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产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08:04:22

幼稚产业论文

幼稚产业论文篇1

自国际贸易产业以来,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孰优孰劣便是经济学家一直喋喋不休争论的焦点,也是各国政府在贸易政策抉择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自由贸易思想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保护贸易不甘示弱,在各国的贸易政策中依旧或多或少的占有一席之地。

发达国家的保护对象主要是陷于结构性危机的产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保护民族经济,且保护的重点是幼稚产业。

加入WTO后的中国是否应该完全贸易自由?幼稚产业的保护是否丧失了意义?对幼稚产业政策应该如何予以取舍?本文将通过对理论基础和现实的分析来得出结论。

一、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基础分析

幼稚产业的理论基础是李斯特的“幼稚产业论”。李斯特发扬了美国汉密尔顿保护本国制造业的观点,以历史判断为基础,提出不同的国家由于其发展阶段不同贸易政策也应有所不同。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应该对那些面临国外强有力竞争而自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身又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的幼稚产业予以高关税保护,培植它们的竞争力,直到这些产业成长起来为止。

这些新的产业能给国家带来未来收益,形成强大的生产力,而这些“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幼稚产业论一经提出便对自由贸易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现在也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般认为幼稚产业论对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提出的质疑主要在于各国国情不同,落后国家进行自由贸易最终不利于该国的生产力的提高和产业体系的建立。李斯特认为自由贸易思想是“世界主义的”。但现实世界是由各国家组成,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

经过李嘉图完善的自由贸易理论强有力的证明,自由贸易能使世界资源优化配置、能带来各贸易国福利的增加和世界总产量的提高。

但李斯特认为对于落后国家而言,这种短期或眼前利益(可以比较低的成本换取较多的商品和劳务,增加国民福利)是以牺牲长期或未来利益为代价的。从长远来看,目前尚处于萌芽阶段但将来对国民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工业产业的生产能力在国际自由贸易的环境下会受到剧烈冲击,根本没有发展空间,这种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未来利益的自由贸易对落后国家而言非常不利。

所以李斯特主张:通过国家的干预对幼稚产业实施暂时的保护,这种保护应持续到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为止。幼稚产业论也认为保护可能会产生资源配置扭曲、走私、降低效率等效果,尤其是在幼稚产业的选择失误、保护措施不当等情况下。

但支持幼稚产业保护的经济学家认为受保护的幼稚产业应该具有潜在的动态的比较优势和外部经济,在保护下只要其生产成本下降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足够快,那么保护结束后所得的收益就足以补偿保护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的保护就是有利的。贸易保护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而放眼世界完全的自贸易也是不存在的。

世界各国在选择贸易政策时都要考虑与其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二、国际贸易环境的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WTO,自由贸易在更大范围得到了推进。但是在自由贸易的背后我们也不难感受到贸易保护的潜流强有力的涌动。

首先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与加剧。

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许多国家加大了利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的力度,尤其是隐蔽的灵活的具有歧视性的非关税壁垒的运用非常广泛。

由于这一时期的贸易保护特点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对幼稚产业的保护,所以被称之为“新贸易保护主义”。

在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保护具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集中的表现就是更多的更为隐蔽的非关税壁垒的使用。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高标准的环境、技术等“绿色贸易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其中发达国家所设置的市场准入门槛(技术标准等)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也提出了更进一步的开放市场的要求,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自己却在农产品等领域牢牢的奉行保护主义。美欧日等国采取的农产品补贴政策拉低了全球农产品价格,而农产品出口正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支柱。目前日本对水稻的进口关税依旧高达490%。

其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停滞不前。这集中体现在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多边合作进展缓慢,如国际社会普遍关注

的WTO多哈回合,在坎昆会议的失败的阴影下步履蹒跚,而个别WTO成员,特别是发达国家成员,一意孤行的实行单边主义,使多哈回合的主旨——发展问题的多边谈判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区域性的贸易合作的活跃反映了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困境。

自由贸易与保护的相互交织是这一时期国际贸易领域的一大特点,自由化是断断续续的主旋律,而保护似乎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幽灵”。不同的国家保护的重点也不同,发达国家主要在于农产品和陷于结构性危机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在于幼稚产业和服务业。这种现实反映了它们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也表明了在目前世界经济格局下国家之间利益争夺之所在。

三、外贸政策的现实环境——渐进的贸易自由化近年来,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外贸以高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在增长,进出口额在国际贸易额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

但与贸易强国相比我国外贸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如出口结构以低档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贸易条件持续恶化,贸易竞争力较弱,服务贸易出口发展滞后。其中,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尤其引人瞩目,1999年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相当于其商品贸易出口的24%,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相对于商品贸易出口的比重低于15%。这些差距折射了我国经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竞争力较低等深层次问题。中国虽然被号称为“世界工厂”,但产业竞争力仅限于劳动密集型产品,高科技产业、服务业等相对落后属于幼稚产业,这种国情决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路径是:渐进的开放市场——渐进的取消保护——逐渐取消保护——贸易自由化。

加入WTO的谈判过程和我们做出的承诺清楚的表明了这一点,而这种渐进的开放思想也构成了被国外学者所称道的“中国模式”精神的重要部分。实事求是的依据经济规律和发展所能承受的限度确定开放的步骤是我们理性的选择,超越式的外贸政策是非理性的。许多拉美国家从80年代起奉行新自由主义,不顾国情的实行贸易自由化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例子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根据发展阶段适时调整、灵活应对才有利于向最终目标的迈进。自由贸易是世界各国理想的终极目标,但在我国工业化尚未完全实现的现实下适度的保护是必要的。这就是国情所给予我们的外贸政策环境。

四、目前中国幼稚产业政策取向的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在当前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下,我国对幼稚产业的保护是必要的,而幼稚产业论的理性的成分也给予保护以一定的理论支持。

但由于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经济效率,所以必须审慎运用保护政策,尽量减少因为保护所造成的经济扭曲和福利下降。鉴于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对幼稚产业实施保护的政策取向应该是:谨慎选择、适度保护、渐进开放、完善市场体制。

谨慎选择体现在要科学的选择被保护产业:主要的原则是应该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科学的选择被保护产业。一方面是根据巴斯塔布尔标准和肯普标准选择那些具有明显外部性和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些产业的保护在一定时期后收益应该大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于保护的成本,应该是一国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同时能起到带动其它产业部门发展的作用,同时对它们的保护也应该是能弥补市场不完善所造成的企业先进入损失以有利于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要适时的对被保护幼稚产业进行筛选。保护不是无期限的,否则会造成低效率和严重扭曲资源配置的恶性循环,李斯特提出的时限是最高30年,对于保护时间过长而至今还未成熟起来的幼稚产业应该取消保护。

适度保护体现在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保护程度要适当。

一般的保护方式是关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贸易政策主要是关税和非关税,产业政策是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被保护产业提供资金、信贷、补贴等产业支持。目前我们的保护方式面临着调整,原因在于加入WTO后我国承担的主要义务是关税有步骤的下降,非关税壁垒也在逐步取消。所以运用传统的关税手段来扶持幼稚产业发展的空间已经逐渐的在缩小。

以往的以关税为主的保护措施要逐步的让位于非关税措施和产业政策。在可以运用关税的空间里就要设法提高保护的效率。

一方面要研究关税结构,争取设置对幼稚产业有利的关税结构,同时提高关税的有效保护率。除关税措施以外要适时、适度的使用WTO所允许的一些非关税措施来实行保护,并且将WTO框架中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条款用足用好。其中可以依据GATT等18条的规定来施行对重要的幼稚产业的保护。

渐进的开放体现在保护应该是开放的保护、逐渐取消的保护。

保护的目的是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但完全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封闭的保护只会产生低效的懒惰的产业,所以应该适度的引入竞争,或者是国内市场分割的打破,或者是在一定限度内允许外国厂商的进入。当然这要根据被保护产业的实力、国内和国际市场环境来决定。此外,要适时的引入“毕业条款”机制,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渐的弱化保护并在其成熟后坚决的撤销保护。所以保护政策不应该是刚性的,应该灵活而富有弹性。超级秘书网

sp;完善市场体制。

自由贸易思想因为其完美的市场假设与现实相去甚远而使自由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理想目标,但较完善的市场体制无疑是企业正常开展其经济活动的基础。健全的市场功能齐全的市场意味着市场扭曲的减少,这将为产业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市场扭曲消除的前提下许多保护措施也就不必要了。

但目前国内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体系的不健全,部分市场秩序的混乱,政府的职能“越位”、地区市场壁垒的存在等。所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市场体制的完善是当务之急,是对幼稚产业逐步取消保护的前提,是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翔硕.中国对外贸易改革的进程和效果:1978-1998[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2]张幼文等.外贸政策与经济发展[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3]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幼稚产业论文篇2

关键词:地方保护;效应;政府职能;经济发展

一、地方保护的一般性解释

1、对地方保护的认识

一是地方保护的概念。关于地方保护的概念,理论界给出了各种定义。王敬云认为,地方保护是指地方政府为了争夺资源以保护本地的局部利益,运用 行政 权力对本地产业和 市场 进行干涉和操纵,导致市场和服务体系相互分割、低水平重复建设及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的行为。谭小英和于空军等认为,地方保护是指地方政府或所属部门,为了保护地方局部经济利益或 政治 利益,违背国家的 法律 法规,利用行政权力干涉市场、操纵市场,设置市场障碍,破坏市场机制,限制非本地企业生产经营的行为。何友荣认为,地方保护也可以称之为行政性垄断,是指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利用其行政职权对外地商家进入本地市场、本地企业及资本流出加以限制或歧视的行为。李德锋和王建林认为,地方保护就是地方政府不从全局、整体、长远的利益出发,而是为了自己狭隘、局部和短期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所采取的不公正行为。郭兴认为,地方保护是指市场经济运行中,某些地方团体或地方政府出于对本地利益的关心和考虑,不顾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及统一市场体系运行的要求,而采取的保护本地利益的行为。罗一民认为,地方保护是指为了维护本地利益,而以长官意志、行政干预,限制外地产品、资金等进入本地市场,搞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的行为。吴家庆和易曙光认为,地方保护是地方政府在由高度集权体制下的非利益主体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有较大自主性的利益主体转化过程中,在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时,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错误行为。

