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评价十篇

时间:2023-04-07 23:29:27

经济评价

经济评价篇1

1、核能工程项目动态经济分析与评价软件(PLTCST)

PLTCST是1984年国内为了论证核电工程开发的,采用通用动态经济模式和预测方法以评价和比较核电厂和火电厂投资效益及发电成本。用逐年费用和资金等值方法计算名义币值和常币值下的核电厂或普通厂的基本价、固定价、建成价及发电成本,对不确定性因素做了敏感性分析,绘制了项目盈亏平衡点。

2、核电工程数据库(NPEDB)

NPEDB是1996年国内专家提出拟建的核电数据库,记录核电厂在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安全分析、经济分析和环境评价过程中的有关大量数据、文本和图形信息,包括基础研究数据库、项目管理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材料数据库、运行数据库、安全分析数据库、经济分析数据库和环境评价数据库等子库。

二、国外研究现状

1、能源与电力评价程序(ENPEP)

ENPEP是由阿贡国家实验室开发的,完整版由美国能源部转交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ENPEP包括能源需求分析模型(MAED)、维也纳自动系统规划模型(WASP)和环境影响分析模型(IMPACTS)。

能源需求分析模型的需求预测是基于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技术进步和生命周期,以及长期各类型能源需求的相互关系。通过能源消费结构分解,分析结构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根据终端用户技术参数的变化和能源配送网络的竞争性,MAED对特殊需求和常规可替代能源进行差异分析。

维也纳自动系统规划模型通过分析国家或地区各种能源的竞争力,在用户特殊需求约束下,分析电力系统的经济最优扩展方案,评价核电的地位。以MAED预测的能源和电力需求,WASP制定电力系统的扩展方案,最终IMPACTS分析扩展方案对环境的影响。

2、核电厂项目评标模型(Bideval-3)

Bideval-3是IAEA为核电厂投标设计的模型,包括资金成本块、燃料循环成本块、运行维护成本块和敏感性分析块,辅助用户对投标方案进行经济核算。

在此过程中,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十年计划”(DECADES)研究经济、社会、健康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电力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提供电力部门决策的整体性框架,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由于该计划方法导向和计划维持较为复杂,2000年IAEA已中止该项研究。

三、现有模型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核电市场条件下,国内核电经济性评价只是一些财务指标计算的电子处理,外部环境的影响评价还处于定性阶段,内部细节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国外的研究集中在整个能源系统规划的评价和核电厂的经济可行性研究,其它的环境和资源约束均作为外生变量。

现有方法对核电项目经济性的评价主要是从发电成本和盈利能力进行财务分析,分析过程中未考虑核电开发流程的特殊性和贴现率的处理方法。

1、核电开发流程的特殊性

核电开发不仅涉及核电厂的建造、运行和退役问题,安全性方面的潜在问题涉及开发利用的整个流程。前端的核燃料生产和乏燃料后处理是关注的焦点,并最终影响公众的接受性,公众对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增加了核电的成本。

2、贴现率的处理方法

常规的贴现方法是基于风险状态下时间价值的考虑,作为基荷运行的核电厂效益是相当稳定的,核电的成本主要来自初投资,燃料费仅占总成本的13%,燃料价格较煤电对核电成本的影响相当小。以静态的贴现方法衡量核电的经济性低估了核电的长期经济效益。

四、发展方向

核电开发的整个流程涉及天然铀的开采、转换和浓缩、新燃料的制造、电厂的建设、运行维护、乏燃料的后处理以及电厂退役和废料处置。因此对于核电经济性的评价应内化整个开发流程的所有外部性成本。

天然铀的开采、转换和浓缩以及新燃料的制造一般都具有军工背景,是外部性成本计量最为缺失的部分。核电需要分担核工业发展初期的基础研发、资源开发和工业生产能力建设的费用以及核电流程前端产生的环境成本。

在核电厂的建设和运行维护阶段,核电作为无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带来正的外部性,电厂的运营对于周围环境的友好性以及公众的接受性和风险的规避都需要综合计入核电的成本。特别是在政策诱导的环境下应合理评价核电发展占用的公共资源。核电厂整个寿期内贴现率的选取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经济环境、技术成熟度、资金规模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经济评价篇2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指根据财务基础审计结果和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综合考虑企业负责人任期内影响企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的经营业绩与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价。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虽已初步建成,但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审计评价的主体及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应当是国家审计机关,具体表现为审计部门代表政府通过一些特定指标考核,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的一般内容包括财政收支的真实性、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的完成情况、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情况是否完好、重大决策的合规性、个人经济行为责任等几个方面。

(一)财政收支的真实性

财政收支真实、合法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内容。审计中首先要核实财务状况,真实的财务状况是审计评价的基础,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也是企业领导的责任。真实性是指财务会计资料是否如实反映了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合法性是指企业领导人是否依法经营,是否遵守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财经纪律和相关法规。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检查单位管理目标的实现状况,查明了单位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也就查明了被审计人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企业领导人进行审计时,应重点查明利润、成本、资金发展潜力等方面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企业经营业绩水平是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最基本的方面。

(三)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情况

内部控制是各部门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利用部门内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和措施。对内控制度的审计应从健全性与有效性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科学、健全;另一方面是评价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是否达到设计的目标。通过健全性测试和有效性测试,来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状况。

(四)重大决策的合规性

重大经济决策是指企业领导人员在其任职期间内所作出的对企业当前乃至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影响的经济决策。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在决策过程中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重大经济决策加强审计监督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遏制个别领导盲目投资,搞形象工程和短期经济行为。对重大项目投资效果的评审,主要通过各项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据以分析。对投资效益不佳的项目要进行缜密的原因分析,查明效益不佳的原因是投资前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还是投资项目固有风险因素所致,并结合重大购销交易事项及关联交易事项的审计查明企业领导人员是否涉及重要的个人经济问题。

(五)个人经济行为责任

重点查明被审计领导是否廉洁奉公,有无获取非法收入或侵占国家财产行为;查明其是否有经济问题,有无违规借欠企业大额物资、大量实物的行为;查明其是否遵守组织人事纪律,严格按照领导选拔任用工作的制度办事;查明其有无利用职权便利受贿、索礼,贪污违法等行为。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以获取的会计信息资料、经济数据资料和经济活动情况真实可靠为前提的,对真实的数据资料分析评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难以做到客观公正。根据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情况和客观公正评价的要求,应坚持以下几项评价原则:

(一)客观公正性原则

经济责任评价要求审计人员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按照事物本来面目来描述事实,摒弃个人好恶,不附加任何主观成分,使业绩与经济责任评价客观地反映企业负责人的实际业绩与问题,根据有关问题的性质,比照公平、明确的评价标准,对被审计企业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审计评价。

(二)重要性原则

应该突出评价重点,对与经济责任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可以作为重点评价对象,对与经济责任审计结论无关紧要的可以少评价或不评价。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审查,突出重点,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审计人个人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等重点经济责任事项进行评价。

(三)全面性原则

业绩与经济责任评价应全面评估企业负责人任期的成绩与不足,不能以个别指标和单个事实来评价经营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坚持区分现任责任与历史责任、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因素的影响。

