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十篇

时间:2023-03-22 22:39:13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篇1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

我国审计机关成立之初,基本上是依照财务审计的方式开展工作。财务审计有时也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对旧体制下的一些损失浪费和决策失误进行审计,早期的经济效益审计由此开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1995年《审计法》的颁布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成分逐年加大。2003年,《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和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效益审计要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由此可以看出,效益审计已经成为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总的来说,审计工作的主导方面还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状况并不理想,多集中在财务成果的分析上,对经济管理活动本身所进行的审计评价缺乏深度,对政府的经济效益审计没有展开,审计手段落后,事后审计居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审计环境的制约,影响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

良好的法制环境和职业道德可以减少虚假会计信息和舞弊现象,为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而目前,我国许多单位管理不善,会计核算基础薄弱,统计、会计数据失真,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审计的难度和复杂性,也使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与可利用程度大大降低,甚至影响到经济效益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2、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

多年以来,审计机关一直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单一。审计人员多数来源于各单位选调的财务人员和审计、财会大专院校毕业生,缺乏工程造价、计算机、法律、管理学等专业人才,审计队伍知识储备状况难以满足经济效益审计的需求。因此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建立一支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相适应的高素质审计队伍十分重要。

3、审计力量不足,难以顾及经济效益审计工作

现有的审计机关,除了要完成本单位年度审计计划外,还要完成上级审计机关和当地政府临时安排的各项审计任务,审计力量不足和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审计人员在财务收支审计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打假制乱成为审计机关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多余时间精力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三、做好经济经济效益审计的几点建议

由于我国目前的现状和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而要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类型,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效益审计之路。

1、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

财务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必须建立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即在完成对被审计事项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并对其不真实、不合法事项进行调整的前提下,才能实施经济效益审计,按照有关效益标准对被审计事项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和建议。由于当前社会诚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经济领域还存在大量的虚假会计信息,财经领域中违法违规现象比较普遍,重大经济犯罪时有发生。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必须以财务审计为前提和基础。

经济效益审计是财务审计的延伸和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整个社会对审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为例,企业管理者不仅重视审计查出的问题,而且更关心今后如何防范。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能“诊断”,而且会“治疗”。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不是简单的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而是通过审计,找出效果差、效率低的原因,向企业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披露相应的信息,提出整改建议,通过有关各方共同努力,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必须延伸审计范围,拓展审计领域,加大经济效益审计力度。

经济效益篇2

葛根经水磨提取的葛粉,含淀粉76.15%、蛋白质0.09%、纤维素0.36%、灰分0.25%和水分19.5%。葛根味甘、辛、平,无毒,可以解毒、消渴、疗伤寒、解表退热,疗金疮、止胁风痛,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现代医药研究表明,葛根中的异黄酮(又称葛根总黄酮),具有解痉止痛、增强脑及冠状动脉血流量、扩张冠状动脉血管、降低血脂、增强心肌收缩力、降血压、降血糖、抗氧化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可以防治高血压、头晕、头痛、劲项疼痛、冠心病、心绞痛、神经性头痛、早期突发性耳聋等症,现国内外已将其开发成各种保健品。

葛种植黄金时间:春种为农历2月初至4月底,秋种为农历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种植葛投入低、见效快、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下面介绍德兴市宋氏葛业有限公司选育的葛优良品种“宋氏一号药用葛”和“宋氏二代粉葛”。

1.“宋氏一号药用葛”

一般在日平均温度12℃时开始萌芽,秋季日平均温度15℃以下时停止生长,日平均温度20~30℃、有一定的雨量时,生长最快。遇霜后叶及嫩茎枯萎,进入休眠期,待第二年遇适宜的条件片段生长。在江西省德兴市,葛有3个生长高峰期,即4~5月为藤蔓快速生长期,6~9月为块根迅速膨大期,10月以后为营养物质转化成淀粉沉积期。一年生葛根有2~3个同心环,环为聚集的细小纤维,环与环之间富含淀粉。该品种生长第一年一般不开花,到第二年的10月上中旬偶尔开少量的蓝紫色蝶形花,不结实,无性繁殖。繁殖种苗时,在苗圃中待藤蔓长到一定长度(一般1.5米以上),基部已木质化时,将木质化的枝节上覆盖一层土,促进其着生不定根,待第二年需苗时,剪去藤蔓的两端,保留芽苞,挖出地下小块根,移栽即可。该品种一般种植采挖期为一年,如遇市场行情较差,可隔年采挖。

该品种藤叶营养丰富,是草食畜禽的优质青饲料,其干葛叶的精蛋白质含量为16.8%,粗脂肪为3.4%,粗纤维为28.2%;块根干物质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分别为淀粉25.3%,18种氨基酸总量4.37%,铁、锌等微量元素1.22%;块根口感好,味甘辛,有青味,是药用和葛饮料用的理想品种。

2.“宋氏二代粉葛”(菜用葛)

“宋氏二代粉葛”(菜用葛)萌根快,适应性强。耐旱、耐高温,抗冻、抗风沙、抗病虫害能力均较强,耐土地贫瘠。全国各地凡能种植土豆、红薯的地区均能栽种,在荒坡土地上也能栽种。其对气候适应性强,在-10℃~42℃条件下都能正常生长。此外,“宋氏二代粉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含长纤维,有葛的特殊清香,蒸、煮、炸、煲汤均适宜,口感甜爽,食后口齿留香,是理想的菜用葛品种。

