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肿瘤十篇

时间:2023-03-23 10:31:40

软组织肿瘤

软组织肿瘤篇1

由于良恶性软组织肿瘤在临床、影像方面表现很相近,所以特别强调临床――病理――影像三结合的原则。软组织肿瘤的诊疗步骤如下。

第一步:物理检查

肿块是主要特征(见图1),常是就诊的原因,应仔细检查,并做出初步判定,以利于选择下一步影像学检查手段。表1中所列的鉴别要点可供参考。

第二步:影像学检查

必须的环节――影像学检查的选择,首选是X线,包括肢体X线和胸部X线。X线可以除外骨质病变并可观察到软组织肿块影(见图2),胸部X线可以观察是否有肺转移(见图3)。CT对软组织肿瘤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可以通过调整软组织窗和骨窗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是否有骨破坏,CT增强可显示肿瘤血供情况。恶性肿瘤血供丰富(见图4)。良性肿瘤供血较差,但血管瘤则为大量血窦。目前薄层肺CT可以发现较小的肺转移灶,已列为恶性软组织肿瘤常用项目。

MRI能更好地显示软组织肿瘤(见图5),且可多方位、多层面扫描,是诊断软组织肿瘤首选,但对于体内存在金属异物(起搏器、心脏支架、颈动脉支架、节育环)的患者不能选择,此时应选择CT或增强CT。

B超是目前日渐被重视的软组织肿瘤影像手段,可以为检查软组织肿瘤大小、位置及周围关系提供重要参考(见图6),尤其是肿瘤血运情况,实性还是囊性,与大血管的关系,非常有意义。如血管瘤血供丰富,压迫可使肿瘤明显缩小,解除压迫后恢复,有诊断意义,B超对囊性肿瘤及血肿很敏感,对胭窝囊肿的诊断很准确。缺点是所给出的影像不如CT、MRI直观,对手术方案设计参考价值较小。

其他方法还有PET―CT、血管造影等,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需要指出的是,血管造影对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意义不大。

第三步:病理检查

肿瘤活检和病理学检查是评估和分期的最后一步,在各种影像学检查完成之后,如果临床表现和影像均提示为良性,则不用活检就能决定外科治疗,但通常影像学不能鉴别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怀疑为恶性肿瘤或不能确定为良性者均应进行活检。活检方式可以开放(切除或切开)或闭合(穿刺),采取哪种方式应和病理科医生沟通并对取材部位、鉴别诊断等进行讨论。不管何种方式,应注意取纵切口,以便活检道能在肿瘤手术时一并切除(见图7);没有另外间室或血管神经束被污染。

针吸活检

用细针检查吸出的组织少,有时很难诊断,可用以复发肿瘤的检查,一般较少选择。

穿刺活检

用较粗的穿刺针活检简单易行,可以吸出较多的组织,但有时仍难以诊断,此时应改为其他活检方式。

切除活检

切除活检往往不能在恰当的外科边界中切除肿瘤,易污染创面,给再次手术带来困难,所以只有术前各种影像提示良性肿瘤或肿瘤较小时才选择切除活检,此时注意是证实术前诊断。

特别提示:如果不慎对恶性肿瘤进行了切除活检,则应在病理结果出来后尽快再次行扩大切除,以达到所需的外科边界。

在基层医院存在着一见肿瘤就手术,结果术后发现恶性的情况,此时应立即进行再次扩大切除的准备工作。

切开活检

适用于所有怀疑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情况,注意活检切口要与手术时切口相一致,要锐性切割剥离组织,切开只通过一个间室,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污染。将肌肉劈开,仔细止血,因为血肿会污染较多组织。

软组织肿瘤篇2

关键词:免疫组化;软组织肿瘤;鉴别诊断;临床作用

【中图分类号】R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68-02

临床上,软组织肿瘤的肿瘤来源较广,且种类较多,但其来源鉴别、恶性肿瘤识别和假肉瘤性良性病等诊断较为困难,进而凸显免疫组化重要性。伴随着各种新型抗体的大量使用,对之前使用的抗体反应类型有全新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给临床诊断带来误诊[1]。为进一步了解免疫组化在软组织肿瘤鉴别诊断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32例软组织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其他全身性疾病患者排除在。其中,男19例,女13例;患者年龄为24―75岁(49.65±5.01)岁;18例为良性肿瘤,14例为恶性肿瘤;分析患者肿瘤出现部位,4例为头颈部位,10例为四肢部位,7例为腹腔部位,6例为躯干部位,5例为胸腔部位;分析患者肿瘤类型:6例为平滑肌肿瘤,10例为肌纤维母细胞肿瘤,6例为脂肪细胞肿瘤,4例为纤维组织细胞样肿瘤,6例为血管肿瘤。

1.2软组织肿瘤患者肿瘤病理学特征和特点

1.2.1平滑肌肿瘤:6例,其中,3例为平滑肌瘤,2例为血管平滑肌瘤,1例为平滑肌肉瘤。组织病理学特征,肿瘤多为短梭和梭形。1例标本中瘤细胞为不规则卵圆形,1例标本中发现多核瘤巨细胞。免疫组化结果,使用10种抗体检测,其中,vimentin、desmin和S-100阳性率分别为87.5%、75.0%和0.0%。

1.2.2肌纤维母细胞肿瘤:10例,其中,2例为纤维瘤病,2例为纤维肉瘤,4例为纤维瘤,2例为增生性肌炎。组织病理学特征,肿瘤多为短梭和梭形。1例患者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免疫组化结果,使用12种抗体检测,其中,vimentin、desmin和S-100阳性率分别为100.0%、20.0%和10.0%。

1.2.3脂肪细胞肿瘤:6例,1例为脂肪肉瘤,2例为黏液样脂肪肉瘤,3例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组织病理学特征,肿瘤多为不规则形、梭形和卵圆形。1例病理中见大量黏液,2例病理标本中见脂肪母细胞。免疫组化结果,使用12种抗体检测,其中,vimentin、desmin和S-100阳性率分别为72.7%、54.5%和36.3%。

1.2.4纤维组织细胞样肿瘤:4例,其中,2例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为纤维组织细胞瘤。组织病理学特征,肿瘤多为不规则形。1例标本中见多核瘤细胞。免疫组化结果,使用16种抗体检测,其中,vimentin、desmin和S-100阳性率分别为100.0%、22.2%和11.1%。

1.2.5血管肿瘤:6例,1例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为毛细血管瘤,2例为血管瘤,2例为血管肉瘤。组织病理学特征,肿瘤多为不规则形和卵圆形,血管较为丰富。免疫组化结果,使用14种抗体检测,其中,vimentin、desmin和S-100阳性率分别为60.0%、10.0%和0.0%。

