明确最佳的管理方法。

2.2.2 在实施环节,相关人员应该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根据规定章程工作,确保各项规定的落实,推动计划目标的实现。在管理物资的过程中,应该准确分析物资的购置、分配以及储存,保证数据的集合。但是外界环境与生产需要因素会引起采购过程发生改变,因此应该按照预案适当的调整。按时记录各个仓库的储存,科学的分配资源,保证每个仓库能够保证物资的零积压。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注意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要以高度的专业素养,认真贯彻执行管理制度。对出现的特殊状况,要及时积极地采取应急措施,并将管理制度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2.2.3 检查环节要求确认企业是否按照计划阶段制订的各项措施有序执行,预期目标是否达到等,是对工作效果和执行情况的检验。在检查环节,对于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力度不足,甚至执行错误的问题,要及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进行严肃处理,保障管理制度有条不紊地执行下去。通过检查环节的各项检查,可了解在管理制度实施中,哪些项目得到了充分完成,哪些项目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积极总结成功经验,以及规定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及时整理和分析检查结果,并撰写检查报告。

2.2.4 处理环节要求总结物资仓储管理中的成功经验,改善出现的漏洞,防止同样问题的再次发生。经检查环节后,一些成功、有效的规定得以升华,可被定为“标准”进行贯彻和执行,进而在电力企业中推广和应用。而对于出现的问题,在检查环节已经做出总结,处理环节就是分析这些问题或不足,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和改进,防止同样问题的再次出现,这是下一循环的改善目标,亦是下一循环的开始。在处理环节要注意客观总结经验,经验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适用性,方可将其升为“标准”,不能因为其在某一方面或部门得到成功贯彻,就盲目地认为其可普遍适用;还要注意对于出现的问题,不管是个人还是单位,都应做出公正的、合理的惩戒,以维护管理制度的严肃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的仓储管理工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抢修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供电企业完善仓储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的物流仓储管理系统,采用急救包与全面的管理方法,不仅可以保证电网应急物资能够及时到达需要的地方,还能够提高电网单位的应急反应速度,增强电网单位的应急工作水平与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应急管理普法工作计划篇7

当前,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少数地方对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形势、任务和特点认识不到位,有的干部产生盲目乐观和麻痹松懈情绪,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个别地方在社会抚养费征收等工作中存在急于求成、简单粗暴等问题,由此引发了围堵当地乡镇政府的和当事人自焚等恶性案件,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稳定。为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切实加强依法行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坚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不动摇。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坚持依法行政、思想政治教育和利益导向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教育、经济等手段,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坚持不懈地做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二、要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做到:主体合法,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内容合法,按照法定权限实施具体行政行为,不越权行政,不违法设定群众义务;程序规范,正确行使行政执法权,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做到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责任到位。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依法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便民服务活动,把依法行政情况和群众满意度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体系。对出现重大违法侵权案件和恶性案件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三、要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坚持“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强基层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严格按照技术常规操作,强化孕前管理,坚决杜绝大月份引产,保障群众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权。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落实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先优惠政策,注意相关政策的衔接,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避免因为政策的不统一、不平衡引发新的矛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合理地设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坚决防止制定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导致基层弄虚作假或违法行政。

四、要继续坚持行政执法检查制度,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等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完善工作流程,改进工作作风。要自觉接受监督,及时了解群众诉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近期,各省(区、市)要重点对本地区存在问题多、工作压力大的县(市)进行一次人口和计划生育执法检查,果断纠正发现的问题,切实堵塞工作漏洞。对不具备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资格的机构和人员,要责令其立即停止执法行为;对执法过程中的违法违纪问题,要严格依法依纪处理;对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查处,并相应追究有关领导责任。国家人口计生委将对部分地方执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应急管理普法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韩国;保健教育;学生健康增进计划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5-0004-05

