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划日常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15 04:46:55

企划日常工作计划

企划日常工作计划篇1

一、坚持属地管理、单位负责的原则

市内所有企业、事业单位计划生育工作都应纳入驻地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管理,日常工作由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管理。其中,层级较高的大型企业和职工人数较多的事业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由市和驻地县(市、区)共同管理;较大的企事业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由驻地县(市、区)直接管理;其他企事业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由驻地镇(街道办事处)管理。对有明确主管单位(部门)且主管单位(部门)同驻本市的企事业单位,其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主要由其主管单位(部门)负责,单位驻地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

二、建立和完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

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应当认真履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定责任,对本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负总责。企事业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执行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企业文化建设,教育职工实行计划生育;落实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由本单位给予晚婚晚育、避孕节育和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夫妻的奖励政策,切实保障实行计划生育职工的合法权益;确定负责本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的机构或者专(兼)职人员,督促其做好计划生育日常工作,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并实行单位内部计划生育责任制,做到计划生育任务同企业事业发展目标任务同下达、同考核、同奖惩。对完不成计划生育工作任务的企事业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严格奖惩,实行一票否决。

三、加强对企事业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与监督

对企事业单位年度计划生育工作应实行“三统四分”管理模式:“三统”,即:统一设定指标,统一下达方式,统一评定标准。“四分”,即:单位分类属地、政府分级管理、绩效分档评定、条块分别通告。通过有分有统、统分结合的“简约化、规范化、实效性”管理,达到强化单位负责,强化条块配合,强化权益保障,实现既落实计划生育,又切实保障职工计划生育合法权益的目标。

(一)企事业单位年度计划生育工作指标设置应以职工计划生育率、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实率为基本内容;同时,要设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避孕节育与生殖保健等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指标要求。指标设置力求简化,重点突出。

(二)市、县(市、区)和镇(街道办事处)按照分级管理的要求,每年初向属地企事业单位下达年度计划生育任务书或者与属地企事业单位签订计划生育目标责任状。对有明确主管单位(部门)且主管部门同驻本市的企事业单位,可只向其主管单位(部门)下达年度计划生育任务,再由主管单位(部门)分解落实到所属单位,并负责组织实施。任务书和责任状的内容由市或者县(市、区)统一规定。

(三)市、县(市、区)、镇(街道办事处)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切实加强对属地企事业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办公手段交流情况、指导工作。要在业务培训、职工教育、避孕节育指导等方面为企事业单位开展计划生育提供帮助和便利。

(四)对企事业单位计划生育工作情况要进行认真考核。根据计划生育率、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实率完成情况,确定“达标”或者“不达标”等次;对计划生育率、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实率完成年度下达指标,计划生育工作日常管理成效突出的确定为“先进”等次。对评定为“先进”、“达标”等次的企事业单位由市、县(市、区)或镇(街道办事处)分别给予表彰奖励;对“不达标”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者依法给予其他处理。企事业单位年度计划生育考评结果分别报告市或县(市、区)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通报企事业单位的主管单位(部门)。

四、建立健全制度,加强企事业单位计划生育规范化建设

(一)各县(市、区)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对现代企事业单位改革中计划生育工作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做好企事业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的新体制、新机制。

企划日常工作计划篇2

一、无偿划转产生的背景和定义

国有资产无偿划转制度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79年6月8日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固定资产实行有偿调拨的试行办法》和1979年7月6日财政部《关于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试行部分有偿调拨的通知》,这两个文件在规定实行资产有偿调拨的同时,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无偿划转资产也做了相应规定。

国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以前,关于国有资产无偿划转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国有企业管理关系变更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经贸企改[2001]257号)和财政部颁布的《关于企业国有资产办理无偿划转手续的规定》(财管字[1999]301号)。前者对国有企业管理关系变更(实为无偿划转)的行为审批做出了规定,为实体性规范;后者侧重于办理划转手续,为程序性规范。

国资委成立后,国资委作为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专门机构与企业之间不再存在行政管理关系,无偿划转事项实质转变为企业产权关系调整。2005年8月29日,为规范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行为,保障企业国有产权有序流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等有关规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发产权[2005]239号)。该办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是指企业国有产权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之间的无偿转移。国有独资公司作为划入或划出一方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向境外划转及境外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办法另行制定。”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实物资产等无偿划转参照本办法执行。”

2009年2月16日,为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行为,更好地实施政务公开,服务企业,提高办事效率,国资委又了《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工作指引》(国资发产权[2009]25号)。该指引第二条规定:“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事业单位投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再投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作为划入方(划出方)。国有一人公司作为划入方(划出方)的,无偿划转事项由董事会审议;不设董事会的,由股东作出书面决议,并加盖股东印章。国有独资企业产权拟无偿划转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一人公司持有的,企业应当依法改制为公司。”

二、无偿划转涉及的资产及类别

在实务中,国有企业主要因改制、上市等目的而进行资产重组。所谓国有企业改制,简单而言是将企业从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其重要的内涵是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资本运营形式进行改革,以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机制。在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过程中,通常会因历史原因存在许多实际使用但产权有瑕疵的资产、非经营性资产、与主业不符的资产以及因效益较差等原因而需要剥离的资产。这些资产的剥离通常采用无偿划转的方式进行,大的央企集团一般通过成立资产公司的形式接收和运营这些资产。

站在资产公司的角度,上述剥离的资产以无偿划转的形式划入资产公司。按照资产的形态划分,可将划入资产分为股权资产、债权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等。其中股权资产包括参股股权和控股股权,控股股权一般为整建制公司,需要纳入财务报表合并范围;股权资产的划转还要涉及国有产权和工商登记的变更。

三、接收无偿划转资产的会计处理

鉴于上述资产的无偿划转一般是在同一个集团内进行,通常为其他公司向资产公司的单向剥离,资产公司进行接收和运营,属于同一控制下的资产流动,故各项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原则上按照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资产进行计量。

(一)接收划转股权的初始确认和计量

1.符合合并条件、纳入合并范围的股权投资,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被合并方净资产为大于零的,在划转基准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或集团的增资额分别确认货币资金、非现金资产的减少,以及负债或实收资本的增加;初始投资成本与上述对价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被合并方净资产为小于等于零的,按照被合并方在划出方划转基准日的账面原值,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后以零价值入账。

2.不纳入合并范围的联营或合营投资,原则上按照划转资产在划出方划转基准日的账面价值确认长期股权初始投资成本;但根据谨慎性原则,若划转资产的账面价值明显贬值,应按照评估报告、工商吊销证明、清算报告等证明材料确认的价值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在原账面价值的基础上计提减值准备后入账。对价及与初始投资成本差额的确认同“被合并方净资产为大于零的”长期股权投资处理。

3.不纳入合并范围的、不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按照划转资产在划出方划转基准日的账面价值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投资成本;对价及与初始投资成本差额的确认参照“被合并方净资产为大于零的”长期股权投资处理。

(二)接收划转债权、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

1. 接收划转债权,按照划转债权在在划出方划转基准日的账面价值确认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的入账成本;若在划转基准日,划转债权的价值明细低于可回收金额,应取得判断依据,按照可回收金额作为入账成本。按照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或集团的增资额分别确认货币资金、非现金资产的减少,以及负债或实收资本的增加;入账成本与上述对价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接收划转固定资产,按照划转固定资产在划出方划转基准日的账面原值、累计折旧分别确认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金额,支付对价及对价与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差额,参照接收划转债权的处理。

3.接收划转无形资产,按照划转无形资产在划出方划转基准日的账面原值、累计摊销分别确认无形资产原值和累计摊销金额,支付对价及对价与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差额,参照接收划转债权的处理。

