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十篇

时间:2023-03-22 16:48:30

血细胞分析

血细胞分析篇1

[关键词] 巨幼细胞性贫血;细胞形态学;诊断;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46.11+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11(c)-081-02

Diagnosis on the megaloblastic anemia of cell morphocytology

HE Xin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ie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angxiang City, Hunan Province, Xiangxiang 411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gure out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galoblastic anemia (MA) with cell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nd then to help the accurate diagnosis in clinics.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zed the clinical material of 60 cases of megaloblastic anemia patients who were from our courtyard admits from June 2009 to June 2011. Results: For routine blood test, there were 32 patients that hemocyte was reduced, 5 patients that myeloid cells were obviously proliferated and megaloblastic changed, 9 patients that erythroid cells were obviously proliferated and megaloblastic changed, the rest of 46 patients were obviously proliferated and megaloblastic changed both of myeloid cells and erythroid cells. Conclusion: Megaloblastic anemia could be effectively diagnosised though the analysis of blood relative and bone marrow relative combined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to differentiate among aplastic anemia,myelodysplastic syndromeand and hemolytic anemia. Timely and effective Folic acid and Vitamin B12 supplement could obviously improve the symptom for treatment of megaloblastic anemia patients.

[Key words] Megaloblastic anemia (MA); Cell morphology; Diagnosis; Clinical analysis

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是由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约95%的患者系因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营养性贫血,亦可因遗传性或药物等获得性DNA合成障碍引起。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具有地区性,我国以山西和陕西省等西北地区较为多见,患病率可达5.3%[1]。MA易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及溶血性贫血混淆[2]。本院血液科2009年6月~2011年6月对收治的60例MA患者进行了较为明确的临床诊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均为本院血液科收治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4~70岁。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头昏、乏力、活动后气短、心悸等贫血症状,部分病例具有如食欲不振、恶心等消化性症状,另有个别患者表现出感觉障碍、行走困难等神经系统症状。按贫血程度分为:Hb>90 g/L 13例,Hb 60~89 g/L 36例,Hb 30~59 g/L 11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

①有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的病因及临床表现;②外周血呈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平均容积(MCV)>100 fl],大多红细胞呈大卵圆形,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5叶者>5%或有6叶者出现;③骨髓呈现典型的巨型改变,巨幼红细胞>10%,粒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亦有巨型改变,无其他病态造血表现;④血清叶酸水平降低<6.81 nmol/L、红细胞叶酸水平<227 nmol/L、维生素B12水平降低<75 pmol/L。

1.3 实验方法

将所有病例都进行实验室血常规及骨髓象的检查,调查发病原因并给予维生素B12 500 μg肌内注射,叶酸5 mg,3次/d,隔天1次,并针对性地指导改善饮食习惯。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在SPSS 13.0软件中进行,对结果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以P

2 结果

实验室检查结果为:血常规中60例患者血红蛋白为31~102 g/L(平均69.8 g/L),其中Hb>90 g/L 者13例,Hb 60~89 g/L者36例,Hb 30~59 g/L 者11例。红细胞呈大卵圆形,血清叶酸小于6.8 nmol/L或维生素B12小于75 pmol/L;骨髓象检查中骨髓涂片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53例(88.33%),细胞呈明显的“核幼浆老”改变,5例以粒系细胞显著增生和巨幼变为特征,9例以红系细胞显著增生和巨幼变为特征,其余46例以红系细胞和粒系细胞显著增生和巨变为特征。

3 讨论

MA是临床常见血液病之一,表现以大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内出现巨幼红细胞系列的细胞巨型改变为主,可涉及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甚至某些增殖性体细胞[3]。巨幼红细胞易在骨髓内破坏,出现无效性红细胞生成,而粒细胞则表现出寿命短、转换快的特点,血常规也常伴白细胞或血小板的减少。

MA的细胞形态学临床表现多样而缺乏相对特异性,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MDS的病理变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而极易混淆[4],根据本组实验结果,通过血常规、骨髓象检验结果并结合临床表现可对其作出较为全面准确的诊断。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鉴别:①MA以中、晚幼粒巨幼变和多分叶粒细胞为主,而MDS以少分叶和少颗粒为多见;②MA的病态粒细胞均有胞核肿胀的特征,而MDS的核肿胀不明显[5];③同幼红细胞相比,两者虽都可见核碎裂、奇数核或巨大幼红细胞等变化,但MA中早幼红细胞以下各阶段常有典型巨幼变,MDS中大多数为胞体大而胞核不大的所谓类巨幼变的红细胞,而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巨核细胞明显减少,MDS时巨核细胞多少不一[6]。

本组资料显示,60例MA患者中19例是因胃肠病等多种病因而发病,38例患者因单纯的膳食习惯异常发病,3例患者未发现明确病因。MA多见于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和婴幼儿,其次为青少年及老人,临床伴随症状以不规律的饮食习惯而导致的消化道疾病疾病为主。用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效果显著。根据MA特定的临床表现及生化指征,在治疗上除了针对基础疾病,去除病因外,早期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可及时改善症状。

另外,应加强营养知识教育,纠正偏食及不良的烹调习惯不酗酒,婴儿应提倡母乳喂养并及时添加辅食,孕妇应多食新鲜蔬菜和动物蛋白质并在妊娠后期适当补充叶酸,对于血液透析及胃肠手术的患者在加强营养的同时,也应及时准确的进行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补充[7-8]。

[参考文献]

[1] 张长红.65例农村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及形态学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2):2508-2509.

[2] 李科成,付琴,于明华,等.巨幼细胞性贫血细胞形态学诊断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32-133.

[3] 陆艳,宁瑶.51例巨幼细胞性贫血细胞形态学诊断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2):3520-3521.

[4] 孟令岩,张两霞.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细胞形态学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3,32(6):567-568.

[5] 钱超,王冠宇.红细胞参数及血清FA、VitB12、TP、TBIL、LDH联合检测在鉴别MA和RA中的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2):122-123.

[6]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95-598.

[7] 潘瑞彭,王鸿利.血液学与血液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9-123.

血细胞分析篇2

【摘要】 目的:通过全血标本的检测,对SYSMEXKX-21N、ABBOTT CD-3200、BEKMAN-COULTER AC.T 5diff三种血细胞分析仪的主要性能进行比较。方法:以卫生部提供的临检室血细胞质量评比液和随机住院病人抗凝全血标本,按说明操作SYSMEXKX-21N、ABBOTT CD-3200、BEKMAN-COULTER AC.T 5diff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标本检测,测定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G)、血小板(PLT)总变异系数、准确性。结果:三种仪器的WBC、RBC、HBG的总变异系数相近,而雅培CD-3200血小板(PLT)的总变异系数(4.85 %)较大;随机住院病人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YSMEXKX-21N、雅培CD-3200、BEKMAN-COULTER AC.T 5diff血细胞分析仪均可运用于临床检测中,但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雅培CD-3200血小板计数。

