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23:27:15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 水工环地质;岩土工程;核心理论;理论体系;发展与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U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1-0113-01

在岩土工程学领域中,水工环地质以及岩土工程学理论的形成,最早是从相对比较分散的水文地质和工程理论中结合发展与延伸形成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日益成熟,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理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相关的理论技术也越来越成熟,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理论体系,在岩土工程施工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指导性作用和意义。根据目前已经形成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来看,完整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理论内容主要有,水文与工程地质理论、环境水文与环境工程地质理论、岩土工程地质理论、生态水文与工程地质理论、生态岩土工程地质理论等,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中的各种理论技术,在岩土工程施工建设中具有相对广泛的应用实现,并且各理论技术的相互结合应用现象也比较突出。本文将对于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进行分析论述。

1 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

1.1 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

对于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要从世界性的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形成和我国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形成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概述。而世界性和我国的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包括水文地质核心理论、工程地质核心理论、环境地质核心理论。首先,世界上水文地质理论的出现和形成,是以19世纪50年代中期达西定律的建立为标志,发展至今,水文地质理论的形成建立已经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在我国水文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在解放之前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方面都是空白,后来随着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地质学院的成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别才在我国首次进行建立和实现,并且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建立初期使用的教材是前苏联教材,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有了自己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材,并逐渐的发展成熟起来。其中,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水文地质的核心理论是科学技术找水理论,到80年代逐渐转移到地下水开采上,后来随着地下水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在面临国家经济发展与地下水资源消耗过大的情况下,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环境问题的产生,我国水文地质的核心理论正式进入到了生态环境水文地质阶段中,当代的水文地质理论应用也全面的进入到了水资源科学调配以及管理、利用发展时期,并且形成了水文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技术量化以及社会的以人为本良性循环理论系统。其次,世界工程地质核心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前苏联,并且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我国工程地质学理论随着大型工程建设需求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工程地质的勘查,随着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与发展需求,得到飞快发展,并且在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水平上,逐渐进入到世界前列。最后,环境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世界上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环境地质同步。

1.2 岩土工程地质核心理论形成分析

世界岩土工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次发展大浪潮。其中,第一次发展浪潮是岩土工程的出现,它的时间比较早,达到数十万年;第二次发展浪潮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第三次浪潮则是以太沙基土力学名著的发表为标志;最后,第四次浪潮是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下出现的。我国岩土工程地质核心理论形成最早以改革开放后为起始,主要将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环境相互结合,实现生态岩土工程形成基础上,与水文地质学以及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等结合学科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

2 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

1)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中,水文地质理论体系最早形成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要是以地下水资源寻找技术为核心理论,并且在这一时期的国家工农业发展以及现代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服务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和贡献。目前,我国的水文地质基础理论比应用技术发展要快,整个理论体系分为三大类型,即标准规范和手册类、标准教材、行业学术理论的研究刊物等。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水文地质学理论与技术也在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开创与发展成果。在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中,工程地质理论体系最早是应用在环境地质研究中,而环境地质学理论成果是以适应工程地质为主。

2)岩土工程地质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应用,与其核心理论形成几乎同步,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它是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实际应用主要是以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应用到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为主,随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技术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3 结束语

总之,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对于工程建设尤其是岩土工程施工建设具有极大的影响与作用,进行其应用与发展分析,有利于促进在岩土施工建设中进行应用,对于岩土工程建设发展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新强,牛振波.论当前我国水工环的现状及实现水工环地质新突破的办法[J].魅力中国,2009(29).

[2]姜志良,韩晓敏.切实提高水工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服务于矿产勘查[J].中国科技信息,2011(9).

[3]谢万兵,肖刚.关于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对地方产业发展作用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

[4]杨亲民.太原市1:5万水工环地质综合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J].华北国土资源,2009(1).

[5]陈梦雄.“八五”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研究的主要成就与进展(连载V)[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998(06).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核技术;电子技术;主动性

引言

随着国家工业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一般的化学能源是有限的,国家急需开发新能源,而风能的开发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极不稳定,而核能源则可以满足国家的能源需求,因此,伴随着核电技术的开发与进步,国家对高素质的核工程与核技术应用研究型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对培养应用型的核技术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特别是随着核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各种核探测仪器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开发各种核仪器是目前国内很多核仪器厂的重要任务,对掌握基本的电路电子技术的核专业人才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高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应该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修正,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一、电子技术在核专业教学中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开展的主要课程有核反应堆物理分析、辐射剂量与防护、核电厂安全运行、反应堆热工分析、传热学、核电子学等。从开设的主要课程来看,对于培养应用型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这个目标,目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开设的课程存在一些不足,其中理论性的课程占大多数,而应用型的课程占的比例偏少。其中虽然开设核电子学专业课,但对于其专业基础课电路电子技术等课程,课程的课时数明显偏少,并且缺乏相应的电路电子技术方面的课程设计,而课程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项目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大部分学生觉得要真正学会电路电子技术存在非常多的困难,目前,高校电子技术教学中,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以多媒体PPT的教学方式,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再利用有少部分的验证性实验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种学生被动地死记各种解题方法,而缺乏对复杂电路的分析的过程训练,使的学生不会灵活应用知识点,从而使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脱节,造成学生缺乏设计电路的能力。

二、掌握电子技术的重要性

电路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讲授半导体器件、各种数字芯片、基本单元电路与电路的基本计算和分析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设计方法与分析电子电路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有关仪器设计开发方面的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由于电子电路课程中电路的基本类型多、且相互知识点结合紧密、对学生的分析电路的能力要很高,但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电路、设计电路的能力提高帮助很大,而在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中,核技术应用中会使用到大量的核仪器与大型的核设备,对电子电气的要求很高,因此对核仪器的开发与设计要求很高,而电路电子技术是核仪器开发的基础课程,掌握好电子技术,提高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才能够进一步开发核仪器设备。

三、从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电子技术能力

3.1教学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电路电子技术类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加强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对重要知识点,比如基本的电路模块、电子芯片应突出其际电路中的应用、注重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分析电路的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应该以分析具体电路讲解为主,弱化基本概念;利用多媒体PPT技术清楚地讲解理论的重点部分再辅助以图片和动画的形式展现此知识点在实践电路或仪器中的应用,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3.2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训练与思考

教师教学过程中,对新知识点、新电路模块、新芯片等应引导学生多看这部分知识,多看电路的应用和芯片的应用,因为很多新事物都是通过模仿开始,对典型电路应该多看,才能有初步的理解,看的越多,则多这芯片、电路的应用就有更多的积累,才能有个初步的理解;其次,对于具体电路的解题,即分析电路应该多练,做题练习是大部分课程都需要的,应该引导学生对分析解题的训练,有部分学生懒于做题练习,则可以课堂上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解题训练,开始可以强加于学生训练,再逐渐培养学生自觉分析电路,因为只有多分析,才能够对电路的结构、功能理解透切;最后,注重学生应该多思考,因为只有思考才能将知识真正消化吸收,当对某个芯片、某个具有典型功能的电路模块理解之后,在复杂电路中出现,才可以迅速理解,迅速分析出电路的结构,通过这一步的技能训练之后,逐渐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真正学会电路的分析。

3.3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从而和学生所想的能够紧密结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分析电路过程中,对于重点和难点部分的知识,应该多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让学生对知识有个思考的过程,培养自己个人的解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将课后作业中大部分学生的常见问题和典型问题,在课堂中进行讲解。教学中应注重授课内容的条理性,将某个知识点分块进行讲解,同时课件中讲解内容应该有连贯性、顺序性,才能引导学生可以主动复习、预习后续课程,提高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分析能力、为后续的设计电路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总结

本文针对核技术专业教学大纲中缺乏足够的应用性的课程,探讨加强应用型学科电路电子类课程的学习,对目前电路电子技术中教学的现状与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与措施。教学改革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对于核技术专业电路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电路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分析具体电路的能力,不断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顺忠.核技术应用[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10).

[2]常树全.《核技术应用》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探索[J].创新教育,2011,(27):196.

