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益十篇

时间:2023-03-16 22:07:48

边际效益

边际效益篇1

对于经济法价值的认识,除了经济法应遵循法的一般价值外,追求社会的整体效益成为了经济法最鲜明的特点。在谈论经济法价值时,社会整体效益总是被放在优先的位置,那么,社会整体效益究竟是如何界定的?

社会整体效益的构成要素涉及多个方面,既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包括长远利益、近期利益,它兼顾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同时考虑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福利等多方面的效益。经济法上的社会整体效益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既涉及时间上的效益又涵盖空间上的效益,因而它的构成要素也是非常广泛的,它几乎涉及到了各个主体的利益和各个层次上的效益。所以说,社会整体效益是一个各种效益的综合体,它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而且,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社会整体效益的内容还会不断发生变化,有的因素会出现成为社会整体效益需要考虑的新对象,而有的因素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再被考虑。

社会整体效益是一个由各种效益要素构成的综合体,但其内在的各个要素之间还是有侧重点的,这种侧重可能会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有所不同,也可能会因为某部法律调整某种特定的法律关系而有所差异,如某些政策性的经济法规会更强调国家的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最为主要的地位;而又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则会强调保护消费者一方的利益,将对消费者个人利益的保护作为立法的主线。

鉴于此,我想经济法价值层面上的社会整体效益应该有这样的三个特点:

!社会整体效益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涉及各个方面的效益,既包括经济上的,也包括社会、人文、生态等因素。

"社会整体效益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社会整体效益的要求是不同的,而社会整体效益涵盖的各个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社会整体效益是一个相对的范畴,不同的经济法法律法规所侧重的价值可能会有所不同,在某一部法律中,社会整体效益的某个方面可能会因为具体的原因被加以强调,从而使得某一社会整体效益的构成要素处在相对突出的位置。

二、对于边际均衡的理解

法是调和各方利益的工具,而法的均衡论则是各方主体间价值主张的边际均衡,它不是主体间价值主张的平均,也不是某一价值主张的最大化,而是主体间各种法主张所形成的社会效果的最佳边际均衡,是一种对自身利益充分认识的条件下,能够达到最佳社会效果的主体间的正确合意。

所以,边际均衡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均衡下的每一个因素都达到从综合社会效果上看最合理的范围,任一因素的扩大或减少都会给其他因素造成损害,从而损害综合的社会效果。

三、社会整体效益的边际均衡

可以说,经济法价值所追求的社会整体效益是一个多方面效益的综合体,它涵盖了多方面的价值要求,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于多个因素的综合考虑。在对于社会整体效益的探究中,某个方面利益的最大化都是不可取的,因为社会整体效益的构成要素中的很多方面是相互对立的,如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势必会损害生态、环境效益,而过于强调国家利益也会使个人利益得不到应有满足。

所以,将各个社会整体效益的构成因素组合在一起综合协调考虑,便是要求得到经济法社会整体效益的边际均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是社会整体效益的最终结果,是经过对社会整体效益各个构成要素的综合规划以后得到的。在这样一个均衡状态下,各个利益因素也许不是最大值,但却是最合理的值,因为这样一种状态下,各方利益是兼顾的,类似于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样的一种边际均衡状态,是对各个效益要素的共同满足。社会整体效益的边际均衡承认各方效益的相互对立性,是对各方效益的平衡协调,同时,它也将环境、人文等往往在以前被忽略的效益因素涵盖考虑。

经济法上的社会整体效益就是社会整体效益各个构成要素的边际均衡状态。明确了经济法的价值范畴,我们对于社会整体效益的考虑就具有方向性和确定性。社会整体效益的边际均衡很好地处理了各种效益所应达到的合理状态,使社会整体效益不仅不再空泛,并且具有了实际操作性。

四、社会整体效益边际均衡在立法上的现实运用

在经济法总论的层面上,社会整体效益还是无法得到量化的,因为仅仅从理论上它的构成因素是难以确定,同时会随着不同的客观情况而变化的。但是,社会整体效益的边际均衡是可以被实际运用在具体的立法过程中的,因为在进行某一部立法时,所要求考虑的效益因素是可以被基本确定的,或者说主要的效益因素是可以被确定出来的。此时,将这些需要考虑的社会整体效益构成要素在一个函数坐标系中综合考虑,可以得到一个效益的均衡状态范围,这便是这部立法的所应该遵循的社会整体效益,在立法时,整部法律就可以围绕这个价值理念来构建。

每一部法律都有其立法的价值主线,在每一部法律中,都有某些特殊的利益被加以特别保护,这是立法的一般规律。但同时也要承认,在现实条件下,某一次的立法过程也是一个综合协调各个效益的过程,现代法律要求它有利于或者至少是不损害任何一种存在的效益。如在某一经济法规的立法中,经济效益是应该被强调的,但同时这部法律可能会影响到的生态效益、社会福利效益等因素也是不得不被考虑的。所以,现代经济法的立法过程,实际上也是寻求社会整体效益各个构成要素边际均衡状态的过程。当然,由于不同的法律所调整的具体社会关系不同,不同立法所要求达到的社会整体效益的边际均衡状态也是不同的,这取决于各个构成要素在一部法律中所被重视的程度。

结语

边际效益篇2

记者 您对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怎样理解?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江波 我主要从我们所从事的孕婴童消费品行业来进行分析。近年来,国内的孕婴童商品销售渠道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场、超市等传统渠道的市场份额被逐渐压缩;瞄准精确客户群的专业孕婴童零售商正在快速成长,不断从商场、超市等传统渠道抢夺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的孕婴童客群大多数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购买力强,消费理念先进。专业的“一站式购物及服务”的孕婴童连锁慢慢成了年轻父母的首选,商品丰富,价格带宽泛,营业人员专业性导购,灵活多样的促销,贴心的会员服务,这一系列的要素捕获了80后父母的心,更有效节省了他们四处逛街选购的时间与金钱。工作忙碌的时候可以连出行的时间都省了,要么在网上下单,要么目录订购,打个电话就有人送货上门。

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电子商务在销售渠道中所占的比例会有所上升。

记者 “三位一体”的模式在销售渠道发展中影响深远,能否谈谈贵公司“三位一体”的模式的诞生过程?

江波 乐友公司创建之初,由于网上消费、网络使用等理念和习惯都不够成熟,不足以支撑乐友纯电子商务的发展。于是,乐友尝试开办实体店。结果,实体店销售效果非常好,实体店不但给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商品、更多的购物体验,还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大受消费者欢迎,于是乐友就坚定了将实体店继续开到底的想法。之后,由于孕婴童群体是个特殊的群体,很多时候孕妇和新妈妈们不方便到实体店或者通过网上购物,乐友就把国外的目录销售模式引入中国。印有产品价格、地址和咨询电话的目录册,最开始也就是薄薄的小册子。可没想到,这不起眼的目录册起到了颇大的宣传效果,一时间大范围推广了乐友的品牌,提高了销量。结合网络信息传达的快捷性和丰富性,乐友公司综合实体店、网上商城和目录册三方优势的“三位一体”模式就这样诞生了。

一方面是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直接需求导致,另一方面是乐友具备能顺应市场客观需求,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敏锐捕捉、洞察市场的能力,两方面的综合造就了乐友“三位一体”模式的诞生。可以说,乐友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离不开“三位一体”的独特营销模式,更离不开乐友人坚持的创新精神。

记者 目前贵公司通过网上商城、专卖店、直购目录销售的比例各占多少?发展形势如何?请提供相关的数据。

江波 以销售量非常大的玩具为例,乐友三大渠道的销售额比例大概是连锁店75%、网上商城15%、直购目录10%。三大渠道的销量都实现了稳步增长,其中连锁店的发展势头最好。这是由玩具的商品特性决定的,顾客对玩具的安全性要求较高,购买时偏向于实地考察玩具的气味、棱角、部件能否脱落导致孩子吞食等情况。2008年,乐友确立并实施了“十城百店、百城干店”计划。随着乐友连锁店网络大规模铺设的规模效应,连锁店的玩具销量将大幅度提升。网上商城销售的发展形势也鼓舞人心,尤其是在持续性的金融危机中,网上商城的购买者日渐增多。目前除了我们开办实体店的城市,在国内其他地区的销售都是采用网上商城的模式。

记者 现如今,乐友已发展成为中国孕婴童行业领先的全国连锁零售企业,所销售的商品包括孕妇用品、婴幼用品、玩具、图书等16大类产品,品种达3万种,合作的供应商及厂家达530家。面对如此众多的供应商,乐友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如何保持物流体系运行?

