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诊科医生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9 07:26:29

医院急诊科医生工作计划

医院急诊科医生工作计划篇1

2009年是我院‘二甲’评审后重要的一年,也是我院急诊科适应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来源:免费这一年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急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凝聚人心,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增强急诊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急诊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巩固并壮大急诊队伍,使急诊医疗体系更加规范化,加快我院急诊发展。现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程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2.质量管理。

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程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理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安全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安全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培训计划

要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加大在岗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各级医师培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的培训,强化全员职业责任意识。2008年在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医生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ICU或CCU等相关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树立一批医、德双馨的先进典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6.中医特色建设

要贯彻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突出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理论、技术培训计划,加大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按照二甲中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常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使本科规范性文件不少三种。提高中医药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使用率,使中医药参与率在30%以上。

7.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要搞好医疗保险改革顺利推进,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环节更加明细化。同时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8.重点研究课题

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无创和有创性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创伤与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课题的研究,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9.院前急救

医院急诊科医生工作计划篇2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2011年。以急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凝聚人心,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增强急诊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急诊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巩固并壮大急诊队伍,使急诊医疗体系更加规范化,加快我院急诊发展。现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乡村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围绕“质量、平安、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平安、便利、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顺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胜利率提高到98%以上。

2.质量管理。

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平安相关的内容,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顺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置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继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平安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深入开展创立“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平安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培训计划

加大在岗培训力度,要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计划。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各级医师培训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的培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全员职业责任意识。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医生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icu或ccu等相关专业,这样才干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树立一批医、德双馨的先进典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6.中医特色建设

西医为用”方针,要贯彻以“中医为体。突出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理论、技术培训计划,加大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依照二甲中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罕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使本科规范性文件不少三种。提高中医药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使用率,使中医药参与率在30%以上。

7.推进医疗平安改革

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环节更加明细化。同时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要搞好医疗平安改革顺利推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8.重点研究课题

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无创和有创性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创伤与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课题的研究。

医院急诊科医生工作计划篇3

一、推进制度建设,建立改善医疗服务长效机制

1、建立预约诊疗服务。推进区域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完善预约诊疗和信息共享功能,整合打通各类服务终端,加快实现号源共享,逐步增加网上预约号源比例。对预约转诊患者实行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基层首诊、双向转诊,解决上级医院“挂号难”问题。

2、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以远程医疗政策试点为契机,加快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医联体牵头医院要建立远程医学中心,为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认真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最近颁布的《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广泛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等服务,不断扩大对我院远程医疗服务覆盖范围,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到2020年,实现远程医疗服务逐步向我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

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实现网上便捷有效签约服务,在线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延伸处方等服务,转变服务模式,增进医患互动,改善签约服务群众感受。

3、加强临床路径管理。推进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与医疗质量控制和绩效考核、医疗服务费用调整、支付方式改革、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等相结合,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切实保障医疗安全。逐步将药学服务、检查检验服务等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实现临床路径“医、护、患”一体化,增强临床诊疗行为规范度和透明度。有条件的医联体内可以探索建立一体化临床路径,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服务。

二、优化服务流程,完善便民措施

1、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将缓解群众看病难作为改善医疗服务工作的重点和突破点,在统筹协调、合理计划诊疗工作的基础上,科学调配人力资源,弹性安排门诊时间,鼓励开展延时门诊、夜诊等医疗服务形式。以病人为中心,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针对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要积极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减少患者挂号、排队、候诊次数和时间。做好门诊和辅助科室之间的流程控制和衔接,加强门诊各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

2、加强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我院落实首诊负责制,与120急救中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与上级医院建立急诊急救转诊服务制度。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提升重大急性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

3、改善入院、出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改进入、出院流程,为患者提供及时、便捷的入、出院服务。要提前做好患者出院结算准备工作,做到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即时结算。急诊入院患者实行病人由急诊科诊疗过渡入院或直接进入科室抢救与办理入院同步方式。做好转诊、转科患者的交接,及时传递患者相关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医疗服务,加强转科服务的精细化管理。

4、以社会新需求为导向,延伸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逐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医联体内实现优质护理服务下沉,通过培训、指导、帮带、远程等方式,做好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探索为患者提供上门护理、居家护理指导等服务。

四、切实加强领导,落实改善医疗服务工作责任

医院急诊科医生工作计划篇4

我院在2002年市急救中心组织的急救演练中综合成绩由过去的第58名提升到第5名,并获得单项技术操作的第一名。在2003-2007年市急救演练中,获得了多项好成绩。急诊科连续三年被评为公安部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支部和深圳市巾帼文明示范岗,2003年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三等功。回顾这两年的发展变化,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 主动积极融入地方急救网络

2002年以前,医院对地方政府加强急诊建设的要求不敏感,不理会,急诊科建设在低位徘徊,逐渐与地方医院拉开了差距。2002年,医院新班子上任后认识到医院的发展必须积极融入地方政府大卫生圈内,敢于参与竞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深圳市“120”急救网络是全市最早建立、比较成熟的医疗急救协作网络,是市民信赖的“生命之线”。医院领导认为,这是部队医院融入地方大卫生网络的一个契入点,于是,院领导和急诊科人员多次到市急救中心走访,积极争取将我院急诊科纳入深圳市急救120网络统一规划和指挥;多次派医护人员参加急救中心组织的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主动认真地向市急救中心汇报医院急诊工作,争取支持。在市急救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我院急诊科的规划、建设开始逐渐走向正规化、现代化。

2 用军事化管理带动急诊工作发展

我院是边防部队医院,随着边防部队警戒、反偷渡任务的加重,医院卫勤保障更是侧重于应急能力的提高。医院充分发挥部队政治思想教育和集中强化管理的优势,通过学习教育、强化训练、模拟演习等多种方式,提高急诊科的快速反应能力。强调急诊就要像部队日常训练、紧急执勤一样,“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在近两年全市“120”急救演练中,我院急诊科到达指定地点的速度都是全市第一名。

3 用激励机制稳定急诊队伍

由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长期以来急诊科医护人员思想不稳定,留不住人。

为此我院在人才引进、人员配置和福利政策等方面打破常规,对急诊科做到优先照顾,重点倾斜。2002年,专门从解放军医院引进了急诊学科带头人,从各科室调来了8名高年资、高学历、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充实急诊一线队伍。在福利政策方面,医院在奖金分配、继续教育、晋职晋级等方面对急诊科给予重点照顾,同等条件下急诊科医师晋升职称优先考虑。对急诊科聘用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对优秀的聘用制护士,医院到市人事局争取实现“人事”,解决户口、职称、晋升和住房等问题,使聘用人员能够安心工作。正是采取了这些用人激励机制,急诊科成了大家展示自己才华,人人争去的科室。

4 突出规范化管理和程序化救治

针对武警边防部队平战结合的特点,我院从快速反应和组织协调入手,强调组织健全,制度落实,指挥得力。急诊科先后制定了各类急危重病抢救预案25套,进一步规范了各种基础抢救措施和不同职称人员的抢救职责和权限,使每位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抢救流程,所有抢救按程序化进行,从而提高了效率,赢得了时间,达到迅速、准确、及时的救治。

