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栽培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2:37:45

繁殖栽培

繁殖栽培范文篇1

论文摘要紫薇是盛夏极有观赏价值的花木,有播种和扦插两种繁殖方式,栽培管理中要特别注意修剪。紫薇园林用途广泛。

紫薇为千屈菜科紫薇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皮光滑洁净,老后表皮片状剥落。树形优美,枝干多扭曲,小枝幼时略成四棱。单叶互生或对生,椭圆形至长卵圆形,长3~7cm,几无柄,端尖或钝。圆锥花序顶生,长6~20cm,花多为紫色或粉色。花瓣皱褶,花萼绿色,平滑。雄蕊多数,不等长。花朵繁密,花期7~9月,开花时正值夏日少花季节。蒴果圆球形,果熟9~10月。

紫薇喜温暖湿润,喜阳光而稍耐阴,有一定的抗寒力和耐旱力;喜生于石灰性土壤和肥沃的沙壤土;在粘性土壤中也能生长,但速度缓慢,在低洼积水的地方容易烂根;对二氧化硫、氟化氢及氯气的抗性都较强;萌蘖性强,生长较慢,寿命长。

紫薇有几个变种,如银薇,花为白色,或略带淡紫色;翠薇,花淡紫色,生长势较弱;红薇,花桃红色等。

1繁殖

1.1播种繁殖

在10~11月采下蒴果,经晾晒,果实开裂,去皮净种。翌春3月在沙质壤土上条播或撒播。播前深翻、细耙、整平、湿润,播后覆土1~2cm,15~20d即可出土。在小苗生长期,要保持土壤湿润。当苗长到15~20cm高时,施硫酸铵150kg/hm2,以后每隔20d施1次。如果养护管理得当,秋季即可开花,翌春即可定植。

1.2扦插繁殖

在春季萌芽前选一至二年生旺盛枝条,剪成长为15~20cm的插穗,选取疏松、排水通气良好的沙质壤土作插床,插深为插条的2/3;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苗床,并用苇帘遮荫,注意保湿,成活率可达85%~90%。紫薇老干扦插繁殖,可于早春选三年生以上枝干截成20~30cm的插条,插深为15~20cm,插后保湿,当年也可生根发梢,翌春整形栽植,培育成苗,可用此法培育树桩盆景。另外,紫薇还可于春季萌芽前利用根部蘖生小苗进行分株繁殖。

2栽培管理

2.1栽植

紫薇栽植在春季进行,裸根栽植即可。植苗时要保持根系完整。栽前施足基肥,肥料用腐熟的人粪尿、圈肥、厩肥及堆肥均可。栽植地点应选择阳光充足、湿润肥沃的壤土。定植后的头3年,每年冬季或春季萌芽前在根部穴状施肥10~15kg(以堆肥等有机肥为主)。成活后的紫薇,每年春季浇水3~4次,花期浇水1~2次,在寒冷地区,封冻前浇1次封冻水,雨季要排涝。

紫薇的主要病虫害有白粉病、煤污病、绒蚧、长斑蚜等,应及时防治。

2.2修剪

紫薇萌芽力强,极耐修剪,一般分生长期抹芽摘心与冬季休眠期修剪。修剪的主要目的是调整树形结构,促进多分枝多开花、多次开花、老树更新、延长花期,达到主干矮,分枝低而均匀紧凑,生长整齐,树冠开心,通风透光。在栽植较大的紫薇时,栽前要重剪,可按栽培需要定统一高度的主干,把上部树冠全部剪掉,这样新发的树冠长势旺盛且整齐美观。在紫薇幼树期间,应随时将茎干下部的侧芽摘除,以使顶芽和上部枝条能得到较多的养分而健壮生长,早日形成完整树冠。在生长季节,应及时剪除残花及枝条,促发新枝以延长花期。

花芽在当年生枝上形成,花序开在新枝顶端。花芽形成速度快。因此,轮流修剪可促进多次抽生新梢,多次开花。秋冬花谢后进行1次强修剪,疏剪过密枝、细弱枝、重叠枝、徒长枝、内膛枯枝、病虫枝。重剪主侧枝、延长枝,压缩老枝,使春季萌芽分枝多,开花早。春季新梢生长10~15cm时,保留8~10cm长摘心,集中养料,促进分枝,增加花枝量。5月底至6月上中旬,第1次花谢后剪去花枝上部,留壮芽,使下部腋芽萌发,再生新梢孕蕾。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第2次开花。花谢后及时剪除残花,积累营养,促进新枝花芽分化。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可第3次开花。这样,反复轮次修剪,相应增施肥料。生长期每月施稀薄饼肥液1~2次,花谢后增加肥量,7~9月盛花期每7~10d施1次液肥,每10~15d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每次花谢后随时剪去残花,防止结果,减少养料消耗。3园林应用

在建筑物前、庭院内、池畔、河边、草坪中、公园小径两旁及植物造景中栽培均很适合。可片植、丛植、体现鲜艳热烈的气氛或与常绿树种配置,构成多彩画面。因其枝干极耐修剪,枝条柔软,便于攀扎,寿命长久,又常被用于盆景、桩景制作。紫薇花形多皱而奇特,还是很好的切花品种;对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能吸滞粉尘,又是工厂矿区绿化的好树种。

4参考文献

[1]顾翠花,张启翔.紫薇的繁殖栽培[J].中国花卉园艺,2007(10):21-22.

繁殖栽培范文篇2

关键词:紫薇;繁殖;栽培;园林应用

紫薇为千屈菜科紫薇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皮光滑洁净,老后表皮片状剥落。树形优美,枝干多扭曲,小枝幼时略成四棱。单叶互生或对生,椭圆形至长卵圆形,长3~7cm,几无柄,端尖或钝。圆锥花序顶生,长6~20cm,花多为紫色或粉色。花瓣皱褶,花萼绿色,平滑。雄蕊多数,不等长。花朵繁密,花期7~9月,开花时正值夏日少花季节。蒴果圆球形,果熟9~10月。

紫薇喜温暖湿润,喜阳光而稍耐阴,有一定的抗寒力和耐旱力;喜生于石灰性土壤和肥沃的沙壤土;在粘性土壤中也能生长,但速度缓慢,在低洼积水的地方容易烂根;对二氧化硫、氟化氢及氯气的抗性都较强;萌蘖性强,生长较慢,寿命长。

紫薇有几个变种,如银薇,花为白色,或略带淡紫色;翠薇,花淡紫色,生长势较弱;红薇,花桃红色等。

1繁殖

1.1播种繁殖

在10~11月采下蒴果,经晾晒,果实开裂,去皮净种。翌春3月在沙质壤土上条播或撒播。播前深翻、细耙、整平、湿润,播后覆土1~2cm,15~20d即可出土。在小苗生长期,要保持土壤湿润。当苗长到15~20cm高时,施硫酸铵150kg/hm2,以后每隔20d施1次。如果养护管理得当,秋季即可开花,翌春即可定植。

1.2扦插繁殖

在春季萌芽前选一至二年生旺盛枝条,剪成长为15~20cm的插穗,选取疏松、排水通气良好的沙质壤土作插床,插深为插条的2/3;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苗床,并用苇帘遮荫,注意保湿,成活率可达85%~90%。紫薇老干扦插繁殖,可于早春选三年生以上枝干截成20~30cm的插条,插深为15~20cm,插后保湿,当年也可生根发梢,翌春整形栽植,培育成苗,可用此法培育树桩盆景。另外,紫薇还可于春季萌芽前利用根部蘖生小苗进行分株繁殖。

2栽培管理

2.1栽植

紫薇栽植在春季进行,裸根栽植即可。植苗时要保持根系完整。栽前施足基肥,肥料用腐熟的人粪尿、圈肥、厩肥及堆肥均可。栽植地点应选择阳光充足、湿润肥沃的壤土。定植后的头3年,每年冬季或春季萌芽前在根部穴状施肥10~15kg(以堆肥等有机肥为主)。成活后的紫薇,每年春季浇水3~4次,花期浇水1~2次,在寒冷地区,封冻前浇1次封冻水,雨季要排涝。

紫薇的主要病虫害有白粉病、煤污病、绒蚧、长斑蚜等,应及时防治。

2.2修剪

紫薇萌芽力强,极耐修剪,一般分生长期抹芽摘心与冬季休眠期修剪。修剪的主要目的是调整树形结构,促进多分枝多开花、多次开花、老树更新、延长花期,达到主干矮,分枝低而均匀紧凑,生长整齐,树冠开心,通风透光。在栽植较大的紫薇时,栽前要重剪,可按栽培需要定统一高度的主干,把上部树冠全部剪掉,这样新发的树冠长势旺盛且整齐美观。在紫薇幼树期间,应随时将茎干下部的侧芽摘除,以使顶芽和上部枝条能得到较多的养分而健壮生长,早日形成完整树冠。在生长季节,应及时剪除残花及枝条,促发新枝以延长花期。

花芽在当年生枝上形成,花序开在新枝顶端。花芽形成速度快。因此,轮流修剪可促进多次抽生新梢,多次开花。秋冬花谢后进行1次强修剪,疏剪过密枝、细弱枝、重叠枝、徒长枝、内膛枯枝、病虫枝。重剪主侧枝、延长枝,压缩老枝,使春季萌芽分枝多,开花早。春季新梢生长10~15cm时,保留8~10cm长摘心,集中养料,促进分枝,增加花枝量。5月底至6月上中旬,第1次花谢后剪去花枝上部,留壮芽,使下部腋芽萌发,再生新梢孕蕾。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第2次开花。花谢后及时剪除残花,积累营养,促进新枝花芽分化。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可第3次开花。这样,反复轮次修剪,相应增施肥料。生长期每月施稀薄饼肥液1~2次,花谢后增加肥量,7~9月盛花期每7~10d施1次液肥,每10~15d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每次花谢后随时剪去残花,防止结果,减少养料消耗。

3园林应用

在建筑物前、庭院内、池畔、河边、草坪中、公园小径两旁及植物造景中栽培均很适合。可片植、丛植、体现鲜艳热烈的气氛或与常绿树种配置,构成多彩画面。因其枝干极耐修剪,枝条柔软,便于攀扎,寿命长久,又常被用于盆景、桩景制作。紫薇花形多皱而奇特,还是很好的切花品种;对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能吸滞粉尘,又是工厂矿区绿化的好树种。

4参考文献

[1]顾翠花,张启翔.紫薇的繁殖栽培[J].中国花卉园艺,2007(10):21-22.

繁殖栽培范文篇3

论文摘要紫薇是盛夏极有观赏价值的花木,有播种和扦插两种繁殖方式,栽培管理中要特别注意修剪。紫薇园林用途广泛。

紫薇为千屈菜科紫薇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皮光滑洁净,老后表皮片状剥落。树形优美,枝干多扭曲,小枝幼时略成四棱。单叶互生或对生,椭圆形至长卵圆形,长3~7cm,几无柄,端尖或钝。圆锥花序顶生,长6~20cm,花多为紫色或粉色。花瓣皱褶,花萼绿色,平滑。雄蕊多数,不等长。花朵繁密,花期7~9月,开花时正值夏日少花季节。蒴果圆球形,果熟9~10月。

紫薇喜温暖湿润,喜阳光而稍耐阴,有一定的抗寒力和耐旱力;喜生于石灰性土壤和肥沃的沙壤土;在粘性土壤中也能生长,但速度缓慢,在低洼积水的地方容易烂根;对二氧化硫、氟化氢及氯气的抗性都较强;萌蘖性强,生长较慢,寿命长。

紫薇有几个变种,如银薇,花为白色,或略带淡紫色;翠薇,花淡紫色,生长势较弱;红薇,花桃红色等。

1繁殖

1.1播种繁殖

在10~11月采下蒴果,经晾晒,果实开裂,去皮净种。翌春3月在沙质壤土上条播或撒播。播前深翻、细耙、整平、湿润,播后覆土1~2cm,15~20d即可出土。在小苗生长期,要保持土壤湿润。当苗长到15~20cm高时,施硫酸铵150kg/hm2,以后每隔20d施1次。如果养护管理得当,秋季即可开花,翌春即可定植。

