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课程十篇

时间:2023-04-03 12:42:48

经济法课程

经济法课程篇1

(一)有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就要求广大工作者必须具备必要的经济法律知识。社会需要的是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经济法律素养的综合性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定位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在经济法理论的传授与引导下,更突出经济法律实践的操作,旨在使各专业的学生通过“经济法”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掌握相应的经济法知识,而且还能独立地解决经济法律问题。

(二)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提供模式范本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很多学科出现了专业性、边缘性的发展趋势,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经管类“经济法”课程的需要,而本文研究的“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经管类“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涉及经管类专业和法学专业至少2个不同的专业,必须充分考虑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并结合经管类专业的实际来构建,其实用性特征更为突出。它能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个具体的参考模本,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

(一)理论教学模式为主,教学方式单一僵化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课时普遍少,在很多高校,“经济法”课程的课时只有36学时左右,比其他专业课的课时要少一半。但是“经济法”课程容量非常大,既包括经济法理论概述、经济诉讼与仲裁法律制度,还包括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市场调控法律制度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被迫采取理论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述理论为主,有的甚至整堂课都是阐述理论。即使这样,经济法课程的内容也无法全部讲授完毕,有的教师也会偶尔尝试采取实践教学模式,但是仅限于少数的案例。而相对来讲,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法律基础薄弱,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教师教好“经济法”课程、学生学好“经济法”课程,已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繁杂的经济法的知识还是一知半解。当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遇到经济法律问题时候,依然不能独立解决。

(二)案例教学不到位,不能满足学生课程学习的需要

由于课时的限制,再加上很多教授“经济法”课程的教师一般是非法学专业的教师,对经济法的实践运用不太熟悉,因此,驾驭经济法案例的能力非常有限。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也逐渐重视案例。但是,由于实践经验的限制,运用的案例很少,而且这些案例往往是脱离实际,缺乏新颖性与针对性。有限的案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经济法”课程学习的需要。另外,对于案例的运用,很多教师也仅限于就案例而论案例,不能延伸与扩展,导致案例教学限于形式。

(三)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不能体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经济法”课程的考核主要是采取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一纸定成绩是各大高校的传统方式。闭卷考试的题型一般包括填空题、名词解释题、选择题、简答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绝大部分是考查学生对经济法律知识的记忆。这种期末考试方式,学生在考前一个星期对教材死记硬背即可应付通过。因此导致学生平时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旷缺现象比较严重。“经济法”课程的实践性强,闭卷考试的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高低。

三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更新教学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以师为本”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法律基础薄弱,学习法律的方法欠缺。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基本上不能顾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与“学”完全分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在课程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结合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真正做到从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型实用型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课程内容的选定

“经济法”课程的内容繁多,体系庞大。要使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学好“经济法”课程,前提是必须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按照经管类各专业的培养方案,选取对学生以后的工作与生活有关的实用型的法律内容,不能将所有的经济法内容无重点地一一讲述。综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往届学生工作的需求,“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应包含经济法理论概述、经济诉讼与仲裁法律制度、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市场调控法律制度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等6大模块。其中经济法理论概述要涉及到法学理论基础;经济诉讼与仲裁法律制度包括诉讼与仲裁两大部分;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包括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外商投资企业法与破产法;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包括合同法、竞争法、知识产权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产品质量法;市场调控法律制度包括税法、金融法与票据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包括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经管类各专业的需求不同,因此,“经济法”的教学内容在各专业的重点也不同。另外,还应根据经管类各专业的特点以及课程的设置情况,对上述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以调整。比如,财会专业在开设“经济法”课程的同时还开设了税法课程,那么税法的相关内容在经济法的教学中可以省略。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运用

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对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创新,更适合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该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以及法律辩论与法律实践。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又称情境教学法,即选取典型案例,用法律事件提供的虚拟环境进行情景教学,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或群体对法律事件的阅读、分析和讨论,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求选取典型的经济法案例,这些案例既能涵盖所要讲述的知识点,同时又能体现生活的热点和焦点,能使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经济法就在身边。比如教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可以选取每年全国10大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案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自己身边的真实案例。其次,让学生结合预习的法律知识或者根据生活常识对案例进行简单的分析。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对所学的法律知识有所了解,并能简单地运用。最后,归纳学生案情分析的优缺点,重点分析案例及讲述相关的法律知识。以案例带出本堂课要学习的法律知识点,阐述法律知识,并运用这些法律知识去分析案例、解决案例。笔者在1次教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来举例。有学生举出了1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1次班级聚餐,学生们在1个饭店吃饭。饭店只提供一些包装好的消过毒的碗筷,每1份碗筷收取1元。学生起初拒绝使用该收费碗筷,但是饭店没有可备选择的碗筷,学生无奈只得使用收费碗筷。在就餐完毕付款时,学生要求饭店开具发票,饭店要加收学生5%的税费。学生只得作罢。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先引导学生讨论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以及经营者有哪些义务。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逐渐明白了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分别有哪些。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本案中饭店侵犯了学生的什么权利、违反了什么义务,最后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维权。

2.情景模拟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不同,情景模拟将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直接让学生来模拟一定的情景,设计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动手设计来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比如公司的模拟设立,学生在设立公司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公司的设立条件和设立程序,还要设立公司的组织机构,以及资金、设备与相关人员等资源的配置。学生在设立公司的过程中,就无形之中掌握了这些法律知识。另外公司的设立,由于工作量大,学生需要分组进行,在每一组里,各组员要分工合作,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此外,格式合同与劳动合同的签订也可以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来学习。通过情景模拟学到的知识以及模拟的经历,学生会终生难忘。

3.法律辩论

法律不是万能的,由于法律的局限,很多经济法现象是利弊并存的,存在很大争议。因此在经济法课程的学习中,经常需要运用法律辩论这个方式来进行教学。比如格式合同,有利也有弊,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辩论。法律辩论的方式,通常是将同学分成2组。1组阐述格式合同的优点,另1组则专门阐述合同的弊端。要求两组在辩论的同时要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并简单分析。通过辩论,学生对格式合同的利弊一目了然。法律辩论可以在课堂中随时运用,也可以进行专题辩论。对于一些争议性的问题,相关的法律知识是越辩越明,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法律知识。