[3]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3

中国社会科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学术月刊

北京示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文史哲

学术研究

江海学刊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战线

江苏社会科学

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学刊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浙江学刊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浙江社会科学

田径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求是学刊

人文杂志

江西社会科学

湖南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学习与探索

江汉论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求索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州学刊

南京社会科学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甘肃社会科学

思想战线

山东社会科学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社会科学辑刊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改名: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学术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东社会科学

国外社会科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学术交流

东岳论丛

东南学术

学海

学术论坛

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探索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湖北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社会科学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南社会科学

湖南社会科学

学术探索

探索与争鸣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改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高校理论战线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陕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北方论丛

云南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家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江淮论坛

北京社会科学

前沿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宁夏社会科学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社会科学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B(除B9)哲学类核心期刊表

哲学研究

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

哲学动态

世界哲学

心理科学进展

中国哲学史

道德与文明

心理发展与教育

现代哲学

孔子研究

周易研究

伦理学研究

B9宗教类核心期刊表

世界宗教研究

宗教学研究

敦煌学辑刊

中国宗教

研究

法音

世界宗教文化

中国道教

佛学研究

中国穆斯林

C(除C95)社会科学总论(除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表研究报告

C8统计学类核心期刊表

统计研究

数理统计与管理

中国统计

统计与决策

C91社会学类核心期刊表

社会学研究

社会

妇女研究论丛

青年研究

C92人口学类核心期刊表

人口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人口与经济

人口学刊

市场与人口分析(改名人口与发展)

C93管理学类核心期刊表

管理科学学报

中国管理科学

管理工程学报

领导科学

C96人才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人才

C95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表

民族研究

世界民族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学院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北大核心期刊目录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黑龙江民族丛刊

西北民族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贵州民族研究

回族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学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青海民族研究 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

D1D3D5D7D8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表

世界经济与政治

现代国际关系

欧洲研究

国际问题研究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美国研究

国际论坛

当代亚太

国际观察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国外理论动态

国际政治研究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世界知识

外交评论

当代世界

日本学刊

西亚非洲

太平洋学报

俄罗斯研究

D0D2D4D6A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行政管理

政治学研究

求是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教学与研究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马克思主义研究

社会主义研究

半月谈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理论前沿

邓小平理论研究

瞭望

科学社会主义

中共党史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思想研究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新视野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理论探讨

党的文献

理论与改革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长白学刊

求实

理论探索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理论月刊

前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思想教育研究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党建研究

行政论坛

理论学刊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人民论坛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中国青年研究

理论导刊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红旗文稿

D9法律类核心期刊表

法学研究

中国法学

法学

法商研究

政法论坛

现代法学

中外法学

法学评论

法律科学

法制与社会发展

法学家

比较法研究

环球法律评论

当代法学

法学论坛

政治与法律

河北法学

法学杂志

法律适用

行政法学研究

中国刑事法杂志

人民司法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改名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人民检察

知识产权

中国法医学杂志

中哦难过司法鉴定

F综合性经济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经济研究

经济学动态

经济学家

经济科学

经济评论

南开经济研究

当代经济科学

当代经济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经济纵横

陕西财经大学学报

经济问题

现代财经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经济经纬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F1(除F12)世界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世界经济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世界经济研究

国际经济评论

世界经济文汇

东北亚论坛

亚太经济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F0F12F2(F23 F27)中国经济 经济计划与管理类核心期刊表

管理世界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改革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开发研究

上海经济研究

宏观经济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经济研究参考

生产力研究

城市问题

城市发展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资源科学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问题探索

资源 产业(资源与产业)

中国经济问题

南方经济

现代城市研究

消费经济

生态经济

经济数学

中国流通经济

开放导报

特区经济

现代经济探讨

宏观经济管理

运筹与管理

改革与战略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中国经贸导刊

F23会计类核心期刊表

会计研究

审计研究

审计与经济研究

财务与会计

财会通讯,综合

会计之友

财会月刊,会计

中国审计

商业会计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财会研究

中国注册会计师

事业财会

F3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

中国农村观察

中国土地科学

农业现代化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

调研世界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

世界农业

林业经济问题

中国土地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绿色中国。B版。理论版(改名 林业经济)

中国渔业经济

F4、F6(含F27 除F59)工业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工业经济

南开管理评论

经济管理

管理科学

工业工程与管理

管理评论

企业经济

预测

软科学

工业工程

企业管理

管理现代化

经济与管理研究

F59旅游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旅游学刊

F7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国际贸易问题

国际贸易

财贸经济

商业经济与管理

国际经贸探索

商业研究

销售与市场

广东商学院学报

商业时代

中国商贸

价格理论与实践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国际经济合作

对外经贸实物

江苏商论

国际商务研究

中国物流与采购

F81财政类核心期刊表

税务研究

财政研究

涉外税务

税务与经济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财经论丛

当代财经

财经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

中国财政

财经科学

中国税务

财政监督

F82/F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类核心期刊表

金融研究

国际金融研究

金融论坛

金融理论与实践

保险研究

证券市场导报

中国金融

武汉金融

上海金融

金融与经济

财经理论与实践

财经

投资研究

新金融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浙江金融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经济导刊

南方金融

G0/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类核心期刊表

新闻与传播研究

国际新闻界

现代传播

新闻记者

新闻大学

当代传播

中国记者

新闻界

新闻战线

传媒

传媒观察

中国报业

新闻与写作

新闻爱好者

新闻知识

G22广播,电视事业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电视研究

G23出版事业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出版发行研究

中国出版

中国图书评论

读书

G25,G35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图书馆学报

图书情报工作

情报学报

大学图书馆学报

图书馆杂志

图书馆论坛

图书馆

情报科学

图书馆建设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图书情报知识

情报资料工作

情报理论工作

情报理论与实践

情报杂志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图书馆学研究

图书与情报

广角图书馆学报

G27档案学类核心期刊表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研究

中国档案

档案与建设

浙江档案

山西档案

北极档案

档案管理

档案

兰台世界

G2(除G35)科学,科学研究(除情报学)类核心期刊表研究

科学学研究

科研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研究与发展管理

中国软科学

中国科技论坛

科技进步与对策

科技管理研究

科技导报

G4教育类核心期刊表研究

教育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

北极大学教育评论

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师教育研究

外国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教育与经济

中国教育学刊

教育科学

当代教育科学

中国电化教育

教育学报

电化教育研究

教育探索

中国远程教育

教育评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开放教育研究

教育导刊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江西教育科研(改名 教育学术月刊)

G61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学前教育研究

G62/G63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G62G63(除各科教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除各学科)类核心期刊表

课程,教材,教法

人民教育

教学与管理

上海教育科研

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研究与实验 理论版(改名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学月刊 中学版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中小学管理

G623.2,G633.3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语文)类核心期刊表

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G623.3,G633.4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外语)类核心期刊表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中小学外语教学

G623.4,G633.5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历史地理)类核心期刊表

历史教学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G623.5,G633.6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数学)类核心期刊表

数学教育学报

数学通报

G633.2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政治)类核心期刊表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思想政治课教学

G633.7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物理)类核心期刊表

物理教学

中学物理

G633.8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化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学化学教育参考

化学教育

G633.91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生物)类核心期刊表

生物学教学

G64高等教育核心期刊表

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教育发展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江苏高教

中国高教研究

现代大学教育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高教探索

黑龙江高教研究

复旦教育论坛

中国大学教学

辽宁教育研究

更多教育期刊查询

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G7各类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特殊教育

民族教育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成人教育

教育与职业

职教论坛

成人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继续教育研究

G8体育类核心期刊表

体育科学

中国体育科学

体育与科学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体育学刊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文化导刊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H0/H2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语文

当代语言学

中国翻译

语言教学与研究

语言研究

世界汉语教学

语言文字应用

汉语学习

方言

语文研究

古汉语研究

民族语文

语言科学

修辞学习

上海翻译

辞书研究

中国科技翻译

语文建设

H3/H9外国语类核心期刊表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

外语与外语教学

现代外语

外语界

外语学刊

外语教学

外国语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山东外语教学

国外外语教学(改名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中国俄语教学

I1,I3/I7世界文学类核心期刊表

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

国外文学

当代外国文学

世界文学

俄罗斯文艺

译林

I0,I20,I210文学理论类核心期刊表

文学评论

文学遗产

文艺研究

当代作家评论

文艺争鸣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文艺理论研究

鲁迅研究月刊

南方文坛

红楼梦学刊

小说评论

中国文学

文艺理论与批评

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文学研究

当代文坛

明清小说研究

新文学史料

文艺评论

名作欣赏

I21/I29(除I210)中国文学作品类核心期刊表

人民文学

当代

收获

十月

上海文学

中国作家

钟山

作家杂志(改名 作家)

花城

长城

大家

山花

天涯

文艺

清明

芙蓉

北京文学 原创版

诗刊

青年文学

莽原

飞天

剧本

小说界

时代文学

民族文学

J0/J1艺术综合类核心期刊表

艺术评论

艺术学院学报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民族艺术

J2J3J5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类核心期刊表

新美术

装饰

美术研究

美术观察

美术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世界美术

美苑

书法

中国书法

J4摄影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摄影

J6音乐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音乐学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音乐研究

中国音乐

人民音乐

音乐艺术

黄钟

音乐创作

J7舞蹈类核心期刊表

舞蹈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J8戏剧类核心期刊表

戏剧

戏剧艺术

中国戏剧

艺术百家

戏曲艺术

戏剧文学

上海戏剧

当代戏剧

中国京剧

四川戏剧

J9电影,电视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电影艺术

当代电影

世界电影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电影新作

中国电视

中国电影市场

电影文学

当代电视

K(除K85/K87 K9)历史(除文物考古)类核心期刊表

历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史学月刊

史学理论研究

世界历史

史学集刊

中国文化研究

清史研究

史林

安徽史学

抗日站战研究

史学史研究

民国档案中华文化论坛

文献

古籍整理研究学

当代中国史研究

历史档案

中国农史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

中国典籍与文化

西域研究

中国藏学

K85/K87文物考古核心期刊表

文物

考古

考古学报

考古与文物

中原文物

华夏考古

东南文化

敦煌研究

中国历史文物

四川文物

江汉考古

农业考古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方文物

N/Q,T/X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科学通报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中国科学 E辑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自然科学进展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