韩国首尔市在2014年下半年提出了“让所有人都幸福的革新未来教育”的教育发展愿景,包括培养知性、感性和个性的创意教育,开启所有人发展潜能的责任教育,学生、教师、家长、市民的参与教育,安全和值得信赖的安心教育,沟通与支援相结合的教育行政协调五个政策方向。其中“安全又值得信赖的安心教育”是学生能在安全、平和、宜人的环境中以幸福的心态专心于学业与自我发展,与朋友开心享受生活的教育,是保障学生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承诺。2015~2017年,首尔市教育厅体育健康科每年基于首尔教育方向中安心教育的内容及要求,推出《保健教育及学生健康增进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丰富和充实了安心教育的理念。以下对2017年《计划》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并对其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一、计划的主要内容

该计划主要由致力于终身健康的系统化保健教育和保健教育支援体系两大部分构成,其中致力于终身健康的系统化保健教育的运转包含七个方面的内容,支援保健教育的体系包含七个方面内容。

(一)致力于终身健康的系统化保健教育

致力于终身健康的系统化保健教育包括七个主题:学校保健教育内实化;性教育的强化;建立保健教育、性教育、精神健康教育的咨询奖励;建立区域单位保健教育研究会;建立保健研究学校;建立性教育、精神健康授课研究会;提高保健教师的专业性和敬业精神。

1.学校保健教育内实化。推进方向有四大领域:其一,保健教育实施方案(见表1);其二,保健教育授课中应急患者管理对策及支援方案的配备;其三,校内教职员工间的协作及与保健教育相关的学生健康增进项目的灵活运转;其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的开发、灵活运用及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其五,为保健教育体系化运作提供行政、财政的支援。

2.性教育的强化。实施方针包括:提出性教育年计划,每个年级每年要实施15课时以上的义务性教育(包含性暴力预防教育三小时)等。实施方法为:确保性教育课时数,实施持续的阶段性的性教育;确保性教育财政预算及支援;强化性教育任课教师的专业研修;家庭、区域、社会相结合的性教育的活性化;定期监察及实施情况调查。表2显示了小学、初中、高中《国家水平标准》预期目标分类。

3.建立保健教育、性教育、精神健康教育的咨询奖励。通过建立学校保健教育、性教育、精神健康教育的支援,宣传优秀案例,强化保健教师的授课能力等。其推进方向包括有关保健教育的支援、监督部门的组成和运行、保健教育的支援建设等。

4.建立区域单位保健教育研究会。协会的建立旨在强化及内实化保健教育;通过摸索多样化的教授学习方法,提高保健教育的专业性;通过咨询、研修,挖掘优秀事例并应用于实践中。推进方向包括:构建区域单位保健教育示范授课协会(小学25个,初中14个,高中11个,特殊学校2个);开设保健教育示范公开课(小学、初中、高中、特殊学校至少每年要实施三四次)等。

5.建立保健研究学校。研究有关保健教育政策、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及教育资料的开发,继而普及、灵活运用其结果。推进方向包括:2017年教育部邀请的研究示范学校(1所);创意经营学校与健康增进典型学校间交流结果;建立心理健康学校;性人权教育运作。

6.建立性教育、精神健康授课研究会。通过授课研究会的运作,提高课程质量,开发典型课例,强化教职员工能力,继而培养对未来社会必要的创意、融合型人才等。推进方向包括性教育、精神健康领域研究,运营方针,研究会运营结果的应用方案。

7.提高保健教师的专业性、敬业性。推进方向包括:教职员工间要有效分工协作,校长要适当减轻保健教师的负担,且对未安排保健教师的学校进行最大化的人力支援努力,确保保健教育的财政预算以及职务研修;为全体教师安全应对能力的提高,实施教职工心肺复苏术教育。

(二)为了健康的学校、幸福的学生,支援保健教育

此部分内容分为七个子内容,分别为:学校保健支援讲师的运作,应急管理对策,强化学生精神健康管理,需要保护的学生管理,健康的体重管理(低体重,肥胖),保健教育优秀学校和人员的表彰;保健教育奖学资料的开发和普及。每个主题都包括基本方针、推进方向以及内容等。

