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费计算十篇

时间:2023-04-07 04:42:03

保费计算

保费计算篇1

缴费标准:北京作参照

社保缴费有两个重要概念,分别是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区域间的缴费标准大同小异。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我国各个区域之间,社保的缴纳与领取情况并不一致,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当前上海、北京、深圳的单位缴纳比例分别为21%、20%和13%。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因为,在我国社保制度统筹建立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全国统筹,而是从区域统筹开始,在发展初期表现出高碎片化特征。

统筹地区也叫统筹单位。根据国发[1998]44号文件规定,原则上确定地级以上行政区(包括地、市、州、盟)为统筹单位,达到一定人口数的县(市)也可以作为统筹单位。这样一来,县(县级市)、设区的市、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都可以成为统筹地区,致使其数量一度高达2000多个。以苏州为例,苏州市区统筹范围包括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高新区,而同属苏州管辖的相城区、吴中区、园区与苏州市区分别是独立的统筹区。

区域间的统筹情况存在差异。目前,确定已实现省级统筹的省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陕西等。五险的统筹程度也不相同,基础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省级统筹,但基础医疗保险等的统筹层次大多局限在市级。

缴费基数

社保缴纳应以职工的税前工资为基础,但职工的工资水平有低有高,低的只能到法定的当地最低工资水平,高的可以达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几十上百倍。为了减小差异,规定以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为缴费基数,职工缴费工资高于所在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300%的,以所在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300%为缴费基数;职工缴费工资低于所在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60%的,以所在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比如,社会平均工资是1000元,缴纳的基数可以是600~3000元。

在通常情况下,职工缴费工资的确定并不采用当月实发工资额,而是采用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额。以北京为例,每年4月1日前,单位人力部门会确认上一年(1月1日~12月31日)的月平均工资,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当年4月到次年3月的社保缴费基数。

职工工资统计口径应严格按照1990年1月1日国家统计局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计算,工资总额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出差补贴、误餐补贴、独生子女补贴除外)、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部分组成。劳动者的以下劳动收入不属于工资范围:(1)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2)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如工作服、解毒剂、取暖、清凉饮料费用等;(3)按规定未列入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及其他劳动收入。

缴费比例

虽然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大多数统筹地区的缴费比例与北京市差别不大(北京市2014年的五险缴费比例见图1)。以天津市为例,最新缴费比例为养老28%、医疗12%,失业3%、生育0.8%、工伤0.5%,五险合计占缴费基数的44.3%,与北京市极其接近。

表1列示了深圳市当前的五险缴费比例,可以看出总体低于代表全国水平的北京市,这与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历史负担较低以及全市工资水平较高有关。

表2~4反映了北京市、上海市和深圳市历年来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变动情况。

社保我来算:基本养老金

算或不算,养老金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这是很多人对于基本养老保险(金)的看法。诚然,养老金深奥的计算公式加之让人看来难以触及的规则条款,让人们不得不敬而远之。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城市工薪阶层尤其是企业职工来说,养老保险每个月都确实地和他们发生着关系,而在面临难以逃避的退休时,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更是扮演着难以替代的角色。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由3个部分(层次)组成,见图2。第一部分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第二部分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第三部分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其中第一部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社保养老金,企业职工每月缴纳的养老保险和这一部分直接相关。被称为社会基本养老金的这一部分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3部分共同构成。影响养老金多少的因素见图3。

这里的基本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不是一个概念,基础养老金只是社会基本养老金的一部分。

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也称社会性养老金,它是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的计发办法,基础养老金是以职工退休时上年度地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与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之和的平均值(即两个数之和的一半)作为计发基数,缴费每满1年(含视同缴费年限,计算到月)发给1%。

简言之,决定基础养老金多少的因素有:被保险人退休上一年地区职工月平均工资,及个人月平均缴费工资。这2项标准的水平越高,基础养老金也就越高。

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

个人账户储存额,是退休人员历史缴纳的养老保险转到个人账户上的金额的本息合计。计发月数指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时根据退休职工的年龄来计算发放养老金的月数。

通俗地讲,人们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将在退休年龄对应的计发月数内完全发放。退休年龄与计发月数的对应情况见表5。如某人55岁退休且退休前达到了规定的缴费年限,那么他个人账户内的养老金将分170个月(14年零2个月)全部发放。目前,我国的养老金计发月数是由平均寿命与退休年龄的差决定的。

随着退休年龄的推后,养老金计发月数呈现递减。在个人养老金账户内金额一定的情况下,退休越晚,计发月数越少,每月相应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水平越高。可以看出,68岁退休所对应的计发月数几乎为58岁退休的一半,这意味着,一个人68岁退休比其58岁退休每月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多一倍。

但68岁这个数字不免让人唏嘘,年近古稀才开始享受退休的晚年生活就为了每个月多拿一倍、本就属于自己的养老金,实在有些得不偿失。可以理解成:早退休意味着少缴几年养老保险,早领几年养老金,每个月少领一些;晚退休则意味着多缴几年养老保险,晚领几年养老金,每个月多领一些。

如果生存年限长于平均寿命,超出计发月数的养老金会由社保局从统筹基金里划拨出来进行补贴,因此不必担心个人账户“领光”后无钱可领的情况。

过渡性养老金

对新制度(统账结合)之前参加工作、之后退休的人员来说,由于其在此之前的工作年限期间没有养老金个人账户,因此退休时的个人账户储存额中没能体现这段年限的劳动贡献情况,因而其退休时的基本养老金不能简单用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而应再加上没有个人账户年限期间的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就解决了一部分人没有个人账户年限的养老金问题。

过渡性养老金包含2部分,按视同缴费年限计算的过渡性养老金和按实际缴费年限计算的过渡性养老金。与基础养老金类似,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基数与月平均缴费工资相关,此外,还和享受比例(缴纳养老金个人账户前的缴费年限)相关。

算算你的养老替代率

人们可以通过退休后养老金的数额与退休前工资数额的比率,看出养老水平的高低,这一比率就是业内用来衡量一个人养老品质的关键数据――养老金替代率。比如,一个人在职时的月薪为1万元,退休后每月领取养老金4000元,那么他的养老金替代率就是40%。据测算,以一个“标准人”(以职工平均工资为平均缴费水平,缴费满35年),退休时拿到的退休金为其在职工资的59.2%。

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提出,养老金替代率最低目标为55%。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进行了测算。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为72.9%,2005年降至57.7%,此后则更是一直呈下降趋势,到2011年,这一数字降至50.3%。社科院专家表示,近年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已经低于50%,这意味着,人们退休后领到的养老金,连在职时工资的一半都不到。

关于养老金替代率高低反映出的退休对生活水平的影响,国际上有公认的区间:养老金替代率高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生活水平;在60%~70%,即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这一衡量标准适用于大多数工薪人士。

研读国家对于我国界定的养老金的3项组成部分不难发现,和社保相关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只是退休金组成部分之一,而养老品质的大半壁江山还要靠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来保障。

保费计算篇2

论文摘要:根据保险人保险定价的效用方程,分别讨论了在3种不同效用函数下的临界保费.

从管理决策的角度看,保险产品的定价问题、准备金提留问题、再保险自留额问题以及资产负债配比问题都是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从风险决策的理论和实践知道,合理的决策不仅取决于对外在环境的不确定的把握,而且取决于决策者对自身的价值结构判断.在保险学中,通过引入效用函数来描述决策者的风险态度、偏好和价值结构,并将它与潜在损失或理赔的概率评估有机结合起来,从更加综合的角度寻求诸多保险决策问题的解.

一般地,决策者的风险态度被分为三种类型:风险偏好、风险厌恶和风险中立,分别对应着他们的效用函数u(x)的曲线为上凸、下凸和直线三种情况.最普遍的情况是厌恶风险,本文重点讨论此种情况.

1 保险定价问题

引理1(jensen不等式) 设决策者的风险是厌恶风险,即它的效用函数u(x)满足u′(x)>0,u″(x)<0,则对于随机变量x,成立如下不等式e[u(x)]≤u[e(x)].