高技术通讯

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

东北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改名 重庆大学学报)

天津大学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理学版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福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郑州大学学报 工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内蒙古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江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应用科学学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扬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上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南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桂林工学院学报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山东大学学报 理学版

安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改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深圳大学学报 理工版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自然杂志

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宁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科技通报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郑州大学学报 理学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理工版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被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 工学版

东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改名 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湖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昌大学学报 立刻版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暨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烟台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济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N自然科学总论类核心期刊表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中国科学基金

自然辩证法研究

科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系统工程学报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系统工程

系统辩证学学报(改名 系统科学学报)

自然辩证法通讯

实验技术与管理

中国科技史杂志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改名 系统管理学报)

自然科学史研究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O1数学类核心期刊表

数学学报

数学年刊。A辑

应用数学学报

中国科学。A辑,数学

计算数学

数学物理学报

模糊系统与数学

系统科学与数学

数学进展

应用数学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工程数学学报

应用概率统计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

数学杂志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O3力学类核心期刊表

力学学报

力学进展

应用数学和力学

固体力学学报

爆炸与冲击

计算力学学报

力学与实践

应用力学学报

力学季刊

水东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机械强度

振动与冲击

O4物理类核心期刊表

物理学报

光学学报

发光学报

光子学报

低温物理学报

中国激光

院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声学学报

物理学进展

原子核物理评论

物理

量子电子学报

高压物理学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量子光学学报

大学物理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计算物理

波谱学杂志

低温与超导

物理实验

光散射学报

O6/O7化学/晶体学类核心期刊表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分析化学

催化学报

无机化学学报

物理化学学报

有机化学

分析试验室

色谱

分析测试学报

化学通报

分子科学学报

分析科学学报

中国科学.B辑,化学

化学进展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分子催化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化学试剂

功能高分子学报

光谱实验室

合成化学

人工晶体学报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改名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P1天文学类核心期刊表

天文学报

天文学进展

P2测绘学类核心期刊表

测绘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测绘通报

测绘科学

地球信息科学

大帝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遥感学报

测绘学院学报(改名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P3地球物理学类核心期刊表

地球物理学报

地震物理学报

地震学报

中国地震

地震地质

地震

空间科学学报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地震研究

地球物理学进展

西北地震学报

水文

P4大气科学(气象学)类核心期刊表

大气科学

气象学报

高原气象

应用气象学报

气象

气候与环境研究

热带气象学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气象科学

气象科技

P5地质学类核心期刊表

岩石学报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地质论评

地学前缘

地质学报

地球化学

地球科学

矿床地质

沉积学报

地质科学

中国地质

地球学报

现代地质

高校地质学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第四纪研究

地质通报

岩石矿物学杂志

地质与勘探

矿物学报

地层学杂志

地质科技情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矿物岩石

物探与化探

古地理学报

新疆地质

地球与环境

P7海洋学类核心期刊表

海洋学报

海洋与湖沼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热带海洋学报

海洋科学进展

海洋通报

海洋科学

海洋工程

海洋环境科学

台湾海峡

海洋技术

海洋地质动态

海洋湖沼通报

K9,P9地理学类核心期刊表

地理学报

地理研究

地理科学

人文地理

干旱区地理

中国沙漠

经济地理

地理科学进展

干旱区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冰川冻土

极地研究

山地学报

热带地理

湖泊科学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世界地理研究

Q(Q94/Q98)生物科学综合类核心期刊表

生态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

生物多样性

生物工程学报

遗传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微生物学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报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生态学杂志

微生物学通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生物物理学报

古脊椎动物学报

古生物学报

微体古生物学报

生物数学学报

生物技术

生命的化学

实验生物学报(改名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生物技术通报

生命科学

生物学报

Q94植物学类核心期刊表

植物生态学报

植物生理学通讯

西北植物学报

植物分类学报

云南植物研究

植物学通报

武汉植物学研究

菌物学报

植物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广西植物

Q95/Q98动物学/人类学类核心期刊表

动物学报

昆虫学报

动物学研究

动物分类学报

兽类学报

动物学杂志

昆虫知识

昆虫分类学报

人类学学报

四川动物

R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医学杂志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医学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复旦学报 医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广东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报)

上海医学

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江苏医药

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使用医学杂志

山东医药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重庆医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天津医药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R1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公共卫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卫生研究

营养学报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环境与健康杂志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中国卫生统计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职业医学

环境与职业医学

国外医学 卫生学分册

中国卫生经济

毒理学杂志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中国妇幼保健

中国学校卫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生殖与避孕

R2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草药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西药结合杂志

中国针灸

中成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药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药药理与临床

针灸研究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辽宁中医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

中医杂志

新中医

中国中西药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天然药物

R3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解剖学报

中国免疫学杂志

免疫学杂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生理学报

解剖学杂志

中国心里卫生杂志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国共患病杂志(改名 中国共患病学报)

生理科学进展

中华病理学杂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

病毒学报

中国寄生虫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国外医学 免疫学分册(改名 国际免疫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国外医学 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基础医学与临床

R4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临床康复(改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护理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

检验医学

核心期刊查询

中华急症医学杂志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

R5内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糖尿病杂志(改名 中国糖尿病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高血压杂志(改名 中华高血压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肠外与肠内营养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R6外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男科学杂志

R71妇产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实用妇产科杂志

现代妇产科进展

R72儿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儿科杂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R73肿瘤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肿瘤杂志

癌症

中国肿瘤临床

肿瘤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

中国癌症杂志

实用肿瘤杂志

R74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改名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R75皮肤病学与性冰雪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中欧国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R76耳鼻咽喉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2年核心期刊目录表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R77眼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眼科研究

眼科新进展

R78口腔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牙体牙髓周病学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

R8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实用放射学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放射学实践

介入放射学杂志

R9药学类核心期刊表

药学学报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

药物分析杂志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抗生素杂志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中国药房

中国升华药物杂志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华西药学杂志

S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农业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华北农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上海农业学报

中国农学通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西北农业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江苏农业大学学报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浙江农业学报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广东农业科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科学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贵州农业科学

河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土壤学报

水土保持学报

土壤

土壤通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水土保持通报

水土保持研究

土壤肥料(改名 中国土壤与肥料)

生态环境

中国水土保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农业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农业工程学报

灌溉排水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节水灌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农机化研究

中国农机化

S3,S5农学 农作物类核心期刊表

作物学报

中国水稻科学

麦类作物学报

玉米科学

杂交水稻

棉花学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大豆科学

种子

核浓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中国棉花

作物杂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中国烟草科学

S4植物保护类核心期刊表

植物病理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

农药

农药学学报

昆虫天敌(改名 环境昆虫学报)

植物检疫

中国植保导刊

S6园艺类核心期刊表

园艺学报

果树学报

中国蔬菜

北方园艺

实用菌学报

中国果树

中国食用菌

中国南方果树

S7林业类核心期刊表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福建林学院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浙江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世界林业研究

中南林学院学报(改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竹子研究汇刊

中国森林病虫

林业资源管理

浙江林业科技

林业实用技术

S8畜牧 动物医学 狩猎 蚕 蜂类核心期刊表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科技(改名 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兽医杂志

草业学报

中国草地(改名 中国草地学报)

草地学报

动物营养学报

蚕业科学

黑龙江畜牧兽医

草业科学

中国家禽

动物医学进展

中国饲料

畜牧与兽医

饲料工业

中国畜牧杂志

饲料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S9水产 渔业类核心期刊表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科学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海洋水产研究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淡水渔业

水利渔业

水产科学

中国水产

科学养鱼

水产科技情报

海洋渔业

渔业现代化

TB1,TB2工程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振动工程学报

工程图学学报

工程力学

符合材料学报

无机材料学报

功能材料

材料导报

材料研究学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材料工程

TB4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粉体技术

包装工程

TB5声学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噪声与振动控制

应用声学

TB6制冷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低温工程

制冷学报

TB7真空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2012年核心期刊目录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真空

TD(除TD82)矿业工程(除煤矿开采)类核心期刊表

岩矿测试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爆破

金属矿山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改名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中国矿业

矿冶工程

非金属矿

矿冶研究与开发

光也安全与环境

工程爆破

矿山机械

化工矿物与加工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TD82煤矿开采类核心期刊表

煤炭学报

煤炭科学技术

煤矿安全

每天地质与勘探

选煤技术

煤炭工程

煤炭技术

中国煤炭

煤矿积雪

煤矿开采

TE石油 天然气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学报

天然气工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化工

石油实验地质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改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石油钻采工艺

油田化学

新疆石油地质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石油机械

钻采工艺

石油炼制与化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尤其地质与采收率

尤其储运

石油天然气学报

中国海上油气

石油钻探技术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石油物探

油气田地面工程

天然气地球科学

石油学报 石油加工

测井技术

断块油气田

TF冶金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冶金分析

钢铁

粉末冶金技术

钢铁研究学报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轻金属

炼钢

中国稀土学报

稀有金属

有色金属

特殊钢

炼铁

粉末冶金工业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稀土

烧结球团

硬质合金

贵金属

中国有色冶金

湿法冶金

冶金自动化

钢铁钒钛

黄金

TG金属学与金属工艺类核心期刊表

金属学报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铸造

焊接学报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材料保护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热加工工艺

