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基础十篇

时间:2023-04-11 09:04:07

条形基础

条形基础篇1

1、条形基础翼缘板是基础梁下面布置板式受力钢筋,就像飞机两侧的翼膀,厚度大于250毫米时需要做变厚板。

2、条形基础翼缘板采用负偏差轧制,但按实际重量交货,利用率较钢板提高1至5个百分点。条形基础翼缘板可以按用户需求,定厚、定宽、定长生产,为用户减少了切割,并节省工序,降低了人工、材料的消耗,同时也减少了原材料的加工损耗,省时、省力、省料。 产品已专业用于钢结构制造业、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矿山机械、起重机械及其它产业用材。

(来源:文章屋网 )

条形基础篇2

关键词:无锡火车站;箱涵通道;站台雨棚基础托换;强度刚度验算;沉降

1 概述

由于本通道从无锡站既有车站内下穿,穿越4个站台共8排雨棚柱基础,因此顶进过程中直接影响站台雨棚,根据现场的调查,以及结合无锡锡北立交及苏州人民路下穿立交的经验,决定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梁下托雨棚方案。站既有雨棚的结构形式为跨度12m的钢筋混凝土简支结构,自身重量大。加固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支撑梁的挠度和沉降,挠度和沉降大对雨棚结构的伤害大,雨棚混凝土结构就容易出现裂缝。

2 条形梁加固雨棚的优缺点

2.1 托换梁采用长30m,高度1200mm,宽度1150mm的钢筋混凝土梁对站台及雨棚进行加固和过渡,为了减小对站台的影响,托换梁位于站台面下,在托换梁上布置槽钢,上方铺设8mm厚钢板,保证夜间施工完成后站台的临时通行。条形梁一端支撑在雨棚柱杯形基础上,另外一端考虑设置扩大基础,详见附图4,同一站台雨棚立柱之间设置钢筋混凝土系梁,以增加整体稳定性。站台施工临时过渡采用跳板梁加花纹钢板过渡,即在高压旋喷桩承台上架设加工好的工字梁,然后在工字梁上铺设花纹钢板。

在保证箱体与工字梁之间有一定的高度后,尽量保持花纹钢板与既有站台面相平,以便旅客上下、车辆行走。

2.2 下托施工方案的优点。(1)能保证雨棚的完整性,避免拆除雨棚立柱和减少对对铁路电气化接触网支柱的影响;(2)对车站的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保持站台的完整性;(3)费用节约,减少了雨棚的大量拆复工作。

2.3 下托施工方案的缺点。(1)站内施工均采用人力操作,4个站台雨棚加固工作量很大,需要较多的人力;(2)站台雨棚加固时需破除既有站台面,对车站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的时间取决于站台加固雨棚加固期间施工范围内的站台能否暂时停用。

3 雨棚加固条形梁

3.1 根据雨棚和通道中心的位置,拟将3根雨棚立柱杯形基础包裹于条形梁中。

3.2 设计计算。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梁夹住立柱托起雨棚的形式,梁断面尺寸为1.2m×1.15m,条形支墩处跨度15.2m,为了增加梁的稳定性,将梁长设计为30m长,根据无锡站竣工文件资料,查得每根雨棚立柱受力600kN。

通过计算,条形梁在施工过程中最大挠度为12mm,因此条形梁本身强度和刚度满足要求,关键在于施工时对雨棚基础的保护,特别是条形梁支撑点的支撑对于梁的下沉量非常关键。

4 施工工艺

4.1 为防止一侧雨棚柱杯基凿除后立柱不稳定状态,在施工前设置临时支撑。

4.2 雨棚立柱基础为杯形基础,柱底离站台面1.2m,需妥善解决柱与梁的传力问题拟采取以下措施:(1)既有雨棚立柱打洞,穿φ40mm螺纹钢,另加有槽钢螺栓扣紧雨棚立柱。(2)浇注托梁混凝土前,既有雨棚立柱做凿毛处理,托梁底部与杯基接触部位用油毛毡隔离,有利于顶进时凿除杯基的剩余部分。(3)在横向雨棚柱之间,浇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使其与托梁混凝土联结,以保证雨棚的整体稳定性。

4.3 雨棚托梁施工流程。既有雨棚柱间临时支撑凿除靠线路侧雨棚柱半边杯基立柱与梁间传力构件施工绑扎托梁钢筋浇注托梁混凝土凿除靠站台内侧雨棚柱半边杯基施工另一侧雨棚柱托梁立柱间系梁施工。

5 加强雨棚监测

5.1 钢筋混凝土条形梁夹住立柱托起雨棚的形式设计的定量计算往往不够精确,计算结果是一个近似可能的数值。基于结构受力,采用的施工参数是否能保证围护结构的安全?设计的安全储备有多少、施工质量如何、工序的安排到底是否合理?以及一旦发生危机应从何处着手、采取补救措施的效果如何、何种补救措施较为合理可靠?这等等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建立一个严密的、科学的、合理的监测控制系统来作为托梁受力转换的眼睛和决策的参考。

5.2 通过监测工作,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由于受力转换过程中受力状况复杂,必须借助监测手段进行必要的补充,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站台雨棚的稳定安全,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通过监测可以了解雨棚的实际变形,用于验证设计与实际符合程度。

5.3 分资料整理与提交。

经过上述图表可以直观的看到,便梁支墩沉降量继续保持一种平缓的变化趋势,站台雨棚沉降也基本保持不变。箱涵顺利顶进完成。雨棚托换工作顺利结束

参考文献

[1] 叶书麟,韩杰,叶观宝.地基处理与托换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条形基础篇3

关键词:学校体育;终身体育习惯;基础性条件;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活动;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8-0055-05

“教育的终身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终身教育思想是196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郎格朗在《终身教育导论》中提出的,到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的理论和原则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辞海》中对终身教育的界定为“贯穿于个体生命过程的教育”。“在终身教育的影响下,更主要的是由于人们追求健康长寿、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主体需要,终身体育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终身体育,亦称终生体育,指人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坚持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习惯可以理解为:形成个体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坚持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行动方式。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在我国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设置的5个学习领域也指向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

按照地域标准划分,个体接触体育的领域分为学校内部领域与学校外部领域(亦可成为社会,但这里的社会应为“小社会”观的概念,不包括学校)。在学校外部的个体学前阶段(从出生到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主要是人体自然生长、无意识支配下学习生存技能、智力发展最初阶段,不以学习体育动作技术为主。况且,“教学的过程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体育技能属于复杂的动作技能”。基于此,本文不对此时期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个体习惯形成是一个纵向过程,后期事件的发生,以此前阶段事件的发生为基础条件。就终身体育习惯形成过程而言,学校内部事件的发生是学校外部(除学校外部的个体学前阶段)事件发生的基础性前提;具体到体育领域就应该是: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这里的“社会”为“小社会观”的概念,不包括学校)的前提条件,也就是本文提出的基础性条件。不难得出:终身体育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条件就应该是学校体育工作。这个观点也得到体育领域许多专家的认可。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工作应以体育课堂教学为核心,发挥其重要功效,去辐射学校体育其他方面的工作。体育课堂教学处于怎样一个良性机制运行,学校体育完成哪些条件为个体终身体育习惯形成打下基础呢?