(三)其他接收资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参照上述处理。

四、无偿划转股权涉及的产权和工商变更相关规定

(一)无偿划转股权涉及的产权占有变更登记相关规定

目前,无偿划转资产主要是在国有企业中进行。根据国资委2012年4月印发的《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9号,以下简称《登记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以下简称产权登记),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本级人民政府授权管理的国家出资企业的产权及其分布状况进行登记管理的行为。” 将产权登记的工作定位由界定权属的确权行为转变为对政府授权管理的国家出资企业的产权及其分布状况进行登记管理的行为;将登记范围延伸到国家出资企业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及其投资参股企业。所以无偿划转股权需要按照《登记办法》进行国有产权占有变更登记。具体程序

如下:

1.企业发生产权登记相关经济行为时,应当自相关经济行为完成后20个工作日内,在办理工商登记前,申请办理产权登记。

2. 企业申请办理产权登记,应当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按照填报要求,填写有关登记内容和相关经济行为合规性资料目录,逐级报送国家出资企业,国家出资企业负责对登记内容及相关经济行为的合规性进行审核后,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申请登记。同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及其管理的多个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共同出资的企业,由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一方负责申请办理产权登记;任一方均不拥有实际控制权的,由持股比例最大的一方负责申请办理产权登记;各方持股比例相等的,由其共同推举一方负责申请办理产权登记。

3.针对无偿划转行为,需要提交的资料有业务办理申请文件(用于说明无偿划转涉及产权变更的历史沿革和具体内容等)、经济行为决策或批复文件、无偿划转协议、无偿划转基准日审计报告、企业章程(变更后)。

4.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自国家出资企业报送产权登记信息10个工作日内,对符合登记要求的企业予以登记;对相关经济行为操作过程中存在瑕疵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向国家出资企业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完成整改后予以登记。

(二)无偿划转股权涉及的工商登记变更

在办理完毕国有资产产权占有变更登记后,即可到工商登记部门进行工商登记的股东变更,需要提交的资料有:法定代表人签署的《非公司企业法人变更登记申请书》、《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人的证明》(企业加盖公章)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国有资产产权变动登记表》(全民所有制企业需提供)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

五、无偿划转相关账务、产权和工商变更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无偿划转方案设计时,要注意各个环节时间节点的把控。在整个无偿划转流程中,涉及的时间点比较多,包括无偿划转批复文件的下达时间、无偿划转基准日时间、审计报告时间、无偿划转协议的签署时间、企业章程的变更时间、国有产权变更时间、工商变更时间和会计处理的入账时间。在具体事务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1.一般来说,无偿划转基准日的时间一般与审计报告时间一致,简化起见,可以选用年末作为无偿划转基准日;

2.在进行国有产权变更前,要完成无偿划转协议的签署和企业章程的变更,要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工作;

3.公司制企业在进行工商变更登记时,可不提供《国有资产产权变动登记表》,容易遗漏国有产权变更环节,需要在实务中注意;

4.从无偿划转文件下达到工商变更完成需要的时间一般较长,有时会跨越会计年度,要注意会计处理的入账时间,可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同时在同一控制下的两企业,剥离与划入应于同一会计期间内进行,并尽量保持会计政策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

[2]《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操作指南》

企划日常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技能人才 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培训竞争优势的“重中之重”。“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资金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当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企业只有学会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挖掘内部的潜力,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中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获得日益壮大的发展。“质量是生命,管理是灵魂”,管理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发展壮大的命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某人在一个企业默默无闻或倍受失意挫折,但是,当他转换了一个工作环境后,就变得踌躇满志,才华横溢。原因为何呢?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发挥出不同的作用,用人制度的差距是根本原因。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企业中表现出来的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力资源的竞争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因此,本文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作用作一浅析。

一、技能人才的日常流程管理

这里讲的流程,就是一系列不断重复、有系统的行动或作业;始于投入,终于成果。一件产品或一项目完成了,就等于产生了一项成果。日常流程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选取最优先的流程;将工作流程书面化;建立日常系统;实施日常管理系统;检查流程是否稳定;建立标准化。

日常流程管理的好处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增加技能人才互相沟通的机会,使大家更加清楚自己的工作任务。2.技能人才及其主管都可以迅速了解到工作流程有无改善。3.人力资源部门可以以此为依据对技能人才进行工作培训。4.将日常管理系统所学到的内容应用于其他的工作流程。5.找出目标管理所定的重点工作流程加以改善。6.为企业的技能人才管理部门提供改善依据。7.帮助本部门保持工作成果。

日常流程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画出最优先工作的工作流程图。按照工作的发展顺序,简明地叙述流程中的每一事件。有了这样一个流程图,一方面,每当发生问题时进行系统的分析;另一方面,这种方面方式对工作流程的叙述,可以使每位与流程有关或无关的技能人才都显而易见地了解工作的每一步骤。

二、制定技能人才个人发展计划

个人发展计划的宗旨在于“为您在企业的将来做准备”。随着当前经济的变化,企业的业务也会持续的根本的改变。为了适应企业的这种变化,企业需要技能人才能够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并能以新的模式来思考企业营运。也就是说,技能人才个人发展计划是企业对多变的未来的回应。

技能人才个人发展计划是协助技能人才发现专业性挑战及实现个人专长的契机,使技能人才的素质能符合企业的要求。通过个人发展计划,每位技能对自己目前所拥有的技能、兴趣及价值观进行评估,接着考虑企业的变化需求,使自己的特长及发展方向符合企业变化需求。每位技能人才需要设立自己的目标并与自己的主管或经理研讨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以发展自己可多运用的技能,把自己变成企业未来发展的一员。假以时日,持续不断的个人发展计划将帮助每一位技能人才适应多方面的工作。

虽然个人发展计划可以提供企业未来需要的工作技能,但是,它不是升迁的渠道。它提供许多可使个人、专业和财务上满足的契机,并帮助技能人才在机会降临之时为个人作好完全的准备。个人发展计划用来帮助所有技能人才达成事业规划和发展,但是在决定是否符合自己的时候,要明白自己目前身处何处?企业未来几年内会怎样演变?自己在这几年内的工作将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具有挑战吗?如果了解到企业未来的走向,则可在适当的时候为自己做好定位;如果正处在自己事业的十字路口,则可以通过询问“我下一步要做什么?”来得到答案。

三、技能人才工作绩效目标和考核

技能人才工作绩效目标和考核,就是将企业的营运计划与技能人才个人工作计划相结合的一种办法。企业营运计划揭示要达到的企业使命,在下一年度要做的事项,各分企业协助总企业达成营运计划的分目标。

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其工作品质及工作经验,所以只讲求工作成果是不够的,也就是说,技能人才如何做(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要做什么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但要将工作要项列出来,而且要与主管确定如何徇工作绩效。每人的工作绩效应该依据对企业营运计划的贡献程度和个人的工作绩效而定。技能人才工作绩效目标及考核,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技能人才达成工作目标,也帮助达成企业营运目标,同时,也是决定薪资的要素之一,但不是全部,技能人才薪金如何,要考虑目前的薪水与担任同类工作其他同事薪水的比较;现职工作上尚能调整的空间。影响薪水的另一原因是企业的支付能力。企业必须考虑同行业、人力市场以及物价因素后,以企业财务状况决定调薪预算。

在进行技能人才绩效标的考核时,应注意以下事情:将考核的内容对技能人才做一个彻底的详尽的说明。对技能人才详细地说明考核的功能,评定的内容,评价的基准,评分方法以及评定后处理技巧。应设法排除评定者的各种偏差(宽大化倾向,主观化倾向,片面化倾向)。对评定结果的分析与平衡做一番检讨。灵活地运用评定结果。

从以上可以看出,技能人才工作绩效目标及考核是个人发展与企业营运计划之间的桥梁。

四、激励因素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激励不总是钱”,激励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不光用钱,其他激励因素同样有效。钱是有效的激励因素。在激励的过程中,钱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没有赞许、参与和沟通的配合,钱也一样无法使技能人才愉快并保持较高的效率。愉快的技能人才就是生产力,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就等于生产率。积极性是一种动力,但无法度量,而生产率可以用完成任务的多少来衡量。调动技能人才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技能人才的拥有权对企业的业绩有下面影响。为了对有能之士作出回报及激励,高薪及奖金等虽然必不可少,同时可考虑技能人才对企业的拥有权,若技能人才本身也是企业的投资者,其归属感必然较强,决策的考虑也较全面。