1.2扦插繁殖

在春季萌芽前选一至二年生旺盛枝条,剪成长为15~20cm的插穗,选取疏松、排水通气良好的沙质壤土作插床,插深为插条的2/3;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苗床,并用苇帘遮荫,注意保湿,成活率可达85%~90%。紫薇老干扦插繁殖,可于早春选三年生以上枝干截成20~30cm的插条,插深为15~20cm,插后保湿,当年也可生根发梢,翌春整形栽植,培育成苗,可用此法培育树桩盆景。另外,紫薇还可于春季萌芽前利用根部蘖生小苗进行分株繁殖。

2栽培管理

2.1栽植

紫薇栽植在春季进行,裸根栽植即可。植苗时要保持根系完整。栽前施足基肥,肥料用腐熟的人粪尿、圈肥、厩肥及堆肥均可。栽植地点应选择阳光充足、湿润肥沃的壤土。定植后的头3年,每年冬季或春季萌芽前在根部穴状施肥10~15kg(以堆肥等有机肥为主)。成活后的紫薇,每年春季浇水3~4次,花期浇水1~2次,在寒冷地区,封冻前浇1次封冻水,雨季要排涝。

紫薇的主要病虫害有白粉病、煤污病、绒蚧、长斑蚜等,应及时防治。

2.2修剪

紫薇萌芽力强,极耐修剪,一般分生长期抹芽摘心与冬季休眠期修剪。修剪的主要目的是调整树形结构,促进多分枝多开花、多次开花、老树更新、延长花期,达到主干矮,分枝低而均匀紧凑,生长整齐,树冠开心,通风透光。在栽植较大的紫薇时,栽前要重剪,可按栽培需要定统一高度的主干,把上部树冠全部剪掉,这样新发的树冠长势旺盛且整齐美观。在紫薇幼树期间,应随时将茎干下部的侧芽摘除,以使顶芽和上部枝条能得到较多的养分而健壮生长,早日形成完整树冠。在生长季节,应及时剪除残花及枝条,促发新枝以延长花期。

花芽在当年生枝上形成,花序开在新枝顶端。花芽形成速度快。因此,轮流修剪可促进多次抽生新梢,多次开花。秋冬花谢后进行1次强修剪,疏剪过密枝、细弱枝、重叠枝、徒长枝、内膛枯枝、病虫枝。重剪主侧枝、延长枝,压缩老枝,使春季萌芽分枝多,开花早。春季新梢生长10~15cm时,保留8~10cm长摘心,集中养料,促进分枝,增加花枝量。5月底至6月上中旬,第1次花谢后剪去花枝上部,留壮芽,使下部腋芽萌发,再生新梢孕蕾。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第2次开花。花谢后及时剪除残花,积累营养,促进新枝花芽分化。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可第3次开花。这样,反复轮次修剪,相应增施肥料。生长期每月施稀薄饼肥液1~2次,花谢后增加肥量,7~9月盛花期每7~10d施1次液肥,每10~15d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每次花谢后随时剪去残花,防止结果,减少养料消耗。3园林应用

在建筑物前、庭院内、池畔、河边、草坪中、公园小径两旁及植物造景中栽培均很适合。可片植、丛植、体现鲜艳热烈的气氛或与常绿树种配置,构成多彩画面。因其枝干极耐修剪,枝条柔软,便于攀扎,寿命长久,又常被用于盆景、桩景制作。紫薇花形多皱而奇特,还是很好的切花品种;对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能吸滞粉尘,又是工厂矿区绿化的好树种。

4参考文献

[1]顾翠花,张启翔.紫薇的繁殖栽培[J].中国花卉园艺,2007(10):21-22.

繁殖栽培范文篇4

论文摘要紫薇是盛夏极有观赏价值的花木,有播种和扦插两种繁殖方式,栽培管理中要特别注意修剪。紫薇园林用途广泛。

紫薇为千屈菜科紫薇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皮光滑洁净,老后表皮片状剥落。树形优美,枝干多扭曲,小枝幼时略成四棱。单叶互生或对生,椭圆形至长卵圆形,长3~7cm,几无柄,端尖或钝。圆锥花序顶生,长6~20cm,花多为紫色或粉色。花瓣皱褶,花萼绿色,平滑。雄蕊多数,不等长。花朵繁密,花期7~9月,开花时正值夏日少花季节。蒴果圆球形,果熟9~10月。

紫薇喜温暖湿润,喜阳光而稍耐阴,有一定的抗寒力和耐旱力;喜生于石灰性土壤和肥沃的沙壤土;在粘性土壤中也能生长,但速度缓慢,在低洼积水的地方容易烂根;对二氧化硫、氟化氢及氯气的抗性都较强;萌蘖性强,生长较慢,寿命长。

紫薇有几个变种,如银薇,花为白色,或略带淡紫色;翠薇,花淡紫色,生长势较弱;红薇,花桃红色等。

1繁殖

1.1播种繁殖

在10~11月采下蒴果,经晾晒,果实开裂,去皮净种。翌春3月在沙质壤土上条播或撒播。播前深翻、细耙、整平、湿润,播后覆土1~2cm,15~20d即可出土。在小苗生长期,要保持土壤湿润。当苗长到15~20cm高时,施硫酸铵150kg/hm2,以后每隔20d施1次。如果养护管理得当,秋季即可开花,翌春即可定植。

1.2扦插繁殖

在春季萌芽前选一至二年生旺盛枝条,剪成长为15~20cm的插穗,选取疏松、排水通气良好的沙质壤土作插床,插深为插条的2/3;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苗床,并用苇帘遮荫,注意保湿,成活率可达85%~90%。紫薇老干扦插繁殖,可于早春选三年生以上枝干截成20~30cm的插条,插深为15~20cm,插后保湿,当年也可生根发梢,翌春整形栽植,培育成苗,可用此法培育树桩盆景。另外,紫薇还可于春季萌芽前利用根部蘖生小苗进行分株繁殖。

2栽培管理

2.1栽植

紫薇栽植在春季进行,裸根栽植即可。植苗时要保持根系完整。栽前施足基肥,肥料用腐熟的人粪尿、圈肥、厩肥及堆肥均可。栽植地点应选择阳光充足、湿润肥沃的壤土。定植后的头3年,每年冬季或春季萌芽前在根部穴状施肥10~15kg(以堆肥等有机肥为主)。成活后的紫薇,每年春季浇水3~4次,花期浇水1~2次,在寒冷地区,封冻前浇1次封冻水,雨季要排涝。

紫薇的主要病虫害有白粉病、煤污病、绒蚧、长斑蚜等,应及时防治。

2.2修剪

紫薇萌芽力强,极耐修剪,一般分生长期抹芽摘心与冬季休眠期修剪。修剪的主要目的是调整树形结构,促进多分枝多开花、多次开花、老树更新、延长花期,达到主干矮,分枝低而均匀紧凑,生长整齐,树冠开心,通风透光。在栽植较大的紫薇时,栽前要重剪,可按栽培需要定统一高度的主干,把上部树冠全部剪掉,这样新发的树冠长势旺盛且整齐美观。在紫薇幼树期间,应随时将茎干下部的侧芽摘除,以使顶芽和上部枝条能得到较多的养分而健壮生长,早日形成完整树冠。在生长季节,应及时剪除残花及枝条,促发新枝以延长花期。

花芽在当年生枝上形成,花序开在新枝顶端。花芽形成速度快。因此,轮流修剪可促进多次抽生新梢,多次开花。秋冬花谢后进行1次强修剪,疏剪过密枝、细弱枝、重叠枝、徒长枝、内膛枯枝、病虫枝。重剪主侧枝、延长枝,压缩老枝,使春季萌芽分枝多,开花早。春季新梢生长10~15cm时,保留8~10cm长摘心,集中养料,促进分枝,增加花枝量。5月底至6月上中旬,第1次花谢后剪去花枝上部,留壮芽,使下部腋芽萌发,再生新梢孕蕾。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第2次开花。花谢后及时剪除残花,积累营养,促进新枝花芽分化。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可第3次开花。这样,反复轮次修剪,相应增施肥料。生长期每月施稀薄饼肥液1~2次,花谢后增加肥量,7~9月盛花期每7~10d施1次液肥,每10~15d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每次花谢后随时剪去残花,防止结果,减少养料消耗。

3园林应用

在建筑物前、庭院内、池畔、河边、草坪中、公园小径两旁及植物造景中栽培均很适合。可片植、丛植、体现鲜艳热烈的气氛或与常绿树种配置,构成多彩画面。因其枝干极耐修剪,枝条柔软,便于攀扎,寿命长久,又常被用于盆景、桩景制作。紫薇花形多皱而奇特,还是很好的切花品种;对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能吸滞粉尘,又是工厂矿区绿化的好树种。

4参考文献

[1]顾翠花,张启翔.紫薇的繁殖栽培[J].中国花卉园艺,2007(10):21-22.

繁殖栽培范文篇5

泡桐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用材树种,它生长迅速、树杆通直高大,可以在短时期内长成大材。桐材材色浅、结构均匀、纹理美观、隔潮性、声学性好、油漆染色良好、密度低,广泛用于家具、乐器制造、航空、人造板生产、造纸、包装等许多领域,也是重要的出口木材。泡桐树体高大,形态美观,也是常用的四旁绿化树种。

二、生态学特性

泡桐原产我国,分布于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垂直分布,河南达1400米,云南达3000米。全国有9种4变种4类型,我县自然分布的有白花泡桐、红花泡桐。白花泡桐,乔木,高达40米,胸径达2米以上。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生于低海拔的山坡、林中、山谷及荒地,越到西南分布越高,最高可达**0米。极喜光,为强阳性树种;喜湿怕淹,特别在迅速生长期,要求有充足的水分。地下水位过高,土壤透气性差,地下水位过低,易造成表土干旱,均不利于泡桐生长。白花泡桐只有在土层深厚、肥沃、土壤疏松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其速生的特性,在粘重的土壤上生长不良。土壤pH6~7.5左右为好,pH8.5以上,白花泡桐生长受到抑制。

白花泡桐最适立地条件

因子最适条件概述

海拔分布高在240m,多选作四旁绿化及丘陵地区造林树种

温度最适生长日均温在24~29℃之间,此期持续时间越长,对生长越有利。能耐-10~(-15)℃的低温

坡向阳坡最适宜

坡位坡度<30°时,全坡可造林,坡度在30~45°之间时,中坡以下造林,坡度>45°时,山坡下部、山脚造林

土壤肥力喜肥沃土壤

表土层厚表土层大于15cm

全土层厚活土层厚度>50cm

土壤pHpH适宜范围4.5~6.5最适pH5.5左右

石砾含量<30%

土壤松紧度喜疏松土壤,在粘重土壤上生长不良

其它地下水位高于1.5m时,一般不宜栽植泡桐

三、育苗

1、播种育苗

采种10月中旬前后,当蒴果呈黄褐色,个别开始开裂时,为适宜采种期。选择生长健壮、树干通直、无丛枝病、树龄在8年生以上的优良单株做采种母树。蒴果采集后,晾半月左右,果皮开裂、种子脱出、除去杂质、再晾五天左右,装入袋内,置于通风干燥处贮藏。泡桐种子千粒重0.2~0.4克,每公斤有种子250~500万粒。成熟的种子发芽率一般在50~60%,最高达80%左右。

整地作床选择灌溉方便、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疏松肥沃的沙壤土做圃地。圃地选好后,冬季深翻,施足基肥,春季浅耕细耙,作床。整地要求做到床面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便于排水。苗床采用高床为好,结合作床,每亩施硫酸亚铁5公斤,进行土壤消毒。苗床作好后,床面要适当镇压,刮平,灌水一次,防止以后浇水时床面下陷,凹凸不平。

浸种催芽浸种催芽是为了播种后出苗快而整齐。具体方法是:用40℃的温水浸种,并不停搅动至自然冷却,再继续浸泡24小时,取出放入盆内,放在28℃左右的温暖处催芽。在催芽过程中,每天用温水冲洗1~2次,并不断翻动。4~5天后,当有5%左右的种子开始发芽,露出白尖时,即可播种。种子发芽不可过长,否则会因播后温度下降发生“回芽”而失败。为减少病害发生,可用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分钟,再用冷水冲洗,以消灭种子上的杂菌,减轻丛枝病和炭疽病的危害。泡桐种子萌发需要光照条件,浸种一天后晒1天,可有效促进发芽,提高发芽率。

