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门诊建设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10 02:59:18

发热门诊建设工作计划

发热门诊建设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精神专科医院;建筑规划;建筑设计

Abstract: The specification psychiatric hospital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the psychiatric hospital project decision-making and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level, rationally determine the scale of construction, proper understanding the construction standard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basic functions of the psychiatric hospital, to improve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promote mental health 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Key words: psychiatric hospit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build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精神专科医院建设,应首先科学制定总体发展建设规划,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再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物力等条件,一次或分期实施,这是总结50多年来医院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其目的在于控制浪费、随意建设导致布局不合理、流程不科学、运行不经济等违反管理科学和医院自身发展规律的不正确作法。

精神专科医院的建设必须与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现状与发展的关系,力求使精神专科医院建设在规模、功能、装备、建设水平等方面达到比较合理的水平。精神专科医院建设工作应依法进行,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经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增强科学性,避免盲目性、随意性。

一、精神专科医院的总体规划

(一)精神专科医院建设应当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的规划的要求。

(二)科学合理安排院区内各个功能科室与部门,确保功能分区合理,各个功能部门配置得当,人流、物流顺畅便捷。

(三)根据不同的地域条件,合理确定建筑物的朝向,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与自然采光,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为员工提高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医院总体建筑规划应考虑门诊、急诊、医技部门、住院部、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用房相互间的功能联系,讲求方便,减少行程,提高工作效率,并保证卫生安全。

(五)患者活动操场宜宽敞、美观、清洁,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并有喷水池等,不宜栽种高大的树木,并注意其间隙和密度,便于巡视,观察病人活动情况。树木与围墙和屋檐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病人伺机攀高坠伤或越强逃跑。各种体育和安全防护设施完好,设置足够的长椅,供病人休息。

二、精神专科医院的建筑地点选择

(一)医院地点应满足功能与周围环境的要求,选择交通便利、就医方便、地形比较规整、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位置。应当符合建筑抗震设防要求,不应选择危险地段。

(二)应注意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条件,如给排水、供电、电讯、热力、煤气等,在有条件的地方应争取靠近并利用现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减少投资。

(三)应充分考虑医疗工作的特殊性,按照公共卫生方面的有关要求,协调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四)避开传染源和易燃易爆物的生产、贮存场所。

三、建筑设计

(一)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1、所有区域,应尽考虑自然通风条件,所有区域的的新风量指标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为生标准要求,当自然通风条件不能满足现行有关卫生标准时,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

2、冬季设置供暖设施,供暖系统的热源、设备选型应视能源结构、经济能力等情况综合分析确定。如果不采用空调系统供暖,宜采用以热水为热媒的散热系统供暖。供暖的室内设计温度不应低于18摄氏度。

3、如果设置中央空调系统,室内设计参数应符合规定要求。

(二)给排水

1、医院给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室内外给水和热水的干、支管应设检修阀门。

3、每个护理单元应独立设置开水器。

4、医护人员使用的洗手盆、洗脸盆、化验盆等应采用非接触龙头,小便器应采用感应开关,大便器应采用脚踏开关或感应开关。

5、营养办公室、配餐室和餐车停放处,应设冲洗和消毒餐车的设施。

6、除淋浴、拖布池等必须设置地漏的场所外,其他用水尽可能不设地漏,各排水点应有良好的水封。

7、排水管上的通气管口不得接入空调通风系统的排风管道。

(三)电气

1、电源总开关应设在病区外,若病区末端配电箱,应将其安在护士办公室内,末端配电箱设置门锁。病房内其他地方禁止设置电源开关。

2、在病区走廊、病房内应设置若干地灯。

3、设置医护呼叫对讲系统、通信系统、电话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病区、走廊及病房宜设置监视系统。教学医院宜设置闭路电视示教系统,防止无关人员或患者随意出入的场所应设置门禁系统。

4、可采用双回路电源供电,一路检修或故障时,另一路不断电。

5、消防应急照明电源应采用双路电源末端互投自动控制或采用自带蓄电池灯具且供电时间大于30分钟。

四、功能单元设计

精神卫生专科医院配置主要功能单元包括:急诊部、门诊部、医技科室、住院部、保障系统、行政管理、院内生活、教学科研等部分。

(一)门诊部、急诊部设计要点

门诊部应设在靠近医院主要交通入口处,与急诊部和医技部临近,并设直通医院内部的联系通路。根据规模、用地情况,门诊部与急诊、医技部可组合为一体。少儿精神科、精神医学鉴定科、临床心理科应考虑设置单独出入口。

门诊部分采用分科候诊,门诊量小的医院也可合科候诊。可采用厅式候诊或廊式候诊形式。诊室应以单人诊室为主,参考方案中单人诊室面积控制在8―12平方米之间。根据教学等工作需要,可设置少量多人诊室。

为方便医护人员交流及互相支援,诊室之间应设置医护人员应急出口。

急诊部要自成一区,单独设置出入口,便于急救车停靠,并与门诊部、医技部联系方便,也可考虑与门诊部组成一体。

(二)医技部、工娱疗室设计要点

医技楼与门诊、急诊及住院部之间应设有便捷的交通联系通道,方便各部分病人使用。医技楼内应考虑设置医护人员工作区域,与病人活动区域相对独立,避免相互干扰。

工娱疗室设置位置应最大限度方便住院病人到达,并应与门诊部、急诊部及医技部的其他功能适当分割,可考虑与住院部组合为一体。

(三)住院部设计要点

护理单元按设置40张病床考虑,护理单元内设置独立的医护人员内部工作区,该区域应与病人活动区域设置必要、可靠的隔离措施。护理单元内的病房以每间4―6张床为主,附以少量单床间。

各护理单元内宜设置兴奋室一间,供急性发病病人住院使用,其墙面、地面等部位均采用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护理单元内应设置一定规模的病人餐厅及活动室。

住院部出入院处可独立设置,规模较小的医院也可与门诊挂号、收费处合并设置。

(四)其他部分设计要点

保障系统与院内生活部分可合并设置,并应考虑在院区内独立成区,靠近后勤辅助出入口。

发热门诊建设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建筑设计;医院建筑;规划理念;规划结构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医院的发展和周边居民对医疗保健服务的不断增长,为了满足患者的住院需求及解决车辆出入等问题,拟将医院搬迁扩建,并对新建区域进行规划设计门诊、医疗救治和后勤保障等功能建筑分属不同区域,科学规划人流、车流、物流,做到洁污分区。

规划理念

实现“大开放、小封闭”的医院格局。

一方面,从总体上来看,医院公共区域向城市开放,城市公共景观渗透医院内部,符合医院为社会服务的医疗宗旨。

另一方面,医院组团内部适度封闭,既避免了人流穿越,保证有序的医疗环境,又可为病人提供更多的活动景观。

有层次的结构与空间体系,可以满足医患分流、病人活动、后勤服务和个人交流等不同层面的交往需求。

动态有机建设――一次性规划、分期实施。

医院的建设是一个动态、有机的发展过程。组团的模式使整个医园的发展具有可生长性。组团可以分期建设,分批投入使用,先建主楼部分,然后分期建设二期组团,整个医院始终保持相对完整。

1)一期工程包括门诊综合楼、营养制剂中心及其他必备附属设施。一期工程可满足300床病床使用及门诊办公。

2)二期工程包括养老中心、行政办公楼、职工宿舍。

工程分期建设中,除了要满足基本医疗生活的使用,同时还考虑了工程实施对先期建筑的影响。二期建设的生活组团,工程建设中均可独立出入,避免对教学生活的影响。

规划结构――一轴、两核、三区。

一轴

主轴线――从主入口校前广场到中心广场再到景观中心,通过具有序列的空间层次形成整体规划的主轴线,贯穿医院南北。塑造井然有序的空间环境。

两核

前广场――在医院前区设集散广场,增加“灰空间”,创造出有层次、有趣味的空间形态。是人流集散的重要核心,也是展示医院形象和医院文化的中心。

中心景观――中心景观的设置,极大的提升了医疗品质,花园式的医疗环境是现代医疗理念的实践,为整个医院树立了优雅的环境。

三区――医疗区、生活区、景观区

三个片区以中心景观为轴心,围合布置。三者在功能上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互不干扰。而在交通联系上却十分方便,避免了流线上的交叉而造成的穿越。

交通系统

1.规划原则

车流为主的道路通而不畅,人流为主的道路则与广场、林荫道相结合。

2.出入口布置

整个医院对外设3个出入口。

医院的主入口面向南环路,结合广场,恢弘的建筑背景,使入口显得磅礴大气,使得整个医院形象在城市中脱颖而出。

次入口面向经三路,主要是住院入口。

生活区入口面向经路,供职工生活使用,避免与医院人流相互干扰。

3.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

以交通环线作为区分动静、人车、内外等功能属性的界线:“动”和“车”在外,“静”和“人”在内,在环内形成安全、安静、无干扰的学习生活环境。

1).车行系统

医院院区采用6米双环形的机动车环道路布局,连接各个主次入口,既能方便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又能保证校园优美宁静的环境。紧急情况下,消防车可以到达任何建筑。保证了医院的环境质量,同时巧妙的处理了不同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

2).步行系统

院内的步行系统与车行系统彻底分离,并结合绿化,小品,创造舒适的多样化的交往空间。步行系统和景观系统交叉叠合,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医疗景观。

3).停车

的机动车停车集中停放于各个主次出入口广场设置的停车场,既方便使用,同时避免对内的干扰。非机动车停车分散布置,结合医疗区和生活区周边解决。

建筑设计

设计原则:

根据建设场地位置、周边环境、人流组织、交通流量、常年主导风向及实用功能要求等我们提出了集中式的建筑组合布局方式,分区布置门诊住院综合楼、行政办公、养老中心、后勤保障等区域,力求实现污洁分离、动静分离、医患流线明确而不干扰。

1.功能分区―功能分区明确,

1)主楼包括门诊、医技,病房及行政办公。共设4个出入口。包括体检免疫出入口、住院部出入口、门诊入口、污物出入口。

一到4层为功能性用房,5到11层为住院病房,12层为行政办公区。

设备用房及档案存放设置地下一层,一层通过布置公共中庭、公共联系通道各个片区。通过水平空间及垂直空间的划分,医技部分共分门诊区、体检中心,检验中心、ICU病房、透析室、手术部、康复中心及七个病区和行政办公区,办公区设置报告厅,方便学术交流。各个区域之间相对独立,通过高效、宽敞、明亮的过厅联系各部分空间,有效缩短病人就诊流线和流程,和医护人员交流。门诊与住院设单独出入口,避免人流交叉感染。

由门诊入口大厅,交通空间及医导将空间划分为门诊区、药房及输液中心。住院部与门诊、医技部分通过分层分区,通过垂直交通相联系,各自出入口分离,既满足综合楼的使用要求,又避免或减少了交叉感染。

2 交通设计―根据医院内部的功能分区及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密切程度,设计将不同性质的流线分别组织(如污物处理及运送),将关系密切的流线集中考虑(如门诊、医技、住院、行政办公等)。因此,大楼内部交通组织以廊道及过厅将个功能区域连通,形成便捷明晰的立体、水平交通系统,便于医护人员的使用和设备管网的敷设。

