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理财产品十篇

时间:2023-04-07 04:43:13

短期理财产品

短期理财产品篇1

二季度收益率高至5%

据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不包括对公产品)发行数量为8497款,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该规模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一季度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多在4%左右,二季度则飙升至5%~6%。收益率高的产品刚一发售就被抢光了”,招商银行工作人员说。

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一再提高迫使银行为吸储而不断增加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另一方面,股市持续低迷也让不少股民将钱转投入短期产品。7月7日的加息是今年的第三次,两天后公布的6月份CPI数据(6.4%)又创下三年来新高,对于通胀是否见顶,业内观点不一,下半年仍有加息空间,灵活性强的短期理财产品依然为投资者所青睐。

加息继续推高收益率

加息当天,交通银行即推出169天预期年化收益率6%-6.2%的理财产品,远高于半个月前的三个月和半年期5.4%的产品。交行一名理财经理表示,理财产品相较定存而言的优势就在于高收益,因此加息必然会推高产品的收益率。

很多理财专家建议,在加息和CPI两只“靴子”都落地后,投资者不应盲目地追求高收益的超短期产品,而要将关注点应适时转向中短期产品。

虽然在吸储大战中曾出现过年化收益率高达7%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但毕竟期限太短,5万元10天内的产品收益不过百元,况且产品的募集期和回款期只按活期计算根本没有收益,这样一来资金的收益率会被极大摊薄。因此,超短期理财倒腾得多反而会费力不讨好,最后的实际收益很可能不如守住一只期限稍长的产品。

通知存款、货基也是“短理”

短期理财该怎么买?《钱经》 签约理财师提供了下列选择。

考虑到加息影响,有短期理财需求的投资者可以关注3个月内的产品,根据不同流动性需求选择通知存款、货币基金或以周为单位的短期理财产品,风险小且收益远高于活期存款。

同样的一笔资金,1天通知存款可以获得活期存款1.9倍的利息,7天通知存款则是2.98倍,一些银行已将通知存款业务常态化,办理后可以自动转存,这样省去提前预约同时兼顾了支取灵活。

短期理财产品篇2

近日,张女士向《投资与理财》记者反映,她花5万元购买的一款期限8天的短期理财产品只赚了18.1元,平均每1万元8天只赚了3.62元。

据了解,张女士购买的是中信银行发行的“假日赢1030期”理财产品。该产品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运作期限共8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65%。根据该行公布的到期清算公告,每万元的参考收益仅在3.62元(10000元×1.65%/365×8)。

张女士通过计算后发现,如果将这5万元存成7天通知存款,到期收益能到50000×1.35%/360×7=13.1元。“‘假日赢1030期’理财产品比7天通知存款的收益只多了5元,可通知存款还能保证本金和收益率呢,下次买这种产品之前真要好好盘算盘算了。”张女士对记者表示。

《投资与理财》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银行推出的短期和超短期产品从1天、7天到20天不等,年化收益率一般低于2%。

比如,中国银行2010年10月22日发售的“七日有约7天自动滚续理财”产品,其年化收益率为1.82%;工商银行常年有售的“灵通快线”――固定期限超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七天滚动型)年化收益率约为1.65%。

如果用10万元购买年化收益率为1.8%的某款短期理财产品,10天的收益只有49.3元。“对于拥有大量资金的大客户来说,多1个百分点就能赚好多钱的,但是这些产品对于小额资金来说,就显得有些‘鸡肋’了。”银行人士表示。

张女士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拥有小本金的投资者并不适合买期限这么短的理财产品,尤其是不保证本金和收益的产品。理财师提醒,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般高于活期储蓄,流动性较高,比较适合有一定资金实力、喜好快进快出交易的大额投资者。不过,如果是长期闲置资金,应该选择长期期限的产品,错买短期理财产品反而会降低收益。如果投资者资金有限,买这类产品的意义就更不大了。另外,要尽量选择保本型产品。

小贴士

教你计算短期理财产品收益

短期理财产品篇3

短期产品发行大增

银率网的数据显示,仅今年3月份,银行就发行了158只1个月 以下的理财产品。而根据普益财富不完全统计,上周36家银行共发行了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数153款,其中短期产品发行数大幅增加。