种植宋氏菜用葛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当年栽种当年受益。种植方法有匍匐种植和搭架种植,采用匍匐种植每667平方米(1亩)栽800株(扦插苗每株1.5元,每667平方米成本1500元)。搭架种植按行距2米,株距0.7~0.8米种植,种植时错穴栽种。在葛藤长1.8米时进行摘尖,左边一行葛藤向右边理顺,右边一行葛藤向左边理顺。在生长期的4月、6月、8月分别理藤修剪1次,每蔸葛只留2~3 根主藤,多余的藤蔓全部剪除。此种方式不用架材,节约成本,产量较高。采用搭架种植,每667平方米可栽1300株。种植当年,每667平方米可产鲜葛5000公斤左右,鲜葛市场价每公斤2元,每667平方米产值1万多元。“宋氏二代粉葛”含粉率较高,目前干葛粉市场价每公斤20元,如果加工葛粉,效益翻番。

(北京 徐雪良)

单位名称:德兴市宋氏葛业有限公司

联系人:宋剑春总经理

联系电话:0793-7588181,13607035189

传真:0793-7588177

网址:

经济效益篇3

[关键词]网络传播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一、网络信息传播的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人们所从事某种活动后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中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进步影响的经济行为,如产品的生产、利润的增加、技术的采用等。此外,还主要表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如果某种经济行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对人类文明建设有积极作用和影响,则称为正社会效益,否则就是负社会效益。

网络传播即利用计算机技术使网络用户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一种方式,以一种最简单并最被人们所认可的方式把最具有价值的文化广泛地传播给受众群体,在相互促进中推动着网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以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出现,给大带来了先进的知识。网络的发展是与世界各地的网络受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各地域的民族文化都通过网络途径传播到了世界的其它角落,各种知识的集思广益发挥出的是强大的有益于群体发展的力量。网络除了传播优秀的知识外,还传播着奇闻异事,新闻信息,娱乐内容等,在满足众的日常生活以后,也使其精神生活得以提高。网络信息容量较大,古今中外,人类任何的知识都可以在此找到相关的踪迹,这些文化都记录到了网络服务器中以便供大众查阅,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经济效益

网络经济效益的一般经济学认为,经济效益是指劳动占有和劳动耗费与所起的的有用成果的对比关系。也就是说,是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这种对比关系有3种表现:1、投入等于产出,为不赔不赚;2、投入大于产出,为负效益;3、投入小于产出,为正效益。网络传播的经济效益,与农业及工业效益一样,都有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问题。网络的经济效益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网络企业在生产或销售网络产品和信息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如亚马逊网上书店为网上购书者提供图书信息和售书业务的投入产出比;另一方面是指网络用户在使用和消费网络产品和信息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如网上购书者上网使用亚马逊网上书店的图书等。

选择不同的划分标准,网络经济效益便会有不同的分类。如从效益的空间范围划分,可分为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包括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经济效益);从效益的社会层次划分,可分为全网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和用户经济效益;从效益的产生来源上划分,可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在这里,主要包括往往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和网络用户的经济效益。

互联网作为一种面向世界、面向社会的企事业组织和个人提供网络产品和信息的开放式网络,它与经济活动的融合的效益表现为社会角度和个人角度两个方面。就整个社会角度而言,提高了整个国家的GDP,称为全网的经济效益;就组织和个人而言,是对提高其资金增值量的贡献,称为企业经济和个人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是网络企业在生产销售网络产品和信息的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网络企业在生产运营上的投入或成本支出是指网络设备的折旧费、软件推销费、产品和信息的开发制作费以及网络通信费和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其产出则主要是指网络产品和网络信息等。它们的货币表现为成本和收入,收入抵减成本之差额就是网络企业的利润。

三、网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

网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相辅相成,又相互对立。网络传播加速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使文化、技术等实现了沟通和交流,不仅提高了网络受众的知识水平,也给大众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这些年网购在全球发展来势汹涌,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给普通大众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网络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淘宝凭借其免费开店的优势一举打败易趣,成为了国内最大的购物网站,但是作为商家来说,追求利益最大化才是他们的目的,赚足了人气的淘宝开始显露其真实目的,如何拿回投资利润才是CEO的醉翁之意,借助淘宝不断攀升的人气及其成熟的购物环境,打造利润成本更高,管理成本更低的B2C品牌,才是淘宝的最终目的。淘宝从之前的免费到现在的崛起,建立了完善的利益分配系统,将内部利益与外部利益以及卖家利益三分天下,其中最具主动权的是规定制作者淘宝网,这些规则使淘宝卖家不得不刷交易量,提高虚假信誉额度,不得不去做推广。为了获取利益,忽视了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淘宝网最初正是用外部利益与卖家利益相互制约和限制获取了最大的社会效益,不再满足社会效益的淘宝如今疯狂的追求经济效益,这才是当今淘宝产业的真实目的。此外,还有一些商家为了获取利益,利用网络侵害竞争对手的商誉。如利用电子邮件、BS等网络工具造谣诽谤、捏造散布虚假事实,诋毁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已屡见不鲜,商誉作为企业无形财产直接关系到经营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甚至决定着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和经济效益。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迅捷、覆盖领域的广阔使得企业的商誉权显得尤为重要,诋毁商誉的行为不仅对经营者造成严重影响,也扰乱了社会经济的良好秩序。

