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板基础十篇

时间:2023-03-14 13:16:15

筏板基础

筏板基础篇1

关键词:建筑结构;筏板基础;类型;构造

在建筑工程中,基础是建筑结构物直接与地基接触的最下部分,是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整个建筑的经济和安全,是大楼正常使用和稳定与安全的根本。当地基很软弱,承载能力低,而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又很大,以致于十字条形基础还不能提供足够的底面积时,通常采用筏板基础。所以,筏板基础设计是整个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筏板基础的类型

筏形基础分平板式,梁板式两种。筏板基础常做成一块等厚的混凝土板,称为平板式筏板基础,适用于柱荷载不大、柱距较小且等柱距的情况,当荷载较大时,可以加大柱下的板厚。如柱荷载太大且不均匀,柱距又较大时,将产生较大的弯曲应力,可沿柱轴线纵横向设肋梁,就成为梁板式筏板基础,肋梁设在板下使地坪自然形成,且较经济,但施工不方便。肋梁也可设在板的上方,施工方便,但要架空地坪。

筏板基础的结构与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相似,由柱子或墙传来的荷载,经主,次梁及板传给地基。若将基础反力看作作用于筏板底板上的荷载,则筏板基础相当于一倒置的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筏形基础大多采用梁板式结构的形式,当柱网间距大时,可加肋梁使基础刚度加大。当柱网为正方形时(或近于正方形),筏形基础也可以做成无梁式基础板,相当于一倒置的无梁楼盖。

梁板式筏板基础向上凸出的肋梁,布置纵向和横向的肋梁时,应使其交点位于柱下。肋梁同向下凸出时,其断面可作成梯形的,施工时利用土模浇筑混凝土,以节省模版,且地板上部是平整的,使用方便。但施工质量不宜检查。通常采用的还是肋梁向上凸出的形式。为使其形成平整为室内地面,可在肋梁间填土或填筑低标号混凝土。如果肋的间距不大时,也可以铺设预制钢筋混凝土板。

筏片式钢筋混凝土基础的结构构造与一般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及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的构造要求基本相同。但应根据基础的要求确定混凝土的标号、钢筋的直径及保护层的厚度。

筏板基础可以有效地提高基础承载力,增强基础刚性,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因此在多高层房屋中广泛使用。

2、筏型基础的构造要求

对于筏板基础板厚的确定和配筋构造等,规范中已有明确规定:

1)筏板基础的底面形状和尺寸应考虑使上部结构荷载的合力点接近基础底面形心。如果荷载不对称,宜调整筏板的拉伸长度,但身处长度从轴线算起横向不宜大于1500mm,纵向不宜大于1000mm,且同时宜将肋梁挑至筏板边缘。无外伸肋梁的筏板,其伸出长度宜适当减少。

2)梁板式筏板基础底板的板格应满足冲切承载力的要求,梁板式筏板基础的板厚不应小于300mm,且板厚与板格的最小跨度之比不宜小于1/20。平板式筏板厚度应根据冲切抗剪要求确定。最小板厚不宜小于400mm。对高层建筑的筏板基础可以采用后筏板,厚度可取1~3m。

3)筏板配筋

筏板配筋由计算确定,按双向配筋,并考虑下述原则:

一是平板式筏板基础,按柱下板带和跨中板带分别计算配筋,以柱上板带的正弯矩计算下筋,用跨中板带的负弯矩计算上筋,用柱上和跨中板带正弯矩的平均值计算跨中板带的下筋。

二是梁板式筏板基础,在用四边嵌固双向板计算跨中和支座弯矩时,应适当予以折减。肋梁按T形梁计算,肋板也应适当的挑出1/6~1/3柱距。配筋除满足上述计算要求,纵横方向的支座钢筋尚应有1/2~1/3贯通全跨,且其配筋率不应小于0.15%,跨中钢筋按实际配筋率全部连通。筏板分布钢筋在板厚小于或等于250mm时,取d=8mm,间距250mm;板厚大于250mm时,取d=10mm,间距200mm。对于双向悬臂挑出,但基础梁不外伸的筏板,应在板底布置放射状附加钢筋,附加钢筋直径与边跨主筋相同,间距不大于200mm。一般为5~7根。

三是墙下筏板基础,适用于筑有人工垫层及具有硬壳层的比较均匀的软土地基上,建造六层及六层以下横墙较密集的民用建筑。墙下筏板基础一般为等厚度的钢筋混凝土平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采用C20,对地下水位以下的地下室筏板基础,必须考虑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并进行抗裂验算。筏板基础垫层厚度一般为100mm。筏板配筋除符合计算要求外,纵横方向支座钢筋尚应分别有0.15%、0.10%配筋连通,跨中钢筋按实际配筋率全部连通。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8mm。当有垫层时,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宜小于35mm。筏板厚度不得小于200mm。筏板悬挑墙外的长度,横向不宜大于1000mm,纵向不宜大于600mm。如采用不埋式筏板,四周必须设置连梁。

筏板基础的主要结构形式有平板式筏基和梁板式筏基,包括等厚度或变厚度底板和纵横式肋梁,一般情况下宜将基础肋梁置于底板之上,如果基础不均匀或使用要求时,可将肋梁置于板下,框架柱位于肋梁交点处。在具体筏板基础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如下问题:1)应尽量使上部结构的荷载合力重心与筏型基础相重合,从而确定底板的形状和尺寸,当需要将底板设计成选跳板时,要综合考虑上述多方面因素以减小基础端部地基反力过大而对基础弯矩的影响。2)底板厚度由抗冲切和抗剪强度验算确定。柱网间距较大时可在柱间设置加强板带(暗梁加配箍筋)来提高抗冲切强度以减少板厚,也可采用后张预应力钢筋法来减少混凝土用量和造价。决定板厚的关键因素是冲切,应对筏板基础进行详细的冲切验算。3)无肋梁筏板基础的配筋可近似按无梁楼盖设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倒楼盖法)的计算方法进行,精确计算可用有限元法;对肋梁式筏基,当肋梁高度比板厚大得较多时,可分别计算底板和肋梁的配筋,即底板以肋梁为固定支座按双向板计算跨中和支座弯矩,并适当调整板跨中和支座的配筋;4)构造配筋要求:筏板受力筋应满足规范中0.15%的配筋率要求,悬挑板角处应设置放射状附加钢筋等设计人员往往配置受力钢筋有余,构造钢筋却配置不足。

3、筏板基础的板厚确定

3.1基础沉降的不均匀性

荷载分布和地基岩土的不均匀性势必导致基础的不均匀沉降,若无法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则有必要增加基础底面的刚度或对相对软弱的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3.2基础与地基岩土的相对刚度

规范规定筏板基础的板厚由冲切和剪切来确定,而在抗冲切验算时必须清除冲切范围内的反力,基础与地基岩土的相对刚度对该反力的大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当基础相对地基岩土有较大的刚度时,该反力会相对较小,因而由抗冲切确定的筏板厚度会相对较大,反之基础厚度会相对较小。

3.3柱与剪力墙的位置

由于基础边缘的地基反力通常比中间大,因此当柱底具有相同的轴力及冲切面积时,缘于基础与地基岩土的相对刚度对基础板厚的影响的同样道理,基础边缘的柱或剪力墙处一定范围内的基础底板适当加厚,以满足抗冲切的要求。

4、筏板基础埋深的确定

高层建筑一般均设有地下室,所以筏板基础的埋置深度往往取决于建筑高度、地下室层数及层高,如果建筑物的抗倾覆力能满足要求,就可以根据该深度结合下卧土层的岩土工程性质,进行筏板基础的地基承载力及沉降计算,以确定其是否可行。而多层建筑当不设地下室或地下室埋深很浅时,还需考虑基础对地下管线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原冬霞.筏板基础设计与计算方法的讨论[J].中国西部科技.2011(01)

筏板基础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平板式筏板;基础设计

随着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筑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形式。而高层建筑对建筑物的竖向荷载以及水平荷载具有非常高的要求,筏板基础作为一种具有良好整体性、能充分发挥地基承载力以及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的基础模型,在当前高层建筑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背景下,对“高层建筑平板式筏板基础设计”这一课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1.工程地质概述

本工程是属于某房地产公司开发的住宅小区,地面主要是8-18层的高层住宅,地下层主要是地下车库。其主要的结构为剪力墙的结构,土层的结构由下而上主要是:卵石层、细砂、粉土、粉质粘土、素填土以及杂填土[1]。我工程所属的建筑场地的类别主要是Ⅱ类,且没有不良的地质情况,建筑场地处于对地震有利的阶段。同时,本工程的绝对标高为508.251,场地的地下水的平均水位为502.51,其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2]。

