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设施十篇

时间:2023-03-19 12:26:13

配套设施篇1

第一条为规范城市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及零星住宅(以下统称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依法维护业主和开发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管理。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是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进行配套建设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行政管理、市政公用、商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接收单位是指居住小区所在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第五条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按属性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

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建设成本宜列入居住小区开发建设成本或由政府投资的公共服务设施。

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以营利或提供公益性专业化服务为目的,宜进行市场化运作或专业化运营的公共服务设施。

第六条发展改革、财政、教育、公安、民政、国土资源、城乡建设、规划、文化、卫生、贸易、住房保障房产管理等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管理工作。

第七条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省地的原则,使用性质相近或功能可兼容的公共服务设施应综合设置。

第八条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与住宅建设项目同步规划设计,同步配套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九条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确定。

第十条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性质、建筑规模、用地面积、用地位置等应按照土地出让经济技术指标,由开发建设单位做出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十一条幼儿园、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警务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用房,由开发建设单位统一代建。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招拍挂公告时,应明确告知竞买人在竞得土地进行规划建设时必须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配建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并在成交确认书中予以确认。

第十二条分期建设的居住小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查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方案以及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对每期工程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名称、功能、位置、指标等进行核定。

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安排在首期建设。

第十三条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工程达到下列要求后,开发建设单位方可申请居住小区建设工程竣工综合验收:

(一)按照规划建设方案完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且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二)具备投入使用条件,已经明确产权、管理权,并且以书面形式明确管理责任。

第十四条开发建设单位应将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计划在销售场所予以公示,公示内容包括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建设地点、建设时序、交付时间、产权归属,并书面告知购房人。开发建设单位在进行居住小区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时,应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计划作为招投标书的内容告知投标人。

第十五条房屋登记机构应当在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房屋所有权证上注明其规划设计用途。依法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的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等,由房屋登记机构在房屋登记簿上予以记载,不颁发房屋权属证书。

第三章权属界定

第十六条下列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后,由开发建设单位按城建管理范围,移交给规定的接收单位,产权归接收单位所有:

(一)幼儿园;

(二)社区卫生服务站;

(三)社区居委会用房;

(四)社区服务中心;

(五)警务室;

(六)垃圾分类投放站;

(七)法律、法规规定归政府所有的其他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七条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由相关公共服务机构使用和维护,产权单位应与使用单位签订《委托管理协议书》,明确权利和义务。

第十八条下列设施应列入开发建设成本,建成移交后产权归全体业主共有:

(一)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绿地或者其他地面建设的汽车停车位;

(二)居住小区内的道路,但属于城市市政道路的除外;

(三)居住小区内的绿地,但属于城市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

(四)物业服务用房;

(五)公共厕所(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归政府所有);

(六)根据规划配建的,仅供居住小区内业主使用的户外健身运动场所;

(七)物业管理区域内封闭运行的集中式太阳能热水、中水处理、直饮水、地源热泵等成本由全体业主分摊的设施设备,但由其他投资人投资建设的除外。

鼓励开发建设单位统一配建小区标识牌、路标指示牌等便民服务设施。

第十九条农贸市场、超市、商店等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由开发建设单位投资统一建设,其产权归开发建设单位或者买受人所有,但交付使用后应当纳入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按照规划要求在住宅小区内配套建设的会所的归属,应当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约定。约定属于建设单位所有的,建设单位应当提权归其所有的证明文件,并优先为业主提供服务。

第二十条物业管理区域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库(包括专用车库和共用车库内的车位)的归属,由开发建设单位与物业买受人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约定属于开发建设单位所有或者相关业主共有。约定属于开发建设单位所有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提权归其所有的证明文件,并可以附赠、出售或者出租给业主。

第四章交付

第二十一条开发建设单位应在居住小区工程综合验收备案之日起90日内,书面通知接收单位接收非营利性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接收单位应在接到书面移交通知之日起30日内书面反馈移交意见,明确移交时间、方式等。

第二十二条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按规划设计要求建设,达到基本使用要求后移交。接收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增加额外的接收条件。

开发建设单位应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土地资料、工程报建、建筑施工图纸验收等有关文件移交接收单位,并将移交资料清单作为移交协议附件。

第二十三条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的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接收单位向房屋登记机构提出登记申请后,房屋登记机构直接将上述房屋登记在接收单位名下。

房屋交付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由接收单位承担。

第二十四条产权归属接收单位所有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土地可单独划宗的,单宗确权;不能单独划宗的,按照公用宗确权。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产权归属接收单位所有的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其使用功能,不得擅自转让或变相转让给其他单位使用。

第二十六条未按本规定完成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各职能部门不予进行小区竣工验收;擅自变更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性质的,由相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第二十七条各职能部门有关人员不按本规定履行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职责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纠正,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配套设施篇2

一是旅游配套规划衔接还有待完善。旅游产业涉及“行、吃、住、游、购、娱”等要素,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目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对这些元素的协调与衔接还不够完善;二是旅游配套整合力度还不够大。“住、食、购、娱”等旅游要素基本处于零星、分散的发展状态,缺乏有效的整合,综合效益还不明显;三是旅游配套品牌形象还不突出。营销中较多强调“游”的宣传,对旅游延伸产品包装宣传还不够,未能真正打造出配套拳头产品;四是旅游配套链条还有待健全。目前全市旅游休闲度假娱乐配套设施的功能要素还不够健全,游客停留时间较短,人均消费水平偏低。

为此,必须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进一步加大对旅游配套的开发建设力度,丰富旅游配套内容,增强旅游吸引力,促进我市由观光旅游目的地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复合型旅游目的地的转型。

一、要加强领导

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是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推进最适宜旅游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内重要的观光、休闲、度假、会议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市旅游业本身优化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工作的领导,市成立以市政府分管旅游工作的领导为组长,市府办、市旅游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市政管理局、市交通局、市公路局以及各县(市、区)主管旅游工作的领导为成员的市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亦要成立相应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要理清思路

观光与休闲度假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建设,要求整合全社会的资源,突破旅游业单一性、观光型的发展模式,向复合性、动力型大产业跃升。具体而言,就是全面推进城市配套建设,突出城市配套发展综合目标,发挥城市配套综合优势,完善城市旅游要素功能,实现旅游城市“行、吃、住、游、购、娱”的全面发展。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依据,以《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先导,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为主线,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资源整合,扩大招商引资,推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潮,拓宽旅游产业发展空间。

三、要明确目标

一是培育配套亮点。重点推进优势突出、特色明显、效益集中的配套设施建设,打造肇庆“配套设施精品”,使之成为千里旅游走廊的重要旅游吸引物;二是完善配套链条。推进千里旅游走廊沿线“行、吃、住、游、购、娱”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旅游环境,尤其要加强肇庆中心城区和德庆与怀集两个次中心区的功能要素配套;三是提升配套品牌。全面整合旅游配套资源,提升千里旅游走廊的旅游配套品牌形象,促进旅游业增长模式的转变,进一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四、要抓住重点