在院前训练中,医院强调重点从“急救”入手,强化“急”的时间观念,狠抓“救”的技术训练,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并严格执行。医院还在急诊科成立了应急医疗队,担任处理部队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任务,在保证部队训练执勤、参与抢险救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培养无私奉献、严守纪律、努力拼搏的作风

急诊工作随机性大,突发事件多,常常需要加班。面临加班时,科主任、护士长总是起模范带头作用。在他们的带动下,急诊科每逢有重大抢救和工作繁忙时,所有同志都能自觉留下来加班,从没有人抱怨或提出过分的要求,大家团结一致、分工协作,目的就是抢救病人,做好工作。2003年SARS流行期间,急诊科承担了包括发热门诊在内的大量的防治工作,未漏诊、误诊1例“非典”患者,科室被广东省政府评为先进集体,3名同志荣立三等功,多名同志受到嘉奖。

6 在急诊科建设中要舍得投入

医院高度重视门急诊窗口硬件建设。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下决心一次拿出1000余万元,按照现代化医院设计的要求和亲近病人的人文理念对门急诊进行了装修改建,重新改造了急救室、留观区、ICU,完善了医疗布局,使得改造后的门诊部和急诊科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舒适方便、功能齐全。为急诊科配备了监护除颤起搏仪、呼吸机等先进的急救设施,配备了4台全新的功能齐全的救护车和2部移动电话作为120出诊和应急使用,使得我院急诊科的硬件装备达到市一流急诊科室的水平。

参 考 文 献

医院急诊科医生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小型县级医院;设计;规划

Abstract: In the majority of our city the following areas, the distribu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small county hospitals, these hospitals to bear by county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masses of common, frequently occurring tasks of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divert the majority of medica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reduce the unnecessary burden of the large hospitals, optimizing a graded relationship of medical resources, is the essential founda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health care system.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Pingji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s

Key words: Small county hospitals; desig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我国广大市级以下地区,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小型县级医院,这些医院承担者县辖区内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查、治疗等任务,有效分流了大部分就医患者,减轻了大型医院的不必要的负担,优化了医疗资源的级配关系,是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医疗机构。相比大型医院,小型县级医院有着其显著的特点,首先它的规模较小,一般不大于500床,其次它的诊治对象是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这两点都决定了小型县级医院不会是“小而全”的医院,也不是大型医院等比例缩小的结果,而是针对其服务的地区、人群的小型综合型医院。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型县级医院更应体现其基础性、经济适用性的特点。

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位于湖南省的贫困县——平江县,为该县规模最大,医疗水平最高的综合医院,承担辖区内百万群众的卫生治疗任务。医院日规划门急诊量1500人次,床位数500床。医院用地3.5万㎡,规划总建筑面积7万余㎡。其中保留建筑2万余㎡。新建门急诊医技楼2.5万㎡,规划综合病房楼2.5万㎡。笔者作为主要设计人进行了院区整体规划与新建门急诊医技楼的方案与施工图设计,积累了小型县级医院设计的宝贵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体规划

一般情况下,县级医院的用地成本相对较低,面积条件相对充裕。因此,在医院的总体规划设计中,适宜以24米以下的多层建筑为主。相比高层建筑,24米以下建筑在结构、消防与垂直交通等多个方面可节约成本10~20%左右。减少地下部分建筑面积,停车优先考虑地面停车,进一步节省建设成本。

因此,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规划新建建筑均为多层建筑,地下室仅设一层,主要放置设备机房和作为物流周转通道,结合少量停车。

建筑设计

新建门急诊医技楼(含一、二期)地上5层,地下1层, 建筑高度为22.50m。地上面积为20500㎡,地下面积为4500㎡,总建面积为 25000 ㎡。

门急诊医技楼包含以下医疗用房:门诊部、急诊部、部分医技科室(含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功能检查、内镜中心等)、五层为行政办公及会议。下面我们就以新建门急诊医技楼为例,与大家探讨县级医院建筑设计的特点。

2.1 功能布置

2.1.1 综合功能区

相对于大型医院,县级医院每个功能科室面积较小,医护人员也较少。基于此,在设计角度就将数个科室整合,优化形成一个综合性科室是较为适宜的。以门诊诊区为例,为求最高的使用效率,大型综合医院与其他小型医院的单一诊区建筑面积是相当的。但大型医院的单一诊区一般为某个特定科室,甚至数个诊区同时属于一个特定科室。这种安排各科室拥有独立空间,功能区清晰,纯净,管理与使用都非常方便。但对于小型县级医院,这种安排就不是总是适用。比如,小型医院的小门诊科室较多,如果一味强调功能区的独立性,则需要设置多个小面积的诊区,每个诊区均包括等候区、诊查室、医护用房等功能。加上连接各小型诊区的公共交通面积,有效面积比大大降低,亦间接提高了医疗成本。而结合实际情况与医疗内部的关联性,整合小型门诊科室,形成综合诊区,则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医技科室亦然。

平江县医院的门诊诊区分为内科系统区、外科系统区、儿科诊区与综合诊区四大块。医技的设计中整合了功能检查,超声,心脑电与内窥镜等,形成了综合检查区。有利于医护人员的管理与工作效率。

2.1.2 资源的共享

县级医院中,将原本分属不同部门但却具有相同、相近功能的空间进行共享也是节省面积,提高效率、避免资源浪费的有效手段。如门诊与急诊共享药房与治疗输液区。药房可通过开设面向不同方位的窗口分别服务于门诊和急诊患者。治疗输液区的共享则通过门急诊的时间差做到24小时的无缝高效运转。白天供门诊患者使用,夜间服务于急诊患者,配液室与医护用房合设,由门急诊医护人员共享,轮流使用。此外,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与其他医技科室的亦应尽可能的做到资源共享,以最少的空间与人力资源尽可能的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总之,县级医院相对小的建设规模,较短的流线和较少的使用人员使这种共享成为可能,而空间的高效利用与医护人力的节省也是资源的共享成为设计中的必然选择。

2.1.3 医疗流程的简化

大型医院由于人员众多,除满足必须的洁污分流外,大多还对医患进行了明确分流、分区,能够有效避免各类人员路线交叉,提高通行效率和改善就医与工作环境。但对于面积有限的小型县级医院,这种处理方法并不适用,会造成不必要的面积浪费与单位有效使用面积造价的提高。因此,平江医院新建门急诊医技楼只是通过在医患共用的单走廊上增设门禁对就诊区与医护区进行了大致分隔,而不是严格的分出患者走廊与医护走廊。这种设计更适合人流量相对较小的县级医院。

大型医院常用的物流系统,包括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垃圾收集系统,污衣被服收集系统,地下物流运输通道等,可以有效改善大型医院垂直交通压力大,物流水平线路曲折,绵长的弊端。但初期投资较大。而小型县级医院人流量、物流量较小,规模小,流线相对较短,所以上述系统并不适用,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院。但从未来发展的角度考虑,应预留升级物流系统的条件。

医院急诊科医生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功能分区资源共享绿色医院

一、项目概况

位置:项目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城东北方向。建设用地东侧隔路(12米)与县城居民区相连,南侧紧邻居民区,西侧临百草岭大道(36米),北向紧邻西河河滨路(18米)。用地平坦,交通便利,周边城市设施配套较为完善。