2)行政办公楼为6层,主要功能为办公。共设2个出入口,非别朝向经三路及院区内。

3)养老中心为6层,主要功能为老年公寓。主要供老年人居住、医疗、保健。朝向院区中心景观,有利于老年人观景休闲。

4)职工宿舍位于院区北侧,建筑层数为17层,建筑面积为29778.7

3. 建筑特征―简洁、明快的反映建筑的特征,在特定的地块区域范围内,突出的建筑形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建筑韵律建立新形式的和谐,并外延至周边,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处。

2.3空间设计

1 厅―宽敞的室外通道(灰空间)与室内通道(较长的纵向大厅)贯穿整个建筑,并将各个分区和部门串联起来,既方便患者,缩短就诊流线,也方便医护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入口处的共享大厅塑造开阔流动的空间形式。

2-现代医疗理念的引入

为适应中国医疗理念由计划性向服务型的转变,我们在建筑内部引入一定量的非医疗空间,在门诊大厅及住院过厅等处布置各类服务设施:

诊室的私密性设计――是病患空间人性化要求的重要方面,满足医患医疗的需求,保证病患隐私的要求。

候诊空间――将候诊空间布置在诊室中心大厅,扩大空间,提高空间舒适性,使候诊井然有序。

无障碍设计――设计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主要出入口设置残疾人坡道,盲道到大首层的分诊台,设单独的残疾人卫生间、取药柜台,在病人活动区域设专用靠墙扶手,专用电梯等。

3、医疗工作站―住院部将护士站与医护工作区联合起来,赋予新的功能“医疗工作站”。设计取消分散的医生办公室,集中设置,更有利于及时传达信息,医患的流线。

2.4造型设计

造型设计基于:“融入城市环境,丰富城市风貌,创造城市新景观”的理念,着力塑造富有独特个性的现代化、生态型、高技术的建筑形象。

建筑外墙以石材和玻璃为主,深浅适中的米黄色自然表面,住院部高层做局部处理,立面丰富生动,稳重的体量使建筑端庄大气,玻璃幕墙使立面过渡自然。大面积落地通透的玻璃窗,使室内通透明亮,并放及诊室都有良好的视野。

2.5节能设计

根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本工程处于寒冷地区,应满足冬季保温要求。本工程体形系数为0.25 ,采取外保温措施,外墙采用 200 厚 加气混凝土砌块, 40 厚岩棉保温板保温材料,传热系数0.51小于限值0.60;屋面采用50mm 厚岩棉保温板保温层传热系数0.51小于限值0.55,外门窗选用断热铝合金中空玻璃窗, 5+10+5mm厚,传热系数0.24小于限值0.30。经计算,该设计建筑的全年能耗小于参照建筑的全年能耗能率为51.34%,因此该建筑已经达到了《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BJ 41-075-2006)4.3.1的节能要求。

发热门诊建设工作计划篇3

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xq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xx年4月26日是第9个全国疟疾日,宣传主题为消除疟疾:谨防境外输入。为做好今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推进《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xx20xx年)》的实施,现将有关工作要求如下:

一、加强领导,做好宣传组织工作

近年来,我国疟疾疫情持续下降,疟疾报告病例以境外输入为主。20xx年境外输入病例占疟疾报告病例总数的98%,防范境外疟疾输入,防止二代病例发生是今后疟疾防治工作重点。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紧密围绕宣传主题,制订宣传计划,组织开展宣传活动。要利用全国疟疾日的契机,向当地政府汇报消除疟疾工作进展,研究解决消除工作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类媒体,创新宣传方式,有针对性地宣传疟疾防治知识,尤其要加强对出国经商、旅游和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增强患者及时就诊、配合治疗的意识,谨防境外感染,减少境外输入病例。(宣传核心信息见附件,宣传短片可从我委网站下载。)

二、加强协调,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教育、商务、出入境检验检疫、新闻出版广电、旅游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认真落实《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xx20xx年)》各项防控措施,特别要加强输入性疟疾病例管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要求,认真做好病例发现、诊断、治疗、报告和疫情处置工作。各地应当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清除蚊虫孳生场所,杀灭蚊虫。

三、加强培训,提高消除疟疾工作能力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结合防治宣传活动,组织疾控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人员开展消除疟疾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做好每一例病例的调查核实和资料整理,不断提高镜检技能、血片制作、病例复核及疫情处置能力,推动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工作。

请各省(区、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认真总结本地区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开展情况,于20xx年5月底前将书面和电子版报告(含视频、照片、宣传画等材料)报送我委疾控局。

联系人:血吸虫病和地方病预防控制处 胡xx

电 话:xx

传 真:xx

邮 箱:xx

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二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20xx年全县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根据原卫生部等十三部委联合下发的《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xx―20xx年)》(卫疾控发〔20xx〕47号)精神及《广东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粤卫〔20xx〕182号)的目标和要求,为明确我县消除疟疾的任务与措施,落实各部门职责,保证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疟疾流行区分类

博罗县属于疟疾流行区,为二类县。

二、 实施范围及时间

项目实施范围为全县17个镇;实施时间为20xx年3月1日―20xx年6月30日。

三、 任务目标

(一)总目标。

到20xx年,博罗县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二)阶段目标。

20xx年,博罗县疟疾发病率为1/万以下;

20xx-20xx年,博罗县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20xx年,博罗县通过消除疟疾考核验收。

四、 策略和措施

全县范围内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防止发生输入性病例引发的本地感染病例,重点提高病例监测的准确性,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每年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三热病人)血检数不低于辖区人口数的1(要求全县血检数每年1000份),5-10月血检数不得少于全年血检总数的80%(即800份),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传染源控制和管理。

1、 及时发现病例。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按要求做好三热病人的登记和疟原虫血片镜检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人民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配备疟原虫血片镜检所需器材,要求均能够开展发热病人血片镜检,实现对所有疟疾病例的实验室检测。

1. 1血检对象: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即三热病人。特别注意流动人员中的发热病人。

1. 2血检负责单位:由医疗单位负责就诊人群的诊断工作,对三热病人血检阳性,建议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血检确诊。血检工作由各镇卫生院负责。每月6日前将上月三热病人疟原虫血检统计表(附件2)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疫情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加强疫情报告管理,提高疟疾网络直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 1报告对象:按照《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xx)诊断的所有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

2. 2负责单位及报告人:各医疗卫生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

2. 3报告方法及要求:发现疟疾病例要在24小时内实现网络直报。

3. 病例核实。

3. 1负责单位:博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2核实方法:在病例网报后3日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填写《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表》和血片复核。对不能用血检确诊的网报病例,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采集滤纸血,送省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确认和基因分析。如为输入性病例者,若输入地为本省,通知输入地县(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联合流行病学调查;若输入地为境外,通知入境口岸所属检验检疫机构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4. 规范病例治疗。

4. 1治疗对象:按照《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xx)确认的所有疟疾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以及符合抗疟药试治要求的病例。

4. 2负责单位:所有病例的服药由其所在镇临床医生负责。

4. 3治疗方法:按照原卫生部制定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规范治疗,对符合抗疟药试治要求的病例进行试治,对试治有效者完成全程治疗。对所有疟疾病例应当由镇防保人员或村医进行全程督导服药,住院病人由护士督导用药,督导者做好督导服药记录。

5. 休止期治疗。

包括休止期根治和休止期服药。

5. 1治疗对象:上一年发现的所有间日疟病例及病例的全家及四邻。

5. 2负责单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和镇卫生院。

5. 3治疗方法:对上一年间日疟病人进行休止期根治;对间日疟病例的家属及四邻人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休止期服药。治疗按照《疟疾防治手册(第三版)》及原卫生部制定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实施。所有根治和服药对象应由镇防保人员或村医进行全程督导服药,督导者做好督导服药记录。

6. 疫点处置。

6. 1疫点定义:发现疟疾病例并有传疟媒介生长的自然村或居民点。

6. 2负责单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 3疫点处置措施:

病例搜索:对疫点内所有居民进行走访调查,对近2周内有发热史者采集血样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或者快速诊断试条(rdt)筛查。

杀虫剂灭蚊:疫点实施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和蚊帐浸泡等灭蚊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对疫点范围内的居民,应根据《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预防服药。

追踪观察:对疫点内的居民,凡出现类似疟疾发热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血检。定期对疫点居民进行一次访视,观察有无继发病例,一般观察一年,对疫点内出现的患者及时给予治疗,必要时再进行一次灭蚊和预防服药。

(二)加强媒介控制

1. 1范围:全县范围,以农村为重点

1. 2负责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镇卫生院防保科。

1. 3内容和方法:

降低蚊虫密度:

(1)环境整治: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新农村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环境改造与清理,如清理洼地积水、疏通沟渠、改厕、建公共垃圾池和间歇灌溉等,减少或清除蚊虫孳生繁殖场所;提高防蚊意识,大力鼓励全民使用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宣传、引导群众改善室内通风条件,改变室外露宿习惯等。

(2)科学灭蚊:在所有疫点根据媒介蚊虫的生物学特点和疟原虫虫种,科学开展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和蚊帐浸泡灭蚊等,降低蚊虫密度。

个人防护。

(1)开展健康宣教,提高居民的防蚊意识。

(2)提倡居民在疟疾传播季节使用驱避剂、蚊香、蚊帐、纱门、纱窗等防护措施。

(三)加强健康教育。

1. 1受教育对象:公众、中小学生和大型工地建设者等。

1. 2负责单位:县健康教育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乡镇卫生院、旅游、教育等部门。

1. 3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

1. 4每年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制疟疾防治知识宣传资料5000份,提供给教育、公安、旅游、医疗等部门进行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其中重点于每年5―10月份进行疟防知识宣传教育,电视宣传于每年5月与8月开展,以4次/天的频率进行播放宣传。

公众疟防宣传教育:结合每年4月26日全国疟疾日,重点于5-10月开展疟防宣传教育,采取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栏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疟疾防治知识和国家消除疟疾政策,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和参与疟疾防治工作的积极性。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由教育部门负责对辖区内中小学健康教育进行部署和安排,疾控中心加强对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指导。所有中小学校应结合健康教育课或者主题班会活动,每年开展一次疟疾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并通过发放规范性宣传教育制品等方式,向家庭宣传相关防治知识。

社区宣传教育:在县人民医院候诊大厅、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大型工程建设工地等场所设立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栏,张贴疟疾防治知识宣传画,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同时向就诊病人及施工人员发放疟疾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到20xx年,全县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

(四)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

1. 1对象:出、入疟疾高流行区的流动人员。

1. 2负责单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旅游、教育、公安等部门。

1. 3内容和方法:

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

(1)多部门协作机制:建立卫生和计生、教育、公安、旅游等部门流动人员疟疾防治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工作交流。

(2)信息通报制度:县卫生和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教育、公安、旅游等部门的协调和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及时掌握出入本地区流动人员的动态。

加强出境人员疟防知识宣传和防护。

加强入境人员疟疾筛查:

(1)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返回居住地的境外输入疟疾病例以及居住地周围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相关人员特别是同批集中入境人员进行追踪随访和疟防知识宣传。