4.法律实践

如果说前述的实践教学模式还停留在虚拟的过程中,那么法律实践则是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经济案例的解决。法律实践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模拟法庭来解决实际案例。模拟法庭能反映学生的法律综合素养。在模拟法庭的准备与演练过程中,全方位地将学生的理论知识、案件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辩论能力、组织能力、协调配合能力、驾驭能力应变能力了社会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表现发挥得淋漓尽致[2]。由于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课时的有限性,法庭模拟在经济法的学习过程中只能进行一次。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模拟法庭一般是在合同法律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诉讼法律学习完毕后进行的。比如将一个典型的有争议的货款纠纷案例交给学生去处理,让学生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来模拟案例的解决。学生拿到案例后,首先要分工,需要选取原告与被告,以及双方的人,还要决定合议庭的组成,然后要组织庭审。这需要学生对诉讼以及合同法律知识熟悉,最后合议庭要判决该货款纠纷。在模拟法庭庭审之前,原被告以及合议庭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原告书写民事状、收集有关的证据材料;被告要书写答辩状和收集有关的证据材料;原被告双方还要聘请律师,书写合同与授权委托书提交合议庭。这些准备工作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应及时地指出其不足,并帮助学生完善。模拟法庭正式开庭审理时,需要将教室设置成法庭的模样,一般高校的法学专业都有模拟法庭教室,可以直接借用。在模拟法庭教室,学生有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感受法律的庄严与神圣。庭审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一般在庭审前,教师要带着参与模拟法庭的学生去法院旁听一二次,让学生熟悉庭审的程序,以便在模拟法庭进行时候能熟练向全体同学展示。旁听后,诉讼参与学生要小范围地模拟预演,以便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参与法庭模拟的同学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来进行开庭审理,包括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及判决。合议庭组织庭审,避免电视剧中英美法系国家庭审随意性的出现。尤其是辩论阶段,在合议庭的主持下,原告与被告要紧紧围绕案件的争议焦点来展开辩论,不能天马行空。庭审完毕后,合议庭要对案件判决。最后,要求全体学生每人提交一个书面的总结,总结自己对法律以及法律的运用的认识。这个总结是作为阶段性考核的一个依据。在庭审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地对模拟法庭进行总结评价,以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的法律知识和熟悉诉讼程序。法律实践还可以采取非诉的方式进行,比如双方当事人协调谈判,拟定合同,或者解决法律纠纷。有条件的,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参与法制宣传活动。无论是哪种方式,学生均可以真实地参与案例的解决,为以后处理法律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经济法课程篇2

关键词: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

《经济学基础》与《经济法基础》是诸多专业基础课与必修课,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法制建设日趋加强的形势下,两课对接及重要性就突显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经济学虽源于西方但中西方都强调宏观调控及法制规范;培养即懂经济又通法律的各类专门人才是社会需要的大方向。笔者同时担当过两课教学及科研,现结合实际,抛砖引玉谈谈两课融通教学。

一、经济学与经济法基础课交融面

经济学分微观与宏观面,前者含价格及需求、企业和消费者决策等,后者与政府调控和总体经济衡量及发展、贸易及金融等相关联。经济法是国家从总体经济发展角度,对社会经济活动管控和干预、调整的法律规范总称;即从宏观面影响经济大局和社会发展总体,也直接在微观上与所有市场主体(厂商或个人等)会发生利害关联,诸多经济法律法规都对微观企业或个人有所影响!交融面相当多及深入。众所周知“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前者按凯恩斯主义指不受任何力量干预的市场经济;后者指宏观经济调控如财政和货币政策等。主席在2014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少媒体报道要《“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都要用好》!经济法可视为一种“看得见的手”即为宏观调控手段之一,与市场上“看不见的手”互相补充共同作用,中外都不允许无政府主义存在;在公共物品提供、解决外部性问题、应对贫富差别等都无法由市场自发单独调控,国家党政领导层已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不再视为基础性作用而是有决定性作用,与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直接相关的法制直接就包括《金融法》、税收法律制度及经济监督法律制度等。经济学上提及消费与生产这两经济活动主要环节,其中生产是大生产观,包括但不限于制造业等厂商,生产要素、生产函数及生产周期、生产目标,自然涉及企业的组织形式,作为经济活动四要素之一的厂商刚好受“市场主体法”约束,象《企业法》、《公司法》等;消费者决策即依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遵守“消费者剩余原则”和“消费者均衡原则”,也受“市场规制法”如《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制约;经济学基础上微观面涉及均衡价格交易、供需变动,宏观上涉及贸易及金融等部分,在法律与现实体现中与交易等有关,经济法基础课程涉及有《合同法》等市场交易法会有强制性要求;若不算平等民事主体间市场交易,另像人力资源市场交易,经济法同样含《劳动法》及引申出的《劳动合同法》等内容可配套。类似内容不胜枚举,经济学与经济法基础课程交融面相当多。

二、经济生活实践要切实知法守法

师生都要共勉!活用案例研讨教学并加强应用,与社会现况相联系。如在考虑机会成本及经济利润暨创业项目选择分析时,启发要考虑法制因素,不能因若转投资另一有法律风险的项目但赚钱预计更多而觉得亏损了,因在守法的基础上再谈经济或赚钱才合理。经济增长源泉有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等因素,“互联网+”和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是较新提法,一些稍久之前编印的教材无这块引导内容,经济生活及信息化等技术进步一样要遵循基本经济学规律前提下要合乎法制要求。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均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这符合自然辩证法,知法与守法才能让我们共同面对社会现实时永葆理性、不犯错误,法制规范势必都会迟早地完善并覆盖到多方面、包括新兴领域或容易出漏洞的地方。互联网能创收,市场有电子商务热门,但也有新型网络欺诈问题,需在“项目化教学”实践中明智对待,取其长、避其短,学以致用。典型事例:媒体曾报道称某90后女生毕业工作仅三年因帮公司担保贷款,后不慎公司破产后成被告、自己背负9千万巨债!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中不宜感情用事,对法律条款严肃性与签字认同后的法律责任要高度重视!市场现实中,不好判断单位领导让员工名义帮公司有无陷阱或故意,但要清楚自己实力和现况及民事主体法律行为及后果。市场经济下企业与个人有生命周期及风险,学法用法懂法是很好的防范措施,在不具备相应实力情况下、一般没责任或义务为公司做巨额担保,我们分析当时女生签认时连合同细则或详实内容都没看!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信贷及担保活动中银行以赢利为目标,在经济生活中如不认真从法律角度来保护自己,后果可能严重!应对之策是企业与个人,互相利用之下必须兼顾双方利益!个人不可损害企业利益,也不能个人被企业与领导游说“绑架”、有意无意被引上绝路及违法、犯罪,来为企业生死背黑锅!市场优胜劣汰,难适应、竞争力差者有时并不值得同流合“污”,都宜知法守法,坚决守法与合规的大前提下,需理智把握才行。不妨以案说法,授人予“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将悲剧重现!用法律会保护自己在经济生活中不入陷阱才行!

三、特别关注争议热点或需完善处。

需再完善之处包括主客观形势变动等造成些曾适宜但不再合适等情况。如大学生就业难话题,是经济学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所涉及的也相对较负面!自然失业举世公认为正常经济现象,即便充分就业也并不意味着100%就业率,因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等导致5%左右自然失业率即被认为是实现充分就业。此外,像最新政策热点“放开二胎”,明显对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有些房产开发商乐观其成,觉得人口预期将多、会缓解老龄化及大增需求,从而对房产营销有利;当然此话题也涉及法律话题,虽然经济法基础课并没包含“计划生育法”,但从培养学生知法用法灵活思维角度出发,宜实质看到新法规政策出台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大背景,不宜因提倡全面二胎而全盘否定执行较久的计生政策!历史与文明在前进,不断继承中有发展,创新或变革都正常;历史做法当时环境情况下多有必然性或某些积极意义。自然资源从经济学角度都稀缺,若不是国家控制人口怕今天国人不止13亿多,中国GDP虽高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排名很低且绿色GDP评比也差,这即有人力总量问题也有其它方面问题。知识及技能本身多为工具,最新热点或争议往往很有教导意义!对我们适应社会很有启发。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有积极作用,对控制人口过快增加、防范自然资源消耗过大及促进经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但新时代及新形势下人口老龄化较严重,中国人口已经或预期都出现明显断层,人力资源供给量与我国发展节拍怕不能很好相配合,及时放开二胎值得尝试推动。调查显示全面放开二胎前,不少地方试行“单独二胎”,各种原因并没很高生育率!这一最新政策调整是从政治法律宏观面影响经济和社会良性运行的手段!因经济与政治和法律等多方面有关,市场难自发调节一切!人口红利是特定情况下的概念,促进房价及消费不能仅指望所谓人口红利。经济良性运营和社会健康发展需各方共同努力!具体二胎政策细则及在我国各地落实情况和实效,有待跟进和再观察!这些教师深刻认识到位后传达到学生层面。促进消化与吸收融通性知识。运用上述举例热点探讨,激发学生的大局思维、与时俱进、创新奋斗,人人有“责任在我”意识,对掌握基本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知识并升华及成才大有帮助。