1 基础性条件之一: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以体育动作技术为根本

1.1 学校课程要以知识的存在为根本

课程的本质是什么?目前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3个: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课程是知识的本质观:课程往往外在于学生,激进时甚至凌驾于学生之上,课程实施中,学生主要承担着接受者的角色,仿佛一个个没有生命力的容器,而教师的任务就是朝这些容器里不停地灌输知识。课程的经验本质观:“从经验的结果维度上看,经验可以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前者又叫个体经验,是指个体在自身活动中体悟、感知和概括出来的经验;间接经验又叫种族经验,是指种族流传下来的人类认识的成果――知识”。“在教育中,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学科课程;以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课程的活动本质观认为:课程应该是让学生在其间活动并在各种活动中自身各方面得到发展的学习内容。它不反对“学科本质观”,只是认为除了在教学活动之外的其他活动中,学生也能获得一些知识和经验,而且这些所得是在学科学习中得不到的。它强调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有学习的能动性,主张通过学生的兴趣、能力、经验、需要来实施课程。

不难发现,这3种课程本质观的主要观点侧重在教师与学生地位角色上。无论是经验课程本质观还是活动课程本质观,都肯定了课程中知识存在的必然性。后两者仅仅否定了知识本质观的传授知识的形式或方式。“知识最能体现出课程的本质所在,无论从哪个维度去研究课程,都无法否定课程与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无法否定知识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课程的存在要靠特定的知识来支撑,课程的发展要以知识的选择来实现”。“课程本质上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也就是人类认识成果,也就是知识”。可见,无论学校里的任何课程都不能忽视传授知识的主体地位。如果哪一门课程没有知识体系作为根本,在学校课程设置体系中被剔除的可能性会增大,时间会证明这个推论。

1.2 学校体育课程要以体育动作技术的存在为根本

“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成果或结晶即为知识”。那么,体育动作技术是知识的一种吗?学校体育课上应该传授什么类型的知识呢?借用现代心理学的一个专用术语“认知”,我们把表现出典型的思维特点的知识,称作“认知性知识”;以其为对应,我们把另外一些表现出典型的外部运动特点的认识成果,称作“操作性知识”。对此观点的认识也得到了认知性知识界的认可,《科技哲学十五讲》一书中讲到:“技术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和基础,但技术本身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实用性知识。”在动作技能分类中,体育技能属于复杂的动作技能。可见,动作技能是知识,而体育动作技术是动作技能中的一种知识,属于复杂性的动作技能。再结合体育本身的特点和学校体育课开放环境的特征,不难发现:体育的知识或是学校体育课上应当传授的知识一定是体育动作技术。“没有运动技术水准的人,根本就不能算是懂得体育”。

作为学校的一门课程的体育与其它课程相比虽然有其特殊性,但作为一门学校课程,就不能脱离学校课程必须传授知识这一本质特征或是要求。体育的知识就是体育动作技术,学校体育课上应该义不容辞、合情合理地传授体育动作技术这一操作性知识。肯定了这个前提才能使体育教学活动中真正的有“教”和“学”的概念存在,否则很容易使人们把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玩、游戏、休息等放在一起作为“等同概念”,而我们的体育教师则沦为传授玩、游戏和教给学生如何休息的“另类教师角色”。更重要的是,这个基础性条件的功能和目的是:个体走出学校后具备进行体育锻炼的内容和手段;这个条件直接制约着个体能否参与体育,理应摆在形成个体终身体育习惯之首。

2 基础性条件之二: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应互为主体

共识下的教学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教学是由这两个部分组成的,是一种静态的理论阐述。教学活动与教学有什么区别呢?“教学活动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教学活动是一种活动,是发生在教学过程的一种活动。既然属于活动的一种,就理应具备活动的特征。“人的活动就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这种特殊性在于,是有目的的,不是盲目的;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是一种过程,不是一种结果;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在心理学上,“活动是人在与周围现实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结合活动的概念和特征,教学活动就是作为人的教师和学生在以教学资源为对象(或是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教师主动的教和学生主动的学的过程。体育知识,也就是体育动作技术的学习更多的是学生行为上的变化,注重实践操作;再者,体育动作技术仅仅在大脑中建构,只是看、听不去亲身操作、不进行模仿或练习是不可能学会的;体育课堂上传习的体育动作项目多数是前人编制现成的体育知识,也有一些体育动作技术是地方课程或是校本课程中开发的,无论是哪种体育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亲自模仿、操作和练习,其本质都是在学习直接经验类的知识。间接经验类的知识只是为学生学习这些需要亲身练习的直接经验类知识提供一个标准和参照,也需要学生的直接经验体会为学习手段。所以体育教学活动在凸显体育教师主体地位的同时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是具有意识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现实的人,教师和学生都是自然人,符合上述所谓主体的人的全部特征和条件。那么,一个事件中,同时存在的两个主体怎样发生关系,或是在事件中各自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当两个或多个主体发生联系时,他们都能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其他主体施加作用和影响,同时对其他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作出自己的主观反应,主体之间存在着理解和沟通,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教师与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主体都能以其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其他主体,这就解释了体育教师与学生怎样同时作为主体存在于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疑难。那么,作为客体或是称作活动对象的教学资源或是称为教学内容处于教学活动的什么位置呢?在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主体一客体”关系实际上是“主体们一客体”关系,而不是各个主体分别独自地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关系。之所以是前者而不是后者,是因为存在着“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体育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体育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于客体(教学资源),使之构成“主体群(体育教师与学生们)与客体(教学资源)”的关系。在这个关系结构中,作为体育教师的主体和作为学生们的主体都以教学资源这个客体为平台展开两个主体之间的有目的、主动的体育教学活动。

“在我国,源自20世纪50年代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争论:‘教师是否应该起主导作用’、‘教师能否起主导作用’,发展至今已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即观点争鸣期(1979-1988年)、反思与扩展期(1989~1994年)与主体的凸显期(1995~至今)。其间出现的近10种关于“教学主客体关系”的观点:如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双主体论、主导主体说、三体论、主客体转化说、复合主客体论、过程主客体说、层次主客体说与主客体否定说等”。深解其本质涵义,依据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独有特征而言,唯有“体育教学的双主体”的观点最为合理。

肯定了条件之一的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与学生以传习体育动作技术这一操作性知识为根本。基础性条件之二就是: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与学生们之间是互为主体的关系。教师有目的地、主动地传授体育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们也是有目的、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体育教学资源这一客体以“平台”的角色展现在“主体们一客体”这一体育教学活动运行机制中。这个机制下,学生们不是被动的、无目的地接受体育教师传授的体育知识,而是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学习。仅仅这样,还不能肯定地说,学生一定能学会体育知识,就算学会了体育知识也不能肯定在学生们走出学校之后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抛开那些步入社会后的可支配闲暇时间、硬件设施不谈,前面论证了体育知识的学习必须使学生亲身的操作,必然伴随着行为上的变化,但行为上的变化很可能只发生在学生在学校这个时期,意识里彻底地认可体育多元文化在形成个体终身体育习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 基础性条件之三:体育教学社会功能层级间科学的衔接

“根据体育教学客观结果产生的顺序,以及结果作用于外部社会的性质,可将体育教学的社会功能分为初级社会功能和次级社会功能两个层次”。这里的初级社会功能,可以理解为由体育教学过程直接产生,但对外部社会表现为间接作用的社会功能,其可观察的客观结果是受教育者的“体育文化形成”状况”。“在社会学的意义上,学校教育的直接社会功能恰恰就是受教育者的‘文化形成…’”。“而受教育者的‘文化形成’又主要是通过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来具体实施和完成的”。所以,从教育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学的初级社会功能必然是“体育文化的形成”。放眼至体育的角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体育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个体体育行为对其身体的影响”。对一种业已形成的文化,体育教学恰好作为这样一种相对规范、稳定,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场所来传承这一历史使命。就体育教学本身来讲,不管以何种形式开展,将“体育文化的形成”作为其首要功能也有据可依:对一种文化的认可首先是个体意识层面的认可,然后才能使其表现行为与自身认可的文化相吻合。“心理学上,意识一般指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行为在心理学上泛指有机体外现的活动、动作、运动、反映或行动”。也就是说只有意识层面上的认可反映,外观的行为才有表现出的可能。体育教学的次级社会功能可以理解为由体育教学过程间接产生,但对外部社会发生直接作用的社会功能,其可观察的结果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特别是闲暇生活)中的“体育参与”情况。“如果体育教学对受教育者的‘体育文化形成’起到了较好作用,那么,他们在未来社会生活中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就较大;反之,可能性则比较小”。明白了体育教学的次级社会功能涵义,就可以说那些以“学生走出学校参与体育”的指标来衡量体育教学效果就有失公正了。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们除了生物学意义上的学习外,个体意识里对“多元体育文化”的认可不仅直接制约着学生体育知识学习的效果,而且对走出学校参与体育有着直接保障作用,也就是对个体形成终身体育习惯起着直接作用。

