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14:48:45

繁殖管理论文

繁殖管理论文篇1

奶牛繁殖产犊是产奶的先决条件,奶牛经、配种、妊娠、分娩、再、配种、妊娠、分娩过程,来实现产奶、干奶、再产奶循环。理想的繁殖周期是一年产一胎,即产间距(两次产犊的间隔天数)365天,正常泌乳期为305天,干奶期60天,但在生产实际中很难达到。影响奶牛繁殖的因素很多,奶牛因繁殖问题失去了饲养价值,而不得不被淘汰的比例一般占成母牛淘汰的30%以上。加强奶牛的繁殖管理,提高奶牛繁殖率始终是奶牛生产面临的课题,也是提高奶牛养殖效益的基础。

1.1观察

和排卵是母牛繁殖活动的主要生理现象,也是母牛能否配种受胎的首要条件。奶牛每隔一定时间要一次,两次的间隔天数称周期,一般奶牛的周期平均为21天左右。周期的出现,主要是由卵巢上黄体和卵泡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奶牛规模养殖要重视观察,配种人员着重傍晚和清晨观察牛群,白天以每4、5小时的间隔进行观察,保证监测到畜群中90%的征兆。同时进行鉴定、育成母牛初情检查、成母牛产后第一次检查、异常检查,并对异常母牛、初情期推迟的育成奶牛与生产之后第一次推后的成年奶牛要查明原因酌情治疗。

1.2适时配种

奶牛规模养殖适时配种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育成奶牛初次配种应选择奶牛体成熟的初期阶段,也就是16~20月龄,且体重需达到成年奶牛体重的60~65%,相当于360~390公斤。过早配种会影响母牛的生长发育以及第一胎的产奶量,过晚配种会影响奶牛的受胎率,并且增加饲养成本,经产母牛在产后两个月左右配种效益最佳。要严格执行奶牛育种方案,按照选种选配计划,充分利用优良品种公牛,通过人工授精技术提高后代质量。同时要做好配种记录,包括母牛号、配种日期、所用冻精公牛号及需要补充说明的事项。以便查看配种记录随时掌握牛群配种情况、防止近亲繁殖、调整怀孕牛不同生理阶段的饲料结构、推算预产期。

1.3妊娠检查

母牛配种后最好进行三次妊娠检查,第一次在配种后60—90天采用直肠检查法;第二次在配种后4—5个月采用直肠检查法;第三次停奶前采用腹壁触诊法。主要目的一是确定妊娠牛、推算预产期、确定干奶时间。二是检出未妊娠母牛,查明奶牛不孕的原因并做出处理。三是调查奶牛流产的发生率、流产原因、流产类型并采取预防措施。

1.4分娩监护

母牛分娩前都有预兆,如从分娩前10天开始增大,分娩前2天极度膨胀,皮肤发红,饱满;分娩前1周肿胀柔软;分娩前1—2天子宫颈粘液软化变稀呈线状流出;骨盆韧带从分娩前1周开始软化,临产前母牛精神不安,不断徘徊,食欲减退,不时作排尿状。应注意观察母牛分娩预兆,以便作好接产准备。分娩时要注意接产,尽可能让其自然分娩,对头胎牛、胎儿较大及倒生时可在产出期过后适当给予人工助产。发生难产时要在兽医的指导下进行助产。分娩后要注意产后监护,观察母牛产道有无损伤出血,注意是否有子宫脱出症兆,观察胎衣排出情况及子宫分泌物是否正常,并采取积极措施,预防产科疾病的发生。产后30天左右通过直肠检查母牛子宫复原情况,产后40-60天注意观察母牛产后第一次是否正常,发现子宫恢复不全、母牛不正常要及时治疗。

2提升奶牛繁殖率的技术措施

2.1强化奶牛的科学饲养

科学饲养奶牛,合理控制奶牛各个阶段的体况,即可降低饲养成本,又可有效防治和降低奶牛繁殖疾病。营养不足与过量均可引起繁殖疾病。产前、产后蛋白质与能量不足均可导致子宫复旧延迟,继发子宫炎症,可造成卵巢机能不全。维生素A、E不足,微量元素缺乏,母牛可长期不或无规律、不排卵、受精卵着床困难,胚胎早期死亡等。粗纤维不足除可导致代谢病以外,还可造成胎衣不下与产科疾病。因此要根据奶牛饲养标准,在奶牛不同时期,给奶牛提供优质适口的饲料,给予丰富的营养补充,从而恢复奶牛的生殖机能,保证奶牛正常的排卵,提升奶牛繁殖率。

2.2做好奶牛围产期的保健护理

做好奶牛围产期的保健护理,可有效控制和减少子宫内膜炎和子宫炎症引发的其他疾病发生。围产期的奶牛喜卧懒动,阴门松弛,产道口处于开张状态,常流出各种性状的黏液,极易受细菌感染,造成子宫炎症。注重围产期奶牛舍良好的卫生环境,分娩时严格消毒产房和牛体后躯,产后给奶牛饲喂红糖麸皮水,保持奶牛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和继续生产的能力。

2.3严格执行奶牛繁殖技术操作规程

加强奶牛繁殖管理队伍的培训,严格执行奶牛繁殖技术操作规程。观察、配种操作、繁殖疾病治疗、产后护理等,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如配种操作流程规定奶牛最佳的输精时间为奶牛之后或者是排卵之前的12h左右,通常情况为早上傍晚输精,中午夜间输精,傍晚次日上午输精。输精方法和部位:对奶牛进行人工受精时,通常采用直肠把握输精法,输精部位主要是以子宫体或者是子宫角的基部为最佳。这样不仅能提升受胎率,还能避免对子宫的损伤。的活力应该是在3.5以上,有效的数不能低于1000万个。等等在操作规程中详细明确,严格执行奶牛繁殖技术操作规程,是提高奶牛规模养殖奶牛繁殖率的重要手段。

2.4建立奶牛繁殖的动态管理

在对奶牛、配种、妊娠、分娩及分娩后卵巢和子宫恢复情况,进行观察、检查及采取措施的同时,要认真做好各种繁殖记录,如对于产后母牛应做好如下记录:(1)、胎衣排出时间、完整记录;(2)、恶露排出颜色、数量的记录;(3)、是否难产的记录;(4)、产后首次时间记录等,并将这些记录输入电脑繁殖管理系统,使整个牛群繁殖情况处于动态管理之中,每头牛处在什么阶段,该进行什么处理一目了然。奶牛繁殖的动态管理,可有效提高奶牛繁殖率。

2.5加强奶牛繁殖疾病的防治

繁殖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繁育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建议

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质量到绿色生活。肉制品已经成为我们饭桌上必备的美食,因而也为我国食肉动物的养殖提供了空前的条件。尤其是肉牛养殖方面,养殖户的大量涌入给我们国家的牛肉类制品带来很大生机。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在这欣欣向荣背后隐藏着很多问题,这样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养殖户利益。所以笔者在此对肉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探讨。

一、 当前我国肉牛养殖现状

1、品种相对国外差,品种优化程度低。

中国杂交水稻有袁隆平,但是繁育高产的肉牛品种的人呢?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很难说出一二。这也就反映出了我国肉牛繁育养殖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乏繁育目标以及繁育的方向。当前我国的肉牛繁育以及养殖还处在一个相对模糊的时期,肉牛的选择养殖的品种也依旧停留在传统的黄牛为主。【1】而真正得到改良优化的肉牛品种只能达到其中的三分之一。这个比例是很低的,因为发达国家的优化程度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这就导致了我国肉牛养殖的品种整体较差。尽管我国的传统黄牛也有很多优势,比如抗逆性、肉质好等等,但是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的生长速度十分缓慢,产肉量也不高。当然我国还是有一些优质的肉牛品种的,比如延黄牛、夏南牛等等,但是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在普及上遇到很多问题,难以满足我国广大市场对于数量以及品质上的全面要求。

