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量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14:45:40

储量管理论文

储量管理论文篇1

1.1矿产储量动态管理步骤一是摸清矿产储量。由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根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矿山企业的矿区核定范围,对矿山企业的保有的矿产储量进行重新地检测与核定,准确地测绘出反映当前现状的井下和井上的编制储量计算图、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并将权威的矿产储量报告提交。二是对占用储量进行登记。根据检测核定的专业数据,重新登记矿山企业占用的矿产储量,将此作为基础依据。三是对矿山采取储量报审的制度。矿山企业根据其开采方案及生产的能力和按年度对动用储量块段提出申请,申请的内容包括开采的面积、储量块段的位置、回采率、开采的时限及采出量,并附上相应的储量计算图,井上下对照图等申请资料,国土资源行政部门会根据各个企业不同的采矿方法、矿种和开采技术等逐对其开采回采率指标进行核定,并对企业上年度的开采情况进行对比,审批企业的申请,对矿山企业下达相应指标,按照审批的范围企业开始组织开采,到年终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储量注销和报损,并将有关的数据如实准确地反映在各矿产企业的储量台账上。四是实行动态的跟踪监测。矿山企业在进行采矿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审批的矿产储量标准和矿产资源储量块段,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给企业的动用储量的块段的批复,逐年地对企业的开采的位置现场进行标注,对与企业地实际地开采情况要定期地进行核查和不定期地进行滚动抽查,并对其进行跟踪核查。对开采方式落后的、开采的布置不合理,导致开采的回采率不能达到规定的标准,从而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责令其进行改正并加征其浪费部分的资源储量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擅自进行将采掘块段扩大生产的,责令其违规行为立刻停止,并对其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在核查中如果发现有越层越界的开采行为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因为生产需要及其他正当的原因如果需要扩大块段的范围,则要按规定重新的申请。因生产的勘探和非正常的损失导致的矿产注销量及产量发生重大变化的,矿产企业应提交规定的储量报告,并经过审核通过后,对企业保有储量重新计算。

1.2矿山基础数据的动态管理矿山的基础的数据主要是指矿山日常的测量、开采、勘探等基本资料。对矿山基础数据进行管理就是更新这些数据,从而实现动态的管理。地矿的数据相当的复杂,这在很大地程度将数据管理的难度加大,建立数据库是解决这种问题地有效办法。数据管理地矿点是源数据库的核心,并且数据库的标准体系要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完全符合,通过利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实现了时间数据、空间数据、存储属性的统一,与此同时建立时空数据库时要根据矿山以后的需求,各种业务是都和时空数据库相关联的。与矿山相关的数据和资料都存储在在点源数据库中,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平台,为地质勘查、生产管理、矿山开采设计提供帮助。

1.3矿产资源储量动态估算所谓矿产资源的储量动态估算指的是通过生产勘探数据和矿山开采数据,实时、准确、迅速的把矿山的开采量、损失量、累计查明资源储量、勘探增减资源储量、期末保有资源储量、重算增减资源储量估算出来,从而可以了解矿山资源变化的原因和实际情况,进而可以合理地利用矿山资源储量,对矿山资源更好的保护。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矿产品在价格上也随着上下地波动,对矿山资源正确地估算能够对矿山资源增减情况进行掌握。因此,根据地矿数据平台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并与矿山日常的市场变化情况和勘探情况结合,及时准确地将资源的储量查明,然后对矿山开采的具体情况进行准确地分析,得出损失的资源储量、保有资源储量、采出资源储量,最后将核减和估算动用、消耗的、损失的资源储量完成,从而调整矿产资源的开采计划方案,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从而对矿产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4编制资源储量估算的动态报告和图件资源储量的图件和资源储量的报告能够体现资源储量估算的成果,报告的内容主要有资源储量估算表、矿区地质储量估算表、资源动用储量估算表、资源保有储量估算表等勘探线地质剖面图、矿体地质平面图、矿体投影图是图件的主要内容。编制资源储量估算的动态报告和图件有利于实现图件报表、资源储量估算、三维地质建模的一体化和可视化。

2广西矿产资源开发创新性策略

目前,由于广西没有对全区矿山地质的环境情况进行全面地调查,对全区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基本情况不熟悉,相关部门疏于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防治。为了对矿山地的质环境加强保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矿山的地质环境的调查工作,对全区的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基本的现状摸清,查明已经存在的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主要危害,为今后进行合理地对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地质环境采取保护、加强矿山环境的整治、矿山生态的恢复与重建等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这无疑给生态的创新战略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广西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创新的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入全面地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借助西部大开发的良好的契机,将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坚持实事求是,从广西的实际地形地质出发,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紧紧围绕广西的矿产资源开发的利用与生态环境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对生态环境进行逐渐的改善,从而将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提高,实现生态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将科技作为为先导,将重点地区作为突破口.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生态创新紧密结合,处理好区内与区外、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3结束语

储量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物资仓储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随着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物资管理已经无法适应电力企业发展需求,全新的、现代化的物资仓储管理应运而生。虽然现代化的物资仓储管理符合了电力企业发展需求,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对现代物资仓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找出问题产生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对策解决问题,以此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促进电力企业的升级与转型。

一、现代物资仓储管理概述

物资仓储管理是指电力企业在生产发展中,通过制定科学计划、合理组织以及严格控制的方式对电力企业的物资进行储备管理的行为。电力企业物资仓储管理具有需求量大、技术更新快、品种多、各种规范复杂的特点。电力企业物资采购周期较长,几个月甚至是几年,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较多包括:设计要求、生产周期、检验试验等。加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均给物资仓储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同时也对物资仓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现代物资仓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物资管理模式落后

物资规范又能称为物资编码,是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基础。当前,我国在物资管理方面均存在物资管理模式落后的情况,大部分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模式仍然是采取的是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且缺乏健全完善的物资管理体系规范标准和有效的指导方案。针对这一情况国家虽然对部分物资编码标准进行了统一规范,但是仍有大部分其他种类的物资没有包括在内。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资编码也在快速革新,出现的情况是上一个版本的物资编码还没有完全投入使用马上就被新版本的物资编码所取代,这样的情况有利于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系统,但是却无法使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究其原因就是物资编码体系仍处于传统物资管理模式范围。落后的物资管理模式将对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以及物资管理质量产生严重影响[1]。

(二)物资仓库设施设备缺乏先进性

物资仓库是电力企业进行物资储备的必备条件,而物资仓库中的相关设施设备则直接影响着物资仓储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当前,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的物资仓库设施设备都普遍存在缺乏先进性以及仓库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在仓库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应用极少,在仓库物资管理中仍采用人工拣选、搬运、码放的方式,这样的情况使得物资仓储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相较于设施设备先进的现代化物资仓库,传统的物资仓库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增加电力企业的成本。

三、现代物资仓储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引进并利用现代化仓储物资管理理论

一是库存管理理论。任何电力企业在生产发展过程中都必定会储备一定量的物资,以此确保电力企业生产发展的顺利。若是电力企业出现物资积压,就会增加仓储物资管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仓储费用,从而对电力企业的正常生产发展造成影响。而在物资仓储管理中引进并利用库存管理理论,能够优化物资储备量,最大限度降低由于物资积压所额外产生的仓储费用以及对电力企业流动资金的占有量。

二是零积压管理理论。零积压管理理论需要电力企业物资供应能力和配送能力要求较高,两者需要有效协调。零积压管理理论是电力企业实现零积压管理的重要基础依据,因此电力企业必须不断加强物资供应能力和配送能力,并对两者进行有效协调,以此促使电力企业实现仓储物资零积压管理。

(二)完善物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

不断完善物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非常重要。完善物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以此为基础依据能够对电力企业的仓储管理和组织进行优化。物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映射信息数据库、搜索引擎及射频识别系统、电子系统等组成,该系统不仅能够满足物资仓储管理工作的多种功能需求,还能使物资仓储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可视化,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物资仓储管理工作效率、质量和水平,还有利于节约电力企业成本。

(三)提高物资仓储人员的综合素质

物资仓储工作人员是电力企业进行物资仓储管理工作的核心,人员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物资仓储管理工作的优劣,因此,电力企业应努力开展各种培训教育活动来提高物资仓储人员的综合素质。通常电力企业提高物资仓储人员综合素质的措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大力开展各种培训教育活动,将培训重点放在提高工作人员核心技能上面,并建立考核机制,通过严格的考核淘汰不合格的工作人员,做到持证上岗。二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做到奖优罚劣,以此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主动积极性[2]。

四、结语

总之,本文从现代物资仓储管理概述,现代物资仓储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现代物资仓储管理的有效对策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增强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有助于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提供电力服务。

