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管理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8 01:24:32

元管理学论文

元管理学论文篇1

1.智能是一种潜能,是解决问题和生产产品的能力。

解决问题包括学习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工作中的问题等。生产产品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解决不同的问题和生产不同的产品,对所需要的智能有不同的侧重,因此,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每个人都有可望发展的潜能,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换言之,就要选择对一个人适合的发展道路。

2.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观。

多元智力理论提倡的教学目标:(1)教学的根本目标应是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2)为理解而教。在教学策略上,由于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它尤其倡导探究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组织与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其“智力强项”进行学习活动,并尽量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学习途径与方法。

3.智能是分布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的。

加德纳认为,智能是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智能是个体和他所处的社会有效结合的表现。每个人的心理都与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人类和社会活动的延伸。

二、问题的提出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自己都拥有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智能组合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将“为一切学生服务”作为基本管理理念。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运用多元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强项”,对于提高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的多元技能型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现在的中职生,他们大部分是中考的“落榜生”,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上都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现阶段中职卫校学生的特点,使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使中职成为这个群体学生新的起点,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爱、细、严、实、勤”的具体措施,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提供参考。

三、中职学校生源特点

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整体来说不如普高生源。来中职上学的学生成绩偏低,充满失败心理,问题较多,但也有一些普高生源所不能及的长处。具体分析,有以下特点:

1.学习成绩较低,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较差。

目前的社会观念、家长心理普遍认为上普高是“正途”,有前途。只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读中职学校。而个别中职学校为了招到充足的生源,不惜降低门槛,要求分数较低,甚至不要求分数。这样导致中职学校生源整体来说学习成绩较差。另外,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形成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对头等。

2.学生思想变动大,具有失败心理,教育管理难度较大。

很多中职学生是迫不得已才到中职上学的,他们对前途感到悲观迷惘,问题相对较多,主要有:(1)对教育的敏感度较低,学生情绪极其不稳定,心理产生极度自卑感。(2)个别学生曾有打架的历史,甚至喜欢挑畔打架,有的把在初中的一些“恶习”带到了中职学校,造成了不稳定因素。(3)个别学生与异性朋友交往过密或有“早恋”现象,这不仅影响其到中职学校以后的学习,而且还可能带来其他不安定因素,如出走、自杀、打架、过早等。(4)个别学生迷恋网络,迷恋游戏。个别男生抽烟喝酒普遍,撒谎,甚或极个别女生也进行尝试。

3.承受挫折能力较强,在一定程度或范围内,心理调适能力较强。

中职生源中很多在初中经受过很多挫折,因此,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一些尖子生要强得多。但看着同学们纷纷走进了重点高中的大门,而自己却只能上大家不怎么看好的中职。失败情绪充斥了全身,对前途感到悲观迷惘。有啥办法,“混”吧。

4.对荣誉等肯定性评价的敏感度较高。

中职生源,在初中时比普高生源受到表扬奖励等肯定性评价的机会要少得多。因此,他们对肯定性评价的敏感度要高。这也正是中职教育易于突破的地方。多表扬、少批评一点点,就会起到很大的成效。

四、学生管理的“爱、细、严、实、勤”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智能组合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将“为一切学生服务”作为基本管理理念。根据以上特点,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转变教师观念,运用多元的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强项”。应深入学生当中,对学生进行“解释、安抚、温暖、亲近”,以得到学生的信任。执行起来,概括为五个字“爱、细、严、实、勤”。爱即“爱心”;细即“观察细、思考细、落实细”;严即“制度严、执行严”;实即“务实”;勤即“勤做事”。

1.对学生有“爱”心。

用爱心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关爱家庭特困的学生。对于班级中纪律散漫、上课玩手机、无心向学、爱出风头、多动、经常借同学的钱不还等有各种恶习的学生,多了解他们的特长和“闪光点”(即“强项”),充分发挥学生的“强项”,利用他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前行,并带动其他方面的发挥。

2“.细”心做好每一件班级的事情的安排工作。

以学校组织的科技文化艺术节、校运动会、文艺晚会等活动为契机,“细”心做好每一件班级的事情的安排,抓班集体凝聚力和正确舆论的形成。如果班级的学生的心有比较“散”的情况,以学校组织的各项运动会为契机,把“班荣我荣”的思想和理念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把学生团结和凝聚起来,形成“团结、互助、向上”的班风。

3.班级管理要制度“严”,执行“严”。

从常规工作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在开展班级工作中,尤其注重按照《班规》规范管理,关注细节,狠抓规范,使班级管理工作步入正常化。要求每个同学工作要做到责任到人,责任到岗,树立主人翁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整个班级大家庭的一分子,人人参与班级文化建设。

4.学习要务“实”。对学生的学习常抓不懈。

平时每天注意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要求。在思想上和同学们分析读书的机会是很难得的,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很短暂和宝贵的,再分析现在的社会的就业形势,让同学们在思想上“主动去学习”。

5“.勤”做事“,持之以恒”抓常规管理。

对于班级的教室、清洁区、宿舍卫生、仪容仪表、学生出勤等方面常提醒,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注重抓班干队伍的建设,培养好班级管理小助手;抓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

五、多元智能指导下班级管理学生注意的问题

1.注重中职学生的智能优势,灵活处理。

当今的社会,人的发展意味着要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中职学生个性差异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尽量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实际情况做好安排,言语-语言智能较好的学生适宜参加各种演讲朗诵比赛活动,人际交往智能较好的学生适合担任班团干部,音乐-节奏智能较好的学生适宜参加文艺活动,身体-运动智能较好的学生适宜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逻辑-数理智能和视觉-空间关系智能有优势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上激励他们大胆去探究等等,不可一刀切或者把多元智能强牵附加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2.注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和职业就业的衔接。

元管理学论文篇2

关键词 全球化 多元文化教育 学生事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bstract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a popularity development stage, with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s increased every year, the university's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to adapt to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strengthen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establish student-centered, and promote common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多元文化教育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兴起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影响遍及整个西方世界,不少国家将多元文化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从今天来看,多元文化教育已摆脱纯粹的理论探究形态,深入到教育各个方面,尤其是学生事务管理。同时,一个专业的学生事务管理是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正向和谐发展。

1 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

在20世纪50~ 60年代,多元文化教育几乎是多元民族教育的代名词,主要是从消除种族歧视、为不同种族或民族的人提供同等教育机会的角度来说的。20 世纪60年代以后,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扩展到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不再仅限于消除种族歧视上。概要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就是促使学生了解并认同自己所属的文化,并尊重与自己不同的其他人的文化,进而掌握文化接触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教育活动。①

多元文化教育的总体目的,体现在学生个人、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就学生而言,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可以使其正确认识民族、社会群体间的文化差异,正确判断其他文化与自己文化间的关系及相互间的影响,养成处理不同文化的得当的行为模式,促进个人的自我发展。就社会而言,通过学生的社会化,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并适应多元社会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各族群的和谐发展。就文化而言,通过学生的文化化,掌握所属社会群体的文化,进而接受不同文化的陶冶,适应不同文化的需要,在传承各文化体系遗产的同时,促进所属文化的变革。②

2 我国多元文化学生事务管理的现状

2.1 我国高校多元文化现状和背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文化差异和不同的生活习惯。因此,高校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南北学生生活习惯差异化。同时随着国家之间的联合办学和学校之间的合作项目增多,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学生中有一部分留学生,随着我国国际社会地位的提高,我国留学生从曾经以亚非拉地区学生为主发展到来自欧美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学生。这提高了我国高校多元文化教育难度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复杂性。

2.2 我国学生事务管理不尊重多元文化教育的具体问题体现

(1)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老师不够专业化,机构结构设置不合理。我国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老师从文凭上统计,大部分还是本科毕业,而具有硕士文凭的老师人数少,同时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文凭的老师人数比例较少。在结业指导、心理咨询、学生发展指导方面的老师,呈现的是个兼职的状态,不是研究这个专业领域的老师,也不是能全天为学生提供这方面服务的专职人员。在招聘学生事务管理老师的时候没有兼顾到工作人员之间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搭配问题。

(2)没有考虑到多元文化差异,对学生统一要求不尊重学生的发展。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地发展阶段,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和跨省份的学习,我国现阶段的高校没有采取措施来满足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习惯、生活需要和发展方向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会给留学生的学习造成许多困难,由于留学生语言上的差异、知识结构上的差异、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学习勤奋程度上的差异都会给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不适从而影响其留学效果。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的规定,教育必须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此而论, 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制度的需要, 在生活和学习上没有给学生需要留下个人空间。而且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过分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坚持了以儒家教育思想为核心的教育传统,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绝对尊重,学生要服从学术权威和权力权威,个人的价值取向和需求要服从组织、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

(3)没有回归服务和促进“学生学习”。学生事务管理对学生的服务不仅着眼于学生当前的需要,而且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但要服务学生个人,而且要促进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善;不仅要服务学生的主观要求,而且要服务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④

(4)为留学生提供的服务停留在表面上,是简单的、单方面的文化传播。我国高校设立了留学生服务中心或配有专门的老师、机构和服务,但是这部分的留学生是被圈限在为他们设置的服务区域里,使得他们不能进入我国真正的大学生人群中生活和学习,虽然为他们提供过中国节日和集体参加有中国特色的活动机会,只是让留学生单方面的在课余时间学习我国文化,参加简单的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活动和节日,没有深入完全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和中国的家庭特征等。让他们只是停留在表面体验中国文化,没有让这部分的留学生完全领会中国文化的内涵。

(5)忽视人的社会化,使得学生适应多元文化社会较慢。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存在,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⑤我国现阶段的学生事务管理在将学生社会化这方面是一个空缺,在就业指导和管理方面做的不到位,使得学生陷入两难境界,没有帮助对学生自我评价和职业定向,传授求职和择业的技能,增加了学生在社会上的危机感、危险性,加大了大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过程中的成本。

3 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下的学生事务管理建议

3.1 加强学生事务管理机构的建设

我国应该明确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内涵,建立专业化的标准、明确统一的工作职责和规范工作绩效考核,从制度上进一步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地位、作用、实施、考核评估进行政策上的规定。同时,根据从事学生事务管理者的工作情况制定详细点的工作细则,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加以细化,要求工作人员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工作。在针对教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学生事务工作人员的自身职业规划和个人兴趣,鼓励工作人员向心理咨询师、职业咨询师、形势政策师等多个方面发展,为有能力和有意向的教师提供学习和培养机会,使之成为专业人才。

3.2 尊重学生的多元文化,大学文化丰富多彩

高校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源泉,校园文化就是国家文化的继承和繁荣,他也是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强制性的教育外化为虽带有教育意图但却以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完成的大学环境,它是一种以文化的形态或潜性课程参与教育全过程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是通过教育环境的营造,以一种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并影响教育。⑥

学生事务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活动,让来自于不同种族族群团体的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减少校园里人际关系方面的不良现象。如举办民族聚会或某个团体的特殊庆祝活动,主要目的是联络感情,消除成见,以利于学生对本民族及其他民族和社团所作出的贡献产生良好印象和感觉。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熏陶大学生个人品质,增强对自己的文化和与自己不同的其他人的文化的尊重。

3.3 目标管理,回归服务和促进“学生学习”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生事务管理的本质也是应该为服务学生和促进学生学习。现在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全人发展是站在管理者的高度去衡量学生发展的方向,让学生感到大学生活动不能够自主,让他们在完成学术学习后有过重的负担。因此,我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应该减少对学生的管理,要促进学生在教室外的学习、生活层面而非智力因素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高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管理不仅要整体服务学生,同时要使促进学生学习的专家,个体权益的捍卫者、个性化环境的倡导者。

3.4 针对留学生建立相互交流平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1991年在华外国留学生首次超过万人,2000年增加到5万到如今2010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6万人。⑦外国留学生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种宝贵资源,他是打开在校大学生眼界和开放性思维最便宜高效的途径之一。我国学生事务管理不仅要提供国际化的服务,同时更要以国际化的标准尺来衡量,在为留学生提供优异的住宿条件或可选择住宿环境,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他们提供在中国家庭里的生活机会,以使来华留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中国文化。

在全球化和高校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的结构不再单一化,学生对自己的多元文化发展和需求多样化与日俱增。因此,我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要以国际化的标准,加快学生事务管理的师资队伍和设置的专业化建设,在符合中国的国情、特色和人口结构的多元文化下,建立适合多元文化下的各国学生的平等、自由、多元发展下,促进学生发展和加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学生事务管理。

注释

①②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20-28.