四、教与学经济都要讲技巧并用好法。

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线,辅以分组讨论和互动教学、专门话题演讲。例如就“企业(企业家)不赢利就是犯罪”这一拓展话题,与经济学和经济法相关,因现实中有些职业人士从某种角度认可此观点,企业确是要以赢利为目的设置,企业市场决策要利润最大化,不是帐面上“会计利润”,而指减除隐性成本之后“经济利润”最大化。如何看待“企业不赢利就是在犯罪”?我在多个平行班级先后上课时,引导同学公开讨论发言,结果有次六个主动分享看法的同学,分别有支持认同、反对、辩证理解(有限支持,同时也特殊情况下反对)三种情况,最后本人并不公开指明谁对谁错,因话题有较高难度甚至适宜高职院校大学生做小型辩论了。综合各同学发言的整体观点并酌情吸收,之后会总结:在某种角度上理解,这句话确实貌似有“道理”,因企业本身要以赢利为目标,企业要交税且有员工和股东等利益诉求,若不赢利则无法生存发展!但犯罪与否在法律概念上有其特殊定义,实质上企业赢利与否并不必然构成法律意义上犯罪,包括企业家都一样。企业家可能拥有不只一个企业,那么若回报父老乡亲特设帮扶或专门公益性企业,且不以赢利为目标也可能存在,因企业家赢利渠道并不必然特定从某一企业体现!当然上面“犯罪”假若仅仅理念或认识上个人形象说法、并不在法律层面当真送审会刑罚者才算——如有人坚持这种不赢利即所谓“犯罪”,则没必要纠结究竟对错,此对错与当事人感悟相关,并不在社会层面上有外界什么影响!企业家赢利与否,甚至企业亏损都正常,但犯罪犯法与否要看是否守法、有无违法来定!赢利企业也有可能涉及违法犯罪,亏损企业则也未必有;企业家可能自己赚但搞得企业亏损,即肥自己却损了企业……情况就没那么简单了。这样我们有了相对清晰完整认知!让学生基于理解经济社会基本知识和法律常识基础上,理性升华智慧并培育出全面辩证思维才较好,学生能活跃参与课堂讨论都应受到些鼓励!基于大学生思维特点与需提高或完善的部分,在教师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整合,提炼高于学生片面看法的综合性、有教益之参考答案,实质上已将大学生们也视为一种宝贵的参与互动式的活的“教学资源”,教学相长和共同进步都非常有用。再如失业,我提前预告请同学们准备,分组讨论并各组要选个代表当堂课堂演说,主旨即“如何应对失业”,不是如何定位高职生那么简单,都已到高职校院校约一学期了,定位不难或已无悬念。所有班级都能顺利完成任务,包括学生自行依次分组派代表演说,同时另没做演说的班团干部或学生社团干部等有些公信力的同学充当自发“学生评审团”,来打分并统一反馈到学习委员,作为教师我只做整体引导要求并旁观、最后总评。实施结果我预计要好,平时不怎么爱看爱听或看黑板的个别人,也特别认真且氛围热烈,不乏有些同学会幽默搞笑或认真、或严肃、或可爱,有人俨然成“教授”或“领导”上台,甚至带着让人发笑的“官腔”或“明星拉票腔”,妙趣横生……演说涉及面相对贴切又实际。当然此话题同时布置书面作业,有人照书面作业朗诵表达、也有人临场适当发挥并与台下同学互动,同样内容在多个班级都有不同精彩。收尾总评时整体上我肯定多,大家着实认识深刻全面或独到!失业之宏观情况并不必然影响所有人,经济学上自然失业并不可怕,如转换单位或职业时的间歇期也算失业但短暂,具备就业或创业素质与能力才关键;况且应对失业与社会各方有关系,我们掌控不到太多外界因素、强化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重要;经济周期告诉我们机会与风险都存在,危中有机,即使偶失业但不永远失业就好!换言之要强化内功且顺应市场、合法应对。最后学生评审团汇总反馈到学习委员的各组(员)成绩与我预期一致,按百分制都平均80往上、最高97分。巧妙运用合适方法及技巧,即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即立足生活现实又能展望到未来,实践中对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关规律或原则多加体悟应用,尽量借深入浅出语言和方式将理论与现实热点及实例结合,突显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专业性、直观性、务实性,将培养和训练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看、管、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为着眼点,提高教学有效性,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和配合的兴趣,用启发教学、学员互动、情境模拟表演或小组探讨等多元方式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调研与分析现实中问题或陷阱含法律风险事例,交流讨论和分享出有价值的学习成果并呈现(如用小组作业等方式),教师再引导和正向统筹评估与激励反馈。因材施教,同时加强教师自身学习,注意调动学生热情、激发良好职业化学习动机,切实做好融通教学!总之,培育即懂经济又明法理的职业人,在职业院校中将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视为一种兴趣,发现彼此优劣,实实在在将教学任务阶段性目标较为理想地完成,为此值得我们好好继续努力、持续改进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玲英: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考试周刊》2013年第24期.

[2]杨欣、李忠旭、王艳:《经济学基础》课程定位及教学改革探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2月.

[3]宋文霞、李世炜主编《经济法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

经济法课程篇3

(一)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

1.法律基础课程缺乏。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最初是安排大二、大三阶段讲授,在此之前并没有开设诸如法理学、民法学等先行性基础课程,而作为通识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于法律知识的介绍也仅仅是一带而过,无法承担经济法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任务。因此,为了避免学生缺乏法律基础知识而感到学习吃力,教师必须花费大量课时讲解自然人、法人、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等基础知识。2.教学课时设置偏少。一般的公办院校,如广东金融学院、深圳大学,经济法课程设置为54学时,而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经管系现有经济法课程分为A、B两类,经济法A为48学时,主要针对会计学、财务管理、税收学、国际贸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经济法B为32学时,主要针对物流、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专业开设,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讲授民事基本制度、合同法、侵权法、物权法、公司法、保险法、证券法、票据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如此繁杂的内容,教学质量和进度上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3.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经管专业涵盖面较宽,目前,八个专业都开设了经济法课程作为基础必修课,单纯的将经济法课程区分为A、B两类,造成了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一份教学大纲包打天下的局面,教师受制于大纲与考卷,难以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没有结合具体的专业特点对课程内容做针对性的取舍,导致课程与专业的融合度不高。