参考文献:

储量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土地储备;风险管理;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是通过划拨方式无偿且无期限地使用,从而导致大量的土地被闲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形成有偿有期限的土地使用方式,全国各大城市都加强了对闲置土地和其他存量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力度。但由于存量土地的利用涉及众多土地使用人的重大利益调整,靠简单的行政手段难以达到目的,因而必须建立一种体现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新型体制。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我国的地方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借鉴香港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二、概念界定

(一)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概念。在国外,土地储备通常表述为Land Banking、Public Land Banking。国外学者对土地储备的概念认识较一致,即由公共机构或授权机构事先取得土地,进行运作并保有,然后适时供应市场,以实现抑制投机、平稳地价、促进城市均衡有序发展及其他土地公共政策目标。Harvy(1974)则将土地储备划分为土地储备分成计划型和全面型两类。我国台湾学者黄健仁(1993)对土地储备的定义为:为配合现有的计划和管制方法,公共部门预先取得土地以供未来使用,并由此创造出更有效的管理系统。储备目的为控制城市扩张的方向和速度,并且抑制土地投机及地价飞涨,实现公共土地使用的政策目标。我国大陆学者陈江龙(陈江龙和曲福田,2002)认为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指由城市政府委托的机构通过征用、收购、换地、转制和到期回收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当中,把土地集中起来,并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组织土地开发,在完成了前期开发整理工作后,根据城市土地出让年度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

归纳而言,笔者认为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概念应包括如下方面:1、实施主体基本界定为政府、政府委托或授权机构;2、储备土地的来源为征用、收购、收回、置换、旧城改造拆迁等;3、对储备的土地应进行土地整理;4、按照计划供地;5、目标为盘活企业存量土地、抑制土地投机,实现土地资产的优化配置、规范土地市场运行、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现、促进城市均衡有序发展等。

(二)城市土地储备风险的概念。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即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我国城市土地储备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投资或政府投资活动,但具有商业地产开发投资经营的特征,城市土地储备过程中存在多种风险。狭义的城市土地储备风险就是在土地取得、土地储存和整理、土地出让等城市土地储备的各个环节中,城市土地储备机构所面临的可能导致未来经济收益不确定性的因素。广义的城市土地储备风险还应包括参与城市土地储备的各相关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各投资者甚至社会公众在城市土地储备过程中所面临的可能导致未来经济收益不确定性的因素,这是由城市土地储备内在的广泛的公众参与性所决定的。

三、城市土地储备风险管理概况及趋势

(一)国外城市土地储备风险管理研究综述。对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起源于人们早期对保险的认识。在国外,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古国,很早就有互助共济、损失补偿的风险处理方法。公元前18世纪,在古巴比伦王国的《汉穆拉比法典》中首次显示了海上保险意识的萌芽。这些都属于保险思想的雏形,但考虑到保险是风险管理理论的一种,所以将其视为风险管理的理论雏形。

随着经济的发展,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风险研究专著大量出版。18世纪产业革命期间,被誉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的法国管理学家亨瑞・法约尔在其代表作《一般管理和工业管理》一书中正式把风险管理思想引进企业经营领域。1950年美国的莫布雷等人合著了《保险学》一书,在书中详细阐述了“风险管理”的概念。尽管如此,风险管理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能够形成完整的体系与制度。对风险管理理论的系统研究始于1963年美国的梅尔和赫奇斯合著的《工商企业管理》一书,该书成为了风险学领域中重要的历史文献。1975年,成立于1909年的美国保险管理协会(ASIM)更名为风险与保险管理学会(简称RIMS),标志着风险管理从原来的用保险方式处置风险变成真正按照风险管理的方式处置风险。

风险研究随着工业的发展逐渐由单一的企业风险研究转向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多主体、多角度的风险研究,并由传统风险行业向其他新兴行业扩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设备制造、矿山、电力、公路建设等传统的高风险行业;20世纪八十年代初,则更多的向核能、化工、通信、军工等技术含量高的新兴行业转移。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生活环境的关注和要求程度日益提高,农业及医疗卫生的风险研究也迅速发展起来。研究风险的方法不断优化。1960年以前,投资风险研究主要是用传统的经济――财会分析方法,包括风险调查法、成本-效益分析、敏感分析等。1960年以后,管理方法引进了研究领域,创立了工程-管理科学方法,主要有决策树法、概率分布法、数理方法、模拟法、随机网络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研究在限定资源条件下,各种风险因素对投资决策参数和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从而避免了复杂的数学分析过程,在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目前,虽然存在多种分析理论和方法,但实质上各种理论方法间并没有截然的区别。这一事实说明风险管理这一学科正逐渐走向成熟。

(二)国内城市土地储备风险管理研究综述。我国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建立的比较晚,理论界对其风险管理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集中在城市土地储备风险识别及风险控制两个方面。瞿亮(2003)通过对城市土地储备的“垄而不断”、“超市场性”、“经营型”、“微利性”等几个特点的分析,将城市土地储备风险分为:政策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刘兆云(2003)根据土地储备实施过程,将土地储备风险分为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其中,外部风险主要有地产泡沫风险和政府干预失败风险,内部风险根据土地储备实施过程分为土地收购风险、土地储备开发风险、土地储备过程中的风险和土地出让风险。更多学者针对风险的来源和特征,将城市土地储备风险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经营风险,指经营过程中由于缺乏市场信息,在市场条件变化下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引起的经营损失;2、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金融政策风险三个方面;3、变现风险,由于土地的变现性差,影响资金周转,增加资本风险;4、政策法规风险,土地储备制度尚不完善,法律法规本身不配套,引发了实施过程的不确定性;5、其他风险,包括失去控制的人为因素以及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理论界在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城市土地储备风险控制的对策: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高土地储备运作模式的科学性、规范性;2、城市土地储备机构的资金管理方式也要向现代企业制度财务管理方式转变,对项目进行财务分析,减少土地储备的风险(徐建春,2002);3、广开筹资渠道,除通过向银行贷款外,还可以考虑积极争取财政拨款、积极向市经贸委争取企业解困资金、发行《换地证》,以地换地,以减少土地补偿费用等途径(贾生华,2001)以及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基金、委托金融部门发行土地储备债券与股票、推进土地抵押贷款债权化等方式(王秀兰、董捷,2001);4、加快配套政策设计研究、推动收购储备立法工作,为城市土地储备运作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欧阳安蛟,2002);5、制定收购供应计划,做好土地储备运作的风险分析,把握好土地的获取时间问题(杨遴杰、林坚,2002),建立多种模型对土地储备量进行预测。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土地储备风险呈现政策风险、政府干预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等多种风险相混合的状态。各学者对城市土地储备风险来源作了大量的定性分析,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降低风险的对策及建议,但也存在不足之处。1、缺乏对城市土地储备风险系统地研究,没有将风险管理系统的理论引入到城市土地储备中;2、在风险识别方面对土地的特性方面的识别不够,如土地的面积、地质条件、形状、位置等方面可能引起的风险,较少进行识别;3、缺乏对城市土地储备风险的定量风险评估,无法确定风险因素对城市土地储备的影响程度;4、风险控制对策也多为融资、完善政策法规等方面,缺乏对于城市土地的储备量与储备周期的定量研究。因此,对城市土地储备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对城市土地储备进行风险定量评估、制定以“以储定供,以供调需”为思路的城市土地储备供应计划,并结合储备能力、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市场需求等各因素确定合理的土地储备量及土地供应量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作者单位:1.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2.四川省第六建筑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江龙,曲福田.土地储备与城市土地市场运行[J].现代经济探讨,2002.4.

[2]陈卓咏,叶裕民.城市土地储备数量与周期的理论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5.8.

[3]冯昌中.城市土地储备存在的风险[J].中国土地,2006.11.

[4]李宪坡.我国现阶段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状况与问题[J].城市,2003.6.

[5]苗春霖.土地储备的风险与对策[J].中国土地,2005.1.

储量管理论文篇4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oi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building national oil reserves and costs associated with oil reserves by using basic theory of inventory management, "bull whip effect ", safety stock and inventory costs.

关键词:库存;石油储备;安全

Key words: inventory;oil reserves;security

中图分类号:F2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020-01

作者简介:余海民(1970-),男,湖北孝感人,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张超(1972-),男,河南杞县人,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

0 引言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个物流链中,石油的地位举足轻重,从库存管理理论看,我国是否需要石油库存?还是实行零库存?与国家石油储备联系起来考虑,就是是否需要建设国家石油储备的问题,储备量多少为佳?