江波 在发展初期,乐友整合供应商确实比较困难。在创立“三位一体”模式之前,厂商已经有百货商城、超市、专卖店、批发市场等多种渠道选择。作为新兴渠道,厂商的认可必然需要一个过程。于是,初期我们反复向他们解释“三位一体”营销模式的优势。其实,任何一种模式衡量它可行不可行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其能否创造利益和价值。

在流通行业里,价值链环节的节约就是盈利。举例来说,一个厂商和零售商合作,和一家店合作需要谈判一次,十家店就需要谈十次。而和乐友合作,就等于和旗下所有的店铺合作,自然节省费用。缩短了价值链上的环节,最终节约了成本。

与此同时,借助乐友“三位一体”的模式,市场推广对应有3种渠道,这样推广的效果更好,费用却节约了很多,最终也就是减少了价值链环节的投入成本,优化价值链。有了长久的利益作为合作基础,乐友的上下游管理自然是水到渠成,这就是“三位一体”最直观的效益。

同时,在实践中,乐友也逐步发现,“三位一体”模式的良性循环有三个结果。对供应商来讲,宣传、推广、合作等环节都同时节约成本,增加利润。对消费者来说,“三位一体”能够方便快捷地服务消费者。消费者在任何一个渠道中消费,积分、优惠活动都可以统一计算,让消费者得到全方位、一站式的轻松消费体验。对乐友来讲,它给供应商创造了效益,给消费者带来便利,也实现了自身物流边际效益的最大化。这样就能更大范围渗透到市场,争取到消费者的认可,在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记者 在“三位一体”的经营体制下,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尤其重要。贵公司的信息系统有何优点?解决了哪些物流难题?

江波 一个企业的发展,无外乎是资金、人才、市场的有效管理。乐友的“三位一体”模式,发展渠道多种,管理方式不相同,因此必须有一个标准的管理系统,才能保证其稳定运行。乐友从电子商务起家,其历来坚持的ERP系统便显示出了公司的远见卓识。

早在2000年,乐友就自主研发ERP系统,投入使用后,ERP一直帮助乐友成功优化库存,减少积压。通过ERP体系,我们的员工在3~4秒内就可以查明货物的进销存情况。无论是网上、电话还是店内的消费信息,都迅速进入到管理系统,一目了然。同时,乐友有自动补货管理系统,设计安全库存,有效防止积压、断货情况。

边际效益篇3

关键词:边际效用 科室成本核算 总效用最大化

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总额中占比最大的一项资产,医疗设备又是固定资产中最能代表医院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等各类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反映医院经济实力和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决定着医院服务水平和发展潜力。因此管好用好公立医院医疗设备对保障医院各项业务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现实中的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现状却差强人意,多数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资产管理模式。致使医疗设备的采购、使用、维护、报废不计成本,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闲置浪费严重等。

购买新设备的边际效用为等边际时,总效用最大化,购买是合理的;原有设备进行维护、维修的边际效用大于临界边际效用时,设备的维护维修是合理且有效益的,应当对设备进行维护维修;当原有设备进行维护、维修的边际效用小于临界边际效用时,设备的维护维修是不合理的,应当对该设备进行报废处理。

1.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

1.1医疗设备购置缺乏全面论证。医院领导只要见到临床科室提出的申请,一般都是同意购买,至于是否合理则不知所然;只听使用部门意见,不作详细分析研究,导致购置设备使用率不高,特别是那些以开展学术研究,新业务为目的购置的设备,大多闲置,造成大量资金浪费。

1.2医疗设备报废处置制度不健全,随意性大。维修部门不想修或者认为不好修就要求使用部门报废;有的设备还没有到使用年限,甚至有的设备连保修期都未到,但使用部门想买新的或者是功能更多的设备替代原设备,就将原有的设备要求报废等。由于设备部门管理制度不健全,一般都同意报废了事。对于大型设备的报废处置,既缺乏权威鉴定部门,又缺乏评价方法,往往仅凭使用部门和设备科的意见就将价值几十万的设备报废,报废设备的处置也缺乏评估、监督。

这种现象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整个医疗设备购买、维护、报废过程中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没有对其进行有效评价的方法两个方面,前者是一个纯管理性的制度建设问题,遵循固定资产管理的一般规律,即可进行制度性的完善;后者是一个纯技术性问题,需要我们进行适当的探索才能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方法。医院在成本控制方面作为一个经济人就需要遵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在医疗设备购买、维护、报废过程中应遵守“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和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两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有鉴于此,我们把边际效用分析引入,作为医疗设备购买、维护、报废决策过程中的技术分析手段就是一个有效的对策。

2.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对策

2.1利用边际效用对医疗设备采购进行科学性评价

当临床科室提出医疗设备购买意向时应同时提供设备购买的可行性分析,且利用边际效用原理对其进行边际效用分析。在这里我们把医疗设备使用的边际效用定义为在医疗设备的投入(消耗)上每增加“一个单位”(如每一万元)时所引起的效用增加量。以总效用最大化为是否购买该设备的评判标准,总效用最大化的原理是等边际准则。也就是说,只有当所购买设备的边际效用等于已购买的其他设备的边际效用时,本次购买的设备才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在进行边际效用分析时,效用既可以采用收入增加量进行分析,也可以采用效益增加量进行分析,对具有科研性质的新设备进行采购时,采用收入增加量进行分析会更有实际意义,因为科研本身具有人力资源培养的性质。而作为医院,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又是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首要条件。其效益增加量具有延时性的特点。当采购的是具有替代功能的新设备时,则应采用效益增加量进行边际效用分析。这又从另外一个角度要求医院提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那就是实行科室成本核算,具体方法是将固定资产折旧纳入科室成本范围,实行固定资产有偿占用,通过成本核算促进科室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树立起投资要有回报,占用资产要交费的成本意识,用经济杠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也只有建立了科室成本核算制度才能在进行边际效用分析时才能取得真实的效用增加量的数据,否则边际效用分析就会落入臆测性的拍脑袋分析,没有实际意义。所以也可以说,在设备管理中引入边际效用分析既完善了传统的设备管理制度,又使设备管理水平提升了一个层级。

2.2利用边际效用对医疗设备的维护、报废进行科学性评价

医疗设备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需要维护维修本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维护、维修已处于不经济的状态,那么对该设备进行报废处理应该是明智之举。但现实却是维修部门不想修或者使用部门想买用起来更方便的设备就提出对原有设备进行报废处理,医院也仅凭资产使用者和维修工程师的意见给予同意,这是一种资源浪费。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没有建立一个对现有设备进行有效评价的方法和制度。那么如何对现有设备的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价呢?利用边际效用对医疗设备的维护、报废进行评价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我们把医疗设备维护的边际效用定义为在医疗设备维护上每投入“一个单位”费用时所引起的效用增加量。以总效用最大化为是否维修该设备的评判标准。从理论上讲医疗设备维护的边际效用分析其投入部分应该计入该医疗设备的下期折旧费用,但由于折旧费用已在购买时进行了不可逆转性的支付,再对其进行评价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且计算较为繁杂),所以投入量的计算以实际投入量为准,这就导致了设备维护的边际效用虚高(若采用虚拟维护费就没有这个问题了,虚拟维护费是下期资产折旧费与实际维护费之和),但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增加,维护费用也不断增加,设备维护的边际效用会逐渐变小,当设备维护的边际效用降至等边际时,其边际效用即为设备维护的临界边际效用。在设备维护的边际效用大于其维护的临界边际效用时设备的维护、维修是合理的、有效益的。当设备维护的边际效用小于其维护的临界边际效用时设备的维护、维修是不合理且没有有效益的,它会导致总效用降低,表明对该设备进行再次维修已经失去了经济意义,此时对该设备进行报废处理是明智且合理的。所以当需要对设备进行维护维修时应根据设备的损坏程度进行评估分析,得出其大致的费用,然后以此为依据对设备维护进行边际效用分析。当总效用最大时,设备的维护、维修是合理的。当总效用变小时,就可以对该设备进行报废处理。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边际效益篇4

始终保持最佳技术系数不变。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长期中是无效的。因为在长期中企业可以改变全部生产要素,使要素配合比例始终保持最优状态。所以,在长期生产经营中,企业可以通过增加所有要素的投人来保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在现实中,要及时削减员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候企业就可以通过增加其他要素的投人,为那些多余的(有“职”无“工”的)员工提供岗位,使他们有事可做。在其它要素投人不受约束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减少员工来增加投入产出率并不是最佳选择。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按照要素的最佳配合比例增加所有要素的投人,以便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不断改进生产技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假定技术条件不变,如果技术条件发生了变化,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就失效了。因为在要素投人既定的条件下,技术改进可以得到更多的产出。按照以上关于员工雇佣数量的原则,当现有员工不能及时得到削减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改进技术,使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的不合理现状改变为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有利局面。要完成一项任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要完成一项繁重的挖沟任务,我们既可以通过给50个工人配备50把锄头来完成(劳动密集型),也可以通过只配备2个人(一个驾驶员,一个操纵员)和一辆挖掘机来完成。可见,这两种生产方法(代表两种不同的生产技术)所需要投人的员工数量是不一样的,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调整生产技术状况消除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不良影响。