③ 王恩林.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研究.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236-237.

④⑤储祖旺主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科学出版社,2008.

元管理学论文篇3

关键词:多元化;高等教育服务;学生管理体系

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的类型,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注重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但从现实看,我国高职学生管理者服务意识比较淡薄,管理体系基本功能是教育与管理,服务学生的观念也没有树立。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在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一个以服务为理念的高职学生管理的治理体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是一个极其重要而鲜有人研究的现实课题。

1多元智能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不同于传统的智能理论。传统的智能理论偏重于单一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没有意识到人类智能的多元性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地位。加德纳强调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发展的,他指出人类存在着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能力、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加德纳认为这几种智能是独立发展的,但是都会受到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加德纳十分重视实际能力的提高。新的智能理论更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在高职教育领域,把多元智能理论作为管理的指导理论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教育的对象即高职学生大多不适应应试教育模式,高考的失败更加强了他们的自卑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心理。但是,如果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能够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独特的优势智能,冲破传统偏见,彰显自己的个性,就能让每一个高职学生树立对自己的职业技能的学习兴趣,扬长避短,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特的智能强项。毫无疑问,多元智能理论将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著作的出版,在我国国内也涌现了众多的研究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应用的论文和刊物。它们的出现启示了我国的素质教育,譬如田友谊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育的意义》和陶西平的《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换一种眼光看教育》等;多元智能理论也对我国教育界对于学生评价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如王瑜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评价研究》;多元智能理论也激发了教育研究者对学生个性教育研究的兴趣,如周龙影、欧阳华的《从多元智能理论看因材施教》和郭秀红的《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与个性教育》。还有更多的教育者关注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课程改革以及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等,譬如诉叶兰、秦欣梅、詹莎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蒋满英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课程设计研究》,梁爱民、周莉莉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骆焕丽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职业学校学生评价研究》。然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问题治理体系的研究几乎没有,这表现在理论上对它的认识水平还存在欠缺,在实践中对它的应用还是空白。因此,对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体系,亟需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

2高等教育服务理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美国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教育要为社会服务。教学一直被人们看作是教师直接为学生服务的事业。汉姆(ham)在其论文中提到,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的社会里,大学生希望被当作顾客对待,而不是被看成学生。我国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一直把教育排除在第三产业之外,对高等教育服务的研究起步也相对比较晚,人们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但无法从理论上认识高等教育服务职能的性质、作用和任务,更无法正确理解学生是高等教育服务的对象而非产品,高等教育的服务职能根本得不到正确的理解。在国内,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产生教育产业化的理念。厉以宁、杨德广、张铁明等专家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产业的产品是高等教育服务,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学生是消费者和需求者,作为服务主要提供者的教师有责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发挥辐射作用,加强为本地区和相关行业企业开展服务的能力建设,提出示范校要建设成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的重要基地。但从现实看,我国高职学生管理者服务意识比较淡薄,管理体系基本功能是教育与管理,服务学生的观念也没有树立。学校传统的以控制为基本手段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迫切要求高等院校的管理者从控制走向服务。

3构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服务型高职学生管理体系

1)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树立多元教育管理观,构建管理者服务意识。转变传统的以管理代替服务的做法,增强服务意识,构建以服务学生为理念的、操作性强的高职学生管理问题治理体系,突出高职教育管理的服务功能。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使学生管理体系“多元化”,力求因材施“管”,启迪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构建一个各部门协同创新的治理体系,该体系既要体现“一体化”也要体现“多元化”,这是高职学生管理领域一个创新研究。3)对学生管理服务型治理体系的现实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建立一套因材施“管”的“多元化”管理体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从而实现被服务者和管理者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谢芬芬.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2]郑建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4).

[3]贾美倩.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4]张斌.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实施中的主体参与问题及其对策[J].综合研究,2009(5).

[5]王红红.浅谈高职学生管理的法制化问题[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3).

[6]周瑞珍.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J].教育研究,2009(5).

[7]潘绿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机构设置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8]应金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拓展的目标体系及运作机制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9(8).

元管理学论文篇4

【摘 要 题】信息资源管理

【关 键 词】知识管理/知识计量/知识评价

知识的计量与评价包括知识量的评价、知识质的评价和知识价值的评价3个方面。目前国内外在间接知识计量与评价、知识创新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在文献计量、 科学 计量、信息计量、 网络 计量、 经济 计量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等方面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促进了知识计量与评价的发展,为直接进行知识计量与评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知识的载体依附性、知识计量单元的不确定性、知识内容的不可分割性、知识价值的环境与对象的依存性,目前直接对知识内容本身进行计量与评价还有很大的难度,而核心的问题就是知识内容计量与评价单元的确定。

当前已有的知识计量与评价单元都是以知识的载体——文献为基本计量与评价单元,都是间接的知识计量与评价,离对知识内容本身进行直接计量与评价还有很大的差距。尽管有研究表明知识的直接计量与评价是可以实现的,并且提出了“知识元”的概念与模型[1-8],但其可操作性还没有得到有效检验。

自从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年度报告后,“知识经济”一词随即在全球范围内变得炙手可热,有关知识经济、知识资产、知识产品、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研究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知识经济、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基础是对知识本身的测度、计量与评价,包括知识量与知识价值的测度、计量与评价。知识的测度、计量与评价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既包括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测度、计量与评价,也包括对知识的物理测度(载体)与价值测度(经济贡献)的研究[9]。因此,作为知识创新活动评价的基础,知识计量与评价开始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人们在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以及经济计量学(国内又称数量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对知识(信息)的计量研究。如科学计量学科研绩效的评价(从本质上说,科学计量学是对科学知识的数量与质量进行测度,因此,包含知识计量学的内容),文献计量学对核心期刊的测定与评价(文献是知识的载体,对文献的计量也间接地反映了对知识的测度与计量),信息计量学对网络信息流量的计量与评价,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计量学(一般说来,经济计量学侧重于经济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价值测度,但经济过程又包含着知识的投入、流动、应用和转化等过程,因此经济计量学也同知识计量有相通之处)对知识经济理论的探讨都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10]。

对知识本身及其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包括对知识在经济系统中的生产、传播、扩散等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测定产品、 企业 、部门中的知识含量;知识的质量、价值和价格的评估;知识存量与流量的确定,以及确定因特网上知识传播带来的经济效益等,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即需要从知识这一角度进行量化研究,包括编码类知识和经验类知识。

因此,对知识进行计量和评价是知识经济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经济计量学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外科学界、学术界和企业界很早就开始关注对知识本身及其价值的测度,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11-14]。而我国则注重从整体上和宏观上来测度科学知识体系(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以科学知识的载体为基础对科学活动的成果进行计量,即间接的知识计量)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知识经济测度和经济计量学)[9]。有学者提倡建立“知识管 理学 ”来囊括关于知识获取、表达、管理、计量等方面的研究。甚至有学者直接提出要建立“知识计量学”这样一门学科来研究知识内容本身的计量与评价问题[15]。这些都明确地反映了知识社会和知识时代对知识进行直接管理的客观要求。

然而,知识管理、知识计量都难以回避一个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确定知识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的问题。只有明确了知识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才使得知识的管理与计量具有可操作性。是继续延用原有的知识载体计量与处理单元(知识的物理计量单元),还是寻求新的知识计量与处理单元,是摆在知识管理界和学术界的难题。本文从知识计量单元的演变及其关系出发,并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计量单元进行了比较与评价,期望能对知识内容的直接管理与计量有所裨益。

1 知识计量单元的内涵与类型

知识计量单元是进行知识管理、计量与评价的基础,知识管理、计量与评价就是要通过对确定有效的知识计量单元进行处理以便对知识进行独立、自由、有效识别、处理与组合,达到知识服务、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的目的。知识计量单元是指在知识管理、计量与评价中可以对知识进行独立、自由、有效识别、处理与组合的基本知识单位。

人类对知识的处理经过了以篇为单位的文献(分离)处理时期,正在进行以数据库为单位的信息(集成)处理时期,将要进入以知识元为单位的知识(知识元链接)处理时代[1]。

按照划分标准的不同,知识计量单元可以进行如下划分:

1)按知识计量对象划分:可分为文献计量单元、信息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也可分为知识载体计量单元和知识本体计量单元,或知识物理计量单元和知识内容计量单元。

2)按知识计量方式划分:分为直接计量单元(如知识元等知识内容计量单元)和间接计量单元(如文献计量单元)。

3)按知识计量的层次划分:分为宏观层次的知识计量单元和微观层次的知识计量单元。

4)按知识计量的学科领域划分:有文献计量单元、科学计量单元、知识计量单元、经济计量单元。文献计量单元有外形特征计量单元和内容特征计量单元;知识计量单元有知识元和知识单元;经济计量单元有投入、产出、效率、效益等计量单元。

5)按知识计量的内容划分:有知识的物理计量单元 (包括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和知识的价值计量单元(知识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6)按知识计量的载体类型划分:有纸质文献计量单元(主要是文本,如册、本、卷、期、篇、字数等)、 电子 文献计量单元(如磁盘、光盘、网站、网页、链接数、节点数、点击数、下载量、浏览数、比特数、字节数等)、缩微文献计量单元(如卷、张、版等)、声像文献计量单元(如曲、首、帧、盘、盒、套、卷等)。

尽管知识计量单元类型多样,但使用最广泛、最频繁的还是文献计量单元、信息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3种。

2 知识计量单元的演变过程

知识计量单元是指在知识管理中可以对关联知识进行独立、自由、有效识别、处理与组织的基本单元。由于人类社会的知识管理活动大致经历了3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以文献(知识的载体)为基本单元的知识管理时期、以信息(知识的某些属性特征,如主题概念、关键词概念、数据等)为基本单元的知识管理时期和以知识本体 (知识内容本身)为基本单元的知识管理时期。目前,随着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热潮的兴起,人们开始把知识管理的目光从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的管理推进到知识单元的管理上,并期望能实现从对知识载体和知识属性特征的管理过渡到对知识内容本身的管理。即从间接知识管理上升到直接知识管理。因此,知识计量单元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文献计量单元到信息计量单元,既而到知识计量单元的演变过程。

国内外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就对这种以 文献 为单元的管理方法提出了质疑,而把目标定位在知识管理上。早在 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专家就指出,知识的控制单位将从文献深化到文献中的数据、公式、事实、结论等最小的独立的“知识元”。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著名情报学家布鲁克斯提出了绘制“认知地图”的任务。美国情报 科学 研究所研究员斯摩尔(h. small)提出了用思想“ 网络 图”揭示重大发现,用学术思想“网络图”来表述重大发现的来龙去脉。知识的控制单位一旦实现由文献深化到“知识元”,大量文献中所包含的“知识元”及相关信息间的链接,将产生极大的知识增值。从而大大推进人类对知识的利用,促进对新知识的创造,从而也将推动知识资源业的重大 发展 ,这正是我们现在应该做也可能做的工作[2]。

3 文献计量单元及其评价

文献计量单元,即文献知识单元,是指以知识的载体——文献,作为知识管理与计量的基本处理单元,知识管理与计量的全过程都是以文献计量单元为基础和核心的。文献计量单元,也称为知识的物理计量单位,主要指图书的册、本、卷、套, 论文 的页、篇、期、卷,专利和标准的项、件,磁盘、光盘的张、盒或存储设备的个数,缩微胶片的卷、张,还有文献的字数、行数、页数、篇幅数等物理载体计量单位,有时尽管也涉及篇幅和词汇等计量单位,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和定位需要管理的目标文献,主要是文本单元和以文本为核心的其他相关单元,如流通量、借阅量、发文量、引文量等。

文献是指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文献的类型不断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对文献进行有效处理和管理的方法、技术与手段也日益先进和完善。不可否认,对文献计量单元的有效管理、计量与评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人类实现对知识进行管理的最有效、最科学、最有影响的管理方式,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如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sci和ei等文献数据库。直到今天,尽管我们在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等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许多领域我们仍不能摆脱文献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影响,以文献计量单元为基本的知识管理单元仍然是最有效、最易实现和最易控制的手段和方法。

