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08:45:09

写读后感的作文

写读后感的作文篇1

其二,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套路:“引—议—联—结”。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

议——就自己“感”的重点、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记叙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发感受。

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这个结论可以是批评式;又可是劝勉式,还可是鼓动式。视行文内容而定。

读后感在写感想的时候,要防止离开原文;“读”与“感”互相脱离。初学写作者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引出观点后,就把所读的作品放到一边了,这是不恰当的。应当在行文中注意抓住原作品,最后也应当回到原作品上,以照应开头。

仔细阅读下面这篇读后感,体味一下读后感的写作技巧。

今天,奋斗的起点

──读《明日歌》有感

昨天带着回忆默默地逝去了,今天携着希望悄悄地来临了,而明天,又闪烁着光辉等待着人们。有人沉浸在回忆中,他们依恋昨天;有人只迷醉在梦幻中,他们企盼明天。这两种人,都忘记了最应当珍视的是宝贵的今天!

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我从明天开始勤奋学习。今天,不就是短暂的二十四小时吗?我从明天开始认真工作。今天,不就是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吗?我从明天开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有些人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朋友,我决不怀疑你的真诚,但为什么要把做的事情放到明天,一切要从明天开始呢?日月匆匆,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而每个今天之后都有无穷尽的明天。那么,你的决心,你的理想,哪一天才能变为行动,变为现实呢?

莎士比亚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我说:“抛弃了今天的人,今天也会抛弃他;而被今天抛弃的人,他也就没有了明天。”

农民种田,不在今天及刈草、施肥、灭虫,哪有金秋时节的丰收?医生不在今天及时抢救、医治病号,哪有人们日后的健康体魄?清洁工人不在今天及时清扫垃圾、扫除尘埃,哪有日复一日街道马路的洁净?战士不在今天全副武装,做好战备,哪有千家万户永久的安宁?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短短的几句诗,是先辈千折百曲、历经磨难的生活体验的结晶啊!古人有感于此,于是有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的勤学佳话。现在我们条件优越,不是更应珍惜,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吗?

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获取知识的机会;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发明创造的可能。聪明、勤奋、有志的人,他们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他们决不把今天的宝贵时间虚掷给明天。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来就珍惜时间,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搞实验时,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爱迪生如此,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一切有志气、有成就的人莫不如此。他们决不沉湎在昨天之中,更不空空观望明天,他们永远从今天开始!

相反,对有些人来说,时间就像代表它的那本日历,撕了这一张,还有下一张,撕完了这一本,还有下一本,却不知道在洁白如雪的日历上留下自己辛勤奋斗的汗水和学习工作的收获。那样,他们从呱呱落地到长眠地下,都是在闲散和观望、等待之中度过的。如果人的一生如此度过,那么消逝的岁月将如一场凄凉的悲剧,留在个人生命史上的回忆,也将拌和着悔恨、痛惜和哀伤的泪水……

写读后感的作文篇2

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我很愤怒:英法联军为什么不经过我的同意就来偷拿我们的文化财产!

圆明园,圆明园某个宫殿,完全是用香檀木建造的,价格昂贵。 福海东岸的一个宫殿,所有柱子和房梁上镶满了钻石和宝石。还有12生肖铜像,碧玉碗,黄金宝塔,四库全书,永乐大典,鎏金编钟,景泰蓝麒麟,铜龙,青铜鼎,还有许多的白玉器件,瓷器……圆明园非常大,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有著名景群上百处。

之后,我有了解了许多,我对那个是时候的皇帝很不满意,为什么呢?你们知道吗,就在英法联军过来放火的时候,皇帝和老佛爷早就逃到天涯海角了,这个国家的元首都不见了,又靠谁来维护这个国家呢?

再说,我们知道英法联军是‘闯’进来的,你可能就会说:把门锁上不就可以了吗?他们不就不会那么容易地闯进来了。可是你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皇帝逃走了,根本没有人能来锁门,跟没有办法抵抗英法联军了。

所以,我认为这一件事谁都做的不好,先说皇帝。皇帝他只顾自己的安慰出逃,他没有想过老百姓和宫女、太监以及宫中的所有人以后怎么办,命运将会如何。他也没有想过他逃走了,圆明园怎么办,他竟然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片人间仙境就这么被毁灭!还有,英法联军他难道就凭着自己的兵力大,火力强就能随随便便地侵略我们的圆明园、践踏我们那片美丽的土地吗?他们不仅偷盗了我们的文化财宝,还把圆明园烧成了一片废墟……最可悲的就是,经过了这次事件,还为我们的脸上写上了大大的两个字:耻辱!