塑性工程学报

材料热处理学报

中国表面工程

机械工程材料

铸造技术

锻压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艺

表面技术

轻合金加工技术

焊接

腐蚀与防护

焊接技术

电焊机

轧钢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TH机械 仪表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学报

摩擦学学报

机械学学报

积雪科学与技术

光学精密工程

机械设计与研究

与密封

仪器仪表学报

机床与液压

机械传动

液压与气动

流体机械

自动化与仪表

现代制造工程

工程设计学报

振动、测试与诊断

光学技术

机械设计与制造

制造业自动化

水泵技术

制造技术与机床

轴承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自动化仪表

压力容器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TJ武器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弹道学报

兵工学报

火炸药学报

弹箭与制导学报

探测与控制学报

火工品

含能材料

现代防御技术

活力与指挥控制

飞航导弹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TK能源与动力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工程热物理学报

内燃机学报

动力工程

热能动力工程

太阳能学报

燃烧科学与技术

内燃机工程

热力发电

锅炉技术

汽轮机技术

车用发动机

电站系统工程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可再生能源

TL原子能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核动力工程

强激光与粒子束

原子能科学技术

辐射防护

核科学与工程

核技术

核电子学与探测

TM电工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工技术学报

电网技术

电池

电源技术

高电压技术

电工电能新技术

中国电力

续电器(改名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电力自动化设备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电力电子技术

高压电器

微特电机

电化学

电机与控制学报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变压器

微电机

电器传动

磁性材料及器件

电机与控制应用

华东电力

绝缘材料

低压电器

电磁避雷器

蓄电池

电气应用

大电机技术

电测与仪表

照明工程学报

TN无线电电子学 电信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电子学报

半导体学报

通信学报

电波科学学报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光电子、激光

液晶与显示

电子与信息学报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现代雷达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信号处理

红外与激光工程

半导体光电

激光与红外

红外技术

光电工程

电路与系统学报

微电子学

激光技术

电子元件与材料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电信科学

半导体技术

微波学报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光通信技术

激光杂志

光通信研究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改名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光电子技术

应用激光

电子技术应用

数据采集与处理

压电与声光

电视技术

电讯技术

应用光学

激光与光电字学进展

微纳电子技术

电子显微学报

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软件学报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自动化学报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系统伪真学报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控制与决策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控制理论与应用

计算机应用研究

机器人

中文信息学报

计算机应用

信息与控制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计算机仿真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遥感技术与应用

传感器技术(改名传感器与微系统)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测控技术

传感技术学报

控制工程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化工自动化与仪表

TQ0一半性问题类核心期刊表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化工学报

高分子学报

化工进展

精细化工

现代化工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膜科学与技术

化工新型材料

应用化学

化学工程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化学世界

高分子通报

过程工程学报

精细石油化工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离子交换与吸附

TQ11/TQ17基本无机化学工业/硅酸盐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硅酸盐学报

硅酸盐通报

电镀与环保

水泥

电镀与精饰

无机盐工业

电镀与涂饰

耐火材料

中国陶瓷

陶瓷学报

TQ2T/Q35基本有机化学工业/纤维素质的化学加工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塑料

塑料工业

工程塑料应用

塑料

塑料设计

橡胶工业

热固性树脂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林产化学与工业

合成树脂及塑料

合成纤维工业

聚氨酯工业

弹性体

TQ41/TQ9其他化学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燃料化学学报

新型炭材料

煤炭转化

涂料工业

日用化学工业

中国胶粘剂

TS(除TS1,2)轻工业、手工业(除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造纸学报

中国造纸

木材工业

林产工业

烟草科技

造纸科学与技术

中国皮革

皮革科学与工程

纸和造纸

中华纸业

大连轻功业学院学报(改名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TS1纺织工业、染整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纺织学报

印染

棉纺织技术

丝绸

印染助剂

毛纺科技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上海纺织科技

纺织导报

产业用纺织品

TS2食品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食品科学

食品与发酵工业

食品工业科技

中国油脂

中国粮油学报

食品科技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中国乳品工业

食品工业

茶叶科学

食品与机械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国调味品

粮食与油脂

粮食与饲料工业

中国食品添加剂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改名 粮油加工)

中国食品学报

中国酿造

食品研究与开发

TU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岩土工程学报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建筑结构学报

岩土力学

土木工程学报

建筑结构

工业建筑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学刊

中国给谁排水

混凝土

空间结构

建筑学报

给水排水

建筑材料学报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工程地质学报

世界地震工程

暖通空调

建筑技术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工程勘察

建筑科学

中国园林

国外城市规划(改名 国际成规规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施工技术

规划师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低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新型建筑材料

TV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水利学报

水科学进展

泥沙研究

水利发电学报

水利水电技术

水利水电技术

水电能源科学

水力发电

人民黄河

长江科学院院报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中国水利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人民长江

U(除U2,4,6)交通运输综合类核心期刊表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长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改名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U2铁路运输类核心期刊表

铁道学报

中国铁道科学

铁道车辆

铁道标准设计

铁道工程学报

铁道运输与经济

铁道建筑

铁道机车车辆

机车电传动

中国铁路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U4公路运输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公路学报

汽车工程

公路交通科技

公路

桥梁建设

汽车技术

中外公路

现代隧道技术

世界桥梁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U6水路运输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造船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中国航海

船舶力学

船舶工程

水运工程

中国港湾建设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航海技术

V航空、航天、类核心期刊表

推进技术

航空学报

宇航学报

航空动力学报

空气动力学学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固体火箭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飞行力学

宇航材料工艺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航天控制

实验流体力学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电光与控制

航空材料学报

中国航天

X(除X9)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改名 环境工程学报)

环境科学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化学

自然灾害学报

环境工程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与防治

工业水处理

环境科学与技术

自然资源学报

农村生态环境(改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水处理技术

化工环保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环境检测

X9安全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安全与环境学报

消防科学与技术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4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5-3085

国内刊号:61-1269/O1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本刊是数学的理论与现代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宗旨是及时报道有应用背景的数学创新性论文,和数学在国民经济、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方法与成果,推进数学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相互推进。主要刊登上述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及成果报道,同时刊登少量质量优秀的理论文章。

主要栏目

综述、论文、短文、简报。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学生选拔;双导师;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郑波(1983-),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屈国普(1964-),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课题编号:2012XJG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22-02

我国在2007年开始试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来,特别是2010年教育部正式启动该计划以来,有诸多学者在“卓越计划”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有建设意义的探索。[1-9]也有许多学者就某特定专业的“卓越计划”提出了一些具有特定背景的看法。[7-11]南华大学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办核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具有丰富的核类专业办学经验。本文介绍目前南华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专业对实施“卓越计划”的一些探索,包括参加该计划学生的选拔、本科生校企导师、教学方法改革等几个方面,以期对开设有核类专业的院校培养优秀的本科生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择优选拔学生

做好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的选拔工作是做好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重要前提。学生选拔采取高考单列招生、从相关专业大类新生中选拔、从其他专业选拔和通过转专业招生等多种形式。南华大学2012级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验班(以下称“卓越班”)首先从新生中择优录取,这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卓越班”的学生实行“准入、退出”机制。学生入学后,向学生详细介绍“卓越班”的培养计划,允许对“卓越计划”不感兴趣的学生退出“卓越班”;建立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对培养过程中无法达到培养要求的学生实行淘汰;对本专业其他班愿意参加“卓越计划”的优秀学生经综合评价与考核后,选拔补充进入卓越班。

二、实行双导师制

为更好地满足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学校对卓越班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分别为学校专业导师和合作企事业单位导师。

从第四学期开始,根据具体情况由学院安排具有丰富科研和实践经验的副教授(或硕导)或以上的老师与学生根据各自的要求与兴趣进行双方选择,确定学生的学校专业导师。每位导师可指导该班2~4名学生,实行类似硕士研究生的管理,每周安排固定时间与导师进行学习、学术和发展方向方面的讨论。导师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安排一些与具体科研密切相关的任务,使学生得到实际的锻炼,同时也将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整个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

学生最后一年在合作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时,专门聘请合作企业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人员担任合作企事业单位导师。企业导师直接指导学生在企业参与的工程实践项目和活动,同时根据学生对项目中所承担工作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

三、教学体系改革

为在教学中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本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对课程体系研究进行了科学整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系统设计和深入改革。

1.系统整合课程体系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结合原有优势,重点建设“原子核物理”、“核辐射探测”、“核电子学”、“辐射剂量与防护”、“反应堆物理分析”、“核技术应用”六大核心课程,并对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逐步修订,要求明确能力培养目标,扩展教学内容,压缩理论课时,增加研讨及实训内容。例如将一些原有72理论学时的专业主干课压缩为56~64学时不等。课堂理论学时虽然减少,但可采取课程资源上网、摄制教学录像等措施,建立起立体化的教学资源系统,使学生通过课后自学、观看教学录像等方式更好更多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同时节省下来的学时学分则新增为课外活动项目实训等集中性实践环节,在本环节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教学方法综合改革