1、 饲养方式不科学,不合理

从整体角度来讲,我国的肉牛饲养主要依赖于我国农村农户散养为主,这个比例在全国范围占据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从农户个人角度来看,每一个农户饲养肉牛的数量在五头以内,个别饲养大户可能能够达到十几或者几十头。而从饲养方式上,这些养殖户往往有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沿袭传统的养殖手段,在饲养管理上没有做到与季节相适应,与发育周期相协调。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在一次调查中发现,有些闭塞的农村养殖散户,竟然在冬天的时候仅仅是给肉牛一些干草。这样就十分容易导致肉牛的生长发育缓慢,肉质十分差。育肥周期变长就意味着饲养成本的增加,同时所饲养的肉牛也没有市场竞争力。

2、 圈舍卫生不达标,疾病防控意识差。

上面我们那提到,肉牛养殖户多半是农户,他们的文化水平一般比较低,在卫生以及疾病防控方面认识不深。很多养殖户的圈舍及其污浊,甚至常年不曾消毒,这样的环境就给了致病微生物可乘之机。同时养殖户还有这样的误解,肉牛体型大,其抵抗力也很高,所以不用做免疫防治工作。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误区,导致了很多地方性的疾病,诸如结核病、口蹄疫等等发病率十分高,给养殖户带来损失。【2】

二、 对于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建议

1、 积极育种,有序杂交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肉牛的优良性状都是依赖基因调控的。所以有序进行杂交培育是培育新品种最有益的尝试。尽管肉牛的品种在我国比较单一,但是通过多品种利用,广泛杂交同样可以产生不菲的经济效益。当然杂交不能没有方向,明确我们的改良方向,选择优势品种进行杂交往往可以大大提升我们优质品种的成功率,加快改进步伐。【3】

2、 推行标准化养殖方法。

标准化养殖方法需要养殖户按照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比以及管理方式进行肉牛的养殖,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实现养殖收益。对于农村来讲,可以推行农牧结合、标准化的养殖方式,这样在解决种植以及饲养问题上有可以便于养殖户集中免疫防治,选配结合。同时排泄物可以用来施肥沃土,一举两得。

3、 重视圈舍环境,做好免疫工作。

作为养殖户,需要重视圈舍环境。对于饲喂池、氨化池都要及时清洁,严防致病微生物滋生。另外,对于常见病的防治,要根据肉牛的发育时期,及时接种相应的免疫疫苗,防患于未然。

三、 总结

我国在肉牛养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立一套完整的养殖管理体系,及时查漏补缺,做好免疫防治工作是发挥肉牛养殖效益的重要环节。详细随着探索的成熟,我国肉牛繁育养殖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陈炳委,赵明,程雪洋,刘继兰,姜建瑛,姜建昌,袁有申. “公司+基地+农户”之肉羊养殖新模式设计[A]. 第十一届(2014)中国羊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 2014 44

繁殖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垂盆草;扦插;繁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20-03

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为景天科景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垂盆草具有较好的保肝护肝、免疫、抑制雌激素作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作用及抑菌等功效[1-2]。并且由于垂盆草对环境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近年来通常以地被的形式广泛应用于封闭性绿地、护坡、屋顶绿化[3-5]。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和野生资源的减少,采集自然生长的野生垂盆草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近年来人工栽培垂盆草迅速发展,在垂盆草的人工栽培中,繁殖方法包括播撒、扦插和分株繁殖等,而扦插繁殖是大量快速繁殖的有效手段[6-8]。为提高垂盆草扦插繁殖苗质量,本文就不同扦插部位、不同基质配比对垂盆草扦插苗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垂盆草采集于黄山汤池,温室大棚扦插繁殖,长势良好。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扦插部位的研究 按蛭石∶珍珠岩∶草炭=1∶1∶1配比取基质,充分混合后分装到塑料花盆中,浇透水。选取长势大体相同的垂盆草,用剪刀将植株切分为茎上部、茎中部、茎基部3部分,保持插穗长4~5cm,每个插穗带有2~3个茎节。将接穗按茎上部、茎中部、茎基部分别扦插于花盆中,压实接穗基部基质,每处理5盆,每盆8株,常规管理。1个月后小心拔下植株,观察其长势,测量株高、根长、叶片数、节数等主要农艺性状。

1.2.2 不同基质配比的研究 按蛭石∶珍珠岩∶草炭=1∶1∶1;1∶2∶1;1∶1∶2配比取基质,充分混合均匀后分装到花盆中,浇透水。选取长势大体相同的垂盆草,切分成插穗长4~5cm,每个插穗带有2~3个茎节,将接穗扦插于花盆中,压实接穗基部基质,每处理5盆,每盆8株,常规管理。1个月后,小心拔下植株观察其长势,测量株高、根长、叶片数、节数等主要农艺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扦插部位对垂盆草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试验选取长势大体相同的垂盆草,用剪刀将植株剪切为茎上部、茎中部、茎基部3部分扦插于基质中,结果表明,在管理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用垂盆草茎上部作为插穗,其扦插繁殖出来的植株普遍生长势强、生长健壮,而且生长较快,平均株高达13.28cm,未见植株分枝现象。

用垂盆草茎中部和茎基部作为插穗扦插出来的植株,其生长势明显较茎上部插穗繁殖的植株弱,其中用茎基部作为插穗扦插出来的植株上生长势最弱,平均株高为6.65cm,只有茎上部插穗扦插出来植株平均株高的50.1%。用垂盆草茎中部作为插穗扦插出来的植株,部分植株有分枝现象。

用茎上部作插穗繁殖的植株叶数明显多于用茎中部和茎基部作插穗繁殖的植株,茎上部作插穗繁殖的植株叶数分别比用茎中部和茎基部作插穗繁殖的植株叶数多70.4%和80.4%,而茎中部和茎基部作插穗繁殖的植株叶数无显著差异。

茎上部作插穗繁殖的植株节数明显多于用茎中部和茎基部作插穗繁殖的植株,茎上部作插穗繁殖的植株节数分别比用茎中部和茎基部作插穗繁殖的植株节数多82%和75%,茎中部和茎基部作插穗繁殖的植株节数无显著差异。

由以上可知,用垂盆草茎上部、茎中部和茎基部作为插穗,均可以繁殖植株,由于茎上部作插穗繁殖的植株,无论生长势、株高、根长、叶片数和节数明显高于用茎中部和茎基部扦插的,从扦插繁殖苗木的质量和效率而言,用垂盆草茎上部作为插穗繁殖苗木较好。

2.2 不同基质配比对扦插繁殖的影响 试验采用3种基质材料:蛭石、珍珠岩和草炭,由3种基质材料按不同比例混合,配制成混合基质作扦插用基质。

由图4可知,1∶1∶2混合基质中扦插繁殖的植株叶数明显高于其他2种配比,其平均叶片数达19.5,分别比1∶1∶1和1∶2∶1混合基质中植株高35.4%和44.4%,1∶1∶1和1∶2∶1混合基质中扦插的植株叶片数无显著差别。1∶1∶2混合基质中扦插繁殖的植株节数也明显高于其他2种配比,其平均节数达6.5,分别比1∶1∶1和1∶2∶1混合基质中植株高38.3%和41.3%,1∶1∶1和1∶2∶1混合基质中扦插的植株节数无显著差别。

由上可知,在1∶1∶2混合基质中扦插繁殖的植株生长势强,株高、根长和叶片数明显高于其他2种配比,1∶1∶2混合基质中扦插繁殖的苗木质量较好;1∶1∶2混合基质中扦插苗节数也明显高于其他2种配比,作为扦插母株,其繁殖效率高于1∶1∶1和1∶2∶1配比基质中的扦插苗。

3 结论与讨论

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和野生资源的减少,采集自然生长的野生垂盆草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人工栽培垂盆草近年来迅速发展,本实验就不同扦插部位、不同基质配比对垂盆草扦插繁殖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垂盆草扦插繁殖条件,以提高垂盆草扦插繁殖种苗的质量和效率。

对垂盆草扦插繁殖试验发现,垂盆草易繁殖,繁殖系数高,扦插繁殖成活率可达100%,这与杨建华等[8]对包括垂盆草在内的8种景天科植物扦插繁殖研究结果一致。以垂盆草茎上部、茎中部和茎基部不同部位作为插穗,进一步对垂盆草扦插繁殖研究表明,茎上部作插穗繁殖的植株,无论生长势、株高、根长、叶片数和节数明显高于用茎中部和茎基部,就繁殖苗木的质量和效率而言,用垂盆草茎上部作为插穗繁殖苗木最好。