2.筏板基础结构设计

①基础埋深的确定。由于高层建筑具有载荷重、质心高的特点,需要有一定的埋深。在进行埋置深度的确定时,需要对建筑物的体型、地基土质、高度等情况进行综合的考虑。一般来说,天然地基可以选取房屋高度的1/15,而桩基础可以选取房屋高度的1/18。而建筑场地烈度越高、越差,对埋置深度的要求也越高。具体来说,当建筑物的四周地坪的标高不一样时,应该要从室外最低地坪开始计算[3]。

②平面尺寸的确定。平板式筏板的筏基在满足相关的荷载力的基础上,应该要满足偏心距的要求。首先,要尽量避免筏基平面的形心和建筑物的重心的重合,以免附加倾覆弯矩的产生;同时,筏基平面的形心的调整可以根据筏板的外挑长度来进行调整,但是挑出的长度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利于筏板盆式差异沉降的减少和外包防水的施工。一般来说,挑出长度应该要长于板厚,以满足边部、角部墙体的抗冲切的要求。

③筏板厚度的确定。筏板的厚度要满足相应的抗渗要求,主要是由抗剪强度以及抗冲切的强度进行确定。一般来说,板厚应该要在400mm以上,而对于部分轴力比较大的墙、柱,筏板的厚度应该要适当加厚。尤其是针对角部和边缘部分的墙体,以及不规则的筏板冲面,应该要按照实际的冲切面来对筏板的厚度进行计算[4]。

3.基础计算模型的选取

高层建筑平板式筏板模型主要有弹性地基梁板的模型、倒楼盖模型、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三种模型,而一般平板式基础选择的模型主要是弹性地基梁板的模型,这种模型主要的假定是地基土边界面上的任意点所受的压强和该点的沉降呈现一种正比的关系,在模型的计算过程中,往往会将桩和土都假设为独立的弹簧,这种简单的模型具有受力明确和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优势,但不适用于剪力墙结构的筏板基础建设。倒楼盖模型主要假设桩和土的反力按照刚性板进行求取,地基反力会在基础底面均匀布置,而倒楼盖模型没有考虑到地基土分布不均的实际,各墙支座处所得的弯矩往往会偏小,计算值往往不够合理。本工程所采取的计算模型主要是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这种计算模型首先假设桩和土为弹性的介质,可以利用分层总合的方法计算出柔度矩阵,再求出刚度矩阵,进而计算出节点的竖向附加的应力值。这种计算模型不但具有弹性地基梁板模型的特点,同时还具有能扩散应力与变形的特点。

4.高层建筑平板式筏板的构造措施

①根据相关的地勘报告,软弱下卧层应该要满足相关的承载力要求,以防止不均匀沉降的出现,同时也要适当加大筏板的通长钢筋,并保证配筋率为0.26%左右[5]。

②由于本工程的基础持力层是卵石层,导致沉降变形较小,而由于设缝会对建筑平面的使用和布局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导致设备方式的不方便,因此,本工程的地下室只设置后浇带,而没有设置缝,这对后浇带的处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为了解决荷载的差异以及不均匀沉降的发生,在主楼以及地下室的相连处应该要设置相应的沉降后浇带,且在主楼的主体完工之后,应该要使用高一级的标号的混凝土来对后浇带进行浇筑。地下室的后浇带在浇筑两侧混凝土两个月之后应该要封闭,同时,在防水板和筏板的交接处,应该要设置第二排板底的钢筋。

③由于程序的原因电梯井筒附近以及筏板的边角的配筋非常大,一般我们会采取求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对钢筋进行配置。

结语:由以上可以看到,平板式筏板基础设计由于具有构造简单、施工方便、传力快捷以及抗剪切能力强和抗冲切能力强的特点,在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高层建筑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工程结果显示:高层建筑平板式筏板基础设计应该首先做好基础埋深的确定、平面尺寸的确定、筏板厚度的确定,同时,还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来选取最优化的高层建筑平板式筏板基础计算模型,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做好高层建筑平板式筏板的构造措施,进而做好高层建筑平板式筏板的基础设计,最终促进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宏良,施云岗.27m高大支撑排架在高层建筑门厅施工中的设计与应用[J].建筑施工,2009(09).

[2]羊龄高.太仓某港口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的结构设计[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0(16).

[3]刘琼,王国彬,张建波.高层建筑超长地下室楼盖应力分析[J].陕西建筑,2009(02).

[4]曹亮,董平,徐国梁.采用构造措施提高高层建筑安全性能研究[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5]毕文凯,殷桂敏.某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03).

筏板基础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选型;筏板基础:有限元法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建筑物采用何种基础型式,与地基土类别及土层分布情况密切相关。工程设计中,常遇到这样的地质情况,地下室底板下的岩土层为风化残积土层、全风化岩层、强风化岩层或中风化 软岩层,因此,有可能采用天然基础。高层建筑地下室通常作为地下停车库,建筑上不允许设置过多的内墙,因而限制了箱型基础的使用;筏板基础既能充分发挥地基承载力,调整不均匀沉降,又能满足停车库的空间使用要求,因而就成为较理想的基础型式。筏板基础主要构造型式有平板式筏板基础和梁板式筏板基础,平板式筏板基础由于施工简单,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以南宁市青秀区某高层住宅楼的基础设计为例,拟对高层建筑基础的选型和筏板基础的设计方法进行介绍。如下图示:

2基础选型

2.1工程地质概况

本工程设地下室1层,塔楼地上26层,采用剪力墙结构。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土层分布自上而下分别为:①素填土层,厚度.0.2m~15.8m;②耕表土层,厚

度0.2m~2.9m;⑨含砾砂粘土层,厚度0.7m~4.2m;④粘土层,厚度0.9m~3.2m;⑤圆砾,厚度0.3m~5.6m;⑥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厚度6.6m~22.1m,标贯击数为33―48击,承载力特征值fak=450Kpa;⑦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厚度 >11.9m,标贯击数为56―96击, 承载力特征值fak=800Kpa。

2.2基础结构方案选择

基础的设计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要求:

(1)基础承受的荷重,不得超过地基的允许承载力,以保证安全。

(2)基础的总沉降量及差异沉降量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值之内,以保证上部结构不致损坏。

(3)必须预先估计新建房屋本身及其在施工过程中的必要操作对毗邻房屋的影响,以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在保证安全使用的条件下,还要考虑它的综合经济效果。要求工期短、费用省,而这个费用和工期都不是仅仅考虑基础的本身,而是考虑到整个建筑物的建造和运行。在确定基础型式时,应当通盘考虑地基、基础及上部结构的刚度以及施工顺序,恰当地估计在整个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基础沉降及差异沉降。

在此仅析天然地基上平板式筏基的设计条件:在天然地基上应用平板式筏基,除了以上所述的条件外,最重要的是上部建筑荷载组合下总体轴力、弯矩等作用下,基底的最大压应力必须小于修正后地基承载力。这类筏基绝大部份是作为补偿式基础,只要持力层承载力高,又无软弱下卧屋,且建筑面积的刚度中心与基础形心接近或重合时.均可考虑采用平板式筏基。

高层建筑常用的基础结构型式为桩基础,常用人工挖孔桩和管桩基础。人工挖孔桩在进入埋藏有孔隙水的以粉土为主要成份的素填土①层中,易出现流土,流砂现象,施工有较大困难,故不宜采用。静压预制管桩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⑦层作为持力层,桩长大约20米左右。

本工程经计算,在标准组合下平均反力为415Kpa,在开挖地下室基础底面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⑥层出露,且该层承载力特征值fak=450Kpa,可以满足本工程地基承载力要求。故可以考虑采用天然筏板基础。

经济对比:估算采用管桩基础造价:需要桩数约260根,则260X20X160=83.2万元,承台砼含量约617立方米,估算约617x700=43.19万元,总价约126.39万元; 估算采用筏板基础造价:筏板砼含量约1490立方米, 估算约1490x800=119.2万元。结论是采用筏板基础比管桩基础造价低点。本工程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建筑物沉降也可满足要求,因此,决定采用天然地基的平板式筏形基础。采用筏板基础既可以避免因打桩引起的试桩、排污等问题,又可以加快施工进度,还能适当降低工程造价。