用地:项目用地面积32668.2 (合49亩);总建筑面积55148 ,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总建筑面积29253 ,二期总建筑面积25895;医院建设按照国家制定的二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执行,具备二级综合医院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功能,设置病床数499张。总的建设目标为,一次规划设计,分两期实施。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工程、公用辅助工程、环保工程等。主体工程包括住院楼、门诊楼、急诊楼、医技楼等;公用辅助工程包括供电设施、供排水设施、通风系统、停车场、周边道路等;环保工程包括污水处理站、垃圾收集间、相关绿化设施等。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1年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甲方提供的地形图和道路红线及设计委托书

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8.《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9.《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

1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11.建设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通知单和地形图

12.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定位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和任务书

13.国家相关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技术规范和规定

14.当地政府提供的规划意见书

三、项目目标

1、创建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康复、休闲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医疗中心。

2、以人为本,体现对医院内的各种使用者的关心,创建适宜的就诊、工作空间。

3、尊重地方建筑文化和地域特色,将现代化的医疗中心和大姚传统建筑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4、注重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营造温馨、舒适、人性化的绿色医院。

四、总体规划布局

1.大姚平安医院作为独立的建设项目,医疗用房的功能基本完整,科室配置基本齐全,可以独立运营发挥自身效能,根据规划的发展,总图预留了部分用地,可增加和完善其它医疗服务功能。

2.沿用地西北角各退让道路约25米,布置医院一期主体建筑(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一期主体建筑南侧预留二期医技部和二期住院部,一期主体建筑在西向百草岭大道和北向西河河滨路一侧各留一至两个出入口。门急诊是医院最前沿的窗口,是接触病人最早、最多的场所,门诊部具有功能、流线、使用人群复杂的特点,因此将门诊部面向百草岭大道,毗邻主要人流来往的干道,是展示医院形象的所在,是整个区域的构图重点,占据首要位置;住院部位于医疗区的北侧,在干道西河河滨路上有较好的景观,南面全部为病房,面向开阔的绿化庭院;医技部位于两者之间,便于衔接住院部及门诊楼两者的功能。

3.其他附属用房呈现分散而又联系的布局,其中职工活动中心和保障用房为一期建设,行政楼、实习生公寓、食堂为二期建设,附属用房与主体用房有一定的间距,且联系紧密。

五、交通组织

本项目在西向临百草邻大道(36米)一侧开设一个门诊主出入口和一个急诊出入口,在北向的西河河滨路(18米)路开设一个住院人员出入口,在东向的规划路(12米)设置一个后勤供应出入口。以主体建筑为核心,内部主要道路(7-9米)呈环形设置,行政办公楼、后勤供应房和职工食堂等建筑与主要道路各自连接,在主体建筑的西侧、北侧设置集中式的停车场,在各个行政后勤用房周边设置小型的停车场,各个功能区周边均设置消防通道或环道。满足消防疏散要求和方便管理,区内道路宽度约6米。静态交通方面考虑地面停车,主要停车场位于主体建筑周边,停车位能满足院区停车需要。

严格规范内部人流、车流及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洁净物资与废弃物均设独立的通道与出入口,做到清洁路线与污染路线分开,互不交叉。医院主入口设于城市干道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界面,根据门诊的特点,设多个出入口,方便各种就医人;污物出口设于南侧城市支干道上,远离门诊主入口,出口隐蔽。

明确各功能联系,医院各功能楼布局联系疏密有致。纵观全局,医院建筑按照其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进行集中与分散设计。医疗区的医技与门诊、住院紧密联系,门急诊部与住院部的病患与医技部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将医技楼设于门诊楼与住院楼之间的交通枢纽上,通过水平和垂直交通元素进行有机的联系,使得总体分区合理,开合有致。

六、绿化景观

本项目在主体建筑东侧和南侧成片绿化、集中造景;草坪、 灌木、乔木、观赏类花卉与点缀在绿树花木丛中的亭台楼阁以及艳丽的广场砖相得益彰;内部环形道路东侧和南侧做带状绿化,西侧沿百草岭大道和北侧西河河滨路作二级道路景观绿化和生态式停车场,多层次、多维度的绿化方式,绿化系统由自然原生态景观、屋顶功能绿化、屋顶节能绿化等构成,形态丰富的绿化方式与建筑之间形成穿插与渗透的亲近自然的空间和错落有致的景观,满足了医院生态景观需要,以及病患、医生的活动、休憩之用。其他小面积绿地,分散于整个区域,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

本方案强调绿色景观与建筑融合,将自然的阳光与空气引入建筑内部。自然园林的“治愈力”和现代医疗一起,共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七、节能设计

大姚县属于VB(温和地区),设计需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50189-2005的规定,住院部的病房全部朝南,门诊部和医技楼朝西向房间的外窗设置水平遮阳板,楼电梯间、内走道全部自然采光,屋顶设置太阳能集热设备,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门诊大厅为玻璃采光顶,侧向百叶自然通风,围绕大厅做垂直绿化。

在多层建筑及退台屋面设置屋顶花园,既调节了微气候环境,又起到保温节能、雨水利用、美化环境、保护建筑等作用。

八、人性化设计

设计中强调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

1、布置富于乡土意味的中庭绿化,让人性回归自然;

2、缩短医患步行距离,减少高度转换,清晰科室方向性;

3、无障碍设计,大到医院规划布局,流线控制,小到功能房间以及建筑施工的细技末节,无不体现这一原则。

九、建筑造型

在提倡自然环保与强调资源整合、集中管理的双重考虑下,采用了高低结合的相对集中式设计。兼顾到水平式与集中式的优点,功能分区明确,流线便捷、清晰,住院部为高层建筑,相对垂直发展可集中管理,留有水平发展空间,门急诊医技楼为多层建筑,总体上错落有致,有利于丰富造型。医院作为一种公共建筑,同时存在着公众形象与医疗场所两种外形特质,建筑外观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建筑外墙以中黄色涂料加纵横向分格缝,摸拟铝塑板效果,女儿墙采用白色架空金属栏板,外窗采用结构梁柱自然划分,门诊部西向沿窗上口外挑横向遮阳板,居中门厅采用大玻璃幕墙。

雅致明朗的立面色调,简洁精致的建筑细部,以及穿插其中的退台绿化,让医患置身其中倍感温馨舒适。

十、主要单体建筑功能设计

1.门诊、急诊及医技楼

门急诊楼为四层,医技楼为六层。

门诊部以尺度开阔的中庭组织建筑入口空间,在视觉上是空间系列的高潮和导向中心。医院的所有部门都围绕着一个大型的中庭布置,垂直交通电梯,公共活动场所以及植物、水景、照明等都有秩序地设于中庭周边,创造了一个有静有动,构图丰富,充满生机的公共空间。

门急诊及医技楼采用医患分流,洁污分区的布局。患者由西北侧入口广场进入门诊大厅,由电梯到各层诊室,各门诊医技侯诊区由景观共享大厅连接,使患者的就诊检查路线便捷。医护人员由南北两侧进入门急诊医技楼,经过卫生通过,由医护专用楼梯及通道到达工作区域。将急诊和急救分开设置,急救的绿色通道,可保证危重病人的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与放射、手术部的便捷联系使急救功能更加完善。