【关键词】 血细胞分析仪;使用评价;总变异系数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imary function of 3 kinds of hematology analyzers( SYSMEXKX-21N,ABBOTT CD-3200 and BEKMAN-COULTER AC.T 5diff) by examining anticoagulation blood samples from randomized patients. Methods: 3 kinds of hematology analyzers were employed to measure total varia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precision of WBC,RBC,HBG and PLT with quality appraisal specimens from Clinical laboratory of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anticoagulation blood samples from randomized inpatients . Results: There was no remarkable difference in total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WBC, RBC and HBG from three kinds of Hematology Analyzers. But total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PLT(4.85 %) from CD-3200 is higher than those from others. Conclusion: SYSMEXKX-21N,ABBOTT CD-3200 and BEKMAN-COULTER AC.T 5diff, three kinds of hematology analyzers, can be applied to clinical laboratory determination, with much attention paid to the platelet count of Abbott CD-3200 Hematology Analyzer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Hematology analyzer; Evaluation; Total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血常规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检测手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越来越受到医疗工作者的重视。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分析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手段,具有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精确度高的优势。其检测值直接指导着临床工作,是病人进行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1];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血细胞分析仪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血细胞数值的准确,为此对我科采用的三种血细胞分析仪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今后的血细胞分析、检测、血细胞分析仪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采用120例我院随机住院病人抗凝全血的标本和卫生部提供的临检室血细胞质量评比液,批号:2008221、2008222、2008223、2008224、2008225。每日对评比液测定1次,连续1月,然后对各台仪器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仪器类型 SYSMEXKX-21N(日本SYSMEX公司生产)、雅培CD-3200(美国ABBOTT公司生产)、BEKMAN-COULTER AC.T 5diff(美国BEKMAN-COULTER公司生产)。

1.3 试剂 均为厂家生产的配套试剂。

1.4 操作方法 严格按照按说明书操作程序进行,测定前用质控校正仪器。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随机资料方差分析法,P

2 结果

2.1 总变异系数测定 采用卫生部提供的临检室血细胞质量评比液,批号同上。按下列公式求出其总变异系数(TCV)[2)。设标本数为u,各标本测定次数为n,标本间的离均差平方和为SSQ,则:TCV=SSQ/u(n-1)X×100 %。

血细胞分析仪SYSMEXKX-21N、雅培CD-3200、BEKMAN-COULTER AC.T 5diff的总变异系数结果表明:白细胞(WBC)总变异系数在三种仪器分别为1.34 %、1.16 %、1.33 %;红细胞(RBC)总变异系数分别为0.57 %、0.57 %、0.77 %;血红蛋白(HBG)总变异系数分别为0.59 %、0.46 %、0.60 %;血小板(PLT)的总变异系数分别为1.29 %、4.85 %、1.65 %。

2.2 标本测定 120例我院随机住院病人抗凝全血标本,分别于三种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标本检测,并运用SPSS13.0版随机资料方差分析(ANOVA),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实验数据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三种分析仪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1 WBC、PLT、RBC、HBG三种仪器检测结果(26.54.31±1.17131.2±29.1CD-32001206.33±3.76207.8±122.64.07±1.08133.3±30.3AC.T 5diff1206.65±4.02202.1±131.14.33±1.18128.7±29.6F值0.06120.02170.04090.0320

注:各组均P>0.05

3 讨论

SYSMEXKX-21N血细胞分析仪是三分群电阻式血细胞原理,根据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进行分析和计算。ABBOTT CD-3200是细胞五项分类多角度偏振光散射法(MAPSS)原理,根据标本在水动力聚焦系统的作用下进入检测部,在激光束的照射下,细胞在多个角度都产生散射光,根据计算将结果分类得到。AC.T 5diff血细胞分析仪运用细胞化学光吸收和体积分布技术(Absorbance cytochemistry and Volume,AcV)进行细胞五项分类[2]。

随着医疗市场的变革,临床和患者对检验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的诊断指标,更快的检测速度,更低的检测费用,最重要的是更准确的数据,在临床工作中运用更快速、更准确、重复性好且成本合理的血细胞分析仪是大势所趋,满足临床不同标本检测要求,而每台仪器的质量高低,所检测标本的准确性对临床工作影响甚大。为此我们对SYSMEXKX-21N、ABBOTT CD-3200、BEKMAN-COULTER AC.T 5diff三种血细胞分析仪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权威性,我们采用卫生部提供的临检室血细胞质量评比液,计算WBC、RBC、HBG、PLT的总变异系数(TCV),结果WBC、RBC、HGB总变异系数相差不大;PLT的总变异系数分别为1.29 %、4.85 %、1.65 %。显示雅培CD-3200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小板(PLT)的测试中,其总变异系数(4.85 %)较大,与已报道文献(4.92 %)[3]相近,在我们临床工作和血细胞分析仪的选择中值得注意。因SYSMEXKX-21N、雅培CD-3200、BEKMAN-COULTER AC.T 5diff相关性、线性、交叉污染率、重复性等已有报道[4-6],故在此不进行分析。

120例我院随机住院病人抗凝全血标本,其检测结果值有高有低,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反映基本的临床情况;WBC、RBC、HBG、PLT随机资料方差分析,三种分析仪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SYSMEXKX-21N、ABBOTT CD-3200、BEKMAN-COULTER AC.T 5diff血细胞分析仪均可运用于临床检测中,可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 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0-81.

[2] 徐孝伦,秦育滨,刘雁翔.CD1200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评价[J].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6,25(3):140-142.

[3] Ehrmeyer SS,Laessig RH.Has compliance with CLIA requirements really improved quality in US clinical laboratories[J].Clin Chim Acta,2004,34(6):37-43.

[4] 孔英兰.CD-3200型血细胞分析仪性能的初步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30(8):141-143.

血细胞分析篇3

血小板计数是血液常规检验的重要项目之一,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常发现少数病人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检测时,血小板测定值常不准确,血小板数值与临床症状不相符,为探讨其发生原因,本文对120例健康人血标本进行重复监测,寻找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准确性及重复测定的可比性及影响因素。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

深圳迈瑞公司生产的BC-5500血液分析仪。

1.2试剂

BC-5500专用配套试剂(溶血剂、稀释液、清洗液)。

1.3其他

校准物与质控液,全血校准液(由深圳迈瑞公司提供),全血质控物(由青海省临检中心提供)。

1.4方法

1.4.1按仪器维护保养要求,对仪器进行全面的维护,经常保持微孔的清洁,以保证BC-500在正常条件下批内重复测定变异数(RCV)在规定范围内,每次实验前血液分析仪用全血校准物校准仪器后,严格按仪器操作步骤进行测试。

1.4.2用含EDTA-K抗凝管,采集120例健康人静脉血2ml,轻轻混匀后,立即在血液分析仪BC-500上测定3次,然后分别于5、10、20、30、60min各测3次,并用全血质控物质同步监测仪器,分别计算其均值,按时间分组,分别利用多样本均数间显著性检验与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标本自身因素的影响

由于采血过程不顺利,过分挤压或未充分与抗凝剂混匀等因素人为造成血小板的凝集,是造成血小板计数不准确的首要原因。

2.2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

WBC在采血后0―30min内随时间延长其数量不规则递减,组与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

