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09:10:11

小企业管理论文

小企业管理论文篇1

基于学者们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可知,尽管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的方法和程度不同,但大致可以确定为企业要经历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等几个阶段,且在调查各企业的发展后,可以发现企业的生命周期大致遵循相同的规律,本文在此基础上,将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期、上升期、稳定期和成熟期这样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在管理模式上显然有很大差别,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创业期

当中小企业处于创业阶段,其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都相当较弱,规模较小,考虑到成本及利润的分配,通常这一阶段企业的管理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的经营者通常具有一定的技术技能,经营的决策权高度集中,经营者对企业的大事小情都亲力亲为;但企业的管理相对较落后,通常没有成文的管理制度和规章流程,企业没有规范的组织结构,员工与经营者之间靠简单的契约关系来维持,整个企业所有决策权都在经营者手中,因其简单高效,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创立之初几乎都采用这种模式。

1.2上升期

在创业期发展壮大之后,中小企业进入企业的成长上升阶段,业务量直线上升,社会资本增加迅速,经营者开始分身乏术,这时的企业要继续发展必须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为了使企业更加规范化,更具竞争力,企业开始逐步完善其管理模式,建立并完善企业制度,制定企业标准,在组织结构上开始采用分权式的结构,各级管理者各自拥有较多的决策权,部门间分工合作,企业开始制订明确的中长期规划,这些都是标准化的管理模式的表现。

1.3稳定期

当企业具有一定规模之后,各项制度已经完善,经营与业务量处于稳定阶段,随之而来的是企业文化的产生,这一阶段的管理模式通常带有文化导向。即将企业文化建设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以树立企业文化理念为核心,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将以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为载体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培养员工的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1.4成熟期

进入成熟期的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很难摆脱衰亡的命运,必须通过革新才能继续发展壮大。因此这一时期,企业的管理模式应以创新为主,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来实现企业的二次发展。这一时期的管理通常以创造优良的革新环境为主要任务,如:专业化的核心竞争战略的提出,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增强组织结构的弹性,对产业及产品进行优化等。

2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

中小企业因各自的特点不同,其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随着其所处的不同的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如在创业期,集中的企业战略和决策权占有很大的比重;到了上升期,企业组织结构和制度及标准的管理占的比重开始加大;到了稳定期,企业文化和员工素养的比重明显加大;而到了成熟期,企业创新和新的发展领域成为管理的重点。但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企业的管理模式中的每个管理要素都不可或缺,且这些管理要素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只是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的侧重点不同。

小企业管理论文篇2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作者结合小微企业企业管理现状这一问题做了大量的调查,通过对于调查资料归纳与分析不难看出现如今小微企业我们国家企业管理现状大致情况可以归纳成:首先,企业经营领导层队伍管理素质与能力极为低下,具有高学历领导层占据企业当中百分之六十五左右,但绝大多数领导者都是技术工种,有管理与经济这一类文凭的却是极为不多见的,大概占据百分之二十八左右;其次,企业员工团队素质和能力相对较低,我们通过相关资料看出,我们国家三十五岁以下青年员工大约为九千万左右,在这当中又分别有初级工百分之八十左右,中级工不超过百分之二十,高级工甚至连百分之一都不到。并且多数人技术水平连了解掌握的水准都没有达到。同一时间,诸多企业表现为员工供大于求。再次,企业的生产设备出现严重的老化现象,产品结构模式也太过单一,致使生产成本始终降不下来,产品销路打不开局面这种情况占据所有调查对象当中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第四企业的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化,导致资金筹措很不容易,企业经济效益极度低下这种情况也占据百分之五十八左右;第五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目标与定位模糊不清,当中综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者占据不到百分之三十,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者不到百分之二十六;第六企业经营理念不强,缺乏创新精神,对技术创新有足够了解与认识的占据不到百分之二十。为此我们这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国家小微企业管理现状是极为让人担心的,经营领导层素质与能力对企业决策正确性造成极大影响,对企业发展方向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影响也比较大;企业员工素质与能力偏低,给技术创新相关活动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使产品质量提升受到很多约束;资金筹措不容易,对企业造血功能是极为不利的,进一步对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活动造成影响,致使生产设备出现老化现象,导致产品结构的单一化严重;员工太多,导致生产成本偏高,让企业产品竞争力下降。综合上述内容致使出现严重后果像企业的经营效果下滑,企业出现亏损,大批量的员工下岗失业。

二、小微企业管理问题

(一)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与能力缺失

企业管理工作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如果企业管理相关工作人员自身存在很大问题,将会严重制约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给企业管理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由于小微企业对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对实际应用的认识不足,多数小微企业的企业管理工作往往由管理人员独自承担,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技术和工作经验,以及部分管理人员个人素质存在较大问题,导致企业管理相关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受到很大影响,从而使得企业管理数据的精确度大大降低,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企业管理模式不明朗

以当前的形势看来,小微企业中,规模普遍较小,小规模就决定了企业的组织结构设置过于简单。这方面自然就导致了小微企业的管理权过分集中,对于相关的管理严重缺乏民主性。企业管理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必然失去决策的权利和发展空间,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发挥应有的效能。

(三)企业管理执行能力欠缺

现今我国小微企业中部分人员往往存在好逸恶劳,做多错多的心态,认为只要不做事情便不会出错。且容易出现由点及面、以偏概全的现象,而且管理上也有可能产生漏洞,在执行能力方面有着极大的欠缺。基于此种因素,相关制度引导下的监管措施不能充分实行,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想要综合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就要加强企业对于制度的执行能力。

(四)管理行为不够规范,缺少长远目标

现如今多数企业的管理体制还不够成熟,甚至相应管理制度还没有形成,使企业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伴随新问题不断产生,没有通过仔细研究就提出一些新举措,或者向其他企业看齐,将新制度符合企业发展与否置之不理。部分企业还盲目追求短期效益或最大化利益,对永久经营目标极为忽视,还有些企业虽提出了发展目标,但都不符实际情况,成为空谈,让企业一度陷入困境。

三、小微企业管理对策

(一)加强企业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企业管理工作需要由专业的管理人员来完成,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巧是保证管理有效和准确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微企业必须要加强管理人才的引入工作。小微企业应该积极同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高校中挑选丰富专业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加入到企业管理工作当中,提高企业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同时,由于小微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管理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工作内容较多,因此,小微企业必须要加快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保证企业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保证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小微企业还必须要加大对企业管理人员队伍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定期对企业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记录进行严格的审核,以保证企业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小微企业也应该将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纳入绩效考核当中,约束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小微企业也应该将企业管理结果同项目经理的绩效考核相联系,对企业管理过程中,财务数据问题较为严重的或者是出现工作失误的项目经理进行警告和处罚,以保证小微企业的整体效率,保证小微企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小微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人才的引入工作,并积极和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高校中挑选丰富专业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加入到企业管理工作当中,提高企业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应用到企业当中之后,能够以实际的能力来做好企业中的企业管理工作。