(2)旅游、公安等部门应及时提供相关人员信息,协助卫生和计生部门做好入境人员疟疾防治相关工作。

加强境内流动人口疟疾防控:

(1)在疟疾流行区建设大型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为施工人员提供蚊帐等必要的疟疾防护用品,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并配合县疾病预防机构做好疟疾防控工作。

(2)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实行属地化管理,病例由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3)公安、卫生和计生等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做好流动人口疟疾病例追踪、重点人群筛查和相关信息沟通等工作。

(五)完善疟疾监测检测网络。

1. 1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所有网络直报的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的血片进行复查。并抽查至少5%的发热病人阴性血片。

1. 2各级实验室应当定期进行技能考核与质量控制,确保实验室网络正常运行。

1. 3监测点的选择与分布。

负责单位:全县各医疗卫生机构及各镇卫生院。

监测内容和方法:

三热病人血检:各监测点要求常年开展三热病人血检工作,并以5-10月为血检重点时期。

(六)消除疟疾能力建设和技能培训。

1. 1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

培训对象: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疟原虫镜检专业人员,县直医疗卫生单位相关检验人员;各镇卫生院检验人员。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疟原虫镜检理论和操作技能。

培训方法:采用培训班集中培训方式,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员负责疟原虫镜检理论讲课、实验室示教、学员实践操作和考核。

1. 2疟疾诊治技能培训。

培训对象: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发热门诊、内科、传染科等科室临床医生;镇卫生院门诊医生;所有村卫生室村医。

培训内容:包括疟疾防治基本知识和疟疾诊断及治疗相关技能。

培训方法:采用培训班集中培训方式,由各镇卫生院负责授课。

1. 3.疟疾防治知识和消除疟疾工作技能培训。

培训对象: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各镇卫生院防保人员。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疟疾防治基本知识和消除疟疾工作相关要求和技能。

培训方法:采用培训班集中培训方式,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员负责授课。

五、 政策和保障

(一)组织保障。

1. 加强政府领导。县政府要把消除疟疾工作列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成立消除疟疾行动协调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办分管卫生领导和县卫生和计生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局、卫生和计生局、教育局、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安局、财政局、文体旅游局、爱卫办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加强组织协调,完善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工作到位。

2. 卫生和计生部门负责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消除疟疾工作方针、政策、规划和措施,做好综合协调工作。

3. 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负责将消除疟疾工作相关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疟疾防治专项经费,并加强资金监管。

4. 公安部门配合卫生和计生部门做好出入境人员疟疾防治健康教育、疫情监测和出入境防病管理,及时与卫生和计生部门沟通有关信息。

5. 文体旅游部门负责安排多种形式的疟疾防治知识宣传。

6. 教育部门负责在中小学校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7. 科技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把疟疾防治科研项目列入科技计划。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方案,依法、科学开展消除疟疾工作。

(二)机构和人员。

1. 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设立县级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办公室,并设有负责消除疟疾工作的防疫科;要配置至少2名专(兼)职疟疾防治技术人员。

2. 镇级:各镇卫生院要配备至少有1名专(兼)职疟疾防治技术人员。

(三)经费和物资保障。

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当地消除疟疾工作计划和任务需求,将消除疟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按照全球基金项目管理要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单独的全球基金项目帐号;按照国家消除疟疾计划要求,县疾控机构要合理利用各级财政安排的疟疾防治资金和全球基金项目经费,切实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和审计,保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

(四)督导检查和考核。

1. 血检质量督导检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对所辖区镇卫生院开展1次督导,对被督导单位近3个月的全部阳性血片进行复核,阴性血片复核5%,并将血片复核情况反馈给被检查单位。

2. 疟疾防治工作督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对辖区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1次督导,对现症病人管理、休止期根治、人群服药、疫点处置、健康教育等相关工作进行指导。镇卫生院每年对辖区内各村卫生室进行1次督导。

卫生和计生部门要定期组织对消除疟疾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情况进行通报,以确保消除疟疾目标顺利实现。

3. 考核评估:博罗县消除疟疾行动协调小组将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全县消除疟疾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通报。

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三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疾病防治政策,根据县卫生局关于《长武县医院xxxx年消除疟疾工作计划》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要求,切实抓好我镇xxxx年的疟疾防治工作,结合我镇实际,特拟定此工作计划。

一、健全成立组织机构,加强技能培训

按照我县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的要求,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我镇的疟疾防治工作任务,首先我镇成立了我镇的疟疾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的任务及职责,做到分工明确任务细化。其次我镇卫生院防保科组织院内医务人员及各村卫生室负责人认真学习了疟疾防治知识、会后对培训效果做出了测试。并对培训效果作出总结。

二、村医院配合镇卫生院开展血检工作。

疟疾的防治重点在于疟疾病人的发现及治疗和对疫点人员的预防以及群众对疟疾防治的掌握,根据疟疾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发现疟疾病人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涂制三热病人血片,镜检查找疟原虫。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安排和要求,我院将在全镇全面开展疟疾血检工作。由村卫室负责将发热病人转诊至卫生院,卫生院门诊负责专册登记、化验室负责血检登记并将血检样品送医院防保科、由防保科负责每月25日以前将样品送县CDC。

1、血检工作任务80人份。分别在6个村卫生室(任务分配见附表)2、血检主要对象:三热病人(即:疟疾现症病人,疑似疟疾病人,发热原因不明的病人),流动人员的发热病人。

3、时间要求:xxxx年3月1日至xxxx年10月31日前。

三、4.26全国疟疾宣传日宣传活动

疟疾防治,关键在于宣传疟疾防治的知识要点,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疟疾的防治知识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全民皆兵的格局,争取在xxxx年在我县达到消除疟疾,于是我镇将在xxxx年4月26日举行全国疟疾日宣传,具体安排如下:

1、宣传时间:xxxx年4月26日

2、宣传地点:我镇医院、镇街道及6个村医院所在地开展日宣传活动。

3、宣传的内容:疟疾防治知识

4、宣传的方式:发宣传单或展板、宣传画、设立咨询台等。

5、整理宣传总结并上报总结和图片。

四、病例处置和疫点处置

加强对打工人口的监测,流行季节严密注视疟情,对疟疾病人及可能有疟疾病的病人进行个案调查,对病家周围人群进行预防服药(并按八日疗法服药)。对疫点进行消杀,所有居民走访调查;对近2周内有发热史者采集血样进行疟原虫镜检或者快速诊断,对疟原虫阳性者,给予规范治疗;在出现本地感染/输入性恶性疟病例的自然村和居民点,实施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等灭蚊措施;向居民发放疟疾宣传资料等方法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教。

五、切实做好资料汇总上报工作

疟疾疫情及血检开展情况每月汇总并按时样品,其它资料要县CDC的要求及时上报。

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1.20xx年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

2.20xx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方案

3.20xx年全国疟疾日 宣传活动方案

4.20xx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方案

发热门诊建设工作计划篇4

一、工作目标与防控任务

通过明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职责,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和社区群众力量,有效落实登革热预防和控制各项措施,在预防控制工作中逐步掌握我市登革热流行病学规律,提高防制、诊疗技术水平,形成一个多部门协作、群众广泛积极参与的防制机制,最终减少乃至消除登革热疫情对我市居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控制和消灭白纹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措施。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发动群众,坚持落实以环境整治、清除室内外白纹伊蚊孳生环境为主导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将白纹伊蚊密度控制到不致发生流行的程度。

二、防制措施

(一)开展健康教育。

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开展广泛、有效的宣传教育,普及登革热防制知识,使群众自觉行动起来,清除室内外白纹伊蚊孳生场所,预防控制登革热。

(二)加强环境治理及媒介监测和控制。

通过整治市容环境卫生,清除室内外蚊虫孳生地,落实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组织开展全市经常性防蚊灭蚊行动,控制或消灭登革热传播媒介,阻断登革热传播途径。开展白纹伊蚊密度、消长、生态习性、抗药性等监测和白纹伊蚊综合防制的调查研究,指导控制传播媒介。

(三)加强人间疫情监测。

加强登革热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和登革热疫情监测工作,掌握全市疫情发展动态、流行病学规律和影响因素,为预防控制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市、区(县级市)防疫机构和临床医疗单位间的监测网络,确保监测系统灵敏、可靠。及时分析监测信息,并向有关部门交换或通报疫情和监测动态。

(四)开展业务培训。

大力开展培训工作,提高监测人员、疫情处理人员、临床医务人员登革热防制知识水平,保证监测、防制、诊疗工作质量。

(五)严格控制疫情。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市传染病防治规定》和《登革热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等,加强传染源管理与蚊媒控制,及时、规范地处理疫情,隔离治疗病人;紧急杀灭成蚊,清除蚊虫孳生地,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

(六)提高救治水平。

提高登革热诊断水平,减少登革热漏诊和误诊现象;必须将病人送入指定医疗机构及时救治,做好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力争不发生死亡病例。

(七)开展科学研究。

加强登革热流行病学、媒介生态学、实验室诊断、应急疫情处理、临床诊治、危重病人救治技术的研究。

三、组织机构与经费保障。

建立以市政府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市长为召集人,市宣传、卫生、爱卫、建设、城管、市政园林、环卫、教育等部门参与的市登革热防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疫情,分析、研究防制形势,协调各部门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放办法,指导全市登革热的防制工作。各区(县级市)政府、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相应建立和健全登革热防制领导机构,加强对当地登革热防制工作的领导。各级财政部门根据疫情防制的实际需要,投入必要的防制经费及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灭蚊工作经费。

四、职责分工

(一)各区(县级市)政府、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各区、县级市政府要协调和督促本辖区各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和社区执行防治方案,落实各项防治措施,预防登革热的发生与流行。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是所辖区域登革热预防控制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应经常组织发动和督促本辖区开展爱国卫生行动,定期清理卫生死角,清除积水,做好防蚊灭蚊工作,消除室内外白纹伊蚊孳生地,确保达到蚊媒控制指标。防控工作要覆盖本辖区各居(村)委、机团单位、住宅小区、公共地带、工地等。疫情发生时应立即组织由卫生、防疫、爱卫、宣传、教育、城建、街道消杀站、社会消杀公司等部门或单位组成的登革热疫情处理专业队伍,根据市、区(县级市)登革热疫情处理机构提出的疫情控制意见开展行动,宣传登革热防制知识,发动群众共同做好本辖区紧急灭蚊、清除蚊虫孳生地的工作。

(二)宣传部门。

定期开展预防控制登革热宣传,组织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全市"消灭蚊子,预防登革热"的公益宣传,在黄金时段播放登革热预防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群众自觉参与防治登革热行动。

(三)卫生部门。

卫生部门是登革热预防控制策略和技术方案的制订者和防制效果的评估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登革热疫情控制领导小组和工作队伍,统一指挥、协调,保证人、财、物的到位,把登革热防制工作作为卫生防疫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开展登革热人间疫情监测和蚊媒监测。对登革热流行病学规律、流行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组织登革热实验室诊断、临床治疗技术的研究。通过监测和调查研究,了解登革热的分布规律、变动态势和影响因素,尽早发现疫情的流行或暴发,及时分析疫情形势和监测信息并向有关部门通报,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策略、技术措施、方案,并评价防治效果。