2.3血小板聚集分可逆聚集和不可逆聚集

当新鲜静脉血加入EDTA―K2:抗凝瓶混匀后血小板即发生聚集反应,此时立即进行全血细胞测定,可逆聚集的血小板还没有解聚,会造成全血细胞分析结果误差。白细胞不同程度假性升高,直方图的小细胞群会出现一个很高的截距,血小板不同程度的假性降低,直方图就会出现锯齿波或尾部抬高。但抗凝血静置30min后,再进行测定,即可消除上述假性结果。100例静脉血放置不同时间各参数的均值比较可看出60min与30min测定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30min与20min测定值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BC-5500型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原理是直接计数2―20fl范围内的血小板,根据正态分布理论,用电子拟合线拟合0―70fl范围内的血小板数量作最终报告结果,具有双曲线的血小板直方图是它的标准结果,只具有单曲线的血小板直方图,只要成正态对数分布,曲线在20fl范围内有明显的主峰,其仪器计数法与显微镜计数法较一致,与临床基本吻合[1]。血小板膜分内膜和外膜,外膜围绕胞质形成浆膜,并延伸到胞质内部并折叠形成开放微小管系统,它是血小板摄取和释放的通道。质膜内侧附着许多微丝,其主要成分为肌动蛋白的肌凝蛋白,与微管环周束共同支持伪足的形成。当新鲜静脉血离体加入EDTA―K抗凝瓶内,管壁周围的全血外环境及温度发生改变,使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2]。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在阻抗法做血小板计数时,聚集体所产生的脉冲大于仪器预设的单一血小板脉冲值,因而就不会计数血小板结果内,从而使血小板数量减少。

故血小板聚集的原因可能有:

(1)抗凝剂EDTA―K2:能使血小板形态发生改变。由盘状变成球状,从而使可逆聚集血小板的伪足回缩到血小板胞质内,血小板相互缠绕的伪足就可解除。

(2)可逆聚集的血小板由于形态有所改变及伪足的形成,增大了血小板表面积,其表面负电荷相应增大,同性电荷的排斥力也就相应增强。

(3)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温度对可逆聚集血小板解聚的影响尤其在用预稀释方法作全血细胞测定中更为明显。

(4)溶血剂的加入量、溶血时间和仪器检测的清洁度有关,因此必须保持微孔的清洁,才能保证仪器测定的可靠性。原因:经EDTA―K2抗凝的全血标本,在采血30min后进行全血细胞分析,可提高结果的准确性。但需排除化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及造血系统异常等疾病。血小板形态不规则且细小,任何灰尘和斑点都会影响计数。反复使用的测定管极易引起杂质吸附,造成残余溶血素污染,从而引起PLT计数偏高。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的准确性取决于很多因素,环境、温度、抗凝剂混合情况以及所有影响电脉冲大小及数目的因素都会影响正确计数。因此,只有正确操作,排除各种干扰,才能使血小板的计数结果准确靠。

参考文献:

血细胞分析篇4

1 材料与方法

1. 1 动物与试剂

1. 1. 1 试验动物 成年厚壳贻贝采自浙江舟山东极岛海域,以洁净海水在通氧条件下饲养于恒温水族箱( 18 ~20 ℃) 。

1. 1. 2 试剂 三氟乙酸( TFA) 、α-氰基-4-羟基-肉桂酸( CCA) 、二硫苏糖醇 ( DTT) 、碘乙酰胺( IAA) 、胰蛋白酶 Trypsin( 测序级) 均为 Sigma 公司产品; 所有测序试剂均来自 Applied Biosystems 公司; 色谱纯乙腈购自美国 TEDIA 公司; 其余试剂均为进口或国产分析纯试剂。试验用去离子水由 Milli-pore synergy 纯水系统( 法国 Millipore 公司出品) 制取。

1. 2 试验方法

1. 2. 1 血细胞的收集 厚壳贻贝饲养 24 h 后,参照文献[3]方法,以内含抗凝剂( Alsever 液) 的注射器收集厚壳贻贝血淋巴,立即离心( 4 ℃,800× g,15 min) ,沉淀部分收集后以 PBS 缓冲液[137mmol?L- 1氯化钠( NaCl) ,7. 8 mmol?L- 1磷酸氢二钠( Na2HPO4) ,2. 7 mmol?L- 1氯化钾( KCl) ,1. 47mmol?L- 1磷酸二氢钾( KH2PO4) ,pH 7. 4]洗涤 2次后收集血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检测。收集的血细胞置于 -80 ℃冰箱保存备用。

1. 2. 2 血细胞颗粒的收集和蛋白质的提取 厚壳贻贝血细胞颗粒的收集及蛋白质的抽提参照文献[2]方法进行。上述步骤中收集的厚壳贻贝血细胞悬浮于 50 mmol?L- 1Tris 缓冲液 ( pH 8. 7,含 50mmol?L- 1NaCl) ,采取反复冻融法对厚壳贻贝血细胞进行破裂,之后以手持式组织匀浆器于冰浴中进行匀浆,匀浆后经离心 ( 4 ℃,10 000 × g,20min) ,收集位于沉淀部分的血细胞颗粒,置于 2mol?L- 1醋酸溶液中[V( 沉淀) ∶V( 醋酸) =1∶3],以超声波法( 10 ×30 S) 充分裂解所收集的血细胞颗粒,裂解液经离心( 4 ℃,10 000 × g,20 min) 后收集上清液,加入 4 倍体积预冷( - 20 ℃) 的丙酮,待蛋白质充分沉淀后离心( 4 ℃,12 000 × g,20min) 收集蛋白质沉淀,冷冻干燥后于 - 20 ℃ 冰箱保存备用。

1. 2. 3 蛋白质的还原烷基化及酶解 上述步骤中经丙酮提取的蛋白质组分加入 50 μL 碳酸氢氨( NH3HCO3) ( 25 mmol?L- 1,含 10 mmol?L- 1DTT) ,57 ℃ 保温 1 h 后室温冷却,除去过量液体,迅速加入同等体积的新配置的 NH4HCO3( 25 mmol?L- 1,含 55 mmol?L- 1碘乙酰胺) ,室温下暗处放置 40min 以进行烷基化反应,之后将蛋白质混合物置于NH4HCO3( 100 mmol?L- 1,pH 8. 5) 溶液中。将胰蛋白酶溶于 1 mmol?L- 1的盐酸( HCl) 中,至质量浓度为 1 g?L- 1。然后用 NH4HCO3( 25 mmol?L- 1,含10% 的乙腈) 溶液配成 0. 02 g?L- 1终质量浓度的溶液,上述蛋白质组分经还原烷基化反应后加入适量胰蛋白酶酶解液于 37 ℃条件下消化 16 ~18 h。

1. 2. 4 LC MS / MS 分析和数据处理 上述蛋白质酶解后的混合物上样反相色谱进行分离,色谱仪为纳升级 LC-20AD( 日本岛津公司出品) ,色谱柱为 C18 柱( 15 cm × 0. 01 cm,填料粒径为 3. 5 μm,日本 Michom 公司出品) 。流动相 A 相为 5% CAN( 含 0. 1% TFA) ,B 相 为 95% ACN ( 含 0. 1%TFA) ,流速为 500 μL?min- 1。样品以20 μL?min- 1的速度注入进样环中,使用线性梯度洗脱分离,45min 内 B 相体积分数由 0% 升至 45% 。肽段鉴定在线性离子阱-轨道离子阱质谱仪( LTQ-Orbitrap,美国 Thermo Fisher 公司出品) 上进行。质谱分析模式为: 1) 以 Orbitrap 轨道离子阱在400 ~ 2 000 的质荷比( m / z) 范围内以 60 000 的分辨率采集一级质谱图; 2) 用 LTQ 线性离子阱将第一步采集得到的质谱图中强度最高的信号进行串联质谱实验,扫描分辨率为 7 500; 质谱条件采用纳升级电喷雾电离方式( nano-ESI) ,电离电压 1 900 V,扫描范围 m/z 400 ~2 000; 质谱数据由 Xcalibur 软件( V2. 0. 7) 采集并处理; 处理后的质谱数据用Mascot 软件分析,搜索数据库为 Swiss Prot 的 Uni-ProtKB( 2010 年 9 月) 。数据库搜索参数为肽段质量误差 = 50 × 10- 6,肽段碎片离子质量误差= 1. 0 Da,甲硫氨酸氧化、蛋白质 N 端乙酰化作为可变修饰。