蛭石是一种天然、无毒的矿物质,具有疏松土壤、透气性好、吸水力强、温度变化小等特点,是无土栽培技术常用的原料。珍珠岩是一种轻质、多功能新型材料,具有表观密度轻、导热系数低、化学稳定性好、吸湿能力小等特点,在农林园艺方面主要用于调节土壤通气,防止板结,控制肥效和肥度,也是无土栽培技术常用的原料。草炭,又称泥炭或泥煤,为古代沼泽环境特有的产物,由于其独特的质轻、持水、透气和富含有机质等特点,具有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及世界园艺和生产绿色有机复合肥中广泛应用。以蛭石、珍珠岩和草炭为基质,研究不同比例混合基质中垂盆草扦插质量和效率,结果表明,在1∶1∶2混合基质中扦插繁殖的植株生长势强,株高、根长、叶片数和节数明显高于其他2种配比,就繁殖苗木的质量和效率而言,1∶1∶2配比的混合基质最适合垂盆草扦插繁殖。可能的原因是1∶1∶1配比的混合基质虽然持水率较高,对水肥的持有时间相对较久,但与1∶1∶2配比的混合基质相比,草炭含量偏低,致使混合基质中营养成分含量偏低,难以保证扦插苗生长所需;1∶2∶1配比的混合基质持水率低,在浇灌过程中水肥易流失,可能导致混合基质中营养成分含量更低,致使扦插繁殖苗木质量欠佳。

参考文献

[1]宋立人,洪恂,丁绪亮,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l294-l296.

[2]俞洋.地被植物[J].中国园林,1989(2):36-39.

[3]苏雪痕.园林植物耐荫性及配置[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1(2):63-70.

[4]白淑媛,姜丽,蔺艳,等.地被植物在北京园林绿化中的研究应用概述[J].草业科学,2006,23(11):103-106.

[5]黄卫昌,秦俊,胡永红,等.景天类植物在上海地区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6):1041-1043.

[6]林永林,王玲,马立华.垂盆草越冬及扦插及繁殖技术[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6):1-17.

繁殖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 母羊;营养因子;繁殖性能

中图分类号S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5-0130-02

由于我国对于羊的养殖营养以及繁殖的研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而在国内同行业的畜牧养殖业中起步也相对较晚,因此我国在这方面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全面、完善的方法和标准。饲养、管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直接影响这样的繁殖性能的高低,从而影响到养殖者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强对这方面技术和标准的研究探索,为这方面的研究探索提供技术、管理和理论等的有价值资料,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为此,笔者以羊的饲养和繁殖技术为例,进行阐述和探讨。

1从日粮中的能量、蛋白质以及饲养管理看其对母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1.1日粮能量及蛋白质水平对母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1.1.1日粮能量对母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日粮能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前后的母羊的排卵率、受胎和产羔间隔延长,而对妊娠早期胚胎存活不会带来不良影响。但,过度的能量也会带来卵母细胞质量的下降,胎盘在早期的死亡率更大、母羊的繁殖率反倒降低。对产后母羊在能量的供应上,应保持较高且逐渐增加的科学喂养,这样不仅有利于繁殖性能的提高,还能避免失重或超重。而泌乳和繁殖性能也离不开充足能量的摄入。葡萄糖作为羊体最重要的能量,它也是泌乳重要的养分,是整个乳腺吸收养分总量的五分之三。而母羊机体的十分之七葡萄糖成分又被乳腺吸收利用。乳汁中能量值含量很高的脂肪含量高达21%,它在泌乳母羊的乳汁合成中站着非常重要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给予泌乳母羊充足的能量,否则将会影响到母羊泌乳性能的发挥。

1.1.2日粮蛋白质给母羊繁殖性能带来的影响

实验和实践均证实,如果初情期的母羊没充足的蛋白质,将会导致母体排卵的延后推迟,空怀期的延长。处在周期和后5d期间的母羊,如果在饲养中喂养的可降解蛋白过高,会带来胎盘运输阻碍方面的问题出现;而胚胎在母羊体发育期的4~11d其发育与存活率会受到饲养过程中可降解蛋白量的影响,繁殖率也随之受影响降低。另有报道,人们常用尿素代替蛋白饲料,但这种日粮中添加尿素的做法,由于尿素分解会使瘤胃中铵的含量增加,会带来卵子和输卵管微环境的改变,对胎盘的产生有毒害的作用,最终影响胎盘的质量。据此,胚胎在发育的早期,应科学的掌握好日粮中蛋白质需求水平,且保证良好的蛋白质质量。研究表明,日粮中高水平的蛋白质含量对整个妊娠和泌乳期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它能有效地提高乳汁中的雌性激素含量,大幅提高羔羊的成活率。

1.2饲养管理对母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我国属于四季气候变化差异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饲养牧区的牧草季节交替变化性明显、分布性不均衡,这一特点在我国的北方、西北、西南青藏高原地带现象尤其明显。如果羊的采食不够充足,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母羊的繁殖性能。因此,在配种前的两个月满足羊的营养需求是尤为必要的,既要延长放牧时间,又要适当地补充饲料。妊娠期间在保证母羊营养储备良好,繁殖期间体况良好,泌乳期的泌乳量充足的情况下,还要在母羊营养充足时的妊娠前期进行中等水平的喂养,以保证在不会因为过肥而是产奶量降低,并节约了饲料的成本。

而良好丰富的营养储备能够最大限度的防止和避免泌乳期母羊体重的减轻,促进泌乳组织的发育,为泌乳期提供了充足的泌乳量,还能有效地对繁殖期母羊机体起到良好的保护和保持作用;另一方面,妊娠前期进行中等水平饲养,不仅保证了母羊肥胖的适度分娩时不致过肥,而且还又避免了哺乳期采食量的降低,同时饲养的成本又得到很好地控制节约。妊娠后期加强蛋白质营养以及保证其数量与质量,就需要保证喂食量的适度,如果摄入过高,反会给哺乳期母羊造成不良影响以及并发疾病的增加和出现。

2母羊不同阶段的营养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2.1母体营养对胚胎成活率的影响

排卵率、受精率和母体内胚胎的成活率都是影响母羊产羔率的重要因素和条件。而这其中影响胚胎成活率的决定要素是最初一个月的受精卵子营养。卵子质量受排卵前后营养状况的影响,并且早期胚胎的细胞分裂受卵巢及子宫分泌物的影响。早期胚胎对营养反应的敏感(尤其11—12d期间的胚胎)表现在,其过量或不足都会带来胚胎存活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配种后的高营养水平(需要量为1.5~1.7倍)反倒致使母羊的妊娠率和产仔数量都降低。由此推论到,配种后的4周内体质偏好的母羊营养上应起码满足维持需要的水平或稍高为佳。

2.2胚胎时期的营养对成年时繁殖能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胚胎和出生后营养水平较低会导致母羔成年后的前三胎的多羔率降低。胚胎发育期间容易受营养不足影响,Rea等通过对母羊妊娠期间营养因素水平给羊体中胎儿带来的早期发育的卵巢及卵泡研究证实:在妊娠50d的时候0.5倍的维持需要的低营养水平组对胎儿的体重并无显著的影响,但其卵巢的重量明显低于1倍维持需要的高水平营养组。进一步机理的研究表明,在妊娠期间的母羊低水平营养对胎儿的卵巢颗粒细胞及原始卵泡细胞的凋亡调节因子表达,同时在妊娠1—110 d和65~110 d低营养水平组胎儿卵巢颗粒细胞核原始卵泡的Bax染色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且J(i67)阳性颗粒细胞数量也显著增加。总之,营养水平的好坏会对羊体内胚胎时期的性腺发育以及出生成长到成年的羊繁殖性能带来直接明显的影响,因此,在母羊妊娠期间的营养调控非常关键。

