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5:10:18

配套范文篇1

最近三年来,**县乡镇机关干部减少64%,机构编制大大压缩。同时,把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公共服务组织,通过规范服务方式,明确公益职能、量化考核指标等方式,构建起农村新型公共服务体制。

--乡镇机构臃肿农民负担沉重

**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全县有10个乡镇,43万亩耕地,55万人口。据**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启合介绍,**年,**县一般乡镇财政供养的人口少则500人,多则上千人。记者在调查时了解到,综合配套改革前,紫金镇仅乡镇一级的领导干部就有22人,城关镇仅镇财政所就有70多人,就连**县石花镇城建所的在册工作人员都达到99人。襄樊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周霁说,税费改革后,这些人依然在打擦边球,不收费就没有办法生存。过去上面有一个部门、下面就要对应一个,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不高、乡镇机构职能不清晰,必须把乡镇党政机关人员压缩,合理设置机构布局,才能巩固税费改革成果。

--四大措施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从2003年3月开始,经过两轮改革,**县在四个方面全面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

一是整合乡镇机构设置,统一设立“三大办”: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和社会事务办公室。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工作的实际,**县重新界定了乡镇机构职能,划分了职责范围,撤销了乡镇政协机构。改革后,乡镇机关内部拉开了收入档次,以农民是否满意为标准,每年工作最好的机关干部与一般的机关干部相差1500元。

二是缩减乡镇机关人员编制。现在,**县10个乡镇共核定行政编制395名,实际在岗353人,分流646人,比改革前全县乡镇机关干部减少了64%,同时,后勤服务一律实行市场化、社会化运作。

三是精简领导班子。通过实行领导班子交叉任职,乡镇领导干部得以全面压缩。同时,县里对超配领导干部进行调整,其中改任乡级助理、干事45人。以紫金镇为例,改革后的领导职数只有书记兼镇长、副书记兼副镇长、副书记兼人大主席团主席、副书记兼纪检委书记,两位党委委员兼副镇长、宣传委员7人。

四是分流人员待遇落实到位。分流的乡镇机关干部中,很多在40-50岁之间,上有老、下有小,既没有出去闯荡的年龄优势,又没有达到退休年龄。为此,**县决定,对乡镇机关分流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统一按其档案工资标准的60%发放。同时,对主动分流的干部按70%发放档案工资。整个改革建立在大家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把政策交给大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几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实现了既定的“减人、减事”的目标,成效非常明显。

--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

谈起改革前乡镇事业单位的状况,城关镇党委书记兼镇长周云说:“基本上是人心散了,党委、政府为农民服务的线断了。”城关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杨国政说:“我们不知道干什么,收入也没有保障。”当时,农民群众对政府的公共服务很不满意,例如,农民购买假种子、假肥料等情况没有人能去进行真正有效的管理。

按照**县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部署,**县将全县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以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各乡镇把财政所和经管站合并,民政所撤销,职能转到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撤销乡镇残联、党校、社会保障服务所,其他站所整体转制为中介组织。目前,全县10个乡镇共有计生、城建、文化、广播、农水、农技、农机、兽医等8类站所71个事业单位顺利实现转制。

为解除乡镇事业单位等被改革对象的后顾之忧,**县在全县乡镇事业单位内,全面推行全员参加养老保险工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魏开杰告诉记者,到**年底,全县乡镇事业单位的2768名职工全部参加了养老保险,单位应缴的1250万元和个人应缴的1213万元全部收缴入库,职工参保率、基金收缴入库率、养老保险手册发放率全部达到了100%,确保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稳步推进。

--三方面举措构建公共服务新体制

在构建农村新型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县主要有三项举措:

一是规范服务方式,明确公益职能。除各乡镇畜牧兽医中心实行县级行政主管部门派出制外,其他服务中心一律实行委托服务制。县里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乡镇站所转制后承担的43项公益职能。对公益职能,政府购买服务,预拨10%至20%的财政投入,最后考核通过、农民认定后,一起算总账。现在由各乡镇站所转制而成的服务中心充满朝气。这些单位的职工,过去每月平均收入只有300元左右,现在大多数提高到600多元。

二是各乡镇和县直主管部门,将各项服务活动量化成具体考核指标,在与各服务中心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委托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服务要求、经费数额和考核兑现办法等事项。制度的创新使服务中心员工的工作态度有了巨大的转变。比如乡镇农机站的工作人员过去只是在办公室里等着农民来,现在必须下到田里去直接服务农民。只有农民接受了服务,满意签字,农机服务单位才能收到政府的拨款。

三是重新界定农村公益投入标准,打足经费,实行资金直达。过去全县10个乡镇每年共下拨农技推广费用28万元,而现在按照全县43万亩耕地,每亩1元多的标准,将全县农技推广费用总额提高到40多万元。在结算方式上,县财政对这些转制后的服务单位实行年初预拨款、半年一考核、年终结总账的办法。目前,**县已按照全年预算20%的比例,向各服务中心预拨了启动经费,保证了农村新型服务体系的运转。**年**县乡镇公益事业经费预算为627万元,与**年相比,增长了约30%。

--政府工作效能明显增强新机制活力显现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完成后,**县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能得到了重新界定,基层政权结构得到了优化。陈启合告诉记者,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斩断了乱收费的根子,切断了随意进人的源头。改革到位后,机关干部普遍增强了危机感。现在,县里设立了乡村干部寻访问事制度,变农民的上访为干部的下访,主动与群众沟通,解决群众的各种问题。

襄樊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吴长华说,**县乡镇政府职能转换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目前留下来的乡镇干部队伍,素质比较高,用引导、服务、示范的方式发展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大大增强。现在**县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空前密切,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圆满完成了改革之初确定的各项目标。

