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统计图十篇

时间:2023-03-29 16:34:45

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篇1

2、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3、条形统计图一般简称条形图,也叫长条图或直条图。

4、条形统计图分为: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篇2

1、能够使人们一眼看出各个数据的大小。

2、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能清楚的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条形统计图篇3

1、统计图的类型有: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半对数线图、散点图、直方图、统计地图。

2、以一个圆的面积表示事物的总体,以扇形面积表示占总体的百分数的统计图,叫作扇形统计图。也叫作百分数比较图。扇形统计图可以比较清楚地反映出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3、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明各种数量的多少。条形图是统计图资料分析中最常用的图形。按照排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纵式条形图和横式条形图;按照分析作用的不同,可分为条形比较图和条形结构图。

4、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的增减变化的统计图,叫作折线统计图。

(来源:文章屋网 )

条形统计图篇4

在数学统计中,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等。他们是以不同的角度清楚有效的描述一组数据,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其中条形统计图能清楚的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扇形统计图能清楚的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折线统计图能清楚的反映出事物的变化情况;频率分布直方图能清楚的显示数据的分布情况,并且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由于这些统计数据的方法特点不同,生活中人们常常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统计方法来处理数据。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统计图都能直观明了的反映数据中的信息,这是不同统计图的共性。

在现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统计图来反映对数据的收集、整理的结果。为了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同一事件的情况。需用几种统计图形来表示,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其中最常用的几种统计图。

一、 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是以整个图代表统计项目的总体,每一统计项目分别用图中不同的扇形表示,扇形面积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就代表该统计项目占总体的百分之几。抓住扇形统计图描述的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的特点,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用直线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从图中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比较数据之间的大小关系是关键。

例1.根据图1、图2和表1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2007年海南省生产总值是2003年的

倍(精确到0.1);

(2))2007年海南省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当年全省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

, 第一产业的产值为

亿元(精确到1亿);

(3)2007年海南省人均生产总值为

元(精确到1元),比上一年增长

%(精确到0.1%).

(注: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的产值+第二产业的产值+第三产业的产值)

分析:由于条形图具有(1)能具体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2)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优势。能直接利用扇形图求出(1),(3)能利用百分比和两个图形的具体数字求出(3)

解:(1)1.8;(2)31,381;(3)14625,15.6

二、 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的反映事物的变化趋势。折线的变化程度反映变化的程度。能看出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仅能反映百分比,不能仅依据百分比判定实际数据的多少,因此通过扇形和折线统计图的统一来解题。

例2.某市为调查学生的视力变化情况,从全市九年级学生中抽取了部分学生,统计了每个人连续三年视力检查的结果,并将所得数据处理后,制成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如下:

解答下列问题:

(1)该市共抽取了多少名九年级学生?

(2)若该市共有8万名九年级学生,请你估计该市九年级视力不良(4.9以下)的学生大约有多少人?

(3)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谈谈自己的感想(不超过30字).

分析:(1)从折线图中直接可求出九年级学生数(2)由折线图和扇形图可算出九年级视力不良的学生人数(3)结论开放问题只要健康,有积极意义,符合实际。

解:(1)(1)800÷40%=2000(人)

该市共抽取了2000名九年级学生

(2)80000×40%=32000(人)

该市九年级视力不良(4.9以下)的学生大约有32000人

(3)答案不唯一:由前图我们可以看出视力不良的人数逐年增加,由后图可以看出视力不良占总体的比例最大.

三、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而折线统计图能清楚的看出变化情况,也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某人为了了解他所在地区的旅游情况,收集了该地区2004至2007年每年的旅游收入及入境旅游人数(其中缺少2006年入境旅游人数)的有关数据,整理并分别绘成图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2004至2007年四年的年旅游收入的平均数是

亿元;

(2)据了解,该地区2006年、2007年入境旅游人数的年增长率相同,那么2006年入境旅游人数是

万;

(3)根据第(2)小题中的信息,把图补画完整.