(四)科学性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能揭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本质特征,又要反映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在要求。科学性原则要求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各项经济责任,应分别根据其重要性,科学地设置一套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量化指标体系,在选取具体的评价指标时,应考虑体系的完整性和指标的代表性。

(五)谨慎性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采取谨慎态度,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不相关的事项不评价;审计未涉及或者不属于审计范围的事项不评价;责任不清或者没有评价依据的事项不评价;审计人员无法取证的事项不作评价。在审计评价的用语上,要把握谨慎、准确的原则,措辞恰当,不含糊其辞、模棱两可,避免使用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和词句,切忌夸张和华而不实的描述,要做到观点鲜明,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文字精练、言简意赅。

(六)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经济目标完成情况是体现企业领导人经营能力和业绩能力非常重要的审计内容,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因此,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必须是从量开始,以量分析。一般来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资产、负债、净资产及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的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情况,重要经营决策效益等内容应当进行量化考核评价。对企业领导人展开经济责任审计,除了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的事项以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事项只能进行定性分析。所以,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要把定量分析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助于评价的客观、公正。

三、平衡计分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对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应用最多的是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它主要由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部分组成,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和复兴全球战略集团的创始人兼总裁戴维・P・诺顿在《平衡计分卡: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一文中提出的一种新的绩效评价体系。这种新型的平衡计分卡评价系统统筹兼顾了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评价系统、外部和内部效绩等方面,是可行而有益的,平衡计分卡自诞生之日起就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平衡计分卡基本框架

平衡计分卡将结果与原因联系在一起,企业业绩评价系统分为财务(Financial)、顾客(Customers)、企业内部业务流程(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以及企业学习与成长(Learningand Growth)等四方面,各方面的评价方法都旨在实现企业的一体化战略。财务是最终目标,顾客是关键,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是基础,企业学习与成长是核心。只有企业学习与成长,才能持续改善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更好地为企业的顾客服务,从而实现企业最终的财务目标。平衡计分卡模式是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统一,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业绩评价制度,也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制度。

(二)四个层面的评价指标设计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将评价指标设立为四个层面,其中包括:财务层面,顾客层面,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学习与成长层面。

1.财务层面

表明企业经营者财务责任的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盈利能力指标,以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营业收入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进行评价,主要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2)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以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等指标进行评价,主要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3)资产营运状况指标,从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等指标进行评价,主要反映企业的资产周转利用水平和创利能力。(4)企业发展能力指标,以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等指标进行评价,主要反映企业的发展能力。

2.顾客层面

衡量客户满意度的指标包括客户保持率、客户增长率、客户满意度和市场份额。客户保持率,即企业继续保持与老客户交易关系的比例,既可以用绝对数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来表示。客户增长率,即客户增长的速度,本年客户量与上年的比例,该指标提高说明企业保持老客户的同时,吸引了大量新的客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客户满意度是多个客户期望指标与实际获得值之间匹配程度按权重的组合,可以采用客户满意度期望值与实际值的百分比来表示,反映客户对其从企业获得价值的满意程度,可以通过会谈、函询等方法来评估。

3.内部业务流程层面

衡量内部业务流程的指标包括表明产品质量优良状况、成本领先情况、新产品研发能力、售后服务状况、业务流程的灵活性等指标。主要用于评价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生产经营业绩以及企业售后服务业绩。

4.学习与成长层面

该层面关注的是内部审计部门创新、提高和学习的能力,它建立了长期发展的基础,能够在这个领域取得成果将有助于其他三个领域的目标实现和业绩提高。有关指标包括表明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程度和有效执行情况,会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情况,员工满意度等指标。

以上四部分内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将企业发展战略和长远目标分解为对企业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四个方面,克服了传统的单纯基于财务指标评估体系的缺陷。

平衡计分卡提供了将各种财务和非财务的业绩指标相连接的因果关系模型。这种模型虽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但已被学术界和工商界广泛接受。在各种版本的管理类、会计类、审计类教科书中,它作为一种计量工具帮助高级管理层对组织的总体业绩进行科学评价。在《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界788强中,许多大公司将这种模型用于公司的管理实践中,一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也把平衡计分卡的应用当作一项新的咨询业务。

四、总结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其产生具有特殊的制度背景。目前,学术界对评价标准的理解和经济责任的界定等也没有完全一致,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而建立科学完善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是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难点,仍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课题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研究[J].审计研究,2005(5).

[2] 付靖.刍议部门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7(12).

[3] 王学龙,郭江波,汪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0(7).

经济评价篇3

工业革命的结果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人口剧增,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破坏,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全球灾难性气候屡屡出现。目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引起各国领导人的广泛关注。以低污染、低排放和低能耗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低碳经济规则也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规则。2003年,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1]。但是《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并没有给出这一新名词的明确界定。对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还是一种发展模式,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有明确共识[2]。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经济社会和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共同愿望。对于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方法,国外主要有综合评价模型、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动态能源优化模型、综合能源系统仿真等。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济模型,也是目前国际上使用的对低碳经济进行综合评价的主要方法。宏观经济模型是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建立起来的非线性宏观经济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各部门中投资和消费的模式,并重点强调了与温室气体排放政策有关的短期波动性。其他模型也是国际上使用的对低碳经济进行评价的模型,但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之中。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还比较少,主要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基于物质流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和指标值综合合成法。本文拟用指标值综合合成法对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二、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是说明被研究对象各方面的关系,由若干相互联系和制约的统计指标所构成,它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总体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为了对研究对象进行准确可靠的评价。为了准确、全面、科学地衡量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在研究和设定具体评价指标时,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简明性和代表性

低碳指标评价体系应当充分反映和体现低碳经济的科学涵义,系统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低碳经济的本质。同时考虑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要选择那些有代表性和简洁性的综合指标。

(二)系统性和准确性

低碳经济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诸方面,该评价指标体系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并在不同层面上采用准确的指标和指标群。

(三)可得性且具有可比性

选择评价指标应考虑指标可量化的难易度,本文选取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均可量化。同时,构建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功能:动态可比是指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横向可比是指在同一时间上对评价指标数值的排序比较。(四)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的相容性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当能够基本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应当体现它的内在经济涵义。同时,由于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的特征,指标的选取还应尽可能地与环境指标相容。

三、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低碳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具有很强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工程,低碳发展模式是一种以发展低碳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达到科学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目的,建立一个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经济发展、碳排放、环境能源和社会人文等四个方面建立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共有16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二)主要指标的解释

(1)人均GDP: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最基本的指标。人均GDP=当年的GDP/当年的人口。(2)GDP增长率:GDP增长率=(当年GDP-前一年的GDP)/前一年的GDP。(3)碳排放总量: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本文中一段时间指一年。(4)人均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总量/人口总量。(5)平均碳排放系数:平均碳排放系数=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费总量。(6)单位碳排放的产出:单位碳排放的产出=GDP/碳排放总量。(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城市建成区的各类绿地面积/建成区面积。(8)城市化率:本文采用公安部门认定的非农业人口与全部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率=当年城镇人口/当年全部人口,城市化率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三)碳排放的计算