2 结果

2. 1 血细胞的分离收集

厚壳贻贝经灭活大肠杆菌诱导后,以注射器从后闭壳肌处收集血淋巴,通过离心方式收集血细胞,以 400 倍光镜进行检测,结果见图 1。所收集的厚壳贻贝血细胞形态完整,以颗粒细胞为主,细胞质中可见明显的具有折光性的颗粒,其形态特征与 CHENG[9]报道一致。

2. 2 血细胞颗粒的 Shotgun 质谱分析及数据库搜索

利用 LTQ-Orbitrap 质谱对厚壳贻贝血细胞颗粒蛋白质的酶解混合物进行串联质谱分析,通过 denovo 方法总共获得 9 870 个肽段序列信息,经非冗余整理后总共获得 419 个非冗余肽段序列。上述肽段的串联质谱图( MS/MS) 信号峰明显,信噪比较高,图 2 展示了表 1 中序号为 3 的蛋白质的 MS/MS 质谱分析图以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由图 2 可见,鉴定到的肽段质量精度非常高,图 2 - a 为质荷比( m/z) 为 1 656. 837 Da 的母离子的 MS/MS 图谱,与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TFLVWVNEEDHIR) 的理论分子量 1 656. 826 Da 相比仅0. 011 Da 的差别,且理论中的 24 个 b/y 离子找到 15 个,说明 LTQ-Orbitrap 质谱所获得的 MS / MS 的离子碎片的质量精度和分辨率都非常好,其结果也有助于提高 denovo 序列鉴定以及蛋白质鉴定的准确度。

对上述 419 个非冗余肽段序列进行 Mascot 数据库搜索,因 Mascot 数据库过于庞大且贻贝本身没有基因组数据库,为提高搜库结果的准确性,采用的搜索数据库为 Protostomia 201011( 原口动物门,包含 666 319 个非冗余序列) ,经数据库搜索,总计获得得分较高( score > 40) 的蛋白质鉴定结果为 125 个( 表 1) 。此次研究中所鉴定的蛋白部分来自于贝类,如地中海贻贝、紫贻贝以及日本花棘石鳖( Acanthopleura japonica) 、扇贝( Chlamys farreri) 、长牡蛎( Ostrea gigas) 等,还有部分鉴定结果来自于其他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例如果蝇( Drosophilavirilis) 和黑斑海兔( Aplysia kurodai) 等,这是由于厚壳贻贝没有基因组数据库或完整的蛋白质数据库,因此在搜库过程中所匹配的结果往往是来自于其他物种的同源蛋白。在已鉴定的 125 种蛋白中,肌动蛋白所占比例较高,其他高丰度蛋白还包括精氨酸激酶,组蛋白,细胞骨架蛋白,代谢相关酶类,免疫相关蛋白,细胞粘附相关蛋白,以及部分未知蛋白等。

3 讨论

贻贝缺乏特异性免疫系统,其免疫机制主要依赖于呼吸爆发机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以及血淋巴中的各种抗菌肽分子[14 -15]。其中血细胞在贝类的免疫系统中占据着中心地位,可通过吞噬、胞内消化、细胞毒性等直接杀死或清除入侵微生物,同时可激活或加强其他免疫反应机制,如诱导细胞内的酶类和细胞毒分子分泌,协同血淋巴中的体液免疫因子等[15 -16]。贻贝的颗粒细胞可运动至贻贝受伤部位或微生物入侵部位,通过内吞作用或者释放颗粒细胞内所储存的免疫相关蛋白来达到消灭病原微生物的目的[17 -18],但目前对于贻贝颗粒细胞的蛋白质组成尚不清楚,贻贝颗粒细胞中免疫颗粒的蛋白质组成研究对于了解贻贝血细胞的免疫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厚壳贻贝血细胞中免疫颗粒的蛋白质组成特点,笔者利用 LTQ-Orbitrap 质谱对酸抽提的厚壳贻贝血细胞免疫颗粒蛋白质成分进行了 Shotgun分析。Shotgun 策略是一种快速、高通量鉴定蛋白质混合物的质谱方法,可直接用于微量蛋白质混合物的快速分析和鉴定,而无需经过双向电泳对蛋白质的预先分离; 同时,LTQ-Orbitrap 质谱具有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以及质量精度高等特点,非常适合于 Shotgun 分析[19]。利用上述方法在厚壳贻贝血细胞免疫颗粒中共鉴定了 125 种数据库评分在 40分以上的蛋白( 表 1)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大类:1) 细胞骨架相关蛋白,包括肌动蛋白以及其他骨架蛋白如肌凝蛋白和 catching 蛋白等; 2) 细胞粘附相关蛋白,如钙黏着蛋白和锚蛋白等; 3) 代谢相关酶类,如果糖二磷酸醛缩酶、己糖激酶和精氨酸激酶等; 4) 膜泡运输相关蛋白,如单胺囊泡转运蛋白、lipid storage droplets surface-binding protein等; 5) 解毒相关蛋白,如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等; 6) 细胞信号转导相关蛋白,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 等; 7) 其他蛋白,包括组蛋白、细胞凋亡相关蛋白以及未知蛋白等。

该研究从厚壳贻贝血细胞颗粒中鉴定的蛋白质种类与其他无脊椎动物血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例如,HERBINIERE 等[20]在对普通卷甲虫( Armadillidium vulgare) 的血细胞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时,发现丰度最高的蛋白主要是细胞骨架蛋白、酶类、细胞粘附蛋白等。此外,上述鉴定结果中已有部分蛋白被证明与无脊椎动物的免疫存在直接联系。例如,发现部分无脊椎动物的肌动蛋白在宿主细胞遭受微生物入侵时,其表达量会显著上升[21 -23]; 精氨酸激酶在甲壳动物受到免疫刺激或者病毒感染后,其表达量大量增加[24 -25];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则在宿主清除体内入侵病原体的时候被激活,在无脊椎动物免疫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6]。

血细胞分析篇5

【关键词】 血液细胞;形态;误诊;漏诊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的过程中,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仪器与方法是血液细胞分析仪。血液细胞分析仪由于自身的优势,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血液细胞分析仪可以有效的提高医院检验科的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但在临床检测中,血液细胞分析仪还存在一定的误诊与漏诊情况,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目前,将显微镜等手段与血液细胞分析仪结合起来进行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检查方法,并且在临床中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对河南省宜阳县人民医院治疗的全血细胞减少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病例均为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治疗的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8~65岁,平均(365±57)岁。其中20例患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18例患者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2例患者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Sysmex K4500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检测试剂均为仪器配套试剂。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在检测后,所有检测标本均随机抽取2张血片进行检查,使用瑞氏染色,在显微镜下对患者的血细胞形态进行观察。

13 诊断标准 全血细胞减少的诊断标准:连续2次或者2次以上,血细蛋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资料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χ2检验,P

2 结果

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中,血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均为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直方图显示结果小细胞尖峰明显增高,白细胞分类显示小细胞比率达到60%以上;血片镜检结果显示,患者血液中的成熟淋巴细胞的比率发生明显的增高。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检测准确率为100%。

18例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患者中,血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均为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直方图显示结果小细胞尖峰和大细胞尖峰一致,白细胞分类显示小细胞比率和大细胞比率均为45%以上;血片镜检结果显示,患者血液中可以见到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在血液分析仪检测时,按小细胞进行分类。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的检测准确率为8889%(16/18)。