1 从库存管理理论看国家建设石油战略储备至关重要

1.1 库存管理理论 库存是一种无奈的结果,它是由于人们无法预测未来的需求变化,才不得不采用的应付外界变化的结果。库存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为保持供应链的正常运转,适当的库存又是十分必要的。国际石油战略储备的经验表明,建立一定规模的国家石油储备是应付突发事件、防止石油供应中断的重要手段和举措;其另一个好处在于,国际油价走低时可以持仓或逢低吸纳,高价时减持或出手转卖,不仅可以减少外汇支出,而且可以稳定国内油价波动,稳定国内经济。

1.2 “牛鞭子效应”要求增大石油储备 “牛鞭子效应”是指特定产品的顾客需求量的变动并不大,但他们供应链中的库存和延期交货水平却波动很大,这种供应链上游需求变动程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牛鞭子效应”,也就是说我国国民经济对石油的需求量有很小的增加,石油的库存量要有较大程度的增加。据分析,由于能源工业处于国民经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因能源供应不足所引起的国民经济损失约为能源本身价值的20-60倍,而油价每上涨1美元,整个国家工业的生产就会有7美元的价格泡沫。因此,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被迫有更多的安全库存量。

1.3 减少石油储备库存量以及实行零库存对国家来说十分危险 减少库存量以及实行零库存就是要采用准时生产,准时生产的四个关键因素分别是:减小每批供应数量;频繁可靠的交货计划;缩短计划的提前期;持续稳定的高质量水平。

石油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所能获取的石油资源持久、稳定、足量、经济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状态。然而,无论一国的石油消费类型如何、进口量多少,只要供应渠道是稳定而通畅的,就应该没有太大的石油安全问题。尽管国际石油市场日趋成熟、资源相对充裕,但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复杂多变,影响国际市场石油稳定供应的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所以,对石油保持储备性的库存显得十分重要。

2 从库存控制理论看国家石油储备的规模

2.1 国家石油储备的国际标准 按照国际能源机构(IEA)制定的标准,当石油供应中断量达到需求量7%的时候,就是能源安全的警戒线。按照国际能源署对国家石油储备的标准,一般是要能保证全国90天的石油供应。目前20多个IEA成员国总储备量超过40亿桶原油,相当于114天的进口量。中国只能维持三、到四天,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数字。

2.2 我国的石油储存现状 中国于2004年正式规划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经国务院批准,于2007年12月18日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以应对石油供应中断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国家有关部门已初步选定浙江宁波镇海、浙江舟山、山东青岛黄岛、广东大亚湾等,作为建立第一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基地。根据初步规划,我国建立的是30天的石油储备数量。

3 库存成本与石油储备成本

3.1 库存成本 保持一定库存会产生以下相关成本:定购成本、购入成本、持有成本和缺货成本。缺货成本是指因存货不足或用尽、供应中断而导致不能满足生产经营上的需求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缺货成本的高低与库存量相关:当库存量较大时,缺货的次数和数量就相对较少,缺货成本就可能较低,但储存(持有)成本必然较高;另一方面当库存量小时,缺货成本可能较高,而储存成本可以较低。这些成本之间存在悖反关系。要确定定购量补足各种产品的库存,就要对其相关成本进行权衡,如图1所示。

3.2 石油储备建设的库存成本 石油储备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包括储备设施成本、维护费用以及原油成本等。石油储备设施建设资金,是指建设石油储存设施所需要的投资。按照目前中国石化企业建设原油储罐投资情况测算,单位库容的综合造价约700元泣方米,如果储备1000万吨原油需建设库容1400万立方米,需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储备原油采购资金,也就是购物成本。如果原油按照22-25美元/桶计算,单位原油采购资金为1420-1770元/吨,如购买1000万吨,需要142-177亿元人民币。

储存费用。包括设施折旧、采购资金银行贷款利息和日常管理费用三部分。初步测算,储存一吨原油年需要113元人民币。按照以上的测算,政府储备1000万吨原油所需各种投资和费用情况如下:储备建设投资约100亿元人民币,采购资金约142-177亿人民币,储存费用11.3亿元人民币。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石油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供需缺口不断加大,中国经济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将加大,且国际形势多变,从库存管理的理论来看中国建设国家石油储备是必需的,但说费用是巨大的,中国现有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支撑。石油储备工程的建设,必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安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杰编著.生产与运营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张群,张杰等译.生产与动作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储量管理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云计算,云存储

 

0引言:

云计算 [1]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云计算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进而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

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云存储,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当云计算系统运算和处理的核心是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时,云计算系统中就需要配置大量的存储设备,那么云计算系统就转变成为一个云存储系统,所以云存储是一个以数据存储和管理为核心的云计算系统。

云存储[2]不是存储,而是服务,就如同云状的广域网和互联网一样,云存储对使用者来讲,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设备,而是指一个由许许多多个存储设备和服务器所构成的集合体。使用者使用云存储,并不是使用某一个存储设备云存储,而是使用整个云存储系统带来的一种数据访问服务。所以严格来讲,云存储不是存储,而是一种服务。

云存储的核心是应用软件与存储设备相结合,通过应用软件来实现存储设备向存储服务的转变。

1云计算体系结构

云计算平台是一个强大的“ 云” 网络, 连接了大量并发的网络计算和服务,可利用虚拟化技术扩展每一个服务器的能力,将各自的资源通过云计算平台结合起来,提供超级计算和存储能力。 一个通用的云计算体系结构如图 1所示怎么写论文。

图1

云端用户:提供云用户请求服务的交互界面,用户通过Web 浏览器可以注册、登陆及定制服务、配置和管理用户。

服务目录:用户在取得相应权限后可以选择或定制的服务列表。

管理系统和部署工具: 提供管理和服务,能管理云用户,能对用户授权、 认证、 登录进行管理, 并可以管理可用计算资源和服务, 接收用户发送的请求,根据用户请求并转发到相应的应用程序,调度资源智能地部署资源和应用, 动态地部署、 配置和回收资源。

监控:监控和计量云系统资源的使用情况, 以便作出迅速反应, 完成节点同步配置、 负载均衡配置和资源监控,确保资源能顺利分配合适的用户。

服务器集群: 虚拟的或物理的服务器, 由管理系统管理,负责高并发量的用户请求处理、 大运算量的计算处理、 用户Web 应用服务, 云数据存储时采用相应数据切割算法, 采用并行方式上传和下载大容量数据。

用户可通过云用户端从列表选择所需服务, 其请求通过管理系统调度相应的资源,并通过部署工具分发请求、 配置Web 应用。

2云存储系统结构模型

与传统的存储设备相比,云存储不仅仅是一个硬件,而是一个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服务器、应用软件、公用访问接口、接入网、和客户端程序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各部分以存储设备为核心,通过应用软件来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服务。

云存储系统的结构模型由 4层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一、存储层

存储层是云存储最基础的部分。存储设备可以是FC光纤通道存储设备,可以是NAS和 iSCSI等IP存储设备,也可以是 SCSI或SAS等 DAS存储设备。

存储设备之上是一个统一存储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存储设备的逻辑虚拟化管理、多链路冗余管理,以及硬件设备的状态监控和故障维护。

二、基础管理层

基础管理层是云存储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云存储中最难以实现的部分。基础管理层通过集群、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实现云存储中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云存储,使多个的存储设备可以对外提供同一种服务,并提供更大更强更好的数据访问性能。

三、应用接口层

应用接口层是云存储最灵活多变的部分。不同的云存储运营单位可以根据实际业务类型,开发不同的应用服务接口,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比如视频监控应用平台、IPTV和视频点播应用平台等。

四、访问层

任何一个授权用户都可以通过标准的公用应用接口来登录云存储系统,享受云存储服务。云存储运营单位不同,云存储提供的访问类型和访问手段也不同。

3云存储服务器配置

在云存储系统中,重复数据的删除技术是十分重要。在存储的数据中,有很多文件经过反复修改,造成了大量重复的资料,这时,重复数据的删除实现后,网络优化的效果就变得比较明显。根据云存储的特点,可将其过程描述为:将数据分块后云存储,保存在不同的数据存储节点并写入数据文件存储信息表。需要删除时,在数据文件信息表中查找文件ID,找到后

删除该文件的数据信息怎么写论文。其核心程序代码如下:

1)将一个数据块保存在三个不同节点,成功返回1

intWriteStorInfo(fStorInfo fInfo)

{

fStorInfo temp;

memset(&temp, 0, sizeof(fStorInfo));

int id = 1;

int num = 0;