制订全市登革热预防控制的长期和近期计划,组织计划的实施和评价。提出登革热疫情预防控制方案。检查、指导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评估疫情控制效果。加强对登革热预防与控制的技术指导。举办登革热防制技术、防蚊灭蚊技术培训班。积极配合爱卫部门做好全市防蚊灭蚊工作。在疫情发生时,区、县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按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定疫点范围,并迅速组织疫点媒介控制工作的实施。做好病人救治工作。各医疗单位发现疑似登革热病例,要立即电话报告当地防疫机构,同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收治登革热病人的医疗机构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防止院内感染。开展登革热防治知识培训,特别是急诊、内科、儿科门诊医生要掌握登革热诊疗技术,提高诊疗水平,做好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努力减少死亡病例。

(四)爱卫部门。

负责组织全市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城市卫生水平。市爱卫办要制订全市防蚊灭蚊计划,积极发动群众和机团单位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全市统一防蚊灭蚊行动,督促检查各区、县级市落实防蚊灭蚊措施。区、县级市爱卫部门要负责辖区内防蚊灭蚊工作,充分发动群众和机团单位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各种有效措施降低辖区内蚊媒密度。定期抽查辖区内防蚊灭蚊情况,并将检查情况向卫生部门通报。组织消杀站、专业消杀公司对辖区所有学校、医疗机构、工厂等机团单位和居民小区、公共地带、工地等反复进行灭蚊,确保达到蚊媒控制指标。疫情发生时与卫生部门一起组织街(镇)、居(村)委会积极做好疫点及邻近范围的灭蚊工作。加强对城市卫生的检查,提出检查方案和整改措施。

(五)建设部门。

加强建筑工地的环境卫生管理,制订建筑工地的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定期监督检查建筑工地特别是停建工地灭蚊和清除蚊虫孳生地的工作,配合街道落实建筑工地的防蚊灭蚊措施。

(六)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

积极配合建设、爱卫部门,加强对建筑工地环境卫生的监督检查,对违反防蚊灭蚊有关规定的建筑工地,依照有关法规责令整改,并予以处罚。区城管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定期检查辖区内建筑工地的各类积水,确保建筑工地不成为蚊虫孳生地。

(七)市政园林部门。

做好市政设施及公园的防蚊灭蚊工作,搞好公园环境卫生,清理公园、广场、花圃、苗圃的垃圾,清除废弃和闲置的积水容器,水池、水景、沟渠等积水应有防蚊措施。做好下水道的清疏工作,保障排水通畅,防止形成蚊虫孳生地。掌握二次供水设施卫生状况,督促业主完善二次供水的防蚊管理,检查二次供水设施落实防蚊措施的情况。在登革热流行季节,在公园内开展预防登革热的宣传。

(八)环卫部门。

加强环境清扫及垃圾的清运工作,及时清除地面积水及各类积水容器。

(九)教育部门。

督促各类学校和托幼机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搞环境卫生,清除蚊虫孳生地。秋季开学前组织学校对校园进行全面灭蚊并清除蚊虫孳生地。将预防登革热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本,对学生开展健康教育。要求学校每学期在月、月对所有学生讲授一节预防登革热健康教育课,并发动学生回家清除蚊虫孳生地。

五、考核评估

(一)评估内容。

组织机构年度运作情况。各区(县级市)、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经费投入情况。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包括健康教育覆盖率、群众(或学生)登革热知识知晓率、行为正确率(要求入户开展问卷调查,每街、镇调查 位市民)、宣传材料发放数量、小区宣传栏宣传情况、公共媒体宣传情况(统计次数,累计小时)。环境治理情况。包括闲置工地数量及管理情况,拆迁工地数量及管理情况,公共地带、楼房间、雨棚、天台垃圾清理情况。发动爱国卫生运动次数、参与率(按"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相关指标进行检查)。蚊媒密度指标。行政街或建制镇民居的布雷图指数控制在以下,行政街除民居以外的各种室内外环境各类存水容器和积水中标准间指数达到以下,废弃及闲置积水容器率不超过%。疫情处理指标。疫点布雷图指数必须在周内控制在以下,对疫点采取措施后在一个最长潜伏期之后没有新发病例,疫情持续时间,每一疫点杀灭成蚊次数、间隔时间。监测指标。完成监测计划情况(病原学、血清学监测数量),蚊媒监测频次,是否建立监测数据库,是否定期分析监测数据,疫情报告情况,监测网络人员培训情况,登革热知识掌握情况(试题考查)。传染病管理与病人救治指标。住院隔离率,首诊误(漏)诊率,平均发病至入院天数,平均发病至确诊天数,入院至接到报病平均天数,平均住院天数,人均住院费用,病死率。

发热门诊建设工作计划篇5

(一)坚持规划引领,依法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一是编制“十三五”__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慢性病防治、血吸虫病防治、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结核病防治等专项规划,制订__市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开展2016年疾病预防控制重点课题调研。二是按照《2016年浙江省公共卫生任务书》要求,规范开展各项公共卫生工作。三是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精神卫生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和《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二)创新工作机制,有效提升重点传染病防控能力。一是完善市、县两级公共卫生委员会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联防联控,有效防范传染病输入,及时有效处置聚集性疫情,切实做好G20等重大国际峰会期间的传染病防控工作。二是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版)》要求,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和分析研判,落实重点传染病防控年部署、季调度、月评估制度,规范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重点场所聚集性疫情的处置。三是推进艾滋病综合防治,加大对高校学生、男男性接触者、性病门诊就诊者、低档暗娼等重点人群的宣传干预力度,提高艾滋病快速检测点的覆盖率和检测服务的可及性,扩大监测覆盖面;探索医防整合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根据国家调整后的标准,规范感染者随访管理,加强感染者和病人的抗病毒治疗;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健全城乡社区预防艾滋病和性病专职干预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四是推进结核病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完善疾控机构规划管理、医疗机构转诊、定点医院收治、基层卫生机构追踪管理的“医防合作、综合防治”服务体系;落实肺结核及耐多药肺结核病人定点规范诊疗;加强学校及流动人口的结核病防控;开展结核病防治督导,规范结核病社区健康管理工作。五是加强以霍乱为重点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H7N9流感为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布病为重点的人畜共患病和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加强牲畜交易、屠宰、饲养等重点人群布病监测;加强病媒生物综合监测和防制,避免因防控不力导致寨卡病毒病、登革热等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和蔓延。六是做好麻风病可疑症状监测和治疗工作,严格贯彻实施浙江省预防与控制梅毒和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加强性病报告和治疗管理。七是加强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对传染病的发现和报告能力,规范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工作。八是结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和大数据的分析利用。

(三)夯实免疫屏障,持续做好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一是规范预防接种管理,认真落实常规免疫、日常和集中式查漏补种和应急接种各项措施,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认真推进国家免疫规划和二类疫苗接种工作, 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做好消除麻疹和维持无脊灰状态工作。二是继续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急性迟缓型病例(AFP)、麻疹和乙肝等病例监测工作,规范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处置和补偿工作。三是积极开展国家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专项活动,加强督查,规范疫苗采购、运输、储存、供应管理,提高安全接种意识,避免发生接种差错事故。

(四)推进综合防控,不断提升慢性病防治工作质量。一是加强部级、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和管理工作,进一步扩大创建覆盖面,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二是加强慢性病监测和网络直报,结合分级诊疗和社区签约服务,完善“医防结合”的慢性病防控和管理模式,推进实施国家和省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抓好死因监测、慢性病及营养监测、癌症早诊早治和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干预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三是开展慢性病防控相关“宣传日”活动,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核心信息宣教、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适宜技术和工具研制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培养等。四是对符合适应症的学生实施免费窝沟封闭,提高服务质量。

(五)巩固消除成果,继续抓好重点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治。一是继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成果,做好碘盐和碘缺乏病监测工作,以县为单位实施重点人群碘营养状况监测评估。对尚存的地氟病村,要结合“五水共治”,配合水利部门做好改水项目。二是继续实行“春秋两季”查灭螺工作,加强螺情监测和联防联控,加快实施有螺环境改造项目,有效压缩钉螺面积,

开展以流动人口为重点的查治病和晚血病人救治工作。加强督导检查,确保不发生本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三是推进消除疟疾工作,及时发现处置输入病例,顺利通过省卫计委对我市的消除疟疾考核。(六)加强健康监测,切实做好五大卫生工作。一是继续推进环境、职业、放射、营养和学校卫生管理职能转变,理顺工作机制,加强能力建设,继续开展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等热点问题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二是做好环境污染物监测与风险评估、重点职业病及其危害因素的监测与风险评估、医用辐射防护监测项目;开展学生营养状况监测与干预,会同教育部门做好学生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和学生常见病防控工作。

(七)加强风险评估,确保完成食品安全工作任务。一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市疾控中心风险监测能力(设备配置)达到国家参考品目的85%以上,并逐步建立覆盖市、县两级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二是认真开展风险监测,确保卫生计生系统风险监测样品数达到辖区每千人口1件以上。加大对高风险隐患食品和重点区域食品的风险监测,确保G20峰会期间食品安全工作的万无一失。三是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加强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食源性中毒性病例以及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监测,加强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报告,全面推动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信息系统(HIS)与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的对接。四是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定期会商、通报风险监测结果,及时向同级政府和有关监管部门通报食源性疾病报告和流行情况。

(八)加大排查力度,预防和减少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发生。一是加大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排查力度,提高检出率,指导社区做好患者发现、诊断、评估、登记、治疗、随访和双向转诊等工作,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预防和减少肇事肇祸事件。二是推动综合性医院精神(心理)科建设,继续做好686项目,做好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培训和基层医师加注精神卫生执业范围等培训工作。三是配合省卫计委做好“12320”心理援助热线的建立,提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四是完善《浙江省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出院患者信息归属分类报送、转送工作,做好G20峰会期间精神卫生安全保障工作。配合综治部门,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以奖代补工作。

(九)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强化行风建设和宣传教育。强化全局意识,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主体责任,强化“一岗双责”。加强各类项目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执行力,树立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围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点,以各类卫生宣传日为契机,创新疾病防治政策、知识和工作成效的宣传方式,融合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不断提升大众健康素养水平。

(一)加强部门协作,做好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各地各单位要进一步健全和规范联防联控运作机制,加强部门间、军地间和地区间协作,充分发挥好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作用,做好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和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一是强化H7N9疫情防控。进一步做好宣传教育、疫情和外环境监测、早诊早治、溯源调查和督导检查工作,协助有关部门落实活禽交易市场管理和“清洁消毒休市”等各项防控措施,做到联防联控综合防治。二是严防中东呼吸综合症、登革热、寨卡病毒病、脊灰野病毒等输入性传染病输入。加强疫情形势研判,加大病媒生物监测力度,认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应急预案,提早部署,防患于未然。三是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和应对工作。各县(市、区)卫计局要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联系,提高学生相关疫苗接种率,加强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管理,有效防控各类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二)加强疫情监测,做好重大活动应急保障工作。一是做好G20杭州峰会卫生保障工作,在6月底之前,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信息报告、风险评估和预警响应等工作的自查自纠和督导检查工作;强化各项保障措施,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确保各项重大活动顺利进行,切实避免因疫情、安全事件给活动举行带来负面影响。二是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商制度。按规定完成区域内疫情风险评估报告,确保对每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开展专题风险评估;推进卫生应急预案规范化管理,强化信息及时报告和快速反应>:请记住我站域名/<,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公众科学理性看待和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发热门诊建设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功能分区资源共享绿色医院