配套范文篇2

一、基本情况

(一)国债项目资金到位情况良好,完成投资进展顺利

****年至20****年,山西省共争取到国债项目1038项。国债项目总投资544.****亿元,其中:国债资金150.12亿元(实际下达计划143.63亿元)、银行贷款166.96亿元、利用外资37.07亿元、部委投资19.27亿、地方配套170.59亿元(含引黄专项63.66亿元)。到20****年底,所有项目共计到位资金406.18亿元,资金到位率75%。至20****年底,1038个国债项目,共计完成投资427.22亿元,占全部项目总投资的79%。已完成项目428项,占全部项目总数的41%,完成投资227.35亿元,占全部项目已完成投资的53%。

(二)国债项目配套贷款结构基本合理,贷款质量和利息回收情况良好

****年至20****年,山西省金融机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信贷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加大对国债项目的投入力度,积极支持国家确定的城市和农村电网、交通、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国债配套贷款结构基本合理,贷款质量和利息回收情况良好。

据统计,截至20****年末,山西省金融机构已经为45个国债项目累计发放配套贷款97.4亿元,累计收回贷款2.9亿元,余额为94.5亿元。

截至20****年末,山西省金融机构国债项目配套贷款正常类80.5亿元,占全部贷款的85.2%;关注类13.8亿元,占全部贷款额的14.6%;次级类0.1亿元,占全部贷款额的0.1%;可疑类0.03亿元,占全部贷款额的0.03%。

山西省金融机构国债配套贷款****年实现利息收入151.3万元,1999年实现利息收入11122.1万元,2****年实现利息收入25669.1万元,20****年实现利息收入40587.5万元,20****年实现利息收入58458.3万元。五年间共实现利息收入135988.3万元。应收未收利息仅有128万元。

(三)国债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1.加快了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山西省国债资金重点用于技术改造项目,有力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提高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如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钢)50万吨系统改造国债项目的实施,对我国不锈钢民族工业的发展,替代进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该项目建设使太钢整体形成了50万吨不锈钢、42万吨不锈钢材的生产能力,对调整太钢产品结构,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增加经营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预计项目达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23亿元,新增利润2.9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弱化了贷款风险,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益

从银行效益看,一方面国债项目政策风险较小,资金到位及时,对配套贷款的承贷行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贷款风险。另一方面在对国债项目的营销和配套贷款的发放过程中,各承贷行可以接触到一些重要客户和相关项目,拓宽了优质、有效的信贷需求市场,对带动本行的信贷投入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由于国债项目贷款管理成本较低,对提高银行自身经营效益也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3.集中力量建成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山西省投资环境与沿海相对差距较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国债资金为山西省集中力量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农林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对引黄工程的支持,安排国债投资10.4亿元,另外还安排“三河三湖”治理项目9个,总投资7.67亿元,对保护海河,维护首都水源起到重要作用。基础设施方面,安排重点公路7项,总投资88.2亿元,其中银行配套贷款43.2亿元,有力推动了山西省高速公路网、国道主干线和地方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安排农网改造4项,总投资79.7亿元,其中银行配套贷款55.6亿元,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启动了农村市场,被广大农民称为民心工程。另外,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有效缓解了一大批城镇的供水困难,提高了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状况,使山西省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4.有效扩大了投资需求,促进了经济发展

五年来,山西省经济能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国债投资的拉动作用。山西省是典型的投资主导型经济,在三大需求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在50%以上,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按照需求法初步估算,****年仅山西省国债投资带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1999年带动1.2个百分点,2****年带动1.3个百分点,20****年带动2.4个百分点,20****年带动个2.6百分点。五年算术平均是1.86个百分点。可以说,争取国债投资,放好银行配套贷款,搞好国债项目,已经成为全省宏观调控中的一个亮点。

二、存在的问题

(一)隐含的金融风险不可低估

实施国债项目的企业一般都技术力量雄厚,资金实力强,管理水平高,同时项目都经过多方论证,效益较好。从目前情况看,银行发放的配套贷款绝大多数属于贷款质量较好的一类。但是,由于国债项目大多是长期借款,时间跨度较大,涉及各种变量和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其中隐含的各种确定和不确定的金融风险也不可低估。

(二)信息不对称严重制约着国债配套贷款的使用和管理

1.国债项目管理机构与国债项目承贷行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从国债项目管理机构——省计委了解的国债项目贷款额与从各承贷行了解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2.银行在对企业所属行业的政策走向、市场变化以及客户内部重大变更等情况信息来源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贷款发放管理和为客户服务的质量。

(三)个别项目贷款单位自身的某些不合理因素给国债配套贷款管理造成一定困难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个别项目贷款单位自身的某些不合理因素给国债配套贷款管理造成一定困难。这些问题在给承贷行的管理造成诸多不便的同时,也隐含了金融风险。目前,有关银行已将这部分国债配套贷款列入“关注类”进行管理。