企划日常工作计划篇4

精益管理模式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要,致力于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提升,在企业全员的共同努力下,对生产组织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将所有不增值的生产环节去掉,减少浪费,从而在降低生产周期的同时将生产成本降低,将生产效率提升,确保产品质量而进行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由此可见,在现代造船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中加强精益管理模式的应用,不仅有助于自身生产成本的降低,还能提高生产效率,为整个生产计划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现代造船企业生产计划管理中如何应用精益管理模式的几点浅见

通过上述分析,对现代造船企业生产计划管理中应用精益管理模式的必要性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那么在生产计划管理工作中,应如何加强对其的应用呢?该文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致力于基于精益管理思想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的构建

为了更好地在造船企业生产计划管理中加强精益管理模式的应用,离不开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的支持,尤其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造船企业,必须以精益管理思想为指导,着力构建基于精益管理思想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在构建生产计划管理系统时,应包含设计管理、物资管理、物流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和决策支持等子系统,并利用NET技术、C/S、B/S组成三层体系结构,即数据层和中间业务层以及表现层,从而利用其提供数据访问服务、事务服务、目录服务、消息服务、分布式组件服务、日志服务、异常服务、权限管控、报表服务和打印服务等。同时,在此基础上对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进行完善,在完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建立物理数据模型,达到完善系统的目的。例如在搭载网络数据结构时,主要是利用网络对生产计划日常进行办成,从而实现生产行为的网络化,并由计划部门对工程管理基础的接点进行管理,而不同节点之间的作业计划由相应的生产部门直接进行管理,这就为生产计划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而在设计日生产计划与实际绩效管理之间的数据关系时,主要的分解计划编制任务,明确工作单和工作包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工作单对工作包的工作状态跟踪实际绩效。

2.2如何利用精益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开展生产计划管理工作的浅见

在构建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就应结合系统的功能和企业的实际,致力于生产计划管理工作精益化的开展。因而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2.2.1建造线表的生产计划管理

在整个生产计划管理中,建造线表是现代造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中长期计划的重要指标。在对其进行生产计划管理时,主要是对已经签约的船舶在作业时间上的安排,并确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线标计划,在整个造船企业中为决策提供依据,并将签约船舶交船的日期进行确定。未按时完成签约的船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和机械设备资源等进行计划,并对船舶的主要生产环节、不同工种之间人力负荷和设备负荷进行确定,从而得出销售情况,最终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实现符合的平衡。

2.2.2主计划的生产计划管理

所谓主计划,主要是在签订合同之后,将建造线标作为基础,确定所建造船舶的日常计划,在对其进行生产计划管理时,主要是对图纸、物资、生产、进坞、交船等环节进行计划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主要是对基本图、安装图和制作图等图纸以及发电机、主机、锅炉等机电设备和组立、切割、预舾装等生产节点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并以年度整体建造计划对单船的综合建造计划进行分解,从而对造船过程中的生产图纸、物资和作业计划通过大日程生产计划将其体现出来。

2.2.3搭载计划管理

开展搭载计划管理工作,主要是对单船在船坞内生产船体而进行计划,因而在整个船舶建造过程中,其是连接先行生产作业与后行生产作业的关键点。因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结合建造线表对单船的各大接点、总段和分段以及船体区域等划分信息和船舶建造过程中的搭载工艺,及时地将搭载的分段日期、搭载的位置和搭载的分段以及间隔期进行确定,最终对搭载网络的顺序和关键路径进行确定,计算并优化工期,从而制定单船的搭载网络计划,根据制定的计算测算船坞的搭载负荷。搭载网络计划既是大日程计划向中日程计划过渡的中枢,也是船舶壳、舾、涂一体化作业分解的重要纽带,是关系到船坞资源利用率的关键计划要素。

2.2.4工作包和派工单的计划管理

工作包和派工单是精益造船业务分解的重要环节,是中小日程计划衔接的纽带。在设计工作包和派工单功能时,首先需要将中日程各作业阶段或作业对象进行进一步分解,通过壳、舾、涂各作业阶段进行代码分类,然后按照各作业阶段进行工序的细分,从而实现工程计划细分到最小的工作单元,达到“派工”的目的。比如在切割加工作业阶段,首先进行钢板预处理,然后按照组立树要求以及船厂切割设备,进行数控切割、板条切割、型钢切割以及内外底板切割,因此划分成不同的工作包和派工单。

3结语

企划日常工作计划篇5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在国外进行收购兼并或者在国外建立企业早已不是什么难事了,有了企业自然会有养老金问题,那么企业怎样利用会计解决的。养老金相当于企业对职工的一种负债,伴着社会的发展养老保险金基数也在不断上调,这对于企业的财务情况或者经营成果都有很大的冲击。所以,企业能否妥善的处理好员工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对员工离职后福利的确认、核算和信息公开标准的统一化,同时要保证和国际上的大趋势相同,我国财政部在2012年9月开始征求社会各界的看法和观点,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在2014年1月27日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下文简称CAS9(2014),规定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区域内执行。CAS9(2014)添加了对“离职后福利”的定义,不管是在准则中所占的篇幅,还是对其理论研究的深度,离职后福利在这些准则里面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受到了各界的大力关注。

二、离职后福利会计概述

(一)离职后福利的概念

《征求意见稿》里面把“职工薪酬”分为四个类别:短期薪资、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另外的长期职工福利,“离职后福利”这一类别之前没有,同时对其作了这样的定义“企业想要员工按照它的要求为其工作,当员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或离开企业后,员工享有的保障其生活的报酬与福利,这里面不包含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对于这种划分方式,更多的还是因为这两个因素:第一,把原职工薪酬准则(2006)里面的“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添加到了离职后福利类里面展开统一核算;第二,对离职后福利这一定义的解释不再那么模糊而是非常的肯定,对辞退福利和离职后福利作了非常清晰的划分,辞退福利是企业单方面想要和员工解除劳动关系所提供的福利,离职后福利是员工单方面想要和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而企业想要获得其劳动服务所提供的福利,假如一项福利的提供商为了获取将来的服务有关联,那么这一福利便可以定义为离职后福利,进而展开核算。这一定义的明确肯定会导致实务操作里面一些原本划分到辞退福利进行核算的事务重新划分到离职后福利展开计算。

(二)离职后福利计划的分类

《征求意见稿》把离职后福利计划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提存计划与设定受益计划。提存计划可以理解成“企业在给某个独立的基金定时上交一定费用以后,不要再进一步承担员工离职后福利的计划”,对于划分为受益计划可以这样理解“所有项目里面不是提存计划的那都是离职后福利计划。”这和《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对于区分提存计划和受益计划作出的解释和给出的界限大体上是一样的,但是《征求意见稿》并没有对这两种类别的差异作深入的解释,以备其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工作。到底是选择设定提存计划还是设定受益计划关键的还是要判断是企业义务、支付方式和风险承担主体。企业在给某个独立的基金定时上交一定费用以后,不要再进一步承担员工离职后福利的计划,同时基金资产中存在的任何风险也无需企业来承担;在设定受益计划情况下,企业和职工某些方面观点是一致的,当员工退休的时候,企业需要一次或者是分期支付一定数目金额的养老金,企业在给独立基金上交费用的时候具体的数目为能够达到将来养老金给付义务的成功开展作为标准,同时企业承担的义务需要继续深入,当基金资产遇到风险企业也需要承担。在实际的工作中,会计人员需要对福利计划重要条款的经济本质展开研究,同时展开上面的原则对离职后福利的类型进行确定。