2.住院楼

住院楼为九层,一期有250床,分为中医老年病科、内科、妇产科、儿科、外科、五官科6个护理单元,每护理单元30床左右,各护理单元的端部设置科室手术室;污梯及餐梯分设于护理单元两端;病房全部南向布置,具有良好的景观朝向,医护用房成区设置,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

住院楼的退台屋顶花园,为医患提供了欣赏风景和沐浴阳光的休憩场所。

3.手术中心

采用梳状多通道的布局,医生设单独出入口,手术部与各ICU间同层布局,既可避免术后感染,又是对危重病人的尊重。

十一、设计心得

医院是一个经济性及持续性的医疗机构,它会因为社会的变迁,医疗设备的更新或医疗观念的改变而产生相对的成长,因而医院规划建设必须要有前瞻性,在医院建设开始前应充分调研、周全策划、准确决策、科学规划。

大姚平安医院属民间资产、个人参股、自筹建设,为配合医院的成长,预算的编制,经营方式及土地取得等各项因素,建设采取整体规划、分期建设,在处理好目前建筑布局的前提下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且让未来的建设能依循总体功能脉络发展,使未来延伸的建筑与老建筑无缝对接,达到流程顺畅,资源共享,这样既可缓解建筑方资金压力,又能更好的适应飞速发展的未来。

医院急诊科医生工作计划篇7

2010年11月13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医疗综合楼正式开业投入使用。

这座集门诊、住院、120急救中心、儿童医院及功能科室于一体的综合大楼,创西北地区单体建筑面积之最――总建筑面积113000m2,高度68m,地上16层,地下3层。大楼一至三层为门诊,四层为手术室、急诊、ICU,五层至十六层为住院科室。

该医疗综合楼于2005年4月16日开工,历经5年多建设,总投资达8亿余元。新大楼的投入使用,使医院的床位增至2076张,医用建筑面积达到270000m2。这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标志着医院步入了国内大型综合三甲医院行列。

然而在几年前,兰大二院还面临着医疗用房严重不足的情况。占地155亩的医院,总建筑面积才116900m2,医疗用房面积仅有35000m2,而且多为平房和简易小楼,房子多为上世纪50年代修建。这些成为了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既无法满足广大患者的医疗、保健需求,也使院内许多优秀专家外流,严重影响医院的学科建设和技术进步。鉴于此,医院开始实施自己的改扩建计划――第一步,拆除医院的老住院楼,在原址建一幢医疗综合楼。

2005年4月,新医疗综合楼开始建设,它不仅有利于改善医院健康医疗的环境,提升医院社会形象和建筑品位,而且有利于加快兰州市的旧城改造,改善该地段的建筑环境,丰富城市景观。

2005年12月30日,医疗综合大楼正式奠基。

综合大楼处处有亮点

新医疗综合大楼的竣工,使兰大二院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分层挂号解决“三长一短”问题

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三层门诊各有侧重,考虑到儿童、孕产妇就医的不便,将儿科门诊、妇产科门诊以及放射科放在了一层,二层则设置外科诊室、检验科、心电图脑电图室,三层分设各内科诊室、透析中心、内镜中心、病理中心,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门诊每层都设有挂号和收费窗口,医院配置新的挂号收费系统,方便快捷,一二层各设有15个取药窗口,通过窗口边的电子显示屏,药品信息一目了然。门诊开设228间诊室,提高了诊疗质量,彻底解决患者就诊时“三长一短”的困难。

*5中心拓展服务领域

急救中心是医院的窗口,是体现医院医疗水平的最佳平台,搞好急诊工作,对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兰大二院的急救中心是甘肃省重点学科、甘肃省急诊医学部级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在省急救、危重病医学领域占据着领军地位。中心目前拥有急腹症外科、危重病科及创伤外科三个亚专业学科,形成“院前急救+急诊科+EICU”的科学、合理的救治系统,已成为急救中心的救治特色之一。

目前,该中心增添重症呼吸机、中央监护系统、心肺复苏机等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设立了直通各功能检查室、手术室、ICU救治中心的绿色通道,设内、外科急诊留观室、危重抢救站,根本上改变医疗急救模式,与国际医疗急救水平接轨。

综合楼后急救中心实际拥有床位73张(含抢救床位5张),有24小时开放的检验、超声、放射、心电、急诊手术室、急诊药房、挂号收费室。急救中心于2010年11月搬迁入新综合楼,创建了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急诊外科更名为创伤外科,输液中心功能并入急诊管理,发热门诊、肠道呼吸道门诊也并入急诊管理。在处理各种急危重病方面已显现独特的优势;在外科创伤急诊方面,对意外伤害、交通伤、多发伤、复合伤、急腹症等疾病从诊断到抢救直至手术均以快速有效著称。

内镜中心总面积达1600m2,位于综合楼三层的东南区,实行集中区域化管理。对内镜进行统一的清洗消毒,有利于感染的控制,其中专门的内镜洗涤中心,规模较大,是一体化、系统化的大型内镜诊疗中心。

检验中心总面积1000m2,是目前甘肃省内开展检验项目最全、检测速度最快、检测技术较先进的大型检验中心。拥有西北地区首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流水线、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流水线、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流水线、特种蛋白仪等先进设备,达到95%的当日检验报告率。

透析中心是甘肃省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中心,共有透析设备32台,严格按照国家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布局,具有独立的配液室、复用室,具备了多种血液净化技术。投入使用后,预计年透析将达1.6万人次。

超声中心新购进中高档彩超设备10台、1台TCD,配备20间放有彩超设备的检查室。中心运用全新的叫号系统、局域网设施,并设置了现代化的示教室。

*整层的净化手术室,改善了医院的硬件设施

在综合楼的四层,医院将整层设为洁净手术室,总面积约4500m2,数量、面积均创省内之最。建成洁净手术室26间,其中8间百级净化手术室,16间万级净化手术室。日手术量过百台,极大改善了医院的硬件设施。

*花园式共享中厅提升人性化指数

由于医疗综合楼体量较大,为确保综合楼内部的采光,设置花园式的景观中庭,为前来就医的病患提供明快、舒适的就医环境。

*岛型住院病区、人性化的阳光房

医院七至十六层为住院部标准护理单元,每层分两个护理单元,医疗综合楼共计床位2076张,是全省之最。每个护理单元采用中央为医护用房,周边采光区域为标准病房的岛型护理单元,在走廊的尽头设置圆弧形的阳光房,解决了长走廊的采光问题,并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阶梯规划再谋发展

医疗综合楼项目仅是兰大二院全面改扩建的第一步。据了解,早在本世纪之初,兰大二院就规划了更严密的总体设计规划,计划分三期完成医院改扩建任务――

在医疗综合楼项目完成后,医院将完成400床住院楼的项目。计划先拆除70年代的老住院部楼,在原址上建一座400张床位的内科大楼;在旧门诊建一座60000m2的康复大楼;改造教学大楼,原急救中心将改造成研究生公寓,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舒适的环境;建设科研大楼,确定科研方向,建立分子学,生物学等高水平实验室,完成确立的攻关课题和项目,造福人类健康事业。

