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医学十篇

时间:2023-03-20 17:33:58

转化医学

转化医学篇1

转化医学(translationmedicine)是近年国内外医学领域流行的一个新概念,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式提出“转化医学”概念。它以人的健康为本、以重大疾病为研究出发点、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成医疗实践为宗旨。其主要目的是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领域固有的隔阂,搭建两者间的桥梁,使日新月异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改善人类健康的防治措施[3]。因此,转化医学本质上是一个双向开放、往返循环、持续向上的研究过程[4,5]。转化医学理念已逐渐成为世界医学研究领域的共识,其应用有利于推进临床医学更好、更快速地发展。

2肿瘤影像医学教学的现状

肿瘤影像学是医学专业中较为特殊的一门学科,其教学主要包括肿瘤医学影像诊断和肿瘤医学影像技术两方面。肿瘤医学影像诊断的教学模式比较成熟,主要注重临床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但肿瘤医学影像技术教学则较为欠缺,尤其是对肿瘤影像新技术的研发、功能拓展、临床医学与工程技术结合及运用等方面的授教还较为薄弱。目前肿瘤影像医学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传统的肿瘤影像医学教学授课的模式过于单一,跨学科联系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②现行课程安排中有关学习方法、获取知识手段的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③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单纯从理论和阅片等教学手段难以让学生对肿瘤影像表现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地理解。④教学内容陈旧。该学科知识更新快,教材、教案等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足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求[6]。⑤学生技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与临床实际应用能力脱节。肿瘤影像医学教育要求培养既会诊断又会技术研究,既有转化理念和能力又有肿瘤影像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开展转化医学教育尤为必要,它是当前培养综合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提倡“从实验桌到病床旁”的转化医学教学理念在肿瘤影像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转化医学教育理念在肿瘤影像医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3.1促进肿瘤影像医学教学多学科的合作

不同学科、不同思想、不同理念的相互碰撞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壮大,也需不断加强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与技术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因此建立肿瘤影像学、基础肿瘤学、工程技术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科研小组,让各组组员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通力合作及协调发展,形成纵横交错的综合体系,才有望实现肿瘤影像医学的可持续发展[7]。转化医学教育强调理念的改变,它打破以往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教育模式。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交叉的开放式研究平台,鼓励将物理工程实验室发现的有意义的成果转化成能为临床提供实际应用的手段,有效将肿瘤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实践中,同时也对肿瘤影像征象进行基础研究。其次,不同的影像成像手段各有优劣,将彼此的优势互相融合已成为医学影像设备研发的潮流。转化医学教育对这一潮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为肿瘤的诊断提供更多的成像手段,有利于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如在既有的CT、MRI、PET、B超等设备的基础上研发PET-CT、PET-MRI或将几种成像设备融合的机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平台具有稳定而强大的效果,所形成的多学科介入机制能够满足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需求。

3.2为肿瘤影像医学教学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一方面能增强肿瘤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加深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为临床医技人员提供进入实验基地探索基础研究的机会。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重视从临床中凝练课题,可以培养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识,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使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8]。如肿瘤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某种肿瘤具有相同的影像征象,但是纯粹的临床实践无法为其提供相应的基础理论支撑依据。转化医学理念主张临床医生与研究员密切合作,提倡由临床医生仔细观察肿瘤的影像特征,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基础研究员,再由基础研究员对此进行研究,进而将科研成果反馈到临床,为临床提供有力的依据,通过探究性研究达到解决临床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3.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为肿瘤影像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多学科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过程中获得多种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9]。如肿瘤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X射线、CT、MRI、PET、B超检查等的成像原理时,可与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合作学习。通过观摩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操作,共同探讨相关问题以获得深层次的实验体验,从根本上理解相关概念及原理,将枯燥、深奥的理论学习转化为有趣且自主参与的实验操作。另外,通过与其他学科学生的交流,可进一步培养肿瘤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适应学科发展所需的医学影像技术工程师,塑造能灵活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的专业人才,构建合作融洽的专业团队。

3.4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学生

肿瘤影像医学蓬勃发展,临床应用技术不断更新,而现有的教材、教案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停滞不前,不利于医学生第一时间掌握肿瘤相关研究新进展及新技术。许多学生毕业后开始到临床一线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相应的技术问题时,常常无法到实验室通过相关研究来解决当前技术的缺陷,不利于技术的改进与发展。转化医学的应用一方面为肿瘤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人员熟悉和参与临床工作创造了条件,鼓励学生到临床进行实践,让学生在相关教材内容还未能及时更新的情况下,通过到临床实践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另一方面,为学生参加工作后再次进入实验室进行技术研究打下铺垫,真正做到将临床影像医学的应用与工程医学授课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具有肿瘤医学影像诊断能力和肿瘤医学影像技术研发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4结语

转化医学篇2

关键词:转化医学;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人才培养

1国内外转化医学发展趋势

转化医学目前在国内外均受到广泛的关注,已成为国际上医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它与个性化医学与可预测性医学一同构成了系统医学的完整体系。目前,转化医学已逐渐成为全球医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美国已经在上百所大学建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目前我国多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成立了转化医学中心。通过这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不懈努力,当前转化医学在我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产生了如血管成形术、重组人生长激素以及支架置入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影响等重大成果[3]。转化医学研究打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及药物研发之间固有的屏障,缩短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过程,使患者直接受益于科技,更快速地推进了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发展。同时,与转化医学有关的学术期刊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转化研究》《转化肿瘤研究》《干细胞转化研究》《转化医学杂志》《美国转化研究杂志》……特别是《科学转化医学》,创刊仅几年影响因子就飙升至15分以上。另外,许多综合性学术期刊也纷纷开设了转化医学专栏,出版刊登了大量的关于转化医学的研究性论文,充分反映出学术界对转化医学的重视。转化医学的研究成果也源源不断的涌现,对医学临床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同时这一现象反过来对转化医学研究的发展进步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2转化医学模式为医学高等教育带来启迪