一、项目概况

位置:项目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城东北方向。建设用地东侧隔路(12米)与县城居民区相连,南侧紧邻居民区,西侧临百草岭大道(36米),北向紧邻西河河滨路(18米)。用地平坦,交通便利,周边城市设施配套较为完善。

用地:项目用地面积32668.2 (合49亩);总建筑面积55148 ,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总建筑面积29253 ,二期总建筑面积25895;医院建设按照国家制定的二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执行,具备二级综合医院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功能,设置病床数499张。总的建设目标为,一次规划设计,分两期实施。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工程、公用辅助工程、环保工程等。主体工程包括住院楼、门诊楼、急诊楼、医技楼等;公用辅助工程包括供电设施、供排水设施、通风系统、停车场、周边道路等;环保工程包括污水处理站、垃圾收集间、相关绿化设施等。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1年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甲方提供的地形图和道路红线及设计委托书

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8.《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9.《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

1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11.建设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通知单和地形图

12.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定位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和任务书

13.国家相关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技术规范和规定

14.当地政府提供的规划意见书

三、项目目标

1、创建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康复、休闲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医疗中心。

2、以人为本,体现对医院内的各种使用者的关心,创建适宜的就诊、工作空间。

3、尊重地方建筑文化和地域特色,将现代化的医疗中心和大姚传统建筑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4、注重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营造温馨、舒适、人性化的绿色医院。

四、总体规划布局

1.大姚平安医院作为独立的建设项目,医疗用房的功能基本完整,科室配置基本齐全,可以独立运营发挥自身效能,根据规划的发展,总图预留了部分用地,可增加和完善其它医疗服务功能。

2.沿用地西北角各退让道路约25米,布置医院一期主体建筑(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一期主体建筑南侧预留二期医技部和二期住院部,一期主体建筑在西向百草岭大道和北向西河河滨路一侧各留一至两个出入口。门急诊是医院最前沿的窗口,是接触病人最早、最多的场所,门诊部具有功能、流线、使用人群复杂的特点,因此将门诊部面向百草岭大道,毗邻主要人流来往的干道,是展示医院形象的所在,是整个区域的构图重点,占据首要位置;住院部位于医疗区的北侧,在干道西河河滨路上有较好的景观,南面全部为病房,面向开阔的绿化庭院;医技部位于两者之间,便于衔接住院部及门诊楼两者的功能。

3.其他附属用房呈现分散而又联系的布局,其中职工活动中心和保障用房为一期建设,行政楼、实习生公寓、食堂为二期建设,附属用房与主体用房有一定的间距,且联系紧密。

五、交通组织

本项目在西向临百草邻大道(36米)一侧开设一个门诊主出入口和一个急诊出入口,在北向的西河河滨路(18米)路开设一个住院人员出入口,在东向的规划路(12米)设置一个后勤供应出入口。以主体建筑为核心,内部主要道路(7-9米)呈环形设置,行政办公楼、后勤供应房和职工食堂等建筑与主要道路各自连接,在主体建筑的西侧、北侧设置集中式的停车场,在各个行政后勤用房周边设置小型的停车场,各个功能区周边均设置消防通道或环道。满足消防疏散要求和方便管理,区内道路宽度约6米。静态交通方面考虑地面停车,主要停车场位于主体建筑周边,停车位能满足院区停车需要。

严格规范内部人流、车流及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洁净物资与废弃物均设独立的通道与出入口,做到清洁路线与污染路线分开,互不交叉。医院主入口设于城市干道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界面,根据门诊的特点,设多个出入口,方便各种就医人;污物出口设于南侧城市支干道上,远离门诊主入口,出口隐蔽。

明确各功能联系,医院各功能楼布局联系疏密有致。纵观全局,医院建筑按照其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进行集中与分散设计。医疗区的医技与门诊、住院紧密联系,门急诊部与住院部的病患与医技部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将医技楼设于门诊楼与住院楼之间的交通枢纽上,通过水平和垂直交通元素进行有机的联系,使得总体分区合理,开合有致。

六、绿化景观

本项目在主体建筑东侧和南侧成片绿化、集中造景;草坪、 灌木、乔木、观赏类花卉与点缀在绿树花木丛中的亭台楼阁以及艳丽的广场砖相得益彰;内部环形道路东侧和南侧做带状绿化,西侧沿百草岭大道和北侧西河河滨路作二级道路景观绿化和生态式停车场,多层次、多维度的绿化方式,绿化系统由自然原生态景观、屋顶功能绿化、屋顶节能绿化等构成,形态丰富的绿化方式与建筑之间形成穿插与渗透的亲近自然的空间和错落有致的景观,满足了医院生态景观需要,以及病患、医生的活动、休憩之用。其他小面积绿地,分散于整个区域,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

本方案强调绿色景观与建筑融合,将自然的阳光与空气引入建筑内部。自然园林的“治愈力”和现代医疗一起,共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七、节能设计

大姚县属于VB(温和地区),设计需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50189-2005的规定,住院部的病房全部朝南,门诊部和医技楼朝西向房间的外窗设置水平遮阳板,楼电梯间、内走道全部自然采光,屋顶设置太阳能集热设备,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门诊大厅为玻璃采光顶,侧向百叶自然通风,围绕大厅做垂直绿化。

在多层建筑及退台屋面设置屋顶花园,既调节了微气候环境,又起到保温节能、雨水利用、美化环境、保护建筑等作用。

八、人性化设计

设计中强调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

1、布置富于乡土意味的中庭绿化,让人性回归自然;

2、缩短医患步行距离,减少高度转换,清晰科室方向性;

3、无障碍设计,大到医院规划布局,流线控制,小到功能房间以及建筑施工的细技末节,无不体现这一原则。

九、建筑造型

在提倡自然环保与强调资源整合、集中管理的双重考虑下,采用了高低结合的相对集中式设计。兼顾到水平式与集中式的优点,功能分区明确,流线便捷、清晰,住院部为高层建筑,相对垂直发展可集中管理,留有水平发展空间,门急诊医技楼为多层建筑,总体上错落有致,有利于丰富造型。医院作为一种公共建筑,同时存在着公众形象与医疗场所两种外形特质,建筑外观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建筑外墙以中黄色涂料加纵横向分格缝,摸拟铝塑板效果,女儿墙采用白色架空金属栏板,外窗采用结构梁柱自然划分,门诊部西向沿窗上口外挑横向遮阳板,居中门厅采用大玻璃幕墙。

雅致明朗的立面色调,简洁精致的建筑细部,以及穿插其中的退台绿化,让医患置身其中倍感温馨舒适。

十、主要单体建筑功能设计

1.门诊、急诊及医技楼

门急诊楼为四层,医技楼为六层。

门诊部以尺度开阔的中庭组织建筑入口空间,在视觉上是空间系列的高潮和导向中心。医院的所有部门都围绕着一个大型的中庭布置,垂直交通电梯,公共活动场所以及植物、水景、照明等都有秩序地设于中庭周边,创造了一个有静有动,构图丰富,充满生机的公共空间。

门急诊及医技楼采用医患分流,洁污分区的布局。患者由西北侧入口广场进入门诊大厅,由电梯到各层诊室,各门诊医技侯诊区由景观共享大厅连接,使患者的就诊检查路线便捷。医护人员由南北两侧进入门急诊医技楼,经过卫生通过,由医护专用楼梯及通道到达工作区域。将急诊和急救分开设置,急救的绿色通道,可保证危重病人的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与放射、手术部的便捷联系使急救功能更加完善。

2.住院楼

住院楼为九层,一期有250床,分为中医老年病科、内科、妇产科、儿科、外科、五官科6个护理单元,每护理单元30床左右,各护理单元的端部设置科室手术室;污梯及餐梯分设于护理单元两端;病房全部南向布置,具有良好的景观朝向,医护用房成区设置,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

住院楼的退台屋顶花园,为医患提供了欣赏风景和沐浴阳光的休憩场所。

3.手术中心

采用梳状多通道的布局,医生设单独出入口,手术部与各ICU间同层布局,既可避免术后感染,又是对危重病人的尊重。

十一、设计心得

医院是一个经济性及持续性的医疗机构,它会因为社会的变迁,医疗设备的更新或医疗观念的改变而产生相对的成长,因而医院规划建设必须要有前瞻性,在医院建设开始前应充分调研、周全策划、准确决策、科学规划。

大姚平安医院属民间资产、个人参股、自筹建设,为配合医院的成长,预算的编制,经营方式及土地取得等各项因素,建设采取整体规划、分期建设,在处理好目前建筑布局的前提下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且让未来的建设能依循总体功能脉络发展,使未来延伸的建筑与老建筑无缝对接,达到流程顺畅,资源共享,这样既可缓解建筑方资金压力,又能更好的适应飞速发展的未来。

发热门诊建设工作计划篇7

2004年上半年我区防病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本区实际情况,精心制订工作计划,认真组织落实,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以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防治工作为重点,带动肠道传染病控制及计划免疫开展,全面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各项防病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下,无暴发疫情发生,防病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科学管理,顺利通过计量认证复评审工作

为保证本单位出具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公正性,减少和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根据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实施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的通知,我们积极进行换证的各项准备工作,努力克服资金短缺、设备陈旧、人员少等种种困难,制订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订了严密的控制措施,形成了五个方面的质量体系文件以及各种有关质量的规章制度,通过管理评审和内审表明,该质量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能够对所有影响实验室质量的活动进行有效和连续的控制,于二月下旬申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我区的计量认证进行复评审,通过艰苦卓越的不懈努力,于四月下旬顺利通过省计量认证复评审工作,确保卫生检测质量。

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禽流感防制工作成效显著

为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非典疫情,我区制定下发了《2003~2004年度全区卫生系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和《贾汪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报告实施方案》,有效加强疫情报告的法制化管理。根据上级要求,我区于去年11月份和今年4月份两次启动了非典应急防控体系,加强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做好各项“防非”物资储备工作,坚持24小时疫情值班和应急处理小组值班制度,实行非典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开展了非典疫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及因病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工作。为了能够及时快速处理疫情,提高疫情处理质量,我们于5月4号假日期间组织了非典疫情处理模拟演练,并且顺利通过市卫生局组织的模拟演练,得到“反应快速,技术过硬”的高度评价。通过演练,有效地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

今年年初,全国发生了数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为预防人禽流感疫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中心多次组织人员进行人禽流感知识的培训,并负责对全区各单位成立的应急处理大队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储备充足的消毒药械和防护用品,有效的预防了全区人禽流感疫情的发生。