二是对地方保护的评析。在我看来,理论界的同仁界定的地方保护概念是错误的,它不仅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而且也诋毁了地方政府为国民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这种错误界定,产生了消极的作用。在实践上,影响了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中央政府错误判断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错误进行制度供给;在理论上,混淆了人们的认识,制约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地方保护概念的错误主要表现在:(1)核心观点错误。上面理论界同仁界定的地方保护概念,核心观点是认为地方保护是地方政府保护地方利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行为。这一认识是错误的,因为事实上,地方政府保护的是地方经济发展而不是地方利益。(2)内涵杂乱。地方保护概念界定的应是地方政府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为,不能是地方政府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工具、方式、目的和结果,不能把它混同起来。但是,理论界的同仁却忽视了这一点,而把它们混同起来。王敬云界定的是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工具、目的和结果;谭小英和于空军等界定的是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目的、方式和结果;何友荣界定的是地方政府行政行为的表现;李德锋和王建林界定的是地方政府的目的;郭兴界定的是地方政府的经济目的和经济行为;罗一民界定的是地方政府的工作作风和经济行为表现;吴家庆和易曙光界定的是地方政府在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时的错误行为。

2、地方保护的效应评析

一是地方保护的效应。关于地方保护的效应,理论界给出的结论是具有负效应,或具有较大的危害。王敬云认为,地方保护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竞争 环境 ,扭曲了市场信息,把国内市场分隔成若干个狭小的、封闭性的地方市场,产品与生产要素流通不畅,阻碍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和产业的集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石霞认为,地方保护损害了本地企业的竞争力,损害了市场竞争的效率,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损害了地方政府的形象。邓大才认为,地方保护阻碍了全国统一、公平、规范、有序市场的建立和 社会 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加剧了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破坏了产业结构和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弱化了地方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能力,破坏了地方的形象和 投资 环境,削弱了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吴家庆认为,地方保护破坏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阻碍了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加剧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弱化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刘正海和赵更吉等人认为,地方保护的主要危害是浪费自然资源,制假贩假,走私贩私,非法经营, 交通 运输 不畅,水质污染严重。李德锋和王建林认为,地方保护提高了交易费用,阻碍了生产方式变革,区域优势难以发挥,导致分工和专业化受阻,聚集效应难以形成。何友荣认为,地方保护危害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损害了地方政府的信誉;导致市场信号失真、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破坏市场秩序,影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产生腐败,破坏法律政治制度。罗一民认为,地方保护肢解市场,阻碍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保护落后,影响公平竞争;导致地区产业、产品结构同化,造成浪费和损失;损害消费者利益,牺牲全局利益,有碍公平执法,滋生经济犯罪。

二是地方保护的效应评析。地方保护具有正负双重效应。正效应是指地方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负效应是指地方保护损害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在现实中,地方保护是产生正效应、负效应,还是产生正负混和效应,完全取决于地方保护的内容和方式。比如,保护短缺产品生产和创新产品生产等,将产生正效应;保护过剩产品生产和被替代产品生产等,将产生负效应。但是,在现实的地方保护效应的界定中,却完全视而不见地方保护的正效应,而片面地把地方保护定性为负效应。理论上对地方保护正效应的“删除”,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影响了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

从国民经济是地方经济集合的视角来看,认为地方保护损害国民经济发展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国民经济是集合经济,是由地方经济集合而成的。因此,在地方保护下,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完全是得益于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得益于部分省份经济的快速发展。山东、广东、浙江和江苏等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军省份,这四个省份的经济总量已经占我国经济总量的30%以上。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尽管存在较严重的地方保护,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是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对地方保护的合理界定

1、重新界定的理论依据

地方保护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国际 经济 交往中的“保护主义”,即在 国际贸易 往来中利用关税、补贴或进口配额限制等方式,保护本国 工业 免受外国的竞争。随着国家“保护主义”主义的发展,有学者进一步认为,国家保护的对象不应是全部产业,而应是幼稚产业。幼稚产业是指处于幼稚期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李斯特认为,“工业的不同部门也并不是一定要在同样程度上受到保护,应当予以特别注意的只是那些最重要的部门,……如果这些主要部门能够在适当保护下获得发展,工业中其他次要部门就可以围绕着它们在较低度的保护下成长起来。”同时,李斯特还对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保护程度和保护手段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论述。后来,众多学者又把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发展成为“新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以规避竞争来保护幼稚产业,等产业成熟以后在参与竞争。从国际规则来看,wto规则中专门列有幼稚产业保护的条款。该条款允许一国为了建立一个新工业,或者为了保护刚刚建立不久、尚不具备竞争力的工业,采取进口限制性措施;对于被确认的幼稚产业可以采取提高关税、实行进口许可证、征收临时进口附加税等方法加以保护。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自然会学习国家的“保护主义”,进行类似的保护。地方保护是国家保护的根基下“出生”的。根据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地方保护应是保护幼稚产业。地方政府应运用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合理选择本地的幼稚产业进行保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不应不加选择地对地方全部产业进行保护。地方保护既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又可能损害国民经济发展。因此,界定地方保护的概念和效应,应以此为依据。

2、对地方保护的合理界定

界定地方保护的概念与效应,应先确定遵循的原则。一是应遵循客观性原则。地方保护的概念与效应的界定,应尊重其自然属性,实事求是,既不能以偏概全,主观臆断;又不能片面夸大,脱离实际。界定的对象应是地方政府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经济行为和结果,而不应是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和 行政 行为的目的、方式等,更不能把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经济行为结果、经济行为目的、经济行为方式等混同在一起。否则,就会使界定的地方保护概念与效应脱离实际,不仅难以客观地解释地方保护的正效应,难以成为地方政府合理保护地方经济的依据,也难以成为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供给合理制度的依据。二是应遵循包容性原则。依据客观性原则界定出的地方保护概念与效应,应能够解释地方保护的正效应,也应能解释地方保护的负效应。也就是说,地方保护概念与效应应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解释力。

依据客观性和包容性原则,我们把地方保护概念界定为,地方政府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为。地方保护实施的工具是地方政府的 政治 权利、行政权力和经济权利。地方保护的方式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地方保护的目的主观上是发展地方经济,客观上是发展国民经济。地方保护的一般结果,既发展了地方经济,又发展了国民经济。依据客观性和包容性的原则,我们把地方保护效应界定为,地方保护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既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即产生正效应;又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即产生负效应。

三、发挥地方保护正效应

地方保护具有正负双重效应,所以应抑制其负效应,发挥其正效应。要充分发挥地方保护的正效应,不仅应该制定地方保护的政策法规,而且还应该变全面地方保护为幼稚产业保护。

1、制定地方保护的政策法规

地方保护的政策法规应由两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是全国性的、 指导 意义上的政策法规,由中央政府制定。比如,《全国地方幼稚产业保护条例》等;第二个层次是地方性的、操作意义上的政策法规,由地方政府制定。比如,《本地区幼稚产业保护条例》等。应该注意的是,制定的各类地方保护政策法规,不能违反国家有关 法律 法规,也不应违反wto等国际规则。中央政府制定的有关地方幼稚产业保护的政策法规,其主要内涵为:允许或授权地方政府按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选择和保护本地的幼稚产业;幼稚产业由中央政府组织专家学者,考虑全国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核定;对核定的幼稚产业规定保护时间、限度和手段,防止保护过度;监管地方政府幼稚产业保护过程,防止地方政府扩大保护或滥用保护;规定地方政府保护的权力范围,严禁超出范围保护;评估地方幼稚产业保护的总 成本 ,预测幼稚产业保护的整体效应;鉴定幼稚产业保护的成果,取消或延长幼稚产业保护等。地方政府应制定的有关本地区幼稚产业保护的政策法规,其主要内涵为:落实中央政府地方幼稚产业保护的授权,依据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选择本地的幼稚产业;确定幼稚产业保护的时间、保护的程度和保护的手段; 管理 、协调和落实本地幼稚产业保护;评估幼稚产业保护的地方成本,预测幼稚产业保护的地方效果;提出取消或延长幼稚产业保护,等等。

2、确定地方保护的对象

幼稚产业论文篇3

关键词 温室;稚龟;幼龟;控温培育;成活率;效益

中图分类号 S96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266-02

乌龟性温和,易养易管,但在自然条件下其生长繁殖速度很慢,尤其是稚、幼龟,需3~4年时间才能进入成年生长阶段[1-2]。如何建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调控最佳温度,配以全价饲料促进生长,缩短养殖周期,值得进一步试验[3-6]。2010—2012年,笔者在六安市平桥运宝特种水产养殖场开展了在温室控温条件下的高密度培育稚幼龟关键技术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稚龟培育设施及条件

建造适宜乌龟快速生长的温室生态环境,该项技术研究的关键点:一是确保室温可控、节能,养殖池布局与结构合理,水温可调,增温、增氧等设施完善;二是也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与条件。

1.1.1 可控温室建设。建造的温室占地2 400 m2,共3栋,每栋长35 m、宽20.5 m、屋后沿高2.2 m,栋间距5 m以上。温室地面用煤渣垫层20 cm,上面用厚薄膜盖上1层,再添加2层混凝土20 cm,底部呈锅底式,温室四面墙体为双层砖混墙,夹墙中间填充珍珠岩隔热粉20 cm。温室顶部采用多层保温材料,确保避光保温。每栋温室设双向换气扇1个,安装在朝室外一面的温室墙体上方,适时打开换气,换气时间为每天上午与下午各1.5 h。

1.1.2 养殖池布局与结构。每栋温室内分上、中、下3层,上层为蓄水池;中层设养殖池9个,面积52.5 m2/个,养殖池呈长方形,长7.5 m、宽7.0 m、池壁高1.2 m;下层设养殖池18个,面积30 m2/个,养殖池呈长方形,长9.0 m、宽3.3 m、池壁高1.0 m。养殖池底部均为锅底形,锅底部安装排水口。养殖池进排水均用PVC管,并安装充气设施,水位可调,水深可达70 cm。四周用砖块或水泥板砌成一圈宽10 cm、高5 cm的平台,供稚龟爬坡休息;幼龟阶段池内设置木质平板漂浮于水面。养殖3年时间,分别在30个合计面积855.0~1 012.5 m2的培育池内进行。

1.1.3 控温设施配置。一是确保水源水温可调。温室水源为地表水,进出水管安装调节阀门,做到能随意排放冷、热水,以调节水温。二是增温设备的配置。温室使用无烟煤全封闭对温室的空气加温,冷水在室内自动升温,保证温水更换需要。煤炉数量按温室面积配置,按每80 m2安置煤炉1个,进行空气加温控制在33~35 ℃,不超过36 ℃,水温稳定在28~30 ℃,不低于28 ℃。

