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规划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1 00:32:46

绿化规划论文

绿化规划论文篇1

关键词: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植物配置

1概述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接近居民,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是普遍绿化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2居住区绿地的功能

(1)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从而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以保护居住区环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小气候、遮阳降温、防止西晒、调节气温、降低风速,而在炎夏静风时,由于温差而促进空气交换,造成微风。

(2)娥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区的面貌,是居住区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还可利用植物遮蔽丑陋不雅观之物。

(3)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下,组织、吸引居民的户外活动,使老人、少年儿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绿地中游憩、活动观赏及进行社会交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增进居民间的互相了解,和睦相处。人们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为形成好的心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条件。

(4)居民区绿化中选择即好看,又实惠的植物进行布置,使观赏、功能、经济三者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益。

(5)在地震、战时能利用绿地疏散人口,有着防灾避难,隐蔽建筑的作用,绿色植物还能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有利于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3居住区绿地的设计原则要求

居住区绿化应从其绿化的作用出发,遵循绿化规划原则,使居住环境适应现代建筑,满足功能需求。然而要吸引人们到绿地去活动有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可达性。无论集中设置或分散设置,公共绿地都必须尽可能接近住所,便于居民随时进入,设在居民经常经过并可以自然到达的地方。

(2)功能性。绿化布置要讲究实用并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最好,同时还应考虑其经济效益。长青的针叶树可以有些,但主要应选择是生长快,夏季遮阳、降温、冬天不遮挡阳光的落叶树。

(3)亲和性。为了让居民在绿地内感到亲密与和谐,居住区绿地尤其是小区绿地一般面积不大,因此必须掌握好绿化和个项公共设施以及各种小品的尺度,使它们平易近人。

(4)系统性。居住区绿地设计与总体规划相一致又自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居住区绿地是由植物、地面、水面以及各种建筑小品组成。它是居住区空间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城市绿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绿化形成系统的重要手法就是“点、线、面结合”,保持绿化空间的连续性,让居民随时随地生活在绿化环境是、之中。对居住区绿地来说宅间绿地和组团绿地是“点”,沿区内主要道路的绿化带是“线”,小区小游园和居住区公园是“面”。点是基础,面是中心。

(5)全面性。居住区绿化要满足各类居民的不同需求,因此,绿化设施必须要有各种不同设施设置,通过居民室外环境需求的调查,大多数居民的共同愿望是居住区内多种花草树木,另外还要根据不同年龄组的居民使用特点和使用程度,作出恰当的安排。

(6)艺术性居住区绿化必须居于必要的生态功能和优美的环境才能起到应有的功能,否则就难以吸引居民的兴趣,植物材料的选择和配置,要结合居住区绿化种、养、管,依靠居民的特点,在节约投资且具有收益的基础上,突出美学观点,使人赏心悦目,以充分发挥绿地的美化功能。

4植物配置及树种选择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是构成居住区绿化景观的主题,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满足居住功能等要求,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满足人们游憩的要求。居住区绿化时植物配置还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

(1)空间处理:居住区除了中心绿地外,其他大部分都分布在住宅前后,其布局大都以行列式为主,形成平行、等大的绿地,狭长空间的感觉非常强烈,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形成活泼、和谐的空间。根据植物的生态特性,可分为:

①适合于作上层栽植的植物:落叶乔木:银杏、白蜡、栾树、元宝枫、柿树、杜仲、泡桐、刺槐、悬铃木。常绿乔木:白皮松、雪松、华山松、蜀桧、侧柏、油松、洒金柏。②适合于作中层栽植的植物:适合于林下遮荫条件下的植物:鸡麻、连翘、小花溲疏、天目琼花、红瑞木、金银木、麻叶锈线菊、棣棠。适合于林下半荫或全光照条件下的植物:紫荆、猬实、太平花、珍珠梅、红叶小檗、铺地柏、紫穗槐。适合于林缘或疏林空地栽植的植物:黄栌、西府海棠、紫叶李、紫薇、丰花月季、榆叶梅、锦带花、平枝木旬子、迎春、牡丹。

③适合于作下层栽植的植物:紫花地丁、金银花、扶芳藤、白三叶、草坪草、铺地柏、常春藤。

(2)线形变化:由于居住区绿地内平行的直线条较多,如道路、围墙、居住建筑等,因此,植物配置时可以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林冠线的起伏变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线条融进曲线。突出林缘曲线变化的手法有

①在灌木边缘栽植,利用花灌木矮小、枝密叶茂如郁李、金钟花、火棘、迎春、棣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等植物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曲线。

②孤植球类栽植,在绿地边缘挑出几个孤植球,增加边缘线曲折变化。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有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铅笔柏、龙柏、桧柏、蜀桧等,此类植物构成林冠线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也有相应林冠线起伏变化,这种变化较柔和,节奏感较慢。利用不同高度,植物不同树冠构成的林冠线起伏变化,一般节奏感适中。

③季相变化: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

一个居住区内应该注意一年四季季相变化,使之产生春则繁花似锦,夏则绿荫暗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如泉景——四季花园的四季园以两侧略起的微地形以及四季花木,形成中轴夹景效果,四季园内以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来表现四季植物景观。春以樱花为主附以玉兰;夏以百日红为主附以棣棠;秋以石榴为主,点缀两株柿子树并配以红枫;冬以腊梅、云杉为主,并穿插红瑞木。整体四季园内以云杉及大叶黄杨相互连接,既满足了景观要求,四季皆有景,景景有不同,又紧扣了四季主题。

5结束语

住宅区的设计要考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总体规划,从城市用地,建筑布点,群体空间,结构造型,改变城市面貌以及远景规划等全局考虑,并融合意境创造,自然景观,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总体环境,精心设计每一个部分,给人们提供一个方便,舒适,优美的居住场所,将居住与建筑,社会生活品质相结合,使住宅区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点。合理有效的利用城市的有限资源,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让居民区与城市自然的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赵建国.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绿化规划论文篇2

关键词: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群交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绿化规划论文篇3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学

1 前言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是城市结构的软载体,是自然和人工创造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安全健康并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减缓环境压力,实现良性循环的生态保证系统,保护城市特色风貌的绿色环境空间体系。当前,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开始不断地恶化,这也使众多国家开始意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2001年,我国在各大中小城市掀起了以细化绿地控制、提高生态质量、综合经济效益为特征的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的高潮,但由于所借鉴的模式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导致其存在着很多操作上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了能改善城市环境,我国引入了生态学理论提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创新理念。

2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

2.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城市生态旅游环境规划,是以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优化为基础,充分利用农田、山体、水体绿化,结合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全面协调绿地建设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

2.2 城市园林绿地分类规划,是研究各类绿地内容、指标、空间布局、文物古迹、名木古树、植物规划等。

2.3 城市垂直空间绿化规划,是指建筑外墙面绿化、高层及多层建筑屋顶绿化、庭院阳台建筑室内绿化等。

2.4 城市边缘绿地建设与城市扩展关系规划,是既要为将来城市发展预留空间,又要为城市的环境改善提供充分的绿化支持,才能使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

