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收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22:59:50

财务收支论文

财务收支论文篇1

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薄弱,从源头上给舞弊,腐败行为予可乘之机。同时造成了单位资产的流失,影响了利润水平,从而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为适应加入WTO的客观要求,在新形势下加强单位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制度建设的首要课题。2000年国家先后了《会计法》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试行)》,从法律的角度对内部控制作出规定。意在规范会计行为,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提升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效果,杜绝经济违法行为于未燃。

内部控制是保证单位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的政策和程序。其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经济行为,就需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单位内部的职责分工、责任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有关管理制度中,都应具体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控制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得是否科学、完善,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影响重大。

一、制定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由非出纳人员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规定,其基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原则

1、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单位必须对所有的财务收支进行全面控制。所谓全面是指三个方面,一是全过程的控制,不仅包括经济活动各个环节中涉及支出类业务的审批,还包括如销售单、供货合同等收入类业务的审批;二是全员的控制,包括单位领导在内的所有职工;三是全要素的控制,包括办公费、投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所有费用项目。另一方面,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诸如基建投资、兼并等重要的财务收支项目,应实施重点控制,严格审批。

2、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的原则。审批制度作为控制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还应该包括事前的预算审批。特别是对于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必须进行事前预算。

3、不相容职责划分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会计法》明确规定,“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对一些小型单位因为职工人数少,绝对的职责划分困难很多。但是应通过更严密的监督和复核,以弥补划分的不足。

4、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尽量做到理论上的完善性;另一方面,应该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使制定的审批制度尽量切实可行。如果重视科学性而忽视实用性,设计的制度只能作为“花瓶”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相反,如果重视实用性而忽视科学性,设计的制度虽然简单易行但却“漏洞百出”,同样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内容

依据内部控制的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明确审批人及对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根据授权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在确定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时,必须坚持可控性原则,即审批人员必须能够对其审批权限内的经济业务具有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批人员能够正确审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审批质量。

2、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单位发生的各项财务收支,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和批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一般先由经办人员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上签字,然后再据以向规定的审批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交会计部门审核入帐或报帐。这种审批模式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会计人员,先审批后审核,即使会计人员发现疑问已是“既成事实”,会计人员往往不会或不敢有异议,这显然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因此,在设计审批程序时,如果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审核人员,应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

3、财务收支审批内容。财务收支审批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包括:(1)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财务计划或合同规定;(2)财务收支是否符合《会计法》、有关法规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3)财务收支的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4)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则;(5)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等等。

4、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在审批制度中,必须规定审批人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体包括:审批人员应该定期向授权领导或职工代表汇报其审批情况;审批人员失职应该承担的责任等。

四、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基本模式

1、“一支笔”审批模式。这是指一切财务收支全部由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总会计师或主管会计工作的副职)一人审批。符合《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原则。其优点在于能够克服多头审批造成的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掌握不一等问题。但是,其缺点则是不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容易导致腐败。特别是有些单位负责人把“一支笔”审批错误的认为是一个人说了算,更是难有约束。再加之单位负责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管理上,对各项财务收支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进行审批。这种审批模式应当予以改革和完善。应加强民主理财建设,对于大型投资应经过领导集体会商,涉及职工利益事项应通过职代会表决等。

2、分级审批模式。这种审批模式根据业务范围和金额大小,分级确定审批人员。单位领导副职(分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其主管业务范围和一定金额范围内具有审批权,但对于重要的财务收支或金额较大的财务收支,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金额巨大的财务收支,甚至需要通过单位领导集体审批。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有利于形成对审批人员的约束和牵制;并且,由于审批人员一般是职能部门负责人或单位分管领导,他们对审批范围内的财务收支比较了解,可以提高审批质量。

财务收支论文篇2

(一)受到传统意识影响

事业单位长期以来都可以享受到政府的财政拨款,而且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在使用政府统管的方式进行管理,事业单位的职能及其作用也和政府相关部门有许多雷同之处。从宏观上分析,事业单位属于政府职能当中的一种延伸部门,也可以视其为一种延伸结构。近年来,事业单位正在不断的进行体制改革,原先部分具备自收自支性质理念的事业单位最近几年都在不断转变为企业型的经营管理模式,但是在转型的初期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部分建立之初就采用自收自支企业型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的单位比较常见的问题。没有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意识当中走出来,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

(二)缺少相应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属于风险防控体系当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在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内控制度可以从根本上影响企业风险防控工作的工作效果。受到我国传统意识观念的影响,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审批重大项目或进行对外投资时,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缺少相应的控制监管模式,一些单位虽然具备一定的内控制度,但是在执行方面却存在很大不足,实际工作中主要体现在缺乏审核方式,缺少分析及考核方式等。企业内部缺少相应的内控制度,就属于变向的纵容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为事业单位的转型及后续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而且会埋下一些不容易被发觉的隐患。

(三)预算管理存在问题

事业单位通常都以预算管理为财务管理的中心,预算工作对单位的总资金流量及资金活动都会产生巨大约束力,所以我们也可以将预算管理体系当成事业单位财务管控中的重要枢纽。我国绝大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管理的时候,都会将预算编制当成主要工作,相比较来说,比较轻视预算执行工作。可以将其视之为重视编制轻视执行的一种表现,这种理念对体制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在实际运行过程当中,后者很难对前者产生有效的支持,从而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具有较高的复杂性,这一复杂性给预算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四)内审机制存在弊端

内审机制属于财务风险防控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实际运作中,内审机制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起到较大的制约及监督作用。从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情况分析,绝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内审机构都缺乏独立性,形同虚设,部分单位的内审部门甚至和财务部门分在同一机构中。因人员限制,内审机构与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经常相互交叉,导致相大家对内审工作的理解与认识没有达到相应高度和重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与质量,使内审部门存在的意义大打折扣。从另外角度分析,审计工作自身存在比较明显的缺点,很难达到社会审计或政府审计工作所具备的独立自主性,所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存在意义与风险防控效果都会有所下降。

二、当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主要表现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大部分单位都将对外投资当成探索市场的方式,想要通过这一方式尽快的完成转型。笔者所在单位建立伊始定位为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因单位性质即不同与一般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现实中与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大量存在,流动资金大部分来源于科研经费,因管理上的原因,比如专款专用,禁止挪用等,所以单位都在积极的想通过合理投资来坧宽可自于自行支配的收入来源,投资是个很不错的选择,想进行对外投资,要有资金支持,从而面临资金压力。如没有一套明确的投资模式,投资程序存在许多问题,在进行投资之前没有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没有对项目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以及项目在动态投资方面的回收期进行估算,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收益率也得不到保障,财务风险也随之而来。

三、提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控制措施

针对上文中提到原因及表现,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下述四个方式对其进行改进。

(一)融合财务指标和部门目标

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全员参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也不例外,全员参与可以从根本上提升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在任何一个管理规范单位中,每个部门都有针对性较强的部门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分解到每个人员身上。想要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提升工作质量,就需要在制定目标的同时,结合部门特点,加入一些财务指标,从而达到财务与管理指标相互融合。财务管理与日常考核相结合,也会取得较好的使用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经营上也遇到困难。以笔者了解的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2010年时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例,该单位及时提出了上述对策,每个部门在制定目标时,都加入了财务管理目标,保证每个小目标当中都存在一定的财务指标,财务部门作为特殊部门,也配备相应指标,如资金利用效率指标等,从上到下,形成一整套科学性较强并且上下贯通的目标体系。经实际工作证明,每个部门在日后工作中都有极强的方向感,配合日常考核,该单位最终的营业收入以及整体利润率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二)将预算编制和经营管理有效结合

预算管理不仅要明确权责基础,更要涵盖具体的预算目标。在完成预算编制、复核及审批后,对预算指标进行考核。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的编制预算都是用来申请拨款,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态度,从经营管理角度入手。将预算编制工作深入到每个部门当中,并将理念贯彻到日常经营活动中,通过普及预算管理保证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稳定性与科学性。

(三)内外部审计相结合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要成立内审机构,将内审机构有效融入到企业整体管理流程中,并保持其独立,即人员和审计行为的独立性。内审的范围需要通过内审工作领域对其进行扩展,进而融入单位内部所有的财务行为以及经营行为,提升该工作自身有效性。为了保证该工作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从外界引入适应单位发展的机制。最为理想的目标就是内部审计为主,外部审计仅用作配合内部审计来完成工作。

(四)规范投资,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

从笔者所在单位的投资融资活动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通过自有资金的合理运营来满足单位发展的需求。而且想要从根本上减少财务管理工作以及会计核算工作重合的问题,就必须要从改革会计核算的角度入手,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财务风险最低化,保证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行安全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树立起正确的、适合单位实际情况的理财观念,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起适合单位特点的财务管理制度及体系,保证在不碰触国家和单位内部“红线”的基础下,进行合理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收益,降低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财务收支论文篇3

关键词:公共财政;国民核算;财政收支;公共产品;社会劳动价值论

19*年初,财政部部长*明确宣布,我国将在近几年内初步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但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理论界却存在很大的分歧。笔者认为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把公共财政等同于国家财政。因为作为计划经济产物的国家财政强调凭借国家的公共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并进行再分配,容易导致财政决策依赖于国家意志和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误会,这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相矛盾。二是把公共财政与西方的公共需求财政相提并论。这是因为公共需求财政强调需求的一面,疏忽了需求与可能的关系,对公共需求没有制约,就使财政理论本身存在不够完备的缺陷。相比之下,本文认为建立在社会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财政理论①,更符合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科学内涵,下面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分析和阐明。

一、国民核算大改革对财政收支性质的重大影响

国民核算是以社会再生产为核算对象的宏观核算。但是,我国原先采用的MPS核算体系所界定的生产范围仅限于物质生产,它用于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量指标。因为它只能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不能反映非物质的生产,因而也就不能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体规模。这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健康地发展尤为不利。鉴于此,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对国民核算实施了重大改革,采用了以SNA为基础的新国民核算体系,将生产范围从物质生产扩大到非物质生产,包括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并对其计算了产值。由于生产范围的扩大,分配范围、消费范围和投资范围也相应地扩大,因而对财政理论,首先是对财政收支性质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生产范围的扩大,国家管理、国防治安、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以及众多的服务事业单位统统被列为生产部门,向社会各界提供公共服务。对生产部门提供的服务应该得到相应报酬,对于生产部门则应算作中间消耗C,但很多报酬不直接支付,只能通过财政部门转拨给公共部门作再生产之用。税收是剩余价值m的组成部分,致使剩余价值m之中存在非剩余价值mc。mc属于中间消耗,对mc的分配自然属于中间消耗C的补偿。可见,由于生产范围的扩大,财政分配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相当一部分与生产费用直接联系在一起了。