播种泡桐播种育苗有大田直播、温床育苗移栽及营养钵育苗移栽3种,大田直播因出苗晚、出苗率低、苗木参差不齐、用工多、成本高已不为生产所用,后两种方法效果好,而被广泛采用。播种时间一般在2月上旬至3月上旬为好,采用塑料薄膜复盖育苗,播种期可提早1个月左右。

温床育苗移栽的具体作法是:作成宽1米,高30厘米,长10米的苗床,苗床间隔40~50厘米作步道。播种前灌跑马水,使水份渗透床面,并及时排除积水。播种可采用散播或条播,播后覆盖细土或焦泥灰,也可1亩用1kg种子拌**kg焦泥灰,然后播种,播后不再覆土。播后即在床面用竹片等作成弓架,上面覆盖塑料薄膜,床面周围用土压紧,保持床面温度和湿度。要经常观测床内温度变化,发芽后,床内温度不超过35℃,温度过高时,要及时打开两头塑料薄膜、通风降温。随着气温的升高,白天可适当揭开薄膜,使幼苗得到锻炼。移栽前全部去掉薄膜,进行锻炼,使幼苗适应露地条件。遇到干旱时,要勤灌跑马水,保持床面表土湿润。当苗木长到三对真叶时,如过密应分次间苗,待长到4~5对真叶时,即可移栽,移栽最好选在阴天,将3~4株苗同时带土起苗栽入一个穴内,栽后及时浇定根水。栽后5~7天桐苗恢复生长,成活率可达90%以上。

营养钵阳畦育苗移栽:营养钵育苗的优点是可提前育苗、便于管理,还可解决因移栽断根所造成的幼苗死亡和蹲苗等问题,具体方法是:用营养土加水湿润后制成直径7厘米,高10厘米左右的圆柱形营养钵(也可将营养土装入纸袋或塑料容器内作成营养袋),将营养钵整齐地排列于阳畦内,使钵顶水平,喷水湿透钵体,然后在每个钵内播下催好芽的种子4粒左右,然后用细土覆盖,厚2~4毫米,最后覆盖塑料薄膜。播种后要保持床内土壤湿润,温度控制在30℃左右,超过35℃时要及时通风降温。夜间温度低时可加盖草。随着苗木的生长和外界气温的升高,逐渐延长通风时间,苗木长到3~4对真叶时,白天全部揭去塑料薄膜,进行炼苗,同时要及时间苗,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大部分幼苗长到4~5对真叶、苗高10~15厘米时,即可移栽。移栽时将营养钵放入定植穴内,覆土与钵顶平。一般10米2左右的苗床,可移栽1亩大田,幼苗长到5~6对真叶时,即可定苗。

移栽后的密度是否适宜十分关键,密度过大,苗木细弱,木质化程度差,冬季易大量干梢,降低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生产实践证明,以每亩留苗666~1000株为宜。

苗期管理:幼苗生长期,容易遭受立枯病、地老虎、蛴螬等病虫危害,应及时开展病虫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150~**倍的波尔多液,及时拔除病株。对害虫可用药物进行诱杀,必要时应结合人工捕杀。必需及时间苗除草,从2~3对真叶开始,每10天间苗除草一次,使移栽前床内密度保持5~6厘米。移栽后,为使苗木提早进入旺盛生长期,要加施追肥,追肥应本着早施、勤施的原则,尤其在旺盛生长期多施追肥,促使旺长。一般从6月中旬起每隔20天左右追施速效氮肥一次,还可结合病虫防治加0.3~0.5%的尿素进行根外追肥。霉雨季节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积水和病害蔓延,干旱时要及时灌水,每次灌水后及时深锄培土,保持土壤蔬松湿润,促进苗木生长。9月份,停止浇水施肥,防止苗木徒长,提高木质化程度。

2、埋根育苗

苗圃地选择与整地: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沃、地下水位在1.5~2.0米以下的沙壤土或壤土地,地下水位过高或土质粘重的粘土地不宜选作苗圃地。圃地还应向阳背风,以免造成风折、风倒、苗干弯曲。不能选择重茬地育苗,应选择没有严重地下害虫的地方,并尽量远离泡桐大树,以免传播病害。圃地选好后,在秋冬季节深翻40~50厘米,翻后不耙,第二年春季解冻后再进行浅耕细耙,平整土地,结合浅耕,每亩施农家肥500公斤,过磷酸钙25~40公斤,有条件的还可加施饼肥25~50公斤。农家肥和饼肥应充分腐熟后施入。每亩施50%锌硫磷颗粒剂1~1.5公斤,硫酸亚铁10~15公斤,进行土壤消毒。然后作成高垄苗床,垄底宽40~50厘米,高20~30厘米,垄距依行距而定,一般为1米左右。

种根选择:种根最好选择1~2年生苗根,生产上一般不用大树根育苗。根穗长度15~18厘米,径粗1~3厘米。种根采集时间从落叶后到发芽前均可进行,一般都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挖出的桐根按长15~18厘米、粗1厘米以上,剪成上平下斜的根穗。剪口要平滑、无损伤。剪好的根按粗细分级,50根一捆,并及时凉晒1~3天至切口不粘土,以防烂根,种根不要堆成大堆,以免发霉。

催根催芽处理:催根的目的是利用提高温度的方法,促使种根不定芽和不定根的分化,达到宿短幼苗的出土时间、出苗齐。试验证明:种根通过催芽处理,埋根后幼苗可提前半个月左右出土,出苗率可提高10%以上,苗高和地径分别可提高40%和20%左右,有效地提高了苗木的数量和质量,达到1年出圃壮苗的目的。泡桐的催根方法很多,当前常用的有阳畦催芽和温床催芽。

阳畦催芽:选择向阳背风的地方,挖一个宽1.5米,深30厘米,东西方向的阳畦,畦底铺5厘米的湿沙,将种根大头向上,单根直立于坑内,种根间填充湿沙,上盖塑料薄膜,10~15天即可发芽,芽长1厘米左右,即可育苗。

温床催芽:3月中、下旬,在向阳背风、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挖一东西方向的坑,坑宽1米,深60厘米,长度依种根多少而定。床北筑高30厘米的矮墙,南筑10厘米高的矮墙,东西墙与南北墙顺接,呈斜坡形,南墙外挖一排水沟。在坑内填20~30厘米厚的由40%麦秸和60%牛粪等组成的酿垫物,加水拌匀,摊平踏实,然后覆盖3厘米厚细湿沙土层。将种根大头向上、散开均匀排于坑内,种根间用湿沙或湿土充填,种根上覆盖细砂土3~5厘米,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床温应保持20~30℃之间,超过35℃时应掀开薄膜降温。桐根7~10天即可愈合萌动,15天左右当芽长至1厘米时,即可育苗。坑内覆盖的湿土,含水量应在15%左右,即手握成团,触之即散。所盖塑料薄膜不能漏气,否则保温作用下降。夜间加草,保温效果更好。

埋根时间与方法:泡桐埋根时间一般在3月上中旬,在垄上按株距挖好穴,将种根大头向上直立穴内,顶端埋入土中1厘米,两边土壤压实,使种根与土壤密接,催过芽的种根,如芽长到5厘米以上,埋根时应将芽露出地面。

育苗密度对苗木质量影响极大,应根据育苗目标、土壤肥力和管理条件而定,如要培养苗高4米左右,地径6厘米以上的壮苗,埋根密度以1×1米或1×1.2米为宜,每亩埋根667~556株。要培养更大的苗木,如杆高5米以上的壮苗,则可用1.2米以上的行距。

为使苗木提前出苗,延长生长期,提高苗木质量,在埋根后进行地膜覆盖,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覆膜一般在埋根后随即进行,用厚0.0015毫米透明地膜,顺垄铺于垄面,拉紧、铺平、封严、压实、严防漏气。地膜育苗埋根时间可稍早于一般埋根,在管理方面应注意:①育苗前土壤要有充足的底墒;②在幼苗出土阶段必须每天检查出苗情况,发现幼苗开始出土,应立即破膜,并用湿土将口封好,否则幼苗易烧死;③增施基肥,提前追肥。

苗期管理:幼苗出土长至10~20厘米时定苗,每个根穗上保留一个健壮的幼芽,其余除去。5月下旬到8月下旬这段时间,为埋根苗的旺盛生长期。因此,这一时期是培育壮苗的关键时期,应及时施追肥,第一次在5月底前,每株施稀释人粪尿1.5公斤左右,或硫酸铵每亩30公斤。第二次在6月中下旬,每亩施硫酸氨40~50公斤,一般离苗木20~30厘米外开穴或挖沟施入,施后封土,土壤干燥时要浇水。此外还可用0.1~0.2%的尿素水溶液进行根外施肥。7月中旬追施尿素或硫酸氨一次,施肥量可大些,8月上旬可施一次磷钾追肥,促进苗木木质化,9月上旬以后,苗木高生长逐渐结束,各部组织不断充实,不必再浇水施肥,以免引起苗木后期徒长。花泡桐及其杂种后代,容易从叶腋萌发副稍,应及时抹掉。在整个苗木生长过程中,应作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别是金龟子、地老虎、炭疸病等病虫害,注意排水防涝,及时中耕除草。

四、造林

1、造林地选择:泡桐喜肥、喜土层深厚通气性好的土壤,同时又怕盐碱、怕水淹、极喜光,造林时选择湿润肥沃、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壤土或砂壤土作为造林地较为适合,也可在土层深厚、湿润肥沃的壤土至砂壤土的山地、坡地上造林,但应避免在风口造林。

2、整地方式

①穴状整地:穴状整地时,穴的规格因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不同而异。深度一般是0.5~1.0米,在土壤比较粘重板结的情况下,整地深度要大些,通常是0.8~1.0米,在土质疏松的情况下,深度可小些,通常是0.5~0.8米。方形穴的宽度一般在0.8~1.0米,圆形穴的直径一般是0.6~0.8米。穴状整地的规格不同,泡桐幼树生长量有一定差异,特别在山区,穴状整地越深,泡桐幼树生长量也越大。据四川农学院调查,整地深度达1米时,造林当年的泡桐幼树,比整地深度50厘米时,胸径生长量大56.1%,主干高增加68.9%。在平原地区,穴状整地分3个步骤:

第一是挖穴。挖穴时间因土壤条件不同而异,一般土壤可在造林前一个月挖为宜,特别粘重或板结的土壤在冬前挖穴效果更好。挖穴时要注意把不同层次的土壤分别堆放。

第二是填土。填土深度根据苗木根系大小而定,生产中一般填至离穴沿30~50厘米左右。填土时应先将表层土填入,再依次中层土和底层土,填土后要用脚把填入穴内的虚土踩实,并将其上表面作成馒头形。

第三是灌底水。造林前,如填入穴内的虚土不够踏实,还应灌一次底水,使穴内虚土充分踏实,避免造林后苗木断根或倒伏,影响苗木生长。灌底水后,要凉穴几天,以免造成苗木烂根。

②鱼鳞坑整地:山地一般可采用鱼鳞坑整地。鱼鳞坑整地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先将坑面挖成水平,破土圆面直径约1.0米左右;第二步:在坑的作一高约10厘米的土埂;第三步:在坑内挖穴松土,深度一般0.5~1.0米;第四步:在坑内靠山坡上部的一面作一月牙形蓄水沟,蓄水沟的大小因土壤水分情况而异,严重干旱地区蓄水沟可大些,深度0.5米、宽0.2米、长0.7米左右。

③水平带整地:水平带整地适用于水肥条件较好的缓波地,水平带整地的带宽因立地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带宽为1.0~2.0米,坡度较大时,带宽可小些,坡度较小时,带宽可大些。整地深度一般30~50厘米,水平带整地的带间距离因造林行距而定,一般是3~7米。

④撩壕整地:撩壕整地比水平带整地在改善土壤条件、保持水土、促进泡桐生长方面有更大的优越性。据河南省石曼滩林场试验,撩壕整地与水平带整地相比较,3年生泡桐幼树树高生长量大22.4%,胸径生长量大42.9%,冠幅大37.5%。

撩壕整地的带面宽度和带间距与水平带整地相似,整地分3步:

第一步:先挖水平带;第二步:在水平带的外侧作高度和宽度分别约15cm的土埂;第三步:在土埂内挖壕,深度0.5~1.0米。

3、造林密度

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造林密度与泡桐种类、经营目的、立地条件、造林地类型等因子有关,根据科学试验和各地生产实践经验,泡桐的造林密度有以下几种:

在路旁、渠旁、河旁,泡桐可成行栽植。单行栽植,株距以3~5米为好;双行栽植,株距可采用3×3米或3×5米三角形配置。

在村旁、宅旁进行带状或块状栽植时,初植株行距3×3米或4×4米,及时进行间伐,调整密度,保证泡桐正常生长。

山地人工纯林,可采用3-6×3-6米,多采用5×5米,每亩26株。

泡桐可以和毛竹进行混交,在桐竹混交林中,泡桐造林密度以每亩13株左右为宜。

4、造林季节

植苗造林从落叶到树液流动前的整个休眠季节都可进行。我省多在春季二、三月份造林。有一种带叶栽泡桐的方法,试验证明,其幼树生长比春季造林的好。它一般是在10月中下旬泡桐开始落叶但又未全部落叶时进行栽植。

5、造林方法

泡桐的造林方法有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埋根造林、插干造林等,而植苗造林是一种主要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所用苗木,一般为一年生或二年根一年干的平茬苗,苗高在4米以上,地径在5厘米以上。山地造林,大苗易招风摇摆,采用“栽小苗平茬培育高干”的办法,效果很好。小苗高度1米左右,平茬后,1年主干高达3.2米。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方,可采用埋根造林。

栽植时,泡桐不能栽得太深,栽得太深幼树生长不旺,一般栽植深度是以苗木根颈处低于地表10厘米左右为宜,要进行高培土,以防苗木倒伏。苗木根系要理顺,让其按自然的方向放于栽植穴中,避免根系卷曲,更不能窝根。要防止苗木根系架空,苗木放入栽植穴中后,由一人用手把苗木扶直,另一人把细土轻轻填入苗木的根系中,待根系中填满虚土后,再用脚轻轻把虚土踩实,然后再向根系周围和上面填土,这样可以防止根系架空,穴中填满土后,用脚把虚土踩实,但不要用力猛踩或用木棍等捣砸,防止伤根影响成活。土壤干燥时,栽后要立即灌一次透水,保证土壤与根系密接,保证成活率。

六、抚育管理

1、修枝间伐泡桐定植5~6年后,树冠扩大,为促进泡桐生长,要及时进行修枝。修枝在早春萌动前进行最好,修枝要适当、修枝切口一定要平滑以利伤口愈合,保证泡桐的正常生长。当林分进入完全郁闭、林木生长发育尚未受到影响、林木分化还没有表现出来以前,即可进行间伐,间伐要考虑造林密度的大小,间伐材的利用等因素,造林密度为3×3米,4×4米,4×5米或5×5米的泡桐片林,可采取隔行间伐或隔株间伐。

2、高干培育高干培育是加快泡桐生长、提高木材利用率和材质规格的重要技术措施。泡桐高干培育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平茬法、抹芽法、目伤接干法和平头法。

平茬法一般进行一次,在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连续二次平茬较一次或三次平茬效果好。平茬方法是:对出圃的苗木,由于苗木小,或干形不良,或由于病虫害生长不良的苗木,可在造林后连续进行二次平茬,平茬时间以春季树液流动前进行较好。选晴天在靠近地面处用利刃截断、截面尽可能平,防止劈裂。平茬以后要扒土凉茬3~4天,以后用土覆盖,封土厚度一般是3~4厘米。萌条长至10~15厘米时,留一株生长最好的,其余全部除去。连续二次平茬的泡桐主干高比不平茬和一次平茬的增加1.0~1.5倍,胸径生长也比不平茬和一次平茬的增加。平茬的泡桐,树干通直圆满,提高了桐材的等级和经济价值。

3、施肥

施肥的方法有施基肥和施追肥两种,基肥一般采用腐熟的厩肥,堆肥或混合肥,于穴状整地时,和表土混合均匀后填入穴内,每株15~25公斤,或用饼肥1~2.5公斤。追肥一般在4~6月份施用,可用各种速效肥,也可用腐熟后的土杂肥和人粪尿等。施用方法是在离树干基部50~70厘米挖26~30厘米深的圆形沟,然后均匀施入肥料,复土封盖。但要注意,挖沟时不要伤桐根,不要使肥料附着树干或主根。施肥量要合理,以氮肥为例,5~7年生每株0.5公斤,8~10年生每株1.5~2公斤,11~15年生每株2~2.5公斤。

繁殖栽培范文篇6

关键词:裂叶榆;嫁接;管理裂叶榆

(Ulmuslaciniata(Trautv.)Mayr.),又名青榆、大青榆等。裂叶榆的木材质优质,纹理美观,硬度大,是乐器、高档家具、轮船、飞机等,不可多得的优质装饰材料。裂叶榆姿态优美,枝叶美观,是北方地区优质的绿化树种,是公园、学校、机关、庭院等绿化的首选,孤植或和其它树种搭配种植,景色宜人,极具观赏性。裂叶榆还能药用,是良好的消毒和杀虫剂。现代科学研究裂叶榆具有净化空气,吸收有毒气体等功效等等,扩大人工栽培,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1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最高达28.5m。树皮浅灰色,具裂纹,表皮片状。小枝绒毛,深灰色。芽椭圆形。叶卵圆形,渐尖,长5.5~17.5cm,宽2.1~4.3cm,叶表具绒毛,叶柄长1.8~2.6cm。聚伞形花序,翅果,圆形,长1.3~2.3cm,宽1.2~1.6cm,无绒毛,果梗短,无绒。花果期5~6月。果期6~7月。

2产地生境

裂叶榆具有很强的抗性,喜光,耐荫,耐干旱,耐瘠薄等特性。排水好、沙壤土、土壤深厚、腐殖质肥沃的地方生长良好。

3分布

中国东北三省分布广泛,内蒙古、河北等地也有分布,国外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均有分布。

4嫁接繁殖

4.1砧木砧木生产上通过白榆(UlmuspumilaL.)种子直播育苗,进行培育。4.1.1采种。当榆树种子成熟时,北方地区5月末6月初种子成熟,及时采种,采种后经过清水筛选,清除杂质,去掉种翅,取出种子,放置阴凉处干燥。4.1.2种子催芽。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提高播种出苗率。催芽方法,采用室内混沙变温处理。按照种子和细1∶2进行混合,湿度65%,室内湿度65~70%,室内温度1~5天22~25℃,5~10天25~27℃。室内1天通风2~3次,通风后调节室内湿度和温度。每天翻动种沙1~2次,防止种沙霉变。种子经催芽处理后8~12天,当45%种子发芽时,即可播种。4.1.3播种4.1.3.1选地、整地:选择排水良好,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腐殖质肥沃的地块,进行秋整地。整地前施足腐熟的农家肥,亩施肥800kg,均匀施肥后,深翻45cm,整平、耙细,做大垄,垄高50cm,垄宽90cm。4.1.3.2播种:播种采用条播。在大垄上开深2.5cm的沟,亩播种量1.9kg,行距35cm,播种后覆盖2cm后的细土,木滚压实。4.1.3.3覆膜:播种后为了提高发芽率和土壤保墒,生产上采用覆盖地膜的方法。增产增效。覆盖地膜3天后,把地膜上面割开和播种沟同步的口,利于出苗。4.1.4苗期管理4.1.4.1揭膜:75%种子发芽出苗后,即可揭膜,揭膜时一定要小心操作,避免伤及苗木。4.1.4.2水分调节:根据天气和土壤商情调节水分,做到苗床见干见湿,干旱天气增加浇水次数,浇水时选择早上或者完上进行,雨季及时排涝。越冬前浇1次封冻水。4.1.4.3间苗:当幼苗长到8cm以上时,即可间苗定植,株行距25cm×35cm,结合间苗,补栽缺苗地块。间苗的原则是去劣留优。间苗补苗后补1次透水。4.1.4.4除草、松土:结合间苗进行除草和松土,除草和松土的原则是除早、除小,防止伤及苗木。4.1.4.5施肥:苗木进入旺盛生长期,亩补施复合肥50kg,施肥时选择晚上进行,施肥后,浇1次小水。遇到干旱天气,补施叶面肥,亩施复合叶面肥20kg,早上进行叶面施肥。4.2接穗4.2.1接穗选择。选择健康生长健壮的裂叶榆母树进行接穗采集,选取1年生生长良好,芽饱满枝条,进行接穗采集,每个接穗必须带2~3个饱满的芽,采集后截成25cm长。4.2.2接穗处理。接穗采集后必须马上进行处理,保持接穗活性。接穗采集截断后两端蜡封,塑料袋包装,贴标签。放置3~5℃室内,湿度85%~90%。4.3嫁接嫁接时间,北方地区4月初砧木树液开始流动时进行。嫁接方法采用“T”型芽接。操作方法:在砧木上用嫁接刀割开1个“T”型的缺口,用嫁接刀尖轻轻剥开外皮,把接穗上的芽点的上方横切1刀,刀口是接穗枝条直径的1倍长,之后用嫁接刀从芽点下方斜向下切入,最后跟横向的刀口汇合,把芽点剥下来,剥下的芽眼和部分外皮形状形成一个三角形,将三角形的尖端向下,芽点朝上,插入砧木上的“T”型缺口,压紧,芽点上方稍微留白,露出砧木上的一点木质部,马上用嫁接绑带缚紧,芽眼一定要露出,其余部分缠紧,不留一点缝隙。嫁接完成。

5嫁接后管理

嫁接完成后的管理至关重要,管理好坏直接影响成活率。5.1去除绑带嫁接1周后,嫁接苗开始萌芽,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及时挑破萌芽初的绑缚薄膜,保证发芽生长,破膜,当嫁接苗确认成活后,去除嫁接部位的塑料薄膜绑缚。5.2抹芽嫁接苗成活后,逐渐进入旺盛生长期,要及时抹除嫁接苗的萌蘖芽,保留1个健壮芽即可,保证嫁接苗营养供给。5.3固定嫁接苗成活后,弱不禁风,大风天气之前,一定要对嫁接苗进行固定,防止大风刮断树苗。5.4浇水嫁接后苗圃地要保持土壤湿润,见干见湿,缺水要及时浇水,浇水要浇透,遇到干旱天气,增加浇水次数。5.5施肥嫁接苗成活后,进入快速生长期,追施追施复合肥80kg/667m2,苗木木质化之前,追施磷酸二铵35kg/667m2。遇到干旱天气,追施氮磷钾复合叶面肥25kg/667m2。选择清晨进行叶面追肥,一定要均匀施肥,防止施肥不均叶面烧伤。5.6松土、除草松土和除草要结合进行,除草要及时,防止杂草丛生影响苗木生长,浇水之后,容易造成土壤板结,浇水后待土壤见干见湿后,进行松土,松土时防止伤及苗木根系。

6病虫害防治

繁殖栽培范文篇7

泡桐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用材树种,它生长迅速、树杆通直高大,可以在短时期内长成大材。桐材材色浅、结构均匀、纹理美观、隔潮性、声学性好、油漆染色良好、密度低,广泛用于家具、乐器制造、航空、人造板生产、造纸、包装等许多领域,也是重要的出口木材。泡桐树体高大,形态美观,也是常用的四旁绿化树种。

二、生态学特性

泡桐原产我国,分布于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垂直分布,河南达1400米,云南达3000米。全国有9种4变种4类型,我县自然分布的有白花泡桐、红花泡桐。白花泡桐,乔木,高达40米,胸径达2米以上。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生于低海拔的山坡、林中、山谷及荒地,越到西南分布越高,最高可达2000米。极喜光,为强阳性树种;喜湿怕淹,特别在迅速生长期,要求有充足的水分。地下水位过高,土壤透气性差,地下水位过低,易造成表土干旱,均不利于泡桐生长。白花泡桐只有在土层深厚、肥沃、土壤疏松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其速生的特性,在粘重的土壤上生长不良。土壤pH6~7.5左右为好,pH8.5以上,白花泡桐生长受到抑制。