关于碳排放估算模型,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是日本学者茅阳一(KayaYoichi)教授在1989年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研讨会上提出的卡亚公式,该公式将碳排放与人口、经济、能源结构、技术等因素联系起来,主要估算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3]。计算公式如下。C=P*(GDP/P)*(E/GDP)*(C/E)式中:C—碳排放量;P—人口;E—能源消费量;GDP/P—人均GDP;E/GDP—能源强度,即单位GDP的能源消费,主要与技术有关;C/E—单位能源的碳排放,主要与能源利用结构有关。转换后公式如下:C=∑iCi=∑(iEiE*LiEi)*EY*YP*P式中:C为碳排放量;Ci为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为能源的消费量;Ei为i种能源的消费量;Y为国内生产总值;P为人口;其中Ci/Ei为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文中采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提出的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476吨碳/万吨标准煤、0.5825吨碳/万吨标准煤和0.4435吨碳/万吨标准煤,水电、核电等不含碳能源排放系数为0[2]。

(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通过对河北省2005—2009年的数据收集,获得了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的所有数据(见表2)。首先采用公式Zi=(Xi-Xmin)(/Xmax-Xmin),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见表3)。变异系数法又称离散系数,本文利用2010年《河北经济年鉴》和2010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资料,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各指标权重的计算公式:Vij=σijXij(i=1,2,…5;j=1,…16)其中,Vij,σij,Xij分别表示第i对象第j个指标数据的权重、样本标准差和均值。在本评价体系所选用的指标中,逆指标包括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平均碳排放系数、单位碳排放的产出、人均能源消费量和人均电量消费量六个指标。对逆指标进行同向化处理,使其符合实证分析的要求,公式为:X=1Xi(五)综合得分各个单项指标的综合得分要先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即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然后,求出权重与标准值的乘积,具体的计算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单项指标得分=权重×标准值各类指标综合得分是本类指标中所包括的单项指标的和,具体的计算过程可用公式表示:Si=j=0ΣXij(i=1,2,3,4,3,5;j=1,2,…16)其中Si,Xij分别表示各个分类指标和单项指标的得分。最后河北省2005—2006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如图1所示。

(五)综合评价与分析

根据指数化综合合成法的分析,不难看出:2006年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比2005年低碳经济水平增长了几十倍,紧接着2007年降下来,之后进入平稳水平。虽然2006年的低碳经济水平最高,但是经济增长却是这几年中最慢的一年,以经济发展缓慢达到发展低碳的目的。2005年河北省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为1.157,2009年达到12.958,经过5年的努力,在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明显减少,使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处于稳定上升状态,但不能否认的是,河北省整体的低碳环境发展水平却不令人满意,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河北省缺乏与洁净能源有关的技术和政策。[4]因此,必须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合河北省实际状况的能源技术和政策,才能进一步减少河北省的碳排量,提高河北省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状况。

经济评价篇4

关键词:经济行为;道德评价;道德历史主义

中图分类号:F06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6)08-0023-04

一、引言

经济行为的道德评价就是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经济行为的道德意义做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也是把经济行为区分为善和恶、有利和不利、正义和非正义、正确和非正确、合理和不合理等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对经济行为的这种肯定或否定、赞许或谴责的价值判断活动来干预经济生活,使经济行为符合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和心理期待,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是实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根本目的的思想保证。

我国的经济建设在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亦存在着令人关注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道德价值评价的指导、规范,要求有道德的灵魂。实践证明:“经济学决不可能是一门完全‘纯粹’的科学,而不掺杂人的价值标准。对经济问题进行观察的道德和政治观点往往同所提出的问题甚至所使用的分析方法那么不可分割地纠缠在一起。”如果执意要放弃对经济活动的道德评价及其指导,结果只能是葬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二、可能性: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对象化活动的道德属性

道德是在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中,基于一定物质关系之上而形成的、用以协调相互利益关系的、在本质上属于思想关系的关系。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该如何、不该如何,不是凭主观臆想,而是由现实利益关系决定的,在人改造外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中,在人与自然关系背后,深藏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正是人的这种对象化活动背后的利益关系,使得经济活动同时具有道德属性,并可以对之做道德评价。实践内在地包含着道德,将道德与经济集于一身,这正是有可能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实践活动进行道德评价的基本根据。不过,这仅是最一般的回答。为了与通常所说的泛道德主义区分,必须进一步回答:道德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究竟以何方式存在?道德存在的作用是何?道德的关注焦点是何?道德又是如何与经济、政治等具体领域相区分的?而回答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是道德自身的存在特性。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灵魂的善就是灵魂的现实活动”,“品质的现实活动是必然要行动。”康德将道德规定为实践理性,黑格尔揭示道德意志冲动向行为的转化,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曾将道德看作是人类以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善的著名规定,都以各自的方式揭示了道德的实践――精神这一特质。实践是主客观的统一,是认识论上的主观合乎客观、客观检验主观,是人的内在意志的现实存在,主观目的的客观存在。人的一切自觉行为(即通常伦理学意义上的自由意志行为)都是道德的现象性显现。道德是人类实践中隐而不露又无所不在的灵魂。理解了这个意义,我们才真正把握了道德的实践――精神要义。

道德的这种实践――精神特质,既揭示了道德的实践价值标准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实践的自觉创造的价值选择特征。实践的目的性是双重的:既是客观的、对象化的目的,又有主观的、善的价值目的,二者的统一才构成现实的实践目的选择。道德就其起源、发生来看,经济利益是第一性的,道德是第二性的,然而一旦离开了起源、发生学角度,这种划分就失去了意义,道德甚至成为实践的价值向导,有什么样的价值就有什么样的实践行为这一基本事实,所揭示的正是实践主体从事实践活动时的自主选择性与自我规定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是他自己的创造物。而道德自身也在这导向、评价过程中,被评价、提升。实践内在地包含着建立在价值评价基础上的价值选择与价值指导。

道德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又相互区别、相对独立。第一,道德没有相对独立的感性空间域。它只是主体的自由意志活动,必须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表现,又不外在于这些具有直接感性存在的空间域。实践是主体的自由意志创造活动,实践的现象形态是多样的,实践的具体形态不过是实践主体自由意志的现实存在。人的道德品质、内在情操,彼此间的道德关系,均非离开日常活动而独立自存,它只存在于人的日常具体活动之中。因此,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二者是不能分开的。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实践主体的目的、动机与手段选择、行为态度、彼此关系评价等内在地包含着道德因素。现实的经济活动不是纯经济的,它同时也是道德的。第二,道德尽管渗透、存在于一切现实的自由意志活动领域,但它与其中的具体活动所关注的对象不同。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多侧面多角度的,由于对其观察的角度、侧面不同,就可以对其有不同的揭示,即对同一事物,可以同时运用不同尺度从不同角度予以评价。对经济活动而言,经济法则关注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纯粹经济关系背后的人与人关系、人文精神。道德法则与经济法则关注的焦点、评价的内容各不相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同一具体实践形态中,又有经济与道德领域之区分。只要经济法则与道德法则各自均牢牢把握自己的对象范围,那么,就不会出现实践上的混乱,就不会出现通常所说的泛道德主义。