如今,尽管在我国转化医学日益受到重视,但它对于大多数医学院校来说仍然不过是一个时髦的名词。虽然近些年很多医学院校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不少医院也由传统的“临床型医院”转型为“研究型医院”。但这些辛辛苦苦取得的宝贵科研成果却极少能对临床工作起到有用的推动、支持作用。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高等专门人才,虽然在校期间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花更长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但是当他们走出校门后很长时间内仍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究其原因是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或多或少在基础知识学习和临床实践应用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换句话说,即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没有良好的交流、促进的机制,导致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脱节。从事基础知识学习或基础实验研究的人员往往着眼于做实验、,而对其发表的成果能否真正对临床工作起到作用不够关心;与此同时,医务工作者由于忙于临床工作,对最新的研究进展缺乏了解,这种情况也反过来制约了基础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转化医学提倡的是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主动的、互相促进的交流模式,切中了现今医学高等教育的弊端。在转化医学思维的引导下,让医学生树立基础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临床工作者更好地实践,是对临床工作中发现、提出的问题的有效反应;而临床工作人员也要学习在工作中提出问题,为实验室研究提供前瞻性的、新的科研问题,这样可以使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很好地服务于对方[4-7],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全科医学教育的概况及面临的问题

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综合了生物医学、社会科学以及行为科学的特点,以预防医学为主导,以现代医学为基础,为人们提供主动的、综合的、便捷的和个性化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我国卫生部早在2000年《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意见》中指出全科医学是以保障和促进健康为目的,向个人与社区提供个性化、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学科。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全科医学工作的医师及师资力量,是深化医疗卫生改革,促进卫生保健服务工作的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卫生服务需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是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需要。全科医学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8],近年来逐渐得到更多的重视。国务院在2011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使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现在我国的全科医师培养已初步发展为“5+3”模式,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9],而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也在包括笔者所在单位在内的上百家医学院校开展。目前,全科医学学科已经成为了与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齐头并进的二级学科。在出现上述利好形势的同时,也有很多现实问题摆在所有致力于全科医学发展的有识之士面前,它们已成为制约全科医学教育更快、更好发展的“瓶颈”[10]。这其中有一个突出的并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就是,院校的全科医学基础教育与临床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在校时接触到不少前沿的基础研究成果,但因为缺乏临床应用而在日后的全科医学的具体工作中用不上这些高新知识技术,感觉好像学到的用不上、需用的又不会。而另一方面,当这些学生正式走上全科医师工作岗位、战斗在医疗一线时,又因为缺乏转化医学的思维意识,尽管在工作中容易发现很多值得探讨的病例,却不能把它们提炼为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白白浪费很多机会。加上素来对前沿的基础研究成果与进展就缺乏兴趣,因而对医学各领域的新进展、新理论又不甚了解,所以很容易远远落伍于专科医师,甚至被标上不被信任的标签。

转化医学篇3

从疾病转归中发现问题尽管医学科学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许多疾病的治疗还是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特别是一些顽固性疾病、恶性疾病,治愈率低,死亡率高,长期困扰着医学界。众所周知,胰腺癌的恶性程度很高,手术治疗的复发率也很高,一旦复发,基本难以控制。本院普外科医师在追寻复发原因时推测,病灶区的神经丛内可能藏有毛细淋巴管,成为癌细胞转移的通道。实验室研究证实了这一设想,于是扩大了手术清扫范围,使术后复发率有所降低。这提示,临床医师在治疗一例患者、特别是难治性疾病结束后,应该认真地回顾分析,在不断提高疗效上下工夫。

临床医师应主导转化的进程

1确定研究框架包括设定研究内容:根据要解决的临床问题确定,如研制新器具、研发新药品、创立新方法等;设计研究方案:如项目负责人、研究团队、支撑条件、技术路线、起止时间等;设立研究目标:证实临床假想而后提出新技术、新疗法;研发新的器具、药品、试剂等,解决某种问题。临床医师作为项目研究的发起者,必须完成好这些基础工程。

2搭建研究平台包括选择合作团队:根据课题特点寻求合作方,如基础医学、理工科学、工矿企业等。筹集实验设备:协调利用合作双方或多方的资源,满足课题对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需求;筹措研究经费:院内申请启动基金,立项申请国家基金,争取其他渠道支持等。作为项目研究的主要组织者,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投入相当精力。

3参与研究工作包括提供研究资料: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样本,整理相关诊治资料信息;配合研究开展:承担基础研究中的临床相关任务,如采集患者血、尿样本及其他技术操作等;实施临床研究:承担基础研究完成后的后续研究任务,如新药临床研究等。

4把握研究方向包括跟踪基础研究的全过程,始终以临床需求为牵引,考量基础研究的每一步进展,及时剔除没有临床意义的研究结果,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保证基础研究的正确走向。如果没有临床医师的把握,研究往往与临床脱节,甚至误入歧途。

临床医师应催生转化的成果

1临床前研究包括少量患者研究:检验药品、器具、方法的安全性;适量患者研究:检验药品、器具、方法的有效性;多中心临床研究:在更大范围内试用,为临床应用做准备。在这个过程中,临床医师要协助把握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案、时间的长短、标准的掌握等,确保临床前研究达到预期目的。

2临床应用包括观察临床疗效:进一步确认成果的有效性;查找存在问题:对群体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再回到实验室进行研究,以求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更完美的产品性能。如在血友病乙的治疗上,国内外都还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本院血液内科与某大学合作开展基因治疗,取得一定效果。但治疗过程很复杂,有的患者效果还不太理想。因此,又重新开展实验室研究,期待找到一种更好的办法。

3宣传研究成果通过现场讲座、视频、发表文章等途径,及时宣传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获得其他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认同、接受。

4推进成果产业化协调政府部门、生产企业等相关链条,尽快实现成果的产业化。尽管这不是临床医师的责任,但是其参与使产业化的进程更快、更有效。本院医师在用于膑骨骨折治疗的聚膑器、用于大动脉血管瘤治疗的各种支架等器具的推广应用上,与产家密切合作,使产品应用于更多的医院。

5指导临床应用帮助其他医务人员尽快掌握并熟练运用。通过培养进修生、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广新技术、新疗法,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临床医师应促成转化的目标

1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临床医师要加强个性化的治疗研究,实现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为公共卫生循证决策服务,即E-E(ExperiencetoEvidencebase)。这是对临床医师的更高要求,也是转化医学的发展方向。如对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临床医师要考虑到,哪些患者必须化疗,哪些患者可不用化疗。必须化疗的,也要以通用化疗方案为依据,合理调整,在化疗药物使用方式、方法、时间选择上,因人而异,妥善安排。这种精确的个性化的治疗,会提高疗效,节约资源,节省经费。