三、政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国债项目的投入力度,优化银行信贷结构

国债项目是国家和各地方重点支持的项目,大部分国债项目的执行单位都是各银行评估的“双A”企业,资本金充足,资金到位率好,银行贷款不良率较低,可带来稳定收益。因此,各银行要进一步加大对国债项目的营销力度,积极支持国债项目建设,同时调整银行自身的贷款结构,将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与支持重点行业技术改造相结合,积极支持市场前景广阔、市场竞争力强、还本付息有保障、符合贷款条件的优质客户的国债项目的实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对国债项目的评定和管理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国债项目的市场研究、财务分析和风险评价工作,提高贷前评估评价工作的质量,落实好相关的担保手续,把好贷前风险关。同时,要加强国债项目的贷后跟踪管理,定期走访客户,密切关注项目的发展进程,关注项目的潜在风险,多渠道了解企业经营变化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密切监测客户和担保人的产品市场、生产经营、资金财务、体制改革、人事管理等状况,定期检查抵押、质押财产的变动情况,对贷款的潜在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保贷款的科学投入,切实防范信贷风险。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支持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在今后的国债项目重点技术改造工作中,应进一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改造,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坚决防止利用国债配套贷款进行简单扩大再生产,搞重复建设;进一步支持国有重点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重点企业信息化步伐,提高重点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经营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国债项目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配套范文篇3

1培育壮苗

生产中多采用顶芽作种。在冬前将顶芽稍带一部分球茎用刀削下,适当摊晾至表皮干燥后,窖藏越冬。4月上旬取出留种或顶芽,放入洁净箩筐内,上覆盖洁净的湿稻草,晴天置于避风向阳处取暖,夜晚移至温暖的室内,保持温度在15℃以上,经10~15d出芽,即可插播于苗池育苗。如播期较晚,气温已达15℃,可不经催芽,直接置苗池育苗。一般大田需用顶芽量为150~225kg/hm2。育苗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行,按行株距为10~12cm插入顶芽,插播深度一般要求顶芽从下向上的第3节插入土中1.5~2.0cm,保持2~3cm的浅水。如种芽大小不一,应将大小顶芽分开插播,以便秧苗田管理。秧苗萌芽生长期间,保持2~3cm的浅水,以利提高土温,促进发根,如遇晚霜,夜间灌深水防冻;第2天再放浅水。播后7~10d开始发根生长,可追施苗肥1次。施20%的腐熟粪肥15t/hm2,或尿素75kg/hm2,促苗早发。注意除草和防治蚜虫等。随着气温的升高,逐步加深水层至6~10cm,适当增施磷钾肥,防止生长过旺或生长不良。

2大田栽植

选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以上、土层较厚的低洼水田,深耕20cm,施厩肥或粪肥45t/hm2、总含量45%的三元复合肥450kg/hm2、过磷酸钙600kg/hm2作基肥。翻耕耙平,灌入浅水,即可栽植。慈菇的定植时间因气候条件及茬口安排而异。早熟慈菇栽插不宜过早,一般要求苗龄达45d以上,具4~5片叶,株高达30cm左右。若秧苗太小,栽后发棵慢。晚熟慈菇要尽可能早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应在8月上旬栽插完毕,否则生育期短、生长量不足,产量将大幅度降低。慈菇要求浅水栽插,合理密植。早熟栽培生长期长,一般行株距为(40~45)cm×(40~45)cm,晚熟栽培生长期短,一般行株距为35cm×35cm左右。

3水肥管理

以浅水勤灌、严防干旱为原则。在高温多雨季节适当排水搁田,以防徒长;在高温干旱情况下,适当深灌凉水。一般植株生育前期保持3~6cm浅水;梅雨季节,植株易徒长,可于7月上中旬搁田1次,以控制地上部生长,使植株生长强健,提高抗性;在7—8月气温达35℃以上时,可于深夜或清晨引灌凉水,并加深水层至12~20cm,减轻高温的不良影响;8月中下旬以后,气候转凉,再恢复8~10cm的水层;9~10月,植株球茎开始膨大时,灌浅水3~5cm。慈菇整个生育期间肥料的施用,应遵循促、控、促的原则,重视氮、磷、钾肥的配合施用。一般在定植后10~14d,即活棵后开始追肥,可施20%的腐熟粪肥22.5t/hm2,或尿素150.0kg/hm2。此后一般不施肥,直至秋季天气转凉,植株开始大量抽生匍匐茎时,追施1次重肥,以促进结球,一般施腐熟粪肥37.5t/hm2,或尿素375.0kg/hm2,另加草木灰1500kg/hm2,或硫酸钾225kg/hm2。

4病虫害防治

慈菇的主要病虫害有黑粉病、斑纹病、褐斑病、蚜虫、钻心虫等。在防治上,选用较抗病的宝应紫圆品种;实行合理轮作,对种用球茎或顶芽进行消毒处理,慈菇黑粉病于扦插育苗前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交替喷雾,7~10d喷1次预防,种植前清除慈菇残茬,消灭越冬幼虫及早清除田间及周围泽泻科;杂草发病初期摘除病叶,进行深埋或销毁。扦插育苗前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交替喷雾,7~10d喷1次预防,慈菇斑纹病发病初期用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轮换交替使用,每隔7~10d喷1次,共喷3~4次防治。蚜虫于幼虫孵化初期,及时喷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2500倍液防治,交替使用。如幼虫已钻入叶柄中蛀食,叶片折断、下挂,要立即将有虫的叶和叶柄一起按入泥中沤杀。