注重改善生产管理。通过改进管理,可以改变员工的边际生产率。例如要完成一项把既定数量的砖头从A地搬到B地的任务,假定员工总投入量为100人,第一种方法是让员工各自独立工作,由于其中一部分人可能会偷懒,需要的监工人数会增加(成本增加);员工之间由于来来去去相互影响,道路不通畅,事故率也会上升(这些大都是边际收益递减的直接原因),所以效率极其低下,假定完成这项任务需要10个小时。第二种方法是让员工排队传递砖头,由于避免了第一种方法的缺点,员工的产出率大大提高,完成该项工作只需8个小时。第三种方法是把队列中的员工进行有机的组合(进一步管理),如男女交错排列、体力大的和体力小的交错排列等,可以使员工的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完成该项工作只需5个小时。可见,管理可以提高效率,管理可以消除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不利影响。

边际效益篇5

错误之二:关于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的关系的论述是一个错误

在西方经济学中,需求价格弹性理论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价格变动与收益的关系;二是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的关系,而关于这两个关系的表述跟实际相去甚远,完全是一个错误。

在《初级西方经济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材)中,关于“需求价格弹性”的内容这样描述了需求价格弹性与收益间的关系:

需求价格弹性 Ed=需求量的变动速率/价格的变动速率=一Q/Q/P/P=一Q/P*P/Q

即它是一个变动速率相比的值.这里的P代表起始基础价格,P代表纯变动的价格,Q代表对应的起始需求量,Q代表对应的纯变动的需求量,负号是为了将最终数值变为正值。如某商品价格由5元降为4元,需求量由100件增加为130件,则

Ed=—[(130一100)/100]/[(4一5)/5]=0.3/0.2=1.5

第一.当Ed>l时,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快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强烈,称为需求富有弹性。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其绝对值小于1.如图三个需求函数三角形,图(a)中价格由P1降为P2,需求量从Q1增加到Q2,这时虽然商品价格降低,但由于需求量增加,销售收入PQ增加,即图中矩形B的面积大于矩形A的面积。

第二.Ed=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和价格以相同的幅度变动,称为需求单一性。需求曲线的斜率为一1.如图中(b),价格由P1降为P2,需求量由Q1增加到Q2,这里的Q2一Q1要小于图(a)中Q2一Q1。这是由于图(b)中需求曲线D的斜率较大(陡峭)所致。但因价格降低引起的销售收入减少正好由因需求量增加而引起的销售收入增加弥补,即图中矩形A的面积和矩形B的面积大体相等。

第三.Ed

一.真实的价格变化与收益的关系是需求函数中的中线、中位线平衡理论

(一).宏观中线平衡理论

教材上这种论述,把价格降低引起的销售收入减少与需求量增大收入增加之间互抵后得到的“效益、平衡、亏损”结果的规律,归结为“斜率主导下的需求价格弹性”变化的原因,相当于说这个“斜率主导下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的商品价格降低不会引起收入的增加,从而使降价没有意义。这很容易使人产生困惑。但实际上这种论述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完全错误的一个概念。

如果我们在教材给予我们的上述三个价格弹性情况图中的任意一个图上移动那两个矩形的对角点,完全都可以作出“效益、平衡、亏损”的结果,从而教材上的理论。如图,我们作出完全相反于教材论述的两个矩形A、B。

那么,价格变化引起的销售收入变化实际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律呢?

首先,我们作出一个任意需求函数三角形AOB,我们不去界定它的斜率,OA代表价格,OB为需求量,AB为需求曲线。

作这个三角形的中位线CD,连结OD,这OD即是AOB的中线。我们在OA上取点E作为基础价格,相对应的需求量是OG,此时E点所得到的收入为矩形OEFG。假设价格从E点落到H点,此时的收入为矩形OHIJ。于是得到价格变化前后的收入的减项矩形KHEF和加项矩形KGJI。此时很容易地看出加项面积大于减项面积。(证明见后)

继续让价格从E点降至M点,这点的坐标横线交于基础需求量OG的坐标竖线与三角形中线的交点P,得到收入减项矩形PMEF和加项矩形PGQN,这两个矩形的对角点正是点P,此时减项和增项的面积是相等的,证明如下:

PF∥OA PN//OB

DF/DA=DP/OD=DN/DB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又DA=DB

DF=DN AF=NB

所以PD是FPN的中线。

AF=NB、∠EFA=∠B (同位角相等)

RtAEF≌RtNQB

又SAOD=SDOB SFPD=SDPN(三角形的中线分三角形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SOMP=SOGP (矩形对角线定理)

矩形PMEF的面积=矩形PGQN的面积

结论,当价格降低到坐标横线跟起始需求量坐标竖线的交叉点位于这个需求三角形从原点出发的中线上时,正好使减项效益矩形面积和增项效益矩形面积相等,表明价格变化后的收入等于价格变动前的收入,这点为价格变化效益平衡点。

根据这个原理,当这个交叉点落于这条中线的上面时,从增项效益矩形上端总能截出一个小矩形的面积等于减项效益矩形的面积,说明此时增项矩形的面积大于减项矩形的面积,收入是“效益”的。

证明:见上图

当价格从效益平衡点P回升至H点时,得到增项效益矩形KGJI和减项效益矩形KHEF。我们作图找出RtFKI的中线KS,延长SK相交于OA上的V点,从V点作价格横线相交于需求曲线上的T。于是得到与减项矩形KHEF面积相等的矩形KWZI。显然KGJI>KWZI,产生一块剩余“效益”。

同理,我们可以证明,当这个交叉点落于这条中线的下方时,收入是“亏损”的。

其实这个规律,也可用代数的方法加以证明。(见后)

(二).微观中位线平衡理论

我们再作进一步分析,这条中线的最高点D是该需求三角形中位线CD的端点,它们在价格变化引起的收益变化规律中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实际上,如果参照的起始价格在中位线以上,则需求三角形的这条中位线横切起始价格(基础价格)点到效益平衡点之间距离的一半。

证明:见上图

已知:P是增项矩形PMEF与减项矩形PGQN的效益平衡点,CD是RtAOB的中位线,OD为中线。

求证:LF=LP

AD=OD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OD是等腰三角形

∠A=∠AOD

又GF∥OA

∠GFB=∠A ∠FPD=∠AOD

∠GFB=∠FPD

又LD是RtFLD和RtPLD的共边

RtFLD≌RtPLD

LF=LP

这样,当我们让起始价格以最小精确单位的1/2量对准中位线时,那么这个最小精确单位的末端就正好落在中线上,是价格降低一个最小边际单位时的效益平衡点。假若我们想象让价格的边际变化无限地小下去,那么这个最小单位变化效益平衡点就会无限地接近中线的顶点D,直至纯变动价格为0,起始价格与变化后价格和平衡点与D点重合。所以我们可以将中线的顶点暨中位线的端点D作为最微小边际变化效益平衡点,同时将中位线即它所表示的价格线作为价格变化时产生“效益”和“亏损”的最微观边际变化分界线。在这条分界线的上端是微观边际价格变化的效益区,在下端是微观边际变化的亏损区。当价格变化的幅度横跨这个微观分界线时,那么分界线以下的“亏损”幅度抵销分界线以上等幅度的“效益”,平衡点下移。所以,当变化价格到达这条中位线时得到的总“效益”最大。

(三).中线、中位线平衡理论的代数数学模型

我们再用代数的方法对上面的理论规律加以揭示和证明,从而建立起价格变动与收益关系的数学模型。

见图:

这是一个任意的直线需求函数三角形,b是初始基础价格,a是它对应的初始需求量,y是价格的变动数值,c是变动后的价格等于(b—y),x是需求量的变动数值,减项效益矩形面积S1=ay,增项效益矩形面积S2=x(b-y),求Sl和S2之间的关系。

解:y与x分别是矩形A和B的边长共同组成RtFGH,根据三角函数关系有y=—kx,于是有ay/a=—kx(b—y)/(b—y)

用S1、S2替换得,S1/a=(—S2k)/(b—y)

化简得:S1=—S2* ak/(b-y) S1=S2* ak/(y-b)

所以,当ak/(y—b)=1 即—c/a=K时,S1=S2,它是价格变动时效益增减平衡的条件,此时两个效益矩形的对角点在需求函数三角形的中线上,ak/(y—b)是两个矩形面积差值大小的根源。