由此可见,由于经济活动内在地具有道德因素,故对其进行道德评价是可能的、合理的。

三、评价原则: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历史主义

任何道德都不是一种抽象的永恒的东西,而总是具体的(或曰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必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实现其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调整。对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伦理关系和经济行为作道德性质的评判应坚持道德历史主义的原则。所谓道德历史主义的原则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当今经济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观念和经济行为的道德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反对凌驾于历史的时代差别之上的道德评价形而上学。特别是旧道德体系已被打破,新道德体系尚未形成的转折时期,作为道德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探索,则更应杜绝道德相对主义和抽象论原则,把坚定的党性原则与科学的历史态度结合起来,为道德规范的确立和道德实践的推

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按照道德历史主义的评价原则,对经济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必须坚持“三个统一”。

一是坚持价值判断与阶级分析的统一。提出阶级分析的方法与科学的评价尺度相结合是基于以下考虑的:其一,社会历史的进步总是在阶级对立或矛盾冲突中实现的,个体与社会的统一是一种包含着内在矛盾的统一。当今社会虽然消除了阶级对抗和利益的根本冲突,但并不是说这种矛盾冲突就不存在了。评价当今社会经济行为的道德性问题的社会历史标准仍然是社会中部分阶级和部分成员的利益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评价不可能是抽象的人性论。其二,改革开放和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来,我国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分化和重组更加突出。忽视这一社会现实的道德分析,就是否定道德历史主义分析的现实基础。其三,私营企业主群体意识和阶层力量的形成,必将对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对这类人的经济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就决不能强调其“社会合理性”的性善的一面,而忽视其“外部不经济”的性恶的一面。

二是坚持历史态度与辩证分析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无论研究人类道德还是研究某种道德类型,无论是研究某类道德现象还是研究某一道德问题,必须将其放在相应的历史范围加以考察,必须作为历史过程或历史过程的集合加以考察,必须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当时的经济关系和政治文化因素加以考察。否则道德研究就如堕入烟海,抓不住问题的症结和实质,更不能从中把握其固有的规律性。同样,分析和研究新时期经济行为的道德性问题也只能历史地综合考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否则势必轻者摇摆不定,抓不住根本,作不出正确的评价,重者造成思想观念上的迷茫,价值取向上的混乱,道德行为上的恣恶。历史的态度和辩证的分析本质上是一致的。一切社会的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都是取决于当时的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总体趋势,而且它对经济关系产生巨大的作用。对经济活动主体进行道德理想宣传、教化和道德舆论调控固然重要,然而体制的道德化更是势在必行。也就是说,要通过制度安排来确保经济活动的道德秩序。“如果不能通过制度安排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一些人可以通过种种不道德的甚至是不合法的手段获得可观的利益,道德便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在一个社会中,当违反道德的行为往往能够带来利益的时候(体制)就会产生有害的误导。”爱尔维修在分析法律制度与道德的关系时说了一句至理名言:“只有当人们联合为社会并且彼此订立契约产生法律之时,道德才能存在。造成民族不幸的,不是人们的卑劣、邪恶和不正,而是他们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因此,有效的道德制度安排是经济持续增长,社会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的理性发展疾呼社会制度的道德与完善。

三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人们追求经济效益必须与追求文化、政治、道德、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效益密切配合,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对经济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必须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坚持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生态、环境、资源等多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这里,“中心”和“本位”实际上是评价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尺度,即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发展的尺度。这两个尺度,一个是物的尺度,一个是人自身发展的尺度;一个是科学的尺度,一个是价值评价的尺度;一个是工具合理性的尺度,一个是目的合理性的尺度。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具体实施评价时,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摆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价值观的影响,依据科学的发展理论,在解决我国各项制度改革与社会发展任务时,既要讲发展的序列性,又要讲其整体性和协调性。经济发展居首要地位,但它又是社会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也需要从社会其他系统中输入能量。如果政治、社会体制改革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势必加大社会运行的成本,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最终也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其次,要总结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只顾经济一时增长,忽视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长远性的教训,力戒急躁心态,摒弃僵化的哲学观点和思维定势。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非经济动力因素的作用还原到应有的位置,充分挖掘非经济动力的促进作用,推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实现。

四、评价方法: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的有机结合

一种经济行为之所以说是道德的、正当的,在于它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能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精神财富;能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自觉追求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追求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在积极谋求现实利益的同时也努力为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

对经济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是一个系统的繁杂工程,涉及到人的行为活动的诸多方面。为此,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说:

一要把握评价要素相互关系的复杂性。现实的任何经济行为,总是要受一定动机的支配,运用一定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即效果)的。一般说来,我们对于经济行为的道德评价,应把动机、手段和效果这三方面结合起来考察,力求三者关系的统一。在具体经济活动中,由于这三者关系的复杂性,由于这三者之间的排列组合不同而存在多种可能性,从而具有各种不同的道德价值。在这种复杂关系下的道德评价,就要特别注意手段(即经济行为方式)的分析和评价。不仅因为手段是动机的直接表现并会引起某种相应的效果,而且还因为手段所涉及的行为关系和产生的社会影响都是很广泛的,对手段进行道德评价就可以对经济行为起舆论制约作用。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经济行为的手段评价,仍然存在许多现实的复杂问题。诸如:对于那些除了明显的损人利己、违法乱纪手段外,一般经济行为的手段应如何判断其正当性和道德善恶价值?能不能说凡是经济效益好的手段都应该肯定?对改革中出现的某些带有实验性质而又与人们已有的价值观念有出入的手段应如何评价?对社会某些有争议的经济行为方式应依据什么标准评价?能不能说手段不好就证明动机一定不好?好的手段是否必定导致好的结果?如此等等。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站在社会利益的立场,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改革开放中好心办了蠢事的人的行为,我们在评价时一定要慎重。原因在于:社会改革是一场革命,允许探索、允许尝试,就应该允许失败、允许人犯错误。尤其在具体行为过程中,由于客观事物、客观对象的复杂性,由于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性,动机、手段和效果的统一并不总是一次完成的,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只要行为者能真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不应给予过多指责。

经济评价篇5

按照国家规定石油化工企业的经济评价规定,集合该企业总成本费用估算以及盈利性评价依据等,建立财务报表(附表),确定出现金流量表,折旧表、资产负债表及利润分配表等,确定该项目在建设中是否实现投资盈利。客观权重计算中,结合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以影响因素接近于10%对税前内部收益率及投资收益率作敏感分析。优化3种类型进行敏感性权重分析;对同1种类型的3项因素进行单敏感性权重分析,最后将这两项指标分析结果转化为敏感性系数,具体确定评价指标,得出复合权重。最后做综合权重分析。将这9项影响因素的权重大小进行排序,分析到原材料及产品价格市场等相关的市场价格信息的权重比较大,贷款比例以及货币汇率的权重因素相对比较小。最后得出综合权重结果:依据从大到小排序是:市场价格信息、项目实施方法、资金来源以及融资状况,当收到市场风险变化时,市场波动越大,抗经济风险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小。