目前,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领域的许多重大突破还是建立在过去文献管理系统和文献管理数据库的基础上,是在文献计量单元管理基础上的改进和创新。例如增加和改进文献管理系统和文献数据库的信息管理(增加文献外形信息特征和内容信息特征项)与知识管理(增加基于引文的知识网络和知识关联网络等)功能,这些无非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文献计量单元的处理和管理。

当然,文献计量单元之间并不是孤立和毫无联系的,而是通过各种文献计量单元、信息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各种复杂的知识网络关系。例如,文献计量单元之间可以通过主题词、关键词、分类号和引文等建立联系。

因此,我们研究文献计量单元的管理,并不只是关注单个独立的文献计量单元,还要研究和分析文献计量单元之间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关系链和关系网络(如学科关系、引文链、引文网络、共引和引文耦合等)。因而,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不仅研究知识载体的数量、质量和价值等特征,还要研究知识载体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 (包括关系链和关系网络),并由此产生的各种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文献计量单元是信息计量单元与知识计量单元的基础和来源。

人类生产和创造的知识最终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储在不同类型的文献中,尽管新的文献类型仍有可能出现,但已有的文献内容格式都是以纸质型文献内容格式的方式存在 (如 电子 文献和网络信息仍然是以纸质文献格式表现),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并接受这种

比较完善的知识表达和生产方式。因此,对知识单元和信息单元的处理离不开对文献单元的处理。所以知识的控制单位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文献这一级上,而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一般不是以文献为单位的。

现有的以文献——知识的物理计量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与生产方式(如目录、题录、索引、文摘、文献数据库等)有两大缺陷[3]:其一,组织和管理的是知识载体——文献单元,而不是知识本身,尽管通过文献单元能反映和揭示知识的某些特征,但这只是表面的、粗糙的和不精确的特征,较难深入地揭示知识的内在特征与联系;其二,检出的文献只含已有的知识,未能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不能为产生新知识提供营养土壤。由于文献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在处理对象上的差异,因此它们在反映知识的关系程度上相距甚远。

信息资源虽可以通过标题、关键词、作者、内容分类特征等“元数据”进行关联检索,甚至可以进行简单的全文任意词检索,然而对于“求知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来说,并不能迅速而准确地提供全面、系统、针对性的知识信息。加之这些数据库在结构、信息加工标准和质量上的差异,使得数据库之间的信息关联、内容关联更加难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在现有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目标下开发的知识信息资源,本质上还只是一本一本“堆积”起来的数字化图书、期刊。除了信息量大、检索查询速度快等方便之外,数字化图书馆使人们感受到的获取信息的手段与方式,依然类似于传统图书馆的“ 计算 机书目检索”与“开架借书”,与在 现代 信息技术水平之下人们追求的信息资源共享所应当达到的境界还相距甚远。

以文献计量单元为基础的知识计量与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文献信息流的分布 规律 (如文献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文献主题分布(如词频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结构分析、关联分析等)和引文分析(如被引量和被引率等),用文献的数量与质量来间接反映知识量和知识的价值。但由于文献量与知识量并不等同,文献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计量单位,所以很难用文献量来准确反映知识量。

同时,也因为文献的价值主要在学术价值、科学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上,无法用文献本身的价值来准确衡量文献中知识的综合价值(学术价值、科学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和 经济 价值等)。因为文献是有形的,文献的价值可以通过被使用次数(如被借阅次数、被引用次数)等文献计量指标较为准确地评价,而知识是无形的,也是无价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作用的结果也是综合性的,目前还没有科学的方法和指标对知识量和知识的价值进行直接计量与评价。尽管如此,文献计量与评价、科学计量与评价同知识计量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步的,目前还只能通过间接方式来对知识进行计量与评价,文献计量与科学计量方法还是较为有效的用来评价知识量与知识价值的方法之一。

4 信息计量单元及其评价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电子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迅速增长,信息(information)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重要概念在全球范围兴起,对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围绕着信息的计量与管理产生了新的知识计量单元,即信息计量单元,也称信息知识单元(在我国还有情报知识单元之称),它是指以文献知识的某些属性特征(包括文献的外形特征信息和内容特征信息)作为知识计量与管理的基本单元。我们通常把一部文献所包含的完整信息称为文献信息,文献信息主要包括文献外形特征信息(如题名、著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出版地和相关载体特征等)和内容特征信息(如摘要、提要、主题词、关键词、标题、文献中的字、词、句、段、篇幅、 参考 文献等)。信息计量单元的处理通常用信息熵,词频数、篇幅量,数据、信息和情报的比特量、字节量,图像、声音的帧、幅等来表示。

信息计量单元既反映了文献计量单元的基本特征,也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信息计量单元往往通过提炼、加工、组合、转换等过程即可形成知识计量单元。可以说,信息计量单元是联结文献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的一座桥梁。但信息计量单元既没有克服文献计量单元本身固有的缺陷,也没有实现对信息、知识内容本身计量与管理的目标,因而信息计量单元只是从文献计量单元到知识计量单元发展的一个过渡性的计量单元。传统的信息服务只提供文献的信息或作为知识素材的文献,并没有揭示文献中的知识链。人们获取的只是文献数据信息本身,并不是知识。比如人们看到了题录摘要,从中未必可以看到知识。即使读完了一次文献,也许仍不能准确了解其中的知识所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信息经济的产生,信息、情报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信息计量学、情报计量学随即兴起。但信息、情报的直接计量与评价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在计量和评价中如果无法有效确定信息单元和情报单元,就无法实现对信息、情报进行直接计量与评价,也只能通过间接方式进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情报的价值同知识的价值一样,也是无形和无价的,而且具有多变性。所以早期的信息计量、情报计量与评价也主要是通过对信息、情报载体(如以各种 文献 、信息情报产品的计量与评价为基础)的计量来间接完成的。到后来,随着信息技术手段日益提高,对信息量的测度与评价不断精确化(如信息熵、比特量、字节量等),但对信息价值的测度与评价仍只能间接完成(如通过对信息产品价值、信息产业、信息 经济 等的测度与评价)。尽管信息、情报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但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对信息、情报的计量与评价能有效地运用到对知识的计量与评价上。只是目前对信息、情报的准确计量与评价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信息计量单元之间也不是独立的,同样也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信息计量单元之间可以通过词频反映其在文献知识单元乃至整个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程度,通过主题关联发现信息计量单元之间的学科关系、主题结构、关联程度(如主题词或关键词共现频次),通过信息计量单元的不同组合还能发现新的知识计量单元(如主题词或关键词链及其 网络 )。

以文献计量单元和信息计量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与管理或只停留在以整篇文献或文献信息为单元,选取若干主题词,没有分离出构成知识的最小单位——知识元;或采用引文索引,但没有建立知识元之间的直接联系;或只是采用文本知识发现提供文献中精细的信息和多篇关联的信息,但输出的仍是文献,难以提供脱离原始文献的独立知识元。文献检索和信息检索只能通过间接地获取文献再获取知识。

5 知识计量单元及其评价

知识单元,也称知识的内容单元,是指在知识管理中用来处理知识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独立的基本单元。知识单元主要用主题知识单元、关键词知识单元、知识元、知识单元、知识基因、知识因子、知识项、知识本体、知识概念、概念地图等来表示,目前主要用知识元来表示。

知识元是指文献中相对独立的、表征知识点的一个元素,它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幅图表、一个公式、一章或一节、一段动画、一个程序等。知识元也往往直指知识产品 (图书、 论文 、专利等)中的概念、论点(观点)、论据 (数据、资料)、论证(方法、模型)、结论等知识核心和知识创新点,也可称为元知识,知识元的粒度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是知识管理、知识计量与知识评价的最小的基本单元,由不能再分割的框架结构来表示。元知识为不可再分的知识,元知识是我们进行知识检索的依据,某一具体的元知识我们称它为知识元[2-8]。同时,知识元之间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因此,基于知识单元和知识元的知识管理不仅研究知识元的数量、质量和价值等特征,还要研究知识元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包括关系链和关系网络)。

知识元是具有独立的确定意义且不可再分的一个知识单元,在不同的应用中,对知识元的描述是不同的。知识元不仅可以直接表述知识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将使用这一知识元的文献关联起来,将大量不断更新、不断出现的知识元建成知识元数据库,将会产生各种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网络化关联,体现出各学科专业交叉渗透的关系特征。

文献[3]将知识元分成两大类型:①描述型,包括信息报道型,名词解释型,数值型,问题描述型,文献引证型。②过程型,包括步骤型,方法型,定义型,原理型,经验型等。也可分为理论与方法知识元、事实型知识元和数值型知识元。而文献[17]将知识元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概念类知识元,是对事物性质、事物变化 规律 的认识。如“杠杆平衡”是一个概念。②原理类知识元,是对事物性质、事物变化规律的认识。如“杠杆平衡原理”是一个原理。③方法类知识元,解决同样的问题,方法可以多样,方法类知识元是指分析、解决问题的某种确定的方法。如“因式分解法”有配方法、十字相乘法、求根法等。④事实类知识元,反映一个事实。如 历史 事件、地理现象、社会现象等。⑤陈述类知识元,是用来表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或为了表达某个观点。如生物学的基本特征、细胞中的种类和含量等。⑥数值类知识元,是用来表述对象或过程的数量特征和关系。如 工业 总

产值、 gdp、变化量、变化率等。⑦模型类知识元,用来描述事物或对象的数学或图形模型。如统计模型、dna双螺旋结构等。

从“知识元”层面研究知识计量与管理,揭示单篇文献个体中的“知识元”信息与某领域共性中的“知识结构”的链接关系,从而找出信息与知识的导航链接的普遍规律,为用户提供直接获取有效知识元而不是大量文献的有效方法。因此,知识元计量与管理是知识管理的起点。知识检索是在知识结构中获取知识的过程,用户可以通过知识单元间接地获取知识,更可以通过知识元直接获取知识[2-3]。

尽管在现有的一些 文献 中提出了“知识元”的概念及其在知识组织与管理中的操作方式,确实是突破了以往知识组织与管理的模式,但在知识单元和知识元的处理上还存在大量的问题。首先,目前所提出的“知识元”这一概念是抽象的、不确定的,即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还不能清楚地界定。其次,虽然在许多文献中已经对知识元的结构描述颇具特色,较为清楚,但知识元的长度、来源、识别、组合等依旧十分模糊,导致在知识元标引、组织、存储、检索、利用等方面尚不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 计算 机自动处理。第三,知识元的基本构成单元还是要以字、词、句、段、全文中的主题知识概念等为基础。仍然不能脱离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也就是说,知识元应该是一个最小的表达一个完整知识概念的独立单元,它最终还是由一个或多个主题词、关键词等组合而成。因此,对知识元的明确界定、知识元的有效提取和对知识元的可操作性是目前仍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由于知识组织和管理的惯性,以知识元为知识单元的知识组织与管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首先面临着人们习惯的挑战。我们在知识的组织与管理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方法和体系,在技术上也得到了有效实现,正趋于完善。人们在思维、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生产和知识利用等方面已经习惯于以文献单元为中心,在知识的组织与管理上也已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毫无疑问,要打破这种现存的、完善的知识组织体系,在知识管理和利用习惯、观念以及社会成本上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以说,知识单元的 发展 不仅面临着本身的缺陷和瓶颈,还要解决和克服来自知识利用习惯和社会成本等方面的压力。

6 结束语

知识管理、知识计量与知识服务要把文献知识和信息转化为可用知识,为用户提供知识产品和服务,首先要依赖于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加工处理。知识的内容加工处理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知识单元的表达和组织,从物理层次的文献单元向认知层次的知识单元转换;另一个是知识的内容计量从语法层次向语义层次转换。从知识标引的阶段开始,把知识分解为最小独立的“知识元”,建立以知识元为计量单位的“知识元自由集成系统”,是实现知识组织和管理的本质和关键[4]。