白花泡桐最适立地条件

因子最适条件概述

海拔分布高在240m,多选作四旁绿化及丘陵地区造林树种

温度最适生长日均温在24~29℃之间,此期持续时间越长,对生长越有利。能耐-10~(-15)℃的低温

坡向阳坡最适宜

坡位坡度<30°时,全坡可造林,坡度在30~45°之间时,中坡以下造林,坡度>45°时,山坡下部、山脚造林

土壤肥力喜肥沃土壤

表土层厚表土层大于15cm

全土层厚活土层厚度>50cm

土壤pHpH适宜范围4.5~6.5最适pH5.5左右

石砾含量<30%

土壤松紧度喜疏松土壤,在粘重土壤上生长不良

其它地下水位高于1.5m时,一般不宜栽植泡桐

三、育苗

1、播种育苗

采种10月中旬前后,当蒴果呈黄褐色,个别开始开裂时,为适宜采种期。选择生长健壮、树干通直、无丛枝病、树龄在8年生以上的优良单株做采种母树。蒴果采集后,晾半月左右,果皮开裂、种子脱出、除去杂质、再晾五天左右,装入袋内,置于通风干燥处贮藏。泡桐种子千粒重0.2~0.4克,每公斤有种子250~500万粒。成熟的种子发芽率一般在50~60%,最高达80%左右。

整地作床选择灌溉方便、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疏松肥沃的沙壤土做圃地。圃地选好后,冬季深翻,施足基肥,春季浅耕细耙,作床。整地要求做到床面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便于排水。苗床采用高床为好,结合作床,每亩施硫酸亚铁5公斤,进行土壤消毒。苗床作好后,床面要适当镇压,刮平,灌水一次,防止以后浇水时床面下陷,凹凸不平。

浸种催芽浸种催芽是为了播种后出苗快而整齐。具体方法是:用40℃的温水浸种,并不停搅动至自然冷却,再继续浸泡24小时,取出放入盆内,放在28℃左右的温暖处催芽。在催芽过程中,每天用温水冲洗1~2次,并不断翻动。4~5天后,当有5%左右的种子开始发芽,露出白尖时,即可播种。种子发芽不可过长,否则会因播后温度下降发生“回芽”而失败。为减少病害发生,可用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分钟,再用冷水冲洗,以消灭种子上的杂菌,减轻丛枝病和炭疽病的危害。泡桐种子萌发需要光照条件,浸种一天后晒1天,可有效促进发芽,提高发芽率。

播种泡桐播种育苗有大田直播、温床育苗移栽及营养钵育苗移栽3种,大田直播因出苗晚、出苗率低、苗木参差不齐、用工多、成本高已不为生产所用,后两种方法效果好,而被广泛采用。播种时间一般在2月上旬至3月上旬为好,采用塑料薄膜复盖育苗,播种期可提早1个月左右。

温床育苗移栽的具体作法是:作成宽1米,高30厘米,长10米的苗床,苗床间隔40~50厘米作步道。播种前灌跑马水,使水份渗透床面,并及时排除积水。播种可采用散播或条播,播后覆盖细土或焦泥灰,也可1亩用1kg种子拌200kg焦泥灰,然后播种,播后不再覆土。播后即在床面用竹片等作成弓架,上面覆盖塑料薄膜,床面周围用土压紧,保持床面温度和湿度。要经常观测床内温度变化,发芽后,床内温度不超过35℃,温度过高时,要及时打开两头塑料薄膜、通风降温。随着气温的升高,白天可适当揭开薄膜,使幼苗得到锻炼。移栽前全部去掉薄膜,进行锻炼,使幼苗适应露地条件。遇到干旱时,要勤灌跑马水,保持床面表土湿润。当苗木长到三对真叶时,如过密应分次间苗,待长到4~5对真叶时,即可移栽,移栽最好选在阴天,将3~4株苗同时带土起苗栽入一个穴内,栽后及时浇定根水。栽后5~7天桐苗恢复生长,成活率可达90%以上。

营养钵阳畦育苗移栽:营养钵育苗的优点是可提前育苗、便于管理,还可解决因移栽断根所造成的幼苗死亡和蹲苗等问题,具体方法是:用营养土加水湿润后制成直径7厘米,高10厘米左右的圆柱形营养钵(也可将营养土装入纸袋或塑料容器内作成营养袋),将营养钵整齐地排列于阳畦内,使钵顶水平,喷水湿透钵体,然后在每个钵内播下催好芽的种子4粒左右,然后用细土覆盖,厚2~4毫米,最后覆盖塑料薄膜。播种后要保持床内土壤湿润,温度控制在30℃左右,超过35℃时要及时通风降温。夜间温度低时可加盖草。随着苗木的生长和外界气温的升高,逐渐延长通风时间,苗木长到3~4对真叶时,白天全部揭去塑料薄膜,进行炼苗,同时要及时间苗,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大部分幼苗长到4~5对真叶、苗高10~15厘米时,即可移栽。移栽时将营养钵放入定植穴内,覆土与钵顶平。一般10米2左右的苗床,可移栽1亩大田,幼苗长到5~6对真叶时,即可定苗。

移栽后的密度是否适宜十分关键,密度过大,苗木细弱,木质化程度差,冬季易大量干梢,降低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生产实践证明,以每亩留苗666~1000株为宜。

苗期管理:幼苗生长期,容易遭受立枯病、地老虎、蛴螬等病虫危害,应及时开展病虫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150~200倍的波尔多液,及时拔除病株。对害虫可用药物进行诱杀,必要时应结合人工捕杀。必需及时间苗除草,从2~3对真叶开始,每10天间苗除草一次,使移栽前床内密度保持5~6厘米。移栽后,为使苗木提早进入旺盛生长期,要加施追肥,追肥应本着早施、勤施的原则,尤其在旺盛生长期多施追肥,促使旺长。一般从6月中旬起每隔20天左右追施速效氮肥一次,还可结合病虫防治加0.3~0.5%的尿素进行根外追肥。霉雨季节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积水和病害蔓延,干旱时要及时灌水,每次灌水后及时深锄培土,保持土壤蔬松湿润,促进苗木生长。9月份,停止浇水施肥,防止苗木徒长,提高木质化程度。

2、埋根育苗

苗圃地选择与整地: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沃、地下水位在1.5~2.0米以下的沙壤土或壤土地,地下水位过高或土质粘重的粘土地不宜选作苗圃地。圃地还应向阳背风,以免造成风折、风倒、苗干弯曲。不能选择重茬地育苗,应选择没有严重地下害虫的地方,并尽量远离泡桐大树,以免传播病害。圃地选好后,在秋冬季节深翻40~50厘米,翻后不耙,第二年春季解冻后再进行浅耕细耙,平整土地,结合浅耕,每亩施农家肥500公斤,过磷酸钙25~40公斤,有条件的还可加施饼肥25~50公斤。农家肥和饼肥应充分腐熟后施入。每亩施50%锌硫磷颗粒剂1~1.5公斤,硫酸亚铁10~15公斤,进行土壤消毒。然后作成高垄苗床,垄底宽40~50厘米,高20~30厘米,垄距依行距而定,一般为1米左右。

种根选择:种根最好选择1~2年生苗根,生产上一般不用大树根育苗。根穗长度15~18厘米,径粗1~3厘米。种根采集时间从落叶后到发芽前均可进行,一般都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挖出的桐根按长15~18厘米、粗1厘米以上,剪成上平下斜的根穗。剪口要平滑、无损伤。剪好的根按粗细分级,50根一捆,并及时凉晒1~3天至切口不粘土,以防烂根,种根不要堆成大堆,以免发霉。

催根催芽处理:催根的目的是利用提高温度的方法,促使种根不定芽和不定根的分化,达到宿短幼苗的出土时间、出苗齐。试验证明:种根通过催芽处理,埋根后幼苗可提前半个月左右出土,出苗率可提高10%以上,苗高和地径分别可提高40%和20%左右,有效地提高了苗木的数量和质量,达到1年出圃壮苗的目的。泡桐的催根方法很多,当前常用的有阳畦催芽和温床催芽。

阳畦催芽:选择向阳背风的地方,挖一个宽1.5米,深30厘米,东西方向的阳畦,畦底铺5厘米的湿沙,将种根大头向上,单根直立于坑内,种根间填充湿沙,上盖塑料薄膜,10~15天即可发芽,芽长1厘米左右,即可育苗。

温床催芽:3月中、下旬,在向阳背风、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挖一东西方向的坑,坑宽1米,深60厘米,长度依种根多少而定。床北筑高30厘米的矮墙,南筑10厘米高的矮墙,东西墙与南北墙顺接,呈斜坡形,南墙外挖一排水沟。在坑内填20~30厘米厚的由40%麦秸和60%牛粪等组成的酿垫物,加水拌匀,摊平踏实,然后覆盖3厘米厚细湿沙土层。将种根大头向上、散开均匀排于坑内,种根间用湿沙或湿土充填,种根上覆盖细砂土3~5厘米,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床温应保持20~30℃之间,超过35℃时应掀开薄膜降温。桐根7~10天即可愈合萌动,15天左右当芽长至1厘米时,即可育苗。坑内覆盖的湿土,含水量应在15%左右,即手握成团,触之即散。所盖塑料薄膜不能漏气,否则保温作用下降。夜间加草,保温效果更好。

埋根时间与方法:泡桐埋根时间一般在3月上中旬,在垄上按株距挖好穴,将种根大头向上直立穴内,顶端埋入土中1厘米,两边土壤压实,使种根与土壤密接,催过芽的种根,如芽长到5厘米以上,埋根时应将芽露出地面。

育苗密度对苗木质量影响极大,应根据育苗目标、土壤肥力和管理条件而定,如要培养苗高4米左右,地径6厘米以上的壮苗,埋根密度以1×1米或1×1.2米为宜,每亩埋根667~556株。要培养更大的苗木,如杆高5米以上的壮苗,则可用1.2米以上的行距。

为使苗木提前出苗,延长生长期,提高苗木质量,在埋根后进行地膜覆盖,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覆膜一般在埋根后随即进行,用厚0.0015毫米透明地膜,顺垄铺于垄面,拉紧、铺平、封严、压实、严防漏气。地膜育苗埋根时间可稍早于一般埋根,在管理方面应注意:①育苗前土壤要有充足的底墒;②在幼苗出土阶段必须每天检查出苗情况,发现幼苗开始出土,应立即破膜,并用湿土将口封好,否则幼苗易烧死;③增施基肥,提前追肥。

苗期管理:幼苗出土长至10~20厘米时定苗,每个根穗上保留一个健壮的幼芽,其余除去。5月下旬到8月下旬这段时间,为埋根苗的旺盛生长期。因此,这一时期是培育壮苗的关键时期,应及时施追肥,第一次在5月底前,每株施稀释人粪尿1.5公斤左右,或硫酸铵每亩30公斤。第二次在6月中下旬,每亩施硫酸氨40~50公斤,一般离苗木20~30厘米外开穴或挖沟施入,施后封土,土壤干燥时要浇水。此外还可用0.1~0.2%的尿素水溶液进行根外施肥。7月中旬追施尿素或硫酸氨一次,施肥量可大些,8月上旬可施一次磷钾追肥,促进苗木木质化,9月上旬以后,苗木高生长逐渐结束,各部组织不断充实,不必再浇水施肥,以免引起苗木后期徒长。花泡桐及其杂种后代,容易从叶腋萌发副稍,应及时抹掉。在整个苗木生长过程中,应作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别是金龟子、地老虎、炭疸病等病虫害,注意排水防涝,及时中耕除草。

四、造林

1、造林地选择:泡桐喜肥、喜土层深厚通气性好的土壤,同时又怕盐碱、怕水淹、极喜光,造林时选择湿润肥沃、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壤土或砂壤土作为造林地较为适合,也可在土层深厚、湿润肥沃的壤土至砂壤土的山地、坡地上造林,但应避免在风口造林。

2、整地方式

①穴状整地:穴状整地时,穴的规格因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不同而异。深度一般是0.5~1.0米,在土壤比较粘重板结的情况下,整地深度要大些,通常是0.8~1.0米,在土质疏松的情况下,深度可小些,通常是0.5~0.8米。方形穴的宽度一般在0.8~1.0米,圆形穴的直径一般是0.6~0.8米。穴状整地的规格不同,泡桐幼树生长量有一定差异,特别在山区,穴状整地越深,泡桐幼树生长量也越大。据四川农学院调查,整地深度达1米时,造林当年的泡桐幼树,比整地深度50厘米时,胸径生长量大56.1%,主干高增加68.9%。在平原地区,穴状整地分3个步骤:

第一是挖穴。挖穴时间因土壤条件不同而异,一般土壤可在造林前一个月挖为宜,特别粘重或板结的土壤在冬前挖穴效果更好。挖穴时要注意把不同层次的土壤分别堆放。

第二是填土。填土深度根据苗木根系大小而定,生产中一般填至离穴沿30~50厘米左右。填土时应先将表层土填入,再依次中层土和底层土,填土后要用脚把填入穴内的虚土踩实,并将其上表面作成馒头形。