配套范文篇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九龙坡区又是市里批准的“先行试验区”,要建设好这个试验区,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明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义。中央为什么让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从四个方面理解。第一、小平同志曾强调中国社会发展的两个战略;一是东部战略,二是中西部战略。当东部战略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时候,中西部发展战略开始启动。第二、“试验区”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工业革命阶段的产物,它标志着我国关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问题的探索。第三,党中央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第四,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有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区域经济增长又是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动力。重庆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格局,如果能够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探索和积累经验,对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九龙坡区的统筹城乡改革已经初见端倪。作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试验区”,就是要“率先”、“带头”、“引领”。先行试验区就是风险区、探索区、创新区、开拓区、引领区。半年多来,我们开展了全方位的探索:首先按照“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的思路,形成“1+12”总体方案及配套制度体系,在各镇成立了规划建设办公室、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其次,在探索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农村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到1200元/年。城乡全覆盖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启动。同时,坚持了“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同步发展。在实践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统筹城乡发展不是把所有农村都变成城镇,城乡一体化绝不是城乡一样化。统筹城乡发展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体现,是城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社会共识和奋斗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贵在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惟有创新才能找到出路,但它与任何改革一样,都具有风险。第一,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解决难度大,面临许多需要破题的问题,在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需要自身的思考、探索、突破。第二,重庆开展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还没有享受到特别优惠的政策,这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无法相比。第三,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本身要消化的矛盾太多,而统筹城乡发展更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这给统筹城乡增加了新的矛盾和压力。通过十七大精神的学习,我们要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具备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胆识和善于创新的本领,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当好先行者、排头兵。

配套范文篇5

一、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过快增长

要控制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首先是尽快解决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障、医疗保障问题,这三个保障目前已有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正在逐步解决,而养老保障问题尚未进入议事日程,只有这三项保障解决了,才能解决农民“养儿防老”、“多子多劳多挣钱”的传统生育观念。目前政府财力有限,我们首先从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家庭推行,逐步扩大实现全覆盖。其次是加大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依法行政力度,确保低生育水平长期稳定地保持下去。

二、积极转移农村人口

我县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其他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因此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还大有空间。关键是农村人口转移进城后他们的住房、生活和教育来源问题。据调查我县户籍在乡村的人口中,实际上有许多已常年居住在城市或集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有住房和生活来源,对凡是有居住条件的都应正式迁居城镇,让他们定居下来,只要不怕艰苦是能找到生活来源的,何况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多付出一点资金也是值得的,这部分人应退出农村承包地,给予恰当补偿作为其养老保障资金。对在城镇务工,有务工收入而无居住条件的,政府应在城郊务工人员聚居区修建廉租廉价房出租或出售给务工人员,让他们安居乐业,并建立组织将流动人口组织起来,这些人员户籍地的承包地应逐步随居住的落实和户籍变化而退出,退出的承包地,由政府出资买断使用权,并用买断资金给退地农民缴纳养老保障。这样将农村人口逐步转移到城镇,接受城镇的现代文明和教育,同时将退出的农村承包地进行有偿集约开发建设,政府也可收回买断承包地这笔资金。

三、切实改造农村人口

农民教育问题仍是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中国的问题在农村、在农业,最关键还是在农民,应采取一切措施、手段来改造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首先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国家应实行12年强制义务教育,取消高中、中职及以前教育的所有学费、书本费和一切杂费。并实行强制教育,高中中职未毕业者一律送学校强制学习直至毕业。其次是对现有成年劳动者进行技能培训,每人必须掌握1—2门专业技能,并颁发专业技能证书,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在家搞种植业、养殖业都必须具备专业技能,所有招工用人单位或行业必须验证用人。所有培训发证都应实行全免费培训教育。第三,鼓励外出务工并学习技能,对务工挣钱又学到一技之长的或就地在企业、种植业、养殖业去找工做,边做工边改造自己,学到经验和一技之长的应给予发证并奖励。

四、鼓励直换农村人口

在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转移的同时,又要鼓励城镇人口、退休人员、民营企业主、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有一定知识、技能,有资金、有思想、会管理的人到农村去,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创造社会财富,积累发展资本,开创自己的事业,实现人生价值,同时可以教育农民、培训农民、带动农民致富。如将外出转移后的农村人口退出来的承包耕地、集体荒山、塘库、果园、森林等承包租赁给这部分人集约经营,这部分人经营过程中吸收部分农村劳动力务工,这样既发展了农村经济,承包人也能挣到钱,吸收的这部分农村劳动力也能务工挣钱学到技能,还不外出搁荒自己的承包地,还能教育孩子、照顾父母。

配套范文篇6

关键词:船舶配套行业;市场营销;营销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国内外航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国的船舶配套产品生产企业结合内部生产经营的发展目标,改进营销策略,不断开拓市场,船舶配套行业中营销战略的研究成为当下的一个热点,本文主要对市场细分营销、品牌营销策略、绿色营销战略进行简要分析,作为指导船舶配套生产企业市场营销的依据。

1现代船舶配套行业市场营销的特点

1.1市场细分营销。消费群体中包含不同种类的消费群体,他们具体面向的人群不同,所具有的特点也有差异,而市场细分营销是解决不同消费群体最好的办法。市场细分营销顾名思义是将消费群进行细分,找到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以及不同消费群体对于产品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使得营销效果达到最大化。在进行产品营销之前应该采取的措施是制定市场细分的营销策略。首先需要对细分市场进行准备,通过调查来维持细分市场,之后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细分的标准,确定市场的级别以及产品在面向不同人群时的定位,这样的准备方式有助于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较为完整的、将客户作为营销中心的有效营销策略。1.2品牌营销策略。品牌在当下是船舶配套行业中实力的重要体现,同时在竞争非常激烈的船舶配套行业中,拥有一个强势的品牌是长期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对船舶配套行业中推进有效的营销战略,使用品牌进行营销,有利于赢得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任以及产品的信任和信心。与此同时,船舶配套行业在进行营销的时候注重品牌方面的营销是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消费者甚至会因为品牌而购买产品。市场竞争中一个长期强势的品牌能够在消费者心中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性的符号,消费者想到某种产品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一品牌,有效地产生了强烈的营销效果,缩短了消费者在进行产品购买的时候进行决策的时间,减少了品牌产品的经营周期,从而促使某一品牌的资产价值和营销效果达到最大化。1.3绿色营销。目前社会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在不断上升,因此在营销当中融入绿色营销的方式极其重要。绿色营销也是顺应时代需要的重要手段。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在使用产品的时候也会注重产品的环保效果,对于环保效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船舶配套行业想要有效提高营销的效果,需要及时开发绿色营销手段,有效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一些限制导致船舶配套行业中绿色营销还没有真正落实下去,所以说船舶配套行业还是应该从基础做起,首先建立一个涉及比较广泛的市场基础,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为未来的绿色营销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1]。