3营养因子对母羊繁殖能力的影响

3.1微量元素对母羊繁殖能力的影响

Zn、Co、Si和Mn等微量元素的缺乏会给母羊的繁殖能力带来不良影响。缺乏微量元素钴,会导致维生素B及叶酸的合成量下降,血浆同型的甲基丙二酸及半胱氨酸浓度升高。当前研究表明,高浓度的同型半管氨酸会干扰到胚胎神经嵴及管的正常发育。在日粮中Si微量元素的添加能给母羊的器官生长带来影响,使母体中的T4%的比例有所提高,促进后代的羊羔生长发育。但日粮中添加高硒会使胎儿卵巢中的原始卵泡数量和增长细胞百分比,而适当比例Si添加会使胎儿的卵巢血管发育次级卵母细胞增值有所增加。

在日粮中诸如钠、钾等单价电解质对羊体内的酸碱平衡起到影响的作用,如果相反影响情况,会给羊的生长和发育带来不良影响。而且,羊在机体代谢过程中,机体内的K和氨基酸两者能够相互作用,羊体氨基酸可以起到替代细胞内液中K+的作用。而K+不仅能对赖氨酸与精氨酸的分解代谢起到改变,还能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入和蛋白质合成。传统观点认为,日食粮中不需要在另补充加入钾,因为根据测算,除玉米饲料外,其他的干物质羊饲料中钾的含量均在5g/kg以上,所以,较大比例的饲料就能很好实现羊体对钾这一微量元素的需求量。研究表明,从产羔到泌乳期间,添加矿物质钾不仅对羔羊的断奶期起到改进作用,还可使其血浆中的钾离子浓度得到增加。

3.2维生素对母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NRC推荐,在妊娠期间的母羊的VE需要量应为212-424u/d,泌乳期为224-448u/d。在妊娠的后期将VE添加到日粮中,能提升初乳中的VE含量。同时,微量元素硒有促进乳腺细胞的数量增加,提高产奶量,改善乳质的功效,和VE有很好的协同功效。其次,维生素A是动物的上表皮细胞在发育过程不可或缺的,缺乏可能会引起不育。表现症状为:母羊初情期延迟,流产或少产,胎盘发生角化变性,子宫炎发病率会升高,新生羊羔的发病率会升高。研究表明,母羊的维生素A的需要量是每日每只9.8-33IU。

4 结论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掌握好营养对母羊繁殖性能的影响的知识和技能显得越发重要。在生产实践中,只有掌握母羊繁殖性能,对各个繁殖阶段的生理阶段进行综合考虑,并根据预定的生产目标及营养参数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才能使生产成绩最佳,进而使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徐斌,杨秀春,白可喻,等.中国苜蓿综合气候区划研究[J].中国草地.2007(4).

[2]沈莉.母羊空怀期的饲养和配种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09(1).

[3]殷桂珍.繁殖母羊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2(2).

繁殖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大学教师队伍;学缘关系;近亲繁殖

Abstract: Since the long influence of thinking of plan economy and centralization sys- tem, the phenomenon of close breeding among the faculties in the universities of China is very serious. We have to solve the problem otherwise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us to build world~ class universities and engage in the creative research.

Key words: university faculties; consanguinity of scholarships; close breeding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在遗传学上,有近亲繁殖(in— breading)与远缘杂交(outcrossing)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前者是要避免的,而后者确是应当提倡的。自然界的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有一个共同的遗传特点,即近亲繁殖会导致物种退化,而远缘杂交将培育出新的品种。例如,世界上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谷物———玉米、小麦和水稻,都是利用杂交优势理论,先后经过美国、墨西哥和中国的科学研究人员长期探索,分别培育出了这三种谷物杂交的新品种,从而实现了这些谷物的高产,为解决人类的缺粮问题作出了贡献。

所谓近亲繁殖,是指两种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进行交配。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植物中,就会导致物种退化;如果发生在动物中,就会产生不育症;如果发生在人类中,就会出现遗传病或是智力低下的后代。所以,无论是在人类或是动植物繁殖中,近亲繁殖都是严格禁止的,因为它与进化方向是相悖的。

学缘是与动植物中的血缘和亲缘关系相类似的一个概念,泛指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师生和学术派别之间的渊源关系。具体地说,包括教师队伍构成、学术梯队的配备和招收研究生的来源等,其中都有一个学缘的问题。与动植物近亲繁殖的现象一样,如果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中的学缘关系也是近亲繁殖,那么势必影响到杰出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研究成果的生产。

近亲繁殖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和学术研究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西方国家不仅进行了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业革命,而且近代科学也诞生于欧洲。在其教育与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早已建立了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民主管理、公开公平地招聘竞争、人才自由流动等原则和管理制度,这是避免人才和学术近亲繁殖的重要保证。

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好最多的研究型大学,全球70%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中在这些大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大学的教师水平都很高,几乎百分之百地拥有博士学位,博士比例最低的大学也有大约95%。而且,这些获得博士学位的人都毕业于著名大学,绝非滥竽充数。另外在教师队伍中,拥有本校博士学位的比例都不高,也就是说它们都拒绝近亲繁殖。姜远平等人对美国一流大学教师的学缘结构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他们认为:“强调教师队伍‘远缘杂交’,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许多著名大学有不直接留任本校毕业生的习惯做法。优秀本校毕业生必须先到其他大学或机构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回校任教。”[1]

我国解放前的大学,在选用教师时,也是避免近亲繁殖的。20多年前,当我出任武汉大学校长时,曾就这个问题访问了许多教授。他们告诉我,解放前武汉大学决不允许直接聘用本校的毕业生,即使非常优秀的尖子学生,也必须到校外工作5年以后,如果那时他仍然还是优秀者,方可聘回母校任教。另外还有一条人事回避制度,夫妻、父子不仅不能同在一个系工作,甚至也不能在同一个大学工作。现在看来,这些规定都是正确的,是避免近亲繁殖的有力保证。

可是,时隔半个多世纪以后,近亲繁殖在我国高等学校和学术研究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了。人们对这种反常现象见怪不怪,似乎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地阻碍着一流水平大学的建设,正在窒息着学术研究中的民主自由学风,最终将影响到学术批评与学术创新。

教师队伍和学术研究中的近亲繁殖,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我们决不能再姑息和迁就这种不正常的状态。那么,近亲繁殖在我国大学里有哪些表现呢?毫不夸张地说,近亲繁殖已经渗透到我国大学中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队伍基本上是近亲繁殖的,而且越是重点大学,近亲繁殖现象越严重。

现在,许多重点大学的教师大都是本校毕业留校任教的,为数不少的单位是三代同堂,甚至还有四代、五代同堂的。例如,我国某重点大学法学院有 40名专任教师,其中获得过博士学位的有37人,占整个教师比例的92%。在获得博士学位的37名教师中,有34人是从本校毕业的,所占比例也是 92%,这实属偶合。[2]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近亲繁殖在我国重点大学里是多么严重呀!

现在,也有一些大学公开面向国内外招聘教授、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甚至还有高薪招聘院长的。但是,只看到招聘广告,却没有看到招聘的公示和结果。说到底,这种招聘只有宣传和象征性的意义,是否能够招聘到杰出的人才是值得怀疑的。国外大学招聘的原则是:一是公开性,必须在两种以上媒体上刊登招聘启事;二是平等性,如果招聘一个名额的教师,必须要有三个以上的申请者竞争,通过考核评审,择优录用方为合法,否则就要受到诉讼。可是,我国目前大学的招聘并没有做到公平性和平等性,有不少是走过场。近年来,有关大学也从国外招聘了部分中国留学人员,但相当多的人仍然是由自己的老师或同学推荐的,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近亲繁殖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原因可能有三:第一,自认为自己是“老大”(指名列前茅的大学或是院系),惟我独尊,似乎其他大学的毕业生不屑一顾;第二是觉得对自己的学生了解,对质量放心,使用起来也顺手;第三,片面地认为这是师承效应,有利于学术梯队建设和学术继承。其实,这些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只是以此作为近亲繁殖的借口而已。