1.学校保健支援讲师的运作。该制度的建立旨在促进保健教师授课过程中保健室管理及应急医疗体系的稳定运转,提高学校保健服务质量,为学生精神健康增进及吸烟预防、传染病预防管理等提供支援。2017年3月~12月(放假期间例外,8个月)期间实施。运营规模为47个学校(时间制讲师46个,全日制讲师1所)。对象为45个班级以上或在籍学生数超过1500名的学校,运营类型包括全日制讲师、时间制讲师。

2.应急管理对策。其推进方向包括应急预案的建立、组织结构关系、相关制度的建立。应急措施分为:不危急但是需要护送至医院的情况;危急且需要紧急移送的情况;建立保健教师不在时(出差等)应急患者管理方案。另外指出以学生为对象实施应急措施教育及心肺复苏术的教育、学校内应急体系中组织保障、学校保健室药品保管及管理方案。

3.强化学生精神健康管理。寿命期待值的增加和家族类型、生活样式的变化,使得学生的健康问题不仅是生理上的,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抑郁、自杀、焦虑等情绪、行为上的问题也在增加,因此对这方面问题的早期发现及加强预防性教育等尤为重要。学生精神健康增进管理主要推进方向是实施学生情绪、行为特征监测,对学生情绪、行为特征监测结果的干预措施两大方面。危机等级分类管理的方案如表3所示。

4.需要保护的学生管理。基本方针是通过学期初的学生健康情况调查,掌握学生的健康问题,通过个别面谈和定期的健康咨询来保障需要保护的学生的安全又健康的学校生活。其推进方向包括学期初(3月)通过与家庭联系实施全体学生健康情况调查:第一次,由班主任通过面谈识别健康异常的学生,将名单递交保健室;第二次,由保健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咨询后形成“需要保护的学生”的名单,并将学生名单、注意事项、安全指导方法告知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注意保护学生隐私问题。应急患者出现时,为了能够及时联系到家长,学期初的调查问卷中应包含监护人的同意书、联系方式、希望护送至的医院等信息。

5.健康的体重管理。健康的体重管理是对儿童、青少年肥胖导致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动脉硬化进行的预防教育及肥胖管理等。其推进方向包括:在形成健康行为的学龄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强化肥胖学生的健康管理,建设小学、初中、高中肥胖管理健康教室,学生的体重管理工作每半年提交一次报告。

6.保健教育优秀学校和人员的表彰。挖掘、褒奖有卓越推进成果的人,进而刺激学校保健政策的发展,激发有关人员的士气。其表彰种类包括有关保健教育方面、口腔保健方面、性教育方面等等。

7.保健教育奖学资料的开发和普及。包括通过保健教育教学、学习等资源的开发,普及并深化教学改革等。

二、计划的特点与思考

保健教育对养成青少年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国内对青少年吸烟饮酒方面也有较多相关研究,都说明保健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如青少年学生吸烟饮酒及其他药物使用的情况较为普遍,学校应针对青少年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减少吸烟饮酒对其的危害[1]。青少年中发生吸烟、饮酒和成瘾类药物滥用情况不容忽视,故根据青少年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2]。李奎英[3]在韩国第九次(2013年)青少年健康形态在线调查(研究对象为16个市、道,中学共799所,72435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选取前一年接受保健教育的62425名(86.2%)和一次都没有受保健教育的学生10010名(13.8%)进行比较)中发现,接受过保健教育的学生幸福感高、重视早餐、做更多的体育运动、更有效保持个人卫生,而且吸烟率、饮酒率明显低于没有受过保健教育的学生。韩国首尔市提出的《计划》形成了系统的思考,其如下几个特点对于我国青少年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工作的推进有借鉴意义。