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空间跨度大,涵盖了旅游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主要方面,要按照统筹规划、立足实际、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分级实施的原则,选准突破点,全面推进配套设施建设。

近期要“立足一个中心”、“强化两条主线”、“取得三个突破”,促进千里旅游走廊“行、吃、住、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逐步完善。“立足一个中心”,就是要大力发展我市中心城区的旅游商品业与旅游文化娱乐业,增加高档饭店或主题饭店,满足高端市场的需求,提高旅游软性消费,把我市中心城区建设成观光、休闲、度假、会议等旅游功能突出的城市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两条主线”,就是要着力打造“广肇梧”、“广四怀”两条黄金旅游热线,加强交通配套建设,开发度假、健身、生态特色旅游产品,完善人性化旅游服务系统,扩大旅游产品向上下游延伸,进一步强化旅游的引导、疏通和留驻消费功能;“取得三个突破”,就是要在风情特色街区、家庭休闲旅舍和文化娱乐建设方面取得阶段性突破。以上规模、高档次、有特色为原则,建设若干旅游购物街区、特色美食街区、休闲酒吧街区、文化娱乐热点及家庭休闲旅舍、农家乐项目等,丰富旅游内容。

五、要明确职责

各级政府以及旅游、交通、公路、建设、规划、市政、文化、财政等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规划和部署,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抓好落实。各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确保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按时按质完成。

配套设施篇3

2013年,各省市陆续出台收取新建小区供电设施费用的标准文件,但收取费用的目的和意义却不被开发商、甚至是居民所理解,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笔者根据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结合目前实际状况,就收取费用最后的受益方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

小区 配套费 收取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为规范居民用电管理,大面积进行 “一户一表”改造,以实现“供电、抄表、收费、服务”四到户,更好的为广大居民客户做好供电服务,提升优质服务水平。这几年,随着对直管直供用户供电服务的提升,一些居民小区在业主委员会的主导下,积极与小区物业协商,对小区供电设施无偿向供电部门移交,以实现直管直供。2013年起,为避免小区供电设施移交后出现的问题,在国家电网公司的提议下,各省市相继出台小区配套电力设施收费标准,以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收费、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提升供电服务水平。

1.小区供电设施现状

居民小区供电配套设施一般由开发商按照住宅配套设施一并建成,并计入开发成本,建成后由开发商自行进行管理维护或移交小区物业管理维护。由于各阶段政策的影响,目前居民小区供电供电设施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由原单位开发建设的家属居民小区。由于房改政策的执行,基本上已移交物业公司进行管理,有些较为分散的家属楼受原单位变更或效益影响甚至成为了“弃管户”。这些小区普遍存在供电设施老旧、供电负荷受限、供电设施原始设计和施工资料缺失等问题。

二是由开发商修建的居民住宅小区。这类小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建设年限较长的小区,基本情况类似于由单位开发建设的小区;另一种是近年来新建的居民小区,此类小区由于近年来供电部门加大了对小区建设初期供电设施建设的报装审查力度,相对情况较好,但存在供电主设备备用容量预留过小甚至没有预留的情况。

三是由于小区供电设备管理人员专业限制和后续投资影响,小区供电设备普遍存在满负荷甚至过负荷运行、三相负荷不平衡、损耗过大等问题。另,一些小区物业拿“电”说事,用断电的手段催缴物业费、水暖费等,给供电企业社会形象带来损害。

2.小区供电设施移交对供电部门的影响

“一户一表”改造,是小区供电设施移交的前提,只有完成户表改造,才能实现供电服务“四到户”的目标。但由于居民小区的情况差异很大,加上居民供电安全知识的缺失,导致在小区供电设施移交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其主要集中下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老旧小区受条件限制,制约“户表”改造的实施。一方面,由于原敷设标准不满足户表改造的要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尤其对于用户进户线部分的投入需住户自行投入;另一方面是小区设备的维修与改造费用大,且原始施工资料缺失,造成改造困难。

二是主设备维修、维护或改造投入资金大,项目实施困难。按照供电设施移交原则,由业主方进行改造符合要求并经供电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移交,但由于投入资金大,开发商或物业不愿再次进行大量资金的投入,使得小区移交困难。若供电部门盲目接受,则改造投资立项和费用落实困难。

三是由于小区负荷的重新核定,引起供电方式改变。由于小区报装时容量偏小,且大部分主设备已处于满负荷运转情况,不符合经济运行要求,在对小区负荷重新核定后,将可能引起供电方式的改变,甚至引起主网架机构的改造。对老城区来说,由于供电线路架设年代久,普遍存在线径过小、负荷偏重的情况,由于负荷的重新规划,势必引起配电主网架的改造。

4.供电设施配套费用收取的目的和意义

新建居民小区供电设施配套费用的收取,旨在规范小区电力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以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居民生活用电的安全、可靠。同时是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谋福的德政工程,也是供电企业为更好的发挥其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使得城市电网规划与居民小区建设得以配套进行,避免了电网规划与小区规划的脱节。由于小区配套设施费的实施主体是地方供电部门,迫使地方供电部门及早介入各小区的建设,改变了以用户报装容量进行电网规划的被动方式,且能够按照小区远期规划及时对城市配电网规划的修改,并能及早进行项目储备,使得小区负荷能够及时接入。

二是避免了因一户一表改造给居民造成的资金浪费。由于新建小区一步实现了“四到户”,迫使供电部门及早掌握居民楼配电工程情况,并提出修改建议,使得新建住宅符合“一户一表”直供到户的要求,且能使计量表进行集中管控,降低后期运营费用,也避免了因户表改造给居民造成的资金浪费。

三是供电设备能够一次性建设完毕,避免了后期建设费用,同时能够按照实际负荷情况对备用容量进行预留,使得供电主设备处于经济运行工况,达到节能的目的。

5.小区供电配套设施费用的收取利于谁

小区配套设施费用的收取,使得小区配套供电设施的管理主体发生了变化,也是小区供电设施的管理规范化、专业化,其真真收益者既不是供电部门,也不是开发商,而是广大居民住户。

4.1对开发商或小区物业来说

小区供电设施配套费用本身已包含在小区开发建设费用之中,只是实施主体发生变化,且由供电部门组织实施,使得设备选型、施工质量等方面更加有保障。而小区配套费用的收取标准,均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由省发改委进行制定,符合当地实际,不存在增加成本费用的情况。由于由供电部门负责建设,其资产已自动移交供电部门,无减少了开发商或小区物业后期的运行维护费用和设备的改造费用。

5.2对供电部门来说

由于是新建小区供电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单位,从表面上看没有投资却增加了固定资产,好像是收益者,但事部室这样,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固定资产增加,使得运行维护费用增加。

二是无论是小区移交还是新建小区配套建设,并不能给供电部门增加额外的效益,而是增加运营成本。就拿小区移交来说,未直供直管时供电部门只抄一块总表,直接由小区物业负责电费的收缴,而直供直管后将对所有居民的分户表计进行抄核收,工作量增加。虽在电价方面,执行小区合表前后有约1分的差价,但小区居民用电有限,所增加的利润远不足以弥补移交后投入运营成本支出。