假定决策者(保险人)拥有财富w.若要承保,则可以在原有财富w的基础上增加一笔保费收入g,但是得替被保险人承担风险,其财富变成了随机变量w+g-x,其中随机变量x表示风险,其概率分布为f(x).若不承保,则保险人确定地拥有财富w.设保险人关于确定量和关于随机变量分布的效用函数分别为u(x)和u[x],则对保险人而言,“合理”的承保保费应满足不等式u[w+g-x]≥u(w).g越小,要承保的效用u[w+g-x]越小,当g小到使等号成立时,承保已无任何吸引力,所以保险人愿意接受的最底保费g*是使得上式等号成立的临界值,称为临界保费.

根据期望效用原理,随机变量x的“效用”u[x]可以转化为随机变量函数u(x)的期望,即

u([x])=e[u(x)]=∫du(x)df(x).

其中f(x)是随机变量x的分布函数,d是随机变量x的取值范围.

2 主要结论

对于风险决策者常用的效用函数有以下几种:直线型效用函数、抛物线型效用函数、指数型效用函数、对数型效用函数和分数幂型效用函数等.下面给出前3种情况下的临界保费.命题

1 设保险人的效用函数为直线型,

u(x)=ax+b,理赔x的概率分布为f(x),则临界保费g*=e[x].

证明 考虑保险人定价的效用方程为

u([w+g*-x])=u(w).

u([w+g*-x])=e[u(w+g*-x)]

=e[a(w+g*-x)+b]

=aw+ag*-ae[x]+b,

u(w)=aw+b,

联立两式得 g*=e[x].

命题1说明对于风险态度中立的决策者来说,临界保费即是纯保费,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命题2 设保险人的效用函数为抛物线型,u(x)=x-αx2,其中α>0,0<x<12α,并且假设理赔x的概率分布为f(x),则此时临界保费为

g*=e[x]+(12α-w)-(12α-w)2-σ2(x).

证明 考虑保险人定价的效用方程为

u([w+g*-x])=u(w).

u([(w+g*-x])=e[u(w+g*-x)]

= 12α0[(w+g*-x)-α(w+g*-x)2]df(x)

=w+g*-e[x]-α{(w+g*)2-2(w+g*)×e[x]+e[x2]},

u(w)=w-αw2,

联立两式得下列方程

-α(g*)2+(1-2αw+2αe[x])g*+(2αw -1)e[x]-αe[x2]=0.

解关于g*的一元二次方程得

g*=2αw-1-2αe[x]+(1-2αw)2-4α2σ2(x)-2α

=e[x]+(12α-w)-(12α-w)2-σ2(x).

特别地,当w=0时,

g*=e[x]+12α-(12α)2-σ2(x)

≈e[x]+ασ2(x),

此时σ2(x) 12α.这正是非寿险保费定价中的“方差原理”,因为在金融分析中常用方差(或标准差)来度量风险的大小,方差越大,不确定的程度越大.保险人把它作为一条加费的理由,因而在纯保费e[x]的基础上又多了一项“安全附加费用”.

命题3 设保险人的效有函数为指数型,u(x)=-e-αx,α>0,假设理赔x的概率分布为f(x),则此时临界保费为g*=1αlnmx(α),其中mx(α)为理赔随机变量x的矩母函数.证明 考虑保险人定价的效用方程为

u([w+g*-x])=u(w).

u([w+g*-x])=e(u[w+g*-x])

= +∞0-e-α(w+g-x*)df(x)

=-e-α(w+g*) +∞0eαxdf(x)

=-e-α(w+g)*mx(α),

u(w)=-eαw,

联立两式得 g*=1αmx(α).

可以看出对于这类特殊的效用函数,临界保费与保险人所拥有的财富大小无关.

3 总结

效用理论一直是研究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合理决策的理论基础,保险研究之中除保险定价以外,决定合理的准备金、自留额以及选择合理的财务方案都可以以此作为决策的原理.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实际保险定价中常用的“均值原理”和“方差原理”等只不过是期望效用的特殊形式,它们对应着一次、二次多项式等简单的效用函数.类似地,还可以讨论对数效用函数u(x)=lnx、分数幂效用函数u(x)=xr(0<r<1)等其他常见效用函数所对应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谢志刚,韩天雄.风险理论与非寿险精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茆诗松,王静龙,濮晓龙.高等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保费计算篇3

根据《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规定,参保人员发生的医疗费用在统筹基金支付范围以内的由基本医疗基金支付。目前,很多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对参保人员住院费用的结算采用定额包干的办法,即按住院人次和定额标准向医院支付医疗保险费。这样导致有些医院为获取更多的医疗保险费,而采取同一病人多次重复入院,或出现上午出院下午又入院,甚至办理假出院手续(即人不离院),人为增加住院人次。为避免医院采取上述办法套取医疗保险费情况的发生,医疗保险结算办法规定一定期限内(如15日内)重复入院只拨付一次定额费用,但由于医保管理部门信息管理系统没有设置重复就诊预警功能,监督手段及人力有限,无法利用肉眼将重复入院问题一一查实出来。因此,利用计算机查出是否有病人在规定期限内又重新入院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的重点。

二、确定审计思路

将两份同样的住院信息表,通过社保号码(同一个社保号码为同一个病人)连接在一张表中,从新表中筛选出同一个病人有两次以上住院记录,且后一次入院时间与前一次住院时间在15天之内的查询出来,再通过核实,得出真正的重复入院套取医疗保险费情况。

三、审计所需资料

(一)住院信息表。重要内容如下:

1.住院流水号(住院的唯一标识)

2.社保号码(参保人的唯一标识)

3.单位号码

4.医疗机构号码

5.入院日期

6.出院日期

7.费用总金额

(二)单位基本信息表。重要内容如下:

1.单位编号(与住院住息表的关联字段)

2.单位名称

(三)人员基本信息表。重要内容如下:

1.社保号码(与住院住息表的关联字段)

2.姓名

(四)医疗机构基本信息。重要内容如下:

1.医疗机构号码(与住院住息表的关联字段)

2.医疗机构名称

(五)各医院的定额标准(可以获得资料,手工输入):

1.医院名称

2.住院医疗费用定额结算标准

四、审计步骤

(一)初步查询出重复入院记录。

将住院信息表进行自连接,以“社保号码”为关联条件,查询出同一病人住院两次以上,且下次入院时间与上次出院时间间隔在规定期限内(如0至15日之内)的所有住院记录,并将后一次入院记录改为“二次入院”,生成的表名为“重复入院初表1”。

(二)将以上生成的“重复入院初表1”去掉重复记录。

由于有的病人在规定期限内(如15天之内)住院三次或以上,因此出现了重复记录,需将同一个病人在规定期限内(如15日内)住院三次或以上的,只选取相邻两次的住院信息连接在一起的记录,生成“重复入院初表2”。

(三)生成重复入院最终结果表。

将以上生成的“重复入院初表2”同“单位基本信息表”、“人员基本信息表”、“医疗机构基本信息”相关联,查询出有关的单位名称、医疗机构名称、姓名等基本信息,即得出“重复入院表”。

(四)对重复入院情况进行专业分析,根据核查以后的结果计算由于重复入院导致多付的医疗保险费。

考虑到审计人员非医学专业人员,所以应聘请或咨询专业人员对“重复入院表”中是否确实因不同病种重复入院进行判断(此种情况可以重复入院,应删除),对核实以后的数据查询出所有医院重复入院的次数,生成“各医院重复入院次数表”。

(五)计算出多支付的医疗保险费。

将以上“各医院重复入院次数表”导出到EXCEL,再输入各医院的住院医疗费用定额结算标准,利用EXCEL表的乘积与求和功能,就得出当年各医院违规套取医疗保险费金额。

五、经验模型

六、类SQL描述(可以在AO中实现)

七、典型案例

保费计算篇4

车险计算器的计算原理相对简单:保额乘以费率,各个险种的组合后保费相加即可。不方便上网的,还有针对手机移动终端的免费应用软件。此外,从计算器的细节设计看,也透露了常见车险的一些特点:计算器上一般会限定车辆的性质,即只针对非运营个人用车即私家车,运营车、货车和农用车辆则不能通过计算器测算保费;车的价格为购置价,各保险公司门户网站上都会有购置年限。