建设医院道路,改造管网,做好绿地规划,创造优美环境。这是医院建设的第二步。

建设的第三阶段,就是完成医院配套设施及辅助医疗用房的建设,全面完成医院规划建设任务。

全面建设展示新风貌

怎样的改扩建规划是经得住考验的?医院领导告诉我们:从项目的立项开始,工程的每一步都必须经过医院领导及专家召开方案论证会讨论通过才可以实施。在招标过程中,医院一直坚持六个设计理念来考核设计单位的设计实力:

第一,改扩建设计要完善全院长远发展的总体规划;第二,要满足集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医院功能需求;第三,要结合现代化医院管理的竞争力设计;第四,要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理念;第五,要建立独具现代风格的院区形象,成为符合甘肃省期望的重要城市建筑;第六,结合国情与省情设计,并在结构、机电专业与投资控制上结合实际要求。

不仅如此,医院还有总体规划的六个设计标准。第一,医院改扩建设计要形成医院门急诊、医技、住院、科研、教学、行政与后勤的整体合理架构;第二,患者(门急诊住院)、访客、工作与服务人员分流;第三,门急诊、医技与住院部的集中与资源共享;第四,建筑造型、日照朝向与城市景观的量体结合,并结合医院原有古建筑群,营造优美、宁静的园区,与医疗主建筑相映成趣;第五,花园式、人性化医院的环境设计;第六,符合医院未来发展的规划。

医院急诊科医生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 急诊 流程重组 方法研究

The method study on emergency care process reengineering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ant urban medical reform,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 hospitals will become more intense.The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service functions as a window to community,and work quality appears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hole competitive power of a hospital.To adapt the medical insurance reform and medical system reform in the hospital,it is essential to seek a suitable mode for establishment of emergency departˉment,and make rational,feasible and advanced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s as well as methods.Enterprise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is a new measure to the structure and system reform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which appears to be useful for us to investigate the administration of emergency procedures in the hospital.On the basis of advanced BPR,we can well manage the emergency procedure,promote the real-time control of emergency process,and improve emergency medical quality.

Key words emergency care process reengineering method study

急诊流程重组是以获取急诊诊疗实时信息为基础,综合急诊诊疗过程的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及反馈控制为一体的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管理模式。它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对实现医院急诊流程重组的方法、步骤以及关键环节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索。首先采用过程方法、持续质量改进理论、控制论等,对急诊流程现况进行了充分认识。其次,通过现况分析,明确急诊流程的关键环节、关键质控点和影响急诊医疗质量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之上,制订急诊流程重组的基本框架和实施方案,明确急诊流程重组的总体目标。制订流程重组方案,必须本着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的根本目的,以多学科、多专业人员协作精神、循证医学思想以及过程管理思想为指导。其中,利用计算机自动统计系统对急诊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对方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 策划急诊诊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对医院急诊流程进行过程分析,应围绕与病人就诊相关的整个流程、保证诊疗质量的内部控制措施和职责不清、容易发生缺陷或既往曾经发生缺陷的重点、薄弱环节及“接口”部位三条主线进行分解 [3~5] 。通过病人就诊相关的整个流程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各科室在诊疗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担负的任务、涉及的人员和岗位;诊疗工作中可能影响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完成整个诊疗工作所需要进行协作和配合的相关学科以及整个流程可以进一步优化、重组的环节及其实施的可能性等基础信息 [6~9] 。在掌握上述信息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制定强化内部质量控制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容易发生问题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明确科室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合理调配科室人力、物力资源;在建立科室内部封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措施的前提下,与质量管理部门和协作科室协商明确“接口”部位的职责与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整个诊疗过程中不存在“真空”地带,不出现隐患环节。系统地识别这些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进行医院急诊流程重组的依据,也是进行急诊诊疗质量实时控制的基础[10~12] 。坚持持续质量改进的原则,预防医疗缺陷,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加病人和社会的信任。

2 急诊流程重组方案制订

作为临床科室,进行过程分析应围绕病人来院后初步诊断—修正诊断—明确诊断—及时合理处置这条线索进行(图1)。(1)值班护士接待和办理挂号手续。(2)急诊医师首次参与接诊,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病人一般情况、发病经过、病程进展和既往史、家族史情况,进行体格检查(物理诊断),结合既往门急诊病历记载、检查检验结果以及病人提供的其他医学资料,做出本次就诊的初步诊断;根 据对疾病和病情急、危、重程度的初步判断,对病人做必要的急诊处理;对病情较为复杂的急症、危重病例,以及具有明确专科特点的急诊病例,应按要求申请专科会诊;从进一步验证或明确诊断、有助于实施治疗的角度,确定拟进行的检查、检验项目并开据相应申请单。在急诊病历手册中作必要的记录。(3)在每次进行检查、处置之前,急诊收费处人员按医生开据的各项申请单据完成急诊收费,并在单据上盖章。 (4)辅诊科室值班人员按申请要求完成辅助检查及化验检查,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检查报告。(5)急诊医生再次接诊,根据对回报的各项检查报告单进行分析的结果,做出必要的修正诊断。(6)对于诊断尚不明确的疑难病例,在上级医师及专科会诊医师的分析指导下,完成必要的检查、检验项目,修正或明确诊断,确定处置方案。(7)组织实施处置方案。根据病人病情,急诊处置方案可有三种:带药回家治疗,必要时复诊;急诊留观;收入专科住院治疗。

图1 急诊工作流程(略)

3 急诊流程中关键环节与重点部位

3.1 明确关键环节 (1)急诊医师准入:重点是按照“三严”标准,强化“三基”培训,搞好岗前培训和考核验收,把好年轻医师临床工作准入关。(2)会诊:重点是会诊申请质量把关、应诊时限和应诊人员的资质标准要求和会诊的效果。(3)病人知情同意:重点是诊断、处置方案、医疗费用、预后等内容的全面、准确、通俗告知和签字手续的履行。(4)标本处置:重点是标本采集准确性,标本标识的唯一性和标本交接过程的可追溯性。(5)值班、听班、交接班:重点是技术力量配置合理,值班人员资质符合要求,值班人员在岗在位情况,病情交接班突出重点,重要病情交接仔细,内容全面,有的放矢。

3.2 注重“接口”部位 所谓“接口”部位,就是一件工作涉及到多个不同隶属关系的单位或隶属关系相同但涉及不同工种的工作 [6~9] 。衔接接口部位的前提,就是首先作好自己管辖内的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协商一致或行政指令明确接口部位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划分,完善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消除扯皮和推诿现象。围绕病人诊疗过程这条线索,存在的较为重要的“接口”部位包括:(1)医护之间在医嘱下达和执行中的“接口”。(2)急诊和医技、辅诊科室在检查申请、预约、特殊准备和结果回报方面的“接口”。(3)急诊与医技科室之间标本交接中的“接口”。(4)急诊与其他临床科室在工作职责和任务划分中的“接口”。

3.3 选择关键质控点 通过过程分析,从工作性质和流程以及加强管理的角度,可以把病人在急诊接受诊疗的完整过程人为地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段。通过对各区段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通过紧密衔接各区段之间的接口部位,切实保证并不断改进各环节的医疗质量。