三是随社会发展,居民用电设备增加引起主设备容量增加的成本。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对于供电部门来说,无论是小区移交还是新建小区供电配套设施费用的收取,都是为了履行电力部门的社会责任,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服务。

5.3对居民用户来说

有人说,新建小区供电配套费用的收取,将造成房价的上涨。其实,无论是否收取供电设施配套费用,其投资都是分摊到每个小区住户的,除非开发商重复计算供电设施的投入费用,才能成为房价上涨的一个原因。无论从短期利益还是长期利益分析,其实小区供电设施配套费用的收取,最大收益者是居民用户。

一是从给执行电价政策上分析,居民受益。以甘肃省2013年执行电价看,直管直供用户居民电价为0.51元/度,通过小区物业管理的居民电价为0.55元/度(部分为0.56元/度)。小区供电设施配套费收取后,新建小区直接成为供电部门的直管直供用户,执行0.51元/度的电价。单从这方面看,居民用户是直接收益者。

二是从供电服务看,居民受益。这些年,供电部门服务应急响应越来越完善,供电服务质量随着城市供电网架的不断完善,日益提升,“十分钟缴费圈”的建立,极大的方便了各用户电费的收缴。实现直管直供后,也避免了物业部门“拿电”来催缴水暖费、物业费等的烦恼。由于由专业人员的服务,使得小区供电设施的安全、稳定程度得以提高,居民的供电质量和可靠性也得到提升。

三是避免因用电设备增加,主设备容量不足引起更换设备二次费用的收缴。按产权界限划分,如属于小区物业管理,则由于用电负荷增加引起主设备增容的费用将由物业负责处理,而小区供电设施本身是小区居民用户的共有资产,更换费用将不可避免的向各居民用户分摊。实现直管直供后,资产属供电部门,小区居民将不承担这些方面的任何费用。

从以上分析,收取小区供电设施配套费,最大的收益者是居民用户,故把收取供电设施配套费称之为德政工程。

结束语

征收小区供电配套设施费,避免了因小区供电设施不符合移交条件而发生不必要的重复性投资,做到了居民小区建设和供电的无缝衔接,也是城市规划和城市供电工程规划得到了融合,同时使得居民得到了真真的实惠,是一项惠民的德政工程。

为使小区供电配套设施费用收取合理,开支有序,各省根据自身条件,出台了相关收费标准。同时,国家电网公司也于2013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建住宅供电工程配套费管理的通知》,各省市供电部门,根据国网公司的要求,对新建居民小区供电设施的设计、设备选型、设备招标等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为使用和管理好小区配套设施费,使得这项德政工程真真成为惠民工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电力法》

《物权法》

《物业管理条例》

《供电营业规则》

作者简历:

李向龙,本科学历,1995年参加工作,先后从事输配电线路运行及施工管理、变电检修管理工作,现从事电力营销管理工作。

配套设施篇4

【关键词】工业园区;配套设施;产居融合

一、前言

1、项目背景

工业园承载着引导产业发展的重任,是实现工业集约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完善园区综合配套、改善其生产生活环境,对于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改善投资软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产业工人创造一个"引得来、留得住、过得好、有干劲"的外部环境,我们以威海市区工业园区为例,基于"将每个工业企业7%的配套设施用地复合集中"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市区工业园生活配套设施规划标准及实施建议。

2、项目概况

至2011年底,威海市区工业用地面积约54.0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3189万平方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9家。从业人员以外来务工人员居多,约16.6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61%。工业园区的产业门类涵盖了电子信息、轻工纺织、机械钢铁、船舶海洋工程、渔具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

二、问题剖析

1.重产值、轻服务,造成供需失衡。以往市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偏重于土地、资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忽视了配套设施建设,造成各项配套设施供需失衡,给园区内企业及职工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尤其是职工住房问题没有解决,对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重扩张、轻集约,造成设施分散。首先,工业厂区集聚程度低,不仅浪费土地,而且分散了从业人口,给配套设施建设带来了难度。其次,现阶段工业园普遍实行"谁建设、谁配套"的建设模式,设施的规模和类型等依据各企业自身需求和意愿而定。而受资源条件限制,除大型企业外,多数企业配套设施建设能力较弱,按照现有的建设模式,园区内的配套设施分散布局于各大企业内部,无法做到设施共享,也不便于进行社会化、一体化管理。

3.重分区、轻复合,造成产住分离。在总体规划层面,居住用地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工业用地分散于城市,产居用地关联度低,导致了组团之间联系交通压力较大,"钟摆"交通现象明显。在控制性规划层面,只有《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中对工业项目的厂前区(含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比例给出了规定(上限不得超过7%),缺乏其他明确的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使得配套设施用地短缺,配套设施内容、规模及类型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三、规划应对

(一)"产居融合"理念

"产居融合"理念是指以满足工业园内职工生产、生活需要为前提,统筹考虑产业与生活配套设施的空间、用地和功能布局,实现共生共融、互动发展。

(二)指标体系构架

1.层级化"产居单元"

(1)划分依据。"产居单元"的划分主要考虑人口密度、产业类型两大要素,同时兼顾建设现状和道路隔离,以集中相互关联的工业,有效地使用土地资源;同时科学预测单元人口和设施规模,提高单元可操作性。

(2)规模控制。根据交通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规模,将"产居单元"分为园区级和邻里级。园区级"产居单元",即以职工步行方式为主进行测算,根据可接受的出行时间,产居单元规模宜为2-4平方公里。邻里级"产居单元",即根据国内外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不大于800-1000m)来测算,产居单元规模宜为0.8-2平方公里。

2、配套设施规模及类型

(1)规模建议。我们选取我国不同类型工业园为案例,研究其生活配套功能用地在工业用地中所占的比例。如东莞松山湖北部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曹妃甸滦县临港工业园、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成都天府软件园等,结合案例及不同类型工业用地的人口密度,确定生活配套功能用地在园区工业用地中的比例大致为3%-8%。建议在威海市区工业园中集中建设的"青年中心"和"便利中心",在产居单元中所占的用地比例基本等同于生活配套功能用地在园区工业用地中所占3%-8%的比例;每园区级产居单元中"青年中心"与"便利中心"的规模分别为6-28公顷、1-3公顷。

(三)规划布局

规划依据道路隔离和规模控制原则,同时注重强化各单元内的主导产业,对各个工业区进行了产居单元划分,共细分了22个园区级"产居单元"(见图1)。

图 1 青年中心、邻里中心位置图

四、实施建议

(一)用地控制--规划引导与弹性控制相结合

"青年中心"及"便利中心"的用地性质应与其建设模式相挂钩,弹性确定。当以企业为投资主体时,为降低创业成本,两中心的用地性质可以是工业用地;当以政府为投资主体时,用地可采用划拨形式,由政府统一建设、管理,可将其划拨为商住用地。