转化医学篇4

    1病理学在转化医学中的作用

    病理学发展必须跟上医学发展的趋势,将基础医学研究和检测手段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中。针对肿瘤特定分子变异类型的靶向药物,如易瑞沙治疗EGFR基因突变及克唑替尼治疗ALK融合基因肺癌患者[4-5]等治疗手段的进展,也在要求临床医生不仅掌握临床诊疗知识,而且还要理解分子病理学诊断报告中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意义。由此可见病理学的“桥梁”学科的作用之大。对每一例肿瘤患者都必须根据具体特点,包括临床因素、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改变、甚至基因特征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些临床治疗需求也对病理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理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依据形态学对疾病的诊断,而且要深入到疾病的分子水平,将基础研究中的成果通过分子病理的诊断应用于患者治疗和预后评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2病理学,尤其是分子病理学的发展是转化医学理念具体实践的要求

    病理学从大体形态学的观察逐步深入研究到分子水平,分子病理学针对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措施以及预防治疗的方法等多个方面提出科学问题,主张基础与临床密切合作,临床医师对疾病的特点和进展进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再由基础研究专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反馈给临床医生并提供临床实践建议,最后将基础科研成果转向临床应用,从而提高总体医疗水平。笔者在美国着名M.D.Anderson癌症中心做访问学者期间,亲身体会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优势;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临床医生、病理医生和基础医学的研究人员为完成一项临床课题彼此交流协作,多学科合作、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基于此模式,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够及时高效地应用到临床诊疗过程中,在实践中检验基础研究的成果,一旦基础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得以验证,其成果的临床应用价值将是巨大的,最终受益的将是患者。因此从我们医学生本科阶段起就应该培养他们严谨、积极、协作的工作和学习意识。

    3医学生病理学教学改革

    当前医学生病理课程教学主要通过语言的描绘方式进行形态学教学,较为枯燥抽象,为了克服这一不足,我们尝试进行以下变革:

    3.1病理课程数字化

    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组织和编写以转化医学为中心的病理教材、多媒体教案和教学计划,积极组织教学研究和试点,深化和丰富转化医学的教学模式。部分高校及教学医院的相关科室已经引入数字病理系统用于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将示教切片和相关大体标本采集为数字切片和照片并存放在数字病理系统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或者在课下自由登录该系统的远程会诊模块,随时调阅和复习教学资料,极大地方便医学生的学习条件。课堂上学生还可以与教师互动,将遇到的问题实时发送给任课教师来寻求帮助,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原本抽象枯燥的病理课程生动有趣地展现出来。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病理教学由抽象向生动、由单纯理论学习向理论联系实践转变,逐步建立起转化医学理念的教学体系,这对于临床型的研究生教育尤为重要。

    3.2组建病理转化医学交流平台

    此平台可以提供传统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所涉及的常用技术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微量组织的显微捕获及核酸或蛋白提取、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及基因测序等),使医学生在熟悉疾病的病理形态学的同时,应用经典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分析这些疾病的分子水平的变化特征,对将来走向临床岗位能深入浅出地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尤为重要。通过这种平台可以培养医学生自觉地理论联系实践(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一方面增加了医学生在学习病理课程时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和了解,另一方面为临床医学生提供进入基础研究领域、了解基础研究技术手段及研究现状的机会,不仅可以丰富医学生的医学理论知识,也可通过实践增加感性认识,对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更深刻地理解临床医学理论知识有所帮助。

    3.3转化医学交流平台的开放性

    此平台接受医学生在寒暑假中的见习或实习。安排医学生参加一些相关临床基础转化实验实习,在学习传统病理形态学知识的同时,有机会学习临床病理诊断到分子病理诊断延伸所需的实验技能,了解分子病理诊断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作用等。医学生通过医学实践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病理学不仅有疾病治疗前形态学的诊断,更有分子病理诊断,使其能理解病理诊断在临床治疗中“金标准”的指导意义。在转化医学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的教学可使医学生认识到转化医学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病理的转化医学教学平台,可以使医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中自觉树立转化医学理念,使医学生意识到医学知识不是片面的、孤立的,而是全面的、系统的。医学生不仅要知道疾病的起因,而且也要掌握疾病的转归,更要使临床医生的治疗为“循证医疗”、“有的放矢”的医疗,医学教育将变为以“医院”和“患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进行多层次、多途径、多学科的教学实践。

转化医学篇5

【关键词】转化医学;传统中医药学;现代医学;医学教学改革

一、转化医学的涵义

转化医学,又称转化研究,该词首见于美国Science杂志,其核心是将医学实验基础研究成果合理有效的应用于临床教学实践中去,在基础与临床中建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沟通桥梁。转化医学是以连通传统的基础医学、药物研发以及临床医学之间存在的沟壑为目的,立足于把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新药的研发以及操作方式的改进创新等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中去,从而产生新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等。[1]目前,转化医学存在两种模式,即Ⅰ型转化医学和Ⅱ型转化医学。其中,Ⅰ型转化医学主要用于解决如何设计和实施转化研究,即广为人知的“从实验台到病床前”的实施方案,将基础研究成果更高效的应用于临床前期或者临床研究中;Ⅱ型转化医学则主要解决应用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该模式是经常容易被科研工作者忽视的“循证基础上的应用推广”,即将成果运用到实践,创造社会利益。[2]概括地说,Ⅰ型转化医学模式属于狭义范畴,以实现转化医学的短期目标为目的,Ⅱ型转化医学模式属于广义范畴,以实现转化医学的长远目标为目的。[3]

二、转化医学———医学的分支

1.传统中医药中的转化医学。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理论思想,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的指导观念。从神农尝百草等先辈们的典故中我们很容易体会到转化医学即“临床—理论—临床”的发展模式似乎伴随着中医药的产生及兴盛。然而,在当今的时展浪潮中,针对传统中医药学的转化研究中心似乎寥寥无几。[3]我们不妨可以仔细思考一下,宏观大大小小的课题数不胜数,可真正运用到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去的又有多少。中医药的发展需要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同现代的科学发展方向接轨,需要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诠释内涵,增强其科学性。发展中医药转化医学有其独特的优势,以传统中医药的雄厚基础资源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医药转化医学体系。