2.结果

本次研究选取的32例软组织肿瘤患者的肿瘤形态主要为卵圆形、梭形和多形态。使用的抗体主要为vimentin、desmin和S-100,其使用率分别为85.9%、84.3%和78.1%,软组织肿瘤患者诊断率为100.00%。

3.讨论

在软组织种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当光镜下诊断难以确定时,往往采用特染、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等手段来辅助诊断。尽管这些手段有时可起决定性作用,但作为常规诊断手段的HE染色切片,仍然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手段。因为不论特染、免疫组化或电镜观察,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而绝不能代替对HE切片的观察。如果缺乏光镜下HE切片上对肿瘤基本组织形态的观察,而只依赖于特染、免疫组化或电镜观察,也就等于舍本求末,缺乏目的性,因而也就有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诊断。在实际会诊工作中,也曾碰到过因角蛋白阳性而把平滑肌肉瘤误诊为梭形细胞蜂癌的病例。因此,对软组织肿瘤的诊断,各种手段要分清主次,相辅相成。通过本次研究显示,选取的32例软组织肿瘤患者中肿瘤组织细胞和组织具有卵圆形、梭形、不规则形和多形性等多种形态。临床诊断中,相同的肿瘤会表现出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同时,不同的肿瘤也会表现出相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因此,针对组织病理学复杂的肿瘤特征,在实施染色片诊断时较为困难[2]。并且,临床上同时期的软组织肿瘤病变性质主要依赖肿瘤细胞形态学特点进行判断,肿瘤细胞分化和诊断可靠性呈正比,即肿瘤细胞分化越低,其病理诊断可靠性相应也越低。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免疫组化作为一种软组织肿瘤辅助诊断方式成为鉴别诊断软组织肿瘤病理学的可靠方法,显著提高软组织肿瘤临床诊断率。本次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抗体为间叶组织标记物波形蛋白、肌性标记物结蛋白、和外周神经标记物S-100,其被广泛应用到诊断软组织肿瘤临床上,提高诊断率[3]。综上所述,常规病理学检测+免疫组化检查能更好的实现鉴别诊断软组织肿瘤,提高临床诊断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艳梅,付红,张颖.免疫组化在胸膜上皮性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肺癌杂志,2007,10(4):320-323.

软组织肿瘤篇3

关键词:L*a*b*;形态学;软组织肿瘤;边缘检测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3008802

1基于L*a*b*色彩空间的形态学定义

设V(x)为L*a*b*空间的彩色图像,V(x)=(L(x),A(x),B(x)),其中,100≥L(x)≥0,128≥A(x)≥-128,128≥B(x)≥-128,x∈Dv,且Dv是V(x)的定义域,Dv∈Z2,Z是整数集合。

定义1:对L*a*b*空间的彩色图像{V(x);x∈X,X∈Dv},定义3个分量算子Ψl(),Ψa(),Ψb()分别为彩色图像的亮度分量、绿到红的色彩分量和蓝到黄的色彩分量。

定义2:定义min(或max)为最小(或最大)运算,在Lab彩色空间,约定L(x)的优先级别最高,其次为A(x)最后为B(x)。

(a)若{L(x),x∈X}存在唯一的最小值(或最大值),则

min{V(x)}={V(aL);aL=argmin{L(x),x∈X}(1)

max{V(x)}={V(aL);aL=argmax{L(x),x∈X}(2)

其中argmin和argmax结果分别为所给集合中最小值点和最大值点的位置。

(b)若{L(x),x∈X}中有m个相同的最小值(或最大值),这些最小值(或最大值)位于点xn1,xn2,…..,xnm,构成XL集。并且在{A(x),x∈XL}中只有一个最小值(或最大值)。

那么

min{V(x)}={V(aA);aA=argmin{A(x),x∈XL}}(3)

max{V(x)}={V(aA);aA=argmax{A(x),x∈XL}}(4)

(c)同样若在{A(x),x∈XL}中有M个相同的最小值(或最大值)分别位于点xn1,xn2,…..,xnm,构成XA集,XA∈XL∈X,那么

min{V(x)}={V(aB);aB=argmin{B(x),x∈XA}}(5)

max{V(x)}={V(aB);aB=argmax{B(x),x∈XA}}(6)

假定用card()表示集合的势,则有:card(XA)≤card(XL)≤Card(X),card(XA)=M,card(XL)=m。

定义3:对彩色图像V1(x)=(L1(x),A1(x),B1(x))和V2(x)=(L2(x),A2(x),B2(x)):x∈X,则V1-V2的定义如下:

V1(x)-V2(x)={L1(x)-L2(x),A1(x)-A2(x),B1(x)-B2(x)}(7)

定义4:V(x)关于结构元素P的彩色形态膨胀VcP与彩色形态腐蚀VcP的定义如下:

VcP(s,t)=min{V(s+x,t+y)-P(x,y)|(s+x,t+y)∈Dv,(x,y)∈Dp}(8)

VcP(s,t)=max{V(s-x,t-y)+P(x,y)|(s-x,t-y)∈Dv,(x,y)∈Dp}(9)

其中,Dv和Dp分别是V(x)和结构元素P(y)的定义域。在实际运算中,腐蚀和膨胀通常使用平坦的结构元素来执行,在这种结果元素中,P的值在定义域Dp内的所有坐标处的值均为0,即Pl(x’,y’)=0、Pa(x’,y’)=0、Pb(x’,y’)=0,(x’,y’)∈Dp。Pl、Pa、Pb分别表示P的L、a、b分量。

在这种情况下,彩色图像的腐蚀、膨胀运算可以简化为:

VcP(s,t)=min{V(s+x,t+y)|(s+x,t+y)∈Dv,(x,y)∈Dp}(10)

VcP(s,t)=max{V(s-x,t-y)|(s-x,t-y)∈Dv,(x,y)∈Dp}(11)

定义5:结合彩色膨胀和腐蚀,可得到彩色形态开和彩色形态闭,VcP和VcP的定义如下:

VcP=VcPcP(12)

VcP=VcPcP(13)

2基于彩色形态学脂肪性肿瘤细胞的边缘检测算法

2.1边缘检测算子

设V(x)为输入的彩色图像,P(x)为结构元素,则有:

基于腐蚀运算的彩色图像梯度边缘检测算子:

Ge(x)=(V-VcP)(x)(14)

基于膨胀运算的彩色图像梯度边缘检测算子:

Gd(x)=(VcP-V)(x)(15)

基于腐蚀和膨胀复合运算的彩色图像梯度学边缘检测算子:

Gde(x)=(VcP-VcP)(x)(16)

结合膨胀、腐蚀运算梯度边缘检测算子的特性,我们对上述梯度边缘检测算子加以修正,令:

Gmin(x)=min{Ge(x),Gd(x),Gde(x)}

Gmax(x)=max{Ge(x),Gd(x),Gde(x)}

Gdec(x)=Gmax(x)-Gmin(x)