过去,我国传统财政理论坚持物质生产的观点,否定公共服务部门的生产性质,所有服务部门包括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国家管理等都没有初次分配,自然会得出税收是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取得的财政收入,支出则是对政府等社会管理部门的活动的货币支付。现在情况不同了,承认了非物质生产也是生产,税收的相当部分是对过去公共服务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价值补偿,财政支出则是对未来公共服务部门的生产投入。财政收支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变化导源于改革开放、国民核算大改革和第三产业大发展。一句话,改革开放推动了财政理论的发展。

既如此,公共财政就不是家计财政。财政理论研究就不能就财政论财政,或者仅仅考察社会福利、公共需求、国家凭权力分配国民收入等等,而是把财政收支立足于发展生产,建立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为生产创造更好的条件上。生产发展,财源扩大,从而使财政工作负有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优化资源配置。

二、财政收支应为社会再生产创造更好的软硬环境和条件

财政收支与社会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财政收支要发挥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为社会生产提供更好的软硬环境和条件,就要做到:

(一)充分利用税率杠杆,调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率提高,财政收入增加,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收入减少。经济繁荣时期,采用增税政策,防止投资膨胀。经济衰减时期,则采用减税政策,促进生产投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通过免税增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老企业技术改造,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对不发达地区,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或财政补贴,调节地区平衡发展。对于同一行业的生产单位采用累进税制,实现公平税负,促进企业的平等竞争。

(二)保持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判断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否合适的标准因不同财政理论而不同,西方财政学以居民对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选择的价格均衡为标准,国家财政论则以需要与可能的均衡为判断标准。我们认为财政收入归根结底来源于生产,自然应以是否促进社会生产顺利发展为标准。社会大生产,三次产业既分工又协作,要求三次产业比例协调,作为第三产业的公共产品部门也应保持适当的比例,参与社会分工和协作。当前,我国财政比重严重偏低,而我国在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发展落后,资金短缺。说明当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极不合理,应调高其比重。

(三)财政支出应以促进公共服务结构优化为原则。财政支出表面上是对资金进行分配,实际上是对物资和人力进行分配,向社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内容多种多样,除了国家管理和国防治安等行政外,还有其它种种服务,如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城乡交通管理服务等等。财政支出要处理好两个比例:一是居民服务与生产服务的比例;二是以上两大类服务内部的结构比例,以适应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不同时期的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和结构变化。为社会生产、居民生活提供更好的硬软环境。

三、需要进一步认识的几个财政理论问题

从国家财政到公共财政,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明显的不同,有许多问题仍存在争议,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并予以认真回答,有助于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有助于对公共财政的进一步理解。

(一)财政不仅仅是一种分配行为。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财政理论一直坚持物质生产的观点,不承认服务也是生产,自然得出财政只是对剩余价值的分配,属于再分配范畴的结论。计划经济时期,个人和企业都是作为政府的附属物存在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问题主要通过政府计划的途径来解决,财政部门只是围绕政府计划来筹集资金、分配资金,这时期的财政只能起到筹集资金、供给资金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生产范围扩大了,政府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都是生产单位,在市场经济中,如同企业和个人一样,都是身份相等的市场活动主体。国家依靠提供公共服务取得收入。企业和个人交了税,就有权要求政府提供优质服务,这时财政就担负了更大的责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争取以最少的投入生产最多的公共产品。

(二)不能将公共产品与公用事业、转移性质的公共福利相混淆。进一步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对于财政支出的结构优化有重要意义。公用事业一般指邮电、通讯、电力、煤气和自来水业。他们很多都是由国家组织或经营,有的还实行国家补贴,与公字联系,故称公用事业,但不同于公共产品。因为享用公用事业,无论是电、煤气、水或邮政、电讯、服务等都是直接付费,与一般商品和劳动力购买大致相似,用不用自便。另外,公共产品不论是城乡交通、公费医疗、文化馆场等很多都具有福利性质,是为生产、为居民提供的各种公共福利。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但必须是公共产品部门的劳动成果。而现代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障,其中相当部分为各种福利付款和种种费用减免,这种属于社会义务的各种转移支付,如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的各种补助,不论是现金支付或购物相赠,其经费都来源于企业和个人的缴纳,并构成居民的公共福利,但未经公共产品部门的加工,不算生产成果,所以不论其物质形态还是价值形态,都不能列入公共产品总值之中。

(三)财政学与政治学的关系不能绝对化。坚持财政分配是上层建筑的观点认为,财政是国家运用权力,无偿地、强制地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税收被用于维护国家的统治制度。可见,这种观点源自于对国家范畴的认识。现在,生产范围扩大了,国家、军队、警察都列为生产范围,归于经济基础,政府通过财政分配参与社会资源分配,与企业和个人的资源配置活动没有什么不同。提出这一点可能会引起更多、更大的非议。但是,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哪个时期,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不需要国家的管理和军队、警察提供大量的安全保障服务呢?当然,财政作为政治程序直接安排和操作的活动,它又与政府的具体政治制度和规则密不可分,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体现政府的政治主张和意图,自然属于上层建筑,并对财政收支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四、社会劳动价值论应该成为公共财政研究的基础性理论

确认公共产品,是以确认第三产业为前提条件的。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部门生产的成果,它与一般产品的差别,只是在于它是公共产出和公共消费,私人不能占有,也不能排斥他人消费。这表明公共产品同样是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但是,我国经济学界至今仍坚持物质生产观点,导致财政理论研究出现逻辑矛盾,原因就在于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存在误解。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人类劳动才创造价值,这是理论的核心。物质生产是劳动,第三产业以服务为主要内容,也是劳动,同样创造价值。那么,我国经济学界为何仍然坚持只有物质生产才创造价值呢?原因有二:一是源于马克思提出的“物质生产部门”。在这里要弄清楚,马克思是在19世纪第三产业规模很小,还不能以一个独立产业出现的情况下提出“物质生产”概念的。在当今,第三产业普遍得到迅速发展,在经济发达国家,其产值和劳动力的比重已达到60%70%以上。二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第三产业的产值过小而被忽视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重大国策之一,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上升到35%左右,现在再也不能对第三产业的生产视而不见了。

现在,我国新国民核算体系扩大了生产范围,就是承认了第三产业创造价值。一、二、三产业劳动合称为社会劳动,也就是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社会劳动价值论是基于改革开放,基于生产范围扩大,基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所形成的理论创新,它推动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因此,社会劳动价值论自然应成为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基础性理论。

只有站在社会劳动价值论的立场上,才能确认财政分配的剩余价值m之中存在非剩余价值mc,进一步明确财政与生产的关系,理解公共财政的真正含义。

——————————

财务收支论文篇4

关键词:财政不平衡;收支结构;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011-05

引言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是用于满足地方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其平衡问题的探讨一直是公共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的三个阶段,即“统收统支”、“分灶吃饭”、“分税制”,地方政府收支平衡状况表现差异性。

学者们分别从收入结构和支出结构角度分析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状况,已有文献对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地方财政收支是否平衡和原因分析、收支结构在地区间是否平衡以及各自对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徐涛(2011),张伦俊、陆建华(2001),李永友、丛树海(2005),王军平(2005),申嫦娥(2006),林颖(2009),陈志勇(2005),张明喜,(2007))。鲜有文献对地方政府收支结构对收支平衡的解释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解释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

本文旨在研究地区间财政收支不平衡和收支结构对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地区财政收支分配差异对扩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否会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为政府从地区间财政收支结构出发,平衡财政收支,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提供新的视角。

一、理论分析框架

财政平衡,即财政均等化(Fiscal Equalization)是指具有相似状况,每个人从公共产品获得的回报与所承担的税负都相等,即要求无论居民位居何处,均能享用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Jeff Petchey,Sophia Levtchenkova,2004)。换言之,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相匹配。

根据瓦格纳法则,财政支出的发展趋势是扩张的,即公共支出的增长表现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表现为图1 。

20世纪60年代初Peacock and Wiseman在瓦格纳原则基础上提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公民所容忍的税收水平是财政支出规模的约束条件,当外部冲突暴发时,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财政支出的比重会增加。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用经济发展阶段解释财政增长的原因,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是不同的。

本文从税收理论来分析税收的发展规律。税收追求兼顾公平与效率,在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下,税收还应体现中性特质,即一方面尽可能不带来外部负效应,另一方面不能干扰市场机制正常运行。基于税收原则和中性物质,税收发展规律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拉弗曲线和马斯顿的经济分析体现了不同国家税负状况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且不同地区,税负对地方政府财政平衡的影响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差异。拉弗曲线表现了税率、税收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税率为横坐标,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为纵坐标,税率从O到B的数值为0到100%。当税率在OC区间变化时,税率越高,税收越高;当税率超过C点,从税收的供给角度来讲,纳税人因税负太重而工作意愿减弱,直至B点,无人愿意工作和投资。阴影区域则为税负太重而导致的税收收入的减少。

根据财政收支理论与已有文献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1)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能力能否满足财政支出需求,即财政是否平衡?(2)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对财政不平衡度的贡献如何?(3)如果财政收支结构差异是造成财政不平衡差异的因素,那么财政不平衡通过财政收支结构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力度如何?

二、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选择

根据相关文献与理论研究,针对本文提出的三个问题,本文拟运用以下测算方法与模型。

1.地区间财政收支平衡分析

Hunter(1974)提出的财政不平衡度计算公式为1减地方财政收入中来自中央转移支付的比重,为了能够正向地反映财政不平衡度的大小,我们将财政不平衡度的计算公式调整为以下形式:

财政不平衡度=1-(一般预算收入/一般预算支出)

运用变异系数度量地区间财政不平衡度差异。

2.财政收支结构对财政收支不平衡的贡献度和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分析

本文构建财政收支不平衡度(D)、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E)两者分别与一般公共服务(X1)、教育(X2)、科学技术(X3)、文化体育与传媒(X4)、社会保障和就业(X5)、医疗卫生(X6)、环境保护(X7)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一般预算收入(X8)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采用混合面板数据,利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出回归系数显著的自变量,以求解筛选出的自变量对财政收支不平衡度的贡献度,以及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模型公式分别如下:

D=αiXi+ε

ε表示随机误差项。Xk如果在逐步回归的过程中,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则令αk=0。

E=βiXi+ε

同上,如果在逐步回归的过程中,Xk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则令βk=0。

(二)样本选择

1.区域划分

按经济带划分地区,中国通常被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如表1所示)。三大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显著差异,且地区间财政状况也表现出不同。本文按东部、中部和西部财政收支状况,分析地区间财政收支平衡问题。

2.数据来源

鉴于1994年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实施,为保证数据平稳性,本文选取从1995—201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财政收支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本文数据来源于1995—2011年《各省财政年鉴》。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地区间的财政收支平衡

根据财政收支不平衡度测算方法得到东部、中部和西部财政不平衡度的结果。从图3的计算结果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财政收支不平衡现象普遍存在,且中部和西部地区尤为明显。