(二)完善企业管理的模式

企业管理的创新模式,是保证小微企业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依据。小微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结合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企业管理模式,保证企业管理相关工作的有效性,提升对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有分散型、交叉型以及统一型三种,针对不同小微企业环境具有不同的应用效果。完善企业管理的模式,能够体现出管理的成果,而这需要依靠绩效来体现。企业员工的努力程度,影响着员工的绩效,换个角度来说,绩效管理的制定,也决定着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员工工作努力,则企业必然收获更大的效益。对于员工来讲,绩效薪酬和职位的升迁才是最为重要的。而企业也是首要重视效益,这看上去似乎就产生了矛盾,但本质是共同的,那就是所涉及到商业信息。商业信息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在此不做一一列举,总之,各种信息的搜集对于企业来说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企业管理在这方面工作上下足功夫。

(三)综合提升企业管理的职能

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稳定因素,随之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因素,而企业的风险控制部门,职能就是为了控制企业外部和内部的风险,避免或者降低企业由于风险带来的损失。而企业管理,在企业的整个运行体系中有着贯穿全局的职能,不但指导着企业一系列的工作,更掌握着企业的相关数据和信息,以此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从这点不难看出企业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和经营效率之间的关系,诸多学者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在风险和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是战略管控模式制定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企业管理不善的首要因素就是控制工作没有做好。这就需要将企业管理的职能,深入应用到企业的风险控制管理中,使得两个部门强强联合,加大对企业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提升企业管理的职能,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对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制定目标

通过管理层转变思想,对企业管理观念进行明晰,制定切实有效目标。将企业人力,财力与物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选择可以凸显本身优势的市场,做专业化小且精的经营方针;结合小微企业比较灵活机制的特征,寻求适合市场间隙,为步入市场奠定基础,结合自身特色与产品服务对客户进行吸引,进一步将市场占领;除此以外,企业还可结合先进技术,对产品进行开发,勇于创新。

四、结语

小企业管理论文篇3

一、资本主义发展早期――“中小企业淘汰论”

这一时期,英国对中小企业理论的研究颇具代表性。“产业革命”前,英国传统的小型手工作坊作为非农经济的唯一组织形式,不存在挑战与替代问题。如果把这段时期的作坊视为中小企业的话,我们可以确定地认为,中小企业虽占据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但不可能产生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小企业理论。“产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建立了以纺织、冶金、机器制造、煤炭等部门为代表的近代工业体系。由于机器的使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近代大工业猛烈冲击着传统的手工作坊,有关中小企业的理论也就随之而生。

“中小企业淘汰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与大工业对传统手工业的替代过程相适应,英国出现了“中小企业淘汰论”。与这种理论大致类似的还有德国历史学派“手工业或小工业的没落论”的观点。另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证了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必然导致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角度对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也作了不容乐观的估计。

“中小企业淘汰论”的思想尽管出现得很早,但它正式成为一种较为系统的理论,却是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末期。马歇尔(A.Maxshall)在其1890年初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大机器生产的竞争,淘汰和消灭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代表的小型企业。在他之后,J.A.罗宾逊也在1909年发表的《产业制度论》中,指出了以低工资和延长劳动时间为条件的小企业存在的不合理性,从制度的角度出发,对中小企业的存在提出了批判,他主张实施最低工资制,以限制其发展。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中小企业存在论”

19、20世纪之交,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虽然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中小企业破产常常发生,中小企业仍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经济中仍占有一定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大工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渐暴露,这些现象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中小企业理论。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各国经济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小企业为什么能大量生存的问题。

1.“生物学理论”

马歇尔在1891年的《经济学原理》第2版中修正了原有观点,借鉴进化论“生命周期”思想,解释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现象。他认为,整个经济好比一片森林,中间既有参天的“大树”(大企业),也有幼弱的“小树”(中小企业)。“大树”在获取阳光、空气方面具有优势,“小树”在这方面的劣势导致其大量死亡,但残存下来的“小树”经过顽强挣扎,可以逐步长成“大树”,而原有的“大树”因老化终将死亡,让位给新的“大树”。即是说企业的发展有其生成――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大企业衰退后被中小企业所取代是自然法则。除此之外,马歇尔还从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角度阐述了中小企业组织相对于大规模企业组织的一些优越性,即从中小企业经营特点上分析其存在的原因。这一时期英国著名学者约翰?穆勒也持相同的观点。不同的是他借鉴的是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强调企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他认为大规模企业未必在任一场合都具有超过中小企业的优势,适应性强是中小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

2.“不完全竞争理论”

不完全竞争论者认为,企业受“产品差别性”和“市场不完全性”的影响,其规模自然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中小企业正是由此而获得了生存空间。持此观点的有:斯拉法(P.Sraffa)、张伯伦(E.H.Chamberlin)、罗宾逊夫人(J.Robinson)和哈罗德(R.F.Harrod)等。张伯伦主要从规模小、对市场需求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论证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罗宾逊夫人则从不同企业参与竞争的条件不同出发,认为只要中小企业能发挥自身优势,同样可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拥有竞争优势。

3.“最佳规模理论”

这种理论由E.A.G.罗宾逊(E.A.G,Robinson)在1931年出版的《竞争产业的结构》中提出。他认为企业的大规模经济利益会被管理费用的增加及管理效率的降低所抵消。罗宾逊所说的最佳规模是指企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长期平均费用最低的规模,也是指利润率、利润额、附加价值额、人均附加价值生产率等为最高的规模。这样的规模未必是大规模。中小企业只要规模适度就能够存在和发展。

日本末松玄六教授在《中小企业经营战略》(1971年)中也指出:企业能否生存、发展,与能否形成最佳经营规模有直接关系。由于行业不同,形成最佳规模的企业不只是大企业能够做到,中小企业也能做到。所以,中小企业只要形成最佳规模,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较小,而生存和发展的余地就较大。本松进一步将最佳规模分为最大收益规模的最佳规模和最大效率规模的最佳规模两种,后者是中小企业存在最佳规模的根据,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体现。从最大收益规模到最大效率规模之间存在着一个发展中小企业的最适宜的“大地带”。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乔治?施蒂格勒(George.Stgler)在《规模经济》(1958年)中较深入地探讨了企业最佳规模及其决定因素。施蒂格勒提出一个经典的表述“生存法则”,他认为,在任一特定行业中,若某种规模的企业在市场长期竞争中生存下来,则意味着它是有效率的,进而,若某规模的企业数量(或产出量)在该行业中比重上升最快,则说明此规模为最佳规模。施蒂格勒运用这种生存技术法,通过大量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某一行业的最佳企业规模通常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点,因而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碟型”而非“U型”,此即许多中小企业同样可达到最佳规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新制度经济创始人罗纳德?科斯(R.H.Coase)在《企业的性质》和《交易成本问题》两篇文章中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企业边界决定于企业和市场的均衡,即企业内的边际组织费用与市场边际交易费用相等之处,也即企业最佳规模为交易费用与组织费用二者之和最小处。一般而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交易费用递减,组织费用递增,故此两种费用之和最小处的企业规模不一定很大,中小企业同样可以达到最佳规模。威廉姆森(D.E.Williamson)则进一步指出,纵向一体化内部产生的不经济会导致交易成本上升。新经济史学家诺思(D.C,Nortn)也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指出,尽管在大规模生产中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导致了交换的指数倍增,在生产率上形成了巨大的收益,然而这些交换的交易费用上升的代价也是很高的。

4.“原有产业振兴论”