对卓越班的专业课教学方法进行综合改革,由以理论为主转变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结合教师的科研、工程实践等经历,从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实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

(1)开展讨论、启发式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时,老师更注重启发引导,提供更多的讨论机会;有条件的课程可以就某几个主题开设讨论课,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机会,启发学生去探究问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演讲、展现自我的能力。

(2)压缩部分非核心专业课的学分要求和该专业课的学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创新实践活动,锻炼创新、组织、协作等能力。比如鼓励学生根据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的经验及相关的科研条件提出合适的课题参与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

(3)改变一些工程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的作业形式,采用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的作业,以团队为完成作业的对象,要求学生共同完成这种综合性工程实践作业,提升学生的团体精神和协作意识,提高学生分工合作、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的调研,加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和课余科技创新活动间的交流,将教学、科研、创新活动等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培养。卓越班全部学生都能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与高年级本科生或/和研究生根据兴趣与课题组成科技创新团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科研活动。

(5)在校外实习阶段,聘请企业导师开设与实习内容相关的理论微课程,对校内教学内容进行强化与补充,并做到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强调突出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与科研相结合,从重复导师已经完成的科研课题入手到学生自主选择科研课题和设计实验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以目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三个专业方向核技术应用、辐射防护、反应堆工程为例,除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相应的限选课程模块外,还成立有指导老师负责的课外实践活动小组,以团队为教学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3~4人一组完成一些项目实训等集中性实践环节,如核辐射仪器设计与制作调试、环境放射性核素测量、环境辐射水平测量与评价、反应堆负荷与热工模拟计算等课外实习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且与科研项目实际相关,能够模拟实际的开发设计、工艺编制、质量检测等全过程。逐步探索以学生课外创新活动为主的研究型教学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创新和研讨活动。

在企业学习阶段,不同专业方向安排到中核北京核仪器厂、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不同的合作单位,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企业新项目、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工艺改造、生产加工、技术革新等创新型工作,使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工程实践培养。

四、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实现“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从2008年起,本专业就开始大力挖掘核行业优质资源,探索并实施核类专业人才3+1培养模式(即学生3年在校学习,最后1年在校外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致力于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卓越计划”的目标高度一致。本专业除依托原有的湖南省高校“核测控技术与核安全防护”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湖南省氡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核动力设计研究院、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北京核仪器厂、西安核仪器厂等著名研究院所和企业为实习基地外,近年又与中核集团江苏核电有限公司、中核集团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中核四零四有限公司等行业内知名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建设或联合培养协议。通过开拓这些卓越工程实践基地确保本科生都能够获得扎实的工程实践训练,同时为这些单位解决了工程技术与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输送了急需的专业人才,真正做到充分发挥校企(所)的各自优势,实现双赢。

五、结语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这些探索现已对卓越班的学生选拔、导师认定、教学及以后的校企联合培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外,学校还正在组织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评价与考核体系及国际化等方面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娄平,张小梅,江雪梅.美、德工程师培养模式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7-57,75.

[2]廖娟,李小忠.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2):52-55.

[3]韩晓燕,张彦通.美国注册工程师制度的现状问题及改革方向[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45-149.

[4]布鲁诺·布劳恩,曾娜.德国工程教育的启示[J].商务周刊,2009,(11):59-59.

[5]陈新艳,张安富.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及借鉴价值[J].理论月刊,2008,(10):1-3.

[6]赵恒志.关于我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7):259-262.

[7]王大辉,杜雪岩.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文学教育,2012,(22):97-97.

[8]潘艳平,包秋燕,江吉彬.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14(6):213-215.

[9]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绩效考核 人才管理

一、职称绩效考核体系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1、绩效考核的基本目标

实施绩效考核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我们在实施绩效考核过程中,重点针对医生现有职称不同类别,确定不同的绩效考核内容和指标,根据行业特点,把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的复杂和承担风险的程度、工作量的大小等不同情况,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和责任要素一并纳入考核要素,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医生晋升、聘任、培训与教育以及薪酬分配等的依据,通过绩效考核来切实调动医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每个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绩效与工作胜任力,造就一支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推动医院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符合现代医院人力资源专业要求的人才队伍。

2、绩效考核的基本原则

①开放性原则。评估与被评估双方应明确绩效管理的标准、程序、方法、时间等事宜,使绩效考核公开化和透明化。

②客观性原则。绩效考核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对医务人员的任何评价应有事实根据,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感情色彩。

③开放沟通原则。在整个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做到开诚布公,评估结果要及时反馈给被评估者,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今后努力和改进的方向,发现问题或有不同意见应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沟通。

④发展性原则。绩效考核通过约束与竞争促进个人和医院的发展,因此,通过个体绩效的改善提高部门的整体绩效是实行绩效管理的首要目标。

二、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和具体做法

1、主要标准

为进一步全面提升医师队伍水平,北京口腔医院自2001年起,在医师队伍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职称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建立优化的职称绩效考核体系及各级医师的量化考核指标,旨在实现责、权、利的统一,鼓励所有医生充分利用我院的医、教、研资源逐级深造,形成合理的梯队配置和人才培育的良性循环,以此推动和建立全院职称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增强医院整体竞争实力。主要内容包括医疗、教学、科研三方面。各项指标以分值量化为考核载体,采取满分为100分的考核办法。笔者以主任医师的考核评分的具体做法为例,就此做一说明:主任医师的考核评分标准主要包括8个方面,分别是:本专业工作经历,论文水平,本专业工作业绩,确诊符合率、治愈或有效率、抢救成功率的水平,教育,科研,其他及群众评议。

2、基本过程和做法

绩效考核是一个严密的考核评价体系,过程决定结果。我们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了绩效考核的整个过程,在绩效考核的基本程序上做到了公正客观、真实准确。主要是:事前沟通,制订考核标准、实施考核、考核结果的分析、评定、反馈、控制六个阶段。绩效考核的结果必须反馈给评估对象,能否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效果取决于相关的跟进措施。主要体现在:平时的目标跟进和及时绩效辅导,评估后给予相应的奖惩或改进监督,明确指出不足等,如果这些措施不完备,绩效考核效果就无法保证。绩效管理是为了到达目标或者改善绩效,知道评估结果后继续去探究为什么,如何改进,制订什么样的改进计划等等,从而进一步促进医院和科室的发展,增强医院的竞争实力。

三、绩效考核取得的主要成果

1、科技成果显著

通过9年的绩效评价,有力地促进了临床医师整体医疗水平和医院科研成果的进步,其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二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项。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9项、北京市人事局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7项。北京市十百千人才工程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9人。2007年胡冰博士、王松灵教授的研究论文获国际牙科领域重要的William j giesjaing 奖(年度最佳研究论文奖)及最佳封面论文两项大奖。

2、学术论文增加

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912篇,其中被SCI录用的60篇,统计源期刊论文比例逐年增加。2001年我院在国内刊物69篇,国外0篇。到2010年国内130篇,国外22篇。量化考核极大激发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医院整体竞争实力。

3、后续成果明显

目前,我院正在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包括973课题、863重大项目子课题、863项目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A和B类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十五公关、十一五公关联合课题等在内的国家科研项目40项、省部级课题85项、局级课题71项。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1项,科委、市教委课题2项,中医局、卫生局青年基金5项,首医基础临床合作课题2项,首医校长基金9项。

4、九年来临床医师的职称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01年我院正高级职称13人,副高级职称51人,中级职称175人。然而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我院正高级职称已达到34人,副高级职称109人,中级职称220人。附2001、2010年临床医师职称结构对比表。

5、实现了人才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创新

绩效考核促进了医院人才机制的进一步创新。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绩效考核为人才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机制创新,进一步营造起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进一步消除了制约人才成长、聚集的制度性因素,最大限度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优秀人才的晋升和脱颖而出开辟了“快车道”。进一步盘活了医院现有的人才资源,为医院多渠道、多视角地发现人才,用好人才,切实发挥好他们的作用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绩效考核,逐步根除了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陈旧观念和做法,初步形成人才辈出、广纳贤才、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四、存在的不足

绩效考核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在职称晋升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仍然存在着不足。例如:评聘合一易形成重评轻聘、论资排辈的偏向;存在着只要获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单位就必须聘任,不管业务能力、工作业绩如何,工资都必须与职称挂钩的“大锅饭”现象,并未完全改变只能上不能下的旧机制阴影,一方面使得一部分人“职称到手、工资不愁、工作到头”,另一方面也使不少年轻有为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熬年头、等指标“白了少年头”。这种状况应在今后的绩效考核中加以改变。

五、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评聘分离”政策

为更好地完善医师队伍的职称评定工作,在将竞争机制引入职称评聘领域的同时,应尽快改革职称评聘管理办法,实施“评聘分离”政策,重点加强聘后管理,从根本上打破专业技术职称终身制,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评聘分开”能够对专业人员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激发和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人才队伍建设中制约因素,为人才发展提供空间,为人事制度向现代化管理体制转变提供实践经验。