考虑到远期发展的不确定性,"青年中心"及"便利中心"的规模尽量取上限值,预留充足的公共空间,分类配套设施的规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调节。今后新审批的产居单元内的工业项目,除厂区内的办公用房外,不再单独安排职工宿舍等配套设施,同时降低新建工厂厂前区的比例(不宜超过3%)。

(二)建设模式--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1.居住设施--政策支持、企业参与。一是政府统建。政府通过运用中央和省下拨的城市棚改资金、金融融资以及住房公积金闲置基金等,直接投入建设并纳入公租房统一管理。二是大企业自建。政府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大企业,在 "青年中心"集中建设。三是中小企业合建。引导相关中小企业共同出资,在"青年中心"建设。另外鼓励中小企业为职工在"青年中心"内部租赁宿舍和住房,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对纳入公租房计划的居住设施,供应管理和建设标准应严格按照中央和省里的的规范标准。

2.公共服务设施--政府调控、市场运作。一般采取两种建设模式。一种是政府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该模式基本能够保证配套设施配置的数量和规模,但政府负担较重,实施难度较大。另一种是政府以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通过扶持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可以有效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但应加强政府调控与监管,以避免建设混乱和恶性竞争。对于自身配套已经比较完善的大型企业,可以保留其配套设施;暂时保留现状自发形成的分散商业设施,采取开放式管理,但限制其数量的增加。

配套设施篇5

关键词 公共配套设施 现状 公共政策

一、以十堰市为例介绍城市配套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是一个城市的细节,而细节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品味,路灯、垃圾箱、道路指示牌等等不但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在设计师的新意设计下,它们可以形成某种风格、感觉、氛围,它们给你的感觉同时也是这个城市给你的感觉。

概括而言,城市基础设施是这个城市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一个现代化的宜居城市的建设,最好将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生活区主要设施配套有:交通、通信、银行、超市、水、电、气、服务等。供排水设施:包括水资源保护、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交通设施:分为对外交通设施和对内交通设施。前者包括航空、铁路、航运、长途汽车和高速公路;后者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地铁、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等;邮电通信设施:如邮政、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等。环保设施:如园林绿化、垃圾收集与处理、污染治理等。防灾设施:如消防、防汛、防震、防台风、防风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十堰市的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日趋完善。近年来,十堰城区新建成北京路、浙江路等多条街道,街道两旁绿化覆盖率超过70%。新建成的北京路体育馆等科教文卫体等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交通通讯便捷,主干道人民路的加宽,高峰期车流量过大的现况得到再一次缓解。襄渝铁路横贯东西,209和316国道交汇十堰。汉江黄金水道运输可通江达海。武白、郧十一级路的建设,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银福高速穿市而过.年内即将动工的武当山机场,圆了十堰人民多年的机场梦。十堰市邮电通讯已实现了传输光纤化、长途自动化。十堰城区拥有两座水厂,三座大型自来水厂。

城市基础设施首先有市基础设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它既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又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而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配套,又会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二、以十堰市为例分析现阶段我国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均况及原因

就我国目前的综合发展状况而言,问题集中于表现在城市化进程问题上,城市化进程问题里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问题最为突出。中国对于如何规划城市基础设施缺乏理性长远的目光,基础设施长期处于赊欠状态。单从交通设施方面来看,全国近700个城市,建成有轨道交通线路的仅有十多个城市,营运总里程也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一个城市的规模。快速公共汽车系统也仅北京、广州等屈指可数的一线城市建成。这个路口出现了问题就只考虑解决这一个路口,而缺乏整体设计。承载量大、效率高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的落后,不断加剧我国大中型城市的交通矛盾。这是交通方面,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也有此类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大部分群众对于公共配套设施呵护有加,但是,仍有少数人蓄意破坏公共设施。公交站亭玻璃支离破碎,垃圾箱随意倒在街头,……这些“满目疮痍”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不仅使国家财产受损,群众利益受威胁,而且严重破坏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形象。下面将以社区、医疗、交通,图书馆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十堰市的社会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的现状。

(1)社区篇

社区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文化建设又事社区建设中得重中之重。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都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功能的发挥。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蓬勃兴起,社区文化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现以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从多方面着重分析十堰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从十堰整体上来看,十堰是一个处于丘陵地带的中小型城市,可用于建设的土地很小,寸土寸金。作为居民社区而言,其主要功能和首要功能是主人,要先解决了居民的居住人体才能去考虑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十堰可直接利用的土地非常少,许多新建社区都是通过先挖山誊地的形式出现,多以许多社区连基本的停车位都无法保障,更无法建设居民的公共休闲娱乐场所了。

十堰是一个新型年轻的城市,城市人口主要来自上个世纪的技术援助人员和下放知青。所以十堰居民的素质和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都非常高。长期以来,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持续提高,对精神层次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传统的休闲文化场所如火车站附近的园源公园早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近几年来兴起了大量的现代化小区,且都具有一定的文体场所,但鲜有居民光顾,这也反映了社区文体活动的单一和陈旧。

(2)医疗篇

十要求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作为推进重点,强调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不但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医改的目标,而且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未来5年,我国国民健康水平将步入快速改善时期。按照十报告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将显著提高,个人就医费用负担会进一步减轻,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间健康状况差异不断缩小,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具体来说,全民医保体系和重特大疾病保障救助机制的健全,将从制度上解决百姓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基本药物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将保障群众用药质量安全、方便价廉。

十堰市现有三甲医院四所。各医院都拥有先进齐全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如:自荧光支气管镜、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器植入术等。医护人员过万人次,医疗设施资源高达百亿元,拥有病床量过6000张,年平均门诊接待量过300万人次。 大规模的就医环境也带来许多弊端,如工作量太大导致医生护士态度不尽如意、就医高峰期划价和取药窗口设的太少、就医难买药贵、医院内部水果食物摊点不正规不卫生等。

(3)交通篇

城市交通问题是全世界国家都很困扰的事情。进入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我国的贸易往来和社会性活动量大幅度增加,城市交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传统的交通运行和管理模式大大制约了城市的稳定与发展。当前我国交通问题早以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中小型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不仅给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水平,更同时考验着我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十堰位于鄂西北部,与陕渝豫交接,号称“车城”。城市人口近100万。随着武当山国际机场的建设,十堰市的公共交通市场需求呈日益扩大的趋势。据资料显示,5年内十堰市出现4次公交罢工时间:2002年12月,部分司机得知公交公司将被“买断“后集体罢工,这是第一次罢运。此后,2003年6月、2008年1月和4月又先后出现3次罢运事件,规模越来越大,市民反映强烈。2008年4月的第四次罢运后,市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收回城市公交公司的特许经营权。

(4)市图书馆篇

十堰市图书馆是政府建设的公共综合性图书馆,是十堰市文献收藏利用中心,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图书馆始建于1979年。馆舍总面积为10000多平方米,藏书超过60万册。图书馆全年开放。全馆除了向市民书刊的借阅,还面向社会为政府部门、科研,教育等企事业单位提供资料查询,文献编辑和情报管理追踪等服务。图书馆定期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外展服务等。书刊的信息化管理可链接百余个相关信息点,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为居民服务。

