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理论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01:28:26

esp理论论文

esp理论论文篇1

“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是会计学的一门专业课,主要是帮助会计专业的学生提高阅读会计英文文献、了解中外会计差异和使用英语处理常规会计业务的能力。“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因此,针对现阶段我国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1.教师方面

①教学目标不确定,根据对湖南省内各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调研发现,“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已成为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但由于各高校的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要求和对未来职业规划的不同,不同的高校会把“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分别设置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因此,在制定“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时会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会计专业英语”就是大学基础英语的一种简单延伸,因此,该课程应仍以“英语”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而对其会计专业内容只是一带而过,在学习中主要学习对会计专业词汇及句子的简单翻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会计专业英语”应该注重“会计”,英语只是作为一种语言进行交流,因此,该课程应该主要讲的是会计专业内容,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国际会计,如国际会计准则、国外常规会计账务处理和国外财务报表分析等,课堂上讲解则以中文为主、英语为辅。这两种不同观点的存在,导致了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无法有统一规范的教学目标、课程定位和高质量的教学大纲,从而无法有权威的教材,影响教学效果。②教学方法单一,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英语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模式就是“翻译+词汇学习”,与大学基础英语教学模式一样。“会计专业英语”课堂上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课本进行逐字逐句地进行精讲,大量的课堂时间侧重于对语法的讲解和对课文内容的翻译。因此,教与学常常呈现出一个“口头授予”的过程,无案例分析,无团队讨论,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很少,其主体性难以发挥,各种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没有得到恰当的应用,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③师资队伍不强,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由“谁”来讲授,一直是该门课程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高校普遍认为,“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应该由既具备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的教师担任。但从高校的调研现状来看,会计专业的老师上课,英语基本功欠缺,教授过程就是把课文翻译一遍,词汇中文解释一遍;英语专业的老师上课,其会计专业知识也欠缺,由于会计学有很强的专业性,英语教师教会计专业英语时往往会显得词不达意,无法正确理解和表述会计分录、会计报表等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因此,无论哪一种现象,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效果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2.学生方面

经过调研发现,在本科院校中,许多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对会计专业英语课并不重视,有学生认为,会计专业英语就是“会计+英语”,简单地把会计科目由中文变英文;也有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根本不会有机会用到会计专业英语,因此他们认为会计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实际用处不大;更有同学为了毕业,只注重四六级的英语学习,完全认为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不必开设。因此,由于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该课程不够重视,从而导致本课程的教学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ESP理念下的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思考

引入ESP理念到“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优化,能让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未来工作所需的能力和知识。因此,针对目前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会计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明确教学目标

语言学家Strevens提出,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别要求而设计的课程,因此,课程内容必须要与通用英语有所区别,是为了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而设计。基于专门用途英语的特点,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目标应培养学生了解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会计理论、处理涉外会计实务的能力,从而构建起“会计”知识与“英语”语言之间的桥梁。因此,会计专业英语应是为使会计专业学生掌握西方会计的专业知识,加强英语语言与会计专业之间的整体联系,从而能够在英语中体会和理解会计,在会计中学习掌握英语,达到能够熟练阅读英文会计文献和使用英语处理会计工作的目的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2.教学方法多样化

基于人们开始强调学习者个人的需求和兴趣,良好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引入ESP教学理念的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需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一方面,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教学方法还是需以讲授法为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课堂上对一些高难度的专业词汇及句子予以解释和翻译。同时,每堂课开始时,老师设计好问题进行上次课的复习提问,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工作,达到学生熟悉记住会计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和了解国外会计理论及实务的目标,使学生能认真对待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另一方面,采用讨论法和任务驱动法加以辅助教学,如在一学期的授课中,应至少安排一次全英文的案例讨论,要求学生查找最新的会计专业的英文文献进行团队分析讨论,然后,由各团队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该案例的英文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也可促使学生了解最新的会计专业领域研究动态,以及了解国内外会计处理差异,增强课程的实用性,达到ESP教学目的。

3.提高教师水平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授课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ESP教学理念实施的保障。作为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讲教师,他们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会计理论与实务处理的异同,同时,又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经过对师资现状调研发现,会计专业的老师上“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比例居多,因此,加强会计老师的英语培训是改善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利用假期让英语基础较好的会计专业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大学进行针对性英语强化培训,主要学习国外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了解会计方面的最新研究趋势;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聘请外教,同时配备本校的会计专业老师进行跟班听课,这样,对本校的会计专业老师而言,既可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也可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方法,开拓视野。随着CPA(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专门英语测试考试的增加,以及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考试在我国的不断扩展,高端领域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为了适应未来工作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

三、结语

esp理论论文篇2

【关键词】ESP;全球化;现状;策略

0.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在不断地增多,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受到了社会各个行业的青睐。因此,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的学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英语教学需要从传统教学转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简称ESP)又被称为专业英语,是指某一领域的专门英语,例如医学英语,贸易英语,科技英语等。我国的专门英语教学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相对于西方国家较晚。

1.我国专门用途英语学科的现状

近年来,为了实现培养符合现代化经济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各个大学包括高职高专都在进行英语教学改革。ESP教学是21 世纪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刘润清,1996)。高校开展ESP 教学势在必行,ESP教学应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蔡基刚,2004)。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当毕业面临现实情况时,大部分学生凭借多年所学英语知识仍然无法很好地应对日常工作,这种情况使我们意识到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仍然不少,尤其是ESP教学。1982年3月19日,在上海举行了ESP/EST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的内容涉及“ESP/EST教学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及科研工作等各个方面”(杨惠中,张彦斌,1982)。国内于1988年和1986分别创立了《中国科技翻译》及《上海科技翻译》两种期刊。毫无疑问,这两种期刊的创立有利于ESP教学和研究在我国的发展,但这两种期刊所刊登的文章只局限于科技翻译的文章,所以这个时期的ESP研究文章数量少,研究内容单调,主要集中在对ESP概念性的介绍、ESP存在的理据和课程与教学实践上(占该时期文章总数的78%),实证性研究极少,只有2篇。(张艳,201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最近十年我国的ESP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文章数量迅速增多,研究内容明显丰富,这表明我国ESP研究正进入全面发展阶段。2000年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年会的三个中心议题之一就是ESP教学考察,许多院校也加强了对专业英语的投人 (韩金龙,2003)。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的ESP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和引进国外的ESP研究成果并且实证性研究相对缺乏,这与国外的应用语言学是恰恰相反的。“由于思辨性研究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经验色彩,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及论证,因而近年来许多学者一再呼吁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高吉利,2005)。与此同时,国外学者已将ESP教学研究范围延伸到了各个领域,而目前我国的ESP教学研究仍然停留在对个别课程教学方法和实践的摸索过程当中。许多院校的英语教学只是教学生如何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属于传统单一死板的“填鸭式”教学。在现如今的世界发展大背景下,英语学习不应是上述样子。在现代化大背景下,学习英语不再被看成仅仅是获得一种良好的教育,还应与职业、学业和就业相关的多种需求联系起来(李红,2000)。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刘润清,1996)。这就说明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我国ESP教学的发展策略