知识单元的组织与管理离不开对文献计量单元和信息计量单元的处理。知识元、知识单元、知识结构都以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的方式表现,文献单元、信息单元转换为知识单元是实现知识组织与管理的关键。深入研究文献单元、信息单元的结构与内容特征,如何用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所包含的内容特征及其关系等为基础来分析和表达知识元,从文献单元和信息计量单元中有效识别和提取知识单元仍然是今后长时间内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此外,还需要借助于 现代 知识管理技术,利用知识管理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将知识元和知识单元的智能化管理向前推进,真正地实现知识元和知识单元的集成、综合、推理与自由管理,达到知识自由组合、高效创新的目标。

【 参考 文献】

[1] 温有奎.基于知识元语义网格平台的知识发现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4-7

[2] 温有奎,徐国华.知识元链接理论[j].情报学报,2003(6):666-671

[3] 温有奎,赖伯年.网格技术将推动知识管理革命[j].情报学报,2004(1):125-129

[4] 曾民族.向知识标引进军——阅读《知识元挖掘》的体会[j].情报学报,2006(2)

[5] 朱庆华.《知识元挖掘》评介——兼议情报学的理论研究[j].情报 科学 ,2006(12)

[6] 温有奎,等.基于创新点的知识元挖掘[j].情报学报,2005(6):663-669

[7] 温有奎.基于知识元的文本知识标引[j].情报学报,2006(3):282-289

元管理学论文篇5

关键词 可拓学;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智能知识管理;知识经济

中图分类号 F0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1)11-0006-04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正在不断改变着社会组织的环境。人类对计算机智能水平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而要提高计算机的智能水平,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可拓学作为广义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之一[1],在识别、搜索、诊断、数据挖掘[2]、知识管理[3]、创新[4]、策略生成[5][6]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向人们展示了可拓工程方法良好的应用前景。可拓学形式化处理矛盾问题的功能正为自主创新提供基本方法和构建模型 [7]。但如何综合利用现有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丰富可拓学的方法体系,如何引入可拓学的方法论指导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学科发展,使之更具有智能性,如进行智能信息搜索,帮助人们找出高水平的问题解决策略,甚至辅助人们进行创新等,对这一相互促进模式的系统研究目前还非常缺乏。

因此,本文拟分析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研讨可拓学如何提高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智能性,同时如何利用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学科的研究成果,丰富可拓学的基元库和可拓变换方法库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与可拓学的相互促进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可拓学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方面的构建作用和社会价值。

二、可拓学对信息管理的促进作用

信息管理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启动,近30年来,信息研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我国于1998年7月在高校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我国信息管理学科尽管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也发现存在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等问题。

1. 信息管理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目前信息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以及信息的收集、检索、分类、存贮和传播等,目的是方便人们信息存储、查询和检索等。高校开设的信息管理课程的教材也主要侧重信息的“采集、传递、编码、加密、存储、加工、传输和利用”,理论性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的实务相对缺乏,对企业管理所需的信息如何综合利用涉及不多,更没有从信息如何为提升管理决策进行智能服务的角度进行深入研讨[8]。信息管理如何为社会、企业服务定位模糊。初看起来信息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做很多事情,操作起来又发现真正做深、做透的事情不多,企业信息化成为很多企业的负担。决策依赖数据、信息和知识。知识经济时代面临数据爆炸和知识过载,只有最终把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转化成智能性较高的知识才能为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9],从而为企业提高预见力、反应力和适应力提供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等提供方法、工具[4]。

2. 可拓学促进信息管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通过融合可拓学理论方法,可以促进信息智能查询、收集等工作的开展,形成从信息到知识、策略的一系列方法、技术。具体表现在:

(1)可拓学使信息搜索导向策略搜索。目前国内企业偏重信息系统建设及实施方面,重视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查询、传输”等,大部分工作内容是如何设计开发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信息的“加工和利用”重视不够,导致管理信息系统上线后,业绩没有明显改善,感觉不到信息化的价值;同时储存设备需要不断升级,而存储的数据过三至五年就作废,更让高层只看到投入,而看不到数据、信息的作用。可拓学通过与数据挖掘结合,提出了可拓数据挖掘[2]的算法,当存储的数据和信息达到一定规模,可以挖掘出不合格品向合格品转化、客户由流失向忠诚转化、销售额由下滑到上升等的变换策略知识,使信息管理真正创造商业价值。

可拓变换理念与可拓策略生成的方法将促使信息搜索向策略搜索转换。现在利用搜索引擎可以查询到大量信息,但人们往往淹没在信息中,无法作出正确的决策。在传统搜索引擎的基础上,增加可拓变换的方法与算法,可以逐步实现智能性更高的策略搜索,帮人们发现从特定条件出发到达目标的策略、步骤等。

(2)可拓学促进信息管理为创新服务。在环境多变的信息时代,企业竞争力是以创新为主导的。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已经成为政府的重点工作的目标。然而,多年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却异常缓慢。其中创新能力提升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创新主要依赖个人能力,缺乏有效的方法和辅助工具,创新的方法虽然有很多。但大都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创新效果很难保证,且可重复性、可实施性不强。创新方法和工具不足正成为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

利用可拓学和信息管理技术能够在特定领域的信息框架下,进行系统性发散、可拓变换、优度评价和计算,从而辅助人们的创新活动[4]。企业信息管理技术要围绕可拓变换的目标,充分调动各种知识资源从论域、关联准则、元素等入手,拓展创新服务的功能。充分利用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力资本、声誉、营销策略、营销网络、管理能力、财务状况、研发能力、企业文化等资源,并有效地组合到信息基元库中,最后同可拓变换方法、优度评价法等配合应用,从而孵化出形式化、流程化的自主创新能力。

(3)可拓学可以规范信息表达的一致性,为智能系统打好基础。基元理论认为,大千世界由万物构成,物与物的互相作用就是事,物于物,物与事,事与事存在各种关系,物、事和关系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描述物的是物元,描述事的是事元,描述关系的是关系元。物元、事元和关系元通称基元,构成了描述信息的逻辑细胞。对于复杂的现象,可以用它们复合而成的复合元或基元的运算式来表示。以复合基元或其运算式表示的信息统称为复合信息元。

利用可拓学理论和方法,可以建立表示信息和知识、具有生成知识、产生策略和评价策略的规则的形式化体系[1],给定问题的目标和条件环境,可以基元简洁地表示收集到的信息;同时,能够按照某些变换规则,生成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或解决该问题的策略,并对这些策略进行评价,从而为人类创建高水平的智能计算机创造条件。根据信息的各种不同内容,一般可以用物元表达陈述型信息、用事元表达行为型信息、用关系元表达关系型信息、复合元表示复杂信息等。

三、可拓学对知识管理的智能化提升作用

知识管理拓展了信息管理的对象,优化了信息管理的目标,强调知识为决策服务。知识服务决策的过程可以看作或抽象为一个“问题求解”的智能活动。信息爆炸与知识过载对知识管理这一智能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可拓学研究的矛盾问题处理是具有代表性的智能活动[10],其研究成果可以为知识管理的智能化提升提供方法论指导。

1. 知识管理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知识正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塑造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系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11]。但隐性知识分享的困难[12][13]导致80%以上知识管理项目的实施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知识管理正成为一种高风险的投资。

基于信息化产生的数据大量积累的压力以及解决隐性知识分享困难和知识不足的动力,数据挖掘 [14]已成为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数据挖掘获取的知识极具新颖性,往往是无法从专家经验中得到的,其特有的不可替代性、互补性为辅助决策带来了新的机遇,并促使知识管理研究重心发生转移[15]。然而,通过数据挖掘获取的知识是伴随着新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知识,它不同于在当前知识管理领域中探讨的主要知识类别。如在当前知识管理中一种最重要的知识分类方式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但是数据挖掘获取的知识是将隐藏在数据库和互联网中的规律,通过深入挖掘分析而得到的,它很难用显性知识或隐性知识来描述其特征。正因为此,当前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还没有探讨如何有效地管理上述由数据挖掘获取的知识。事实上,在应用数据挖掘获取的知识过程中已经发现很多问题:

①数据挖掘得到的知识数量巨大,往往无法有效地选择应用。在超市、公交、电信、银行、证券、期货等领域,数据积累非常快,每周的数据都有可能挖掘出新颖的知识,知识迅速积累,使社会由数据爆炸即将进入知识爆炸[16]时代。

②不同挖掘算法得到的知识表现形式差别很大,质量参差不齐,知识之间存在不一致、甚至冲突,靠经验无法有效识别。

③无法预知知识的时效性。数据挖掘获取的知识是根据某一时刻的数据集得到的,而现实数据在不断变化中,无法及时识别数据变化到何种程度时,原有挖掘得到的知识需要更新。

④挖掘用的数据集往往来自不同部门,挖掘得到的知识也分散在各个部门,由于结构的多样化等难以得到集成应用,无法反映系统的整体规律。

由于数据挖掘得到的大量知识具有多样性、粗糙性、时效性和分散性等特点,需要靠专家经验进行鉴别、筛选才能有效利用。当产生的这类知识数量很大或者表现形式可解释性差时,人工识别变得非常困难。另外,识别出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失效,同时新的知识也在不断产生,而且,用户经常无法识别边界条件,导致人工审计大量知识的成本高,工作量大,周期长。

2. 可拓学使知识管理走向智能知识管理

有效管理数据挖掘获取的知识并非易事,基于可拓学的研究成果,提出有机结合专家的隐性知识,实现数据挖掘获取的知识智能化管理的思路,使知识具备一定的自记忆、自学习、自识别、自适应等智能特性[9],便于基于情景的智能知识应用,从而极大地提高数据挖掘得到的知识的利用效率和效果。

可拓集合的思想对数据挖掘知识的表达、评价、集成和智能应用带来新的视角,智能知识[9]的原理和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知识管理一方面面临知识分享瓶颈导致的知识匮乏;而另一方面,数据挖掘获取的知识量大、表现形式多样,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智能知识[9]的研究将为这两个困扰知识管理和数据挖掘有效应用的主要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并将进一步促进数据挖掘的企业应用水平,帮助企业深入理解客户、把握市场需求及产品定位,对持续提高组织的决策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智能知识的基元表达与变换等方面。

目前,人工智能领域中常用的知识表示方式主要有谓词逻辑、框架、语义网络、产生式规则、本体、XML等几种。通过对多种方法的比较,我们发现用基元表达知识可以统一格式,内容上便于扩充,同时便于利用可拓变换技术实现后续的知识推理、审计及自动推送应用。智能知识为具备记忆、识别、自动适应等功能,必须具有元知识、情景知识等记忆信息。信息元之间的关系是知识,包括发散型知识,蕴含型知识和可扩型知识等。用条件信息元表示知识的前提条件,结论信息元表示知识的后件,用可拓变换或它们的运算式表示智能知识的主体内容,用附加物元信息表达智能知识的记忆信息[9]。

另外,可拓学在以下方面也有助于知识管理的智能管理模式研究。如①用可拓数据挖掘方法挖掘智能知识的算法。②数据挖掘获取的原始粗糙知识的过滤技术与转化技术。③智能知识的推理技术,研究如何使知识融合产生新的更有价值的知识。④智能知识的主动推送技术,研究如何使知识在合适的时间主动提供给合适的使用者等。

四、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对可拓学的促进作用

1. 信息管理为可拓学基元库的建立提供信息来源和工具

可拓学用形式化的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 [17]。它解决矛盾问题的前提是构建条件和目标的基元库,并进行蕴含分析、共轭分析等发散思维,进而通过拓展变换、传导变换以及转换桥等形式化、流程化地产生一系列创新策略,通过优度评价,最后选择最佳策略实施[6]。基元库的建立仅靠个人经验和知识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需借助信息管理手段,利用互联网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等[12],构建系统全面的基元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如基元的相关属性有哪些?针对某属性常用的量值有哪些?属性之间存在哪些类型的关系等。信息管理提供的构建基元库方法与工具主要有:

①搜索引擎。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并将处理后的信息显示给用户,是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如Google、Baidu等。

②文本挖掘。分析非结构化的文本信息库的内容,发现文档数据集中概念、文档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为用户提供相关知识和信息。如自动分类与关键词抽取等。

③数据挖掘[14]。对来自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产生新颖的信息与知识,拓展基元库。如生成的关联规则、聚类知识等。