体育教学的初级社会功能不对学生个体形成终身体育习惯有直接作用,起直接促进作用的是体育教学的次级社会功能。这使得我们明白:在体育教学活动

中首先体现其初级社会功能,虽然它不能直接导致学生终身参与体育的行为持续,但直接导致使学生个体终身体育习惯形成的体育教学的次级社会功能的发挥。纵向联系应该是:首先是由体育教学活动直接产生的初级社会功能,即体育文化的形成;其次是学生个体意识层面对多元体育文化的认可;再次是出现与意识层面相对应的行为表现;最后是由体育教学活动间接产生的次级社会功能,即学生终身参与体育的习惯形成。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特别注意这两个体育教学的社会功能的衔接,实践操作上首先注意体育教学活动直接产生的作用,在其基础上把学生“体育文化的形成”从意识层面“加工到”行为层面,体育教学活动的次级社会功能,即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将成为必然出现的持久结果。

4 结论

个体终身体育习惯形成的基础性条件首先要肯定体育课堂教学要以师生间传习体育动作技术这一操作性知识为根本;再次,体育教师与学生都以主体的身份出现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共同作用于教学资源这一客体,以“主体群一客体”的形式展现,在教学活动中以教为主的过程里以体育教师这一主体与教学资源这一客体的关系为主要关系;相反,在教学活动中以学为主的过程里以学生这一主体与教学资源这一客体的关系为主要关系;但总体上以“主体群一客体”的形式展现,教学资源只是提供一个平台,使其两个主体间发生关系。再次,注意体育教学社会功能层级间科学的衔接,纵向联系应该是:首先是由体育教学活动直接产生的初级社会功能,即体育文化的形成;其次是学生个体意识层面对多元体育文化的认可;再次是出现与意识层面相对应的行为表现;最后是由体育教学活动间接产生的次级社会功能,即学生终身参与体育的习惯形成。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特别注意这两个体育教学的社会功能的衔接,实践操作上首先注意体育教学活动直接产生的作用,在其基础上把学生“体育文化的形成”从意识层面“加工到”行为层面,体育教学活动的次级社会功能,即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将成为必然出现的持久结果。

个体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绝对不是顺其自然或者说是一个历史的必然现象,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每一步的工作。本文所论证的基础性条件指的是个体在学校期间应该做的准备性工作,至于走出校园后的那些闲暇时间、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中。个体意识是有能动性的,相信即使在闲暇时间很少且场地器材条件不是很允许的情况下,在个体对体育文化的认可和拥有极其强烈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一定能保持终身参与体育的习惯。因为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和深度,客观因素永远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6-47

条形基础篇4

关键词:基础工程;造价;问题;方法

工程造价是建设单位用来控制工程投资的的重要依据,也是施工单位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论是建设单还是施工单位,工程造价计算的正确与否都将影响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造价计算的是否正确反映了工程造价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水平。本文主要讨论了基础工程造价中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方法。

1.基础梁使用砖胎模施工时工作面计算问题

基础梁使用砖胎模施工时工作面宽度,应该是按照钢筋混凝土基础梁的外侧各加300mm计算,原因是因为:

(1)这里的砌砖是作为模板使用的,不是做基础使用的。

(2)砌筑砖模和砌筑基础墙不一样,砌筑基础墙需要一定的工作面,为的是保证砌筑工程的砌体工程质量,而作为模板的砖胎模只是施工措施,需要施工单位自行解决如何保证施工质量的问题。

(3)砌筑基础砌体完全靠留出的作业面来操作,而砌筑砖胎膜时,可以利用梁的位置进行操作,也就是操作人员的手臂可以在梁的这一侧作业,这样就解决了作业面的问题,而不必留出正常砌筑而必须留置的工作面。

2.带有暗梁的满堂基础如何套用定额问题

带有暗梁的满堂基础仍套用满堂基础,钢筋应按施工图设计计算。

3.带形基础为圆弧形时如何套用定额的问题

圆弧形带形基础按中心线长度乘以断面面积计算(单位为m3),套用带形基础定额。

4.有关独立基础问题

类似于独立基础这种简单的预算,其计算步骤有以下几步:

(1)按照定额书上的排序,看哪些是和这些工程对得上号的就写下来,按定额要求算量套价。

(2)按照施工过程解剖,先做哪些,再做哪些一直排到工程完工,需要做的都算量套价。

(3)一个独立基础基本上要做的是平整场地(不一定需要),基础开挖(根据土质及现场条件确定边坎是放坡还是用模板支撑),垫层(含模板),基础钢筋(含预埋铁件),基础混凝土浇捣(含模板),回填土、夯实,余土外运等工作。

5.两个独立柱之间的带形基础如何计算

答:相邻两个独立柱之间用小于柱基宽度的带形基础连接时,柱基按独立

基础计算,两个独立柱之间的带形基础仍执行带形基础定额;若此带基与柱基

等宽,则全部执行独立基础定额。独立基础的底面积超过40m'及带形基础宽度

超过3m的,执行满堂基础相应定额。

6.条形基础混凝土工程量的计算

条形基础混凝土工程量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混凝土垫层工程量。

外墙条基混凝土垫层基础=外墙条形基础混凝土垫层的中心线长度

×混凝土垫层的截面积

内墙条基混凝土垫层基础=内墙条形基础混凝土垫层的净长线长度

×混凝土垫层的截面积

(2)条形基础工程量。

外墙条形基础的工程量=外墙条形基础中心线的长度×条形基础的截面积

内墙条形基础的工程梁=内墙条形基础净长线的长度×条形基础的截面积

这里在净长线计算时应注意:

(1)砖条形基础按内墙净长线计算。

(2)混凝土条形基础按分层净长线计算。

(3)条形基础混凝土垫层模板计算时各地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按体积计算;也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

混凝土垫层模板=混凝土垫层的侧面净长×混凝土垫层高度。

具体应按当地主管部门的规定

(4)混凝土条基模板计算时各地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按体积计算;也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

混凝土条基模板=混凝土条基侧面净长×混凝土条基高度。

7.工程基础层承台的计算问题

承台的高度不一样时,基础层如何记取?墙裙的高度如何确定?这也是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一般基础高度按最深处的高度计算,墙裙是内墙抹灰突出墙面的部分,高度是突出墙面的部分的顶部到地面的高度。

8.砖基础砌筑在钢筋混凝土承台上时的计算我问题

砖基础如砌筑在钢筋混凝土承台上时,砖基础工程量应该是按实计算的,应该扣除承台堆坡部分所占用的基础体积。

9.土钉支护和喷锚支护施工工艺类似时,它们的不同点

土钉墙支护,系在开挖边坡表面铺钢筋网喷射细石混凝土,并每隔一定距离埋设土钉,使与边坡土体形成复合体共同工作,从而有效提高边坡稳定的能力,增强土体破坏的延性,变土体荷载为支护结构的部分。

喷锚(网)支护,其形式与土钉墙支护类似,亦是在开挖边表面铺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面层,并在其上成孔,但不是埋设土钉,而是预应力锚杆,借助锚杆与周围土体间的黏聚力,使与边坡土体形成复合体共同工作。

可见,土钉墙支护与喷锚(网)支护本质的区别是土钉墙埋设的是土钉,喷锚埋设的是预应力锚杆。

从受力情况上来看:

(1)土钉是被动受力,即土体发生一定变形后,土钉才受力,从而阻止土体的继续变形。

(2)锚杆是主动受力,即通过对锚杆施加的预应力,在基坑未开挖前就限制土体发生过大变形。

10.地下车库的基础梁、柱子、顶板、挡土墙的模板面积的计算

一般按照实际接触面积计算,具体计算如下:

基础梁为梁侧面混凝土接触面积:(梁高-筏板厚)×2倍净梁长。

柱子:柱截面周长×高度(柱净高二柱顶标高-筏板厚度)-梁与柱接触面。

筏板:外周长×筏板高度。

剪力墙:2倍墙净长)×墙净高。

顶板:板的净长×板净宽。

参考文献

条形基础篇5

关键词:建筑基础;埋深特点;基础分类;施工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

基础通常指建筑物最下端与地基直接接触并经过了特殊处理的结构部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基通常比上部结构软弱所以一般会对基础做特殊处理,一协调上部结构和地基之间的关系。根据埋深条件的不同,基础处理分为两大类:一是浅基础,即扩大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二是深基础,即加大基础的埋深。基础结构的选择与场地条件,施工条件,上部结构等等都有关系,是个不容小视的工作。

一、浅基础的分类及特点

浅基础一般指基础埋深小于基础宽度或深度不超过5m的基础。浅基础根据结构形式可分为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和壳体基础。

独立式基础,也称单独基础指当建筑物上部结构采用框架结构或单层排架结构承重时,基础常采用方形、圆柱形和多边形等形式的独立式基础,是整个或局部结构物下的无筋或配筋基础。独立基础的特点为:一般只坐落在一个十字轴线交点上,有时也跟其它条形基础相连,但是截面尺寸和配筋不尽相同。

条形基础,是指基础长度远远大于宽度的一种基础形式。按上部结构分为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条形基础。基础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0倍基础的宽度,起构造特点为:布置在一条轴线上且与两条以上轴线相交,有时也和独立基础相连,但截面尺寸与配筋不尽相同。施工采用现浇的方法,一般为先架设好钢筋,在浇上混泥土,养护,拆模。施工工艺具有整体性,一气呵成。

筏形基础亦称片筏基础、筏板基础。当建筑物上部荷载较大而地基承载能力或条形基础已不能适应地基变形的需要,这时常将墙或柱下基础连成一片,使整个建筑物的荷载承受在一块整板上的一种满堂式的板式基础。筏形基础构造特点为整体性强,刚度大,由于其底面积大,故可减小基底压力,同时也可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并能更有效地增强基础的整体性,调整不均匀沉降。其施工与条形基础类似。

箱形基础是由钢筋混凝土的底板、顶板和若干纵横墙组成的,形成中空箱体的整体结构,共同来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箱形基础整体空间刚度大,对抵抗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有利,其刚度比筏形基础更大,具有很高的承载能力及稳定性,适合于高层建筑或在软弱地基上造的上部荷载较大的建筑物。

壳体基础为烟囱、水塔、贮仓、中小型高炉等各类筒形构筑物基础的平面尺寸较一般独立基础大,为节约材料,同时使基础结构有较好的受力特性,常将基础做成壳体形式。其构造特点如独立基础,但是尺寸较大,受力面积大于独立基础,具有很好的整体性,施工特点同独立基础。

二、深基础的分类及特点

深基础基础指浅层土质不良,需将基础加大埋深使埋深超过5m,此时需要一些特殊的施工手段和相应的基础形式。深基础包括:桩基础、沉井和沉箱基础、地下连续墙深基础。

桩基础由基桩和联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按照基础的受力原理大致可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摩擦桩为地层无坚硬之持力层或持力层较深的时候用的一种以桩身与土层摩擦为主承力的一种桩,一般为预制桩。端承桩为使基桩直接坐落于承载层上的一种桩,可为预制桩,可为灌注桩。预制桩为通过打桩机将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桩打入地下。优点是材料省,强度高,适用于较高要求的建筑,缺点是施工难度高,受机械数量限制施工时间长。灌注桩为首先在施工场地上钻孔,当达到所需深度后将钢筋放入浇灌混凝土。优点是施工难度低,尤其是人工挖孔桩,可以不受机械数量的限制,所有桩基同时进行施工,大大节省时间,缺点是承载力低,费材料。

沉井基础是以沉井法施工的地下结构物和深基础的一种型式。是先在地表制作成一个井筒状的结构物(沉井),然后在井壁的围护下通过从井内不断挖土,使沉井在自重作用下逐渐下沉,达到预定设计标高后,再进行封底,构筑内部结构。沉井基础由井壁,刃脚,隔墙,凹槽,封顶,顶盖组成,具有施工方便,边施工边成形的特点为一种施工方法,沉井基础的埋置深度可以很大,整体性强、稳定性好,有较大的承载面积,能承受较大的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沉井既是基础,又是施工时的挡土和挡水结构物,下沉过程中无需设置坑壁支撑或板桩围壁,简化了施工;沉井施工时对邻近建筑物影响较小。但是施工期较长,施工技术要求高,施工中易发生流砂造成沉井倾斜或下沉困难等。

沉箱为气压沉箱是一种无底的箱形结构,因为需要输入压缩空气来提供工作条件,为气压沉箱,简称沉井。沉箱是有盖无底、依靠自重或加重、随着挖土而能自沉的钢筋混凝土井筒。井筒的平面形状可分为圆形、椭圆形和矩形,多用圆形模施工;井筒壁的下端有刃脚。

地下连续墙为在地面上,利用一些种挖槽机械,借助于泥浆的护壁作用,在地下挖出窄而深的基槽,并在其内浇注适当的材料而形成的一道具有防渗、挡土和承重功能的连续的地下墙体,具有整体性,由于受到施工机械的限制,地下连续墙的厚度具有固定的模数,不能像灌注桩一样根据桩径和刚度灵活调整,施工比较复杂等特点。

三、浅基础与深基础的比较

浅基础的共同特征为其水平投影面积大于墙柱等上部结构体的横截面面积,其目的是分散荷载,以适应地基的低强度和易于变形的特点,而且施工时候采用明挖,浇筑基础等工作均在可视的情况下进行,施工质量可以保证。深基础的优势在于能够较好地利用地基深部的良好土层,基础的整体性和抗变形能力一般由于浅基础。而其代价则是基础的再叫相对较高而且施工大部分在地面以下,不可见的情况下进行,施工质量不易得到保证。基础选型一般优选浅基础

四、总结

基础工程的各个环节(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均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所以在基础工程的选型到施工都应该严格控制好好把关。作为一名土木工程的学子,需要学好基础工程的理论知识,也要有严格把关施工质量,安全,高效施工的意识,把基础做得足够牢固,为上层结构把好关。

条形基础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设计选型;分析方法;适用条件

1高层建筑基础设计选型的重要性

1.1高层基础如果设计方法不对或者选型不当,将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不恰当的基础设计,可能因承载力不足引起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开裂或倾斜,引起难以修复的工程质量问题。

1.2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是降低工程造价的一个有效措施。基础工程在建筑工程造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通常情况下可以达到25%左右,在结构复杂或者地质情况复杂时,所占比重还会有所增加。因此,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1.3合理选择基础形式对缩短施工工期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基础工程的施工工期可以占到土建工程工期的30%左右,因此正确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对节省施工工期有很大的意义。

2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分析方法

经过工程技术人员多年的实践与研究,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事实已被人们所认同。目前,最理想的分析方法是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地基、基础、上部结构之间,同时满足接触点的静力平衡和接触点的变形协调两个条件,即将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三者看成是一个彼此协调的整体进行分析。

3高层建筑基础选型

3.1基础选型的依据。在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基础设计选型时应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

①地质条件的影响。地质条件是影响高层基础选型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虽然建设场地的地质条件在多数情况下是隐蔽的、复杂的和可变的,但目前的工程勘察和技术手段,一般能做到相对的准确。作为设计人员,对提供的地质资料要能够进行准确分析和正确判断,进而能够合理地进行基础设计,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变化修改设计。②上部建筑结构形式的影响。不同的上部结构,对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敏感程度也不相同,对地基不均匀沉降越敏感的上部结构,则应选择刚度较大的基础形式。因此要根据上部结构的不同结构形式(框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结构等)选配合理的基础型式。③要根据建筑结构的特点,荷载大小,建筑物层数,高度、跨度大小等因素来选择最佳的基础形式。④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应满足建筑物使用上的具体要求。