符合ak/(y—b)=1 即—c/a=K的条件时,正是价格变动线到达增减效益平衡点,此时y-b=—c,a与c组成的RtDOE与需求函数三角形AON相似,c/a=OA/ON=—k 。(证明略)

S1=S2·ak/(y—b),这是减项效益矩形面积和增项效益矩形面积之间的函数关系,是正比例函数关系,即两者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它俩之间的大小差值受系数ak/(y—b)的变化影响。

当ak/(y—b)≠1即c/a≠|K|时的情况:

一.当ak/(y—b)|K|时,S1

我们沿着ak/(y—b)的值从小到大的方向分析。

(l).由于k在题中即同一个需求函数中是己确定的项,我们先将a、b作为一对一定的起始基础数,然后分析价格的变动数y对效益增减矩形面积大小变化的影响,所以此时y的大小变化是引起S1和S2差值的唯一要素。

当价格从高向低变动时,变动数y的数值逐步加大,而y本身是一个小于b的数,导致y—b的差的绝对值越来越小,从而使ak/(y—b)的值越来越大,带动S1向着大于S2的方向发展,即总收入向着“不效益”的方向发展。

y值是价格变动的幅度,当它的值为最小单位时属于最小边际变化,此时ak/(y—b)的值最小,从而使S1大于S2的差值最小。边际变化上这种增减差值的大小同样受其它要素变化的影响,在不同斜率的需求函数或同一个函数三角形里的不同区域都不相同。

(2).我们再改变起始价格和相应需求量数值a、b,分析它俩的变化对ak/(y—b)的影响。

a、b是需求函数关系的一对对应值,是捆绑在一起的,一方的变化引起另一方的被动变化。当a增大时b减小,而这个反向变化正好使ak/(y—b)的值增大,从而引起S1相对于S2的增大,使结果向着“不效益”的方向发展。这说明,起始基础价格越低,降价引起的结果越“不效益”。

当a和c作边长组成最大面积的满足平衡条件—c/a=K的矩形,也即当y以可想象的最小微观数值与相匹配的b的数值(b的减小同时是a的增大)同时满足效益平衡条件ak/(y—b)=1时,此时y对应的相匹配的基础价格b和变化后的价格c都无限接近了需求函数三角形的中位线;当y小至0时,两个价格在中位线上重合。这时效益平衡条件公式ak/(y—b)=l成为“—b/a=k”,它是最微观边际价格变化效益平衡条件,—b/a是微观边际价格变化中增减效益差值的根源(而这正是需求价格弹性Ed=l的条件P/Q=—K.见下述第二章)。此时b代表的价格坐标线是中位线,这点以上所有的价格边际变化都是“效益”的,这个价格时总效益最大。当有一方价格向下越过这个平衡线时,便有最微观的“不效益”存在,总“变动效益”的最大化开始减少。这与上一节的微观中位线理论是一致的.

二.当ak/(y—b)>1即c/aS2。

此时价格变动引起的收益的变化方向同上,只不过结果是“亏损”的。

(证明略)

我们可以这样说:

在每一个直线需求函数里,不管它的斜率如何,只要起始基础价格在这个函数的价格微观变化效益平衡线即这个需求函数三角形的中位线以上,那么就有价格降低时的“效益”空间;即使一个需求函数具有较小的斜率,但起始价格处在这条平衡线以下时依然失去价格变动“效益”。这条需求函数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价格微观最小边际变动效益平衡分界线,这条线以上价格微观最小边际变动是“效益”的,这条线以下价格微观最小边际变化是“亏损的”,这条线表示的变化价格得到的总“效益”最大。价格从高向低变化,边际从高“效益”向着“不效益”的方向前进,到达这条平衡线时达到平衡,最微观“效益”归零。变化价格跨过这条线继续前进,微观边际变化开始“亏损”。当变化价格的幅度大于最小边际变化时,平衡点沿中线方向下落,中位线两边等距离上的最小边际变化的“效益”和“亏损”互相抵消,平衡点位于从原点出发的该需求三角形的中线上,这条中线是宏观的价格变化效益平衡线,平衡线的两边价格变化引起的收益增项和减项相等,原效益不变。平衡点在这条平衡线以上时,宏观上总收入“效益”;平衡点在这条平衡线以下时,宏观上总收入“亏损”。这种关系的代数数学模型是:“当ak/(y—b)=l即—c/a=K时,S减=S增”它是宏观价格变动时效益增减平衡的条件,ak/(y—b)是宏观价格变动效益增减差值的根源;“—b/a=k”是最微观边际价格变化效益平衡条件,“—b/a”是最微观价格变动效益差值的根源.

二,真实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变化规律

教材上的这种论述,把需求价格弹性定义值的大小与需求函数的斜率的变化统一起来,即

Ed>1时,|K|

其实,这是一种学术性错误,并不符合真实情况。

我们看教材西方经济学给予我们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公式和例题:

Ed=—Q/Q/P/P= —Q/P*P/Q

有商品价格从5元降至4元,需求量则从100件增为130件。则

Ed=[(130—100)/100]/[(4—5)/5]=一0.3/(—0.2)=1.5

(见图示,价格从P1降为P2)

我们看出例题中的—Q/P正是RtA1BA2的两直角边的比,Q=A2B P=—A1B,—A1B/A2B正是该需求曲线d的斜率K(负值),并且在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里无论价格怎样变化它的值是不变的,

于是:Q/P=1/K(注意:Q/P定义为负值)

从而需求价格弹性公式变为:Ed=—(1/K)*(P/Q)

这说明,在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p=KQ+b中,由于斜率K的值是固定的,所以Q/P=l/K的值也是固定的,这时的需求价格弹性Ed的值取决于P/Q的大小.而P/Q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值呢?

西方经济学中把P/Q定义为价格变动中那个参照相比较的原来的价格和需求量的比,即图中矩形OP1A1Q1高与宽的比,但是在价格逐次变动的过程中,这个数值可以不断地被修正,即图中的P1/Q1可以换成OP2/OQ2、OP3/OQ3、0P4/OQ4、……,处在变化的后面的价格和对应需求量总是可以把处在前面的价格和对应需求量作为起始参照。另外,我们从图中看到随着被选定的起始参照价格的向下变动,P/Q的比值不断地被变小,即由价格P和需求量Q组成的矩形的高不断的减小,而这宽则不断地增长,从而引起需求价格弹性Ed的值向着减小的方向发展。

可见,所谓需求函数斜率K决定需求价格弹性Ed的大小的论述是完全错误的。例:

如图,我们作一个斜率为—1的需求函数与坐标构成两直角边相等的RtAOB。

当P=5时,Q=1 (参照的原来价格和对应需求量)

当P=4时,Q=2 (变动后价格和对应需求量)

按照西方经济学上的需求价格弹性公式,则

Ed=—Q/Q/P/P=—[(2—1)/1]/[(4—5)/5]=5

但按照《初级西方经济学》教材上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这时应当是“当K=—l时,Ed=l”。显然,公式得Ed≠理论Ed。这是自相矛盾的。

这就是说,即使在斜率一定的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里,每一个价格面对的P/Q的值都是可以变化而不一样的,选定的基础价格变化从而引起需求价格弹性的改变;当选定的参照起始价格不变时,即使价格变动需求价格弹性的值也不变,需求价格弹性是每一个价格所在函数中的位置本身具有的特性。所以斜率K不能决定需求函数的需求价格弹性。

价格变动过程中,选定的参照起始价格和对应需求量的变动,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变是我们人为的按排,实际上微观的边际上是不断在变化着的。从图示5中可以看出,随着选定的价格从高至低变动,P/Q的比值不断地被变小,从而引起需求价格弹性Ed的值向着减小的方向发展,当选定的价格到达该函数的中位线的C点时,正好使P/Q=OE/OC=CD/AC=-K,,这时Ed=l。这种变化分为三个阶段:(这个变化规律也正好符合需求价格弹性公式的推理)

当P/Q>|K|时,Ed>1,P在中位线以上。

当P/Q=—K时,Ed=l,P在中位线。

当P/Q

需求价格弹性的这个规律正是第一章第三节中的最微观价格变动效益平衡条件的变化规律,所以说需求价格弹性就是最微观的边际价格变动中的收益。

这个过程是选定的参照起始价格的变化引发的,而不是K的变化引起的,相反K的变化并不引起需求价格弹性的这种变化,论证见后。———(本论文里在没有声明时,所讲全指直线需求函数)。

三.需求价格弹性是最微观价格边际变化时收益增减关系的系数的倒数

在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中,需求价格弹性Ed的值是由参照的起始价格P的变化引起的,那么这种需求价格弹性变化的规律跟价格变化中收益的“效益、平衡、亏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如(图示7)

已知:当P/Q=—K时,Ed=l

即图中P1/Q1=—K.也就是矩形OP1DˊQ1的OP1/OQ1=—K

求证:此时价格P1的坐标线P1Dˊ与中位线CD重合.