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经济效益篇4

担负其相应的社会责任,讲究一定的社会效益。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营利能力,公司才能开发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无庸置疑,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创新和生产,企业应当是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给社会提供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企业是支撑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如果失去了生产和创新功能,那么企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价值。因此,任何企业的第一要义是搞好生产,创造出经济效益,争取为社会多纳税,实现它对社会的经济责任。从这个角度看,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各个企业、经济实体愈加清晰其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当前有不少企业只片面强调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视自己在社会保障方面应起的作用,尽量逃避税收以及社保缴费。二是较少考虑社会就业问题,将包袱甩向社会。三是较少考虑环境保护,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四是一些企业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提供不合格的服务产品或虚假信息,与消费者争利或欺骗消费者,为富不仁。五是依靠压榨企业职工的收入和福利来为所有者谋利润,企业主堕落成资本的奴隶,赚钱的机器。六是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意识,对公益事业不管不问。七是缺乏公平竞争意识,一些在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垄断企业,大量侵吞垄断利润,并极力排斥市场竞争。八是普遍缺少诚信,国有企业对国家缺少诚信,搞假破产逃避债务,民营企业通过假包装到市场上圈钱。这些表现的共同特点就是只讲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近些年来这一思想,为流行,连《财富》和《福布斯》这样的商业杂志在企业排名评比时都加上了“社会责任”标准,可见西方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总起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环境责任等几方面。就经济责任来说,企业主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物质产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文化责任和教育责任等方面来说,企业要为员工提供符合人权的劳动环境,教育职工在行为上符合社会公德,在生产方式上符合环保要求。用这个标准来对照我们中国企业,可以看NiP-多差距。也就是说目前中国企业的发展目标距离国际标准还差得很远。

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样做肯定是不可取的。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在考虑自己的商业利益之外,更应该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公共影响和社会责任。我国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经济效益提高,更多的老百姓开始关注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民生问题,也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若经济效益的获得要以社会效益为代价,就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违背了社会主义本质。

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中药老字号。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这是他们只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同仁堂把“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作为制药行业的职业道德,成为全体同仁堂人的必修课,突出了同仁堂的职业特色。抗非典期间,同仁堂向社会公开三项保证:保证质量、保证供应、保证不涨价。虽然赔了600多万元,却再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才是同仁堂长久不衰的秘诀。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社会也有着千丝万缕般的联系。企业来自于社会,也必将还原于社会,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社企关系。企业的生生死死,发展壮大或被淘汰出局,都要由社会来承接它的后果。更主要是,社会是企业的生存环境,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企业也难以生存。因此,企业与社会有一个共荣的关系,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社会甚至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为了我国又好又快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兼顾,也可兼顾首先,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政策来引导社会。比如:制定污水废气排放指标,限制噪音污染的时间等等。有关部门还应该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力度,对违反规定的企业要严肃处理,触犯法律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尽快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

其次,企业本身要严格自律,把社会效益也当作足企业发展的目标。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企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紧环保的科技创新,不仅仅要把科技应用在提高经济效益上,还应该应用到社会效益的保护上。让企业不仅成为推动经济的力量,而且成为推动社会全而进步的主要力量。

再次,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完善健全有关社会效益的法律制度和体系把社会效益纳入法制保障,做到有法可依。保障社会效益随着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经济效益篇5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拥有审计资格的机构或人员,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运用相关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分析、审查,其目标是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所以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可以给被审计单位提供更大的经济效益,节约成本增加产量、减少支出增加收人,以较少的投人获得较大的成果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职能即为评价职能,评价职能对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十分重要。进行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时,必须首先选择和确定评价标准,一方面,健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既要包括财务指标又要包括非财务指标;既包括历史指标又要包括未来指标;既要包括综合指标又要包括单项指标。另一方面,各项指标应该准确具体,确保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对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二、我国企业应用经济效益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系统性。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经济性审计的主要方法,数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标杆法;效果性审计的主要方法,调查法、问题解析法、专题讨论会;效率性审计的主要方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但缺乏系统化的方法的企业在中国的经济效益审计中,一般的研究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标准的操作指南。企业和审计人员,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时,所选用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往往是基于他们的经验,而不是系统化的审计方法。企业在执行经济效益审计时,钊对同一公司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进行审计,但不同经验背景的审计人员,由于选择不同的方法,在相同企业形成的经济效益审计结果势必不同,所以由于审计方法缺乏系统性致使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风险。

(2)在企业的发展中。我国普遍重视效果指标,在确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时对反映效率性的标准重视度不足。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更加注重效果性的指标,如利润增长率。举例来说,成本是一个综合指标,以反映业务活动的效果。在企业的日常运作和管理中,应不断降低成本,加强成本管理,可使企业费用降低,最终达到获得更大的效果与此同时,企业往往对效率指标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效率指标和效果指标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3) 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不足或对非财务指标运用不当,缺乏经验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大多采用财务指标对企业进行评价分析,做出审计决定。不能做到在审计过程中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对被审计单位做出更加全面、科学、合理的审计结果,因此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审计存在风险。

三、企业财务审计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区别和联系

 (1) 二者的区别

第一、审计目的:企业财务审计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企业财务审计主要以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的准确性、合法性为目的,审查企业经济活动是否符合财经法律法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在企业经济活动合法的基础上审查经济活动是否合理,从而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措施,督促被审计单位认真执行,最终达到提高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目的。