三、离职后福利会计处理解析

(一)设定提存计划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给员工缴纳的保险都是基本养老保险,在基本养老保险的规定下,企业只需按照国家要求按期缴纳一定金额的保险费用,不要承担更深层次的支付义务,对于基金资产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企业也不需要去承担,这种类型就分类为设定提存计划。设定提存计划在实际中的会计处理和之前《职工薪酬》准则大体上都是相同的。但是需要我们去重视的是,这次的《征求意见稿》里面清楚的规定企业把职工带来服务的年度报告期间结束十二个月之后支付的应缴存金额,根据和设定受益义务期限相配合国债或高质量公司债券的市场收益率进行折现,同时将折现过后的金额计算到员工应付薪资里去。

(二)设定受益计划

1.设定受益计划下员工离职后福利成本的组成。《征求意见稿》是在“劳动报酬观”的基础上,把员工离职后的福利当作是员工正常薪资的一种顺延,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当员工在给企业带来服务的同时展开确认;利用“资产负债观”,把因为再次核算所带来的冲击,添加到另外的综合收益中去,同时在之后的会计处理工作中不可以把这些计算到损益中去。员工离职后福利成本基本组成和列报要求如图2-1所示:

2.对会计工作处理设定受益计划下离职后福利的特征展开分析。《征求意见稿》里面对于员工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工作有以下比较典型的特征:相互抵消、净额列报。第一步要做的事把设定受益?x务现值和设定受益计划资产公允价值展开抵消处理,假如在抵消处理之后出现赤字,那么便要把抵消之后的差额添加到资产负债表里面去,在表中的具体定义为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假如抵消工作处理之后存在盈余,那么便会把设定受益计划的盈余部分和资产的上限这两个比较下,比较低的那一部分被划分到资产负债表里面的设定受益计划净资产那一部分;另外,利息净额具体的算法是初期设定受益义务现值和设定受益计划资产公允价值之间所得到的差值然后折现兑换出来的金额;最后,计算到另外的综合收益里面应该划分到“重新计量”类别的每个项目的金额,都需要减去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者净资产在利息净额里面造成的影响产生的金额。详细的实际案例分析如下所示:

某个企业从在20×3年1月1日和12月31日这两天的设定受益计划的详细情况,具体如表2-1所示,假如这个企业20×3 年没有向该受益计划缴纳相应的提存金,也没有进行福利支付,同时当前没有精算企业的利益获取与企业的亏损(另外的一些因素未纳入考虑)。

根据《征求意见稿》里面关于员工离职后福利会?处理工作具体的操作规定,企业年终的利益状况还有另外的综合收益状况如表2-2所示。

(三)离职后福利会计核算存在的缺陷

1.离职福利会发生长期负债。根据我国颁布的《职工薪酬准则》和《修订方案》的具体规定,企业需要在员工在职期间对其离职福利会计处理工作展开一定的计算。对于这项要求不但会增加一个企业员工在职期间的费用或者是企业的资产价值,同时也使得企业负债上升。企业员工的薪资在财务报告里面体现的是企业的流动负债,离职后福利和员工在职期间提离职后福利和员工在职期间提供服务之间隔了非常久的时间差,这就会导致与离职后福利在员工任职提供服务期间被当作是一个企业的负债,但是要经过多少年后,甚至于几十年后企业才能偿还。由此可知,存在于一个企业财务报告上的时间超过一年的员工离职后福利会转换为一个企业的长期负债。

2.盈余管理空间小。《职工薪酬准则》和《修订方案》把员工正常在企业任职,给企业提供服务的时候,对其离职后福利明确规定为当期费用或者是资产成本,所以就一定要让职工服务当期或者之后资产出售或使用的会计期间的成本费用产生改变,从而会对企业这些会计期间的净利润造成影响。正如上文所讲到的,员工离职后福利和员工正常在企业任职给企业带来服务期间隔了太久而导致明确离职福利所造成的损失和企业资金流出两种之间会计期间也有非常大的差距。这也就导致资金的流通量不能够制约管理者对会计利益展开盈余管理的行为。

3.扭曲财务管理绩效。在我国现代企业里面,一个企业的管理层通常情况下都不会任职太久。对这些管理者绩效考核的指标有很多,而会计信息则是绩效考核的重要信息来源。根据《职工薪酬准则》和《修订方案》的相关规定,把员工离职后福利划分到职工服务会计期间的当期损益,但是所组成的现金流出量并不是出自于一个会计期间里的。加速员工离职后福利所依靠职工服务的会计期间管理者和员工离职后福利现金流出的会计期间管理者并不是同一个人,这时候第一个管理者能够享受到员工离职后福利引发而来的积极效果同时不需要担心因为资金的流出而给企业财务带来的压力,但是第二个管理者就一定要为前者做出的离职后福利合约而承担因为资金的流出而给企业财务带来的压力。所以,当前所推行的会计核算方式对于管理者绩效的考核存在很大的缺陷,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五、完善建议

(一)离职后福利会计时间起点的确认

员工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的具体时间应该鉴于企业和员工两者之间关系的改变而展开分析与具体的明确。一个企业和在其任职员工长期以来是一种互利共生的状态,不同时期他们在经济上的关系也是不一样,他们可能是一个整体也可能是两个单独个体。单纯的对离职后福利来分析,和其有关的时间点有下面几个:第一员工在企业任职给企业带来服务的时间;第二员工离开企业之后福利合约生效的时间;第三员工得到离职后福利的时间。这三个时间点有可能距离隔的非常靠近,也有可能距离隔得非常的远。很多企业会为员工离职后福利的生效设定一定的条件,假如在将来的某个时间员工离开企业前后的工作状况达到企业的要求、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也达到了企业的预想目标等条件下,这个时候这些符合这些条件的员工便能够享受到企业的离职后福利。当然,相反情况下,如果这些条件中有一个或者多个未能够达到,这个时候员工的离职福利可能就不会那么顺利的享受到。

在离职后福利合约还没有正式生效之前,离职后福利依然有很多不明确因素在其中,还无法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只有当员工离职后福利合约正式生效、对企业构成了一定的法律制约、从而造成企业将来经济利益流出的时候,员工离职后福利这时候才可以展开会计核算。当职工在企业中任职给企业带来服务的时候,离职后福利也并不会一定生效。当员工享受到离职后福利的时候,代表这已经是企业对于员工离职后福利具体支付阶段了。所以,离职后福利会计核算的时间起点应该是员工离职后福利合约生效的那个会计期间。

(二)离职后福利作为长期负债核算

离职后福利真实的收付日期可能和离职后福利合约上所签定的生效日期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离职后福利大多数都会呈现为超过一年的持续支付状态。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离职之后的福利理当把它看着长期负债的项目反映在企业的日常财务报表里面,根据企业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定位及时作出一些调整,制定一些有效的措施出来,最终使得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在当代企业组织框架里面,股东会在整个企业组织框架中处于核心地位。员工离职后的福利只有经过股东的审核与同意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不管企业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给离职的员工给予相应的福利或者报酬,离职福利的本质对于一个企业未来整体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企业股东权益价值的含量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正如上文所讲到的,员工离职后福利的相关决策的给出和企业实际践行中间隔了太久的时间,这对于企业各个时间段管理者的业绩来说都是一种不好的影响,不利于他们的业绩提升。所以说,员工离职后福利不该采取记入期间费用,而是需要在离职后福利合约生效的会计期间采用记入未分配利润账户。如果真的要这样做,那么就要求企业专门建立其负债类账户“离职后福利”。详细的会计分录怎样,表达如下所示。

(l)离职后福利合约生效时:

借:未分配利润

贷:离职后福利

(2)离职后福利实际执行的会计期间:

借:离职后福利

贷:银行存款

假如一个员工离职之后的福利合约价值产生了改变,那么企业便会对其离职后福利和未分配利润账户进行一定的调整。另外,在财务报告里面需要把还没有处理完的离职后福利合约的组成时间、收益人以及决策人等公布出来。