2船舶配套行业市场营销的现状

2.1船舶配套行业市场营销高层管理稀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船舶配套行业对于营销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已经设置很多关于市场营销的岗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船舶配套行业中的一些高层的营销管理人员并不专业,一些高层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关工作经验,因此专业的高层市场营销管理人员还是比较短缺。营销部门没有真正的高层管理人员,在进行营销战略讨论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这对于商机是一个重要的延误,最终导致船舶配套行业的经济利润减少。最后是在营销方面没有专业的人员领导,整个营销过程中会缺少一定的方向性,盲目地进行营销,产生的营销效果较少,根本无法达到理想的营销效果。2.2船舶配套行业没有完善的市场营销战略。营销战略是船舶配套行业中前进的方向,而目前的情况下很多市场上的营销是缺失的,因此现在的船舶配套行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的时候通常会非常盲目,失去方向,找不到营销的目的,最终走向失败。因此,船舶配套行业如果想要拥有较好的市场营销工作,就必须在进行营销之前制定较为专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并在营销工作当中严格执行制定的营销战略。2.3船舶配套行业未重视营销网络。现代社会当中信息的传播非常快,这得益于网络的进步和发展,在船舶配套行业的营销战略当中信息的传播也极其重要,在行业市场当中建立一个全面的营销网络能够有效提高营销效果。市场营销网络与人体内的血管起到的作用相似,只有顺畅的网络,信息才可以快速流通,营销活动才可以顺利有效开展。如果说船舶配套行业的营销活动没有建立一个营销网络,只针对于局部做努力,那么显而易见的是营销活动根本无法达到想要产生的效果,这对于资本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浪费。

3船舶配套行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我国造船产业持续进行发展,为船舶配套行业的发展营造一个极为优越的发展环境。以2012年的市场情况为例,尽管当时造船产业受到市场经济形式的影响,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其配套产业呈现十分蓬勃的发展趋势。从数据上看,整年内其配套产业产值达到1130亿元,增长15%。同时,近年来,我国一系列扶持政策与制度,使船舶配套行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4船舶配套行业市场营销创新策略

4.1保证产品质量。在任何产品进行销售的时候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卖点,而大部分的消费者对产品进行选购的时候最为关注的也是产品的质量水平。在船舶配套行业的营销活动中,产品质量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关注点。只有产品的质量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工作人员在进行营销活动的时候才可以顺利地提高效果,随时变化找到最为合适的营销手段,真正地将质量作为重要的营销亮点,用产品的质量去征服消费者,促进产品的销售。想要提高船舶配套行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的竞争能力,首先要提升的是产品的质量。因此在产品进行生产的时候,一定要保障产品的生产严格执行相关要求,保证产品的质量。员工也要严格地遵守产品第一的理念,对于产品还要增加后期检验的环节,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质量方面的抽查,确保销售的产品有最好的质量[2]。4.2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活动管理理念在船舶配套行业的营销战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市场的需求要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可以在营销工作中找到最合适的营销手段,产生最好的营销效果。营销时使用的资源也会更加适合当下的市场,相关产品的生产也需要符合当下市场的需求,这样才可以顺利地销售出去,找到最合适的销售成果,同时尽量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将市场的需求作为营销的价值导向能够有效地、迅速地展开销售的网络。营销网络可以帮助营销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市场当中的各种信息,采取最合适的营销手段,之后有关消费者可以顺利地对产品有一个全面而详细的了解,同时消费者还可以通过长时间使用购买过程了解船舶配套行业,这样能够有效提高船舶配套行业的营销效果以及销售量,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4.3提高船舶配套行业市场营销队伍的综合素质。在船舶配套行业中进行市场营销活动,如果有专业的人员制定专业有效的营销战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化的队伍对船舶配套行业营销活动进行护航能够产生较好的营销效果。在这一支专业的营销队伍当中,专业的人员可以包括经验较为丰富的科技专家,以及经济专家,甚至是管理方面的专家等。除此以外,在具体的创新活动中,还需要注重对于员工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尽量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充分发挥出员工的作用。

5结语

船舶配套行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合适的营销方案,因此想要促进船舶配套行业的发展,需要制定一套高效的市场营销战略方案。具体实施方案为提高产品质量来获得船舶配套设施销售的市场占有份额,企业要紧跟配套产品生产行业发展趋势,重视市场营销管理层的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市场营销策略促进船舶配套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华英.船舶配套设备市场营销策略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5):79-80+83.