1.1.4 养殖池增氧设备的配置。稚幼龟培育池的增氧设备,主要组件由旋涡气泵增氧总管开关软胶管砂石散气头伸入龟池水体构成。选用罗茨鼓风机,每500 m2左右的温室配套1台功率2.2 kW单机。在风机的出口上连接送气管,送气主管可用64 mm的硬白塑料管,再用32 mm的塑料支管连接,通过8 mm软胶管砂石散气头(气泡石)进入各个养龟池。

1.2 稚龟进入温室的关键技术

1.2.1 培育池消毒方法。稚幼龟入池前,均将培育池先用清水浸泡3~5 d,再泼洒适量的食醋,以消除水泥池的碱性,然后在稚幼龟放养前,每50 m2用漂白粉500 g,间隔12 h再用高锰酸钾100 g全池泼洒消毒,24 h后再清洗干净并注入新水。

1.2.2 稚龟选择与入池前处理。稚龟娇嫩,进入温室内难以很快适应高温、高密度、高污染的环境,因此关键措施之一是提供稚龟逐步适应环境的条件。对此,必须在温室池水温与外界暂养池水温保持相同的基础上,开始逐渐加温,每天使水温升高1 ℃,如果放养时温度为25 ℃,要经过5 d左右逐步将水温升到养稚龟所需要的最佳水温(30 ℃左右),而后恒温控制,避免忽高忽低。

1.2.3 稚龟下池后的水位和水质。稚龟下池初期,水深控制在10~20 cm,随着稚龟的生长,水深开始逐步加深,蓄水过深极易造成稚龟死亡,因为龟需要较大的陆地生活空间。采取加水或换水的方法调节水质,每天保证向水中充气8 h以上,每15~20 d泼洒1次生物活菌制剂,使池水透明度稳定在30 cm左右,pH值7~8,盐度不超过5‰,氨态氮小于1.0 mg/L,亚硝态氮小于0.2 mg/L,溶氧量3 mg/L以上,总碱度和总硬度均为1~3 mEq/L。

1.2.4 饵料投喂。“四定”投饵,即8:00、12:00、16:00、20:00各投饵1次,稚龟期的投饵率为摄食的饲料干重占自身体重的4%~8%,一般为6%。后期投饵次数减为每天3次,在幼龟阶段饲料中经常加入一些瓜、叶菜类的青料,并绞碎或榨成汁与饲料一起绞拌。投喂2 h后巡池1次,观察摄食情况,根据是否有残饵决定调整投饵量。

1.2.5 病害控制。温室养龟最为关键的应该是控制疾病,以提高其成活率。放养前对养殖池、工具和稚龟要进行严格消毒。稚龟期防病关键措施是用经消毒的肥水,水质油绿色,或对水源进行臭氧消毒后,注入稚龟池,并施用光合细菌、玉垒菌、复合微生物、活性酵素等微生物制剂,以净化水质,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中草药,采取六步连续预防法,有效地预防乌龟的腐皮、穿孔等疾病。

2 结果与分析

2.1 稚幼龟生长速度与培育成活率

经过3年的养殖,稚幼龟培育的生长速度与成活率见表1。由表1可知,在2010—2012年3年中,稚龟培育至幼龟的成活率每年呈递增趋势,2012年达到93.6%,在养殖密度高达97~105只/m2的情况下,雌龟规格达到250 g/只,雄性龟达到100 g/只左右,幼龟增重倍数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为36.6、35.6、35.3倍。

2.2 效益分析

3年的稚幼龟培育,均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表2)。由表2可知,2010—2012年,稚幼龟培育的总支出169.5万元,总产出386.2万元,净利润216.7万元,平均投入产出比为1.00∶2.28,效益十分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水温保持在28~30 ℃时,日投饵率达到3.5%,稚幼龟生长较快;当水温波动或低于26 ℃时,日投饵率仅为1%,生长较慢。在试验过程中有数次因设备原因和人工失误,使水温波动过大,对稚幼龟摄食的影响非常明显。从阶段性试验结果看,如果将水温控制在30 ℃左右养龟是比较合适的。从本次控温养殖实践看,稚幼龟在控温养殖条件下,无需冬眠,能够连续快速生长。在稚幼龟养殖过程中,由于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预防措施,未发生大规模的患病死亡现象。稚龟死亡主要发生在养殖的开始阶段,幼龟培育阶段死亡率较低[7-9]。因此,稚龟期的培育是提高养殖成活率的关键。控温养龟的密度是参考甲鱼养殖的放养密度制定的。在养殖过程中,未发现稚幼龟相互撕咬受伤的现象。是否能够进一步增加密度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万全,彭步旭,徐勇,等.乌龟人工繁殖和稚龟培育方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294-295,309.

[2] 陟劲松.乌龟的人工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3(2):39-40.

[3] 卞伟.乌龟的健康养殖(上)[J].湖南农业,1999(8):15.

[4] 卞伟.乌龟的健康养殖(下)[J].湖南农业,1999(9):20.

[5] 钟清莲,林峰,林楠芳.乌龟健康快速养殖技术要点[J].齐鲁渔业,2002,19(4):25-26.

[6] 郑建平.稚龟的培育技术要点[J].吉林畜牧兽医,2006,27(2):48-49.

[7] 谢文星,刘国祥.金钱龟人工繁殖及稚幼龟培育技术[J].水产养殖,1998(1):20-22.

幼稚产业论文篇4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幼儿教育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根据当时中国社会幼儿教育的实际,较早地创立了比较全面的中国化的幼儿教育的理论,内容相当丰富也富有远见卓识,并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平民化,科学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 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

陶行知很早就重视学习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和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等人的幼儿教育思想,他密切关怀祖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关注和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

首先,必须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关于必须重视幼儿早期教育的理论就十分明确和中肯。他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凡人生所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幼儿的关键期,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特别重视这个时期的教育及对幼儿的培养。

其次,幼儿教育事关国家民族幼苗的成长。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陶行知认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农村,城市都应该普遍建立幼儿园,保证幼儿就近入学。

再次,开办幼儿园,开展幼儿教育将有利于妇女劳动力的解放。在城市当中开办幼儿园,可使“女工既不必心挂两头,手边又无拖累”,妇女能够安心地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农忙时节,农民有很多农活。所以,幼儿园是小孩很好的去处,同时又可以使幼儿接受良好的教育。

二、创办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大众的幼儿园

1.创办幼稚园的原因

当时中国现有的幼稚园存在种种弊端,主要有“三大重病”。一是外国病,即仿效外国,不顾中国的国情,从形式到内容上的整体抄袭。二是花钱病。即费用太大,普及太难,不易推广。三是富贵病。幼稚园学费高,只有富贵子弟可以享受他的幸福,贫民是没有份的。

2.幼稚园三条改革方针

面对上述弊端,陶行知指出,要发展中国的幼教事业,必须根治仿效他国的顽疾,端正正确的办园方向。一是把外国的幼稚园化成中国的幼稚园,适合中国的国情,充分运用眼前或中国已有的音乐,诗歌,故事,玩具以及自然界来陶冶儿童。二是把费钱的幼稚园化成省钱的幼稚园,即打破外国偶像,依据周围社会所提供的经济条件,普及幼儿园的发展。三是把富贵的幼稚园变成贫民的幼稚园。人人都享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要把幼儿教育办成整个国家儿童的共享物,让劳动大众的子弟能享受到其中的幸福。

此外,在建设适合国情,节省费用的,裨益平民的幼稚园的幼教思想指导下,陶行知指出,从事幼教事业的人们,要善于发现这种教育事业的“新大陆”,明白什么地方最需要最欢迎幼稚园,并致力其开拓与发展。

三、幼儿教育的普及要改变训练教师的制度

一是要注重合格教师的训练,其中最难问题之一是幼师的培养及其来源。在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上,发展幼稚教育首要的事情是解决师资培养机构的创办,因此,幼稚师范是培养幼师的重要途径。二是创办“艺友制”。“艺友制”是凡以朋友之道教人艺术或手艺者,谓之艺友制教育。在实践探索中,通过幼稚园自身的教,学,做,通过边干边学来训练和培养幼师。陶行知先生在改变幼师训练制度,广开幼教师资来路之际,还着眼于师资质量的提高,教师不仅要受到严谨的卫生训练,同时还要使他们的训练达到“五项目标”,即“看护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儿童的伴侣”以及“乡村妇女的朋友和导师”。三是呼吁国家教育部门,组织人才,搜集和审查国内外已有的幼教资料,采用科学的方法编制适合儿童的需要,能力,兴味和情感的教材与课程。在立足本国条件的基础上,吸收外国“一切关于幼稚教育的经验”,创造一种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今日之幼稚园”。

四、幼儿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

在中国的幼教发展史上,陶行知先生的幼教理论和实验有着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于中国学前教育的改进和发展来说,其理论建树和事业建设值得人们总结和借鉴。

1.他对幼儿园“新大陆”的发现,指出了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道路。在工厂和农村附近办学,不仅有利于妇女劳动力的解放,还有利于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而且还有助于儿童自幼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2.他创办的幼儿园“艺友制”,为幼教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师资来源。这对今天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及解决农村女性知识青年就业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3.有助于中国幼教事业重大“转向”的完成,由“移型他国”的西洋化转向适合国情的中国化,由富商转向贫民的普及化,由专注城市社会幼教事业转向注重农村幼教园。

五、幼儿教育思想及实践经验对新时期幼教工作的启示

陶行知先生不仅提出了这些理论,他还躬行实践,他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幼儿教育工作提供了借鉴。

1.热爱幼教事业,具有对工作脚踏实地地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他在南京城外创办的举世闻名的晓庄学校,并鼓励晓庄教师要为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2.勤俭办学。陶行知先生在当时办学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发扬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在艰难的条件下创办幼儿园。

3.博爱的办学思想。陶行知先生创办幼稚园的出发点是真正服务于劳苦大众的。他处处为家长着想,为幼儿着想,为穷苦人着想。

幼稚产业论文篇5

关键词: 陈鹤琴 幼儿教育 实证研究思想

陈鹤琴在对我国儿童身心发展、课程实验、家庭教育和幼稚师范教育的研究过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方法较多,尤其是在幼稚园课程研究和幼稚师范教育研究中,借助于实证、实验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陈鹤琴半个多世纪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不渝地融理论研究与亲身实践于一体,为当时我国幼教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陈鹤琴从不人云亦云,对他人的理论、观点、经验,他都经过实践和思考,转化为自己的信念主张。陈鹤琴在南京师范学院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时,就曾教导学生:研究任何一门学问,我们还应直接地去调查,去观察与实验,用事实验证理论,这样的学问,才算是真学问。陈鹤琴先生求真求实的重实证、实验研究的方法和精神正是今天从事教育研究工作者所急需学习和具备的。