分析:(1)由折线图的数据利用平均数的公式可直接求出问题(1),(2)有条形图和折线图求出入境旅游人数,(3)利用(2)的数据直接补充图形

解:(1)45

(2)220

条形统计图篇5

【关键词】教学案例 《扇形统计图》 反思

《扇形统计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案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1 师:我们每天都要吃饭,而我们的膳食是否平衡有营养呢?老师这里有一副图是“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它是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从这个宝塔中,同学们知道我们需要的食物中哪种最多?其次呢?

(反思:以“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引入,有利于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又渗透了对学生的健康饮食的教育。)

1.2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张“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统计表”,你能把它填写完整吗?……

1.3 师:老师把这张统计表制成了一张条形统计图,从这副条形统计图中,同学们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计算出每一类食物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2.引入新知

师:刚才,同学们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不能看出每一类食物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不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反思:先要求学生计算每种食物摄入量占食物摄入总量的百分比,再呈现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主要是让学生读懂统计图,并在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中,认识扇形统计图。)

3.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师:从这个扇形统计图中你清楚地看到了什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反思: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说:“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点与作用。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认识扇形统计图,体会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巩固练习

(数学书中85页:说一说)

师:观察这些统计图,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再说说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条形统计图篇6

关键词:统计;描述;整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008-0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首次将“统计和概率”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板块纳入其中,并贯穿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从小学到初中的全过程。传统教材是在五、六年级时开始学习统计,主要学习绘制统计图表的技能。新教材根据《标准》的精神,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2011版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双基增为四基,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要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也由双能提高为四能,要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统计板块的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呢?我认为加强学生统计技能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积累学生的统计经验应该是统计教学的核心。反思平时的教学,统计技能是我们教师都清楚的重点,它在教材中往往多数能够有所体现,所以容易被教师所关注,也是相对容易把握的显性教学重点。而对统计意识的培养这一很重要的隐性目标往往因为不好呈现而被老师们所忽视。接下来以复式条形统计图为例与大家交流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积累正”字统计法收集数据,数学课堂就是一种生活,应该洋溢着文化气息。因此,统计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数学课堂文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是现实的、饱满的、丰富的,同时也是活动的、体验的、享受的,这样整个课堂才会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永远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把握教学目标,逐步渗入为主

首先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知识在生活中作用,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通过参与“爱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五年级了,同学们学习紧不紧张?看,**同学都戴上眼镜了,请**同学来统计一下我们班患近视的有多少人?生统计。猜猜老师像你们这么大时班上有多少近视的?谁来说说戴眼镜的不便?我们该怎样爱护眼睛?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患近视的年龄真的提前了吗?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实例入手,让学生感到要解决的问题真实而又必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更容易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价值。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会有明显的内驱力。

三、设计调查方案,展示统计学魅力

提出我们要研究这个问题,需要调查哪些方面的内容?请学生充分交流谈到要调查的对象、人数年龄范围,甚至如何调查等等。

师:如果请你设计一个调查表,又要考虑哪些问题?

师随机出示视频调查资料

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会设计调查表是本节课目标之一。所以这里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设计调查方案是想让学生有关注个体到关注群体,想到用数据来说话,养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同时建立随机的概念。有人说“数据是有信息的,信息是可以提取的,信息是为人们服务的。”这是对统计学价值的很好诠释,也可以说是对我们数学学科的魅力之一

四、教学互动有生,重视反馈

教学反馈是反映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而又有效的途径。重视反馈是提高教学的前提,所以我对教学的反馈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师:观察这些数据你能很快比较出患近视年龄是否提前了呢?生可能会说数据太多、太杂乱,不容易比较。

师: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生提出整理到复式分段统计表上。师出示:

师: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在规定时间内将数据整理到表中。 师巡视订正评价学生的整理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整理后的数据与原始数据相比有了哪些优势?师:我们还可以用其它更加直观的方式来描述这些数据吗?生很容易想到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在于:整理数据是想让原始数据更加清晰直观,使数据数据更加便于解决问题。这里师关注了学生整理数据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并有意识引导学生由表向图过度。

1、师生共同完成单式条形统计图。

板示:

师:观察两幅条形统计图,你能很快比较出患近视的年龄是否提前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师有意左图查右图找,在两幅图之间来回跑动。故作气喘吁吁状。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很自然想出把两幅图合并成一幅图。

2、学生尝试创造复式条形图

师: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把两幅图合并成一幅图,在把你的想法画在作业纸上。生尝试操作师巡视。

3、展示交流作品。师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创造过程。

单色图——单色及每个直条加文字标注——便于区分的双色图——更加简洁的图例标注

4、规范合图过程。师:同学们真的很会学习,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在交流中创造出一幅新的统计图。回顾我们合图的过程,我们是怎么做的?