2石油化工项目经济评价权重分析的发展

具体研究了3种类型9项因素之后,进一步还可以对以下内容进行钻研。(1)针对项目经济评价盈利性分析,对财务生存能力进一步钻研权重影响。(2)在分析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应用概率分析法,确定影响因素发生的风险概率,根据复合权重得到综合权重,加强对权重大小评估项目风险识别,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3)在项目财务经济评价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因素权重,提高国民经济评价(4)在研究石油化工项目经济评价影响因素中对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权重做进一步探究,这些扩展内容包括工艺方案的优化、生产能力状况、原材料生产线变化、节能状况以及废弃物的处理。

3总结

经济评价篇6

【关键词】风电;经济技术;评价;资源

一、风电新能源特点

风电新能源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风电场一般处于位置偏远的地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风电外送的难度,因此,在对风电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同时,应集中力量加强电网建设,并逐日完善配套风电送出工程。(2)风能能量的储存非常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整个电网的蓄电能力。(3)风能具有较小的能量。相关数据表明:水轮机的尺寸不足风力发电机风轮的几十分之一(在发电容量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4)风能具有较差的稳定性。 由于风能在产生与输送的过程中,风向与风速具有难以预测性,其可能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这为风力发电机的控制与调节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风电机组形成的电能也不可能保持恒定,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上下波动之中。(5)风轮机具有较低的效率。 据统计,风轮机的实际效率与风轮机的最大理论效率(可高达60%)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水平、垂直轴风轮机实际的最大效率分别处于20%~50%、30%~40%之间。(6)电网难以调度。由于风能具有不稳定的特性,所以风力发电的控制不能以负荷的大小为基准,这将成为电网调度的一个重大技术瓶颈。

二、风电设备选型经济技术评价分析

目前,绝大部分风电项目的风电设备选型上都以MW 级机组为目标,这样完全忽略拟建场址区的实际风能资源,盲目地进行风电项目设备的选型,会使得实测风与额定风造成较大的差距。比如:目前,一个二级风能资源的风电场的实测风低于6.6m/s(选用年平均风速70米轮毂高度的风电场测定所得),而此风电场一般也选用1.5MW 机组(此机组的额定风速一般恒定在14m/s 左右),在计算等效小时利用数时,两者都以两千小时为基准,造成的误差实乃太大。

概括地讲,上网电量、上网电价时、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一个风电项目主要风险的3个变量。其中上网电量与风力发电机的出力问题密切相关,当电网电价未知时,风电设备价格的波动将影响风电项目的投资回报,因此,近年来,风电项目投资回报问题已经纳入影响风电项目投资影响因素的范畴之内。

在风电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中,风电项目规模与风电设备选型及其组合方案时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风电项目的投资主要受风电设备选型的影响。现阶段,按照从小到大的发展路线,风力发电机的研发时间以及成熟程度与单机功率有关,研究表明:在一个系列产品中,大规模的风力发电机的研发时间与成熟程度与单机功率成反比,即后者越小,前者时间越早,越成熟。且同系列的研发较早、较为成熟的、目前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可的风力发电机(如750kW机)与M W 级风力发电机相比,两者的理论风能可利用效率虽然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因前者的运行更为稳定、机制更为完善,所以实际的风能可利用率反而更高,且前者的价格更低。因此,市场的影响力更大。

通过对风电项目风电设备选型的多方案比较,可得出风电项目的规模是风电设备选型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风电设备的可利用率以及风电设备投资的控制均与组合方案密切相关。因此,只要对组合方案不断优化,风电设备的各项经济指标均能实现。

三、风电项目投资的经济技术评价分析

本研究主要介绍资金成本、投资回收期、平均发电成本指标的特点与这三个指标在风电项目评价中的应用

1.资金成本(A)

银行贷款是风电项目筹集资金的主要途径。筹集资金后,借贷人又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将还款额还给银行,这就产生了还款行为。在履行还款行为过程中,规定的期限叫做还款期(n),每年的还款额作为年资金成本,也简称为年金(A,一般用投资成本的百分比表示),年金的计算与还款期(n)与年利率(p,指一年获得的利润)。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2、投资回收期(Tp)

投资回收期(Tp)是指用于投资的资金全部赚回所需的期限。当利用投资回收期评价项目经济性时,除了需要考虑投资者意愿确定的基准投资回收期Tb之外,还需要将同类项目的历史数据纳入考虑的范畴之内,具体来说,可以通过Tp与Tb的比较关系来确定项目是予以拒绝还是予以接受,当Tp

3. 平均发电成本(Cw)

4、 内部收益率(FIRR)

财务内部收益率也是评价风电项目经济性的一项动态评价重要指标。内部收益率(FIRR)反映的是项目所占用资金的盈利,它指的是经济寿命期限内各年净现金流量(CI-CO)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内部收益率(FIRR)主要通过如下计算公式来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

四、结论

在风电设备选型上,应充分考虑风电项目的规模,并不断对组合方案进行优化;在风电项目的投资上,应通过资金成本、投资回收期、平均发电成本以及内部收益率等四项指标进行综合衡定。

经济评价篇7

区域经济已成为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隐藏着社会动荡的危机,而区域经济的质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本上来说,就是缺乏区域经济的管理,只有改善区域经济的质量,研究管理的目标和管理重点,才能使研究进一步实现。区域经济管理是包括了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学科,侧重在区域经济的研究,和区域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进行宏观经济研究的专家一般把宏观的经济管理与区域的经济管理归入国民经济管理学中。由于缺少理论基础,对国民经济供需和稳定发展都缺少必要的解决方法和措施。经过多年的研究,区域经济的理论已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影响,成为各国政府进行区域管理的理论依据。区域经济管理是进行经济问题治理的方法,由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失衡,周围环境的恶化和贫富悬殊的加剧、分配的不公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如何进行治理也成为管理学研究的重点[1]。

二、区域经济质量与区域经济管理的概念

在区域经济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区域经济质量进行改善,就要从区域经济的质量与区域经济管理的概念做出科学的界定。

1、区域经济质量

质量是固有特性可以满足要求程度,即区域经济的活动可以使社会与公众固有特性获得满足的程度。区域经济质量有时还要具有量特性,实现经济和物质的增长,使居民福祉得到普遍的增加,使区域经济的子系统可以协调的发展,使区域经济的财富得到稳定的增长。

2、区域经济管理

管理是管辖与治理,使组织系统可以正常的发挥出功能,保持组织的运行效率,解决问题,保证组织系统的不偏离目标。管理是优化配置所有要素的重要粘合剂,可以说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智力要素。通过区域经济的经济实践,这种理论观点得到了证实。而区域经济质量的量,也就是效率也得到了有效的借鉴,而区域经济质的管理更是区域经济进行管理的根本。区域经济管理出发点和结果都是效果,并不是效率,是为了使国民的福祉得到增强与协调[2]。