1.重视青少年正确的性价值观的树立

我国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归根结底在于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没有对教育者的性观念做好价值引领”[4]。青少年在性发育方面尚未成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自律、判断力等方面处于不成熟的状态,所以这个时期树立学生有关性的正确认识和价值观,实施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5]。韩国首尔市在2015年保健教育计划中曾提到过学校性教育标准案的开发和普及,而在2016年则进一步通过国家层面的《学校性教育标准案》推进学校系统化的性教育。其中包括把部分性教育与相关的学科教学联系,形成系统化的性教育过程,每年必须进行15课时以上的性教育。此次计划中涉及请外部讲师及外部专门机构进行性教育时的注意事项。如:通过事前访问性教育机构,检查性教育项目及教育环境;外请讲师在进行性教育时,班主任要在现场;外部专门机构进行教育体验活动时,要保障安全教育及管理秩序;进行教育体验活动时,对不愿意参加的学生进行其他教育项目等。这一系列措施都旨在保证学生能够从可控的专业渠道接受高质量、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性教育。

2. 加强学生精神健康的管理

儿童、青少年期生理发展迅速,性方面也渐渐成熟,但是社会性、情绪方面还处于未成熟状态,在发展方面可以称得上是精神健康危机的时期[6]。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朝鲜日报,2013.2.7)曾指出,在648万2474名调查对象中,需要咨询、管理的学生占16.3%(1054447名),在这些需要关心的群体中,需要进一步咨询等集中管理的学生占4.5%(223989名),数据显示,韩国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问题达到了高危险水平。因此,该计划制定了精神健康危C等级分类管理方案,对于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学生精神健康问题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并建立了校内外一体化的精神健康管理机制,实施统合的、集中的管理。此次计划中提及学校内的检测从2017年开始使用新的测量工具(小学CPSQ-II,中学AMPQ-III),而避免了其他标准化测量工具的重复性使用。而且此测量工具在基本的学生情绪、行为特性外,增加了反映积极性格特性的调查问卷,使之对学生的健康的成长支援和班级共同体亲密性的强化能有所帮助。检查方法主要采用在线检测,或根据学校情况进行书面检测。这些措施更加持续、全面、广泛地加强了学生精神健康管理与心理疾病的预防。

3. 重视应急患者的急救

随着社会的发展,应急患者的院前急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对学校急救现状也进行了一些调查。有学者指出,我国70 %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 80 %以上的学校突发事件为传染病,这些特性事件如果没有很好的应急及预防措施,很可能会大面积地传染和流行[7]。如王菊英在针对龙岩市132名大中专学校和部分中小学医务人员实行急救理论与技能的培训现状与需求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对急救技能培训的需求达到90.9%[8]。很多研究均表明了应急治疗的重要性。韩国教育部发表的2015年学生主要传染病发生的频度显示,流行性感冒(69.2%)、水痘(15.3%)、流行性腮腺炎(10.0%)、手足口病(2.7%)等每年都有增加趋势,另外,还有结核病、新种类的流感,中东呼吸症候群MERS等新种传染病。此次《计划》中包含了应急治疗及需要医院护送的情况表,详细罗列了一些疾病的区分、应急症状、接近应急症状的反应,并分情况规定了护送程序、组织保障等。在此次计划附录的保健业务变更事项中也显示出对学校传染病预防管理的重视,通过《学生传染病预防综合对策》的推进,阻断校内传染病的传入与扩散。

4.关注保健教师专业发展

在过去,保健教师主要担当身体检查、传染病管理、预防接种等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焦虑、不安等心理健康问题,性暴力、性问题,吸烟、饮酒,肥胖等健康问题逐渐多样化。当这些成为社会化的问题时,社会将责任附加于学校,而学校在无政策性支援的条件下,考虑到与健康相关,就认为是保健教师的责任。因此,保健教师们常常面临没有实质性的协作关系及团队支撑的情况,长时间一个人负责所有事情[9]。韩国首尔市2017年颁布的《保健教育及学生健康增进计划》中提出,学校保健工作是师生员工健康的主要保障,学校要适当减轻保健教师的业务负担,加强教职员工间的协作能力。同时,在未安排保健教师的学校及超大型学校中要努力安排保健教育人员,并开设分水平的课程及有创意的体验活动等。另外,学校保健实习讲师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保健教育的普及面和质量。计划中还列出了首尔教育厅职务研修和自律研修运营计划以及学校保健振兴院职务研修和自律研修运营计划,并详细列出研修时间、过程、对象及主要内容,旨在促进保健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支愧云, 陈永进. 青少年学生吸烟饮酒及其他药物使用的现状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 2008, 24(2): 95-98.