一、陈鹤琴的实证研究思想

1.实证研究思想产生背景。

我国近代有意识、有系统的教育实证、实验研究,是伴随着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和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建立与发展而产生的。主要受西方以“实用—实证”为方法特征的教育研究的影响,强调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方法意义。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教育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则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大量而具体的实证研究。陈鹤琴在美国留学期间师从实用主义者,对实证型研究方法极力推崇,陈鹤琴感到要开创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也只能借助实证实验研究。陈鹤琴说:“最近的教育思潮是注重实验,这是从美国实验主义派的哲学来的,杜威、弥勒等主张得最有力,这个思潮,影响到各种教育,使各种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起了变化,其实从实验所得的结果看,实验主义确实比较来得适用。幼稚教育是各种教育中之一种,当然也应该依着实验的精神去研究。”[1]

2.实证研究精神和方法的习得。

陈鹤琴曾经留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后来他谈道:“霍普金斯研究真理的那种精神,真使我五体投地。以后我回国做点研究工作,未始不是受霍普金斯之所赐呢!我觉得一个游学生到国外去游学,最重要的不是许许多多死知识,乃是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精神。”[2]对于实证实验研究,陈鹤琴深感其乐无穷,美国当时的课堂教学多采用实验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动手和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陈鹤琴被美国教授在教学中的实验精神所折服,这与中国传统的教授法“拿着书本死教”是截然不同的。1917年冬天,陈鹤琴随孟禄去美国南方考察黑人教育,目睹了学院里浓厚的实验研究气氛和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活,深感受益匪浅。这一考察研究让陈鹤琴更为深刻地领会了美国实证研究的精神。实用主义教育研究中重实证实验研究方法的特征直接、深刻地影响了陈鹤琴。

二、陈鹤琴对幼儿教育的实证研究

1.重视理论联系实践。

当年他研究儿童心理学时就是在国外心理学、生物学等先进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的。后来他在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时曾这样告诫大家: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不是多看几本儿童心理学的书籍,多读几家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就算是研究儿童心理学了的,自然,读书是必要的,但这是不够的。“因为书本上得到的知识,都是间接知识……间接的知识,别人的经验,我们固然要学,但是单凭读书看书所得到的知识与理论,往往是不够的。研究任何一门学问,我们还应当直接地去调查,去观察与实验,用事实验证理论,这样的学问,才算是真学问。”[3]陈鹤琴非常重视教育实践,认为实现中国幼稚教育本土化,进行幼稚教育实践是最好的途径。因此陈鹤琴始终坚持走实践的道路,用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探寻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之路。当年陈鹤琴在鼓楼实验幼稚园进行教育实践时,与张宗麟一道着手调查中国幼稚园的办学状况,“沿着沪宁、沪杭甬路跑了一趟”[4],得到的结果非常令人失望,存在着诸如“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团体动作太多”,“功课太简单”,“没有具体的目标”[5]等问题,幼稚教育质量着实令人担忧。课程是当时最大的问题,于是陈鹤琴就从幼稚园课程入手,开始就此问题进行研究,初步拟定实施课程试验的原则、标准及方法。该课程试验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从1923年开始到抗战后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929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主要是依据南京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成果拟定的。借助实验法是陈鹤琴课程实验取得成功的关键,但陈鹤琴当时的课程实验研究法并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实验研究方法,他的课程实验是一种探索型的教育实验,以教育教学实际场景为主,与传统的以实验室控制为主的教育实验不同。虽然有三期实验,但并没有重复实验,立足于教育现场情境的实验最重要的特征是变革,是创新,是为了探索教育现象内在的因果关系,为了探索一个新的教育规律或解决教育实践中的新问题,是具有开创性的实验研究。

2.行动研究融入其中。

透过南京鼓楼幼稚园的课程试验过程来看,发现其实这一过程也是陈鹤琴与幼稚园教师等一起进行实践—反思—实践的过程,这符合行动研究的特点。行动研究法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勒温提出行动研究的基本操作模式是计划—执行—审查—新计划……后来20世纪50年代行动研究法被引入教育领域后迅速发展起来。学前教育行动研究是以学前教育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起点,由幼儿教育者与研究者针对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边研究边反思的一种研究方法。[6]陈鹤琴的课程实验整个研究过程其实是行动研究融入其中的。但真正行动研究法的兴起是晚于陈鹤琴的,所以陈鹤琴的行动研究体现了先进性,也反映了一定的教育研究规律。

3.深入最基层,亲临教学现场进行研究。

当年办幼稚师范学校时,他亲自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在穷山恶水中开辟出了一条幼稚师范教育的康庄大道,在那里实现“活教育”幼儿教育理论。陈鹤琴提出要想发展幼稚教育,“目前所感到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怎样培养师资’。一方面要培养大量师资,另一方面要谋师资的质的改进。”[7]那么怎样培养、怎样改进呢?陈鹤琴的主张是师范教育一定要实验。“只有经过实验,才能获得切实的改进。不但师范课程要实验,教材教法也要实验,以至师范学制种种,都要通过实验和研究,才能产生一部恰当而完整的师范学校新课程,适合中国国情的师范教材和教法,然后才有完美的师范新学制。”[8]陈鹤琴以拓荒和创业的精神来到江西泰和,带领师生,一切从零开始,“辟荒山为校园”,从校园的一砖一瓦到学校的课程建设都实实在在地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地做。抗战后陈鹤琴以自己开创的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前身为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国立幼稚师范专修科及幼师附小、正大附小、南昌实小等地为“活教育”基地,继续进行“活教育”理论的实践探索。在那里陈鹤琴进一步地实施推广、完善发展“活教育”在江西的实验成果,“活教育”有关步骤、原则方法得到了具体运用。

4.重视收集第一手资料,用事实说话。

当年他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时采用观察跟踪的方法,通过有目的、系统地观察,全面了解其孩子在言语、动作和心理活动各方面的发展过程,用摄影、文字记录等手段,坚持了808天,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记录了婴儿808天真实的成长历程,向读者展现了婴儿的成长过程。他在《儿童心理之研究》第三章“一个儿童发展的程序”中的片段记录:“第1月第1星期第1天:(1)这个小孩子是在1920年12月26日凌晨2点零9分生的。(2)生后2秒钟就大哭,一直哭到2点19分,共继续的哭了10分钟,以后就是间断的哭了。(3)生后45分钟,就打哈欠。(4)生后2点44分,又打哈欠,以后再打哈欠6次……”[9]从这些趣味横生、精细入微的描写记叙中,我们不仅感到了陈鹤琴对儿童的无限热爱之情,而且,也看到了他在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上严肃的、一丝不苟的实证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结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陈鹤琴通过对幼儿教育的实证、实验研究,掌握了幼儿教育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对幼儿教育本土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他最后的教育生涯中,他还坚持教育实验,在1979年11月的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作为名誉理事长的陈鹤琴提出了发展幼儿教育的几点建议,重点强调的是要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就必须重视开展对幼儿教育的科学实验。而审视当今一些学前教育工作者,“闭门造车”的太多,很少深入实际从事学前教育实验活动,这种研究方式,根本不会对学前教育水平的提升有所裨益。因此,陈鹤琴指出:“幼儿教育是一门教育科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必须十分重视和切实开展对幼儿教育的科学实验,用以促进全民族的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10]这也应该是今天我们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1][4][5][10]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29.146.1.661.

[2]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六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591.

[3]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1987:564-565.

[6]李灵.行动研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概述[J].教育科学,2002(2):58-60.

[7][8]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643.

幼稚产业论文篇6

恭喜你,你的品牌终于能往前走一步——不,走一大步了!

往往,企业会觉得没有动力再往前走一步。它的领导者已经做好一切变革的策略和资源准备了,但就是发现企业内外部都没有创新的冲动。就在这个时候,你发现开始有巨大的竞争对手盯上你的市场了,这种外界的威胁反而会帮你扫清创新路上所有的障碍。多数变革总是在最危险的时刻才会发生:“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常理儿。

好了,话归正传,我们来看看如何在“常理儿”中做到“不寻常”。也就是说:如何让你的新品变得难以被其他人抄袭?尤其是,当一家巨大巨牛的企业来采用同样武器抢占同样市场时,你怎么办?

你还是应该高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英国一家叫Innocent(据其英文内涵可以翻译成“真幼稚”)的企业在巨头的压力下,是如何迎难而上,寻机翻盘的。

感谢百事可乐!

英国真幼稚公司创立于1999年,其主要产品是一种搅拌混合了冰和乳制品、豆制品、多种维生素的天然果汁,大名叫作“思慕雪”——这个浪漫的词是从美国单词Smoothie翻译过来的。

你没看错,这个单词你会在早期的娃哈哈“营养快线”那里找到它的影子。营养快线的产品原型就是来自于思慕雪(你记得吗?娃哈哈甚至曾经在营养快线之后专门出过一个产品,就叫“思慕C”,不过因为和营养快线太过相像,后来似乎被主动放弃了)。

在真幼稚之前,其实英国已经有一些思慕雪产品,但它们几乎都为了延长货架时间而放入了添加剂,同时在口味上也无法跳脱,总体来看只形成了几百万英镑(相当于千万元级人民币)的市场。

真幼稚的思慕雪产品配方和口味都是创始人原创的,在短短4年中,它就冲到了市场的第二名。但这时,巨大的压力来了——百事可乐盯上了思慕雪市场,并经过各种努力,在2003年全资收购了当时市场销售额排名第一的企业PJ(品牌全称为:佩蒂和强尼),为其注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市场拓展,并针对真幼稚的纯新鲜类思慕雪,开始进行模仿、追赶。

2003年那年,PJ的年销售额大约是2000万英镑,而真幼稚只有1000多万英镑,也就是刚刚过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

然后呢?