师生共同在黑板上完成合图的全过程。

师随机撤掉空图,修改标题,引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及时突出图例作用,复式图简洁有序的特点。

师:从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上,你能很快比较出患近视年龄是否提前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师:你认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是本节课教学重点。此环节是让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这里由师生合作单式图——问题仍然不好解决——引出合图的必要——放手让学生尝试——师生交流中规范复式条形图的画法——解决问题。学生体会到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中更加直观清晰便于比较,数学简洁、有序的特点更加突出。

(五)回顾总结,课外延伸。

从问题的提出到方案的设计,收集整理数据,再到创造出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分析数据最后到解决问题,我们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这也是小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许多科学家的重要成果也是这样一步一步研究出来的。当然,这是对2007年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今年2012年患近视的情况是否有所好转呢?请同学们课下按照这样的过程研究研究,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意图是再次引导学生回顾提出问题到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统计的全过程。这也是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学生从本节课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研究思想和方法。

条形统计图篇7

【关键词】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问题及对策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必将代替落后、效率低下的生产、管理方式,这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图书馆管理模式,随着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不同程度的参与,经历了传统人工操作管理、现代计算机管理两大阶段。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以手工操作为主,图书的采编、造册、借阅管理都是手工操作,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繁琐、效率低,还容易出错。随着学校规模扩大,读者数量增加,这种管理方式严重阻碍读者服务质量和效果,实现计算机管理势在必行。

图书馆实行计算机管理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易于管理。馆藏文献统计、文献检索、读者统计、图书借阅情况查询、工作量统计,这些以前要耗费大量人力、精力、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要移动鼠标半分钟都不到,就可得到结果。以图书借阅管理为例,以前借还书都要对读者分类,即按所在系、专业、级分类,将借阅卡和图书卡放在一起,按分类找卡。这项工作尤其繁琐,对工作人员眼力要求特别高,有时光是找卡都要浪费大量时间。实行计算机管理后,省去这一步骤,改为扫描条形码,借书时扫描读者条形码和图书条形码,还书时只需扫描图书条形码,比以前方便、快捷。

由于计算机管理的高效,现在许多图书馆都实行计算机管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现在基本上都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提高管理层次和服务水平。然而实行计算机管理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一劳永逸,实践操作中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及时解决,图书馆遭受的损失和面临的困境将会很大。通过工作实践观察,图书馆实行计算机管理后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流通部计算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流通部负责图书的借阅管理,接待读者量大,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部门。图书借阅计算机管理有两大步骤:(1)图书在采编部门分类、打号、贴条形码、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典藏文献数据库;(2)读者像片输入计算机、录入读者信息、分配读者条形码,建立读者数据库。这两大数据库的建立,为图书借阅计算机管理提供基础。读者借阅图书,只需扫描借阅证读者条形码和图书条形码,在两者之间形成对应关系,就可实现图书借阅管理。然而问题也是经常出现在这一管理流程。

1.1更换图书条形码。条形码是一本书的标记,一张条形码对应一本书,由于计算机只认条形码,一些素质较低的读者为达到占有书的目的,采取更换图书条形码的办法,即把一本书的条形码撕下,换到其他便宜、无多大价值的书上,偷粱换柱。图书归还时,由于接待读者数量多,工作人员一般只注意扫描图书条形码,没注意到书已更换,造成图书丢失,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1.2保留封面,中间调换。有的读者对自己需要、价钱昂贵的图书,由于书的前几页有该书的信息内容,登有索书号、登录号、贴有条形码,就采取把书的前几页、封面、封底保留,中间整个部分和其他书更换,由于书的前几页信息还在,归还时更不易引起图书管理人员查觉,常常蒙混过关。这种情况常由下一个读者借阅时发现指出。