证明:连接P1Q1

OP1/OQ1=AO/OB=AP1/P1Dˊ=—K(斜率都相等)

RtP1OQ1∽RtAOB∽RtAP1Dˊ

∠OP1Q1=∠A

又P1D=OQ1

RtAP1Dˊ≌RtP1OQ1,

AP1=P1O即P1的坐标横线P1Dˊ与中位线CD重合,

这说明,需求弹性Ed=l 即P/Q=—K时,P正好落在中位线上,这也已经在上一章中进行了反面证明。上一章所述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变化规律正好与已述的“价格变化与收益的关系”中的中线、中位线理论相一致。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结果?我们从需求价格弹性公式和第一章三节里的数学模型得到答案:

“需求价格弹性Ed=—Q/P*P/Q和效益增减函数Sl=S2·ak/(y-b)”

已知两者的变形为Ed=—1/K*P/Q和S1=S2*[a/(y—b)]*k。当y=0时,[a/(y—b)]*k变为(-a/b)*k。因为a=Q,b=P,(只是表述时用的字母不同而已),所以(-a/b)*k=-Q/P*k,=-K*Q/P。由此我们看出需求价格弹性公式的“—1/K*P/Q”正好是当y=0时的效益增减函数的系数“(-a/b)*k”的倒数。而y=0时的“(-a/b)*k”表示的是选定的起始价格本身的属性,也是相当于变动价格y以可想象到的最小微观变化时的效益的变化结果。(-a/b)*k=1即—b/a=k时,b位于中位线上,它是最微观边际价格变化效益平衡条件,(-a/b)*k值的大小决定着宏观增减效益平衡条件ak/(y—b)=l时变动价格y的大小位置。同理,(-a/b)*k所影响的方面也正是需求价格弹性Ed=一Q/P*P/Q=—1/K*P/Q所能影响到的方面,只是因为两者是倒数关系所以影响力的方向是相反的,需求价格弹性影响力的方向相同于效益运动的方向。

所以可以说,需求价格弹性是最微观上的效益增减关系的系数的倒数,它制约着价格变动时效益增减的方向,制约着宏观效益增减关系平衡时的价格的位置。

四.需求价格弹性是最微观的边际价格变动中的收益

第二章中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平衡条件公式“P/Q=—K”跟第一章三节中的微观边际价格变化收益平衡公式“—b/a=k”是一样的,“—b/a=k”变形为"b/a=—k”,b/a就是这里的P/Q。所以需求价格弹性就是最微观的边际价格变动中的收益,还因为“需求价格弹性是最微观收益增减关系的系数的倒数”,所以需求价格弹性的变化方向相同于价格变动中收益的变化方向,需求价格弹性的变化规律就是价格变动中收益的最微观的变化规律。

由于在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中,需求价格弹性随参照价格本身的变动而变动,所以在同一个直线函数中价格变动中收益的“效益、平衡、亏损”也是随参照的价格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这是我们能够在《初级西方经济学》给予我们的三种类型斜率的三角形中作出相反于书中结论的两个收益矩形的原因。最微观边际上的收益是随变动价格的变动而随时变动的,这个微观的边际收益变化就是变动的价格本身所具有的需求价格弹性,所以只要有价格变动就有微观上的收益变化。———《初级西方经济学》中把价格变动中收益的“效益、平衡、亏损"情况单一化固定

在某一类斜率的需求函数里的理论是非常错误的。

在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中,即斜率K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价格从高向低的变化,边际需求价格弹性逐渐减小,同时边际价格变动收益也向着“不效益”的方向前进。当价格到达需求函数三角形的中位线时,边际需求价格弹性的值为1,同时边际价格最微观变动“效益”归零,总效益达到最大化。这条中位线是价格变化中的最大收入效益线。价格向下跨过这条中位线后,边际需求价格弹性的值小于1,价格微观边际变化收益开始“亏损”。用公式表示如下:

当P/Q>|K|时, Ed>l P在中位线以上边际价格变化收益“效益”

当P/Q=—K时, Ed=l P在中位线上边际价格变化收益平衡,总效益最大。

当P/Q

这一规律与第一章三节里价格变动时效益增减平衡的条件“当ak/(y—b)=1即—c/a=K时,S1=S2”是统一的,只不过需求价格弹性本身表示的是最微观价格边际变化中收益的变化情况,而平衡条件表示的是宏观的价格变化情况。

五.斜率的变化对需求价格弹性和收益的影响

《初级西方经济学》教材中把斜率的变化说成是制约需求价格弹性和价格变化中收益变化规律的决定因素,把三者强扭成一体,我们用相互印证的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否定。那么,斜率的变化到底对需求价格弹性和价格变动中的收益有什么影响呢?

(一)斜率的变化对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

见(图示8),这是两个仅有斜率不同的直线需求函数,需求三角形AOB和三角形AOC,当参照价格为P时,它们各自的需求价格弹性为:

Ed1=—1/K1*P/Q1=OB/OA*P/Q1=OB/Q1*P/OA

Ed2=—1/K2*P/Q2=OC/OA*P/Q2=OC/Q2*P/OA

APD∽AOB PD/OB=AP/AO

APE∽AOC PE/OC=AP/AO PD/OB=PE/OC=AP/AO

PD=Q1 PE=Q2 Q1/OB=Q2/OC OB/Q1=OC/Q2

Ed1=Ed2

这证明,截距一致,仅有斜率不同的两个直线需求函数,在同一价格下它们的需求价格弹性是相等的,也可以说仅有斜率的变化并不改变直线需求函数中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这再一次证明了西方经济学中把需求价格弹性大小说成是斜率的原因的理论是非常错误的。

(二).斜率的变化对价格变动中收益的影响

见图:

这是两个仅有斜率不同的直线需求函数,价格从H点降至效益平衡点I点,即两个效益增减矩形的对角点在需求三角形AOB的中线上。那么,因斜率改变成为第二个需求三角形AOE后效益平衡会被打破吗?根据第一章中所述价格变动收益增减平衡条件“当ak/(—b)=l即c/a=—K时, S1=S2”,这里它们各自的价格变动收益平衡的条件是:

(l).需求函数三角形AOB的增减平衡条件是,—K1=c/a=OA/OB,

(2).需求函数三角形AOE的增减平衡条件是,—K2=c/(a+d)=OA/(OB+BE)。(是否成立待证明)

求证:—K2=c/(a+d)=OA/(OB+BE)成立。

证明:c/a=OA/OB

在c/(a+d)=OA/(OB+BE)中只要证明d/a=BE/OB,则它就能够成立。

d/a=BE/OB变形得OB/a=BE/d

AHF∽AOB

HF/OB=AF/AB

AFG∽ABE

FG/BE=AF/AB

HF/OB=FG/BE=AF/AB

a=HF.d=FG

a/OB=d/BE

OB/a=BE/d, d/a=BE/OB

—K2=c/(a+d)=OA/(OB+BE)成立。

其实,通过作图也已经得到,斜率由K1变成K2后效益增减矩形的对角点依然在新的需求三角形的平衡线上,即中线上。这说明,由于需求价格弹性没有因斜率改变而变化,所以在中位线上的效益平衡更不会打破,实际上两者的中位线也是重合的,只是中线向右下方发生了移位,增加了总效益的值域。但从S1=S2·ak/(y—b)中可以看明白,除了在平衡点上效益平衡不变外,在不均衡区域系数“ak/(y—b)”的值虽然不变,但由于在相同的变动价格上,S1与S2的基础数值会同时加大,从而它们之间的差值变大,但这个差值在平衡线的两边所前进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平衡线以上是“增益”的方向,而平衡线以下是“减益”的方向。

这就是说,斜率的改变不会打破价格变动中收益的中线、中位线平衡理论规律,不会打破原有的增减平衡。在不均衡区域,随着斜率绝对值的减小在相同价格下会改变原有的价格变动中收益数值大小,变动价格在平衡点以上会“增益”,在平衡点以下会“减益”。同时斜率的减小使相同价格下的静态效益增加。——注意:价格变动中的收益是指动态的相比较下的“增益”还是“减益”,而静态效益是指一定价格下的实际收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三).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相近于曲线需求函数

如图:

根据需求价格弹性定义公式,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相近于图示10中的曲线需求函数,但这种函数价格变动的过程里仍然包含着我们以上论证的理论规律,西方经济学需求价格弹性理论仍然不能涵盖它价格变动时的实质。我们不再在此分析此类需求函数价格变动时的各方面关系。总之,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是经不住推敲的,非常偏面和狭獈。