然后只过了2年,到2005年,真幼稚就成了市场第一。

再然后,真幼稚逐步成为市场绝对第一,占有率超过70%,并保持至今,年销售额超过2亿英镑(近2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每一个英国人每年要喝30~40英镑的Innocent。要知道,英国所有人口加起来只有6300万人,而中国仅算城市人口就是它的10倍。

有人评价说:“在Innocent刚刚面世的时候,思慕雪产品还是一个相当不为人熟知的概念。而现在,这类产品已经是久负盛名,吸引着不断扩大的消费者关注。”

到了2009年,可口可乐也受不了了,跑来跟真幼稚谈购并。谈来谈去只拿到真幼稚的10%~20%的股权,让真幼稚创始人拥有所有运营权,还要帮它去开拓整个欧洲市场(目前可口可乐已决定投入巨资收购真幼稚,并帮助该品牌成为全球品牌,但英国依然有很多真幼稚的忠实顾客认为它不该拿可口可乐的钱)。

真幼稚的创始人真的要感谢百事可乐!在百事可乐收购真幼稚的头号对手PJ之前,PJ所有人一门心思的就是做思慕雪产品,但当它被百事可乐收购,整个产品的运作就变成了百事可乐整个集团几百种产品中的一个,所有管理和营销动作都要牵扯一大堆相关业务的流程配合,不可能再有以往聚焦、灵巧的运作。因此,PJ被远远甩在后面,是必然的。

Innocent的来历

Innocent公司是刚刚毕业不久的三个大学生创办的。此前,他们刚刚工作没两年,干什么都觉得没希望,但又感觉应该干点什么——这是年轻人的普遍想法。

1998年,在大约是一种很无聊的机会下,他们注意到了思慕雪这种产品。因为口味、配方和添加剂和其他种种问题,“当时货架上的思慕雪几乎都是垃圾”!但人们需要这种产品,尤其是女性和那些想要健康的顾客,其中就包括三位创始人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同龄朋友。

此时,这三位对思慕雪产品的背后知识“一无所知”,这种状态在英文里就叫“innocent”。但他们很快就从网络、杂志和图书馆里找到好多思慕雪的配方,其实做起来都很简单。

但什么是最好喝的口味?这需要调研。

“有调研费吗?有完整的调研方案吗?”

“没有。”

创始人忽然发现:其实自己的亲友就是最好的调研对象,于是他们凑了点钱,试制了各种配方让亲朋好友们来尝,最终找到了他们认为最好的一种。

三位小哥决定辞职创业了。他们亲朋们大叫“innocent!innocent!”,这是这个词汇的另一个意思“太幼稚了!太天真了!”

这挺让人拿不定主意的。于是,1998年的一天,三位小哥花500英镑购买了水果,并根据自主配方做成标准的思慕雪产品,拿到伦敦一个音乐节那里去卖。

他们的思慕雪摊旁边,迎向音乐节场地入口处,有块牌子上写着“你觉得我们应该辞职来做思慕雪吗?”牌子下摆放着两个大桶,一个上面写着“应该”,另一个上面写着“不应该”。意思就是:顾客如果品尝了他们做的思慕雪,觉得味道太棒了,鼓励他们去创业,就把空瓶投到写着“应该”的桶里;如果觉得味道不咋地,创业风险很大,就把空瓶投到“不应该”桶里——这种做法是不是也很innocent(幼稚)?但他们就这么做了。

音乐节结束的时候,“应该”桶里满满当当,“不应该”桶里只有三个瓶子。三人第二天就辞职了,并为打造包装、原料和运输链条开始融资。

在融资过程中,他们又受到连续的打击,11次修改商业计划书,几十家投资商拒绝了这三位毫无行业背景的创业者,他们得到的评价中又出现了“innocent”(在这种语境下可翻译为“涉世未深,毫无商场实战经验”)。

但幸运的是,他们在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美国人那里融到第一笔小钱,然后于1999年开始正式发展。

一开始,他们想根据产品运作特点——必须很快地将新鲜水果制成思慕雪并摆放到超市货架和酒店餐桌上,把产品命名为“Fast Tractor”(飞速拖拉机)。这是个具有强烈农产品气息的名字,它会导致后边所有的产品包装和推广氛围向“农业、绿色”去发展——例如,很自然,一辆拖拉机成为了它们的Logo。

但问题是,市场上所有的思慕雪或其他果汁饮料,都在用农村、农夫、田园、绿地、水果或者拖拉机、收割机……这些元素。如果三位小哥选择了“拖拉机”,就会导致原本有独特性的产品被完全淹没。今天,我们就看不到这么一家有意思的企业了。

幸好,在和设计顾问沟通后,他们发现自己需要的是一种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元素,不仅仅与其他产品形成差异化,更重要的是,要把公司整个的气质和内涵表达出来,延续到产品、包装、广告、促销当中去,最终要和年轻消费者的某根心弦进行微妙的触碰,得到共鸣和回应。

于是公司被命名为“innocent”(总结所有的词典,它包含的意思有:不谙世故的、涉世未深的、天真无邪的、幼稚无知的、清白无罪的……)。这个词汇,包含着所有老气横秋、高高在上的人对年轻人的指责和批评,但同时也包含着所有年轻人对心理和行为上保持自然、放松、纯真的一种自我肯定。

很多人都承认,innocent这个品牌名,将这个思慕雪产品及其顾客完全与以往的老牌子分开,同时,尽管这个名字让一些头脑呆板的人震惊,但它也能慢慢吸引那些回忆起纯真年代的人群的偏好。

“真幼稚!”

“对!我就是真幼稚!怎么着啊,我要把幼稚进行到底!”

所有的品牌元素线条都在“innocent”内涵之下统一了。

是的,尽管“innocent”这个词语离经叛道、意味深长,但仅有一个独特的名字,还无法让真幼稚公司做到无法让人模仿。在我们看来,结合真幼稚以及其他一些公司的经验,他们对模仿者建立起了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防火墙。

1类人物

1999年产品上市以来,真幼稚就遇到了抄袭者,但他们喜欢把这些企业叫作“盲目抄袭者”。我们可以用真幼稚公司一位合作伙伴的话来概括,就是“许多品牌缺乏技巧——他们得让消费者觉得他们和他建立了一种沟通关系才行。”

这不是简简单单仿制了一套产品、复制了一个名字那么简单。

千万要注意,我们在此前之所以叙述了那么多细节,就是要告诉大家:“innocent”并不是这家公司的起点。当顾客看到“真幼稚”这个品牌,从它上面体会到品牌的性格和意蕴时,他们所获得的所有品牌信息,都会有真实鲜活、真情实感的人物及其故事在背后为这些“性格和意蕴”做支撑。

人们不会产生无缘无故的情感体验,尤其是想建立丰富的品牌体验时,就必须在产品口味、功能等之上,建立更立体的沟通体系。

而人物,是其中的关键。

很多品牌的策划者认为:有一个好故事就够了。但我们讲故事究竟是为了什么?你看一个电影的故事又是为了什么?

如果一个电影只让你记住了一个特别曲折的故事,而没有留下突出的人物形象,或者说人物性格及其行为内涵没有与故事融合,则这个影片给你的心理感动或情绪触碰就无法深刻。

每个观众都在消费公开产品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投射到产品中去,并和有关产品的人物形象和行为关联起来。这就像人们在看足球比赛时,其实是在潜意识里幻想自己在场上比拼。而他们在看一个故事时,其实是在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到情节中去。如果他们“错过了”对人物的关注,就说明他们没有真正与这个故事、这个产品或这个品牌进行交流——他们下一次就算品尝到别的产品也无所谓。

模仿者可以去偷产品,去偷创意,去偷故事,但他们最难抄袭的,就是有性格、有经历、有实证的人物,尤其是与产品和品牌内涵天然融为一体的人物。这个人物,可以是创始人,可以是Logo里的角色,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使用者,也可以是代言人……但这些角色对品牌防模仿强度的影响力是不同的,只有企业自己的人,才能够带来最大的“防火墙效应”。

人物对于品牌的效应,怎么放大都不为过。这就像你回顾任何一个国家的诞生,你可以回想很多开国的故事、传说,但如果最后没有国家领导者作为故事的凝聚和收尾,你就无法获得真正作为一个人的内心激动——因为你总会拿“同样是人……”的心理去做比照。

因此,我们不用去细细思量乔布斯和苹果,或者布兰森与维珍的例子,就能通过对比指出很多品牌的弱点:

1.没有人物

它无法用任何人物的行为来佐证它品牌的内蕴,无论是创始人还是使用者,都找不到“个人为什么要亲近这个产品”的关联。

其实这并不难,如果你是一个大米品牌,你完整地讲述一个老农呵护稻田的故事,并将一些关键细节放大,就比用一个摄像头去“监控”稻田更容易让人相信你的品质。

2.有人物,但性格不明

像老干妈辣酱,很长时间内依靠的是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没有精神方面的深化。其创始人的形象在公众面前露出时,也没有系统的规划,直到最近,才有一些“性格故事”出现。

3.有人物,有性格,但与产品未能产生强关联

比如已经成功的诸多电器、IT领域品牌,其创始人的个性更多展现在企业管理上,而不是产品风格上。华为任正非的形象,更容易让机构消费者产生信任,但对个人消费者的渗透力不强。

在个人消费品市场上,品牌的人物必须与“个人”链接。从这个角度看,史玉柱对于他的游戏来讲,“人物形象贡献”是有偏差的,因为他的故事大多数集中在财经媒体报道的“他如何通过游戏来打造生意模式”。这其实是对品牌人物资源的浪费。

例如对于秋林格瓦斯来说,即便没有实力在全国市场对抗娃哈哈,但也可以在局部市场通过强化“人与格瓦斯之间的密切关系”来夯实品牌,因为人们天然预期“秋林可能更懂格瓦斯”,但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明证。

而我们回过头去看真幼稚,它的创始人故事与其品牌要强调的精神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年轻、追求不一样、忍受长辈和富人的打击与嘲讽、天真自然……

真幼稚最初的定位,就是那些年轻、有支付力的雅皮士,也就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体验过丰富的国际信息(包括书籍、绘画、影片、笑话等等)、本身还生活在大城市、从事有一定地位的专业性工作、有部分休闲娱乐预算的年轻人。

他们的另一面,就是紧张的工作,并且遭受来自更高阶层也是更大岁数人群的压力,因此渴望(从复杂的工作中)回归简单,让生活更健康、更多乐趣。

这些人很容易与真幼稚的创始人产生共鸣,更何况听到这三位创始人是从毕业后就业最容易的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毕业,就更容易产生遐想和认同——连人家都能回归轻松自然,我为什么不能?(圣约翰学院由英国王太后创办,其学生被认为是剑桥大学所有学生中被培养得最骄傲、最具贵族气质。)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物,还可以采取其他方法,例如虚拟人物。