三、以安徽为例,提出质量评价理论指导下的区域经济管理措施

1、区域经济管理发展目标

安徽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确定出发展的目标为:以人为本,努力提高省内居民的生活水平,使省内各地区的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使区域经济得到协调的发展。要实现经济管理发展的目标既要使落后的区域经济得到快速的增长,经济总量得到提升,人均收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还要加强政府宏观的调控,加强对一些落后区域的重点治理工作,以公共产品公平的提供实现各区域间的平衡发展,使各区域间的人均收入缩小差距[3]。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发展中,很多公共产品供给需要政府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机会有时就是公平。安徽区域经济在管理中并没有使用平均主义的方法,而是加强机会的均等分配,使各区域间的发展起点保持平等。可见,机会均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可以使区域性的贫困与城乡居民的生活在有基本保障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调控,实现公共产品均等的供给,机会均等的目标前提下,完成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制定,同时,还要考虑到安徽省资源稀缺的现状与政府调控的手段,结合各区域经济的差异进行[4]。要妥善处理好区域发展战略与我国其它区域间发展的关系,把省域的经济置于国家的经济协调发展中,跳出自身的范畴。尤其是安徽省处于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一定要积极的争取国家的支持,还要加强与其它经济发展区域的交流和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加速在长三角的融合速度,努力帮助长三角提供起资源的支撑。在省域经济调控上来看,手段与方式都十分重要,和国家调控也有很大不同,所以,一定要对省域经济的调控制定好方针和政策。要处理好安徽省内的不同类型经济区域间关系,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各区域经济的交往,做好资源的配置,做好区域间的分工,实现区域经济的专业化,使各区域间的商品需求与发展上开始依赖,最终走向合作。鼓励与推动安徽省内各区域间进行合作,建立起经济的联系,实现共同的发展。例如:对沿江经济进行合理的分工,实现各区域间核心作用的发挥,通过产业关联和整体规划,使汽车、水泥和有色金属等产业起好带头作用,加强农产品和农副食品的加工,开展规模化与产业化的经营。

2、区域经济管理的发展重点

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系统的工程要实现资本与劳动力的流动,了解人力资本在分布上的差异,对各区域间不同市场化的程度进行分析,对农村工业化程度也要有清醒的认识。而这些都是使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重要因素。只有抓住发展的重点,在区域发展实践中开展两手抓的方式,使一部分区域发展起来,带动困难地区发展,根据现有城镇的格局,通过辐射的作用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使区域间差距缩小,而不是牺牲经济发展快速区域利益,例如:加强对毫州、宿州和阜阳等地区的经济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水平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一般都是存在落后产业结构的问题,使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不能得到有效的应用,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所以,一定要加快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是使经济效益得到增强的重要环节。例如:合肥市要加强汽车、工程机械和家电等产业结构的调整[5]。

经济评价篇8

济源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河南济源 454600

[摘要] 目的 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合药物经济学评价内容,分析当前我国药品定价机制的局限性、药物经济学应用于药品定价中的意义,探讨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对策。结果 品定价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参照药物、价格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同时结合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对成本基础的药品申报价格开展评估、调整工作。结论 物经济学评价能够显著提升药品定价的科学、合理性,药物经济学评价在我国还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与挑战,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仍然还有十分漫长的道路要开拓。

[

关键词 ] 药物经济学;药品定价;评价;应用

[中图分类号] R95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c)-0053-02

[作者简介] 李向平(1969-),男,汉族,河南省济源人,本科,济源市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药事管理合理用药。

作为一种十分特殊的商品,药品的复杂特征决定仅仅从成本内容方面难以准确反映其价值,一定要全面考量各个角度、各类因素,以药品价值为基础开展定价工作。药物经济学作为衡量药品价值的一门学科,其核心就是通过综合评价药品疗效与成本的关系,全面反映药品价值。因此,从上世纪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范围内众多国家不断将药物经济学评价应用到药品定价中,药物经济学评价积极作用于控制医药费用增长、促进合理用药[1]。

1 药物经济学评价内容

药物经济学是卫生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药物经济学已拥有一定的发展历程,随着现如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为人们加深对药物学与经济学相互之间联系的认识提供里有利契机,药物经济学已逐步进入人们视野中,也得到了相关专家学者的热点关注。药物经济学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涉及的主要内容分别有药品的攻击、需求,药品行业的动态特征,药品价格的变更等,药品经济学对其相应的研究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不仅要熟悉药学、临床学、临床流行病学及流行病学等直属学科知识,还要掌握经济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知识。药物经济学重要作用于全面评价、研究药品规划与药品服务,现如今其所获取的研究结果已被广泛应用于药品管制、药品定价及临床用药等研究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药品的社会、经济效益。结合我国当前药物经济学评价实际情况,致力于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的队伍以临床医务人员和药剂学家为主,存在一定局限性的特征。

2当前我国药品定价机制的局限性

当前我国药品定价机制与医药行业动态特征存在很大程度关联。我国的药品行业允许自由出入,具有竞争性特征,但是受国家药品专利法的作用力下,一方面提倡药品开拓创新,促进患者多元化用药;一方面专利期内药品、新型药品又长时间处于垄断的位置,呈现出药品行业垄断性的特质,这一垄断性特质在我国下游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等尤为明显。受这些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垄断特征影响,使得医务人员多点执业难以有效开展。医务人员和患者相互所持有的应该为委托和关系,但是我国现阶段医疗行业多方面内容,医务人员与患者关系模糊、医务人员流动性不足等,很大程度上与这一关系相悖。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来,我国发改委已经先后对药品价格进行下调10批次,但是药品定价虚高的问题仍旧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还衍生出受招标影响引发的药品定价虚低的情况[2]。我国针对药品定价已实施了一系列管制措施,但是受各类药品相互之间对应价值存在不合理情况,使得一些企业仅对价格相对高的药品存在生产兴趣,从而导致各类药品供给失衡,一些药品在市场中供不应求,一些药品无人问津,负面影响了患者对药品的可及性。在我国药品定价过程中未得到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有利支持,受市场机制不全面、定价方法不足影响,当前的药品定价不但不能真实对药品价值进行反映,还不能对市场供需进行有效呈现,由此可见,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药物经济学应用于药品定价中的意义

3.1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还未实行对外开放,药品行业规模相对较小,药品制造企业数量以及药品生产数量、品种十分有限,制药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同时大多数药品制造企业为国企,基本上没有外界市场的冲击和干扰,国内药品行业安逸稳定。现如今,伴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逐步在国名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受全世界贸易转型变化、外国企业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影响,一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刺激作用,一方面也给国内企业造就了相当程度的市场竞争压力。为了使自身能够在白热化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国内企业务必要提升企业自身的药品定价能力,它不但可以反映、监督企业相应经济要点;还可作用于改善提升企业社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3.2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的可行性

制度、技术两方面内容重要制约着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的可行性。前者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已经取得我国相关部门很大范围的认可和政策上的支持。技术范畴包括人才、标准以及方法等内容,首先我国正不断加强对药物经济学评价所需要的相关人才的培养和补充[3];标准和方法内容,我国相关机构,包括医师协会、药学会等,不断与国家领域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相互协作,并取得了一定的协作成果。