3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

3.1 植物群落学理论:确定生态绿地系统中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垂直结构及植被类型,不同树种的组成决定了群落外貌和色彩,在位置安排上可依据于生态演替理论基础,使不同系列群落能具有各自的生态位,从而最终形成稳定发展的生态绿地系统。

3.2 景观生态学理论:这里的“景观”是指多个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空间尺度在几平方公里至几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应用景观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景观及其变化动态,从而更好地实现景观管理。

3.3 可持续发展思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既要充分考虑自然潜力和自然美,又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科学布局,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3.4 环境规划理论:(1)生态伦理观:确定物种和生态环境有存在的权利,并自主担任起维持自然环境自我更新的责任;(2)生态规划。

3.5 环境行为理论:环境行为是指人类行为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有特殊的需求,即:(1)共性需求,即包括社会性、安定性、独处性和自我显示性。在规划时,应该考虑并满足人类的这种共性需求,既有宽敞通透、便于交往、游憩的开放空间,又有曲径通幽的隐蔽空间。(2)个性需求,即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环境的生态需求和文化需求。在规划时,应该考虑并满足人类的这种个性需求,规划风格各异、特点鲜明的不同绿地类型。(3)人类的休闲行为,即在规划时可把绿地系统分为居住绿地、公园绿地、生态景观绿地和市区景观绿地等。

4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4.1 多维性与连续性结合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可以建设成多维实体,即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植物的水平生长、垂直生长、垂直绿化以及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植物群落结构都构成了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多维性。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可通过设置绿色廊道(如环城绿带)、规划带形公园、设置“踏脚石”等手段加强孤立绿地斑块之间的联系,加强绿地间生物物种的交流,使城市的生活区、工业区中的绿地通过廊道连接成一个连贯紧凑的绿化系统,形成连续性的城市景观,使城市绿地具有良好的连接度。这也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4.2 定性与定量结合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一定要明确各类绿地的性质、功能,同时还要根据相关研究来确定其绿地规模。据测算,要使城市生态绿地充分发挥其净化空气、改善城市小气候、减弱噪音等生态效益,城市绿化覆盖率至少应达到30%。

4.3 斑块大小结合

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小型植被斑块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斑块是大斑块的补充,二者应有机地结合。由于土地的集中布局,在建成区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同时在人类活动的外环境中,沿自然廊道布局一些小的人为斑块,都为形成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4 生态与可持续性结合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必须把城市与区域生态绿地系统视为一个有机体进行综合规划,使其在平衡中持续稳定发展。如在城市远郊建立森林生态系,这是实现城市生态绿地稳定性的重要举措。同时,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既要制定远景发展目标,又要兼顾当前环境质量差的绿地建设问题,使之形成一种可持续景观,并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5 乡土与生物多样性结合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一,遗传多样性,可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植物品种来进行提高;二,物种多样性须以乡土物种为主,模拟当地自然植被的顶级群落类型来进行提高;三,景观多样性表现为绿地景观类型的多样性,结构的多样性和格局的多样性。如在城市中,绿地按其规模分为市级公园、区级公园、小游园等;按形状结构分为带状绿地、块状绿地等;绿地景观格局上有大小绿地镶嵌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合、绿地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等。

由于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而乡土生物又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因此,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应在总体扩大绿量的基础上强调绿地均衡分布,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补充自然成分,既发挥乡土物种特色,又努力形成物种的多样性,以利于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协调城市景观结构,实现绿地综合效益最大化。

4.6 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分期实施,做到园林绿地与城市发展同步建设。

4.7 与城市景观规划结合,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

4.8 绿地系统的空间定位要与城市功能的建设相呼应,并与城市产业结构的布局相配合。同时,结合河流水系进行绿地配置,创造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城市景观。

5 有关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探讨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时要使城乡绿地与城市结构有机结合,要因地制宜的开展空间、大气、水体、土地、生物于一体的综合建设,形成“城市―绿地―乡野风光”相结合,富有生命韵律变化的景观。

5.1 建立绿地网络系统,形成绿色空间体系

城市要持续发展,就要健全气流通道,恢复城市外部生物的正常输入和主城区生物的自然调节,使城市的动植物群落之间相适宜。因此,建立绿地网络系统,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的根本途径。

5.1.1 建立环城林带

环城林带是城市的“绿色项链”,它不但为城市提供大量绿地,也为都市人带来一个绿意盎然的休闲世界,同时,它对防止城市无节制扩展起着重要作用,将城市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成为城市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和城市生态安全的屏障。

环城林带建设一直被世界各城市重视,如伦敦、巴黎、莫斯科、渥太华的环城林带就很出名。如英国伦敦的环城绿带宽度13~24公里不等,涉及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而在我国,北京、上海、天津等也相继提出了环城林带建设的理念。如2010年,上海市远景规划紧贴外环线道路外侧,蜿蜒环绕整个上海市区一圈建立了环城林带,总宽度500m,全长97km,总面积7241公顷。

5.1.2 建立绿色廊道体系

绿色廊道是指沿城市主要道路、公路、铁路、河流、湖泊等周边规划一定宽度的绿带,即城市的带状绿地。它不但是城市的重要自然景观体系,具有景观视觉美化功能,而且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也能将人引出城市,进入大自然,使城市居民可以体验自然环境之美。

5.2 选择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

选择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面积,又是绿地系统规划中一项重要工作。在绿地指标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布局,使其生态作用最大化,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根据其规划原则之一―连续性,在布局时应保持绿地的连接度。在城市生态绿地规划中,要适当加宽带状绿地的宽度,注意其群落厚度的建设,同时注意系统之间要很好地连接,强化生态廊道的作用,尽可能使整个城市的绿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5.3 加大块状绿地,减少分散的零碎绿地

根据生态学原理,在城市中,绿地的面积越大,生长在上面的植物群落越容易达到丰富的程度,种群的稳定性越高。在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上,由于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因此应从整个城市的层面上统一规划其绿地。

5.4 城市绿化树种的规划

树种的规划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化的主要材料是树木,树木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承担着,承担着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树种越丰富,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种群的生命力越旺盛。城市的气候、土壤等植物所需的立地条件相对较差,树种的选择应该考虑树种的丰富性,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增强其整个群落的生命力。

在城市绿化树种的规划上,应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苗源多,易成活,有地方特色,且易于临近区域的群落能流、物流、基因流的交换,形成本地原生生境或近似地原生生境,这也是生态学所极力推崇的。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在规划建设城市的过程中,须站在整个城市环境的层面上,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地段的平衡,而忽视整体。

参考文献:

[1]朱红顺.城市景观生态与绿地系统规划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0).