第二、审计内容:财务审计的审计内容是企业的各种会计资料,审查这些会计资料或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经济效益审计主要钊一对企业整体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会计资料和财务收支状况,也包括企业各种要素的利用情况,进而评价各种企业要素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第二、审计标准:财务审计的标准是国家制定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而经济效益审计首先符合财务审计的标准即合法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经营状况来判定其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2) 二者的联系

第一,企业财务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最终目标。企业应先进行财务审计,确保会计资料的合法性,进而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审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评价经济责任的指标不仅仅是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就随之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审计就自然而然的向着经济效益审计这一更高层次发展。

第二,企业财务审计的内容中包含着经济效益审计的一些内容,反之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中也包含着财务审计的某些内容,如经济效益审计包含着企业整体的经济活动,所以会计资料的合法性在其中,财务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原则标准等都具有相容性。有部分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够重视,只重点关注财务审计的过程,偶尔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顺带涉及到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没有把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有效结合利用,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样就不能全面、科学的评价一个企业。

但目前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还比较落后,对经济效益审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不足,审计人员的知识层次比较单一,仅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不能对企业整体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缺乏其他领域的知识如计算机、质量控制等。有部分审计人员综合知识欠缺,仅凭经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还有部分人员具有审计实践经验,但不能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进行综合分析,审计人才队伍素食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不到位,致使审计人员不能满足现代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审计人才队伍的素质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大量缺乏高素质、综合性审计人才。以上种种说明,在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三、加强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的策略

经济效益篇6

[关键词]客观必然性 内容 依据 如何开展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观必然性

1.财务审计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真实性是审计目标的基础,如果真实性问题还未解决,就很难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是由于真实问题不解决,审计机关很难有力量去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真实性作为基础,评价经济效益也难以做到准确、有效。

2.政府和社会公众更加关注经济活动的效益。当政府关心经济效益时会要求审计工作经济效益的提高,就能支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成效后,社会公众的注意力从查处腐败转移到有效使用财政资金时,会要求审计机关更多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3.审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必须是具备一支具有全新知识结构,掌握经济效益审计基本技能的能够胜任的审计队伍。

4.相关法律的健全。经济效益审计是要考察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而在审计时需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随着国家经济和财政宏观要求的提高,确定相关经济责任的法律规范将会不断完善。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

3.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四、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依据

经济效益审计依据是指用来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效益高低、优劣的尺度。选用好经济效益审计依据对于写好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很重要。一般选用的方法为: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初步调查,了解其行业特点、主要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模式等,确定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

2.收集评价指标的数据资料。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数据资料,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部颁标准、同行业先进水平、本地区先进水平、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指标、企业的历史资料和计划资料等。

3.确立审计依据。为了使审计依据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审计组在确定审计依据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一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五、如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1.应选择好开展效益审计的最佳切入点。选择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到审计机关和人员的胜任能力,被审计单位的可接受程度和社会的需要。目前效益审计的范围主要是财政性资金,目的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以及一些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今后应作为效益审计的重点。目前的效益审计还应以揭露问题为主,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而不可能象国外那样搞全面的效益评估。

2.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审计人员效益审计的学习与培训。效益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很大的全新工作,与传统的财务合规性审计相比,具有目标多样化、标准模糊化、方法灵活化和评价主观化、结论非强制化等一系列特点,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效益审计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之中,范围之广,情况之复杂,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认真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审计机关可选派一些审计骨干到效益审计搞得好审计单位去参观学习,体验效益审计的操作程序,收集效益审计的实践经验。