原有产业振兴论产生于19世纪末的日本,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前田正名。“原有”产业部门是指手工业和家庭工业等;“引进”的产业部门则主要指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而建立的大工业部门。前田认为,如忽视在输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在促进日本经济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原有产业,而一味强调依靠大企业,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必导致产业革命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发展大企业的同时,不断振兴原有产业,才是唯一合理的工业化道路。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产业革命过程中的矛盾,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原有产业部门的作用,使大企业和小企业相互补充。

5.“中小企业利用论”

中小企业利用论是原联邦德国的理论。所谓“利用”,就是让中小企业为垄断资本的发展、壮大服务。二战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成为联邦德国的主流经济学,政府依此推行社会市场经济。依据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政府认为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社会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强调自由竞争,而中小企业则是自由竞争的推动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中小企业就是保护自由竞争。因此,只有保护中小企业,促进竞争,才能使社会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得到实现。除了维护自由竞争之外,中小企业还在辅助大企业、吸收过剩劳动力、抵制垄断价格(稳定物价)、生产民族特色产品以扩大出口(平衡国际收支)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6.“二重结构论”

战后,“二重结构论”是日本经济学家有泽广已提出的户所谓“二重结构”是指在日本经济中,一方面存在着少数设备先进、经营管理高度科学化的现代化大企业;另一方面,还存在大量设备落后,经营管理十分原始的中小企业。两者之间相当大的断层成为现代化的任格。“二重结构论”在日本经济存在大量中小企业和企业规模差距较大的基础上,把中小企业作为构成日本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体互相联系的角度考虑中小企业的存在和作用。沿着这一理论,伊东代吉、被原五代平等人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差距,提高中小企业现代化水平等问题在理论和政策上进行了研究。随后日本政府出台的“中小企业基本法”把提高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和改善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作为该法的两大主要内容。

7.中国的“存在论”

中国“中小企业存在论”主要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后。(1)从“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理论界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理论。在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补充”的理论前提下,中小企业主要在轻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1992年“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十五大报告”又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应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出现中小企业发展的高潮。(2)“三元结构论”。认为改革开放后,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城市大工业的“二元结构”之间,困乡镇企业的崛起(其产值已近乎二分天下)而形成“三元结构”。乡镇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开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降低了转移成本,并减少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给城市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为加大农业投入提供积累,反哺农业,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终过渡到“一元结构”,实现工业化。因乡镇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故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中小企业进入辉煌时期。

8.评析:

上述各种理论虽对中小企业大量存在这一客观现象进行了研究,但因受传统的“中小企业淘汰论”的影响,这些研究始终是在大企业相对于中小企业更具有优势,大企业代表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即产业组织是以大企业为核心这一基调上进行的。这种观念也是与这一时期大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事实相适应的。

“生物学理论”将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于长成“大树”――“小树”挣扎后存活下来结果是逐渐长成“大树”。“不完全竞争论”强调的“产品差别”、“市场不完全”,归根结底是因为需求的多样性和易变性,社会经济不可能形成完全垄断所致,因而中小企业可以以自己经营上的灵活性与之相适应来谋求自己的生存。但需求的差异和变动是建立在基本需求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而基本需求往往是共同的,大量的(尽管人与人之间仍有不同偏好),故在大企业生产率远高于中小企业条件下,“不完全竞争”严格地说是一种垄断主导下的竞争或大企业主导下的社会经济,中小企业只不过是在大企业顾及不到时才得以生存。“最佳规模论”是在大规模生产优越性有限的前提下,认为最佳规模并不一定意味着最大规模,即使规模小的企业也存在最佳规模问题。且未松在运用“最佳规模论”时还分析了市场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希望跳出纯粹从规模角度来研究“到底是大好还是小好”的圈子,但所有的规模论都隐含着一个“规模经济”的问题,大企业优越性有限,但并没有否定大企业相对于中小企业更容易取得规模经济的这一事实,在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产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这种优势更为明显。显然,即使“最佳规模论”也是以这一论点作为前提来研究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原有产业振兴论”、“二重结构论”是具有浓厚日本特色的中小企业理论,是基于日本中小企业大量存在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客观现实提出来的。前一理论发生在日本产业资本初创时期,强调了中小企业在资本积累中的作用,但中小企业的资本积累目的仍是促进现代产业的发展,顺利实现产业革命;后一理论的意义在于明确提出二战后,中小企业问题仍然是日本经济的重要问题,并强调以中小企业的现代化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解决二重结构之间的“断层”,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虽强调了中小企业的作用,但对大企业、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孰轻,孰重,其层次仍是很清晰的。“中小企业利用论”作为德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产物,除了认识到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以外,还对中小企业在维护经济体系上的能动作用予以高度评价,无疑这是中小企业理论的一个发展,但它是从“利用”的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的作用、故传统理论中关于中小企业认识的基本逻辑仍贯穿其研究的始终。中国对中小企业的研究主要是从所有制角度进行的,严格地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小企业理论,虽有些学者进行过专门研究,但未受到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只是近几年,因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下降、内需不振,国企职工下岗增加,政府决策部门才对中小企业予以重视,出现中小企业热。

三、当代中小企业理论――

“中小企业发展论”

进入60年代、尤其是70年代后,社会经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1)随着科技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创新日益重要和活跃。(2)产业结构向以尖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和轻薄短小型的软产业转移。(3)消费需求转向以多品种、高性能的“质”的需求为主,消费结构逐渐多样化、高级化、专业化和个性化。(4)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以至服务经济化。(5)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个性化消费,弹性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替代少品种、大批量生产,大众化消费,标准化和模式化的生产生活方式。(6)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7)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出口产业向高增加值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8)由于科技创新和消费需求变动加快,产品乃至产业生命周期缩短,对企业的灵活性、适应性的要求提高。(9)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广为渗透,地区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0)通过治理以高速增长为目标的大规模集中经济所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越来越受到重视。正是上述变化,中小企业在经历了前一时期不断萎缩之后,突然迅速增长起来,并在很多方面较之大企业显示出更多的优势、中小企业已成为现代经济体系中最重要他组成部分。因此,诞生于这一时期的“中小企业发展理论”,不再从中小企业是在大企业的夹缝中苦苦求生存去解释中小企业存在的原因,而是力图科学地论证中小企业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机理。

1.“社会分工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的生命力及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见升,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弱肉强食的外部竞争关系变为企业内部协调合作关系,从直接竞争变为协调竞争,从而出现了社会分工的深化。

(1)产业(或行业、部门)分工论。施大菜(Staley)和莫斯(Morse)1965年对美国产业组织结构作了实证分析后,认为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分析生产成本,规模经济,市场特性及地缘区位等因素,可知不同产业适于不同规模的企业经营。根据这些因素,他们归纳出8种适合中小企业经营的细分产业。日本学者太田一郎则将经济部门分集中型部门和分散型部门,前者往往需要大型设备或巨额投资或产品易标准化且量大品种少,较适合大企业经营;后者则往往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或是与大企业相关的生产资料加工、零部件生产等部门,较适合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

(2)中心――论。R、T.艾夫里特(R.T.Averitt)认为,现代经济存在以垄断企业为核心的核心企业和处于其周围的中小企业两大企业群。核心企业是大规模、多元化、复合化的跨国公司,具有垂直合并企业间关系。企业是小规模的、市场密度低而经营期短,具有成本高的性质。艾夫里特对企业作了进一步划分:“卫星企业”对大企业是一种从属、依附关系;“忠实的对立企业”可称之竞争性,即可能成为大企业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自由独立企业”是十足的小竞争企业。他还特别指出:在“忠实对立企业中”,有一类是开拓性的“忠实对立企业群”,它们作为向核心企业挑战性的一类企业,应予以积极的评价,这类企业是美国风险企业的先驱。