具体来说,东部地区的财政不平衡度最低,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高。再从地区间财政不平衡度发展趋势来看,自1995—2011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财政不平衡度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中部、西部地区财政不平衡度分别从1995年的39.25%和58.17%上升为2011年的57.67%和65.63%;东部地区的财政不平衡度从1995年以来一直低于30%,并且呈下降态势,到2011年,东部财政不平衡度仅为18.99%。

(二)财政收支结构对财政收支不平衡度的贡献分析

本文选用最近五年面板数据,运用Eviews软件,通过逐步回归法筛选自变量最优子集的方法,对东部、中部和西部财政收支结构对财政收支不平衡度的贡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1.财政收入结构对财政收支不平衡度的贡献

从表2的回归结果来看,宏关税负差异对财政不平衡的贡献度为正1.1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税负差异是造成地区间财政不平衡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2001—2011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宏观税负与其生产总值来看也反映出税负是造成财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表3所示)。

2001—2011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平均宏观税负为8.44%、6.42%和7.72%,三大地区分别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8.59%、23.69%和17.72%。东部产值高但税负较低,西部产值低但税负较高。

2.财政支出结构对财政收支平衡的贡献度

本文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主要关注的是关键性的财政支出,即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科学技术、保障和就业和医疗卫生。

具体从上页表2的回归结果来看,一般公共服务在西部地区是缩小财政不平衡的根本因素,对财政不平衡的贡献为负。东部地区教育支出为正,加剧财政不平衡差异,而西部教育支出为负,缩小财政不平衡差异。科学技术支出总体上缩小财政不平衡差异,东部科学技术支出对缩小财政不平衡差异的贡献小于西部科学技术支出对财政不平衡差异的贡献。社会保障支出对财政不平衡差异的贡献为正,对财政收支平衡的影响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医疗卫生支出对财政不平衡差异的贡献为正,虽然东部、中部和西部在医疗支出对财政不平衡各自贡献不显著,但总体是显著的,表现为该项支出是造成财政不平衡差异的原因之一。

(三)收支不平衡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

同样,基于东部、中部和西部财政收支结构视角,分析财政收支不平衡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力度,结果(如表4所示)。

1.财政收入结构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

从表4的回归结果来看,宏关税负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度为正,表明税负差异是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其中,东部税负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为正,说明东部税负差异是造成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西部税负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为负,西部税负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起到一定的作用。

2.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

从表4的回归结果来看,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为正,表明公共服务支出差异是造成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地区间教育支出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解释显著为正,表明教育支出差异会对经济发展差异产生影响。科学技术支出总体上缩小经济发展差异,东部科学技术支出对缩小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小于西部科学技术支出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这一现象体现了科学技术支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为正,东部最为显著。医疗卫生支出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并不显著,但东部医疗卫生支出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显著为负,医疗卫生在东部地区内是缩小地区内差异的原因之一。

结论

本文分别不同地区财政不平衡度进行测算,并分析财政收支结构对财政收支不平衡的贡献度,以及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研究结果表明:(1)地区间财政收支不平衡现象较为显著,且呈扩大趋势;(2)地区间收支结构不同对财政收支不平衡的贡献度有着显著差异;(3)财政收支结构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财政不平衡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

因此,基于财政支出与税收收入理论,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有利于实现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发展,同时对缩小经济发展差异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涛.分税制下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实证分析——基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J].经济视角,2011,(10).

[2] 张伦俊,陆建华.地区税收负担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分析[J].统计研究,2001,(9).

[3] 永友,丛树海.中国地区税负差异与地区经济差异—— 一个横截面时间序列方法[J].财经问题研究,2005,(9).

[4] 王军平.关于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8).

[5] 申嫦娥.中国地区间税负差异原因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6,(11).

[6] 林颖.中国区域间税负差异原因的实证分析[J].税务研究,2009,(8).

[7] 陈志勇.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8).

[8] 张明喜.中国地方财政支出对区域差距的影响[J].税务与经济,2007,(3).

[9] Jeff Petchey & Sophia Levtchenkova.Fiscal Capacity Equalization and Economic Efficiency[J].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财务收支论文篇5

[关键词]财政外溢;地方公共服务提供;教育

[中图分类号] F810.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4-0049-05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公共财政框架下教育财政制度研究》(05JZD00033)阶段性成果之一。同时本研究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2007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

一、引 言

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占国家总的财政支出的比例很高,2005年为74.0%,2006年为75.3%,2007年达到了76.9%,绝大多数公共服务由地方财政提供资金,因此研究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行为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关于地方公共服务提供的分析基本上都是在财政分权框架下展开,但存在两种分野较大的流派,一种是以财政竞争为内核的分权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地方之间财政竞争是决定公共服务提供结构的关键机制,地方财政支出会偏向有益于流动性要素的公共服务,另一种是以委托为内核的分权理论,认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激励契约是决定公共服务提供结构的关键机制,地方财政支出会偏向政绩明显且具有生产性质的公共服务。但遗憾的是,这两派理论都只是抓住了中国财政经济体制的一个方面,一个强调财经分权,一个强调政治集权,事实上中国是政治集权与财经分权的结合体。更为显著的缺憾是,在分析地方公共服务提供上,两派理论都较少考虑财政外溢的情形。本文尝试应用多任务分析框架,考虑财政外溢情形,分析我国地方公共服务的提供及其最优激励契约。本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当大规模的人口城乡流动和跨区域流动持续相当长时间时,即存在显著的人力资本公共投资导致财政外溢的情况下,财政支出不但不会偏向提供有益于流动性较强的劳动要素上,而且会系统地扭曲和削减,这与传统的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一些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国在公共教育服务提供上实行“分级办学,地方为主”的体制,教育是地方政府提供的重要公共服务。由于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教育支出成为产生地方财政外溢的主要来源,因此本文选取公共教育服务作为主要分析参照,并对教育服务提供中的地方政府行为作为理论分析的经验检验。

二、文献回顾

Samuelson(1954)认为,在公共产品的支出水平上不存在“市场解”,因而和私人部门相比,在公共服务提供中没有实现最优配置的机制。[1]然而,Tiebout(1956)指出,Musgtave和Samuelson的隐含假定是,公共服务是由中央政府来提供的,现实中,更多的公共服务是由地方政府来提供,如教育、警察、消防、卫生和法院等。在地方政府这一层次上,通过“以脚投票”迫使地方政府之间相互竞争的机制,公共服务的提供可以达到最优的水平。因此,Tiebout给出结论,作为对居民偏好的反映,地方政府代表了一个在公共产品配置上不逊色于私人部门的部门。[2]但是,与Tiebout对地方公共服务提供乐观的结论相比,财政竞争理论的发展得出了令人担忧的观点。由于公共服务的经济功能有很大的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所有公共服务的最优提供。Keen和Marchand(1997)分析了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竞争与地方公共支出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在存在要素流动的情况下,地方支出会过多地提供服务于流动性较强的资本要素的公共投入,而过少地提供服务于流动性较弱的劳动要素的公共产品。从福利角度来看,这种公共支出结构是没有效率的。[3]

然而,以财政竞争为内核的文献的分析框架有两个特点:第一,其假设的背景政体是联邦体制,地方政府是民选政府或者是仁慈型政府,其目标是最大化代表性居民的福利;第二,假设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没有外溢性,即收益内化于辖区内部。虽然,Tiebout(1956)的经典文章考虑到了地方提供公共服务的收益外溢问题,但他认为可以采取辖区合并来解决。这种观点对于复杂的公共服务类别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许多公共服务并不能靠简单的辖区合并来解决,尤其是省与省之间的财政外溢问题。由于这两个特点,上述理论应用于我国现实显然有不妥之处,第一,我国的财政分权的政体背景是单一集权体制,而非联邦体制;第二,我国的地方政府并非直接民选政府,其目标也很难说是最大化代表性居民的效用;第三,我国处于转型时期,由于产业分布的原因,人口大规模的城乡迁移和跨区域迁移方兴未艾,地方政府在增进人力资本方面财政支出外溢性十分显著。因此,在考察我国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时,必须考虑我国单一集权体制的制度背景和地方财政外溢。

关于中国的政府体制与激励结构分析,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二代联邦财政主义。Xu和Qian(1993)认为,中国的政府结构等多地体现出“M”型结构的特征,按我国通俗的讲法,相对于“条条”结构来讲,“块块”结构的特征更为明显。[4]“M”组织结构在经济发展的激励上面,其信息结构更有效率,可以有效地监督作为人的地方政府的努力行为(Maskin, Qian和Xu, 2000)。[5]这种政府结构,可以有效地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在向上负责和以经济绩效为考核指标的官员晋升体制下,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而竞相开展“标尺竞争”(Li 和 Zhou, 2005)。[6]然而,地方政府之间“标尺竞争”对经济发展有效,对公共服务的提供却未必有效,原因在于像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产出很不容易测量。地方政府表现出忽视中央政府不易监测的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提供的倾向(傅勇、张晏,2007)。[7]尤其是郑磊(2008)的研究,更是细致而深入地证实了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之间竞争导致的对教育支出的负面影响。[8]

对于地方政府竞争导致对文教卫生等服务投入的忽视的实证研究正在逐步前进,但这些实证分析多数仍停留在联邦体制和没有财政外溢的假设上。正如上文已经指出的,这个假设在应用于我国的地方公共服务提供时,有三个显著的不妥之处。因而,如何依据我国单一集权的政体背景、财政外溢的现实以及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提供体制等构建理论体系,分析影响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行为,以及相应的最优激励契约,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鉴于财政支出项目的多样性,本文借鉴Holmstrom和 Milgrom(1991)的多任务委托模型作为分析框架[9],并结合Holmstrom和Milgrom(1979,1982)关于不可观测和团队工作情况下的道德风险行为的思想[10][11],提供一个完整的分析在财政外溢下地方公共服务提供的理论模型,考察基于我国现实的最优契约,并进行初步的经验分析。

三、理论模型

假设有两级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是委托人,地方政府是人。这种假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性。这里的两级政府也可以解释为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中央政府委托地方政府执行多种任务。这些任务共有I种,可以分为两类,前m类是经济活动,或者提供诱致和促进经济活动的公共产品,如兴办企业,修建道路和大型水利工程、平整土地,绿化城市环境、修建高尔夫球场等,后(I-m)类是社会活动,或者是提供与生产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公共服务,如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公共图书馆,改善低收入阶层生活状况,军属优抚,完善失业、医疗保险,乡村文化建设等。目前,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辖区内的经济产值的主要税收收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分成,如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收入所得税等。这种体制下,除获得中央据其经济绩效提供的报酬如晋升之外,地方政府对自身的经济活动的成果本身有一定的分享权。此时,地方政府的期望效用的形式为,

u(CE)=E{u[t(q1,q2)-C(q1,q2)+μTτq1}(15)