对上述两问题的解决对策,首先加强读者教育,让读者认识到这是变相偷书,感觉到偷书可耻。其次加大处罚力度。读者还书时一旦发现上述情况,除予以经济制裁外,另外建立档案,第一次批评教育,第二次上报学校给予处分。第三,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责任心。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图书归还时要经过管理人员这一关,一定要比较数据库中图书条形码与所归还图书书名是否一致,内容是否大概吻合,这样最大限度减少错误发生。

1.3时间长忘记所借书。实行计算机管理后,读者只有借阅证,不像手工操作阶段有若干张借阅卡,借了几本书一目了然。计算机管理下的借阅证上面只有读者条形码和读者本人像片这些固定信息,该借阅证上借有几本书、什么时候归还这些信息无法在借阅证上体现,只有通过计算机查询才能得知。因此有些读者借出图书后,时间一长,忘记先前借的书,不承认借有该书。

1.4代借、冒用他人借阅证借书。出于朋友、同学、同事的关系,有的读者代用别人的借阅证借书,又未告知对方,当向该读者催还书时,其矢口否认。另外有的读者保管不善,造成借阅证丢失,又不及时挂失,被其他人拾到后用来冒借图书。

1.5故意谎称未借书。有的读者由于书丢失,或达到自己占有该书的目的,对自己借的书,矢口否认。

上述情况在图书借阅管理中经常遇到,常有读者称未借该书与管理人员发生争执。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1)加强读者教育,告知读者保管好借阅证,不要借与他人,丢失后立即挂失。(2)对代借、冒用借阅证借书的读者,当场扣留借阅证,同时加以教育和经济处罚,这是一种扰乱图书借阅管理秩序的行为,经济处罚能减少此种情况的发生。(3)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心。由于借阅证上有该读者像片,在借阅时,认真对照像片与读者,确信一致时才给予借书。(4)以库藏有该书为准。常有读者称没有借某书,而其借阅证上有该书,由于情况复杂,一般属冒用他人借阅证的情况较少,因为大部分读者都会立即挂失。对于这种情况,应以库藏有该书为原则,即在书库里有与该借阅证上某书的书名、登录号、图书条形码完全一致的书,否则以图书丢失处理。当然在处理时可区分不同情况,予以适当的经济处罚。

1.6图书无数据。在图书借阅管理中,常会遇到扫描图书条形码后,显示无数据,要求输入登录号、索书号,这种情况是由于采编人员在输入数据时漏输造成的。

1.7条形码损坏。读者借阅证保管不善,或经常使用,以及图书流通次数增加,都会出现条形码损坏,扫描仪不能读取数据。

以上问题的处理比较简单,图书无数据情况,只要把书交到采编部门输入数据即可。条形码损坏,是读者条形码损坏,重新办证;图书条形码损坏,交给采编部门改条形码。这里有个权限问题,由于部门不同,使用图书管理系统各个功能有权限限制。实际上,像“典藏维护”这一功能,改条形码这个权限应授予流通部,因为这方面问题经常遇到。

2阅览室计算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阅览室计算机管理,主要是读者签到、读者人数统计。在阅览室查阅资料一般都有代书板,以便于读者查阅完资料后找到位置上架。阅览室计算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工作人员扫描完读者条形码后,有的工作人员把借阅证归还读者,有的把借阅证无序摆放在桌子上,由读者自取借阅证。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遇有读者偷书情况,不便于管理,因为其无借阅证押在工作人员处。由读者自取借阅证,也会使部分居心不良的读者冒领他人的借阅证,然后到流通部借书。针对这一情况,应加强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责任心,扫描完读者条形码后,严格按代书板上面的标号放置借阅证,读者取证时,凭代书板取证。

3文献检索中的问题及对策

实现计算机管理后,读者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到目录厅查目录卡,而是可以方便地通过计算机登录图书目录查询管理系统,查到相关资料,方便快捷,而实现这一功能的硬件是有检索计算机。另外数据录入计算机后,很多图书馆不再提供手工检索的目录,只能通过微机检索。根据读者规模,配置一定数量的专用检索计算机,是图书馆全面实行计算机管理的有力保证,也是真正服务读者的体现。另外还可通过互联网,提供网上文献检索和读者借阅情况查询,为读者提供更多便利。