其次,在科学研究中近亲繁殖的现象十分严重。

当代科学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早已走出了个体或者家族式的研究方式,一般是在高水平学术领导者的指导下,由一个研究小组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的。问题就出在这个研究集体如何组成上,是网罗百家、搞远缘杂交或是重用自己的“嫡系部队”呢?这里所指的“嫡系部队”,就是指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甚至是学生的学生,也是几代同堂。有人形容说,现在的一个学术集体就是一座金字塔,塔顶上是耄耋之年的祖师爷,下面是徒子、徒孙、徒曾孙,子子孙孙无穷尽。试想一下:在这样的学术体系中,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下,徒子、徒孙与师父、师叔、师爷能够进行自由平等的学术讨论吗?能够发表不同的学术见解吗?能够有学术创新吗?这大概是我国大学的学术研究中没有或少有原创性成果的原因之一。

转贴于 更有甚者,现在有些大学里,很时兴“夫妻店”、“父子兵”,即夫妻、父子合作搞科学研究,甚至还有老子招收儿子作研究生或博士后的。这些现象,本来就是计划经济统一分配或单纯照顾关系造成的,现在不仅不予制止,反而任其发展。如果说夫妻是搞相同方向的研究课题,倒也勉强说得过去。可是,有些“夫妻店”完全是“拉郎配”,把不是搞相同专业的配偶拉到自己的研究组里来。值得指出的是,能够这样做的,当然是那些名家或权威,小人物当然不可能享有这种特权。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明眼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做既没有矛盾,也很实惠,因为谁需要谁放在第一,而且科研经费提成“肥水不流外人田”,真是名利双收。这些人虽然身为学者,但完全不顾亲属回避这个基本原则,使得严谨的、科学的、民主的学风遭到了破坏。

再次,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近亲繁殖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有不少学生从本科到博士,差不多是“十年一贯制”,如果再加上博士后,那就是十二三年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这是僵化的教育体制造成的,是保守的近亲繁殖思想的表现。例如,很多大学有免试推荐录取研究生的规定,其实这是十分不合理的,这种作法不仅不公平,而且起到了保护近亲繁殖的作用。其实,免试推荐研究生和高考推荐保送生,都是教育上“马太效应”的·表现,是教育不公的反映。在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仍然起作用的情况下,任何人都没有免试的特权。有人美其名曰:免试推荐研究生和保送高中毕业生是爱才,是保护优秀的人才,是防止优秀学生流失。这些都是站不住脚的,既然是优秀的学生,那他就不应当怕考试,如果他考垮了,说明他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却允许免试,而学习成绩不好或者不甚突出的则需要考试,这难道公平吗?

另外,还有一些大学公然在招收研究生时,在内部或公开作出规定:“对外来报考者从严少招,尽可能招本校和本系报考者。”[3]同时,现在报考研究生的学生,也大都愿意报考本校的研究生,因为他们完全熟悉了自己老师讲授的内容,适应了老师出考题的思路,所以他们与外校报考学生也不是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当然,也有一些有主见和远识的学生,他们不愿老在—所大学学习,这样不利于他们博采众家之长。当年我任武汉大学校长时,就主张我校毕业生报考中国科学院和其他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考取得越多越好,这既是我校的骄傲也有利于他们的成长。现在,大学已经取消了毕业分配,条件也比我们那时好了许多,应该更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可是,现在狭隘的保守思想却越来越严重,单纯追求研究生录取率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致使近亲繁殖的现象有增无减。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像周培源、杨石先、苏步青、卢嘉锡等著名科学家,都提出了要改革教师队伍近亲繁殖的问题,但响应者甚寡。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也试图突破近亲繁殖的窠臼,曾经从北京某重点大学争取来了两名英语系的毕业生,以加强我校本来不太强的英语系的师资。可是,我被当头泼了一瓢冷水,因为那所大学分配来的两名学生,一个是口吃,这是教外语之大忌;另一个是犯了生活作风错误的学生,令我们非常失望。那时完全是计划指令分配的,既没有选择权,也不能退回,我们只能自认倒霉。

20多年前的事早已过去了,现在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指令性的毕业生分配取消了,大学拥有招聘自主权,应该说更有利于打破近亲繁殖的弊端。可是,形势的变化并没有促进近亲繁殖问题的克服,因为僵化的人才观念没有转变。当前,近亲繁殖的问题不仅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似乎越来越严重了。为什么近亲繁殖会成为大学里的一个痼疾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

首先,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在教育上的反映。

我国封建社会时间很长,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影响深远。[4]小农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自然经济,即自产自销,产品不能进入市场流通与交换。这种现象与大学教师队伍“自产自销”的状况是何等相似,这就是大学教师队伍近亲繁殖的社会与历史根源。

其次,是受家族制的思想影响。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师生关系犹如父与子的关系,在家族中是子继父业,在学术上也似乎是生继师业,子子孙孙无穷尽。这也是导致教师队伍近亲繁殖的一个原因。

由于师道尊严的影响,在学术上学生是很难对老师的学术观点提出批评的,也是很难超出老师的学术范畴的。有报道说,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来自国内某地区的代表的学术观点竟然完全趋同,原因是这些代表都是由同——位导师培养出来的。这一点与西方国家大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是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与导师争论,可以另辟蹊径。导师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支持他们创新,不囿于师说。这大概是我国大学中民主学风不昌,原创成功不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和思想的影响。

自解放以后,我国就是执行的计划经济,与此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也是计划经济的模式。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是按计划招生和分配,教师也是按编制分配的,每个大学都选留自己的毕业生当教师。不仅如此,年轻的教师成家以后,又要照顾把配偶调入学校,子女成人后可以顶职在本单位工作,或要求学校照顾把子女调入学校。于是,大学就成了近亲繁殖的世袭领域,以至于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不仅增加了人事关系中的矛盾,而且也使得工作效率低下。这恐怕是我国大学管理不善的重要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鉴于近亲繁殖已成为我国大学的一个痼疾,要治理整顿并非易事,但是这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绕过去的坎。怎样治理整顿呢?俗话说:治乱世必用重典,这里的典就是立法,即用法律的手段来限制近亲繁殖。具体如何制定限制近亲繁殖的法规,这需要专门的立法机构来制定。不过,有几点内容必须明确地提出来,在没有立法以前,不妨各校先行作为学校的管理规定执行。我以为重要的有以下诸点:(1)要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师的聘用中来,凡不经过公开和公平聘用教师,应属于违法;(2)明文规定人事回避制度,在教学和科研单位,不允许直系亲属同时在一起工作;(3)对本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实行定期回聘制度,一般需在校外工作3至5年;(4)本校毕业的教师应控制在教师总数的30%以下;(5)招收本校毕业的研究生应控制在总数的50%以下。以上诸点,无论是立法也好,或是作为大学的管理规定也好,都应宜早不宜迟地执行。它们对于大学的学风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都是积极的措施,可以从根本上:遏制大学教师近亲繁殖。同时,这对于建设世界—‘流水平的大学,进而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是绝对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 姜远平,刘少雪,刘念才,美国一流大学教师学缘结构分析[N].科技日报.2005-0l—18.

[2] http://blog,Hexum,com/wlcexp/2906788-d,html.