新浪网、搜狐网、太平车险官网等都提供了车险计算器的在线理财工具,车主只需要选择所在地区,录入车辆购置价等简单信息,就可以同时得到18家保险公司的车险价格,从而方便进行横向对比。比如新浪网的车险费计算器,还提供了各险种的计算明细,以及各家保险公司的折口幅度,车主可逐一比照,优中选优。

但此类车险费计算器所提供的折扣价往往并不是最终报价,而且没有考虑不同车辆的具体信息,以及车主过往出险记录,所以像新浪网、搜狐网、太平车险官网等提供的车险计算器只是一种简易报价模式,方便车主对投保车险的费用支出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车险计算器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众多车主的难题,不仅可以在短时间计算出报价,还可以帮助车主对各保险公司之间进行对比,最大限度为车主购买车险带来便利。

每个保险公司的费用算法有所不同。但各保险公司的保险费用在计算中起重要因素的是保险的“基本费率”。详细信息可见中国保监会的全称为《机动车商业保险行业基本费率表》,该表分为A款、B款、C款。

车险计算公式主要有以下9种:

(1)车辆损失险保费 = 基本保险费+本险种保险金额×费率

(2)第三者责任险保费 = 固定档次赔偿限额对应的固定保险费

(3)全车盗抢险保费 = 车辆实际价值×费率

(4)新增加设备损失险保费 = 本险种保险金额×费率

(5)玻璃单独破碎险保费 = 新车购置价×费率

(6)自燃损失险保费 = 本险种保险金额×费率

(7)车上责任险保费 = 本险种赔偿限额×费率

保费计算篇5

关键词:保险公司;作业成本;价值链;成本动因

引言

随着中国保险业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的保险公司亟待探索出一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道路。从本质上讲,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公司之间的竞争力取决于各自业务流程的成本和质量,其中如何加强对各个产品和服务成本核算管理成为保险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作业成本制度(activity-based costing,abc)作为一种先进的核算方法和管理手段在欧美发达国家已为许多制造企业所运用,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金融服务业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考虑采用或已经采用了作业成本制度,实施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abcm)。作业成本法是确认和计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消耗资源的作业,并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到各个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进而将各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其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实质就是在资源耗费与产品之间通过作业这一“中介”来分离、归纳和组合,然后形成各种产品成本[1]。在作业成本法下,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作为产品(或服务)所消耗作业的成本被同等地对待。由于作业贯穿于企业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或服务)的最终成本更加准确客观,同时对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分析,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价值链”以增加顾客价值[2],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许多专家对作业成本法在保险公司的应用展开了研究,但大部分停留在可行性上的论证,鲜有具体的应用流程设计及分析,这正是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雷俊英(2006)从保险公司内部不同的成本角度分析了作业成本法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3]。马晋、陈政(2004)指出,中国保险业实施作业成本法意义重大,从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信息有用程度及技术条件等多方面考察分析,作业成本法的采用具有很大的现实可行性[4]。而戴成峰(2004)利用作业成本法对保险公司的成本性态进行了分析,认为保险公司的险种产生过程如同制造企业产品的制造过程一样,需要对过程成本进行跟踪归集和分析,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来核算其成本[5]。innes和mitchell(1997)研究表明,作业成本法适用于服务业(包括保险业),通过作业动因,可以将成本与服务联系在一起,在确定每种服务的成本时,作业成本法更为精确。

一、中国保险公司现行成本核算方法的不足分析

中国保险公司成本核算方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简单成本核算阶段、险种简单分类核算阶段、细化险种核算阶段。现行的细化险种核算方法对所有险种进行单独损益核算,与该险种直接相关的变动费用记入该险种损益,并按收入多少分摊营业费用,核算出各险种损益。此阶段相对前两个时期来说进步了许多,分配也更加科学细化,使各个险种真正负担起自己的那一部分。但现行成本核算只对直接变动费用进行归属核算,对间接费用(营业费用)未能进行产品跟踪核算,导致成本信息失真。如保险企业的营业费用是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归集,期末按照各险种保费占比分配到各险种,因而在日常核算中,无法得知各保险产品的费用耗费情况。对营业费用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按保费收入进行分配,形成各险种应负担的营业成本。这导致展业难度小、保费收入多的险种分摊较多的费用,成本偏高;展业难度大、保费收入少的险种分配了较少的费用,成本偏低,严重歪曲了保险公司各险种成本,得出的成本指标不能如实反映各险种的耗费,不符合配比原则[6]。所以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已逐渐不适应发展要求,需要引进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来使管理者更加明晰自己企业的各种成本耗费,以便作出更加有效的决策。

二、中国保险公司运用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可行性

国外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成功经验显示,一个经济组织采纳作业成本法是否可行,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成本变化的潜力。成本变化的潜力越大,越适宜采用作业成本法。一般来说,产品种类越多、业务程序越复杂、产品产量(业务量)差异以及不同产品对支持部门资源耗费差异越大,成本变化潜力就越大。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服务品种多样,客户也十分复杂,再加上保险公司各险种业务量的差异较大等因素共同决定了保险公司成本变化潜力较大,为abc的实施提供了客观条件。

2.成本信息对于决策的有用性。保险费率逐步放开后,费率(成本)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对成本费用的控制也会受到更加关注,而准确的成本信息就成为成本费用管理的首要前提和必须保证。保险公司的支出除赔付(保险公司对此控制能力有限,主要是在承保时对不合格的主体予以剔除或加费)外主要就是营业费用,营业费用不但可以由公司完全控制,而且一般所占支出也较大,其中除手续费用或佣金外的大部分营业费用是由许多产品共同承担的。因而,通过实施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控制营业费用、准确核算成本,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3.现有信息系统条件的充分性。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较为完善,可为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由于保险公司对保户、单证、理赔等大量复杂信息和事务的管理全部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所以信息化程度高,引入作业成本法的技术接口比较容易解决。

4.组织规模。组织规模也就是实施作业成本的可利用资源。保险公司组织规模一般较大,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就相对较低。保险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保险公司开业时,监管部门对其资金规模、技术人员素质、信息系统条件等有严格的规定。在实际经营中,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一般是其资本额的数倍,即使规模较小的公司年保费收入也在1亿元左右。因而从资本和收入两个角度来看,保险公司完全有资源去开发和实施abc系统。

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8月29日下发的《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指引》,对保险公司成本费用的核算进行规范,其所用的方法类似于作业成本法。该指引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业务的经济实质,将每项费用准确认定为专属费用或共同费用。一般将费用分摊至险种、分摊至业务类别或分摊至分支机构。该指引提到保险公司可以开发作业成本法等更为先进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模式[7]。可见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引起保险监管部门的重视。《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指引》也为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提供了制度支持。

三、中国保险公司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的步骤设计

为了使作业成本制度能较好地运用于保险公司的成本管理中,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结合保险企业的特点,可以建立如下作业成本核算步骤:

1.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由于保险公司的产品常常以保单形式出现,可以将保单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根据成本分析的需要,还可以选择险种、被保险人等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2.确认作业成本中心。第一类成本中心包括内部辅助部门和不直接向外部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部门,这类中心只向保险公司内部的其他部门提供支持性服务,如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等;第二类成本中心包括直接向外部客户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部门,如承保部、营业部等。

3.成本归集的“作业”化,作业成本强调成本的追踪过程,这就要求保险公司事先明确“作业”。由于对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作业”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因此保险公司事先要弄清作业成本的相关概念;其次,结合企业自身的需要来对作业分类。如可将保险公司作业分为:基本作业,如应付账款、保险精算、审计、索赔管理、合规性管理、计算机操作、数据维护、财务会计、投资管理、法律事务、保单管理、保费核算、销售等;自主作业,如广告和推广、文件归档、综合管理、it研究、管理会计、新产品开发、人员评估、公关、招聘、文秘、保安、战略规划、系统开发、培训等。