2.现代医学中的转化医学。转化医学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已经广泛涉及,人类对疾病本质的探索早已从器官、组织、细胞等水平上升到了基因、蛋白等分子靶向水平,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新兴概念也已有了广泛的探索。随着人类对疾病本质未知的探索,基础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临床实践亦得到了推动。然而,基础研究并不能够独立的转化到临床实践中去,这之间便产生了转化医学理念。目前,现代医学中的转化医学研究热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修复受损伤组织的新途径,现在已经广泛研究及应用于口腔、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疑难危重病的治疗中;组织工程技术:现代再生医学的研究核心内容主要是应用现代组织工程技术构建可供移植的组织、器官等,以解决目前人体器官移植术中存在的异体免疫排斥、异己供体器官不足问题。包括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组织工程皮肤、组织工程骨、软骨以及人工神经、血管材料等。[4]

三、转化医学在医学教学中的改革

现在的医学教学培养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对于医学理论课的学习与临床实践运用严重脱节。学生自身不能体会到两者如何建立沟通的桥梁,不能自主的找到两者的结点所在。教师在授课讲解过程中缺乏将基础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的工具、手段;在临床中发现的常见病例讨论、常见治疗方法、最新治疗进展没有办法反馈于教学课堂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高校医学生的培养。因此,加强转化医学理念在基础与临床教学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1.教学内容上的改革。在临床基础课程中,合理的安排教学授课时间、适当的调整教学结构框架、优化教学大纲的方案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目前医学教科书的结构几乎都是以病名、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基础、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预后为既定顺序,然而,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当患者在你面前时,我们的思维逻辑应该是按照该患者是什么临床表现,有哪些症状体征,应诊断为什么疾病,进一步采集病史,完善相关检查,思考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后确定诊断并开始全面针对性的治疗。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在教学内容模式上应该根据临床实际作出适当的调整,引导学生建立临床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这也是转化医学的一种体现。[1]在一些基础科研课程中,应强调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应仅仅以鼓励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思维为目的,更应注重的是强化科研工作者、老师及学生将基础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中的转化。鼓励科研工作者及老师同学积极申报参加有使用价值意义的课题。开展转化医学的相关研讨,在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引领学生、培养学生发现临床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疾病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文献、书籍以及其他材料,探索临床中存在的问题与基础生物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中关键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并设计方案和研究的技术路线以期进一步探索解释其中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最终实现以发现临床问题—探索生物学基础—解决临床问题为主线的转化医学理念。

2.教学建设上的改革。国家重点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是基础的转化医学教育建设,目前我国在国家科研平台的建设方面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创新完善相关基础研究,真正实现转化医学的广泛传播。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信息化的教学平台、转化医学模拟医院系统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基本临床资料、现代生物医学技术检测出来的基本数据以及基本诊疗方案等引入到医学教学中去,实现科研、临床、教学一体化的信息公共平台,即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这样才能培养出现代化的优秀全科医生及科研人员。基础科研源于临床实践,临床实践依赖于基础科研的支持,两者间相互协调、共同创新,转化医学也因此而存在。创建研究型医院,推动转化医学科学内涵的真正有效实施。研究型医院即具有独特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的医院和医学中心,其发展理念是以临床实践需求为指导,开展临床研究,同时医院的业务活动要推动临床和转化型合作研究,最终实现将基础研究的最新生物学成果应用于制定和完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中去,改善人类健康、提高人们生存质量,实现转化医学的核心目标[5]。

以研究型医院为基础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与临床能力的全面共同提升,实现其在医学教学改革建设中的价值所在。强化转化医学理念是科学进步的必然需求,实现转化医学建设是发展传统中医学及现代医学的必然过程,培养新一代的优秀医学人才必须依赖于转化医学这一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如今,转化医学理念在医学领域早已经鹊起,引起了广大基础科研人员、基础教育者、临床研究者、临床实践者的共鸣。通俗地讲,转化医学即理论联系实践,用实践检验和发展完善书本上的理论。一项新的药物发明、新的治疗方案、新的技术诞生必须以临床实践的需求为基础,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的,而新的药物发明、新的治疗方案、新的技术诞生无不是从基础科研开始,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重复,不断地思考,直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以完善研究成果,而这正是转化医学的精髓所在。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转化医学有着广阔的研究发展方向,随着转化医学的不断深入,不仅可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层次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实践人才,而且也将是世界医学发展的强有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楠,冯振中,赵艳,等.转化医学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4,(4):167-168.

[2]WOOLFSH.Themeaningoftranslationalresearchandwhyitmatters[J].Jana,2008,299(2):211-213.

[3]李平,唐启盛.转化医学理念与中医药发展新机遇[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2,19(1):5-9.

[4]陈发明,金岩,施松涛,等.转化医学:十年回顾与展望[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27(1):5-11.

转化医学篇6

作者:关艳蓉等

关键词:转化医学,医院科研管理,管理模式创新

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也与日俱增。然而,基础研究的成果并未真正惠及更多的临床患者,而是随着医学研究的逐步细化,学科分支的增多,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之间的距离日益加大,再加上不同研究领域不能很好的沟通和协作而事倍功半,使得现代医学在治疗组织器官缺损、恶性肿瘤、遗传性疾病和各种慢性病上的进步举步维艰,其成就与巨量的投入不甚匹配。除此之外,由于科研成果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引导和激励方向有偏差使得一些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重数量轻质量,重基础轻临床。因此,为了打破基础医学创新发现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屏障,转化医学模式应运而生。

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的概念是新的,但其理念、内容并不是新的。我国汉代的名医华佗早在两千年前就从植物麻黄中提炼出麻沸散并用于临床治疗中。青霉素的发现、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明和普及、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及胃病防治等都是经典的转化医学范例,其共同特点是他们的科研成果造福了广大的临床患者。由此,这些研究人员也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诺贝尔奖的青睐者。可以看出,转化医学倡导以病患中心的理念,从临床工作中去发现患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提出问题,然后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和分析问题;随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解决问题,造福患者[1]。如今,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临床需求与产业化及开发应用技术的脱节已成为阻碍生物医学发展的壁垒,人们意识到必须要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以产学研一体的模式推进临床研究及时向产业转化,服务于病人。为此,转化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医学理念被重新提出。目前多数学者都支持转化医学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双向互补的,不断螺旋上升的,永无止境的研究过程,一方面把实验室研究获得的成果,迅速有效的应用于临床;另一方面把临床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又及时反馈到实验室,通过两方面双方的沟通和协作,不断地完善、推进或开展新的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诊断、治疗和预防水平。这个双向互补的过程涵盖了与医疗研究和临床实践相关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中继点和加油站,环环相扣的每个环节都不可少,最终的目的是高效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2]该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二是就来自临床医生的观点和假设,设计基础研究实验并加以检测和验证[3]。