繁殖管理论文篇6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片区畜牧兽医站辖区内自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调查的48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患猪,1月龄或以内的仔猪有27头,1月龄以上的有21头,公猪28头,母猪20头,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厌食、昏睡、咳嗽、皮肤青紫发绀等,均为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免疫失败,对其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2.接种方法

对未进行免疫接种的母猪所产仔猪,在日龄12d时,采取首次免疫接种活疫苗,在日龄30d时给予接种第二次免疫活疫苗;对已进行过免疫接种的母猪所产仔猪,在日龄25~35d时,进行灭活苗接种;对种猪应选择使用灭活苗接种;对后备母猪应选择在配种前的15~30d内进行灭活苗接种;对已怀孕或者经产的母猪在分娩前的1~2月内给予接种灭活苗,每隔20~30d常规接种2次,期间做好观察记录[1]。

3.研究方法

对48头患猪接种前后临床表现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并采取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免疫失败的原因的各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4.统计学方法

本组免疫失败因素的比例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版本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48头患猪中,首次免疫失败率为79.2%(38/48),二次接种的免疫失败率为58.3%(28/48),观察其免疫失败的原因,其中由于猪群自身健康状况低下有18头(37.5%),饲养环境恶劣及饲养水平低下有8头(16.7%),防疫程度不合理导致有5头(10.4%),母源抗体干扰有6头(12.5%),饲料因素使其抵抗力下降有11头(22.9%),其中以猪群自身健康状况为主要因素,其次为饲料因素,其比例明显高于其它因素(X2=10.95,20.16,16.67,5.0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本文统计发现,观察其免疫失败的原因,其中由于猪群自身健康状况低下占37.5%,饲养环境恶劣及饲养水平低下占16.7%,防疫程度不合理导致的占10.4%,母源抗体干扰占12.5%,饲料因素使其抵抗力下降占22.9%,中以猪群自身健康状况为主要因素,其次为饲料因素,其比例明显高于其它因素。显示出猪群自身健康状况、饲养环境、防疫管理、母源抗体、饲料等因素皆为能够引起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免疫失败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1)猪群自身健康状况:近年来,养猪业高度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猪群的健康状况越来越下降,继而带毒猪与亚健康猪的数量增多,而表面健康的猪容易为免疫接种带来不可估计的后果,此类由于自身防疫应激所引起的疾病较为常见;(2)饲养环境:在养殖猪方面,存在不少散养户及中小猪场,对于如何科学管理及饲养的方法并不了解,尤其在防病意识方面相对淡薄,对于猪场消毒并不规范,甚至不消毒,在疫情流行期亦不懂采取有效地防治措施,也不具备规范的消毒隔离环境,皆为病原体的入侵、生长及传染提供了条件;(3)防疫程序:虽然蓝耳病在我国并不鲜见,但仍无统一系统的防疫程序,加之部分猪场的免疫程序管理不规范和不科学,也导致了免疫效果欠佳;(4)母源抗体:母源抗体会产生对初生仔猪保护的作用,但也同时会对仔猪的免疫效果造成影响,也就是母源抗体的双重性特点;(5)饲料因素:部分散养户选择饲料时,常以价格作为主要标准,但营养配比不合理的饲料往往会导致猪的抵抗力下降,甚至有部分饲料安全系数较低,会含有霉菌、毒素等,皆对猪自身的健康状况造成影响,继而影响接种的效果[2]。

四、结论

针对以上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制定出下列预防措施,以提高免疫接种的成功率,具体如下:(1)全面加强对饲养饲养的管理:主动做好灭源消毒的工作,落实搞好饲养管理程序,坚持“全进全出”作为主要的饲养原则;(2)严格管理并控制疫苗的质量:对疫苗本身的质量进行严格管理,对疫苗的贮存及运输进行严格管理,建立并完善疫苗接种的程序,供给全价的饲料提高猪自身免疫体抗力,实行免疫抗体效价监测,合理给及药物保健。

综上所述,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免疫失败的原因与猪群自身健康状况、饲养环境、防疫管理、母源抗体、饲料等因素有关,应针对性地加强饲料管理,严格控制疫苗的质量,以提高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免疫成功率。

参考文献:

繁殖管理论文篇7

论文摘要 分株是将带有根系的幼苗进行移栽繁育的过程;扦插是利用枝条或无根分蘖、腋芽通过扦插培育种苗的技术;组织培养是利用培养基大量繁殖种苗。特介绍利用分株、扦插和组织培养等繁育方法进行芦荟种苗繁育的技术关键。

芦荟由于雌雄花开放时间不一致,授粉不亲和,故而结籽少,发芽低,甚至不结籽,因而种子繁殖很困难且繁殖速度慢。生产上常用分株、扦插和组织培养等方法进行繁殖。

1分株繁殖

芦荟产生分芽或分蘖主要在春、夏、秋三季,最佳分株期是4~6月份。一般待小苗长到2~3片叶时,就应及时进行分株移栽,分苗时注意不伤母株,小苗尽量多带土带根。在分株繁殖过程中,具体操作技术可分2种。

1.1剥离幼株,移栽到苗圃或生产田

将带有幼根的幼株直接从母体剥离下来,移栽到苗圃或生产田中。刚移栽的幼苗,由于脱离了母株,营养供应来源发生了变化,自生根尚未扎入土壤,会出现一个营养不足的“饥饿时期”。如受到烈日照射,苗色呈红褐色,外叶干缩,这是芦荟移栽后的“缓苗现象”。此时的技术关键是采用适当遮荫,这样可缩短缓苗时间,促进芦荟恢复生长。有些地区先将芦荟幼苗从母株上剥离出来,然后摊在地上,在通风处干燥数日,使其剥离伤口完全愈合后再作定植,这样可以促进植株发根和缓苗,缩短缓苗期,减少芦荟幼苗死株。

1.2幼株与母株分离但不分开

用分株刀将母株萌发出的幼苗与母株分离,但不要拔出来,仍让幼苗留在原位,使其生长15d左右,形成独立的根系,达到完全自养状态,再将幼苗带根带土移栽,定植在大田中,及时浇一遍定植水。此法基本上无缓苗期。芦荟幼苗生长快,在春秋夏季都可以随时进行,但比较费工。

2扦插繁殖

2.1茎穗扦插

在芦荟生长期采用生长充实的主茎或侧枝,剪取顶端短茎10~15cm作为扦插材料,或用采收芦荟叶片后形成的“秃杆”老龄植株断茎后扦插。为避免枝条切口被杂菌感染和促进生根,扦插枝条取下后,置于通风干燥处使伤口愈合收干,然后进行扦插,插入深度为6~8cm,扦条经过25d左右就会生根。插入土壤后决不能浇水,因为扦插早期的水分供应靠自身,直至水分将要用竭时,才开始根端发根。出根前,叶子会因水分消耗失去绿色变成茶色,而且枯萎翻卷,但当根长出后,叶子又会再度返青。通过观察叶色变化可了解根部的生长情况。根长出后开始浇水,过早浇水会使土温下降,影响发展,甚至造成根部腐烂 。

2.2分蘖、分芽扦插

用未形成根的分蘖、分芽扦插繁殖是芦荟繁殖的一种主要方法。此方法成本低,繁殖较快,成活率基本上达到100%,由苗期到成株时间周期短。技术关键:①扦插基质。用蛭石加珍珠岩(2∶1)或蛭石加珍珠岩加草碳(1∶1∶1)或河沙等作扦插基质。②扦插条件。温度15~28℃,湿度75%~85%为最适宜。但最低温度不能低于5℃,高温不能超过38℃以上,否则不适合生根,甚至出现烂苗。春夏秋季均需遮荫,夏季遮光率70%~80%,并且要经常喷雾降温。③扦插方法。将无根的分蘖和叶腋处的分芽放在阴凉处进行晾放处理,夏季0.5~1d,春秋季2~3d,待伤口稍干后扦插,或用生根剂处理后扦插。④扦插管理。扦插后要喷透水,以后见干见湿。生根后,可喷施0.1%的磷酸二氢钾。在苗床上培育2个月左右即可出圃定植。

3组织培养

3.1材料准备

取嫩茎尖部分作为外植体,在清水中冲洗数次,再用洗 涤剂漂清,进入接种室。先用70%的酒精浸30min,然后用10%的漂白粉溶液消毒10~15min,再用无菌水洗6~7次,即可作为接种材料。

3.2接种

将接种材料切成0.5~1cm的小段,在超净台上的火焰控制范围内,将其接种在已准备好的培养基上(MS+BA2+IAB 0.1)。

3.3试管增殖

在温度25℃、光照12h的恒温室中培养,经1~2个月由愈伤组织形成芽,将已分化出芽的材料通过继代培养而大量增殖。20d为1个周期,1个周期可达到10倍以上的增殖量。

3.4生根培养

当试管苗叶片长达2cm以上,便可将其分出转移至生根培养基上,转移时要剔除小苗和基部愈伤组织,15~20d可生根。不足2cm的小苗连同愈伤组织转接在增殖培养基上,继续增殖。

繁殖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 园林 花卉苗木繁殖 培育与栽培 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S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131-01

引言: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花卉苗木的繁殖培育与栽培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绿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园林绿化建设对花卉苗木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对花卉苗木的繁殖培育与栽培管理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加大对园林绿化中花卉苗木培植的重视力度,不断提高园林设计者的职业素养,以及园林工作人员对花卉苗木繁殖培育与栽培的管理技术,提高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质量,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