(17)

则:

G(x)=(2/3)Gde(x)+(1/3)Gdec(x)(18)

为新定义的彩色图像形态学梯度边缘检测算子。

2.2结构元素选取

一个结构元素只对与其同方向的边缘敏感,而与其不同方向的边缘则会被平滑掉。考虑到不同性质的边缘,设计了包含0°、45°、90°、135°四个方向以及一个菱形的3×3全方位结构元素,如图1所示,它们基本能涵盖各个方向的边缘。

图1本文所采用的结构元素

如果采用不同尺度结构元素对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则既可以较好地提取图像的细节特征,又能有效地抑制噪声。

假设结构元素P由小结构元素S和K经膨胀运算得到即:

P=ScK

则:

Ge(x)=(V-VcP)(x)=(V-Vc(ScK))(x)

由性质8可以得到

Ge(x)=(V-VcScK)(x)

同理:

Gd(x)=(VcScK-V)(x)

Gde(x)=(VcScK-VcScK)(x)

若结构元素P可由n个相同的结构元素B(B为有限结构元素)经n次膨胀得出,即:

P=nB=BcBcB…cB

则有:

Ge(x)=(V-VcBc…cB)(x)

Gd(x)=(VcBcB…cB-V)(x)

Gde(x)=(VcBcB…cB-VcBc…cB)(x)

(19)

由上式我们可以看出三种梯度边缘算子的计算转化为由结构元素膨胀和腐蚀次数n的问题。这里我们称n为多尺度结构元素的尺度。

结合18式得到多尺度彩色图像的边缘检测算子Gcde为:

Gcde=∑ni=1wiGi(20)

式中:wi(i=1,2…n)为对应尺度i时的权值,Gi为对应尺度i时求得的图像梯度边缘。

wi权值的确定:

首先,求出各个尺度的作用下的均值梯度边缘Gavg:

Gavg=1n∑ni=1Gi(21)

其次,计算不同尺度的标准差和方差Δi和Δi2:

Δi=GiGavg(22)

Δ2i=GiGavg2(23)

由彩色图像差的定义,Gi-Gavg为对应图像各个分量的差,即:

Gi-Gavg={LGi-LGavg,AGi-AGavg,BGi-BGavg}

则:

Gi-Gavg=|{LGi-LGavg,AGi-AGavg,BGi-BGavg}|

在本算法中,取各分量的标准差的最大值作为整幅图像的标准差,即:

Δi=Gi-Gavg=max(LGi-LGavg,AGi-AGavg,BGi-BGavg)

同理:

Δ2i=Gi-Gavg2=max(LGi-LGavg2,AGi-AGavg2,BGi-BGavg2

进而确定权系数wi为:

wi=(∑nj=1Δj)Δi2×∑nj=1Δj或wi=(∑nj=1Δ2j)Δ2i2×∑nj=1Δ2j(24)

2.3实验结果分析

图2为软组织恶性外周神经鞘瘤针吸图片(巴氏染色,X400),采用本算法检测到的边缘。其中,a为原图,b为本算法检测到的边缘。由图可见,本文的算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噪声的影响图像边缘的细节丰富、边缘定位更准确,而且提取的边缘相对完整、连续。

图2各种算法提取到的边缘对比

参考文献

[1]David H.Cormack.组织学[M].吴梅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刘彤华,刘复生.疑难外科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836837.

[3]余旺盛,侯志强,宋建军.基于标记分水岭和区域合并的彩色图像分割[J].电子学报,2011,39(5):10071012.

[4]Evans A.N, Liu X,U.A morphological gradient approach to color edge detection[ J].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2006, 15(6):14541463.

软组织肿瘤篇4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软组织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软组织肿瘤采用高频彩超结合加压(或挤压周围组织)试验观察肿瘤形态大小、内部结构,血供状况。结果76例软组织肿瘤中有18例加压(或挤压周围组织)试验后观察到肿瘤的形态、体积及血流均有不同程度改变,经手术证实为血管瘤;58例加压(或挤压周围组织)试验后肿块形态及血流未见改变。结论高频彩超结合加压(或挤压周围组织)试验对软组织血管瘤的诊断可靠,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关键词】高频彩超;加压(或挤压周围组织)试验;软组织血管瘤

软组织肿瘤组织来源多样,其声像图表现各异,较为复杂。其中血管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肿瘤,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依据病理改变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6年6月至2009年3月间在本院超声检查76例软组织肿块中,经外科手术及穿刺诊断和硬化治疗证实血管瘤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53岁。

1.2 方 法采用仪器HDI4000,探头频率7.5~10MHz。探头置于病变部位,控制力度,观察肿块的内部结构,彩色多普勒速度标尺调至最低4.1cm/s观察肿块血供状况;探头加压与放松结合或挤压肿块周围组织并观察肿块的形态、体积及血流变化,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稀少者采用能量多普勒检测。

2结果

76例软组织肿瘤中常规高频彩超观察:二维图像显示肿瘤形态、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无明显特异性,CDFI未见明显血流或血流较丰富;加压(或挤压周围组织)试验后有18例观察到肿瘤的形态、体积及血流均有不同程度随加压(或挤压周围组织)和放松交替而改变,脉冲多普勒检测以静脉血流频谱为主,经手术证实为血管瘤;另58例为其它肿瘤,加压(或挤压周围组织)试验后肿瘤形态、体积及血流未见改变。

18例血管瘤的声像图特征分类:(1)类实性回声的血管瘤7例,占39%,直径大小2~5cm,二维图像显示肿块呈分叶状,内部回声强弱不均匀以中高水平回声为主,CDFI多不能显示血流信号或仅有稀疏的星点状血流;加压探头(或挤压周围组织)肿块形态轻微改变,但不明显,而CDFI或CDE显示肿块内血流信号略有所增多。(2)混合性回声的血管瘤9例,占50%,直径大小2-7cm,二维图像显示软组织内无明显边界、高回声或较低回声区,形态欠规则,内部为实性与液性相间的网格状改变;或内为粗细不等,迂曲扩张的管状结构彼此相通,可穿行于肌肉间,部分患者管状结构内可发现后伴声影的强回声光团(静脉石),CDFI显示瘤体内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可检测到低速的静脉血流频谱;加压(或挤压周围组织)试验后肿块形态变化明显,CDFI及CDE血流更丰富,部分可检测到反向血流信号及频谱。(3)以液性回声为主的血管瘤2例,占11%,病变范围较广,二维图像表现肿块边界模糊,内部呈大小不等、迂曲相互交通的不规则管状液性暗区,管状液暗区内可探及不规则实性回声及颗粒状强光团(静脉石), CDFI显示瘤体内血流丰富,部分呈五彩缤纷样,脉冲多普勒检测以动脉血流频谱为主,并测及动静脉瘘血流频谱曲线;探头加压(或挤压周围组织)肿瘤体积变化显著,血流信号及频谱曲线改变明显。