4.确认成本动因。(1)将资源分配到各作业中心,计算各作业成本。资源耗费可分为直接成本与非直接成本。在将资源分配到各作业中心时,如果某资源能分清是哪一作业所耗,可将该资源直接分配到该作业中心,如某作业中心发生的办公用品费;如果某资源由几个作业中心共同耗费,不能分清是哪一作业所耗,则须采用一定的资源动因,将该资源在共同耗费该资源的作业中心之间进行分配。(2)确认资源动因。根据保险公司主要的业务管理费用项目,就需要确认资源分摊到作业中心的资源动因内容。(3)确认各作业中心的相关作业及作业动因。每个作业中心都包括很多作业,为了保证准确地将资源追溯至成本标的,需要对每个业务流程加以细分。

5.计算作业成本。在确认出各细目作业的作业动因之后,可以把作业动因进行归类、通过作业调查,把作业中心的资源耗费分配给各类作业动因、进而求出每单位作业动因的成本,即成本动因率。成本动因率乘以保单或险种耗用的成本动因量,即得该保单或险种的间接作业成本。

6.计算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将各成本计算对象发生的直接生产成本及其作业成本汇总,即得总成本或单位成本。

四、实例分析及结论

假设只考虑某保险公司两个部门或责任中心,一个是薪酬部,另一个是承保部。薪酬部为第一类责任中心,承保部为第二类责任中心,薪酬部有两项作业,即薪酬处理和薪酬查询,承保部有三项作业,即保单营销、保单审核以及保单售后管理[8]。

其成本流动模式是:第一类成本中心的成本先在该成本中心内的作业间进行分配,形成第一类成本中心各作业的总成本及单位成本;然后再将第一类成本中心各作业的成本分配给第二类成本中心,加上第二类成本中心的直接费用,形成第二类各成本中心的总成本;然后在第二类成本中心内的作业间进行分配,形成第二类成本中心各作业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然后再将第二类成本中心的成本分配到各成本对象。

1.第一类成本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

成本中心编号:****

费用期间:**年**月

第一步:把直接费用记入适当账户并接受其他辅助单位分配的费用。该成本中心的直接费用被记入适当的费用账户中。

第二步:把费用项目汇总成本。

总直接费用=直接费用+第一类其他单位流入的费用=81 000

直接费用=薪酬(42 000)+差旅费及招待费(6 000)+场地占用费(9 000)+(电话费3 000)+日常用品费用(3 000)+印刷费(1 500)+邮资(1 500)+折旧 (2 000)+杂费(4 000)=72 000

第一类其他单位流入的费用=计算机(使用*分配率)6 000+餐厅(使用*分配率)1 000+其他(使用*分配率)2 000=9 000

第三步:把成本分配给作业。

费用合计=薪酬处理+薪酬查询=64 800+16 200=81 000

作业a:薪酬处理(本作业耗费全部费用的80%)81 000*

0.8=64 800

作业b:薪酬查询(本作业耗费全部费用的20%)81 000*

0.2=16 200

第四步:确定作业计量指标并计算单位作业成本。

作业a:作业计量指标为薪酬支票数 64 800/10 000张=6.48张/支票

作业b:作业计量指标为查询次数16 200/150次=108次/查询

第五步:把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

根据本中心为其他成本中心签发的薪酬支票数量及办理的查询数量,把本中心各作业的成本分配给其他成本中心。

2.第二类成本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

第一、二步:直接费用被记入本中心的费用账户,并按费用项目予以适当归并。把承保部向第一类部门支付的服务费用(27 300元)和自己的直接费用(615 000元)相加,该成本中心共发生了638 700元的待分配费用。

费用合计=总直接费用+总辅助费用= 638 700

总直接费用=薪酬(550 000)+差旅费及招待费(10 000)+场地占用费(12 000)+(电话费6 000)+日常用品费(8 000)+印刷费(10 000)+邮资(8 000)+折旧 (5 000)+杂费(6 000)=615 000

总辅助费用=第一类中心流入的费用{薪酬处理(250张支票*6.48)1 620+薪酬查询(10次查询*108)1 080}+计算机(使用*分配率)10 000+餐厅(使用*分配率)3 000+其他(使用*分配率)8 000=23 700

第三步:上述待分配费用应在该中心的三项作业之间进行分配。

作业a:保单营销(本作业耗费全部费用的30%)638 700*

0.3=191 610

作业b:保单审核(本作业耗费全部费用的55%)638 700*

0.55=351 285

作业c:保单售后管理(本作业耗费全部费用的15%)638700*

0.15=95 805

第四步:确定各项作业的成本动因和作业计量指标,并且计算单位作业成本。

确定作业计量指标并计算单位作业成本

作业a:新保单销售数量(191 610/5 000份=38.32每份保单)

作业b:保单审核数量(351 285/100 000份=3.51每份保单)

作业c:售后管理账户(95 805/3 400个账户=31.94每个账户)

第五步:把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

根据成本对象与成本动因之间的关系,把作业的成本分配到最终的成本对象上,如组织单位、产品或客户等。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种十分灵活的手段,各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各种不同的个性化设计,并不局限于上面介绍的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核算方法是对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改进,但它并不排斥一切合理的成本概念,如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标准成本等。把作业成本计算与其他有用的成本概念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出更加完善的作业成本体系。同时由于作业成本的计算较传统的成本核算体系要烦琐得多,如果没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持则不现实。对于有实力的保险公司而言,在初期阶段,可以考虑先从个别部门再到整个公司,先从个别先进分公司再推行到更多分公司,逐步开展,梯度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志辉.银行作业成本制度实施规则与办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朱莉·马伯利.作业成本管理:金融机构手册[k]. 陈在维,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雷俊英.企业成本核算体系评价之我见[j].职业技术,2006,(62):54.

[4]马晋,陈政.作业成本法在中国保险企业运用的可行性研究[j].甘肃金融,2004,(8):24-26.

[5]戴成峰.论作业成本法在财产保险公司的应用[j].金融会计,2004,(3):61-62.

[6]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r].2006年年度报告,2006:106.

保费计算篇6

关键词:新形势 预算执行 审计

一、深入剖析预算执行薄弱环节,攻克预算执行审计难点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单位和部门没有认识到预算是一年内计划、调节、供给、控制经费的重要工具,是总结工作、考核业绩的重要依据,部分领导对预算管理工作不重视,导致预算编制、执行、调整不能体现党委决心意图和建设发展规划,这是预算执行效率低下的一个薄弱环节,必须引起审计人员的重视。通过预算执行审计,对这些单位和部门预算管理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风险难以有效控制

物资采购及基本建设是重大资金投入的主要形式,是预算执行过程中风险较为集中的环节,必须引起审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在物资采购预算审计方面,审计人员要结合年度工作任务目标和采购业务实际,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复核等方式对采购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通过参与市场调查,了解物资品牌、质量、价格、服务等因素,利用社会审计资源,对采购预算进行审核。在基本建设方面,通过基本建设项目前期设计方案可行性论证,完善图纸设计,加强工程预算审核,确保工程预算总体合理。通过加强工程项目进度款支付环节审核,确保了资金支付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在委托中介单位开展竣工结算审计的基础上,审计部门对结算审计情况进行再次核对,重点对审核依据的充分性、审核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复核,对存在异议的审计结果委托第三方进行再次核对,确保结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上述方式,进一步明确审计部门在物资采购及基本建设审计工作中的职责,把物资采购和基本建设计划编制、项目预算、组织方式、合同签订、过程管理、资金结算等环节纳入审计监督范围。

(三)采购对象日益复杂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多。从信息系统开发,到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再到信息系统升级换代,项目方案日益专业化,从硬件设备的性能参数适用性到建设项目内容的完整性,再到软件平台的可靠性,预算审计的内容日益复杂,难度日益增大,需要采取信息部门、审计部门和外部专家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审计力量,对硬件、软件和集成费用进行审核。通过市场询价了解相关设备的市场价格,参照软件开发行业标准,综合评估软件模块开发工作量和开发费用,通过同类型或类似工程项目的集成费用类比,确定集成费用,确保预算分析的相对合理。在项目落实过程中,通过聘请信息建设项目监理以及跟踪项目建设过程等方式,防止出现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等问题,确保信息工程质量,将建设方案要求和预算项目内容落到实处。

二、紧紧围绕建设中心工作,把握预算执行审计重点

预算制定应紧紧围绕建设中心工作,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时,在摸清基层经费保障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尤其要把握审计重点,确保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单位中心工作任务上。