配套范文篇7

干部任期时限亟待规范

领导干部任期制的内涵包括任职的时限规定,担任职务期限内应履行的职责、承担的义务,以及期满后因人制宜进行合理安置的有关规定。推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的目的,就是以促进干部能下为突破口,建立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自19**年确立的干部退休制度,解决了党政领导干部“活到老、干到老”的难题,但没有解决“不到退休,决不退职”的难题。而任期制作为干部退休制度的延伸,可以较好地促进党政领导干部更新机制的建立。任期制的推行,给各级领导干部增加了压力,更带来了活力。任期制突破了领导职数、退出机制的瓶颈,消解了领导干部“职业堕性”,促进了干部保持蓬勃朝气,奋发进取。值得注意的是,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不但包括最高任职时限,还包括最低任职时限。按规定,没有特殊情况,领导干部必须任期届满,实现任期目标,才能调动或升迁。然而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单位,党政领导干部调动频繁,任期难以届满的问题较为普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十年五任县长”的怪事。根据《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一届市长任期5年。一般地,经过人民代表选举产生的市长必须干完5年才能接受调整,这是对人民代表权利的尊重,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要义。但是据中部某省省委组织部有关同志介绍,近两年来该省90多个县(市、区)中,只有一名县委书记在岗位上干满一届,其他党委一把手在任期内纷纷被调动岗位,任期制执行率只有1%。

干部在任期内变动频繁、任期随意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现行任期制的制度和法规及政策还不够配套,难以适应干部制度改革整体推进的要求。

首先,目前,关于领导职务任期制的要求一般还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这就使领导干部经常被调动成为可能;任期制的适用范围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定,导致各地在制度的贯彻执行中缺乏依据。例如,选任制干部的任期在法律、法规上都有规定,而委任制干部任期则无明确规定;领导班子成员有任期规定,而内设机构的领导职务则无任期规定。又如,有关任期制的制度有关表述也不严谨,“一般”、“应当”等模糊性规定较多,给制度和法规的贯彻执行留下较大的弹性和漏洞。此外,很多有关任期制的政策和规定还没有上升到法律、规章的高度,约束力不强,难以保证制度和法规的延续性。其次,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不完善,没有摆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根据规定,对干部的任用决策,主要依据民主集体中原则,由党委(常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党委(常委)会成员在用人上具有同等权力。但班子成员之间的这一权力存在很大差异。一把手位置特殊,责任重大,在选人、用人时,其行为的自主性、地位的权威性和作用的决定性较为明显。

再次,在干部任用上,目前还存在着年龄“杠杆”,特别是“年轻化”政策下形成的干部任用上的“标准”。一些地方由于片面理解干部“年轻化”方针,在配备“班子”时自行确立了这样一个“原则”:35岁以上的不再被提拔进入乡镇党政班子,40岁以上的基本上不再被提拔进入县级党政班子。这导致不少干部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一些有“年龄危机感”的干部,便不惜一切代价寻求频繁调动,以求“进步”。

最后,领导干部任期内变动频繁、任期随意,与当前干部任期制“单轨制运行”不无关系。任期制包括岗位任期、职务任期、职级任期。但是按照现有任期制,往往只是岗位任期“单轨制运行”,即岗位任期结束,职级还继续保留,也就是说到任后的干部仍可担任同级职务。有些地方先后出台了市、县主要领导干部的任期制规定,但对执行任期制的领导干部任期届满又未晋升的,是易地交流、轮岗交流、转任非领导职务,还是自然“下岗”,并无明确规定。同时,实行任期制后,衡量党政领导是否胜任现职,实行岗位任期目标责任制是关键。但从中央到地方,对党政领导干部岗位任期目标至今尚未做出明确统一的政策规定,岗位任期目标由谁提出、如何确定、由谁审批等,都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以至于岗位任期责任制流于形式,对任期制干部的考核、晋升、降级、转任、免职等都缺乏有力的依据。领导干部频繁变动的隐患。

领导干部任期内变动频繁,不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一,直接影响工作的连续性。从地方工作的实际情况看,新班子就任后需要一个调查研究和熟悉情况的过程,而把工作思路、工作决策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和改革发展的实际成果,更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如果一个领导班子任期内领导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频繁变动,就很难扎实地做基础性工作,提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当地实际的工作思路。华西某省一个县自1994年到2002年8年间,调换了5名县委书记、4名县长,这些干部的平均任期不到2年。张书记今年说“发展乡镇企业”,李书记后年说“重点发展蚕桑生产”,王书记隔两年又说“要工业兴县”。书记、县长频繁变动,导致县里的工作重心不断转移,基层干部群众无所适从。结果一个原本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人才济济的大县,经济发展反而滞后于周边地区其他条件较差的县。

配套范文篇8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把建设新型工业体系与建设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从根本上讲,“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要依靠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但工业化的发展也需要农业的原料支撑和市场开拓。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城镇化不只是修房子,建街道,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是化不起来的;另一方面,无论是发展工业还是农业,必须考虑生态环境建设的可行性。

依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今后市场竞争的主体和司法的主体已不可能是政府。除了政府外,谁是农民的代言人?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如日本农协,通过联合购买、联合销售、合作加工、合作保险、金融互助等方式,显著提高了日本农业特别是稻米的国际竞争能力,它的实质就是覆盖全社会的联系市场与农户之间的农民合作的中介组织。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严重滞后

为此建议:一是尽快制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二是整合农村各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服务组织的财政资源,把公益性与经营性分离,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服务组织和以服务农民、解决就业、面向市场、官助民管的经营性合作组织;三是加强农村经营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

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是中国特色“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在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农业税的同时,各级应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多予”,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重点围绕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科普文化、小城建设、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化等工程开展。同时要按国家规定,新增加的文化、教育、卫生投资,重点用于农村。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不仅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为市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重视农业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素质

笔者下乡调查农民增收问题,不少农民反映务农增产不增收,有时甚至还要倒贴。笔者详细了解后才知道,之所以产生这个问题,农民群众缺乏效益意识、不注重投入产出核算,也是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因此,要让农民把务农作为职业,不仅是不怕苦不怕累,关键是既要懂生产技术也要懂生产和经营管理。建议:一是党校的涉农干部培训应增加农业技术、农业经济方面的课程;二是国家应扶持农业大中专学校的发展,直接面向农村基层政府、农业企业和种养殖大户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三是整合财政在农村的各类资源,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在乡青年务农人员的培养,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