经济效益篇7

所谓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所费(支出)和所得(收入)的对比结果,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获得的实际成果和收益。马克思指出:“富的程度不是由产品的绝对量来计量,而是由剩余产品的相对量来计量”。因此,剩余产品的多少和剩余产品率的高低是国家(宏观)和企业(微观)经济效益好坏的具体反映。剩余产品愈多,社会财富也就愈多,人们得到的实惠也会愈多,其经济效益也就愈好。 要增加社会的剩余产品,提高剩余产品率,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 所谓宏观经济效益,就一个国家来说,指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益,即整体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则指的是局部的经济效益,通常指的是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的组成部分,宏观经济效益则是各个微观经济效益的总和。但是宏观经济效益并不是各个微观经济效益的简单代数和,而是各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微观经济运动的最终物质成果的综合反映。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从本质上决定着我们劳动者的劳动,既是为社会,同时又是为自己的劳动,从国民收入的分配来看,一般说来,我们所得的劳动报酬及各种福利待遇,是为自己劳动的部分;我们通过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产品量以利润税费和贷款利息等形式上交国家,是为社会劳动的部分。我们创造的剩余产品愈多,国家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改善人民文化物质生活水平的积累就愈多。劳动者文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就愈快。我们的国家就愈繁荣富强。由此可见,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人民文化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前提。 然而,宏观经济效益并不是抽象的,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以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基础、为实体。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效益好,必定是各个微观经济单位的劳动消耗低,劳动生产率高、产品质量好、规格品种对路,也就是说为社会提供的,为社会所必需的剩余产品多。如果各个微观经济单位的效益差,整个宏观经济效益当然也好不了。中,很多企业消耗高,质量低,产销脱节,经济效益差,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效益差,很好的例证,这就是说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是一致的,是统一的,这是它们关系的基本的,主要的方面。因此,我们要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就是要下决心、费力气把微观经济搞活,把微观经济效益提高。否则,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但是,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在根本一致的同时,也具有矛盾的一面,只不过它处于次要的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存在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所以还存在着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的相对独立的企业及其劳动者的经济利益。这就是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矛盾方面的根源。但是,宏观经济效益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代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因此当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微观必须服从宏观,局部必须服从全局,眼前利益必须服从长远利益,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微观经济效益必须服从宏观经济效益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宏观经济在特殊困难时期,国家为维持其机能,有可能对企业采取某种特殊的行政措施,即使这种手段在当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在所不惜。如何扭转这一局面?据我看,只有宏观经济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加强对微观的指导和调控,促进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才有可能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 基于上述对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关系的认识,就如何提高经济效益谈点粗浅看法。 从宏观经济方面: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对国民经济的有效的调控,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政策要相对稳定,不要多变;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搞好综合平衡,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要加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的衔接,要有效而及时运用价格、税收、利率、贷款等经济杠杆,科学引导,少用行政干扰手续。 总之,要取得良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必须要有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风格和科学战术决策。否则,要取得健康的、实实在在的宏观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在这方面,我国经历了不少的挫折;远的有极左时代的“”、“”违背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的大灾难。当前存在的有我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钢铁企业之间在原燃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等方面出现了恶性无序竞争,涟钢也身受其害,连年亏损,负债累累,究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宏观调控不力所致。另据报导所知,地方政府不仅是土地财政,还置财政支出能力于不顾,入少出多的实际情况,大搞政绩工程,从而出现巨额财政赤亏……。如此等等,导致了国家财政收入有水份、不实在,令人忱心,令人心寒。我们渴望政府切切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像美国那样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祸及全球的经济危机。 从微观经济方面讲,要不断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在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后,正确决策单位团队的工作行动。要确立内涵扩大再生产和集约经营的指导思想,不断优化工艺和管理流程,坚持走挖潜、革新、改造的路子,提高综合管理能力。要切记遵循经济规律,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合理设置责、权、利有机结合的经济责任制,收入分配切忌差距过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劳动和工作积极性;涟钢现在实行的厂务公开很受大家欢迎,但还要不断完善和充实其公开的内容,对于关系公司大政和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真心接受大家的监督,使职工群众真实感受到是涟钢的主人,重新树立爱厂如家的“主人翁”思想。 提高微观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除了上述所说的以外,当前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狠抓产品适销对路入手。估量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好不好,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的产品是否价廉物美,适销对路。价廉,主要是指产品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少,成本低;物美,主要是产品质量好,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产品价廉物美不但适合人们消费的利益,而且使产品具有强大的竞争力。#p#分页标题#e# 适销对路,是产品符合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不造成呆销积压。它包括品种,规格型号对路。 产品不适应社会需要,使用价值就不能成为现实的使用价值,就算不上有效劳动。生产出来的东西销不出去,积在仓库里,不能进入流通领域,经济效益就无法实现。更为严重的是久而久之,造成报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对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率就是一种破坏。 近两年来,涟钢薄板因质量、品种等原因,难以打开销路,同时因财务费用和折旧负担重,致使经营成本高,造成巨额亏本;而我们多年在市场上享有产品盛誉的螺纹钢虽然有较好的效益,但生产能力小,无力抵销薄板的亏损。目前公司虽然采取了增产效益较好的品种钢和堵塞跑、冒、滴,漏,整顿内部市场等强化管理的各项措施,已初见成效,但薄板的市场在华菱的汽车板和硅钢项目尚需5年左右才能上去的这段时间里,公司扭亏脱困的目标可能会处于摇摆不定、时盈时亏的不稳定状态。为此,笔者建议要下大力气抓好螺纹钢的增产:首先通过小改小革使现有生产线年产量达到300万吨左右;同时尽早着手作好新建螺纹钢生产线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但可行,即抓紧实施,力争在2013年内投产,使螺纹钢生产量达到公司钢材产量的50%左右,从而为扭亏脱困增添生力军。 二是从狠抓降低成本入手。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润的关键,而最重要的是降低企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要达到尽量少于社会必要劳动量,这是实实在在的,不带水份的提高经济效益的落脚点。要达此目的,必须加强管理,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工时利用率,近一年多来公司在这力面是作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成效,但仍需继续努力。 三是从剖析利润入手,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目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利润进行解剖分析,可以起到衡量经济效益的改善是不是建立在以同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个实质点上的作用。 a.要剖析资金使用效果。流动资金利润率是了解每百元资金所提供的利润水平的重要指标。一定的资金所提供的利润越多,说明资金周转愈快,经济效益就愈好。我们定期分析资金利润率的变化,可以找出我们管理工作的薄弱点,总结加强资金管理的经验,促进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b.要剖析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工资利润率反映每个劳动者为社会提供剩余产品的水平。要经常将利润和工资进行比较,分析工资利润率的变化。当工资一定时,工资利润率的变化如何,可以反映活劳动的经济效益如何,看利润是否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的。 c.要剖析成本利润率。即成本利润之比,看其是否物尽其用,人尽其力。当商品价格一定时,成本提高意味着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增加,利润就减少;反之,利润则增加。因此,控制成本,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 d.涟钢过去在狠抓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成功作法,要坚持,而且要完善和发展。 当然,还有产值利润率等也要进行分析,但上述指标是主要的,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经济效益的变化情况。只要数据齐全、准确,分析方法对头,就一定能够起到揭露问题、总结经验、促进管理,改善经济效益的动力作用。