3.3.1 诊断质量 以“诊断”为轴线展开,是病人诊疗过程 中的重要基础环节。其基本线索是:根据综合分析发病情况、病程进展、体格检查结果、既往史、家族史和已有医学资料得出初步诊断—通过常规检查、会诊和特殊检查检验结果作出修正诊断或进一步明确诊断 [13~18] 。该过程的质控点包括物理诊断、全面了解病情、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工作的指导、把关和纠偏,及时、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会诊,及时、准确、有针对性、有价值的辅助检查。

3.3.2 辅助检查质量 包括常规和特殊辅助检查。其基本线索是:检查项目的确定—提出申请—预约检查时间—检查前特殊准备—检查实施—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回报 [19~22] 。该路径的关键质控点包括检查项目确定的合理性、知情同意、大型仪器检查项目的诊断阳性率、预约时间、检查标本的管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回报的及时性。

4 医院急诊流程重组方案实施

针对 流程分析和原因分析,对医院急诊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影响急诊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作必要的干预和调整。

4.1 加强人员培训和合理调配 重点在于把好急诊医生、护士的准入关,按照“三严”标准,强化“三基”培训,搞好岗前培训和考核验收;明确急诊会诊的应诊时限和应诊人员的资质标准要求,并对会诊的效果进行量化考评;在急诊科现有人员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人员调配。急诊病人在就诊时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时段性,因此,在护士排班时,可以改变以往平均分配的模式,对病人相对集中的班次进行加强。在同一班次里,也可以根据病人就诊的需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各组次的人员配备,但挂号护士要相对固定,保证24h有人。相应的人员调整措施和实施方案体现在急诊抢救预案中。

4.2 调整专科服务模式 设立有关专科的“急诊-病房”一条龙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专科优势,使专科服务在医院急诊流程中前移。在医院急诊流程中,专科会诊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于专业设置的原因,各专科一般都处于急诊服务的第二线。等待会诊以及重复会诊的时间,影响了急诊效率的提高。将专科服务前移到急诊第一线,可以使急诊病人直接得到专科诊治,病人检查项目相对规范、固定,重复性检查或无意义检查相对减少;将专科急诊医疗收入与住院收入统一核算,与出急诊的专科医生的奖金收入不直接相关,有利于医疗行为的规范和提高 [9] 。

4.3 完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化 系统规范急诊各类人员职责;制定急诊各类人员行为规范;建立急诊人员定期业务培训制度;细化医院急诊流程各环节分工,健全急诊会诊制度,明确责任,归口管理;调整急诊奖金分配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急诊抢救预案;建立健全急诊医疗质量讲评制度,作为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

4.4 操作自动化 增加个别环节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操作可能导致的人为误差。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开通“门诊医生工作站”子系统,最大限度实现信息共享,减少病人在交费、检查过程中的信息重复录入;急诊挂号处是病人在急诊就诊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获取病人基本信息、观测生命体征、录入病人信息的第一站,也是手工操作最多的地方。其中测血压一项要求测量人员手、耳、心并用,在测血压的同时不能兼顾其他事项,影响了病人通过速度。在急诊护士站配备电子血压仪,可以有效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加速分诊。

5 医院急诊流程重组的实现

医院急诊流程重组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医院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机关管理的力度。特别是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实情况。其次,在医院急诊流程重组实施前,必须经过慎密的策划。对医院急诊流程现况作充分的研究,有足够的认识,找准影响医院急诊流程的关键节点。要想从根本上改善作业的质量与效率,就必须以顾客为导向,根据“令顾客满意”的原则对作业流程进行重组。在制定重组方案时,通过专家咨询,确定新指标时,一定要符合本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标准要有科学性。在医院急诊流程重组的过程中,评价和反馈非常重要。通过及时评价和反馈,可以使参与者了解流程重组的结果以及需要改进的环节,有的放矢,参与者会更加努力,而这种努力正是保证流程重组持续进行的重要因素。

6 结论

医院急诊流程重组是以获取急诊诊疗实时信息为基础,综合急诊诊疗过程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及反馈控制为一体的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管理模式。它是医院质量管理重要组成部分。急诊诊疗质量实时控制必须在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和控制论的指导下,以标准的建立和完善为前提,并通过计算机自动分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建立而实现,利用计 算机自动分析系统对急诊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对方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和应用流程重组方法是必要的,它可以提高环节质量实时控制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这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医院流程重组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晓伟.实现医院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中国医院管理,1996,16(8):14-15.

2 Davenport TH,Short JE.The New Industrial Engineer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0,1-10.

3 Hammer M,Champy J.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Harper Collins Pub,1993,1-30.

4 任真年.国外急诊急救医学发展现况与趋势.前卫医药杂志,1999,16(2):121-123.

5 曾淑勤.急救医学的若干进展.中华护理杂志,1994,29(6):369-371.

6 李宗浩.中国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8,14(6):379-381.

7 王今达.我国危重症急救医学发展的历程与展望.中华医学杂志,1996,76(1):803-804.

8 王思明,马小驹.从法国院前急救现况谈我国院前急救医学的发展.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8,(6):335.

9 樊寻梅,李春盛,王佩燕.我国急诊医学的现况与发展对策.急诊科学,2000,9(6):364-366.

10 Soumitra Dutta,Jean-Francois Manzoni.过程再造、组织变革与绩效改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2.

11 张鹭鹭.医疗质量评价的发展.医院管理杂志,1997,4(4):391-393.

12 郭琪,张鹭鹭,范思昌,等.顾客原理在持续性医疗质量提高中的应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9):556-558.

13 闫冠华,马谢民.普通外科常见病种住院流程重组类实验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12):728-731.

14 李菲菲,马谢民.慢性胆囊炎伴胆石症腹腔镜切除术的住院流程重组.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0):607-608.

15 张丹.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住院流程分析与重组.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0):605-606.

16 马谢民.常见手术病种住院流程重组与缩短平均住院日的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0):603-604.

17邵孝?,王一镗,戴行锷.“急诊医学”与“急救医学”.急诊医学,1997,6(3):131.

18 王平.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标准规范与医院实施2000版ISO9000族标准振作实务手册.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3,245-261.

19 董军.临床路临的特点与应用.中国医院管理,2003,23(6):11-12.

20 陆龙.医疗服务本质的再认识.医院管理杂志,1999,6(6):401-403.

医院急诊科医生工作计划篇9

构建品牌

有调查显示,全美医院的急诊室在1分钟内平均接诊200例患者,急诊已经变成医疗卫生的重要门户之一,患者的就诊经历和感受直接影响到医疗机构的品牌。

在传统模式中,急诊室通常位于医院主体建筑的后方,患者顺利找到都有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行动不便、患有认知障碍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增加了其就诊难度。因此,设计师需要从这些角度重新考虑急诊室的空间定位。

从街道到急诊室入口的所有关键点都要图形化。要使送诊司机能够轻松地找到地点或地理标志物,诸如路牌、雕塑及特别的路灯等都能吸引司机注意力,强化路标意识和车位提示。

提供欢迎词标示。前台要靠近大门,方便患者了解应该去哪里。前台由护士或者医生值守,可对患者的情况做出快速判断。在某个急诊室设计案例中,设计师设计了一个“没有围墙的房间”,让患者感到存在一个独立空间,可以自由地讨论,从而使患者个体和家属从枯燥的排队中解脱出来(见图1)。