2.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科研模式的转变

转化医学从实践个体研究到系统化、综合各个学科研究的医学发展模式,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挑战,也为医学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转化医学的中心目标之一,通俗的说就是要大幅度促进和推动从实验台到病床(Fromthebenchtothebedside)的研究模式。然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它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这就意味着首先要有一个囊括多个基础学科及临床医生的研究团队,他们之间需要彼此紧密协作,才可能实现转化医学的主要目标。具体而言,传统医学研究模式向转化医学研究模式转变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各自为营或有限合作到团队科学。转化研究强调,要实现科研成果迅速地成为临床可应用的技术、产品或方法,就必须主动从研究的最初阶段开始,让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在一个平台上开展团队工作,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走开放联合之路,拓展交叉合作领域和国际合作的渠道。二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转化医学的医学研究模式倡导以患者为中心,构建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之间的双向通道,有利于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最终使患者受益。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以系统生物学的思路,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即从临床问题出发,将相关的生物学和多学科手段集中在一起,有计划、由点到面的破解难题,加快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相互转化,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形式,推进临床应用新技术的发展。三是从医生、科学家独立个体到医生科学家。传统上,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人员是通过迥异的训练方式培养而成的,二者之间很少交集。或许在很多时候,个别医师由于个人兴趣再接受专门训练而成为具备一定基础研究能力的研究者,然而就一个临床机构的主要人员而言,还是以单纯的临床医师为主。然而,成规模的转化研究,其核心是一批具备临床医疗资格的科学家,他们通晓各自学科的临床实践技能,因而可敏锐的发现问题之所在;同时,他们也完全掌握相关基础研究的手段和语言。因此,这些医生科学家成为纯粹的医生和基础研究人员之间的桥梁,可以将临床问题顺畅地转化成为基础科学问题,并同样流畅的将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转化为临床技术[4]。

值得注意的是,在重视转化医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转化医学的实现,不是以牺牲基础医学研究为代价,而是要求科研工作者更应该在基础研究的方向选择和深入程度上深思熟虑、仔细斟酌。

3.科研模式转变对科研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有句话是:“科研工作三分研究,七分管理”。足见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对推动科研建设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转化医学模式为科研管理提供了一体性的、系统化的解决思路。转化医学提示:必须打破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然后是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研究和管理模式,坚持医学科研活动的衔接和延续性,建立新的科研管理模式。第一,转变观念。作为执行科研管理的主体――科研管理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正确引导和宣传,切实做到从管理者到科技人员都要以患者为中心,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造福病患为检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形成医学研究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再从实验室推广到临床验证的良性双向转化。第二,人才培养。转化医学需要在所有参与研究人员当中,有一些专业的、具有国际视野并精通国际领域问题的“领航者”,负责指导整个研发过程。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改革,有一整套完善的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机制看,储备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熟悉转化程序的规范性、通晓转化医学研究的规则章程的转化医学研究人才,使转化医学可持续稳步发展。第三,做好桥梁。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责无旁贷应是医院转化研究的组织者和推动者,科研管理人员不仅应该从管理的层面去指导临床科研人员进行临床医学科学研究,还应该通过提供多种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促进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之间沟通与交流,着实做好转化医学的桥梁。[5]第四,加强成果转化。在选择了正确的基础研究方向并得到有价值的科研结果,并对临床需要有了深切了解和把握之后,下一步便是把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即B2B的转化。此时,科研管理工作者需要为之提供指导性的思路、决策和办法。4.医院科研管理的对策

转化医学对医学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探讨转化医学的科研管理,推动我国转化医学发展,医院科研管理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4.1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者作为医院科研管理活动的实践者、服务者和信息反馈者,其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医院科研管理水平。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归根结底要有一支懂科研、善管理、能指导科研的管理队伍。一要制定好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通过在岗学习、短期脱产培训、继续学习深造,开展管理类课题研究,以此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二要让管理者深入到基层单位中,了解各个岗位科研管理流程,了解各个科室的研究进展和方向,以便提高服务水平和协作水平;三要增强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信息网络即时地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科研课题招标信息等科研动态,即时提供给科研人员,起到事半功倍的服务效果。

4.2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平台

学术交流活动是遵循科研规律与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积极组织与国内外兄弟单位与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基础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提供宽松的信息交流平台,为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互通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情况,以便更加系统、更加有效地开展转化医学教学科研工作,在沟通中产生思想火花,达成共识,以期促成成果转化。建立便捷的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标准化样本库,构建现代化科研管理信息平台,该平台的运行能够更加高效的促进资源的共享、支撑创新发展,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可以随时调取符合科研设计需要的疾病标本,随即用最新的科技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使临床资源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基础研究。此外,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数据库的建立与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

4.3认真抓好科研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在转化医学研究中人才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树立竞争靠科研、水平靠人才、人才靠培养、管理出成果的观念,不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改善科研条件,为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条件保障。选派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医生、优秀的基础科研人员去国外深造,带着问题去学习,将医院的科研与国际接轨,推动本单位转化医学科研水平的发展和相关人才的培养。同时也鼓励年轻有作为的学科带头人承担科研管理工作,使他们科研与管理工作两头肩,使其熟悉科研管理工作流程,更加有效的进行科研管理工作,促使医院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得到充实和提高。

4.4建立适应转化医学发展的一整套管理规范

医学转化过程是由一系列连续的活动构成的,包括从最初的概念诞生到最后的临床试验并最终成为商业化的药物或医疗技术等整套流程。这么多的过程需要涉及不同领域,不同技术。每个领域都有不同挑战,因此,科研管理应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通过完善管理制度,鼓励科技创新为转化提供保障。医院应完善和修改管理制度,加强对课题申报、研究制度、中期检查制度、奖励激励制度等方面的管理,制定出详细周密、完备系统、合理有效的制度及奖惩方案,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达到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另外,加强过程管理,加强审定与协调,提高科研质量,为转化提供平台;医院在过程管理上确保人员、项目、经费、条件四落实,确保课题研究质量,采取有效的监督和跟进并及时调整,杜绝了经费浪费、科研造假等现象。最后,关注成果申报,强调转化产出。