2. 知识管理为可拓学进一步丰富基元库、变换库的内容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知识是企业的资源,但任何知识只有当它应用于实践,改变人们的生活,这种知识才会有价值。同样,可拓学要服务于社会,需要有易懂易学的教材,需要有与行业结合的基元库、变换库,而可拓学专家不一定是行业专家,如何构建行业基元库呢?知识管理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思路。

首先,隐性知识的研究有助于把专家经验转化为基元。行业知识和信息存在隐性和显性两种形式。隐性的如专家经验、默认的行规、潜规则等,显性的如文档资料、行业标准、互联网信息、交易数据库等。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每个人的智慧在组织中充分发挥出来。个人是知识的主体,知识创造的根源,组织是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放大器。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中的显性知识是知识创造的开始,将成为个人或组织成功的关键。野中郁次郎提出4种知识创造转换模式[18],指出可通过同化、外化、结合、内化的步骤使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进行不断的转化,进而促进企业对知识的创造与吸收,这一知识管理研究的经典理论模式可以引入可拓学中,提高基元库构建的效率。如显性化个人或团队中的隐性知识扩充基元的属性、量值等。

其次,知识管理系统相关的研究成果[13]可以应用到基元库构建中。近年来国内很多公司已逐步在企业内部建立知识管理系统,从已有的知识库管理系统中抽取基元库也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因为知识库已经是结构化数据,只需结合信息技术做接口开发即可。

另外,知识管理综合集成方法的研究有助于可拓学完善从理论到应用的体系架构。一般把知识管理划分为三层框架[19]:第一层是知识资源的构成,具体包括:参与者的知识、文化、结构、知识产品、目标、战略、外部环境、讨论。第二层是知识处理过程的构成:获取、甄选、内化、使用、产生、外化。第三层是知识管理影响因素构成:管理、资源、环境。最终通过综合集成方法,把专家体系、信息与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系,把人的思维、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各种情报、资料和信息集成起来[20]。可拓学从理论到应用也需要构建一系列模型,把人员要素、知识、资源、解决矛盾问题的过程、组织文化、信息技术等集成起来,为企业实施可拓工程提供一种综合方法,为实践应用提供有效支持。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与可拓学的研究表明,可拓学可以为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提供基元统一建模,用以表达形式多样的信息与知识,这一新的知识建模方法,为后续多类异构信息、知识的集成管理和智能应用研究打下了基础。其次,可拓学有助于提升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智能性,使信息管理由信息搜索转向策略搜索,使知识管理转向智能知识管理;同时,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研究也为可拓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与工具,有助于基元库的系统构建与完善,并有助于可拓学应用模型的完善。在此基础上,将逐步形成流程化、形式化的可拓创新方法体系,提高自主创新的效率。因此,对可拓学、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进行集成研究,将进一步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好的研究前景。

进一步的研究可能需要借鉴、利用其它交叉学科和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如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控制论等等,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不断试验、探索、模拟、实践,使可拓学更好地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智能化模式服务,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

[参考文献]

[1] 涂序彦. 可拓学――研究“矛盾转化,开拓创新”的新学科[J]. 中国工程科学,2000,2(12):97.

[2] 蔡 文,杨春燕,陈文伟,李兴森. 可拓集与可拓数据挖掘[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6.

[3] 李兴森,张玲玲. 知识过载与智能知识管理[J]. 软件世界,2008(2): 89-90.

[4] 李兴森,李 萍,朱正祥. 可拓思维辅助企业管理创新[J]. 科技智囊,2009(2): 40-43.

[5] Cai Wen,Yang Chunyan,Wang Guanghua. A New Cross Discipline-Extenics[J]. 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2005,13(1): 55-61.

[6] 李立希,杨春燕,李铧汶. 可拓策略生成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

[7] 周志丹,李兴森. 企业自主创新的可拓创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

究[J]. 科学学研究,2010,28 (5):769-776.

[8] 程少峰,雷 鸣,李兴森. 论信息管理学科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0):27-29.

[9] 李兴森,石 勇,张玲玲. 从信息爆炸到智能知识管理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4.

[10] 蔡 文,石 勇. 可拓学的科学意义与未来发展[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8(7):1079-1086.

[11] 成思危.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应对[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5): 1-5,20.

[12] Alavi,M. and Leidner D. E.,Review: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J]. Mis Quarterly,2001,25(1): 107-136.

[13] 潘旭伟. 集成情境知识管理中几个关键技术的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5.

[14] Olson,D L,Shi Y. Introduction to business data mining[M]. McGraw-Hill/Irwin,Englewood Cliffs,2007.

[15] 李兴森,李爱华,张玲玲. 论知识管理研究重心的转移[J]. 当代经济管理,2010(12):1-6.

[16] Shi,Y. and Li X-S. Knowledge Management Platforms and Intelligent Knowledge beyond Data Mining,Advances in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and Human Systems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Wisdom[M].Y. Shi et al. (Eds.),IOS Press,2007:272-288.

[17] 杨春燕,蔡 文. 可拓工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

[18] Nonaka,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7.

[19] Holsapple,C.W.,Joshi K.D.,Knowledge management:A three fold framework[J]. 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02(18): 47-64.

[20] 顾基发,唐锡晋. 综合集成与知识科学[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22(10):2-7.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xten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Li Xingsen,Liu Yanbin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Ningbo 315100,China)

元管理学论文篇6

[摘要] 近年来,关于财务主体一元性与多元性问题、财务分层问题、财务治理问题的探讨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而这种争论本身也是我国财务学科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拟对财务主体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比较与综合分析,并进行初步的探析和思考。/

[关键词] 财务 二元主体说 主体分层说 简历大全 http:///html/jianli/

众所周知,在古典企业制度下,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信息处于完全对称状态,经营者不可能“偷懒”或故意投资某些项目损害所有者利益。因而,也就不存在多个财务主体的问题。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情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1993年底以后,我国开始用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产权的新两权分离来代替原来的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老两权分离。企业法人财产权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我国企业改革理论的重大突破,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了分离,所有者可能只有物质资本而无经营管理能力,经营者有经营管理能力而在经理人市场上待价而沽。//zuowen/

一、财务二元主体理论的主要观点 毕业论文 http://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并列的财务主体,二者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回避所有者财务,会导致经营者侵蚀所有者利益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而忽视经营者财务,又会使大股东有恃无恐地侵犯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zuowen/

1.所有者财务论 简历大全 http:///html/jianli/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干胜道博士在1995年第6期《会计研究》上发表《所有者财务:一个全新的领域》;1997年第6期《财经科学》发表《试论创建所有者财务学》;出版《所有者财务论》。他认为,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所有者与经营者都是独立的财务主体,忽视哪个财务主体都是行不通的,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在目标、职能、对象及运作规则上都有差别。所有者财务的目标是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主要职能是对企业及其经营者的理财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主要内容是资本运作和财务监控,主要行使方式是选聘经营者、参与重大决策、收益收缴与再投入、财务监督与考核。该理论认为,所有者财务主体与经营者财务主体是并存的。/

2.出资者财务论 简历大全 http:///html/jianli/

谢志华1995年曾为中国新型建材集团建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激励约束体系,提出了出资者财务及其管理的内容。后来,北京商学院会计系在《会计研究》上发表了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部门的财务三篇系列论文,其中出资者财务是由他撰稿的。他认为,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导致了经营者和出资者在财务上的分离,出资者不等于所有者。//zuowen/

二、财务一元主体说的主要观点 简历大全 http:///html/jianli/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财权独立后,出资者对经营者形成一种委托关系,它不可能拥有独立完整的财权,只保留剩余收益索取权,企业经营者形成独立的财务主体。/

1.财务分配论 简历大全 http:///html/jianli/

刘贵生在1995年第6期《会计研究》上发表《论产权结构与财务主体》,从财务分配权的归属出发来讨论财务主体问题,认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产权与企业资产所有权合一,其财务主体是一元性的;而股份制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法人和原始产权主体均拥有一部分财产分配权,因而其财务主体具有二元性的特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现代股份制企业中,所有者作为企业财务主体越来越只具有一种形式上的意义,真正的财务主体日趋移位于企业本身这一经济实体。/

2.财权基础论 思想汇报 http:///sixianghuibao/

伍中信2000年第7期《财政研究》上发表《现代财务理论的产权基础》;在2001年《财会月刊》发表《试论股份公司财务主体的一元性》,从财务本质的财权流理论出发,对财务主体进行了新的研究。他认为,财务主体是指具有独立财权(产权)、进行独立核算、拥有自身利益并努力使其最大化的经济实体,即财务主体必须具有财权独立性、经济性和目的性。二元性的财务主体必然会带来二元性甚至多元性的财务目标,最终会导致企业财务无所适从,因此财权独立性是财务主体一元性的根本保证。/

三、财务主体分层说的主要观点 简历大全 http:///html/jianli/

这种观点认为,法人财产权的确立和运行,使财务分层管理成为可能。/

1.财务分层论 http://

汤谷良《会计研究》1994年第5期发表《现企业财务的产权思考》;《会计研究》1997年第5期发表《经营者财务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他认为,法人财产权概念的提出使原来集所有者、经营者、财务经理于一身的财务管理机制发展成为以所有者、经营者、财务经理分工协作为特点的财务管理机制。/

2.企业财务的两权三层次管理 论文网 http://

裴伯英在《论现代企业财务的分权分层管理》一文中支持了汤谷良的观点,认为财务主体不同于财务管理主体,在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中,出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务管理主体是一元的,而在公司制企业中,出资者与经营者对企业财务管理事项在不同方面发挥决定作用,二者都具有财务的直接管理权,这就是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二元化。同时,可以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机构对企业财务的管理职权来划分企业财务的管理层次。/

四、财务主体一元性与财务分层的融合 简历大全 http:///html/jianli/

财务分配论、所有者财务论、出资者财务论、经营者财务论、财务分层论等观点构成财务分层理论,并且引申出财务主体多元性的意思,从而引起关于财务主体一元性与多元性的争论。笔者拟运用财权与财权主体的概念对此进行探讨。/

1.财务主体多元性的观点实际上是混淆了财务主体与财权主体或财务治理主体的概念。这些观点其实想强调所有者、出资者、经营者等产权主体应该对企业财务资源配置活动施加一定的影响,以维护其产权利益。但是由于观点提出时并未形成较为成熟的财权概念,也没有形成财权主体的概念,用财务主体这种行为意义上的概念来表达这种影响,不能清晰、充分、显性地揭示出这种影响的来源实质上就是一种支配财务资源运用的权利,从而引起了行为意义上的财务主体与抽象意义上(权利义务关系上)的财权主体的混淆。/

2.建立维护出资者利益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毕竟出资者和经营者不能建立两套制度各行其是,他们必须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以使出资者财务目标内化为经营者财务的有效约束,通过经营者财务达到其财务目标。/

可以考虑通过找到出资者和经营者利益所共同依赖的基石,即维护出资者权益,实现出资的保值增值,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能力,来建立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使财务分层说和财务一元主体说达到有效的协调。//html/jianli/

参考文献: http://

[1]干胜道.所有者财务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

元管理学论文篇7

关键词: 管理哲学; 教学; 模式; 创新。

管理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领域,即管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艺术和管理哲学,如图示。管理哲学是对管理的哲学思考。从哲学层面来思考管理问题,不仅是理论研究者的责任和兴趣,更是实际从事管理工作者的一种追求和境界。作为一个企业家,首先应具备的素质就是哲学家的素质———海尔张瑞敏。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哲学素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管理问题,提高未来管理者或企业家的思想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考试体系,为满足社会对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理哲学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梳理国内外管理哲学的研究成果发现,由于文化根基不同,中、西的管理哲学从产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 一) 现代西方管理哲学的发展。

1. 在管理学理论发展中形成的管理哲学。

较早明确提出管理哲学概念的是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在其名著《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曾提到: “科学管理从本质精髓来说,包含着某种哲学,而这门哲学是科学管理四大原理相结合的产物。”按照泰罗的说法,科学管理的理论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哲学,至少包含了哲学的理论。泰罗的观点对管理哲学的解释是: 一种具有巨大的普遍性的管理理论,有在思想上的重大影响,并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1923 年,英国的奥利佛·谢尔登出版了一本叫《管理哲学》的书,书中说道: “本书不是阐述某一特殊管理,而是试图阐释统治整个管理实践的目的,发展路线和原则。”谢尔登主要表达一种管理哲学的意向,虽然创造了“管理哲学”