3讨论

血管瘤是一种起源于人体残存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异常增殖所致的血管畸形。临床一般分为三种: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由于各型血管瘤的病理组织结构的差异,或同种血管瘤的不同时期,在超声检查中呈现不同的声像图,高频探头能清晰显示血管瘤内部的微细结构,以及不同类型的特征性表现[1]。探头加压或挤压周围组织,瘤体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强,甚至发生彩色溢出,放松挤压后由于组织间压力的变化而出现反相血流信号及频谱,此血流特点与其他软组织肿瘤的血流显示具有明显的区别[2]。

类实性血管瘤中,主要为毛细血管瘤,病理组织为脂肪或纤维伴有血管成分所组成,二维图像表现为瘤体边界清晰,多呈分叶状,内部回声强弱不均匀,以中高水平回声为主;由于瘤体内血管成分较少,血流非常缓慢,探头静止探测较难显示血流信号,加压(或挤压周围组织)时形态改变较微,但CDE和加压(或挤压周围组织)试验结合可提高血流信号的显示率。加压(或挤压周围组织)时瘤内血液被挤压加速流动,放松时血液又较快回流瘤体内,彩色图像上可随加压放松交替显示彩色血流及相对应的血流频谱[3]。

混合性血管瘤中,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病理改变主要为静脉扩张畸形,形成大小不等的血窦,血窦多与周围细小动脉交通,窦间有纤维组织条索,由于瘤体病理组织结构成分的比率及血管瘤的不同时期,声像图表现复杂,多以实性及夜性相间的网格状回声为主, CDFI可探及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加压试验瘤体形态及血流信号变化明显。

液性回声为主的血管瘤多为蔓状血管瘤和静脉型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是一种动、静脉畸形的血管瘤,瘤体内小动、静脉相互沟通形成动静脉瘘,声像图上显示肿块界限模糊,瘤体内为大小不等,相交通的管状暗区,压缩性好,血流丰富,脉冲多普勒为以动脉为主的血流曲线,还可检测到动静脉瘘形成的异常曲线。静脉型血管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血管瘤,表现为静脉畸形扩张,发生位置较深,常不规则的延伸入周围软组织内。本组2例液性为主的血管瘤病理组织为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并存,其管状液暗区内可见实性回声及颗粒状的强光团(静脉石),是由于瘤体内的的血液凝固形成血栓,机化后钙盐沉着而形成,静脉石在软组织血管瘤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

超声已被证明是诊断软组织肿瘤的有效方法,随着诊断仪的发展,高频彩超在软组织肿瘤的临床诊断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它能清晰显示软组织肿块的形态、边界、内部结构特征及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血供信息,测定相关血流参数,初步判断肿块的性质;但由于软组织肿瘤来源多样,或肿瘤所处的生长期不同,会出现多病一图,或一病多图的超声表现,目前超声还无法作出病理诊断。血管瘤由于它的病理组织的特殊性,高频彩超结合加压(或挤压周围组织)试验肿瘤所出现的形态及血流特点与其他软组织肿瘤的血流显示具有明显的区别,从而能提高对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

【参考文献】

[1] 郑力,黄福光,潘尹,等. 皮肤软组织血管瘤的超声分型及诊断价值.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1,17(5):394.

软组织肿瘤篇5

关键词 鼻腔肿瘤;CT诊断;病理诊断

鼻腔肿瘤临床诊断一般较为容易,但若并存感染或出血时,诊断有一定困难。鼻腔镜检查只能了解肿瘤的表面情况,而CT扫描不但能显示鼻腔软组织肿块的范围,并能明确其邻近组织结构、骨骼以及副鼻窦是否受侵等。笔者回顾分析了我院1990~1996年经病理证实的55例鼻腔肿瘤,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55例,其中男33例,女22例。年龄10~73岁,平均3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血性分泌物、鼻衄,其次为头昏,头痛、鼻部隆起及面颊部疼痛,突眼及视力下降等。病程自1个月至3年不等。有鼻部手术史5例,其中2例曾进行过两次手术,1例作过3次手术。

l.2 手术及病理诊断:55例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41例,活检病理证实14例。全组中良性肿瘤25例,恶性肿瘤30例。其中良性肿瘤:纤维血管瘤15例,状瘤6例,骨化性纤维瘤2例,内翻状瘤及脑膜瘤各1例;恶性肿瘤中鳞状细胞癌10例,淋巴瘤、及恶性肉芽肿各4例,腺癌3例,未分化癌、腺样囊性癌及神经母细胞瘤各2例,透明细胞癌、恶性血管内皮瘤及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各1例。

1.3 方法:全部病例检查均采用岛律 3000TE全身CT机。病人仰卧位,下颔内收,于硬腭平面上颌骨齿槽突开始,平行于眶耳线,以层厚5mm,层距5mm向上连续扫描至眶底止。部分病例加鼻腔冠状位扫描以及增强扫描。

2 结果

本组病例CT扫描,经病理证实为良性肿瘤25例,所有病例一侧(6例双侧)鼻腔见有软组织肿块,肿块边缘多数光滑清楚。25例中有10例鼻腔有膨胀性改变,鼻中隔向对侧移位,12例患者合并同侧副鼻窦炎症,表现为上颌窦或(和)筛窦密度增高,但其密度一般较鼻腔肿块密度稍低,3例病变向鼻咽部蔓延;6例向筛窦蔓延;1例侵犯眶尖并引起突眼,4例引起周围骨质破坏。30例恶性肿瘤中,全部见有鼻腔软组织肿块,肿块边缘大多不规则或模糊,除4例没有骨质破坏外,其余都有骨质破坏。18例侵犯上颌窦或(和)筛窦,6例面额部及翼腭窝见软组肿块,3例侵犯眼眶并引起突眼。

3 讨 论

3.1 本组术前CT诊断有5例误诊,25例良性肿瘤中有2例误诊为恶性肿瘤,其中纤维血管瘤及内翻状瘤各1例,这2例均可见骨质破坏。1例鼻腔鳞状细胞癌误诊为良性肿瘤,患者早期仅表现为鼻后腔软组织块影,无骨质破坏,术后病理证实为鳞癌,术后 3个月该病人复发, CT表现为病变广泛侵犯周围组织及引起骨质破坏。另外,淋巴瘤及恶性肉芽肿各有1例,由于均无骨质破坏而误诊为良性肿瘤。