(二)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

法律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法学概念、法律原则、规范等理论知识较多,目前的经济法教学更多的偏重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如果只有教师“一言堂”,学生往往感觉枯燥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为了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会适时穿插案例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而,有碍于课时设置偏少,通常无法开展案例讨论,学生难以举一反三,更谈不上对法学知识如何应用。即使偶尔有一两次案例讨论,也因学生法学知识结构不完善,很难用法学理论展开分析,最终又陷入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

(三)教材选用缺乏适用性

目前,市场上的经济法教材良莠不齐,有的是供法学专业的学生使用,其内容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偏重理论,过于深奥,并不适用,有的虽然是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编写,但在内容编排上或者涵盖面有限,或者难以跟上时代,缺乏一本针对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学生教学的教材。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现在采用的是高程德先生编著的,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法》(民商法),该教材的优点是紧扣法条,内容涵盖面广,基本囊括了主要的民商事法律部门,缺点是缺乏针对性,例如电子商务法、软件保护法等需要电子商务专业掌握的法律没有编入,市场营销以及物流等专业需要掌握的产品质量法也没有介绍,此外,竞争法部分缺乏近年出台的反垄断法,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可谓遗憾,而继承法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意义不大。因此,如何选择一本适用于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显得极为重要。

二、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提升定位,突出特色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规划下,经济法课程应当扮演重要角色,并突出学生的法学教育背景,形成本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从目前的教育发展趋势来看,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历史产物,精英教育应当留给硕博士阶段,本科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不宜过专过细。从学生就业升学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未来的就业并不专业对口,用人单位对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更为青睐,有的学生根据现实或者自身兴趣选择在硕博士阶段跨专业学习。因此,提升经济法课程的定位,突出法学教育背景特色,既符合“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也有利于独立学院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为学生就业升学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科学规划课程体系

1.方案一:开设法律基础课作为公选课法律基础课程应当面向全校在大一阶段开设,内容应当包括法理学、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基础内容,学时数以48学时或64学时为宜,班级人数控制在200人左右,经管专业作为必修课程,其他专业作为选修课程。经济法课程作为经管专业的必修课在大二或大三阶段开设,并根据各专业的需求,在教授内容上强调专业融合度,具体而言,会计学、税收学、财务管理专业应当以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公司法、证券法为教学重点;国际贸易专业应当以合同法、公司法、担保法、竞争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仲裁制度为教学重点;物流专业应当以合同法、担保法、产品质量法、保险法、票据法为教学重点;电子商务专业应当以合同法、公司法、电子商务法、软件保护法为教学重点;市场营销专业应当以合同法、公司法、担保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竞争法、票据法为教学重点,学时数以48学时或54学时为宜。此方案的优点在于普及法律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在今后的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针对性和融合度,同时为学生参加考取公务员、村官、法律硕士以及职业资格证书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完善独立学院法学教育课程体系。以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由于在大一阶段开设了法理学课程、大二阶段开设了行政法课程,因此,在大三阶段讲授经济法课程,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相对强于其他专业学生,同时,基于该专业学生法学知识掌握较全面,相应的考取公务员、村官以及法律硕士的比例也高于其他专业,就业率在我校也名列前茅。此方案的缺点在于用人单位无法直接获知学生法学知识面,亦会由于各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的差别,增加考评体系的工作量。

2.方案二:增加经济法课程的学时数此种方案具体而言,可将经济法课程放在大二阶段开设,分为两学期教授,第一学期以48学时为宜,教学内容包括民事法律基础知识、经济法基础理论、合同法、物权法(含担保法)、侵权法等。目的是使非法科学生理解掌握法的理念、法的价值等基础性法律知识,扎实把握好经济法的本质和价值等内容。为第二学期的教学做好基础知识的铺垫工作。第二学期以32学时或48学时为宜,教学内容以公司法为基础,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学生自身知识结构进行科学匹配,以防止经济法的教学与经管类自身专业学习严重脱钩,如会计学、税收学、财务管理专业强化票据法、公司法、证券法知识的学习;国际贸易专业强化竞争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仲裁法知识的学习;物流专业强化产品质量法、保险法、票据法知识的学习;电子商务专业强化电子商务法、软件保护法的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强化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竞争法、票据法知识的学习。该方案的优点在于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变动范围不大,能够涵盖与经济管理活动有关的民法、商法和部门经济法的法律知识。缺点在于无法为学生构建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用人单位也无法直接获知学生的法学知识面,增加了第二学期考评体系的工作量。可以说,方案二只能是一种折中性的产物。

3.方案三:建设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法律课程体系此种方案突破了现有经济法课程的框架,在方案一开设法律基础课的前提下,在大一阶段完成法理学、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基础内容的教学工作。在大二阶段开设经济法课程,以合同法、担保法、公司法为基础,为了增强专业融合度,辅以其他相关的部门法,以48学时为宜。在大三阶段以16学时或32学时为宜,针对各专业的特点讲授部门法,如会计学、税收学、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票据法、税法、证券法等;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国际贸易法、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物流专业开设产品质量法、保险法、票据法等;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电子商务法、软件保护法等;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该方案的优势在于构建了一套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法律课程体系,有利于各专业、各学科之间知识的衔接和递进,突出了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法学教育背景,使用人单位可以直接获知学生的法律知识面,科学构建考评体系。

(三)增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环节的检验,如何构建教学反馈机制,真实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我们实践教学的重点。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当充分利用大三、大四阶段的实训环节,将案例教学与模拟法庭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班化教学,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分为八组,由教师从案例库中选择典型案例,采取淘汰赛的形式,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每场模拟法庭教学配置4学时,其中,2学时进行模拟法庭环节的教学活动,重点放在法庭辩论阶段,庭审结束后,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由学生对案例中产生的争议焦点以及控辩双方的表现进行讨论,时间控制在1学时,最后,由教师利用1学时时间进行总结。

(四)选择适用于独立学院经管专业的经济法教材

经济法课程篇4

【关键词】经济法 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

经济法课程的开设,旨在通过对经济法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研究和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和知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现实教学中由于存在诸多问题,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只有充分全面地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使经济法教学与非法学专业的实际相结合,满足学生的需求。

一、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安排问题

安徽中医学院目前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医药贸易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药品营销(专科)专业基础课中开设经济法课程。其他专业也有在任选课中选修经济法课程。但是课程安排存在问题,一是经济法开设之前,一般只是在大学第一学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介绍过少量法律知识,学生在几个学期之后再上经济法课程时已经基本忘记相关法律基础知识。二是教学计划中的学时数一般只在54学时左右,而贸易、营销、信管专业学生除基本经济法的课程知识外,还有大量相关民商法知识需要补充。这使得经济法教学学时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2、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教材问题

经济法是法学中一个重要的部门法,现有大学教材的编排与设计一般参考法学专业教材,使得现存版本教材很多理论性较强,另有部分经济法教材则财会金融类内容较多,还有一些经济法教材无所不包,所有与经济有关的法律都涵盖其中。我校在几个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学中使用过人大、高教等出版社的数种教材,既有法学专业性较强的经济法教材,也有通识性较强的经济法概论教材,但是通过调查,学生反映教材使用效果均不理想,不能和我校相关专业的需要相适应,常常出现学生想学的书上要么没有要么理论性太强要么很简略,不需要学的内容在书上占了很大篇幅。