消除候诊的负面影响。如今的患者或称之为医疗消费者,会将他们在急诊室等候体验与在零售商店进行比较。急诊室多设置一些椅子,可以使患者及其家属置身于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中,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有研究表明,积极地分散患者注意力有助于其情绪控制。更多样化的座椅选择,包括桌子和椅子,更小的家具,不同的房顶高度以划分空间区域,以及有趣的光照都能够创造舒适的就诊环境。

改进找路方式到达诊疗区域。在某城市医院急诊科使用后的调查中,建筑师发现临床工作人员往往花费大量时间从患者照护工作中抽离出来为问路的患者及其家属指路,这既占用了医护人员的时间,也影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就诊体验。为此设计专家提出,应当将路径的弯道最小化,并且在特定功能区域设定路标,诸如厕所、入口、出口等;可以将路标设置为特别的艺术品,包括墙面、图案模型或者天花板元素,这种设计有助于患者及其家属定位特定的房间,同样有助于引导工作人员快速达到指定区域。

符合急诊照护模式的建筑设计

医疗系统必须将急诊室放在整体模式中通盘考虑。急诊照护是医院吸引患者就诊和管理人群健康的门户,是执行可负担医疗法案(ACA)的最基础环节。通过提供额外的资源和创新医疗环境,急诊室可以有效扩充医院收入渠道,因此具备完备成熟的工作区域,便于实施高效的服务管理就成为必须考虑的要素。

接诊前策略:在前台必须设置分诊护士和分诊专线电话、视频分诊设备,使患者能够及时接受治疗,并迅速判断患者的情况在急诊室就诊是否合适。如果不必在急诊室治疗,那么在分诊区由专业医生直接给予患者更加深入的就诊咨询,引导患者接受其他就诊方式。

诊疗中策略:当患者看诊后,与社区医疗团队进行沟通治疗方案,共享患者的重要信息,避免患者回到社区医疗机构后进行重复检查导致医疗成本增加。

治疗后策略:健康管理需要日常的医疗照护结合生活方式的改变。但是让患者严格遵从医嘱往往不那么容易,因而常常导致频繁的入院治疗。为使患者回到社区后继续保持治疗效果,应该为病案管理、社工和随诊医务工作者预留这样的工作空间―急诊室的中央随诊办公室和针对老年患者的转诊规划办公室,这些空间应该位于靠近诊疗区出口的位置。

呼叫策略:安全、医疗质量和患者流常常与急诊科的运行管理措施及医护人员的表现有关,但是外界环境对于这些指标的衡量具有重大影响。按照急诊室标准协会联盟(Emergency Department Benchmarking Alliance)以及2010年加拿大一项研究提出的标准,低容量的急诊室运作更加高效。这就意味着理想的单位规模是12?13张床位,但是对于规模较大的急诊室而言,最好的管理手段是优化员工绩效。

分散但保持连接的策略: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比例在任何部门都必须保持一定水平,当到诊人数超过一定容量限度的时候,将医护人员分散在各个诊室可能导致更低的弹性。可选策略就是将各个分隔单间的医护人员放在连续区,彼此可以相互提供帮助,并随时在每个区域提供空间支持,将医护人员的工作可视化范围得以最大化,能有效应对大量患者同时就诊。

将计算机系统整合到设计方案中。对于入院登记、床边数据输入,在类似实验室划分的清洁间、污染间和医生办公室中,计算机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工作核心区内,医护人员需要一个空间,使他们能够放置个人物品。据调查发现,急诊科每个患者就诊过程中平均需要使用到五台计算机设备。其他研究也表明,员工在值班的时候越来越“酒店化”,因此工作站的需求数量也在增加。必须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计算机设备的融入。

提供医生的交流区域。调查显示,医生们希望与同事们进行协作,护士们希望知道在哪里能找到医生。在低容量的急诊室,找到同事并不难,但是在患者流较大的急诊室,合理划分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一个治疗团队的专门空间就很重要。这个空间需要设置补给、设备,提供清洁区和污染区,并根据患者类型合理安排各项资源和人力分布。

密切留意从到达至就诊的时间。如果将医生安排在分诊室,那么患者从进门到看诊时间将大幅减少。考虑到Medicare&Medicaid管理中心使用严格的标准评价医疗质量,急诊室必须配备“医生直接到患者”的路径以减少就诊的障碍。并行处理是取得成效的关键。根据急诊室专家、Quality Matters Consulting LLC 咨询公司Shari Welch博士所言,在传统模式中,分诊需要12?20分钟,之后让患者在等待区等候的时间会几倍于分诊时间。但是,有1/3?1/2的患者其实不再需要回到检查室,如果他们能够在分诊时就见到医生的话。只有约不到1/3的患者需要进行检查,只有不到1/5的患者需要床位。通过扩大分诊,需要快速处理的患者数量可以大大降低。

改进急诊室患者流

另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年长患者,因为他们可能有各种并发症。这些情况复杂的患者需要额外的检查,这会增加他们治疗所需的时间。这对于空间已经很紧张的急诊室床位会造成更大压力。如今,很多急诊室规模有限,仅简单增加房间会忽视许多重要的因素,例如如何提供急诊服务。因此,需要将空间划分成独立的区域,抵达区、扫描检查区、治疗和出院区,用于单独评估每个患者状况。

增加快速处理的弹性。快速治疗始于患者进入急诊室,包括分诊过程。因此,分诊需要设置多个房间。医生、护士及技术设备都要安置在这一空间中,并有现成的路径通往实验室和抽血室。每个单间内最好都配备一台心电图设备。分诊可以扩展到前门。任何低危急患者诊疗区域的合理运行都是基于分诊过程的质量,也就是将患者分流到合适的诊室。在主要的急诊室区域中,快速治疗就可以设在检查室。接诊低危急患者需要将急诊室作为一个已经划定的区域的一部分,允许更大的弹性和空间利用度,尤其是因为大多数快速治疗开放时间有限,但是整个急诊室可能接诊大量患者并能够利用床位。

不要将治疗室作为候诊区。等候检查结果对于那些非卧床患者非常重要。但是,它需要改变当前的运行方式。使用后访谈结果表明,许多医生倾向于将患者留在检查室中,因为他们不想走来走去,并且能够快速简便地随时看诊患者。同时,将空间作为其他用途也是很吸引人的,诸如办公室或者为药物滥用患者专设的空间,对于等待检查结果的候诊是不合适的。应该设立一个相对私密的区域,这样医生可以评价检查结果而不至于泄露患者隐私。

医院急诊科医生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超大型、绿色生态、分期建设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ves impro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quipment update, the scale of the hospital environment and go to a doctor, medical pattern, also changed a lot.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come up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super large (1000 bed above) hospital project. The use of large hospital,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ur design i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Keywords: extra-large, green ecological, stages of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项目背景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宿迁市政府根据卫生区域规划,结合宿迁市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立足宿迁、依托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整体新建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急救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新建医院总床位数1200床,总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建筑最高22层,设停车位1000辆。

建设用地位于宿迁市北部,整个用地约330亩。建设用地北侧紧邻京杭大运河,西北侧为骆马湖,南侧为古黄河,并且建设用地北部和南侧均设置城市绿化带,整个用地环境优美,得天独厚。用地西侧为140米规划城市主干道--环城西路,南侧为50米规划城市干道,北侧为京杭大运河二线大堤,交通便利。建设用地狭长,西侧临路面距离较短,医院的主要出入口设在南侧规划城市干道上。