绿化规划论文篇4

第一条为加强对城市道路、城市绿地、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城市水体和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保护,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红线、绿线、紫线及蓝线的规划管制,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红线,是指本市城市规划区内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包括道路交叉口用地范围的边界线。本办法所称城市绿线,是指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其他绿地等绿地范围的控制线。本办法所称城市紫线,是指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及经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构)筑物的保护范围界线。本办法所称城市蓝线,是指本市城市规划区内依法需要保护的城市水域(包含长江、河渠、水库、城市调蓄水体等)边界控制线。

第四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红线、绿线、紫线及蓝线的规划

管制工作。市建设、园林绿化、水利、环保、文化、国土资源、城市管理等部门,应当依照法定职责,参与城市红线、绿线、紫线及蓝线规划管制工作。

第二章城市红线规划管制

第五条城市红线确定的依据:

(一)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红线;

(二)依据详细规划确定城市支路及街巷红线。

第六条城市红线的审批:

(一)城市主次干道红线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已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道路交通专业规划、分区规划,组织编制城市道路红线,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二)城市支路红线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各类城市详细规划审批中一并确定。

第七条城市道路红线范围内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按城市规划要求建设绿化、市政公用管(杆)线、交通管制设施、消防设施、环卫设施,限制建设城市雕塑、报刊栏、广告和指示牌等,不得建设与市政公用设施无关的建(构)筑物。

第八条严禁占用城市道路红线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第七条规定可以建设的内容除外)。临街单位或个人增设或改变出入口位置,必须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并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九条城市道路红线一经确定,未经原审批机关批准不得变更或调整。确需对城市道路红线进行变更或调整的,必须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变更或调整方案,经市城市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后,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办理。

第三章城市绿线规划管制

第十条城市绿线确定依据及原则:

(一)已审批的各层次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城市绿地;

(二)尊重自然地理风貌,注重山体、与城市绿线紧密相依的水体、江滩等生态绿地资源的保护;

(三)满足堤防、污染防护等要求;

(四)确定居住区公园、街旁绿地等绿线,应充分考虑现状条件,尽量做到均衡分布;

(五)控制范围清晰,附有明确的地理坐标及相应的界址地形图。

第十一条城市绿线的审批:

(一)市人民政府负责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专业规划所确定的城市绿地的绿线审批。永久性保护绿地绿线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批;

(二)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城市绿地的绿线审批。

第十二条城市绿线内应当依据城市规划进行绿化建设。经批准并按城市规划要求,可进行城市道路、地上地下管(杆)线、建筑小品、绿地管理用房、市政公用设施、交通管制设施、恢复遗存历史文化景点的建设等,但不得建设其他设施。

第十三条严禁在城市绿线内实施挖沙、取土、填土、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等破坏城市环境和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

第十四条绿化视景通廊控制范围内建(构)筑物建设,其体型、高度、色彩、风格及建筑密度等必须依据城市规划要求严格控制。

第十五条城市绿线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已有建(构)筑物,应当依据城市规划有计划地拆除。暂时不能拆除的,只能维持现状或进行不改变结构、不增加面积的简单维护。

第十六条附属绿地的控制与建设,按照批准的城市规划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城市绿线一经确定,未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不得变更或调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对城市绿线提出变更或调整:

(一)城市规划的修编对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引起城市绿线的变化,需根据新的城市规划相应变更的;

(二)经论证的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布局穿越或占用城市绿地需作相应调整的;

(三)经批准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占用城市绿地需作相应调整的;

(四)其他经论证确有必要调整城市绿线的。

第十八条变更或调整城市绿线遵循等量置换、合理布局的原则。变更或调整城市绿线,必须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市城市规划和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后,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经市人大常委会审批确定为永久性保护绿地的绿线的变更与调整,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绿线变更与绿地置换方案,经市人民政府审议后报批;

(二)经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专业规划、分区规划所确定的规划绿地的绿线的变更与调整,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绿线变更与绿地置换方案,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三)经审批的城市详细规划所确定的规划绿地的绿线的变更与调整,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四章城市紫线规划管制

第十九条编制(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应当明确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构)筑物并确定其保护范围。

第二十条确定城市紫线遵循下列原则: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包括历史建(构)筑物和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以及为确保该地段的风貌及特色的完整性而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地区;

(二)历史建(构)筑物的保护范围,包括历史建(构)筑物本身必要的风貌协调区;

(三)控制范围清晰,附有明确的地理坐标及相应的界址地形图。

第二十一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城市紫线的规划编制工作,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编制和审查城市紫线规划,必须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

第二十二条经规划确定的历史建(构)筑物应保持原貌、修旧如旧,核心地带严禁进行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保护区内新建建(构)筑物,其修建形式、高度、体量、色调必须与历史保护区环境风貌相协调。

第二十三条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违反保护规划的拆除、开发;

(二)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构成影响的大面积改建;

(三)损坏或者拆毁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四)修建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五)占用或者破坏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水系、道路和古树名木等;

(六)其他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构)筑物的保护构成破坏性影响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城市紫线内的用地,不得改变用地性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建设。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紫线内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对城市紫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第二十五条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确定各类建设项目,必须先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保护规划进行审查,组织专家论证后核发选址意见书。

第二十六条在城市紫线范围内新建、改建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应当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必须编制该地段的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

第二十七条城市紫线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得变更或调整。确需对城市紫线进行变更或调整的,必须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城市规划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变更或调整方案,经专家论证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八条在城市紫线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涉及文物保护的,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九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构)筑物已不再具有保护价值的,必须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撤销相关的城市紫线。

第五章城市蓝线规划管制

第三十条城市蓝线确定的依据和原则:

(一)城市蓝线应根据已审批的各层次城市规划所确定的江河、湖渠、水库、城市调蓄水体等保护范围确定;

(二)城市蓝线控制范围应当包括为保护城市水体而必须进行控制的区域;

(三)城市蓝线确定应当考虑堤防、防洪、调蓄、环保和景观等需要;

(四)控制范围清晰,附有明确的地理坐标及相应的界址地形图。

第三十一条城市蓝线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城市水体保护规划方案,经专家论证后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三十二条除水文监测、防洪要求、环境保护需要设置的设施外,城市蓝线范围内严禁建设建(构)筑物。对现有城市蓝线范围内其他性质的用地,应当限期整改;对不符合城市蓝线保护要求的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第三十三条在城市蓝线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违反城市蓝线管理要求的建设行为;

(二)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等污染城市水体的行为;

(三)填埋、占用城市水体的行为;

(四)挖取沙石、土方等影响防护安全、破坏地形地貌的行为;

(五)其他对城市蓝线构成破坏性影响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城市蓝线一经确定,未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不得变更或调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对城市蓝线提出变更或调整:

(一)城市规划的修编对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引起城市蓝线的变化,需根据新的城市规划作相应变更的;

(二)城市规划修编引起城市规划区范围扩展时,城市蓝线范围作对应性调整,新扩展区应修编城市蓝线规划的;

(三)经论证批准的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穿越或占用城市蓝线,相关城市蓝线应作相应调整的;

(四)根据城市防洪排灌工程建设需要,相关城市蓝线应作调整的;