第三是灌底水。造林前,如填入穴内的虚土不够踏实,还应灌一次底水,使穴内虚土充分踏实,避免造林后苗木断根或倒伏,影响苗木生长。灌底水后,要凉穴几天,以免造成苗木烂根。

②鱼鳞坑整地:山地一般可采用鱼鳞坑整地。鱼鳞坑整地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先将坑面挖成水平,破土圆面直径约1.0米左右;第二步:在坑的作一高约10厘米的土埂;第三步:在坑内挖穴松土,深度一般0.5~1.0米;第四步:在坑内靠山坡上部的一面作一月牙形蓄水沟,蓄水沟的大小因土壤水分情况而异,严重干旱地区蓄水沟可大些,深度0.5米、宽0.2米、长0.7米左右。

③水平带整地:水平带整地适用于水肥条件较好的缓波地,水平带整地的带宽因立地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带宽为1.0~2.0米,坡度较大时,带宽可小些,坡度较小时,带宽可大些。整地深度一般30~50厘米,水平带整地的带间距离因造林行距而定,一般是3~7米。

④撩壕整地:撩壕整地比水平带整地在改善土壤条件、保持水土、促进泡桐生长方面有更大的优越性。据河南省石曼滩林场试验,撩壕整地与水平带整地相比较,3年生泡桐幼树树高生长量大22.4%,胸径生长量大42.9%,冠幅大37.5%。

撩壕整地的带面宽度和带间距与水平带整地相似,整地分3步:

第一步:先挖水平带;第二步:在水平带的外侧作高度和宽度分别约15cm的土埂;第三步:在土埂内挖壕,深度0.5~1.0米。

3、造林密度

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造林密度与泡桐种类、经营目的、立地条件、造林地类型等因子有关,根据科学试验和各地生产实践经验,泡桐的造林密度有以下几种:

在路旁、渠旁、河旁,泡桐可成行栽植。单行栽植,株距以3~5米为好;双行栽植,株距可采用3×3米或3×5米三角形配置。

在村旁、宅旁进行带状或块状栽植时,初植株行距3×3米或4×4米,及时进行间伐,调整密度,保证泡桐正常生长。

山地人工纯林,可采用3-6×3-6米,多采用5×5米,每亩26株。

泡桐可以和毛竹进行混交,在桐竹混交林中,泡桐造林密度以每亩13株左右为宜。

4、造林季节

植苗造林从落叶到树液流动前的整个休眠季节都可进行。我省多在春季二、三月份造林。有一种带叶栽泡桐的方法,试验证明,其幼树生长比春季造林的好。它一般是在10月中下旬泡桐开始落叶但又未全部落叶时进行栽植。

5、造林方法

泡桐的造林方法有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埋根造林、插干造林等,而植苗造林是一种主要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所用苗木,一般为一年生或二年根一年干的平茬苗,苗高在4米以上,地径在5厘米以上。山地造林,大苗易招风摇摆,采用“栽小苗平茬培育高干”的办法,效果很好。小苗高度1米左右,平茬后,1年主干高达3.2米。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方,可采用埋根造林。

栽植时,泡桐不能栽得太深,栽得太深幼树生长不旺,一般栽植深度是以苗木根颈处低于地表10厘米左右为宜,要进行高培土,以防苗木倒伏。苗木根系要理顺,让其按自然的方向放于栽植穴中,避免根系卷曲,更不能窝根。要防止苗木根系架空,苗木放入栽植穴中后,由一人用手把苗木扶直,另一人把细土轻轻填入苗木的根系中,待根系中填满虚土后,再用脚轻轻把虚土踩实,然后再向根系周围和上面填土,这样可以防止根系架空,穴中填满土后,用脚把虚土踩实,但不要用力猛踩或用木棍等捣砸,防止伤根影响成活。土壤干燥时,栽后要立即灌一次透水,保证土壤与根系密接,保证成活率。

六、抚育管理

1、修枝间伐泡桐定植5~6年后,树冠扩大,为促进泡桐生长,要及时进行修枝。修枝在早春萌动前进行最好,修枝要适当、修枝切口一定要平滑以利伤口愈合,保证泡桐的正常生长。当林分进入完全郁闭、林木生长发育尚未受到影响、林木分化还没有表现出来以前,即可进行间伐,间伐要考虑造林密度的大小,间伐材的利用等因素,造林密度为3×3米,4×4米,4×5米或5×5米的泡桐片林,可采取隔行间伐或隔株间伐。

2、高干培育高干培育是加快泡桐生长、提高木材利用率和材质规格的重要技术措施。泡桐高干培育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平茬法、抹芽法、目伤接干法和平头法。

平茬法一般进行一次,在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连续二次平茬较一次或三次平茬效果好。平茬方法是:对出圃的苗木,由于苗木小,或干形不良,或由于病虫害生长不良的苗木,可在造林后连续进行二次平茬,平茬时间以春季树液流动前进行较好。选晴天在靠近地面处用利刃截断、截面尽可能平,防止劈裂。平茬以后要扒土凉茬3~4天,以后用土覆盖,封土厚度一般是3~4厘米。萌条长至10~15厘米时,留一株生长最好的,其余全部除去。连续二次平茬的泡桐主干高比不平茬和一次平茬的增加1.0~1.5倍,胸径生长也比不平茬和一次平茬的增加。平茬的泡桐,树干通直圆满,提高了桐材的等级和经济价值。

3、施肥

施肥的方法有施基肥和施追肥两种,基肥一般采用腐熟的厩肥,堆肥或混合肥,于穴状整地时,和表土混合均匀后填入穴内,每株15~25公斤,或用饼肥1~2.5公斤。追肥一般在4~6月份施用,可用各种速效肥,也可用腐熟后的土杂肥和人粪尿等。施用方法是在离树干基部50~70厘米挖26~30厘米深的圆形沟,然后均匀施入肥料,复土封盖。但要注意,挖沟时不要伤桐根,不要使肥料附着树干或主根。施肥量要合理,以氮肥为例,5~7年生每株0.5公斤,8~10年生每株1.5~2公斤,11~15年生每株2~2.5公斤。

繁殖栽培范文篇8

关键词:引种驯化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生长质量;生物学特征;种植规模

齿瓣石斛为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广西和贵州等省及缅甸、越南、老挝和泰国等国。云南省年平均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平均海拔较高,适用于栽培野生齿瓣石斛的引种和驯化。通过整理云南地区成功引种驯化栽培野生齿瓣石斛的经验,对于进一步扩大齿瓣石斛种植规模,增加当地农户经济收入有着积极作用。

1齿瓣石斛生物学特性分析

齿瓣石斛为多年生附生草本,多悬垂附生于树上,也可生长于半阴半阳的岩石上。茎丛生,多节,呈圆柱形,细长,长短不一,最长的可以达到170cm,秋冬收获季节,除去叶鞘膜可见茎的表面多为紫色;叶互生,质地薄,长3~11cm,宽0.6~4.0cm,卵状披针形,叶鞘灰白色,膜质,抱茎,冬天落叶,叶鞘仍然附着在当年生的嫩茎上。总状花序侧生,具1~2朵花,萼片和花瓣白色,先端带紫色;萼片长约2.5cm,花瓣卵形,与萼片等长而较宽,先端尖,边缘具短流苏;唇瓣近圆形,基部具短爪,两侧具紫色条纹,边缘具流苏;唇瓣两侧各有一个黄色斑块,密布短毛。蒴果,长约3~5cm,具棱,种子呈粉末状。因此俗称紫皮石斛或紫皮兰。多生长于海拔600~2000m的森林里,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

2云南野生齿瓣石斛引种驯化栽培技术

2.1引种栽培地处理

结合野生齿瓣石斛的生物学特性,在对其进行引种驯化前也需要做好栽培的选择和整理工作,通常情况下,优选自然环境良好、植被覆盖比较丰富、光照度充足、通风环境良好的地区来作为栽培地。结合云南省的基础情况,可以选择海拔1300~1800m、年最高气温不超过34℃的地区作为主要种植用地,提前做好土壤翻耕、施撒基肥和田间除虫等工作,从而为后续引种驯化工作的展开奠定基础。

2.2植物繁殖处理

2.2.1分株繁殖模式进行植物繁殖处理时,分株繁殖属于常用的繁殖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在野生齿瓣石斛进入休眠期后进行,为提高繁殖结果的成效性,会优选长势良好、根系比较发达、无病虫害的野生齿瓣石斛植株。将野生齿瓣石斛整体挖出、保留较多的根系,将原植株上的枯枝和破损枝条清理干净后,也会将2~3根枝条作为1组并分开,将其固定在提前准备好的基质土当中,枝条埋深在5~10cm,做好基质土的保温、保湿工作,等待野生齿瓣石斛恢复生长后,便会从枝条的假鳞茎基部或茎节处,重新生长并发育出新的植株,等待其根系比较发达后,可进行移栽。2.2.2扦插繁殖模式在野生齿瓣石斛繁殖方式的选择上,也会使用到扦插繁殖模式,该方法主要是在野生齿瓣石斛生长期进行。结合云南省当地气候条件,一般会选择在5—6月份进行扦插繁殖。在具体操作中会从已有野生齿瓣石斛植株中选择生长健壮、无病害的茎条,修剪掉上面携带花芽、已经开花的部分,随后将其剪成若干茎段,每节茎段的长度控制在10~15cm,随后将其转移到基质中进行浅埋,埋深在2~5cm,保持基质土的营养供给和保温保湿工作,一段时间后会沿着茎段茎节萌发,继续对其进行培养,等待其根系达到一定程度后,在次年幼苗处于休眠期时对其进行移栽,以确保移栽后的成活率。2.2.3种子繁殖模式除上述提到的繁殖方式外,种子繁殖模式属于较为原始的繁殖方法。齿瓣石斛的种子较小,而且需要在非常适宜的环境下才会萌发,其繁殖率相对较低。因此在种子繁殖时需要对基质中营养物、真菌含量等内容进行控制,而且齿瓣石斛种子种植时需要将埋深控制在2~5cm,保持良好的湿度和温度环境,以此来提高发芽率。种子发芽后,在生长出根系后对其进行移栽,控制好移栽间距,确保植株的稳定生长。

2.3栽培模式选择

2.3.1木槽栽培技术齿瓣石斛栽培时,木槽栽培技术属于比较常见的栽培方法,其具体的应用流程:(1)选择木材加工废屑、树皮锯木屑作为主要的栽培原料,经过裁剪、拼装后形成15cm×10cm×30cm的木槽。(2)对木槽进行消毒和杀菌,随后向其中铺设粉碎的树皮发酵原料,粉碎料的粒径在2~5cm,摊铺厚度在2~4cm。(3)进行基质填充,一般都会就地取材,如使用草木灰∶腐殖质∶农家肥∶树皮∶米糠=10∶15∶15∶50∶10的比例拌和均匀,所有基质都需要经过消毒杀菌处理,随后摊铺到木槽内,厚度控制在3~5cm。(4)按要求将种苗固定在木槽内侧,根部和基质保持2~3cm的距离,摆放整齐后将其放置在木架上,根据云南省日照规律,木架会有15~35°的倾角,以满足幼苗生长所需的光照和透水要求。2.3.2床式栽培技术齿瓣石斛栽培时,也会使用到床式栽培技术,其具体的应用流程:(1)选择木材加工废屑、树皮锯木屑、石棉瓦作为主要原材料,床体高度为10~15cm,而宽度也会控制在1.0~1.2m,具体的长度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同时会制作0.8~1.0m的支架,提高床体的离地高度,满足植株生长时的光照需求。(2)按照一定比例来配比基质,可以参考木槽栽培技术中的拌和比例来拌和基质,随后将基质均匀摊铺到制作好的床体上,铺设厚度在5~10cm,随后将繁殖好的石斛幼苗直接种植在基质上,确保基质保持良好的透气与滤水性,从而维持良好的栽培环境,提高植株生长结果的可靠性。2.3.3仿野生放养技术除上述提到的栽培技术外,在具体应用中也会使用到仿野生放养技术,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会将自然生长的树木作为主要载体,营造出野生齿瓣石斛生长环境,以此来起到提高植株成活率的作用。在具体应用中,优选含水量较高、树冠茂盛、树皮厚度较大的袋植株来作为齿瓣石斛的生长载体。而且在栽培之前也会对目标树木进行疏枝,确保树木生长环境的透光率在25%~35%。进行放养时,会利用塑料薄膜来固定种苗,并且在对其进行捆绑时,会将部分齿瓣石斛的茎条紧贴在树木表层,同时也需要对其根系进行固定,固定高度需满足方便管理的要求,提高应用结果的可靠性。