2.1 ESP教师

国内有关ESP 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文章大都由(英语)语言教师撰写论述,从理据引用到课程实践都试图证实,ESP 应归属语言教学,而非归属专业教学(刘法公,2001;范谊,1995)那么,究竟是由(英语)语言教师还是由专业课教师来承担ESP 课程的教学任务呢?换句话说,ESP课程 的教学范围如何定义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考虑到具体的ESP科目的专业化程度。关于EGP和ESP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可以参看下列英语教学学科树形图(Tree of ELT)。

Figure 3 The tree of ELT

(Hutchinson & Waters,1991)大学英语教师都是英语语言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他们英语基本功扎实,英语水平较高并且英语教学经验丰富,但如果他们教授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金融、商务、新闻,旅游等),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还有所欠缺。现在国内从事ESP教学的英语教师很少能够或者很少愿意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的角度看待ESP教学,懂专业的教师不能够驾驭语言,能够驾驭语言的教师专业知识匮乏,偶尔有能够既驾驭英语又懂得专业知识的教师,他们却很少能够从教育学专业的角度把握教育规律及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ESP这样一门特殊的语言教学课程总是因教师缺乏某一方面的理论指导而变得难以顺畅地进行。(姜毅超 李娜,2009)所以ESP 教师队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支师资队伍的培养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2.2 ESP教材

就ESP教材而言,我们应当编写选用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强调能力训练的教材。ESP教材编写方面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真实性(韩金龙),所以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不应太难,应具有通用性,恰当性,应尽量接近实际交际语言,要体现英语学习的实践性等。再次,我们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应采用适当的现代技术,例如,光盘,互联网和电子邮件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材料和基于计算机的语料库。

2.3 ESP教学法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现如今,这种教学方法与人才市场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ESP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改变教师的角色。(朱梅萍 沈忆文,2010)。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语言及学科知识实践的机会,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积极与人沟通,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结语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ESP教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尽管目前国内乃至世界学者对ESP的界定,学科性质和教学方法的论述仍然存在着争议,但是这些都不能阻碍ESP教学研究的发展。笔者就国内ESP研究的现状及发展需要提出了个人观点,希望对ESP教学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外语教学与研究[J].1996.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外语界[J].2004.

[3]杨惠中,张彦斌.ESP/EST学术讨论会在沪举行.现代外语[J].1982.

[4]韩金龙.ESP最新发展评述.国外外语教学[J].2003.

[5]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外语教学.2001.

[6]张艳.国内ESP研究三十年综述(1980-2009).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高吉利.国内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状况分析综述.外语教学[J].2005.

[8]陆伟成.ESP课程的特定性研究及任务型设计.中国ESP研究,2010.

[9]姜毅超,李娜.国内专门用途英语研究20年:回顾与思考,2010.

esp理论论文篇3

关键词:ESP,教学现状,师资培训

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加深,社会需要大量的既懂英语,又精通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的英语教学在低龄儿童中的普及使我国中小学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意味着基础英语教学在中学阶段的完结。大学英语向ESP 转型成为21世纪大学英语教学的新主流(刘润清)1996。

一、国内ESP教学现状分析

大量的研究文章使我们对ESP的认识加深。但是数量的激增并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我国高校的ESP教学水平。罗毅等(2008)在6所(二类和三类)高校进行的关于对ESP教学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表明:74﹪的学生对ESP教学不满意。86﹪的学生表明教师授课语言全部为或以汉语为主。83﹪的学生反映课堂上ESP教师仅用阅读和翻译法教学。调查还发现:高校ESP 课程开设的时间不统一。有的大三开设,有的在大四开设。而且被调查的院校都没有专门的ESP教研机构。

针对以上研究和笔者采访调研,目前国内部分高校ESP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1对ESP不够重视,课时严重不足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只注重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提高。紧抓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过关率,使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在两年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无暇顾及ESP教学。1999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规定:高校应在大三或大四时开设专业英语教学及ESP教学,学时不得少于100课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文献阅读、翻译、写作等能力。确保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但是很多高校由于师资薄弱、资金短缺等原因未能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安排ESP教学。在多数开设ESP大学英语的系部调查表明:每周2学时,只安排一个学期的课,即不足40个学时。这导致在专业英语教学阶段,老师和学生在课上、课下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

1.2ESP教材质量不高,教学方法单一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是教学大纲具体要求的体现,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国内ESP教学没有统一规划的教材。缺乏统一的、实用且趣味性强的教材也是制约ESP大学英语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ESP教学组织、管理较随意。大部分高校缺乏统一的ESP教学、管理、科研部门。教师分散的隶属于所在的系部。教师多是原专业课教师。英语的灵活应用能力不强,功底不够扎实,因此上课方式单调、枯燥。多采用语法翻译法,授课语言多为汉语。由于缺乏专门的教研管理机构对各系部或学院的ESP教学进行监控,ESP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因此大部分高校ESP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提高ESP教学质量的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提高ESP教学质量对策如下:

2.1提高对ESP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在完成大一、大二的基础英语教学后,ESP教学应视为更为重要的阶段。通过ESP教学帮助学习者将已有的英语基础知识与本专业知识有效结合起来。着重训练学习者在本专业知识领域的目标语和母语的转换,其中包括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者积累数年的英语基础能力为日后的工作、生活交流服务。

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对ESP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系部因为师资力量不足而不开设ESP专业英语课。因此笔者在此呼吁各高校应充分重视ESP教学的重要性,使其先进的ESP教学发展成为本校的优势品牌,使其培养的人才在英语学习、应用能力上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2.2加快ESP师资培训

目前承担ESP教学的教师多为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知识过硬,有利于在课文讲解时及时扩展,组织讨论与学生产生共鸣。但是专业课教师的英语功底不如英语教师深厚。专业英语课文中的句子结构难、词汇难。这使能胜任ESP教学的专业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大部分高校ESP教学只开设一个学期的课,且课时严重不足。因此ESP师资培训包括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培训应给予充分重视。在此笔者针对师资培训提出四步走策略。