(五)其他确有必要调整城市蓝线的情况发生时,经专家论证后相关城市蓝线应作相应调整的。

第三十五条确需对城市蓝线进行变更或调整的,应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城市规划和水利、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三十六条城市蓝线变更或调整的审批程序:

(一)由城市各层次的城市规划修编所引起的城市蓝线变更或调整,在审批相应层次的城市规划的同时予以审批;

(二)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城市蓝线变更或调整,在具体变更或调整方案提出后,由市城市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按法定程序审批。

第六章监督与处罚

第三十七条城市红线、绿线、紫线、蓝线一经确定不得擅自占用。如确需临时占用,必须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审批临时占用的地点、范围及时间等,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临时占用期满,应无条件恢复原状。

第三十八条编制(修编)城市红线、绿线、紫线、蓝线规划,应当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及社会公众的意见,对合法、合理的意见应予采纳。经批准的城市红线、绿线、紫线、蓝线规划,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有权向有关主管部门投诉或举

报。

第三十九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建设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关于严重影响城市规划行为的处理办法,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及其他法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七章附则

绿化规划论文篇5

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绿道

1.绿道概述

1.1绿道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绿道是一种线性的开放空间,绿道规划是一种体系化的规划方法。绿道体系强调绿地空间的连接性,只有具备一定规模的线性绿道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游憩、社会和景观价值。

现代绿道发源于美国和欧洲,从最初的注重景观功能的林荫大道到注重绿地生态网络功能的综合绿地系统。就“greenway”的翻译成“绿道”而言,即呈带状布局的绿色廊道,但从具体的形式而言,绿道在规划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分歧,特别是对绿道的规模存在较大的争议,多数关于绿道的研究表明:只有其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游憩及社会价值。

对于其争议,在建设过程中可以逐步探索,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下,可把绿道理解为是一种体系化的规划方法。绿地的相互联通及结构优化,使同样面积的绿地产生较大而有效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相对匮乏,植被及自然资源破坏较为严重,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因此,其绿道的规划方法及建设思路必然会有其特殊性,在规划及修建性绿道时应以植被及生态的恢复为首要任务。从专业分工的角度而言,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以及风景园林师都在积极参与城市及区域规划的工作。了解绿道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于城市规划的从业者而言,从微观上,绿道理论能从风景园林设计的角度出发,为城市规划师提供城市设计层面的带状公园或带状绿地的类绿道的规划思路及方法;对于风景园林师和建筑师而言,绿道理论能为他们在设计中更好地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深化其绿地设计的整体结构及布局的系统性。因此,绿道理论对于城市规划中各个专业间的协作,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性布局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自然保护、风景保护、游憩利用,地表水资源平衡,空气及水资源净化,渔林资源管理,提升附近地块经济价值以及创造长期社会价值。

1.2北京海淀三山五园绿道概述

北京海淀三山五园绿道总长度36.09km,建设面积为62.8hm(见图1-1)。建设范围涉及海淀区海淀镇和四季青镇2个镇,东起清华大学西门,西至西山森林公园西门,北到万泉河支线河道南侧巡河道,南至长春健身院。绿道线路串联了香山公园、北京植物园、颐和园、圆明园、西山森林公园等大型历史名园和海淀公园、玉东公园、北坞公园、丹青圃公园等郊野休闲公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以及众多休闲娱乐设施和农业观光等绿色产业。形成了“一线、四环、四延伸”的整体格局。

三山五园绿道道路宽度在2.5-3m,主体面层采用彩色沥青,可骑行、步行使用,绿道内包括游客服务点8处,服务内容包含小卖部、休息、自行车租赁存放、卫生间、机动车临时停放等。沿绿道间隔1kin设置一处休息场地,共18处。设立各类标识牌。目前以上设施还在不断完善改进之中,见图1-2、图1-3、图1-4。

三山五园地区建设的绿道,实际上是一套具有休闲、健身功能的城市慢行系统,包括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2部分,游客可以在绿道上漫步、骑行,惬意享受沿途的风景。如今该处景观已经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都市绿廊”。

在植物的选择上,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尽量减少古树名木的运输移栽。在乔木的选择上主要以银杏、法桐、紫叶李等北方常见乔木树种为主,灌木及地被植物同样选用锦带,红瑞木、金银木、萱草等北京常见植物种类,既有季节的变化,色彩的搭配,又方便管理养护。

城市带状绿地在提升城市土地价值方面效果突出,其效果要优于同等面积的其它平面形式的绿地,尤其是常用的块状绿地。相比而言,带状绿地可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范围,最为明显的效果是其能提升更多的房地产项目价值。就城市设计层面而言,绿道的形式可理解为营建较小规模的带状绿地,但对其宽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城市中生态廊道的宽度至少要达到61m之上,因为只有达到相应的面积和长宽的绿地才有可能具备一定的生态功能。就城市规划及城乡区域规划而言,绿道是城市扩张的一种有序模式,其规模一般较大,其定位更多的是对城市自然风景的保护与利用,同时绿道也是对城市无序扩张的一种限制方法。

2.城市绿道景观规划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2.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把绿道建设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宜居城市结合起来,系统考虑,整体谋划。把绿道建设规划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水平建设,实现绿道建设的结构系统化、功能多样化。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为城市居民提供的一条可供休闲游憩的步行道系统。根据地形现状因形就势,使绿道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协调,与健身、休闲、观光的功能相一致,体现浓厚的城市地域特色和生态自然特色。不破坏地质地貌,严格保护水源山体。赋予绿道丰富的文化内涵,围绕城市居民的需求,建设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文体健身服务设施,使绿道既是健身休闲之道,也是文化体验之道。

2.2营造环境,创步行绿道

营造舒适的绿道环境,使城市分散的绿色空间或主要节点进行连通,形成相互贯穿的综合性的绿色步行通道网络,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城市现代休闲活动的功能需要。建设以绿化为主的线性开放绿地空间,使城市休闲活动依托连续完整的展开,步行者不受机动车和嘈杂商业人流的影响。让绿道成为日常散步、跑步锻炼、自行车、轮滑、滑板等康乐性活动场所,同时也可以让人们方便地到达社区内部或社区之间以及城市其它的重要场所,如学校、商场、城市公园或者是办公地等,使城市绿道成为城市步行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2.3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建立健全绿道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保障绿道建设的有序推进和可持续发展。绿道建设是一个独立的项目,而非某个综合区域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地政府是最具有策划和实施绿道网络影响力的。从建设管理效率角度看,绿道项目的实施需要有一个区域实体来监督项目建设。非政府组织在一个区域内多元化存在,它们与当地组织、志愿者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然而没有一个组织能做到注重绿道的所有方面――生态、休闲、历史和文化。

绿化规划论文篇6

关键词:城市绿化法;调整对象;法域归属

在我国,城市绿化建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城市绿化法制建设也逐步从无到有,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城市绿化法律体系,对我国城市绿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城市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城市绿化建设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现行的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及一些地方的城市绿化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同时,本应作为理论指导的城市绿化法学研究,更是鲜有人问津,严重滞后与实践。对城市绿化法进行系统性梳理,已不是纯理论性的学术研究,而是城市绿化建设实践的迫切需求。本文拟就城市绿化法的调整对象和法域归属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城市绿化法的理论研究和法制实践。