4.5在大型科研型医院和医学高校基础上,建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转化医学篇7

关键词:转化医学神经外科运用

20世纪后期,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医学知识急剧增长,而且响应的研究也越来越细化和专业化,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针对某一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也导致缺乏与其他。从事某一专业的医生很容易受所从事的专业限制忽视和割裂一些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医学问题。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提出转化医学的理念,因为其自身的优势和实用性,在美国被迅速接受和普及。转化医学打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很少联系的现状,铺平了基础实验研发与临床应用之间沟通的路径。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或者称为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是近10多年来国际医学科学领域出现的崭新概念。转化医学的核心就是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将其凝练成基础医学研究内容进行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过程中,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神经外科(Neurosurgery)是外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在外科学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应用独特的神经外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人体神经系统,如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附属机构,如颅骨、头皮、脑血管脑膜等结构的损伤、炎症、肿瘤、畸形和某些遗传代谢障碍或功能紊乱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探索新的诊断、治疗、预防技术的一门高、精、尖学科。其研究的主要是与人的神经有关,运用一些外科的手段来治疗人的神经系统病变。目前国内神经外科治疗疾病采用的最好的技术是机器人脑立体定向技术,该技术是国家863科研项目的转化成果,主要用于脑外科微创手术规划、导航和立体定向。

转化医学现阶段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转化医学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疾病防控水平,使肿瘤学个体化治疗成为可能。临床数据表明,靶向癌症治疗的潜在作用不仅仅在于它能杀死癌细胞,还在于它能诱导癌细胞,使其分化为正常细胞,最终治愈病人。随着系统医学、转化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化,围绕着临床实践中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的创新性研究将越来越受到免疫学界的重视。

其次,前面论述过,神经外科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问题就是麻醉问题。转化医学研究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再将其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以提高医疗的总体水平。麻醉学科在不断的发展,新技术的实施也需要更多相关人员的配备。

第三,转化医学在神经外科应用还体现在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应用。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是临床治疗癌症新的治疗模式,微创介入治疗范围广,治疗早期肝癌临床效果略优于常规手术切除。微创手术开创了肿瘤治疗的新理念,具有疗效好、适应症广、创伤小、几乎不流血、可重复性强、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是肿瘤理想治疗方法。

最后,转化医学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还体现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转化医学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对临床实践结果的转化,在此背景之下,转化医学着力于提高患者短期内的康复水平和效果,以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方面来应对各种神经外科疾病。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转化医学的在神经外科方面的重要作用,由此必须加以重视。但是我国转化医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转化医学国内研究的总体发展态势是主要大城市发展的最早、最快,而其他城市发展相对缓慢,许多大城市的医院神经外科都建立了转化医疗中心,存在严重的城市间和地区间的不平衡,特别是在神经外科方面,更是不遗余力的去推动。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医学成果在该地区的快速转化。而在一些欠发达省份,其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水平相对低下,很难建立比较高效的转化医学研究体系,在我国转化医学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的大环境下尤为艰难。

针对神经外科转化医学的发展现状,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加强转化医学相关知识的培训,明确转化医学的定义,进一步完善转化医学的概念和内涵,目前转化医学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因此需要在不断探索其内容的同时凝练其内涵。这就要求神经外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形成自己对转化医学的认识,同时,形成系统、完整的转化医学理念,在运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规范。其次,设立专门的人员和机构来管理、推进神经外科转化医学的发展。规范化培养出来的人员可以同时具有良好的医学临床实践经验和扎实的基础研究操作技术,可以总体把握临床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同时与基础研究中的实验技术、实验方法相结合,最终培养出具有从临床凝练到基础,从基础研究投射到临床应用思维模式的新一代转化医学研究人才。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转化医学在神经外科具有很多的应用价值,神经外科也为转化医学理念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转化医学在神经外科将会有更大的应用前景,必将造福更多的神经外科患者。

参考文献:

1.刘玉光;吴承远;朱树干;神经内镜下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术[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年01期 .

2 .曹宏卫;控制性降压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

转化医学篇8

长征医院的转化医学中心是医院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临床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和培养优秀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的基地,是促进高科技与临床研究发展密切结合的重要技术平台。

转化医学中心隶属医院,依托各科室、研究所和其他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机构建设的科研实体,面向医院的各科、各类研究人员开放使用,包括本院医生、在读的硕、博研究生、博士后和七年制学员。中心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和组织机构。

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必须重视把生命科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技术方法转化成征服各类疾病,改善人类健康的新疗法、新药物,使这种“转化医学”作为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Zerhouni EA, Sci Transl Med, 2009)。为达此目的,需要创造新型实验研究方法与思路,使在细胞及动物模型的研究能更切合人类疾病的实情;大力推动新技术、新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打破学科间的壁垒,鼓励基础与临床及不同新老学科间的合作研究,尤其是疾病病理机制、药物反应的深入探讨。除这些“转化研究”之外,转化医学还应包括把新医学知识、新疗法、新药物用于保障人民健康,用于不发达国家与地区以及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的弱势群体。近年来,许多政府及非盈利组织增加了对转化医学的投资,已有多份转化医学的专业杂志问世。可以预见,人力、物力的投入将会大大推动转化医学的兴起和发展,也是我们提高医疗、科研水平的良机。

尽管把有意识地进行转化研究作为医学目标是一个新概念,转化研究本身已有很长的历史。多巴胺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1950年代,瑞典的Carlsson实验室用新的荧光测定方法发现,多巴胺不但是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且本身是神经递质,大量存在于与自主运动有关的脑区(基底核) (Carlsson A et al, Nature, 1957)。用利血平减少兔脑中的多巴胺则可诱导肌肉运动的障碍。他们敏锐地提出,有相似肌肉运动的障碍的巴金森氏病可能与脑内多巴胺的缺失有关,并证明给动物能左旋多巴能增加脑中多巴胺,减肌肉运动障碍的症状。这些假说、发现及技术很快导致一系列临床研究,证明在巴金森氏病患者,脑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导致多巴胺含量减少(Carlsson A, Adv neurol,1993)。这些研究为用左旋多巴治疗巴金森氏病奠定了基础,也使Carlsson得到2000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不难看出,他们的成功取决于新技术的发明、应用,新的实验思路、设计与结果,以及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结合。