(3)系列化论。系列化论产生于日本,提倡以大企业为顶点,以中坚企业为骨干,以广大中小企业为基础而组成“垂直型”协作方式。大企业通过原材料供应、加工订货、技术指导把中小企业纳入到生产体系中来,而中小企业为其生产零部件或提供某种服务。系列化论的核心,是通过建立系列化生产经营体制,充分发挥不同规模、不同技术水平企业的优势,从而创造出大大超过各类企业独立生产经营的生产力,实现双赢。系列化不仅通过长期持续交易所建立的信赖合作关系,为大企业节约了交易成本、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生产和管理成本,也减少了中小企业信息收集成本和销售成本,提高了中小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4)缝隙论。针对美国研究开发型即风险企业的广泛发展,霍兰德(E.D.Hollander)在《中小企业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市场与技术变化的不断相互作用,尽管使资源和经济力量向巨大企业集中,但因为要弥补大规模生产和大量流通之间的缝隙,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对于许多领域,在相对参加自由的动态经济之中,某一领域大企业的巨大性与其它领域中小企业的存在绝不矛盾。只要生产、流通和市场技术适应市场扩大的需要而不断进化,企业合并与分化的交互作用就会继续为中小企业创造出发展的机会。中小企业可充分发挥“产品差异化”形成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寻找市场的“缝隙”。由于技术革新与市场的动态结合所导致的服务经济化和科技创新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带来新的缝隙市场,结果,大企业越来越大,小企业越来越多。

2.新制度学派的“二元结构体系论”

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经济学和公共目标》(1973年)中指出:现代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并非单一的模式,而是由计划体系和市场体系组成的二元结构体系。计划体系由当时的1000家大企业组成,按计划进行生产和销售,并依靠它们强大的经济力量与政治上的特权,控制了价格和市场。市场体系是由1200万个分散的中小企业所组成,受市场规律的支配。加尔布雷斯认为,有些生产活动可以由大企业来完成,有些却更适宜中小企业去做,并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原因。他指出,由于两大体系在权利与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市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屈从于计划体系,从而使社会资源配置失调,贫富悬殊,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环境污染严重。政府有责任采取行动,通过制度改革,实现两大体系之间的均衡。

3.“大规模时代终结论”

日本进入70年代初期后,随着以大型重化工业为核心的“黄金增长阶段”的结束,高速增长期的内外条件逐渐丧失,以及此后国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大企业的发展遇到阻力,多元化产业结构应运而生,中小企业越来越具生存条件。对此,中村秀一郎教授在《大规模时代的终结――多元化产业组织》一书中批判了在大企业支配和控制下中小企业永远处于不稳定和“无力化”状态的这一近代经济学中的中小企业论的错误观点,认为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由于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变动等诸多原因,大企业生产经营步履维艰,大规模时代已经终结;相反,中小企业有出现结构性大发展的可能性,因为促使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正在形成。

英国学者舒马赫(E.F.Schumacher)在《小的是美好的》(1973年)中,主要从社会的角度指出:专业化、大型化的生产模式,看上去是解决了生产问题,但实际上是一种假象。这种生产模式导致经济效率降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并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不能成为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的方向,必须重新选择一条发展模式和道路。大型化与自动化的经济理论是19世纪思想遗留的产物,不能解决今天的任何实际问题。今天需要有一种崭新的思想体系,一种以人为重点而不是以物为重点的体系,即大众生产而不是大量生产。要使社会“持久发展”,必须要走小型化、中间化的发展道路,特别是要发展小企业和“中间技术”。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80年)中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第二次浪潮的特征是长期生产数百万件同一标准的产品,而第三次浪潮生产的却是短期的、个别的和完全订做的产品。适应这一潮流,大量的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分散――集中――分散的发展过程之中的第二个过程。第二次浪潮的经理所受到的教育是大规模生产是先进的最有效的生产方式,而当第三次浪潮来!陆时,由于信息生产、家庭生活、市场地点和劳动就业都在进一步细分,上述所有观念都面临着挑战。

4.“竞争簇群论”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E?波特(M.E.Porter)在《簇群与新经济学》一文中认为,“簇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获得不同寻常的竞争胜利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簇群既促进竞争又促进合作,竞争是为取胜和保留客户,合作则大多是垂直的,介于相关产业中的公司和本地机构之中。竞争与合作能够并存是因为它们发生在不同的领域,发生在不同的参与者身上。一个由相互独立而又非正式联盟的公司和机构组成的簇群,代表着一种富有活力的组织形式,具有效率、有效性和灵活性方面的优势。波特进一步指出:现代竞争取决于生产力,而非取决于投入或单个企业的规模。生产力取决于公司如何竞争,而非它们在何领域竞争。如果公司运用熟练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那么都能产生较高的生产力。所有产业都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所有产业都能成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波特还认为:簇群一旦开始形成,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这个循环能促进它的发展,尤其是当地方机构持支持态度和地方竞争富有活力时更是如此。

5.“风险企业论”

风险企业产生于美国,“风险企业论”就是在风险企业别把从事知识密集型经营的尖端企业群分离出来的理论。日本经济学者清成忠男认为:“所谓风险企业是指充分发挥研究开发集约能力或设计开发集约能力,富有创造性的新企业。”“这种企业与历来的新办企业的不同点在于其经营者有高度的专业能力和组织富有勉力的事业的企业家精神,因而是发展很快的高效益企业。”风险企业在经营上独树一帜,企业创立时要冒相当大的风险,一旦成功便成为利润高、发展快的企业。风险企业和风险企业群的产生,显然是在大规模生产体制遇到困难,社会进入信息技术时代,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的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新技术革命的产物。中小企业经营的灵活性,企业组织的多元化及科技创新能力较好地适应了这一变化,风险企业和风险企业家大都集中于中小企业正源于此。

6.“技术创新论”

从60年代起,许多学者研究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进程中的作用。曼斯菲尔德(E.Mansfield)通过对一些产业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垄断的关系因产业的不同而不同。谢勒尔(F.Soberer)的结论是专利发明(创新)并不与企业规模的增长成正比,且认为,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常常会出现活力的衰退。卡尔松(B.Carlsson)认为技术的进步降低了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即平均成本曲线向左移。卡米思(M.Kamien)和施瓦茨(N.Schwouto)则指出:一个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将促进最高速度的发明创新活动,而由各具特色的中型企业组成的新企业可以随时进入的行业,最适合技术的进步。罗斯韦尔(R.Rothwell)则根据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管理结构的不同特点,论证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阿科斯(Z.J.ACS)和奥德斯(D.B.Audretsch)对1982年美国34个创新最多的行业中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数进行了比较分析③,结论是:随着集中程度的提高,企业的创新趋于下降。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大企业的创新优势比较明显;而在产业成长的早期,创新和熟练劳动力的使用相对较重要的行业,以及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创新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中小企业内在成本劣势,有效地帮助其进入一个行业,并提高其创新的活力。温特(S.Winter)在上述研究成果上提出:“企业家体系”(e一preneundregime)和“常规体系”(routinizedreqime)是两种技术体系的概念,其中资本密集型、广告密集型、高度集中行业届常规体系,而创新活动密集、知识密集、熟练劳动力相对重要、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属于企业家体系。他认为“企业家体系”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上述研究表明,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并不处于劣势。