写读后感的作文篇3

[关键词]文本结构;语言特质;感受抒发;教材范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68-01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是夯实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是处于阅读的表层,没有深入思考,导致课外阅读效益无法提升。因此,撰写读后感就成为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凭借。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无法将读后感与自身的阅读进行有效对接,失去了读后感撰写应有的价值。笔者下面以《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篇课文为例,谈谈充分开掘文本的范例价值,引领学生探寻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一、清晰明朗的文本结构

很多学生在撰写读后感时,常常会无从下笔。不少学生都存有这样的误解,即读后感要以“感”为主,就是要重点写感想。这显然是对读后感文体认知的严重误解。而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借助《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的内容和结构设置,明确读后感的写作内容。

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相机提炼关键词语板书在黑板上:“来历、内容、感想、总结。”在这些内容中,学生对书本来历的介绍相对陌生。因此,教师紧扣这一认知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介绍这本书的来历呢?让学生意识到这本书是从作者的祖辈代代传下来,特殊的经历使得这本书充满了独特的意义,值得一写;另一方面,祖父和父亲在书本的扉页上所题写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和“学会生存”的内容,对这本书内容和价值已经做出了准确的概括。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先写……然后写……接着写……最后写……”的句式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了串联梳理,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明晰课文的内在结构。

这样教学,不仅从理解、感悟的层面把握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更明确了读后感应该、可以承载的内容,为学生读后感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二、浅近有序的语言特质

不少学生认为写文章语言要华美、深邃,读后感也是如此。事实上,对小学生而言,过高地提出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不仅不利于他们表达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真实想法,而且会引发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之后的阅读与表达。

杨红樱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就在语言表达方面给学生做出一个极好的示范。教学中,教师紧扣作者对《鲁宾逊漂流记》内容简介的几个段落,首先要求学生圈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引领学生思考:作者是怎么将一整本书的内容用几个自然段就介绍出来了?学生知道作者借助时间顺序铺陈、安排来表达思想。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简介故事内容时,并没有插入自己的体悟,而是以客观叙述的方式还原书本的内容,给读者一个真实客观的故事框架,从而使读者不受到主观情绪的干扰。

读后感的语言运用有着自身的要求,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具有鲜明主观色彩的词语,力求在浅近、平实的语言中再现文本的真实面貌,为之后的感想抒发奠定基础。

三、不同维度的感受抒发

不管文本内容如何丰富,阅读之后的感受应该是读后感写作的主体内容。然而,很多学生要么低效阅读,毫无感想可言;要么缺乏方法,不会表达。

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关注作者在文本中写的两处感想:一是对笛福一句名言的理解与体悟;二是对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的想象,并表示自己渴望成为一个探索者、发明家和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首先,作者的表达点面结合,以名言的理解为点,以人物形象的想象为面,为学生提供了示范;其次,作者将理解与想象进行有机结合,在理解名言时作者紧扣生活实际阐发自己的理解体悟,而在体验人物时作者将自己阅读书本时的感受为基础,进行了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丰富了学生感想抒发的表达策略。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从课文中所写的两处感想作为范例,引导学生从作者内容选择的维度和感想抒发的方法两个层面进行深入感知,为学生积累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奠定了基础。

写读后感的作文篇4

笔者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努力探索读写结合的课程资源,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以《赶海》一文为例,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教学中,我尝试采用抓朗读训练学生语感,以“四读四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领会课文的写作特点,创设情境练说、仿照句式练说、模仿结构练笔,为学生构建对话的平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金钥匙。