1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中,血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均为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血细胞分类中,大细胞的比率明显增高,而幼稚细胞则发生明显的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检测准确率为6667%(8/1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检测准确率明显低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P

3 讨论

目前,血液细胞分析仪已经广泛的应用于血液细胞形态学的临床检查当中。血液细胞分析仪对血细胞形态进行检查时,主要是通过对血细胞的大小进行检测,从而对血细胞进行分类,并不是直接通过血细胞的形态学进行细胞的分类。目前临床上很多情况在进行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之后,并不使用显微镜进行检查,从而导致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明显增加。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血液细胞分析仪,仅可以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中作为一种筛查方法,并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血片检测,在临床检测中,必须对血液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结果进行必要的复查,以降低血液细胞分析仪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中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本组研究中,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检测准确率为100%。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的检测准确率为8889%(16/1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检测准确率为6667%(8/1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检测准确率明显低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P

血液细胞形态学在临床上血液病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对许多疾病进行直接的诊断,而对单纯根据血液细胞形态学无法诊断的疾病,血液细胞形态学对早期诊断疾病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为了有效地提高血液细胞形态学的检测准确率,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①在临床医生和检验人员中加强血液细胞形态学的宣传,强调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临床血液细胞形态学的人才培养;②在临床上不断提高血液细胞形态学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血液细胞形态学与许多学科有关,因此对血液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准确的掌握十分重要,在疾病的诊断时,不仅根据血液细胞形态学,还需要结果相关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③建立和完善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测的规章制度,为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复检标准制定出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认真执行;④对从事细胞形态学检测的人员培训和考核,并建立和完善资格认证制度,对于未进行资格认证的人员,不得从事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测的工作;⑤加强血液病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临床上对疑难血液病的诊断水平。

综上所述,血液细胞分析仪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中可以作为一种筛查方法,需要通过病理学检查或者显微镜检查进行确诊,从而有效地降低血液细胞形态学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参 考 文 献

[1] 宋国良.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中国伤残医学,2011,19(03):2527

[2] 周斌.血液细胞形态学在基层检验工作中的重要性.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23(01):90

血细胞分析篇6

【关键词】

血细胞分析;复检规则;探讨

作者单位:030012山西省人民医院检验科

近年来,随着血细胞分析技术的完善和设备的更新,全血细胞计数(C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明显提高,各级医院血细胞分析仪已基本普及。然而,血细胞自动分析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如果实验室只根据血细胞分析仪的分类结果,而不作涂片分类直接发报告,则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全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复检(review)问题近年来已受到相关学术团体与专家的高度重视与关注1]。就我院制定的血细胞分析复检规则进行汇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选取本院2011年1~6月门诊和住院患者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全血标本8820份,按临床标本的检测流程和方法在采血后4 h内进行全血细胞分析检测。

1.2 仪器与试剂 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校准物及质控物。Olympus显微镜购自日本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仪器的校准:sysmex公司工程师利用SCS1000全血校准物对sysmex XE2100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校准。采用配套的两水平echeck全血质控物进行室内质量控制,保证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

1.3 根据本院情况制定的复检标准 ①无白细胞自动分类结果。②白细胞总数低于2.5×109/L、高于25×109/L。③白细胞自动分类结果某种细胞百分比结果严重异常:中性分叶粒细胞大于或等于0.85、淋巴细胞≥0.60、单核细胞≥0.15、嗜酸性粒细胞≥0.10、嗜碱性粒细胞≥0.03。④仪器的其他提示;E:血红蛋白

1.4 检测方法 所有标本按临床标本的检测流程和方法进行全血细胞分析检测),并全部推片染色,由本室工作经验超过10年并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按操作。血细胞显微镜检查异常判断标准:①细胞:形态异常(分叶过多、中毒颗粒、空泡变性等异常结构、异型淋巴细胞>2%、杆状粒细胞>5%、存在不成熟幼稚细胞。②红细胞:存在有核红细胞、大小不一、染色形态异常等。③血小板:血小板凝聚、严重体积异常等。

1.5 评估指标2] 包括真假阳性率、真假阴性率、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有效率、检验效能和复检率。灵敏性(%)=真阳性数/(真阳性数+假阴性数)×100%;特异性(%)=真阴性数/(真阳性数+假阴性数)×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数/(真阳性数+假阳性数)×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数/(真阴性数+假阴性数)×100%;总有效率=真阳性率+真阴性率;检验效能(%)=(真阳性数一假阴性数)/复检数×100%;复检率=真阳性率+假阳性率。

2 结果

根据复检规则分析8820份标本的仪器检测数据,并统计计算真假阳性例、真假阴性、并计算真假阳性及真假阴性率,具体见表1.

表1

标本复检规则评估指标(例,%)

评估指标份率(%)

真阳性114913.0

假阳性239727.2

真阴性487655.3

假阴性3984.5

依据以上数据,并根据评估指标计算,灵敏性为74.2%,特异性67.0%,阳性预测值32.4%,阴性预测值92.5%,总有效率68.3%,检验效能21.2%,复检率40.2%。

3 讨论

传统的血细胞分析是采用手工方法。20世纪50年代,wallace Coulter利用电阻抗原理设计制造出第一台血细胞计数仪,使这项常规工作进入自动化。70年代某些血细胞计数仪采用细胞化学染色技术,以着色的和未着色的细胞对光的吸收和散射程度不同来鉴别外周血成熟细胞,从而实现了自动WBC分类计数。20世纪80年代以来,血细胞分析技术进展迅速,“血细胞计数仪”也在不经意间被称为“血细胞分析仪”3]。

由于人力成本的增加,加之缺乏训练有素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使临床实验室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条件下,有减少手工操作需求和趋势。全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自动分析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计数WBC、RBC、PLT和对特征明显的成熟wBc分类计数结果明显优于人工检查结果;血细胞自动分析得到广泛应用。

各医院检验科过分依赖于自动化血细胞分析结果,对全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异常结果基本不进行或很少进行人工显微镜涂片镜检(microscopic smear review)或人工分类计数(manual differential count) 涂片复审,实际镜检率在0~15%,大部分医院镜检率

通过我们制定的血细胞分析复检规则,假阴性率为4.5%,低于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组提出的最大可接受假阴性率,该复检规则的复检率为40.2%,严格执行工作量较大。

由于观察者的技术水平的不同和涂片中细胞分布的差异,故要充分认识显微镜检查的局限性。承担血涂片复审者必须是血液细胞形态学专业技术人员;长期从事基础检验专业者或经过血液学实验室训练后的年轻技师仅可承担血涂片“筛查”工作;而未从事基础检验和血液学检验者,或未经血液学实验训练的基础检验年轻技师,不能从事本项工作。

血细胞分析复检规则制定时应注意,仪器型号不同、报警信息指标的临界值设置不同则灵敏性不同,因此不同实验室在应用相同的规则时,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检验效能会出现差异。各实验室应该根据医院患者的来源、仪器的性能对规则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满足临床需要5]。

参 考 文 献

[1] 孙芾,王厚芳,于傻峰,等.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的制定及临床应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3):15515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一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人民卫生出版杜,2005,12(01).

[3] 曾婷婷,左成华,郭曼英,等.光学法血小板计数作为低血小板标本复检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7,22(6):3941.