4 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对策

4.1更新药品定价管理理念

药物经济学评价能够显著提升药品定价的科学、合理性,要求药品价格管理要摆脱过去将成本为准则定价的管理束缚,不断更新价值定价的药品定价管理理念,逐步强化应用经济性评估方法,将实际价值作为药品定价的出发点,充分起到国家药品价格政策的导向功效,实现高性价比药品的研发、生产和使用,引导医药产业和谐、健康、稳步发展[4]。

4.2完善经济学评价机制

完善经济学评价机制,相关管理部门要明确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的必要性、可行性,根绝行业发展动态,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及时更新部门对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的认识。在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合理开展的情况下,将管理系统创新逐步发展、规范[5]。

4.3药物经济学评价创新

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相关管理部门应规范对药物经济学评价报告的制定,对药品定价工作隐患做到未雨绸缪;同时,管理部门要根据实际、准确信息数据,对与现实不相符的药品定价指标进行修正,科学调配部门经济活动;最后,要加强核实分解指标工作,总结反省,构建对未来作用的指示经验,对药品定价活动进行全面地控制管理[6]。加强医药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对医药人才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向每个医药人才宣教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的必要性、可行性,提高自身对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的意识,构建行业药物经济学评价创新氛围,进一步使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在行业发展中得到实现[7]。

5 结语

总而言之,药物经济学评价能够显著提升药品定价的科学、合理性,药物经济学评价在我国还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与挑战,在我国价值经济理念普及程度还十分欠缺;我国药物经济学与卫生经济学教育还未得到广泛开展,医药人员药物经济学与卫生经济学教育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不足;我国国家层面的药物经济学与卫生技术评估机构建设还不够完善,当前存在的研究队伍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面临十分艰巨的人员。由此可见,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仍然还有十分漫长的道路要开拓。

[

参考文献]

[1]葛继红.药品招标与药品费用控制的影响因素[J].医药导报,2011,30(3):409-411.

[2]陈淑君.药物经济学对医院临床药学的指导作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2(15):24-25.

[3]梁强,吴铁,邹丽宜.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J].中国卫生产业,2013,(11):53-55.

[4]宗欣,孙利华.德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新药杂志,2013,22(4):387-389.

[5]卢凤霞.应用药物经济学证据的国际经验与国内探讨[J].中国医疗保险,2010,12(8):44-46.

[6]刘明,刘国恩.药物经济学在我国药品定价中应用的定位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21(6):6-9.

经济评价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综合合成法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2-0054-04

一、引言

工业革命的结果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人口剧增,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破坏,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全球灾难性气候屡屡出现。目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引起各国领导人的广泛关注。以低污染、低排放和低能耗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低碳经济规则也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规则。

2003年,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1]。但是《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并没有给出这一新名词的明确界定。对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还是一种发展模式,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有明确共识[2]。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经济社会和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共同愿望。

对于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方法,国外主要有综合评价模型、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动态能源优化模型、综合能源系统仿真等。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济模型,也是目前国际上使用的对低碳经济进行综合评价的主要方法。宏观经济模型是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建立起来的非线性宏观经济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各部门中投资和消费的模式,并重点强调了与温室气体排放政策有关的短期波动性。其他模型也是国际上使用的对低碳经济进行评价的模型,但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之中。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还比较少,主要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基于物质流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和指标值综合合成法。本文拟用指标值综合合成法对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二、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是说明被研究对象各方面的关系,由若干相互联系和制约的统计指标所构成,它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总体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为了对研究对象进行准确可靠的评价。为了准确、全面、科学地衡量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在研究和设定具体评价指标时,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简明性和代表性

低碳指标评价体系应当充分反映和体现低碳经济的科学涵义,系统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低碳经济的本质。同时考虑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要选择那些有代表性和简洁性的综合指标。

(二)系统性和准确性

低碳经济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诸方面,该评价指标体系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并在不同层面上采用准确的指标和指标群。

(三)可得性且具有可比性

选择评价指标应考虑指标可量化的难易度,本文选取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均可量化。同时,构建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功能:动态可比是指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横向可比是指在同一时间上对评价指标数值的排序比较。

(四)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的相容性

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当能够基本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应当体现它的内在经济涵义。同时,由于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的特征,指标的选取还应尽可能地与环境指标相容。

三、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低碳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具有很强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工程,低碳发展模式是一种以发展低碳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达到科学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目的,建立一个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经济发展、碳排放、环境能源和社会人文等四个方面建立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共有16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二)主要指标的解释

(1)人均GDP: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最基本的指标。人均GDP=当年的GDP/当年的人口。

(2)GDP增长率:GDP增长率=(当年GDP-前一年的GDP)/前一年的GDP。

(3)碳排放总量: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本文中一段时间指一年。

(4)人均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总量/人口总量。

(5)平均碳排放系数:平均碳排放系数=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费总量。

(6)单位碳排放的产出:单位碳排放的产出=GDP/碳排放总量。

(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城市建成区的各类绿地面积/建成区面积。

(8)城市化率:本文采用公安部门认定的非农业人口与全部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率=当年城镇人口/当年全部人口,城市化率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三)碳排放的计算

关于碳排放估算模型,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是日本学者茅阳一(Kaya Yoichi) 教授在1989 年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研讨会上提出的卡亚公式,该公式将碳排放与人口、经济、能源结构、技术等因素联系起来,主要估算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3]。计算公式如下。

C=P*(GDP/P)*(E/GDP)*(C/E)

式中:C―碳排放量;P―人口;E―能源消费量;GDP/P―人均GDP;E/GDP―能源强度,即单位GDP的能源消费,主要与技术有关;C/E―单位能源的碳排放,主要与能源利用结构有关。

转换后公式如下:

式中:C为碳排放量;Ci为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为能源的消费量;Ei为i种能源的消费量;Y为国内生产总值;P为人口;其中Ci/Ei为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文中采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提出的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47 6吨碳/万吨标准煤、0.582 5吨碳/万吨标准煤和0.443 5吨碳/万吨标准煤,水电、核电等不含碳能源排放系数为0[2]。

(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通过对河北省2005―2009年的数据收集,获得了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的所有数据(见表2)。

首先采用公式Zi=(Xi-Xmin)/(Xmax-Xmin),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见表3)。变异系数法又称离散系数,本文利用2010年《河北经济年鉴》和2010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资料,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各指标权重的计算公式:

其中,Vij,?滓ij,Xij分别表示第i对象第j个指标数据的权重、样本标准差和均值。

在本评价体系所选用的指标中,逆指标包括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平均碳排放系数、单位碳排放的产出、人均能源消费量和人均电量消费量六个指标。对逆指标进行同向化处理,使其符合实证分析的要求,公式为:

(五)综合得分

各个单项指标的综合得分要先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即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然后,求出权重与标准值的乘积,具体的计算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

单项指标得分=权重×标准值

各类指标综合得分是本类指标中所包括的单项指标的和,具体的计算过程可用公式表示:

Si=Xij (i=1,2,3,4,3,5;j=1,2,…16)

其中Si,Xij分别表示各个分类指标和单项指标的得分。最后河北省2005―2006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如图1所示。