一、以读代讲,读练结合,培养读书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而要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就必须在深入了解课本内容后,尽可能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正确处理停顿、语调、语气的变化,再现文本内容的情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熟读课文,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在执教这一课时,我立足文本,紧扣文眼“赶海趣事”,引领学生学习课文。我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己读书,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的形式,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能扎扎实实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那么应该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呢?精读课文时,我首先示范读,让学生听,听听老师是怎样读出趣味来的。三年级的孩子语感还没有成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充满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读完以后,请学生评价:“老师读出趣味了吗?”“你想不想也像老师这样来读读课文,把课文的趣味读出来?”有了老师的示范引领,学生有了模仿的抓手,就能较好地掌握好语调、语气方面的要领,从而读出课文的味道来。当然,要想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多种形式的读是关键。教学中,我注意运用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如比赛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等,师生进行即时、动情的评价,学生自然而然想读、爱读、乐读,赶海的“趣”自然而然就读出来了。课堂上,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朗读的能力。

二、以问促读,读思结合,培养思考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知识那么多,哪里教得尽?样样知识一定要教了才懂,也不是办法,教育虽然重在‘教’字,最终目的却在受教者‘自求得之’。”阅读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课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关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是目的。教学中,我以四个问题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体会文本语言的精妙和文章结构的精巧。

初读课文时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既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又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细读课文时问:“作者怎样写的?”让学生通读全文,指导学生读懂文章的结构,总结出:运用总分的段式,用事例写具体的方法。精读课文时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赶海呢?”带领孩子精读重点段落,引导学生体悟作者所饱含的情感,深刻地感受赶海的乐趣和童年的美好,从而将自己的体会融入课文的有感情朗读之中。在充分熟读课文后又问:“赶海的乐趣让人回味,我们能不能仿照课文的结构写一件生活中的趣事呢?”这样的“四读四问”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也让学生在理解、体验、感悟中提升了阅读思考能力。

三、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培养写作能力

写读后感的作文篇5

[内容]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文体名称上不难看出,这类作文重在“感”上。“感”,就是感想,心得,体会。但是,这感想一定是由“读”而发的,“读后感”即是所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的过程中或读完以后的感想。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关键在于把握好“读”与“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结合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因此,指导写好读后感,有几条是必须让学生明白的:

    第一,“读”和“感”不能油水分离。“读”产生“感”,“感”由“读”而生。有些同学写读后感,只写“读”而不写“感”,成了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内容简介”。也有同学写读后感,只写“感”而不写“读”,成为无根底的随意发感慨。

写读后感的作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作文;整合

随着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不断突出,成为语文学科中的重点内容。良好的阅读基础是进行写作的关键条件,也是提高写作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将阅读与写作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将各种内容分散讲解,忽视了各内容之间的联系,致使学生在写作中遇到了较大困难。因此,教师须注重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给予学生充分的写作时间以及写作空间。

一、提供阅读平台,鼓励写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基于学生特性,一些学生对阅读没有积极性,写作兴趣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直接将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将难以起到较好作用,给学生写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图书角,对学生兴趣进行了解,然后将多种类型的书籍放于图书角,供学生阅读,营造出浓厚的阅读氛围。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行阅读,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难题,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当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一些写作经验后,教师便可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

二、积累阅读素材、促进写作

丰富的素材是进行写作的基础,而阅读又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因此,促进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途径。教师须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加词汇量,提高文字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营造阅读氛围、强化写作

阅读以及写作教学都具有较长周期,比较枯燥,所以教师需注重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确保阅读和写作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相关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教师须让学生注意了解各种句式以及句子结构,记录下不懂的生字词及语法结构。然后教师需根据学生阅读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一定的习作技巧和写作方式。接着教师便可让学生领会阅读内容中的核心内涵,并将其用于写作中,以丰富句子韵味。多次练习后,教师便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联想进行写作,对句式和句子结构进行创新,从而更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调动阅读情感、升华写作

在写作练习中,教师须注重对学生写作情感进行激发,让学生专注写作,用心写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真实情感来进行写作,这样才能让文章更具韵味,具有真情实感。因此,教师须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并引导学生将这些情感因素应用于写作中,以更好提高文章质量。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能产生阅读想法,并深入了解这些文章的内涵以及思想情感,为写作准备条件。

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须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了解,明确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感悟,与同学分享,提高写作质量。

阅读教学以及作文教学具有较长周期,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解决各种学习问题,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来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面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必须认识到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愿意阅读,并指导学生从阅读中收集素材,并有效应用于写作中,从而更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写读后感的作文篇7