3、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问题

传统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以理论传授为主,结合课堂案例教学,偶尔布置一些课堂讨论、课后案例分析等。而案例教学过程中,也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因为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而无法参与或根本不参与,仅有的实践性教学课堂案例教学也变成老师的一言堂而无法形成良性互动,非法学专业学生对此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不强,教学实效不高。经济法教学的目的在于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经济法律的实务能力,但是在我校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中移植法律专业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实训方法,或者直接旁听法庭的开庭审理等教学方式由于学时、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可操作性不强。因此经济法课程的传统教学就欠缺实效性。我校经济法课程较早开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在优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内容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实践发现,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由于多媒体教学信息显示速度较快,信息量大,学生的思维往往跟不上授课进度,从而削弱多媒体教学所应有的教学效果。由于很多学生记笔记没有重点,整个上课的过程就成了老师课件内容的翻录,对于真正课堂上讲授的,需要学生理解的内容反而没有很好理解。在授课过程中有时也会发现,刚刚讲过的知识点,学生很认真地记录在笔记上了,但在随后讨论案例的时候学生却无法作正确的回答,其实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是机械地进行了记录,根本就没有理解。

4、非法学专业学生层面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非法学专业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1)个别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热情和动力缺乏。在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对经济法这门课程不太感兴趣,听课的动力完全来自于考试的压力甚至是学校的纪律约束。原因就是有些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并没有把经济法作为自己的专业课程来看待,觉得学习经济法就是学习一些法律的基础知识,或者就是为了普法教育。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学生学习起来就会缺乏热情和动力。

(2)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效果不明显与前面一类学生不同,还有一类学生是对法律知识本身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动力。这类学生不但上课认真听讲、勤记笔记,课后经常会问老师有关法律的各类问题。他们有些是基于本身对法律的兴趣,还有一些是基于考证的压力。目前,无论是考注册会计师、审计师还是经济师,经济法都是一门必考的课程,所以这部分学生对经济法相当重视。但是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认真听课却没有达到听课的效果。究其原因,关键是学习没有找到适合的方法,死记硬背,没有将知识融会贯通,或者纠结于个别词句的理解,当碰到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试题时,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3)学生法学基础知识薄弱,对法学思维方法陌生。因专业培养目标所致,没有也不可能在课程设计中开设经济法的前沿法律课程,诸如法理学、民法、商法、行政法等背景法律知识缺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吃力,故部分学生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极其有限的学时中,既要补充大量法律常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同时要完成既定教学内容和目标,完成的难度相当大。

二、对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将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安排提前

鉴于我校非法学专业关于法律知识的课程一般只有大一第一学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建议将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前移至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这样学生关于法律的基础常识遗忘较少,教师授课时需要重复法律基础常识的情况会有所减少。

2、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和就业需要有所取舍

在专业总学时数受限,经济法课程学时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如果要面面俱到肯定是不现实的,很容易泛泛而谈导致成为普法课程。就目前条件下,选择一本质量较高的通识性经济法教材,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需要结合专业特色和就业需要,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是较为可行的办法。如国际贸易专业在经济法教学时就应该较多讲授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法、合同法等民商法的内容,而对财政金融法方面的内容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自学。

3、抓好课件的制作,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多媒体教学的成败在很大一方面取决于课件质量的好坏。因而课件的制作不能只求精彩漂亮,图片多,动画多,必须实用。笔者认为,课件制作必须要体现多媒体教学应有的互动式、交互性、现实模拟性优势特征。同时,课件的开发与应用应当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动性和灵活性,制作课件时要注意给教师留下课堂发挥的空间,不要事无巨细把全部教学内容都放到课件内。而是必须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样不但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让学生学习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的培养相当重要。对法律条文不加理解地死记硬背永远是学习法律的最低层次,就算全都记住了,在碰到真正问题的时候也无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且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低下,教学效果差。压缩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的机会,增加学生认识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从而解决单靠教师课堂讲授不能解决的问题。经济法内容多,教师面面俱到都讲的话,不易区分重点,学生也把握不了重点。如果教师能按教学大纲把应讲的内容归类,选取其中的一部分以提出问题为切入点,以研讨为形式,教师与学生同步思维。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是安徽中医学院人文学院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①夏雅丽,《法学教育改革谈》[J].《中国大学教学》,2007(7)

②卢运辉,《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法学研究》,2006(10)

③黄勇、王刻铭,《经管类本科专业经济法教学质量探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④顾博,《浅谈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

⑤赵美珍、刘永宝,《经济法教学改革的三个视点》,《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6)

经济法课程篇5

一、经济法律法规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学生注重程度不足。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一般存在着强调专业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无视人文教育、法制教育的情况。经济法律法规作为很少的法律知识课程之一,没有获得学校与学生的重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而言,他们通常觉得经济法律法规课程相对难懂,和别的专业其他课程关联又不大,学得好和坏影响不了什么。

2.学生通常欠缺基本的法律知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一年级开设本门课程,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法律基础基本为零。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更应该成为中职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本课程在法律基本知识的内容上篇幅特别小,只有两章,教师对于这些内容几乎都是一字带过,许多学生对基本知识都所知甚少,如法律关系、法律行为、制度、诉讼时效等。

3.教师水平差距较大。现在从事中职院校经济法律法规基本课程教学的教师有两种现象:一是经管专业课老师,以经济、会计专业知识为主是他们的知识构造,有的具备一些法律知识,例如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但没有通过体系的法律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不具备系统的法律知识,有时难以对法理作出说明;一部分是法律专业老师,具有完整的法律理论知识系统,但对经管类专业课程内容差不多全无所闻,教学不能联系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对症下药。

二、中职院校经济法律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法律法规课程的学习应当是在经济法学基础上的经济法律法规的学习。但就中职学生而言,考虑到他们文化基础薄弱、法律知识欠缺,如果是单纯为了法规而学法规,其教学效果极其有限。要以教材选定为突破口,以教材的适用性与先进性作为选定标准。教材是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学质量、教学水平与教材直接相关。因此,在教材上,应遵循“先进性”和“适用性”,体现“特殊性”和“差异性”。如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增添广告法律法规内容,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可把与专业相关的旅游法律法规穿插进去,这样就能拉近教材和学生的距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突出了课程的学术特色和时代特点,最终达到教材更好地为教学、为专业服务的目的。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安排合理的教学环节,体现课程的衔接性与启发性。要重视案例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侧重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以案例教学为向导,以多媒体课件建设为支撑。以案例为导向,首先要严格精心挑选案例,统一组织安排。对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的授课时间比例要合理分配,要选择实用性强的典型案例,案例的讲解、推理应缜密,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案件及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综合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三、经济法律法规教学改革的措施

1.树立清楚的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要树立清楚的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法律法规要以培养经济学精通、法律知识熟悉、复合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经济法律法规教学时,要尽量加大实用内容与操作内容,对于理论知识只要充足就可以,可以合理地减少某些理论知识,从而增多实践教学的时间。