FILE *fd;

if( (fd = open(fileinfo, "rb+"))== NULL)

fd = fopen(fileinfo, "wb+");

while(fread(&temp,sizeof(fStorInfo),1,fd)==1)

{

if(temp.flag == 0)

break;

++num;

}

fInfo.flag = 1;

fseek(fd, num * sizeof(fStorInfo),0);

fwrite(&fInfo, sizeof(fStorInfo),1, fd);

fclose(fd);

return 1;

}

2)获得文件保存信息的顺序表intGetStorInfo(int fID, StorInf OList *L)

{

fStorInfo temp;

memset(&temp, 0, sizeof(fStorInfo));

FILE *fd;

if((fd = fopen(fileinfo, "rb")) ==NULL)

fd = fopen(fileinfo, "wb+");

while(fread(&temp,sizeof(fStorInfo),1,fd)==1){

if(temp.flag == 1 && temp.fID ==fID)

AddStorInfoList(L, temp);

}

fclose(fd);

return 1;

}

3)获得文件ID信息,若存在返回文件ID,不存在返回-1int GetfID

(Char* user, char* load, char*name)

{

struct fnode dir, src;

memset(&dir, 0, SIZE);

memset(&src, 0, SIZE);

strcpy(dir.user, user);

strcpy(dir.load, load);

strcpy(dir.name, name);

FILE *fp;

if( (fp = fopen(filebase, "rb"))== NULL)

fp = fopen(filebase, "wb+");

int id = -1;

while(fread(&src, SIZE, 1, fp) == 1)

{

if(src.flag==1&&strcmp(src.user,dir.user)==0&&strcmp(src.Load,dir.load)==0&&strcmp(src.name,dir.name) == 0)

{

id = src.ID;

break;

}

}

fclose(fp);

return id;

}

4)根据文件ID删除该文件所有信息,成功返回1int DeletStorInfo(Int fID)

{

fStorInfo temp;

memset(&temp, 0, sizeof(fStorInfo));

FILE *fd;

if( (fd = fopen(fileinfo, "rb"))== NULL)

fd = fopen(fileinfo, "wb+");

while(!feof(fd)){

fread(&temp, sizeof(fStorInfo), 1, fd);

if(temp.flag == 1 && temp.fID == fID)

temp.flag = 0;

fseek(fd,ftell(fd)-sizeof(fStorInfo), 0);

fwrite(&temp, sizeof(fStorInfo), 1, fd);

fseek(fd,ftell(fd), 0);

}

memset(&temp, 0, sizeof(fStorInfo));

}

fclose(fd);

return 1;

}

4云存储的优点

云存储技术的使用,使我们无须知道存储设备的型号、接口和传输协议以及存储系统中磁盘的数量和容量,经过授权的用户均可与云存储连接并进行数据访问。

1)硬件冗余自动故障切换。

2)存储设备升级不会导致服务中断。云存储不是单独依赖一台存储服务器。当服务器硬件更新和升级时,系统会将旧的存储服务器上的文件迁移到别的存储服务器,等新的存储服务器上线后,文件会再迁移回来。

3)容量分配不受物理硬盘限制。

4)海量并行扩容。云存储采取的架构是并行扩容,容量不够时只要添加新的存储服务器即可。

5)负载均衡。云存储将工作量均匀分配到不同的存储服务器上云存储,避免个别存储服务器因工作负荷过大造成瓶颈,使存储系统能够发挥最大效能。

5结论

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存储需求的共同影响下,为了实现更好的利用现有设备,快速访问数据资源并降低存储成本,云存储的概念和模型逐渐形成。经过了从模型到规模化实验的过程,现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云存储产品,形成了具有一定性能优势的成套产品。云存储作为云计算技术的典型应用实例,从架构上彻底改变了传统存储系统的模式,增强了数据应用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陈全、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9,29(9)

[2]石利平,浅析基于Web的云存储技术[J].现代计算机,2010,3:67-69

[3]HayesB. Cloud Computing [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8, 51(7):9-11

[4]王庆波,金,何乐,等.虚拟化与云计算[M].

储量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煤矿;仓储;管理;方向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77-02

在煤矿企业运行过程中,对仓储的管理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完善的仓储管理可以保障煤矿企业运行链条的流畅,保障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由于煤矿企业其特殊的职业性质,对操作的安全性有特殊的要求,因此,仓储充足,供应及时成了保证企业安全的重要要素。

1 煤矿仓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煤矿仓储管理过程中,现阶段仍然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煤矿企业的发展、操作的可靠性、安全性都产生了隐患,首先,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个具体的分析。

1.1 物资消耗估计性较弱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对物资的消耗是极为明显的,因此,煤矿企业则需要在生产之前对物资进行充足的准备,但在具体的仓储管理过程中,往往出现对企业接下来所需要的物资型号、数量、成本估计不足,造成购买不准确,物资供应不到位,这便严重影响了煤矿企业生产进度。

1.2 存储不科学

库存量是仓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过多或过少都不科学。若库存量过大,大量得不到利用的物资储备下来,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消耗成本,同时也占据了仓库大量空间,在资金消耗上也不利。若库存量较小,会导致煤矿企业生产物资供应紧张,甚至出现中断,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企业仓储的完善性。

1.3 操作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随着科技化的不断发展,许多煤矿企业仓储方式已经运用了现代化的管理,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程序,但是对这些先进的程序操作仍需要大量技术性较高的人员。而目前的状况是,仓储负责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整体技术性达不到要求,进行现代化管理操作成为了较为艰难的工作。

1.4 仓储办公环境较差

在较为发达的城市和煤矿企业中,现代化的办公程序设备已经逐步齐全,但是仍然存在着相当部分的仓储库房环境不理想。管理人员的办公地点与仓储库房较近,库房中一些橡胶、皮质等物资散发难闻的气味,同时库房的环境较为阴暗,这种办公环境迫切需要得到提升。长期以往,不仅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也会对其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2 如何解决现阶段仓储管理中的诸多问题

在了解目前仓储管理存在的问题后,我们针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分析解决。

2.1 增强物资消耗估计性

针对煤矿仓储物资引进估计性不足的问题,应当从日常工作入手,将往日工作中队物资的需求、接受、反馈等等有效信息进行记录,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研究,同时对物资引进列出详细的计划,分配到具体人头,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应当充分了解煤矿企业的物资定向需求,及时与供货商联系,确保物资的及时、准确供应。

2.2 量化物资储备

针对库房存储不科学这一问题,应及时了解煤矿企业物资需求量,对每个季度企业消耗物资进行统计,保证每次的引进的物资存储能够及时消化,量化物资储备,尽量避免库房储备过多或过少,对库房进行合理、高效的管理,保证存储和利用物资比例适当。同时应当了解煤矿企业所需物资是急用或是备用,使用期限多长,经常与物资供给部门加强联系,在物资不足时能够保证及时补货。对库房中存在的超出使用期限、没有利用价值的物资要及时处理,避免占地浪费,做到不积压,不浪费。

2.3 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技术水平

针对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较低的现象,应当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进行现代化管理技术的更新,使得管理人员能够熟练使用仓储管理程序、软件,将煤矿仓储管理提升到新的高度。在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配合企业仓储管理工作的具体特点,充分发挥出仓储管理的现存潜力,从整体上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技能。

2.4 改善煤矿企业仓储工作环境,保障工作人员身心健康

针对仓储管理的工作环境不理想这一问题,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仓储管理人员是基层工作者,是常年工作在基础战线上的,因此,应充分考虑到其工作环境,在对其工作设施上给予所需的现代化设备之外,也要优化其办公环境,将其工作地点与库房尽量独立,避免库存物资所散出的气体对工作人员的身体产生影响。同时,管理人员工作环境不应是阴暗潮湿的,应尽量为其选择干净、明亮的办公环境,保障其工作的到位。

3 转变发展模式,仓储管理走出新道路

我们在了解现阶段仓储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后,应当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提高仓储管理的方式,能够与时俱进,合理的安排部署,转变仓储管理的发展模式。

(1)推陈出新,不断更新基础设施。随着时代的更新,许多煤矿企业的仓储设施已经逐步老化,因此,我们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力度,投入成本,完善现有仓储基础设施,推陈出新,不断的更新,使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同时引进他国先进的技术经验,形成具有本身企业特色的先进的仓储基础设施布局。

(2)以先进的科技做支撑。企业仓储管理同企业的运行发展一样,需要面向现代化不断的前进,因此,在传统的仓储管理中存在的较为落后的管理方式,如人工记录、纸质规划管理应当由先进的设备进行代替操作。要以先进的科技作为支撑,使得煤矿仓储管理朝着信息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