一、城市绿化法的调整对象

在法理学上,法律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社会关系,“是已被法律调整的或者客观上要求法律调整的具体的意志社会关系”。任何法律都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作为自己的调整对象,它不仅决定该法律的调整方法,而且决定该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因而,搞清某一法律的调整对象是研究该法的逻辑起点。城市绿化法也有自己的调整对象,即城市绿化关系。城市绿化关系是指受城市绿化法所调整,人们在城市绿化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由于城市绿化是一项较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绿化规划、建设、保护、管理等各个方面,涉及多元主体。因此,城市绿化关系较为复杂,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一)城市绿化规划关系

城市绿化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化建设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城市绿化的实体规划,即列入城市总体规划的绿地系统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各类、各级城市绿地的发展标准和规划等;另一方面是城市绿化的工作规划,即实现总体规划目标的组织、资金、物质条件、技术准备、保障措施、实施步骤等规划。城市绿化规划关系就是在城市绿化规划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如绿化规划主管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的分配关系,规划主管机关与公众的规划管理关系等等。

(二)城市绿化建设关系

城市绿化建设同其他工程项目一样,也有计划立项、设计、审批、施工、验收、交付使用等建设程序,其不同的是绿化工程项目还要求绿化种植成活、生长达到设计要求,需要一个更长的过程,其中的问题相当复杂。人们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就是绿化建设关系,如建设单位与绿化主管部门在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因审批、监督、检查、验收而产生的关系,公众因参与城市绿化建设而与绿化主管部门及建设单位之间产生的关系等。

(三)城市绿化管护关系

城市绿化的保护,包括对城市生态环境、自然地貌、植被、物种的保护,其中最为直接的是对城市绿地和绿化成果的保护。城市绿化的管理指城市绿化主管部门依法对城市绿化全过程和城市绿化的多个方面所实施的管理,其中主要是对绿化种植的日常维护管理,使其茁壮成长,充分发挥出其设计规划的效果。保护和管理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绿化关系各主体在城市绿化的保护和管理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称为绿化管护关系。如绿地管理单位与公众之间的因绿地管理而产生的关系,绿化主管部门与绿化养护管理者之间因监督、指导和定期检查而产生的关系等等。

当然,随着城市绿化理论研究及实践的不断深入,城市绿化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城市绿化关系还将出现,城市绿化法调整对象的范围因此也仍将不断扩大。

二、城市绿化法的法域归属

要探讨城市绿化法的法域归属,首先需要对“法域”的含义进行考察。目前,理论界主要从三种意义上来使用“法域”一词。首先,认为法域是法律有效管辖或适用的范围,这个范围可能是空间的、成员的或时间的。相应的,法域就有了属地性法域、属人性法域和属时性法域之分。其次,根据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和范围来划分,有学者称之为属法性法域。据此,法域就有了公法、私法及社会法之分。再次,在第二种意义的基础上直接认为一个部门法就可以是一个法域,如刑法法域、民商法法域、经济法法域等等。本文所探讨的城市绿化法的法域归属,就属于上述第三种意义上的使用。

城市绿化法的立法目的主要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进人民的身心健康,显然,城市绿化法属于环境法法域。在价值追求上,城市绿化法与环境法有着众多的一致性。

关于环境法的价值追求,学界研究颇多,分歧也较为明显,但其内涵则多集中于环境正义、秩序及功利价值上。本文拟从正义及功利价值上探讨城市绿化法与环境法的一致性。

(一)城市绿化法中的环境正义价值

环境正义价值具有双重的底蕴,即人类正义和自然正义。人类正义价值在环境法层面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对环境权的倡导和关注。环境权主要是指公民所享有的在适宜健康和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权利。这在城市绿化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立法目的来看,城市绿化法主要目的就是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确保人民生活环境的适宜良好,进而增进人民的身心健康。这在世界各国城市绿化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都有体现。如日本的《城市绿地保护法》第一条明确规定:“本法律规定在城市中保护绿地和促进绿化的必要事项,目的是要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有助于确保居民文明健康的城市生活。”美国《西雅图市公园法》第二条:“本法令各条文的设置是为了维护和保障自然环境、公共安全、大众健康和公共福利。”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城市绿化法规中都有类似的规定。而且,个别地方城市绿化条例中已明确将环境权列入其中,如《合肥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享受良好绿化环境的权利,有保护绿化和绿化设施的义务,对破坏绿化和绿化设施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投诉和举报。”该条将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有机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了环境正义价值。

关于自然正义,在法律上,其意义大体上是要求法律规范的确立符合自然规律,能够使人类世界与自然界达到和谐统一。城市绿化法基本原则中的生态优先原则就是如此。首先,它强调绿化规划的生态化,就是要将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城市绿化规划过程中,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分析利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信息,去模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从而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控对策。其次,它强调绿化建设与管护制度的完善,促使城市绿化各主体牢固树立城市绿化的生态目标,在树种的选择、乔灌的搭配、花卉的点缀、草坪的培育及绿地系统的管护上要切实贯彻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协调城市绿化中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促使城市实现人、自然、城市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自然正义价值。

(二)城市绿化法中的环境功利价值

环境法的功利价值,就是环境法的实现能给人类带来好的效果和影响。环境法的功利价值分为两类,即物质功利价值和精神功利价值。物质功利价值包含保护物质生存基础和经济发展两重内容,精神功利价值也有两项内容,这就是环境安全感和生活舒适权的追求。

首先,环境法物质功利价值的两项内容在城市绿化法中体现在城市绿地系统的两种服务功能上,即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净化空气和水体、调节城市气候、防治大气污染、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低噪音及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等众多的生态服务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有力地保障了人类的物质生存基础。不仅如此,城市绿地系统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力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我国许多城市在新建的广场、公园、绿地、绿带和旅游景点中,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配置各种观赏植物与草坪,形成了绿荫护夏、红叶迎秋,四季花香、芳草如茵的园林景观,创造了十分优美的游憩与投资环境,其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都十分可观。而且,城市绿化建设本身日益成为城市社会经济的一个新的产业体系,规模日益扩大,分工日益细化,影响日益加大,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

其次,在精神功利价值方面,城市绿化法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以人的健康和福利为其终极立法目的。表现在城市绿化中,就是要从居民的身心健康及审美要求出发,创造优美的绿色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便捷舒适的休闲、健身、观光、游憩等公共福利场所,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有机统一,确保居民的环境安全感和幸福舒适感,充分体现了环境法的精神功利价值。

总之,城市绿化法属于环境法法域,是城市绿化法的目的和价值追求使然,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要求城市绿化法建立与城市生态综合发展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这也必将为我国环境法律制度的变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黄进.区际冲突法研究[M].学林出版社,1991.

3、沈娟.中国区际冲突法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董保华,郑少华.社会法――对第三法域的探索[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1).