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目前为农民提供信息的渠道看起来很多,但真正服务农民的很少。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议:一是将农业信息化作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增加财政投入;二是全面整合财政投入资源,推进“三电合一”,充分利用教委为主体的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广电为主体的农村电视服务网络、农业为主体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电信为主体的电话网络资源,实现资源、通道、终端的结合,开设专门服务于农民的电视频道和信息服务通道。通过信息化来改进农村的管理和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随着农村、农民问题的逐步解决,粮食问题可能会成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后焦点。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一是要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耕地质量不断提高。二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推广普及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配套范文篇9

一、建立金融犯罪案件检察引导侦查机制

(一)引导侦查机制的法律依据与主要意义

检察引导侦查机制是检察机关适时介入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帮助侦查机关确立正确的侦查方向,引导其合法、准确地发现、收集、固定、补充和保全证据的工作机制。它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各地检察机关在现行法律的框架内,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所逐渐探索出的一种创新工作形式。虽然没有一条法律条文直接指向这一机制,但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6条、第140条第1款规定的规定,“公安机关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写出提请批准逮捕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必要的时候,人民检察院可以派人参加公安机关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法庭审判所必需的证据材料”。这两条可以说是引导侦查机制的法律支撑。介入侦查并非越俎代庖,其权力基础在于宪法所赋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介入侦查也并非没事找事,其意义在于:

(1)根据批捕证据标准,引导侦查机关准确取证,减少错捕率;

(2)根据起诉证据标准,引导侦查机关有针对性地取证。一方面促使获取有价值证据,提高办案质量,另一方面减少退回补充侦查次数,提高办案效率;

(3)通过提前介入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取证行为,实现侦查监督从事后到事前、从静态向动态过渡;

(4)通过提前介入熟悉案情和证据,为审查起诉做好准备。

(二)对金融犯罪案件引导侦查的现实必要

在我国,侦查人员特别是基层侦查人员很大一部分并非法律专业出身,业务水平仍有待提高。再加上我国侦查人员无需在庭审阶段作为证人出庭作证,对审判活动缺乏切身体会,尤其是对控辩双方质证的过程缺乏直观、深入的了解,致使其对法官最终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的规格、标准等缺乏足够的了解,也不清楚该取什么证据、如何取证、取到何种程度。故在实践中侦查机关取证普遍存在过分依赖言词证据、无价值证据太多甚至关键证据缺失等问题。而金融犯罪案件作为一种专业性非常强的案件,对证据质量的要求比普通刑事案件要高,对侦查人员了解金融知识、吃透金融政策、把握金融犯罪变化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金融犯罪人员一般而言都十分狡猾,有一定的抗审能力,故常常无法取得口供,需要侦查人员通过其他线索抽丝剥茧建立一条完整封闭的证据链,这对于习惯依赖言词证据的侦查机关是一个不小的难度。以上种种因素都决定了仅仅依靠个别侦查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不足以保障案件很好很快处理,需要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的通力合作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打击。

(三)金融犯罪案件引导侦查机制的实行方案

1.信息交流机制。检察机关应与公安机关建立信息交流的途径,这样便在时间和意识上把握先机,积极了解跟踪案情、分析证据、引导侦查,为确保此类案件起诉,提高案件质量和办案效率打下扎实基础。具体可以通过分管检察长、科领导、内勤三个平台加强与公安分局联系沟通案件信息,或通过与公安机关之间建立每日动态的通报制度,并以工作协议的形式加以规范,深入了解案件详情,及时登记备案,切实做到对金融犯罪案件信息灵、情况清、对策准。

2.主诉检察官适时介入。由金融犯罪主诉组对口公安机关经侦办案组,通过主诉检察官带领其他成员进行适时介入。在适时介入中,主要负责以下工作:

(1)及时收集重要信息并及时上报;

(2)通过阅看案卷、参加讨论等方式,了解熟悉案情,结合案情依法提出取证意见和建议,并做好有关记录及时报告。遇有复杂情况和重大问题,与侦查人员间不能达成共识的,向部门领导汇报,由部门领导进行协调,必要时通过公检联席会议讨论,如仍不能达成共识的,按分工负责的原则予以处理;

(3)如发现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逼供诱供,对被害人、证人进行体罚、威胁、诱骗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的,以及其他违反诉讼程序的,依法向侦查机关(部门)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

二、建立金融犯罪案件检法沟通机制

检察机关、人民法院针对金融犯罪应当及时沟通、加强协调。通过个案会商、专案协调、疑案研讨、类案分析等方式,积极研究解决司法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检法沟通制度,意义主要在于,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尽力减少司法矛盾、提高司法效率。此种效率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减少因检法两家意见不一产生的抗诉、延期审理等“司法成本”,另一方面也有效避免因视角单一、信息单方性而造成的“司法失误”。

1.建立个案会商制度。通过会议纪要等方式建立个案会商制度,对于需要在办理过程中邀请法院与会进行商议的疑难复杂案件,可按照规定及时启动会商程序。对于部分敏感、引发社会舆论关注、新类型等案件,在审理过程听取多方面意见,不仅能够拓宽案件办理视角,同时将可能引发的争议及质疑前置从而及时予以妥善解决。此外,建立个案会商制度,对于部分易引发社会矛盾的案件,检法双方能够及时互通信息情况,会商研究疏导和防范措施,共同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建议在规定中,根据案件等级,设立不同的会议主持或参与人员职务级别,并进一步规范会议纪要、会议发言记录等工作,同时建立与法院“事前协调、事中沟通、事后反馈”的联动机制。