例如要满足人防、地下车库、地下商场等各种建筑类型的具体要求。⑤高层建筑基础设计还要满足构造的要求。例如箱型基础,要满足埋深、高度,基底平面形心与结构竖向静荷载重心相重合,偏心距、沉降控制等要求。⑥抗震性能对基础选型的影响。高层建筑对地震作用更加敏感,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可能出现过大变形、不均匀沉降和倾覆,所以在基础选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地震作用的影响。⑦周围已有建筑物对基础选型的影响。周围已有建筑物对基础选型影响也很大,如与已建建筑物间距过小时,若采用筏型或箱型基础,在深基坑开挖时,是否会对已有建筑物的基础或主体造成局部下沉、开裂等;如基础采用预制桩,打桩时的震动能否造成已有建筑物开裂或女儿墙、雨篷等构件的倾覆、倒塌、坠落等。⑧施工条件对基础选型的影响。施工队伍素质能否保证施工质量;材料、设备、机具等能否就近购买或租赁;施工期间的气候条件等都是影响基础选型的因素。⑨工程造价对基础选型的影响。应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选用造价最经济的基础设计方案。

3.2几种常见基础类型的适用条件分析。

3.2.1筏型基础。是高层建筑常用的基础形式之一。它的适用条件为:①对于软土地基,当使用条形基础不能满足上部结构的容许变形和地基容许承载力时;②当高层建筑的柱距较小,而柱子的荷载较大,必须将基础连成一整体,才能满足地基容许承载力时;③风荷载或地震荷载起主要作用的高层建筑,欲使基础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时。

3.2.2箱形基础。箱形基础是高层建筑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基础,具有很大的刚度和整体性。对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起到调节或减小的作用。因此适用于上部荷载大而地基土又比较软弱的情况。

3.2.3桩基础。桩基础也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一种基础形式。它的适用条件为:①浅表土层软弱,在较深处有能承受较大荷载土层作为桩基础的持力层时;②在较大深度范围内,土层均较软弱,且承载力较低时;③高层建筑结构传递给基础的垂直和水平荷载很大时;④高层建筑对于不均匀沉降非常敏感和控制严格时;⑤地震区采用桩基础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时。

3.2.4柱下独立基础。它的适用条件为:当上部结构为框架结构、无地下室、地基土质较好、荷载较小、柱网分布较均匀时,可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在抗震设防区,其纵横方向应设连系梁,连系梁可按柱垂直荷载的10%引起的拉力和压力分别验算。

3.2.5十字交叉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它的适用条件为:①当上部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无地下室、地基条件较好时;②当上部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有地下室、无特殊防水要求、柱网、荷载及开间分布比较均匀、地基较好时;③当上部结构为框架或剪力墙结构、无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较大时,为了增加基础的整体性和减少不均匀沉降。

3.2.6其它基础形式,如板式、桩箱基础、桩筏基础等,可根据各种影响因素的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比选,由设计者自行选择。

条形基础篇7

框架结构基础设计是建筑框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保证设计的科学合理,保证设计的先进性,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对基础的类型有清晰的了解,然后在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正确的选型,此外,还需要对基础进行适当的分析,对其中的条形基础设计等具体内容进行细化分析和选择。

1.基础的类型及其选型

首先,在设计时需要了解基础的主要作用。基础的作用就是要把上部结构的荷载可靠地传递给地基。这就意味这基础一方面要满足承载力要求,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刚度,保证其能够顺利的调节可能出现的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情况。一般而言,基础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在多层房屋的框架基础设计中,条形基础、十字形基础、独立基础、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和桩基础是常用的形式。前5种基础称为浅基础,而桩基础属于深基础。如果建筑的层数不多、而且荷载不大,场地土地质条件较好时,多层框架结构也可采用柱下独立基础。但是,如果柱距、荷载较大,或者说当地基承载力不高时,单个基础的底面积就会非常大,此时可以考虑把单个基础在一个方向连成条形,做成柱下条形基础。

与独立基础相比,条形基础可以适当调节地基可能产生的不均匀沉降,能够有效的减轻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造成的危害,这样一方面保证了一定的底板面积,另一方面就增加了基础的刚度,以及调节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能力,柱下条形基础常做成肋梁式的。一般来说,在布置时条形基础的向与承重框架方向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横向框架承重方案,就把条形基础布置在横向方向,而在纵向布置构造连系梁;如果是纵向框架承重方案,就需在纵向布置条形基础,而在横向则布置构造连系梁。一般来说,纵横向框架承重方案,需要在两个方向布置条形基础,也就称为十字形基础。

当上部荷载不断增加的时候,所要求的底板面积也就会相应的增大,而到一定程度时,底板会连成一片,此时我们就称为片筏基础。片筏基础有两种形式,即平板式和梁板式。平板式片筏基础,施工便捷,不过需要用大量的混凝土;梁板式片筏基础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通过布置肋梁来有效的增加基础的刚度,所以能够减小板的厚度,但是其也有其缺点,比如说施工较为复杂。

如果房屋设有地下室,那在设计中可以考虑把地下室底板、侧板和顶板连成整体,同时根据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隔板,以便能够形成箱形基础。使用箱形基础的主要优势就在于其刚度大,调节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很强。一般而言,箱形基础主要用于高层建筑。当然,必须要说明的是,为了能够形成整体工作,必须要设置箱形基础的隔墙。因为,要是没有隔墙,那地下室的底板就只能按一般片筏基础设计;顶板按一般楼盖设计;侧板则按承受土压力的板设计。

当选用片筏基础后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仍达不到要求时,就需要考虑采用桩基础把上部荷载传至较深的持力层。高层建筑的主要基础形式是桩基础,有时也会结合地下室,常常采用桩一箱复合基础的形式。在正常情况下,浅基础的工程造价比深基础低,但假如持力层较深,那为了减少挖土量,使用桩基础或是更为经济。

在实际的设计中,基础类型的选择,需要进行综合的考虑,包括考虑场地土的工程地质情况、上部结构对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敏感程度、上部纠陶荷载的大小以及现场施工条件等因素。如果是大型工程,那在设计时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比较,在进行综合考虑后在选定。

2.基础分析模型

因为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其实是一个整体,在整个结构中是共同作用的,所以较为理想的方法就是把三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然而工程中往往采用简化分析模型,把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分开分析,这主要为了减轻计算工作量。一般来说,任意一种分析模型都需要满足上部结构与基础、基础与地基之间的力的平衡和变形协调条件。基础主要是受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以及地基反力的作用。通过上部结构内力分析可以得到前者;而后者需要运用到地基模型。

2.1地基模型

地基模型主要是对地基沉降与基底压力之间关系的描述。地基的模型的种类很多,最简单、使用最广泛的地基模型是文克勒模型。这种模型是通过假定地基上某一点所受到的压强与该点的地基沉降成正比,把其比例系数称为基床系数。这种模型主要是认为,任意一点的沉降只是和该点受到的压强有关,和其它点的压强没有关系,实质上其是忽略了地基土的剪应力。这就使得地基相当于是由一根根单独的弹簧组成,所以这一模型也会被称为弹簧地基模型。

因为这种模型忽略了剪应力的存在,所以如果根据该模型地基中的附加应力,是绝对不可能向四周扩散分布的,也就不会出现基地以外的地表发生沉降的情况,这显然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然而因为这种模型简单,所以现在仍被广泛地使用。如果厚度不超过基础宽度一半的薄压缩层地基,那就可以选择这种模型。

半空间地基模型另一种较为常用的地基模型。这种模型把地基假定为半无限空间匀质弹性体,地基上的任意一点的沉降都与整个基底反力的分布有关。尽管弹性半空间模型注意到了应力和变形的扩散,单身其计算所得的沉降量和地表的沉降范围,往往会超过实测结果。通常我们会认为这是因为实际地基的压缩层厚度都是有限的原因造成的。另外,就算是同种土层组成的地基,其力学指标也是随深度变化的,并不会是匀质体。