三、依法加强了传染病管理的各项措施,有效控制了重点传染病

在抓好非典防治工作的同时,努力抓好以霍乱为主的肠道传染病及其它重点传染病的防制,全区目前无霍乱疫情和暴发疫情发生。

1、疫情报告管理: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37号令)要求,我区依法健全了疫情管理组织,制定了疫情报告制度,加强了疫情报告人员的业务培训,共组织乡级人员培训2期约160余人,并组织了两次模拟疫情报告测试,全区21家医疗机构于三月初如期实现了各种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因病死亡病例和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工作,我中心还安排专人负责网络直报的卡片审核工作,确保疫情报出后2小时内及时审核,截止6月中旬,全区共报告乙类传染病9种548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96.57%,其中病毒性肝炎171例,淋病32例,梅毒5例,麻诊2例,菌痢28例、肺结核103例,与去年同比上升的传染病有病肝、菌痢、淋病、肺结核上升幅度分别为64.02%、154.55%、220.00%、145.24%。

为发现和掌握急性传染病人就诊后未依法报告的数量,病种和其它信息,第一季度对区人民医院和3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传染病漏报调查,共查出乙类传染病100例,报告97例,报告率为97%。

2、传染病监测和预防控制

对某些重点防制的病种进行定期、定点的监督,研究掌握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全区目前共登记腹泻病人414例,霍乱病原检索52例,检索率为12.6%,占总人口的0.1‰。霍乱外环境水检索12份,海产品及凉拌菜检索5份,均未检索到霍乱弧菌。通过每旬对区属三家医院(人民医院、大吴、青山泉)AFP、麻诊、新生儿破伤风进行主动监测,全区共报告AFP1例,麻诊2例,均已上报并进行了流调采样工作。

为做好今年霍乱防治工作,切实落实各项霍乱防制措施,我区印发了《贾汪区腹泻病防制工作预案》,各医疗机构做好了肠道门诊开诊前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房屋嗽薄⑸璞浮⒁┬档龋?⒂?月1日准时开设肠道门诊,我中心及各医疗机构均成立了霍乱病防治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和疫情处理小组。各医疗机构在参加市疾控中心举办的肠道门诊培训班的基础上开展了全员培训工作,参培率95%以上。

四、加强计划免疫规范化门诊建设,做好预防接种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对照市局制定的计划免疫规范化接种门诊分级验收标准,积极准备,加强软、硬件建设,各接种点配备专题宣传画板,全区统一配备了微机,并完成了计划免疫软件系统的安装、培训及儿童接种信息的录入工作。目前全区已正常使用IC卡。为推进我区规范化门诊验收工作,选择了耿集镇作为计免甲等规范化门诊建设的示范点,召开全区计免甲等规范化门诊建设现场会,为各地门诊的建设提供了样板。我区自查的基础上,上报市局五家接种门诊作为首批甲等规范化门诊的复验单位,有四家通过市局验收。

为提高群众对计免知识的了解,我区于4月25日计免宣传周期间,利用版报、标语、宣传单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共发放宣传单千余份,解决群众咨询约3000余人。为提高全区计免人员业务素质,我中心于三月份组织全区计免人员约60余人进行专题培训工作,并对考试合格人员发放培训合格证。

我区继续加强接种率月报制度,各接种门诊均能做到“五及时、四相符、三一致”,提高门诊接种率,上半年各疫苗接种率均超过98%。

五、结核病、性病、艾滋病防制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我区自去年10月开始实行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今年截至5月底共登记结核病人108人,其中菌阳22例,菌阴81例,结核性胸膜炎5例,新发登记率为2/万,新发菌阳登记率为0.4/万,其中治疗管理38例,菌阳16例,菌阳病人检出率为42%。为加大结核病人发现力度,在“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全区围绕“控制结核病,让每一次呼吸更健康”为宣传主题,利用广播、报刊、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使群众了解到国家关于结核病治疗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了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控制学校结核病的发生和流行,有效发现青少年中的结核病人,在去年开展大中专院校、中学生PPD检测工作的基础上,我中心继续组织专业人员对部分学生进行PPD检测,上半年共接种3450人,强阳性112人,阳性率为3.2%,未发现一例肺结核病人。对于强阳性学生均进行了免费胸透、肝功能检查及预防服药,并定期随访复查。

我区今年无艾滋病新发病例及感染者,对既往报告的病例均已进行流调和管理,并按有关程序进行了告知,目前全区的两例HIV感染者均死亡。

六、开展寄地防常规工作,加大消毒与媒介控制力度

对“三热”病人进行血检是发现疟疾病人的一个最直接手段,自5月份以来,全区共开展“三热”病人血检669人,血检率为0.14%,上半年无疟疾疫情。消除碘缺乏病是地方病防制的一个重点,我中心每月都对居民用户食用盐碘含量进行监测。目前共对九个乡镇36个村居民进行监测,共采样288份,合格碘盐286份,合格率为99.65%。

为掌握本区四害密度,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提供根据,依照工作计划,我中心每月开展鼠密度调查。上半年共布夹1320介,有效夹1298个,鼠密度为0,4-6月每旬开展蚊、蝇密度监测,并及时上报报表。

为杜绝交叉感染,保证就医者安全就医,四月下旬,我中心组织开展了对48家社会办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进行了消毒质量检测活动,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空气、物体表面、人员手及器械等进行了消毒效果监测,同时对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索证登记、毁型、消毒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活动。共采样172份,合格140份,合格率为81.40%。

七、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分析

发热门诊建设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 绿色建筑 整体规划 以人为本 节能减排 环境绿化 无障碍

对于“绿色医院”的概念,不应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医院的绿化、节能环保。绿色医院建设的目标应该是:以确保医疗安全与良好的医疗效果为核心,达到规划设计合理、功能布局科学、体现以人为本、运转快捷流畅、生态节能环保、环境绿化美化,高效运行,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即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是江苏省扬州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02年起,开始在原址按现代化医院标准实施整体改造,工程由门急诊、医技和病房大楼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120000m2,目前已初步完成。医院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从而形成了医院特有的风格。门诊大楼建筑面积26000m2;医技楼建筑面积22000m2;一期病房楼工程(3号楼)总建筑面积21113m2,规划床位533张;二期病房楼工程(1号楼)22200m2,规划床位415张;三期综合病房楼工程(2号楼)总建筑面积28450m2,规划床位300张。现代化的急诊医学中心于今年3月动工兴建,预计2014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一、打造绿色建筑群,创建舒适、安全的环境

建设绿色医院,规划设计要先行,合理的医疗功能布局、医疗流程是关键,应坚持功能第一,服务医疗功能的需求,满足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实现无污染、生态绿化、节能环保、自然采光通风,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医院运营高效、服务高效,让患者享受到优雅舒适的医疗环境、方便快捷的就医流程、优质安全的人性化服务。

(一)建筑设计

新建筑群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如院内主要建筑均南北向布置、门诊设置中庭(有玻璃顶)、部分建筑物中心设置阳光庭院、病房走廊顶端采用玻璃墙等。

在交通组织上,地上、地下通道,垂直交通体系和空中连廊,使各栋建筑物、各功能分区有机地连成一体。各住院病区、门急诊、医技中心层层相通,一个入口进入即可完成整个医疗全过程,极大地方便了患者,有效缓解了首层的交通压力,分散了人流,提高了使用效率。

(二)绿化设置

医院地处扬州市老城区市中心位置,因占地面积受到限制,所以在外部环境的打造上,以“精致绿化、精品绿化”为原则,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院已竣工的绿化面积近15000m2,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景”的景观效果,还把医院悠久的历史背景和现代审美理念相结合,让使用功能和人性化相得益彰。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治疗和康复环境。

(三)环境治理

患者需要静、净、敬且优美的环境。创建绿色医院,要杜绝医院的污染物(如含菌污水和医疗废弃物等)对环境的破坏,防止医院成为危害社会的源头。关于医疗废弃物的收集,医院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分类进行收集,同时按照不同类别分别放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容器内。委托有资质的专业公司用专车将其送至暂时贮存的场所,并进行登记。严格将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开存放,设置警示标识,设防雨装置,设防鼠、防虫、防盗和清洗消毒设施。医院设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检测设备,选用的消毒剂安全有效。定期对污水中总余氯、粪大肠菌群、致病菌等有关指标进行监测工作,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管道。地下排水管网严格按照雨污分流设计施工。

根据相关辐射源、辐射发生装置安全、辐射废液的管理规范,健全操纵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放射性同位素使用登记制度等,配备辐射性废液处理设施,在使用、保存、处理辐射源、辐射性废液过程中规范操作,确保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得到规范处置,无辐射污染事故发生。

二、节能减排、开源节流

(一)节能管理

节能降耗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医院全方位地推进节能技改和资源综合利用。通过技术引进、内部挖潜、广泛宣传,增强全院职工的节约意识和责任感,努力改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能耗统计体系,及时、准确地填报报表,为节能降耗提供了基础数据,并纳入病区独立核算考核标准;空调开关、照明开关、水龙头等关键部位张贴节能标识,定期开展节能宣传工作,使职工节能意识不断增强,节约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和态度。

(二)节能运行

节约用电方面,所有照明均采用LED节能灯管;加强对水泵、空调、新风、电梯等电耗大的设备及日常照明的管理,保证设备高效率运行;部分内区加装VRV空调机组,避免过渡季节“大马拉小车”的现象。

节约用汽方面,全院热水、冬季供暖、食堂及消毒使用的蒸汽全部利用周边热电厂的余热蒸汽,凝结水全部回收再利用;重点加强生活热水及冬季中央空调运行管理,根据天气变化,随时调整供水温度。

节约用水方面,在病区内大面积推广膨胀节水阀;加强用水设备和公共区域用水的日常维护管理,对用水场所定期进行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用水浪费的问题,杜绝跑、冒、滴、漏等现象。

节约用油方面,重点加强车辆百公里耗油指标的管理;对每辆车都设计了油耗登记簿,如实登记公务用车公里数和油耗数量,并实行加油、维修、过路桥费单车账单;公务用车实行科学调度,减少跑车次数,节假日实行停车制度。

(三)信息化建设

医院已全部实现电子病例,通过院内网实现无纸化办公。

药品、物资、库房实现信息资源互通。

引入建筑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给排水、电梯、照明的自动监控以及送排风、制冷中心的自动化节能运行控制。

三、整体规划,完善设施

在总体规划上,紧扣疾病诊治的特点,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好各类疾病的诊治流程,体现各个科室的特点;完善医疗功能布局、流程设计,合理安排医疗空间,缩短患者就医流线,实现人车分流、医患分流、洁污分流,力求创造优美、舒适、便捷、高效的工作和就医环境。

为方便患者就诊,候诊区域的便民设施设计按照多点分布、点面结合的原则,从细节上凸显服务品质,营造了温馨的候诊环境。

门诊大厅、输液室、手术室等候诊区设饮水机、售货机、售报机、售纸机、手机充电器等自助设施。

门诊大厅内配备电脑触摸屏、自助挂号机、自助打印机等设备,收费标准、就医指南、健康教育等各类信息可随时查询;设立导诊服务台,配备专门导医员,对危重、行动不便的患者实行全程导医服务;在候诊区播放患者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让患者安心候诊。