经济法课程篇6

关键词:经济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

一、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与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没有明显区分

经济法课程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法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懂外语、懂法律、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校的非法学专业也普遍开设了法律课程。经济法是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但是主讲经济法的教师多数是法学专业出身,大多还是沿用法学的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法律思维的培养,而没有意识到经济类专业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经济类专业应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发展目标,这种教学现状是不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

(二)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高校现在主要的教学方法还是课堂讲授,经济法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讲,学生在下面机械的听。教师的主要讲授内容就是枯燥的理论,学期刚开始,学生对课程还有一定的新鲜感和好奇性,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厌烦心理。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陈旧,脱离实际

经济法教师虽然也认识到了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也开始注重案例教学,但是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大多是较为陈旧的案例,甚至还有上个世纪的案例,不能作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然吸引不了学生兴趣。另外教师更多的是机械的选取案例,很大一部分并不能与所述理论紧密结合,学生听完后是一头雾水,更不用说自己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了。基于以上种种原因,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堂教学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大打折扣,不适应现代社会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客观实际,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网络环境带来的教学思维转换的必要性

在中国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存在着教育应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教师在教育中主动施教者的地位和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课程已发展得非常普遍的情况下,网络环境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普及及发展的情况下,网络资源可以充分共享,教学素材更加丰富生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主体变成课程的引导者,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深入思考、分析总结,甚至可以以自己的独特观点对教师提出质疑。

(二)经济类专业对经济法教学方法的特殊要求

我国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部统一的经济法,经济法律规范散见于各类法律规范之中,内容庞杂、体系混乱,这就导致了经济法课程内容广泛,一个学期有限的课时内,要完全按照教材所列内容讲述完毕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教师在现有经济法课程安排及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应有针对性的选取适当的教学范围,对教学方法作进一步的改革也是必要的。

(三)基于对教学规律的新认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关键在于得法”。高校教育中,课堂教学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但是不能把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途径。在经济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绝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应提倡引导式的教学模式。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要让学习“过程”活起来。

(四)新时期学生特点的客观需要

现在的高校学生,均已是90后,慢慢又会转向00后,新一代的学生已经从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更强,更能接受新鲜事物,更具有批判精神,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客观需要。这种情况下,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必要时期。

三、改进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的建议

经济法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为了适应高校经济类专业对经济法的实际需要,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高校教学也应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教材上选定的内容外,还可以借鉴互联网上一些优秀的网络公开课,丰富课堂教学的素材。在内容形式上,可以不用局限于文字素材,可大量吸收一些图画、图表、动画、视频、音频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兴趣。

(二)缩短教师课堂讲授时间

缩短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就可以增加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能力。教师的课堂讲授只是明确重点、分配学生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案例教学

学生在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能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案例讨论过程也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教师要进行总结和点评。进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选取有代表性的、说服力强的案例,并且是切合时宜的案例,比如可以选取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校里的案例,或者通过近期大家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来说明问题。

(四)重视实践教学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目前在法律院校的教学中引入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式的教学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完全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模拟法庭的表演,也可以带领学生去法院旁听庭审,让学生亲身感受经济纠纷的解决过程。再比如,介绍完合同法的基本理论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经济合同谈判,然后自己实际起草合同,教师再对学生在书写合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这样就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有就是,经济法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定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并试用经济法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

[参考文献]

[1]高娃.推动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措施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4).

[2]高凌霄,崔昌玺.关于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

[3]王佳慧,王妍.经济法本科教学主要问题及其应对原则———黑龙江大学法学院经济法教学阶段性改革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04).

[4]闵玉立,闵玉吉.浅谈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12(13).

[5]苗会.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刍议[J].民营科技,2012(09).

[6]张会幈.比较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7]华唯.深化经济法教学方式提高经济法教学效益[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12).

经济法课程篇7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法治观念。

笔者在多年的经济法教学当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在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运用大量案例进行教学

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经济法案例的详细描述,提出相关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讨论、寻找答案。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经济法律规范往往不容易理解,仅仅靠教师单方面的说教来讲解,学生往往会感觉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如果在教学中结合适当的案例,则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把抽象枯燥的法律条文变成通俗易懂的知识,让学生接受。例如,在学习“知识产权法”这一部分时,笔者引用“西单女孩”商标被注册,“旭日阳刚”不能再唱《春天里》,赶集网广告创意被赶驴网“搭顺风车”等案例,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具体化了身边的人和事。

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有以下优点:第一,经济法案例具体生动。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演示精心设计的案例,提出具体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第二,课堂讨论的重要性。教师让学生认真思考后讨论分析,学生陈述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点拨和诱导。课堂教学从单边活动进入了多边交流,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另外,讨论能使学生在群体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三,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当中的问题就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也是学生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例如,通过对一个合同内容的分析,学生知道了签订合同应当具备哪些条款,应当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对合同案例中的违约金、定金、损害赔偿金的计算,学生掌握了在合同纠纷中赔偿的数额应当如何计算等。

二、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由于经济法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案例教学,教师语言表述或者在黑板上书写案例都会浪费大量时间,而多媒体课件教学则可以节省板书时间,也可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案例信息。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大量的经济生活信息,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

另外,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感官刺激,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课件中直接加入视频案例,也可以增加一些色彩丰富、活泼有趣的图片,制作一些简明扼要的表格,或插入一段优美的音乐,从而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课堂上播放《今日说法》的典型案例,既有精彩案情,又有专家的分析讲解;学习《合伙企业法》时,用课件演示表格比较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的区别,简明扼要、直观明了、省时省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第二课堂进行教学

经济法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应用性。经济法教学不应当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而应同社会生活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各种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实践活动向学生传播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

在经济法的教学当中,应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通过法律讲座、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社会调查、参观庭审等各种活动,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法律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例如,学校可以聘请法律工作者(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等),为学生举行专题讲座,解答社会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经济法问题。学校也可以与法院联系,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理活动,通过庭审活动分析当事人的是非对错,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亲身体会庭审的庄严和法律的严肃。学校还可以和监狱、劳教所等单位联系,通过违法犯罪人员现身说法,使学生体会到尊纪守法的重要性。

经济法课程篇8

《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应被忽视;任课教师应当在《经济法》课程第一堂课上对学生强调《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有清晰的认识。《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会计各类资格考试的内容为基础,并与其他的课程如《税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相衔接。

关键词:

三本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

一、《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被忽视

《经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经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各类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从学生选择会计专业开始,就注定了与《经济法》课程一生相伴;《经济法》课程贯穿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生涯的始终,《经济法》课程能决定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生涯的高度。会计专业的资格考试,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高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这五个层次中,目前有四个层次需要考试《经济法》课程,即: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经济法》课程是必考科目,只是在不同层次的考试中,名称不一样而已。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名称为《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在初级会计师考试中,名称为《经济法基础》;在中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名称为《经济法》。由此可见,《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经济法》课程能决定会计职业人员的执业质量。会计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会计职业是“在刀尖上跳舞”的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会计岗位是社会上所有单位不可或缺的工作岗位,会计人员每天在与数字、金钱打交道。很多单位存在的违法乱纪现象,均需要通过会计岗位进行账面上的“合法化处理”。众多会计从业人员,或者迫于单位领导的压力、或者出于法律观念淡薄,或提供虚假的会计证明、或疏于履行该有的监督之责,使得违法乱纪行为屡屡得逞。因此,会计岗位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具有娴熟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法律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法律知识能决定会计职业人员的执业质量和职业生涯。与《经济法》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形是:《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却被实实在在地忽视了。《经济法》课程重要性被忽视的体现就是课时的缩减。笔者曾在多个三本院校做过调研,《经济法》课程的课时被缩减是众多三本院校会计专业共存的现象。