转化医学涉及现代医学的各个领域,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逐渐形成的热门话题包括生物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资源共享(Biobanking);生物标记 (Biomarker)的发现、验证和应用;靶向药物的开发;微小RNA和小干扰RNA在疾病发生及治疗中的作用;纳米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血循环中DNA、肿瘤细胞的分析与识别;新型疫苗的设计、生产与试验;各类干细胞的识别、扩增和临床试验;化学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及新一代DNA序列测定、DNA单核甘酸多态性(SNP)在临床的试验与应用等。随着分析、实验方法的快速发展,由序列测定、SNP、基因芯片分析等产生的数据以几何级数增加,如何从这些大量的资料中提取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有关的信息也成为转化医学的重要课题(Marko NF et al. Sci Transl Med,2010)。同时,为使新药试验过程更合理、有效,已建立了新药的适应型临床试验(Adaptive clinical trial)的设计与规范,正用于多种药物的各期临床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生物标记检测、DNA分析使得预测一些疾病的易感性和许多药物的反应性成为可能,对许多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已推荐医生对使用所批准的70种药物的病人进行DNA分析,以发现可能的不良反应和调整用药剂量。美国医学会的资料表明,已有针对1000多种疾病的1200多个DNA检测方法可用于帮助诊断和治疗,且新的测试方法不断发现,使越来越多疾病的治疗能根据分子水平的改变而采用相应的方法、药物,因而个体化医学(Personalized medicine)是转化医学研究与应用中最有活力的内容之一,已对疾病的诊治产生重要影响。逐渐增多的案例还表明,个体化医学是帮助靶向药物和靶向治疗成功的有效方法,而靶向药物的成功应用则使个体化医学在诊断和治疗发展的循环中达到新的高度。

转化医学篇9

病理学教学转化医学师资队伍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教学、科研及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众多学者从本课程实际出发,在教学模式、手段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者结合病理学教学实践,探讨以转化医学理念开展病理学教学改革。

一、转化医学的核心思想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理念,是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转化医学的核心,就是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特别关注如何将基础分子生物医学研究向最有效和最合适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的转化这一过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固有的屏障,在其间建立起直接联系,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疾病的诊断、防治的新方法,实现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标。

二、转化医学在医学教学中的意义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医学和临床的整合,是多学科、多层次、多靶点,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病理、预防与治疗、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转化医学的发展,不仅依赖大量从事转化医学研究和应用的人才,更依赖医学院校对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在医学教育中,让转化医学理念在医学生教学和实践中发挥作用,始终贯穿着教学为临床服务的意识,任何教学内容和形式都围绕患者、疾病或者医生的治疗等方面服务的,这样学生能更迅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发挥转化医学的真正意义。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在教学中引入转化医学理念,是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转化医学理念指导病理学教学的思考

(一)加强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师资队伍培养

提高病理学教师的素质,加快学科建设,构建优秀的病理学师资队伍是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构建转化医学理念的病理学师资队伍,可以通过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引入转化医学理念,让教师体会转化医学的重要性;定期开展转化医学论坛或聘请高水平专家介绍转化医学;教学和科研课题申报时应有价值,向转化医学倾向,等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病理学师资队伍,在教学中才能融入转化医学理念。

(二)加强教师与临床医师的交流与合作

在病理学任教的师资中,缺少与临床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所以鼓励安排病理学教师听临床教师授课或同临床教师一起科研合作,使病理教师与临床教师互相交流,知识互补,并通过互学互评,遇到的问题及时讨论,一方面,加深了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了基础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这样也有利于转化医学的发展。

(三)加强转化医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实施病例式教学

PCMC(Problem-originated Clinical Medical Curriculum)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先导进行启发式教学,把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指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早期结合,促进课堂知识的吸收,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学习病理学课程前学生没有接触任何临床患者,对疾病的症状、体征等一无所知,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高。病例式教学可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理解,联系临床应用,接触临床诊断和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理论课教学时,先将教学内容通过病例以疑问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病例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思维,使他们在运用已有知识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分析、解决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转化医学才人的培养。

2.开展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给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加以实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的探索性实验。它不但要求学生综合多科知识,还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完成实验时不再是被动验证相关的理论知识,而是按照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主动探索、大胆创新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指导实验时主要是引导和指点,不再是详细讲解。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开拓创新的意识。

3.大学生科技创新

早期让学生接触科研,培养学生转化医学理念,同时培养他们初步科研思维方式、科研工作能力,相互协作精神及求实的科学态度等综合能力。既能治病又能科研的医生是转化医学发展的人才动力,此种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教学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成立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或申报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完成科研项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理解了转化医学的内涵,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科研是有价值的,对人类健康是有利的,这样有利于转化医学的发展。

4.加强医学人文和信息知识的渗透

转化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学科,与人文精神有内在必然的联系,同时每天都有医疗技术和医学研究成果在不断涌现,要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就要求师生双方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地获取新的信息,教师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优良的信息素养后,才能在教学中运用并传播信息,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转化医学的发展需要加强和改善医学人文教育和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因此在病理学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医学人文知识和信息知识,学会交流、捕捉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

5.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医学教育更加需要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将培养批判性思维贯穿每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学和终身学习能力,发展他们对临床复杂疾病问题严密求实的质疑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满足21世纪对转化医学人才的需要。

培养转化医学人才,鼓励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进行双向交叉,把转化成果和实际应用放在重要的地位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方向。当前医学教育、转化医学等都在迅猛发展,为适应医学教育和转化医学的时展需求,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病理学教学中体现转化医学教育的因素,使病理学教学更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楠,任骏.转化医学的基本概念[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8):3725-3726.

[2]董海影,吴淑琴,张晓杰.转化医学理念对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1):1677.

[3]Jaillon P. Organiza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in France: the new missions of interregional delegations for clinical research[J].BullAcad NAtlMed,2008,192(5):929-937.

[4]Chakravarty M,Latif NA,Abu-Hijleh MF,et al.Assessment of anatomy in a problem-based medical curriculum[J].Clin Anat,2005,18(2):131-136.

[5]翟云起,张桂荣,于泉.PCMC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在临床医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研究及应用[J].当代医学,2008,(148):45.

[6]年玉艳.浅析病理学病例教学的方法、优势及应注意的问题[J].新课程研究,2009,(3):86-87.

[7]张起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165-166.

[8]李晏锋,郭莉萍.医学人文教育与转化医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1-13.