(一)重点审查人员保障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确保足额保障

一是了解人员经费保障情况,审计中采取查看各年度预算、纵向对比各年度预算数据,横向对比各地区预算保障与当地经济增长的比率情况。通过分析,提出意见建议,为党委争取人员保障经费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审查人员经费支出情况。对照年初制定的预算安排,重点审查人员工资发放,保险扣缴以及其他人员经费开支项目,及时纠正工资发放不及时、不足额,保险扣缴不全等问题。三是审查人员经费管理情况。重点审核基层人员经费是否全部用于保障人员工资、服装、伙食费等方面,重点查处人员经费是否被挤占挪用、结余是否结转其他科目等问题,确保足额保障人员经费。

(二)重点审查专项保障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确保专款专用

一是事前调查,掌握情况。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前,及时了解被审计单位项目经费收入情况,明确项目经费总额、用途以及拨付时间,为专项保障经费预算执行审计做好准备工作。二是事中审计,抓住重点。在实地审计时,重点对上级下拨的新建队站开办费、营房维修费、车辆装备购置费及建设项目经费进行重点核查,审查是否存在项目经费专款不专用、长期挂账不使用及挤占挪用等问题,确保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三是事后跟踪,确保实效。对跨度时间长、经费数额大的项目经费,在审计结束后,有重点的要求基层单位定时上报管理使用专项资金,确保经费发挥其效益。

(三)重点审查“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确保厉行节约

审计部门应密切关注被审单位落实“八项规定”的相关情况。一是在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充分关注“三公经费”预算编报、预算调整、预算执行、预算效果等各个环节,增强预算对“三公经费”的刚性约束,从而加强事前监督,从根源上遏制“三公经费”浪费现象。二是被审计单位往往将“三公经费”转移到项目列支,或者列于其他核算科目,达到账面上不超“三公经费”当年预算批复数,在审计中,审计部门应明确“三公经费”支出范围,确保使一切隐性的“三公经费”支出浮出水面,在“三公经费”实际发生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控制。三是从绩效审计的视角进行“三公经费”审计。对“三公经费”暴露出来的违法违纪行为,要进行问责并提出审计建议,督促被审计单位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并逐步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督促建立问题整改长效机制,提升预算执行审计效益

(一)加强党委理财,将预算执行工作纳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

预算执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活动,需要与审计工作的监督管理紧密结合,各级党委要把预算执行审计意见整改工作作为党委理财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强化党委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重视,对审计部门在预算执行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研究整改,要从个案中发现倾向性、普遍性问题,从具体问题中综合分析根源和症结,在以保障中心工作为前提的基础上,努力克服预算执行的薄弱环节,进而从全局和宏观的高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让审计结果进入党委和领导决策,推动政策、制度、机制的创新改进,使预算执行审计成为党委决策的一个必要环节。自上而下加大整改力度,做到工作流程科学,督促制约到位,增强审计监督实效。

(二)改进审计方式,实现预算执行审计结果的实时运用

预算执行是一种实时状况,预算执行审计也要成为一种即时的、动态的监督。要实现预算执行审计全程即时的、动态的监督,就要加大在预算的编制、报批、执行、决算等各个环节融入审计监督,切实发挥审计监督跟进作用,做到预算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随到哪里。实行动态监督有利于提前堵塞漏洞、防范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促进预算执行合法合规的有效手段。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结合大数据分析,运用审计调查,提高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即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督促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防范风险的再次发生。

(三)加大后续审计,促进建立审计整改长效机制

保费计算篇7

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起步较晚,为鼓励更多的企业建立年金制度,为职工提供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补充养老保险,税收政策给予鼓励和支持。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0号)中的相关规定,企业年金由企业和员工个人共同缴纳,主要由个人缴费、企业缴费和年金投资收益三部分组成。员工参加了企业年金,退休则可领取双份养老金,企业年金可以说是保障员工退休生活的“第二支柱”。

新公布的《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补充规定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9号(以下简称“《公告》”)是继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694号)(以下简称“《通知》”)文件对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缴纳以及以前年度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补缴的具体计算方式规定进行了明确,《公告》更加合理、人性化,便于企业以简单优惠的方法计算企业为职工缴纳年金相关的个人所得税。

企业年金是否缴纳个人所得税

企业年金是补充养老保险的一种主要形式,对其征税在个人所得税政策上是明确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0号)规定:企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缴费比例或办法实际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免征个人所得税;个人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缴费比例或办法实际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超过规定的比例和标准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应将超过部分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也就是说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相关规定,除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实际缴付(包括单位、个人)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外,其他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以及超标准的基本保险均应征收个人所得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批复》(财税[2005]94号):为职工个人购买商业性补充养老保险等,在办理投保手续时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所得”项目,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因各种原因退保,个人未取得实际收入的,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应予以退回。

如何计算缴纳

企业为职工个人购买商业性补充养老保险等,在办理投保手续时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所得”项目,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具体纳税时间应当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单位为员工支付有关保险缴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5〕318号)规定:对企业为员工支付各项免税之外的保险金,应当在企业向保险公司缴付(即该保险落到被保险人的保险账户)时并入员工当期的工资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企业负责代扣代缴。

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新变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694号)明确了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相关问题。根据《通知》,企业年金的个人缴费部分,不得在个人当月工资、薪金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扣除。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计入个人账户的部分是个人因任职或受雇而取得的所得,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在计入个人账户时,应视为个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不扣除任何费用,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算当期应缴个人所得税款,并由企业在缴费时代扣代缴。

《公告》明确了关于企业为月工资收入低于费用扣除标准的职工缴存企业年金的征税问题,即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部分计入职工个人账户时,当月个人工资薪金所得与计入个人年金账户的企业缴费之和未超过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但加上计入个人年金账户的企业缴费后超过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其超过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

关于以前年度企业缴费部分未扣缴税款的计算补税问题,即将以前年度未扣缴税款的企业缴费累计额按所属纳税年度分别计算每一职工应补缴税款,在此基础上汇总计算企业应扣缴税款合计数。在计算应补缴税款时,首先应按照每一职工月平均工资额减去费用扣除标准后的差额确定职工个人适用税率,然后按照《通知》第五条规定计算个人实际应补缴税款。

(一)企业年金个税扣除方法变化,个人税负降低。

原来规定:《通知》在计算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部分(以下简称“企业缴费”)应纳个人所得税时,未考虑个人当月正常工资薪金收入低于费用扣除标准情形,企业缴费部分均应视为个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收入,不扣除任何费用,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算当期应纳个人所得税款。

新规定:自2011年1月30日《公告》之日起,对月工资收入低于费用扣除标准的职工实行了减税照顾,即当月个人工资薪金所得与计入个人年金账户的企业缴费之和未超过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但加上计入个人年金账户的企业缴费后超过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其超过部分按照《通知》第二条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职工月平均工资额的计算方法更为合理。

原规定:《通知》对企业按季度、半年或年度缴纳企业缴费的,在计税时不得还原至所属月份,均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不扣除任何费用,按照适用税率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

现规定:《公告》规定,职工月平均工资额=当年企业为每一职工据以计算缴纳年金费用的工资合计数÷企业实际缴纳年金费用的月份数。也就是说,如果职工在年度中间入职或者企业在年度中间实行年金计划,则当年职工的月平均工资应为实行年金计划后的月平均工资。比如说,某企业7月份起为职工缴纳年金,则该职工月平均工资额为7月份至12月份的企业缴纳年金的基数之和(不包括未计提企业年金的奖金、津补贴等)除以6个月,来确定他的月平均工资,再找适用税率来计算年金应纳个税额。而不是此前的无论是否满12个月均按全年计算平均工资。

保费计算篇8

出口报价是贸易磋商的重要一环,正确甚至精确核算价格是外贸业务员的核心技能之一。在外贸业务中,通常用成本导向法即成本+费用+预期利润的方法来核算价格。就常用的贸易术语FOB而言,

FOB价=采购成本-出口退税+国内费用+预期利润

CFR价=FOB价+海运运费(F)

CIF价=FOB价+海运运费(F)+保险费(I)

有时买卖双方的交易是通过中间商促成的,为了感谢中间商并提高中间商的积极性,出口方或进口方需要给中间商支付佣金,在确保净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报含佣价,比如FOBC3% SHANGHAI。外贸中常用以下公式计算:

FOB含佣价=FOB净价/(1-佣金率)

但是上述几个公式是否永远成立,左右两边永远恒等?本文将通过实际案例对这一问题做深入探讨。

一、一则实际案例及出口价格常规计算

郑州华利有限公司是一家流通性外贸企业。2012年10月15日该公司业务员小李收到来自德国客户的询盘,要求报9000把扳手的FOB Qingdao、CIF Bremen和FOBC3% Qingdao价格。小李即刻通知扳手的制造商报价,次日收到报价如下:弯柄单头开口扳手9000把,规格300mm,12寸,人民币10.53元/把(含税价),增值税率为17%,标准出口纸箱装,每箱20盒,每盒1把,盒内衬泡沫纸。纸箱规格为57cm×31cm×31cm,每箱毛重18.5KGS,净重17.5KGS,9000把装1×20’FCL,交货时全额付款,工厂交货。另得知,当时的美元牌价USD1=CNY6.10;出口退税率为9%;国内运费为CNY2700/20’FCL;银行贷款利率为4.86%,预计垫款时间两个月;其他所有国内费用为采购成本的6%;由青岛至德国不莱梅的海运费为USD1350/20’FCL;按照成交价加成10%投保一切险,保险费率为0.2%;银行结算费用为成交额的1%;预期销售利润率为10%。根据以上信息业务员立即核算FOB Qingdao、CIF Bremen和FOBC3% Qingdao报价。

按照出口价格的常规核算方法,分别计算成本、费用和预期利润。

(一)计算成本

实际采购成本=购货成本–出口退税

=购货成本–购货成本*出口退税率/(1+增值税率)

=10.53—10.53*9%/1+17%

=9.72元/把

=1.5934美元/把

(二)计算费用与利润

费用=国内费用+国外费用

其中:国内费用=国内运费+银行利息+其他国内费用

=2700/9000 +10.53*(4.86%*2/12+6%)

=0.3+10.53*6.81%

=1.0171元/把

=0.1667美元/把

佣金=含佣价*3%

国外费用=海运运费+保险费+银行结算费用

其中:海运运费 1350/9000=0.15美元/把

保险费=CIF价*110%*0.2%

银行费用:成交价*1%

利润=成交价*10%

(三) 报价核算

1.第一种计算方法:

FOB净价=实际采购成本+国内费用+国外费用+预期利润

=1.5934+0.1667+FOB净价(1%+10%)

两边移项得出FOB净价=1.9776美元/把

FOBC3%=FOB净价/1-佣金率=1.9776/1-3%=2.0388美元/把

CIF=FOB+F+I=1.9776+0.15+CIF*110%*0.2%

两边移项得出CIF=2.1323美元/把

基于以上计算,小李报价FOB Qingdao、CIF Bremen和FOBC3% Qingdao分别为1.9776美元/把、2.1323美元/把和2.0388美元/把。

2. 第二种计算方法:

为确保报价准确,小李又用成本+费用+利润的方法将含佣价和CIF价重新核算一次,结果如下:

FOBC3%=实际采购成本+国内费用+国外费用+佣金+预期利润

=1.5934+0.1667+FOBC3*1%+FOBC3*3%+FOBC3*10%

=1.7601+FOBC3%*14%

两边移项得FOBC3%=2.0466美元/把

CIF报价=实际采购成本+国内费用+国外费用+预期利润=1.5934+0.1667+0.15+CIF价*110%*0.2%+CIF价*1%+CIF价*10%

两边移项得CIF报价= 2.1515美元/把。

以上两种算法所用公式都是教科书上的经典公式,计算过程也没有任何错误,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计算结果并且第二种算法所得结果都大于第一种算法所得结果呢?

二、外贸报价中的两个误区问题

(一)含佣价的计算

大多数外贸教材中都将含佣价的计算用公式表示,即含佣价=净价/1-佣金率,在多数情况下该公式都适用。比如:某商品对外报USD150 PER PIECE FOB SHANGHAI,现改报FOBC5%价,则FOBC5%=150/1-5%=157.89。在这种情形下,出口方对外报价157.89美元/件,支付中间商佣金7.89美元(157.89*5%=7.89),净收入150美元/件不变(157.89-7.89=150),或者由进口方向出口方支付150美元/件,再支付中间商7.89美元/件,总之,这种计算方法保证了出口方的收入不变。

上述两种计算方法,即成本+费用+利润的方法和含佣价=净价/1-佣金率的方法都是价格核算的基本方法,出现计算结果不同的原因在于小李在核算含佣价时忽略了两个条件“银行结算费用为成交额的1%”和“预期销售利润率为10%”。也就是说报价提高银行结算费用也会提高,并且利润采用销售利润的形式,报价提高预期利润额也会提高。假定在出口业务中采用信用证结算,以中国银行作为通知行和议付行,按照中国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收费标准,信用证通知费为结算金额的0.1%,最低500元(人民币,以下同),最高1500元;修改通知费375元;若加保兑,保兑期三个月以下按0.2%的比例收取,最低750元;审单费为结算金额的0.3%,最低750元;若以该行作为付款行需另收取500元。此外,结算业务下产生的快递费(约300元)等均需要受益人承担,上述各种手续费之和约占总金额的1%左右,并且结算金额越低,手续费所占比重越高(需考虑每项服务的最低收费标准),所以若出口金额不大,不推荐使用信用证结算。

正是由于业务员在第一种计算方法中忽略了结算费用和预期利润的增加,使得计算结果小于实际结果。第二种计算FOBC3%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即FOBC3%=2.0466,此处FOBC3%≠FOB/1-3%。至此得出一个结论,含佣价=净价/1-佣金率这一公式并不是永远成立,只有在费用和预期利润额不变的前提下这一公式才成立。

(二)价格术语之间的转换

FOB术语下卖方需承担国内采购成本和国内费用,即所谓的离岸价。CFR术语是在FOB的基础上加上海运费,即CFR=FOB+F。CIF术语下卖方不仅要承担FOB下的所有费用,还要承担海运费和保险费,即CIF=FOB+F+I=CFR+I。外贸教学中通常都是用以上公式来进行三种术语之间的转换的。

成本导向法不仅适用于FOB术语,同样适用于CIF和其他贸易术语。所不同的是,在CIF术语下,费用不仅包括国内费用还包括国外费用,而国外费用又包括海运费和海上保险费。所以在核算CIF报价时用FOB加运费和保险费或者用成本加费用加利润的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本文的案例中小李用这两种方法却得到不同的计算结果呢?原因是他犯了与核算含佣价时同样的错误,忽略了不同贸易术语下结算费用和预期利润额的不同。小李在第一种方法中只是在FOB的基础上加上运费和保险费,却没有注意到国外费用的一部分也就是结算费用的增加,事实上结算费用增加额应为(CIF价-FOB价)*1%。另外由于案例中的利润率以成交价为基数,那么贸易术语不同时,预期利润额也是一个变量。所以CIF=FOB+F+I+(CIF-FOB)*1%+(CIF-FOB)*10%,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结果与成本导向法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都是2.1515美元/把。综上,CIF=FOB+F+I这一公式并不永远成立,只有在费用和预期利润额不变的前提下才成立。

三、出口报价的修正方法

本文案例中出现的报价失误在外贸业务中经常出现,如何避免这些失误,以下提出两种修正方法。

(一)含佣价的修正

目前广为应用的含佣价的计算公式,即含佣价=净价/1-佣金率(假定其他费用和预期利润额不变),但是这种方法却不尽合理。理由从以下公式的推导中可以看出:佣金=含佣价*佣金率=(净价+佣金)*佣金率=净价*佣金率+佣金*佣金率,也就是说佣金本身也按一定的比率(比如佣金率5%)提取了佣金。事实上佣金是进口方或出口方为了感谢中间商促成一定金额的交易而支付的酬金,也就是说应该以交易额,即净价,作为基数来计算酬金。出口退税的计算即是基于以上推理,出口退税额=采购成本(含税)*出口退税率/(1+增值税率),其中采购成本(含税)/(1+增值税率)就是商品的不含税价(类似于含佣价公式中的净价),以不含税价为基数计算退税额就是因为税金本身不能再退税。所以,佣金的计算应该修正为佣金=净价*佣金率,含佣价=净价+佣金=净价*(1+佣金率)。此处的净价准确的说应当是FOB净价,而不是CFR或CIF净价,因为CFR中包含海运费,CIF中含有海运费和保险费,佣金是酬谢中间商促成一定金额的交易而支付的报酬,就像佣金本身不能提取佣金一样,运费和保险费也不能再提取佣金。那么USD150 PER PIECE FOB SHANGHAI 改报FOBC5% SHANGHAI 则为150*(1+5%)=157.50美元。