3.2 通过对本组55例鼻腔肿瘤的CT分析,笔者认为鼻腔良恶性肿瘤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良性肿瘤表现为肿块呈膨胀性生长,可压迫周围骨壁,使鼻腔扩大或产生压迫性骨质缺损;恶性肿瘤则呈浸润性生长,可直接侵蚀破坏周围骨结构;②良性肿瘤表现为病变边缘光滑,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而恶性肿瘤表现为病变边缘模糊,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③良性肿瘤一般不侵犯腔外软组织,而恶性肿瘤常侵犯腔外软组织。本组病例显示有腔外软组织受侵的均为恶性肿瘤,与王焕申等报告相符。对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均可出现“骨质破坏”,则应特别强调破坏方式的重要性。Som把CT上所见到的骨质破坏分为侵入性骨质破坏和骨改建,认为这样有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在侵入性骨质破坏中骨骼很快被侵蚀和破坏,提示肿瘤生长快;多见于恶性肿瘤。本组大多数恶性肿瘤均呈侵入性骨破坏;骨改建反映肿瘤在缓慢生长过程中,在邻近肿瘤的骨内被侵蚀的同时,在骨外面又有新骨形成,结果形成了骨骼被肿瘤推移或绕肿瘤形成弓形,这种表现常见于良性肿瘤。本组4例良性肿瘤所引起的骨质破坏均为骨改建后骨破坏,与文献报道相符。

3.3 内翻状瘤:内翻状瘤是鼻和鼻窦少见的上皮肿瘤,多见于中鼻甲和中鼻道外侧壁,易侵犯同侧上颌窦和筛窦。切除术后30%~60%复发,有5%~15%恶变,内翻状瘤和鳞癌可同时存在。CT表现:鼻腔和同侧上颌窦见软组织块影,晚期可波及双侧和邻近组织,骨质破坏以上颔窦内侧壁为主,晚期可有广泛破坏;鼻腔扩大多不明显,肿瘤内可见点状、条状钙化。本组1例CT表现左鼻腔和左上颌窦软组织块影,左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肿瘤内见斑点状及弧形钙化。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曾误诊为恶性肿瘤。本例曾作过3次手术。

软组织肿瘤篇6

一 骨肉瘤

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骨恶性肿瘤,WHO将骨肉瘤分类为:普通型骨肉瘤、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小细胞型骨肉瘤、继发型骨肉瘤、骨旁骨肉瘤等【1】。这些骨肉瘤的X线特征与病理特征列表如下:

二 软骨肉瘤

软骨肉瘤WHO分型有:原发性、继发性软骨肉瘤,骨膜型软骨肉瘤,去分化型软骨肉瘤,间叶性软骨肉瘤,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等,其分类的X线特征与病理特征列表如下:

三 骨的其他恶性肿瘤

有成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 Ewing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这一组病变特征见下表:

四、小结

骨恶性肿瘤中以骨肉瘤最多见,原发性骨肉瘤的临床特点是低龄化,20岁以前多见,好发于长骨,X线特征性改变是病灶中出现瘤骨,这是X线用来确诊骨肉瘤并与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的主要依据【2】,此外出现骨膜反应如Cadman三角和日光放射线也是其X线特征之一【5-6】,肿瘤中出现骨样基质并有异型的肿瘤细胞围绕是骨肉瘤病理组织学特点,依据细胞数量、骨样基质的多少,组织构像并结合X线特征进一步分类。

软骨肉瘤临床上发病率仅次于骨肉瘤,发病年龄则多在中年以后,X线特征:多位于骨髓腔内的膨胀性、破坏性肿块,肿瘤边缘出现模糊的透亮区,内夹杂一些点状或环状的钙化斑点,,病理特征为肿瘤组织除出现差异性大的肿瘤细胞外,还或多或少地出现软骨基质。

骨的其他恶性肿瘤的X线表现没有特异性,其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检查,病理构象与软组织同类肿瘤相似。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骨恶性肿瘤没有特异性的免疫组化鉴别方法,除Ewing瘤/PNET有神经内分泌阳性特征外,其他各类均没有特异性的阳性标志【1】。所以X线特征和病理组织形态特征对骨肿瘤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骨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是骨外科、影像科、病理科三者结合,其后续治疗也涉及多个学科,因此强调多学科协作已经成为国内外专家的共识【4】,传统的X线检查由于简便、快捷仍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完成骨恶性肿瘤的初诊,而CT、MRI可对肿瘤的侵犯范围、发现跳跃病灶或转移灶提供更完善的诊断资料【5-7】。而病理诊断则是骨恶性肿瘤不可缺的最后诊断。骨科医师对骨恶性肿瘤的治疗必须遵循以上的诊断依据才能完成,因而本资料所整理的骨恶性肿瘤的重要X线、病理特征并做对照,对骨恶性肿瘤的诊治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Christopher D.M, Fletcher,K.Krishnan Unni,Fredrik Mertens(程虹,金木兰等译)软组织与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3-342.

2. 同济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中山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 外科病理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92-938.

3. ADAM GREENSPAN著 ,(程晓光,赵涛等译)骨关节影像学―临床实践方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91―742

4. 牛晓辉.经典型骨肉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的解读【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2,17(10):934-945.

5. 袁晓霞,赵卫东.X线CT、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波普成像在骨肉瘤诊断中的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7):660-661

软组织肿瘤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手术病理证实的下肢软组织滑膜肉瘤患者的MRI资料。其中男5例,女4例,患者年龄18~56岁,平均(43.00±11.60)岁,患者均以下肢肿物为主要临床症状,其中8例伴有下肢不同程度疼痛,1例伴有关节活动障碍,所有患者肿物表面皮肤均无改变。患者病程1~4年,平均(2.1±0.6)年,均为初诊患者。

1.2 MRI扫描方法

MRI检查采用飞利浦 Achieva1.5T MR扫描仪,采用表面线圈,参数设置:层厚4~7 mm,层间距0.2 mm,矩阵184×256,行横断及冠状或/和矢状位扫描,获取自旋回波平扫和增强T1WI(TR 400~722 ms,TE12~20 ms)以及快速自旋回波T2WI(TR 3500~4500 ms,TE 90~132 ms)。反转回复法脂肪抑制STIR(TR6500 ms,TE 30~60 ms,TI 140 ms。增强造影剂Gd-DTPA(北陆公司生产的),剂量为0.2 mmol/kg。

1.3 分析方法

MR图像由两名MRI诊断医师进行独立阅片分析,阅片过程采用双盲法,阅片内容包括病灶边缘及形态、信号强度以及周围组织浸润及破坏等。阅片结果不一致时进行共同沟通分析,如结果仍不一致,由科内集体阅片进行讨论并确定最终阅片结果。