企划日常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发电企业 综合计划管理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和电力体制新一轮改革对发电企业的影响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结构和前期政策消化的调整阶段,正在向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的新常态过渡。其中电力方面,需求增速由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过渡,由于经济增速下滑和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崛起,原来的电力供需平衡模式被打破,火电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随着化石能源与环保约束的不断加强,国家加大了能源结构调整力度,鼓励发展低碳清洁能源,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提出更为严格的节能环保政策要求。在这种经济新常态下,国资国企改革和电力体制改革举措陆续出台,电力市场格局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2015年3月份,随着《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出台,标志着电力体制改革开启了新的征程。本次电改的目的,在于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完善的市场机制,使市场在配置电力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并非着重于现有电网拆分,调度独立以及输配分开等市场结构问题。新电改将重塑发电企业,对其经营理念、发展空间、商业模式将产生重大影响。发电行业长远将可能出现盈亏分化、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的局面,同时发电企业将进入售电侧和用户直接交易,将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电力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公平、直接,电价机制将更趋市场化,分布式能源与新能源发展配套措施将更有保障,影响发电企业盈亏的因素将更加复杂多变。

二、发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变革的必要性

随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模式的展开,发电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市场化程度也将不断加深,发电企业的管理模式必须随之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本次电改重点之一就是引入“政企分离,公平竞争”机制,尤其是售电侧将逐步放开,这将给发电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凡是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都由市场解决”的市场理念,发电企业如何突破重重困难,实现各项成本费用可控、在控,从而真正实现低成本赢得市场,获得更好更快发展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综合计划是发电企业制定各项目标和工作的依据,是企业加强集约型管理,细致过程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方法,在提高企业效益和可持续性发展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面对这种新常态和新一轮电改对发电企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开展好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如何制订科学有效的综合计划、如何真正发挥综合计划的龙头导向作用,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

三、综合计划管理的定位

计划与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它统一指导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只有具备强有力的计划与控制职能,才能指导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而综合计划管理是实现计划与控制的必要手段,是发电企业的工作中心,是各项管理工作的龙头。实施综合计划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使企业内部达到最佳的协调配合,达到自觉监测并控制成本、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从而打造出一个低浪费、高产出、工作高效、管理透明的现代化企业团队。

电力系统的格局正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变而不断转化,这种转化涉及到了发电企业的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的整体经济形势,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新常态下,发电企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要保证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发展,相对较低的成本也就意味着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促使电力企业必须转变管理理念,以尽快适应这种变化。这种形势下,综合计划管理的作用将更为凸显,对综合计划管理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综合计划管理更需要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这样才能够顺应市场的发展和动态,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

四、综合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近几年,发电企业越来越重视综合计划管理,取得的成效也越来越好,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也日趋成熟。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综合计划管理仍存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对综合计划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综合计划是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的年度实现目标,是对生产、经营、发展等各个专业领域的综合平衡,是“通过局部服从全局、专项服从综合、各种要素优化配置”,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效益最优。但要真正实现综合计划管理的目标,公司从上至下以及各部门之间首先必须打破传统的本位主义思想,牢固树立“一盘棋”的理念。只有这样,综合计划管理水平持续提高才会有根本保证。尽管近几年综合计划管理不断深入,但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意识不强,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一盘棋”理念尚未真正树立等现象。

2.综合计划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

从广度来看,综合计划管理本质上要求对企业的发展、生产、经营等活动实施全覆盖、全介入、全监控,但实际工作中,往往广度不够,一些专项计划并未真正纳入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从深度而言,综合计划管理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但目前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分头编制,简单集成”、“重独立,轻协作”等现象,计划指标的预见性和准确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3.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的衔接程度有待细化

虽然综合计划管理要求各专业计划之间要达到协调统一,但实际工作中,各职能部门往往还是围绕部门专业计划进行“自转”,管理工作还存在壁垒现象,并没有与综合计划真正融合。另外,各职能部门在制定专业计划时,做的比较笼统,缺乏精细化的专业方案和措施,汇总到公司综合计划上,就使得综合计划也略显粗泛。

4.综合计划管理基础工作有待提升

从目前现状来看,综合计划管理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分析监控跟不上精准管理的需要,刚性约束作用发挥的仍不到位,和业绩考核、预算管理等工作的衔接也不够紧密。另外,对综合计划的事前管理和监督工作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综合计划管理改进对策与建议

在经济新常态下,在全面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要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水平,真正发挥综合计划的牵引、指导作用,我想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综合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对一个企业而言,综合计划,就相当于对该企业年度发展、生产、经营的一个整体部署,是对各部门以及各基层单位在未来一年内的工作内容和目标进行全面的安排和布置。综合计划的管理就是对综合计划的编制、审批、下达、执行、调整、分析和考核的全过程管理,就是要有序高效合理地组织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做到专业计划之间互相支撑、互相保证,使其成为实现企业年度目标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而综合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保证综合计划能进行全面实施的前提,综合计划的制定要与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相衔接,要充分考虑外部市场环境及企业现状对企业未来的影响,要保证各专业目标与整体目标的统一协调,还要与风险防控相结合。

2.加强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的协调管理

综合计划不是各专项计划的简单汇总和综合,而是对企业的全局性问题与各项计划的优化组合进行协调与平衡处理。从实践经验来看,各专业计划对综合计划编制的合理性、是否符合公司发展战略,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编制各专业计划时,必须围绕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公司年度发展目标及发展思路,要将专项计划纳入到综合计划中去,使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真正融会贯通,以达到专项计划更好服务综合计划的目的,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3.注重综合计划的绩效管理的充分结合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绩效管理在发电企业中越来越重视,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从这一点上讲企业的计划管理与绩效管理是统一的,发电企业计划管理的过程是通过制定目标,并将目标层层层分解,将每一项工作细化,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的过程;而绩效管理过程也是从计划、设定目标开始,将企业考核目标分解到部门、员工。所以发电企业应当加强绩效考核与综合计划工作相结合,使二者形成合力,推动企业发展。在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和经济新常态下,我们要主动适应,积极应对,对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和考核细则及时进行修正,实现计划与绩效的有效联动。

4.完善综合计划管理的监督管控机制

不断补充和完善综合计划管控机制,以达到保障综合计划的实施和不断提高各项计划的执行力。综合计划管控机制,可以监督专业计划是否符合企业综合计划,是否能够按时达到目标。对年度综合计划指标测算时,可以考虑把任务和责任同时落实到各职能部门,传达压力,减少博弈,提高综合计划的准确性。在强调综合计划的刚性管理时,也应讲究“刚柔并济”。所谓“刚性”,是指综合计划一旦确定下来并下发下去,它就具有很强的严肃性,各部门和各单位均要严格执行,同时对完成情况根据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兑现;但在坚持计划“刚性”的同时,也要讲“柔性”,也就是说要充分考虑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对计划所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注重计划的过程管理与阶段完成情况分析,对外界的变化因素要有积极的应对措施,要合情合理的调整计划内容或改变执行计划的保证措施。

5.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数据信息质量

纵观国内电力企业目前的管理现状,企业内部各部门逐步引入相关技术软件应用到本部门工作中,从而出现了不遇部门对同一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因办法各异而导致结果不尽相同的现象,对综合计划管理、分析和决策造成了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数据质量,这将有利于提高综合计划管理决策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利于为管理工作中的决策提供及时、便捷的信息数据。

六、结束语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电力体制新一轮改革的新形势下,发电企业要想快速发展,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综合计划管理在发电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位置,必须尽快适应这种新变化,不断提升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减少企业资源浪费,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规避风险,实现发电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车小斌.浅谈发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经营管理者,2014.