在上 周发行的这些短期理财产品中,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占主流地位,1个月及其以下产品26款,1个月至3个月(含)期产品19款。这些产品中期限最短的为中 国银行1款3天期的周末理财产品,浦发银行的汇理财稳利系列H 1计划的期限也仅是4天(4月30日-5月4日),银行给出保证年收益率为1.8%。

其实,3天期的理财产品并不是期限最短的,建设 银行“乾元日日利”的期限只有1天,年化收益率可达1.55%。建行北京分行的理财顾问告诉记者,建行乾元系列理财产品可以按照各类理财客户不同需求灵活 为其提供不同的资金流动性,投资期限可按每1天、7天、14天、1个月、3个月进行选择性投资,且每一期自动滚动收益,可达到利滚利的效果。不仅如此,乾 元产品可在任一产品开放日内对投资资金进行追加或赎回,为客户资金管理提供了便利。

除了上述产品外,部分银行还针对周末资金推出了一些 短期理财产品,比如“周末理财产品”就是其中一类。周末理财产品的一般期限为2-3天,其中有周末理财产品就规定“每周五下午5点成立,下周一10点之前 资金返还到投资者账户”。

产品收益堪比一年定存

恐难继续上涨

在产品数量大幅增 加的同时,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不断攀升。工行近日即宣布上调投资期限为28天的两大系列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8款理财产品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从之前 的1.8%上调至1.9%。这是工行在半年内第二次上调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与工行公开宣布上调相比,不少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也悄然上涨。例如,浦发银行去年11月份发行的汇理财稳利系列M 2计划-1个月人民币产品年化收益率为1.85%,到今年3月份,该理财计划预期收益率已上调到1.90%。招行在上个月也将岁月流金人民币30天产品收益率从之前的1.8%上调至2.00%。此外,目前预期收益率较高的还有建设银行的“乾元月月利”产品,1个月投资收益率2 .05%。而民生银行增利型理财,1个月收益率更高达2.25%,如果投入20万元以上则年化收益率可达到2.35%。

目前,一些银 行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接近甚至超过一年定存。光大银行“T计划”第十一期产品期限5天,年化收益率高达2.2%,接近一年定存。期限7天的招商银行 “金葵花”节节高升-安心回报理财计划年化收益率3.0%,甚至高过了一年定存。

银率网的统计数据显示,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上涨明 显。3月份,共发行158只1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1.96%,而该类产品1月份平均收益率1.81%,2月份1.92%,呈逐步上涨趋 势。不少银行甚至推出期限7天、收益率高达3%的短期产品。

不过,由于这些短期产品主要投资于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在上周央行意外调低 三年期央票发行利率、加息预期放缓后,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收益率短期内难有继续上涨空间。故此,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或将进入一个上升瓶颈。

可根据流动性选择产品

交行的理财师建议,投资者可根据资金流动性选择理财产品。第一,如果投资者很看重资金的流动 性,那么投资

短期理财产品篇4

一年前,即2011年国庆前夕,银监会开始对各大商业银行此前热衷发行的超短期且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予以规范,从防止银行利用这些产品变相高息揽储以调节监管指标的角度出发,叫停了一个月以内期限理财产品的发行。

一年后,在2012年国庆前夕,回顾该规定对市场所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到各大商业银行在此规定一出便陆续停止发行一个月以内期限理财产品,然而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旺盛需求又促使银行另辟他径。

一方面,银行在叫停之后迅速大量推出31天至40天期限的产品以近似替代超短期产品,从而使得1个月以内期限产品的市场份额被1个月至3个月期限产品所吸纳,2012年以来1个月至3个月期限产品市场占比达到56.30%,而上年同期则不足30%。

另一方面,参照证券投资基金的运行模式,各商业银行开始发行滚动型或开放式产品,且产品开放申购和赎回的时间间隔在1个月以内,这样的产品对超短期产品的替代性显然更高。

投资者对超短期投资品种的强烈需求同样引发了基金公司的兴趣,短期理财基金就是顺应需求而于2012年兴起的一种创新型基金品种。基金公司也想在火爆的短期理财市场分得一杯羹,而监管层限制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政策正好给予了切入此市场的最佳时机,短期理财基金定期开放申购和赎回,其投资运作期限通常为7天、14天、28天、30天、60天或90天不等,其中一个月以内期限的基金在投资期限上成为了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替代者。