7.“中产经济理论”

“中产经济理论”主要不是从企业规模上,而是从中产企业与承担和决定它的发展的“风险企业家”之间存在着命中注定的纽带联系,来论证其与大企业的本质区别。“中产经济论”认为,“风险企业家”不同于大企业的经理,中产企业也不同于大企业,是依靠“风险企业家”本人而生存,以他为中心,交织着他的私有经济能力,并带有强烈主观感性来管理的独立企业。中产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结构、资金规模和营销方式、生产和效益、组织形式和会议制度以及人员结构,从而表现出中产企业特殊的企业成果创造能力。在德国,“中产经济”与“中产阶级”相联系,正是他们一道支撑起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大厦”。“中产经济理论”认为,中产企业是市场经济制度产生的根源,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中产企业占据支配地位,就会创造出一个市场充分竞争的社会经济结构。

8.评析。显然,“中小企业发展论”已根本不同于“中小企业存在论”,应视为中小企业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社会分工论”不同于以前的“存在论”,就在于它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证了中小企业同大企业一样,均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产业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已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但“社会分工论”仍受“存在论”的影响,其分工是以大企业的核心作为前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协调竞争关系存在着竞争不完全,交易关系不平等,缺乏透明度等问题。实践上,中小企业作为大企业垄断价格的接受者,其生产规模为大企业所控制,而成为大企业剥削和转嫁危机的对象。“二元结构体系论”类似于“社会分工论”,不同的是,“二元结构体系论”的重心是揭露这种社会分工不平等所导致的各种弊端以及制度原因,并希望通过制度改革来实现两大体系之间的均衡。

“大规模时代终结论”基于大规模生产所弓践的各种问题,主要论证当经济、社会出现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后,大企业所表现出的种种不适应性;相反,中小企业较之大企业更具活力,也更有生命力,可能获得结构性大发展。这无疑是对上述理论的发展,但是,它对大规模经济的看法,未免失之偏颇,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的本质原因也未加注意,还停留在一种“就事论事”的水平。大规模在个性化方面虽有劣势,但这种劣势不足以将其一笔抹煞,因为现代经济不是前产业革命经济的简单回归。它必须建立在产品较为丰富的基础之上,而大企业的存在就是产品丰富的前提之一。更何况,在很多方面,中小企业的广泛发展尚离不开大企业的存在。

“竞争簇群论”彻底打破了“规模经济”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竞争簇群论”认为,由相互独立而又非正式联盟而组成的公司和机构组成的簇群,代表着一种富有活力的组织形式,一个簇群的成员之间广泛连接而产生的总体力量大于其各部分之和,故由中小企业组成的专业化簇群同样较易获得规模经济。如意大利佩北罗家具工业区的“零部件规模经济”、成内托家具工业区、普拉托毛纺织工业区的“集中式规模经济”,或“地区规模经济”。这样,就将规模经济一词的内涵,外延及研究的角度进一步强化和拓宽了。更具意义的是,“竞争簇群论”将中小企业存在的形式,存在的领域及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调的理论研究,引入了一条新的途径。不仅如此,当经济学仍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垄断与竞争之间徘徊时,一个以地区经济为核心的竞争社会可能开辟经济学的新纪元。

小企业管理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逐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知识产权的保护显得更加重要。[1]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入世这些年来我国因知识产权保护而出现的各类问题层出不穷,致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吃了不少的亏。

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中相对活跃的部分,只有不断地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依靠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占领市场,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站稳脚跟,并谋求更大的发展cssci期刊目录。因此,在市场经济洪流的冲击下知识产权保护已刻不容缓,中小企业中加强知识产权更应该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点。

一、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现状

1.研发数量少

许多中小企业不愿花费较大的资金来培育和发展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因此不得不付出高额的专利使用费,并在市场竞争中丧失先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较少拥有自己的专利产品和技术。统计显示,建国以来我国生产的西药有3 000多种,而其中99%是仿制;农药146个品种,仿制率达95%;精细化工3500个品种,仿制或低档产品占97%。[2]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截止2007年11月,在中国境内申请的发明专利中,专利申请地址来自于日本的有204723条,美国为136875条,而地址为中国的发明专利仅有17466条,根据权威部门估计,每年“中国制造”为专利技术支付的费用大约占出厂价的25%——30%。[3]可见,我国中小企业的专利技术研发数量太少,而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其竞争也越显惨烈,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缺乏专利产品和技术的企业,更是在经济竞争中难以立足。

2.研发质量低

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的研发意识之外,还需要侧重核心知识产权技术的研发,即注重知识产权的质量。根据200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现代企业管理论文,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2004年,我国的专利技术申请为13万件,有一半来自跨国公司。从专利的构成看,中国申请的100件专利中,只有18件是发明专利;而国外企业申请的100件专利中,有86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cssci期刊目录。[3]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中小企业不仅在专利技术发明的数量上较少,而且质量较低,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1. 内在因素

目前,许多的中小企业虽然研发了新的产品和技术,但是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有些中小企业自身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没有及时创立自己的品牌和产品,而让他人抢先申请了专利和注册商标,从而丧失了专有使用权。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虽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强,但是缺乏专业的人才、知识产权保护专业机制也不健全。以美国的337调查为例现代企业管理论文,2002年——2006年,在涉及我国出口产品的46起337调查中,有14件案件我国企业未应诉,未应诉案件约占全部案件的1/3。一些337调查案的原告方利用我国企业付不起诉讼费和搭便车的心理,刻意选择那些可能不愿应诉的小企业作为列名被告,以侵犯其核心知识产权为由,向ITC寻求普遍排除令的保护,从而直接打击我国整个行业的利益,甚至不得不退出美国市场。[4]可见,中小企业不做好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防护工作,不未雨绸缪,必然会在遇到实际问题中吃亏。

2.外在因素

第一,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

由于知识产权属于法定的权利,它不仅表现为权利内容法定,而且还表现为获取和行使权利的方式法定,因此,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也必须具有相应的规范性。但是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目前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政策法规还并不完善,没有详尽的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专利申请审查制度、职务发明创造申报与审查制度、科技成果登记制度、知识产权投资管理制度、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研究开发项目登记与定期审查制度等。[5]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难以规范,使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陷入混乱cssci期刊目录。

第二,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尚不完善

由于知识产权申请、评估、确认等工作较为复杂,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人员而言,由于信息不足,往往需要专业的服务机构进行辅导处理。但是,目前高质量、体系完善的专业服务机构较少。而高质量的服务机构收费较高,也超过了一般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因此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选择资质较差、收费较低的中介服务机构,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实力差距,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三,内部控制不足、实施效率较低

目前一些中小企业也关注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并设立的专门的人员和机构处理相关事务,而国家对于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给予了较多的优惠,也颁布了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但是因为缺乏较好的内部控制管理,虽然目标在制定之初是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生了偏离,从而导致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陷入僵局。

三、加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

1.提高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中小企业要明确知识产权在其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意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知识产权研发、申请和保护专门机构,并培训专业的人才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建立一套与政府、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相协调,成熟有效的纠纷风险评估和处理机制,从而确保中小企业在面临知识产权纠纷中能够从容面对。

2.不断完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制度

政府部门应该意识到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要从战略上对中小企业进行重视,要给予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的技术中心提供资金、人才、信息和研究项目等更多的支持,扶持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使其在知识产权的争夺战中获取有利的优势。并不断总结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经验,参照国外发达国家较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结合国情,制定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cssci期刊目录。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并进行相应合理的政策扶持。

3.完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

鼓励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服务的规章流程,强化中介服务机构的信息服务意识,并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政府机构也应规范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收费标准,对于需要知识产权服务的中小企业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以鼓励中小企业可以接受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服务,确保申请了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都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4.建立内部控制工作

对于中小企业本身,政府从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部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中介服务机构都应该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机制。根据各主体的复杂程度建立相应的完整的内部控制机制,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和相互牵制作用,防止个别人员出现操作风险,保证知识产权保护目标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此外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应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各项业务程序和办理手续需要紧密衔接,从而避免扯皮和脱节现象,减少矛盾和内耗,以保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高效性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苏元机.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及保护意识的增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44.