六.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在实际产品定价中的应用

利润最大化价格=收益最大化价格+成本价格/2

我们已经知道直线需求函数三角形的中位线代表的是最大总收益价格线,此时P/Q=—K,Ed=1,但因为有成本的因素在里面,此时的最大总收益并不等于最大总利润,它还不是人们所追求的利润最大化价格线,现实中人们总是随着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情况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按着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对产品进行定价。只有在去除了成本因素后所得到的最大总收益价格才是最大总利润的价格。如图:

需求函数三角形AOB,下面的阴影部分是成本区域,P1D1是它的中位线也是最大总收益价格线。上方的空白三角形AOˊBˊ才是利润价格需求函数三角形,这个三角形里的需求利润价格弹性依然遵循着中线、中位线平衡规律,所以它的中位线P2D2表示的价格P2才是总利润最大化价格。显然,

最大总利润价格=最大总收益价格+成本价格/2

此时,(P-Oˊ)/Q=-K (Oˊ代表成本价格,P代表销售价格,Q代表P对应的需求量)

七,总结

在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里:

一.中位线规律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的规律,是最微观的价格边际变动中的收益的规律。公式表达为:

当P/Q>|K|时,Ed>1 P在中位线以上,微观边际价格变化收益“效益”

当P/Q=—K时,Ed=l P在中位线上,微观边际价格变化收益平衡,此时总收益最大。

当P/Q

二.中线规律就是宏观的价格变动中收益变化的规律,是需求价格弹性在宏观上的表现,公式表达为:

当ak/(y—b)=l即—c/a=K时,S减=S增 平衡点在中线,宏观上收益平衡。

当ak/(y—b)|K|时,S减

当ak/(y—b)>1 即c/aS增 平衡点在中线以下,宏观上收益“亏损”。

三.截距相等,仅有斜率不同的两个直线需求函数,在同一价格下它们的需求价格弹性是相等的。需求价格弹性是价格在函数截距上的位置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与该函数的斜率无关.每一个直线需求函数都包含需求价格弹性变化的三个阶段,同时也导致每一个直线需求函数里都包含“效益、平衡、亏损”三个区域即上述“一线两区域”。

四.斜率变化对收益的影响(见上述)。

边际效益篇6

环境损失计量是根据环境污染状态进行环境损失的实物量化与货币化,并对货币化的环境损失按照的要求进行确认与记录的过程。

环境损失计量应以环保部门公布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企业从环境交易或事项中取得的环境状态数据为基础,其概念构架包括四类变量:环境污染状态、环境污染导致的实物型损失、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实物型损失的确认与计量。以这四类变量为基础,逐渐形成三个过程:①根据环境污染状态计算环境污染导致的实物型损失;②将实物型损失货币化;③对货币化损失进行确认与计量。需要指出的是,这四个变量和三个计算过程均具有时变性,即:环境损失的发生时间及其计量过程具有时序性与动态性特征,发生空间、表现形式与计量具有多样性与变化性特征。

二、环境污染计量的四类变量

1.环境污染状态。①以污染物排放量形式表现的变量,如厂区的二氧化硫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浓度、污染物产生速度等;②企业权责范围内的污染物排放量,如“三废”的排放量等;③企业权责范围边界的污染物流出量与流入量,如环境责任主体因污染破坏造成的程度。污染状态变量决定了企业因为环境污染导致的实物型损失变量的大小与权责份额,是环境损失计量的起点。

2.环境污染导致的实物型损失。①急性实物型损失,如有毒液体的排放导致的森林树木毁坏、有毒气体的排放导致的人员伤亡和野生动物灭绝等;②慢性实物型损失,如浓度较低的有害气体和液体,由于长时间的排放导致的水土流失、气候恶化、土质改变等;③尚未完全确认的实物型损失,如地表下陷、气候恶化等导致文物的毁损和风景资源的破坏等。其中①、②类大多是具有可视性或者是可测性的显形损失,能够而且必须计量;③类是可视性和可测性较低或很低的隐性损失,不容易准确计量。

3.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其在上包括伤害型损失、防御型损失等;在价值构成上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在计算方法上可以采用现实市场价格法;在计量模式上可选用名义货币或一般购买力计量单位,选用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属性。

4.实物型损失的确认与计量。实物型损失的确认:要求在企业的环境责任与效益范围的基础上,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以及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与相关性等标准进行初始确认与再确认。实物型损失的计量:要求在对其确认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计量方法与计量模式,按照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准确性、一致性、有用性、可靠性与效益性等标准对引起环境损失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货币化与分配,它具有间接性、异质性、模糊性、差异性和可验证性的特点。

三、环境污染计量的三个计算过程

1.根据环境污染状态计算实物型损失。污染破坏程度一般是用污染物浓度来反映的。该计算过程的关键是建立污染物浓度与导致各种实物型损失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些函数关系的类型取决于环境污染的三种主要形式:①扇式影响,即一种环境污染产生多种影响,使函数表现为叠加型;②链式影响,即一种环境污染产生的影响沿其因果链依次传递,使函数表现为关联型;③网式影响,是扇式影响与链式影响的综合,使函数表现为关联叠加。

2.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实物型损失的合理货币化是保证环境会计信息可靠的又一重要环节。该计算过程应重点考虑污染可能造成的价值损失,如水污染会造成农田污染损失,农田污染又会加剧水污染的损失。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函数十分广泛。

3.货币化损失的确认与计量。企业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等原则的要求对货币化损失进行确认与计量。其日常账务可用待摊方法和预提方法进行处理:①待摊方法。在企业发生污染损失金额较大且受害期较长时,按总损失扣除残料价值、可收回的赔偿款后的金额,借记“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环保赔偿款”、“应交环保税”等科目;分期摊销时,借记“环境损失-污染损失”科目,贷记“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科目。②预提方法。逐期预提环境损失支出时,借记“环境损失-污染损失”科目,贷记“预提费用”科目;实际支付时,借记“预提费用”、“应付环保赔偿款”、“原材料”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企业还应在期末或至少每年年终,对环境污染造成的生态资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减值计提准备。

四、环境污染计量模型

1.环境污染治理模型——外部负效应。从学的角度来说,外部负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对另一个经济主体造成了额外的成本。换句话说,如果行为的实施者造成了额外成本,由此产生的就是外部负效应。

假定某社区有一大型重,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造成该社区居民健康受到损害,医药费用开支增加,如果将这种费用开支的外部负效应计入企业的总成本,它的生产量就会减少,同时污染也会减少。外部负效应产生一个外部边际成本,产品产量越大,造成的污染越严重,外部成本也越大。这时,整个为生产该产品所花费的社会边际成本应等于该企业的边际成本与外部边际成本之和。因此,该产品的有效率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应由社会边际成本与市场需求状况决定。显然,企业不外部负效应时将过度生产,从而造成严重的污染。

2.限制污染排放模型——最优排放量分析。环境污染并不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就是为了保持城市的环境目标值,将排入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控制在环境容量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

我们可以用边际分析法来确定污染物的最优排放量。一般来说,各种污染产生的边际损害是递增的,即污染越多,其边际损害也越大,而社会的边际收益则因污染的排放而递减。污染的最优排放量由其边际损害和边际收益变化曲线的交点所确定。当污染排放量低于最优排放量时,社会的边际收益超过边际损害,污染排放就是符合标准的;当污染排放量高于最优排放量时,污染的边际损害大于其边际收益,污染排放则是有害的。

3.环境绿化管理模型——外部正效应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外部正效应就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对另一个经济主体造成了额外的收益或好处。换句话说,如果行为的实施者造成了额外的收益,使得其他经济主体(厂商或个人)无偿地获得额外的好处,由此产生的就是外部正效应。

边际效益篇7

【论文关键词】 中国财政;支农;农业增长;影响研究

引言

由于资本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属性,商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很少流向农业,支持农业的发展;同时,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村信用合作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申小莉等(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采用经典的 c—d生产函数作为模型,研究了湖南财政支农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结论认为湖南省的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生产总值之间密切相关,财政支农支出弹性达到 0.3396。在财政支农投入项目的边际产出效应方面,李焕彰、 钱忠好(中国农村经济, 2004)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验证财政支农增长和农业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财政支农投入项目中,科技三项费用最高,基本建设支出次之,生产性支出和事业费最差。

一、 研究方法及模型

1.变量的表示

(1)财政支农投入变化趋势及虚拟变量(政策变量) dt的引入

财政支农资金是指国家财政提供建立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主要包括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村基本建设支出、 农村科技三项费用、 农村救济费支出。从1981—1997 年的十七年间,中国财政支农投入的总额为5 565.02 亿元,但是从 1998—2005 年短短的八年时间,财政支农投入的总额却达到13 051.94亿元。这是由于在1997年中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自此以后国家加大了财政支农的力度,财政支农投入在1998年增加到1 154.76亿元。 因此,我们认为1997年是中国财政支农投入的分水岭和转折点。