3筏板基础的结构设计

3.1筏板基础的平面布置

尽量使建筑物重心与筏基平面的形心重合。筏基边缘宜外挑,挑出宽度应由地基条件、建筑物场地条件、柱距及柱荷载大小、使地基反力与建筑物重心重合或尽量减少偏心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情况下,挑出宽度为边跨柱距的1/4~1/3。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02》第12.1.5条规定偏心距e ≤0.1W/A,经计算,本工程(e=327mm)< (0.1W/A=524mm),满足规范要求。

3.2筏板基础厚度的确定

筏板基础的厚度由抗冲切和抗剪强度确定,同时要满足抗渗要求,局部柱荷载较大时,可在柱下板底加墩或设置暗梁且配置抗冲切箍筋,来增加板的局部抗剪切能力,避免因少数拄而将整个筏板加厚。除强度验算控制外,还要求筏板基础有较强的整体刚度。一般经验是筏板的厚度按地面上楼层数估算,每层约需板厚50mm~80mm。本工程塔楼地上26层,筏板厚度为1500mm。

3.3筏板基础的计算分析

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三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把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三者作为一个共同工作的整体的计算方法,其最基本的假定是上部结构与基础、基础与地基连接界面处变形协调,整个体系符合静力平衡。对于基础,由于考虑了上部结构的贡献,使其整体弯曲变形和内力减小,而取得较为经济的效果;对于上部结构,由于考虑了因基础变形引起的变形,这种变形将使上部结构产生次应力,考虑了这种次应力,结构将更安全。本工程筏板基础采用PMPK系列软件的JCCAD模块进行计算。考虑上部结构影响(共同作用计算),采用弹性地基梁板模型(桩和土按WINKLEN模型)计算。关键点在于选择合理的地基基床系数。地基基床系数与土的类型及下卧土层类别、基础面积的大小和形状、基础的埋置深度等因素有关。据工程经验,参考邻近楼栋的筏基沉降结果,取基床系数为K=450/0.03=15000KN/M。计算结果显示, 地基平均反力标准值为415Kpa,最小反力标准值为390Kpa,最大反力标准值为442Kpa,均小于450Kpa。承载力满足要求。建筑物地基沉降变形均匀,平均沉降为27.8mm。

3.4构造措施

筏板采用双向双层通长钢筋,墙柱下板底处如配筋量不足,则附加短筋,保证通长钢筋占最大配筋量的1/3以上;板面只有很少的板块需附加短筋,短筋在本跨内拉通。筏板混凝土强度C35,抗渗等级S8。筏板长边尺寸67米, 超过规范规定的最大伸缩缝间距。由于板较厚,混凝土凝结早期的水化热和收缩开裂难以控制。经过方案比较,最后决定采用SY-G型或HEA型膨胀抗裂剂(代替水泥量)的无缝设计,筏板混凝土内掺8%SY-G型膨胀抗裂剂;筏板中部设2米宽膨胀加强带,采用C40混凝土,内搀12%SY-G型或HEA型膨胀抗裂剂。搀入膨胀抗裂剂的混凝土在凝结早期产生微膨胀,抵消混凝土凝结早期的收缩,防止裂缝产生,提高防渗性能。采用无缝施工,可以使筏板混凝土一次浇筑完,缩短了工期,也避免有缝施工带来的不良影响。采用无缝施工的筏板要特别注意养护,养护期不少于14天。

4 经验总结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是整个结构设计的重要一环,其设计合理与否,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及施工工期和投资额度。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对高层建筑基础的选型进行探讨,并着重介绍平板式筏板基础的结构设计,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运用有限元法分析筏板基础内力,配筋和变形。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筏板基础篇4

【关键词】筏板基础;高层建筑;设计;应用

1 引言

高层建筑基础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安全、投资效益以及施工进度,也是判断工程整体设计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由于筏板基础具有刚度大、抗震能力好、整体性强等优点,因此能减小基础沉降量、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还可以满足诸如地下仓库、地下停车场等地下大空间的使用要求。由此可见,积极探索筏板基础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以更好的发展建设高层建筑,极具理论与现实意义。

2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及选型概述

2.1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及选型的任务

基础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上部结构形式,建筑物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条件以及其他有关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后来选定基础方案及形式。高层建筑基础选型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施工难度和工期。

由此可见,高层建筑的基础选型选用桩基或筏基都不是绝对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才是基础选型的标准。因此,需因地制宜,在认真研究场地岩土性质和上部结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

2.2 高层建筑选用筏板基础的条件

高层建筑的基础除直接建于坚硬的岩石上外,一般还有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筏板基础、桩基及箱形基础。而当地基很软弱,承载能力低,而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又很大,导致十字条形基础还不能提供足够的底面积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的筏板基础,它可做成平板式和梁板式两种。

3 高层建筑中筏板基础的设计及应用过程

3.1 筏板基础埋深及承载力的确定

高层建筑一般位于用地紧张的城区,车库、水池等地下室的使用功能要求决定了地下室的层高和层数,这也基本确定了基础底板的埋置深度,再结合建筑场地的岩土工程特点研究选择天然筏板基础的可能性。

由于天然筏板基础属于补偿性基础,因此地基确定有两种方案:一是地基承载力设计值的直接确定法;二是按照补偿性基础分析地基承载力。例如:某栋地上25层、地下2层(底板埋深10m)的高层建筑,由于将原地面下10m厚的原土挖去建造地下室,则抵抗土压力达180Kpa,约相当于11层楼的荷载重量。若地下稳定水位为地面下2m,则水的浮力为80 Kpa,约相当于5层楼的负荷重量,因此实际需要的地基承载力为14层楼的负荷。即当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250 Kpa时就能满足设计要求,若筏基的底板适当向外挑出,则有更大的可靠度。

3.2 筏板基础的沉降计算与分析

地基的验算包括承载力和变形两方面,目前对地基变形的精确计算还比较困难,采用各向同性均质线性变形体计算模型,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出的自由沉降量往往同实测的地基变形量不同。这一是由于理论假定条件与实际状况不符,二是因为计算公式中 采用的计算参数、试验条件与实际条件不同造成;三是因为公式计算出的建筑物沉降量只与基础尺寸有关,而实测沉降量已受到基础刚度调整的影响。

因此,计算高层建筑的地基变形时,由于施工土层较厚往往引起地基的回弹变形而使地基微量隆起,地基回弹再压缩变形不但不应忽略,而应予以重视。在实际施工中回弹再压缩模量较难测定和计算,从经验上回弹量约为公式计算变形量10%至30%,高层建筑的实际沉降观测结果将是上述计算值的1.1至1.3倍左右。

其次,为了使沉降计算与实际变形接近,采用总负荷作为地基沉降计算压力比用附加压力P0计算更趋合理,这在近似考虑了深埋基础的同时,还解决了大面积开挖基坑坑底的回弹再压缩问题。当然,目前除规定采用一般的压缩模量ES计算沉降量外,又规定了按压缩模量E0计算沉降量的方法,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工程

具体情况相机抉择。

3.3 筏板基础的结构设计

筏板基础的结构形式主要有平板式筏基和肋梁式筏基,一般情况下宜将基础肋梁置于底板上面,如果地基不匀或有其他要求,可将肋梁置于板下,框架柱位于肋梁交点处。在筏基具体设计时,一方面应尽量使上部结构的荷载合力重心与筏基形心相重合,从而确定底板的形状和尺寸,另一方面要保证底板厚度由抗冲切和抗剪强度验算确定。

其次,无肋梁筏板基础的配筋可近似按无梁楼盖设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的计算方法进行,精确计算可用有限元法;对肋梁式筏基,当肋梁高度比板厚大得较多时,可分别计算底板和肋梁的配筋。同时在构造配筋要求方面,筏板受力筋应满足规范中0.15%的配筋率要求,悬挑板角处应设置放射状附加钢筋等。

3.4 裙房基础的设计

由于裙房的单柱荷载与高层主楼相比要小的多,因此无需采用厚筏基础,采用薄板配柱下独立扩展基础即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裙楼独立柱基的沉降与主楼筏板基础的沉降要相协调,即控制沉降差在允许值范围内。应根据公式计算主楼沉降量S,再按各柱的荷载N值和S值反算出各独立柱基础的面积A。

3.5 筏板基础抗浮锚杆的设置

当底板埋深较大时,不少设计人员担心地下水位对底板的浮托力而设置抗拔锚杆,但从施工过程来看,只要保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则是无需设置抗浮锚杆的。第一,只要能在地下室施工过程中有序排水或限制水位,保证基础底板以下不会产生浮托力。第二,在地下室和地面上相应有限几层的结构完成后,筏板基础底板上的结构重量大于实际上浮力后,整个基础结构能稳定。第三,只要在地下室施工过程中能保持基坑干燥,保证基础和地下室结构及地上2层结构施工能顺利完成。