那么,短期理财基金与滚动型/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有哪些区别和相似之处呢·

从开放申购和赎回的时间上看,绝大多数短期理财基金可于每个交易日申购,这一点与传统基金一致,只是投资者须在基金规定的运作期限后才可赎回,如汇添富理财60天债券基金就是此种设计,而另外有少部分此类基金完全参照银行理财产品的传统做法,基金运作期前后的数天开放申购和赎回,运作期内不可申购和赎回,如华安月月鑫短期理财基金。银行方面则普遍采取后者做法,产品以自动滚续形式存在,每个滚动投资期内投资者不可申购和赎回。因此,短期理财基金的申购时间范围通常比银行理财产品更加宽裕。

从投资门槛上看,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起点至少5万元,有些产品甚至更高,而短期理财基金1000元即可参与其中。因此,短期理财基金更适合投资额度较小的普通大众。

从收益表现上看,首先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收益率的可预期性方面。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在购买产品前可预先知晓银行公布的产品预期收益率,过往经验表明由于银行理财产品多投资于债券与货币市场工具等低风险品种,因此产品到期兑付预期收益率的可能性极高。滚动型/开放式理财产品也延续了这一传统做法,投资者可在申购产品前获得产品预期收益率,只是这个收益率可能会根据市场利率水平、资金面紧张程度以及各商业银行产品开发策略等因素进行调整,这样前后两个滚动投资期的收益率可能有所差异,比如2012年年中的两次降息就直接导致此类产品的收益率出现下调。而短期理财基金的收益率不可准确预期,其确切收益表现在基金实际投资运作之后才可体现,即便此类基金公布了预期收益率,投资者也仅能将此收益率作为一个参考。

短期理财产品篇5

【关键词】 短期理财基金 货币基金 基金公司

一、短期理财基金和货币基金的简单概述

短期理财基金是2012年兴起的一种创新基金产品,特指针对短期理财市场的创新型债券基金。2011年,银监会正式叫停30天以内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庞大的短期理财需求没有产品对接,此时基金公司瞅准了机会,以汇添富和华安两家基金管理公司为先锋,率先杀入短期理财市场。其中,国内发行最早的汇添富30天理财基金、60天理财基金、14天理财基金三只短期理财基金首发规模累计超过500亿元,华安短期理财基金首发规模也近300亿元,两者巨大的成功拉开了短期理财基金的发展序幕。

货币基金是聚集社会闲散资金,由基金管理人运作,基金托管人保管资金的一种开放式基金。货币基金专门投向无风险的货币市场工具,如国债、央行票据、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企业债券(信用等级较高)、同业存款等短期有价证券,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开放式基金,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动性、稳定收益性,具有“准储蓄”的特征。

二、短期理财基金和货币基金的区别

1、投资范围

短期理财基金和货币基金是限制于投资货币市场工具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标的主要包括现金、通知存款、一年以内(含一年)的银行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剩余期限在397天以内(含397天)的债券、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债券回购、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中央银行票据、短期融资券等。但在具体品种上,短期理财基金和货币基金仍有细微差别。

货币基金对信用债的评级要求较高,不可投资于AAA级以下的券种,而短期理财基金对信用债的评级要求低于货币基金,部分产品甚至可以投资于A+级信用债;货币基金在银行间市场的回购比例不可超过20%,而短期理财基金上限则可达40%;此外,短期理财基金每日组合平均剩余期限上限为运作周期+120天,而预计货币基金未来剩余期限或不得超过120天。

2、收益率

由于短期理财基金投资范围宽于货币基金,且运作期间不可赎回,现金流进和流出的可预期性更强,因此管理人可将大量资产配置于流动性较差的高息债券。此外,在进行协议存款利率谈判时,短期理财基金各现金流相对确定的投资期限能提升其议息能力。从理论上看,相对于货币基金,短期理财基金通过牺牲流动性来换取投资操作上的便利,在组合期限差异不大的前提下,其预期收益率更高。