企划日常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石油;化工行业;检维修;计划;管理

一、企业设备检修的重要性和意义

机器设备在日常使用和运转过程中,由于外部负荷、内部应力、磨损、腐蚀和自然侵蚀等因素的影响,使其个别部位或整体改变尺寸、形状、机械性能等,使设备的生产能力降低,原料和动力消耗增高,产品质量下降,甚至造成人身和设备事故,并且在当前社会的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大的状况下,企业设备经常会处于长时间的连续工作状态,从而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摩损与腐蚀,对设备的工作性能与质量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这是所有设备都避免不了的技术性劣化的客观规律。因此,为了使机器设备能够正常的发挥生产性能,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必须要对设备进行适度的检修与日常维护工作,从而才能保证设备能够更多、更好、更快的完成或者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二、开展设备检维修计划管理的必要性

设备工作性能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开展有效的检维修工作,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掘生产设备的潜能,使其在寿命范围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根据多年经验分析,设备功能与时间变化具有以下几点规律:首先,设备在运行较长时间后,会出现功能下降的问题,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维修手段,才能够恢复其性能,但是这种通过维修手段的恢复功能是有限的,在超过一定的时间限度后,会由于设备主体或者大部分部件老化,即使再维修也无法在达到设备的原有性能;其次,如果将设备运行与检修看作是循环运动,这个运动将以螺旋的形式下降,其半径会越来越小,从而形成一个倒圆锥,而半径的缩小速率与使用的规范性、维护与检修的质量密切相关。

三、化工企业设备检维修制度种类分析

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其与其他的机械化工厂有所不同,化工企业的设备复杂程度高、封闭性好,并且,化工企业的生产规模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制定检维修计划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以下是几种化工企业常见的检维修制度,仅供⒖肌

(一)日常维护与保养。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是计划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维护、保养方式能够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经济投入,及时发现企业生产设备中存在的故障与安全隐患,有利于排除影响设备性能,造成产品质量下降问题的影响因素。

(二)事后修理制。事后修理是在机器设备由于腐蚀或磨损,已不能再继续使用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随坏随修的修理制度。它的特点是修理工作计划性较差,难以保证修理工作的质量,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妨碍生产的正常进行。如设备的故障多,将使停机次数增加,设备的利用率降低,成本增高。因此,对于结构简单、数量多可替换,容易修理、故障少的设备可以采用这种修理制度。

(三)检查后修理制。检查后修理制的实质是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检修项目和编制检修计划。对于企业中丙类设备占设备总数的比例很大的工厂,这种修理制度应用比较普遍。检查后修理制虽然比事后修理制好一些,但也不能较早的制定检修计划和事先做好设备的检修准备工作。

(四)计划预检修制。计划预检修制的计划,是根据设备的运行间隔期制定的,所以能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就进行检修,恢复其性能,从而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检修前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编制计划、审定检修内容、材料及人力、机具的平衡等),来保证检修工作的质量和配合生产计划安排检修计划。

四、提高检维修计划管理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安排检维修时间。在开展检维修工作之前,需要对生产车间进行工艺分析,结合现场的施工情况,合理安排检修时间,应尽可能的避开生产高峰期,在不影响正常生产活动的时间段,对设备进行检查,发现出现故障或者磨损的部件进行维修与更换,从而能够提高设备的工作性能,为后期的生产活动提供更加稳定与安全的设备,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水平。

(二)提高检维修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检维修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检维修计划管理的质量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开展检维修计划管理工作之前,要对承担检维修工作的施工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保证检维修人员能够按照计划进行工作,还要充分落实技术的交底工作,制定有效的项目施工方案,配备需要的施工机具,以及检维修工序安排等等,都需要落实到计划管理规程中,以此保证检维修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建立完善的问责制度。对于停工大检修项目,还应有检修工作领导机构、联系人制度、定期碰头会议、检修进度通报等相关内容。确保责任落实到个人,工作有衔接、有配合、有检查、有监督、有效的、科学的检维修计划能够降低检维修费的支出,也可以提高检维修质量,从而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石油化工装置检维修作业中的计划管理工作,是保证化工企业生产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措施,因此,只有深入抓好检维修作业计划管理工作,才能进一步完善企业生产规范,严格按计划开展检维修工作,为石油企业的设备维修提供巨大的推动力,从而为企业生产提供性能更优的设备。

参考文献:

企划日常工作计划篇8

一、各项主要指标

截止*年计生统计年度(截止9月3*日)*区总人口155427人(其中常住人口96536人,流动人口58891人),全区已婚育龄妇女32826人(其中常住人口21837人、流入人口1*989人),占总人口的21.12%。出生1456人(其中常住人口出生1267人,政策符合率98.58%,流动人口出生279人,政策符合率96.77%),出生性别比1*:1*,育龄群众人口与计生知识知晓率95%以上。

二、主要措施和做法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力度

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按照年初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年力争进入省计生工作一类先进区和通过省、市级优质服务先进区的验收”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对全区计生系统和下属单位的指导,健全计生局的工作职能和决策机制,加大履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职责的力度,认真解决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规范计生行政执法、加强部门协调综合治理等。同时,积极主动向区委、区政府汇报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反映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争取上级的支持。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增加25*万余元经费用于解决区计生服务站的办公场所、交通工具和器械设备等问题,并公开招考4名卫技人员。*年1*月,我区顺利通过市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的验收,目前正在申报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2、宣传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在不断加强计生宣传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注重把关爱女孩的宣传教育和婚育新风紧密结合,组织各级计生部门,与宣传、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加强协作,联合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围绕人口和计划生育主题,在男性健康日、“艾滋病”宣传日、13亿人口宣传周、法制宣传日、国际志愿者日及春节、元宵、母亲节等纪念日、节假日开展上街宣传服务、演讲比赛、讲座、计生知识有奖问答、“四下乡”等大型活动,发放宣传品19万份,宣传计生法律法规、禁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生殖保健知识,传播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关爱女孩就是关注民族未来的观念,通过电视、宣传单、宣传画、小册子、简报、墙报、板报、宣传广告牌等宣传媒介积极引导广大育龄群众转变生育观念,确实维护好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各项合法权益。一年来,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稿件23篇,在区级刊物、网站发表稿件23篇,在市、区电视台发表稿件33篇,深入宣传我区的计划生育工作情况,提高我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创新举措,加大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力度

区计生执法队对辖区内施工单位、工业企业、建筑企业、个体工商户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基层计生管理数据库。采取日常巡查、举报专查和专项检查等执法手段,检点区域外来流动人口落实计划生育的情况,督促用人单位履行计划生育职责和流动人口办证、验证,对不执行法律法规的单位与个人实施行政处罚。已发整改通知书268份,警告决定书37*份,处罚责任单位35家、13人,罚款2595*元。对用人单位和流动人口起到很好的教育、震慑效果。

加大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力度,*统计年度社会抚养费应征42.94万元,已征35.47万元,已征比例82.59%。对6例逾期不缴纳社会抚养费的违法生育对象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及时查处群众来信来访33件,结案率达1*%,全区没有发生涉及计划生育行政诉讼败诉、群体上访事件和重大行政侵权案件、重特大恶性案件。

4、标本兼治,下大力气打击非法胎儿性别鉴定

计生、卫生、药监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工作的通知》,规范B超购买、使用、管理制度,规范终止妊娠手术和药品管理,建立卫生—计生信息通报制度和举报奖励制度。设立非法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非法销售或者使用终止妊娠药品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内容属实的,由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按照每例5*—1*元的标准给予奖励。

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计生、卫生、药监、公安等部门先后6次对*片区内的医疗单位、个体诊所、乡村卫生所、药店等单位的B超管理、终止妊娠手术、终止妊娠药品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共查封2家无证经营药店,发现1*家违规销售国家禁止使用药品,当场予以收缴,取缔无证行医诊所3家,查扣非法购置的B超机1台,查处1例非法人流行医,罚款5*元,并对严重违反药品管理规定和医政管理规定的药店和个体诊所进行媒体曝光,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一定的舆论影响。查处1例涉及龙海第一医院的非法胎儿性别鉴定案件,并将此案移交漳州市人口计生委调查处理。