经济效益篇8

关键词:企业 经济效益 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进行审查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能否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持续有效地运转、发展壮大,前提就是企业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经济效益审计

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在内涵和外延方面的扩展。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依据有关法规,按照一定的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监督、评价和评估,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进企业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和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增强竞争能力。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种类

经济效益审计分为三种:管理活动审计、资本经营审计和业务经营审计。

1. 管理活动审计就是对被审计单位各项管理进行分析审查,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通过改善管理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wwW.133229.Com具体包括管理职能审计、管理制度审计和管理方法审计。其中对管理职能的审计包括对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决策职能、激励职能等的审计。

2. 资本经营审计是针对企业资产经营与生产经营“双轨”运行的状况而产生的,是对企业资本经营效益、兼并活动效益、外部资本筹措活动效益等进行的审计,以评价企业资本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3. 业务经营审计是对业务经营过程的合理性和生产力诸要素开发利用及其经济效益实现程度进行的审计。具体包括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计和业务经营过程审计。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计指对资金使用效益、人力资源利用效益等的审计。业务经营过程审计则是对企业的供、产、销过程的审计,主要包括业务经营计划的完成情况,各个生产要素的利用情况及组合情况等进行的审计。

三、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原则

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建立经济效益审计指标评价体系需遵循以下原则:

1. 重要性原则。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要以重点领域、重点部门为中心。在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中还需结合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资金沉淀、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开展,审计组织应重点围绕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审计。

2. 可行性原则。把可能与需要结合起来,注重可行性问题非常重要,因为经济效益审计的覆盖面和可操作程度在实际情况中都会受到限制。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须从经济效益审计的现实条件出发,使经济效益审计能够顺利实施。对于一些有用而目前审计又有困难的项目,则要通过长期的研究创造必要的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3. 建设性原则。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贯彻建设性原则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具有政策上的可操作性,并且符合国家法律和相关的产业政策;二是遵循谨慎性原则。

4. 实效性原则。审计机关的法定权限和审计手段是有限的,经济效益审计的任务和力量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不能单纯追求数量,必须把当前热点项目的话题作为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 通过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上集中运用一定的审计资源,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用到“刀刃”上,以提高审计质量,求得实效。

四、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1. 传统财务审计已经落后,无法适应国家经济发展

传统财务审计在内容上不适应。传统财务审计的主要内容通常是集中在资产、负债、权益、损益等会计要素以及综合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结果的会计报表上。而现代国家审计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包括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信息等非物质资源,同时将更加重视政府部门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促使国家审计更多地对政府组织、项目的管理过程和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检查与评价。

传统财务审计在目标上不适应。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从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适当性角度分析经济活动情况,已无法满足对经济管理活动多层次多方面情况分析的要求。要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需要国家审计部门必须提供综合的、全面的、有深度、有层次的审计信息。这就必须全面提高各个部门的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宏观经济运行质量,

2. 加强经济效益审计,适应财政结构变化。随着我国政府公共开支的增加,增大了政府的受托风险,政府只有经济地、有效地使用公共资金,取得优异的公共管理服务业绩,才会得民心,合民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针对公共项目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从而审查与评价政府部门使用公共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情况,促进政府部门正确决策,依法理财,有效履行职责,不断提高管理经济效益。

3. 加强经济效益审计,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求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政府越位;二是要求政府强化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三是要求提高政府工作效能。政府只有具备在开放条件下的高效管理能力,才可能为国内企业创造一个平稳的市场环境。

4. 加强经济效益审计,适应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只有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政府部门的管理投资项目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情况进行审查监督,适当地进行审计公告,才能便于公众了解与监督,更好地促进政府提高整体诚信水平和工作成效。

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经济学界多年来从理论到实践一直在探讨的事情。积极探索效益审计,既是形势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我国审计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齐国生,绩效审计术语的概念及使用问题[ j].中国审计, 2001, (12).

[2]陈思维、王令金、王晓震,《经济效益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

经济效益篇9

关键词: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越来越关注经济效益。审计署也提出了审计机关要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所以审计机关在今后对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时,应该根据客观需要单独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计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如下内容:

    (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人、营业利润、利润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润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的水平。

    (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这是审查经营管理者履行经营管理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

    (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审查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主要包括利润、成本、收人和产量等几个方面。

    利润。利润是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是各项产出抵消各项投入后的差额。考察企业的利润,主要应看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及其变化趋势。

    成本。成本是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各项投入,成本的高低综合反映着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消耗总量的节约和浪费。审查企业的成本主要是看成本的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及成本变化趋势。

    收入。收入是以价值形式表现的产出,审查收入主要是要看收入计划和销售政策是否可行等。

    产量。审查企业的产量应注意结合市场销售情况去分析其计划完成程度及市场适销程度。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做出评价。

    (1)常规经营活动审计。常规经营活动审计包括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

    (2)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3)主要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计。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有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经济资源利用效益生机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的生机,固定资产利用的效益审计,至今利用的效益审计,能源利用的效益审计等。

    二、经济效益审计报告

    实施经济效益审计后,应当提出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对经济效益审计做出审计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1.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

    经济效益审计由标题、主送单位、正文、落款和报告日期等

组成。正文的主要内容有:

    (1)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况。主要说明审计立项的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时间,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实施审计的有关情况等。