例如全球第一食盐品牌MORTON盐业的Logo就是一个在雨天买了盐罐回家的小女孩。这个图片的首要含义是让所有采购食盐的主要群体——家庭主妇——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去帮家里买盐的经历,这种感觉既辛苦又幸福。

(该Logo的另一重含义是:小女孩所挟的盐罐在不断漏撒盐粒,代表其产品在雨天也不会受潮结块)

2层元素

围绕“人”,才容易产生能打动消费者的故事,但只有人物和故事是不够的。

这就像你看武侠小说,记住了人物形象,产生了个人共鸣,是不够的,如果你还记住了该人物使出的“天山折梅手”或“六阳融雪功”,才能够对他产生有层次的、更清晰的记忆。

这对品牌也是一样。

我们把这些细节分为最基本的两个层次:体感元素和精神元素。

体感元素

你能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或触到的元素,是最容易产生瞬间记忆的内容,经过几次重复,就可以引发你对该产品的首选情结——因为当你想买某个东西,总是它第一个跳到你的脑海里。

ThinkPad让很多人记忆犹新的,是它的触摸键“小红帽”,尽管多年以来,触摸屏已经非常实用,但作为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什么品牌的这个小“极点”,仍被保留下来。

这些“极点”甚至可以做到:即便你没有看到产品的全貌,而只看到它这个小细节,就已经能辨认出整个产品的名称和特性。

真幼稚已经创造了很多类似的“极点”,例如它的Logo(图)。这恐怕是近20年来最简洁但又最吸引人的Logo之一。它的简单来源于创始人最初的追求。

在创办企业的那段时间,他们给设计公司的“标识设计简报”上只有一句话:“一张简单的人脸,头上要有一个光环。”光环在欧洲民间宗教中的内涵,就是标识出天使,它们特别沐浴在上帝的光辉和温暖之下,因此由一个光环来凸显出它们的与众不同、超脱凡俗。而光环下面那个表现出天真而好奇小孩的脸,则与真幼稚品牌的含义完全契合。

真幼稚的创始人认为:在与对手相竞争时,看似微小的细节会产生很大的不同。例如三人中间的瑞德就曾告诫一些创业者:“如果你在许多小事情上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好,那么,他们要模仿你就更困难。”

比方说,真幼稚产品瓶上印的提醒文字里,不会采用“截止使用日期”这样大众化的字眼,而是采用“截止享用日期”。从“使用”到“享用”,就是在细微处强调产品与众不同的品质。

而为了让顾客感觉到真幼稚产品与自然的贴近性、原料的纯正性(例如牛奶原料),它从十年前就开始将自家的送货车改装成草皮覆盖的,有的车直接就画上母牛的外观,而且边送货还边放出母牛“哞哞”的叫声。

这些小细节给客户(酒店餐馆)、顾客带来的印象极其深刻,也大大增加了竞争者模仿的成本。但后发者怎么可能比真幼稚想得还细?它每个星期都会在内部会议上天马行空地做一次这方面的创意。

“极点”可以成体系,而不是只有一两个。著名的“针织帽”创意因为持续十年,也已成为真幼稚的“极点”之一。

这个创意最初来自他们联合一家超市,想给老人院过冬的老人募集捐款(英国冬天湿冷多风),因此就把一些老人织的小帽放在产品盖子上引发顾客的关注,结果此举引发全英国的抢购狂潮——因为那些套在瓶子上的针织小帽实在是太可爱了!

但这东西确实不好制作,最紧张时,连三位创始人都学会了织帽子。

精神元素

与顾客建立精神沟通,商业味浓的广告远远不如事件活动被激发出来的信息有效。通过故事来建立起系统的精神元素,能建立起强大的品牌屏障。

大家应该记得当年汶川地震后的一个事件,因为加多宝捐助了1个亿,因此迅速获得大范围的顾客关注,甚至有人在网络上消息,说:人家捐1个亿,这相当于卖多少罐饮料……对这样的企业,一定要“封杀”!马上去超市,买断它!——结果当时真的导致很多超市一天之内被买断货。

真幼稚同样有这样的故事。

仅仅在创业第二年的2000年,真幼稚就遇到了险些破产的困境,原因就在于“行善”。原来,由于缺乏财务经验,真幼稚的三位股东和当时的其他几位员工在感觉销售情况不错的背景下,为一个慈善活动一下子将46%的利润现金都给捐出去了,结果导致险些破产!当然最后它还是缓过来,并决定开始有计划的慈善活动。

但无论怎样,这个故事让所有顾客都大为感动,知道了innocent真的“很幼稚”、“很不商业”,于是,很多人采取购买行动来支持真幼稚的发展。

这种善行的回报当然是肯定的。但对于一个品牌来说,仅仅依靠这些突发事件是无法建立与消费者情感与精神沟通的桥梁。

真幼稚想传达的几种精神要素:纯真、放松、自然,都必须通过实际的表现或媒介来传递。而更要命的是,它还希望在品牌中加入一点点的“优雅气质”,以对应受过高等教育、品位不俗的雅皮士的需求——简单的元素可征服不了他们!

轻松、自然,是比较好传达的精神元素。例如真幼稚的热点电话不叫“hot line”,而是叫“banana phone”,也就是“香蕉热线”——因为电话长得像香蕉。而且它包装上印的话是:你感到无聊的时候,就可以打这个香蕉电话。拨通后你听到的是:“哈喽啊!这里是真幼稚的香蕉热线。”

这种有趣的安排,实际上就是在整体风格统一的前提下,尽量给顾客内心一种轻松、快乐、自然的感觉,他们是把顾客当作“生活者”,而不是当作“消费者”。

最难传递的是“优雅”。这种信息无法用言辞来表达,你不能傻傻地直接说“我有点小优雅”,而同样要通过一些故事、画面和包装设计来传递。在真幼稚所采用的各类设计触点上,都有“优雅”气质的传递,例如大量运用富于想象空间的留白,不慌不忙的产品信息传递等等,都符合这类气质人群的内心期待。

在精神元素强化的背景下,那些不需要太多技术难度的产品,一般都能建立坚实的反模仿内核。但这还不够。

3种套路

仅仅有品牌要素的顶层设计,而没有生意链条的“硬核”支持,就无法长期建立相对于那些追随者的优势。这些硬核并不是一两种技术,而必须是一整套技术的整合,来形成链条式或组合式的最终优势。

一般来说,企业都可以通过建立以下三方面的“成套”运作,来提升模仿者的门槛。

快速、优质的供应链条,如果可能,还要做到低廉

当前所有企业的竞争,都很少只在单点上对抗,而是采取整个链条(包括上游供货体系以及下游分销渠道)的竞争模式。

真幼稚最初的商业计划,在最清晰的几条差异化标准中,对于商品货架时间的描述是重要的一条。

当时所有思慕雪产品的货架时间都长达90天以上,甚至达到180天甚至12个月;而真幼稚要做的产品货架时间只有30~40天,后期开发的一些专供餐饮店的产品保质期更短。这要求整个供应链上的原料供给、特殊包装、冷链运输等元素进行紧密的配合,自然也要求真幼稚对全程(从品种到果园到包装)都有监控。

营销指标尽管简单,但其实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如果你完成了“全身”的修炼,则优势门槛又是最高的。

还有一个挑战在于运作成本。现在真幼稚的水果原料在产地旁边就进行粉碎榨汁,然后运送、分装、配送,过程中仅仅燃料的使用就耗费巨大,不得不建立更精细的测算方式,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指标改进。但这些改进同样可以成为防火墙。

快速、广泛的传播与分销

最初,真幼稚是没有大规模广告支持的。因为当时它有限的几个产品在当地几个餐馆里就很畅销了。但随着品牌建立,需求增多,更多商家(包括英国所有著名的超市)都要求合作。但这时,必然要求大面积的广告告知,以防止产品在终端积压。

所幸的是,真幼稚的品牌特性、产品概念和一些硬指标相当给力,因此传播内容的设计上麻烦不大。

最大的麻烦在于媒介组合与执行。电视虽然成本很高,但其传播特性逼迫真幼稚不得不开始制作电视广告。但同时,年轻人更相信网络的力量,因此所有广告内容都被赋予幽默、自然、亲切的特性,并尽量与时尚年轻群体的工作、生活场景结合。这些设计保证了广告内容在各个媒介上的病毒式传播。

并非所有终端铺货都要求快速展开。对于很多超市门店来说,真幼稚都要求在进行尝试性销售后再进行大规模铺货。与精耕细作渠道的可口可乐合作,也是真幼稚建设渠道壁垒的战略要求之一。最近两年,在欧洲各国主要的超市、餐饮店中,基本上都可以看到真幼稚了。

快速更新产品,辅以目标聚焦的增值服务

英国人形容真幼稚的产品更新,会这样说:那不是一个一个的创新,而是一波一波的创新(wave after wave of innovation)。

不用说口味的连续出新,一种口味出完小瓶,马上出大瓶装;接着针对各个季节推出季节产品;然后根据人群推出儿童产品……

与追赶它的对手有一点不同,无论怎样延伸,innocent的品牌元素和意蕴不会改变,因此保持了传播的统一性。而包括PJ在内的很多对手,在产品延伸的同时却将品牌稀释得一塌糊涂,最后也将自己的市场份额打击得一落千丈。

在产品之外,为了辅导顾客更好地品尝产品,并搭配其他健康食品,真幼稚连续出版一些指导手册,来帮助顾客更好地通过饮食达到健康。

这就像米其林轮胎的《米其林餐厅指南》,追求的效果是:在你应用我产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还帮助你更好地享受人生,而我随时会提醒你,你的享受又是通过我的产品参与而来的。

服务,同样能在产品和品牌之外,建立新的顾客链接点,甚至为此建立或并购新的品牌。例如汽车领域的《米其林餐厅指南》和安吉星服务系统,婴童界MOTHERCARE的育婴专业指导网站。

当顾客都通过你的服务平台来满足他们某个方向的深度需求时,实际上,顾客已经被你占有了。而这种增值服务不一定是面向全国的服务,只要服务好一方顾客就已经很了不起。

当年我们都知道一个故事,说一条街上宣称“本街最牛的裁缝”要好过在这条街上宣称“本市最牛的裁缝”。如果你想做“本街最牛的裁缝”,最基本一点:先细致地服务好本街的顾客,引发他们的口碑证明,就足够让后来的模仿者痛苦了——因为在裁缝最聚集的那个核心街区中,人们都说你是最好,这时你不就已经拥有一个可资传播的大故事了吗……

模仿者可以去偷产品,去偷创意,去偷故事,但他们最难抄袭的,就是有性格、有经历、有实证的人物,尤其是与产品和品牌内涵

天然融为一体的人物。

这些小细节给客户(酒店餐馆)、顾客带来的印象极其深刻,也大大增加了竞争者模仿的成本。但后发者怎么可能比真幼稚想得还细?