当然,对于一些地下室较大、较深而地面以上结构层数不多的建筑,则应根据上述总体平衡的原则计算确定抗浮锚杆。对于地下室面积较大而主体塔楼面积较小的建筑,应验算裙房部位的浮托力能否与结构自重相平衡,否则也应设置抗浮锚杆。

3.6 片筏基础的计算及分析

片筏基础的计算方法很多,由于它们的假定条件不同,所以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是存在误差的,因此应考虑一些其他因素。例如,地基模型因考虑地基由塑性变形而引起的反力重分布,这样的非线性地基模型计算及应用更加合理。

另外,简化计算方法中如静力平衡法、级数法以及假定筏板为刚性的非线性地基的轮算法仍在一些地区采用。一般来说,在地基较均匀,荷载差别不大的条件下,倒梁法和倒楼盖法可以作为简化方法用于实际工程,而有限元方法更适用于复杂条件下的框筏体系非线性地基的分析。

4 结论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是整个结构设计的重要一环,其设计合理与否,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及施工工期和投资额度。在综合考虑高层建筑场地岩土性质和上部结构特点的情况下,选用筏板基础作为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只要保证有良好的设计和施工,筏板基础的应用定可以妥善解决高层建筑的大沉降问题,在节约建筑工程造价等方面定会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刘天波.预应力管桩基础设计[J].国外建材科技,2009,(01):18-21

[2]丁少润.浅谈高层建筑筏板基础的设计[J].安徽建筑,2009,(04):116-118

[3]蒋永生.高层建筑筒体下桩筏基础设计方法[J].江苏建筑,2010,(11)58-61

[4]李书华.CFG桩(法)+筏板基础在高层建筑基础中的应用案例分析[J].福建建筑,2011,(09):58-60

筏板基础篇5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选型;筏板基础;设计计算;沉降差

某项目主楼共36层,建筑从12层沿长度方向退缩615m,从21层沿长度方向再退缩5.2m,地下层3和首层结构平面图如图1,2所示。层高地下1,3层为3.3m,地下2层为3.5m;地上1层为4.8m,2~7层为3.2m,架空层为3.0m,以上各层为2.9m。建筑总高101.10m。

结构体系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上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楼盖,地下室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楼盖,以全风化粉质砂岩作为基础持力层,采用筏板基础,筏板厚2.2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底层剪力墙、框架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底层竖向主要受力构件尺寸为:中筒剪力墙外壁厚400,内壁厚250;抗侧力剪力墙厚450;框架柱截面700@900~1400@1600;地下室内分隔剪力墙厚250,外侧壁剪力墙厚500(首层变为300)。

二、工程地质资料

其地质情况详如表1所示。

工程地质资料表1

三、基础选型

由于基础的基底标高位于全风化粉质粘土层,静压桩难以施工,如采用人工挖孔桩,以最大的柱底轴力F=40000kN(负荷面积为8m×8.5m)计,需要桩径1.2m、桩长20m的人工挖孔桩6根,折算成负荷面积范围内的混凝土厚度为3.1m,如计入承台及地下室底板厚度,则折算成负荷面积范围内的混凝土厚度达4.3m。而核心筒的底部组合轴力则更大,人工挖孔桩几乎要满堂红布置,因此采用人工挖孔桩不可行。其它桩型也不合适。

板厚度,则折算成负荷面积范围内的混凝土厚度达4.3m。而核心筒的底部组合轴力则更大,人工挖孔桩几乎要满堂红布置,因此采用人工挖孔桩不可行。其它桩型也不合适。

在仔细研究地质资料后,认为筏板基础在本工程中应用较合理,并且可行。原因如下:

(1)工程基坑周边情况复杂,建(构)筑物及道路管线均邻近基坑,尤其是靠近中科院宿舍区(靠近轴1-1)一侧,基坑底离宿舍地面标高最高处达22m,且距基坑

边2m便有多层建筑物数幢,采用筏板基础设计可以大大缩减基坑底暴露时间,从而可以大幅度降低基坑结构的危险性。

(2)基底标高处地质土为全风化粉质粘土,标贯击数N=17~49不等,由于工程场地为半山坡地形,基坑开挖将挖除10~20m厚的覆土,该部分土对基础地基承载力的补偿作用非常大,补偿后地基承载力设计值最大可达550kPa。只要在设计中采取措施控制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天然地基基础设计应是较优的基础方案。

为便于施工,采用局部扩大柱墩的平板式筏板基础设计,选取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层作为基础持力层。

四、设计计算

1.地基承载力验算

选取全风化粉质粘土层作为基础的持力层,取标图贯值N=30,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12N=360kPa,经深度和宽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设计值取f=550kPa。

按程序TBSA5.0计算结果,主体结构竖向构件底部总轴力设计值为F=771 000kN,筏板基础面积A=1800m2(含外伸地下室面积),则基底平均设计压应力p=F/A=430kPa,基底附加压力设计值按补偿性基础设计,p=230kPa。显然,地基承载力满足规范设计要求。

2.沉降计算

最终沉降量s按简化的叶果罗夫法计算

式中各符号含义同5高层建筑箱形与筏板基础技术规范6(JGJ6)99)[3],变形模量取E0=2.5N=75MPa,pk=360kPa,b=26m, =0.9。

沉降计算深度参照规范取值如下:

=(12.5+0.51×26)×0.7=18m

上式计算中筏板基础近似按L×B=66.3m ×26m(若全部计入地下室不规则外伸部分,A约等于1800m2)考虑,L/B=2.55,用内插法按表41018-1,可求得=12.5,=0.51,由于表41018-2中无全风化岩选项,偏于安全地近似取B=0.7,设计中取=20m计算基础总沉降量,最后求得总沉降量s=45mm,在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规范要求。

3.板厚的确定

板厚按柱及剪力墙的冲切要求确定,对独立柱及剪力墙,按下式确定筏板厚度:

对中筒剪力墙,按下式确定筏板厚度:

上述二式中各符号含义同规程(JGJ6)99)。

设计中筏板基础板厚取值h=212m,对两根柱底轴力F=40 000kN的柱下筏板采取局部加厚的扩大墩式设计以提高筏板的受冲切承载力。筏板基础的受剪承载力验算、偏心距验算等均按规程要求进行。

由于轴力较大的边柱在底层均与地下室内分隔剪力墙连接,因此这些柱的受剪承载力不必验算,仅对两根柱底轴力F=40000kN,弯矩M=1250kN.m的柱下基础进行受剪承载力验算,扩大墩厚3m,求得max=0.8MPa

4.筏基内力计算

设计中采用了有限元软件对基础内力进行分析,有限单元划分网格及板厚示意如图3所示,计算中考虑了为控制沉降差而增设的刚臂剪力墙刚度。图中为筏板某跨三维实体单元(单位位置见图1)的分析结果。整个工程的计算结果表明,由于筏板基础厚度较大,筏板的空间受力特性强,当相邻柱、剪力墙之间的沉降差较大时,其空间受力特性愈明显,尤其是在柱冲切范围内的板结构,其截面的应力分布规律和普通的受弯梁板构件已截然不同,按三维实体单元求得基础板的内力不仅有弯矩和剪力,而且有轴力,按三维实体单元求出筏板基础内力后,应按偏心受力构件进行筏板配筋计算。

根据分析结果,筏板厚度虽较大,但部分单元拉应力仍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为控制混凝土裂缝不致于过大,筏板上部纵筋按构造配置,配筋率为012%,底部纵筋按计算配置,配筋率为0.27%。筏板上部纵筋按构造配置,配筋率为012%,底部纵筋按计算配置,配筋率为0.27%。

图3 筏板有限元网格划分及三维实体单元正截面应力分布(kPa)

五、沉降差控制措施

由于地下室外边缘超出主体结构柱边较多,外伸尺寸大小不一,最大14m,最小1.4m,且上部结构于层12与层21均有较大的不规则退缩,这给基础沉降差控制增加了难度。

对沉降差的控制,不外乎抗与放两种手段,经过反复计算比较,采取如下措施控制沉降差并降低沉降差引起的对上部结构内力的影响:

(1)从轴2-5至轴2-7范围,建筑仅设计有两层地下室,无上部结构,从轴2-5处(主体结构柱边)外伸14m。由于该部分地下室需要进行抗浮设计,设计中很难实现使主体结构基础与外伸地下室基础同步沉降,为确保基础及上部结构不会因不均匀沉降而导致开裂,在主体结构与该两层地下室之间设置了后浇带,并要求主体结构面标高比同一层外伸地下室标高高50mm(计算总沉降差为45mm),后浇带须在主体结构完成且恒载施加完成80%后方可浇捣混凝土,以此作为调整不均匀沉降差的措施。

(2)上部结构于层12,21沿垂直于轴1-1方向均有较大的不规则退缩,最大退缩离地下室外侧墙边17.6m,离轴1-1(主体结构柱边)13m。从理论上来说,对该部位的地基进行局部处理,增加该部位的基础沉降量是最理想的沉降差控制方法,但实际上地基处理的效果在该施工场地内难以保证,反而会增加基底持力层的暴露时间,对处于抢险边缘的支护高度达22m的基坑支护工程而言是不能容许的,故采取增加该部位的地下室结构刚度的措施,以提高结构自身抗衡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具体措施是利用地下层3轴1-F处的水池侧墙,并在地下层1,2同一位置处及轴1-D处按刚性扩散角的原则沿垂直于轴1-1方向设置剪力墙,使层数较多部位处的轴力通过该两片剪力墙卸荷至层数较少的部位,从而减小退缩引起的不均匀沉降。沉降观测结果表明,经过如此结构处理后,对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是成功的。

(3)除上述所提及的部位之外,建筑设计地下室周边外侧墙超出主体结构柱边均有1.4~8m大小不等的外伸宽度,这同样给基础设计增加难度。

结合人防设计,对外伸宽度大于4m的地下室周边,均于地下层3按一定间距设置了剪力墙刚臂,大大增加了基础抗衡不均匀沉降的刚度,使不均匀沉降满足设计要求。

(4)为防止建筑物因不均匀沉降过大而出现事故,对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位移进行严格观测。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见图2,沉降观测结果见表3。表3中沉降观测点的最大沉降值仅为24.9mm,相邻两沉降观测点之间的最大沉降差为913mm,局部倾斜值为0.12%,满足规范要求。

沉降观测结果表(mm)表3

六、结语

筏板基础的沉降计算是否准确及沉降差控制是否适当是高层建筑筏板基础设计的关键,由于上部结构的影响,筏板基础的实际整体刚度远大于筏板基础的自身刚度。筏板基础的结构受力是三维的,但由于筏板基础底部反力是分布荷载,除相邻柱沉降差较大的部位,轴力对结构的配筋计算结果影响不大,这是平板式筏板基础与厚板转换层结构配筋计算的一大区别。

本工程的筏板基础设计是成功的,具体有如下几点体会:

(1)对设有地下室的建筑物,当基础采用筏板基础方案时,地下室的设置对地基承载力补偿作用较大,故地基承载力一般都能满足要求。

(2)筏板基础最终沉降量的计算以采用土的变形模量进行为宜。当采用土的压缩模量计算最终沉降量时,应采用实际应力下的压缩模量,并应根据地区经验作调整。本工程计算整体沉降为实际最大沉降的1.8倍,除了由于地基土的不均匀性之外,还与基坑支护桩对地基土的约束作用以及实际使用荷载尚未达到设计荷载等因素有关,如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沉降计算值与实测值将非常吻合。即便不考虑上述因素,本工程沉降计算精度亦已完全满足工程设计要求,说明沉降计算是合理的。

(3)高层建筑筏板基础计算宜将地下室的刚度考虑在内,否则在某种情况下会导致设计过于保守,增加不必要的投资。对本工程而言,以车道处的地下室底板计算为例,底板超出主体结构柱边达8m,底板配筋严重超筋,如不考虑地下室侧壁参与受力,即使将底板厚度取为2.2m,底板的最大弹性变形仍达4cm,显然不满足要求,但如果考虑地下室侧壁共同参与受力,则在底板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底板的最大弹性变形仅为1.5cm,工程最后将该处板厚设计为1.0m,仍能满足受

力及变形要求。

筏板基础篇6

文章结合实际经验,介绍了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并对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进行探究,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

筏板基础;施工工艺;大体积混凝土

0.引言

在实际施工中,筏板基础的大体积混凝土容易产生裂缝,给工程质量造成了影响,最主要的原因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水泥水化热反应在混凝土内部产生过高的温度,使混凝土内外形成巨大的温差,导致混凝土开裂。为确保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必须提高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水平,因此,必须对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进行分析研究。

1.工程概述

本文以某工程为例,对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进行探究。该工程为高层建筑,地下十二层,地上十二层,基础底板是平板式筏板基础,底板厚度140厘米,筏板基础宽3200厘米,长3300厘米,预计使用混凝土1264立方米,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8,强度等级为C40。地基持力层是砂质粘性混凝土,在进行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时,采取一次性连续浇筑的方法,并使用两台混凝土泵车运输[1]。

2.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要点

该工程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的要点主要有混凝土的搅拌和运输、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混凝土裂缝控制、混凝土温度控制等。其中,该工程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使用的混凝土主要是商品混凝土,由出厂商提供。下文主要对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进行探究[2]。

3.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探讨

3.1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的搅拌和运输工艺

由上文所述可知,该工程使用的混凝土主要由出厂商提供,混凝土类型为商品混凝土。混凝土的运输主要采用输送泵进行输送,在使用输送泵进行混凝土输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开始输送混凝土时,混凝土的搅拌设备运转速度应尽量控制在低速,并仔细观察输送泵中的部件和压力,直到输送泵输送混凝土的工作进行顺利时,可加速搅拌设备的运转速度,以加大输送行程,同时,将输送泵的工作状态转入为常规泵送,并且,因采用大型承运转的活塞;其次,泵送中,若输送泵输送混凝土非常困难,输送压力升高,或者是输送泵输送混凝土时输送管线有异常推动,此时,必须避免高压力输送或者使用木槌敲击输送管线等方法,控制输送泵输送混凝土的速度,控制搅拌设备运转速度,减少混凝土输送堵塞;再次,输送泵输送混凝土时,最好是使用水泥浆和水泥砂浆,在进行湿润处理后,可使用输送管进行输送;最后,输送泵输送混凝土时,最好是连续性输送,尽量避免泵送故障的发生,为此,在输送泵输送混凝土时,可以适当的减慢运送速度,以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性泵送。若混凝土输送施工中,周围环境温度过高时,应用湿麻袋和草包包裹或覆盖送泵的受料斗和运输管线,并以冷水降温。

3.2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施工工艺

在对筏板基础的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浇筑和振捣施工时,有三种方案可以采用,分别是全面分层、分段分层、斜面分层浇筑和振捣,该工程主要采用斜面分层方案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施工。分段分层方案主要用于筏板基础体积不大但长度很大的混凝土结构;全面分层方案主要用于筏板基础浇筑面积平面尺寸不大的混凝土结构;斜面分成方案主要用于筏板基础的长度超过自身厚度三倍以上的混凝土结构。在对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振捣施工时,要做到快插慢拔,这样就能使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水分深入到混凝土内部结构中,降低混凝土内部结构的温度;在振捣时,每一次振捣都要延续大约三十秒的时间,直到混凝土出现灰浆、气泡为止,而且振捣棒应插入到混凝土内部深约五厘米到十厘米处,使混凝土能紧密的结合。

3.3混凝土裂缝控制

混凝土主要是由砂石、砂浆、水泥等材料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搅拌而成的施工材料,混凝土本身的抗压强度非常高,且耐久性非常好,有很宽的强度等级范围,然而,混凝土材料本身也有一定的脆性,若施工不当会造成混凝土开裂等问题。就目前而言,大体积混凝土因为自身结构较大的原因,常出现开裂现象,这将会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必须对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进行控制。在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的裂缝控制也是关键的施工技术,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主要以降低混凝土浇筑速度、减小内外温差、升高外部温度等方法进行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第一,降低水泥水化反应释放的热量。可以选用中水化热和低水化热得水泥进行混凝土的配制;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将混凝土的水泥含量降低;采用粉煤灰混凝土,并添加减水剂,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需要注意的是,粉煤灰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龄期一般为六十天。通过降低水灰比,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降低水泥水化热;第二,可在混凝土结构的边缘添加防裂钢筋,之后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第三,在进行混凝土浇筑和调配时,应加强温度控制。当周围环境温度较低时,可采用蒸汽养护法对混凝土进行养护,通过对混凝土内部输入蒸气,以保持混凝土的湿度和温度,在对混凝土进行蒸汽输入时,应根据实际的监测情况;另外,还可以在混凝土结构中预埋水管管道或埋设制冷设施等,对混凝土进行保温降温处理,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控制。