4计算机技术问题及对策

图书馆计算机管理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4.1图书馆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水平偏低,出故障率高。除了技术部几个工作人员外,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掌握计算机水平不高,在操作中难免出现错误操作,导致图书管理系统不能运行,或死机。对微机出现的一些小故障,自身不能予以排除,就消极怠工。这些都影响工作的开展。因此,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计算机的操作水平,是图书馆实现计算机管理的根本保障。

4.2服务器、工作机配置低,容易死机。图书管理系统,每天处理数据量很大,这对服务器、工作机提出很高要求。尤其是服务器,所有的数据都要在这里处理、交换,是整个图书管理系统的核心,服务器死机,整个系统就会瘫痪。另外交换机、网卡、网线质量差、档次低,传输不了大量数据,造成数据沉冗,网络阻塞,也影响图书管理系统的运行。解决对策就是加大投入,提高服务器、工作机档次,选用功能强、质量好的网络设备。

条形统计图篇8

一、总体印象:在“适学”、“优生”的理念中行走

本课教学,充分展现了沈老师的数学教育教学素养。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对《标准》的内化,使教学设计呈现了先进、适时、适学、适教的理念、观点和做法;对教材的透析,对学生的读懂,使之选择、组织和创造了有效、有趣、有意义的学生观察材料、知识探究材料、思维转化材料和问题解决材料;对目标的适定,对课堂的适控,使之展现了良好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景象。教学设计有个性、有亮点、有创造、有价值,实践呈现有预设、有生成、有灵性。在课堂设计与教学活动中,以学定教,“导”在关键处,“引”在转折点,“授”在生长线,有效把握了数学教学的本真,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

1.导入,在整理中感觉发展。

学生之前已学习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新课伊始,沈老师从唤醒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优化意识出发,让学生“知慢而快”。通过所呈现的气温记录“文字语言”,提出“13时气温是多少摄氏度?”这一问题,并抓住学生观察汇报时间提出:“如果你是预报员,打算怎样整理数据,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找到?”问题情境的巧妙设计,引发了学生在感受到信息观察、反馈比较“慢”时自生“进化”统计的欲望和优化统计策略的激情。从而引导学生利用“原知”化“慢”为“快”,“进化”发展,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进行整理统计、观察分析,使学生再一次感受统计“表”、“图”的优点,为统计方式的进一步发展打下思维和情感基础。同时,也为引入“折线统计图”作好铺垫。承续“统计”这一教学板块,符合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局部与整体知识关系的教学指导意见。

2.探新,在简约中创生发展。

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沈老师抓住两图间的内在联系,紧扣折线统计图的“外显”特征和“内隐”特性,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比较、迁移规律,引导学生“知繁而简”,进行“形线转化”、“线点转化”,创生出新的折线统计方式,过渡自然,转形巧妙。

沈老师首先创设对条形统计图的“读图”情境,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条形统计图中直条的长短就表示数量的多少”。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发现气温的变化趋势,用手势比划这种变化”。接着,教师抓住要点,启发学生再观察、再思考,在课件动态向上收缩直条的过程中,“把直条简化”。使学生感受和经历去“条”成“线”、去“线”成“点”、连“点”成“线”的统计图变化与发展过程。这一知“繁”而“简”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既把握了折线统计图的本质特征,又沟通了“折线”与“条形”统计图的“表达语言”,使学生在“旧中新”与“新中旧”的体验活动中感受了创新与创造,无痕过渡到折线统计图构图思维。

3.建模,在品读中创造发展。

沈老师在组织学生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外显构图特点后,引导学生“读图”,在自主、合作的交流活动中,了解折线统计图反映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的“外显”和“内隐”的“统计语言”。

尤其在通过折线“线势”判断“什么时候气温升得最快或最慢”时,教师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并在教学中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探索、发现、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进一步品读统计图的过程中,发展与创造折线统计图的“外显”和“内隐”的“统计语言”。

新的发现与创造,来自于沈老师的“预见”和“远见”来自于“不计算,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条形统计图读图经验的迁移基础上,获得了根据折线的起伏情况直观判断数量增减变化趋势和规律的新思维和新技能。