(3)走人才战略,建立强大的管理队伍。现代化的煤矿仓储管理需要大量人才作为支撑,过去的仓储管理人员由于学历较低、技术含量较差难以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操作。因此,针对目前仓储管理的发展方向,应当大量引进具有现代化技术的人员,走人才战略,使得高效设备能够充分利用,建立完善、良好的管理网络,同时形成强大的仓储管理队伍。

(4)完善相关法规。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仓储管理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完善,因此,要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对仓储管理进行规范,利用法规辅的扶植仓储管理。将仓储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性设施、安全要素、工作人员素质、库房用地等等方面明文规定,使煤矿仓储管理在法律的保障下逐步完善、发展。

(5)开拓仓储附加渠道,拓展业务方向。在仓储基本工作做好的前提下,可以多方向发展,进行多渠道经营。充分发挥仓储的潜在力量和附加价值,获得更多的客户。改变传统的单一业务,积极应对新时代市场积极多元化的发展要求,提高仓储的整体实力。

4 结语

煤矿企业的仓储管理是煤矿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物资保障前沿,对仓储的合理管理可以有效控制资源浪费、对企业所需物资进行及时补足,在我国,较大规模的煤矿企业都不断的加强仓储管理力度,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煤矿企业应当延续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加强煤矿企业仓储管理为论点,通过了解目前阶段仓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解决方法,并点出转变管理方式进行论述。相信在日后的煤矿企业仓储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在引资、管理、供应的哪个环节,管理方式都会有所更新进步,从而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蒋长兵,白丽君,吴承健.仓储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1).

[2]钟苹同,胡卫平.仓储管理实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0).

储量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 PC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194-02

0 引言

如今高校读者检索资料不停留在纸型载体,对电子数据信息以及多媒体光盘信息也有更大的需求。随着电子信息及多媒体光盘信息的猛增,信息数据的存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合理科学地存放这些信息,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让读者能及时检索到这些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探讨提出了一个高校多媒体室冗余存储空间挖掘与应用的新途径[1]。

1 多媒体阅览室设备分析

目前高校多媒体阅览室普遍存在,检索机设备也由原来的低端产品发展到高端,无论内存,硬盘及中央处理器的处理速度也飞速提高,硬盘由原来的20G扩展到4T,电子阅览室一般都拥有百十台机器,硬盘存储按100台机器,每台200G计算,硬盘存储空间至少有15T可用,如果充分利用这些空间,为教学,科研会带来很大的辅助[2]。

2 媒体资料应用分析

大量的随时书光盘即多媒体资料不断购入,如何让读者及时检索到相应的多媒体信息,当一张光盘高检索率时,如何实现同一时刻多人同用,实现信息共享,当然如果将数据都传到磁盘阵列上那最好了,读者可以同时共享,但由于部分院校资金不足购不了阵列时,怎能解决读者借阅光盘率增加问题,这时如果增加同一种光盘复本量,总体累计起来一是占用大量的光盘盒,二是占用数台光盘柜,随着光盘数量的增加,存盘柜要不断增加,需要大量资金,并且无止境,再有工作人员上架整架,上架的光盘有的利用率是0,工作人员做的是无用功,浪费人力。而利用率高的光盘又不够用,公用检索机也不够用,这时有的读者就得等着,甚至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有时甚至检索不上,为了解决朱多问题,我们研发出多媒体电子阅览室PC冗余存储空间挖掘及应用,以及媒体信息存储新途径[3]。

3 PC冗余存储空间挖掘与应用

3.1 云存储管理 高校电子阅览室一般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为平台,配置相当的计算机群是多媒体室必备的高端设备。就笔者所在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来说,配有AMD Athlon 64/processor 3000+/2.0GHe/1G/200G硬200想主机。并以Windows XP 为操作平台,如果按原始设备管理方法大量的硬盘空间读者随意使用,并且冗余量大,所以,限制和管理用户使用的硬盘空间是非常重要的管理途径之一,对用户使用的磁盘容量进行有限地控制,以避免对资源的滥用。其次从如何充分利用每台机器的冗余硬盘空间的入手,我们采用了先进的公共云存储技术管理着存储基础设施,将存储容量构建成存储池,以满足众多读者的需求。用户们通过网络连接访问其存储的数据[4]。

3.2 PC工作站磁盘配额实现 磁盘配额的实质就是管理员,他可以配额限制每一个使用本域中磁盘空间的用户,即每一个用户只能在最大配额的磁盘空间范围内进行使用。磁盘配额领域文件或文件夹所有权可以对跟踪和控制每一个用户的磁盘使用情况。当用户在NTFS分区拷贝或者存储一个新的文件时就拥有了这个文件的所有权,此时磁盘配额程序就将这个文件的大小计入到这个用户的磁盘配额空间。不论每个分区的磁盘是不是位于同一个物理磁盘,磁盘配额程序都可以独立的跟踪和控制他们的使用情况。管理员通过启动磁盘定额可以阻止用户进一步使用超过指定磁盘空间以外的空间或者记录用户使用其他空间的使用情况。实现方法如下:

第1步 如果已经创建好NTFS的卷,可以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中,用鼠标右键单击欲启用磁盘配额的卷,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菜单项,即可显示如图1所示的“磁盘属性”对话框。

第2步 单击“配额”标签,切换到如图2所示的“配额”选项卡。选中“启用配额管理”复选框,其下的各个复选框将变为可用状态,其中,“拒绝将磁盘空间给超过配额限制的用户”复选项,磁盘使用空间超过配额限制的用户将收到来自Windows的“磁盘空间不足”的提示信息,并且在没有从中删除和移动现存文件的情况下,无法将额外的数据写入卷中。如果清除该复选框,则用户可以超过配额限制,无限制地使用磁盘空间[5]。

选中“将磁盘空间限制为”和“将警告等级设置为”单选项,并输入允许卷的新用户使用的磁盘空间,和用户使用的磁盘空间接近警告值时发出警告。在磁盘空间和警告级别中可以使用十进制数值(例如,20.5),并从下拉列表中选择适当的单位(如KB、MB、GB等)。

选中“用户超出配额限制时记录事件”复选项,如果启用磁盘配额,则只要用户超过管理员设置的配额限制,事件就会写入到本地计算机的系统日志中。管理员可以用事件查看器,通过筛选磁盘事件类型来查看这些事件。默认情况下,配额事件每小时都会被写入本地计算机的系统日志。

第3步 单击“确定”按钮,保存所做设置,启用磁盘配额。

3.3 PC冗余存储空间 云存储技术是一种实用型服务,它可以为众多用户提供一个通过网络访问的共享存储池。让用户访问他们的NAS(网络存储器)是云存储技术的任务,它是一种专用的数据存储服务器。由于云存储技术是以数据为中心的将存储设备与服务器沉底分离而集中进行数据管理,因此释放了宽度、提高了性能并且降低了总拥有成本而保护投资。虽然它的成本远远低于使用服务器存储,而效率却远远高于后者[6]。

第1步 在桌面上双击“网上邻居”打开其窗口,单击“工具”下拉菜单中的“映射网络驱动器”菜单项,显示如图3所示的“映射网络驱动器”对话框。

第2步打开“驱动器”的下拉列表为该连接指派一个驱动器号。在“文件夹”文本框中键入远程计算机的卷路径,其形式为:\Computer_Name\Share_File_name其中Computer_Name为远程计算机名称或IP地址,Share_File_name为共享文件夹的名称。当然,也可单击“浏览”按钮进行选择。

第3步 单击“确定”按钮,将所做的设置进行保存。通过“我的电脑”可以操作网络驱动器,网络驱动器是经远程计算机的卷映射的,这个操作就像操作本地磁盘一样简单。但是应当注意,远程计算机的卷必须是NTFS文件系统格式的卷。

4 结束语

此应用技术是在试应用及不断探索之中,随着科学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此技术会更加完善,更加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赵志静,陈强.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2):17-18.

[2]赖辉荣.关于特色数据库建设质量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3):24-25.

[3]赖辉荣.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再认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3):15-17.

[4]吴雷.云计算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1):43-45.