2、进一步强化职称评聘分开的操作程序

应该由社会评价组织按学术水平评定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并根据用人单位工作需要全面进行,改变单纯注重评定委员会评定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尊重用人单位的意见,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全面提高评定质量。通过实绩考核,择优聘任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上岗。单位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结果,可以对其高聘、续聘、待聘、低聘,甚至解聘。专业技术人员在聘期内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易岗易薪,岗变薪变。

3、建立与之配套的合理的薪酬体系

薪酬体系合理是指医院在制定薪酬战略与政策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员工自身因素、医院因素、工作因素以及劳动力市场等多种因素,使医院的薪酬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性。随着绩效考核的逐步深入,真正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向关键岗位与优秀人才倾斜,对于少数能力、水平、贡献均十分突出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评议,确定较高的内部分配标准。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对员工劳动价值的肯定,同时也是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的主要措施,另一方面,激励人才不断地自主知识更新,以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

4、建立党委行政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体系

绩效考核是一项重要的人才工程,是坚持党管人才的重要内容。今天,医院面临着新的发展,需要汇聚和凝聚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笔者建议各级党委通过绩效考核,把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摸情况作好规划。根据医院未来发展对医师人才队伍建设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研究思考医师人才队伍建设的大思路,提出人才工作的原则、方针和措施,制定工作标准和工作规划;

二是要抓好督查落实。根据国家关于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抓好督促检查和组织实施。加强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三是要搞好服务协调。要经常性地加强与人才的联系,及时了解情况,搞好服务,真正把组织部门建成“人才之家”,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通过北京口腔医院的具体实践,我认为: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发挥着激励人才成长、进步的引导作用,对于实现人才强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绩效考核同样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人力资源整体水平,推动医院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我们相信,通过对绩效考核的进一步完善,可以有效推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菜志明,陈春涛等.绩效、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基于对建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有借鉴作用的述评,中国医院2005.03.01,9(3):67-72

[2]郭爱群,李志明.绩效管理与医院核心竞争力,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08.28;14(4):19-21

[3]何惠宇,陈效云,董立友等.建立医院绩效评价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06.02,19(6):331-333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 工学专业硕士 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Clarifying the Cultivation Aim of Professional Master for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Enhancing their Professional Technical Ability

YANG Tao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erious homogeneity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master for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academic master.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 qualified creativ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o meet the demand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further the cultivation aim of the professional master for engineering science, constantly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course settings, reform academic level evaluation method and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utor tea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master for engineering science;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 practical teaching; cultivation aim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和高层次专门人才。为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教育部近几年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并从2009年开始将硕士研究生类型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以满足社会需要。目前,专业型硕士招生计划所占总计划的比例已由 2009年的约 11%增加到 2013 年的约 40%,①②学术型硕士所占比例逐年减少,专业硕士已成为社会建设人力资源的主要部分。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理工科高校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与学术型硕士几乎没有区别,④⑤⑥工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不合理,考核制度不完善,工学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同质化比较严重,无法实现工学专业硕士技术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的目标。因此,要培养出合格的工学专业硕士,满足社会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需要,必须对工学专业硕士的教育培养体系进行改进。

1 工学专业硕士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高校多数工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学术硕士基本相同,仍然定位在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上,偏离了工学专业硕士专业技术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2)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对工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定位不准确,部分高校相同学科或方向的工学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课程设置相同,甚至两类研究生同班上专业课,“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和课程内容也一成不变。也有部分学校只是对工学专业硕士增加了很少学分的实习,但实验、设计等其他实践类课程几乎没有开设。这样就导致了理论脱离实际,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3)师资专业技能参差不齐,工学专业硕士导师缺乏。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相差悬殊,有些教师对外服务课题多,参加过很多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等工作,有的教师甚至是部级或市级重大工程的评审专家,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很高的专业技术技能。但大量年轻教师,他们刚刚走出校门,虽然有着博士学历、博士后甚至海归经历,科研能力强,也发表了很多SCI论文,却没接触过实际工程,根本谈不上工程经验和专业技术技能。因此,工学专业硕士导师缺乏现象普遍存在。

(4)考评体系不完善。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工学专业硕士的考核体系仍然类同于学术硕士,基本上还是“三步”考评制:第一步是先修满理论课程学分,一般在30学分左右;第二步是发表1~2篇期刊论文,对期刊等级的要求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学院也不一致,甚至不同导师也有不同的要求。第三步是毕业论文和答辩必须通过专家审核,特别是要通过专家盲评。第一步主要考核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步和第三步目前主要考察学生的科研能力。第二和第三步中把关的导师和同行专家,他们还是按工学学术型硕士的科研标准来加以评判,而对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却无任何规定和标准可循。

2 工学专业硕士教育培养的改进措施

2.1 明确工学专业硕士培养目标

按国家教育部要求,工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 (或职业) 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③因此,各高校必须切实提高对工学专业学位教育的认识,改变同学术型硕士同质化的培养模式。工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提高为核心,以推动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打造出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视野开阔、具有创新性意识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这才是对工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唯一目标和科学定位。

2.2 建立工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工学专业硕士的培养应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建立和加强专业课程中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突出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实践教学是专业技术技能提高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高层次的实践教学是专业硕士培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实践教学应从课堂教学、企业实习、科研基地实践等多方面重视和加强。

2.3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改变重机理分析和公式理论推导等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应采用PPT、录像、电影等多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多方面的资料、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交互对接。提出工程实际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课堂理论教学、仿真实验教学与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课堂案例教学的多层次、丰富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操作性。

2.4 增设企业实习学分

企业实习是工学专业硕士培养中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实习不应拘泥于形式。实习的企业可根据学生的兴趣自己联系,也可由导师推荐或进入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参加导师承担的企业横向课题,结合课题进行实习,或是毕业论文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课题展开研究。企业实习应不少于5学分,时间不少于半年。

2.5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根据工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需要建立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导师队伍。加强工学专业学位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革工学专业学位硕士导师遴选机制,鼓励年轻教师进入设计院、工厂、施工企业,参与企业的实际课题攻关,提升专业技能和工程素养。 (2)从设计院、大型工、矿企业引进具有副总工程师以上职称的高水平的人才,解决理工院校专业硕士导师资源不足的问题。(3)在实习企业聘请研究生导师,采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提高全日制工学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质量。

2.6 建立新型的研究生考核机制

(1)专业课程考核。改变以笔试作为唯一的课程考核的方式,以课堂讨论、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报告和期末论文或设计和实验成果等多种形式进行课程综合考核,切实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2)企业实习考核。除了提交实习报告和企业实习证明外,还应增加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具体工作业绩考核。学生应提交参加工程设计、施工或实验的成果。为增强学生对企业实习的重视,将实习成绩作为学生能否进入毕业论文环节的考核条件,企业实习不合格者,不能进入毕业论文工作。(3)研究能力考核。改变在学术期刊上的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考核方式,以学术论文、专利申请、实习企业亟待解决问题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加以考核。

2.7 实践性的学位论文选题

工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结合实际工程问题,避免纯理论性的基础研究课题。课题来源可以是导师的企业横向课题,最好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企业内部立项的研究课。这样的学位论文选题既体现工程实践背景,又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具有工程应用和推广价值。学位论文开题必须要有本领域的企业高级工程师和校内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参与,以确保学位论文研究内容来源于工程实际,预期论文成果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论文评阅及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应区别于学术型硕士,成员应由工矿企业的高级工程师2-3名与高校的学术权威共同组成。论文答辩应侧重于学位论文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注重论文的技术创新。这样既保障了论文的质量,又实现了对工学专业硕士的知识应用、创新和实际专业技能的考核,从而进一步促进工学专业硕士向应用型高层次技术人才方向快速成长。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国家对于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必须从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工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不断改进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置和考核办法,加强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全日制工学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保障教学质量,实现工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

注释

① 刘少华.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的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4):59-60.

② 王晓琴.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的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5.

③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④ 朱永梅,任家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初探[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7(5):118-123.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价格认定 鉴定 风险

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发改部门着力于加强价格认定机构的规范化建设,起到了提高群众满意度的效果。

一、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实践的意义

(一)成为市场环境下经济发展助推力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中,政策的导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将会起到助推力的作用,这一作用对于资金薄弱。技术力量不高的微小企业是十分重要的,会使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动力。2011年10月,揭阳市价格鉴定认证管理局对学校校服价格予以认定,从而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促进揭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社会转型期亟需利益协调的“杠杆”

在社会转型期,利益群体不断分化,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不同利益群益冲击与碰撞过程中得到侵蚀,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就成为确保社会稳定的基础,尤其是在处置涉案、涉税、涉纪等财产的时候,更是容易引发社会的关注,稍有不慎,就极有可能引发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价格认定、鉴定与复核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2012年,揭阳市足雅鞋业有限公司的破产案件中,因为老板跑路而导致大量员工及客户切身利益受到威胁,大有一触即发的趋势,市价格鉴定认证管理局及时对现有资产进行价格认定,为有关部门依法、及时处置资产提供价格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清偿了员工及客户的损失,有效地规避的发生。

二、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履职风险

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履职风险是指价格认定机构的人员在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履职实践中,出具最终的价格认定结论书而承担的风险。