3.4混凝土温度控制施工工艺

一般情况下,在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都是用低温水进行混凝土搅拌,并采用冷水喷雾的方式将施工骨料预冷,并对混凝土的材料设置遮阳装置来避免太阳的直接照射,以降低混凝土材料的温度,保持混凝土材料强度。同时,也降低了混凝土拌合物的入模温度,满足混凝土入模温度的要求,对混凝土的入模温度进行控制,在混凝土入模之后,也必须对其温度加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可采用蓄水养护法,将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下;其次,可在大体积混凝土的底板埋设循环水管来对混凝土的温度进行控制,循环水管的管径约为二厘米,并埋设在混凝土底板中线位置深度约四厘米的水平面上,将水管和底板的距离底板的距离设置为八十厘米,且循环水管和底板必须接触到混凝土的钢筋,利用钢筋具有的传热性能,将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减小;最后,在进行混凝土配制时,尽可能地加入膨胀剂和减水剂,避免混凝土内部温度的急剧上升,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达到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的目的[3]。

4.结语

综上所述,要对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进行控制,在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和输送时,应避免泵送管线的堵塞,且搅拌的运转速度应保持低速匀速转动,以确保混凝土的连续性浇筑;在振捣时,应注意快插慢拔,控制好每一次振捣的延长时间;同时,应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控制好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避免混凝土出现开裂的现象,保证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彦斌.高层建筑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探析.[J]建筑.2015(03)

[2]黎朝荔.大体积筏板基础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4)

筏板基础篇7

关键词:高层建筑;筏板基础;大体积

中图分类号: TU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湖南某工程,基础底板长236m,宽85.8m,该基础属于梁板式筏基。筏板厚500mm,混凝土总量约为13000m3,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底板设置纵向后浇带5条,横向后浇带1条,后浇带将底板划分为12个小块,每块底板的混凝土量为1000~1330m3,后浇带属于温度后浇带。筏板(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抗渗等级为0.8MPa。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2.1施工段划分

根据工程的筏板式基础长宽度、厚度,以及是否设计有后浇带等情况,合理划分施工段。一般情况,筏板式基础根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定的施工流水段、筏板式基础厚度以及后浇带位置等划分。具体见图1所示。每一段应尽量一次浇筑成型,中间不得另行划分施工段。对于存在后浇带或基础边缘处无挡墙的基础,为确保后浇带或基础边缘筏板混凝土的密实性,在每段混凝土浇筑之前,在其边缘安装双层钢板网(一疏一密),并做可靠支撑。

图1施工流水段划分平面示意图

2.2施工机械选择

施工机械选择合理与否对基础混凝土浇筑质量及浇筑速度起决定性作用。对于使用预拌混凝土的工程,混凝土输送泵的数量应以60~80m3/(h•台)标准为依据进行布置,并应综合机械台班等经济效益。当基础厚度较薄(

另外,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施工现场应根据该地供电情况,配备一定数量的发电机,作为应急供电设备。

2.3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浇筑时总体上要分层、分块、分带浇筑,首先分层:筏板分层位置设在翻梁上。内翻梁施工缝设在筏板表面处,外周边翻梁施工缝设在距筏板上表面200mm处。分层处均按施工缝要求处理,外周边施工缝需加设止水钢板。其次分块:按施工图设置的“一纵、五横”后浇带,将整个筏板分割成12块,即12个流水施工段。最后分带:在每个流水施工段内再分浇筑带,浇筑带宽按小于3m设置。斜面分层浇筑厚度不大于500mm。加强“二次振捣”,确保新旧带、新旧斜面分层的接茬处不出现冷缝。

(1)布料顺序:混凝土布料应由远而近分层分带进行;

(2)浇注带宽度计算:计划用两台输送泵:泵送能力30m3/(台•h);最长浇注带按50m计;板厚:500mm;混凝土初凝时间:2h34min;则混凝土的最大浇注带宽度为:(2×30×2.5)/(50×0.5)=6m。考虑施工时正值夏季,气温较高,为确保新旧带接茬处不出现冷缝,浇注带宽度计划为3m,则混凝土的接茬时间为1h17min,远低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能满足要求。

(3)浇筑混凝土时,采用拖式泵和汽车泵相结合的方法布料,拖式泵采用布料机(臂长15m)布料。布料时应在3m浇注带范围内移动布料,按1∶6~1∶10坡度斜面分层浇筑。为防止混凝土流淌过远,在浇注带处用密插短钢管的方法对混凝土封堵,但钢管必须在45min内拔出。如图2所示。

图2 底板混凝土临时挡堵及振捣棒设置图

(4)混凝土的振捣:沿浇注斜面布置3排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时,振动棒移动间距为400mm左右,振捣时间为15s,要快插慢拔,且防止过振。在混凝土终凝前(约第一次振捣后隔20~30min),应进行第二次复振。如图2所示。

(5)排除泌水:混凝土分层浇筑时,上下层施工的间隔时间较长,经过振捣后混凝土的泌水和浮浆顺着混凝土坡面流到坑底。这部分泌水在混凝土浇筑完后流向未浇注的防水保护层上,应及时清理。

(6)“二次抹压”: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二次抹压”(用木抹子边洒水边搓压),消除混凝土早期干缩裂缝。

(7)留置施工缝:一旦因交通堵塞、停水、停电或机械等原因出现较长时间停顿,则应及时留置应急施工缝(利用已进场的混凝土留置较规整的接茬);恢复浇筑前,该处必须按施工缝的规定进行处理后,方可开始浇筑。混凝土浇筑中,应保证混凝土的供应。特别是水泥和粉煤灰的储备必须分别达到200t,且根据每次浇注量水泥要及时补充。要求搅拌站用2个罐储备水泥,用1个罐储备粉煤灰。

(8)突发故障应急措施:一旦因交通堵塞、停水、停电或机械等原因出现短时停顿,应将已进场的混凝土摊薄浇筑,维持浇筑面的混凝土新鲜,等到后续混凝土接续浇筑。

2.4混凝土测温

混凝土测温采用小型电子测温仪测定,浇筑混凝土时事先在每个预定测温点上、中、下布置热敏电阻测温探头,并留出线头,编号记录、测温点布置,如图3所示。

图3 测温点探头布置示意图

测温要求测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测大气温度、混凝土表面温度、中部温度及下部温度,测温时间不少于30d,每天分别在2∶00、8∶00、14∶00、20∶00进行测温。

2.5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养护温度:应控制在两个25℃范围内。混凝土终凝后,根据测温记录,及时掌握温差变化。当混凝土表面和中心温度差≥25℃时,或混凝土的表面与环境温度差≥25℃时,均应及时采取调整保温的办法保温养护。

混凝土养护湿度:宜采用满蓄水养护。在混凝土上表面的四周及临浇筑方向的尚未终凝混凝土与已终凝混凝土分界处铺压一行机砖,用混凝土表面的浆体勾缝,注满水(水层厚度约50mm)养护。蓄水养护期不少于7d,然后采用洒水继续养护不少于7d。对翻梁部位采取麻袋片覆盖,经常浇水,保持湿润的方法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3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最易产生温度裂缝和干缩裂缝,裂缝的产生对强度及防水造成负面影响。裂缝产生的原因有:原材料、配合比、振捣、养护及温控等多项因素。为了控制裂缝的出现,着重从控制升温、延缓温降速度,减小混凝土收缩,提高混凝土极限拉伸,改善约束程度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技术保证措施。

3.1控制内约束温度裂缝的措施

(1)采用超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大幅度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是最直接简便的途径;

(2)掺加高效缓凝减水剂,减小收缩应力;高效缓凝减水剂可降低混凝土水灰比,减缓水泥硬化速度,从而使水化热分散释放,避免过于集中,达到控制温度升高的目的;

(3)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表面与外界温差,防止混凝土表面急剧冷却,加强混凝土养护,严格控制混凝土升温速度,使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小于25°C。混凝土终凝后采用表面满蓄水保温养护。

3.2控制外约束温度裂缝的措施

(1)增设板底滑动层(一道3mm厚SBS),减小板底阻尼(抗滑摩阻约束力),以消除基层约束和嵌固作用;