5、综合治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

一是充分利用外来人员春节返乡之机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发放致外来人员的慰问信,广泛告知外来流动人口在现居住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和义务。二是与全区419家较大型工业企业签订计生责任书,监管工业企业434家、施工企业257家,注册个体工商户48*1户,要求各企业单位实行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配备计划生育联络员,负责本企业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明确各企业单位、法人和计生联络员的职责。今年在工业企业范围内表彰先进单位6家,先进个人19位,通报2家不合格单位。三是*年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座谈会,统一全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帐卡,对基层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四是加大对企业单位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拨出6万元继续扶持原市级确定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示范点,落实企业单位法人负责制,明确其职责,并对企业20年度履行计生管理职责的情况进行考核,奖励先进单位和优秀计生联络员,通报批评不配合的企业。五是在办证大厅设置便民服务窗口,外来人员只需凭身份证及相关手续即可在7个工作日内办结临时《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并针对企业务工人员多的特点,主动采取上门服务集中办理的方式,有效提高流动人口列管率,堵住了管理上的漏洞。

6、政策推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制定《*市*区完善征地拆迁政策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厦海政办[*]68号),规定符合计划生育出生、在校大中专学生、现役士官和义务兵、婚嫁、劳教释放人员等正常入户,应计入被拆迁户(人)口;违反计划生育出生的人口,不得计入被拆迁户(人)口。区工商局为计划生育“三户”和困难户开设“绿色通道”(厦海工商[*]4号),对申请从事个体、私营经营的计生“三户”给予优先办理营业护照,对进集贸市场经营的计生“三户”中的困难户优先给予安排摊位,并减收管理费和摊牌位费。区人劳局在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和办理有关社会保障手续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照顾和扶持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户、二女户、困难户。出台《关于认真做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的通知》(厦海政办[*]20号),把奖励扶助制度执行情况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考核范围,实行一票否决。目前,全区首批65名符合奖励扶助对象,已全部领到了今年96*元的奖励扶助金。认真落实《*区人民政府关于提高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生活补助费的通知》,给151户计生贫困户发放18120元生活补助费。

区、镇、村三级建立“三结合”专项基金,通过赠书、送资料、引项目、提供科技信息和技术培训等方法,扶志造血,帮助计生户发展经济。今年,全区共投入资金万元,帮扶计生贫困户人。提高二女结扎户、独生子女户及放弃生育指标的家庭的计划生育奖励金,发放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费万元。春节、母亲节、5·29共走访慰问计生困难户、计生困难干部、贫困母亲1*户,发放慰问金273*元。助学帮扶考上大学的农村独女、二女扎户人,发放帮扶资金万元。

7、以人为本,不断丰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内容

*年区政府划拨120M2作为区计生服务站的办公场所,投入经费25*万元,用于业务用房的装修和医疗器械、设备、交通工具的配备。目前,区计生服务站已达到一级站、*镇计生服务达到一级所、东孚镇计生服务所达到二级所的标准,均持有计生系统、卫生系统颁发的机构许可证。

积极开展以技术服务为主的“三大工程”,继续落实育龄夫妻免费享受避孕节育服务。组织市妇幼保健院专家、区卫生技术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在各村巡回,为全区育龄妇龄妇女免费妇科病和普查普治8142人次。落实四术1112例,均做到知情选择和知情同意。认真落实免费环情孕情跟踪服务,扎实做好查环查孕服务和术后入户随访服务,查环查孕12745人次,。继续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免费优生检测171人次。

8、优化队伍,全面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一是完善计划生育基层网络。出台《*区村级计生队伍管理改革实施意见》(厦海委办[*]73号),按户籍人口“千人一员”标准配备计生管理员(流动人口5*人以上的村超出部分按每“*人1员”增配计生管理员),负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村计生管理员的工资全部由区财政负担,每人每月基本工资6*元,并根据流动人口数每月补贴5*元——20元,年终考核合格给予120元——24*元的奖励,不合格者则处以扣发数月工资直到解除聘用协议等处罚,进一步巩固“区管、镇聘、村用”的管理机制,提高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强化各级各类业务培训。投入培训经费3万余元,开展区、镇、村三级行政执法、计生统计、避孕药具、流动人口管理等培训,举办1*场512人次的企业计生联络员培训班,培训各级协会组织174场5千多人次。鼓励技术服务人员积极参加医学专业成人教育学习,选派区、镇计生技术服务人员11名到市各大医院进修B超、检验等专业,每月还请市级医院专家到*为卫生技术人员授课1次。规范计生例会,每月初的村(居)和镇(街)计生例会,区计生局领导都亲自带队下基层参加,并对计生例会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寻找解决办法,不护短,坚决抓好整改,以推动基层计生工作实现经常化、科学化、规范化。

三是积极发挥协会作用。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协会组织建设年”活动的精神,拨出8.92万元专款作为全区村(居)协会“双创”活动经费,有力地保证“双创”活动的顺利开展。至今,全区村(居)达到一流标准的有11个,占36.7%;达到合格标准以上的有26个,占86.7%。各级计生协会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积极开展计生宣传和服务、慰问贫困母亲、农村养老保险、生产帮扶、扶贫助学等服务,投入专项资金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增强协会的凝聚力。

企划日常工作计划篇9

 

在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计划是一项基础职能,对实现投资目标具有极大意义。投资额、收益额、项目周期长短、投资风险等因素对投资活动造成的影响较大,增大企业的投资风险,加大投资行为的难度。因此,加强对投资行为的计划与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降低投资风险、降低投资难度具有积极意义。企业必须重视对投资行为的计划与管理,增强管理意识,从根本上提高投资行为安全性,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并为企业实现长期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企业内部投资计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企业内部投资计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整体控制能力较差

 

部分企业在对内部投资进行计划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整体控制,或整体控制能力较差。很多企业内部存在越权审批、多方管理等现象。企业内部监督部门、管理部门工作责任心较差,没有执行相应的管理职责与监督职责,导致计划外业务的发生率大大增多,从而出现投资失控、大量资金在计划外循环等现象,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快速提高。

 

2.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

 

大部分企业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工作无章可循,工作程序较为混乱,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及合理性。很多企业缺乏结算、预算的管理制度,出现大量不受控制的投资建设项目,影响企业的发展。

 

3.管理观念较为落后

 

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较为落后,管理形式和管理手段较为单一,导致管理力度不足,无法满足企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很多管理人员存在盲目争投资的错误观念,甚至存在效益等于需要的不良认知,轻价值量、重实物量,轻产出、重投入,没有正确认识效益与市场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企业内部投资计划与管理的改善措施

 

结合以上对企业内部投资计划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以下从提高整体控制能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改变管理观念三方面提出改善措施。

 

1.提高整体控制能力

 

企业管理者必须正确认识投资计划与管理和企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投资计划与管理的重视程度,增强对整体控制的力度,提高整体控制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责任制度,明确企业监督部门及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督促监督部门及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以极强的工作责任心投入到日常监督与管理中。面对越权审批、多方管理等严重现象应及时上报给部门主管,并由部门主管根据事件严重性上报给企业管理层,加强对相关事件责任人的教育与批评,从根本上减少越权审批及多方管理事件的发生,快速、稳定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企业必须结合内部投资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保证管理制度的可执行性,将管理制度落实到日常生产及日常管理中,真正实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企业全面性、系统性及合理性管理。管理制度中应当明确预算行为及结算行为的相关制度,并按照相关制度对所有投资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控制。

 

3.改变管理观念

 

作为投资计划与管理的核心人物,管理人员必须高度认识到自身岗位的必要性及对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掌握较为先进的管理形式、管理观念及管理手段,结合投资计划与管理的实际情况,改变管理观念,运用较为先进的管理形式和管理手段实现现代化投资计划管理,以此顺应市场改革的发展及深入,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管理人员必须富有极强的工作责任心及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不断努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借助网络、书籍及其他渠道丰富自己知识,开拓视野,从而为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内部投资计划管理工作只有顺应时展,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才能强化企业改革,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长久发展D]。目前,企业内部投资计划与管理工作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和改善,将会进一步制约企业的稳定发展,对企业经济发展与全面管理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对投资计划与管理中的问题及改善措施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重点研究投资计划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改善措施,供学者参考。