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一)任课教师须在《经济法》课程的第一堂课上对学生强调该课程的重要性虽然每所三本院校均会在新生入学后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但是入学专业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众多三本院校将《经济法》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或者第四学期。经过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学生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专业出路、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很多学生也已经参加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开始筹划初级会计师以及中级会计师的备考事宜。此时再对学生强调《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相信学生会有切身的体会。更有甚者,不用任课教师强调,学生自己也会明白哪些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笔者从事三本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5年有余。在笔者的《经济法》课堂上经常有学生带着初级会计师考试的复习资料,并在课间休息时间向任课教师咨询不懂的题目或者知识点。因此,任课教师在第一堂课上强调《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要比在入学专业教育时强调《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其效果更加明显。

(二)任课教师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该课程没有兴趣,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笔者曾经在武昌工学院和武汉工商学院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看法惊人的一致:《经济法》课程理论高深、内容枯燥,没有学习的兴趣。学生对《经济法》课程产生如此误解,责任在于任课教师。任课教师讲授的内容空洞,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任课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任课教师自己没有理解知识,又如何让学生理解知识?又如何向学生传授法律条文如何应用?有的任课教师上课就是念PPT,以至于学生戏言:《经济法》老师就是念经,《经济法》课程就是催眠。其实不然,法律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经济法亦然。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经济法也应该很精彩才对。因此,作为《经济法》课程的任课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是第一要务;运用自己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产生兴趣则是《经济法》课程任课教师的迫切现实。

三、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讲授内容需要厘清

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经济法》课程的考试内容各有不同、各有侧重。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有: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财政法规制度等。在初级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基础》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有:经济法概述;劳动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等。在中级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课程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有:经济法概述;公司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票据法律制度;商业银行法律制度;保险法律制度;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担保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其他法律制度,如专利法律制度、商标法律制度等。在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课程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有:经济法概述;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物权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票据与支付法律制度;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等。三本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会计资格考试的内容为基础,与其保持一定的衔接。鉴于会计专业已经专门开设有《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税法》等课程,《经济法》课程的讲授内容就无需再涉及财经法规、税法的内容;《经济法》课程应以经济法概述、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票据法律制度等为主要内容,适当兼顾初级会计师考试《经济法基础》以及中级会计师考试《经济法》的内容,以培养初级会计师为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陆中宝.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研究———以南京工程学院会计专业为例.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经济法课程篇9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04-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经济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它对规范国民的经济行为,维持市场的经济秩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对一名经管类人才而言,学习和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是其从业的首要任务和基本要求。因此,经济法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其教学中课程体系的优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经济法教学中课程体系的内涵

课程体系是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教学目的将不同课程门类按一定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方式等一系列因素,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所在。经济法教学中的课程体系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经济法的不断完善决定了其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直接表现为教材编制的完整性和适用性,另一方面,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因素受我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制约。优化经济法教学中的课程体系,既要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促进完善的教材编制,又要从根本上改革教育制度,改良教学手段,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二、我国经济法的发展及其对经济法教学课程体系的影响

经济法是对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随着社会法制建设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经济法的内容不断充实、完善,经济法教学课程体系也要随之进行改变。了解我国经济法的诞生与发展,对优化经济法教学课程体系有着重大的意义。经济法的概念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在我国,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受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要求,我国多位领导人发出应当建立健全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言论,通过学习各国经济法建设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制订了一系列的经济法律法规,并于1979年编写完成了经济法相关的第一部教材――《经济法概论》,次年,经济法教学在各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和法学专业相继开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经济法补充了大量的内容,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完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法体系。

经济法的发展对经济法教学课程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材的编制方面,1981年到1993年之间,经济法刚刚确立不久,法律法规更新速度较快,各法律院系在十多年间编制了各类经济法相关教材近四十种,199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经济法课程教材的编制起到了指导作用,其后编制的《经济法学》、《经济法原理》、《新编经济法学》等多种教材,由于编制者观点的影响以及受经济法发展的限制,在内容和体系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这就给经济法教学中的课程体系的完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利于经济法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当前我国经济法教学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法制建设起步晚、起点低,教育制度也存在很大不足,虽然借鉴了许多国外的先进理论,近些年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在经济法教学课程体系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教学内容不完善。经济法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教材编制的不规范上。首先,各类有关经济法的教材版本较多,且其总论部分仍不够成熟,各教材总论部分虽然比较统一,但都只是就经济法的历史、概念、地位等进行了描述,而没有能够对经济法的适用范畴进行论述;其次,各类教材分论结构差别较大,经济法学界关于经济法的基本理论还存在许多争议,各教材的编制者观点也不尽相同,导致各教材的分论部分不仅结构方面存在差异,内容上也有很多不同;最后,经济法教学课程体系与其他法学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两者既存在交叉衔接不足的现象,又有互相重复甚至冲突的内容。

2.课程设置不合理。经济法教学的教育对象主要是法学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其课程往往只安排各类法律相关的知识,对经济法的认识只存在法律范畴,无法与实际的经济学相结合,无法体现经济学对经济法教学的支撑作用;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讲,经济法教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课时一般安排在大二期间,在此之前并没有民法、法理学等相关基础法律知识的讲授,加大了学生学习理解经济法的难度,此外,缺少具有专业针对性的经济法课程设置使经济法教学课程体系在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课时安排上存在较大的漏洞,经济法教学课时一般为48学时左右,而涉及的法律有十部之多,缺少专业针对性,使学生学习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3.教学模式单一。当前经济法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讲授教学为主,紧凑的学时也使教学更加紧张,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只是照着教材或课件进行枯燥的陈述,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教师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此外,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填鸭式”理论知识灌输即便学生掌握了很多经济法知识也难以在实际中应用。因此,经济法教学中课程体系的优化应该将教学模式的改进作为重点进行。

4.考评体系落后。就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的年终考核成绩仍是以试卷分数为主,虽然加入了平时成绩的概念,但只是作为很少的部分考核学生上课期间的积极性,这种传统的考评模式考验的只是学生的记忆力,使学生的思维日益僵化,且助长了“60分万岁”、“考前一周突击”等负面思想,无法考核学生真正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特别是对经济法教学这类实用性高的课程,在考评体系中加入知识应用能力考核很有必要。

四、优化经济法教学课程体系的对策建议

1.针对不同专业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合理调整教学内容,首先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编制有针对性的教材。法学专业与非法学专业的教学使用的教材内容差别很大,法学专业更加注重理论性的学习,其教材内容更加“专而精深”,经营、管理等专业的非法学经济法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其内容更加“繁杂且浅显”;其次,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学中也要采用“广义经济法”的概念,即经济法授课不限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而是包含“民法”等基础法律知识的综合性培养,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最后,由于经济法教学课时有限而内容繁杂,各教师还应根据所授学生专业的不同,自行调整授课内容,增加经济法教学与学生专业的融合度,例如将整个经济法教学的内容分为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对基本理论重点教授,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专业相关法律知识的教授时,有选择地进行重点讲解,对重要程度不一的知识点的掌握,分等级进行不同要求。