5、刘建辉.环境法价值论[M].人民出版社,2006.

6、冯采芹等.国外城市园林法规调查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7、刘建辉.论环境法的价值[J].河北法学,2003(2).

绿化规划论文篇7

关键词:低山丘陵区;新农村;景观规划;绿化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esent rural greening lu zhongnan low hilly land problems, to weifang LingHe town new rural environment greening planning as an example,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ndscape control, on the basis of applying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pproach to the town of village and town resident, road, water, green land greening plan and design. Summarized in the general layout, function zoning, the specific planning of green space pattern and so on method and train of thought, put forward the \"three, three lines, six area\" of landscape layout, formed \"courtyard, compound green dot - street LuHuaXian - ecological greening\" of new rural greening structure. For lu zhongnan low hilly land in the rur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work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low hilly land; New countryside; Landscape planning; greening

中图分类号:S73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规划区概况

凌河镇地处山东省潍坊安丘市的西南部,属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受沂山山脉的影响,地形地貌较为复杂,整个地势大致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为低山,中部、东部为丘陵,汶、渠两河流域为冲积平原。

凌河镇现有68个行政村, 5万人口,六万亩耕地,是山东省小康乡镇、村镇建设明星镇。目前,该镇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依山傍水、洼大滩多,同时坚持连年造林,现初步形成了“四岭、三洼、两河、一库”板块,两万亩林区的绿化大格局。

2 规划理念和原则

根据凌河镇的具体情况及“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的目标,运用景观生态学、林学、园林规划和城镇规划设计等理论,运用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对现有绿化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园林规划理论与方法,以突出村庄特色为主题,将新村绿化与村庄周边自然环境绿化相结合,将公共绿地与道路绿地、宅间绿化和庭院绿化相结合,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建立一个健康、持续、稳定的生态系统。

本着以人为本、生物和景观多样性、整体协调性、农村地方特色性、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性等景观设计原则进行规划与设计。充分发挥环境绿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作用和主体作用,形成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生态优美,生活富裕的和谐新农村,把凌河镇建设成资源高度利用、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凌河。

3 总体规划

3.1 集约化社区管理

针对目前村庄布局分散,进行环境绿化规划时首先要对村庄进行撤并、联合。遵循就近并入,规模小的并入规模大的,自然和交通条件较差的并入条件较好的,基础设施差的并入基础设施好的,能尽量并入乡镇驻地和中心村的尽量并入的原则。

通过村庄合并统一规划,凌河镇将从以前的68个行政村改造成为1个镇驻地:包括大路村和凌河村两个行政村;七个中心村:分别为偕户、石家庄、北小沟、东北庄、郑家河、秦戈庄和朱家埠;27个基层村:除镇驻地和中心村以外的其它村庄,根据各村情况,逐步迁村并点,保留27个村庄。

3.2总体框架

在“集约化管理”工作结束后,围绕打造生态型、花园式、现代化小城镇,以扮靓“一点、一轴、一市场、三线、六区”为突破口,在主要干道,节点上种植景观林,建街旁游园,形成“一路一点、一街一景”的新格局,提升村镇形象,提高生活质量。经过科学的规划后,以镇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村全面绿化,做到“点、线、面”和“带、网、片”有机结合,多树种、多林种、多功能优化配置,乔灌草花合理搭配,从系统工程和景观生态角度,完善和提高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构建一个集生态、经济、景观、文化建设为一体的新型绿色农村。

3.3整体功能规划

村镇规划力求结构体系清晰,平面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通过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的沟通与串联,使各功能片区在各具特色、相对独立的基础上,自然衔接成为一个有机体。通过规划,全镇形成“一点、一轴、一市场、三线、六区”的景观格局。

“一点”:指下小路与凌通街交叉口一级节点,是凌河镇展示其面貌的主要标志,作为主要节点进行处理。其次,要控制好另外2个重要景观节点,即下小路与两条河流的交叉点。

“一轴”:指横跨整个镇的商贸经济轴。其中心位于镇驻地的南面,西通小关,东达下营,是连接外界的商业轴。

“一市场”:即下小路南的以大姜为主的农业产品市场,以此带动全镇形成的三大专业生产基地。

“三线”:景观轴线主要突出三条绿化景观轴线,分别为凌通街绿化轴线、行政街绿化轴线和路凌街绿化轴线。加上周边河流绿化带,整个镇区形成二横三纵绿化体系。

“六区”: 凌河镇作为一农业大镇,产业以养殖、种植、加工为主。因此,按照村镇经济进行区划,分为:

一镇驻地:位于凌河镇中部偏北,是凌河镇的政治、经济、服务和信息中心。

一林果苗木区:位于凌河镇西部,以偕户、朱家埠、秦戈庄片为主;主要经营苗圃、种植果树如柿树、枣树、毛桃等。

两个瓜菜种植区:分别位于镇驻地的左右两翼,以石家庄、东北庄、北小沟片的瓜菜种植基地为主,主要经营大姜、葱、土豆、圆葱、芦笋等蔬菜及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4 专题规划

4.1凌河镇镇驻地环境绿化规划

规划后的镇驻地包括大路村和凌河村两个行政村在内,虽然现今绿化布局已初具规模,但仍缺乏较为系统的规划设计,针对镇驻地居住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诸如:街道绿地缺乏连贯性、树种运用单一、规划用地不合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原有的植被、水系,充分挖掘现状自然风光脉络,根据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的理论设计出“点—线—面”结合的绿化体系,形成“三点、三线、六区”的景观布局,构成“庭院、驻地绿化点—街道绿化线—生态绿化圈”的绿化结构。

三点:即新凌街与行政街、下小路与凌通街、下小路与凌河三个景观节点。

三线:指城镇中心景观轴线、商业轴线、滨河绿化景观轴线三条轴线。

六区:包括行政办公景观控制区、居住区景观控制区、工业园景观控制区、产业园景观控制区、农贸市场景观控制区和水面控制区。

庭院、驻地绿化点主要包括庭院绿化和镇政府绿化。庭院是村民生活活动的主要区域,绿化应以精巧活泼为主,利用植物姿态、叶色、花期等季相变化来营建绿色空间,并结合宅旁绿地营造遮荫、生态和景观等多方面价值的庭院绿地。镇驻地广场绿化质量的高低是凌河镇展示其面貌的主要因素,处理时可合理增加“斑块”面积和数量。应有开放性活动场所和人行道,以起到集散人流和游憩娱乐功能;同时要设有象征性小品、彩灯、草坪灯。植物以高大树木为主,花灌木为辅,点缀欣赏价值高的地被植物,形成层次丰富,四季有景的景观。因此,无论从功能分区还是植物的配置、雕塑小品设置、健身器材摆放等方面都要着重规划。另外,在重要街道节点处,可建设街旁游园,形成辐射点。