其中,报酬函数t采取线性形式,C(・)为地方政府努力成本函数,严格凸,q1=1+ε1,是前m类任务的产出信号,q2=2+ε2是后(I-m)类任务的产出信号,ε是随机向量,服从正态分布,εi均值为零,方差为σ2,向量ε的协方差矩阵为Ω。τ代表对地方政府辖区内经济活动及其产出征税的税率,为了简化分析,假定税率是统一的,τ可以理解为外生给定的宏观税负。2005年的国家财政收入中,增值税收入占37.5%,企业所得税占18.6%,营业税收入占14.7%,三者共占财政收入的70.8%,可以说,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与辖区内经济活动。 为每项税收的中央和地方分成比例。每项税收的分成比例实质上是相对应的经济活动上的激励强度,对地方政府在每项经济活动上的努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分税制本质上是赋予地方政府对财政收入的剩余控制权,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改革,发展当地经济提供财政激励。

命题1:分税制财政体制下,给定中央政府对各项任务相同的激励强度,地方政府会对经济活动分配的努力较大,而对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分配的努力较少。

证明:为分析简化,仍然各项努力的信号误差相互独立,即当i≠j,Cov(εi,εj)=0。此时,地方政府的确定性等价报酬为,CE=β+αq1+αq2-C

(q1,q2)+μTτq1-rα1+μτα2∑100∑2 α1+μτα2(1)

如果契约(β,α1,e1,α2,e2,μ)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的可行激励契约,则(α1,e1,α2,α2,μ)一定满足最大化联合剩余。此优化问题可以表述为, B(e1,e2)-C(e1,e2)-rα1+μτα2 ∑100∑2 α1+μτα2

s.t.

e1,e2∈arg maxα1+μτα2e1e2-C(e1,e2)(2)

(1)式是激励相容约束条件。由(2)式可得,

(α1h+μhτ)h=Ch,h=1,…,m(3)

(α2kk=Ck,k=m+1,…,I(4)

根据(3)、(4)两式,可知,如果中央政府对两类任务提供相同的激励报酬,也即给两种任务给予相同的报酬权重,α1h=α2k,给定h=k,只要地方政府的税收分成比例为正,就有Ch>Ck。C(・)严格凸,可知,eh>ek。

假设ij=0的情况,可设α=αα2,其中α=α1+μτ,得出,

α1h+μhτ =1+rChjσ2Bh(5)

α2k=1+rCkjσ2Bk(6)

由(5)式和(6)式可知,如果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和公共服务同样重视的话,其他条件对称,则最优的契约应该是对公共服务的激励强度高于对经济活动的激励强度。

命题二:当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尤其是其教育财政投入存在财政外溢时,对地方政府最优的激励契约是,在具有财政外溢的任务上给予更多的报酬和激励,而且激励强度要高于没有外溢时最优的激励强度,否则地方政府会系统地减少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和努力,严重背离国家整体利益。

证明:地方教育投资外溢包括横向外溢和纵向外溢,横向外溢主要产生于大规模的人口城乡流动和跨区域流动,纵向外溢主要产生与教育周期与官员任期的不一致。但是,中央政府作为对全国负责的最高一级政府,享有疆域内整体的教育投资收益,横向的财政外溢自然被内在化了;作为执政党,由于要为党的执政声誉负责,因此纵向的财政外溢也被内在化了。所以地方投资基础教育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是受益的,只是对地方政府没有太多的利益,只是这种投资和努力仅在上级政府观察到地方政府的教育成绩时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者是在仕途晋升方面的积分。

此时联合剩余最大化问题可表述如下,

B(e1,e2)-δP(e2)-C(e1,e2)-rα1+μτα2 ∑100∑2 α1+μτα2(7)

约束条件为:

e1,e2∈arg maxα1+μτα2e1e2-C(e1,e2)(8)

其中P(e2)为教育等公共服务对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为折现因子。

求解此优化问题,可得,

α=1+rChjσ2Bh-μhτ(9)

α=1+rChjσ2Bk+1+rChjσ2δPk(10)

考虑到对称性,即1+rChjσ2Bh=1+rCkjσ2Bk,综合(5)式、(6)式、(9)式和(10)式可知,α>α2k>α=α1h。

四、经验分析

根据上文的理论分析,可以认为地方政府在教育等公共服务提供上面,有系统地扭曲和削减的倾向。然而,在现实中,地方政府是否真的这样做了?为了检验上面的理论,我们选取普通高中教育投入作为实证检验的主要材料。数据主要来自各省政府文件、《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7》、《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财政年鉴2007》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选取高中教育投入,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普通高中教育虽然是地方政府提供的主要公共服务之一,但它不属于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刚性较小,地方政府的在高中教育经费投入上具有机动空间,其负但可以转嫁到居民身上;第二,高中教育绩效不易监测,原因是,高等教育招生是按省而不是按全国统一的分数线来分配名额,因此,省与省之间没有不存在标尺竞争;第三,高中毕业生不论是考上大学还是没有考上大学的,其城乡流动性和跨区域的流动性都很强,可以认为,地方政府在提供高中教育服务上具有显著的财政外溢。普通高中教育的这三个现实特征是较为契合上文的理论假设的。根据各地区教育厅、财政厅和物价局的文件,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普通高中的择校费最高收取上限都有明确的规定,如上海为4万元,江西是3万元,云南是2.4万元。具体见表1。虽然实际执行上,许多优质高中仍然进行违规操作,收费高于省里上限规定,但上限规定仍然代表着省政府的一种酌量。

表1. 各地区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经费与择校费(单位:元)

从各省的择校费数据来看,其离散程度并不是很大,单独考察择校费的意义并不大。但是,如果把择校费作为私人教育投入,预算内经费作为公共教育投入,两者之间的比例却有丰富的意蕴。择校费与生均预算内经费之间的比例可以视为地方政府对高中教育服务提供的努力程度。择校费比例越高,则说明地方政府向居民转嫁财政负担越多,地方财政对高中教育服务提供的努力程度越低。

为了分析影响择校费比例(hschfr,)的因素,我们构建六个回归模型,重点考察财政外溢对地方政府在高中教育服务提供上的影响,回归模型中对择校费比例取对数,财政外溢的指标是流出人口比例(trnspr),同时考察财政收入(pfscr)、财政赤字(defr)、人均收入(pgdp)以及高中入学率(henr)等因素的作用。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中可以得出一下认识。

第一,流出人口比例的系数在六个模型中均为正,而且在其中的4个模型中,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人口流动导致的财政外溢显著地影响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行为,流出人口的比例越大,即财政外溢越大,则地方的择校费比例越大,教育财政负担转嫁越多,本身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则越少。从模型(13)中的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流动人口比例的二次项系数呈负值,表明财政外溢对地方财政性教育支出的负面影响具有递减效应,原因可能是基础教育支出更多地受预算控制,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地方政府削减的空间仍然有限。

第二,财政收入在(16)和(17)两个模型中的系数均为负数,而且一个在0.05的水平上显著,一个在0.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了一个地方的财政实力越雄厚,政府越不必将财政负担转嫁给居民。

第三,通过模型(17)可以看出,控制其他因素后,人均GDP的系数为正数,且在0.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一个地方的人均收入越高,地方政府会认为居民承受能力较强,则转嫁财政负担的倾向会越大。由于一些地区政府要对高中择校费按一定比例提成,所以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政府根据居民收入通过优质教育进行敛财的倾向。

第四,财政赤字比例在四个模型中系数均为负数,模型(13)中在0.05的水平上显著,其余三个模型均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这与我们预期的有一定的出入。经验分析结果显示,财政赤字比例越高,择校费比例越低。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地方政府过度信贷举债首要原因是地方经济超速增长导致城市建设资金需求急增,但地方政府通过举债对基建进行融资而不动用财政资金或者预算内资金,才能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而那些靠占用财政资金甚至挤占预算内资金为经济发展融资的地方政府,却更多地削减教育支出,转嫁教育财政负担。

第五,高中入学率这个指标的系数在五个模型中都为负数,在模型(14)中以0.01的水平显著,在模型(15)中以0.05的水平显著,这说明高中入学率越高,择校费越低,而高中入学率越低,则择校费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中教育的垄断程度是地方政府转嫁教育财政负担的一个筹码,垄断程度越高,则转嫁的幅度越大,地方政府削减教育支出的可能性也越大。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我国的政治集权和财经分权的政府间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地方政府的行为及其支出结构。作为多任务人的地方政府,它们在这种组织结构和信息结构中,倾向于系统地偏好经济类活动的支出,而忽视社会民生类公共服务的支出。我国人口大规模的城乡和跨区域迁移,使得教育等增进人力资本类的财政支出外溢十分显著,地方政府在可能的范围内会更进一步地削减教育支出,尤其是在可以合法转嫁财政负担的非义务教育领域。本文的理论分析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初步的经验分析也印证了地方政府尽其所能在削减公共教育服务的开支,并向居民转嫁。地方政府系统地忽视社会民生类公共服务的提供,是符合地方政府理性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多任务人,地方政府在分配自己的努力时,会偏向容易干出政绩而且指标较硬的经济类活动,而忽视产出不明显绩效不已测量的社会民生类公共服务,文教卫生即是这类公共服务;第二,作为财经分权体制下财政收入的剩余索取者,地方政府在分配自己的努力时,会偏好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支出,而忽视没有直接经济产出但却有显著的财政外溢的公共服务支出,其中基础教育就是典型的这类公共服务。

在对地方政府行为分析时,本文分析了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最优的契约结构,其中有两点结论在未来的政策上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第一,对于产出难以测量和产出较为明显的两类任务,中央政府的最优策略是,加大对产出难以测量的任务的激励强度,同时降低产出明显的任务的激励强度,逐步淡化经济发展类任务的激励,使地方政府逐渐退出强烈介入经济活动的角色,归复和承担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公共服务职能;第二,对于财政外溢较为明显的任务,中央政府的最优策略是,承担起这类公共服务的资金提供者的部分角色,加强专项而不是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在这方面,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大对各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由于大规模的人口跨区域迁移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期,地方教育支出的财政外溢短时期内无法改变。因此,从长远来看,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大部分责任应由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分项目按比例进行承担。

[参考文献]

[1]傅 勇, 张 晏. 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 [J]. 管理世界, 2007, (3): 4-22.

[2]郑 磊. 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公共支出结构――政府教育支出比重的影响因素分析 [J]. 经济科学, 2008, (1): 28-40.

[3]Blanchard, Olivier., Shlefer, Anurei. Federalism with and withoutPolitical Centralization: China versus Russia. IMF Staff Papers,2001, 48, (4): 171-179.

[4]Holmstrom, Bengt. Moral Hazard and Observability [J]. Bell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 10, (1): 74-91.

[5]Holmstrom, Bengt. Moral Hazard in Teams [J]. Bell Journal ofEconomics,1982,13, (2):324-340.

[6]Holmstrom, Bengt., Milgrom, Paul. Multitask Principal-AgentAnalyses: Incentive Contracts, Asset Ownership, and Job Design[J].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1991, Vol. 7,Special Issue,. 24-52.