2.建立类案分析制度。不定期开展一类案件的分析研讨工作,这里的“类案分析”应当强调双向性。首先是检察院对于法院的类案监督,即通过对一定时期内案件性质相同、情节相似的金融案件进行分析对比,找出一类案件在判决、裁定的法律适用上矛盾、不相一致或偏颇之处,向法院提出监督意见,促使其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实践中,法院判决产生不一致(通常主要为量刑差异),既有不同法官对于案件性质、情节理解相异的因素,也有因案件类型较新而缺乏比照的因素。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试验和探索,这种监督模式可以有效促使法律统一适用。同时,法院对于检察院也需进行反向“监督”,如对于此类型案件在哪些证据方面亟待加强、侦查或审查工作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辩方观点中哪些观点系可取之处等等。尤其是知识产权案件,由于法庭能够接触到不同区域的同类型案件,其对于一类型案件的不同处理方式能够充分比较、权衡,在此类问题上视角更广,更具发言权。此外,相较之个案会商,类案分析可以更好的从学理角度予以研究,对于一类型问题的处理建章立制,从而使今后相关案件的处理有章可循。

3.建立法律法规及政策研讨制度。较之前述的个案会商、类案分析制度,法律法规及政策研讨更具有前瞻性,即针对新颁布的法律条文或司法政策,检法两家及时进行共同学习、研究和讨论,最大程度上保证对于法律条文理解的一致性。囿于研讨结果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可以会议纪要等方式予以固定及执行。

配套范文篇10

一、市直文艺院团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市直文艺院团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市直文艺院团改革的原则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市直文艺院团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争取在2006年底以前,除保留少数社会公益性文艺院团外,大多数经营性文艺院团实行企业化转制;对于性质相同,业务相近的文艺院团要实行合并重组;对文艺院团中的经营性部分,要进行资产分离重组。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二、改革方向

(一)正确分类文化单位

公益性文化单位是指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体现现代都市文化功能,具有文化基础性作用,或具有很强的文化导向功能,并无法通过市场来组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并无法从市场中获得经济回报的文化单位。

经营性的文化单位是指能够通过市场来组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遵循市场法则,并能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的文化单位。

(二)分类改革不同类型的市直文艺院团

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对现有的市直文艺院团进行分类改革:

1、经营性市直文艺院团实行企业化转制。

已经企业化运作,或已经实行文企联姻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要办理事业单位注销手续;作为独立企业法人的要办理企业登记手续。

尚未转制,亦未企业化运作,但具有面向市场、获得相应经济回报的事业单位,要通过转为企业、进入企业或文企联姻等方式向企业化转制,与原部门脱钩;按照有利于平稳转制,有利于转制后文化单位发展原则,大胆探索采取多种有效转制形式,如联合、控股、参股、兼并、承包、租售,具体操作可采取整体出售、分拆出售、先租后售、职工持股、股份制、解散等形式。实行转制范围、转制形式、出让对象全面放开。改组转制后的文化企业将以政府采购方式和市场经营模式完成市政府有关重要文艺演出和文化交流任务,承接社会文化任务,

2、公益性市直文艺院团继续保留事业性质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发挥文化舆论导向功能,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的现有文化单位,通过调整结构、优化组合形成一支精干队伍。这些文化单位可以经市有关部门批准后,由原部门(单位)继续按事业单位管理,政府继续给予支持。

对于即提供公共服务,又有经营性业务的混合性文化单位,要将公共服务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分离,其中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部分,也要向企业化转制并逐步与原。其他文化单位要向中介服务方向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要和文化单位的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配合进行,文化单位的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要根据文化单位体制改革需要进行,要为文化体制改革创造条件:对于性质相同,业务相近的文化单位要实行合并重组;对公益性文化单位中的经营性部分,要进行资产分离重组,然后企业化转制。

三、配套改革政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文化行政部门要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主要进行社会管理转变,从封闭式内向型管理向开放式外向型管理转变。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的研究和制定上来,放在加强市场引导,促进产业发展上来,放在强化社会服务,维护群众利益上来,放在加强依法行政,抓好行业监管上来。

(二)保留事业单位性质,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的文化单位,要深化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改革。要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按照新的机制和管理制度运行,承担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委托的任务,按有关规定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提高面向市场服务的能力;主管部门要转变管理方式,变直接领导为通过参加机构理事会参与重大问题决策。这类科研机构达到改革目标、经有关部门验收并重新核定编制后,国家对其增加人均事业费投入。

(三)做好社会保障的衔接工作。

转制为企业的文化单位的职工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纳入当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按当地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运行。

转制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原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对有事业费的单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当时的企业人均养老金标准支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与原待遇标准的差额部分由原单位用事业费或自有资金支付;没有事业费的单位,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离退休费标准支付养老金。离退休人

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按企业的办法执行,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出。

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按照企业的办法执行。

转制后参加工作的人员,按照规定执行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四、财政配套政策

政府财政要根据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按“养事不养人”的原则,在文化事业费总额不低于改革前,并按照国家法定的增长比例增加的前提下,改革政府文化经费投入方式,调整文化经费投入方向,建立新的文化经费投入机制,以提高财政文化支出的效益。

调整投入方向。改革后的文化事业费主要用于支持提高人民基本文化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具有文化导向性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领域。

改革政府文化事业费投入方式。建立国家文化计划项目招标制度,国家以支持项目为主,通过竞争择优方式支持扶持文化精品项目的生产,使文化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后的文化生产实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