(一)主观判断性风险

这一类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价格认定、鉴定与复核所依据法律体系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所造成的,给履职人员留下了自主裁量的空间,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倾向于主观化应用,从而使之最终出具令人产生质疑的价格鉴定结论书,一旦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出现抵触,或者与事实存在差距,就会引发纠纷,从而降低社会公信力。2012年,某市价格认定机构在对的应税物(二手房)进行价格认定中,因缺乏调查研究,凭网络了解而出具价格认定结论书,终因价格认定过高而导致社会的关注。因此,价格认定人员的主观判断因素不可忽视。

(二)流程性风险

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的基本流程一般要划分为前期的价格认定受理与价格认定、鉴定与复核这两个流程,流程性风险就从这两个阶段来予以阐述。

一是前期价格认定受理不规范导致的风险。这一环节的风险是因为前期受理没有按照规范性的流程进行操作,出现了如超范围接受价格认定、鉴定与复核,委托书填写内容不全或是描述与实际不符,技术认定报告不存在就先期进行价格认定、鉴定与复核。2014年,某海关查获一批走私名贵烟酒及貂皮,委托当地价格认定机构予以价格鉴定,该机构在未要求委托方提供相关技术检测报告等有关资料的情况下,没有严谨的遵循有关涉案物价格鉴定操作规程,导致最终出具的价格鉴定结论书与市场价格出现较大偏差。

二是价格认定、鉴定与复核环节技术应用不当而导致风险。这一类风险基于未依照行业或是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进行认定、鉴定与复核或是尚未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就出具价格认定结论书,导致结论缺乏可信性与权威性。2013年,发生在山东某地的一宗房屋价格鉴定复核案件中,价格认定复核人员没有将鉴定基准日已不存在房屋排除在外,从而引发利益相关人对最终出具的价格认定结论书产生质疑。

(三)环境性的风险

基于外界环境所导致的干扰性风险。外界环境涉及到的范围较为广阔,本部门或是系统内部的干扰性因素导致的风险,也有行业性或是来自于政府其他部门干扰性因素导致的风险。干扰性风险即是指在价格认定、鉴定与复核的实践中,会受到非政策性或是法律性的压力,从而使价格认定、鉴定与复核受到干扰,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依法进行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履职风险防控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规范基本操作流程

1、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价格认定人员的行为不可避免带有主观化的倾向,在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履职的时候,往往就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实施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履职,一旦发生错误,会出现诸如严重失实与重大失误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相关利益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到社会和谐与稳定,从主观上提高风险意识,就成为风险规避的首要环节。

一是风险危害的忧患意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风险存在现实性,从自我工作价值来认知风险发生所导致的危害性,就会自觉强化法律意识、职业道德与工作谨慎态度,努力规避由于自己主观原因而导致的风险发生。

二是风险规避的紧迫意识。风险规避的紧迫意识就是指认识到风险的存在以及发展会导致严重后果的现实,在自己的岗位上提高应有的职业警觉性,严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与工作流程,将可能性风险发生概率降低到最低点。

2、规范基本操作流程

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结论具有全程性特点。最终出具结论的质量不仅仅是集中于某一个环节,而是要涉及到每一个环节,这就要求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工作在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讲求工作严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针对实际情况,揭阳市价格鉴定认证管理局经精心策划,力求严谨,先后编制出台了《价格鉴证工作手册》、《价格鉴定文件政策选编》工作用本,人手一册,从而规范价格认定行为,促进工作的有序开展。

(1)委托受理的环节。在委托受理的环节,《价格鉴证工作手册》主要从三方面规范受理的流程。一是明确受理对象,超出受理范围及对象不予受理;二是核对受理的有关资料与相关技术证明材料是否一致,确保资料及实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三是明确双方的权限与义务,保障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工作不受干扰。

(2)实物勘验的环节。揭阳市价格鉴定认证管理局根据涉纪财物具有贵重性与奢侈性特点,专门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流程,即涉纪财物勘验分为三个阶段,即基本信息资料复核阶段、专业技术鉴定阶段、市场询价阶段。

一是基本信息资料复核阶段。在这一阶段,价格认定人员进行实物勘察调查,从委托时间、价格鉴定基准日、品牌型号及规格等方面与委托书中基本信息进行比对、复核,从而确保勘察物品与委托书基本信息的一致性。

二是专业技术鉴定阶段。对于难以鉴定的涉纪物品,则采取聘请专业人员或是机构的方法鉴定,这样,确保了鉴定结论的权威性与可靠性;

三是市场询价阶段。市场的询价可以采取多样式询价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采取专业机构询价、市场调研询价、异地对比询价、网络数据询价等方式,其作用就在于使价格更接近市场中间价。

(3)价格鉴定结论书出具的环节。价格鉴定结论书的出具预示着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程序的基本完成,是复核结果的书面表达形式,这一书面形式具有终结性的性质,一旦确定就不得随意修改,因此,要求价格认定人员务必以谨慎复核的态度来确保这一书面结论的正确性。

一是技术应用的复核。价格认定与鉴定技术应用的复核,主要是就参数的选用、测算公式的应用及过程、技术标准的选择等予以复核。

二是资料数据的复核。资料数据的复核着眼于选择的资料数据是否符合择取的技术标准,是否具有真实可靠性等方面,如果资料数据不符合实际,则需重新选取。

(二)完善风险防控的制度建设

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履职风险的存在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履职主体的技术水平不足,对于国家或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未能熟练地操作应用,二是国家或是行业相关约束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因此,需强化落实。

1、进一步强化技术标准的落实

对于履职价格认定人员人员来说,在实施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工作时,首先是要思想明确,对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工作加以高度重视;其次是对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应用工作流程与技术操作进行深入理解;再次是对有关技术标准进行落实,从岗位实践层面上来说,就是要求各岗位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流程,认真选取技术参照数据、谨慎选用公式计算,确保真整个流程的科学性与结果的准确性。

2、制定出操作性强的激励约束机制

揭阳市价格鉴定认证管理局为确保工作的公正性、独立性,制定了价格鉴证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一是给予价格鉴定部独立工作的权力,由二名价格鉴证师独立开展工作,从而使之在一个相对透明化与单纯化空间内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这就保障了出具价格鉴定结论书的公正性与权威性。

二是制定出台责任追究的制度,对于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行业标准与准则,导致严重失误的个人行为予以追究,力求维护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工作正常秩序的目的。

(三)加强对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工作人员履职培训

在前文中,基于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工作人员对自己工作重要性认知程度不够、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等方面的原因而导致风险防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需要采取对价格认定人员进行培训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履职意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建议在对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工作人员日常培训过程中,增加相关的有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关内容,使价格认定人员充分认识到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配合司法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要以案例的形式向受培训人员展示出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工作的社会成果,从而激发出工作人员立足自己岗位、乐于奉献的工作热情。

四、结束语

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工作是一项具有风险性极高的工作,往往会导致群众利益被侵害、国家利益受损、社会公信力降低等诸多危害,这就要求价格认定机构及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从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规范基本操作流程;完善风险防控的制度建设;加强对价格认定、鉴定及复核工作人员履职培训等方面着力,以此实现价格认定、鉴定与复核风险防控步入依法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童珂.试论价格认定机制对放开价格行为的引导和规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09)

[2]吴楠.价格认定风险及其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3(18)

[3]吕少林,尹红.涉税财物价格认定工作的作用、性质和范围――对安徽、江苏、广西实践的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05)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介于技能型和学术型之间,要求其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技能,其技能结构以心智技能、创造技能为主,所掌握的技术为理论技术而非简单的经验技术。化工技术类专业英语课程是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及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本文结合我系整体教学改革活动,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原有课程体系及教学中的问题

1 教学内容过分依附于理论课程,不适应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要求,不能与职业技能的要求很好地衔接。表现为教材中专业英语文章均选自原版资料,生词多。而我们的高职生毕竟掌握的词汇量只有3000个左右,专业英语文章中除了大量的专业词汇,许多普通词汇对高职生来说也颇为困难。词汇量的匮乏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专业英语文章的困难,内容的安排也不能满足生产企业对英语技能的要求,缺少实操型内容的训练。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侧重于技能方面,理论知识深入不多。但专业英语文章中有许多是专题文章,有些知识学生不太了解,同样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2 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一切依赖于老师讲解,教学显得生硬,也难免出现“英译汉”的单一教学模式,与英语的“听、说、写”的发展趋势不符,教学内容也容易与基础英语的教学内容发生重叠,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后印象淡薄,实际能力提高不大,收效不好。

3 对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习惯于期末考试一份卷子定成绩,或者再加上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这样就可能出现学生平时不主动、创造性学习,而期末考试前集中复习,也能应付过关,但真正的专业技能并没有得到提升。

二、项目化教学的改革尝试

教师广泛深入化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化工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岗位设置等方面情况,并形成了调研报告,邀请企业专家和工作分析专家对化工企业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能力标准,最后制定了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设置课程,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的原则。所以我们的专业英语课程是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项目,根据职业能力决定课程内容。

(一)明确课程目标

1 职业能力目标。能够积累一定量的专业词汇,阅读并翻译化工产品说明书、分析仪器说明书、化学化工专业文献,并运用专业词汇撰写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英文个人简历,能在典型工作岗位进行简单英语交流,能用现代检索工具搜索相关英文专业文献资料等。