2. 设计原则

体现新时代医疗中心的现代化水平,创新、超前的意识。

体现对医院内的各类使用者的人文关怀,创建适宜的就诊、工作和学习人性化空间。

尊重地方建筑文化和地域特色。

打造绿色生态医院。

3. 总体规划

3.1.功能布局

医疗区:

根据用地的地形特点结合医疗功能,将门急诊、医技、病房组合成综合体,门诊、医技、病房通过医疗主街相联系,尽端式布局使各医疗功能直接与主街发生关系,流线紧凑清晰。病房采用匚型板式布局,通风采光良好,同时有极佳的视野。沿医疗主街方向设置预留发展用地。

根据功能需要将绿化景观分为动区和静区。院区南侧以东区为主,为门急诊出入口,住院部出入口,设置绿化广场。院区北侧为静区,设置中心绿地、小桥流水,景色宜人,为病人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

感染门诊独立设置于用地西侧,位于下风向,对周边建筑影响小。

行政科研楼设于门急诊医技病房楼与生活区之间,与二者连接紧密。

高压氧舱设于医疗区东侧,独立设置。

后勤区设于医疗区东侧靠近污物出口,避免交叉污染。

生活区:

沿运河设置三栋点式专家公寓,视野良好。

3.2 交通组织

出入口:院区共设四个出入口。南侧规划道路设置门诊急诊入口和住院部入口,北侧京杭大运河二线大堤设置污物出口,东侧规划环城西路设置专家公寓入口,使各种车辆能最便捷地到达目的停车区域,以减少在院区内的穿越。

道路:沿院区设车行道路,串联所有的功能分区,解决就诊、急救、探视、工作人员的车行和货物、废弃物等运输的需求,同时设环形道路满足消防车的通行。人行道路在与车行分开,实现人车分流,减少相互干扰。

停车:全院区停车1000辆,门诊入口和住院部入口就近设置地面绿化停车场,急诊入口设置急救车停车位,门急诊医技病房楼地下一层设置双层机械停车,解决医院大量停车的需求,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3.3空间设计

建设用地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狭长用地,本方案门诊、医技、病房等功能沿南侧规划道路沿街依次展开,形体舒展。沿街22层和17层病房楼显得雄伟挺拔,与行政科研楼遥相呼应,形成完整立面形象:错落有致,大气端庄。西侧沿街立面形象也不乏稳重大气。在沿运河一侧,也呈现出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

规划后的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沿着京杭大运河呈现启帆远航的态势,象征了新世纪现代化医院面向未来,生命之舟满载希望,即将远航。

3.4景观规划

充分利用京杭大运河和绿化带景观,在用地北侧形成景色优美的集中绿地,利用水这一生命之源为设计主题,沿建筑展开方向,蜿蜒涓涓细流,围绕于建筑群中,与北侧京杭运河相呼应。利用建筑形体的打开与转折,将绿化和水系引建筑内部,将医疗主街,候诊区域,休息区,餐饮区,沿绿色景观设置,创建一个与自然融合的人性化医疗空间,让病人更多地感受到绿色,减缓病人焦虑情绪,减少对医院的恐惧心理。宜人的环境还为医护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3.5一次规划,分期建设

医疗区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门急诊、医技、1000床病房楼、高压氧舱、感染门诊、行政科研楼及后勤保障。二期设置1000床病房楼。为使建设周转更为经济高效,一期建设时出入院大厅设于一期病房楼下,满足1000床病房需求。待二期建设时,将出入院办理移至新建出入院大厅,原一期一层可设置为急救的扩充或服务设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

3.6生态策略

结合可持续性绿色设计,采取了多种绿色技术。例如:种植屋面,生态沼泽地,降雨雨水处理,渗透路面,减少热岛效应,提高水利用效率和能源效率。

4、建筑设计

4.1功能区域布置

门急诊医技共四层。

一层布置门诊大厅、门诊科室、体检、急诊中心、影像中心、介入中心,出入院大厅,餐厅。

急诊中心、儿科和体检均有独自对外的出入口。

二层沿主街两侧设置门诊科室、体检、急诊输液、急诊留观、急诊ICU、门诊输液、功能检查、检验科。

三层设置门诊科室、体检、病理科、血库、中心供应、中心药房、门诊手术、内镜中心、血透中心。

四层设置门诊科室、体检、手术部及手术医护辅助用房、ICU。

五层为设备层。

六至二十二层为一期病房护理单元。

二期病房一层为出入院大厅、药房、康复。

二期病房二层为CCU和日间化疗。

二期病房三层至十七层为护理单元。

地下一层设置放疗中心、核医学、营养厨房、太平间、停车库(机械停车)、设备用房。

4.2功能分析

分功能区域的布置遵循现代医院的发展模式,减少微观流程相互穿越、又实现了专科细分、相互支持和资源共享。门诊和各类检查科室之间;门诊输液与急诊输液之间,手术部与ICU之间;手术中心和中心供应、血库、病理科之间关系紧密,通过最近的平面布置和交通组织加强之间的联系,减少穿越和增加效率。

医疗主街使各功能科室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各科室尽端式布局使部门间相对独立,医疗主街与科室之间为开敞的候诊空间,候诊厅面向主街和庭院,带来良好的就医环境。

使医生和患者各行其道的双通道式设计,保证了各自诊疗环境和学习环境。

急诊中心:将急诊和急救分开设置,急救的绿色通道,可保证危重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在急救中心电梯可直达手术部,满足危重病人的紧急手术的需要。急救中心与影像中心比邻设置,更有专有通道直接相通,便于急救病人的快速检查。

手术中心:共设有40间洁净手术室。采用梳状多通道的布局,医生设单独出入口,手术部与各ICU间同层布局,既可避免术后感染,又是对危重病人的尊重。

护理单元:病房每层设两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设40个床位,均为单廊式布局,采光和通风良好,极大的节省了能源。大多数南向布置,部分北向布置,可面向古黄河、京杭大运河及骆马湖,具有良好的景观朝向。活动室区设于两个护理单元中部,宽敞明亮,可远眺骆马湖,风景极佳。医护用房成区域设置,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

4.3医疗区内的交通组织:

由于医院内各种人流、物流量大而频繁,整个医疗区通过各层主街、电梯和扶梯构成的水平和垂直的交通网络,将人流物流分层分流。

 就诊及住院病人流线:病人活动区域沿景观布置,通过各层的医疗主街、垂直交通体以及病房的人行通道和病人用垂直交通体组织交通。

 医生流线:设置医生专用区域及专用电梯组织交通,使医患分流。

 洁净物品流线:通过医疗主街、电梯、手术室专用洁梯及病房楼内的医生专用电梯组织清洁品流线

 污物流线:通过门急诊医技楼内的内部通道和电梯及病房楼内的污物电梯组织污物流线,使洁污流线分离。

4.4造型设计

基于南方建筑的表达,部分空间开敞,使建筑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同时将外部环境引入室内,可改善室内就医环境,并起到了节能的效果。

建筑形象一气呵成,错落有致,大气中凸显精致,稳重中带有灵动,多层次绿化景观与建筑群体浑然一体,创造出和谐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