街道绿化线是指在主要街道两侧选用合适的绿化植物,乔冠草合理搭配,配置成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具有较高综合效益的绿化模式。通过街道绿化,形成纵横交错的绿色廊道,将村周围的生态绿化圈与各点的小块绿地串联起来,使“点、线、面”相互渗透,保持绿化空间的连续性。

总之,通过在镇驻地四周建设不同模式的围村林使村镇置于有效的林网防护中,通过对街道、河流两岸进行科学的景观设计,不同模式的街旁游园合理布置,并拓展娱乐、健身等主要活动内容,提高公众的参与性,创造因地制宜的新凌河镇形象。

4.2 道路规划

依托现状道路,路网结构为方格网状,主要道路间距在300~600m间。主框架两横三纵,即:东西向两条主干道,分别是新凌街、下小路;南北向三条主干道,分别是大江路、凌通街、苗圃路。红线宽度大江路35m,一块板;下小路52 m,三块板;苗圃路35 m,二块板。其余次要道路25 m。村内街道绿化时,二层以上建筑均后退道路5m以上,留做绿化用地。沿路凌街、行政街、凌通街两侧控制20m绿化带,下小路两侧各设10m绿化带,形成一条绿色游憩长廊。

4.3绿地景观规划

规划在镇区形成以镇级公共绿地为主体、包括生产防护绿地、道路绿地、专用绿地的绿地系统。生产防护绿地:沿凌河、史沟河两侧,设50-100m防护林带,工业与居住交界处控制20m防护林带,栽植成排乔木。公共绿地是人流比较集中的地带,要重点建设,设立健身广场、雕塑小品、镇标等。村镇内的各类空闲地、废弃地和沟溏,适度开发成各类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有效面积,优化和美化乡村景观,充分发挥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经济、生态和美学综合价值,使之更加适于人类生存。

5 结语

通过调查规划科学合理的村镇体系,对分散的自然村落进行撤并或联合,是新农村环境绿化规划的前提。针对凌河镇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三点、三线、六区”的景观布局,形成“庭院、驻地绿化点—街道绿化线—生态绿化圈”的新农村绿化结构。

参考文献:

[1] 刘安宏,冯朝鹏,李锋.西安新农村建设村庄绿化原则及树种初探.2007(3):83-84.

[2] 于真真,王至诚,张志国.鲁中南地区山地村落景观规划研究.北方园艺,2008(5):140-142.

绿化规划论文篇8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 构建 宜居水平

在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越来越深。通过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提高了城市的宜居水平、促进了城市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城市的人文环境。在传统城市建设中,为了增加城市居住率以及土地的利用率,忽略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而且,随着城市人口密集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建筑工程的增加,使得原有生态环境结构受到了影响,进而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影响了城市的宜居水平。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理论与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两种理论正在向着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通过以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指导的城市建设能够使城市建设更加符合人类居住的要求、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以此实现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根本目的。

一、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基础分析

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凸显了一些问题。在房地产过热的背景环境下,城市扩张速度加快。建筑密度的增加使得核心人口密度加大。进而导致了城市绿化面积太少、大气污染问题与噪声问题加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宜居水平、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随着现代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理论的应用,我国城市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日益提高。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构建城市生态环境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相关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的方式与重点

(一)以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为中心,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工作

针对我国旧有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生态环境忽略等问题,现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应认识到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的意义。以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为中心,指导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工作,以此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以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构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能够更加注重城市土地的合理使用,注重城市绿化环境对大气、噪音等问题的改善。以城市绿化与建筑物的协调统一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构建。改变传统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不重视的问题。减少城市规划建设对湿地等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好城市周边的生态植被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城市周边湿地、河流流域两侧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改善作为重点,保护原有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

(二)以生态社区为基本单位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城市生态环境构建为中心的城市建设中,应加强对住宅小区绿化的监管。通过新建小区审批控制,保障住宅小区建设的绿化面积。同时,在审批后还应加强跟踪检查,确保建设单位严格按照审批手续进行绿化建设。另外,对于旧城区住宅小区也应针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情况进行绿化改造。针对现代社会中自行车数量的不断减少,拆除原有自行车棚。在原址上建设住宅小区绿化花园。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在住宅小区的绿化实施中,还应以小区物业、社区为重点强化绿化植被的管理。对于病虫害而引发的植被死亡进行治理与补种,保障绿地内植物的繁茂,实现绿化的目的。

(三)注重道路绿化对大气污染与噪音的治理效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构建

城市道路绿化是有效治理大气污染与噪音的重要方式。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工作能够以绿色植物改善大气污染、吸收噪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目目的。因此,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道路规划与建设应加强道路两侧绿化的设计。针对大气治理与噪音治理进行绿化植物的选择。通过针对性的绿化实现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与构建的目标。

三、以园林公园、景观的建设为重点,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

现代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加快城市园林公园、景观的建设。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利用现有公园面积、街边空地等打造园林景观,实现绿色植被的合理种植,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是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工作。通过生态环境的构建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生态环境构建过程中园林景观、绿化的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为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绿化规划论文篇9

关键字:绿色空间;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

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国,随着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

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绿色。绿色空间,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乐”的生活理想。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绿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战之后前苏联与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的付诸实践。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一: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定位的认识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但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实可行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具有实际的作用。

二: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范畴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所谓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载体是绿地,绿地的建设的确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因为绿地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伸为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只是一个因子。如果我们不讨论所谓“生态规划”本身的提法是否恰当,只是暂且承认它的话,它的工作内容要远远超出植物和绿地的范畴。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上、绿地的数量上、以及植物种植的原则上注重绿地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这只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本学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生物多样性规划”也无法包含“生物多样性规划”。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应在基因、物种及其生境三个水平上加以保护”(摘自《辞海》)。从这些基本概念中我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种类型,但它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规划中都只是一个因子,不能“以点代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厦门市(三区一县)绿地系统规划(1996年10月)

相关内容简述:至1994年末,厦门市市域面积约1 516km2,辖6区1县。本规划是除厦门本岛以外4个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尝试增加了“厦门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一节,旨在对厦门市城市绿地系统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厦门市域绿地布局结构 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意图和对厦门市自然山水条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厦门城市绿地体系的建设,提出融山、海、城、岛、林为一体的“山环城、城环湾、海环城”的布局框架。

(2)厦门市域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 第一,根据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区绿地的规划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第二,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对厦门市域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城市组团隔离带用地、郊野游览休闲用地、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等类型的用地提出规划设想。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完成时间:2000年1月)

相关内容简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是青岛的辅城,辖区面积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平方千米。

(1)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 第一层次为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辖区范围,重点是通过对城区大环境的宏观控制,突出城区西北部山林景观与东南部海滨风光的结合,达到城市山水构架的重建与完善。第二层次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54km2,重点是按城市绿地分类建立城区的绿地体系。第三层次为行政商务中心区绿地控制性规划,用地规模为4.5km2,重点是在重点地区对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深化,强调微观层面绿地建设管理依据的建立(此阶段实质上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层次的工作)。

(2)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土地利用规划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定因素的明确;第二,自然山水骨架为绿地结构提供的基础条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开发对绿地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观要素与结构的把握;第五,开发区绿地结构的构建。

(3)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 第一,规划的定位;第二,系统的构成;第三,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要求;第四,城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五,开发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地的规划指标。

以上规划均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确定城市“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秉执“开敞空间优先,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系统整合、远近结合、地方特色、弹性发展、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对城市生态进行整合分析和绿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科学地制定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宏观空间布局和各类园林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世纪之初,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中维系生态平衡地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地游憩地体系,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经营地、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地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参考书目:

1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 刘滨谊,张国.近十年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05(06):25-28

绿化规划论文篇10

关键词:生态园林;绿地系统;公园绿地生态环境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garden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connotation, city park green space in the city is open to the public, to leisure as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open space. It attracts people gathere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to the people's psychology in a natural beauty, this is the method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planning is discussed.