2 结果

9例患者共计11处病灶,其中2例为2处病灶,病灶大体形态为结节状,内有纤维分隔及坏死。肿瘤边界清晰或不清晰,肿瘤病灶位于肌组织间隙或关节肌腱附着点附近,其中1例病灶跨越关节。MRI扫描显示,T2WI肿物与肌肉组织比较为稍高信号8例(88.9%),高信号1例(11.1%),高信号或稍高信号区内可伴点片状高信号区及低信号区(100%),肿物内可见低信号分隔带8例(88.9%),部分肿瘤呈现高、中、低信号混杂征象(66.7%)。T2+脂肪抑制肿物信号增高,高信号区内可见结节样低信号区(88.9%)。T1+脂肪抑制图像肿块不均匀增强信号,呈现高信号与稍高信号混杂征象(100%)。右侧大腿股中间肌与半膜肌滑膜肉瘤见图1。

3 讨论

软组织滑膜肉瘤是临床少见的恶性肿瘤,中青年为高发人群,男女发病率多无显著差异,四肢临近关节部位为软组织滑膜肉瘤的好发部位,尤其下肢大关节附近,为主要的发病部位,滑膜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多无明确的分化来源,不仅发生在滑膜组织及其临近部位,在无滑膜组织生长的部位,也可发生滑膜肉瘤。滑膜肉瘤组织多呈现双向分化,滑膜组织内的结构成分较为复杂,其组织内可包括肉瘤组织、上皮组织等多种组织成分,肿瘤多呈现结节样生长,多无明显的包膜,部分生长较为缓慢的肿瘤,周围组织可被压迫成为假包膜。滑膜肉瘤内组织分化程度不一,肿瘤生长过程中可伴有肿瘤内部的出血、坏死及钙化,或者出现纤维间隔。滑膜肉瘤有侵袭性,转移率高,早期既可发生远处转移及临近部位骨质的破坏,甚至部分患者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手术切除是治疗软组织滑膜肉瘤的主要方法,但是切除后肿瘤复发率高,临床预后较差。

软组织滑膜肉瘤组织来源多样,因而在CT等影像学检查上影像表现较为多样,多缺乏特异性的影像学特征,影像学定性诊断较为困难,既往的研究结果显示,在CT扫描上滑膜肉瘤多为密度不均匀的结节状肿物,虽然增强扫描能够提示肿物的血供特点及丰富的血管征象,但是由于其内部组织成分的复杂,对于肿瘤的定性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MRI具有独特的成像原理,其信号的强弱与组织中H+的定向排列有关,因此对肌腱、肌肉、韧带、滑膜等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尤其对临近关节的软组织肿瘤,在判断其对关节及滑膜等结构的影响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本组9例患者均行MRI扫描,对患者MRI资料进行分析发现,9例患者共计11处病灶,其中2例为2处病灶,提示软组织滑膜肉瘤可能多中心生长。病灶大体形态为结节状或多结节状,部分结节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发生融合现象,在融合结节中间可伴有或不伴有纤维间隔,提示肿瘤多浸润生长,具有较高的侵袭性。肿瘤内有纤维分隔及坏死,并伴有钙化征象,提示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不一或多向性。肿瘤边界清晰或不清晰,部分肿瘤与周围组织缺乏明显的界限,浸润周围的骨质或软组织,并伴有临近骨质的破坏。本组9例患者肿瘤病灶均位于肌组织间隙或关节肌腱附着点附近,其中1例病灶跨越关节,与关节囊及肌腱等关节周围组织缺乏明显的界限,提示其对关节功能存在明显的影响。在对MRI扫描信号分析发现,T2WI肿物与肌肉组织比较为稍高信号,稍高信号区内可伴点片状高信号区及低信号区,提示肿瘤内部存在出血及钙化现象。T2WI扫描肿物内可见低信号分隔带,将肿瘤分隔成分叶状,其可能为肿瘤内部纤维组织生长出现的纤维分隔。在部分肿瘤组织,T2WI呈现高、稍高、低信号混杂征象,既“三重信号征”。是软组织滑膜肉瘤颇具特征性的MRI表现,三重信号征的出现与肿瘤组织内的组织多样性有关,其中低信号区可能来自类肌肉组织、纤维组织等,稍高信号区可能与肿瘤组织内的脂肪组织等有关,而高信号区与肿瘤内部的出血、坏死及液化等病理改变有关。T2+脂肪抑制肿物信号增高,高信号区内可见结节样低信号区。提示肿瘤内部的出血及钙化等病理征象共存,部分肿瘤组织表现为铺路石样改变。T1+脂肪抑制图像肿块不均匀增强信号,呈现高信号与稍高信号混杂征象。也提示肿瘤内组织成分的多样。

分析结果显示,在MRI扫面上,部分软组织滑膜肉瘤具有典型的影像学征象,如T2WI上的高、稍高、低信号混合的三重信号征,T1+脂肪抑制图像上的不均匀团块信号征的铺路石样改变,结合T2WI上的团块样肿瘤形态及内部低信号分隔等信号改变,能够为软组织滑膜肉瘤的影像学定性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但是在影像学诊断时,仍需与其它软组织肿瘤进行鉴别,如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滑膜肉瘤等,恶性纤维组织瘤因内部含有较多纤维组织多表现为T1WI 及 T2WI低信号,增强后呈现渐进性相 对较为均匀的强化信号。而滑膜肉瘤因内部肌样组织较多,T1WI多表现为接近肌肉组织的信号强度,可加以鉴别。研究结果提示,MRI扫描对软组织滑膜肉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在对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上,具有较好的分辨效果,能够为滑膜肉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参考文献

[1]冉雄,邱士军.滑膜肉瘤的影像学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2):262-265.

[2]孙燕,孙保存,赵秀兰,等.滑膜肉瘤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05,32(10):575-578.

[3]梁长华,毛华杰,陈阳阳,等.软组织滑膜肉瘤MRI、CT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J].实用癌症杂志,2013,28(3):285-287,294.

[4]潘颂华,孙红梅,潘绵顺.软组织滑膜肉瘤的CT和MRI影像诊断价值(附8例误诊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22): 55-56.

[5]张朝晖,孟悛非,张小玲.四肢滑膜肉瘤的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10):841-944.

[6]方挺松,许乙凯,彭加友,等.四肢滑膜肉瘤影像特征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2): 106-109.

[7]夏建东,江新青,黄丹萍,等.下肢滑膜肉瘤的CT及MRI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5): 99-103.

[8]王勇朋,刘衡,谢娜,等.滑膜肉瘤X 线、CT及MRI表现[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5): 461-464.

[9]彭业胜,邓东,黄仲奎,等.滑膜肉瘤的CT、MRI特征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0(6):928-930.

[10]郑红伟,祁佩红,薛鹏,等.滑膜肉瘤的CT、MRI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4): 101-103.