压缩层地基模型假定地基沉降等于压缩层范围内,各计算分层在完全侧限条件下的压缩量之和。这种模型可以很好的反映地基土扩散应力和变形能力,而且也充分的考虑了土层沿深度和平面上的变化以及非匀质性。不过,因为它只能计及土的压缩变形,所以也是没有办法考虑地基反力的塑性重分布。所以,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实际地基反力与沉降的关系,一些典型工程会通过进行现场实测,在实测数据的前提下,提出基底反力的经验计算公式。

3.条形基础设计

在条形基础设计中,首先要进行的是条形基础的内力分析,这也是设计的核心内容。

3.1确定基底反力和基础底面尺寸

根据文克勒地基模型,再加上刚性基础假定,我们可以迅速的推出基底反力为线性分布。如果设条形基础的长为L,宽为B,那按照基础的平衡条件,可以得到基底反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为:

3.2静力法

因为沿长度方向等截面的基础梁,它的自重和覆土重,一般不会在梁内造成弯矩和剪力,所以在进行基础内力分析时,基底反力采用通常是不包括基础自重和覆土重的净反力的。在基底净反力和柱子传来的竖向力、力矩作用下,基础梁的任一截面的弯矩和剪力都可以通过理论力学中的截面法求出。通常会选取若干个截面进行计算,然后绘制弯矩图、剪力。

3.3倒梁法

倒梁法主要是把基础梁作为以柱子为铰支座的连续梁,通过结构力学中力法、位移法或弯矩分配法可以准确的计算出来。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用倒梁法计算所得的支座反力,往往不会等于上部柱子传来的竖向荷载。也就是说在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不满足力的平衡条件,计算的结果就需要进行调整。而在实用中,利用调整局部基底反力可以完全消除这种差异。首先可以把支座反力与轴力间的差值均匀分布在相应支座两侧各1/3跨度范围内,当成基底反力的调整值,接着再进行一次连续梁分析。假如调整后柱子轴力与支座反力的差异还是很大,那就需要继续调整,直至两者基本吻合。

4.结语

总而言之,框架结构基础设计需要专业的技术作为支撑,需要科学的设计原理作为指导。设计人员在设计建造的结构时,需要对框架结构的基础设计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根据原有的经验和现有的技术,结合工程建设的需要,设计出合理的施工方案。

参考文献

[1] 黄文穗、金宗濂. 岳阳某大厦裂缝的分析、处理及防范[J]. 中外建筑,2001(02).

条形基础篇8

关键词:通信铁塔基础形式控制成本

通信铁塔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其设计既需满足通信工艺的使用功能,也应满足土建结构,岩土相关的专业规范,其设计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投资及周期。为了优化通信铁塔基础的设计,需在铁塔选址时就考虑到站址位置对基站基础设计的影响,从源头上对基站建设成本进行控制。

根据中国联通河北分公司的铁塔基础设计,笔者简要分析基站前期选址对基础设计的影响。

一、基础型式选择

通信铁塔基础形式有: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平板式筏板基础和桩基础。四角塔是比较常见的通信铁塔形式,基础形式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灌注桩基础;独管塔和三管塔则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这种基础施工速度快,成本低,一般采用商品混凝土一次浇筑完成,不容易出现质量问题,整体性较强。以天然地基作持力层,节省整个铁塔的造价。但这种基础形式容易受场地的限制,在城市中,为了节约用地,往往也会采用桩基础。以下通过一些实例阐述如何依据地质条件选用基础形式。

1.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属于浅基础,适合于地基承载力较好(一般基础持力土层承载力特征值要大

于80kPa),土质比较均匀的情况下选用。优点是节约投资、施工简便。

如河北联通唐山分公司丰润仰伸坨基站,为52m角钢塔,7mx7m根开,地质条件见表1

表1 唐山联通丰润仰伸坨基站地质条件

土层编号 土层名称 压缩模量

(N/mm2) 层底埋深(m) 层厚(m) 地基承载力

特征值(kpa)

1 杂填土 ---- 1~1.4 1~1.4 ----

2 粉质粘土 5.2 3~3.2 1.7~2.0 160

3 细砂 12.0 7.0 3.8~4 180

4 粉质粘土 4.93 12.8 5.8 130

依据地质条件,该基站宜采用独立基础,以2层粉质粘土为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60kPa,基础宽3 m,埋置深度3m,基础计算受抗拔控制。基础投资约5万元左右。

2.平板式筏板基础可用于地基承载力低、上部铁塔结构荷载较大,选用独立基础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情况。这种基础施工方便,造价比独立基础稍有增加。多适用于独管塔和三管塔这种根开比较小的铁塔基础设计。但这种基础只适用于场地较开阔,基坑开挖不受限制且地下水埋藏较深的情况。

如河北联通沧州分公司泊头市江庄基站,该基站为37m三管塔,2.95mx2.95m根开,地质条件见表2

表2 沧州联通泊头江庄基站地质条件

土层编号 土层名称 压缩模量

(N/mm2) 层底埋深(m) 层厚(m) 地基承载力

特征值(kPa)

1 粉质粘土 3.6 1.1~1.2 1.1~1.2 85

2 粉土 4.0 5.6~5.7 4.4~4.6 95

3 粉质粘土 3.8 10.2~10.4 4.5~4.8 90

4 粉土 5.5 17.6~17.9 2.9~3.3 115

注:勘察期间场地地下水埋深为7.6m。

依据地质条件,该基站宜采用筏板基础。以2层粉土为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95kPa,基础宽6.8 m,埋置深度2.4m, 基底最大压应力82kPa,最小压应力18kPa,满足承载力要求。基础投资约7万元左右。

3.当拟建基站场地上部土层承载力很低,杂填土或耕土较厚,或地下水埋深较浅。此时不适合做浅基础,适宜选用桩基。同等条件下,采用桩基造价比独立基础和筏板基础高出很多,大约在1~2倍左右。

桩基础设计时,依据工程地质条件,一般选用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每个塔柱下可设一根桩或两根桩,具体情况须根据工程情况具体分析,设计合理的桩数量、桩身直径与桩长的关系,达到优化设计目的。如唐山联通乐亭马庄甸子基站,该基站为52m角钢塔,7mx7m根开,地质条件见表3 。

表3 唐山联通乐亭马庄甸子基站地质条件

土层编号 土层名称 层底埋深(m) 层厚(m) 地基承载力

特征值(kPa) 极限端承力

标准值(kPa) 极限侧阻力

标准值(kPa)

1 粉质粘土 2.8~4 3.8~4 70 ---- ----

2 细砂 7~7.5 3.2~3.5 120 ---- 25

3 细砂 未揭穿 15 230 700 50

注:勘察期间场地地下水埋深为4.7m,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腐蚀性。

依据工程地质条件,该基站采用桩基础。以每个塔脚下2根直径0.7m的桩为例,桩净长10.2m,进入3层细砂约4m,采用一柱2桩,承台采用1.4m×3.5m,承台之间设置拉梁,单桩抗压极限承载力标准值1033kN,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458kN,满足设计要求。因地下水对混凝土有弱腐蚀性,所以施工时混凝土要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基础投资约19万元左右。

通过以上基础设计的实例分析,对于场地地质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要设计成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或筏板基础,基础投资比较经济;当场地地质条件较差时则适宜采用桩基础。采用桩基础时,投资相对来说要增加。所以在基站选址时,要对当地的地形、地势及地质条件有所了解,避开不利地质条件,通过调整塔基位置达到减少投资的目的。

二、地基和基础计算

除了通信铁塔选址的确定,还会在基础设计时碰到一些特殊问题,如埋置深度、边坡稳定的影响。在选址确定后,就要求在基础计算中必须去处理这些不利因素,便于后续的基础设计。