血细胞分析篇7

关键词 血细胞分析仪 精密度 准确度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176

材料与方法

材料:①仪器:血细胞分析仪4台,其中迈瑞5380、东亚KX-21、优利特UT300、迈瑞BC-3000各1台。②主要试剂:各仪器均配套原装试剂及迈瑞5380校准液,校准液批号:NK119。③标本收集:临床患者新鲜静脉抗凝血(抗凝剂EDTA2K,)标本。

方法:①校准:首先按操作规程校准迈瑞5380,再用中值新鲜静脉抗凝血以迈瑞5380测定值为靶值校准其他各台仪器。②比对:选取患者新鲜静脉血标本。每日随机选6例患者,其中包括高、中、低值标本,测定WBC、RBC、HGB、PLT、HCT,每个标本在每台仪器上均重复测定两次,取平均值,共持续10天。用迈瑞5380的结果同其他3台仪器的结果分项比对。

统计学方法:所有结果采用优利特公司的临床实验室管理系统中的比对软件自动对样本进行配对t检验及求变异系数CV%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软件以CV%值为纵坐标,测定时间为横坐标绘制质控图。

结 果

从各台仪器的质控结果可知,各仪器各项指标测定值的CV%均小于5%,WBC(2.6%~3.4%),RBC(1.8%~2.6%),HGB(1.5%~2.0%),PLT(3.8%~5.7%),HCT(1.9~2.5%)。见表1。

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各台血细胞分析仪各项室内质控结果稳定、精密度好,CV值均

讨 论

通过新鲜全血对4台仪器测定结果比对表明,4台仪器的相关性较好,尤其WBC、RBC、HGB、3个项目结果相关密切(r均>0.966),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PLT结果相关性差一些,NCCLS推荐的多台血细胞分析仪计数PLT的CV值可为25%。其中KX-21和迈瑞5380,2台仪器相关性好,UT3000略差一些。结果间的比对是了解仪器之间测定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保证实验室内结果的一致性。以上结果表明,4台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可用新鲜全血替代配套质控物每天

对4台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质控。

校准物和质控物对于仪器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为保证血细胞分析仪的准确性,最好使用仪器生产厂家推荐的配套校准物对仪器进行校准,但由于校准物价格昂贵且有效期特别短,可购买一套配套校准物,用于校准一台血细胞分析仪[2]。表1结果显示,4台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很好的可比性,用新鲜血校准血细胞分析仪可取得满意结果。用配套校准物校准一台性能较好的血细胞分析仪,再用新鲜血在这台仪器上得出靶值后去校准其他仪器,计算新鲜全血在待校准仪器上测得的各项均值及其与校准物靶值的偏差,并按广西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标准的1/2以下标准判断仪器是否需要校准。校准后再以新鲜全血对不同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每天的质控。

综上所述,对不同血细胞分析仪结果进行定期比对和校准及每天以新鲜全血对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质控十分重要,既保证了各仪器结果间的精密度及准确度又节省了成本,为实验室内的成本核算及实验室间的结果互认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血细胞分析篇8

[关键词] 血细胞;分析后;质量保证

在医学检验工作中,血细胞分析是最为常用的项目之一,其质量水平影响范围最广、涉及疾病最多。血细胞分析仪代替传统的手工法在血细胞分析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进行了严格的校准,在分析前和分析中都进行了规范化的质量控制措施,也不等于每一次、每一批样本的检测结果就是完全准确无误的。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会受到样本、操作、仪器、药物、环境温度、生理状态、责任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以造成个别样本或一部分样本出现较大的误差。因此,每发一张报告之前,都应该认真观察各项指标与临床诊断是否相符,指标与指标之间是否相符,参考各种血液分析图像,同时还要连续关注患者的测定结果,参考以前的报告,综合分析确认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血细胞分析后的质量保证,通俗的说就是结果的审核,通过蛛丝马迹找出干扰血细胞分析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现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从以下几点介绍血细胞分析后质量保证的体会。

1 影响白细胞(WBC)分析常见的原因

1.1 难溶性红细胞(RRBC)的影响 新生儿红细胞(RBC)、某些肝病患者红细胞膜质类异常,具有抵抗溶血剂作用,使红细胞溶血不完全,导致WBC计数结果假性增高,且分类结果淋巴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减少。此种情况,在CD1700 WBC直方图会有明显异常表现,呈干扰图形,在35 fl前区出现狭窄而较高的峰,分类淋巴细胞偏高,中性粒细胞下降;有时淋巴细胞分类甚至可高达80%~90%,如果结果报出去,临床上容易误认为血液病,但CD3700血细胞分析仪对这种状况会有RRBC的警告提示,可通过选择RESISTANT RBC样本测定模式进行分析,在这种模式下运行,样本将通过较长时间的孵育,从而使试剂充分发挥作用以达到溶解RRBC的结果,其WBC计数及分类结果较为准确。在工作中,遇到胆红素较高的样本应特别注意RRBC对WBC结果的影响。

1.2 巨大血小板可计数为WBC。

1.3 冷凝集素能引起WBC计数假性增高 因为相当于WBC大小的蛋白质结晶被计数为WBC,此时应将样本置于40 ℃左右温箱或水浴箱中加热约15 min~30 min,待其加热到37 ℃后蛋白质结晶会消失,此时立即混匀重新上机测定即可。

1.4 有核RBC出现亦会影响WBC计数。

2 Hb、RBC检测结果的审核

血细胞分析测量报告的参数之间,存在有许多内在联系,比如Hb、RBC与MCH,Hb、HCT与MCHC,RBC、HCT与MCV之间,RDW与涂片的RBC形态变化,均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审核RBC的相应测定值时,应仔细观察Hb/RBC的比值以及MCV、MCH、MCHC的测定值。一般正常人Hb/RBC的比值约为30∶1(Hb的单位为“g/L”,RBC的单位为“1012/L”),MCV的值约为80 fl~100 fl、MCH的值约为27 pg~32 pg、MCHC约为325 g/L~355 g/L。一般来说,MCHC的值个体间差异小,相对较为恒定,是观察仪器可信性、样本状况较为实用的一个指标,如果出现批量明显增高或降低,则应考虑为系统误差,观察是否为仪器故障或是试剂问题,应仔细查找原因。如果单个血细胞分析结果中出现过高的MCV、MCH、MCHC,且RBC数与Hb浓度比例明显不当,出现这类检测结果一般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样本有溶血,使RBC结果假性减低,导致HCT、MCH、MCHC;二是样本内含有较高的冷凝集素,在抽取全血样本后,尽管抗凝效果很好,但在体外还是会发生RBC凝集,抗凝管内的RBC可形成细小的、肉眼可见的凝集颗粒,有些RBC的凝集颗粒很小,肉眼难以观察到。无论凝集颗粒是大是小,一旦形成冷凝集,就会使血细胞分析的结果出现很大偏离。一般认为所谓冷凝集现象,一定是在室温很低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其实不然,我们在夏天气温较高时就碰到过冷凝集样本,有些患者的冷凝集素效价很高,温度范围宽,出现冷凝集时的血细胞分析结果可导致Hb和RBC的比值出现很大偏差,且MCH、MCHC的值与正常参考值极度偏离。所以,我们收到血细胞分析样本时,应仔细观察样本,及早发现问题;在审核报告单时,除了重点审查几大主要指标外,千万不要放过MCV、MCH、MCHC。尤其是MCHC,往往能帮助我们发现比较严重的错误,有冷凝集的样本,一经发现,处理比较简单,方法如上所述,另外,高脂血症可使Hb假性增高,甚至可增高达30 g/L;血液中白细胞显著增高时亦会影响RBC计数的准确性;血小板数太高时也会使Hb假性增高。