现代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商业圈,新兴时尚居民区接连拔地而起,周边的基础设施也随之一应俱全,但城市配套设施完善却严重滞后,跟不上节奏,而且往往品种单一,仅限于ATM、报亭等几个方面。另外,还存在着形式陈旧,缺乏城市特点等创新问题。当今社会配套设施建设的另一大缺陷就是缺乏人性设计,市内街道、公共厕所等方向的指示牌功能不明确,在街道等公共场合缺乏人文关怀的设施,如盲道被随意占用、孕妇老年人休息区基本没有,免费儿童游乐院设施陈旧缺乏人员更新管理等等。总之,我国的公共配套设施的开发与设计目前才刚刚起步,在发展的深度于广度方面完全无法同发达国家相比,配套设施的科学技术与工艺也相差甚远。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很多:①国家的公共配套设施作为文化精神的福利建设,投入大,零回报,直接导致相关部门的不重视,进而导致配套设施的从属地位;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期,经济的过快发展导致了我国面临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对此块建设的关注和投资过少,在一定程度也限制了公共配套设施在设计发展,科技革新等相关方面的进步;③公民对于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问题上得认识不清不新,也是导致了政府有心建设,但难以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应该成为国家重要的公共政策

为了尽快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从我国国情出发,适当借鉴国际经验。

华盛顿地区乃至美国其他城市的市政公共配套建设立项过程十分严谨和公开。如在华盛顿加宽道路的工程,首先不管采取哪种方式解决资金的问题,最终都必须由当地议会通过决议案来解决。解决了费用问题后,议会还要通过两党议员的辩论,对项目的设计进行环保、费用、规模以及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监督,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在当地议会过不了关,项目都无法破土动工。当市政府就一个工程立项之后,除了在网站上登载立项情况之外,法规要求该办公室至少要在华盛顿地区的一家大报上登一次广告。申请华盛顿政府基础建设项目的公司,都要经过华盛顿市专门的企业评估部门的评估。评估通常包括6个方面:企业的整体质量、成本控制能力、完工的及时性、施工安全记录、劳工权利状况以及管理水平等。专业评估人员不但要逐项评估打分,最后还要写出书面评语,供相关部门参阅。

其次,应当将民间资本引入基础设施的投资过程,使项目融资成为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融资手段。为了改变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在管理体制上应逐步实现转型,快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②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③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④使城市基础设施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⑤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陈为邦.城市规划应成为重要公共政策[J].2005.

[2]诸葛敏.城市基础建设建设前期档案资料管理问题研究―以丽水市为例[J].2009.

[3]陈为邦.以科学发展观看城市规划和房地产[J]. 2005.

配套设施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关系

新时期下,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加强新农村建设,而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点目标便是加强农村农田水利建设。从某种角度来说,做好了农田水利建设,就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一半。这是因为农田水利建设不仅可为农村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能为农田灌溉做出贡献,解决农田干旱或水害问题,促进农田增产和农民增收。所以在新时期下,为了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就必须从农田水利建设入手,合理配套水利设施,加强水利设施管理,使农田水利工程能真正发挥作用。下面对新农村建设与农田水利设施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

新农村建设全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社会下所提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现在的农村建设、发展成为生产先进、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且管理民主的新的农村。新农村建设将对象定在农业、农民和农村“三农”之上,旨在加强农业、农民和农村三个方面的建设,加强管理领导,切实提高农村的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的管理能力,提高农业的经济建设能力。

新农村建设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的是党中央对农民生活的高度关注,体现的是国家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大力支持。现阶段,国家指出,新农村建设工作还将继续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投入力度要继续加大,建设决心要继续加强,以期早日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

二、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内涵

所谓农田水利,主要是指农田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即是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我国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定义是,在面积达到万亩以上的农田灌溉区域内,为了充分满足灌区的灌溉需求,采取配套水利骨干设施,配套相应的渠道灌溉设施,如小小型田间排灌渠系工程、小型河道工程等设备设施的水利工程。它能够充分满足农田灌区的灌溉需求,保障并促进农田作物的生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一方面,农田水利建设可依靠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作支持,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生产与管理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农田水利建设可借能良好的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尤其是小型灌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来实现农田灌溉、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性能完好、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提高工程效率的关键,也是确保粮食生产数量和生产质量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农田水利建设要确保配套设施性能的完善性以及相关技术手段的先进性。

三、新农村建设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关系

1、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

前言中提到农田水利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配套设施又是保障农田水利建设质量与功能充分发挥的基本前提,所以串联来看,农田水利设施配置也同样应该属于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内容,并成为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基础是农业生产。尽管工林业也可促进经济增长,但在人民生活方面远不及农业重要。农业生产依靠生产力维持,而生产力又受限于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条件由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决定,所以总结起来便是,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的建设程度影响着农业的生产能力,决定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鉴于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农村生产能力,所以就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儿科促进农业生产力来看,加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可切实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现。

从我国农村的基本情况来看,农业依然是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的基础产业。发展生产是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最基本的一条道路。然而,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对农村水利工作的重视程度,对农田灌溉、农田排水等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平。

2、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可推动新农村建设

从经济效益上分析,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的建设可促进农田增产,进而促进农民的增收。因此认为,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村人民生活质量,为其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农业发展中,农田水利配套设施是农业生产活动开展时必须要具备的硬件条件,不仅可提高农作物产量,还可对农村环境加以净化和改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是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水利工程中的城镇供水,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作用更具体、更实在。因此为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农村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对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和提高其承载力,对农村的发展空间予以不断拓宽。想要推动农村水利工作,应该对人居环境进行逐步的改善。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反过来也为农村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大好机遇,对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3、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农村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农村县城要始终坚持以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为基础,这样可以提高地面径流的利用程度,削减洪峰,增补枯水流量,改善渠道的水流状况,有效减少入河泥沙和河道淤积,提高河道防洪减灾能力,为农业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农田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因此要实现全县村容整洁和良好的人居环境,就必须在一个流域甚至更大的范围内,统筹考虑全县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措施。

四、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依赖于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而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也从新农村建设中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新农村建设可有力推动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的,从而推进农从抵御灾害能力,促进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根本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鹏宇.农村改革新时期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探讨——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09)

配套设施篇7

关键词:市政道路;配套设施;施工

1 概述

城市建设中,道路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证城市建设中道路建设的质量,才能更好地保证城市交通的顺畅,同时道路的配套设施建设质量也为城市的运转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城区建设中,道路建设尤其应该受到重视,这不仅关系到城市交通的发展,更关系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道路施工建设。

2 准备工作

2.1 施工准备

在正式施工之前,相关的技术人员一定要掌握设计文件中的具体要求,对施工的标准进行更好地分析,并且要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研究,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一定要寻求有关部门的帮助,对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和改进。

对工程的可行性形成书面报告,并且要经过业主的批准,开工前还要提交开工报告,对施工进度进行合理安排。

要建设生活和生产所使用的车间和房屋,要保证施工现场电力和水力的正常供应,要对生活必需品,施工有关的仪器设备和原材料进行及时的购进,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2.2 施工测量