(二)成本导向法的修正

成本导向法,也即成本加费用加利润的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最为准确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核算价格的方法。其中费用一项包含的内容最多,如包装费、国内运费和保险费、码头附加费、报关费、拖车费、商检费、海运费和海上保险费、结算费、佣金等等,这些费用都是事后发生的,报价时只能凭以往经验值累加。并且将费用累加只是理论上可行,实际业务中却很难操作。假设业务员在与外商面对面谈判时,外商讨价还价或临时委托我方代办某项业务,业务员只能将各种费用重新累加,重新核算利润,这不仅费时费力,也有损我方形象,一旦其中一项费用变化或被漏掉,必将整体上影响利润。

不仅如此,成本导向法也没有考虑到该商品在目标市场的需求弹性以及消费者行为等因素对出口定价的影响。如若将这些因素也考虑进来,出口定价中存在很多不可量化的组成部分,也就不可能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公式。出口方需要将成本定价作为定价的基础,而不是最终的报价。在成本定价的基础上,将影响定价的因素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灵活报价,以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可以用倒推的方法来核算报价,以进口国国内零售价为基数,扣除流通环节的费用和零售商、批发商、进口商等的利润和税费,即为进口价格,也就是出口方的CIF报价,再扣除海运费和保险费即为FOB价格。

假定我方出口某产品,经调查得知该产品在目标市场的售价为每件USD50,零售商的利润为进货成本的15%,那么进口商给零售商的批发价应为USD43.48(50/1+15%);若进口商要提取10%的利润,那么进口商的含税价格应为USD39.53,若进口商需承担10%的增值税和10%的进口关税,那么进口商能接受的进口CIF价为USD32.94,假定每件产品的运费和保险费共计USD1.35,那么要在国外市场卖到USD50,我方报价FOB应为USD30.59。

在这种情况下,若出口方想在目标市场以USD50的价格出售该商品,考虑到流通环节的费用后,倒推出FOB价应为每件USD30.59。若FOB价格低于国内零售价,则出口企业倒不如转外贸为内销。若坚持出口,缩短分销渠道减少营销费用、改进产品降低成本等也是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朝民.国际贸易实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

[2] 中国银行.国际结算业务标准费率 [EB/OL].http:// [2010-3-1].

[3] 王善论.关于含佣价及佣金的计算方法之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1999(6):28.

保费计算篇9

[关键词] 基本养老保险;积分制;单位缴费积分;个人缴费积分;社会统筹积分;基本养老积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59

[中图分类号] F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094- 01

1 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积分的思路

如何解决当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只记载个人账户,不记载单位缴费问题,以及只有等到退休时才能计算基本养老金的做法,笔者引入积分的观点,实行个人基本养老积分的多少决定着个人的基本养老金。

用记分方法记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情况,对职工每月缴费分别记入个人缴费积分和单位缴费积分,单位缴费积分通过公式计算社会统筹积分,从社会统筹积分计算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最后由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乘以系数得到基础养老金。个人缴费积分除以计发月数乘以0.10得到个人缴费养老金数。基础养老金和个人缴费养老金组成基本养老金。

反映个人缴费贡献的大小是基本养老积分。基本养老积分=社会统筹积分+个人缴费积分。

一改只有在退休时计算基本养老金的做法,实行以月为单位的方法,可以多时点,随时测算已获得基本养老金,有利于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人人争着缴费,关心缴费记录的局面,把基本养老积分当成基本养老金计发的唯一依据,促进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的形成。

2 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积分制的内容

(1)设定10%的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的缴费额为1个积分。计算积分保留4位小数。

(2)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分为单位和个人分别对应单位缴费积分和个人缴费积分。

(3)单位缴费积分通过公式计算社会统筹积分。社会统筹积分=单位缴费积分/2+累计缴费月数×单位缴费率/0.10/2,或=单位缴费积分/2+累计缴费月数(单位缴费率在0.20下情况简化)。

(4)个人缴费直接记入个人缴费积分。

(5)社会统筹积分和个人缴费积分共同组成基本养老积分。

(6)社会统筹积分的作用,①算出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就是等同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社会统筹积分×0.10×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计缴费月数/单位缴费率。②计算或预测基础养老金数,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累计缴费月数×系数

系数是缴费每满1年发给基数的1%,使用以月为单位就是1%/12等于0.083 333%

(7)个人缴费积分的作用,①计算基本养老金,个人缴费养老金=个人缴费积分×0.1×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计发月数;②计算参保职工终结养老保险继承额,个人缴费继承额=个人缴费积分×0.10×在用上年社会平均工资-个人缴费积分×0.1×在用上年社会平均工资×已发养老金月数/计发月数

3 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积分制的优点

(1)允许职工缴费间断。职工在失业期间无经济来源,吃饭、生活都成问题,哪有钱交养老保险,职工可以不交,也可以今后补交或不补交养老保险,采取这样灵活的缴费方法更能反映实际,增加养老保险制度的灵活性。

(2)解决优惠缴费费率职工养老金待遇计算问题。对于实行20%费率的无单位缴费的职工,反映社会统筹积分少,能体现养老缴费积分区别,用以区别于28%缴费职工待遇,体现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

(3)计日程功随时可以测得已取得养老金数,有利于建立缴费激励机制。基本养老积分成唯一依据,没有缴费就没有取得养老金的依据,可以防止有些人搭便车现象

保费计算篇10

[关键词] 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会计制度

在我国,为了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2000年以来,各大保险公司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分红保险产品,受到广大保户的青睐,在保险公司的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高。在一些寿险公司中,分红保险业务收入占到全部业务收入的 50%以上,个别公司更是高达90%。由于分红保险不仅涉及分红保险保单持有人的保险保障利益,而且红利的分配涉及到分红保险保单持有人获取红利的利益,所以保险监管机构非常重视对分红保险的监管。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是保险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的一个重要依据。

一、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目的和作用

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是保监会出于监管目的而要求的。2000年保监会颁发的《分红保险管理暂行办法》第 1条明确该规定的目的为“为规范分红保险业务,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根据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2001年12月保监会颁发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该规定的目的为“促进人身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规范市场行为,保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上述规定仅说明对分红保险管理的目的,没有明确指出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目的和作用。因此,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对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目的认识上存在分歧。

从对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现行要求,可以理解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目的和作用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报送对象来看,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只向保监会报送,保单持有人看不到这份报告,而向保单持有人报告的文件是分红业绩报告,包括分红保险经营状况及公司分红政策、费用支出及费用分摊方法 (采用固定费用率方式的除外)、本年度盈余和可分配盈余、保单持有人应获红利、红利计算基础和计算方法。保单持有人看到的内容和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内容是否一致没有要求必须经过鉴证。所以,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用于保监会的监管。

第二,从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要求的内容来看,保监会通过这份报告能够监督管理保险公司的一些违规行为,也可以考察各个保险公司分红保险的经营业绩。

第三,从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会计主体和范围来看,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站在保险公司的立场只反映保险公司全部业务中分红业务的经营情况和盈余分配情况,分红保险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资产负债表是从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人为切割出来的一部分,收入分配和费用分摊报告是对分红保险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及资产负债表的补充。因此,通过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可以了解分红保险这类特定的业务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

第四,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相关规定中没有特别指出对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基本信息特征的要求。一方面,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要求和一般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要求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其与一般财务报告也有许多不同。如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仅仅是对保险公司某类业务的反映,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对资产和费用的人为分割。因此,特殊的会计主体的确定、核算范围的划分、信息的客观性和资产及费用分割的合理性等质量要求应该更加突出,否则会直接影响到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