它每个星期都会在内部会议上天马行空地做一次这方面的创意。

幼稚产业论文篇7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科学教育 发展历程

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发展过程中,科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也发生诸多变化,以时间为记录单位,幼儿科学教育课程内容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一、古代幼儿科学教育的萌芽

这一时期的科学教育分为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两个阶段,原始社会的科学教育是和生产劳动相融合的。成人在生产中传授给幼儿自然的科学知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教育有了一定的长足进步,科学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事件就是墨子利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后来,唐朝设立了“算学”理科专门学校,这时期的科学教育主要专注于“数学”教育。蒙学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早教形式,如《杂抄》采用一问一答形式,介绍天文、节气、地理、历史、修养和艺术等许多方面的知识,还出现算术知识类的《九九乘法表》。宋代方逢辰编写的蒙学读本《名物蒙求》,专门介绍了自然和自然界的知识,包括天文、地理、鸟兽、花木、日用品、耕种等。王应麟编的《三字经》中有介绍数、日、四时、无行、六谷、六畜的自然知识。

二、未分化的幼儿科学教育

清朝的专门的自然科学课程称为“格致”,“格致”内容包括植物、矿物、理、化、卫生等。1903年,我国第一所学前儿童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诞生,1904年张之洞等人为该幼稚园拟定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以下简称《章程》),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文件。《章程》设置的具体课程内容有游戏、歌谣、谈话、手技。这些教育内容已经包含常识的成分,也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如谈话中引导幼儿认识、谈论自然界的物体,在游戏部分中与幼儿一起种植植物、饲养动物,让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发智力。1905年《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中的教育内容增加了数学、感知觉和科学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谈话、行仪、读方、数方、手技、乐歌和游戏。谈话、数方和手技已经体现出科学教育的成分。谈话则是对于“单简事务之名称,教师一一指示之,而粗说其义”。数方则是“系用指数器。单双数之,分合数之,参差数之此记数之法,教师指授”。而手技,则更多与福禄贝尔的恩物有关系,“恩物种类甚多,任小儿自为堆积配插,使知轻重大小长短,力点中心之度”。上述内容主要涉及的是数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三、新中国成立前“常识教育”课程的出现

1924年,陈鹤琴指出幼稚园之课程应该以自然、社会为中心。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教材,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张宗麟认为幼儿园课程应增加“自然”科目,“儿童环境中所能接触者以自然物为最多,此罗列之动植物,天空之变异,倘成人能略略指示之,儿童必兴趣盎然”。之后,陈鹤琴、张宗麟等对当时的幼儿教育课程进行了更细致、更合适的分科,其中幼儿园的常识课包括自然与社会被提了出来。张宗麟并没有给“常识教育”下具体的定义,只是从它的重要性方面进行阐述,认为“常识课是人生必需的,并且是日常最容易遇到的活动。这里的常识具体包括生物、非生物、自然现象、日常卫生、社会习惯风俗、社会职业、公民习惯和社会国家世界大事。张宗麟在1928年就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幼稚园的常识教育,包括幼儿常识教育的意义、目标、方法、与其他活动的关系及关于自然界的常识材料。这些关于常识教育的理念在幼稚园得到实践,而且已经开始从科学角度为幼儿提供一系列生活常识和经验,经过不断完善和改进,最终在1929年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中被采纳为正式课程并实现合法化,由教育部令各省市作为暂行标准试验推行。1932年10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这个标准成为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标准规定的幼稚园的课程有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餐点,共7项。1936年教育部对此课程标准进行了一次修订,将原来标准中的“社会和自然”改名为“常识”。1937年,出版发行的《幼稚园160常识课》是根据当时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编辑的,是一本专供幼稚园教师参考的常识教材教法书籍。

四、新中国成立后“常识教育”课程的建立

这个时期的中国幼教开始借鉴前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了大规模课程变革。1952年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是在前苏联专家的直接指导下拟定的。《暂行纲要》对以往常识教育课程持强烈否定态度,明确提出取消常识作业,增加“认识环境”的作业项目。认识环境包括日常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认识环境”与“科学教育”有密切联系,其目的和主要任务是组织并指导幼儿亲自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通过实际环境教育,提高幼儿的认识。特别在接触自然中,增加对大自然的认识,扩大幼儿的眼界,并培养幼儿五爱等国民公德。《暂行规程》和《暂行纲要》将“认识环境”列为必修作业,重视通过“认识环境帮助幼儿促进智力和德育发展”,而“认识环境”中的日常观察、饲养种植等并没有被列为必修作业,意味着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以知识为本的教学。“期”是一片空白,“”结束,幼儿园的课程开始恢复,分科倾向愈加明显,仍然强调有计划地向幼儿传递系统的常识。1976年11月颁行的《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明确提出“自然科学常识”的提法,指出“幼儿园要设置语言、常识日常生活中可理解的、粗浅的自然科学常识、计算、音乐、美术、体育等科作业。作业是向幼儿有计划地传递粗浅的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等的主要教学形式,也是向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其中规定了幼儿园各年龄班常识教育的内容和要求。1982年,国家根据《纲要》出版了全国统编的教材《常识》教师用书。

幼稚产业论文篇8

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立足点是发展本国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在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的大前提下,贸易保护主义除了使用传统的关税作为保护的手段之外,还加强了对非关税壁垒的设置和使用,如苛刻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化这对矛盾体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应如何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基于对以上课题的关注,本文在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并试图透过现象揭示保护的实质。然后,本文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最终得出“新贸易保护主义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结论。文章的最后部分,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作者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对措施,建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熟练掌握WTO相关规则,借助政府和中介机构的力量,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有效地抵制外国无节制抢占和恶意冲击,以保护各国在自由贸易过程中应得的利益。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贸易自由化;世界贸易组织

引言

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其目的是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的目标。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

在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研究中,关于理论来源和特征的研究比较多。本文拟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实质进行归纳分析,并试提出新贸易保护主义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的观点。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则是通过对当今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根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提出运用贸易规则、规避贸易风险;发挥中介作用、建立预警机制;加大政府协调、实现公平竞争;提高商品质量、冲破贸易保护;运用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具体有效的措施。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研究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渊源

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重商主义”思想,之后经历了“保护幼稚工业”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四个里程碑式的阶段。

1、重商主义(15-17世纪)

15-17世纪,随着新大陆和新航线的发现,商业活动的范围空前扩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开始产生。通过对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掠夺,西欧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财富。与此同时,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生活对商业资本有着很大的依赖,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当时充当交易媒介的货币,主要是黄金和白银等金属货币,它们成为社会各界追逐的对象和社会财富的象征,而拜金主义也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旋律。社会经济的这种剧烈变化,必然反映到上层建筑中来。在经济思想和政策方面,表现为重商主义的兴起,这便是贸易保护的起点。

重商主义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的重商主义流行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的西欧各国,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在对外贸易中少买多卖或不买,用以积累货币,而且积极鼓吹国家采取强制手段禁止货币输出。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资本高度发展,工场手工业已产生,信贷事业开始发展,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当时的封建王朝和商业资产阶级更加需要货币,“他们开始明白,一动不动的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人们开始把自己的金钱当作诱鸟放出去,以便把别人的金币引进来。”硕士论文

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TomasMun,1571-1641),他指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应该允许货币输出到国外,购买本国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进行转口贸易,发展生产。但晚期的重商主义者仍然坚持买少卖多的原则。贸易差额论在认识上比货币差额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不论是货币差额论,还是贸易差额论,都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一国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就越富有。总之,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

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在当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但它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而且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认为财富和利润都是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对外贸易是财富和价值增值的源泉。这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货币差额论将货币与商品绝对地对立起来,设法要把侥幸得到的货币保存在国内并把它贮藏起来,而且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贸易差额论才开始认识到货币运动与商品运动的内在联系2、“保护幼稚工业”理论(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20-4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或正在成长时期,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要求保护幼稚工业,特别是当时的德国。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形成了。“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List,1789-1846)。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他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各国经济发展必须经历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不同时期应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他从德国当时所处的现状出发,认为德国正处于农工业时期。而想要过渡到农工商业时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国家实行高关税等保护贸易政策,进而建立强大的工商业基础。经过比较,他认为使用动力和大规模机器的制造工业的生产力远远大于农业,所以保护和发展工业生产力需要特别重视。而对于农业的保护,他认为,通过保护使工业发达以后,农业就会随之得到发展。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在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应该说保护关税政策对于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是必要的,它使德国的大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提高了他们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理论在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利益也予以承认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对象应以将来有前途的幼稚工业为限,保护贸易为过渡时期,自由贸易才是最终目标。

但是,李斯特的整个理论体系是错误的,不科学的。他把自己的生产力理论与古典学派的价值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是以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为前提假设。

3、超保护贸易理论(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使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使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经济大危机之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干预对外贸易,实行高关税、外汇限制、数量限制、鼓励出口等措施,以改善国内的经济状况。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各国经济学者提出了各种支持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根据,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是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及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主义主张,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的政策能够保证经济繁荣、扩大就业。他们认为,政府应该仔细分析贸易顺差和逆差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以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大量的失业问题。贸易顺差可以为一国带来黄金,可以扩大支付手段、压低利率、刺激物价上涨、扩大投资,有利于缓和与扩大就业量。而贸易逆差则会造成黄金外流,使物价下降,最终导致经济萧条和增加失业。

超保护贸易主义旨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它把保护的对象由幼稚工业,扩展到包括国内高度发展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保护的目的也由培养自由竞争能力,转变为巩固和加强对国外市场的垄断。保护的战略由防御转向进攻。凯恩斯主义超保护贸易理论同样有其局限性。理论中提出的对外贸易乘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但凯恩斯主义过分夸大了他们的意义,忽略限制新投资,阻止对外贸易顺差的其他重要因素。超保护贸易理论的特点是不择手段的保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保护高度发展的工业,以加强其国外的垄断地位,其代表垄断资本利益的贸易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不是消极地防御外国商品侵入国内市场,而是加紧侵占国外市场。凯恩斯主义者反危机方案旨在解决国内日益严重的失业和摆脱不断产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超保护贸易理论对危机起到了缓解作用,但在其原有制度条件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