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阅读能为写作提供必须的养料,写作又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可以更好的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试图以课本为轴心,在阅读教学中开展“随文练笔”的教学形式,以打破阅读课与作文课的界限,真正把语言积累落在实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自古读写不分家,阅读能为写作提供必须的养料,反之,写作需要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基本功,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新课改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也应除旧革新,积极探寻“读”与“写”的理想“交汇点”,以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打破阅读课与作文课的界限,真正把积累语言落在实处,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小学阅读教学中开展“随文练笔”的教学形式略谈几点自己的浅见。

一、立足课本,仿写奠基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挑选优秀的、典型的美文进行模仿,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通过仿写的训练,引导学生模仿借鉴他人的词汇、句式和布局谋篇,给自己一个写作的思路,便于学生拾级而登。所以,我们有理由重视仿写这一环节。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一文,全文按照飞船发射的顺序编排段落,层次鲜明,条理清晰,字里行间都抒发了中国人民的壮志豪情。文章首段主写的事件发生的时间,中间以“送行―发射―通话”三个场面描写“神舟5号”,篇末点题,梦想成真。这篇文章不管是在语言表达还是内容理解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原生价值。为此,笔者组织学生以本文为仿写对象,结合课文描写场面的方法,试着写一个跑步比赛前(或比赛时、比赛后)的场面,把比赛的激烈紧张写具体。在仿写中让学生进一步的感受本文语言之美、布局之巧、情感之真。

文学家茅盾曾说过:“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对于小学生而言,仿写是最基础、最实用的形式。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指导学生学会融入自己富个性化的语言,这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表达应用能力,也能让文章体现出无穷的生命力。

二、补白拓展,有效阅读

“留白”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时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也常常会以“留白”的形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遐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趁热打铁”,抓住这些文本留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或补充情节,丰满人物形象,或是续写结果,丰厚文本内容,以补白拓展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感悟文本的意蕴,也能在读写结合中引导学生以模仿作者的口吻把所缺情节的链条补上,改编扩充翻出新意,激活文本的灵性。

如在《郑和远航》一文中,只要教师能仔细剖析文本,就能发现此文中有多次适合学生练笔的文本空白,如:想像一下,郑和来到这个国家,他面见国王的时候,他会说些什么?看见这么宏伟的舰队,当地的老百姓会怎么想呢?郑和是个了不起的航海家,当他远航胜利归来,如果你是大明皇帝、是一位朝廷大臣、是商人、一位普通的老百姓,你会说些什么呢?再比如《海伦・凯勒》一文,教师也可以海伦如饥似渴的学习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把这一段文字进行扩充描写,进一步丰富海伦的形象,表现的更为细致感人。可见,文本留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教学资源。

在阅读教学中,针对每篇文章的各自特色,进行改编扩充,或复述、或增删情节、或改写结尾等等,这种“新瓶装老酒”的写作形式也能在文本拓展中翻出新意,不仅能让学生在对文本的进一步拓展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也能让学生涌现出各种奇思妙想,在发展学生个性化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创新能力。

三、读后感言,写出深意

教材中所选的许多课文,往往都能直击心灵,启人深思,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习完课本中的美文佳作后,以读后感的形式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这是一个独立思考的好机会,勤写读后感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消化课堂所学的知识,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表达能力的提高也都有益处。

如《爱如茉莉》一文,作者凭借朴素的语言文字,在细节中描写了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写下读后感的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下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真爱,大胆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比如,有学生写读后感如下:

今天,我们学了《爱如茉莉》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这篇课文以“吃饺子”“执手而眠”两个细节描写表达了父母之间的那份像茉莉般洁白纯净的爱。

其实,父母间的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就像前段时间爸爸胃疼,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着父亲。知道爸爸好点了,吃了点东西后,妈妈紧张的脸才露出一点微笑。原来父母间的感情是那么深厚,它体现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

真爱无处不大。让我们每个人在享受爱的同时,也做一个拥有爱心的人吧!