2.引入贯穿式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各类教育工作之中,特别是在经济法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是逻辑”,由此可见,众多鲜活的案例就是学习经济法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一般为理论教学之后进行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在课时较为紧张的经济法教学中,如何合理分配理论课时与案例教学课时是一个难点,且这种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进行实践分析之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引入贯穿式的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理论授课之前选取合适的案例进行展示,将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结合进行,将案例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吸引学生听讲的兴趣,也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优化经济法教学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尽量选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浅显易懂的、具有代表性的实用性案例,并在教授过程中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为主,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切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团队学习的模式。团队学习模式是对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分析法的综合应用,首先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并通过展示队名、队歌等活动建设团队精神,增加团队凝聚力,同时要求各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分工和任务,然后教师展示案例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指点,要求各小组在一定时间内(根据案例的复杂情况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可选择一节课至几天时间)完成查阅资料、理论分析、案例研讨等任务,最后各小组将研究成果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评并进行理论知识的再次讲授和巩固。

经济法课程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经济法课程改革

本文系湖南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青年项目课题“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改革研究”(编号:ZY133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必要性

首先,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与法律法规打交道,不可避免的需要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其次,作为财经类实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大多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目前许多中小型企业为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大多采取“一职多能”的用人策略,财务人员有可能兼管人力资源和办公室,对财务人员的能力要求远远超出了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范畴。比如,可能会要求财务人员负责起草企业章程,办理公司登记,审核经济合同,提出企业投资、融资策略等等,这样工作都需要在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基础之上加以熟练运用,才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经济法课程承担着艰巨的任务。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经济法课程教学往往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学生没有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深感被动。因此,加快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必然要求。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普遍存在着强调专业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人文教育,法制教育的现象。经济法作为为数不多的法律知识课程之一,没有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经济法课程学时少,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高质量的搞好教学,导致很多内容无法深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觉得经济法课程比较难懂,与其专业的其他课程联系又不大,学得好与坏没有什么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只求及格了事,不愿意花费很多精力去学习和研究经济法课程内容。

(二)教材不精,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

教材是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目前,经济法教材版本繁多,许多教材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篇幅较大,教材少则十五六章,多则二十多章,而经济法的课时则在60个左右,内容太多,无法在有效的课时内高质量的完成。第二,许多教材只有现行法律条文,有的即使对条文进行了解释,但忽视其法理分析,特别是案例少,不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第三,教材内容更新较慢,跟不上立法实践的发展,经济法教材明显滞后于立法实践。第四,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对于不同专业学生采用同一种教材,或者完全忽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使用相同的教案,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三)学生普遍欠缺基本的法律知识

当前,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课程通常在大学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开设,大部分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学生的法律基础仅仅停留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上。同时,该课程在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上篇幅非常小,只有一章,教师对于这部分内容基本都是一带而过,因此,到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开始系统学习经济法时,他们了解和掌握的相关法律知识很少,很多学生对法律关系、法律行为、制度、诉讼时效等基本知识都所知甚少。法律基础知识极为有限,这无形加大了学好经济法课程的难度。

(四)教学模式老化,不够灵活

“教”与“学”是一门艺术,是师生围绕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展开的活动,教学应该讲求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设计一套适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济法也不例外。为了达到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人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很常见。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方法死板。优秀教师基本上是讲授教材、传习知识、师生之间交流少。二是讲课枯燥无味,内容不更新,教学讲义几年不变,以至于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教师水平差别较大

目前从事高职院校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分为两种情况:一部分是经管专业课老师,他们的知识结构以经济、会计专业知识为主,有的具有一些法律知识,比如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但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具备完整的法律体系知识,有时很难对法理作出解释;一部分是法律专业老师,具有完备的法律理论知识体系,但对经管类专业课程内容几乎一无所知,教学不能结合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因材施教。另外,经济法课程教师普遍还存在着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由于他们没有机会从事法律事务方面的工作,导致光有理论知识,没有实战经验的尴尬局面。

三、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一)转变教学指导思想,重视法律素养培养

学校必须认识到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建立较高的法制观念,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并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学生。因此,对经济法基础课程进行教改,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经济法基础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这样的教学理念,从实用性和技能考试方面告诉学生,经济法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许多职称考试必考科目,要对这门课程引起重视。

(二)选择教学内容,注重时代性和实用性

首先要在教材的选择上下功夫。在选择教材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选择专业方面最接近前沿的,近几年,我国陆续颁布实施了多项新的法律法规,学生只有学习了这些新的法律法规,才能在毕业后有所用,这对于他们的职业选择和从业能力至关重要。二是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采用内容不同的教材。比如,工商管理专业要专门学习《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的内容;而会计类专业应侧重于学习《支付结算法》、《公司法》、《税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市场营销专业应重点介绍《合同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方面的内容。

(三)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单纯的法律条文是非常枯燥的,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只要把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恰当的引入教学,就会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有意义,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具体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案例的选取上要尽量选择接近近生活,案例要有典型性、实用性,涉及人物较少,这样的案例学生易于接受;要侧重培养学生认识与解答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理解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看事物: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大力倡导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引路人;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学时比例,但也应注意不“因案例而案例”,这样会失去案例的作用。

在教学手段上,力求多样化。如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录好的如《今日说法》、《法制与社会》中的故事,在播放过程中,先只播放事件部分,先让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各抒己见,再与节目中的专家的分析与评判进行对比,找出正确的做法及不足之处。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还可以用模拟法庭庭审的方法来呈现。选好案例交给学生,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被告、原告、公诉人及律师等角色进行法庭的庭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了解各个角色的职能、权利、责任,所起的作用及实际的操作过程,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增加了学生“实战”经验。有条件的话,可以联系当地法院,让学生去旁听案件的审理,通过观摩,让学生学习经济案件中利益相关者在法庭展现的法律技能。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堂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四)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执教水平

有没有一只优秀的教师队伍对于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承担者,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与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水平相关。由于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一方面要求教师对我国的现行经济法律法规的知识体系和法律体系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和理解;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经济专业知识有所研究。为了提高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师的执教水平,学校可采取如下途径:一是积极创造条件让经济法教师走出去,学习其他学校同行的经验,组织兄弟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师学习交流。二是设置激励机制提倡和奖励经济法课程教师积极充电,提高经管类相关专业知识,参加会计证,营销员等社会考试,丰富和全面自己的知识结构。三是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经济法课程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积极探讨教学经验,十分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四是广泛联系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律顾问处等法律实务部门,建立实训基地,定期组织济法基础课程教师深入基层,直接参与和学习法律事务,帮助他们获得实践经验,以便更好的服务教学。

经济法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学生特点、教材选择与内容取舍、教学模式、社会需求等方面。因此对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条件、管理及考核评价体系等还需要根据教学实践具体情况及其规律做进一步全面、细致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徐珍君.基于工作过程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方法探索[N].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