企划日常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苏宁云商;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激励

一、引言

在我国企业最近这些年的改革浪潮中,员工持股计划一直都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对于实行该计划,公司应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对此进行会计处理,然后就实行此计划而对公司财务状况产生的作用进行分析。可便于公司、投资者等报表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然后做出合理决策。本文通过对苏宁云商员工持股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准备实行该计划的公司提供意见。1.员工持股计划简介。员工持股计划(简称:ESOP),其定义为:公司员工在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利用某些途径来购入本公司的股份,并授予一些机构长久拥有,并对其进行管理,员工根据自己持有的股份份额的多少享有有限的权利。2.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现状。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大约30年,在80年代初期的时候,该计划开始在浙江等地的一些股份合作制企业出现,然后迅速变成了很多中小企业改革的首选。到了1991年底,在全国已经有了3220家企业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其中实行员工持股制度的企业占总数的85.4%。最近这几年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很多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员工持股计划。为了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号召,同时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2014年6月20日,证监会颁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该意见颁布以来,上市公司对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以及很高的关注度。

二、苏宁云商员工持股计划的财务分析

1.苏宁云商员工持股计划案简介。作为中国贸易企业的领军者,苏宁创办于1990年12月26日,经营的产品包括传统家电、消费电子、百货等等。2014年9月4日,苏宁云商推出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在本次计划中,有1,089人加入,此次购买资金总额为5.3万元,购买均价为8.63元/股,购买的股份占据公司总股本的比例是0.83%。在实施之后公司的多项核心业务都表现出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公司的经营业绩以季度环比的趋势不断的在上升,本次计划的成功实施极大的激励了员工的士气。2015年7月10日,苏宁云商推出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这次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是由员工自己筹集的资金和公司股东给予的借款两部分组成,在该计划中借款所占比例是自筹资金的3倍,即员工持股杠杆达到了3倍,这一点吸引了市场的强烈关注。2.苏宁云商员工持股计划的动因分析。宏观方面的动因分析:2014年6月20日,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且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证监会颁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该意见颁布之后在市场上引发强烈反应,在上市公司中吹起一股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风潮。苏宁云商也采取实际行动响应该政策的号召。2014年国内零售行业景气度在低位徘徊,企业增长的外部能源缺乏,且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苏宁云商如果要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员工持股计划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实施的重大战略决策,苏宁云商坚守着企业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的经营理念,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在2015年A股市场出现持续性的非理性下跌,苏宁本着对于我国资本市场长久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踊跃呼应证监会对于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以及保护资本市场稳固的号召,连续实施多项实际措施来帮助稳定股价。此次苏宁用两天时间就快速推出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首先是为了响应证监会的号召,其次是因为苏宁正在用新的人才激励方法全面推动互联网零售策略的实施。微观方面的动因分析:在2011年至2014年,苏宁云商的营业收入都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而利润总额及净利润却在不断下滑,并且在2014年营业利润开始出现亏损的情形。2013年苏宁云商营业收入比2012年上升7.05%;利润总额1.44亿元,而2012年为32.41亿元,同比下降-95.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72亿元,2012年为盈利26.76亿元,同比下降-86.11%。到了2014年上半年,多项指标都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各项毛利率也处于大幅下降趋势。流动比率以及速动比率都有所下降,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正在下降。从公司近几年财务数据的分析来看,公司整体状况都不容乐观,转型升级是苏宁云商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员工持股计划对于苏宁云商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3.分析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对苏宁云商的影响。3.1员工持股计划对苏宁云商公司的影响。苏宁云商2014年和2015年的营业收入与2013年相比都有所上升,而且2015年营业收入为1,355.48亿元,同比增长了24.44%。201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呈现大幅上涨趋势,2015年仍处于增长状态,为8.73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0.64%。如果先不考虑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公司净利润与2014年相比较亏损减少,盈利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苏宁云商的各项财务指标均往好的趋势发展,现金流量净额增加,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也是处于增加状态,苏宁云商的此次改革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也表明公司正慢慢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坚定了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3.2员工持股计划对苏宁云商股东的影响。在苏宁云商实施的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中,锁定起始日从2014年10月9日起至2015年5月20日止,从股价方面来看,盈利已高达121.78%,同期大盘涨幅为85.39%。2015年7月10日复牌的苏宁云商向市场带来了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而在7月9日苏宁云商的股价以涨停价开盘,在稍微调整之后,很快就冲到了涨停板。员工持股计划对股盘的涨跌状况有着非常明显的积极影响:其一,员工变成了“主人+员工”的双重身份,工作上一定会更加努力,因此会推动公司业绩的提升,这对员工来说可以起到一种长期的激励作用,;其二,企业的业绩增加后,企业的投资价值也增加,相关投资者的关注度进而增加,所以股价就会随之而上涨。因此能够为公司的股东创造更多财富。从公司近3年的普通股股利分配方案以及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也可以看出,公司为股东派发的现金红利也在不断增加。由此也可以看出,员工持股计划为公司的新老股东的投资都带来了回报。3.3员工持股计划对苏宁云商员工的影响。员工持股计划使员工具有劳动者和公司资本的所有者这两种身份,员工会对公司的经营发展状况更关心,也会使公司的经营结构更加稳固。苏宁云商通过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使员工可从企业的整体经营利润中得到红利,这可以帮助公司留住优秀人才,也有利于公司吸引到更多的人才。苏宁云商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使公司员工深入到本公司的经营决策过程中去,使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管力度更强,使经营决策也变得更加有效和透明,此举既改良了公司的管理结构,又增加了公司经营决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苏宁云商员工持股计划案的总结

在2015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中,有一部分陷入跌破持股成本的糟糕状况。在如此的状况下,苏宁云商连续两次员工持股计划的成功实施实属不易,总结苏宁云商实施成功的因素:其一,国家出台的关于促进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一些相关政策,成为推动该计划成功的重要因素。《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的颁布,使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苏宁云商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功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其二,苏宁云商在提高企业硬件能力的过程中,也特别关注企业的软实力即企业文化能力,企业正在变成一个开放型的组织,在最近转型这几年苏宁招聘了很多中高层人才,其数量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苏宁的团队在逐渐的向年轻化、专业化、互联网化方向转变。人才是非常宝贵的资本,他们为员工持股计划的顺利开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四、结语

本文通过借鉴和引用一些著名学者和权威期刊的观点,对苏宁云商员工持股计划案例进行分析,分析了我国国情下苏宁云商实施该计划的行业背景及动机,以及实施成功的因素。苏宁云商此次成功转型成为中国服务产业的标杆,为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也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此次的改革浪潮中,当然也有部分公司的实施效果很不理想,甚至有些处于跌破持股成本的尴尬境地,所以上市公司对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切不可盲目跟风,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适合自身的转型计划。

参考文献:

[1]StoyuI.Ivanov,JanisK.Zaima.AnalysisoftheeffectsofESOPadoptiononthecompanycostofcapital[J].ManagerialFinance,2011,372-392.

[2]张娜,涛,张晓珂.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3,(04):7-8.

[3]王璇璇.员工持股计划及其激励效果分析——兼评《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J].中外企业家,2013,(18):181-182.

[4]裴亚洲,丁越.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中的利益冲突[J].社会科学论坛,2014,(06):243-247.

[5]刘军.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效应及政策完善[J].财会月刊,2014,(02):33-36.

[6]古群芳,钟雯婧.员工持股计划对公司财务报告影响研究[J].财会研究,2014,(04):54-56+60.

[7]闫长乐,李季.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作用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03):22-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