2.4生长过程管理

2.4.1做好浇水管理在齿瓣石斛的生长过程中,确保浇水水量合理性是促进其健康生长的重要保障。齿瓣石斛在生长中需要维持较为湿润的环境,如果出现缺水问题,也将导致齿瓣石斛生长高度下降、叶片萎缩的问题。但水分含量过高也会引起烂根、叶片脱落等问题,进而影响到齿瓣石斛的成品品质和最终产量。因此在齿瓣石斛生长过程中,第一,做好土壤中水分含量监测,在出现含量较少的情况时,也会及时进行人工补水,以维持土壤水分含量的合理性。第二,在进入到雨季时,除做好排水系统布设外,还需要在合适位置布置遮雨棚,以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提高齿瓣石斛生长环境的稳定性[1]。2.4.2做好追肥工作齿瓣石斛的稳定生长,也需要养分的充足供应,基于云南省的基础情况,在追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齿瓣石斛幼苗生长出新的根系后,开始进行追肥,追肥频率为每周进行一次,所使用到的肥料类型以农家肥为主,搭配着绿肥或化学肥料,稳定促进齿瓣石斛幼苗的健康成长。该工作一般会在每年的3—5月进行,所使用的肥料比例和施加量也会根据土壤中营养物含量进行确定,以确保追肥结果的合理性。第二,在齿瓣石斛植株生长到中后期之后,也会对其进行再次追肥,所使用到的肥料类型以绿肥和农家肥为主,追肥时会集中在齿瓣石斛的根部,采用喷灌的方式进行处理,施肥周期控制在10~15d。另外,在追肥时也会搭配一些微量元素肥料来补充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并且在休眠期时不能进行追肥,以提高土壤生长环境的舒适性[2]。2.4.3除草和修枝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做好除草和修枝工作,具体的作业内容:(1)进行除草作业时,主要目标为清除一些杂草和苔藓类植物,而且需要在齿瓣石斛生长前边进行一次除草,同时在齿瓣石斛生长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不定期除草和松土,以此来提高土壤根系的透气性,促进齿瓣石斛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而且在除草时也需要避开齿瓣石斛根系,以免影响到齿瓣石斛的健康生长[3]。(2)做好植株修枝工作,在植株春季发芽前,需要先对植株上的老茎、枯茎进行去除,同时对于生长过密的茎条也需要做好清理,以此来促进植物生长出新的茎条。对于部分种植在树木上的植株,除了修剪齿瓣石斛植株外,还需要对树木枝条进行修剪,以此来提高齿瓣石斛植株生长时的透光度,满足齿瓣石斛的生长要求。2.4.4防冻和翻兜在齿瓣石斛生长过程中,也需要做好防冻和翻兜作业,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要点:(1)云南省的平均气温相对较高,但是依旧存在气温低于0℃的情况,这对于齿瓣石斛的生长也会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在当地气温低于-2℃后,也将对石斛茎和根带来较大影响。对此,在出现低温问题时,会在齿瓣石斛生长时利用搭建温室棚、盖草帘的情况来避免霜冻问题,以维持齿瓣石斛健康的生长状态[4]。(2)在对齿瓣石斛种植3~5年后,也需要进行翻兜操作,在自然腐蚀作用下,木材和基质已经出现了老化问题,这样也无法为齿瓣石斛生长提供必要营养,同时也会增加病害发生概率。对此在齿瓣石斛生长过程中,也会选择齿瓣石斛休眠期来进行翻兜处理,并重新筛选新材料进行种植,以满足齿瓣石斛的持续生长要求。

2.5病虫害防治

2.5.1常见病害防治在齿瓣石斛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包括立枯病、锈病、黑斑病、疫病和炭疽病等。在对这些病害问题进行处理时,需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在植株移栽和种植前,需做好相应的基础处理,即使用70%甲基托布津试剂,配比成1∶500的溶液,对于栽种树苗、基质和苗床进行预处理,并且在种植期间也会进行预防,定期更换新的处理试剂,如更换为65%代森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配比成相应的稀释液,减少病害的抗药性。第二,在发生病害问题后,也需要及时展开处理。以立枯病为例,在发现植株生长时出现病害特征时,会使用20%甲基立枯灵乳油来进行防治,试剂的配置比例为1∶600~1∶800,每周施撒1~2次,施撒两周后使用75%敌克松按照1∶1000的比例配置溶液,以降低病害的耐药性[5]。2.5.2常见虫害防治在齿瓣石斛生长过程中,常见的虫害问题有蜗牛、蛞蝓、红蜘蛛和蚜虫等。在对这些虫害问题进行处理时,需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在植株移栽和种植前,需做好基础消毒和灭菌处理,而且也会在种植区域施放毒饵,对这些虫害进行预防,定期更换新的毒饵,以营造良好的植株生长环境。第二,在发生虫害问题后,也需要及时处理。以红蜘蛛为例,在发现植株生长时出现红蜘蛛虫害时,会使用阿维菌素来进行防治,试剂的配置比例为1∶600,每周施撒2~3次,施撒2周后使用螨死净或者三锉锡试剂进行灭虫,试剂比例控制在1∶800~1∶1000,以降低虫害的耐药性,达到更好的虫害消除效果[6]。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云南省气温条件、湿度条件良好,适用于野生齿瓣石斛的生长,为了保护野生齿瓣石斛数量,需采用可靠的引种驯化栽培技术来处理野生齿瓣石斛,整理技术应用时的相关内容,可以积累相应的栽培经验,这对于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宗应,张明,刘焕安.高山杜鹃引种驯化栽培技术实验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10):110-112.

[2]林贵灿,李泳宁,林玲.野生水果长叶轮钟草在福建地区引种驯化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21,44(19):74-76.

[3]董冰,乔艳辉,李奎先,等.珙桐在胶东地区的引种栽培管理关键技术[J].山东林业科技,2021,51(2):71-73.

[4]赵亚兰.观赏类中药材引种驯化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推广[Z].甘肃省,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2021-02-25.

[5]宋述芹,张欣,阿拉坦图雅,等.赤峰市敖汉旗野生杜鹃引种驯化及栽培技术研究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7):5-9.

繁殖栽培范文篇9

金莲花自然状态下根再生能力差,仅靠种子繁殖,而药用部位花被采摘后导致没有种子可收,易造成种质资源的流失。因此引种并推广金莲花人工栽培技术,大规模开展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以满足金莲花需求的快速增长、维持其资源可持续利用。金莲花喜冷凉、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应性较强、易栽培,最适宜在砂质壤土中生长。实验证明[11],移栽期在第2年早春幼芽萌动前成活率达100%,可以耐夏季35~38℃高温,说明金莲花自身特性适合人工栽培,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1.1繁殖方法

1.1.1分株繁殖蔡连捷[12]

将9~10月植株枯萎时采挖的野生种苗或4~5月出苗时挖取的根状茎进行分株,每株留1~2个芽,栽植行株距同种子繁殖。播后第2年即有少量植株开花,第3年后才大量开花。中国医科院药植所[13]也做过少量分株繁殖实验,证明分株繁殖法不适合大面积栽培。

1.1.2种子繁殖种子繁殖[14]

是金莲花人工栽培最常用的繁殖方法。可选择秋播或春播,秋播于种子采收后及时播种,春播则须将种子低温砂藏处理后播种育苗。移栽按行株距30cm×20cm定植。实践证明,种子繁殖适合金莲花大面积栽培且方法得当,收效较好。

由于金莲花种子存在生理休眠现象,新采种子需经低温湿砂藏或高浓度赤霉素处理,才可打破休眠[15]。连湘瑞[16]认为种子采后阴干贮存,一般在-5~5℃下砂藏60~90d即可解除种子休眠。杨德威[17]将蒙古地区金莲花的种子干藏,翌年春播种前温水浸种12h,7~10d即可出土,当年可开花。

顾增辉等[18,19]采用4周以上冷湿处理或GA3有机溶剂渗入法成功地打破金莲花种子休眠促进萌发;金莲花种子在15~25℃发芽率均高达95%以上,且不属于光敏种子,其种子粒度对发芽率的影响差异不大,种子可以进行混播;所用的GA3有机溶剂渗入法用量省、处理简便、种子晾干后便于随时播种以调节播期、贮存方便,可推广使用。

丁万隆等[20]认为,新采收的种子在5~6℃低温砂藏75d即可打破休眠,最佳方法是将金莲花种子室温干藏6~9个月后再经1个月低温处理打破休眠并发芽;金莲花种子在室温或低温下完成后熟,室温下贮藏只能保存约9个月,1年后将完全丧失发芽力。对此,李秀杰[21]也有相同的试验结果。

陈智卿等[22]对塞罕坝上年8~9月份适播的金莲花种子置干燥处储存,翌年春季取种子用50~60℃温水浸泡约24h搓去种子外脂层。与沙土1∶2比例混和加水搅拌堆放室外背风向阳温暖处,催芽20d后种子吸水膨胀裂嘴。

1.2人工栽培现状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科院药植所[15]在北京有小面积的金莲花引种栽培;宁夏六盘山的林药间作区也已成功引进适生而紧缺的金莲花,目前正加强规范化种植技术的普及推广;宁夏泾源、隆德县[17]金莲花于播后第3年后大量开花,最适采收期在花朵开放3~5d,此时总黄酮含量与花产量总体达到最佳。目前该地区引种栽培时间较短、栽培面积小,无法实现大量商品药材的供应。

丁万隆等[11]收集了河北围场、雾灵山、山西庞泉沟等地的金莲花种质资源,并在北京平原地区引种栽培,至少可进行4年以上连续栽培不减产,干花产量达450kg/hm2;人工栽培金莲花的花产量和总黄酮含量均较野生金莲花高,河北围场野生金莲花总黄酮含量6.4%,而家栽达7.4%~7.7%;引种到北京平原地区的雾灵山金莲花,可一年开花、结籽两次,第2次抽苔率达40%以上,如加强田间管理特别是增施肥料和及时防治病虫害,有望大幅度提高产量。

围场金莲花栽培与加工产业化开发项目计划于2010年前建金莲花种子基地13.33ha,建成金莲花生产基地6700ha,总投资1000万元,为后期提取研究金莲花有效成分、进一步开发金莲花茎叶及研制生产金莲花深加工系列产品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证。

2中药材野生抚育

野生抚育[23]是根据动植物药材生长特性及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在其原生或类似的环境中,人为或自然增加种群数量,使资源量达到能为人们采集利用并能继续保持群落平衡的一种药材生产方式。近年野生抚育发展迅速,将可能发展成为第3种重要的药材生产方式[24]。西北地区甘草、麻黄、肉苁蓉等药材围栏养护面积超过6.7万ha;川贝母、雪莲、冬虫夏草等珍稀濒危药材野生抚育正在走向产业化生产;五味子、罗布麻、刺五加、防风、连翘、龙血树、金莲花等野生抚育基地也陆续建立起来。截至2005-09,已有3批28种中药材生产基地通过了国家GAP认证,使野生抚育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走上日程[25]。目前金莲花野生抚育基地正在建设中,其抚育方法及手段还不成熟,仍在摸索阶段,对其它药材抚育方法的成功实践应当充分的加以借鉴和学习。

2.1封禁封禁是以封闭抚育区域、禁止采挖为基本手段,促进目标药材种群的繁殖。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围栏养护方法。由于天然围封见效快、收益高、易掌握,符合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阿鲁科尔沁旗地区启动实施66667ha亩麻黄封育种植工程[26],采取围栏封闭并加以适当人工管护,使麻黄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有效的开发利用了荒山荒坡等非耕地资源,达到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较好实现了物种保护、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2人工管理在封禁基础上,对野生药材种群及其所在的生物群落或生长环境施加人为管理,创造有利条件促进药材种群生长和繁殖。五味子采用就地抚育与栽植相结合[27]的政策。使用补栽技术,在缺株处或株、行距过大处进行补栽。相应的保护抚育管理措施有搭用天然架、修剪、人工辅助授粉及施肥、灌水、松土、除草、防治病虫害等。实践证明,选择在原生境重新栽植,符合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不仅成活率高,长势好,更重要的是能保证药材的道地性。加之将管理规范化,只需补栽及加强人工保护抚育管理,投资少且见效快。