    (2)对审计事项的基本评价。主要说明三项内容:一是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即具体说明在本审计项目中采用了哪些评价标准,这些标准是如何确立的,使用该标准的理由是什么等。二是审计事项的基本情况,具体说明审计机关认定的经济效益的基本状况。三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水平的评价意见,即在全面分析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实现程度和各种开发途径的利用情况后,对其实现的经济效益做出基本评价,总括地说明其经济效益的优劣。

    (3)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肯定被审计单位所取得成绩的同时,要指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具体分析这些问题影响经济效益的程度。然后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突出重点,对重要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审计意见和建议。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包括具体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采取的措施,以及可供选择的方案等。

    2.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特点。

    要写好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应了解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一些

特点。具体来说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有以下特点:

    (1)具有建设性。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中除了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外,重点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对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建设性是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主要特点。

经济效益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 经济效益 马克思教育经济理论 教育经济因素 实现途径

经济效益,又称经济效果,是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成果、费用与效用之间的对比关系,其实质是对各项合乎预期目的的经济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从其内涵与提高途径角度看,可分为潜在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及管理经济效益。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一种最显露、最直接的效益,可以用明晰的财务指标来分析与计算,便于评价与考核。教育经济效益就是教育投入(教育投资)与教育产出(包括劳动力的再生产成果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成果)的比较,包括教育内部经济效益和教育外部经济效益两个部分。从其教育经济效益内涵来看,教育经济效益,是一地区教育或教育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教育投资的比较,即教育间接产出与教育投入的关系。衡量教育经济效益,首先需要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计算出间接产出,然后以此与教育成本相比较,来确定教育的经济效益。

一、马克思教育经济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经济价值思想,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教育与生产力关系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理论及教育经济价值理论。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手稿》等文章中论述教育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时,就确定无疑地发现了教育具有经济效益这一事实,同时还揭示了教育具有经济效益的原因。

(一)教育具有商品价值论

马克思在谈到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的特性时指出:“这个商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特性:它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一种产生价值的源泉,并且在适当使用的时候,一种能产生比自己具有的价值更多价值的源泉”。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多次谈到人的劳动能力的特征,这个特征就是人的劳动能力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把自身的价值产生出来,另一方面又创造出新的价值。马克思指出,劳动能力之所以是生产的,是由于他的价值和他创造的价值之间有差别。教育会产生劳动能力,劳动能力会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新价值,所以,教育具有经济效益,单就某一个人讲,教育程度的高低和人的劳动能力的强弱不一定必然成正比的。因此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总体教育水平,就等于增加劳动者能量,增大劳动者本身价值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的差额,因此也就增加了社会财富。

(二)教育具有经济效益

马克思认为,从这个社会看,较高的劳动能力为社会提供的经济贡献,概括为在各种生产和服务工作中对社会劳动的节约。教育对经济的增长的促进作用,正是在于通过节约社会劳动,从而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教育的成果——教育所产生的劳动能力——教育经济效用的表现形式相应也有两种:在非物质生产部门,教育成果的经济效用表现为节约经济资源,间接地有利于经济增长;在物质生产部门,教育成果的经济效用出表现为节约经济资源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物质财富,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教育经济效用的两种形式表明: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人的劳动能力的特殊性能发挥作用实现的。马克思抓住这个关键环节,科学地说明了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发展教育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条件,教育的经济效益来源于受教育者的劳动创造。教育的成果不是生产物质财富,而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即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能力,受教育者所增加的劳动能力在其参加生产劳动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转变为物质财富的增加,体现出教育的经济效益。

马克思的教育具有经济效益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基础上,给人们揭示了教育经济价值的真谛。这就是说,教育在经济增长中具有经济效益,实现教育经济效益的条件,是受教育者必须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在生产劳动中创造新的价值,并且这种价值高于自身原有的价值,体现了教育的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效益的来源不是直接来源于教育投入的经费和教育过程,而是来源于教育产品——受教育者劳动能力的提高。当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们自身的价值时,就体现了教育的经济效益,二者之间的差额越大,教育的经济效益越大。

二、影响职业教育经济效益的因素

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本文仅就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来进行分析比较。

(一)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看,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对职业教育经济效益影响最大的因素。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职业学校的投入,以及企业或个人对职业学校的捐赠投入等等。加大教育投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物质保证。1980年6月,国家发出了《高等学校建立学校基金和奖励制度实行办法》的通知,批准高等学校建立基金制度。这一制度的施行能够使与高等学校制度相近的职业学校大力兴办校办产业、开展科技开发以及后勤服务,使职业学校对内、对外投资渠道更加丰富和畅通。在一定程度上,对职业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二)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成本

职教的学生培养成本是研究职业教育经济效益的核心问题。有人要说,教育投入不就是学生培养成本吗?准确地说,不是。至少不完全是。例如:现行的职业学校财务制度和职业学校会计制度中的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尤其是大型购置和维修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因为一次性投资可以多次参与教学业务活动,而且在若干年内被重复使用,并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和使用价值不变。显然,把它一次性摊人当年的学生培养成本,就会造成教育成本的不均衡、不科学、不合理。应当提取折旧,逐年分摊成本。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讲的学生培养成本不能单纯的以支出大或支出小来评定其优劣。由于职业教育所提品的具有特殊性,所以职业学生的培养成本应以职教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合理耗费来计算,这样进行的学生培养成本测算才是科学合理的。

(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上要求职业学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符合市场需要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而现有的某些专业社会不需要,社会需要的专业,职业学校反而没有设置,或者设置的专业相对滞后。这对矛盾近年来显得尤为突出。如果从全国范围来看,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