新建、改建建筑都增加了无障碍设施,病房、诊区进出都建有无障碍坡道,花圃走廊建有盲道;公共卫生间配有安全抓杆、扶手;病房病床前均安装了语音提示系统。

四、结束语

在历时十年的整体改造过程中,苏北人民医院始终按照绿色医院的标准和要求,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等方面着手,充分考虑医院建设投入以及使用后的运营和维护成本。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对医疗流程、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通风、自然采光等进行重点规划,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秉承“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努力营造绿色宜人环境,倡导低碳运行方式,推行人性化服务,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优美、洁净、舒适的就医环境。 (编辑 吕志新)

参考文献

[1]吕占秀,倪衡金,赵根田,等.创建“绿色医院”的思考和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2003(12):18-20

发热门诊建设工作计划篇9

一、疟疾防治现状

市疟疾防治工作一直受到党和政府关怀,解放前,市属高疟区,发病人数达5万人之多,解放后,我市坚持实施以消除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有效控制了疟疾流行。1990年经省级验收,市达到基本消灭疟疾县标准。1991年市被列为疟疾基本消灭监测试点县,多年来,市一直控制在达到消除疟疾标准范围内。近年来,随着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增加,我市输入性病例有所增加,特别是自2009年报告53例,其中死亡病例1例、感染途径不明本地病例1例,我市疟疾防治形势日趋严峻。

二、指导思想

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监察部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各级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重视和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切实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形成群防群控的工作局面;充分利用资源,加强交流合作,确保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市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认证,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

(二)工作指标

1、技能培训

(1)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市各综合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关人员,接受过疟疾防治知识及消除疟疾工作技能培训的比例,到2011年达到80%以上,2012年达到95%以上,2015年达到100%。

(2)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市综合医院相关检验人员,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检验人员,接受过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的比例,到2011年达到80%以上,2012年达到95%以上,2015年达到100%。

(3)全市综合医院从事内科、妇科、儿科、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临床专业的医生,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医生,村卫生室医生,接受过疟疾防治知识和诊断,治疗技能培训的比例,到2011年达到80%以上,2012年达到95%以上,2015年达到100%。

(4)出入境管理机构和外出务工中介相关工作人员接受过疟疾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95%以上,2015年达到100%。

2、发热病人疟原虫血片镜检

(1)到2012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市各综合医院都能够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

(2)乡镇卫生院能够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的比例,2012年达到90%以上,2015年达到100%。

(3)以乡镇为单位,对“三热”病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全市年疟原虫血检的总数不低于辖区人口数的2‰;其中疟疾传播季节(5-10月)血检人数不低于年血检总人数的80%。

(4)到2012年,所有网络直报的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接受实验室检查的比例达到100%;镜检阴性的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得到基因检测的比例达到75%,2015年达到100%。

3、病例报告、治疗和个案调查

到2012年,疟疾病例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率达到100%,疟疾病例规范治疗达到100%,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率达到100%。

4、疫点处置

到2012年,疟疾疫点(输入性疟疾或本地新发疟疾)处置率达到100%。

5、健康宣传教育

(1)到2012年,全市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卫生检疫相关工作人员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100%。

(2)在出入境管理机构和外出务工中介等场所放置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材料的比例,2012年达到90%,2015年达到100%。

(三)到2015年需实现的指标

1、完成市消除疟疾考核评估

2、各级领导疟疾病人实验室诊断

(1)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具备疟原虫血检设施和能力。

(2)所有疑似疟疾病人均得到实验室疟原虫血检。

(3)流行病学不能确定感染来源的疟疾病例均得到省、部级实验室的基因溯源鉴定。

四、策略和措施

采取以控制疟疾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疟疾防治的能力建设。实施以加强监测和输入病例处置,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和健康教育,防止继发传播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加强传染源控制和管理

1、及时发现疟疾病例。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三热”(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病人疟原虫血检制度,及时对“三热”病人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或进行快速诊断试纸条(RDT)辅助检测。对RDT检测阳性者,须采血镜检并保留血片备查,尽早发现疟疾病人。

2、规范治疗疟疾病例。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现的疟疾病人均应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治疗。对符合抗疟药试治要求的病例进行试治,有效者应完成全程治疗。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现的疟疾病人,要及时与患者所在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由防保医生或村医负责督导患者服药。

3、疫情报告与病例核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现的疟疾病人(包括确诊病例、临床病例和疑似病例)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报告疟疾病例。已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城市于12小时以内,农村于24小时以内应通过网络上报,暂时不具备直报条件的单位应按要求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对网络直报的所有疟疾病例立即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核实,并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所有镜检阴性的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的血片,应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网络报告的所有病例进行实验室病原学确认和基因分析。

4、疫点处置。在出现疟疾病例并具有传播条件的自然村或居民点(疫点),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开展病例搜索,对近2周内有发热史者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或快速诊断试纸条(RDT)筛查,并对疫点所有居家采取室内滞留喷洒等灭蚊措施。同时,发放疟疾防治宣传材料,提供疟疾防治咨询服务信息。

5、休止期根治。在疟疾传播休止期,对上年度所有报告的间日疟病例进行抗复发治疗。同时,对疟疾患者家属及重点人群开展休止期服药。

(二)加强媒介防制

1、防蚊灭蚊。在疟疾传播季节,各地应当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新农村建设,进行环境改造与治理,减少蚊虫孳生场所,降低蚊虫密度。在疫点采取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等措施进行灭蚊。

2、个人防护。通过开展健康宣教,提高居民的防蚊意识,提倡居民使用驱避剂、蚊香、蚊帐、纱门纱窗等防护措施,减少人蚊接触。

(三)加强健康教育

1、开发宣传健教材料。按照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开展健教需求调查,进行健康教育策略研讨,开发和制作满足需求的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材料。

2、大众媒体宣传教育。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开展大众健康宣传教育。

3、出入境人员健康教育。出入境管理机构要设置疟疾防控宣传栏、在显眼位置放置疟疾防治宣传资料,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要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对出境务工人员、领队、导游人员和游客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培训。

4、社区宣传教育。在医院候诊大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大型工程建设工地等场所,设立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栏或宣传画,定期更新内容。

5、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教育部门应当对中小学健康教育进行部署和安排,疾控机构应当加强对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指导。中小学校在疾控机构的指导下,通过开设疟疾防治健康教育公开课或主题班会活动,开展疟疾防治健康教育,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让学生向家长和周围人群开展宣传,不断扩大疟疾防治知识的传播范围。

(四)加强流动人口的疟疾防治

1、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建立市级卫生、商务、质检、旅游等部门工作交流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工作交流,定期向上级部门报告疟疾流行状况和相关信息。

2、加强出境人员疟疾知识宣传和防护工作。出入境管理机构应当对出境人员宣传疟疾防治知识和提供咨询服务。旅游、商务等部门应当督促旅行社、劳务派出机构等有关单位为出境人员提供搞疟药品和防蚊设施,并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对出境人员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和培训。

3、加强入境人员疟疾筛查、信息追踪。根据出入境管理机构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疟疾筛查信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返回居住地的境外输入疟疾病例以及居住地周围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同行返回人员进行追踪随访。旅游、商务等部门应及时提供相关人员信息,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入境人员疟疾防治。

4、做好境内流动人口疟疾防控。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单位,应当为施工人员提供必要的疟疾防护用品,并配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疟疾防控工作。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实行属地化管理。公安、卫生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做好流动人口疟疾病例追踪,重点人群筛查和相关信息的沟通等工作。

(五)疟疾监测检测网络

1、疟疾实验室网络的建立

(1)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疟疾病原学实验室,负责对辖区内所有网络报告的疟疾病人血片进行复核,并抽查复核5%以上的发热病人阴性血片和复查全部阳性血片。

(2)各医疗机构建立疟原虫镜检站,开展“三热”病人血检。

2、病例主动侦查。由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于流行季节在疫点周围每月开展一次病例主动侦查,探索疟疾病例和疑似病例;对发热病人以及近期内发热史者进行疟原虫检查。

3、媒介监测。按照省、市要求建立媒介监测哨点,每年5-10月开展媒介种类和密度监测,以及杀虫剂敏感性监测。

4、人群抗体水平检测。按照省、市要求开展人群疟疾抗体水平检测采样工作,评估我市疟疾流行程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消除疟疾工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村(社区)应将消除疟疾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明确职责任务,加强组织协调,完善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工作到位。经研究,决定成立消除疟疾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各村(社区)应加强领导,制订规划,落实任务。要根据本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实际,制订本地区的实施方案,签订目标责任书;对没胆实现工作目标的,要追究有关责任单位和个人的行政责任。

(二)强化部门职责,建立协调机制

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协调机制,各司其职,共同做好消除疟疾工作。卫生部门负责制定消除疟疾工作规划及技术方案、人员培训、器材和抗疟药品配置、疫情监测、疫点调查处置、疟疾的诊断与治疗,并做好与各部门的衔接与协调工作。发改、财政部门应将疟疾消除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消除疟疾专项经费,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公安、旅游、商务等部门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相关出入境人员疟疾健康教育、病例监测和出入境防病管理,及时与卫生部门沟通有关信息。电部门负责在电视和广播等媒体安排多种形式的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部门负责在中小学校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科技部门负责把疟疾防治科研项目列入科技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抗疟药品、试剂的生产供应。

(三)严格依法依规,科学开展防治工作

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疟疾突发设情应急处理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方案,依照法律法规,科学地开展消除疟疾工作。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明确专门科室负责疟疾防治工作,并配备专职疟疾防治专业人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有专人负责疟疾防治工作。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逐级分期分批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技能考核,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防治能力。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成立消除疟疾技术指导组,负责疟疾诊断和治疗、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处置及监测等,为实施消除疟疾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五)加大财政投入,落实经费和物质保障

各村(社区)要将消除疟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疟疾防治工作投入,支持消除疟疾工作。各地要充分利用地方财政、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合理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和审计,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各级医疗机构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做好显微镜和实验器材的配置,确保疟疾镜检工作的质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做好抗疟药储备,建立抗疟药分发、信用、库存、使用登记制度,负责抗疟药品的管理,对抗疟药品分发和使用进行监督。

六、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

发热门诊建设工作计划篇10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zyz1119”为你整理了这篇卫生健康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20年10月,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293间,较去年底增加12间,约占全市26%,数量在全市排名1。其中公立医院10间,民营医院16间,社康中心146间,卫生监督及疾控机构7间,慢病院1间,血站1间、诊所937间、门诊部中医馆141间、医务室33间、医疗服务站1间。

医护人员总数15043人(执业医师7354人,同比增加765人;护士7689人,同比增加765人),其中千人口医师2.20,全市3.01,在全市排名第9;千人口护士2.30,全市3.30,在全市排名第9。新冠肺炎发生以来,全系统累计组织专业医护人员超过1000人次派驻隔离酒店,近6000人次参与机场防疫,2000余人次参与深圳湾口岸防疫。

全区病床总数9493张,较去年底增加589张,千人床位2.77(常住人口按照342万计),全市3.83,在全市排名9。

市级以上重点学科方面,全区有1个部级、10个省级、3个市级和1个市重点建设单位等中、西医类重点学科。

预计2020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1836万人次,同比下降18.8%,占全市18.5%。

全区社康全科服务662.16万人次,同比下降17.8%;家庭医生签约服务86.9万人,同比上升5.0%;基本公卫服务703.8万人次,同比上升2.0%;在管健康档案390.6万份,同比上升33.0%。