[2]朱婀丹.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模式选择[J].陕西科技,

2006(2):24-25.

小企业管理论文篇5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处在复杂多边的市场经济活动中,总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危机。如何应对危机,变危机为转机,让企业在危机中求生存和发展,是企业管理者应思考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危机 表现状况 形成原因 化解对策 0 引言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总是告诫他的员工:我们的公司离破产永远只差十二个月。如同在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一样,在现代商场中也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都有遭遇挫折和危机的可能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危机是正常和难免的,危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变数越来越多,企业所面临的危机类型也越来越多。有的危机只是特定企业所特有的,有的危机却困扰着很多企业。当前企业最经常面临的直接危机依次是人力资源危机、行业危机、产品和服务危机;非直接关联性危机有媒体危机、工作事故危机、天灾人祸危机、诉讼危机等。 1 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表现状况 请看两则报导:2011年4月19日,所有的供应商都收到一封发自欧倍德中国区总部的传真,通知其华东区采购中心10多名员工集体“离职”,欧倍德和这些供应商业务上的往来都将不再通过这些员工来完成。而据记者了解,华东区采购中心全部员工人数为20余人。而仅仅在45天前,这家全球第三大建材超市连锁商,刚公布了其中国区总裁李凤江被德国总部解职的消息,4月22日,上海欧倍德的中国总部里发生了激烈的人事冲撞。2003年春节过后,广东华润万佳在原总经理徐刚宣布辞职近百天以后,原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原采购部助理总经理、原广州公司副总经理、原华源万佳的财务部副总经理、原华东财务经理相继辞职,引起华润万佳内部激烈的管理震荡。 很明显,以上两个企业发生了人力资源危机,此种危机的重要程度应该排在首位,特别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外离职,有时会给企业带来非常直接和巨大的损失,因为他们熟悉本企业的运作模式,拥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而且离职后只要不改换行业,投奔的往往是原企业的竞争对手,势必会给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 2 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形成原因 2.1 从发展历程来看风险的形成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是由民营企业发展起来的,从组织模式上来看,民营企业的组织层次较少,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国有企业官僚制度的缺陷,但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如下的缺陷,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形成。 2.1.1 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合二为一,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独断。由于中小企业主大多是本企业的总经理,在企业的生产决策、人才选拔等问题上存在着个人偏好倾向,往往形成一言堂的现象,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1.2 人力资源制度不完善,权责不清晰。中小企业的创立初期,靠朋友、亲戚资助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情况居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中小企业家受自身知识、能力限制,未能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诸如招聘、培训等环节上没有能形成战略规划,同时对在岗管理人员的管理,也是层次不分明,权责不明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其中待遇过低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老板不愿意让职业经理人分享他的成果,利益收益相差过大。 2.2 从管理状况来看风险的形成 2.2.1 缺乏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需要具有对工作的深刻体验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能力,不能单纯依靠原理、技术或数据处理进行纸上谈兵,应当借助实践的锻炼不断地完善对知识技术的应用发挥。目前,虽然许多中小企业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在行使部门职能的

小企业管理论文篇6

我国中小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

1.1企业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很多都是家族企业的接班人,自认为凭借一辈又一辈人的管理经验就能够运筹帷幄,加之缺乏深厚企业文化底蕴的建设,使得中基层管理者在风险管理意识上没有能够得到培养。只是在风险来临之时挖东墙补西墙,缺乏全局观念和战略思想。

1.2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在风险管理机制上有些中小企业存在家族成员之间碍于情面,不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或是建立了管理机制也是流于形式,无人监督难以落到实处,造成有章不循,有制度不依,使得风险管理机制明显被弱化。

1.3对风险管理各项技术方法运用能力差企业风险管理除了管理意识和机制建立之外,更重要的是技术方法对风险管理的支持是贯穿于企业整个风险控制始终的。国内外许多大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软件、聘请专业的风险管理专家、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模型等来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济实力有限,员工普遍技术水平较低导致无法很好的从技术角度去做风险管理。决策树决策法是企业在遇到风险型决策时常用的决策方法之一,能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科学的技术决策依据。

2决策树法的原理

2.1决策树法的内涵决策树分析法是常用的风险分析方法,可作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企业的管理者在对未来决策时往往会遇到好几种情况,每种情况均有出现的可能,人们目前无法确知,但是可以根据以前的资料来推断各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决策树法就是利用了概率论的原理,用决策点代表决策问题,用方案分枝代表可供选择的方案,用概率分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经过对各种方案在各种结果条件下损益值的计算比较,为决策者在存在风险的情况下提供决策依据。用决策树法决策时,决策问题应具备四个条件:①目标是明确的;②可供选择方案有两个或两个以上;③每个方案都有决策者不能控制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④不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期望值可以通过计算得出。

2.2决策树法的分析步骤①从左向右画出决策树图形。首先从左端决策点(用“口”表示)出发,按备选方案引出相应的方案枝(用“—”表示),每条方案枝上注明所代表的方案;然后,每条方案枝到达一个方案结点(用“O”表示),再由各方案结点引出各个状态枝(也称作概率枝,用“—”表示),并在每个状态枝上注明状态内容及其概率;最后,在状态枝末端(用“”表示)注明不同状态下的损益值。决策树完成后,再在下面注明时间长度。②计算各种方案的期望值。③选择最佳方案。将各方案的期望值标在各方案结点上;然后,比较各方案的期望值,从中选出期望值最大的作为最佳方案,并把最佳方案的期望值写到决策点方框内,同时剪去(用“//”表示)其他方案枝。

3决策树法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决策树法能帮助中小企业管理者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风险实施控制,减少因错误的直觉判断带来的损失。该方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①它是一个简单的决策过程,使决策者可以按顺序有步骤的进行,对中小企业管理者而言便于掌握。②决策树法有直观的图形,便于中小企业决策者进行科学的分析、周密的思考。③将决策树图形画出后,便于企业管理者集体讨论和共同分析,有利于进行集体决策。④对比较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对企业遇到的多级决策问题尤感方便,甚至在决策过程中,通过画决策树逐级思考可以走一步看一步,三思后行。但是决策树法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分析过程中有些参数没有包括在树中,显得不全面;如果分级太多或出现分枝太多,画起来就不方便。