储量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人力资本储蓄经营模式人才经营

与人力资本储蓄相关的理论文献的回顾

1948年,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系统地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其模型中的一个前提假定是生产技术不变,因而经济增长率取决于社会储蓄率。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法,他认为,在实物经济中,不管初始状态如何,只要储蓄率不变,资本产量比率的变化总能使经济进入稳定状态。

贝克尔等人在1992年提出“劳动分工演进”的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劳动分工受“协调成本”的限制,均衡增长率与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成正比、与协调成本函数中分工人数的弹性成反比,如果参与分工的人数与协调分工的成本函数中的弹性与其在生产函数中的产出弹性之间的相对差异小于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那么均衡增长率将大于零。

从国内学者李京文等人的分析看中国改革开放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一直保持正向贡献,但贡献率呈下降的趋势:1978-1984年为8.65%,1985-1989年为5.93%,1990-1993年为3.12%。宋林飞认为中国一方面由于政府长期倚重有形物质投资而忽视相对长期无形的人力资本投资,导致了人力资本贡献水平低以及全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足导致人才短缺、人才外流。程承坪则站在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个体的角度,提出在人力资本所有者资源配置能力既定前提条件下,企业经济效率的差异关键在人力资本产权是否得到充分地界定和保护。其他许多学者也站在企业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泛泛地描述,如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本的储备、人力资本的培训等,但是企业战略的制定需要有前瞻性的目光和广阔的时空,较窄的视角会影响公司长期的发展和战略的实现。

笔者拟站在企业群的角度,就广义概念的人力资本储蓄对我国企业的影响进行理论研究和应用探讨,以期得出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本储蓄方面的对策。

人力资本储蓄内涵和原因

人力资本储蓄的内涵

舒尔茨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以较大的技艺、知识等形式体现于一个人身上的资本”,人力资本储蓄包括三种情形:一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即人力资本载体,下同)在工作和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人力资本的积累,称为自我储蓄;二是人力资本的契约所有者为了组织战略、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在组织内外部进行人力资本的储蓄,称为人力资本的组织储蓄;三是人力资本储蓄不是由于人力资本契约所有者自身的原因,而是由于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人力资本决策行为权主体与契约所有者不能产生共鸣而双方的产出为负,为了追求全社会人力资本产出效益最大化,由政府相关政策的干预而推动人力资本在社会范围内自由流动,或者人力资本所有者行使自身的行为决策单方终止契约,称为社会对人力资本的储蓄。本文人力资本储蓄仅指第二种情形。

人力资本储蓄的原因分析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具有能动性、可变性、不可彻底转让性等特点;而科学知识就其产权而言具有“排他性”,并且研发增加了发现新的中间产品的可能性。因此,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就有了扩张规模增加经验积累减少协调成本、加强研发增强专业化技能获取核心竞争能力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为提升公司绩效、追求人力资本的储蓄提供了动力机制。

对于单个企业而言,是否实行人力资本储蓄这一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受具体情况要素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两大要素的影响。同样,人力资本储蓄政策也影响着组织的直接产出和长期效果,长期效果也影响着具体情况要素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我国企业人力资本储蓄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目标性的储蓄目前仅限于企业内部,管理者为了公司战略和内部管理的需要,对企业战略规划中需要发展的行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会进行有意识的储备。企业对其内部关键技术和重要的管理岗位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内部储蓄和培训,并利用组织的快速发展而提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果企业能快速发展,管理者又会感觉人才储备的不足;如果企业发展较慢,一方面企业会考虑成本收益的关系,对所储备的人才不十分重视,另外一方面,企业所储备的人力资本会由于生涯发展的空间受限、自身的价值未能很快实现而对企业内部环境产生怀疑而跳槽。

企业交易成本理论认为组织交易方式的不同会导致成本结构上的不同,企业和市场都是组织生产的有效方式,企业通过行政方式来组织生产,市场通过价格机制来组织生产。对于单个企业而言,人力资本储蓄是通过市场机制完成还是通过企业内部组织完成,取决于哪种方式所需的成本较低,这种成本比较的判断正确与否也就带来人力资本储蓄的决策风险。因此,决策者对于欲储蓄人力资本本身的信誉、所处的行业、未来人力资本市场供需状况、竞争对手人力资本储蓄的情况、公司长远发展战略等要有清晰的了解,防止人力资本储蓄决策性失误,增强不确定性的感知、预防性的选择以及协调判断性的决策能力。

团体生产理论认为,组织能够考察的只是团队生产的整体绩效,而每个团队成员个体对产出的真实贡献和努力量则基于成本和技术上的原因根本无法科学准确的度量。而人力资本储蓄提供“搭便车”、“偷懒”等机会主义行为更大的空间,这就需要一部分团队成员成为监督者专门从事对其他成员的监督工作,这就带来了监督风险,为了避免陷入无限循环的监督监督者的困境之中,最终的监督者就必须具备自我监督的动机,让监督者成为剩余索取者,分享企业剩余的所有权安排使现代公司企业具备了古典企业的内生激励。目前部分企业的改革使知识资本的拥有者也拥有部分股份,这样就克服了人力资本储蓄的监督风险。

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的特点,同样的人力资本储蓄可能差异性很大。高存量的人力资本由于其稀缺性使得跳槽现象没有正常的交易过程和确定的交易结果,因而使高度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安全性较低,这就增加了人力资本储蓄的管理风险。对管理风险的防范无外乎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建立,激励机制中除了普通的经济利益激励以外,由于高存量的人力资本拥有者在专业上拥有对低人力资本存量拥有者的指导权,因此,还可以对人力资本的权利和地位进行激励,甚至采取期权激励行为,使之成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拥有者。

人力资本储蓄的风险最终是由于涉及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所谓人力资本的产权是指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人力资本收益权是指产权主体享有由人力资本使用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分配权。又由于人力资本的特点,因此,企业在按上述三种方式进行人力资本储蓄时有可能得不到投资收益,甚至由于企业储蓄的人力资本被竞争对手所拥有而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损失。

这样,就要详细分析人力资本流动的原因。由于人力资本自我储蓄是一个增量的过程,因此,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约束机制也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在激励约束方面,要因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同的企业文化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对于高新技术行业中人力资本流动比较频繁的企业,一方面要靠经济利益的激励,如靠高工资、高奖金、高福利、高发展机会等等吸引保持人力资本储蓄的良性流动。

另一方面,一要靠激励机制中的环环相扣;二是靠制度合同约束;三是靠优秀的企业文化、和谐的企业环境去感染,很多高新技术产业中人力资本的流动原因是由于缺乏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四是靠企业联盟、中介组织或政府共同构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信用体系,对人力资本所有者进行道德约束、法律约束和市场约束。但如果是人力资本契约所有者不能满足人力资本所有者发展的需要或经济利益,此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利用人力资本的中介组织向外积极输出人力资本,也可以对外进行有感情的人力资本的储蓄,让这些人力资本在跨国公司中工作。

人力资本储蓄的意义

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力资本的结构矛盾大于总量矛盾(高存量和特殊行业的人力资本严重匮乏),人力资本的有效储蓄不足,国内企业在人力资本使用的过程中忽视人力资本的追加和更新,同时也缺乏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保障机制,往往把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储蓄搁置一边,损害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我国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瞄准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在这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本的储蓄;在人力资本储蓄的管理上,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约束中包含激励,在激励中体现约束,增强人力资本的退出壁垒。

就单个企业而言,储蓄适当的人力资本有利于发展战略的实现,有利于内部竞争向上气氛的形成,更有利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风险防范。根据米切尔·谢帕克等人提出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组织绩效的提高是企业的环境、经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持四个变量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复杂系统涌现行为的结果,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单独对企业绩效产生作用,必须与其他三个变量相互配合。而企业人力资本的储蓄可以优化四个变量的效果,有利于组织效益的提高。因此,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企业储蓄适当的人力资本的收益大于其支付的成本。

就整体企业而言,人力资本储蓄可以改善整个社会的人才结构、提升人力资源的层次。与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是主动性资本,其资本能力蕴藏于人体中,人力资本贡献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外界的环境、客观的条件和恰当的约束激励机制等等。普遍来说,人力资本比较重视对组织的贡献和成就的满足感,所以人力资本储蓄要放到社会环境甚至全球环境去考虑。对于我国人力资本在国外的储蓄,我们要打造人力资本适宜的工作环境、利用人力资本的成就感和传统优秀的中国文化去吸引储蓄,发挥储蓄乘数的放大作用。

参考资料:

1.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第十九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宋承先,《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王与君,《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第三章,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4.李京文等,《中国经济增长分析》,中国社会科学,1992(1)

5.宋林飞,《“入世”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五大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6)

6.程承坪,《论人力资本产权对企业效率的影响》,管理科学,2003(1)

7.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商务印书馆,1996

8.迈克尔·比尔等著,《管理人力资本》第二章,华夏出版社,1998

储量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人力资本储蓄经营模式人才经营

与人力资本储蓄相关的理论文献的回顾

1948年,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系统地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其模型中的一个前提假定是生产技术不变,因而经济增长率取决于社会储蓄率。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法,他认为,在实物经济中,不管初始状态如何,只要储蓄率不变,资本产量比率的变化总能使经济进入稳定状态。