一方面,学校可选派一些外语基础好,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出国接受ESP教学培训。这有利于专业课教师快速功刻语言关,并且可以掌握国外ESP的先进教学理念。但是这需要学校和个人共同承担。另一方面,加强自培。各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ESP教学管理机构,定期组织ESP教师进行教研,科研,组织ESP教师间的讲课大赛。第三,加快基础课大学英语教师转型。鼓励并选择一些基础课大学英语教师进入ESP教学队伍。通过与专业课教师的讨论、学习使其承担文科类ESP教学任务。为了有效实现基础课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转型,基础课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大量阅读,拓展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英美等国家ESP教学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这些国家的ESP教学、科研水平较高。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阅读ESP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并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总结,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四,充分发挥ESP教师教研交流平台的作用。2011年5月7日,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成立。委员会由国内从事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教师、学者和社会人士自愿组成。目的是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各高校应积极鼓励ESP教师参与此类全国范围内的研讨。对参加研讨会的教师给予费用补贴,充分调动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不断了解ESP教学的发展动向。

三、结语

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英语交流能力有了新的要求。过去只注重英语基础知识能力。但是这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英语要与某专业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ESP教学将成为21世纪高校英语教学的主流。而我国目前的ESP教学质量不高,ESP教学现状有待改善,这需要社会、各高校、ESP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随着对ESP教学重视度的提高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我国的ESP教学一定会逐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好的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英语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 — 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和研究,1996(2).

esp理论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ESP,交际模式

 

一、ESP及ESP教学模式

1、ESP 综述:

国外对ESP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二战结束,西方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专业领域的研究交流,促使英语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效性,因此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到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传统语言学从英语用法的描述研究转向语言的实用交际,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中的“语域理论”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变体,推动了ESP教学模式的正式开始。随后,在1987,Hutchinson and Waters将外语教学分类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和GE(GeneralEnglish)两大类, ESP又可以分出EAP(Englishfor Academic Purposes)和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Purposes),即学术英语和行业英语。Jordan(1997)根据EAP特点,又细分为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purposes)和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两种。专门用途英语(ESP)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几个发展阶段:一、语域分析阶段。其典型的代表人物有PeterStrevens, Halliday 及John Swales。二、修辞或篇章分析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Henry Widdowson, John Lackstrom, 和LarrySelinker,三、目标情景分析阶段。在这一阶段专业英语相对于一般英语的特殊性显露出来。其代表人物主要有JohnMunby。四、技能与策略分析阶段。尽管该阶段有了质的飞跃,主要探讨的是学习者的思索过程,但是它并没有指出学生如何才能学会专门用途英语,也许这就是第五阶段的核心任务。五、以学习为中心阶段。这一阶段是一个正在发展的阶段,它关注的是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即如何高效率地学习语言(严明,2009)。其代表人物有Hutchinson, Waters等。

国内ESP教学大至分成两个阶段,引进阶段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即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为引进阶段论文格式范文。1978年杨惠中教授在其《国外科技英语与研究动态》一文中第一次谈及专门用途英语教学。80年代初科技英语(EST,English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热在国内兴起教育论文,使得“专门用途英语开始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实践”。这些研究多是关于ESP理论自身的探讨(理论基础、学科性质、与GE的关系)、国内外发展现状的介绍以及ESP的元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杨惠中等学者。

第二阶段是从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当时学术界各个领域研究的深入,国内关于ESP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增长的势头,这一阶段的研究多集中于ESP教学普遍规律的探讨,包括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师教育、教学法)、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阅读、听力、写作、翻译)、课程评价(ESP语言能力测试)以及教学改革与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等问题。同时也对ESP教学特殊规律进行研究:以具体专业的教学为例(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师范英语、医学英语等)对ESP的教学方法、特点及实践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管春林、刘法公等;

根据现有的文献综述,笔者发现在ESP教学的研究中,理论多于实践,但将地方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与ESP教学相联系起来的不多,因此,本文将ESP教学理论与本校中的国贸专业相结合进行研究,重点分析目前流行的ESP 教学模式,分析其它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运用交际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与跨文化交际中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护航。

2、ESP教学模式概述:

ESP教学模式是指以语域理论为指导,以培养特定专业的学生所需的英语能力为教学目的,将英语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马蓉,2010)。本文中所提及的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即课堂教学模式。它不但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一种将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的整体、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操作模式。其课堂教学模式又分为:语法翻译模式,浸没模式(Immersion)交际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本文则主要探讨交际模式的特点及其在国贸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二、当前教学模式分析

大学英语ESP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不仅与学生的英语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与教学模式运用得恰当与否有关。恰当的教学模式是保证ESP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因为在进行ESP教学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说明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选择何种恰当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则成为我院国贸专业ESP教学的焦点。下面的几种教学模式则是ESP教学中的常用模式,其利弊将会逐一分析。

语法翻译模式产生于19 世纪中期的欧洲,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讲授语法知识,重视理性。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和手段,注重阅读,注重对原文的学习,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外语的能力。ESP教学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在实际教学中多流于形式。多数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忽略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该教学模式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课堂气氛也较为沉闷,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浸没式模式(Immersion),一种特殊的“语言和内容融合”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学科内容而不是语言技能,即学生是通过掌握符合他们所在年级水平的学科技能和学科知识来习得语言技能。这一教学模式“践行了‘保护性专业课程’和‘附加性语言课程’教学模式”(袁平,2011),其重点是学习专业知识,第二外语则是附带品。而大学英语ESP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掌握英语这一语言,其重点是学习语言教育论文,附带品是学习专业知识。这与我院国贸专业学生所开的专业英语是有区别的。大三所开的专业英语重点是学习专业知识,语言是附带产品,这与浸没式教学模式是大同小异的。该模式课堂教学没能给学生提供广泛交流的机会,学生很少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表达,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上有所欠缺。且各语言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学科内容,在教学中采用的与学生沟通的交际策略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语言水平、语言技能为标准,因此,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方面,很少遇到来自语言方面的挑战。毫无疑问,该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对于语言基础差的班级,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实施。

任务型教学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使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参与到理解、处理、输出和互动之中”(D.Numan, 2000)。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该模式很少提到评价的环节,威尔斯认为应“尽量发掘学生的优点,多给学生正面的反馈而不是指责”(Willis,1996:61),几乎没有提及任务完成情况和语言使用情况该如何评价,这样不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因为在中国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如果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点一点都不清楚的话该如何进行任务又如何能完成任务”(娄佳丽,2011)。另外,采用此教学模式时对任务的选择、任务的组织和任务的难度不容易把握论文格式范文。