(2)变量的无量纲化处理

为了消除量纲的影响,我们把 1981—2005 年中国财政支农投入与农业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化,标准化公式为 zx= (x-μ1 ) /σ1 与 zy= (y-μ2 ) /σ2,其中 zx、 zy分别是财政支农投入绝对值(x )与农业生产总值绝对值(y )的标准化值,μ1、 μ2 分别是二者的均值; σ1、 σ2 分别是二者的标准差。

2.财政支农投入与农业生产总值的相关性分析及模型

(1)中国财政支农投入与农业生产总值的相关性及模型我们运用 spss11.5 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pearson 检验表明中国财政支农投入与农业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 0.951, kendall's tau_b 检验与 spearman'srho检验表明二者的相关系数是 1.00,以上检验 99%的置信度水平上显著。所以我们认为 zx与zy是高度相关的。为了定量研究 zx(财政支农投入标准值)与 zy (农业生产总值的标准值)的关系,我们构造如下模型:zy=β1 exp (zx ) +β2 +(β3 exp (zx ) +β4 ) dt其中, zx, zy是标准化的财政支农投入与农业生产总值,β1、 β2、 β3、 β4 是待估计的参数, dt是虚拟变量。

(2)参数的估计及统计学检验

对于参数值的估计,本文运用 spss11.5 软件中非线性回归的方法,运用迭代法通过四次模型计算和二次求导后终止,两次相邻的计算的残差平方和的差值等于1.000e- 08。 得出结果(见表1):从表 1、 表2可知,方程的拟合优度达到了0.99324,各参数在置信区间的取值不为零,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我们运用 eviews3.1 再一次拟合了模型,在可决系数和参数估计值及参数估计的显著性等方面得到相同的结论。同时 dw=1.676694>du (0.05 显著性水平下的上限值为 1.454),说明模型无自相关性;同时怀特检验结果 nr2=6.119065,说明模型无异方差性,即模型通过了计量经济学的检验。 因此,我们得到模型:zy=3.1841099exp (zx ) - 2.3908454+ (- 3.0542754exp (zx )+2.9697466) dt令 dzy, dzx 分别表示 zy, zx 的微分, e z y 表示 zy 对 zx 的弹性,易得如下的函数关系式:边际收益函数 dzy/dzx=3.1841099exp (zx)-3.0542754exp (zx)dt,弹性函数 e z y =[3.1841099exp (zx) -3.0542754exp (zx) *dt](zx/zy)表1 可决系数及相关的统计结果自由度 平方和 均方回 归 4 23.83768 5.95942残 差 21 0.16232 7.73e- 03可决系数 0.99324表2 参数估计值及其相关的检验参数 估计值 标准误 95%的置信区间上 限 下 限β1 3.1841099 0.1146728 2.9456348 3.4225850

β2 - 2.3908454 0.0695646 - 2.5355129 - 2.2461779

β3 - 3.0542754 0.1150110 - 3.2934540 - 2.8150968

β4 2.9697466 0.0862260 2.7904298 3.1490635

(1)边际收益分析

图 1 说明在 1998—2003 年期间财政资金的大量投入并没有带动农业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在财政支农资金利用方面,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2004—2005年财政支农投入的效率有所提高(边际收益值大于1),但是与1981—1997年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见图1) 。图 1 财政支农边际收益趋势

图 2 财政支农弹性变化趋势

(2)边际收益与弹性对比分析

通过对图1、 图2 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边际收益变化趋势与弹性变化趋势的 “转折点” 不同,即边际收益趋势的 “转折点” 出现在1998年,弹性变化趋势的 “转折点” 却出现在 1994年,这说明中国财政支农的边际收益在1998年出现 “转折” 决

非偶然,这在1994年通过弹性的 “转折” 已经有所预示。

三、 结论

(1)中国财政支农投入与农业产出增长之间有着高度的

相关性。

(2)中国财政支农投入的效率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即从 1981—1997 年财政支农投入效率水平高(平均边际收益水平是1.8386); 1998—2003年财政投入效率水平低下(平均边际收益水平是0.3390); 2004—2005年财政投入效率水平较高(平均边际收益水平是1.3615) 。

 (3) 2004—2005 年是中国财政支农效率水平提高的新起点。按照2004—2005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平均效率水平计算,支农投入平均每增加1 000万元,农业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加 1 361.5 万元。

 (4)弹性的变化趋势与边际收益的变化趋势相比,弹性变化趋势是滞后的。

(5)从1981—2005 年中国财政支农资金边际效益的平均增幅为 0.104,农业生产总值对支农资金的弹性的平均增幅是 0.0554 (剔除 1994 年的强影响值) 。假设按照这个水平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整合支农资金,那么到 2010 年,中国财政支农资金支出增加带来的边际收益值应稳步达到2.41,而弹性应稳步达到2.26。

四、 对策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农业产出增长对国家财政支农投入的依赖性很大,目前农业产出增长还离不开国家财政支持,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财政支农资金边际收益最大化。

(1)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不发达地区、 偏远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 (2)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加大对农业科技、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例,尤其是科技三项支农投入的比例,减少农村行政、 事业费的支出。 (3)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监管机制和组织协调机制,做到每一笔资金用得清,说得明;对农业项目资金要专款专用,实行项目资金和项目 “打包” 或 “捆绑” ,专款专用。 (4)加快发展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带动社会资本对农业的投入。同时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各自的功能,在机制上形成一个互相支持,共同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有机统一体。

参考文献:

[1] 李焕章,等.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4,(8) .

边际效益篇8

钱不在明天用而被拿到今天用(商业贷款),钱不在今天用而放到明天用(养老保险),这些都是钱在时间上的流通。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折腾”呢?答案就在于“效用”在做选择。在公理科学中,把决策人这种对于利益和损失的独特看法、感觉、反应或兴趣,称为效用。决策往往受决策领导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决策者在决策时要对所处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予以展望,对可能产生的利益和损失作出反应。事实上,效用的概念是丹尼尔•伯努利在解释圣彼得堡悖论(丹尼尔的表兄尼古拉•伯努利故意设计出来的一个悖论)时提出的,目的是挑战以金额期望值作为决策的标准。丹尼尔•伯努利就这个悖论在1738年的论文里阐述了两条原理,其中一条就是最大效用原理:“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个人的决策行为准则是为了获得最大期望效用值,而非最大期望金额值。”

二、保险中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经济学中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概念叫边际考虑。边际原本是个数学概念,其含义是导数,是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影响程度。而在经济学上,边际的含义是“最后的”或是“新增加的”。边际考虑就是只考虑最后的一个或者新增加的一个所引起的变化,从而判断事情的整体本质。边际考虑是一种只看现在和未来而不管过去的一种思维模式。因为过去了的事情也就过去了,它对人们现在的决策没有影响。这也是大家常常听说的“沉没成本”的概念。不过,为众人所熟知的可能是另一种边际的概念。举一个例子,给一个饥饿的人吃馒头。第一个馒头,雪中送炭,感觉一定极好;第二个呢,感觉也还不错;第三个呢,感觉饱了;第四个呢,好像就有些多了;第五个呢,第六个呢……这就是有名的“边际效用递减”,是丹尼尔•伯努利在1738年的论文里阐述的另一条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即一个人对于财富的占有多多益善,效用函数一阶导数大于零;而随着财富的增加,满足程度的增加速度不断下降,效用函数二阶导数小于零。如果边际效用不变,也就是后面一个馒头永远和前一个馒头一样好吃,那会发生什么?我们将永远吃下去,永远吃不饱。边际效用递减可以用来解释保险中的许多事情。假设有一个农场主,他的正常年毛利为1000万元,可是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其年毛利就会锐减到600万元。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恰好为50%。如果有一家保险公司找到他,愿意提供保险,保证其年毛利为1000万元,但保费为200万元。你觉得这个农场主会购买这份保险吗?如果从数学上的期望(平均)收益的角度来讲,农场主未必会购买这个保险。因为购买之前和购买之后的期望平均毛利是一样的,都是800万元。但是,如果从效用的角度来讲,结论就未必如此了。对这个农场主来讲,600万元的效用值为60,1000万元的效用值为100,那么800万元的效用值应当是多少?是80吗?错了。应该高于80,否则“边际效用递减”就不成立了。