全区报告法定传染病40650例,同比下降30.0%,占全市21.8%。全区建档有效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别为129919人、48319人,任务完成率分别为91.7%、81.4%,同比分别增长65.9%、67.5%;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7329人,占全市21.9%,同比上升0.5%,规范管理率96.2%,服药率87.5%。

全区分娩量为45162人,同比下降9.7%,占全市分娩量的24.3%。

确诊新冠肺炎病例64例、无症状感染者8例,全部康复出院,无死亡、危重及重症病例。

二、2020年工作总结

(一)新冠疫情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区卫生健康系统主动担当、提前部署,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并成立局疫情防控指挥部,出台防控方案,储备防疫物资,加大监测预警,强化发热门诊管理和预检分诊制度落实,按一线二线三线统筹医疗、公卫、社康医务力量,构建起排查、检测、救治、流调、消杀队伍全员投入。用时12天完成新冠应急处置中心建设,紧急采购/改造14辆负压救护车,新改建48间负压病房、358间隔离病房;加快8家区属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负压病房规范化改造;统筹全区18家核酸检测机构,投入4646万元加强14间区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单管单份日最大检测量可达3.1万份。2019年12月7日率先推出“罩你出行”活动,在全区安装口罩箱300个,发放口罩50万只,号召患呼吸道疾病市民戴口罩文明出行;省一级响应期间累计发现96.9%的确诊病例;离鄂通道开放后,在全市率先发现湖北来深无症状感染者;境外疫情暴发后,持续做好涉外航班疫情处置工作。疫情发生以来,全区全面落实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区内人口占全市1/4,确诊病例64例,不到全市1/7,实现社区“零传播、零扩散”。

(二)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提升。明确2大临时议事机构规则,编修2大专项预案,组建12支卫生应急专家队伍和10支专业队伍,联合多部门构建“制度+科技”的区、街道、社区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处置网络。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进一步加大严重创伤救治基地建设,全区公立医院实现急救设备统一采购,基础实施建设统一标准,急救专业人员统一调配。新增负压救护车14辆,新申请院区急救站点4个,加大院前急救能力建设力度。启动区内创伤相关专业专家联合值班制度,建立ECMO快速反应小组、血管小组、脑外伤小组、胸腹联合小组等专业技术组,配备急救必须小型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实现紧急救援资源共享高效应对。成功举办“院士高峰论坛”系列活动,陈薇等5位院士齐聚宝安,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建言献策。举办应急救护培训班337期,培训学员24056人,安装AED469台。在全省率先建立社区红十字工作站,成立社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

(三)医院建设进一步提速增效。科学谋划“十四五”期间全区“9+4+3+1”医院项目规划。发挥区医院规划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作用,重点新改扩建项目建设加快,完成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第二阶段建设,启动二期前期工作;年底可完成区人民医院原计生中心业务用房、区人民医院过渡业务用房、中医院(集团)西院区和石岩人民医院(二期)等装修改造工程,以及航城、福海、新桥、燕罗4个街道社区医院的建设,新增病床1000张。完成空海救援医院、儿童医院基坑与基础工程前期工作以及区人民医院整体改造工程(二期)上部主体工程、区中心医院整体改造(二期)、沙井人民医院扩建(二期)前期工作,并将在年底开工。推进松岗人民医院扩建(二期)、区中医院扩建工程(二期)前期工作。推进国际会展城综合医院产业遴选。

(四)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持续得到提高。加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建立医院目标合约考核机制。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区中医院在全国中医类医院排名第42位、广东省第6位;2019年度市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荣获市级表彰的区内单位3家,优秀率占全市21%。设立478个专业技术岗位到高校招聘医疗应届人才。宝安人民医院(集团)急诊医学科和区妇幼保健院产科评为新一轮市医学重点学科,入选数全市各区第二。对接树兰医疗管理集团,筹建由院士团队运营的社会办高水平医院。

(五)中医药事业进一步传承创新发展。以区深改委名义在全市率先出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建立中医药事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推动纯中医治疗医院“5+5+3”学科发展,促市卫生健康部门初步形成了纯中医院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年度医疗质量评审标准,争创部级纯中医传承创新示范医院。宝安中医院(集团)成立全省首家针灸医院;打造全市首家中医医养融合医院燕罗社区医院,获央视《新闻联播》点赞;推进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基地建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积极创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功举办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云集1名院士(国医大师)、10余名博导授课,近400名中医药从业者参会。加快筹备成立区中医药协会。

(六)公共卫生管理与服务进一步夯实。推动区政府成立健康宝安推进委员会,印发推进健康宝安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公共卫生现状调研,摸清“家底”,研究制订公共卫生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全区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例数同比下降30.0%。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同比提高65.9%、67.5%。在全市率先开通7*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上线“宝心爱聆”心理服务微信小程序,推行线上复诊、配药到家和服务补贴“指尖”办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规律服药率分别达96.2%、87.5%。大力开展爱国卫生宣传,组织冬春爱国卫生、爱国卫生月暨清洁宝安月、全区大清洁大扫除大消杀、秋冬爱国卫生等活动。加强省卫生村巩固创建,全区创建通过率100%,启动国家卫生城市迎复审。在“宝安第一课”开通“健康第一课”,开展健康公益讲座300场。新申报创建市级健康促进场所60个、健康家庭24420户。在50个社区、50个学校开展健康素养知识及烟草危害大巡展。

(七)社区健康网络进一步筑牢。完善社康网络,社康中心新建14家,升级改造12家。在所有社康中心推广“全人照顾”服务模式,推行预约就诊,实现计免门诊全预约。在2个医院开展双向转诊信息化建设市级试点,打通医院和社康中心之间的信息壁垒。推进全科医生培养,在市第十届职工技术创新运动会暨2020年深圳技能大赛—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及技能竞赛市级决赛中,宝安区选手夺得全部4项竞赛中的3个冠军和1个亚军,包揽全科医生组前4名、社区中医组前8名、社区护理组前2名。

(八)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建设深业U中心托育园、区妇幼保健院婴幼儿照护中心2间普惠性托育机构示范点。承办市首届产科危重症救治技能竞赛,个人奖前8名中宝安区斩获4名,区妇幼保健院、宝安中医院(集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分别荣获团体第3、5、6名。区妇幼保健院被列入2019年度部级和省级母婴安全优质服务通报表扬单位。优化优生优育服务,做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推进医养结合,社康中心与48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签约合作,签约覆盖率达100%。发挥卫生健康兼职副园长、副校长作用,提高学校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工作能力,视力筛查学校153所、覆盖355603人。完成企业职业卫生监督检测3231间次,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职业病防治知识,订阅者近4万人,日均学习3000人次。

(九)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化。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和党员应急突击队,成立10个临时党支部,为抗击疫情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结合防控工作开展党建培训,印制《宝安卫生健康党建疫情防控特刊》,拍摄《防控一线发展党员》《党旗下成长》党建宣传片。疫情期间收到入党申请书600余份,确定积极分子40人,发展对象20人,一线发展党员4人。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并督促落实整改,配合区委开展巡察整改回头看,调研纪检监察派驻机构。严格执纪问责,强化纪检信访查办,落实廉政审核190人次,办结信访件9件,开展谈话提醒26人次,小额工程招标现场监督45次。履行审计监督与服务职能,内部审计7项,配合区级审计13项。

(十)全年中心工作扎实推进。初步完成“十三五”评估和“十四五”规划编制。选派58名医疗技术人员赴广西开展对口帮扶。接收广西都安29名、大化30名进修人员跟岗学习。对创文工作进行网格化、表格化管理,建立三级管理制度和闭环整改机制,顺利通过国检考核。推进“厕所革命”,抓好公厕卫生。年底可顺利完成青少年脊柱侧弯与近视筛查、中小学校直饮水质检测、育龄夫妇孕前优生检查、健康公益讲座等民生实事任务。

三、2021年工作计划

(一)毫不松懈抓好新冠疫情防控。强化新冠核酸采样队伍建设,形成疫情分级分类新冠核酸采样机制。做好实验室核酸检测相关物资与技术储备。加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流行病学技术培训。发挥哨点监测预警机制,严格执行医院、社康预检分诊制度,落实发热人员跟踪闭环管理。提升医疗救治和集中医学观察服务能力,继续落实发热人员、涉疫人员等重点人员健康管理。优化及时发现、精准管控机制,严守医院、社区、机场、酒店、学校、市场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防线。加强应急演练,提升紧急处置战备能力。

(二)全力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对标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细化责任分工,推动街道辖区责任落实,抓好行业指导监管。健全工作动态反馈机制,建立问题清单,强化检查督办,全面抓好问题整改。多形式广泛开展主题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居民对国家卫生城市迎复审工作的知晓度、参与度。确保高标准通过复审。

(三)推进健康社区建设。建立和组织实施社区健康设施清单、健康活动清单、健康环境清单和健康执法清单。围绕健康素养66条、传染病预防、健康生活方式等重点内容,引领群众自我教育,开展居民健康素养大赛、健康素养水平监测。完善“健康社区”评估标准。至2021年底,全区健康社区覆盖率达40%以上。

(四)加快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二期)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配合区建筑工务署推进深圳宝安空海救援医院、儿童医院、宝安区人民医院整体改造工程(二期)、区中心医院整体改造(二期)、沙井人民医院扩建(二期)建设工作。推进松岗人民医院扩建(二期)、区中医院扩建工程(二期)前期工作。完成国际会展城综合医院产业遴选,协助遴选单位推进前期工作。加快社区医院建设。

(五)推进中医药发展高地建设。抓好《宝安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贯彻落实,推动中医药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大力支持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传承创新发展,推动医院服务模式创新,加大人才引进、建成深圳岐黄师承学院,建设全国纯中医治疗医院典范。推动宝安中医院(集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医疗服务打包收费全市试点,加快中医传统诊疗项目药物打包收费模式、中医住院综合诊疗服务打包收费模式创新。发挥中医药协会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中医药文化交流,打造粤港澳中医药文化传播基地。

(六)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水平。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期间诊疗工作规范,落实院感防控措施,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推进区妇保院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级医院评审。加强公立医院目标管理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挂钩。实施“凤凰涅槃”计划,探索建立现有医疗卫生专业人才激励政策。以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学科为导向,研究开展重点学科培育工作。探索医疗卫生机构与辖区优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合作新模式。开展“智慧健康一体化”项目,完成“三协同”、“公卫一体化”、“应急管控指挥中心”和“互联网医院”建设。

(七)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开展新建区疾控中心、组建区公共卫生医院研究论证,推进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改革卫生监督体制机制。规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全程化服务管理。加快“以医为主,医防融合”新型慢病管理服务模式建设。加强数字化建设,适应疾控系统管理和疫情应急管理新要求。完成400场健康公益讲座,申报健康家庭20000户以上,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3%以上。

(八)持续织密社区健康服务网络。制订宝安区社区健康服务机构2020-2030年设置规划,新改扩建社康机构10家,根据全区社区区划调整社康机构服务责任区域,全面加强社康人员招聘和培训,完善医院-社康双向转诊机制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分配体系,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