三、交际教学模式及其在国贸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上个世纪70 年代初期,交际模式产生于欧洲共同体国家之中,威尔金斯,这一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提出“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不仅能用正确的外语语音和语法结构来表达思想,而且还能在特定的语境中能够正确地,创造性地使用外语”(DA Wilkins,1972)。交际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交际的目的。

交际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交际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人”的因素,课堂的交际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目的,用恰当的方法把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结合起来。教师的责任是对教学活动进行选择、组织以及促进交际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意识到ESP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习者;二、语言是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就是交际过程,提倡在交际过程中学习语言,外语学习是逐步提高、完善的过程,因此对待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在活动结束后可进行适当的指正。

ESP 作为在特定语境、特定行业中使用的英语,教学内容要贴近某个专门行业,通过让学生全面熟悉英语在该行业中的表现来掌握英语的表达规律。而我院的国贸专业大学英语课堂上的ESP教学将商务英语与大学英语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接触商务英语等这些他们毕业后最可能从事的行业英语教育论文,这样可以让他们尽早建立起专门用途英语的词汇体系,掌握这些文体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让他们在大三时开设的专业英语课中尽快适应。ESP 英语的教学中心依然是某专业的英语,即语言本身,而不是某专业本身,因此它是基础教学的扩展和延续,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专业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渡,也是实现培养国贸专业人才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后期融入专业英语教学,有利于在大三时专业英语的开设前,为学生对课堂的理解打下基础。国贸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即商务专业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两点使得交际教学法可以在大学英语ESP教学中得以运用。交际模式强调的就是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够正确的使用英语,而国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大环境就是与外国人打交道,需要用英语沟通。经过上述分析, ESP交际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高。在国贸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且我院国贸专业的大学英语授课模式都是小班授课,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组织,及角色扮演的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则为交际教学模式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结语:

交际模式虽然适合我院国贸专业大学英语ESP教学,但它并不是一剂万能药,适合于所有的专业英语教学。成功的教学在于理论的正确指导,在于教师采用与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并立足于现状,对不同的专业英语教学,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并根据特定学生群体具体情况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从课堂上受益。

参考文献:

[1]DA Wilkins Linguistics in languageteaching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2]David Nunan. Designing Tasks for theCommunicative Classroom[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3)

[4]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25-27.

[5娄佳丽,对威莉斯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评述[J] Overseas English2011(2)

[6]马蓉ESP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 科教文汇2010.3

[7]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7)

[8]杨惠中国外科技英语教学与研究动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78/03

[9]袁平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 2011(4)

esp理论论文篇5

ESP(专门用途英语)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ESP又可分为EAP(学术用途英语)和EOP(行业用途英语)。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ESP课程,但形成一定规模和较全面系统的ESP课程并不多见。2015年3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对大学英语的课程结构提出了总的框架:即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大类课程。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即将,对ESP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必将引起众多学者的不断关注。目前,对ESP的研究主要从大纲制定、课程设计、教材选编和评价角度展开,也有从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等角度关注。

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研究性学习也称探究式学习,强调学习的探究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完全符合教育部的指导方针,也符合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念。

近来,不少学者对研究性学习和教学的不同层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大学英语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框架的构建”。然而,有关ESP“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并不多。因此,本研究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并结合ESP课程的特点,探索ESP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使ESP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创建符合ESP课程特点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与ESP

(一)ESP

ESP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英语教学中的一种Ap-proaeh,即ESP是一种教学途径、一种教学方针或教学理念。ESP的基本教学原则有以下几点:

1.“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ESP教学的灵魂。ESP的是真实性,不仅体现在与专业内容相关的真实阅读材料和实验报告等,还体现在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培养上。因此,“真实的语篇”和“真实的学习任务”才能体现ESP教学的特色。学习语料和学习任务的真实性也是ESP教学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2.“需求分析”原则。ESP学习者有其特殊的学习需求,ESP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编写等都是建立在满足学习者特殊要求的基础之上。在ESP教学领域,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包括两个方面:(1)目标需求,即分析学习者将来会遇到的交际情景,包括工作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特定环境给学习者带来的心理状态等。(2)学习需求,包括学习者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应该先学哪些技能和知识,哪些应该后学;哪些是学习者喜欢的学习方法等。

3.“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ESP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即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是建立在学生将来工作需求基础之上。ESP教学过程不只关注语言运用,更关注语言学习。真正有效和可行的ESP教学途径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语言学习过程的基础上。ESP强调语言学习,实质上就是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能使学生理解和产出规范语言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

目前教育界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分两种:1.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定向培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强调通过研究性课程使学生掌握研究方法;2.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方法。本文中所探讨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第二种。指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以专题(阅读主题分类)为中心,以研究为手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掌握课程内容为目的,注重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研究型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研究涉及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评价等几个方面。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和二语习得理论。

根据Kranshen输入假设理论,许多课堂学习者的失败都是因为缺乏可理解性的输入或输出。可理解性输入有助于语言习得,而课堂互动环境有利于学习者在接近于母语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习得”语言。无论是可理解性输入还是课堂互动环境,都和ESP所强调的“真实性”原则以及“需求分析”原则相一致。“可理解性”要求语料的真实,同时语料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建立课堂互动环境,采用真实的学习任务,可以较好地满足学生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建构主义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探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和ESP注重语言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谋而合。

因此,研究性学习原则也正是ESP教学的重要原则。ESP教学任务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专业和学术领域内的语言应用技能。这就要求ESP教学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探究和使用语言的机会。通过大量的讨论性、探索性、发现式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学术阅读和互动式学习,体验真实的交际任务;通过项目作业,学生确定研究问题,搜集、分析和研究信息,提高学习和实践能力。

二、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ESP教学模式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者对本校2012级由研究者任教的EAP阅读课程两个班级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尝试。教学模式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及专业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术阅读、写作和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研究方法的能力。

(二)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首先是问题确立阶段,其次是体验和实践阶段,最后是成果交流阶段。学术英语阅读每一个话题都包含了10篇相关文章深入阅读与学习探索。在学期初,确立学术英语阅读中的课题群,学生以4人小组单位进行选题。比如,抗生素发展以及滥用的危害;网络英语词汇特征研究;调查大学生的日常饮食,以及讨论大学生的日常饮食营养是否均衡,如何建立营养均衡的饮食;调查中美大学生筹钱交学费方式的异同以及对中美教育差异的思考等。学生带着研究问题,搜索阅读各类开放性的文章,阅读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学生在课外展开合作学习并在课内展开讨论。通过阅读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并做口头汇报。最后的成果以一份报纸的形式或论文的形式展示。