[7]Keen, Michael., Marchand, Maurice. Fiscal Competition and thePattern of Public Spending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7, (66): 33-53.

[8]Li, Hongbin and Zhou, Li-an, 2005, “Political Turnover andEconomic Performance: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 [J], Journalof Public Economics, Vol.89, PP1743-1762.

[9]Maskin, Eric., Yingyi Qian, Chenggang Xu. Incentives, Information,and Organization Form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0, 67, (2): 359-378.

[10]Samuelson, Paul. A.,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Nov., 1954, (4): 387-389.

[11]Shultz, T 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AmericanEconomic Review,1961,51, (1): 1-17.

[12]Tiebout, C.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 [J].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 Oct., 1956, (5): 416-424.

[13]Yingyi, Qian, Chenggang, Xu. Why China's Economic ReformsDiffer: The M-form Hierarchy and Entry/Expansion of the Non-State Sector [J]. The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1(2), 1993.135-170.

Public Service Provision by Local Governments under Fiscal Externalities――the Case of Education

Zong Xiaohua,Zhao Jiazha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财务收支论文篇6

【关键词】 模糊评价; 财务风险; 预警模型

一、引言

财务风险是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高校财务风险是高校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债务风险。目前高校对财务风险预警分析主要有三种方法:判别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这三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动态流量分析和理论指导。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应将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提高预警准确度,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正好具备这种优点,可以对财务风险状况作出全面评价。本文拟借助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构建高校财务预警模型,以有效预测财务风险,防范高校财务危机。

二、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是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L.AZdah教授于1965年提出的,模糊综合评价是综合事物的多种属性和各种因素影响而作出的总体评判,它应用了模糊数学变化原理,具有模糊性、定量性和层次性的特征。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是以关键影响因素为着手点,确定被评价对象若干等级的评价集合和指标权重,对各指标作出模糊评价,确定隶属函数,形成判断矩阵,将其与权重矩阵进行模糊运算,得到定量综合评价结果。模糊综合评价通过各项评价指标衡量评价对象,建立评价标准等级,对评价值评分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按模糊数学的隶属原则进行指标取值量化。

模糊理论是处理模糊性的一种不确定性数学理论,由于高校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评价困难的特点,将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应用于风险预警分析中,通过模糊性数学模型,运用科学评价手段,结合矩阵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可以为高校领导层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

三、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模糊评价的核心问题是对多指标进行综合处理,建立指标分级体系,以确保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本文根据高校发展的特点,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从高校偿债能力、支付能力、财务资金管理能力三方面提出了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运用5个预警指标综合反映高校财务风险大小和财务危机程度,有效地监控高校财务状况。

1.债务负担率u1=年末债务总额/当年总收入

该指标可以直接衡量学校偿还债务的能力、承担财务风险的程度。指标值越高,债务压力越大,财务风险越大。

2.现实支付比率u2=(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月平均支出额

现实支付比率u2反映学校财务潜力,指标值越高,财务风险越小。

3.支出收入比率u3=总支出/总收入

支出收入比率u3反映学校财务运营情况,分析学校当年预算支出的平衡关系,是反映学校隐性负债状况的重要指标。指标值>1,说明学校该年度出现赤字,动用了历年结余弥补赤字,财务运转出现困难。指标值≤1,说明学校财务运转正常。

4.自有净资金占货币资金比率u4=(年末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年末专用基金-留本基金)/(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

该指标比率u4比重越大,表明学校可支配的自有资金越多,财务风险越小;反之,当该指标值小到一定程度时,则表明学校财务有了潜在的危险。在财务状况较稳定的情况下,该指标值通常在54%至60%之间。

5.自有资金动用比率u5=(应收及暂付款中非正常周转垫款+年末对外投资+借出款)/(年末事业基金+年末专用基金-留本基金)

自有资金动用比率u5应在100%内,根据相关理论分析,为了保证自有资金动用的安全限度,比率u5值一般不要超过20%。

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模糊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1.构造判断矩阵

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体系后,根据上下层次之间的隶属关系,构造判断矩阵。即以上一层某元素为准则,它对下一层各元素有支配关系,通过两两成对比较该层各元素对上一层元素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其方法一般采用表1中的标度法。

设对于某一准则X,几个比较元素构成了一个两两判断矩阵:

U=(uij)n*n

式中uij为元素ui与uj相对于X的重要性的比例标度,bij=1。

2.一致性检验

由于判断矩阵是人为赋予的,故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评价判断矩阵的可靠性。其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随机一致性指标CI

式中: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

(2)计算一致性比率CR

CR=CI/RI

式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由表2可查得。

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当CR>0.1时,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

3.权重的组合计算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将定量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这种方法评价过程简单,评价时间短,能在短期内提高预测的精确度。通过判断矩阵计算得出各元素相对重要度后建立权重向量,计算上述指标在目标U中的比重,结果见表3。

(二)模型的构建

1.确定评价因素集和评语集

本文构建的高校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选取5个预警指标:债务负担率、现实支付比率、支出收入比率、自有净资金占货币资金比率和自有资金动用比率。因此:

评价指标集即因素集为U={u1,u2,u3,u4,u5}

评语集为V={v1,v2,v3,v4,v5}

其中V={20(最差),40(较差),60(一般),80(较好),100(最好)}。

2.建立综合评价矩阵

要评价高校财务风险,可从因素集和评语集入手,因素论域和评语论域之间的模糊关系可用评价矩阵来表示:R=r11…r1n… … …rm1…rmn

其中rij=R(ui,vj)表示从因素ui着眼某事物被评为vj的隶属程度,也就是rij为因素ui对等级vj的隶属度,因而矩阵R的第i行Ri=(ri1,ri2,…,rin)为第i个因素ui的单因素评价,它就是V上的模糊子集。

为求模糊矩阵,需要根据待评高校的指标数据,对每一个评价指标ui(i=1,2,…,6)分别构造出它隶属于v1(最差),v2(较差),v3(一般),v4(较好),v5(最好)的隶属函数v1 i,v2 i,v3 i,v4 i,v5 i。

3.评价结果

在财务风险评价过程中,按照风险类型,将财务风险划分为5个预警等级,将其划分为严重、较大、中等、较小和无风险5种类型。警戒线可按照这5个等级进行确定。如表4所示:

高校决策群可以根据综合评价中的结果对应相关风险等级按照警戒线的提示,及时调整财务管理策略。通过财务风险模糊综合评价预警模型可减少潜在财务风险,有效防范财务危机,增强高校财务运作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文华.高校财务风险模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09(1):53-54.

[2] 魏良华.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估[J].会计之友,2008(6):28-29.

财务收支论文篇7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现代政府会计与传统预算会计的区别之后提出构建政府会计的的设想。在国外,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西方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主要是政府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政府会计的范围则比预算会计更为广泛,还包括了那些并不反映为预算收支的政府资金运动。我国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政府会计,即使有,也是政府的预算执行会计。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政府会计标准也趋于国际化。为加快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体系转换的进程,作者建议重新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为此应先从现代政府会计与传统预算会计二者的区别出发。现代政府会计与传统预算会计不只是名称不同,更主要的是内容不同、职能作用不同。预算会计是反映政府的预算收支及其结果的会计,现代政府会计应是现代政府财务会计,即以财务收支为主导的政府会计。也就是说,现代政府会计除了包括传统预算会计的内容外,还要完整、系统、连续地反映预算收支对政府财务活动产生的累积影响。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如下。

1会计对象不同预算会计以预算资金及其运动为对象,以预算年度为会计期间,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当年的预算收支及结果。现代政府会计以政府单位为会计主体,除了包括预算会计对象外,还包括整个预算资金的连续运动及累积结果,将国有资产及政府的债权、债务的价值运动也作为政府会计对象。

2会计基础不同历史上,世界各国的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都是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近年来,随着预算体制改革和对政府会计信息需求的不断扩大,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逐渐成为各国政府会计的主流和改革方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的大部分国家已进行了政府会计基础改革,改革后采用的会计基础分为三种: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以及完全的权责发生制。GASB的第34号准则公告则要求政府会计根据财务报告视角采用双重形式的会计基础:政府整体报告、企业基金使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政务基金使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除事业单位经营性收支活动采用权责发生制外,一般都采用收付实现制。对预算收支业务,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有其优点,但政府会计,由于其会计对象扩展、会计目标扩大,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政府财务活动及其财务状况,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确认基础不应采用单一的收付实现制,而应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即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对某些会计事项要采用权责发生制。

3会计模式不同由于政府会计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在其使用上,往往要限定用途,即通过预算限定。因此,为更好地体现专款专用原则,现代政府会计应从传统的预算会计模式扩展为基金会计模式。我国应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基金会计模式。

4会计要素不同我国预算会计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要素,这种划分体现了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基本上符合国际惯例。但与GASB规定的政府会计要素作进一步比较后,发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以下差异:首先,资产定义方面不同:GAS对资产定义的内涵是一种财务资源,我国则将其定义为一种经济资源。其次,GASB为了区分各年度的财务受托责任,将基金资产(负债)与固定资产(长期负债)分开处理,我国并未进行区分。中美两国政府会计要素差异具体。

5财务报告不同首先是财务报告的目标不同,现将中美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区别进行比较(具体见表2)。传统预算会计提供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是为政府部门、各级人大服务的;现代政府会计提供政府财务报告,政府财务报告应全面反映政府财务业绩、与受托责任相关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其次是财务报告的组成和具体内容不同,政府财务报告要复杂得多。最后是政府财务报告由于其使用者的广泛,为证明其客观公允性,一般需要进行财务报告鉴定,而传统预算会计是不需要进行会计鉴定的。长期以来,我们强调预算会计是预算管理的工具,预算会计主要为加强预算管理提供有关信息资料。由于预算分期,预算管理的重心主要在于预算当期的财务收支,预算会计也就自然把核算的重点放在当期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结果方面。从另一个方面看,会计理论界也没有对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区别与联系作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应从政府财政、财务收支的角度重新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预算会计应当作为预算执行会计融合在政府会计之中。超级秘书网

因此,作者主张,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应当合二为一共同组成政府会计,国库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出纳保管业务,收入征解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收入业务,基建拨款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的基本建设支出业务,三部分都参与财政总预算的收支运行,因此也是政府会计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预算会计应逐步向政府会计扩展,而且我国正尝试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标准体系。因此,建立政府会计体系是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长期目标和思路。建立政府会计,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适应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客观真实地评价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实现其会计目标。因为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相比,其涉及的会计事项要比预算收支复杂得多,政府会计应当对整个财务收支情况及财务状况承担受托责任。总之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地吸收其他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优秀理论、思想、技术和方法,我们才能在强壮自身的过程中不重复发达国家的曲折和弯路,才能使自身的落后状态尽快适应其最新的发展,从而实现后来者居上!正如诺曼•马克斯所说,当今时代带给我们的是挑战和机会。

虽然我国在会计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但我们坚信在未来的发展空间里,只要我们正视问题并坚持努力开拓,一定能找到符合我国政府会计的实际理论、技术和方法,以期更高、更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杜雁.基于公允价值的写作论文我国政府会计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10.