2 知识目标。了解化学化工专业英语在实际生产、科研中的应用;理解典型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化工分析仪器说明书的英文表达法;掌握典型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化工分析仪器说明书的中文翻译法;掌握英文摘要及英文个人简历的写作方法,掌握典型工作岗位英语口语交流方法。

3 素质目标。拓宽专业知识面,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管理与发展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中,采用项目化的教学体系,用任务驱动模式进行训练为主的单元课程开发。选取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科技文献、典型化工产品生产工艺科技文献、典型化工产品说明书、典型化工分析仪器说明书等与企业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文献作为阅读和翻译的项目,同时设置岗位情景对话编写及口语演练、英文科技文献摘要及英文个人简历撰写、化工综合科技文献检索及翻译等项目,兼顾专业英语的听、说、写能力以及文献、资料的检索能力,突出岗位特点,紧密结合化工行业发展的新工艺、新产品,从而使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得到提升。

(三)项目化课程设计

本课程总共设计了13个具体的项目,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针对具体一个或几个单项能力训练目标,遵循“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和操作原则,同时注意阅读、翻译能力的重复再现,兼顾专业英语的听、说、写能力,旨在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在过程中使训练者的专业英语能力逐步形成和提高,并注意了各能力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教学内容设计见表1。

(四)项目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 明确学习目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即完成训练任务后所达到的能力目标。比如翻译并撰写科技文献摘要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就能根据摘要的写作方法等撰写自己毕业论文的摘要;比如典型的化工分析仪器说明书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就能看懂企业分析岗位中高效液相色谱仪及气相色谱仪的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前准备等。

2 明确任务及考核点。在明确能力目标后,教师要讲清楚每个任务的背景、要求、实践过程、过程的考核点及考核标准等,要明确在什么时间内做完什么事,达到什么程度,以此控制项目按期完成。

3 主要教学方法及手段。建构主义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它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使专业英语教学从传统的教师传输为主转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运用这一理论指导专业英语教学,我们在高职化工类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单元操作英语动画片,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安排上机课时,给学生提供网络资源;编写岗位情景会话,虚拟场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专业知识用进去,并进行小组会话表演,比赛,使其融入角色,提高竞争意识,增加学习积极性;虚拟招聘场景,让学生制作个人英文简历,自己组织全英文面试过程。总之,寓教于乐、寓教于做、寓教于赛、寓教于学。

(五)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1 考核基本思路。考核的基本思路是采用能力考核方式。以过程考核为主,结合结果考核,辅以答辩考核,全面考核综合评价。在每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根据项目内容及特点设计各相应控制点,体现过程考核,并以考核为推动力督促、鼓励学生取

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 具体考核办法。课程的总评成绩是由项目成绩占80%和答辩考核占20%组成,其中项目成绩是由项目的过程考核占60%和项目结果考核占40%来构成。过程考核的控制点包括学习过程中的纪律性、学习主动性;自我学习水平(多种渠道获取资源、合理猜测专业词汇、获取文献的能力等);工具书使用水平(查阅生单词能力)、课堂即时考核(包括专业词汇积累、现场整句翻译、岗位口语会话能力等)。对每个项目根据其特点设置相应过程控制点,以考核督促、推动学生学习。结果考核是针对每个项目任务完成后,教师对完成情况的分析和总结,并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比如对文献或者说明书的阅读及翻译结果,体现为总结的小论文的质量。而答辩考核定位为对最后一个项目综合化工科技文献的阅读翻译及理解情况的考核,该项目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阅读翻译科技文献,并小组讨论学习,理解其中原理、方法,最后以答辩形式反馈,其中答辩过程也设置考核点,包括文献质量、翻译质量、讲解表述能力、听众接受情况等方面,考核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回答问题应变能力等。

三、专业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考

本课程教学改革经我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及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两个专业2007级学生的试点,取得明显效果,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参与度提高,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职业能力得到培养。在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观念的彻底转变。将教师“教”的主体地位变为以学生“学”、“做”为主体,彻底改变学生对教师的完全依赖性。

2 项目的选择上进一步突出企业工作任务,与未来就业岗位紧密结合。

3 教学过程中突出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凸显过程考核,以考核作为督促、鼓励学生学习的手段之一。

4 把握理论知识引人的尺度和时机,把理论与实践自然结合,把握理论知识切入的时机,使学生顺其自然地学习。

在高职生的化工专业英语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开发模拟企业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集“职业素质培养、能力训练”为一体的优质课程体系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训练项目,以学生“学”为主体,实行教、学互动,开展灵活多样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参与度和学习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趣味性,注重实用性,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储备上有所提高,使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同时也使专业英语教学走出枯燥,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俊心,结合高职教育特色构建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5,(56):12-14。

[2]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157-140。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1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the applied mechanical undergraduates and enterprise job skill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teaching situa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n NC machining and programming technology course is demonstrated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appraisal method.

关键词: 教学改革;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应用型本科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NC machining and programming technology;applied undergraduat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285-02

0 引言

数控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家的高度重视,数控加工技术已经成为机械加工标志性技术并逐渐得到普及,而数控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紧缺人才,社会需求巨大。

目前虽然我国各类高等院校加大了培养数控专门人才的力度,但始终不能满足我国数控人才的需求,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操作技能不高,实践能力不强,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不足。

陕西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渗透到一系列的项目教学和实验中。使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熟悉零件的数控加工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①解构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模块相互独立的传统知识体系,把实践与综合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相互紧密关联的数控加工工艺、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数控加工综合实验的核心课程中;对课程的内容和实验环节进行重构,实施数控加工工艺-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数控加工综合实验教学模块的系统化串联,即三位一体。

②精选传统内容,强化课程内容的应用型部分。注重编程技术及应用技巧等、实际案例的讲解;注重与机床实际操作、人际互动等相关知识点原理、概念、设置方法等内容的讲解与演示。

③增加CAD/CAM技术在传统编程教学中的比例,强调学生对工具软件的应用能力。增设实验上机环节,给定行业典型零件,要求完成三维建模、工艺规划、程序生成及加工仿真等环节。

④积极扩展新技术应用的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专业前沿动态和应用“热点”,注重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合理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滞后的状况。数控装备的功能复合化、高速切削技术及刀具系统的多样化发展,带来了数控加工工艺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对现代化数控编程技术的改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播放日德等先进设备加工视频,查阅资料等,让学生了解数控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

2 突出实验和实践教学

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技术,没有实践体验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制订了金工实训数控部分实习指导书、数控加工综合实验指导书、现代加工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训练需要,对学生进行规范性指导。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把实践教学内容分成三大模块: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

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阶段,实训工件应完全按教学思想来设计,而不形成产品,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全面、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综合技能阶段,完成实际典型产品的数控综合加工。

①理论教学之后接着进行实践操作(计算机加工仿真实验),充分利用完善的实训条件,强化理论的理解与提高实操的能力,为实际操作数控机床提供了有效训练途径; 教学中,我们利用宇龙数控加工仿真软件,通过数控机床模拟仿真的操作,让学生扮演生产者的角色,在模拟仿真中进行工件的程序编写、程序调试与数控机床的操作,这样学生可以更好理解整个工件的生产过程。

②开设数控加工与现代加工技术两个综合实验,选取制造业中的典型零件,以小组为单位,实现零件的三维造型、工艺规划、程序生成、加工仿真、程序传输、机床操作与加工、零件精度检测等环节,训练学生对数控编程技术及相关工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③在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使用数控装备及工辅具等进行工艺规划,针对方案展开小组讨论和优化,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在传统制造领域应用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的能力。

3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①课程采用“教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手段,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以数控加工过程为导向的授课方式,项目引领,任务驱动。

以数控铣床编程为例,将原来的内容分解为平面加工、轮廓加工、型腔及孔加工四个模块,分别讲解编程指令、编程技巧、工艺知识等相关内容;在课程实验中分别设置相应的四个模块实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②现场教学与教师示范相结合,针对课程中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如试切对刀、程序的编辑与调用、安全操作规范的步骤等,安排在工程实训中心进行,达到现场教学与教师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③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尽量选择有代表性、实用性的案例来进行分析讲评,通过案例教学,教师组织协调,让学生参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采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以往的“单纯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手段,采用启发式、互动式、项目驱动等新的教学模式,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⑤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推进网络教学发展。在教学建设中,本院建成了《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省级特色精品课程网站,并在学校BBS上开设数控加工论坛版块,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丰富的校园网络资源,构建一种教与学的新模式,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4 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建立能力考核为主的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单一卷面考核和一次性终结考核方式来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考核由卷面考核和项目过程考核相结合,重点按项目和任务进行过程考核,着重考核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能力。

任课教师结合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给出评价成绩;根据小组的产品精度检测结果及综合实验报告给出小组实验成绩,结合各小组组长提供的贡献率及答辩表现,给出每个组员的实验成绩;期终采用笔试给出理论考核成绩;上述三者分别以2:4:4的比例给出总评成绩。

5 总结

由于数控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课程的教学始终处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我们仍将积极实践与探索,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瑞,丁守成,尹小霈.加强实验中心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