软组织肿瘤篇8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5~70岁,平均35岁。肿瘤发生部位:四肢26例,臀部8例,腰部3例,腋窝2例。肿块最小5cm×4cm×4cm,最大20cm×l8cm×l6cm。应用仪器为A10ck630,’FOSIIBA2探头工作频率3.5MHz及5MHz。采用直接探查法,或经水囊间接探夯法。观察肿块人小、形态、边界内部声以及同声分布等情况,并与手术所见,火体病理及组织学结构对照分析。

结 果

结果见表。

讨 论

通过对本组病例病理组织学和声像图对比观察,提示软组织肉瘤表现与其病例组织结构有密切关系,39例软组织肉瘤有32例声像图显示边界清楚,部分病例可见有不完整包膜回声,在显微镜下仅部分病例包膜完整,超声所见清楚边界包膜并非是肿块的真正包膜,说明软组织肉瘤体积通常较大,生长迅速将周围正常组织压缩可以形成假包膜,因此肉瘤与止常组织分界清楚。声像图上可正确测得其3个径线,观察到超声在压缩的正常组织界面上所产生的类似包膜的回声。另7例考虑为肉瘤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声阻差小,故未成明显界限。

软组织肉瘤内部回声表现主要与肉瘤细胞、纤维组织、肿瘤血管及间质含量多少有关,按声像图把肉瘤分为:①中等同声肉瘤1例(2.5%),病理肉眼可见肿瘤切面呈黄白色、质地坚硬,镜下可见在肉瘤细胞间有许多胺原纤维。②软均匀低回声肉瘤11例(30%),病理肉眼可见肿瘤切面早鱼肉状灰白色或灰红色,有3例可见血及坏死灶,镜下,肿瘤主要由各种不同分化阶段的肉瘤细胞组成。③弱回声中夹杂着线状强回声肉瘤14例(36%),不规则强回声团块的肉瘤13例(31.5%),肉眼观察肿瘤质软、无包膜,境界不清,镜下瘤组织内有许多不规则血管腔结构及大量纤维组织。

软组织肿瘤篇9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肿瘤科主任医师李浩淼

滑膜肉瘤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青少年。预期生存时间主要和患者的基因分型、年龄、肿瘤大小及侵犯范围等因素有关。

关于滑膜肉瘤有一项免疫治疗相关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我们尚不能确定其效果以及其在滑膜肉瘤治疗中的地位。也许今后随着病例数的增加,更细致的分层分析可以锁定那些可能免疫治疗受益的人群。患者就不用冒着人财两空的风险乱投医了。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肿瘤外二科、软组织与腹膜后肿瘤中心副主任钱红纲

滑膜肉瘤是源于关节、滑膜及腱鞘滑膜的软组织的恶性肿瘤。以四肢的大关节为好发部位,也可发生于前臂、大腿、腰背部的肌膜和筋膜上。滑膜肉瘤恶性程度高,组织学来源至今不明,生物学行为极其复杂,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很高,必须由专业团队采用严格规范的多学科联合治疗方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病骨肿瘤专科主任何洪波

肿瘤免疫疗法,其实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近几十年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治疗肿瘤,除了手术切除之外,还有化疗、放疗、靶向药物治疗。这些传统治疗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怎么把肿瘤细胞杀死?免疫疗法,简单说,就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去杀死肿瘤细胞。目前肿瘤免疫疗法主要有两类治疗途径,一类是细胞疗法,还有一类药物治疗,主要是免疫检验点抑制剂。不过肿瘤免疫疗法总体还在起步阶段,并不完美,还有很多局限。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疗科主任邓清华

软组织肿瘤篇10

关键词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PET/CT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ASPS)最早由Christopherson于1952年命名,是一种形态学和临床具有显著特征的软组织肉瘤[1]。本病发生率极低,约占软组织肉瘤的0.5%~1.0%[2],容易复发和转移,但目前仍不能确定其组织来源[3]。ASPS的准确分期及转移灶的精确定位对制订临床治疗方案非常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10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18F-FDG PET/ CT表现,探讨18F-FDG PET/ CT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诊断和临床分期中的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4月-2011年4月于北京二炮总医院PET检查中心接受术前18F-FDG PET/ 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10例。8例患者为术后复发,2例为原发。其中男5例,女5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12岁,平均年龄26岁。病程时间最长为24个月,最短为6个月,平均14个月。原发灶位于头面部1例,其余9例位于下肢,其中臀部2例,大腿4例,小腿2例,足1例。

1.2 18F-FDG PET/ CT显像

采用 GE Discovery STE PET/ CT。18F-FDG放化纯

> 90%。患者空腹6 h以上, 静脉注射18F-FDG 3.8~5.5 MBq/ kg, 饮水1000mL, 静息60min,排尿后行数据采集。

显像包括CT扫描和PET发射扫描。全身扫描从头部到踝部。CT 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并根据扫描部位厚度及密度进行管电流实时动态自动调节,将PET和CT图像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

1.3 图像分析

以LOR法重建PET图像,经工作站融合软件处理,同时得到PET,PET/CT,CT图像,选取病灶放射性浓聚程度最高的层面勾画出兴趣区,工作软件自动测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 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max),采用SUVmax≥2.5作为阳性标准,所有图像均由3 位从事PET / CT影像工作的高年资医师共同判读。对发病时间、原发病灶PET/CT影像特点、SUVmax值、软组织转移、肺转移、脑转移、骨转移、周围淋巴结转移等指标进行分析。左大腿腺泡软组织肉瘤术后,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CT及PET/CT 相见图1,左大腿腺泡软组织肉瘤术后,左腘窝淋巴结转移CT及PET/CT 相见图2。

2 结果

入组患者病灶最大7.5×4.5cm,最小3.0×4.0cm。所有病例原发灶均位于深部,瘤体呈不规则形状,伴有分叶,和周围组织边界不清,肿瘤周围有不完整包膜,包膜缺损处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紧密。原发病灶CT表现多为形状不规则肿块,部分密度不均,可伴有钙化,CT值多在30~50Hu,部分患者可伴有骨破坏。原发灶PET/CT表现为FDG异常摄取包块,其SUVmax值最大值 8.0,最小为1.7,平均值4.3,不同部位转移灶可表现异常SUVmax值,其中肺转移灶多呈现FDG轻度摄取,SUV多在2.5以下,而转移淋巴结和骨浸润区多呈高FDG摄取,SUV多高于4.5。

本组患者的术后复发和转移率很高,10例患者中9例发生复发或转移,PET/CT发现肺转移5例,软组织转移7例,脑转移1例,局部淋巴结转移1例,骨转移5例。而相应的CT检查仅发现肺转移5例,骨转移2例,软组织转移均没有发现。PET发现9例有复发和转移病人的SUVmax平均值(4.6)高于1例无复发和转移病人(1.7),与病灶大小无关。

3 讨论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多见于青年,峰值年龄通常在15~35岁[4],女性显著多于男性,特别是25岁以下的患者[5]。临床上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物,几乎从不引起功能障碍[6]。由于缺乏相关症状,肿瘤常被忽视,很多患者以肿瘤的脑、肺、骨转移为首发症状。肿瘤血运丰富,常有搏动感,外科手术时常可发生大出血,血管造影及CT扫描可证实肿瘤血管丰富,MRI显示肿瘤T2和T1加权像信号强度显著增高[7]。