贝克尔等人在1992年提出“劳动分工演进”的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劳动分工受“协调成本”的限制,均衡增长率与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成正比、与协调成本函数中分工人数的弹性成反比,如果参与分工的人数与协调分工的成本函数中的弹性与其在生产函数中的产出弹性之间的相对差异小于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那么均衡增长率将大于零。

从国内学者李京文等人的分析看中国改革开放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一直保持正向贡献,但贡献率呈下降的趋势:1978-1984年为8.65%,1985-1989年为5.93%,1990-1993年为3.12%。宋林飞认为中国一方面由于政府长期倚重有形物质投资而忽视相对长期无形的人力资本投资,导致了人力资本贡献水平低以及全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足导致人才短缺、人才外流。程承坪则站在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个体的角度,提出在人力资本所有者资源配置能力既定前提条件下,企业经济效率的差异关键在人力资本产权是否得到充分地界定和保护。其他许多学者也站在企业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泛泛地描述,如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本的储备、人力资本的培训等,但是企业战略的制定需要有前瞻性的目光和广阔的时空,较窄的视角会影响公司长期的发展和战略的实现。

笔者拟站在企业群的角度,就广义概念的人力资本储蓄对我国企业的影响进行理论研究和应用探讨,以期得出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本储蓄方面的对策。

人力资本储蓄内涵和原因

人力资本储蓄的内涵

舒尔茨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以较大的技艺、知识等形式体现于一个人身上的资本”,人力资本储蓄包括三种情形:一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即人力资本载体,下同)在工作和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人力资本的积累,称为自我储蓄;二是人力资本的契约所有者为了组织战略、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在组织内外部进行人力资本的储蓄,称为人力资本的组织储蓄;三是人力资本储蓄不是由于人力资本契约所有者自身的原因,而是由于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人力资本决策行为权主体与契约所有者不能产生共鸣而双方的产出为负,为了追求全社会人力资本产出效益最大化,由政府相关政策的干预而推动人力资本在社会范围内自由流动,或者人力资本所有者行使自身的行为决策单方终止契约,称为社会对人力资本的储蓄。本文人力资本储蓄仅指第二种情形。

人力资本储蓄的原因分析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具有能动性、可变性、不可彻底转让性等特点;而科学知识就其产权而言具有“排他性”,并且研发增加了发现新的中间产品的可能性。因此,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就有了扩张规模增加经验积累减少协调成本、加强研发增强专业化技能获取核心竞争能力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为提升公司绩效、追求人力资本的储蓄提供了动力机制。

对于单个企业而言,是否实行人力资本储蓄这一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受具体情况要素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两大要素的影响。同样,人力资本储蓄政策也影响着组织的直接产出和长期效果,长期效果也影响着具体情况要素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我国企业人力资本储蓄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目标性的储蓄目前仅限于企业内部,管理者为了公司战略和内部管理的需要,对企业战略规划中需要发展的行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会进行有意识的储备。企业对其内部关键技术和重要的管理岗位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内部储蓄和培训,并利用组织的快速发展而提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果企业能快速发展,管理者又会感觉人才储备的不足;如果企业发展较慢,一方面企业会考虑成本收益的关系,对所储备的人才不十分重视,另外一方面,企业所储备的人力资本会由于生涯发展的空间受限、自身的价值未能很快实现而对企业内部环境产生怀疑而跳槽。

企业交易成本理论认为组织交易方式的不同会导致成本结构上的不同,企业和市场都是组织生产的有效方式,企业通过行政方式来组织生产,市场通过价格机制来组织生产。对于单个企业而言,人力资本储蓄是通过市场机制完成还是通过企业内部组织完成,取决于哪种方式所需的成本较低,这种成本比较的判断正确与否也就带来人力资本储蓄的决策风险。因此,决策者对于欲储蓄人力资本本身的信誉、所处的行业、未来人力资本市场供需状况、竞争对手人力资本储蓄的情况、公司长远发展战略等要有清晰的了解,防止人力资本储蓄决策性失误,增强不确定性的感知、预防性的选择以及协调判断性的决策能力。

团体生产理论认为,组织能够考察的只是团队生产的整体绩效,而每个团队成员个体对产出的真实贡献和努力量则基于成本和技术上的原因根本无法科学准确的度量。而人力资本储蓄提供“搭便车”、“偷懒”等机会主义行为更大的空间,这就需要一部分团队成员成为监督者专门从事对其他成员的监督工作,这就带来了监督风险,为了避免陷入无限循环的监督监督者的困境之中,最终的监督者就必须具备自我监督的动机,让监督者成为剩余索取者,分享企业剩余的所有权安排使现代公司企业具备了古典企业的内生激励。目前部分企业的改革使知识资本的拥有者也拥有部分股份,这样就克服了人力资本储蓄的监督风险。

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的特点,同样的人力资本储蓄可能差异性很大。高存量的人力资本由于其稀缺性使得跳槽现象没有正常的交易过程和确定的交易结果,因而使高度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安全性较低,这就增加了人力资本储蓄的管理风险。对管理风险的防范无外乎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建立,激励机制中除了普通的经济利益激励以外,由于高存量的人力资本拥有者在专业上拥有对低人力资本存量拥有者的指导权,因此,还可以对人力资本的权利和地位进行激励,甚至采取期权激励行为,使之成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拥有者。

人力资本储蓄的风险最终是由于涉及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所谓人力资本的产权是指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人力资本收益权是指产权主体享有由人力资本使用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分配权。又由于人力资本的特点,因此,企业在按上述三种方式进行人力资本储蓄时有可能得不到投资收益,甚至由于企业储蓄的人力资本被竞争对手所拥有而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损失。

这样,就要详细分析人力资本流动的原因。由于人力资本自我储蓄是一个增量的过程,因此,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约束机制也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在激励约束方面,要因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同的企业文化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对于高新技术行业中人力资本流动比较频繁的企业,一方面要靠经济利益的激励,如靠高工资、高奖金、高福利、高发展机会等等吸引保持人力资本储蓄的良性流动。

另一方面,一要靠激励机制中的环环相扣;二是靠制度合同约束;三是靠优秀的企业文化、和谐的企业环境去感染,很多高新技术产业中人力资本的流动原因是由于缺乏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四是靠企业联盟、中介组织或政府共同构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信用体系,对人力资本所有者进行道德约束、法律约束和市场约束。但如果是人力资本契约所有者不能满足人力资本所有者发展的需要或经济利益,此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利用人力资本的中介组织向外积极输出人力资本,也可以对外进行有感情的人力资本的储蓄,让这些人力资本在跨国公司中工作。

人力资本储蓄的意义

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力资本的结构矛盾大于总量矛盾(高存量和特殊行业的人力资本严重匮乏),人力资本的有效储蓄不足,国内企业在人力资本使用的过程中忽视人力资本的追加和更新,同时也缺乏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保障机制,往往把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储蓄搁置一边,损害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我国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瞄准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在这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本的储蓄;在人力资本储蓄的管理上,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约束中包含激励,在激励中体现约束,增强人力资本的退出壁垒。

就单个企业而言,储蓄适当的人力资本有利于发展战略的实现,有利于内部竞争向上气氛的形成,更有利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风险防范。根据米切尔·谢帕克等人提出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组织绩效的提高是企业的环境、经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持四个变量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复杂系统涌现行为的结果,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单独对企业绩效产生作用,必须与其他三个变量相互配合。而企业人力资本的储蓄可以优化四个变量的效果,有利于组织效益的提高。因此,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企业储蓄适当的人力资本的收益大于其支付的成本。

就整体企业而言,人力资本储蓄可以改善整个社会的人才结构、提升人力资源的层次。与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是主动性资本,其资本能力蕴藏于人体中,人力资本贡献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外界的环境、客观的条件和恰当的约束激励机制等等。普遍来说,人力资本比较重视对组织的贡献和成就的满足感,所以人力资本储蓄要放到社会环境甚至全球环境去考虑。对于我国人力资本在国外的储蓄,我们要打造人力资本适宜的工作环境、利用人力资本的成就感和传统优秀的中国文化去吸引储蓄,发挥储蓄乘数的放大作用。

参考资料:

1.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第十九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宋承先,《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王与君,《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第三章,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4.李京文等,《中国经济增长分析》,中国社会科学,1992(1)

5.宋林飞,《“入世”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五大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6)

6.程承坪,《论人力资本产权对企业效率的影响》,管理科学,2003(1)