[2]谢冬怡, 布坤涛, 梁筱健,等. 佛山市青少年吸烟饮酒和成a类药物滥用行为调查[J]. 中国校医, 2007, 21(5): 523-526.

[3]???.????? ?? ???? ?? ?? ? ???????? ???[D]. ?????????,2015.

[4]张轩. 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7(1): 15-17.

[5]???. ?? ??? ??? ??? ?? ???? ??? ??? ??[D]. ???????????, 2016(4) .

[6]???. ??・???? ????? ?? ??? ???? ?? ? ????[D]. ??????????, 2014,12(3): 147-158.

[7]武丽杰.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谈谈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性[J]. 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9):769-770.

[8]王菊英. 学校医务人员对急救技能培训的需求调查[J]. 中国校医, 2010, 24(9): 711-711.

应急管理普法工作计划篇9

一、总则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AQ/T

9007)、《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为适应突发事故应急救援的需要,通过演练,进一步加强公司应急组织机构各小组之间的协同配合,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组织指挥、快速响应及处置能力,营造安全稳定的氛围,特制定公司x年度应急救援预案演练计划。

二、应急演练目的

1、检验预案,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查找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可用性和可操作性。

2、完善准备,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检查应对突发事件所需应急队伍、物资、装备、技术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发现不足及时予以调整补充,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锻炼队伍,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增强演练组织单位、参与单位和人员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序,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4、磨合机制,通过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任务,完善应急机制。

5、科普宣传,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普及应急知识,提高职工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突发事故时自救互救的能力。

三、应急演练原则

1、结合实际,合理定位,紧密集合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明确演练目的,根据资源条件确定演练方式和规模。

2、着眼实际,讲求实效,以提高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为着重点,重视对演练效果及组织工作的评估,总结推广好经验,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3、精心组织,确保安全,围绕演练目的,精心策划演练内容,周密组织演练活动,严格遵守相关安全措施,确保演练参与人员及演练装备设施的安全。

4、统筹规划,厉行节约,统筹规划应急演练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提高应急演练效应。

四、应急演练要求

1、在开展演练准备工作以前应制定演练计划,包括演练的目的、方式、时间、地点、日期安排、演练策划领导小组组成、经费预算和保障措施等。

2、演练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演练计划成立演练组织机构,设计演练方案,并根据需要针对演练方案对应急人员进行培训,使相关人员了解应急响应的职责、流程和要求,掌握应急响应知识和技能为演练实施奠定基础。

3、演练实施是对演练方案付诸行动的过程,是整个演练程序中核心环节,演练实施当天演练组织机构的相关人员应在演练前提前到达现场,对演练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正常工作,确认无误后按时启动演练,填写演练记录表。

4、演练结束后,应针对本次演练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点评和总结,并从各自的角度总结本次演练的经验教训,确认评估报告内容,拟定改进计划填写《应急演练评审表》。

5、对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组织参加演练单位和个人按照改进计划中规定的责任和时限要求,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修改完善应急预案、有针对性的加强应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应急物资装备有计划的更新等。

五、应急预案演练安排

x年公司应急演练安排如下:

x年应急演练计划

序号

应急预案类别

组织部门

参与部门

演练时间

备注

1

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

生产部、安监科

各车间、办公区域

5月

2

触电事故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生产部、安监科

各车间

6月

3

机械伤害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

生产部、安监科

各车间

7月

4

高处坠落事故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生产部、安监科

各车间

8月

5

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演练

生产部、安

监科

各车间、办公区域

9月

6

起重设备伤害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

生产部、安监科

应急管理普法工作计划篇10

一、切实提高对做好全区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防震减灾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区地处澜沧江、南汀河等深大断裂带上,地理位置特殊,地质构造复杂,孕震能力强,地震发生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烈度大、余震多、波及广、损失重等特点。自1900年以来,全区受市内发生2次7级以上大地震和相邻州、市、县(区)发生多次地震灾害的影响,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区地处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城市,强化防震减灾工作意义深远、作用重大。近年来,历届区委、区政府科学领导,奋力拼搏,真抓实干,通过着力实施“城市立区”等四大战略,先后建成和在建的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不断增多,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随着城建成区面积逐年扩大,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居住人口迅速增加,社会财富快速积累,同等破坏力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也随之成倍增长,防震减灾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多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大举措,在各乡(镇、街道)、区直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区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已基本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紧急救援工作体系日益建立。但是,当前全区防震减灾工作仍存在地震监测预报基础薄弱,无地震监测手段和设备、监测预报水平较低,防震减灾工作经费不足,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抗震能力不足,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够健全、应急救援装备不足,全社会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各乡(镇、街道)、区直各部门要站在科学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我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继续推进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10项重大措施,不断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以政府为主导,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全面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以及省、市人民政府的贯彻实施意见。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在维护国家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持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夯实全区防震减灾工作基础,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加强震害防御基础,建立和完善监测预报和应急体系。到2015年,全区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农村房屋建设达到抗震设防标准;提高重大工程地震突发事件紧急处置技术水平;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有较大提高;地震预报水平有新提高,地震速报能力由60分钟缩短到30分钟,速报后地震应急预案启动时间不超过30分钟;逐步建立全区防震减灾应急组织指挥和救灾物资储备系统,确保震害发生后,能够快速、高率、有序地组织地震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初步的生活救助。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全区的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争取达到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水平。

三、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一)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进一步加强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街道)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各乡(镇、街道)要明确1名防震减灾助理员,村(社区)要明确1名地震灾情速报员。每个乡(镇、街道)至少要建成1个以上具备一定规模、场地的宏观观测群测群防点。要建立稳定的地震群测群防经费渠道,安排群测群防工作经费,保证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和群测群防工作队伍的稳定,确保管理、措施、人员、经费“四到位”。

(二)加强地震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工作。依托省、市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信息平台,依法及时接收和处理地震监测预报信息。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制度,认真做好震情监视跟踪工作,主动把握地震趋势动向,切实为党委、政府提供地震监测预报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三)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地下流体综合观测站、数字地震台、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基准站、GPS站建设等项目支持。依托市地震部门建成的地震监测分析预报系统,争取建设区地震监测手段和网络系统,提升地震前兆监测的科技含量,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加强地震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一)加强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加强地震小区划工作成果在城乡防震减灾规划中的转化应用,为城乡规划地震安全服务,提高地震灾害风险决策能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必须依据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抗震设防要求,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风险,予以合理避让。

(二)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国家标准GB17741-200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条例》、省标准DB53/276-2008《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分类》等抗震设计规范,制定完善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制度,依法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作为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和施工审批的必备内容。加强各环节抗震设防质量监管,切实落实各责任主体的相关责任,确保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要消除管理盲区,使抗震设防管理覆盖全区各乡(镇、街道)、各有关行业,新扩建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严格按照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以及相关行业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发改、建设等部门要将地震安全性评价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要件严格把关,要建立联合监管机制,严格执法,全方位监督,确保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落到实处。公路、铁路、机场、桥梁、水库、输变电线路等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满足国家规程、规范标准。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本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三)开展建设工程抗震性能排查和抗震加固工作。各乡(镇、街道)、区直有关部门要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对未采取抗震措施和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已建重要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水利、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次生灾害源工程,按照职能分工,开展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要根据鉴定结果采取拆除、改造和加固措施,使其达到抗震设防要求。要继续组织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切实提高抗震防灾能力。