至今为止,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现行体制下,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没有和向保单持有人报告的分红业绩报告相衔接,不能作为保单持有人权利索求的证明,因此在保单持有人和保险公司关于分红发生纠纷时,专题报告在司法判决中所起的作用是不明确的。建议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和分红业绩报告之间建立起桥梁,使二者的内容相互衔接,并要求分红业绩报告必须符合经过审计后的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内容。

二、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和利源分析表不衔接

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中,包含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和利源分析表。理论上讲,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是从会计的角度核算收入费用来计算业务盈余的,而利源分析表是从精算的角度区分利差、死差和费差来计算业务盈余的。这两个盈余是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理念对同一事物的计算和分析,但数字应该一致。在现行的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中,这两个内容没有衔接起来,容易给报告的阅读者造成误解。实际上,在所有盈余都考虑到的情况下,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上业务盈余应该等于利源分析表上的所有因素的利源的合计数。事实上,利源分析表上的其他因素一行就是根据业务盈余和有限差利源数挤出来的。现行的利源分析表给人的印象是:死差利源 利差利源 费差利源 其他因素利源二利源合计,而实际上的计算公式却是:业务盈余—死差利源—利差利源—费差利源二其他因素利源。现有的两张表割裂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容易让人误解业务盈余和利源合计这两个指标的计算方法不同、经济含义不同、数字也不同。

(二)不分费差的情况下费用的处理容易让人误解

在不分费差的情况下,在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中计算业务盈余应进行费用的扣除,现行的做法是所扣除的费用要求采用在险种设计时的评估附加费用。这样做的本意是想在业务盈余的计算过程中剔除实际费用和评估费用不同所带来的差异,从而使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中计算得出的业务盈余等于本年实现的、用于分配的盈余。但是由于在死差、利差、费差之外,总会有其他的因素对业务盈余发生影响,所以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中计算出的业务盈余必须调整其他因素对盈余的影响后才等于当年实现的、用于分配的盈余。所以,在不分费差的情况下,以预定费用代替实际费用的处理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分配过程没有明确体现

在现行的分红保险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中,从业务盈余栏至所有者权益损失栏主要体现当年盈余的分配过程,这部分的分配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1.如前两个问题所述,业务盈余并不一定是本年实现的应该分配的盈余。

2.分红保险特别储备采用提转差的表达模式也难以反映期初分红保险特别储备、本年实现的用于分配的业务盈余数及期末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之间的关系。

3.没有体现出盈余分配的过程,不能有效衔接资产负债表和分红保险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使两张表中的勾稽关系没有体现。

(四)费用分摊中存在的问题

分红保险业务的盈余只是公司整体业务利润中的一部分,存在共同费用的合理分摊问题。在不同的费用分摊方法下,即使同一公司计算得出的业务盈余差别也非常大。由于合理分摊费用是保证专题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的前提,现行制度中对这一内容没有规定是不合理的。

(五)对增额红利分配方式下的分配没有特别考虑

现行的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表格格式没有对一些特殊的分红保险业务进行考虑,如采用英式分红的保险公司,由于采用的是增额红利的分红方式,所以在红利分配时随着保额的增加同时增提了相应的准备金,这部分准备金本来应该是在计算当期的业务盈余之后、在分配的环节产生的,但是在编制分红保险业务盈余与计算表时,却会将这部分准备金包含在业务盈余计算过程中的准备金提转差中,这样使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不能合理地反映保险公司经营分红保险业务的实际盈余情况。

(六)应付公司红利项目的表达存在歧义

在分红保险专项财务报告中“应付公司红利”的项目名称也不恰当,在获取盈余方面公司的名义是不明确的,因为公司的利益最终会归属于公司的投资者。同时,“应付”的说法也容易使人认为这部分内容是公司的负债,是公司投资者和保单持有人一样能够直接拿走的部分,但实际上,这部分内容仅是保险公司整体经营利润的一部分,所有者是否能够获得还要看其他业务是否亏损、决议是否进行利润分配等因素。因此,它不是保险公司真正的负债,以负债项目列示是不合理的。

(七)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性质不明确

目前对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分歧。一种观点是认为这部分金额应该是公司所有者权益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其应该作为负债项目列示。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分红保险特别储备是一种平滑机制,起平滑各年度损益的作用,某一时点的特别储备并不一定以后一定会分配给保户,如果将其作为负债处理,会增力n保险公司的负债,对计算偿付能力会有影响。持第二种观点的人的理论依据是精算规定中“保险公司应对分红保险账户提取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规定。按照保险精算的规定,公司早晚必须要把在盈利年度提留的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中的70%分给保户,那么这部分特别储备必须作为负债处理。在公司的实务操作中,有些公司把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作为准备金负债处理,有些公司将其作为普通负债处理,有些有些公司干脆包含在所有者权益中,从而在报表上不体现。不同理解下的报告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有关规定应该健全分红保险的规范,以保证会计处理上的一致性。

三、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改进建议

(一)对表式进行调整

针对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和利源分析表不衔接的问题,应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中设计业务盈余计算表和分配表两张表。其中,在业务盈余计算表中反映业务盈余的形成过程,按照实际收入和费用支出数字填列。在计算得出的实际业务盈余项下,区分死差损益、利差损益、费差损益、其他差损益,将业务盈余的会计计算和利源分析衔接起来。另外,由于这部分计算得出的数字和利润中分红业务的利润一致,所以没有必要用盈余的说法,可以直接采用“当年分红业务利润”的说法。业务盈余计算表也应改为“分红业务利润计算表”。该表式简要内容如下:

(二)取消预定费用的处理方式

在分红业务利润计算表中应反映业务利润的形成过程,并在计算得出的分红实际业务利润项下区分死差损益、利差损益、费差损益、其他差损益,就完全可以解决在不分费差的情况下实际费用和预定费用不同对利润计算过程的影响。所以,不论保险合同条款约定分所有差还是有限差,在分红业务利润计算过程中都必须以实际费用进行列示并计算。

(三)合理表达分配过程

针对现行报告中对分配过程没有明确体现的问题,分配过程的合理表达需要通过设计独立的分红保险业务利润分配表进行,在设计该表时应注意对分配保单红利过程的体现,不仅要反映本期分配方案,而且应反映上期分配结果对本期的影响。该表的基本格式如下:

(四)统一费用分配原则

针对在报告中费用分摊存在的问题,建议有关文件应统一费用的分配方法,或提出费用分配的基本原则,以保证盈余的计算结果合理,使各公司的费用分摊结果和计算的利润之间可比,同时为保证公司对费用分摊遵循既定的原则,应该在相关规定中要求审计人员对此严格进行审计。

(五)明确增额红利分配的处理方法

对不同红利分配方式下的分配过程的体现,应考虑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附注中披露。如果保险公司采用增额红利方式,分配的过程应该在分配表中反映,然后在报告的附注中说明是增额红利分配方式,同时说明由于保额增加所增提的准备金数字。如果保险公司采用现金红利方式,应在报告附注中说明本年末应付保户红利中应用现金支付、留存累计生息、用以抵缴保费、缴清增额红利的金额,以反映不同红利支付方式对现金流出的影响。

(六)取消应付公司红利项目

如前所述,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中“应付公司红利”的项目名称不恰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应调整到所有者权益项下,在分配表中也应表明这部分内容划归所有者权益。

(七)规范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处理

对于累计可分配盈余到底先确定本期分配的部分还是先确定期末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问题,公司是在考虑本年赢利的高低、市场对分红的预期、对以后年度盈利的预期等因素的基础上来决定,事实上不存在分配的先后顺序。考虑到会计上通常的分配顺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由于该部分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以后是否向保单持有人分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所以,将其包含在所有者权益中更加妥当。

(八)统一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设计统一的披露格式和内容是保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可比性的前提,应该要求公司报告包括审计报告、业务情况说明、主表、附表和附注说明等内容。对有些需要文字说明的内容应该要求至少应说明的内容,如业务情况说明应至少包括开办的险种、时间、范围、定价利率、红利来源、资金是否单独运用等;报表附注的内容应至少包括业务基本情况、编制基准、主要会计政策、重要报表项目明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