不过,由于债券收益率曲线短端的斜率明显大于长端,对运作周期偏短的产品而言,只要基金经理不过于激进,其组合平均剩余期限将短于货币基金,从而拉低其预期回报,因此运作周期较短的产品预期收益可能低于货币基金,运作周期较长(在90天以上)的产品预期收益则有望超越货币基金。

从短期理财基金成立以来的收益率对比情况看(剔除10天开户期),早期发行产品收益率多落后于同期货币基金。但2012年8月中旬以后,情况似乎有所变化,该时段发行的产品成立以来的收益率与同期货币基金的差距大幅缩小。10月以来,运作周期较长的产品甚至战胜了货币基金的表现。

短期理财基金收益逐步赶超货币基金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货币基金前期签订的高息协议存款逐步到期,在市场利率下行时再投资操作无疑降低了整体投资回报。

3、管理费用

短期理财基金和货币基金均不收取认购、申购和赎回费用,而收取管理费、托管费和销售服务费。短期理财基金的管理费在0.25%~0.3%之间,托管费在0.08%~0.1%之间,相比而言,货币基金的管理费在0.25%~0.33%之间,托管费在0.08%~0.1%之间,短期理财基金在费率方面有稍许的优势。考虑到固定收益资产的长期预期收益低于股票,费用占毛投资回报的比重更大,因此费用的节省对于扣费后实际收益的提升作用也更为明显。

4、流动性

货币基金在每个交易日均可提交申购和赎回申请,赎回资金一般可在T+2日到账,某些产品甚至T+0日到账,流动性最高。

由于运作周期内份额无法赎回,因此短期理财基金流动性弱于货币基金,且与运作周期长短相关。目前短期理财基金运作周期长度最短为7天,最长达180天,期限布局较合理,为投资者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

此外,短期理财基金还有刚性和柔性申赎模式,其在流动性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申购操作的便利性上。刚性申赎模式的申购日和赎回日固定不变,有理财需求的投资者只有等到当前运作周期结束后才能提出申购申请,流动性相对较差;柔性申赎模式下,投资者可在交易日随时提交申购申请,但是赎回还是得持有到期才能提出申请,流动性更强。

5、投资者群体

风险承受能力偏低的投资者是这两类产品的主要受众,其中投资期限较长的投资者更适合运作周期较长的短期理财基金,而运作周期偏短的短期理财基金在季度末等资金面趋紧的时点,对于短期套利型投资者的吸引力较高;投资期限较短的投资者则适合投资于货币基金,此外,货币基金还可作为主动型投资者的资金”中转站”。

虽然短期理财基金对货币基金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效应,但其在分流资金的同时,对投资者的需求作到了更细致的区分,使货币基金更好的回归现金管理工具及资产”中转站”功能的本质之上,而短期理财基金更为偏重绝对收益,具有较强的流动性需求,为不希望承担净值波动的低风险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更为适宜的投资理财工具。

三、基金公司扎堆发行短期理财基金的原因

1、市场行情低迷

由于欧债危机的恶化客观上拖累美国经济复苏,欧美市场未来需求刚性的增大将导致新兴经济体出口半径整体萎缩;此外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可能硬着陆以及欧洲大量银行资金回流本土自救,国际资本在2012年掀起撤离新兴市场的风潮,进一步对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动荡。2012年国内资本市场依旧重复着2011年的熊市,偏股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整体表现失色,绝大多数产品出现大幅亏损。今年以来,中国银行业身处“放贷紧缩期”,不少企业面临资金瓶颈,转向寻求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债券市场迅速扩容。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超过往年、发展较快,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中国金融监管层对信贷有比较严格的控制,在这一背景下,较大的社会融资需求催生了企业债市场的发展;二是今年以来,中小企业发债规模明显上升;三是对一些信用评级较高的大中型企业而言,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成本低于银行信贷融资成本,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能避免“灰色市场”的高融资成本,因此更受青睐。得益于债券的发展,固定收益类基金在本年也取得了较高的收益。与如此低迷的股票市场相比,一向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更青睐于投资债券基金。