幼稚产业论文篇9

在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研究中,关于理论来源和特征的研究比较多。本文拟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实质进行归纳分析,并试提出新贸易保护主义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的观点。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则是通过对当今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根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提出运用贸易规则、规避贸易风险;发挥中介作用、建立预警机制;加大政府协调、实现公平竞争;提高商品质量、冲破贸易保护;运用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具体有效的措施。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研究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渊源 

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重商主义”思想,之后经历了“保护幼稚工业”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四个里程碑式的阶段。 

1、重商主义(15-17世纪) 

15-17世纪,随着新大陆和新航线的发现,商业活动的范围空前扩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开始产生。通过对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掠夺,西欧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财富。与此同时,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生活对商业资本有着很大的依赖,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当时充当交易媒介的货币,主要是黄金和白银等金属货币,它们成为社会各界追逐的对象和社会财富的象征,而拜金主义也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旋律。社会经济的这种剧烈变化,必然反映到上层建筑中来。在经济思想和政策方面,表现为重商主义的兴起,这便是贸易保护的起点。 

重商主义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的重商主义流行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的西欧各国,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在对外贸易中少买多卖或不买,用以积累货币,而且积极鼓吹国家采取强制手段禁止货币输出。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资本高度发展,工场手工业已产生,信贷事业开始发展,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当时的封建王朝和商业资产阶级更加需要货币,“他们开始明白,一动不动的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人们开始把自己的金钱当作诱鸟放出去,以便把别人的金币引进来。” 硕士论文 

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tomas mun,1571-1641),他指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应该允许货币输出到国外,购买本国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进行转口贸易,发展生产。但晚期的重商主义者仍然坚持买少卖多的原则。贸易差额论在认识上比货币差额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不论是货币差额论,还是贸易差额论,都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一国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就越富有。总之,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 

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在当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但它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而且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认为财富和利润都是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对外贸易是财富和价值增值的源泉。这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货币差额论将货币与商品绝对地对立起来,设法要把侥幸得到的货币保存在国内并把它贮藏起来,而且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贸易差额论才开始认识到货币运动与商品运动的内在联系。 

2、“保护幼稚工业”理论(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20-4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或正在成长时期,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要求保护幼稚工业,特别是当时的德国。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形成了。“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list,1789-1846)。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他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各国经济发展必须经历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不同时期应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他从德国当时所处的现状出发,认为德国正处于农工业时期。而想要过渡到农工商业时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国家实行高关税等保护贸易政策,进而建立强大的工商业基础。经过比较,他认为使用动力和大规模机器的制造工业的生产力远远大于农业,所以保护和发展工业生产力需要特别重视。而对于农业的保护,他认为,通过保护使工业发达以后,农业就会随之得到发展。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在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应该说保护关税政策对于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是必要的,它使德国的大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提高了他们在反对封建****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理论在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利益也予以承认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对象应以将来有前途的幼稚工业为限,保护贸易为过渡时期,自由贸易才是最终目标。

但是,李斯特的整个理论体系是错误的,不科学的。他把自己的生产力理论与古典学派的价值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是以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为前提假设。

3、超保护贸易理论(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使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使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经济大危机之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干预对外贸易,实行高关税、外汇限制、数量限制、鼓励出口等措施,以改善国内的经济状况。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各国经济学者提出了各种支持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根据,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是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及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主义主张,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的政策能够保证经济繁荣、扩大就业。他们认为,政府应该仔细分析贸易顺差和逆差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以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大量的失业问题。贸易顺差可以为一国带来黄金,可以扩大支付手段、压低利率、刺激物价上涨、扩大投资,有利于缓和与扩大就业量。而贸易逆差则会造成黄金外流,使物价下降,最终导致经济萧条和增加失业。

超保护贸易主义旨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它把保护的对象由幼稚工业,扩展到包括国内高度发展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保护的目的也由培养自由竞争能力,转变为巩固和加强对国外市场的垄断。保护的战略由防御转向进攻。凯恩斯主义超保护贸易理论同样有其局限性。理论中提出的对外贸易乘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但凯恩斯主义过分夸大了他们的意义,忽略限制新投资,阻止对外贸易顺差的其他重要因素。超保护贸易理论的特点是不择手段的保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保护高度发展的工业,以加强其国外的垄断地位,其代表垄断资本利益的贸易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不是消极地防御外国商品侵入国内市场,而是加紧侵占国外市场。凯恩斯主义者反危机方案旨在解决国内日益严重的失业和摆脱不断产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超保护贸易理论对危机起到了缓解作用,但在其原有制度条件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

幼稚产业论文篇10

【关键词】古诺模型;博弈;信息;理性假设

Rationality Assumption in Cournot Game Model

WANG Qiao

(Faculty of Science,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is an essential notion in game theory research. It needs to specially consider how much players know about the market information in analysis of Cournot game model. In this article, it first describes the assumption of complete rationality in Cournot output game based on complete information. It also shows three different expectations of players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 including naive expectation, adaptive expectation and bounded rationality. It deduces that the assumption of players’ types differ under differnet information condition and then effect the model result of game.

【Key words】Cournot model;Game;Information;Rationality assumption

0 引言

在博弈理论的研究中,信息是一个基本的概念,指的是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所能掌握的知识,包括“自然”的选择和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等。比如,在新能源投资博弈问题中,市场的需求、政府的补贴政策、投资商A或B的投资与否、不同情况下的收益等都是知识,而投资商A、B知道这些知识的本身也是一种信息。根据博弈的参与人对信息了解的程度,可将信息分为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其中完全信息表示每一个参与人对所有参与人的策略空间和收益函数等知识有着充分的了解,而只要有一个参与人不完全了解其他参与人的收益函数信息,那么信息就是不对称的,也就是不完全信息。基于此,本文将分别围绕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情境下对古诺博弈模型中的参与人理性假设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1 完全信息下古诺博弈模型的理性描述[1]

完全信息下古诺博弈模型对参与人的假设是完全理性的,可简要描述为:假设市场上有生产同质产品的两个寡头企业,分别记为企业1和企业2,他们了解市场的全部知识,包括对手的特征和利润函数,选择的博弈策略均是生产的产量。设两家企业在某时期生产产品的数量分别为q1和q2,总供给Q=q1+q2;产品的价格为p(Q),是市场总供给量的递减函数;不考虑固定成本,企业i的生产成本为Ci(qi),i=1,2。两企业同时选择产量策略,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那么,企业i的利润函数为:

πi(q1,q2)=p(Q)qi-Ci(qi), i=1,2(1)

若策略组合(q■■,q■■)是纳什均衡,则其应满足如下两个企业利润函数的一阶条件,

■(2)

解上述方程组即可得到每家企业为获得最大收益的最优产量。可以通过验证下列矩阵是负定的,从而确保所得的解为纳什均衡。

2 不完全信息下古诺博弈模型中的理性假设

以上对经典古诺产量博弈参与人的完全理性假设,意味着参与人具有超强的信息捕捉能力,他们不仅了解对手、资源等市场情况同时能够预测未来,具有在确定和不确定性环境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准确地作出最优决策。这不仅要求参与人自身要具有完全理性,同时要求参与人互相信任对方的理性,有着理性的共同知识。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完全理性假设的弊端日渐明显,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参与人也不可能具有完全理性并熟知对手的决策行动。

在对古诺产量博弈模型的深入研究过程中,考虑到现实环境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计算能力的局限性等,学者们逐步弱化对参与人具有完全理性的基本假设,并提出了与不完全信息相符的理性预期假设。博弈主体根据假设的期望类型估计对手在未来的决策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自己的最优策略。显然,不同形式的预期将会影响企业的微观决策方式。

这里考虑古诺产量博弈中两相邻经济时期企业的产量决策过程,记企业i在t时期的产量为qi(t),则其在t+1时期的产量qi(t+1)是如下最优化问题的解:

■(3)

其中,q■■(t+1)表示企业j对其竞争对手i(i=1,2,i≠j)在t+1时期产量决策行动的预期。若最优化问题(3)有唯一解,将其记为:

■(4)

则函数f和g称作最优反应函数。

首先,放弃参与企业对其竞争对手产量决策行为了如指掌的严格限制,幼稚期望和适应性期望相继被用于参与人预期类型的假设。若参与人均具有幼稚期望[2],则企业j认为对手i在下一时期的产量生产决策和当期相同,即q■■(t+1)=q■(t),i=1,2。于是式(4)中的两反应函数所定义的离散动力系统为:

■(5)

若参与人均具有适应性期望[3],那么每个参与人预测竞争对手在下一时期的决策行动不再是简单地保持当期的产量水平,而认为是当期对手的实际产量水平和前一时期对手产量水平预期的权重之和,也就是q■■(t+1)=q■■(t)+?淄(q■(t)-q■■(t)),i=1,2。从而式(4)中的两反应函数所表示的离散动力学模型为

■(6)

不难看出,具有幼稚期望的参与人过于理想化,而幼稚期望是适应性期望的一个特例。(下转第23页)

(上接第9页)其次,学者提出参与人不具备完全的市场需求知识,而是通过预估或计算得到产品的边际利润信息来调整自己的产量生产决策,从而实现局部利润的最大化。当参与人观测到的边际利润大于零时,其会加大生产力度;相反地,若边际利润为负,则会减少产品的生产量。如上根据局部边际利润调整产量策略的行为参与人被定义成是有限理性的或是具有有限理性预期的[4]。相应的产量动态调整方程为:

■(7)

式中的α■(q■(t)),i=1,2,指的是企业i对单位产品利润的反应调整速度。

3 结束语

本文从信息视角,分别讨论了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古诺博弈模型中参与人的理性假设问题。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古诺产量博弈模型中的参与人具有完全理性;在不完全信息下,古诺博弈模型中的参与人具有三种理性预期,包括幼稚期望、适应性期望和有限理性期望,博弈主体将根据假设的期望类型来估计对手的决策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自己的最优策略。

【参考文献】

[1]肖条军.博弈论及其应用[M].上海:三联书店,2004:58-59.

[2]Theocharis R D.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Cournot solution on the oligopoly problem[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0,27(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