(三)探究性的教学方法。ESP教学的核心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本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相结合,个性化和团队式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学生自主选择话题文本,获取相关知识、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课内学习采用教师面授与学生表演、小组讨论以及辩论的形式。课外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每个人都是研究者和学习者,同时也是评价者和反思者。

(四)形成性的教学评估。研究型学习强调研究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的提高。因此过程性的、动态化的学习,必然要求建立多样化、过程式的综合评价系统,改变过去期末考试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个活动环节都要安排评估。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的presentation、学习日志、课堂讨论、研究报告等环节,有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其他同学评价。评价结果既反映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也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动机。在该教学评估中,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占50%。

三、对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ESP教学模式的思考

结合ESP研究性教学的现状,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学习”。开放的问题必然要求开放和多元的解决问题方式。ESP课程与专业内容关系紧密,其跨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很难形成ESP的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的需求目的不同,不同行业对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在ESP教学中融入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尤为必要。蔡基刚指出,“在众多研究性学习理论中,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项目研究法”。项目研究法针对性强,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把课内与课外研究性的学习有机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同时,为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必须推进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二)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真实性。真实性情境是“研究性学习”的生命线。如果选题直接和学生所学专业有关,探究过程类似于专业人员的工作过程,那么这种学习就是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真实性学习”。ESP教学中,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选择不同的真实性语料,以及不同的语料难度,如何创建较有效的真实的目标情境,更好地发挥ESP教学优势,这是ESP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esp理论论文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ESP教学;师资培养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含义是与某种特定学科或者职业相关的英语。ESP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目的和需要开设的特定的英语课程,它不单单是一门英语课程,也是一个完善的英语教学体系。ESP不仅具有相当完善的教学方案,还具有精准的实施原则,它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ESP教学情况分析

1.教师的专业知识欠缺

ESP课程并不是单独的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词汇、短语、句型等的训练,而是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所开展的ESP课程有会计英语、国际货运、旅游英语、秘书英语、国际贸易英语等。由于课程开展的比较多,教师在该方面的专业性不高。我国职业学校开展ESP课程的时间比较短,很多教师在该方面缺乏专业的教学经验,给教学活动开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2.ESP课程难以开展

ESP课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未得到较大程度的认可,高职学校并没有针对ESP英语教学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同时也没有对ESP课程进行深入的研讨。在英语教学中缺乏专业的教学领头人,使得ESP课程难以开展。

二、高职院校ESP师资培养方案

1.招聘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要想提升ESP教学质量,高职院校现有的英语教师资源还远远不够,需要招聘更加专业的英语教师,然后对教师进行更加专业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第二,教师的ESP思想培养。

在高职院校中,每一位ESP教师不仅要掌握授课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应用技巧,在此基础上还要了解行业需求,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和专业水平,改变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

培养教师的ESP思维模式,需要在学校的支持下对专业的英语教师做定期培训,以促进教师的综合水平不断进步。同时教师之间还要互相听课,互相提出意见与教学建议,课后共同备课、共同讨论授课的最佳方案,只有教师做到这些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真正受益。

2.以讲座为辅助,以自学模式为主

由于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一般为EGP,而引进ESP教学之后,高职英语教师需要熟悉ESP的理论、定义、特点以及实际内涵。而一般的英语教师对这些理论都不太了解,因此需要在高职英语教师之间开展ESP方面相关的知识讲座。在ESP 专业讲座中,教师能够对ESP有所认识,但讲座只是教师学习的辅助方式,大部分知识还需要教师自学,并及时把握ESP教学的新动向,加强对ESP 理论的认识。

3.以培训为辅助,以实践模式为主

ESP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实际上是要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首先英语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学校为了提升高职英语教师听说能力,可以在学校中对教师进行该方面的培训。同时,高职学校可以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对教师的英语素养进行提升。实践出真知,教师在培训中需要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实践,需要在实践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对话。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熟练掌握培训中的知识。

4.教学审核

教师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之后,高职学校需要对教学工作进行审核。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审核包括以下内容:教师的自我审核、教师分组审核、社会审核。这些审核的侧重点不同,例如,教师的自我审核侧重于学习成果在社会中的运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审核方式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学校给出综合的审核成绩。让教师通过实际的问题看到学习的不足,也通过这样的审核方式让教师找到ESP教学的自信心并继续努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对高职英语专业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基于ESP教学理论的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新方向,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邹德虎.高职院校ESP教学情况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张桂华.高职院校ESP教学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esp理论论文篇7

关键词: EGP ESP 教师认知

1.引言

改革开放后,外语界的专家对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内容倾注了极大的关心,他们一致认为大学英语在完成基础英语教学后,主要方向是ESP,或专业英语。[1]在高中阶段,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大幅提高,进入大学后,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全国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改革措施,开始关注或实施由EGP(即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通用英语)向ESP(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过渡与衔接,这种教学模式转变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其中ESP教学进程的顺利,以及ESP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师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EFL教学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对教师认知、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关系的调查和分析上,很少关注教师认知对教学改革实施的影响。教学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对教师认知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改革若想顺利进行,教师的认知准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师认知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教师认知(teacher cognition)主要指教师对教学各元素,包括教师、学生、学习、课题、主题、材料、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形成的观点、知识、理论、态度、感受、猜想、概念及认识等。[2]教师认知是国际上教师教育和发展研究的一项核心内容,体现了教学研究范式从关注外显的教师行为到关注内隐的教师思维的重大转变。1975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召开的教学研究会议标志着教师认知研究的兴起。之后,英语教师的教学认知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萌芽阶段,80至90年代的发展阶段和90年代后的巩固阶段[3]。

教师认知研究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选择注意能力、教师知觉、教师思维,以及教学专长的构成与发展阶段等。西方对教师认知的研究侧重于从对教师信念的分类研究转向对教师思想、教师知识和教师信念等心理建构与教师课堂行为之间的关系的探索,特别是教师认知研究对理解教师知识进一步深化。国内早期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上,忽略了对教师认知过程的研究。