写读后感的作文篇8

关键词:作文;对策;真实;准确;感染力

好的作文同好的文学作品一样,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感。掌握优秀作品的写作特点并应用到写作当中,就能写出好的作文。分析并理解现代作家典范作品的主要特点,也就获得了写好文章的秘诀。

一、好作文的特点

1.真实。作者先有了真实的经历、体验、思想与情感,而后用文字表达这种真实,进而使读者感受到这种真情实意。这是一个“创造―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融合的过程。作者因情感的充裕而溢出文字,读者因读到充满感情的文字而生感。因此,感情的“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准确。表达“准确”的前提是语料积累的充足和语言运用的敏感。读到好文章,能够体会到好文章用词用句的妙处,从他人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中找到可以模仿的技巧。

3.富有感染力。好的文章在文字中渗透了深层的内涵,能使读者感同身受,引起共鸣。

二、学生作文的难点

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调查发现,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内容“空”,不真实。主要表现为内容乏味、琐碎、不深刻,属于“硬着头皮完成作业”,因此无中生有(捏造故事)或有中生无(硬性抒情),文字堆砌,毫无生机。

2.表达“生”,不准确。作文内容不真实,表达也就不自然,加上阅读不足,缺少体会、感悟,因此作文言辞散乱,难以连贯。

3.叙述“平”,缺乏感染力。行文单调,给人以呆板的印象,根本原因还在于“空”“平”,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三、探究解决的对策

针对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笔者进行深入探究,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1.在材料中找到“我”。写文章的准备阶段要做到:“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要解决内容不真实的问题,需要引导学生从收集、解读和体悟材料入手,联系生活的经验来“寻求材料中的自己”。如命题作文《我的母亲》,“外在”的信息包括:中年、相貌、体态、性格、主要的生活(家里的劳动,如上灶烧菜、与人的交往、帮助相邻做事)。“内涵”的信息包括:童心、爱心、孝心。感情主题:母亲爱我,我爱母亲。写作这篇作文,教学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在平实的写作中升华自己对母亲的感情,学会捕捉和记录每一个爱的细节。如我们希望孩子最应去“读”的是母亲的眼神(慈爱、严肃)――送迎我上学和归家,关照我起居饮食,探问我的学业成绩,对我勉励、教训或责备……最应从中读到的是母亲的希望。母亲的希望是“我”能够懂得求学立身。

2.用好词句表达“我”。学生作文要做到表达准确,需要细心地进行词句训练。主要做法包括:(1)词语训练。提高作文表达的准确性不仅需要学生仔细地观察,细心地体验,还必须积累丰富的词汇。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单位,需要进行词汇积累。一个简要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教材归类,引导学生区分记忆。无论是描写山水的“湖光山影”、描写花草的“郁郁葱葱”、描写天气的“风和日丽”还是描写外貌的“神采奕奕”,都可以通过复习给予综合记忆。(2)句子训练。叶圣陶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课文是好文章中的典范,在课文教学中要注意提炼其中可以作为仿写材料的内容,来训练学生在写出通顺完整的句子基础上,仿写和提升句子的表现力。此处要表达“我”,要抓住讲授的时机,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共处的事例,根据学生的反应――微小的动作、感恩的话语等,抓住情感的峰值,写下母亲的身影,如关爱的眼神、无奈的叹息……感受爱护,感受幸福,感受母亲为了孩子而弯曲的身形。由此,孩子们会写下母亲爱的付出,写下“我”对母亲的那一点浅浅的阅读。

3.读后感中升华“我”。读了好的作品,要学习写读后感。读自己的作品,更要学会“写作”读后感。这个“写作”是指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并写到作文中去。写读后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活动,它以读懂原文为基础,寻求一个“感”字。因此,读懂原文,需要把握对原文深刻的感受,找到好角度,提炼“深刻”的信息。主要方法包括:(1)紧扣构思,展开联想。选择典型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使道理的说明扎实、深刻。(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由原文寻找触发点,避免流水账或“检讨病”。(3)夹叙夹议,结合自然。防止复述,善于引证,能使所“感”有所依据。(4)注意文采,形象生动。欣赏诗文、典故、名言,体味其语言的简洁明晰,学会形象生动地用词,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如,在《我的母亲》这一命题作文中,结合自我实际,写出面对母亲的白发时的伤感,感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无限恩情。至此,学生写下的是对恩情的回味,对以往的浅浅的阅读的新的深思。

参考文献:

写读后感的作文篇9

关键词:语文;阅读;朗读;写作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学会知识,学会生活,陶冶情操,增长见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则直接决定其语文能力的高低。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有助于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利于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与效果。然而,目前很多老师仅将阅读能力的培养等同于文本分析,缺乏情感投入,而学生又将阅读等同于消遣阅读,缺乏深层阅读,从而导致学生阅读能力普遍较低。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在初中语文中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提升阅读水平。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朗读能将将文本中平面苍白的语言转化立体生动的声音,有利于让学生深刻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以读为本,以读为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知文本大意,理解写作意图。

(一)教师范读,声情并茂

教师应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悟文本的情感基调,方有利于增强学生自行朗读的效果。如在《海燕》的教学中,我先低沉缓缓的语调读出压抑地暴风雨来临前的气氛,再用高昂地基调读出海燕低飞高翔的姿态,然后用鄙夷蔑视地语气读出群鸟的卑鄙怯懦的丑态,最后用饱满地激情读出海燕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通过我抑扬顿挫地朗读,学生不禁对海燕的英勇无畏佩服不已,从而在自行朗读时,也能做到声情并茂。

(二)角色朗读,入情入境

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文本不断认识的过程,而分角色地朗读,更能通过角色效应,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语言之精妙,感悟文本之情感,从而爱上朗读,爱上阅读。如在《小溪流的歌》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分组分角色交换扮演小溪流、枯树桩、桔黄的草、乌鸦、小河、大江、泥沙、沉船、海洋等角色来朗读课文,通过将书中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角色的心理位置,很容易就感角色之所感,领略到小溪流勇往直前、永不停留、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引导品读,授之以渔

阅读就是与文本不断交流的过程,而朗读通常只能从整体上表面上感悟文本情感,缺乏深入地思考与理解,往往无法领悟文本深意。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是提升分析理解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以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深入品读文本。

(一)联系法

文本中的字、词、句、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皆处在作者所创造的语境之中,若能懂得联系前后左右的内容去分析理解,就能够真正理解作者所写的深意,从而能够有效避免误读,尽快把握文意,提升阅读质量。如《故乡》中写道,“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单从字面理解,“路”仅指行走之路,而联系全文语境来看,“路”则意指为人生之路。又如在对闺土进行人物分析时,若能联系全文语境,对描写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语句进行比较分析,就能品读出沧桑岁月与生活带给闰土的变化。

(二)质疑法

正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法就是让学生在不断地设疑与释疑的过程中深入品读文本,并得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我就以课文多次写到的笑,引出问题,:为什么短衣帮会对不幸的孔乙己嘲笑取乐?是因为缺乏同情心吗?难道短衣帮生来就缺乏同情心吗?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很快意识到是当时社会的封建的制度与思想造就了一群麻木不仁的群众,可谓真正读懂了文意。

三、课外兼读,拓宽视野

古人云:“不观千剑无以识器,不操百曲无以知音。”同样,学生阅读能力养成不能单靠有限的课堂时间,而应延伸课堂,鼓励学生兼读课外读物,博览群书,拓宽视野,方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为提高与发展阅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过,由于身处的社会环境与网络环境复杂,初中生虽普遍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所选择的书目的低龄化、通俗化现象严重,普遍以漫画、武打、玄幻、言情为主,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空有阅读数量,而无阅读品位,致使课外阅读缺乏实效,更对提高阅读能力缺乏帮助。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阅读能力,或可根据教材内容推荐课外读物,如学完《范进中举》后,可推荐学生看《儒林外史》,学完《读》,可推荐学生看原著,或根据学生兴趣推荐课外读物,如具有科幻性质的《驴皮记》、《海底两万里》等。

四、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好的作文源于阅读的积累,而阅读的成果则可通过作文展示。因此,透过作文,尤其是针对阅读所作之文,教师可了解学生阅读状况、阅读水平,进而衡量出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写作的过程亦是经由浅层阅读,然后深层思考,最后再诉诸笔端的创造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注重读写结合,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让创造的成就感迁移到阅读活动中,从而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带动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首先,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从作文入手,或仿写,或续写,或改写,以激起学生阅读教材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在学了《春》后,就可让学生仿写《夏》、《秋》等,通过仿写,有助于揣摩与把握作者的行文风格,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其次,教师可结合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让学生自由发挥写读后感、随笔,或写命题作文,如在学生读完《水浒传》后,就可让学生以“我最喜欢的水浒英雄”为题进行写作。