7.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商务印书馆,1996

8.迈克尔·比尔等著,《管理人力资本》第二章,华夏出版社,1998

储量管理论文篇10

摘要:针对中国的高货币化日益明显的现象,本文从货币分析理论的角度出发,使用1978年至2009年的数据对中国高货币现象进行分析及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的国内信贷规模与外汇储备水平是导致中国高货币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并不断完善现行的汇率体制改革,从而促使货币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相匹配,以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货币化;M2/GDP;货币分析理论;国内信贷;外汇储备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177-02

M2/GDP作为金融增长的衡量指标,被广泛用于分析一国的金融深化程度和金融发展程度,是展现一国货币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良好指标。在过去三十余年中,中国的M2/GDP水平持续升高,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的高货币化现象日益明显。本文试图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认清中国现有的M2/GDP比率是否属于正常状态,最终为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给出理论依据。

1 文献综述

M2/GDP即广义货币供给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通常被学术界用以衡量一个国家金融深化的程度。M2/GDP指标最早应见于Mckinnon(1973)对金融深化理论的开拓性研究,用以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金融发达程度方面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带来的高货币化现象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曾令华(2001)归纳了中国高货币化现象的成因,即储蓄率高、居民储蓄增长快、证券市场不发达、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单一、货币流通速度慢、对M1需求相对多等。刘明志(2001)发现M2/GDP除长期走势之外,还呈逆周期变动趋势,原因在于由谨慎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具有逆周期波动的特点。从货币化进程角度来看,易纲(1996)提出了中国经济的货币化假说,认为中国M2对 GDP比率升高的原因是经济的货币化。另外,刘亦文,胡宗义(2010)认为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受边际消费递减导致高收入阶层资金储藏量大;利率、汇率机制缺乏有效弹性从而导致央行被迫发行基础货币也是M2/GDP畸高的成因。

2 货币分析理论与中国高货币化

2.1 货币分析理论

货币分析法原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用以分析国际收支的理论方法。货币分析理论有三个假定:一是从长期看,一国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货币供给不影响实际产量;二是货币需求是收入、价格和利率等少数几个变量的稳定函数;三是国内价格、利率和收入等变量都是外生的,不同国家的商品或金融资产价格维持在同一水平上,即存在所谓“一价定律”。

根据上述假定,货币分析法采用最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表示其中心理论,即:RM-D,其中R代表国际储备, M代表货币供给,D代表货币当局持有的国内金融资产即国内信贷。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反映的是货币供给量对货币需求的对比关系和调整过程。当货币供给量与国内信贷所决定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相一致时,国际收支便处于平衡。同时,可以看出,一国的货币供给分成两部分:国内创造部分D和来自国外的部分R,即货币供给可表示为:MR+D。

由于M所代表的一国货币供给量即是广义货币供给量M2,因此,本文将利用该理论来分析M2/GDP畸高的成因,即可将M2对GDP偏高的因素分解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可理解为国内信贷所决定的国内货币需求对M2/GDP的影响,对外可理解为外汇储备所决定的国外货币需求对M2/GDP的影响。

2.2 国内信贷对M2/GDP的影响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国内信贷对M2/GDP畸高的贡献率直接地体现在信贷规模的扩张增加使得该比值分子增加,并通过银行体系的货币派生过程成倍的派生货币。当银行资产项目扩张速度大于负债和净资产增长速度,将引起信贷规模扩大,进而导致货币供给增加,又通过货币乘数效应使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成倍增加。同时,国内信贷规模的扩大也可能是投资或消费增加的一种体现,投资或消费是GDP的组成部分。因此,当投资或消费增加导致的信贷增加时,GDP等量增加,而M2成倍增加。

2.3 外汇储备对M2/GDP的影响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实行各种吸引外资,鼓励出口的宏观经济政策,从而使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同时实现双顺差。截止2009年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高达2399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8%。同时,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对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当居民和企业获得外汇收入以后,通过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将外汇出售给央行从而得到等值的本币,导致央行外汇储备巨额增加,同时又被动的提供大量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又通过二级银行体系派生出更多的货币,从而使得M2成倍增加。

3 实证分析

3.1 模型设定

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假定货币乘数是稳定的,货币供应来自于两个渠道: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因此,M2在数值上可用年度国内信贷总额与外汇储备总额之和来表示。

本文将建立两个模型进行回归,检验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之和与M2/GDP 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关系。由于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统计数据的单位不一致,因此模型中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来表示增长率建立回归模型。设定的模型1为:

LMGDPtβ1+β2LDCt+β3LFERt+Ut

其中,LMGDPt 为M2/GDP的自然对数,LDCt 为国内信贷的自然对数,LFERt 为外汇储备的自然对数。

另外,在数据期间内,中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过重要改革,尤其是在1994年,人民币汇率实现汇率并轨,从实行双重汇率制到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转变。这一重要事件可能对国内信贷量和外汇储备水平造成重要影响,于是使用邹突变点检验来判断1994年之前和之后的两段时期模型的回归参数是否存在结构性变化。结果显示,回归参数在1994年前后有结构变化。因此,在第二个模型中将加入虚拟变量进行回归。设定的模型2为:

LMGDPtα1+α2DTt+β1LDCt+β2(DTtLDCt)+β3LFERt+β4(DTtLFERt)+Ut

其中,LMGDPt 为M2/GDP的自然对数,LDCt 为国内信贷的自然对数,LFERt 为外汇储备的自然对数,DTt为虚拟变量。这里

DTt1,t为1994年以后

0, t为1994年以前

3.2 数据选取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1978年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同时,官方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数据很多也是始于1978年。因此,本文选取1978年至2009年的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3.3 平稳性检验

根据ADF检验结果可知,在两个模型中,各时间序列的水平数据均为非平稳数据,但其二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由此可认为,M2/GDP的自然对数和国内信贷额自然对数与外汇储备的自然对数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通过分别对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残差进行ADF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因此,可以说明M2/GDP的自然对数和国内信贷额自然对数与外汇储备的自然对数之间确实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3.4 模型的估计与分析

本文使用EVIEWS软件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从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1对数据的拟合程度较高,总回归方程显著,即“国内信贷”和“外汇储备”等变量联合起来对“货币化水平”有显著影响,但由于经济系统的惯性、经济活动的滞后效应等原因,使得变量产生自相关。因此,采用广义差分法来消除自相关。结果显示广义差分模型中已无自相关,同时拟合优度、F统计量也均达到理想水平。但是,模型1中解释变量LFER的系数仍不显著。当模型2根据邹突变点检验结果加入虚拟变量后,模型的拟合程度更好,回归方程显著性明显,同时各解释变量的系数也通过了t检验,并且加入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后自相关基本消除。

上述回归结果表明,用中国的国内信贷规模和外汇储备水平来解释中国的高货币化现象是具有说服力的。另外,通过比较可知模型2优于模型1,这说明1994年开始实行的官方汇率和调剂汇率并轨对我国的国内信贷规模和外汇储备水平有重要影响,使回归模型发生显著变化。

4 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表明,根据货币分析理论基础和结合中国的实证分析,中国的高货币化现象是由国内的信贷规模和较高的外汇储备水平所决定的。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我国的高货币化现象看成不正常的货币现象,而应该根据其影响因素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进行分析,进而改善我国的M2/GDP水平和引导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

4.1 加强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

首先,要保持合理的国内贷款结构,引导银行体系资金及时有效地流入实体经济部门。决策部门应针对信贷市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尽快制定并出台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规范对信贷市场的管理和维护。其次,注重信贷风险的管理,提高流动性和增强透明度。可以根据市场运行的特点,建立信贷市场统计、分析的基本指标体系和反映市场运行趋势的先行指标体系,构建有效的监测系统,为宏观分析与决策提供支持。

4.2 完善汇率体制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和对外贸易总额不断增长,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巨大。外汇储备过多一方面会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加大汇率弹性,通过市场供求决定人民币汇率,防止和缓冲异常因素的冲击,保持汇率水平的相对稳定和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

4.3 促进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78年至2009年,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8%。但是,中国在人均GDP、发展质量和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中国的经济增长受世界经济的波动影响很大,存在较大的风险。所以,要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内需求的增长,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陈华良.中国M2/GDP比率研究的综述与理论脉络.[EB/OL].[wiki.省略/wiki/M2/GDP. 2005-1-24.

[2]刘明志.中国的M2/GDP(1980-2000):趋势、水平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1,(2):3-12.

[3]刘亦文,胡宗义.中国 M2/GDP畸高之谜的再考察―兼论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实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3).

[4]易纲.中国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1996.

[5]张杰.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J].经济研究,2006,(6):5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