(五)综合评价与分析

根据指数化综合合成法的分析,不难看出:2006年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比2005年低碳经济水平增长了几十倍,紧接着2007年降下来,之后进入平稳水平。虽然2006年的低碳经济水平最高,但是经济增长却是这几年中最慢的一年,以经济发展缓慢达到发展低碳的目的。2005年河北省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为1.157,2009年达到12.958,经过5年的努力,在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明显减少,使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处于稳定上升状态,但不能否认的是,河北省整体的低碳环境发展水平却不令人满意,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河北省缺乏与洁净能源有关的技术和政策。[4]因此,必须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合河北省实际状况的能源技术和政策,才能进一步减少河北省的碳排量,提高河北省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状况。

四、结语

本文在充分利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把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为: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其发展模式以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为支撑,以建立一种高效低排的低碳产业链为途径,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人类生活消费方式低碳化,其核心前提是经济的稳步增长,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5]。这一概念具有广泛的内涵,它包含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环境能源和社会人文等内容。从低碳经济的内涵以及产业结构这一角度出发,遵循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本文构建了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目前国内外对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还非常少,国际上至今未出台具有权威性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因此,本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只是一个尝试,希望本文对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能够为河北省今后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帮助。希望有关决策部门尽快构建起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低碳经济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使低碳经济加速从先进的理念发展成现实的经济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2]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绿色经济,2011,(1).

[3]张亚欣,张平宇.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6).

[4]韩立红.河北省能源结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3).

[5]王斌斌.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11).

Low Carbon Econom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 Case Study of Hebei Province

Sun Wen-sheng,Yang Hong-y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Hebei 071000,China)

经济评价篇10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我国道路运输设施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存在内容未全面规范、现代管理技术应用较差和编制手段落后等新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规范化管理的策略,可供有关决策部门和工程技术人员参改。

道路运输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是从工程施工全局出发,根据工程的特征和设计图纸,按照

工程项目的客观规律及项目所在地的具体施工条件和工期要求,统筹考虑施工活动中人工、材料、机械、资金和施工方法等五大要素,对全部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进度和相应的资源消耗等作出科学合理的布置,为施工生产活动的连续性、协调性、均衡性和经济性提供最优方案,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编制的指导性文件。它起着指导施工预备工作,全面布置施工活动、控制施工进度、进行劳动力和机械调配的功能,同时对施工活动内容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和外部联系,确保正常施工秩序起着有效的协调功能。

1道路运输设施施工组织设计管理中存在的新问题分析

1.1道路运输设施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未全面规范施工组织设计按其建设阶段可分为摘要:设计阶段编制的施工组织计划,实施预备阶段投标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中标后实施阶段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三种。管理规范化,就是要体现管理过程的系统性、管理内容的全面性、合理性,管理功能的有秩序性和管理方法的科学性。现阶段在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仅仅规范了设计阶段和招投标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未对实施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全面系统规范,不符合现代科学管理的系统管理原理,使局部脱离了整体,管理整体功能处于无序状态,这将对发挥施工组织设计的整体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1.2施工组织设计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严重我国道路运输设施建设项目传统的施工组织设计一般包括的内容有摘要:工程概况、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进度计划、资源供给计划、施工平面图设计等。尽管有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了技术组织办法的内容,但也仅从确保工程质量、平安、进度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保证办法,工程技术性办法较强,管理办法较为薄弱,可操作性差,组织办法、经济办法及合同办法不力。因此,这样的施工组织设计是一种工程技术性的施工组织文件。另外国家建设主管部门颁布了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规定,这是一项行业法规,并对文明施工提出了要求和评价标准,如摘要:施工现场的场容场貌,料具管理,消防保卫,生活设施,平安生产和教育,清洁卫生等都有规定,施工中必须贯彻执行,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得到反映,提出切实可行的文明施工的保证办法。文明施工是企业现场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体现,也是企业形象的标准之一,企业施工现场管理不能达标将会直接影响平安、影响进度和成本等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成本、环保、文明施工目标的保证办法是通过管理手段,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实现合同目标的前提和保障。施工企业应予以高度重视,切不可粗心大意。

1.3缺少全面的施工组织设计技术经济指标同一项目的不同施工技术方案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也是不同的。因此,实施性施工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应当有评价、考核施工组织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应包括摘要:总工期;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水平;总造价和总成本;单位工程造价和成本;成本降低率;总用工量;平均人数;高峰人数;劳动力不均衡系数;单位面积的用工;主要材料耗量及节约量;主要大型机械使用数量及台班量等。而过去的施工组织设计的作法,有的部分作到了,有的基本上没有作到这一点,这就给评价项目、考核项目的施工组织水平带来了一定困难。现阶段,我国公路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多数以手工编制为基础,人为影响因素多、差错、漏项层出不穷,编制组员庞大、耗时长,工序、工艺布置、劳动力、设备、材料供给和消耗等无法达到协调统一,且组织系统自相矛盾,做出的施工组织设计难以达到指导施工、降低消耗、缩短工期和提高质量的目的。

2加强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化管理策略

前面谈到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存在的新问题,从本质上讲,按传统方法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强调施工方案,是工程的质量计划,是为工程施工预备和施工服务的。它忽视技术组织办法、忽视管理、忽视风险,不能适应当前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和规范化管理的需要。在招投标市场竞争中,发包人不仅要考查承包人对项目的施工技术方案和计划的技术水平而且要考查承包人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水平。只有把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结合起来,工程施工方案和各项计划通过现代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办法来实施才能实现项目的目标,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已是无数国内外工程的实践证实了的道理。

2.1建立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规范系统,制订完整、成套的编制办法(规范)标后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是由投标人中标后在开工前由项目经理主持编制的,用以策划自项目经理部设立至解体全过程中的项目计划目标、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保证施工项目合同目标的实现。

2.2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中大力推广应用现代管理方法我国工程建筑企业面临着国内、国际激烈竞争的形势,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竞争。为了适应这种形势,我们在施工项目管理中必须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大力提高管理水平。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编制中应予在体现,并在技术组织办法中予以规划。

2.3规范和推广应用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规划标准程序软件按照规范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规划编制办法,建立针对不同设计方案的施工组织设计模式,借助现代数据库技术,用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的方法,进行系统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和系统功能设计,由计算机利用全面、系统的程序软件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设计,使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规划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使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信息的处理更方便、快捷,缩短了编制时间,减轻编制人员的劳动强度,在信息管理上达规范、完善、周密的目的,发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应有的功能。

2.4加强工程项目经理继续教育和本科院校在校生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的培训项目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管理人才的竞争,由于知识的日新月异,迫切需要项目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和把握最新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因此,有必要对项目经理经常进行继续教育。现在这方面已开始在全国进行了。另外,今天的工科大学生就是今后的项目管理的者,让他们尽早地熟悉和把握有关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对于今后无论是从事施工项目管理还是从事其他工作都将非常有益。然而现在许多工程院校对于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课程设置还不够合理。为了提高整个项目管理人才队伍的管理能力,大学阶段有关知识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摘要:①提高对项目管理知识重要性的熟悉。②加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设置。③搞活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