4.练习,在情境中获得发展。

新知教学后,沈老师精心设计、组织和处理学生练习,使学生在有效和有趣的练习中获得发展。

从练习层次看,一是完成教材“想想做做”第2题,训练学生独立自主制图的能力,同时发展依据数据“灵动”设置数轴表达方式的能力;二是借助宜兴文化,解读“2007年-2010年宜兴国际旅游的收入情况统计图”,并预测2011年的收入,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读图能力,并把思想、文化教育与知识应用融于一体;三是依据读图分析所获得的信息,给两张折线统计图命名;四是课后实践与运用,引导学生上网查询并连续7天记录本地PM2.5日平均值,制成折线统计图,分析图中数据。练习有层次、有重点,有文化、有技能,把学生引向发展的最近区。

从练习处理看,教师不局限于表层,着力对事件发生的变化规律进行有效“预测”,让学生形成“合情”“合实”推理的思维和能力。如:在处理“纵轴‘0~110’省略表达”中,沈老师通过呈现“略”与“不略”两图,使学生直观而明了地“读懂”了“简略”表达的意义。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统计的现实意义,体现了统计的数学价值,体现了思维能力的发展,体现了大课堂的数学教学观。

二、个人建议

教学效度的提升,需要教师把握学情,能有效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源、生活环境资源及学生间的知识积累差异资源,去设计和组织富有个性化的、切合学生实情的教学内容、内容呈现方式、呈现时机及科学问题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优效教学,需要关注学生发展,从学生发展的最大可能出发,研究和设计“学的方式”、“教的方式”,并以学论教,主动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自主选择、自由表达、富于想象、敢于否定、充满情趣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要有意发现、把握学生的参与率和参与程度,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的预见、调整和生成。

条形统计图篇9

例1(2007年哈尔滨市中考试题)据2007年5月26日《生活报》报道,我省有关部门要求各中小学要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写入课表. 为了响应这一号召,某校围绕着“你最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是什么?(只写一项)”的问题,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从而得到一组数据. 图1①是根据这组数据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请结合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校对多少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2)本次抽样调查中,最喜欢篮球活动的有多少人?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3)若该校九年级共有200名学生,图1②是根据各年级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绘制的扇形统计图,请你估计全校学生中最喜欢跳绳活动的人数约为多少?

析解:(1)由图1①知,最喜欢羽毛球、跳绳、足球、篮球和其他活动项目的人数分别为4人、8人、10人、18人、10人.

所以抽样调查的学生人数为(4+8+10+18+10)人,即为50名.

(2)本次抽样调查中,最喜欢篮球活动的人数为1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比为×100%=36%.

(3)由图1②知,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30%、24%、26%,

所以九年级的学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百分比为20%.

又,九年级共有200名学生,

所以全校总人数为200÷20%=1000(人).

因为最喜欢跳绳活动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比为 ×100%=16%,

所以估计全校学生中最喜欢跳绳活动的人数约为1000×16%=160(人).

例2(2008年泸州市中考试题)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小明的数学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就本班同学的上学方式进行一次调查统计,如图2①和②是小明通过收集数据后绘制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

请根据两图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该班共有名学生;

(2)将“骑自行车”部分的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3)在扇形统计图中,求出“乘车”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

(4)若全年级有600名学生,试估计该年级骑自行车上学的学生人数.

析解:(1)由图2①知,小明班上步行的人数有20人;由图2②知,小明班上步行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0%.

因为20÷50%=40,

所以小明班上共有40名学生.

(2)由图2②知,小明班上骑自行车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0%,则小明班上骑自行车的人数为40×20%=8人.

所以条形图中,骑自行车对应的长方形的高为8,图略.

(3)由(1)和(2)知,小明班上乘车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0%.

因为360°×30%=108°,

所以扇形统计图中,乘车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为108°.

(4)由(2)知,小明班上骑自行车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0%,则可估计全年级学生中,骑自行车上学的学生人数也为20%.