筏板基础篇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型建筑体的数量不断上升,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温度裂缝控制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文章结合工程实例,根据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特点,针对筏板基础裂缝控制措施进行深入的探讨。为相类似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筏板基础;混凝土裂缝;施工工艺;裂缝控制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and urban construction of the fast development, the number of large algorithm ris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of concrete structure temperature crack control also beca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erefore,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of concrete struc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ube raft foundation for crack control measures are thoroughly discussed. Simila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Keywords: raft foundation; Concrete crack;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rack control

城市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促使我国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上升,筏板基础作为建筑工程中最底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整体工程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裂缝问题是筏板基础质量中常见的现象,造成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针对筏板基础裂缝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有效的控制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对整体建筑的功能发挥和施工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1工程概况

某工程建筑总面积10746.36㎡,基础形式为1.5m厚筏板基础,基底标高为-7.25m。筏板基础展开最大长度59.900m,最大宽度23.300m,厚1.500m,混凝土强度等级C40、外墙为C45,S6抗渗混凝土。养护方法则是水平面采用蓄水养护;立面采用塑料薄膜及毡布洒水保湿养护。

2混凝土工程特点及难点

1)混凝土浇筑后须加强薄弱部位的养护防止出现网状、纵向裂缝。瑐瑣轴~瑐瑩轴附加应力集中部分,已不能按正常的热工计算计算裂缝,在该部分设加强带防止裂缝。加强带做法:设附加抗裂筋;增大膨胀剂的掺量。

2)混凝土需昼夜连续施工,不留设施工缝一次浇筑完成。

3)钢筋:筏板基础钢筋为双层双向间距为HRB400Ф25@200mm。基础梁为暗梁,截面为400mm×1500mm,梁钢筋定位采取措施须加固,筏板基础钢筋上、下层网片之间须用HRB400Ф25钢筋马凳间距1500mm梅花式布置并在南北方向贯通设置架立钢筋,确保钢筋网片之间尺寸准确。

4)模板:由于基础大放脚坡度较大,最大达到65°,施工中模板加固难度大。5)气候条件:目前气温较高,最高达32℃,不利于混凝土的施工。

3施工准备工作

筏板基础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比较高,施工中主要是防止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差产生温度应力裂缝。从材料选择、技术措施等有关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筏板基础混凝土连续施工创造条件,做好测温与养护工作,确保筏板基础混凝土质量符合要求。

4混凝土配合比要求

对商品混凝土厂家混凝土采用的主要材料要求如下:

1)水泥。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等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

2)骨料。a.粗骨料。碎石应采取连续级配或合理的掺配比例。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采用泵送混凝土,应符合《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超过5%,含泥量不应超过1%。b.细骨料。砂采用中砂,含泥量应小于3%,细度模数以2.6~2.8为宜。c.掺合料。为了满足和易性、减小水泥用量和减缓水泥早期水化热发热量的要求,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干细灰和超细矿渣粉。d.外加剂。为了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便于泵送,掺加适量的MNC-P高效泵送剂。为了降低凝结速度增加缓凝剂,凝结时间控制在10h或更长。

3)混凝土配合比。a.商品混凝土要求混凝土厂家根据现场提出的技术要求,提前做好混凝土试配。b.根据设计要求和使用的材料,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技术要求提高试配确定配合比。c.尽量利用混凝土60d的后期强度,满足减少水泥用量的要求。必须满足施工荷载的要求。d.混凝土UEA采用第四代UEA-Ⅳ混凝土膨胀剂(简称UEA-Ⅳ),瑐瑣轴~瑐瑩轴处为筏板基础最薄弱部位,该部分混凝土UEA-Ⅳ的掺量应比其他部位加大2%。e.用一部分粉煤灰或矿渣微粉代替水泥,减少水化热,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f.混凝土坍落度不能太大,控制在(140±30)mm。g.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控制在28℃左右。h.混凝土配合比如表1所示。

表1 混凝土配合比

5温度指标要求

1)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升温值不宜大于50℃。2)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里表温差(不含混凝土收缩的当量温度)不宜大于25℃。3)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4)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5)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大于30℃。

6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流程如下:泵车就位试运转搅拌站供货核实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运输单检查混凝土质量、坍落度输送与混凝土同配合比水泥砂浆输送管内壁输送混凝土分层浇筑振捣抹面排除浮浆、泌水二次收面蓄水(砌筑挡水墙)测温成品保护。

7混凝土浇筑要点

筏板基础混凝土浇筑采用推移式连续浇筑施工的方法。自中间瑐瑧轴开始自北向南分层推进浇筑一次浇筑到顶,两台泵自瑐瑧轴开始沿瑐瑧轴按南北方向分别向西、向东同时整体推移浇筑。因现阶段气温较高,最高气温按33℃~35℃考虑,混凝土开始浇筑时间选在晚上气温较低时完成瑐瑣轴~瑐瑩轴薄弱部分的混凝土浇筑,以利于薄弱部位中部混凝土水化热的散失。

1)每层混凝土的浇筑厚度不超过30cm~40c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一层混凝土内约5cm,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同时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层间最长的间歇时间不应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2)因天气炎热,混凝土入模温度宜控制在30℃以下。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保湿保温养护。

3)为防止混凝土发生离析,汽车泵出混凝土泵管口距离浇筑面的高度不超过2m。

4)振捣:采用机械二次振捣工艺,每点振捣时间不少于20s~30s。

筏板基础篇9

关键词:筏板基础 大体积混凝土 温度控制

引言

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美国混凝土协会定义为:在浇筑积混凝土时,必须要采取措施解决水化热及引起的体积变形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混凝土的开裂,称为大体积混凝土。日本建筑学会定义为:结构断面最小尺寸在80cm以上,同时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称之为大体积混凝土。我国对大体积混凝土的一般定义为:以规定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等于或大于1m³,或因为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而导致裂隙的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综合看来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前提。

1工程概况

本工程是一座集宾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建筑,地下二层地上十六层,总建筑面积一万二千余平方米,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本工程地下室为停车场、配电室及备用发电机室,一层至六层主要为娱乐、餐饮用房,七层起为宾馆。地下室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筏板基础,筏板基础厚度为1600mm,采用C35防渗混凝土,整个筏板基础的混凝土量约为3600m³。混凝土浇铸在10月下旬。对现场混凝土温度控制技术要求为: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的差值、混凝土表面和环境温度差值均不应超过25℃,混凝土内部最大热温升值不应超过50℃。

2原材料选择及降温

2.1水泥

水泥导致混凝土升温的热源,是水泥在水化反应中所产生的热量,那么选择低热品种的水泥是控制混凝土温度的有效方法,本工程采用低水化热的矿碴水泥,强度等级为42.5。由于矿碴水泥熟料含量较少,且混合材料中的活性氧化硅、活性氧化钙与氢氧化钙、石膏的化合作用在常温情况下进行缓慢,虽然早期强度较低,但在硬化后期由于经过化学反应生成的水泥凝胶不断扩展,使水泥石强度不断增长,最后却能超过同标号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故可利用其后期强度。

2.2骨料级配

碎石直径5-25mm,含泥量不大于1%,具有较好的和易性且抗压强度较高;砂粒平均直径大于0.5mm,含泥量不大于5%,因中、粗砂拌制的混凝土比采用细砂拌制的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8%左右。选用直径较大适中、级配良好的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可以减少水泥、水的用量,从而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并可减少混凝土收缩。

2.3水

搅拌混凝土用水采用可饮用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自来水,搅拌站有两个15m×10m×3m蓄水池,采用蓄水池蓄水加冰块循环,降低自来水温度,搅拌混凝土用水,水温控制在12℃度左右,使搅拌后的混凝土温度得已降低。

2.4外掺料

掺加一定数量的I级粉煤灰作为掺合料。粉煤灰颗粒呈球状具有滚珠效应,在混凝土中加强粉沫效应,可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混凝土的收缩;不但能替代部分水泥,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还能起到作用,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可泵性、抗裂性,并提高混凝土的后期强度。

2.5外加剂

掺加高效减水剂。高效减水剂能够在保证其它成分用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用水,降低水灰比,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级及限拉伸强度,增加其抗裂防渗性能。同时也能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混凝土的温生值及自身收缩时大体积混凝土的拉应力。掺加一定数量膨胀剂,因掺加一定数量膨胀剂后,可使整个筏板基础的混凝土处微膨胀状,较少自身的收缩,预防了裂缝的出现,因产生裂缝后,地下水渗入将对钢筋产生锈蚀作用,会降低工程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