1.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

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为了施工便利,基础宜浅埋,但必须保证埋在当地冰冻线以下。如唐山联通遵化黄台村基站,依据地质勘查报告,1层为1m多厚杂填土,2层为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80kPa,层厚2~2.6m,土质均匀。下部3层为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20kPa,比上层土质要好,但遵循基础埋置深度的原则,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地基变形要求前提下,选用2层土作地基持力层。加大基础底面积,以满足持力层承载力要求。

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100kPa左右,而且下部为淤泥质土时,采用独立基础,验算其地基持力层范围内的软弱下卧层,如达不到规范要求,可以选用筏板基础。在确定基础方案时,应对几种方案进行比较,对选用筏基的基础,看选用桩基是否可行等,以达到经济适用的设计效果。

2.稳定性计算

在一些山区,基站选址多选在山顶和山坡处,对场地地基稳定性要求明显增加。建于稳定山坡坡顶上的建筑物,其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小于或等于3m时,其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应符合规范计算要求,且不得小于2.5m。

当边坡坡角大于45度、坡高大于8m时,在验算坡体稳定性的同时,还可能涉及到挡土墙的设计,这时造价会比正常平地建站有所增加。

三、结论

由此可见,前期选址对基础设计影响较大,控制铁塔投资成本,除控制铁塔及基础设计外,还应加强前期选址工作。

条形基础篇9

关键词:分层总和法有限元方法 弹性理论法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近年来,国内不少建筑学者提出国家规范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以下简称国家规范)计算基础沉降时,常出现计算得到的理论值比实测值大很多的情况。国家规范是基于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的;因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其它的计算方法(如有限元方法、弹性理论法),这三种方法计算所得到的沉降会差异很大,通过比较这三种方法各自所得到的结果,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来找到一个较为合理的结果。

2 分层总和法

分层总和法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所推荐的地基最终变形量(即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公式。分层总和法的中心概念是将将地基压缩层深度范围内划分为若干分层,计算各分层的压缩量,然后求其总和。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最终沉降量是建立在许多假设条件上提出的。假定1.地基土压缩时不考虑侧向变形,相当于薄压缩土层位于两层坚硬密实土之间或在大面积荷载作用下地基的侧限条件。假定2以基底中心轴线下分布的地基附加应力计算地基变形,可以弥补采用侧限条件的压缩性指标计算结果偏小的缺点。假定3.地基土是一个均匀、等向的半无限弹性体。

分层总和法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式中:s——地基最终变形量(mm);

s’——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出的地基变形量(mm);

Ψs——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根据地区沉降观测资料及经验确定,无地区经验时可根据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基底附加压力按建筑地基基础规范表5.3.5;

n——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图5.3.5);

p0——相应于作用的准永久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压力(kPa);

Esi——基础底面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MPa),应取土的自重压力至土的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的压力段计算;

zi、zi-1——基础底面至第i层土、第i-1层土底面的距离(m);

、——基础底面计算点至第i层土、第i-1层土底面范围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K采用。

3 有限元方法

有限元方法就是用有限个单元将连续体离散化,通过对有限个单元作分片插值求解各种力学、物理问题的一种数值方法。有限元法把连续体离散成有限个单元:杆系结构的单元是每一个杆件;连续体的单元是各种形状(如三角形、四边形、六面体等)的单元体。它是一种数值模拟,能够很好的模拟结构,进而求得比较理想的解。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基础沉降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基础-地基模型,使计算模型的边界条件近似于真实结构的边界条件,并假设地基土是各向同性的。数值模拟是对岩土体在受力状态下的近似模拟计算,通常为方便计算的进行,可对复杂的真实岩土体条件进行适当简化,省略掉对实际工程影响小的因素, 而主要研究对岩土体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4弹性理论法

弹性理论法估算地基表面的最终沉降量是很方便的,它是用弹性力学公式来计算地基表面的沉降S。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s-竖向集中力P作用下地基表面任意点沉降;

r-地基表面任意点到竖向集中力作用点的距离;

E-地基土的弹性模量,常用土的变形模量E0 代之;

-地基土的泊松比。

对于均布的矩形荷载,沉降,式中为平均沉降影响系数,按基础的刚度、基底形状及计算点而定,可查表得到;

弹性理论法假定地基土质均匀,其计算得到的最终沉降量往往偏大,这是因为弹性力学公式是按均质的线性变形半空间的假设得出的,而实际上地基常常是非均质的成层土。用弹性力学公式计算基础沉降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的选取E0,使其能正确的反映地基变形的真实情况。它的适用条件是透水性小的粘性土层;而对于透水性大的无粘性土层一般采用J.H.施默特曼提出的半经验公式。

5 方法评述

通过以上三种方法来计算基础沉降,比较所得结果并分析原因。

已知该条形基础宽度b=2.2m,长度L=15.6m,L/b=7.1,卵石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350kPa,Es=20MPa, 且支架基础所承受的荷载为130吨,泊松比查建筑地基规范得Ψs=0.2.

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支架基础沉降

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

地基压缩层范围内的分层厚度可取0.4b左右,取h=0.8m.

L/b=3.41, Zn/b=2.18,查规范可得

条形基础基底下Z=4到Z=4.8范围内的

用有限元法计算基础沉降:

本次数值模拟采用有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地基沉降计算,。因此,本次数值模拟做以下简化。

(1) 将岩土体看作弹性体

(2) 不考虑岩土体的固结沉降;

(3)土体的压缩模量Es应先转换为无侧限条件下的变形模量即

本次数值模拟的模型按如下原则建立:

此模型为三维模型,模型总长是120m, 模型的长L=68m,宽b=55m,模型的高度(土的深度)H=30m,0-6m范围内为卵石;压缩模量Es=20MPa,变形模量Eo=16MPa,一般情况下,弹性模量E=2Eo,泊松比;6-30m范围内为中风化泥岩:压缩模量Es=824.2MPa,变形模量Eo=659.6MPa,泊松比,总共划分67887个单元,92389个结点。边界条件采用底面向六向约束,侧面五向约束,地表自由。

具体计算模型如图3-1所示。

图3-1 计算几何模型

计算参数的选取是数值模拟能否反映实际工程状况与形态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通过资料分析,分别选定砂卵石层、中风化泥岩的计算参数见表3-1

表3-1 计算参数

图3-2 给出了支架所受荷载为130吨时条形基础的沉降计算结果。

图3-2 在130吨的荷载作用下各条形基础的沉降图

由图可知,在130吨的荷载作用下,条形基础1的最大沉降为13.95mm,

条形基础篇10

本文认为: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没有还款日期的二次欠条的诉讼时效的规定不合理。国内外法律学说对二次欠条的性质也没有做过说明。

本文探讨了没有还款日期的二次欠条的法律性质。认为:二次欠条是指在基础法律关系上,因义务人没有及时履行义务,当权利人催促义务人履行义务时,义务人没有现款可支付,经权利人同意,向权利人所写的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这种欠款条实际上是一种欠款合同关系,是一种新的独立的法律关系。本文探讨了二次欠条的基本分类;二次欠条与其产生的基础法律关系的关系;二次欠款合同的基本特征;规范二次欠条诉讼时效的原则及具体看法。

在实际的民事诉讼中,经常出现没有还款日期的二次欠条的情况,而对二次欠条的诉讼时效往往又是当事人双方争执的一个焦点,也是应该不应该承担还款义务的关键。

从我国现行法律来说,对没有还款日期的二次欠条的诉讼时效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我国司法解释已经涉及到了这个问题。例如最高人民法院法复[1994]3号批复:“双方当事人原约定,供方交货后,需方立即付款。需方收货后因无款可付,经供方同意写了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对此应认定诉讼时效中断。如果供方在诉讼时效中断后一直未主张权利,诉讼时效期间则应从供方收到需方所写欠款条之日的第二天开始重新计算。”但对于其它原因产生的二次欠条,并没有做出规定。