4实施风险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企业管理论文篇7

在这个价值网的模型中,我们要掌握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间的相互作用创造了经济价值。第一个概念,价值比较高的顾客资源。因为整个价值网都是以顾客需求为核心的,顾客的需求会为整个价值网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价值网成员间的关系也会因此得到加强。第二个概念,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处在价值网上的成员是一种利益、损失共担的关系,所以价值的创造还有赖于企业间的相互配合。第三个概念,核心能力。价值网之所以能够存在和运行,就是因为外包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存在,失去了核心能力,其他的也就无从谈起。

2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值网的构建

2.1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技术研究为核心的一类企业,其大多数由科技人员创办,规模比较小,又因其自负盈亏,所以风险比较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不力无疑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市场经济在这一需求的促生下,产生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值网这一运营模式。这一模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极为有利的。这样该类企业就可以通过与外包服务商的交流、协商,表达自己企业内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寻求来自外包服务商的帮助,外包服务商以其专业的经验和能力,对此作出分析并提出对策。在此基础上,该类企业可以将一部分不涉及企业核心秘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繁琐、机械的工作交由外包服务商,并支付一定的费用。外包服务商可以就该部分管理事项进行专业的管理,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而企业则可以以更多的精力来专注于对该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这种模式无疑解决了企业化弊为优的问题,从而可以实现企业的优化整合。

2.2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值网的条件

提起从外部获取资源,可能有人还停留在过去的思维中,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这种做法对企业来讲,不仅是适应其发展需求的,更是优化资源配置、获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明智选择。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为了获取更好的管理服务,因为其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是不专业的、不擅长的,而且该部分工作比较繁琐,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付出与收获是严重不成正比的,这对其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明智的选择,就是将其交由具有专业管理能力的第三方进行管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获取更优质的服务。以下是所需要的几个条件:

2.2.1外包企业市场的发展

外包市场的发展是否完善,对企业选择交易模式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市场比较完善的话,企业可以更优先选择市场化交易,因为在信息交流充分的情况下,完善的外包市场的成本和风险都比较小,否则还是选择一体化交易更加保险。

2.2.2外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化,变相地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讲,是人力资源管理制约了其发展,而其在这方面的付出与收益又是令人不满意的,这就使其急需这样一个专业的机构来代替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使其能够腾出更多的精力来进行核心能力的研究与发展。为满足这种需求,就有了外包,外包供应商能够为外包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人力资源部门能够更好地参与企业的运作。

2.2.3外包企业在价值网中的作用

之所以有该价值网的存在,就是因为外包企业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以外包企业在这个价值网的所用就特别的突出。外包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对其所需要的服务与外包供应商进行沟通,外包供应商针对外包企业所提出的要求,给出意见,在与外包企业达成一致后,据此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在整个价值网中,外包企业的需求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而这种引导就是外包服务供应商的努力方向。

2.2.4外包企业具备核心的竞争力

我们一直强调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值网的构建,但这种构建是需要条件的,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做得到,也不是说所有的企业在什么时间点都可以做得到。这与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值网的构建是为了配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更好发挥而进行的,企业具备了核心竞争力,才会有这方面的需求,否则,也就不具备这方面的需求了。同样的,核心竞争力有所改变,则这种价值网的构建也会有所转变。所以,核心竞争力是关键。

2.2.5外包服务供应商的协同参与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由需求与供应的互相推动来发展的,光有需求是不行的,还必须有满足需求的供应,只有这样市场经济才可以做到不断向前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值网的发展与完善中,同样的,光有外包企业的需求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满足该需求的外包服务供应商。目前,我国的外包服务供应商的质量都比较高,这既得益于外国咨询公司的进入,也得益于我们国内的外包供应服务商的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样其就能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最新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最新需求,并就此为外包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点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值网的构建也是至关重要的。

2.2.6外包企业中员工的认可

企业之所以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为了使人力资源能够更好地运行,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率,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重企业员工的满意度。因为企业员工是企业价值的直接创造者,所以外包企业在做出这种决策时必须以企业员工对此的认可程度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2.2.7中介机构的服务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

就目前我国的发展现状而言,科技型中小企业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值网的构建,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而这种单靠自己力量的努力往往是困难重重,所以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的推动,为外包价值网的构建提供信息平台,从中协调与帮助,以更好地推动该价值网的构建。

3结语

小企业管理论文篇8

1.1策划质量管理体系

1.1.1策划质量方针及目标组织最高管理者应该企业的总体质量方针,其实也即是指总的质量控制方向及宗旨,中小型食品企业的质量方针应该是尽可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确保产品及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诚信,打造知名可靠品牌。质量目标可以视为质量方针的细化,是组织近期应该努力的方向,质量目标是否实现其实也是考验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能力。质量目标具体内容应该是使顾客满意度在90%以上,合同履约率为100%,产品出厂合格率为100%。

1.1.2策划组织机构根据ISO9000标准,企业应该设立管理者代表、办公室、生产部门、采购部门、质量检验部门、销售部门等。同时应明确规定每一个部门的职责、权限,规定各部门应该在每周一、周三、周五上午开展的固定例会上进行交流、沟通。

1.1.3策划、设计产品产品的策划、开发、生产都应该由生产技术部门负责,首先应根据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以及企业和市场要求确定产品的质量要求以及目标。同时应准备好产品生产、控制中需要的相关文件以及材料,明确产品生产、检测、测量等相关准则。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应制定销售过程的准则及方法,全面收集运行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以及资源,并且应监视、分析整个销售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产品及服务业绩、顾客的市场反应等。

1.2实施、运行质量管理体系过程

在质量管理体系正式实施前,中小企业应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使相关人员能够全面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本质及核心内容。具体实施如下。

1.2.1采购过程原材料在中小型食品企业生产运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原材料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生产的合格率。因此,在原材料采购环节,相关人员应严格把好质量关卡,确保原材料的质量,一旦发现质量不合格的材料,一律都不能使用。

1.2.2生产过程、产品生产又是食品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在生产过程中,应全面控制产品质量影响的各个因素。应加强原材料的管理,定期评价材料供应方的原材料质量。同时应重视生产设备的维修和养护,使生产设备处于高效运行状态。也需要高度重视卫生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日常清洗、消毒的工作,产品接触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

1.2.3检验过程企业应建立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安排专职人员负责产品检验工作,确保每一批产品出厂检验合格。同时,应加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制定明确的原材料、产品检验制度。如果是检验关键控制点,应详细记录监控过程,相关责任人应签字。在生产过程中应进行抽样检验,避免不合格产品继续进入下一道生产工序中。

1.2.4监视、测量和改进企业可以通过产品、过程的监视及测量、内部审核、顾客满意、定期抽查等措施进行持续、动态监视、测量。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监视及测量结果,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如果发现不合格产品,应严格根据相关要求处理。

1.3审核、管理评审质量管理体系

新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审核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方针及目标,以及体系程序,管理体系中各文件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根据环境变化、自身要求、相关规定要求制定的改进措施执行结果等。组织管理者应定期进行评审,从整体角度分析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并且组织相关人员共同提出纠正对策,确保管理体系的合理性、有效性。

2结语

小企业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完成工业总产值、实现税利和解决就业人口分别约占全国总数的60%、40%和75%,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然而中小企业受各种条件制约,在获取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增强经营管理和理财能力等方面大都存在困难和弱点,而且由于其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等因素,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较大阻碍。