3混凝土的配比

本工程采商品混凝土,因此要求混凝土公司根据国家规范、工程技术要求,及时做好混凝土试配实验,并将试配实验结果报质检部门和建设单位,另提前做好本工程所需混凝土的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4混凝土浇铸

4.1为保证混凝土一次顺利浇铸完成,浇铸时间选在晚八点至第二天凌晨七点结束,错开交通高峰,缩短混凝土运输时间;现场用混凝土运输车12辆、混凝土输送泵车四辆同时工作,保证混凝土浇铸连续不间断。

4.2混凝土浇筑先从中间然后向四侧边缘推进,浇筑采用分区定点、斜面分层布料施工,即“一个坡度、分层浇筑、循序渐进、一次到顶”,混凝土每层浇筑厚度不大于500mm,分层浇筑时其间隔时间尽量缩短,必须在前层混凝土初凝前将后层混凝土浇筑完毕,直到浇铸到顶面标高为止。因分层浇铸便于浇筑时的混凝土散温,分区浇铸便于对浇铸完部位的混凝土表面进行覆盖来保湿、保温,同时可解决频繁移动泵管的间题。

4.3二次振捣采用平板振动器振捣,增强混凝土的密实度,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浇筑后混凝土表面要刮平抹压,混凝土初凝后在表面进行二次抹压并覆盖两层潮湿草袋,既能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又能消除混凝土表面失水干缩、塑化收缩产生的表面裂缝。

5混凝土测温及保温、保湿养护

5.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必须对其内部、表面及外部环境进行测温,对混凝土进行分点、分层布点测温,测温点合理布置全面反映混凝土各部位的温度情况。本工程根据测温结果,严格控制混凝土内部、表面的温差,及混凝土表面与环境的温差,发现温差异常现场及时采取措施来进行保温,使混凝土的的各项温差值控制在规范和技术要求范围内。混凝土浇筑时及浇筑完3天内每小时测温1次,3天后每2小时测温1次,共测温7天,另外每天同时记录环境的温度。

5.2大体积混凝土浇铸后除严格的测温和温控外,养护也是保证混凝土质量控制十分关键的工序。混凝土浇铸二次抹压后在表面及时覆盖两层潮湿草袋,待筏板基础混凝土全部浇铸完3小时后,在混凝土表面蓄水养保,蓄水深20mm,然后在混凝土表面全部覆盖上一层塑料泡膜,塑料泡膜上再覆盖三层草袋进行保湿、保温养护。避免混凝土的暴露时间及时蓄水保湿养护,防止混凝土水分的散失,混凝土表面蓄水后,使混凝土充分水化,提高其抗拉强度,避免过早出现体积收缩,使收缩出现时混凝土已基本具有一定抗拉强度。保温养护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这样能够控制混凝土的内表温差,延长散热时间,使散热相对均匀稳定散发,防止出现温度裂缝及表面裂缝。同时特别是对掺加膨胀剂的混凝土进行蓄水养护能促使膨胀剂充分发挥膨胀作用,蓄水养护不少于16天。

筏板基础篇10

【关键词】建筑;筏板;混凝土;裂缝;处理

建筑工程大量使用了筏板基础,筏板基础混凝土产生裂缝,本文从筏板基础的表面裂缝和收缩裂缝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筏板基础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为今后工程实践起到简单的导引作用。

一、筏板基础混凝土温度裂缝机理分析

(一)水泥水化放热产生的温度收缩

水泥水化放热是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水泥水化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物的断面一般较厚,热量聚集在结构物内部不易散热,混凝土会因受热而产生较大的体积膨胀。在此后的降温阶段,混凝土体积会因自身温度不断降低而逐渐收缩。此时,筏板受到地基或其他结构物件的约束,这样就会在混凝土筏板内部产生很大的温度收缩应力。一旦混凝土筏板中的温度收缩应力超过了混凝土当时龄期的拉应力强度,就会在混凝土中产生贯串整个截面的裂缝,使结构的抗渗性、整体性、耐久性等性能严重降低,带来严重后果。另外,筏板基础混凝土还会因为内部散热慢而温度较高,表面部分散热快而温度低,使混凝土内部与表面之间收缩值相差过大,产生过大的表面拉应力,从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二)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

外界气温愈高,混凝土的浇注温度也愈高,而外界温度下降,又增加了混凝土的降温幅度,特别是气温骤降,会大大增加外层混凝土与内部混凝土的温度梯度,这对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是极为不利的。

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是水化热的绝热温度,浇注温度和结构物的散热降温导致各种温度的叠加,而温度应力则是由温差所引起的温度变形造成的。温差越大,温度应力也越大。同时,在高温条件下,大体积混凝土不易散热,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合理的温度控制措施,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内外约束条件

约束条件一般可概括为两类:即外约束和内约束。外约束是指结构物的边界条件,一般指支座或其他外界因素对结构物变形的约束。内约束是指较大断面的结构,由于内部非均匀的温度及收缩分布,各质点变形不均匀而产生的相互约束。具有大断面的结构,其结构因断面尺寸较大,其变形还可能受到其他物体的宏观约束。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建筑工程筏板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以温度收缩产生的裂缝为常见,危害也最大。在筏板混凝土施工中,既要防止混凝土的表面裂缝,又要防止混凝土的收缩裂缝。所以,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下方面的力学分析中得出控制预防的方法。

二、筏板基础混凝土表面裂缝控制的力学分析

混凝土浇筑初期,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使筏板混凝土的温度上升很快。但由于混凝土表面散热条件较好,热量可向大气中散发,所以其表面温度上升较少;而其内部由于散热条件较差,热量散发少,这样其内部温度上升较多。内外部由此形成了温度梯度,结果在筏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面层上产生拉应力,当该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在筏板混凝土的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产生裂缝的温度应力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升温阶段,由混凝土中心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产生的相对变形受到约束引起的温度应力;降温阶段,由混凝土内部从高温降至环境温度时产生收缩变形受到外约束而引起的温度应力。所以,我们控制筏板混凝土裂缝的一项关键因素是将筏板混凝土表面温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其由于此原因产生的温度应力小于同龄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根据现阶段的工程实践及理论研究,我国《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把温差限值确定为25℃。

三、筏板基础混凝土收缩裂缝控制的力学分析

筏板基础混凝土收缩裂缝产生在混凝土的降温阶段,即当混凝土降温时,由于逐渐散热而产生收缩,再加上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内部拌和的水化和蒸发,以及胶质体的胶凝作用,促使混凝土硬化时收缩。这两种收缩由于受到基底或结构本身的约束,会产生很大的收缩应力(拉应力),如果产生的收缩应力超过当时龄期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中产生收缩裂缝,它会贯穿全断面,成为结构性裂缝,给住宅工程带来严重危害。

建筑工程筏板基础的厚度(高度)远远小于其他两个方向的尺寸。当底板厚度与长度之比小于或等于0.2时,底板在温度收缩变形变化作用下,离开端部区域,靠近中部全截面受力较均匀。所以对于这种原因引起的裂缝,我们在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得出了一些经验公式控制温度收缩应力,把温度收缩应力控制在小于龄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具体的各经验公式要根据具体的工程尺度,混凝土龄期来定,各种文献针对这一结果进行了一些阐述,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结论

在建筑工程筏板基础混凝土施工中,温度与温度应力的发展规律对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温度应力的计算要充分考虑施工条件、环境温度、混凝土弹性模量、徐变、干缩及应力松弛的影响。 影响筏板基础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因素很多,其中混凝土的配合比、浇注环境及边界散热条件是主要因素,所以基于前文分析论证,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控制温度裂缝。

(一)改进混凝土配合比,在混凝土中掺入混合材料(如减水剂和粉煤灰等),降低水泥水化热,减少单位体积水泥用量。

(二)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的膨胀剂,利用混凝土的补偿收缩原理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这种已“抗”为主,“抗”与“放”相结合的方法能较好的解决筏板基础混凝土的裂缝控制问题。

(三)降低混凝土的浇注温度,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最高温度,从而可减少基础温度和内外温差。控制浇注温度应尽量避免在高温季节施工或采用与骨料预冷等办法降低入模温度。

(四)改善边界散热条件和约束条件,采取保温保湿的养护措施,不使表面混凝土散热太快,使混凝土表面保持较高的温度,降低混凝土的内外温差。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混凝土筏板基础裂缝主要是前述两方面的原因,我们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严格按规范规程以及分析总结的方法做,就一定能将这种问题消除,从而使我们的工程质量得到保证,使我们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