3.EGP和ESP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的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主要指学校中典型的语言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掌握英语的语法词汇,训练语言的五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强调以语言学习为核心,学习内容为语言服务。ESP为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包括两大类:一般学术英语,即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和专门学术英语,即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前者主要帮助学生上双语课程或用英语在专业学习和研究上做好学习技能上的准备,后者主要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特点、句法结构和语篇特征,为他们上专业英语课程或今后从事相关的工作做好语言和内容上的准备。ESP课程考虑学生需求,有其特定的教学内容,因而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等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EGP以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是学习者为了更顺利地进行更高层次学习的语言基础;ESP则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行业特点。当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英语水平逐渐提高的前提下,ESP就会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

4.教师的认知准备

由于大学新生英语水平逐步提高,且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学从EGP向ESP转变的趋势不可避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观点、知识、理论、态度、感受、猜想、概念及认识的转变就成了必然。在转变过程中,教师认知应做好哪些准备以适应新的变化,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对自身在课堂里所起作用的认知准备。ESP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教学目的,因此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学生的鼓励者、课堂上的评估者和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课程内容不再是教授教师擅长的知识,而是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

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准备。ESP课程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应熟悉专业知识,掌握ESP教学材料中专业课程的主题知识,熟悉该专业英语语言的特点和体裁等,能够从不同专业的系统知识驾驭教学内容。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做好提高自己语言能力的认知准备,语言教师做好提高自己专业知识体系的准备,努力掌握成为ESP教师所需的理论知识。

教师感觉可能产生教学问题的共同因素的认知准备。ESP课程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例如时间安排、新语言点的呈现等。ESP课程侧重学习的内容,语言是学习内容的媒介,教师在语言教学和专业知识教学的时间分配上要注重合理性。语言学习的知识点和专业知识学习的知识点有很大的差异性,教师采取何种方式更好地使学生通过语言的灵活使用呈现知识是需要精心设计的。

教师对自身教学评价方式的认知准备。传统的英语教学,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则认为教师的教学是有成效的。ESP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加强对专业词汇及专业术语的学习,能够掌握在现实的专业领域使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评价有了相应的变化。

5.结语

在大学英语从EGP向ESP转化的过程中,教师的认知准备是前提,只有做好了认知准备,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化,增强教学信心,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职业规划,从而更有效地实施教学。通过教师的认知转变,改变教师的行为,促使教师往ESP方向发展,才能缓解大学英语专业化教学发展过程中师资不足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为ESP教学做准备,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现实中,都努力成为合格的ESP教师。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廖雷朝.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9:20-26.

[2]Borg,S.Teacher co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A review of research on what language teachers think,know,believe,and do[J].Language Teaching,2003,(2):81-109.

[3]FREEMAN D,RICHARDS J C.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217-320.

[4]赵予.从教师认知理论看高校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3:47-49.

[5]徐晓晴.西方语言教师认知研究焦点之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10.5:9-13.

[6]姜怡,崔晓蕾,吴卓娅.EGP教师向ESP教学转型的必要性及相关途径[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3:56-59.

[7]戴明忠,涂孝春.ESP及大学英语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126-128.

[8]高查清,季舒鸿.EGP & ESP对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06-208.

[11]张.ESP教学进程中的教师准备和教师发展[J].长沙大学学报,2007.11:158-160.

esp理论论文篇8

[关键词]ESP教师 角色定位 身份认同 专业化发展

[作者简介]刘宇(1975- ),男,四川成都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中乘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四川 广汉 6183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英语语音自我概念及其习得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2008-3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57-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在国际经贸与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扮演并行使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使命。社会对既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又具备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在这种背景下,英语教学开始与学科专业相融合。作为语言教学的分支,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渐突显,并已逐渐成为21世纪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ESP教学模式与体系的研究方兴未艾,ESP教师作为ESP教学与研究的核心建构之一,对其进行角色、专业发展乃至师资培养等维度的探讨理应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然而,ESP教师教育研究既没有在政策和实践领域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学术领域亦少有问津。鉴于此,我们需要在基于对ESP教师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相关的问题加以讨论,诸如:(1)何谓ESP教师角色?(2)ESP教师身份认同的困惑有哪些?(3)ESP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路在何方?

二、ESP教师的现状

韩萍等曾针对国内的ESP教师状况做过一项实证调查,该调查相对如实地反映出了国内ESP教师队伍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教师能力和教师角色两个方面。大多数由EGP教师转型而来的ESP教师,当其语言教育经历及其相关的学术背景遭遇陌生的专业学科知识时,对专业知识的领悟与把握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一面便暴露无遗,更多的ESP教师长期徘徊于边学边教的自我摸索阶段,难以满足ESP课堂中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信息量的需求,当面临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准超越自身的知识储备时,如何及时调整自身的教育观念,成为大多数ESP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部分高校的ESP教学系由专业课教师承担,由于缺乏必要的语言教学理论的辅佐,ESP课堂更多地呈现出以“翻译+语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少有涉及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对专业语篇的解读难以深入到语言运用的实质层面。囿于诸种因素所限,两类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话语“霸权主义”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这与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的师生平等对话语境相去甚远,学生依旧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很多,首先是传统的教育伦理与实践导致了大批ESP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上的被动、尴尬,乃至困惑。ESP教师教育向来是我国外语师资培养的空缺与盲区。传统的师范外语专业偏向纯语言知识的传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其次,语言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培养是剥离的,他们均各自为政,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互不挂钩,“忽视了ESP as a multi-disciplinary activity的事实,缺乏对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应与时俱进、需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同步发展的前瞻性考量。”

三、ESP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应该在教育工作中所具备的功能,是教师社会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包括教师的行为、地位和身份以及对教师的期望,并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现代教师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发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如此,教师角色与地位已和传统意义上的“唯师是从”大相径庭。Swales认为教师不仅是一名合格的语言教师,他还必须完成需求分析、大纲设计、教材编写或改编、评价等工作。基于ESP教师角色多元化特点,ESP教师至少应该扮演如下三种角色:

1.跨学科教学的实践者与研究者。ESP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跨学科人际协调能力。对于EGP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来说,他们的学科知识要求相对单一,而ESP教师需要同时获取至少两种学科知识,即语言学科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此外,国内大多数的ESP教师均由EGP教师转型而来,如何看待陌生的学科知识,如何积极地投身跨学科知识的训练并保有持续的专业训练意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ESP教师职业生命的质量。目前的ESP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功和成熟的ESP教师案例与现成的可供因循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ESP教师自身除了需要具备EGP教师所应当具备的教学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课程设计、大纲编写、教材编撰等一系列基于教学管理的科研能力。通过梳理教学行为与教学经验,检验其合理性,不断评价自我,实现教学上的调整、修正以及自我的发展。通过以研究者的身份从事实践,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并研究ESP教学的特点,建构有效的ESP教学模式,将教学中存在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把实践性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