条形统计图篇10

一、案例背景

现行的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数学),是在上世纪九十年初编写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虽然编者注意到了力求全面贯彻方针,并使教材符合听力和语言残疾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对他们进行全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注意到了教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但有相当多的内容和生活实例距离聋生的现在生活实际已很遥远。时隔近20年,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知识更新瞬息万变。如何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聋生数学学习有轻松的捷径,是摆在我们教者面前具有广博内涵的教改问题。

简单的统计内容是近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让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聋校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统计学知识有: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统计表和求平均数、三种统计图。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一个整体。尤其是条形、折线、扇形统计图部分,能够更加直观、鲜明地反映事物本质。

教材编排优点: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体现了统计知识的系统性,又便于聋生学习和掌握。2.初步渗透与集中编排相结合。

统计图的数学目标:1.让聋生能看懂条形、折线、扇形统计图。2.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掌握一般方法和步骤。

教材编排弱点:统计图表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集中出现在两处,其一是第九册,零散且内容较少;其二是在第十五册的第三部分。学生在接触学习这部分知识前后相隔三年之久。

二、教学设计及其过程

为了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统计知识及其图表的认识与制作,克服相关知识点时间跨度大的弱点,针对本班情况,我对整个聋九年制数学教学中的统计学知识作如下设计。

1.初步渗透,潜移默化。

本班学生处于低中年级阶段时,利用好教材,特别是要用好第九册教材“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的内容,向学生渗透统计有关知识。

例如:在一次体育活动中,我班七名同学参加爬竿比赛,我根据学生的爬竿成绩,及时设计了如下统计知识的作业:

五年级同学爬竿比赛前5名成绩如图所示。看图并填空。

(1)()爬得最高。

(2)潘江宜比陆景俊多爬()米。

(3)平均每人爬()米。

把图中的数据填写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以上设计涉及到了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求平均数等知识。由于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因此学生很容易理解,也非常乐意去完成练习,并在练习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统计方面的知识。

2.超前应用,不露痕迹。

由于有上述知识的铺垫,学生对统计的一些知识并不陌生。在学生进入到六、七年级阶段的学习时,我将全班七名同学学习成绩用统计图的形式及时地、动态地反映出来。

例如:在六年级第一学期刚开学,我制作了如下条形统计图,挂于教室的墙壁上。

以上条形统计图,将学生每天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反映出来。谁今天的作业全对了,就在图上对应的位置涂满一格,每两个星期总结一次,更换新图。看谁的条形图升得又高又快。此举不仅仅是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渗透与实际运用,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此图一出,每个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作业一丝不苟,以求在条形图上上升一格。条形统计图每天都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学生也在变化中感受到了学习乐趣。

把学生日常学习状况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既是对统计知识的运用,同时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一种新颖的评价。而作为聋生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统计图也不一定能够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将统计图知识应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

当本班学生进入七年级上学期时,我又制作了“七年级学生数学阶段性检测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共打印七张,每个学生一张。在一个学期的6次阶段性检测结束后,要求学生填表并在图中找出相应的点,用折线连起来。

下面是周益霞同学的一学期6次阶段性检测统计图:

在六次检测全部结束后,我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成绩折线统计图,并帮助学生分析本学期哪一个阶段成绩是上升的,哪一个阶段是下降的,总体是上升还是下降,并选择了两位成绩一般的学生的统计图用多媒体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分析。

在六、七年级的四个学期结束的期末考试,我还将四次考试结果的及格率、优秀率等要素,制作成扇形统计图,让学生了解本班同学学习的质态,鼓励同学们将及格率或优秀率的扇面扩大。同时渗透着有关统计图的知识。

3.突破重点,水到渠成。

关于统计知识,聋校教材集中安排在第十五册第三部分:简单的统计(八年级上学期)。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掌握: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统计表;3.求平均数;4.统计图。由于我在之前的几年时间内,将统计这一知识摸块的相关内容分阶段由易到难地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所以我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感到非常轻松。学生对统计学的意义、作用,图表的认识、分析、制作等学习要求,都能很好掌握。

三、案例反思

其一,数学课程不仅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当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要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其二,一个数学知识的模块,不应突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相关的知识传授隐伏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之中,有些方面的生活实践要长达好几年,如同巨蟒伏于草丛,人们可能只看到其中的一段,实质上都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打下了伏笔。一道由草灰划下的疆线,随时间的推移可能看不见,却永远留下痕迹。这就是学生从生活中探究并掌握新知的线索,也体现了教者的苦心孤旨。真可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