转化医学篇10

[关键词]转化医学 内科实践教学 新模式

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研究也不断深入,医学领域日益呈现对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目前医学人才的培养出现临床与基础医学严重脱节的问题,屏障日益增大,有学者称之为“死亡之谷”[1]。因此,重视教学改革,促进临床应用和基础医学的相互转化,根据医学研究与教学的发展方向,才能使临床诊疗效果受益于其机制研究。要培养适应21世纪的高素质新型医学人才,就必须引入新的临床医学教育理念。

一、前言

(一)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这个概念首次出现于1992年美国《科学》杂志,也叫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它是近几年国际医学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概念[2]。1996年,在《柳叶刀》杂志上,第一次出现了“转化医学”这个名词[3]。转化医学是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从病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的连续过程,简称为“B-to-B或B2B”。转化医学最初的目的是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实现从临床实践中寻找课题,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治疗应用的快速转换,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快速为临床医学服务,为疾病防治和完善政府公共卫生政策服务。它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该概念现在已发展为在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工作者中互通有无的一门学科。转化医学这门大综合学科的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它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多学科、多层次、多靶点,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病理、预防与治疗、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通过转化医学这门学科,最终促进整个医学向最有效和最合适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的转化。从广义上来说,它不仅涉及到基础和临床各个专一学科科研与学科发展的改革,更有助于现在和未来的医学人才的培养。随着转化医学概念的出现,整个医学在教育,科研模式及人才培养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如何在这个新的医学理念指导下,对内科实践教学进行探索,为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途径,是当代内科实践教学所需探讨的一个新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转化医学发展引发全球关注:欧盟每年用于健康领域转化性研究的资助达60亿欧元;英国近5年投资了4.5亿英镑用于转化研究中心建设;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2003年提出,到2012年建成60个转化中心,为此每年投5亿美元。在此期间,中国的转化医学进程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全国一些院校和科研单位都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为我国转化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转化医学的出现是多学科、多层次的交叉融合,增进了学生对不同学科领域的了解,弥补了基础与临床研究的隔阂。把转化理念贯穿于整个医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培养具有较高转化能力与素质的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改革课题,具有长远重大的意义.

二、转化医学在内科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1999 年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定了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lobal minim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5,6]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能够从事医学工作的医疗工作者,医学教育作为一个为医学生打下知识基础,树立基本理念的阶段,在理论及实践教学方面更应该深刻理解,贯穿执行转化医学这个理念。

(一)转化医学在内科实践教学内容中的运用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阶段, 作为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必不可少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而且在灌输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4]。传统医学教学一般把实践教学分成两部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关类实践教学。基础医学的实践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系列试验台边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实验方法,并且巩固相关理论课知识。临床实践教学则通过病床见习相关患者相关的教学,巩固临床专业知识,传授职业道德,学习成为一名医师。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基础与临床实践教学中存在着顽固的壁垒,具体表现为基础医学的实践教学仅以医学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为中心,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根本就接触不到与临床相关的各项内容;而临床见习教学主要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主,而对于研究疾病的相关发病机制的实践内容花费较少的时间或基本予以忽略。针对实践教学中这种试验台与病床分割的教学状态,在基础与临床两方面实践教学都必须予以改革,通过加大双方实践内容的转化力度,不仅能够提高医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而且对于学生深刻了解转化医学的概念,并将其运用于整个职业生涯都有较大的作用。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转化力度,在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中可掺入部分基础医学的内容,比如在内科实践教学中融入基础医学知识,如学习呼吸衰竭时应加上酸碱平衡紊乱的计算,血气的分析,以便于掌握疾病的治疗方案;学习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中加入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之间的反馈调节以加深对甲亢病因的理解。依据内科实践教学实际情况,添加部分实验台相关的内容,学生既温习了与疾病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在整体思维上得到了完整的训练,在学习过程还将转化理念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加大课程综合化设置的力度,如以内分泌系统或某一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为中心,横向结合相关的学科领域如相关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等,纵向贯通不同基础医学与临床知识,为进行转化医学的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另外,还可以讲授一些转化医学研究手段及方法,以培养转化医学理念。鉴于转化医学的创新性特点,应鼓励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改变陈旧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查阅文献、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将临床与病理、生理、生化等基础知识进行结合,综合分析,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完成这一过程必然会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丰富其临床经验,学生通过这一过程,体会到临床实习的真实意义,从中明白基础联系临床实际的重要性。总之,包含转化医学理念的内科实践教学应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教育平台为基础,综合融合基础与临床的多个学科内容。

(二)转化医学在学生课外科研课题上的运用

课外科研训练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延续,进行一系列科研训练是培养高素质临床医生的一个必经途径,进入内科实习阶段的医学生对于整个医学的大部分知识都有了较完整的认识,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向学生灌输一定的临床科研方法和科研意识。长期以来,医学院校师生科研选题多从学科、个人兴趣或学业要求出发,对病症实际发展需要的开发则较少考虑。高校科研大多满足于实验、论文、专着,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医学院校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促进医学科研成果迅速转化的重任,同时,转化医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及创新性,要求医学院校师生从论文选题、科研立题时,就应有实际应用与产业化的概念,科研成果完成后就应该考虑其向临床应用方向发展的趋势。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学生独立实行资料查阅、完成读书报告、制定科研计划、实施实验操作、撰写科研论文等。对于基础研究能力的训练,应提供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实践的机会,这是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此阶段进行课外科研时,除了了解常用的经典实验技术手段,此外,还应注重了解基础研究的思维方式,熟悉基础研究课题从申报、立项到实施、结题的全过程。通过基础研究能力的训练,应使八年制学生对于整个医学研究有一全面清晰的认识,具备科研思维,从而提高其在未来转化医学研究中,所提临床问题的研究可行性。目前的医学教学模式主要以独立的分科式教学为主,强调学生在某一专科、某一领域的深度钻研。而在转化医学的理念下,应重视各学科的整合,包括临床与基础研究等,应搭建新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教育平台。医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将其按前后期断然分开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缺乏必要的实际体验,从而难以形成融会贯通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一步学习科研的思维、方法、基本技能,培养科研道德和素质。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第二课堂,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通过这类课外科研的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严谨的科研思维,而且对于培养新一代的具有高度转化能力的医生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医学教育改革任重道远,转化医学是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我们实施医学教改革的平台和途径。相信今后转化医学一定会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和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中添加转化的理念,可以提高内科实践教学的力度,但对于如何协调临床能力训练及基础研究能力训练的顺序及时间等细节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ButlerD.Translational reseearch:crossing the valley of death[J].Nature,2008,453(7197):840-842.

[2]Choi DW. Bench to bedside: the glutamate connection. Science. 1992; 258(5080):241-243.

[3]Geraghty J.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Lancet. 1996; 348(9025):422.

[4]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 2:1.

[5]张晓兰,李晓松,万学红,等.医学毕业生对“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相关教学内容的意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