2.教学需求的分析者。ESP教学有四个区别性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以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中的语言运用为主;(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这说明ESP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基于学生具体的学习目的或交际需要来决定的。因此,开展需求分析是设计ESP课程的重要前提是教师根据分析的结果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需求分析涵盖两方面内容:一是“目标需要”的分析。分析学生将来必然经历的交际情景,或在未来工作中的心理状态。目标需求分析指明了学习的起点,即学生学习过程中所缺乏的知识,也指出了学习要抵达的终点,即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二是“学习需要”分析。分析研究学生缺乏什么、需要什么、必须或应该先学什么而后学什么。学习需求分析要解决的是如何才能有效地从起点到终点,即“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ESP教师与EGP教师的明显区别在于是否了解目标语言的特点。大多数ESP教师并不属于目标话语共同体,但这并不说明他们不能胜任甚至不能涉足这一领域。作为ESP教师,他们可以是某一话语共同体的旁观者,通过观察该目标语言的系统和交流机制,用语言能力分析目标语言的特点,分析学习者的需求,以此来帮助学习者高效地学习并融入目标话语社团。

3.学科教学的合作者。合作是一个社会过程。缘于两个不同团体对同一问题考虑角度的差异,进而建设性地发掘其差异,找寻超乎个体有限能力的解决方案。多数条件下,ESP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足以应对教学内容的需要。因此提倡语言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分工合作不失为明智的解决方案。目前,ESP学界普遍认同教师合作程度是一个动态连续体。合作程度较低的是协力,较高的是团队教学。协力阶段的合作任务是,找到对语言现象敏感或有兴趣的专业教师,与院系保持联系并掌握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通过和专业教师的交流,明确他们对课程的看法以及他们使用语言的方式,请他们帮助分析和评价教材以及提供补充材料。而团队教学阶段,应当尝试获得相关专业管理层的支持,有了他们的支持专业教师有可能更愿意与语言教师合作。教师合作有三种形式: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同时参与到ESP课堂中去,分别给学生提供不同视角的帮助;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轮流授课;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在课下就ESP课程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无论何种形式的合作教学,其实用性都尚待理论与实践的检验。不过对于有条件的教学部门,发动自己部门内部的教师在ESP课程模块内进行合作教学,无论从时间还是教学安排上来说,都要比那种舍近求远的合作来得容易和经济。毋庸置疑,具备合作意识的ESP教师势必在角色定位上实现突破,从而更迅速地走向专业自主发展之路。

四、ESP教师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作为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教师身份认同,既包括基于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个人背景上的专业生活体,也包括外在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个体自我形象与其必须扮演的角色之间复杂的、动态平衡的过程,它与角色、自我、自我意象、个体自我、专业自我等相关概念密切联系。教师社会学把教师作为社会人进行观察,将其摆放在和其他社会从业人员一样的位置,进行社会学、人类学方面的分析。分析其在社会大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考察其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

1.宏观层面。当前,ESP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并没有因为社会的迫切需要和本身对教学的高要求得到相应的重视,相反较EGP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都低。ESP教师在知识上的双重身份,造成了跨学科的边缘化倾向。即专业学科认为ESP是副业,英语只是为专业服务的工具,有用但不是主业,不如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专业学科建设上;语言教师认为英语语言是主业,融合了学科知识的ESP破坏了英语语言的纯粹性,无法达到语言学习应有的高度,也不对其加以重视。语言教师教ESP,与EGP教师在专业地位,进修机会,甚至职称评定上会遭遇诸多的尴尬。ESP教师身份认同的根源在于人们对ESP的认知。由于多数人,包括语言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管理层面的人,都没有认为ESP课程是一门独立学问融合了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且需要高度教学技巧的课程。相反,他们认为,只要学好了EGP,可以自然学会ESP内容,或者通过专业课程的英文讲授,也能忽略ESP课程,自然进入到全浸式的专业课学习。目前大学英语虽然有向ESP发展的趋势,但毕竟在多数高校,还未形成主流,还有待于学生入学英语水平和师资水平的提升。除了起步较早,已形成规模的医学英语、科技英语和商务英语外,多数学校尚未设置固定的专业英语教研室。

2.微观层面。ESP材料在语法和语篇结构上和EGP材料没有本质的区别。在词汇方面可能会带来较沉重的负担,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困难。ESP教师通常关注一些低层次的,事实性的鉴别和复制,而忽略了主题的阐释,这在由ESP教师独立编制的教材和试题中尤为常见。比如,在一堂法律英语课上,ESP教师就法律课文设计了好几个事实性问题,而专业课教师仅设计了一个问题。而对这一个问题的回答却更能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意图。由此可见,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水平,才能一举击中要害,从材料中提炼出主要观点。

对于ESP教师专业知识的度量,需要考虑诸多动态变化的因素,诸如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差异性;目标情景对专业知识和语言程度的要求;ESP教师获得专业帮助的程度以及师生的教育观念。处于师生平等对话语境下的教师,他的专业知识可以在与学生的对话学习过程中构建和完善,所以专业知识可以是不断发展的,不一定要远远高于所有的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学科分割的影响,许多英语教师对语言文学以外的知识,在心理上有排斥、陌生,甚至恐惧的感受。这种来自心理的负面干扰,严重阻碍了ESP教师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决心和毅力。因此,ESP教师可以不是一位专业教师,而是一个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换句话说,当师生间有了共同的兴趣做支撑,便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从而一起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另外,必须强调,相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则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在试图提升某人在非常细分领域的专业知识时,不能忽视和低估了ESP教师语言知识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专业教师教授ESP课程来说尤其有借鉴的作用。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ESP教学已日益成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主流,ESP教师谋求专业化自主发展已成为必然,基于对ESP教师角色定位与身份认同的重建,除了在专业知识训练上培养积极探索的学习意识,还应在行动层面上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自身作为一个职业人的转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层面:(1)在语言教育领域设置ESP教育学科,对未来从事语言教学的硕博生进行ESP职前教育,为ESP师资学术地位、身份认同提供制度和理论保障;(2)建立ESP教师协会,为ESP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组织保障。(3)建立ESP教师评估体系。(4)ESP教学组织机构从宏观上开展校本研究,促使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在校内完成培训和进修交流。(5)ESP教师个体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对自身的教学进行第三者视角的理性反思,对行动进行研究,以研究促进行动。

[参考文献]

[1]陈冰冰.关于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5(5).