这一名词,但他对管理本身的贡献并不能与泰罗相比。20世纪 20 年代,具有哲学家声誉的马丽·福莱特,在转向工商界后,成为一名所谓企业哲学家,提出一种自然主义观点,主张人们在一起工作而无须强制,权威更多地服从形势和规律。福莱特试图创造一种协同和合作精神,在管理哲学的发展和转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 世纪 40 年代,在美国成立的管理学会,对管理哲学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 世纪 20 ~ 50 年代,一些研究者把管理区分为不同层次,针对高层管理提出了不同于泰罗等人的科学管理原则。代表性的有拉尔夫·C·戴维斯,在1951 年出版的《高层管理基本原理》中,阐明管理学正从基层向高层发展,高层管理不同于具体工作管理。

2.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管理哲学变革。

管理哲学的发展与现实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密切的相关性。一方面,西方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造成了管理哲学的新发展,危机引发的不安全感迫使人们走向协同和合作。过去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哲学的力量动摇了,逐渐转向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生存的意义成为人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实际社会灾难,促使高层领导者认识到维护劳工利益与维护国家利益的一致性,他们采取了大量实际行动避免社会在冲突中趋于毁灭。二战后,经过战争洗礼,管理者关心的问题有所转移: 从生产经营与利润追求转向社会环境的协调及人际关系的调整,意味着管理的重点从物转向人。

3. 中国管理哲学的发展。

中国管理哲学主要从哲学走向管理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一批以“管理哲学”命题的著作,大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研究管理,即将管理抽象为哲学的一种对象,并把哲学原理体现在管理哲学中。中国式的管理需要有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哲学,需要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提倡“和”,如共生哲学,和合文化等,主要强调一种关系之间的协调,以求共生。

但实际中,管理哲学却又演变为一种实用主义,几乎是毫无原则的实用主义,即实用主义 + 机会主义,而且将政治强权融入其中。所以有人说,中国管理哲学带有非常明显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和政治斗争的色彩。目前,也有一种流派热衷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研究管理哲学,如曾仕强,理由是中国及中国文化能够延续几千年,自然有其不衰的精华。

二、管理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对管理哲学的研究方兴未艾,这对管理以及管理哲学学科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作为新兴研究领域,在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 一) 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管理哲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加之所谓“管理理论丛林”学说的存在,导致目前对管理哲学研究体系,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单纯从哲学角度研究管理哲学,即把管理作为哲学的一个具体研究对象; 有些学者则更侧重于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探讨中国式管理哲学。因此,管理哲学的研究体系,尤其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教学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和完善。

( 二) 研究方法需进一步规范。

管理哲学主要培养管理者的思维能力,但不能只是纯思辨的研究,与其他管理科学学科相比,管理哲学更需要结合实际管理环境,克服实用主义,进行超出和创新性的系统思考。

( 三) 在校学生缺乏对管理哲学重要性认识。

大多数在校学生刚接触管理哲学课程时,不能从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是认为课时比较少,肯定不是“重要”学科; 二是对管理哲学本身的认识缺乏科学性,把它等同于一般的哲学课程,认为抽象、枯燥,缺乏上课之前兴趣的培养。

所以,还需要加强管理哲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容对接,加强在校学生对管理哲学课程重要性认识。

( 四) 传统课程考核方式不能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思想。

管理哲学在于管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学习,因此传统单一试卷考试方式,不能适应管理哲学培养的目标,更与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存在差距。

三、管理哲学教学考核创新体系构建。

管理哲学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使管理专业学生能够站在哲学的高度审视“管理的丛林”,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引导学生尝试对中国管理模式的思考。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构建课程改革体系如下:

( 一) 顺应管理环境的变化,丰富完善教学内容。

管理哲学主要内容包括对管理哲学含义的理解; 站在哲学的高度对人、组织、环境构成的管理系统进行再认识; 通过中外管理哲学的对比,进一步认识并理解中国的管理与国外管理的不同; 尤其是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运用,形成了本课程的核心内容。而现实中,企业文化建设存在很多的误区,需要考虑中国国情,结合企业特色,构建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同时结合现实中国企业缺乏危机管理意识现状和环境不断变化给管理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强,课程特别加强对危机管理和不确定行管理的分析内容,使课程内容随着管理实践和管理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

(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多元化授课方式。

教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实际,当教授到比较抽象的理论时,可运用一定的案例或者成功企业家的管理哲学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如对管理哲学概念的理解,如果只是单纯的讲理论,可能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但如果借用成功企业家的管理哲学,如海尔张瑞敏的“狮鹿哲学”、联想柳传志的“龟兔赛跑”、上汽胡茂元的“长勺喝汤”等,甚至可通过留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收集相关企业的管理哲学,通过生动、熟悉的小故事,不但能够把枯燥的理论变得容易理解,引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管理哲学的精髓。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选择的使用教学方法有:

情景模拟教学法。一些领会性较强、有一定创新性的章节中,教师提前布置同学课下准备,而后让学生自己上台讲。

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对学生形成压力,课下主动看书讨论研究,上台讲解锻炼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确切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够做到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实现思维共振的教学模式。

问题讨论教学法。教师针对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进行设计,分组让学生讨论,并有意识的造成不同答案的小组进行争论,通过争论,求同存异,最后由教师小结,以找到问题的关键环节,实现多方式解决途径的目的。若是课时较少时,可将重点问题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通过课外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强化学生对中国管理哲学精髓的领悟与运用。

( 三) 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

管理哲学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管理思维的能力。

而传统的以知识继承和记忆为主的闭卷式考核方法,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性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对管理哲学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成绩计算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提出“全程监管—多元考核”

的考核体系。

1. 全程监管。

全程监管指平时考试与期末开始相结合、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使用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评定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模式,区别于以往通过以期末笔试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模式。

2. 多元考核。

多元考核指课程分值结构多元化、考核方法多样化和考核内容多元化。

课程分值结构多元化。课程分值由基础分值和加减分值构成,基础分值包括平时成绩 40%,期末考核成绩 60%,加分分值包括和主动发言,按级别不同可以加 5 ~10 分,减分分值主要是学风( 旷课、迟到、早退、抄袭等) ,除按照学校有关学生违纪违规条例规定的处分外,扣减 5 ~10 分。

考核方法多样化。主要包括课后作业、讨论发言、测验与考试等。课后作业包括写小论文、思考问答题等; 讨论发言包括课堂讨论时学生之间回答、组织自由讨论、分组讨论、课堂主体讨论发言与提问等形式; 对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讨论和学习态度的评分标准也应尽量通过分解小项进行量化处理,努力提高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

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内容主要以结课论文方式,还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投入状况、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突出综合性特点,结合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和规范化的考评指标进行考核。一般来说通过讨论和作业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思辨能力; 通过提问、发言、出勤等情况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风与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曾仕强。 管理大道。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元管理学论文篇8

今天,是喜悦让我们相聚在一起;

今天,是共同的畅想让我们手拉手来到这里;

今天,是我们共同的走过一年的终点,也是我们畅想新的一年的起点;

今天,让我们用真诚的火花将激情的火焰点燃;今天,让我们为地隧的明天更添绚丽的一笔。

我们即将迎来我们的大喜日子

元旦

作为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系的两大学生社团——工管论坛与青年志愿者协会,这是我们创办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迎元旦晚会。通过合作促进两大学生社团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带动系内各大学生社团之间的交流,使各大学生社团互相了解,互相帮助,相互团结,共同发展进步,共同服务于学生。这次晚会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秀出了自己的艺术特长,推进并弘扬了校园文化。

二、 主办单位: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策划承办单位:工管论坛与青年志愿者协会

青年志愿者协会介绍: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系青年志愿者协会是一个“”的组织。于2004的由1993年成立的原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青年志愿者协会和1994年成立的原湖南大学衡阳分校经济管理系青年志愿者协会合并而成。至今已有13年的悠久历史。奉行“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的原则和“诚心为他人,热心献社会”的宗旨,积极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原则精神。

立足学校,积极参加学校义务活动,多次得到学校及系领导的指导和好评。参加了学校迎评升本系列活动,多次号召、组织全校环保工作,参加学校运动会后勤工作,带领全系学生进行“爱护校园环境”签名活动等。服务社会,积极参加衡阳市大型公益性活动,如爱心支助贫困儿童、敬老院送慰问之行、衡阳市雁峰区“三从十不五要”文明签名承诺活动等,更好的促进了我系学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工管论坛介绍: “工商管理论坛”简称“工管论坛”,其英文全称为“The Forum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简称FBA 。工管论坛于2002年成立,是隶属于经管系管理教研室的一个集学术与实践的学生社团。论坛以开展各种学术或实践性活动为主,并辅之以丰富活泼的娱乐拓展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育精英人才。在系领导的殷切关怀下,在指导老师的辛苦指点下,论坛全体成员,团结一致,精诚合作,已将论坛打造成系里面具有一定影响力团队。特别近年来,省优秀创新团队的获得,给论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与实践结合正是它今天想探索的路。工管论坛为同学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核心价值观,以“打造卓越团队,培养管理精英”为原则,求实,创新的发展理念,为社会提供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管理型人才。

三、 晚会时间:

晚会地点:湖南工学院南校区活动中心

四、 晚会规模:

本晚会由工管论坛与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共同协办,两大学生社团一起拥有180余人,面向全系3000余人举办一次大规模的迎元旦晚会。

晚会方式:

以文艺表演(唱歌、跳舞、话剧、小品、武术、书法等)为主,中间穿插互动游戏。

五、 晚会总体规划:

1、前期准备:

a、 宣传:以海报、POP、横幅、会议等方式主要面向两大协会成员以及全系学生进行宣传。(宣传组)

b、 主持人选定:选定4人,两大协会各出一男一女。(节目组)

c、 以请帖方式邀请老师,邀请合肥旅行社嘉宾表演。(外联组)

e、 外出拉赞助:两大学生社团共同外出拉赞助。

赞助确定日:12月——日

赞助接洽日:12月——日

赞助商可赞助:现金、奖品、食品、主持人发型、服装等(外联组)

f、 购买晚会中所需物品。

2、中期准备:

a、场地的布置(后勤组)

b、现场秩序维护及安全保证(后勤组)

3、后期准备:

a、会场清理(后勤组)

b、节目彩排:

4、晚会具体流程:

b、主持人邀请老师发言。

c、晚会进入正式表演阶段。

d、晚会中间插入互动游戏环节。

e、晚会下半阶段表演。

f、主持人结束语,晚会结束。

5、晚会节目单:

1、现代舞:睫毛弯弯

2、独唱

3、武术表演

4、话剧:灰姑娘

5、游戏

6、合唱:小酒窝

7、名族舞蹈:竹林深处

8、相声

9、T台秀

10、戏曲串烧

11、游戏

12、话剧:孔雀东南飞

13、配乐诗朗诵

14、音乐舞蹈书法

15、歌曲串烧

六、 晚会工作人员安排:

a) 宣传组:

组长:莫丽萍 李欣

组员:青年志愿者协会宣传部成员 工管论坛宣传部成员

负责事项:对本次晚会进行宣传。

方式:海报、POP、横幅、版报、协会网页

海报、POP贴于百花宣传栏、前校门宣传栏、教学楼宣传栏,横幅挂于校园宣传栏,版报放于雕塑前。

b) 外联组:

组长:谭旺 李明 林晓燕

组员:工管论坛实践部成员 青年志愿者协会生活部成员

负责事项:

a、 邀请老师、嘉宾观看晚会

b、 邀请嘉宾在晚会中表演

c、 外出拉赞助并与赞助商接洽

赞助商确定时间:12月——日

赞助商接洽时间:12月——日

d、 校内批经费

c) 后勤组:

组长:王永恒 欧阳有为 方柳明 黄慧

组员:青年志愿者协会策划部、组织部成员 工管论坛人事部、财务部成员

负责事项:

a、 晚会期间食品的购买,布置会场所需物品,包括气球、彩带、喷带等

b、 晚会前会场的布置,以及晚会后会场的清理。

c、 晚会期间维持会场秩序及安全问题。

d、 晚会期间的摄影。

e、 经费的调配

d) 节目组:

组长:丁雄 文亮 杨忠保

组员:工管论坛秘书处成员 青年志愿者协会文艺部成员

负责事项:

a、 晚会前期向系里批音响。

b、 晚会期间音响效果控制。

c、 晚会前期负责各节目的选定,节目单打印及其彩排。

整体彩排时间:

d、 晚会期间各节目音乐伴奏的整理以及播放。

e、 晚会期间节目的衔接以及所需道具的准备。

e) 礼仪组:

组长:朱美玲 陈彩云

组员:青年志愿者协会办公室成员 工管论坛办公室成员

负责事项:

a、 工作证的发放。

b、 接待老师入座,指示观众入座。

c、 晚会期间负责食品的发放,以及茶水。

七、 经费预算:

海报:0.5*6=3元

POP:1*6=6元

气球:0.2*50=10元

食品:150元

瓶装水:2*15=30元

桶装水:2*5=10元

水杯:3*3=9元

请贴:2*15=30元

相片冲洗:10*0.7=7元

服装租借:6*10=60元

合计:355元

八、注意事项

1、停电应急方案:

(2)在晚会前半部分之间停电超过10分钟后由主持人宣布晚会推迟举行;在晚会后半部分之间停电超过10分钟后由主持人宣布晚会闭幕。

(3)在停电期间,由节目组负责演员的组织与服装道具的看管工作;由礼仪组负责领导及来宾的服务工作;由后勤组负责现场秩序的维护;由节目组负责音箱设备、节目音乐伴奏带等的看管。

(4)在主持人宣布晚会推迟举办或闭幕后,按策划中负责清理会场的后勤部清理会场。

2、节目应急方案:

(1)上一个节目演出时,其后的两个节目在后台准备,前一节目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时出演时,下一个节目即时跟进。

(2)任一节目在演出过程中发生失误或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时,由节目的领演人迅速组织演员重演此节目;若重演仍出现问题,则该节目立即退场,视具体情况决定其再次重演或取消。

(3)其它紧急情况发生时,由节目组负责处理。

元管理学论文篇9

关键词:多元智能视角;多元智能理论;中职管理;学生管理

传统的智力理论中认为,学生的智力能力主要表现在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上面,因此,我国大部分的技师学院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都比较强调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然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则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不能够一概而论,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同样,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学家孔子也曾经提出“因材施教”的理念,这与多元智能视角下的教育观念不谋而合。以下笔者就来简单谈一谈多元智能视角下的中职学生管理。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所提出的一项理论,它区别于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只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来衡量人类的智力能力是过于狭隘、不够全面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的智力能力是多元化的,具体来说,其主要包括智能:(1)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指的是人类有效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听、说、读、写能力;(2)逻辑数学智能:逻辑数学智能指的是人类有效洞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依靠推理思考来分析事物的规律和逻辑顺序的能力;(3)肢体运作智能:肢体运作智能指的是人类调节身体运动及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也即支配自己身体的能力;(4)空间智能:空间智能指的是人类利用事物的三维空间来思考和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5)人际交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指的是人类有效察觉他人关系及情感动向、与他人交往的能力;(6)音乐智能:音乐智能指的是人类有效察觉、辨别、改变及表达音乐的能力;(7)自我认知智能:自我认知智能指的是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8)自然探索智能:自然探索智能指的是辨认和分类自然界中各种形态、洞察自然的能力。这八种智能同样重要,不存在高低之分,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不同。

二、多元智能视角下的中职学生管理对策

1.以学生为本进行管理

多元智能视角下的中职学生管理对策之一是以学生为本进行管理。作为承担教书育人责任的技师学院教师,应当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意识到学生管理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教师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管理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教师应热爱学生,热情、周到、细心、高效地为学生服务,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厚此薄彼,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展现特长的舞台,各项工作都围绕学生而展开,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力求将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为多元智能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2.尊重差异,因材管理

多元智能视角下的中职学生管理对策之二是尊重差异、因材管理。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智能倾向,大体可以将学生分为抽象思维型和形象思维型两大类,而技师学院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和分辨这两类学生,并平等看待这两类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智能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倾向来对其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做到不偏不倚、因材管理、赏罚分明。因材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管理,其目的是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材管理充分体现出了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思想,它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充分相信自己,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和道路,并最终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3.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

多元智能视角下的中职学生管理对策之三是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管理是一种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人类的自我约束、管理及反思。众多教育学家认为,学生管理应当以教师管理为起点,以自主管理为目标,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自主管理,有助于学生建立独立、民主、平等的思想,学生只有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并不断发扬优点、改善缺点。因此,技师学院教师应当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促进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管理。同时,教师还应当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只有先能够对自己产生正确的评价,才能够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能够对学生形成比较综合和全面的评价,作为中职教师,应当认真学习和研究多元智能理论,并在多元智能视角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它要求中职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进行管理,尊重学生之间的智能差异,做到因材管理,并不断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评价,实现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元管理学论文篇10

关键词:档案学理论原创性;主客体全宗理论;文件运动规律理论;档案双元价值论; 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论

Abstract:Chinese archival science has been moved into an era with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influential thoughts since the 1980s,.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documents, collecting influential theories since 1980s. It employs the Delphi Method and summarizes four archival theories corresponding the theoretical criterion of originality which are Fonds theory of subject and object, Document movements rule theory, Archives dual value theory and Dual structure theory of archival substanc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these theories ,influences of relevant theories and lasting influence, this thesis further expresses the background and mea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rchival original theories and it also presents the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the originality of Chinese archival theories.

Keywords:Fonds theory of subject and object; Document movements rule theory; Archives dual value theory; Dual structure theory of archival substance

1 引言

20世o80年代以来,随着档案学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增加,国外档案学思想与著作大量引入我国,大大丰富了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内容,开拓了研究视野。与此同时,我国档案工作实践也不断发展与完善,涌现出的新问题、新经验、新方法也促使档案学理论不断推陈出新。此外,学科间的渗透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管理学、信息技术、图书情报学科对档案学构成了理论借鉴与方法上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蓬勃发展起来,其中,涌现出不少新概念、新思想、新内容,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档案学理论,体现出中国档案学者理论思考的广泛和深度。在这些理论中,有的可以明确看出其与中外原有的档案学术语概念以及原有理论的承接关系,有的是与其他学科术语概念相关联的关系,有的则是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概念,以此进行逻辑思辨并提出相应的理论思想。尽管这些理论的产生基础不同,但是都对我国档案学进行了理论探讨,对我国档案学科的不断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档案学界中对于这些理论的评价和反响不尽相同,褒贬不一。有的理论形成广泛热议并被持续引用;有的理论热闹一阵后归于平静;有的理论则石沉大海悄无声息。有人高度评价,有人赞成,有人商榷,有人质疑,也有人明确反对。出现这些理论呼应和分歧的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缘于实践认识的差异,有缘于研究视角的差异,有缘于研究方法的差异,有缘于学者知识背景的差异,甚至还有缘于对国外相关理论评价不一,等等。这一切都是我国档案学研究发展过程中正常的、良好的现象。然而,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档案学理论的日臻完善,对于档案学有关理论的评价,除了一般的专业学术标准探讨外,可能更需要一种理论原创性的标准。因而,本文对此作了分析。

2 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的基本认识

词源学将原创性定义为“最初或最早的创造”。原创性突出的特点是“最初”“最早”“首创”“先进”。对原创性的理解有比较强的学科依附性,不同学科领域对原创性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但各个学科对原创性的理解也有共通之处。

我国档案学界也对档案学原创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者管先海认为,中国档案学理论的原创性研究,一般“是指以中国档案事业和档案学发展需要以及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获取原始性素材作原始性的研究,进而得出在国内或国际上富有创造性的档案学理论” [1]。他指出,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特点,主要是原始性、创造性和指引性三个方面。其中,原始性是我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基础,它可以指对一个全新领域的开拓,也可以指在一个经典领域的重大突破,不管是零起点还是在原有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只要是首创的,前所未有的,就是具有原始性。创造性是我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升华,即这个理论应该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是一个突破。指引性是我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归宿,一个优秀的原创性理论,不应该是一个终结,而是能够有很大的空间给予后人继续研究,成为一个具有开拓性或者是承上启下的平台。

本文基本赞同管先海有关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的解释,但在有关特征认识上,我们认为还可以增加一些维度,除符合原始性、创造性、指引性外,还应该增加体系性、实用性等特征。其中:

原始性是“最早提出”或者“首创”,指概念及概念体系以及由此推理出来的理论内容是最早的,或者技术、方法及由此实现的路径和模式是前所未有的;创造性是指由理论或者实践运用上的突破,即“发现了新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拓展了原有的研究范围;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新的话语方式和表述方式;以此作为基础,提出了新的概念、范畴、体系和观点等”[2]。指引性是指在研究内容、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上具有指导作用,即可以继续延伸,创造了足够的空间留给后人继续研究和深入挖掘,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和指引方向;体系化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理论研究按照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各理论间不应该是孤立的、分散的,而应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理系统;先进性是指能够省时、省力地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而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搞繁琐哲学,或者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有关档案学理论原创的判断标准,显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难以统一标准。清华大学的鲁白教授提出的医学研究中6项原创标准[3],我们认为很有启示意义,在本文,我们结合其他学科有关原创性成果的认识,总结出以下几点判定档案学原创标准:

第一,最早提出的、有影响的首创概念、理论内容;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或者为后续研究拓展了研究范围,奠定研究基础,具有指引性和启发性;

第二,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视角、或观点、或方法,能够广泛运用到档案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中,并且对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三,解决了困扰档案学多年的理论难题或者实践难题,从而使档案学基础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发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第四,改革了原有档案学的传统理论结构,既保证了档案学理论的体系化和完整性,又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3 我国档案学原创性理论一般说明

本文研究中,我们通过文献调查、文献引用、研究持续性等要素分析,共梳理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研究中九个有较大影响的基础理论,它们分别是:文件论[4]、全程管理理论[5]、主客体全宗理论、文件运动规律、文件运动纵横论[6]、档案学四范式理论[7]、档案双元价值论、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理论[8]、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论。

为了判断这些理论是否具有原创性,本文采用了专家调查法(即德尔菲法),这些专家都是在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十分活跃的,并且均不是以上九个理论的提出者或者合作研究者。发放问卷进行专家判断,筛选出以下四个档案学理论,认为其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原创性特征。它们是:主客体全宗理论、文件运动规律、档案双元价值论和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论,以下分别描述。

3.1 主客体全宗理论。全宗理论至今已经有170余年的历史,1841年法国内政部在省档案馆基本条例中第一次阐述了全宗的概念以及全宗不可分散的思想,称之为“尊重全宗原则”。在此之前,各国档案馆遵循的都是事由原则,即按照档案的内容对档案进行分类。这样的做法割裂了档案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造成了一个机关的档案的分散。而全宗理论则代表了同事由原则完全不同的一种新的原则――来源原则,即把同一形成者的档案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和自身规模的扩大,人们发现档案文件间的本质有机联系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全宗的来源已经从单纯的档案形成者扩展到了各种客观存在的活动过程。”[9]

在这样的背景下,何嘉荪教授和冯惠玲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了主客体全宗理论,该理论主要在冯惠玲和何嘉荪的文章《对全宗理论的反思――全宗理论新探之一》《全宗理论的实质――全宗理论新探之二》《划分全宗的原则――全宗理论新探之四》中得以呈现。该理论解决了从布伦内克到谢伦伯格在来源上的双重标准问题,把来源看作“同一社会活动过程”,是一组产生于同一人类活动过程的档案文件,并同电子文件管理的来源思想联系起来。该理论中,将全宗进行了重新定义,提出全宗是“同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有密切联系的档案文件整体”。全宗理论所代表的是同事由原则不同的一种新原则――来源原则,即把同一形成者的档案看作一个整体不能分散。然而全宗并非仅仅产生于“一个机关”,而是来源于同一活动过程所产生的档案的整体。这个观点是对“来源联系”含义的丰富和发展。

3.2 文件运动规律。20世纪90年代初,何嘉荪教授和傅荣校教授提出了文件运动规律理论。该理论的特色在于将档案学的三大基础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宗理论和价值理论“汇合”在一起进行了系统化研究。这一理论主要是在他们的著作《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得以阐述。该理论具有一个全新的研究框架,将三个档案学特色理论汇合在一起,纵向研究文件的运动规律,符合原创性理论的判定标准,因此是档案学原创性理论。