(四)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

在目前的形势下,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决不单单是一个记账、报账的会计工作,也不仅仅是财务一个部门的工作。尤其是职业学校的规模的不断壮大,其经济活动总量持续增长的趋势不断增强,经济活动内容所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校内的经济责任制、内部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实施和落实不彻底。对外投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等等。这些因素无不影响着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而影响其经济效益。

三、职业教育实现经济效益的途径

教育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一定的经济决定和制约着一定的教育。由于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其水平总是有限的。因此,本着开源节流的原则,尽量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这是提高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投资使用效率高低,比较实在而又简明的综合指标是每生年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多少。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职业教育每生年均教育经费大大低于全国大学生年均教育经费支出。那么,职业教育从哪些途径降低学生培养成本,而取得教育投资较高的经济效率的途径:

(一)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要实现职业学校的科学发展,必须树立质量成本的观念,既追求质量,又讲求效益,实现规模、质量与效益的统一。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学校的规模,也就是学校的学生总数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另一个是指专业规模,就是各专业的学生数应达到一定的规模。学校的规模与成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也就是说规模影响着成本,从而成为影响办学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

学校的办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办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提高办学质量就是要满足培养对象身心发展需求,并将其培养成为符合“规格”的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就是要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就是要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办学效益是指学校通过为社会提供有效教育产品及服务所得到的经济和声誉等方面的回报。办学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就社会效益而言,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办学质量愈高,一般社会效益也会愈好。但就经济效益而言,从表面上看,提高办学质量与提高办学效益似乎是一对矛盾。提高办学质量需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较低的生师比,精良的实验设备,足够的校舍和设施,良好的校园环境。所有这些都需要增加经费投入,同时也意味着经济效益的降低。然而,经济效益与办学质量也具有统一性。其一,办学质量是学校进入社会的通行证,没有质量就会失去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就没有办学效益可言;其二,低劣的质量必然会造成学校的信誉和无形资源的损失,增加“质量成本”,降低办学的经济效益;其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可以提升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进而可以扩大招生规模,形成良性循环,以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办学规模、质量与办学效益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办学质量就没有办学效益。只讲办学质量,不讲办学效益,必然会产生教育资源的浪费,办学质量将难以为继;只讲办学效益,不讲办学质量,必将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的下降,学校的发展就会出现大问题,最终只能是顾了眼前利益,丢了长远利益,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讲提高办学效益不能丢了质量因素,必须以提高办学质量为出发点,服务、服从于办学质量的提高。

(二)按照优化配置的原则,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是所有职业学校始终追寻的目标之一。职业学校由于历史的原因,较普遍的存在条块分割,规模偏小,学科专业重复设置,教育资源浪费的弊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为了适应现代社会,首先采取措施调整专业设置,促进学科的渗透和融合,较好地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扩大了专业的规模,使教育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三)按照学校办“学”的原则,减少职业学校后勤负担,提高财力资源效率

职业学校积极贯彻中央省市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将学校后勤设施交与社全投资建设,吸引企业资金,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按市场经济要求和学校特点,共同管理,共同受益。并将现有后勤制度按照高校运作模式从学校剥离,实行社会化管理,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又可以节约大量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从而使学校能够集中精力搞好教育管理。

(四)按专、兼、聘结合的原则,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率

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是社会主义各领域生产和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教育领域,意味着在一定时间内,培养一定数量的学生活劳动的占用量或消耗量的降低。减少学校教职工人数,降低劳动的消耗,提高或增加教职工的学生培养数,是人力资源效率的根本标志。因此,教职工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员结构的合理化。即在保证学生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教职员工的人数,使教职工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据有关资料,英国大学的师生比例是1∶8,美国是1∶17,日本是1∶19。总之,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师生比都在1∶15-20以上。据2000年数据统计,我国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17.8,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其结构较为合理。

(五)按照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根据社会实际,培养专门适应型人才是实现职业教育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社会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经济的发展要求为其服务的教育建立多学科、多层次的结构。在我国职业教育由于种种原因,一贯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工艺。在学科内部,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不成比例,这样就形成了一方面社会急需的人才奇缺,另一方面有些人才过剩的局面,结果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人才浪费是一切浪费中最大的浪费,实际上是教育资金的最大浪费。作为我国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学校是科技大军的重要力量,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的任务,恰恰在于通过传授、继承和发展人类的生产技能和经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科学技术这一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也就是说,人们通过接受教育,掌握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又通过受教育者现实的生产活动得以转化。职业教育针对社会需求,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非常注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灵活性,根据人才需求预测,制定事业发展计划,根据岗位人才素质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可以说,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是社会上急需的适用的人才。一般来说,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以“适用对路”为特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培养和输送具有专门文化科技水平的劳动力大军来实现的,即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的,这样既提高了教育的内部经济效益,也提高了教育的外部经济效益。

总之,我国的职业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快速的发展轨道,“到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01万人,高职招生近30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的在校生已经接近3000万人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总体规模的一半。政府每年拿出近180亿元用于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面达到90%”。过去5年间,我国职业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了3800万多名毕业生,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1.5亿人次。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全国中、高等职业学校校舍、教育经费、教学设备有了较大的改善。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办学效益明显提升、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有了大改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2卷:241-242

[2]美国的学校规模与教育效益.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2(2)

[3]保永春.高等教育效益问题发凡.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