[2]韩萍,朱万忠,魏红.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3(2).

[3]何文贤.语言的经济属性与ESP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esp理论论文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ESP教学理念;应用

一、大学英语ESP教学理念的概述

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就是特殊用途英语,在我国有时也称为专门用途英语或专业英语。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ESP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是目标明确。ESP课程中语言学习本身并不是目的,用英语进行工作和学习才是最终目的。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目的,ESP教师首先必须利用需求分析确定学生的英语需求及现有基础,分析他们的认知特点及兴趣爱好等,然后再选择和编写合适的教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其次,ESP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由于ESP关注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因此,交际能力自然成为ESP教学中的重点。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作了三个层面的要求。第一个层面强调通用英语,是最基本的目标要求;第二、三层面则明确提出,学生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报告和论文,能就一般或专业话题较为流利、准确地进行对话或讨论,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等。在英语分层教育的实践研究中,学者们指出ESP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高校大学英语的ESP教学模式有其必然性,对英语教材的编写起到了指导作用,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的考试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不少老师错把ESP与我国高校基础英语后的专业英语等同起来,认为ESP就是计算机英语、文秘英语、饭店英语等。其实,ESP发展到今天早已摆脱了特殊英语体裁的范畴,而成为了一种基于需求分析之上的教学路子。ESP将语言分析与学习者需求分析结合起来,学生用什么就学什么,体现了大学教育的特点,抓住了教育的灵魂。ESP课程一定会改变大学英语教学的窘境,将其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

二、当下大学英语教育中ESP教学理念运用现状

1.教学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混乱

我国的ESP教学研究起步较晚,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因此,也缺乏合理的目标定位。大部分院校将ESP定位为专业基础课。这样ESP课程的开设由学生所在院系负责。由于大部分院系对ESP教学缺乏深入认识,因此,安排的课程也是五花八门。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专业都在基础英语阶段后安排了专业英语课,但是课程类型与学时差别却很大。有的专业开设的是专业英语阅读,学时超过60学时,有的开设的是所谓的英语强化训练,仅仅28学时。可见由于教学定位不明确,ESP课程安排是比较混乱的。

2.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两级分化较为严重

开设ESP课程需要学生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就高中生而言,大部分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而对有些学生来说,其英语学习不系统,英语基础较差。这些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学起ESP来自然困难重重。

3.大部分专业英语教材内容未体现学生未来职业交际能力,难度偏大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材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工具,也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材料,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为了满足一些院校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需要,陆陆续续出版了一些专业英语教材。但是由于编写过程中并未调查分析学生未来必需的职业交际能力,内容偏难,练习形式单一,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ESP教学理念的应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那么想要将大学英语尤其是ESP学好是近乎不可能的。因而老师要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比方说,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教学。

2.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教师不应该仅仅会自己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学习。有不少学生对如何学习英语可能比较迷惘,此时,教师就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了,从单词的记忆,到语法、语篇学习,再到与专业相结合,一一进行指导。从个人单干、小组合作直至全班协同作战,共同提高专业英语水平。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学生从心底会喜欢你的课,希望学好这门课程,这是在学生心理层面上的好处。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和学生关系亲近了,就能和学生更深入的交流,能更容易、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当然就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了。

4.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辅助。具体说来,一是提出生动有趣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使认识过程变为再创造的过程。二是布置灵活多样、交际互动的课程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能力。三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四是给予帮助和评价。总之,是要将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相结合,更多地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化被动为主动,让其动手、动脑、实验、操作、交流、质疑,从中体会原理、领会实质,自觉构建认知结构和操作模式。

四、结束语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从基础英语教学的藩篱中跳出来,根据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岗位所需英语为目标,培养学生借助英语完成目标岗位工作的能力。ESP这种教学路子给我们提供了语言分析与学习者需求分析的方法,是我们在推进大学实用性英语教学改革中值得重点借鉴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淑畅.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J].外语界,2015(20):133-135.

[2]徐成扬.ESP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4(28):69-71.

esp理论论文篇10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cr Specific Purposes, ESP)教学和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EGP)一样,是我国普通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ESP教学具有区别于EGP教学的三大特点:一是ESP教学目的明确。专门用途英语中的“专门”指的是目的,是要学习者通过英语去学习某个特定专业课程;二是ESP教学建立在学习者的需要分析之上。需求分析是ESP的核心理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决定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三是ESP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ESP主要培养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语言能力,满足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个人需要以及未来职业规划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目标明确而实用性强的ESP课程正是其转型发展应运而生的标志性课程。

自20世纪70年代末ESP教学理论进入我国以来,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影响深远,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讨论的热点。我国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要求各高等学校设计包括专业英语,即ESP在内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明确强调大学英语教学要向实用性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仅仅开设普通英语课程已经无法适应其转型发展的需要,ESP课程的开设已势在必行。

根据新的形势和发展需求,国内很多地方性本科院校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怀化学院是一所典型的地方性本科院校,随着国内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与国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持续增大,为了顺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培养专业精,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对ESP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整体看来,也存在着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2 地方本科院校ESP教学发展的对策

2.1 明确ESP的教学地位,处理好ESP与EGP的关系

   1999年国家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大纲指出:专门用途英语课是必修课,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用提高阶段开设。ESP教学从性质上看仍属于英语语言教学,研究英语语言依然是ESP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英语语言是指依托于某一特定专业基础的语言表达。ESP是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应用提高阶段的课程),是各专业双语教学的前期课程,是衔接大学EGP教学和专业双语教学的过渡课程。在实际教学中,ESP与EGP是相互接续并统一的,EGP是ESP的基础,ESP是EGP的继续。

2.2 重视ESP课程的合理设置,分年级分专业适时开设ESP课程  

  地方院校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奖励制度来鼓励各院系专业教师多开设ESP课程,引导他们在ESP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多与外国语学院负责英语语言教学工作的老师进行联络切磋,完善ESP课程设置,确保其合理性。此外,在进行ESP课程设置时,应根据专业内容的难易度进行分级教学,即根据各院系不同专业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来进行分班分等级教学,确定具体在哪个学期开设与学生水平相匹配的ESP课程,开设多少个学期最合适,确保ESP课程的持续性,并根据开设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大纲。

2.3 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ESP教学团队,更新教学方法  

  教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地方院校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促进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ESP教学团队。开展校企合作,安排专业教师或语言教师到相关专业的企业进行指导培训,巩固专业知识,加强实践技能。同时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学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并不断开发ESP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如充分探索并利用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慕课)以及微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