1 园林花卉苗木的生态习性

园林绿化花卉苗木多种多样,每种花卉苗木的生态习性也各不相同,所以园林绿化工作人员首先就是要了解每种园林绿化花卉的生态习性,然后才能根据花卉苗木生长的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土壤,最后进行花卉苗木的繁殖培育与栽培工作。我国园林绿化花卉苗木大约分为草本类花卉和木本类花卉两种。

1.1 草本类花卉

园林绿化中的草本类花卉分为一年生花卉、二年生花卉、木本花卉、水生花卉、球根花卉、室内观叶植物、宿根花卉、多浆花卉、仙人掌类花卉等多种品种[1]。他们的生态习性、生长环境、生长条件以及生长周期都各不相同。其中,一年生花卉,生长周期短、耐寒性差,大多适合春季播种,夏天和秋天开花。例如,千日红、凤仙花、孔雀花、鸡冠花、万寿菊等;而二年生花卉,则是耐寒性强,适合秋天和冬天播种,春天开花。例如,石竹、桂竹香、美人花、三色堇、紫罗兰等;宿根花卉是多年生花卉,生长周期长,可好几十年不死。例如,非洲菊、芍药、金光菊、文竹、桔梗等;

1.2 木本类花卉

木本类花卉分为乔木类、藤本类、灌木类等等[2]。其中,乔木类主干鲜明侧枝繁茂,植株高大笔直,分为落叶乔和常绿乔木两种。例如,落叶乔中的樱花、梅花、紫薇;藤本类大多为落叶藤本,它的茎蔓需要依附或攀援在其他物体上才能生长。例如,葡萄、爬山虎、紫藤等。灌木类的主干和侧枝不是很明显,呈现丛状的生长状态,常分为落叶灌木和常绿灌木两种。例如,迎春花、月季花、牡丹花等。

2 园林花卉苗木的繁殖技术

2.1 播种繁殖技术

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播种技术的操作方法简单、适用范围比较广阔,是园林花卉苗木繁殖培育的一种常用方法。但是花卉种子的存活率较低,需要园林工作人员长期耐心的护理和管理。因此,在播种花卉的种子前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尽量减少花卉种子的发芽时间,保证花卉种子的发芽率,提高花卉种子的存活率。同时还要让花卉尽量在同一个生长节奏上,这样不仅方便园林绿化工作人员的集中管理,同时还能保证园林花卉的美观,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的质量。

2.2 扦插繁殖技术

扦插技术与播种技术不同,它是将花卉的营养器官作为材料的繁殖方法,在花卉生长到一定成熟阶段后,将它的营养器官埋入土壤生长成一颗新的花卉植株。由于扦插繁殖的植株对生长的环境和气候适应能力强,所以可以有效的保证新花卉的存活率。同时,不同种类的花卉,营养器官也不同,所以园林绿化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每种花卉的营养器官然后再进行扦插。例如,紫薇和石榴要采用成熟的枝条进行扦插;月季、桂花、杜鹃等要用发育发达的枝叶稍进行扦插;美国凌霄以及洋丁香则是用它们的根段进行扦插等等[3]。

2.3 嫁接繁殖技术

园林绿化花卉的嫁接繁殖技术是将花卉的营养器官嫁接到另一株植物上,并将两株花卉结合成一株新的植物的繁殖方法。它需要选择合适的砧木和花卉嫁接时间,同时对园林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园林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花卉的生长习性以及嫁接方法,选择晴朗、无风、高温的天气进行嫁接,避免嫁接的新植株受到光照,保证嫁接植物的顺理存活。通常情况下嫁接技术分为切接法、靠接法、唇形芽接法、劈接法、方块形芽接法、嫩枝嫁接法等多种嫁接方法。

3 园林花卉苗木的栽培管理

3.1 栽培初期

园林花卉苗木的的栽培初期,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栽培土壤,一般是由腐叶土 塘泥、园土、珍珠岩以及叶子纤维等多种材料调制成的。其次,是栽培过程中要注意幼苗的根系多带点泥土减少根系的损伤,将根系展开放入盆中时不要太深,不然不方便植株对水分和肥料的吸收。最后,当植株生长成熟时,要进行定期换盆,补充花卉生长所需的营养。

3.2 浇水与施肥

盆栽花卉的浇水与施肥是花卉成长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园林工作人员要把握好浇水的时间与周期,同时最好选用温和的软水浇灌。另一方面,要定期观察花卉的生长情况,适当的补充肥料。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掌握适度施肥的次数,保证花卉对养分的充分吸收[4]。

3.3 防治虫害

园林工作人员要根据花卉的生长特性,了解花卉的虫害时期,提前做好虫害的防止工作。在虫害的高发季节要定期的监控花卉的生长状态,制定虫害的防治策略。根据不同品种的花卉进行对症下药,适当的喷洒药剂,保证花卉的生长不受虫害的影响。

结论:总而言之,园林绿化建设中花卉苗木的繁殖培育和栽培管理是工作人员的重点工作内容。所以,要高度重视花卉的栽培工作,根据花卉的生态习性,选择合适的繁殖技术和栽培方法,保证花卉的存活率,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丽媛.浅谈园林花卉苗木繁殖培育与栽培管理[J].农村科学实验,2016,04:42+70.

[2]葸金鑫,郭欣红,沈炼平. 园林花卉苗木繁殖培育及栽培管理技术[J]. 现代农业,2013,11:5-6.

繁殖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黑颈鹤;致危因素;保护方针

中图分类号:S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29-1

1 生态特征及习性

黑颈鹤属鹤形目鹤科鹤属,大型涉禽,属于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同时也是世界濒危的鸟类之一,被载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同时也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黑鹤颈体重在5.3~5.7kg之间,体长1.14~1.18m。全身灰色和白色,它的腿和颈较长,头的顶部是血红色的,上面附着有少量发状羽毛。初级飞羽和最内侧延长的次级飞羽呈黑色,附跖和趾黑色,雌鸟和雄鸟体型相似。未成年鸟体色棕黄,颈部、背部、翅部颜色略深,腹部的颜色稍微淡点。黑颈鹤属于世界上15种鹤中唯一在高原生长、繁殖的鹤类,主要生活区域的海拔为2500~5000m,其活动区域主要是草甸、湖周及水库沼泽地、河谷沼泽地和水库、湖泊周边的耕地等。其食性杂,以植物的地下根茎、嫩芽、昆虫、鱼、蛙以及耕地和农田中剩余的作物种子等为食物。黑颈鹤性情安静但很机警,具有迁徙习性,民间普遍认为“黑颈鹤农历3月3走,9月9来”,主要是指黑颈鹤每年的3月底到4月初就开始向繁殖地迁徙,到繁殖地找到配偶成功后,是先产卵,而后营巢,这也是与其他鹤类的不同之处。待到10底再飞到青藏高原南部和云贵高原等处越冬。

2 分布及数量

黑颈鹤的地理分布,根据其迁徙习性,可分为繁殖区与越冬区两大区域。繁殖区的地理分布范围约在北纬30°~38°,东经79°~104°,垂直分布为海拔2600~5000m。越冬区的地理分布范围约在北纬26°~30°,东经79°~105°;垂直分布为海拔2200~4080m。

黑颈鹤是中国的特有品种,也被称之为中国的鸟类大熊猫,全世界共有8000多只黑颈鹤。主要繁殖于我国青海、四川、、甘肃、新疆,越冬于中南部,贵州威宁草海、云南香格里拉、会泽、寻甸、昭通等地,国外在印度和不丹有少量分布。

3 致危因素

人为的干扰因素和它自身的繁殖习性是导致黑颈鹤数量减少主要的原因。

3.1 湿地的破坏

黑颈鹤的生存依赖于湿地,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湿地沼泽、高原湖泊等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大,建立养殖渔场、改建旅游观光等项目的扩展使得黑颈鹤可供生存的区域面积越来越少,生存空间逐步减少,严重干扰了黑颈鹤的正常栖息。