Keywords: ecological landscape; green space system; park green spa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生态园林城市提出的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城市生活空间日益得到关注,文明社会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却因人类对自然对自身发展认识的不足,造成城市在建设生态系统,绿地系统方面的损失,因而出现了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即是一种宜人的生态环境和适合人居住的美好城市的结合体。这是现在一种非常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城市发展模式,对改善现在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实在20世纪初,在西方国家中就出现了一些以保护自然景观为目的而建设的生态园林。然而,真正重视生态园林应该是在20 世纪的60 、70 年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人们在聚集了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些令人骄傲的成绩也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城市问题不断发生,频繁的发生自燃灾害,因而人们开始重视起来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

2、我国城市绿化暴露的一些严重问题及相应对策有哪些

因为我国生产力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已经重视到了绿化的重要性,现阶段我国城市绿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出现了非常多的普遍存在的问题。

A、城郊生态绿化一体化系统没有能够完整的构建

在我们对城市绿化重视以来,我们把大部分的目光都放在了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上,但是却忽略了城郊以及一些乡镇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没有能够按照"斑块--廊道--基质"这样的绿化原理进行建设,导致很多郊区河道干涸,垃圾遍野,生态系统也已遭受打击。

B、缺少经济绿地和健康绿地

虽然绿地能够在提高我们生活环境质量的同时还有着很大的生态效益,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它给我们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注重占总面积比例大的一些绿地,但是容易忽视苗圃、花圃、草圃这样小面积绿地的护理。

C、研究方法不足

生态园林城市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所以我们确实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导致我们的研究方法缺乏针对性,很多时候都是比较有针对性的针对某个城市进行研究,缺乏一个综合系统的优化设计。

2.1、根据城市绿化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城市绿地规划的准确方案

我们在进行城市绿化规划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的性质还有城市的具体功能,然后依据科学合理的生态学要求进行合理的规划。确定不同类型的城市在规划绿地时候的指标:其中就包括城市总绿地需要的定额指标、公共绿地所需要的指标还有整个城市绿化覆盖率等等。

2.2、我们需要用生物多样性理论来对整个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进行指导,保证整个绿化布局以及绿色植物数量、分布、层次有一个非常合理的结构。

2.3、绿地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非常有必要,只有用科学的生态园林规划理论与方法才能对整个城市的绿化进行合理规划,而且我们还要保证现有的的绿地系统能够和将来规划的绿化系统紧密融合。

2.4、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为了防止破坏原有城市的天然绿化系统,我们在绿化建设中要注意把城市中人工绿地和以前就存在的自然生态系统紧密融合,让它们能够和谐统一。而从经济方面来看,生态园林城市要有合理布局正规城市的产业、能源结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满足整个城市居民需求,以及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做到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3、城市绿地的类型

城市绿的类型有很多种,比如公共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交通绿地、风景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等等。如果将上面的类型进行细分我们又可以分为很多小的类型。比如包括市、区级综合公园、居住区游园、居住小区游园、工业、仓库绿地、公共事业绿地、道路绿地、公路、铁路等防护绿地、风景游览区、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等等。

4、 生态园林城市的特征

如果从生态园林城市概念的产生过程来研究,“生态园林城市”就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反对环境破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但是随着我们研究的深入,这个概念的意义已经远超了它的原始意义。特别是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它更是发展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模式名称,是一个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织合;

4.1、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要求在整个城市的地域上将各个区域结合统一形成一个以绿化为主体的生态系统,这样我们就能将生态环境效益发挥到最大,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满足生产、工作、生活、学习需求的一个良好环境。

在一个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丰富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特点与稳定性水平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在一个稳定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资源利用,都趋向于互补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的使用价值。

4.2、生态园林能够帮我们很好的起到调节整个城市生态坏境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生态园林中绿色植物群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比如利用植物净化城市大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小气候,防尘、防风、减弱噪音, 保护土壤、水系,

4.3、现代生态园林要求利用城市绿地多功能特点,实现整体综合功能的优化完备性。在局部上要考虑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园林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作用,使各园林要素能够相辅相成。而且生态园林城市还要求我们城市绿化中的人工自然景观环境和整个城市天然景观环境能够和谐统一,将整个城市的绿化系统和建筑物系统,还有交通系统等等能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把生态园林建设成为人类大环境系统工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体系。

4.4、生态效益在我们整个城市绿地的综合效益中占据首要地位,所以我们的工作应该从创造绿地的生态效益出发,建立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并且需要人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环保活动和事业中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我们所提倡的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

5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内涵

5.1、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就是在生态园林城市定位基础上的城市绿地系统。从现阶段看,规划生态园林城市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从全局观念出发,确定比较合理的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建立合理的游憩体系、防灾体系、景观体系等

5.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能仅仅是有限的目标规划,而是要切实的发挥规划作用,提高我们整个规划的编制效率以及可操作性。通过统计调查发现,现阶段全国各城市对城市绿地的规划都不够重视,因为很多城市在处理城市经济建设和城市绿化建设的时候都是牺牲掉了绿地,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一定要引起重视。

5.3、城市规划以及建设者还有生态环境学者需要广泛的进行生态意识的宣传,这样才能让民众了解以及参与到保护环境中去,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源上消除随意侵占绿地的事情发生。而且我们需要从统筹区域的角度来确定在整个城市规划中,哪些地方需要我们优先发展,而又在哪些地方因为生态环境的需要,我们不能大规模的建设,这些就是我们整个绿地系统规划的特色集中反映。

5.4、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该是整个城市生态发展的一个龙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结语:生态园林的出现是以改善我们城市的生活环境,实现我们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因为只有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才能真正的实现我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园林城市”无论从指导思想还是建设标准都比“园林城市”高出了一个层次,所以要想达到这个标准,需要我们以更高的要求来实现——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

参考文献

[1]吴人韦.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J].城市规划,1998(6)

[2]姜允芳、石铁矛、胡学宁.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3]张庆费.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原则初探.中国园林,2001(4)

[4]苏俏云. 以"人"为本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一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没.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11)

[5]李团胜、石铁矛.试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生态学杂志,1998(5)

[6]吴于勤.城市绿地规划系统中的控制点.当代建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