文件运动规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10]:

第一,文件运动具有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特点,因而具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所揭示的运动规律。文件运动不是单纯的客体运动,而是一种融入主体思想、意图和要求的社会活动。一方面,文件运动是一种人们的管理活动;另一方面,文件运动是一种主客体两方面参与的运动。整体性是指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性过程,而阶段性是指文件的运动过程总是一步步地进行,由若干运动阶段(形成、现实使用、暂时保管和永久保存阶段)构成的。第二,文件运动不是个体运动,而是群体运动,具有全宗理论或者来源原则揭示的运动规律。各种社会活动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导致了其形成的文件也存在着普遍联系,而同一项社会活动内部的紧密联系使得在该项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第三,文件运动的连续性有着文件价值理论(或称之为档案鉴定理论)揭示的运动规律,这是文件运动的内在动力研究。文件运动的矛盾就是主、客体两方面的矛盾关系。从本质上说,文件运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主体确定文件价值关系的活动和过程。

文件运动规律的三大理论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文件运动过程加以研究。不似以往的档案学理论,将档案管理和文件管理割裂开来,忽视对现行文件的管理。矛盾运动说明了文件运动的动力来源;群体运动则说明了文件运动并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则详细地展现文件运动的特征和过程。这一理论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把档案学三个相对独立的基本理论,在文件运动角度下作了“三位一体”的阐述,更好地构建了档案学理论体系。

3.3 双元价值论。覃兆刿教授在其文章《从一元价值观到双元价值观――近代档案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影响》《双元价值观与“档案”的定义》以及其著作《企业档案的价值与管理规范》中,详细地阐述了这一理论。他认为,我国的档案价值观经历了从一元价值观到双元价值观的一个转变。“在我国古代时期,档案属于皇室的私有物,它的价值主要认为是工具价值,即权威的象征以及对百姓的控制力。到了近代,档案思想发生了化,在重新审视‘旧档案’信息价值的基础上,确立了档案双元价值观,在保留档案的工具价值的基础上,增加了档案的信息价值,并且信息价值观一跃成为主体。”[11]

档案的双元价值是共同存在的。单有工具价值和单有信息价值的档案都是不存在的,档案是二者的双元价值结合体,所有档案都符合这种“双元价值观”。根据档案的双元价值观,覃兆刿教授给出档案的定义是:“档案是人类对凭证信息的合目的控制。这里的‘控制’并不是传统的‘工具价值’意义上的‘控制’,而是指人们可以维护凭证信息的证据力;‘合目的’是指人们借助档案功能的心理需求以及管理技术上的主观能动性;‘凭证信息’通常是原始定义中‘原始记录’或‘原生性’的拓展。然而‘双元’不等同于‘二元’。‘双元价值’揭示的是一种相互依存,彼此对称的价值属性,二者之间存在相互的联系,而‘二元’则无法体现这种关联。”[12]

档案的双元价值论体现了从古至今人们对档案价值思想的转变,以工具价值观念为主体的古代社会的档案工作只可能局限于“档房”,而以信息价值观念为主体的近现代社会的档案工作则说明了档案由“档房”向“档案馆”跨越。

3.4 双重结构论。刘新安教授的档案物质实体双重构成理论,在其文章《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和《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中有详细说明。刘教授指出,档案是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要有两个前提:其一,档案是物质的实体;其二,档案是历史联系的记录。

为此,他认为:“构成档案必要的两个物质实体:一个是文件的实体集合,一个是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二者缺一不可。在计算机环境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将文件集中在一起,存放在硬盘或者软盘上,从而形成电子文件的实体集合。电子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中存放着电子档案或电子文件的一个代码。只有电子文件的实体集合只能是一堆处于非历史逻辑状态的散乱纸质文件;而只有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我们是看不到档案或文件的具体内容的。只有当电子文件实体的集合和电子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相结合时,才能说我们获得了‘电子档案’。”

“档案物质实体双重构成”理论的提出,使现代档案学正在按照科学的模式重构其理论体系。该理论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将实体构成和历史联系二者相互分离,形成各自独立的状态进行研究。同时,档案双重构成理论出现后,对档案的概念也进行了重新的定义。档案可以重新定义为“利用文件及其历史联系记录历史的结果”[13]。

4 理论的相关评价与研究的持续性特征分析

4.1有关评价。以上四种理论的提出,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主客体全宗理论(1988年~1989年)、文件运动规律(1999年)、档案双元价值论(2003年)和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论(2003年)。目前来看,这些理论均有一定的评价,有的是持肯定态度,而有的是持商榷、批评态度的。

4.1.1 肯定性评价。冯惠玲、周毅和黄霄羽等教授认为:“《文件运动规律》的作者创造性地从广义文件运动的角度,将档案学的三大基础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文件运动整体过程的理论)、全宗理论(研究文件群体运动特点的理论)和价值理论(研究文件运动动力的理论)‘汇合’在一起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提出了关于全宗形态异化、文件运动动力等命题,并在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立卷方法、档案价值鉴定体制、档案馆网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设想。”[14]

邸家琴同志则提出:“档案双元价值论以我国档案事业的演进为理论切入点,集国内外档案理论之精华于一体,对我国档案事业今后的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且覃教授对于档案定义的理解,实质上是基于对档案事业有很深理解基础上的一种跳出事外的远观式理解。”[15]

对于刘新安教授提出的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理论,何嘉荪教授表示赞同。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在该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对于先行运动阶段的文件是否也具有同样的双重物质结构,并且给出了肯定答案,这也正体现出原创性理论的指引性特点。

4.1.2 商榷性或批评式评价。对于文件运动规律中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王茂跃研究馆员就认为不适用于中国。他指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我国的档案形成规律理论的成长环境是不同的,并否定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去改变我国档案的概念,认为其不完全符合中国档案工作的实际,不宜中国化。”[16]

吴品才教授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所描述的文件运动不仅仅是所有文件共同拥有的运动形式,而且极其重要,理应是文件运动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但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只是揭示和描述了文件纵向运动的情形,文件运动除此之外还有横向运动,纵横运动在平面上构成了二维运动。”[17]

章燕华副教授则撰文指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受到挑战的根本原因是该理论既包含有对现象的描述,又包含理论的抽象,承担着充当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基础理论及微观直接面向实践的操作层理论的双重角色。因此,理论自身具有潜在的不统一性和不均衡性,并由此带来了不稳定性。”[18]

俎鹤林同志则对主客体全宗概念提出了异议。他认为:“首先,全宗的定义语法欠妥,词不达意,种差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外延和内涵,不能够揭示全宗的本质属性,因此不能说明全宗到底是什么。其次,来源原则与事由原则是性质不同、相互对立的两种档案分类体系,如果把性质不同的两种分类体系强行捏合在一起,使之‘合流’‘同一’,必然是大杂烩。”[19]

4.2 理论的反响和研究的持续性。第一,为了分析上述理论反响与研究的持续性,本文对于“主客体全宗理论”“文件运动规律”“档案双元价值论”“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论”,进行有关检索,以“全文”为检索范围,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出自1988年至今的相关文章数量以及近几年有关指标,如表1所示。

第二,理论研究的反响与研究持久性,与理论提出者的目前档案学核心作者身份是相吻合的。根据姜鑫和马海群的研究,基于1998年~2012年档案学研究作者共被引分析统计表明,这四个理论的提出者――冯惠玲、何嘉荪、傅荣校、刘新安和覃兆刿,均是我国档案学领域的核心作者。

5 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档案学原创性理论的影响、研究持久性、关注度,不尽相同,并不是所有的原创理论都能引起较大的、持久的反响。但这些具有一般意义的档案学原创性理论,以及其他一些新观点、新领域的探讨,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表现出活跃。这与我国档案学界有着强大的原创研究推动力分不开:

第一,跨学科研究的推动。20世纪以来,“跨学科研究成为科学创新最常见的手段和方法,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都得到极大的重视和应用”[20]。长期以来,我国档案学都和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科间的相互交融促进了我国档案学原创性理论的发展。

第二,国外档案学理论的引入。我国档案学原创性理论的发展与国外档案学理论的引入密不可分,如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是在欧美发展起来,然后由阿根廷档案学家曼努埃尔・巴斯克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研究,之后由我国学者不断完善,并与中国档案学理论实践相结合,总结为我国的文件运动规律。

第三,档案工作的实践发展。档案学理论为档案学实践提供指导和方向,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又促进档案学理论的发展。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准确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实践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档案管理实践活动是发展、变化的。比如许多档案工作者在实践中发现,全宗理论对于档案管理实践缺乏普遍的、足够的说服力和指导力,从而推动我国全宗理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第四,我国档案学者的不断努力。即使有再好的环境和条件,如果没有肯踏踏实实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的学者,也不可能有理论的发现。正是由于我国档案学者的刻苦钻研,积极利用有利的学术交流环境和便利条件,才形成了对档案学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理论。这一方面,如何嘉荪、刘新安等教授这些纯粹研究型学者,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当然,对于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的界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评价角度、标准、立场与观点,存在分歧与争议却也在所难免。本文仅仅作一个基本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借此研究,理清我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问题,进而认识和判断档案学原创,增强我国学者的学术自信,更好地推动我国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与注释:

[1]管先海.对档案学研究发展特点和理论体系构建的思考[J].档案管理,2005(03):21~24.

[2]郑全太,吉志新.对中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一点看法[J].档案学研究,2005(03):8~11.

[3]注: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提出了一个衡量原创的一般标准,主要包括:第一,经典领域的重大突破(Major advance in a classic field);第二,新技术与方法的广泛运用(New techniques and methods that can be widely used);第三,普适性发现(Discoveries with obvious practical implications);第四,概念性突破(Conceptual breakthrough);第五,突破传统观点(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views, break dogma);第六,开拓新领域(Opening up new area)等。

[4]注:1986年陈兆和和宝荣教授在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命题时提出了“文件论”,核心思想是对文件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科学的定义,以研究文件的性质与功能、形成与运动规律,文件的综合管理以及档案关系。

[5]注:全程管理理论是冯惠玲教授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观点,在其主编的《电子文件管理教程》中又对该观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与说明。全程管理理论要求统筹兼顾文件从产生到长久保存或销毁整个生命过程中所有管理活动和管理要素,通过各项管理内容和要求的系统整合,建立一个涵盖全部文件管理活动的管理体制、目标体系、制度体系、程序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强调各项管理内容的无缝链接、系统整理和总体效应,把实现管理目标的规范要求贯穿于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从始至终。

[6]注:文件运动纵横论由吴品才教授提出。他认为文件纵向运动论即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横向运动论则是科技档案转化为现行科技文件。在文件纵横运动中,纵向运动是所有文件共同的运动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文件都能发生横向运动。

[7]注:档案学理论范式是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丁华东教授提出的理论。该理论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运用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对档案学研究及其理论发展进行系统的学术考察,探讨了档案学发展中的理论转变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8]注: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理论由丁海斌教授在近几年提出。他认为档案管理包含着针对物质介质和信息内容两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并由此形成相应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

[9]冯惠玲,何嘉荪.对全宗理论的反思――全宗理论新探之一[J].档案学通讯,1988(04):9~13.

[10]何嘉荪,傅荣校.论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视档案学基础理论[J].档案学研究, 1997(03):5~8.

[11]覃兆刿.从一元价值观到双元价值观――近代档案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影响[J].档案学研究, 2003(02):10~14.

[12]覃兆刿.双元价值观与“档案”的定义[J].北京档案,2003(09):16~19.

[13]刘新安.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J].档案学通讯,2003(05):10~14.

[14]冯惠玲,周毅,黄霄羽.档案学科“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J].档案学通讯,2005(04):4~9.

[15]邸家琴.对档案双元价值论的理性思考[J].云南档案,2012(01):47~49.

[16]王茂跃.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何不适用中国――兼答何嘉荪先生[J].山西档案,1999(01):18~20.

[17]吴品才.文件多维运动的揭示――冲破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文件运动现象[J].北京档案,2002(08):17~19.

[18]章燕华.“文件运动理论模型”质疑――兼与何嘉荪、叶鹰、金更达老师商榷[J].档案学通讯,2007(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