我国现行司法解释对没有还款日期的二次欠条的诉讼时效的规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尊重当事人双方的一致意思;有利于借钱的,不利于出借人,有利于购货的,不利于售货人,总之是有利于欠款人。总的来说,我国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对没有还款日期的二次欠条的诉讼时效,还没有做出比较系统、明确和合理的规定,可以说这方面还存在着进行全面、系统规定的必要。这是完善诉讼时效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进行这方面的思索或者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对没有还款日期的二次欠条的诉讼时效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二次欠条的基本分类

根据二次欠条产生的原因,没有还款日期的二次欠条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卖买合同、工程建设合同、承揽合同等非借贷合同引起的二次欠条,即由于没有及时支付货款、工程款、定作费用等款项而形成的;另一类是由于借贷合同引起的,即由于没有及时归还借款而形成的。当然,也不否认其他法律关系所引起的二次欠条。

根据二次欠条产生的时间,没有还款日期的二次欠条基本上也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在诉讼时效期间内产生的二次欠条,即二次欠条形成的时间仍然在诉讼时效内;另一类是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即二次欠条形成的时间是在原来的诉讼时效已经过去了的情况下形成的。

这样,没有还款日期的二次欠条基本上可分为四种:一是由于没有及时支付货款等费用在诉讼时效期间内而产生的二次欠条;二是由于没有及时支付货款等费用在诉讼时效期间已经结束的情况下产生的二次欠条;三是由于没有及时归还借款在诉讼时效期间内产生的二次欠条;四是由于没有及时归还借款而在诉讼时效期间已经结束的情况下产生的二次欠条。

二、二次欠条是与其产生它的基础法律关系不同的新的欠款合同法律关系。

对二次欠条的基础法律关系与二次欠条本身的法律关系的定性的认识,对于规范二次欠条的诉讼时效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二次欠条的基础法律关系同二次欠条自身形成的新的法律关系是不相同的。关于这一点,我国法律没有规定,我国的法律学说也没有说明,外国的法律学说也没有说明,起码我是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这方面的说明。也许这个问题是个小问题,微不足道,所以,没有人去关注它。但是,把二次欠条产生的基础法律关系同二次欠条自身形成的新的法律关系区别开来,却是规范二次欠条的诉讼时效期间计算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二次欠条产生的基础法律关系的认识,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基本上是两大类:一类是卖买合同、工程建设合同、承揽合同等非借贷合同关系;另一类是借贷合同关系。当然,也可能有其他的民事关系会产生二次欠条,如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关系引起的,但目前主要是上述两大类。

卖买合同等非借贷合同关系和借贷合同关系,这两种法律关系同属于合同关系,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所以,二次欠条产生的基础法律关系主要是合同关系,当然不排除其他法律关系。

二次欠条本身的法律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法律关系?是同其产生的基础法律关系相同还是不同?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是相同的法律关系,相关司法解释也是把它们作为同其产生的基础法律关系相同来看待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本人认为二次欠条的产生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基础法律关系的新的法律关系。二次欠条所形成的法律关系,既不可能是卖买合同等非借贷法律关系,也不可能是借贷合同关系。

二次欠条虽然是在基础法律关系上产生形成的,如在卖买合同、工程建设合同、借贷合同等合同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形成的。但是,二次欠条一般是在基础法律关系所产生形成的大部分或者部分债权债务已经履行的情况下形成的,是仅仅关于所欠的金钱履行问题。

这里,我给二次欠条下这样的定义:二次欠条是指在基础法律关系上,因义务人没有及时履行义务,当权利人催促义务人履行义务时,义务人没有现款可支付,经权利人同意,向权利人所写的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这种欠款条实际上是一种欠款合同关系,是一种新的独立的法律关系。

三、二次欠款合同关系的基本特征。

1、二次欠条是当事人双方自愿协商一致的新的意思表达。

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关于这一点也没有必要多说,我想大家是都会同意的。如果当事人之间没有达成新的一致意思,也就不可能产生二次欠条。

2、二次欠条的形成,表明产生它的基础法律关系已经终结。

明确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实务中,人们总是把二次欠条紧紧地同产生形成它的基础法律关系联系在一起,这对于规范二次欠条的诉讼时效很不利。

实际上,二次欠条形成,当事人双方已经对产生形成它的基础法律关系进行了一次清算,而且双方当事人都已经认同产生形成二次欠条的基础法律关系,对它们已经没有异义。这是当事人双方共同的意志表达,应该具有法律后果,或者法律应该认同当事人双方自愿一致达到的意志约定。所以,就没有必要再去纠缠产生形成二次欠条的基础法律关系。再也没有必要把二次欠条同产生形成它的基础法律关系搅在一起,完全可以把二次欠条作为一种新的当事人双方的约定来看待。二次欠条一经形成,就表明产生形成它的基础法律关系的终结,一种新的法律关系已经形成,即欠款合同关系已经成立。

3、二次欠条是独立于基础法律关系的。

虽然二次欠条的产生形

成是由相应的基础法律关系引起的,但二次欠条一经形成,就与产生它的基础法律关系割断了联系,成为一种新的独立的欠款合同法律关系。 4、二次欠款合同是无偿合同。

即债权人取得自己的权利不需要偿付代价。债务人向对方支付欠款也没有回报。

5、二次欠款合同是诺成性合同。

即只要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就成立的合同。

6、二次欠款合同是不要式合同。

即当事人双方可采用书面、口头或者其他形式,都能成立和生效。

7、二次欠款合同现在是无名合同。

我国合同法并没有规范二次欠条合同。所以还是无名合同。

二次欠款合同不能属于借贷合同或者借款合同的范畴。它同借贷合同或者借款合同是不同的合同关系。

8、二次欠款合同不同于一次欠款合同。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民间借款关系中,往往借款方向出借方写一张欠条,表明欠XXX多少钱。这我把它称之为一次欠款合同。这种一次欠款合同相当于借款合同或者借贷合同。它是原始的一种借贷法律关系,不存在基础法律关系。所以,它的性质同二次欠款合同是有重大差别的。

四、规范二次欠条的诉讼时效的原则。

1、尊重当事人双方的一致意思表示的原则。

当事人双方在二次欠条中是怎样表达的,就按照他们的意思办,只要他们的意思表达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这是符合民事法律关系中意思自治原则的。

而现行的司法解释和实务中,往往是不尊重当事人双方的一致意思表示,硬性规定二年或者多少时间的诉讼期间。这是违反了民事法律关系中意思自治原则的。

2、有利于债权人的原则。

就是说,在规范二次欠条诉讼时效期间时,一定要向债权人倾斜,要重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而现行司法解释和实务中,往往是更加有利于债务人。这是不公正、不公平、不合理的。

3、有利于贯彻诚信原则。

有些债务人往往利用诉讼时效规范的疏漏,占空子,不想还钱,逃避债务,这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在规范二次欠条诉讼时效中,一定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尽量使这些不诚信行为少得逞。

4、统一简化原则。

把由于借贷合同和卖买合同、工程建设合同、承揽合同等非借贷合同关系引起的二次欠条统一起来,不要分别规范,而是要做出统一的规范。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是进行法律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规范二次欠条的诉讼时效中也应该贯彻这个原则。而现行司法解释和实务中,往往是过于复杂化了。

5、符合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的规范。

我国《民法通则》对民事诉讼时效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规范二次欠条诉讼时效中,应该遵循,并且同其保持一致。

五、对二次欠条诉讼时效具体规范的意见。

1、根据上述的思考,我认为没有还款日期的二次欠条的诉讼时效,应该适用二十年的最长时效,在这二十年中,债权人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人也可以随时向债权人履行。

2、诉讼时效的起算日。没有还款日期的二次欠条,如果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权利或者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了部分义务,那么,诉讼时效从何日起算?应该从债务人明确表明不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即两年的诉讼时效期间。

如果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权利或者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了部分义务后,债务人并没有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那么,继续适用二十年的诉讼时效,两年的诉讼时效还没有起算。因为,时效中断是在诉讼时效已经起算的过程中才能发生。而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条,债权人第一次主张权利或者债务人第一次履行义务,其诉讼时效还没有起算或者刚刚起算,当然也就不存在时效中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