2.2.1 开工前的施工数据测量:要对轴线、水准点等进行精密细致的测量,这样才能保证其符合施工的标准。

2.2.2 高程控制测量:施工测量时要采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进行水准测量,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施工的质量。

在对平面二级导线点进行测量时要测量出所有控制点的高度,同时在附近的高层建筑物上测出对应的高程点,最后将测量的结果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保存,以方便以后的施工建设。

2.3 场地清理

施工之前一定要按照合同和相关标准的要求先将施工现场进行仔细的清理,把废弃物放置指定地点,或者是找到合适的地点将其堆放,对施工时需要占用的场地要进行合理的利用,施工完成之后要把施工时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施工现场的环境。

3 施工方案

3.1 施工放线

3.1.1 测量项目实施时,项目的总工程师应该在全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而且在测量仪器的选择上也要符合相关要求。

3.1.2 要对永久性的标桩和放样以及检验工程中所需要的标桩采取有力措施对其进行仔细认真的维护。

3.2 施工现场布置及临建工程

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设置好临时的休息场所和办公地点,也要对材料和设备的摆放地点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正式开工之前要保证水和电的供应。同时也要在施工之前办理好相关的占地手续,保证工程建设用地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3.3 施工准备

3.3.1 在施工之前一定要对施工图纸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施工意图。

3.3.2 施工前要派遣经验丰富的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如果发现特殊情况要及时对施工设计进行适当的调整。

3.3.3 要对施工所使用的大型设备进行合理的安置和存放。

4 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4.1 施工测量与放样

开工前进行现场恢复和固定路线包括导线、中线和高程的复测、水准点的复查和增设、横断面的测量、工程量的复核,将施工现场的路基边缘、坡脚等的具置放出,并标明其轮廓,提请监理工程师检查批准。路中线和路边线控制桩采用木桩,直线段20米放一个断面桩,平曲线段10 米放一个断面桩;在施工区域以外再有设两个控制桩,为恢复提供依据,防止控制桩损坏。

4.2 特殊路基处理

填方路基原地面和路堑段路床土质不良或含水量过高以及为泥岩或红色泥质砂岩时应挖除换填。具体处理方法由设计单位现场勘察测后作出补充设计。

4.3 路基填筑

4.3.1 填方路段:路堤边坡坡度为1:1.5,当填方大于8m时,路堤边坡坡度为1:1.75;挖方路段:路堑边坡坡度为1:0.5。

施工前根据土源及土质变化情况对所采用的土测定其颗粒组成、液限、塑性指数、压实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容重等指标。施工时应控制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2%之内,以利压实。

4.3.2 压实度及压实标准

土质路基压实度按照相关规定均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压实度不低于下表值。

4.4 土方挖方

挖方路段边坡坡度为1:0.5。根据路堑深度、长度以及地形、土质、土方调配情况和开挖设备条件确定开挖方式,当路堑较浅时,采用单层横向全宽挖掘法;当路堑较深时,横向分成几个台阶进行开挖;路堑既长又深时,纵向分段分层开挖,每层先挖出一通道,然后开挖两侧,使各层有独立的出土道路和临时排水设施;在开挖过程中不得乱挖和超挖。无论工程量多大,土层多深,均严禁用爆破法施工或掏洞取土。在开挖中出现石方时,要测量土石方分界线,并保存真实资料,及时修改施工方案及挖方边坡,并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4.5 砂砾垫层的施工

4.5.1 砂砾垫层的施工程序。验收路槽运输天然砂砾推土机初平测量放样人工配合平地机整平碾压成型。

4.5.2 材料要求。垫层天然砂砾要求其通过0.075毫米筛孔的颗粒含量不得大于5%。最大料径不得大于60毫米,要求砂砾为级配砂砾,砂砾中砾石的压碎值大30%。

4.5.3 施工方法及要求。将天然砂砾的符合性试验数据上报监理工程师,经批准后方可使用。对所取的天然砂砾要满足一定级配,便于碾压成型。正式摊铺砂砾垫层前进行试验路段的铺筑,确定松铺系数,从而确定松铺厚度。碾压完毕后,检测其压实度,压实度要求不低于95%。压实度没有达到设计时,找其原因,进行处理,直至达到规定压实度时为止。

结束语

在新城区的道路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中一定要对施工的程序和施工的质量予以严格的控制,施工技术必须要符合合同中的建设标准以及工程建设中不成文的一些规定,只有这样,公路的建设才能更有质量的保证,新城区的运行才能更加的顺畅,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宁华.基于节能视角的绿色施工要点分析[J].价值工程,2010(22).

配套设施篇8

本刊讯 近期,昆明市人民政府制定出台《昆明市新建扩建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从实施范围、项目管理、建设及移交、监督管理等四个方面对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

《管理规定》的实施范围主要是全市范围内的新建改

扩建的住宅区、住宅小区(包括商品住宅、保障性住房、城中村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教育设施(即中小学、幼儿园)。要求每0.5万人区域内,设9个班规模的幼儿园,每增加600人,增设一个班的建设规模;每1万人区域内,设立18个班规模的完全小学,每增加600人,增设一个班建设规模;每2万人区域内,设18个班规模的初级中学,每增加1 100人,增设一个班的建设规模;每4万人区域内,设30个班规模的高中阶段学校,每增加1 300人,增设一个班的建设规模。新建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13平方米、小学生均占地面积20.2平方米、中学生均占地面积25.2平方米、九年一贯制学校生均占地面积23.1平方米。

《管理规定》明确非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原则上采用划拨方式供地,划拨到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划拨土地成本和校舍建筑成本要纳入居住区开发公建成本,由开发单位负责建设,建成后移交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办学;达不到配套建设教育设施标准的新建扩建居住区,须服从政府(管委会)教育整合方案和履行教育代建须承担的资金等。

配套教育设施原则上应与第一期住宅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若未能同步,须取得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的书面意见。竣工验收后90天内,开发建设单位和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办理设施和档案资料移交手续。未按照建设计划完成教育设施配套建设或缴纳教育代建资金,住建部门不予办理验收备案手续。拒不整改的,城市综合执法部门依据相关规定予以处罚。项目移交后,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保修规定承担保修义务。开发单位应当履行的教育代建资金,由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根据本地划拨土地和建安成本测算,并负责收取,用于教育事业发展,收取的资金不得挪作他用或偿还债务。

配套设施篇9

会计上一般将“配套设施”分为“不能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和“可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两类。“不能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包括水塔、锅炉房、游泳池、公厕、自行车棚等:“可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有开发小区内营业性公共配套设施,如商店、银行等,也包括非营业性配套设施,如中小学、文化站、医院等;还包括开发项目外为居民服务的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的增容增压、交通道路等。对于能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其实际成本应转作为开发产品处理;对不能有偿转让的,竣工后,应将其实际成本,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房屋等开发项目成本及能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产品成本之中。可是因房开企业的特殊性,开发的开时间较长或开发企业在开发进度不同步,有时先建房屋,后建配套设施。这样,就会出现房屋已经建成而有的配套设施可能尚未完成,或者是商品房已经销售,而配套设施等尚未完工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可转让的,其本身就可作为成本核算,如实核算就可以了。可是对不可转让的,而又有要计入那些已具备使用条件或已出售的房屋应负担的配套设施费,会计规定是可以以未完成配套设施的预算成本或计划成本为基数,预提配套设施费用(不能有偿转让的)记入可售的房屋等开发项目及能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产品的开发成本。