[2]王娟.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的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5.

财务收支论文篇8

关键词:农村,财务规范化,对策

 

日照市岚山区后村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搞好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坚持完善了农村财务管理、民主理财、审计监督、财务公开、村民议事等五项民主管理制度,不断推进农村财务管理上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该镇在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堵塞财务管理漏洞。

通过创造两个条件,严把三关,实行“五统一”管理,加强了对村级账簿和资金的管理。创造两个条件:一是稳妥开展以清收欠款和清偿债务为重点的农村财务双清工作,采取了民主评议、民主清欠的方法,共收回农户欠款及应收款项185.6万元,偿还债务142万元。二是实行农村财务电算化。由财政所和经管站人员联合办公,成立了农村财务管理中心,办公室设在经管站。配备了5台微机和整套档案橱,对农村财务进行电算化管理。严把三关:一是严格现金清理关。实行备用金限额管理制度,1000口人以下的村备用金1000元,1000口人以上的村备用金2000元,超额部分由农村财务管理中心代管,规定收入业务发生两日内必须将货币资金上交镇财务管理中心,不按时上交的,发现一次扣村会计迟报费50元,扣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村会计年度工资的2%,并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各村库存现金,避免坐收坐支和借支挪用现象的发生。二是严格票据审核关。报账时,财务管理中心人员对收支单据逐张审核,对手续不全、不合理、不合规、不合法的单据一律退回,不准入账。三是严格审核审批关。免费论文。根据实际,村里500元以上非生产性支出以及1000元以上生产性支出,必须经村两委研究,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通过;对已批准的开支项目,财务管理中心及时跟踪监督,跟踪审计,确保专款专用。该镇以“五统一”保障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到位:一是统一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在财务管理法规的基础上,针对固定资产、债权债务、档案管理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先后制定出台了五项制度,使村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二是统一记账。规定每月27日至次月5月为统一记账日,村会计在镇财务管理中心人员监督下统一编制记账凭证,统一记账。三是统一保管账簿和凭证。实行农村财务“双代管”制度,即:代管农村五帐:总帐、库存物资明细帐、固定资产明细帐、损益类明细帐、所有者权益类明细帐;代管农村货币资金、有价证券。财务管理中心设立农村财务管理档案室,做到一村一橱一锁,避免账簿丢失和毁损。四是统一开支标准。对村级电话费、报刊费、外单位开业、乔迁、节日祝贺、拜年等支出都作出了具体规定,使民主理财有章可循,堵住了关系账、人情账,避免了村干部乱花钱、随意开支,节约了村集体资金。五是统一票据管理。财务管理中心负责村级财务收付款专用票据的管理,发放时备案,并定期与各村的存根联核对号码。

二、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夯实财务规范化管理基础。免费论文。建立健全了村级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理财小组一般为5―7人,由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公开投票选举产生。民主理财小组成员限定为老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基本条件为思想品质好,政策观念强,为人正直,办事公道,身体健康,乐于为村民服务,不欠税费,无违法违纪行为,村干部亲属除外。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任期与村委会相同,期满后可连选连任。专门印制了民主理财记录簿,详细记录每次理财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理财的具体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等事项。民主理财小组集审议权、监督权、不合理开支否决权于一体。

三、强化审计监督,把好开支入账关。一是加强了审计队伍建设。在工作人员紧张的情况下,该镇配齐配强了审计人员。7名审计人员中全部是党员,大专以上学历5人,全部具有助级以上职称。审计工作中,该镇坚持按月审计,专门做出了“账务按时结,单据不跨月”的规定,每出现一张跨月单据,给予村会计适当的经济处罚,制止了弄虚作假、变通报销现象的发生。同时,该镇审计中,严格把好减负政策关,及时捕捉财务工作中涉及农民负担方面的信息,注意事态的发展趋向,杜绝了加重农民负担行为。通过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各项制度规定,该镇村级非生产性开支明显减少,2009年非生产性开支比往年减少了30.1万元,下降了11%。

四、巩固发展村务公开制度,促进社会稳定。该镇在村级财务公开工作中,实行了五个统一,即:统一公开形式、统一公开内容、统一公开时间、统一公开程序、统一督查考核。免费论文。结合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贯彻实施,充实了财务公开内容,将村务公开内容调整为18大项,50小项,特别是对土地及其他项目发包、农业两税及附加、公益事业金、“一事一议”筹资、“两工”使用、计划生育、村借(贷)款用途、优抚、救济款发放等项目,作出进一步的完善具体,由镇里逐村统一喷制了公开栏,印制了公开榜,实行公开榜和公开榜相互制约的方式公开。公开栏按会计科目设置,概括了科目余额表、收支明细表、资产负债表、收益分配表的全部内容,于每月月末按会计科目余额填写公开。公开榜根据审计后的原始凭证逐张逐笔登记,经审计人员审核无误后加盖审计专章,由村主要领导、村会计和理财组长签字,注明举报监督电话后,张贴在公开栏一侧公布。同时,加强监督检查,组织专人于公开后进行检查,及时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严厉惩处弄虚作假行为,近几年,已经有3名村支部书记因为搞“假公开”或“不公开”受到纪律处分。目前,该镇的村级财务公开率达到了100%,群众满意率在99%以上。

五、深化村民议事制度,走好群众路线。实行村务大事村民议事制度,就是将涉及村民利益的事情首先由村两委会拿出方案,交由群众讨论决定,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再报经镇政府审批通过,方能付诸实施。自2005年探索实施该项制度以来,该镇提交村民公开讨论决定的事项有521宗,涉及水利建设、项目发包、公益事业、两工决算、清理陈欠等多个方面,符合群众利益、切实可行的方案绝大多数通过了村民议定,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落实议事项目过程中,实行了责任追究制度,凡是议事通过的事项由村两委安排专人组织实施,并及时公开项目招标发包、进度及决算情况,谁不按议定意见办,就追究谁的责任,谁出了问题就处理谁。有1名村支书因此受到撤职处分。通过村民议事,有效地提高了干部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充分利用群众的力量办了一些像治河、修路、吃水、建学校等一些大的工程和事业,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财务收支论文篇9

摘要:针对美国财政悬崖问题,文章分析了其产生的背景、根源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通过对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上限方案的分析,认为美国“财政悬崖”的根本原因是政治问题。美国民主、民选政治、民主体制是导致美国“财政悬崖”产生的根本原因。无论采取基线方案还是替代方案均将对美国经济产生长期和短期的负面影响。连续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许是美国联邦政府为解决“财政悬崖”问题而选择的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美国财政悬崖;政府债务上限;提高税负收入;削减政府支出;缩减财政预算;赤字规模

中图分类号:f817.12;f113

2012年年底,如果美国联邦立法机构不对有关法律做出相应调整,则2013年美国联邦政府将按照法律规定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大幅度提高税负收入;二是大幅度削减联邦支出和缩小财政预算的赤字规模。短期内,急速减少财政赤字,缩小财政赤字规模,这种做法被美国人称为“财政悬崖”。就该事件本身来说,用“财政悬崖”来形容它,似乎有点言过其实。美国有些观点,特别是学者的观点指出能否不用“悬崖”这个词。比如说把悬崖比喻为一座小山或者是一个坡,形容所看到的美国联邦政府所遇到的财政问题。当然,现在比较流行和被公众认可的是的“财政悬崖”这个词,文章也采用这个说法。文章主要讨论美国“财政悬崖”的政治根源及其长期经济影响。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回顾美国“财政悬崖”产生的背景;第二,重点谈谈“财政悬崖”产生的根源;第三,美国“财政悬崖”对美国的经济乃至对全球的经济会产生何种影响。

 

一、美国财政悬崖背景

按美国联邦邦政府现行的有关法律和财政状况,如果至2012年年底,美国联邦立法机构不对有关法律作相应调整,2013年1月1日必须把联邦政府的财政预算赤字削减大约一半。这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法律上都是根本无法做到的。美国国会的预算办公室也预测,如此大幅度急速削减联邦政府财政预算赤字的行为真正发生的话,就如同一匹高速奔跑的骏马,在一个悬崖前急停,导致美国经济从2013年起进入急速衰退期。我国有一句谚语“悬崖勒马”,对美国来说可能不适用。如果采取悬崖勒马(如同过去形容经济发展势态使用“硬着陆”等其他很多词汇),笔者认为美国经济将不是简单的衰退问题,很可能会导致经济骤停,使美国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笔者认为“悬崖勒马”这个词,对美国目前的状况来说是不适用的,因为美国的财政悬崖实在是太陡峭、太深邃了。

 

导致美国“财政悬崖”形成的主要法律因素,包括布什减税方案的到期和按美国国会通过的2011预算控制法实施的预算支持削减措施等。

布什政府时期,即2001年和2003年间曾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美国所得税采取减免的措施,减税的主要的目的是通过降低联邦所得税税率,减轻美国人负担,特别是减轻美国人已婚夫妇的税收负担,同时加大对美国经济的投资力度。还有一些相关的措施,如降低当时美国的利息税或者是股息收入税;增加对儿童的补贴。儿童福利方面,对于每个孩子的补贴由原来的每年500元提高到每年1000元。到了奥巴马时期,奥巴马继续了小布什时期采取的一揽子减税方案。

 

2011预算控制法方案实际上是美国两党争论的妥协产物。美国是一个奉行多党政治的国家,影响最大的是民主党和共和党两个政党。两个政党在美国国会的争论中,就2011预算控制法案作了妥协。核心问题是解决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的上限问题。美国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或者是停止某些法律条款的实施,而继续实施2011预算控制法案,在支出方面,除了社会保障支出、医疗保险支出、军人的薪酬、退休金支出、退伍兵福利这些支出不受影响之外,未来受影响比较大的是国防支出。美国联邦政府用于机构的支出、各个部的支出也会不同程度被削减。2012-2013财政年度,美国联邦税收收入预计增加19.63%,支出则下降0.25%。就其收支占gdp的比重来看,美国2012-2013财政年度的预算收支变化会导致税收收入在2013年度占gdp的比重是18.4%。高于美国在近些年的平均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与此同时,美国联邦政府支出也将削减到占同期gdp的22.4%。但这个指标还是高于21%的历史平均水平。

 

二、美国财政悬崖根源

关于美国“财政悬崖”的前景与影响,美国联邦立法机构和政府将针对“财政悬崖”问题采取的政策和法律措施,对美国以及对我国经济均会产生影响。要想了解这些影响,首先得究根溯源,了解美国“财政悬崖”产生的根源。了解它是如何产生的,才能够判断美国“财政悬崖”究竟能否得到缓解,或者说“财政悬崖”能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