1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状况

目前,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内的中小企业,只有一半的企业雇用专职的会计人员,高达四成的企业用的是兼职会计,还有10%的企业用会计公司,只局限于简单记账水平的财务管理,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也遇到了阻碍。例如,政策的“歧视”使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不能公平竞争;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大量的干预,使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短期化;财务管理受企业领导的影响过大;等等。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财务控制薄弱。

中小企业受规模和人员素质的限制,财务控制存在以下弱点:①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②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应收账款控制不严,造成资金回收困难。③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包括银行存款)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而有些企业恰恰相反,资金使用没有计划,大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4、重钱不重物,资产损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很重视对现金的管理,收支严格,保管妥善,出了差错及时查找。而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却不严,保管不善,出了问题也无人查找,资产损失浪费严重。

(2)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企业领导者集权力于一身,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外,受到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方面的限制,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有些企业到现在还采用传统的手工记流水账,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3)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资金紧缺是困扰中小企业的老大难问题。其主要原因:第一,中小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及其高倒闭率,加上它在市场变化和经济波动中显现的脆弱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第二,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第三,政府对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缺乏鼓励措施,导致银行缺乏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第四,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许多企业缺乏有关财会信息的书面或计算机存储的资料,导致金融机构不愿发放贷款。此种现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比较普遍。

(4)投资盲目,缺乏科学性。

由于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在投资过程中追求短期目标,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致使其在投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有些企业管理者甚至在做投资决策时,没有做项目评估,只凭个人经验和想象做决策,投资方向难以把握,资金浪费较大。

3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双重因素造成的,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须从政府和企业自身两个方面寻找对策。

首先,政府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制定或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1)国家应针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资金经营的能力差等致使它在市场融资中资信很低的特点,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并给予适当的扶持。如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和《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美国的《中小企业法》和《公平执行中小企业法案(1996)》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值得欣慰的是,我国也于不久前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据悉,由九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起草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不久将出台。

(2)成立中小企业基金。包括特定用途基金、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其资金来源可以是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的入会费,管理上实行基金封闭运行,集中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中介组织,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担保费的收取,不能以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代价。不久前,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财政部等10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引导中小企业增强信用观念,改善其信用状况以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以及加快我国社会化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这标志着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化信用体系建设开始启动。

其次,中小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加强财务监管,并进行科学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

(1)强化内部财务控制,加强资金管理。

①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财产管理和财产记录一定要分开,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不能把财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一系列工作交由一个人去做。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②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为此,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使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决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要充分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如应收账款什么时间可收回,什么时间应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容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最后,要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使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两者有效配合。

③要保持适当的流动能力。中小企业在改善资本结构的同时,在资金运用上,要维持一定的付现能力,以保证日常资金周转灵活。日常应十分重视存货的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等的管理。

(2)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目前,因为中小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财务监督职能,而且,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致使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应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的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企业健康向上的发展。

(3)加强投资项目分析,降低投资风险。

在投资决策中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研发新产品的投资,②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③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目前应特别注意人力资源的投资,从某种角度说,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实行多元化经营,分散投资风险,降低投资风险。应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采取实施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小企业管理论文篇10

1.1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般人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不需要太多的重视,是可有可无,人员配备也是不太讲究的,因为档案工作无非就是抄抄写写,以及做好资料的保管,档案管理工作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因为它不能给企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是成本中心,只要做到档案不丢失,重要信息不外泄就行了。这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与作用缺乏足够认识的表现,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员工对档案价值的认识不足,在管理方面又很松散,并且没有秩序,进而导致缺乏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该家企业的档案管理缺乏长远性考虑,缺乏战略思维,致使整个企业的档案意识逐步弱化,从而导致资料在新旧更替的历史进程中出现混乱,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2档案管理手段比较落后

人类步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资讯网络化,传递即时化是信息时代的新特征,这些新变化给企业管理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如果企业管理者不能与时俱进,企业必然“OUT”。遗憾的是这家企业的档案管理部门还是用手工填写企业的档案资料。手工录入,手工检索,不仅在编纂档案时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检索过程也非常没有效率,这种手工检索的方式对于信息的检索效率也实在太低,这些缺乏与时俱进的档案管理技术行为,必然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1.3档案室的环境有待优化

目前,这家企业的档案室主要是以纸质的形式来保存档案资料的,纸张在经常使用的过程中,会受人为、环境或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湿度、光线、温度以及空气中的灰尘、有害气体,以及霉菌、鼠啮、虫害等不利因素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其强度、色泽、字迹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纸张发生老化,进而影响纸质的耐久性,自然也影响着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此外在搬移、清扫档案室与调阅资料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损坏纸张,直接导致档案的保存年限降低。或许由于这家企业的档案库经费紧张,导致库房和设备条件简陋,没有达到档案保护的标准化的要求,这些将影响档案的保存年限。

1.4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在思想观念、文化程度、专业素质、理论水平等方面都有差异。通过调研,这家企业的档案管理员对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由于缺乏系统培训,没有及时掌握先进管理技术,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档案资料的重要性并不熟悉,导致该企业的档案管理等工作明显落后。这家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身兼多职,既是档案管理员,也是办公室工作人员,还兼顾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于是根本无法集中精力投入档案管理工作中,日常往往只是将材料放入档案盒,整理归档不够,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水平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这些档案管理人员诸事缠身,导致事业心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淡薄,敬业精神欠缺,业务上很难精益求精,最终损害的一定是企业的利益。

2优化档案管理的对策思考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由于这家企业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导致企业内部管理者与管理人员的工作没有主动性、积极性,更不要说创造性了,这样势必影响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基于这种情况,这家企业领导应该认识到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档案是企业的“软资产”,是企业的信息财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实施工作抓起,从制度建设、基础设施、人员配备及管理方面要给予保证。使档案管理员能够凡事有法可依,在管理档案过程中,依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收集、归档、梳理等处理,落实资料的及时归还,以保证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还要定期检查档案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采取对策,以确保档案管理流程的畅通。

2.2手段创新,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扑面而来,网络经济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档案管理工作也要顺时而为。时代要求对档案管理也提出新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全面、快速、准确,仅仅依靠手工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只有利用信息化来改造传统企业档案管理,利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利用网络化来优化档案管理,来解决手工操作效率低、易出错、速度慢的问题。努力利用办公自动化来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比如多利用现代办公技术,利用档案管理软件,就可以节省一些空间,节省一定的时间。

2.3加大投资,美化环境

针对这家企业档案管理环境不佳的问题,需要加大投资,以美化环境。例如,为了纸张档案的保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调节、控制档案室的温湿度。影响纸质档案快速老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温度和湿度,为此,延长纸张的寿命要调节好温湿度,经常保持自然通风,以去除室内的湿气,还可以安装除湿设备,也可以放置一些无水氯化钙、硅胶,石灰等物品。(2)合理控制光线对档案的影响。氧气和光同时作用于纸质资料上,发生的光氧化反应容易使字迹变得模糊,纸质褪色。为了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可以安装窗帘,或者采用人造光源来照明。(3)防止空气的污染。目前,雾霾天气影响比较严重,空气的污染直接影响着档案资料的质量,可以安装空气净化器来解决污染问题。(4)加强对危害纸质档案的生物防治。可以放置防霉器,还要注意库房的清洁卫生,带上鞋套进库房以减少污染源。

2.4加强培训,提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