2.3人工补种在封禁基础上,根据野生药材的繁殖方式和繁殖方法,在药材原生地人工栽种种苗或播种,人为增加药材种群数量。王良信等[28]在黑龙江省适于黄芪资源恢复的山林,进行了野生黄芪资源的人工更新和恢复,采取人工撒播栽培繁育种子的方法以增加种群数量,并在撒播黄芪后,适当采割影响其生长的榛、柞植丛以促进早期散播。另外,由于栽培黄芪每年收获大量种子,远高于以后栽培的需要,造成不能及时采收的种子自然散落,如将这部分种子采收而作为人工补种的种源,既提高了栽培的经济效益,也使得野生黄芪资源恢复有了种子保障。

2.4仿野生栽培仿野生栽培不同于中药材的间作或套种,是在基本没有野生目标药材分布的原生环境或相类似的天然环境中,完全采用人工种植的方式,培育和繁殖目标药材种群。不仅能够保持野生药材的品质,而且可以有效增加产量。王永明等[29]研究人参的生长规律及生物学特性,证实林下符合人参的生长环境。不但充分利用了林下无农药污染的山区自然优势,而且保证了药材的安全有效及质量稳定性,使过去由于农残问题影响出口的问题得以解决。

3金莲花野生抚育

中国植物志记载[13],金莲花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内蒙古等地。山西、河北、内蒙古东部和南部、辽宁和吉林西部海拔1000~2000m气候冷凉的山地草坡、沼泽、草甸或疏林下的杂草丛中,燕山、雾灵山、吕梁山及坝上高寒山区均有分布[30,31]。据调查[32],野生金莲花资源量约150t,而市场需求量达750t,价格已涨至40~60元/kg。李联地等[33]在承德、张家口地区对野生金莲花调查显示,1998年围场县金莲花采摘量约200t,2000年不足100t。,由于人为的过度采摘,野生金莲花的种群分布已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河北围场金莲花野生抚育基地位于金莲花自然分布区,完全依靠野生资源,药材道地。目前有种子繁育基地27ha,生产示范基地107ha,重点保护区2000ha。200607月中旬,笔者对坝上金莲花抚育基地实地调查,正值花期的金莲花分布密度较大且花大,当地药农对部分抚育基地正在实施围栏封闭、人工管理等措施,并在密度较小地块适当进行了人工补植;有企业也在进行金莲花野生变家种人工栽培技术研究,从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种子发芽试验、适宜的栽培气候条件等,已建立符合GAP标准的规范化种植基地约330ha[34];北京市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金莲花抚育栽植300000株,平均每公顷产量570kg,由于采收金莲花不破坏土壤和植被且病虫害较少,满足保护水土及生态平衡的需求,可以选为有机农业的示范品种推广,以适当调整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

除了以开发药材为目的进行的抚育研究外,也有人将金莲花作为一种野生花卉开展引种驯化,山西太原园林科学研究所[16]对金莲花引种完成了种子到种子的引种过程。随着野生抚育技术日趋成熟,抚育基地逐渐扩大,金莲花的生态产业模式将越来越受到重视,需要企业的介入及支持,更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力度。

4问题与展望

保护野生金莲花资源,人工栽培、野生抚育技术各有优势。一方面,加强和推广金莲花的人工栽培研究,使单纯的野外采摘转变到人工规模化种植上来。金莲花野生分布地区有限,变野生为家种并进行科学管理与种植,把金莲花从高山引向平原地区,进行大规模人工栽培和推广GAP规范化种植,可以满足金莲花的市场需求,并为野生抚育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抚育通过围栏封闭的方式对大面积金莲花进行养护,充分发挥野生金莲花药材区的资源优势,防止过度采摘,保持并改善野生金莲花的生存环境。还可以在没有金莲花分布、但与原生地类似的环境中适当进行半野生栽培,辅以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人工管理措施,并在分布密度稀疏的地块适当进行人工补种以增加种群数量。由于野生抚育不占用耕地、人为干预少、药材质量较少改变、不易产生病虫害且远离污染源,因此是生产金莲花绿色药材、保持道地性、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方法。

将金莲花野生抚育与人工栽培研究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首先,抚育基地选择在原生境。从生态学上讲,野生抚育增加了目标药材种群的数量,改变了群落中各物种的数量组成,但群落基本特性并未改变,符合植物的生态型[35],保证了药材高品质的道地性及原生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抚育基地的建立可实现金莲花资源多渠道开发,有效缓解市场供应紧缺及资源濒危问题;其次,使金莲花的开发及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花卉产业的栽培重点在花期,以花大、花多为主要目的进行培育,如盆栽法管理上立支架、摘心、留茎、控制室内较低温度、反复多次打顶摘心等,目的是使金莲花叶茂花繁适于观赏。而医药产业,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价格和临床应用,栽培管理的重点则放在质量和产量。故针对不同的用途应当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培育,才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第三,野生金莲花生长分散,大量采收费时费力,而人工栽培GAP规范化种植和抚育管理技术则具有高度的集中性,无论是采收或是管理将更加集约化、系统化、科学化;第四,两者互相借鉴成功的实践范例。野生抚育是野生药材采集与家种药材栽培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药材生产方式,本身与栽培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相关的研究都可以互相借鉴使用,资源共享将使科研与生产结合得更加广泛与深入。

总之,金莲花资源的开发与生产,当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优劣互补的原则,坚持开放式治理与开发式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国家和地方应加大研究力度并给予扶持或招商引资等资助,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吸引人才。对抚育和栽培地区的农民,由政府及科研人员适当开展科普教育,引导他们共同参与到野生抚育和人工栽培的队伍中来,并给予充分的经济和技术支持。通过深入系统研究,繁育良种,建立规范的抚育及人工栽培基地,采用科学规范的采收和加工方法,实现并提升药材的质量稳定可控性,并在培育消费群体与商品流通渠道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当地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在考虑市场经济要求的同时,兼顾长远利益,依据自然地理分布特点和经济的内在联系,制定出最佳开发战略,以期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参考文献】

[1]周雪梅,李建成,张丽华.蒙药金莲花片质量标准的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9,5(3):4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3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77.

[3]凌俊英,赵志军.金莲花冲剂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J].现代应用药学,1995,12(4):45.

[4]杨宝祺.金莲花注射液制备工艺的初步研究[J].中成药研究,1981,(12):42.

[5]杨宝祺.金莲花黄酮膜剂的制备[J].药学通报,1983,18(1):3.

[6]王昌荣.金莲花颗粒剂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6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3):179.

繁殖栽培范文篇10

关键词:佛手瓜;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周宁县高海拔山区近年来利用该地温凉气候的优势开发山地资源,大力发展无公害栽培佛手瓜,经济效益显著。目前,该县已成为佛手瓜生产基地,产品销往邻近沿海地区,很受消费者欢迎。

1特征特性

1.1生物学特性佛手瓜属葫芦科梨瓜属,果实为瓠果。果中富含碳水化合物,每100g含蛋白质0.9g,维生素C22mg,胡萝卜素10mg,此外还含有锌、钾等元素。此外,果中含有胨化酶,可将不溶性蛋白质消化为可溶性蛋白质,是老少皆宜的蔬菜。其以嫩果供食、炒食或煮汤,亦可加工成瓜脯上市供应。

佛手瓜为1年生蔓性宿根作物,植株繁茂,根系粗壮而发达,并有较大的根瘤。茎圆形分枝多,主茎蔓长达20m以上,叶腋着生卷须。叶色浓绿,掌状浅裂,5~7裂。佛手瓜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花淡黄色,雄花总状无限花序,以孙蔓结果。佛手瓜雌蕊不通过昆虫或蝴蝶传粉,均能发育成瓜果(单性结果)且孙蔓节节生瓜,个个成果。一般单果重200~350g,瓜皮绿色、光滑无毛有腊质,瓜有7~10个裂沟,瓜内有1粒瓜种,呈扁形,当瓜成熟后瓜种即可发芽,2片肥厚的子叶仍留在瓜内,幼芽和直叶伸出。出苗后3个月左右开始结瓜挂果,每个单果从开花至收果约需20d。春季种植,秋季收瓜。1~2年的蔓叶生长旺盛,正值盛果期,单株产量可达200~300kg,折合7.5万kg/hm2,产值52500元/hm2,经济效益显著。全生育期8个月,瓜期长达4个月左右,应分期摘收。

1.2生态学特性佛手瓜具有喜光、喜凉、喜湿和喜肥的特性。春季霜后出苗(日年均气温8~12℃)结瓜挂果最适,日平均气温1℃以下蔓叶、瓜均受冻害。

喜光是佛手瓜的特性之一。光照充足产量高,但在酷暑的烈日强光照下,叶面积大蒸腾系数高,只长蔓叶而难以结果。多在秋后结果。若空气湿度大,土壤水分充足有利于开花结果。若空气干燥,土壤中水分不足,根系吸水困难,叶片萎蔫则难以挂果,即使开花后已成的小瓜也会变黄脱落,或因气候干旱,使瓜长成畸形,干旱严重时瓜蔓枯死。由于佛手瓜的蔓叶生长旺盛,适合在土层深厚的肥沃土壤中种植。

2栽培技术

2.1土地选择与整地土地要选择通风向阳,排灌方便,土质疏松,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山边、溪边、沟旁,对种植佛手瓜生长有利,既能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又便于管理。佛手瓜根系发达,土地要进行秋翻和春耕,耕深30cm,让其分化保墒。

2.2大田密度合理密植是佛手瓜增产的有效措施。佛手瓜行株距5m×6.6m,每株营养面积为33m2,进行开穴栽植,定植300株/hm2,为争取高产奠定基础。

2.3搭棚佛手瓜喜通风透光,一定要搭棚架栽培。瓜棚要求高1.5~2.0m,牢固,宽敞,通透性好。当苗长至30~40cm时,要扦竿引蔓上架,满足发蔓,争花争果。

2.4施肥佛手瓜根系发达、分布广,喜肥水,要施足厩肥、土杂肥和草木灰,在播种前施基肥于穴中的量应占总施肥量的40%。在生长期内,前期需肥少,盛花盛果期需肥需水多,要N、P、K配合拌细土离瓜头30cm处开穴施下,保花保果。第2次盛花期再补施P、K肥,距株60cm处开环沟施下,以促后期生长,据田间记载,产量7.5万kg/hm2,需施K2O257.25kg/hm2,肥料配合比例以N∶P∶K=1∶0.56∶2为宜。

2.5水分管理佛手瓜藤蔓长,叶面积大,在6~7月间,气温高,蒸发快,需水量多,土壤干燥时要及时浇水,防止枯蔓和死苗,结果后要随熟随摘,保产增收。

2.6繁殖佛手瓜的繁殖方法有种瓜繁殖和枝蔓无性繁殖2种。

2.6.1种瓜繁殖。种瓜育苗移栽或直摘繁殖,在冬末初春育苗时,一定要盖肥保温,防止烂种。整好苗床,将瓜种按6~8cm距离排种,瓜柄朝下,瓜芽向上,盖土4~6cm,盖膜保温保湿。苗床温度应控制在15~20℃,待瓜种发新根、新芽,约在次年春分无霜冻时移栽定植;直播在春分前后进行,按大田行株距挖50cm见方的瓜穴,施足腐熟有机肥,再垫1层细土,即可播种,将瓜芽向上,瓜柄朝下,盖土5cm,再盖些杂草保暖,浇水保湿。

2.6.2技蔓繁殖。待前年的头部旧茎萌发或新定植的技蔓长后,分取健壮地下部的侧蔓(带根)长为35~50cm的扦穗,插入深度25cm,约3~4条壮苗定植上架。

参考文献

[1]贺学林.毛乌素沙区野生蔬菜资源及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42-9343.

[2]祝月凯,丛杨.佛手瓜的栽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7,10(9):44.

[3]刘文.北方地区如何栽培佛手瓜[J].北京农业,2007(7):6-8.

[4]龚兰芳.思茅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4011-4012.

[5]赵德贵.佛手瓜——美味又健康[J].烹调知识,2007(11):12-13.

[6]张凤泉.佛手瓜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0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