三、“效用”在保险规划中的实际应用

边际效益篇9

韩师受赠意味着资本的增加,但招生的增加为为零以及学费单价提高也为零。教师的生产力价值增加也同时受到几种因素影响,有的科研结果不会随投资增量同时变化,有的科研是教师生产力不同阶段,教师生产力价值的阶段有的伴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有的先增长后下降,有的起伏不定。也就证明杰文斯资本的生产力取决于两个维度的量是一般性的结论,两个维度的量是投资的数量与此投资量的时间。足够维度的量对于院校也可能是无效的,事实上我国高校增量资本投入教师生产力价值增值不少,但附加值不高,克拉克(在1899年刊行的《财富的分配》一书中,开始就从资本与资本财货的对立上来论证资本生产力论。克拉克说,自早期古典经济学以来,资本概念一直含混不清。认为资本所赚到的不是租金而是利息。韩师的资本增量的利息率无从计价,即使教师生产力价值增量但也可能就是没有多少附加值的增量。如果韩师教师生产力价值增量附加值高于全国水平,韩师培养的学生质量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力一定不会是现在的水平。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本身并不是永久存在的。从价值形态看,资本是指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当它不能带来剩余价值时,资本也就消失了。按照这个观点也不适合高校的资本运作。捐赠是资本的增量,没有剩余价值捐赠依然进行中。

捐赠分配系数的确定

捐赠是一种投入,投入到某一教师,就是对这个教师边际投入增加,该教师生产力不变甚至因年岁变老或因学识更新不到位而变得更差,那么这份投入增加就不经济了。捐赠有时就是一种捐赠者的个人偏好,当捐赠者指定受赠人或针对个别人的条件时则不能适用投入是否经济来判定。引用许光伟maxNU(T)=VU(Q)-LU(T)s•t•Q=Q(T);Q/T=dQ/dT(NU、VU、LU分别代表社会净效用、社会商品效用以及社会劳动效用,并一般用λ表示货币效用)来说明捐赠增量用于单个教师的效用与学校效用的关系。Q不作产量而作教学质量。单个教师因为受赠而得到的鼓励效用可作LU(T)。单个教师受赠激发生产力价值增量与附加值与院校资本增量导致教学水平效用的比较。当VU(Q)-LU(T)>0表明单个教师受赠有利于提升院校教学质量。从经济角度,单个教师受赠引发生产力价值增值同时激发整个院校教师生产力价值增值及附加值达到捐赠预期效用最大化。现实中捐赠导致的败德表现在于受赠者生产力价值边际递减、权利者将捐赠用于私利、或捐赠作为奖项奖励一些关系人反而增加管理风险等。受赠者或单位与捐赠者期望存在信息不对称。受赠者或单位边际生产力价值增量风险客观存在。多个受赠者期望、多个潜在受赠者期望、院校处理捐赠期望、捐赠者期望之间存在风险,在社会信息不对称机会成本广泛存在的背景下,只要不存在姑息养奸或合谋,可借鉴不对称Nash协商模型求解各方利益分配方案,即对理想分配方案Q+={q+1,q+2,…,q+n},寻求最佳的折扣系数方案{x1,x2,…,xn}。这里以各方的不理想方案值为协商起始点,即Q-={q-1,q-2,…,q-n},则各方利益分配的不对称Nash协商模型表示为:Max((q+1-x1-q-1)w1(q+2-x2-q-2)w2…(q+n-xn-q-n)wn)(3)s.t.∑ni=1(q+i-xi)=1q+i-xi≥q-ii=1,2,…,n(4)式(3)为Nash协商模型的目标函数,其中的q+i-xi表示第i个成员的最终利益分配系数,而q+i-xi-q-i则表示第i个成员的最终利益分配系数与不理想系数之间的差距,显然,两者差距越大第i个成员越满意;表示成员i在各方中的贡献率,所有的贡献率为W={w1,w2,…,wn},且∑ni=1wi=1,因此,目标函数的含义为通过协商使得各方都达到一个相对满意的结果。式(4)为约束条件,其中∑ni=1(q+i-xi)=1表示各方的最终利益分配系数之和为1,q+i-xi≥q-i表示第i个成员的最终利益分配系数不能低于q-i。利用Kuhn-Tucker条件求解式(3)和(4)得:x*i=q+i-q-i-w(i1-∑ni=1q-i)i=1,2,…,n(5)式(5)为第i个成员协商后的折扣分配系数,那么,第i个成员最终的利益分配系数为:ri=q-i+wi(1-∑ni=1q-i)i=1,2,…,n(6)由式(6)可知,利用不对称Nash协商模型得到的第i个成员的最终利益分配系数由两部分组成:q-i可以看作是第i个成员的保留利益,即协商的基点;w(i1-∑ni=1q-i)可以看作是第i个成员协商后的利益补偿额;其中,第i个成员在整体中的贡献率wi的确定,通常是依据其工作成果、工作行为和成员特征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判。

对受赠方的监管

边际效益篇10

[关键词] 证券市场 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信息披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披露不及时、信息披露不真实、信息披露不主动以及信息披露不具有可比性等。基于此,本文拟对强制性信息披露进行探讨,并着重研究了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的成因,并对改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成因分析

1.利益驱动会计造假。利益驱动是市场机制的必然表现。单位负责人为了私利而指示会计人员进行造假,也是对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进行权衡的结果。边际成本主要以下三个方面所决定的:信誉损失、、经济处罚损失与是造假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这三个方面共同决定了企业的造假成本。通过造假给管理层和所有者带来收益的增加则是造假的边际收益,随着企业造假量的增加,边际收益增加的幅度逐步变小。如果用a表示企业造假获得的收益,b表示企业造假的边际成本,x代表企业在信誉方面的损失,c表示企业受到处罚的经济损失,k表示被发现的概率(0<k<1),可以由等式b=k(c+x)和如图1表示:

由图1可知,企业选择会计信息造假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都是递减的,且成本递减速度要大于收益递减的速度,收益曲线和成本曲线肯定有一个交点m。在没点以上的部分b曲线上的所有点都大于a曲线上的值,在m点以下的部分b曲线上所有点都小于a曲线上的值,在m点,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称为均衡点。

企业是否在会计信息上造假,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进行权衡的结果。当进行会计信息造假取得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单位负责人就会选择会计信息造假;当进行会计信息造假取得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单位负责人就会选择真实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根据利益驱动的原理,单位负责人总选择在收益最大的造假量,即在m点。

2.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责权关系不明晰,不能相互形成有效监督和制约,一些公司被大股东操控,一些公司管理层权力过大,导致其不端目的能轻易实现。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因管理漏洞或相关人员法律意识不强,导致公司内幕信息随意或提早泄露。

3.违规成本低廉。假设上市公司有两种行为可以选择: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或披露真实会计信息;证监会也后两种行为可以选择:即严监管或松监管。则博弈论矩阵图2所示:

表格中单元格的前一个数据为上市公司的假定收益,后一个数据为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若c为监管部门的成本。e为不真实信息带来的收益,m为不真实应承担的处罚。若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为p,不检查的概率则为1-p,则可以得到上市公司信息真实和信息不真实的期望收益。披露真实信息的期望收益=0×p+0×(1-p);披露不真实信息的期望收益=m×p+e×(1-p)=e-(m-e)×p

若e-(m-e)×p>0,则披露不真实信息的期望收益大于披露不真实信息应承担的处罚,公司的最优选择是披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若e-(m-e)×p<0,则披露不真实信息的期望收益小于披露不真实信息应承担的处罚,公司的最优选择是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

然而,由于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违规成本低廉,助长了财务报表的造假行为。

二、完善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对策

1.完善有关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完善有关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是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作为股票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证监会应制定一部完整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确定信息披露事项。通过对现行《证券法》进行修订,将新的《会计法》中的有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规定有选择地融入,形成一部完整的、综合性的法规来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

2.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我国负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主要监管机构是证监会,但从近几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屡禁不止,对违规行为处理也往往显得优柔寡断,应通过相关立法,进一步明确证监会的监管责任和权力,加大相应投入,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像美国“联邦政权与交易委员会”那样,通过制定规则和执法活动,巩固自身在证券市场监管方面的权威和核心地位。处罚方面,要让违规违法者的边际收益远远小于边际成本。

3.加强上市公司治理力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合理、有效地设置会计机构,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目前,必须将上市公司的会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分立,分属不同领导,分担不同职能。财务管理部门由总经理领导,会计部门由董事会领导,主要会计人员有董事会任命,并向其负责,让会计人员真正成为财务信息供给主体,使会计人员有责任也有能力拒绝管理人员的不合理要求,避免管理人员舞弊。还要对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实施严格的控制,规范公司的财务行为,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

4.加强媒体的监督作用。个人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主要是被动的接受,通过媒体的报道和追踪可以获得更为真实可靠的信息,对个人投资者的信息获取和提高鉴别能力有很大帮助。个人投资者也要提高自身的业务分析水平和专业知识,避免投机的做法。在法律上要明确保障媒体对上市公司的报道权,明确媒体监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真实性的权力。从法律上有效的保护好媒体监督的良好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桂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