总之,阅读是学习的源头活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以读为本、引导品读、课外兼读、读写结合”等四个方面出发,让学生乐于阅读,深入阅读,勤于阅读,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缕缕书香成为明灯,指引学生前行。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尚须持之以恒,慢慢积累,方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并在不断求知、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冯艳萍.初中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激发与培养[J].学生之友,2011(13)

写读后感的作文篇10

一、善读课文,以读带写

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注意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能力,写是贯穿在整个语文学习的历程中的,是最基本的能力。低年级写作是写句子和话,中年级就进行到写片段的内容,高年级就可以写简单的文章了,这是一个不断深化渐进的过程。写作能够反应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将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够展现出来。写的内容和方法是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展开探讨的问题。

写作需要结合阅读,因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属于一进一出的,读是进行知识的多方吸收,是写作的基础,为写作提供素材和养料。阅读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领悟的能力,同时提高自身修养,锻炼出具有思辨性的思维,陶冶情操;阅读还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和见闻,学生能够在书本中学到很多知识,这是在课堂上和同学老师之中无法达到的,在开阔了视野的同时学生自己学会了积累和思考问题,有了自己的喜好,智力上也得到开发;阅读还能够使学生了解写作,阅读的内容和文章的形式往往是多样化的,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打好写作的基础,在今后碰到了类似问题的时候就能够有所参考和借鉴,在写作的时候能够更加具有优越性,而且有的文章本身就是介绍了关于如何去进行写作的,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能够领会到更多的写作知识,在写作的时候就有了更好的办法,而不是如无头苍蝇一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写作能力自然能够更快地提高。在进行读写教育的时候应该要注意读写之间的结合,做到以读带写,阅读带领写作进步和发展。

以读带写的关键是要善读,重点是进行摹写,仿照读的内容进行写作的创作。例如《秋天的雨》这篇文章,首先我们需要对文章进行熟读,感知其内容和文字,在读的时候注意文章内容的字词句段,把握其关键表达方式。对于这篇文章就会有一定的思想感悟,这样有利于其文章的创作。作者对于秋天的雨的写作其目的主要就是对于大自然的赞美,对于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深热爱的感情,对于秋雨的喜爱。

除了善读之外,还要注意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是怎样的。作者在表达对于秋雨赞美的时候就应用了清晰的表达方式,选材上很巧妙,通过对于秋雨的写作来代表对于秋天的喜爱,以小见大。结构方面,作者的中心是表达爱,围绕爱来进行感情的抒发,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每段的开头是“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要来了。”对全文进行统领。然后就对于每段都针对总领的句子进行写作,以此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后来再具体地对秋雨中的景色进行描写。作者在进行描写的时候很好地渗透了对秋雨的喜爱之情,其中应用了一系列的饱含感情的形容词,进一步表达了对秋雨的喜爱,通过这几个过程的品读,学生能够对于作者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语言文字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最终达到善读的目的。

达到了善读之后,学生才能够利用语言文字进行一些语言文字感情的表达,叶圣陶先生曾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所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绪与技巧才能渐有提高。”学会阅读之后学生学习到了一些写作的方法,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在阅读中学习到的方法进行一些写作的训练,例如写一处景物。在写作的时候学生需要抓住景物的中心特点,以一定的顺序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感情,这就是以读带写达到的最终目的。

在学习《陶罐和铁罐》一文的时候要注意其借物喻人的特点,作者是通过对于陶罐和铁罐等事物之间的特点进行对比,然后学习到一些做人的道理,这样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学生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感悟,关于生活态度和做人的道理。课外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许地山写此文的特点来进行练习,选择一个熟悉的事物开始写,写出特点和从中获得的感情,将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应用上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对于写作的作用可见一斑,语文教材是一个例子教学,学生需要从中获得写作的技巧。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需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进行语言的积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学生学到写作方法的时候也锻炼了习作的能力。

二、以写促读,拓展阅读

虽然阅读能够带动写作,但是阅读本身也是需要写来促进的,两者本身是共同发展的。写是为了交流感情,是一种表达的手段。写作的过程就是对于自己知识的应用和消化的过程,但是与学习了定理再去解答数学习题是不一样的,我们不仅需要了解怎样写,还需要解决为什么去写。写作的过程受到阅读的文章的影响,有时候会在读过的一些文章之中寻求到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