 

很多观点都是从经济、财政、金融等不同角度来分析美国“财政悬崖”形成的原因,从目前各种信息来源渠道来说,几乎所有可能采取的规避“财政悬崖”的法律措施,实际上都离不开两个政策,即增加税收与减少财政收入。这两个政策均是热点问题。

 

第一个方案是或延期奥巴马政府2011年实施的布什减税的方案;或者调整美国2011预算控制法案,前者是增加税收收入,后者是减少财政支出。第二个方案是同时采取上述两项措施,增加税收收入与减少财政支出并行,即两项措施同时采取。但不管采取何种手段,其结果均相同。无论减税还是调整支出,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将进一步扩大。更有甚者,在美国国会和政府之间,这样一种争吵可能还会产生另外一个不良后果,即进一步增加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政策的不确定性。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实际上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经济的预期。而对经济的预期又直接影响到未来经济的走向和gdp的表现,由此可见美国的“财政悬崖”问题就像在平静的水面扔了一块石头,这块石头除了掀起水花之外,掀起的涟漪会一波一波对经济环境产生冲击。

 

基于这样的分析或看法,美国“财政悬崖”产生的根本原因实质是政治问题。即美国民主、民选政治、民主体制是导致美国“财政悬崖”产生的根本原因。下文将就目前美国关于“财政悬崖”问题提出的争论——关于美国连邦政府债务上限问题展开分析。可以通过分析看出:美国“财政悬崖”的产生是由于民选政治的政治体制。

就问题本身而言,一开始讨论美国“财政悬崖”问题时,并未提出或是并不太关注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的上限问题。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2012年11月首次提出了解决美国“财政悬崖”问题的方案,该方案作为美国联邦政府提出的第一个正式方案。该方案指出,解决悬崖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自此,债务上限问题开始被炒作和讨论。“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是指美国国会批准的一定时期内美国国债的最大发行额。回顾历史,1917年之前,美国政府每次需要借款的时均要获得国会的授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提高联邦政府应对国际事务,特别是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联邦立法机构决定授予政府一揽子的关于借款的权限,条件是联邦政府(

不包括地方政府)总的借款量要小于已有的借款限制。1917年至今,美国立法机构曾经有100多次这样的立法活动,提高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就笔者的研究观察而言,在前100多年中,美国政界、经济界、商界、学界很少像今天这样对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上限的调高问题如此重视、讨论如此热烈。

 

2011年2月,美国立法机构曾确立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是14.3万亿美元。美国债务上限问题未达成一致时,美国联邦政府差点出现“关门”的情况。

2011年8月,14.7万亿美元的上限获得联邦立法机构通过后,美国联邦政府就没有关门,正常运行。经2011年9月和2012年1月两次调整上限,现在美国连邦政府债务的上限是16.4万亿美元。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美国出现“财政悬崖”问题?从前文论及的美国债务上限调整的过程来看,形式上是立法机构和政府即行政部门之间就债务上限问题进行讨论和争论,实质上是两党之间的争论。形式上看,债务上限问题是美国长期以来联邦政府的财政政府规模的扩张速度赶不上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速度。在财政学说史上也有人从理论上分析类似的情况,从而得出了瓦格纳定律和阶梯效应等理论。实际上,从字面上来说,“财政”表达的是两个意思,一是“财”,一是“政”。财政问题从形式上说是“财”的问题,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但实质上是政治问题。从理论上思考问题,财政问题不同于一般经济问题,主要区别是财政问题的核心在“政”,形式在“财”。也就是说,导致美国目前财政悬崖问题产生的核心问题是在政,而不在财。即美国的财政体制出了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代议制民主制度、直接的民主手段,如说公民投票选举总统等等。由于总统选举机制导致了政党及其代表与总统候选人,必须以取悦选民作为政治筹码,以获得竞选胜利。历任美国总统的竞选,特别是最近几届美国总统的选举,每一位候选人都要就美国的税收政策、福利问题提出自己的经济主张、财政主张。大多数总统候选人都主张要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增加对需要救济群体、低收入群体的福利。一方面,提出如果当选总统后,将降低公众的税收负担,则政府的财政收入会减少。当然不是绝对额的减少,而是相对额的减少。另一方面增加支出,可能是提高对穷人的开支,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甚至还提出增加军队开支,增加国防开支,进一步提升美国在全球的军事能力。特别是“9·11”之后,提出减轻纳税人的负担,扩大财政支出的规模的措施几乎成了每一位总统候选人施政纲领的最突出的特征。

 

美国联邦政府就债务上限的争论,实际上涉及到两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就目前来说,短期利益是共和党反对加税,更偏向于保护大财团,保护富人的利益。而民主党则反对削减开支,倾向于加税。长期利益就在于刚刚结束的201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表面上表明不希望美国违约(如果是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不提高肯定会出现政府违约的情况),害怕遭致民众的反感。但提出的方案中有一个原则,即要缓慢地、分阶段地提高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来解决问题,即“拖”(延)策略,不立即将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提高。这样致使选民们时刻都在担忧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问题。因为现在的执政党是民主党,选民就会指责民主党将联邦政府的开支、赤字规模扩大和要求立法机构提高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的做法。

 

笔者分析,民众对民主党是有怨言的。如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2012年7月12日提出了一项备选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国会将通过立法授权奥巴马政府在2012年年底之前分三次要求国会提高债务上限。但国会可以拒绝这个要求。国会如果拒绝,这个方案在国会通过之后,奥巴马可以动用总统否决权来否决国会的方案。从立法的角度来说,实际上给予美国总统奥巴马无限额地提高联邦政府债务上限的权力。两党之间争斗的结果就是这样。麦康奈尔提出这个方案,首先要向选民证明共和党是不愿意看到联邦政府出现债务违约的情况,所以在立法机构做出了重大的让步。其次又迫使民主党承担提高债务上限的全部责任,承担债务上限提高的全部后果,当然会引起选民的不满。另一方面,民主党希望立刻解决问题,希望选民把这件事情立刻忘了。尤其是2012年总统大选的时候,民众不要再想债务上限的问题,以免影响选民对奥巴马的支持度。通过分析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上限的立法机构和政府之间博弈的过程,可以看到:一党提出的方案总会遭到另一党的刁难、责难。笔者认为,从这次来看,共和党有意识地要扩大阵容。

 

基于上述分析与前文提及,每次总统大选,包括国会议员选举的过程当中,美国各个政党的代表人物提出的施政纲领总要加上减轻税收负担、扩大财政支出、增加福利或是增加对某些利益集团、特殊部门的开支的政策。几十年来,美国财政自然会产生今天的这种“财政悬崖”的状况,这是美国政党选举制度的必然结果。

 

三、美国财政悬崖措施

针对美国“财政悬崖”对未来美国短期和长期的经济影响,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2012年也做了分析,并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基线”方案,二是替代方案。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案,从美国国会的分析来说,都会对美国的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基于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提出的两个方案,来推论一下看看美国的“财政悬崖”究竟对美国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首先是基线方案。内容是2013年停止减税并且实施支出削减的方案,其结果会实现较高水平的税收和支出的减少,并且在未来十年内实现赤字规模的缩小以及债务规模的降低。其中联邦政府预算赤字将会由2011年基线方案占gdp的8.5%降低到2021年占gdp的1.2%。这是一个很令人兴奋的方案。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将提高到24%。前文提及美国历史平均水平是18%。按照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预测,如果实施基线方案,美国的联邦政府债务水平会提高,由2001年69%提高到2035年占gdp的84%。

从长期的经济影响来看,如果按照基线方案,在2013年实际的gdp增长率将会有一个大的变化,即由预计的1.1%的增长率降低到0.5%增长率。实际上经济没有增长。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基线方案的话,美国立法机构和政府都采取相应措施,2013年这一年美国经济进入了衰退期。

 

所谓的替代方案是继续实施布什政府的一揽子减税方案,同时自动削减财政开支,使联邦政府对医疗补贴等处在现值水平上,不增加也不降低。实施替代方案的结果,将使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持在占gdp18%的历史平均线上。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的债务占gdp的比重将由2011年的69%提高到2021年的100%。债务规模扩张很厉害,到2035年按这个预测,联邦政府债务占美国gdp的比重将达到190%。

 

从长期经济影响来看,到2035年的时候,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负担和利息支付水平都高于实施基线方案的结果,但好处是可以避免在2013年出现经济衰退。可是过了2013年呢?情况会越来越糟糕。比较一下这两个方案,基线方案是着眼于先把2013年的日子过好,以后的日子再说。

 

总的来说,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案解决美国的“财政悬崖”问题,都意

味着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水平上升,从而对美国经济产生所谓的“拖累效应”。历史上,美国也曾经出现过债务水平畸高的情况。20世纪5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水平曾经达到了当时gdp的80%,但当时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也就是说解决美国联邦政府债务问题的最根本的手段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经济规模的扩张,实际上“吃掉了”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张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可是现在美国不能恢复到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黄金期了。当时的美国经济增长率达到4%、5%,但现在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如果说处理不好,到2013年几乎是零增长率。联邦政府的债务就像一个癌细胞一样,在侵蚀美国的经济。美国财政悬崖问题无论是采取什么措施,对美国经济的影响都会是负面的。

 

美国财政悬崖是近几十年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政府的政府环境长期积累的结果。当然也有战争的因素,认为核心是最近十年,美国联邦政府的政治生态环境加速了美国财政悬崖的产生。在未来的一二十年、二三十年当中,美国人民要消化前几十年产生的恶果,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四、结论

最后,就以上美国财政悬崖的问题研究,说几点结论。

第一,美国的竞选政治是导致美国财政悬崖问题出现的根本性政治因素。从历史上来看,美国的竞选政治一开始就是以政治家的对选民的经济承诺作为竞选筹码。按照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政治选举市场与经济交易市场是一样的,交换双方通常是难以以远期的利益为交互目标,特别是交换的一方——政治家必须定期轮换的情况下,无论是政治家还是选民都只能以即期的利益作为衡量交换价值的标准。这种政治生态环境如果不加以改善、不加以调整,美国“财政悬崖”问题将很难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第二,针对美国“财政悬崖”问题,无论是采取哪一种解决方案,都无法避免对美国经济的拖累,进而有可能导致美国经济的长期衰退。美国经济的长期衰退必然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一种拖累。就美国来说,因为这种财政悬崖是长期财政积累的结果,无论是从征收角度还是从减支角度入手,都不可避免地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等等产生压抑性的影响,而不是产生刺激性的影响。况且,作为这种财政悬崖的副产品——政府债务规模已经十分庞大,严重拖累了美国经济。笔者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还会继续拖累美国经济。就中国而言,美国的“财政悬崖”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值得研究。目前已露一些端倪,后续影响还会加大。比如说美国经济解决不景气,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它的“财政悬崖”问题。美国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有观点认为,量化宽松政策并不是在解决“财政悬崖”问题。实际上,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体现是,美国在公开市场业务上,开始大规模地收购联邦政府的债务。实质上是通过这种公开市场业务来扩大货币的投放量。而这种货币的投放量的结果会使美元疲软。美元作为世界经济的结算货币,包括中国的外汇资产储备中美元占很大的比例,通过美元缩水的办法减轻债务负担。基于这样的看法,美国“财政悬崖”问题不仅是拖累了美国经济,而是拖累了全球经济,特别是拖累了在全球化前提下,像中国、日本这样大经济体的发展。

 

第三,不论从我国的历史的发展角度上看,特别是解放战争和国共内战后期,还是从其他国家的历史情况看,财政危机的解决出路往往是金融与货币手段。比如说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金元券;二战以后,大量货币贬值。不管是政府是有意还是无意,这是重整财政的过程。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遭遇了滞胀的危机,日本重整财政的结果也是较多地采用了财政与货币手段,导致了日元币值大幅度波动,这种重整财政的过程会对经济产生一种时间较长的、负面的影响。美国连续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许是美国联邦政府为解决“财政悬崖”问题而选择的新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 李俊生. 以全球化视野观察我国财政发展[j].中国财政.2006,(3).