税法的规定是,按国税发[2006]31号文件规定开发产品建造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当期实际发生的,应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计入成本对象;当期尚未发生但应由当期负担的,除税收规定可以计入当期成本对象的外,一律不得计入当期成本对象。还有对预提费用的规定是,除税收另有规定外,不得在税前扣除。但目前,对内资房开企业还没有预提未完成配套设施费用可在税前扣除的规定。

这样因预提费用就不但产生了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而且出现了实际成本应如何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问题。国税发[2006]31号文件对此也有规定,规定是“属于成本对象完工后发生的,应按计税成本结算的规定和其他有关规定,首先在已完工成本对象和未完工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摊,然后再将应由已完工成本对象负担的部分,在已销开发产品和未销开发产品之间进行分摊”。那具体应如何处理呢?下面以实例进行说明。

例:黑龙江省某市的名为“黑龙江省万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9千万;2005年在花园小区开发住宅搂A幢楼,B幢楼。两幢楼的可售面积都是10万平方米,预计开发成本都是4500万元。2006年3月份A幢住宅楼全部竣工。实际开发成本5000万元,当年售出5万平方米。B幢楼尚在施工,可是做为A幢,B幢2幢楼的配套设施的锅炉房并未动工。其工程预算是20万元。企业在06年年末的会计处理如下:

因锅炉房属于不可转让的配套设施,应计入住宅搂的开发成本,按会计规定可以以工程预算成本预提计入住宅搂的开发成本。

借: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A幢楼)

10

房屋开发成本(B幢楼)

10

贷:预提费用——预提配套设施费

20

借:库存商品(开发产品)——A幢楼

5010

贷: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A幢楼)

5010(5000+10)

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2505

贷:库存商品(开发产品)——A幢楼

2505(5010/10*5)

会计结转的成本是2505万元,税法确定的计税成本是5000万,而不是5010万,因预提费用不得在税前扣除。所以税法确认的销售成本应是5000/10*5=2500万。

经上述分析,在不考虑其他所得税影响因素下,06年该公司应调增所得额5万;注意不是10万,更不是20万。

假设07年10月锅炉房完工,共发生料工费40万,根据会计规定,:对于因不同步开发或竣工而采用预提方式计入有关商品房等开发项目成本的不能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竣工验收后,应将其实际成本冲减预提的配套设施费用,如果预提的配套设施费用大于或小于实际开发成本,可将其多提数或少提数,如有关开发产品已竣工,可将其差额冲减或追加分配于尚未竣工的开发产品成本。

相关会计处理是:

借:开发成本——配套设施开发成本(锅炉房) 40

贷:相关科目

40

借:预提费用——预提配套设施费

20

贷: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B幢楼)

20

将少提数20万(40-20)直接追加分配于尚未竣工的B幢楼开发产品成本。

假设07年年末前将住宅搂A幢剩余5万平方米全部售出。B幢楼还未完工。

这时,企业转的成本与06年相同还是2505万元。而税务机关的可扣除数就不仅是2500万,实际发生的锅炉房的费用要按“属于成本对象完工后发生的,应按计税成本结算的规定和其他有关规定,首先在已完工成本对象和未完工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摊,然后再将应由已完工成本对象负担的部分,在已销开发产品和未销开发产品之间进行分摊。”

计算过程:1,在已完工成本对象和未完工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摊:40/(10+10)*10=20万。也就是已完工的A幢楼与未完工B幢楼各分配20万;2,在已销开发产品和未销开发产品之间进行分摊,因A幢楼在07年已全部售完。20/10*10=20万。所以20万元都要在07年做所得额的减少额。但因当年转成本已与计税应转成本多转了5万,故只要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再调减所得额15万即可。也可理解为当期的税收产品成本是2500+20=2520万。注意:这20万都是在07年调整。

对于B幢楼会计上确认分摊的锅炉房的费用是10+20=30万,而税法确认的是20万(见分摊计算)。

假设08年B幢楼竣工,实际成本5010万(含锅炉房的成本30万)。售出5万平方米。则会计结转成本是5010/10*5=2505.税法结转成本是5010—10/10*5=2500.要调增所得额5万。这里要注意的是对于B幢楼分配20的万锅炉房费用是实际已发生的成本,属于成本对象完工前发生的。[2006]31号文件对此也有规定,“属于成本对象完工前发生的。应按计税成本结算的规定和其他有关规定直接计入成本对象。”。也就是将计税成本20万(会计成本是30万)直接计入B幢楼成本。

假设09年B幢楼全部售出,其会计的结转成本还是2505;税法结转成本也还是2500,要调增所得额5万。

配套设施篇10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教育信息化建设;班班通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006-03

1 前言

“十二五”以来,当阳市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依托农村中小学“薄改”项目建设搭建的平台,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国家规定标准和教育发展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数量少、不配套、档次低,设备老化、设施陈旧。全市义务阶段51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设备、教师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络设备、“班班通”设备等存在较大差距,校际之间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很不均衡。为整体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从2012年开始,当阳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的原则和“突出重点、均衡发展”的思路,从实际出发,全方位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系列具有可行性、操作性、指导性、推广性的建设模式、运行机制、管理应用方法,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有效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

2 创新与特色

规划引导 根据当阳市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始终坚持优先发展的原则,切实做到工作优先安排、经费优先落实;始终坚持实际实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科学制订全市中小学现代教学设施设备配套建设方案,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始终坚持规范统一的原则,按照国家规范要求,统一配备,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并将项目建设纳入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先后出台《当阳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2012―2015)》和《当阳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配套建设方案》等文件。

确定建设目标 全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基本目标简称“四化”,即教师办公无纸化:确保全市每一位中小学专任教师都有一台办公计算机,搭建“师师通”环境下教师无纸化办公平台,实现网上集体备课成果和教学智慧共享;配套设备标准化:完善和更新所有中小学校园网络接入、交换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标准达到“国标”要求;信息传输网络化:全市所有中小学实现“校校通”和 “班班通”,高标准建设校园网和校园安全监控管理中心,全市搭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校园网站与教育城域网链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课堂教学数字化:全市建成教育教学资源库,确保全市中小学学科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教学反馈等实现多媒化、数字化、一体化。

3 科学组织实施

管理层面 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专项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专项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提供政策扶持与指导;加强督导评估,完善教育督导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推动作用。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工作的督导力度;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考核范畴,建立评估验收和表彰奖励机制。

操作层面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在认真搞好调研、统计的基础上科学制订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配套建设方案,构建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体系;科学、合理地用好推进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建立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经费比例,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监督和教师教学应用督导评估,建立激励导向机制。

实施“五大工程”