(四)全面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加强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统一规划的农民自建房屋抗震设防的监管,大力推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各乡(镇、街道)、区直相关部门要把抗震防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内容,在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中,认真编制实施村寨抗震防灾规划,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建筑、新建民居抗震设防质量的指导管理,编制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抗震设计方案,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进行设计、施工。普及建筑抗震知识,推广抗震技术,建立农村民居抗震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监督管理指导,为农民建房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五)加强防震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坚持监测、预报、科研相结合,认真分析全区地震地质环境和地震活动特征,不断加深对地震活动成因和地震前兆机制的认识。积极学习应用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搞好震情监视和跟踪,努力提高预测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开展地震灾害防御技术研究和应用,为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能力提供技术支撑。充分运用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技术,增强地震应急指挥决策成效。加强减震与隔震新技术应用、地震应急能力评价与地震灾情响应决策技术研究等项目推广,促进地震科研和防震减灾工作有机结合,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科技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一)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区、乡(镇、街道)两级抗震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区级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把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纳入全区应急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切实提高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具备应急基础数据库、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应急快速响应、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应急指挥管理等功能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并接入省、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地震应急指挥装备建设,保证应急车辆、应急通讯等设施的良好运行,提高地震应急指挥决策能力。完善军地、部门、区域间地震应急工作协调联运机制,提高协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将地震应急预案建设落实到学校、医院、村(社区)、企业等单位。要加强预案动态管理,健全预案的备案、督查、评估和演练制度,不断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乡(镇、街道)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发改、民政、教育、安监、地震、消防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落实地震应急检查工作制度,加强对各行业、各部门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督促检查。

(三)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依托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逐步建立乡(镇、街道)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切实加强地震应急装备建设,保证应急设施良好运行,提高实战能力。加强卫生、交通、公安、消防、人防、通信、广电、电力、水利、矿山、危险化学品、市政等行业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地震救援救助和抢险保通能力。积极推进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规范有序地发挥志愿者和民间救援力量的作用,到2015年末争取每个乡(镇、街道)发展地震救援志愿者达1000人以上。加强各类救援队伍的人员培训,提高地震抢险救援能力。

(四)提高地震应急救助保障能力。要统筹城乡发展,结合城乡规划中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人防工程、体育场(馆)、活动场所和新家园行动计划、旧村旧房改造等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险)场所规划和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备。建立健全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应急拨付机制,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应急物资储备,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救灾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加强通信、广电、电力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确保震后快速恢复通信、广播电视(电台)和电力供应。切实加强伤员救治、灾民安置、救助救济的准备工作,力争震后24小时内使灾民得到基本救助安置,3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

六、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防震减灾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认真搞好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和地震安全示范乡(镇、街道)、示范村(社区)、示范企业创建活动。以创建示范活动为载体,利用科技宣传周、法制宣传日、科技三个乡、“防灾减灾日”等多种形式,开展防震减灾法律和科普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部队“六进”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开辟专栏,播放地震科教片,举办知识讲座,广泛宣传防震减灾科普和法律法规知识,全面增强社会公众防震减灾、识别地震谣传的意识,提高防震减灾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要编制地震应急疏散预案,把防震减灾纳入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使对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100%。加强防震科普宣传设施和平台建设,力争到2012年前建成区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基地。要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加大对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宣传力度。完善地震信息制度,及时、准确地向社会震情灾情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建立地震谣言应对机制,加强舆论引导,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传闻,维护社会稳定。

七、加强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一是成立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成立区防震减灾工作指挥部,指挥长由区人民政府区长兼任,副指挥长由区人民政府分管地震工作的副区长和区人武部部长兼任,区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及部分省、市属驻临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事机构于区政府办,由区政府办联系地震工作的副主任兼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区地震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抽调,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工作。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并报区防震减灾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备案(包括防震减灾助理员和地震灾情速报员名单、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二是建立和完善防震减灾相关会议制度。乡(镇、街道)每年至少专题研究一次防震减灾工作,及时研究解决防震减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部署防震减灾工作。

(二)切实加大防震减灾投入。各乡(镇、街道)、区直各部门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进一步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保障防震减灾工作顺利开展。对省、市、区列入防震减灾规划的项目,要足额配套项目经费,认真做好项目服务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三)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防震减灾规划。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实际把防震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认真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并组织实施,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四)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各乡(镇、街道)、区直有关部门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依法履行防震减灾职责,加强基层防震减灾力量,保障工作条件。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工作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军地相互协调支持、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切实保证防震减灾基层管理责任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