3 血小板计数干扰因素分析

3.1 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引起血小板计数假性减低的常见原因 血小板聚集或凝集,如EDTA诱导血小板减少症;临床上用ATP后血小板容易发生聚集,因ATP分解,产生大量ADP,而ADP是一种血小板诱导剂,易使血小板发生聚集而影响血小板计数,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1]。卫星现象,因EDTA抗凝血中血小板粘附于分叶核粒细胞表面,所以计数时没有包括在内,出现巨大血小板。血细胞分析仪PLT的检测阈值一般为2 fl~30 fl,由于某些血小板太大超过检测阈值而未被计数,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血小板可逆聚集亦会对血小板计数产生影响,因此患者抽血后应尽量放置一定时间(一般约为30 min)再进行测定。

3.2 小RBC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当患者RBC大小不均、以小RBC(MCV<70 fl,且RDW明显增大)居多时,部分极小RBC会计入血小板数,引起血小板数假性增高。这种现象在使用CD1700血细胞分析仪时极易出现,因CD1700血小板计数是采用电阻抗原理,血小板和RBC是在同一个检测系统中通过颗粒大小来加以识别,血小板与RBC测量的信号常有交叉,小RBC的脉冲信号可能被视为血小板信号,而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增高,此时应显微镜计数血小板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但CD3700血细胞分析仪对抗小RBC干扰的能力较强,虽然也是采用电阻法进行测定,但CD3700运用改良RBC及PLT相交曲线的准确分隔,以挡流板技术消除RBC通过小孔时涡流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以拟合曲线消除碎片及小RBC的干扰,提高了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

4 样本因素

当血细胞分析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时,应首先排除样本原因,重新核对样本标签,观察样本的外观,并进行二次检测,避免因样本弄错或编号错误而造成检测结果张冠李戴,出现严重的连锁反应,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另外还应特别观察样本稀释、样本抗凝不佳和溶血等现象。这种情况尤以夜班或急诊患者多见,有时直接从输液管抽血或从输液的同侧手臂抽血,血液颜色较淡,离心后上层血浆感觉没有粘性,颜色也不象正常样本的黄颜色,如同时抽取几管血,会发现几管血的颜色深浅明显不一致,样本明显稀释,另外,还常见样本抗凝不完全的现象,凝块较小,有时肉眼几乎难以辨认,做了之后发现PLT数较低,与临床不相符,此种情况多见于实习护士较多或新进护士时,此时应积极与临床联系,核实样本抽取情况,必要时通知临床重新采血复查,并告知正确采血方法,如不是急诊患者,应尽量在清晨未用药、未输液之前采血;如为急诊,且已经在输液,应强调不能在输液的同侧手臂抽血。

5 不同生理状态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细胞各参数会有所不同,比如妊娠5个月以上或新生儿WBC总数明显增高;暴热或严寒常出现一过性WBC总数增高。饮食和运动对检测结果亦会产生相应影响,进食喝水后,血液会有生理性稀释作用,RBC数和Hb检测结果会有所下降;剧烈体育运动后血液浓缩,此时迅速采集血液可使RBC数和Hb检测结果增加约10%。新生儿和小儿痛哭后毛细血管血WBC计数可显著增加[2];每日不同时间WBC总数也有一定差别。由此可见不同生理状态对血细胞分析测定结果的影响之大,因此,对于动态观察指标的非急诊患者最好固定某一时间检查,以尽量减少不同生理状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6 紧密联系临床

在审核报告单发现较为异常的结果时应多与临床医生主动联系,看其是否可以从临床角度加以解释,或是否与其他检测参数相关。比如脾亢患者,在手术前血小板降低,手术后血小板数目会逐渐升高,有时甚至会达到1 000×109/L以上,所以,检验人员还应多了解必要的临床知识,便于与临床医生沟通,有效的分析检验结果,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总之,血细胞分析是检验工作中最基础也是应用最广的检验项目,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探讨和总结,同时,作为一名检验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按报告单审核程序进行审核。当发现较为异常的结果时,不能嫌麻烦,抱有侥幸心理,该复检的一定要复检,该与临床联系的一定要联系。在做好分析前、分析中质量工作的基础上,认真仔细地做好血细胞分析后的质量保证工作,才能更全面、更有效地保证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参考文献

血细胞分析篇9

[关键词] 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044-01

全血细胞减少症是常见的临床表现,造血系统疾病与非造血系统疾病均可引起,病种繁多,病因复杂。本文对全血细胞减少症78例的病因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12月~2007年10月,我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94例,除白血病复发、肿瘤放化疗后及透析后患者外,共78例患者入选本组。其中,男30例,女48例,年龄3~78 岁,平均39 岁。白细胞计数(0.6~3.8)×109/L,平均2.3×109/L;血红蛋白21~98 g/L,平均49.9 g/L;血小板计数(1~98)×109/L,平均35.4×109/L。

1.2 诊断标准

均连续进行至少2次血常规检查,其中WBC<4.0×109/L, Hb<100 g/L, PLT<100×109/L 。

1.3 临床表现

几乎每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昏、乏力。发热34例,皮肤出血点、瘀斑27例,鼻出血、龈血16例,月经量增多5例,肝大10例,脾大7例,淋巴结肿大9例,胸骨压痛4例。

2 结果

再生障碍性贫血(AA)26例,占33.3%,其中,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0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6例;白血病(AL)17例,占21.8%, 其中,AML-M3型6例,低增生性AML 3例,AML-M5型2例,AML-M4型2例,ALL 2例,AML-M 6型1例,淋巴瘤细胞白血病1例;巨幼细胞贫血(MA)10例,占12.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8例,占10.3%,其中,RA 5例,RAEB 3例;脾功能亢进5例,占6.4%;甲亢2例,占2.6%;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例,占2.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例,占1.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1例,占1.3%;Evans综合征1例,占1.3%;原发性骨髓纤维化(MF)1例,占1.3%;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例,占1.3%;肺癌骨髓转移癌1例,占1.3%;原因不明2例。

3讨论

全血细胞减少症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在某一方面的共同表现,按病理生理可分为骨髓生成障碍(包括骨髓增生减低及骨髓无效造血)及外周血消耗过多两大类[1],约有30余个病种。

本组病例有13种,其中血液系统疾病占83.3%(65例),其中以AA最常见,其次是AL、MA、MDS,尚见于ITP、TTP、Evans综合征、MF等,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①异常克隆增生而抑制了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如AL),导致正常细胞增生受抑。多见于AML-M3型和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白血病细胞浸润不明显,多无肝脾淋巴结肿大和胸骨压痛,外周血未见或少见白血病细胞,如果仅用外周血计数仪查血象,则易误诊为AA,需做骨穿及骨髓活检检查明确诊断。②骨髓无效性造血(如MA、MDS),MA主要为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而导致DNA合成障碍,使血细胞成熟障碍及无效造血。本组MA患者多生活在牧区,有胃病、饮酒或胃大切手术史。MDS起源于造血干细胞,骨髓细胞病态造血,外周血细胞无效生成。③某种原因加速了血细胞的破坏(如ITP、Evans综合征),与外周血存在血细胞自身抗体有关。④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AA、MF晚期),AA为各种原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目前多数认为以免疫因素为主;MF晚期骨髓造血组织被纤维组织增生而取代。