3.2 环境构成的威胁

因为高原的生活条件恶劣,气候变化大,冬天常积雪,食物匮乏,而且幼鹤的成活率也低,所以,黑颈鹤的种群数量并不多;云贵高原的沼泽,大部分都是泥炭型的沼泽,在当地生活的农民常常到沼泽湿地里面去挖这种泥炭拿回家去做燃料,这种生活方式不但破坏了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而且还威胁到了黑颈鹤的生存环境;越冬期的黑颈鹤常常到农民的耕地里去取食一些农民的经济作物,因而“人鸟争食”“人鸟争地”的矛盾在一些地方也凸显出来。

3.3 繁殖习性

黑颈鹤配偶成功后,先产卵而后再营巢,这与其他的鹤类先营巢后产卵的习性相反。4月下旬到6月中旬为黑颈鹤的产卵期,5月中期是黑颈鹤的产卵高峰期,一般产卵2枚,少数情况下只产1枚,但是雏鹤具有天生好斗殴的习性,在3天内,只有60%能够成活,到出壳的43天后,它们的斗殴行为才逐步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黑颈鹤的繁殖率低,同时在黑颈鹤的繁殖地,当地人有拾蛋的习惯。在黑颈鹤产卵高峰期,有些当地人会把黑颈鹤的卵拿走,这也是黑颈鹤为什么繁殖率低的因素。

4 保护方针

4.1 生存、栖息地域的保护

对现有的黑颈鹤生存资源要尽可能的维持现状,减少破坏,主要是高原水库、湖泊流域的沼泽地、湿地的现状维持和保护。对其繁殖地域和栖息地域要尽可能的杜绝人为干扰行为,并在科学论证可行的基础上人工建造湿地,仿照自然环境增加湿地面积,扩大黑颈鹤的生存空间。

4.2 人工建设食物源基地

在野外建设一定面积的食物源基地,让黑颈鹤在自然食物能源不足的情况下能在食物源基地自行觅食补充。此种方法能有效解决黑颈鹤的食物短缺问题,减少黑颈鹤对农民种植耕地中的经济作物的破坏,有效缓解“人鸟争食”现状。

4.3 加强宣传教育

虽然黑颈鹤是我国的珍惜鸟类,现在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强,但一些偏远落后的地方保护意识仍然不够。因此在各个黑颈鹤的生存地,对当地民众进行宣传,让其更加了解对黑颈鹤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依然是很关键和必要的。同时在社会上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也能为保护黑颈鹤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4 加强法律保护

不论是黑颈鹤保护管理当局还是其他动物保护管理部门,都应当认真查处破坏黑颈鹤资源的事件,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给予破坏者坚决打击,杜绝此类现象的重复发生。

作者简介:代红炀(1984-),女,云南会泽人,云南省会泽黑颈鹤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保护。

繁殖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研究型学习、孔雀鱼、适应性

1. 相关问题的提出

去年12月份,我在办公室小鱼缸中养的一对孔雀鱼,生了大概40只小鱼,放假后拿回家养,等这学期开学,又拿回到办公室继续养。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分出雌雄,且孔雀鱼在3个月以后就已经达到性成熟可以繁殖。

来办公室问我问题的学生发现颜色艳丽的孔雀鱼,就向我要,而且有好多同学对鱼都很感兴趣,希望能给他们一些拿回家饲养,也能繁殖一些小鱼。我说,不如咱们组建一个兴趣小组,把鱼放在实验室里养,大家希望能多下一些小鱼,那么关于孔雀鱼的繁殖问题,你们能说出那些呢?

兴趣小组很快建立,一共8人,分为2组。同学们也纷纷提出了很多关于孔雀鱼繁殖的问题:如:

①孔雀鱼一胎能生多少只小鱼?

②孔雀鱼多长时间能生一窝小鱼?

③喂什么样的饲料,孔雀鱼生的小鱼多?

④水温多少度下,孔雀鱼繁殖的比较多?

⑤饲料喂的多繁殖的快,还是喂的少繁殖的快?

⑥孔雀鱼受精一次能繁殖几窝?

⑦PH值对孔雀鱼的繁殖有没有影响?

面对同学们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我加以总结,根据易于探究和便于实验验证的原则,我给他们综合为:探究孔雀鱼在食物缺乏环境中的繁殖策略。

2. 提出可能性的假设和设计实验

2.1做出假设

首先让同学们对要探究的问题做出假设,经过小组讨论,最后假设定为:

①投喂足量饲料,孔雀鱼一窝繁殖的小鱼多。

②投喂少量饲料,孔雀鱼一窝繁殖的小鱼多。

③投喂足量饲料,孔雀鱼两次繁殖间隔时间短。

④投喂少量饲料,孔雀鱼两次繁殖间隔时间短。

2.2 设计实验过程大致思路

在实验室中分两组饲养,单一变量设置为投喂饲料的多少,其他养殖环境如水温,容器大小,换水时间等均相同。两组同学均做相同的两组平行重复,即设置8组。同学们从家里找来规格一样的1L酸奶罐子,每个罐子中加水4/5,放置健康的雌雄鱼各一条。为了防止藻类繁殖,将罐子放在背光处,每周一,周五换水两次。2周后,母鱼的腹部大大隆起后,将雄鱼捞出隔离,只留母鱼。从分组开始日期,到繁殖第2窝的日期,记录繁殖的时间,和繁殖的数量。每周一至周五中午由2个同学到实验室喂食一次,并做好观察记录。周六周日由老师负责投喂和记录。

3. 分组实施实验

实验开始后,就只以饲料的投喂量为单一变量,进行试验。

对照组,每天中午喂食一次,投喂足量饲料,饲料为漂浮干鱼食(主要成分是干虾)和活体红线虫,投喂量以5分钟内吃完喂标准,5分钟后将干鱼食和红线虫捞出。

实验组,每三天喂食一次,只投喂干鱼食,以1分钟吃完喂标准。

经过漫长的实验过程,同学们的记录表格如下:

4. 分析实验数据,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由上表,同学们的出的结论是:

结论1:投喂足量饲料,雌孔雀鱼每胎间隔的时间较长,但是每胎生的小鱼数量较多。反之,在饲料不足的恶劣条件下,孔雀鱼每胎间隔的时间较短,但每胎生的小鱼较少。

接着让学生查阅资料,回答问题,这样的现象对孔雀鱼来说有什么意义。学生通过书籍和网络,得出的结论是:

结论2:鱼类在饲料不足的逆境状态下,为了尽可能的繁殖后代,采取繁殖周期短,繁殖数目少的繁殖策略来适应恶劣的环境。

又有同学提问,为什么在两次生小鱼的过程中,没有放入雄鱼,也能第二次生小鱼。还是鼓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得出的结论是:雌性孔雀鱼体内有储精囊,一次后,可以储存起来,并多次受精,大概可以连续生三窝小鱼。

所以你们查阅的资料中,正确解释应为:

结论3:雌性孔雀鱼体内有纳精囊,一次后,可以储存起来,并多次受精。

孔雀鱼在繁殖方面还有其他适应环境的特征么?

结论4:孔雀鱼产出的小鱼即可游动而不是唯孵化的卵,这种繁殖是卵胎生,胚胎发育所需营养主要靠吸收卵自身的卵黄,胚体也可与母体输卵管进行一些物质交换。这是动物对不良环境的长期适应形成的繁殖方式,实际母体对胚胎主要起保护和孵化作用。

5. 小结和反思

5.1 本次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5.2研究型学习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本次实验虽然经历时间较长,但内容为学生所感兴趣的孔雀鱼繁殖,所以整个过程中都兴致盎然。本试验材料为孔雀鱼,特点是易于饲养,容易成活,也为试验成功的原因之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握了知识的要点。

5.3 研究型学习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

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讲,通常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本次实验需要探究的目的均有学生提出,最后结论也有学生总结。但是由于学生在实验开展过程中仍有一些盲目性,教师需要在确立探究问题,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给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引出活动!要善于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问题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用围绕着问题展开。让学生在不断提出新问题,认识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中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

5.4研究性学习的选择要有的放矢。

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给选题带来了困难。课题的设置首先必须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课题必须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同时又应有一定的难度与梯度,能开拓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