ASPS在临床上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转移速度,Salvati[8]等学者认为脑转移是该病最常见的特征之一。瘤体和正常组织之间没有包膜,二者边界不清、组织质软、易碎,常伴有大面积坏死和出血。通常肿瘤周围可见大量管径较粗的扭曲血管,脉管浸润常见,可能是肿瘤容易发生早期转移的原因。

ASPS镜下表现差异较小,其一致性也是肿瘤的特征之一。低倍镜下可见肿瘤由排列呈“器官样”或“腺泡状的”的癌细胞巢组成,细胞之间可见纤维间隔,腺泡之间可见裂隙样或血窦样毛细血管网[9]。高倍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形态大小较为一致,呈圆形或多边形,细胞边界清晰,PAS染色证实肿瘤具有不等量的细胞内糖原,显示出PAS阳性、耐受淀粉酶的菱形或棒状结晶。免疫组化染色对确诊作用意义重大。Masson等最早发现肿瘤细胞内的这种结晶,并将其作为诊断特征之一[10]。细胞通常不表达细胞角蛋白、EMA、神经微丝、GFAP,偶尔S-100表达阳性,但这些标志物均不具有诊断价值。

在影像学检查方面,张海栋等认为MRI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ASPS的临床和病理特点,MRI上表现为中等 T1、长T2的软组织肿块,肿瘤较大时易发生出血坏死[7]。MRI影像上肿瘤的边界反映该肿瘤的浸润性[11,12]。

本组患者平均年龄26岁,男女比例没有明显差别。原发部位以下肢居多(9/10),臀部和大腿是好发部位(6/10),屈侧和伸侧各5例,无明显差别,符合国外学者的报道[5]。对ASPS的18F-FDG PET/ CT影像特点,国内外多为个案报道。关建中等报道一例20岁左大腿ASPS并多发转移的女性患者,经PET/CT确诊该患者原发灶位于左,合并双肺及胸膜转移,多发骨转移,SUVmax为6.4>2.5,延迟后上升至9.4,滞留指数(RI)47%>10%,作者认为能明显提高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及准确定位[13]。Montgomery对ASPS的18F-FDG PET/ CT进行个案报道,他描述一个17岁女性患者,表现为右腹股沟及盆腔巨大肿物,伴有严重的呼吸困难症状,PET分期检查提示有腹股沟肿块和双肺多发结节呈18FDG高代谢信号,作者指出PET/CT 有助于确定ASPS原发灶部位,指导穿刺活检检查和评估肿瘤病灶的分布和患者的临床分期[14]。本组患者的18F-FDG PET/ CT表现为原发灶的高代谢信号,影像表面不规则,和正常组织之间没有明确分界,多呈分叶状或生姜状,在骨转移灶表现更加明显,受侵骨骼冠状面多呈“C”型高信号影像,边界不清,周围可见异常软组织影。巨大病灶周围可见区域淋巴结呈高代谢信号,形状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较清。肺转移灶也呈圆形或卵圆形,侵犯胸膜时形状不规则,临近结节可互相融合呈不规则形状,SUVmax值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软组织肉瘤。入组病例的腹膜后区域和双肺门均未见肿大淋巴结,具体原因不明,可能和本病的病理特点,如肿瘤血窦丰富、容易侵犯血管造成早期血行播散转移而不是淋巴结转移等特点有关。本组患者只有1例发生脑转移,这与相关文献不符合[8],可能和本组样本数量较少有关。

需要和ASPS鉴别的是主要是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副神经节瘤以及颗粒细胞瘤。无论是转移或原发肾透明细胞癌都与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非常相似,但通常原发性肾透明细胞癌具有影像学可以证实的腹膜后肿物,本组10例患者虽然有多发的软组织转移,但均没有腹膜后肿物,而且肾透明细胞癌主要见于40岁以上患者。

尽管本病生长相对缓慢,但患者的最终预后通常较差[2,15], IV期患者中位生存期为40个月,5年生存率

本组患者经18F-FDG PET/ CT均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和重要脏器的转移,即使是病程较短的患者。对于有无明显症状的软组织包块的年轻患者,均需要考虑ASPS的可能性,一旦发现有多发软组织高代谢灶、伴肺、脑、骨等部位转移,肿瘤边界不清,周围可见大量扭曲血管,排除腹膜后肾区肿物的年轻患者,则首选要考虑患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可能。这种细胞水平的功能影像不仅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也有助于临床分期和分级。

参考文献

[1] Christopherson WM, Foote Jr FW, Stewart FW. Alveolar soft-part sarcomas. Structurally characteristic tumors of uncertain histogenesis[J]. Cancer. 1952,5(1):100-111.

[2] 孙馨, 郭卫, 杨荣利, 等. 15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 中国癌症杂志. 2009,19(10):784-787.

[3] Neda Zarrin-Khameh, MD, MPH; Kim S. Kaye M. Alveolar soft-part sarcoma[J]. Arch Pathol Lab Med. 2007,131(3): 488-491.

[4] Ukihide Tateishi, MD Umio Yamaguchi, MD Takashi Terauchi M et al. 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 clinical course and patterns of metastasis in 70 patients treated at a single institution[J]. Cancer. 2001,91(3):585-91.

[5] Ordó?ez N. 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 a review and update[J]. Advances in anatomic pathology. 1999,6(3):125-139.

[6] 罗华荣, 张新华, 周航波, 等. 5例罕见部位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临床病理分析[J]. 肿瘤学杂志. 2009,15(10):956-957.

[7] 张海栋, 王仁法, 万捷, 等.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MRI表现[J]. 放射学实践. 2009,24(9):1033-1036.

[8] Salvati M, Cervoni L, Caruso R, Gagliardi FM, Delfini R. Sarcoma metastatic to the brain: a series of 15 cases. Surgical neurology[J]. 1998,49(4):441-444.

[9] 胡培安, 周正荣, 王坚, 等.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表现[J]. 中国癌症杂志. 2009,19(1):12-16.

[10] Masson P. Tumeurs humaines: Histologie. Diagnostics et techniques[J]. Lib. Moloine. 1956.

[11] Moulton JS, Blebea JS, Dunco DM, et al. MR imaging of soft-tissue masses: diagnostic efficacy and value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J].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1995,164(5):1191-1199.

[12] Moulton J, Blebea J. MR imaging of soft-tissue masses: diagnostic efficacy and value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J]. AJR, 1995,164:1191-1199.

[13] 关建中, 李伟, 谢立旗, 等. 左大腿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并多发转移的 18F-FDG PET / CT表现一例[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 30(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