1)“班班通”全覆盖建设工程:配合国家“薄改”工程,完成“班班通”全覆盖建设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工程,确保覆盖率达到100%。

2)教师办公电脑配备工程:实现每一位中小学专任教师配备一台办公计算机目标,为每一所中小学新建8~15座教师集体电子备课室。

3)校园网络升级改造工程:为全市义务阶段中小学高标准配备高性能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完成校园网络宽带布线,所有学校均接入市数字教育专线和高速互联网,实现了网络终端互联互通。

4)自动录播教室建设工程:依照《当阳市全自动高清智能录播系统建设标准》,以市直、乡镇为单位建设录播教室。

5)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工程:猿帧肮郝蛭主、自建为

辅”的原则,多渠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以当阳教育网为平台,建成具有“本土化”“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库。

分步实施落实 本项目建设工作从2012年开始启动,2013年正式实施,根据经费安排计划,分学校信息化基础配套设施和城域信息化基础配套设施两个层面、三个年度完成,最终建成技术先进、资源丰富、扩展性强、安全可靠、上下畅通、有线与无线全覆盖的全市教育城域宽带网。

4 主要经验和成绩

主要经验 初步探索出农村县市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基本模式。计算机教室建设模式:计算机+多媒体设备+配套设施。依照国家规范标准和学校规模、班额人数分别按56+1、48+1、42+1、30+1计算机和投影机、电子白板或银幕等多媒体设备、双人计算机桌凳的标准进行配备。到2015年底,全市51所中小学全部完成计算机教室新建和改建任务。

“班班通”建设模式:“短焦投影+计算机+电子白板 +实物展台+环保黑板+中控”。为义务阶段中小学每一个教学班配备一套短焦投影、计算机、电子白板、环保黑板、实物展台、中控等设备,与互联网宽带链接,实现电视信号(空中课堂节目)、校园广播信号及校园电视台节目“班班通”。到2015年底,全市51所中小学639个教学班全部完成“班班通”建设任务。

校园网络建设模式:网络中心(中控室)+网络技术+网络布线+网络设备+网络软件+资源库。按照国家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要求,对全市所有中小学的校园网络建设从网络技术选型、布线、设备及软件配置、资源库建设等方面统一规划,统一要求,统一配备设备和资源,实现了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低音广播网、校园安全监控网“四网”合一,完成了全市汇聚中心到学校的数字教育专线宽带建设,实现了汇聚中心与学校1000 M光纤网络连接,全市教育智能宽带骨干网络基本建成。

初步建立了农村县市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管理体系。2012年,市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班班通”设备管理与应用工作的指导意见》;2013年,全市出台《当阳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2012―2015)》和《当阳市中小学现代教学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实施方案》,统筹整合电教、教研、进校和教育督导等部门的技术服务、教研指导、教师培训和考核评价职能,共同推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项目管理和资源应用工作。

首先,全市成立以局长为组长、职能科室和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推信”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管理和指导项目建设工作。

其次,整合部门职能,明文规定市教育技术装备站具体负责全市项目建设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市教研室重点加强设备和资源教学应用研究和指导;市教师进修学校根据课程改革要求把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计入学分。

再次,全市统一印制系列管理应用制度,统一安装上墙,规范过程管理。

最后,要求全市各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将班主任定为信息化设备管理第一责任人,认真落实设施设备管理工作,规定设备使用每周不得少于15课时。

目前,全市已初步构建起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配套建设管理体系,即:管理层面,市装备主管部门―乡镇中心学校―中小学―功能教室管理员;资源应用层面,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市教育网络中心―校园网站―学校网管下载―学科教学应用;培训教研指导层面,培训主办机构―市教研员―学校网管员―学科教师。事实证明,这种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各学校针对建设、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整改,创新工作思路,从而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为实现学校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组织保障。

初步完善了农村县市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运行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学校因为“普九化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教学质量一度出现滑坡现象。从“十二五”开始,全市确立“实际出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年到位”的总体思路,依托全省“薄改”工程,加大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力度,健全并完善了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配套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2011年,全市除将“普九化债”返还的50%款项用于现代教学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外,市政府投入1000f元,争取省及中央补贴1000万,共计2000万专项经费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的实施。同时要求各学校每年将学校公用经费的10%用于教育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配套建设。2012年,全市又投入1000万元用于项目配套建设,完善学校基础设施设备配备。从2013年开始,市政府将“推信”项目建设和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专项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每年财政投入累计不得少于5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全市用于标准化学校创建、义教均衡发展、现代化学校创建等项目信息化设备设施配套建设的经费累计超过4000万元。

立足课堂,落实应用,加强督导考核,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是充分发挥信息化设施设备教学效益的重要保障。首先是保证设备操作“人人会”;其次是督促课堂教学“堂堂用”,我们要求设备应用学科覆盖率必须是100%。通过工作会、现场会、经验交流会、课题研究、教学竞赛、评优评先等活动推进学校项目建设管理和资源应用工作;加强对教师培训和教学运用工作的督导检查评估和考核,将设施设备配套建设管理工作、教师课堂教学应用工作纳入年度学校工作目标管理责任考核范畴,建立、完善项目考核评估验收和表彰奖励机制。

主要成绩

1)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按照国家标准,全市中小学教师备课设施、学生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数字化校园建设等信息化基础设备设施配备基本到位。到2015年底,全市依托宜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当阳教育网,57所中小学(含高、职、特、幼)全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班班通”。全市建成教师电子备课室4个,有教师备课计算机1651台;建学生计算机教室65个;建多媒体投影教室37个;建“短焦投影+计算机+电子白板 +实物展台+中控+静电防尘黑板+钢质讲台”模式“班班通”772个;38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络中心(机房),配备了服务器、交换机和网络管理设备;全市所有中小学均已光纤接入宽带互联网,接入带宽达到10 M;全市学校建成校园网站38个(高中3个,初中19个,小学16个)。教师计算机、学生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网络电子图书等设备配备全部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全市信息化教学设备总值超过7000万元。

2)师生素质明显提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教师操作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达到了“能用”的标准;超过60%的教师能够熟练应用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进行课堂教学达到了“会用”的标准。在“课内比教学”和“一师一课”活动中,全市学校所有参赛教师都运用了多媒体和电子白板,多件教师作品获得国家和省市奖励;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教育资源,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通过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测试与分析说明,经常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思维敏捷,条理清楚,言之有据。在每年国家、省市举办的电脑作品大赛、“大家唱、大家跳”艺术展演、科技活动节、体育运动会、英语口语竞赛、读书征文等活动中,全市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多次获奖。

3)教育质量再上新高。教育质量一直是当阳教育的亮点之一。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以来,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广泛运用于教师培训、学校德育、学科教学、校本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高。全市中小学入学率、一次性毕业率达到99%以上;2015年中考,当阳市语、数、物、化各科平均分、合格率、低分率均获宜昌市第一,超过宜昌市城区,数学、物理、化学优分率居各县(市)之首;在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和年度教育目标考核中,省、市督导评估考核组对当阳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当阳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

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