[2] 李俊生,邰霖.税收学[m] .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8.

[3] 李俊生,李贞.外国财政理论与实践[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财务收支论文篇10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关于“财务费用”科目核算存在的异议,即:将不同性质的经济活动集中于一个科目核算,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理解性原则;将利息收支互为抵减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原则;将利息收入与支出集中核算的做法与国外会计处理惯例不相符。并提出了相应的会计科目调整建议。

[关键词] 财务费用;科目核算;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 财务费用;科目核算;会计信息质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0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07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11- 02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11- 02

按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财务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差额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本科目应当按照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借记本科目,贷记“预提费用”、“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发生的应冲减财务费用的利息收入、汇兑差额、现金折扣,借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按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财务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差额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本科目应当按照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借记本科目,贷记“预提费用”、“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发生的应冲减财务费用的利息收入、汇兑差额、现金折扣,借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总的来看,“财务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包括一般的利息收支、外币汇兑损益、售后回购差价摊销、金融机构手续费、或有收益、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银行结售汇、购入外汇买卖价与折合汇率差额、享受的现金折扣、留购租赁资产未担保余值损失等,俨然成为一个最为臃肿的会计科目,其设置可能出自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原则考虑,但事实上无论从理论还是实操性来看都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总的来看,“财务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包括一般的利息收支、外币汇兑损益、售后回购差价摊销、金融机构手续费、或有收益、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银行结售汇、购入外汇买卖价与折合汇率差额、享受的现金折扣、留购租赁资产未担保余值损失等,俨然成为一个最为臃肿的会计科目,其设置可能出自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原则考虑,但事实上无论从理论还是实操性来看都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1 将不同性质的经济活动集中于一个科目核算,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理解性原则

1 将不同性质的经济活动集中于一个科目核算,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理解性原则

利息收支、汇兑损益、现金折扣等看似都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彼此之间还是有本质的差异。例如,一般意义上的财务费用主要包括负债利息支出和相关的手续费,反映的是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而(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虽然目前在会计核算上不属于投资活动收益,但实质反映的是企业资金投放的效果,企业将其闲置资金存于银行,不管是活期还是定期,与一般的委托理财产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根本上而言也是一种投资活动的结果。同样,现金折扣其实也是一种融资活动的结果,汇兑损益则是企业在发生外币交易、兑换业务和期末账户调整及外币报表换算时,由于采用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比价的汇率核算时产生的、按记账本位币折算的差额,应该属于营业外收支活动的范畴。如此众多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汇集于同一科目核算,让人费解,在实际操作中也很容易引起一些混淆。

利息收支、汇兑损益、现金折扣等看似都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彼此之间还是有本质的差异。例如,一般意义上的财务费用主要包括负债利息支出和相关的手续费,反映的是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而(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虽然目前在会计核算上不属于投资活动收益,但实质反映的是企业资金投放的效果,企业将其闲置资金存于银行,不管是活期还是定期,与一般的委托理财产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根本上而言也是一种投资活动的结果。同样,现金折扣其实也是一种融资活动的结果,汇兑损益则是企业在发生外币交易、兑换业务和期末账户调整及外币报表换算时,由于采用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比价的汇率核算时产生的、按记账本位币折算的差额,应该属于营业外收支活动的范畴。如此众多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汇集于同一科目核算,让人费解,在实际操作中也很容易引起一些混淆。

2 将利息收支互为抵减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原则

2 将利息收支互为抵减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原则

如果剔除汇兑损益、现金折扣等非重要性项目,财务费用核算内容主要是(借方)的利息支出和(贷方)的利息收入,而利润表上反映出来的则是其收支净额。对于报表使用者来说,难以直接获得分析决策所需的准确的相关会计信息。我们在利用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时,其中的息税前收益(利润总额+利息支出)、资产收益率(息税前收益/总资产)、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等指标都会使用到利息支出的数据,让人纠结的是我们往往无法在企业披露的信息中获知准确的利息支出金额,而只能以利润表上的“财务费用”金额来代替,但由于“财务费用”项目反映的是利息收支净额,如果表现为净支出,由于已经抵减了部分利息收入,会低估了息税前收益和资产收益率,加大已获利息倍数,影响财务分析的质量,而一旦出现净收入的情况,也就是说财务费用为负数,则相关财务分析指标都失去其计算的意义。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上半年,财务费用为负数的上市公司有691家,较去年同期426家增加62.21%;涉及财务费用总额为-89.4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个数据仅为-26亿元。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金额上,“不差钱”的公司都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其金额少的几万,多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其中兖州煤业以-8.26亿元居首,南方航空和中国国航分别以-7.35亿元和-7.3亿元紧随其后。有的公司的经营业绩甚至靠利息净收入支撑,当年的利息净收入与利润总额相当。如果再加上汇兑损益的影响,“财务费用为负”的公司数量会更多。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企业可能获得巨额的汇兑收益,加上利息支出较少,使得汇兑收益大于利息支出,像怡亚通公司,2011年上半年的财务费用为-1.18亿元,同期净利润仅8 547万元,经营业绩完全依靠利息收入和汇兑收益支撑。在此情况下,显然现有的“财务费用”核算模式已经异化了会计信息质量。

如果剔除汇兑损益、现金折扣等非重要性项目,财务费用核算内容主要是(借方)的利息支出和(贷方)的利息收入,而利润表上反映出来的则是其收支净额。对于报表使用者来说,难以直接获得分析决策所需的准确的相关会计信息。我们在利用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时,其中的息税前收益(利润总额+利息支出)、资产收益率(息税前收益/总资产)、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等指标都会使用到利息支出的数据,让人纠结的是我们往往无法在企业披露的信息中获知准确的利息支出金额,而只能以利润表上的“财务费用”金额来代替,但由于“财务费用”项目反映的是利息收支净额,如果表现为净支出,由于已经抵减了部分利息收入,会低估了息税前收益和资产收益率,加大已获利息倍数,影响财务分析的质量,而一旦出现净收入的情况,也就是说财务费用为负数,则相关财务分析指标都失去其计算的意义。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上半年,财务费用为负数的上市公司有691家,较去年同期426家增加62.21%;涉及财务费用总额为-89.4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个数据仅为-26亿元。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金额上,“不差钱”的公司都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其金额少的几万,多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其中兖州煤业以-8.26亿元居首,南方航空和中国国航分别以-7.35亿元和-7.3亿元紧随其后。有的公司的经营业绩甚至靠利息净收入支撑,当年的利息净收入与利润总额相当。如果再加上汇兑损益的影响,“财务费用为负”的公司数量会更多。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企业可能获得巨额的汇兑收益,加上利息支出较少,使得汇兑收益大于利息支出,像怡亚通公司,2011年上半年的财务费用为-1.18亿元,同期净利润仅8 547万元,经营业绩完全依靠利息收入和汇兑收益支撑。在此情况下,显然现有的“财务费用”核算模式已经异化了会计信息质量。

3 将利息收入与支出集中核算的做法与国外会计处理惯例不相符

3 将利息收入与支出集中核算的做法与国外会计处理惯例不相符

在西方(包括香港地区)的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分别设置了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科目,利润表上分别列示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和净利润,清晰明了,而且与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分析体系相吻合。反观我国的会计制度,利息费用在“财务费用”科目中被利息收入冲减,尤其在上市公司中,超额募集到的资金限于诸多规定而在一段时间内只能趴在银行账上,导致财务费用为负。另外反映在利润表上的财务费用净额也因为掺杂了其他项目支出(损益)而无法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利息费用,与财务管理(分析)体系相脱节,其做法与国际(会计)惯例不符,也不便于报表使用人快速准确地使用相关会计信息,影响相关的财务决策效果。

在西方(包括香港地区)的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分别设置了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科目,利润表上分别列示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和净利润,清晰明了,而且与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分析体系相吻合。反观我国的会计制度,利息费用在“财务费用”科目中被利息收入冲减,尤其在上市公司中,超额募集到的资金限于诸多规定而在一段时间内只能趴在银行账上,导致财务费用为负。另外反映在利润表上的财务费用净额也因为掺杂了其他项目支出(损益)而无法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利息费用,与财务管理(分析)体系相脱节,其做法与国际(会计)惯例不符,也不便于报表使用人快速准确地使用相关会计信息,影响相关的财务决策效果。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在会计制度的层面上重新对相关会计科目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将准则应用指南中规定的“利息收入”科目适用于金融行业扩大到适用与所有行业的企业,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得以从“财务费用”科目中分离,与企业间的资金借贷、金融资产利息收入等合并在一个科目,反映短期资金投放(使用)的效果;汇兑损益则作为营业外收支项目分别归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科目进行核算;“财务费用”科目则用以核算企业为筹措资金而产生的各种手续费和利息支出,这样可以使得相关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更加清晰,易于理解,而且从根本上保证会计(报表)信息的准确可靠,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盈利状况、偿债能力做出准确合理的分析。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在会计制度的层面上重新对相关会计科目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将准则应用指南中规定的“利息收入”科目适用于金融行业扩大到适用与所有行业的企业,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得以从“财务费用”科目中分离,与企业间的资金借贷、金融资产利息收入等合并在一个科目,反映短期资金投放(使用)的效果;汇兑损益则作为营业外收支项目分别归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科目进行核算;“财务费用”科目则用以核算企业为筹措资金而产生的各种手续费和利息支出,这样可以使得相关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更加清晰,易于理解,而且从根本上保证会计(报表)信息的准确可靠,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盈利状况、偿债能力做出准确合理的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2]王琼.财务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问题及其解决[J].财经科学,2003(增).

[2]王琼.财务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问题及其解决[J].财经科学,2003(增).

[3]刘秋明.财务费用缘何为负[N].中国证券报,199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