非血液系统疾病占16.7%(11例),其病因可能有以下几大类:①慢性肝病,主要为脾功能亢进,本组有5例患者为肝硬化脾亢,其次可能为肝炎病毒直接破坏血细胞;也可能是因肝脏不能提供充分的造血原料或肝脏不能对骨髓的毒性物质进行正常解毒而致骨髓中毒,阻碍了血细胞的正常发育。②恶性肿瘤,主要原因为转移肿瘤细胞破坏了骨髓造血功能或肿瘤毒素引起骨髓坏死,也可能与营养不良导致造血原料缺乏或免疫功能紊乱影响血细胞代谢及生存期缩短有关。③感染,本组有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可能与病原微生物毒素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及感染时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而加速了对血细胞的吞噬与破坏有关。④结缔组织病,本组有2例SLE,可能为所产生的自身抗体破坏了血细胞所致。此外仍有2.6%(2例)的患者原因不明。

可见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病种多,病因复杂,不能单从血液系统疾病考虑,也不能单凭骨髓涂片诊断而忽略其他检查,需要密切联系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减少全血细胞减少症的误诊和漏诊,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血细胞分析篇10

关键词:血液细胞分析仪 计量检定 影响因素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库尔特发明血细胞分析仪,且发展较快,在医院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为医护人员的诊断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因此血液细胞分析仪在我国疾病诊断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1]。目前我国血液细胞分析仪计量检定所使用的标准是我国1990年颁布的《血细胞分析仪》,以作为血液细胞分析仪计量检定的性能指标。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血液细胞分析仪常出现细胞计数不正确的现象,笔者对血液细胞分析仪计量检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希望对其他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1血液细胞分析仪计量检定的必要性

血液细胞分析仪在正常操作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血液细胞分析仪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血液细胞分析仪使用的过程中,要对血液细胞分析仪计量检定,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从而提高相关工作的有效性,不同型号的血液细胞分析仪有其相对应的检定指标存在,综合我国存在的多个血液细胞分析仪检定指标,现总结如下:①红细胞(RBC)计数的准确性在±6%之间;②白细胞(WBC)计数的准确性在±10%之间;③血红蛋白(Hb)计数的准确性在±(3+3%×C)g/L之间;④血小板(PLT)计数的准确性在±10%之间;⑤上述四种血液细胞的重复性低于3%[2]。

2血液细胞分析仪计量检定的影响因素

2.1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技术的限制

一般情况下,血液细胞分析仪有以下几部分组成:电学细胞、计算机控制系统、机械系统以及细胞检测系统[3],最重要的是细胞检测系统,严重影响细胞技术结果的准确性,而我国现阶段使用的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技术主要是光散射检测与电阻抗检测。由于两种检测技术的限制,不能很好的分辨各种细胞,因此会影响血液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影响白细胞的检测或者是血小板,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阻抗技术的不足日渐明显。而光散射检测技术对细胞的分类更为仔细,还可以与比色法[4]进行综合,有效提高了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但是费用较高。

2.2血液细胞分析仪试剂的不良影响

血液细胞分析仪在使用过程中,主要会用到清洗剂、溶血素和稀释液三种试剂,其中清洗剂主要是对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清洗,以清除污染,由于不同血液细胞分析仪设计理念的区别,因此清洗剂的使用并不是一成不变,需要工作人员根据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清洗剂的最佳时机。通常情况,清洗剂中存在着活性酶,能够去除血液细胞分析仪管道与计数池中存在的污染物,且效果明显,但是清洗剂的保质期较短,如果工作人员为了节省资金成本投入,一味的选用质量较差的清洗剂的话,会促使血液细胞分析仪中的管道向着硬、变色以及堵塞的方向发展,导致检测结果的变化,且误差较为明显[5];溶血素主要是针对血液中的红细胞来说的,将红细胞逐渐溶解,为白细胞的计数提供便利,但可以导致白细胞膜出现穿孔,白细胞中的胞浆流失,而溶血素主要是通过空白值、吸光度、吸收峰波长以及PH值来体现。吸光度、吸收峰波长会影响比色法的使用效果,最后影响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一旦溶血素的使用效果不彻底,就会导致部分的红细胞被当做是白细胞来使用,导致白细胞的计数结果出现极大的误差,也就是说溶血素的使用会严重影响白细胞与血红蛋白的计数结果;稀释液主要是对血液细胞来稀释,以降低血液细胞出现粘连与聚集的几率,稳定血液细胞的理化指标,但是稀释液的理化指标受到血液细胞分析仪型号的影响,从而严重影响血液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在稀释液使用的过程中,如果稀释后的血液细胞长时间的放置后,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分层,影响溶液的稳定性。

2.3标准物质的影响

在血液细胞分析仪计量检定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红细胞的微粒标准物质来实现红细胞的检定,白细胞的微粒标准物质来实现白细胞的检定,都是以电阻法原理为基础。如果血液细胞分析仪中的计数结果显示是0的话,则说明没有通用性,而血红蛋白的微粒标准物质已经停止生产。但是目前我国所使用的血液细胞溶液标准物质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以避免对标准物质的损伤,从而导致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存在误差。

标准物质在运输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震荡明显对挤压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出现破裂或者是变性,从而导致血红蛋白的释放,而运输时间过程的话,温度又无法受到保障,一般情况下,运输温度需要保持在2―8℃,且需要使用运血箱,能将血液维持2天2夜,一旦温度高了,就会造成溶血现象的出现。而标准物质在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取出后,应立即盖上盖,并将温度控制在2―8℃之间[6],工作人员可以连续使用10d,将标准物质对血液细胞分析仪计量检定结果的影响控制在最小化,以减小误差的存在。

2.4计量检定操作

在血液细胞分析仪计量检定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最好选择使用全血模式,以有效降低血液细胞的重复性,以确定稀释液与样品量之间的关系。而在标准物质的测量之前,需要血液细胞分析仪对细胞的基数进行检测。而血液细胞分析仪在安装与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地线安装不当、接头松动的现象,会对血液细胞的计数结果产生影响,尤其是地线连接问题尤为明显,工作人员需要及时的查清原因,并对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清洗与调整,重新进行地线的安装,以保证血液细胞分析仪符合规定的要求。

而在使用环境中,温度会直接影响血液细胞分析仪计量检定的结果,特别是温度较低的话,会导致血液细胞发生异变,出现凝聚的现象,因此为了降低温度对血液细胞分析仪计量检定结果的影响,将环境温度控制在15―35℃的范围内。灰尘也会严重影响血液细胞分析仪计量检定的结果,尤其是在血小板计数中,容易将灰尘当成是血小板来看待,导致血小板的计数结果偏高。因此血液细胞分析仪在存储过程中要保证环境的清洁性,并定期进行打扫,以保证探头的清洁性,降低对血液细胞分析仪计量检定结果的影响程度。工作人员还要注意电信号、噪音、磁场以及电压等对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影响,提高血液细胞分析仪计量检定结果的准确性。

结语:

综上所述,血液细胞分析仪在计量检定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执行和操作,以有效降低影响因素的影响力,提高血液细胞分析仪计量检定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吴津婷.血细胞自动分析中血液质量与环境因素影响探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05(10):1159-1162.

[2]夏寿扬,钱芳.血液细胞分析仪结果比对与一致性评价方法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7(13):1602-1603.

[3]郭奉洁,赵利,佟爱华,匡铁吉.脂肪乳对Sysmex XE-2100血液细胞分析仪网织红细胞检测的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12,02(04):944-945.

[4]马俊萍.血液细胞分析仪与目视显微镜检测对白细胞分类结果的比较[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02(0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