2、销售渠道的倒逼

短期理财基金被如此多的基金公司列入发行计划,不全是基金公司想做大规模的结果。而是由于五大行对前来洽谈基金托管业务的公司提出“短期理财为首选”的要求,想在五大行发行产品的基金公司不得不首先考虑短期理财产品。五大托管行选择短期理财基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短期理财产品的管理费约等于或略低于货币基金,但规模可观,权益类产品首发规模均只有数亿,短期理财基金平均都有数十亿的首募规模,即便是低风险基金也难以与短期理财相比。第二,由于前期投资者投资偏股型基金遭受到较大的损失,为了挽留投资者,保护投资者利益,同时提高投资者对银行的信赖,五大行会优先选择风险较低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来向投资者销售。第三,短期理财基金算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个复制品,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方面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和客户资源,因此对于类似产品的销售,更能吸引投资者的目光,也更能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截至11月份,2012年新发基金数量为228只,其中托管在五大行的基金数量为184只,占八成以上,从历史的托管数据表明,五大行对基金的销售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详细请参照表1、图1。

四、理性投资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投资者要明确投资目标

投资者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在投资之前,应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做一个评估,了解自己归属的类型,稳健型或者激进型,根据自己的风险投资类型进行相应的资产配置。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来说,投资者都属于风险厌恶者,他们更愿意将资本投资在风险较低的资产上面,但是由于追求高额利润的本性,投资者会产生情绪化的行为,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因此,投资者需要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一般而言,对于稳健型的投资者来说,投资固定收益类基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如货币基金,既不损失本金, 也能拥有稳定收益的同时不丧失流动性;对于激进型的投资者,可以考虑偏股型的基金,甚至可以考虑股票和期货等更具风险性的投资。

2、投资者要加深对投资基金的认识

证券投资基金根据投资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这四类产品中,股票型基金的风险最高,货币型基金的风险最低。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应先明确基金的类型,然后对基金的投资标的、交收日期等做一个充分的了解,根据自己的投资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就短期理财基金和货币基金相比,根据本文前半部分对两类产品区别的介绍投资者会偏向于选择货币基金,但实际情况却相差甚远,短期理财基金自2012年5月份开始,已经累计募集超过2400亿份,远超过同期货币基金的新增规模,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对产品的详细信息未做充分的了解,完全依赖销售渠道的引导,投资者缺乏最基本的知识,在产品选择上也无法完全满足自身的投资风险类型,这其实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一个不成熟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时寒冰:欧债真相警示中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 吴福龙、曾勇、唐小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4(3).

短期理财产品篇6

关键词:零售业务 理财产品 卡方检验 列联表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7-040-03

一、引言

由于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等原因,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的加息政策,利率调整带来了对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冲击,银行也适时作出了调整。我们通常所说的银行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本文通过选取最近几次加息前后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样本数据,比较了加息前后人民币理财产品在发行数量、发行种类、预期收益率、理财期限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了利率变动对理财产品产生的效应,丰富和完善了此领域的实证研究。而且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加息周期,银行如何在利率较为频繁的变动时期设计理财产品吸引投资者,客户如何选择理财产品,本文提供了一定的分析参考。

二、数据选取和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第一理财网理财产品数据库,获得了发行于2010年8月1日至2011年5月6日的1647条人民币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根据央行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的历史数据和利率调整时间,包含了第一次加息前至最后一次利率调整后的5个利率水平。通过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填补和筛选,得到每款理财产品发售第一天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产品类型、理财期限、预期收益率等信息。其中理财期限是指客户委托银行管理资金的天数,预期收益率是指预计最高年化收益率。

本文先进行了样本描述性统计,然后在对样本数据作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按理财期限和产品类型对预期收益率进行列联表分析:把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按3%以下、3%至5%、5%以上划分为低、中、高收益率;将理财期限按200天以下、200天至500天、500天以上划分为短、中、长期;理财产品类型有结构型、票据型、信托型和组合型4种。先将理财产品发售第一天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作为行变量,将预期收益率作为列变量,将理财期限作为控制变量,按理财期限列出每个利率水平下理财产品每段收益率的个数和占比,并进行卡方检验。然后只改变控制变量为产品类型,按相同的方法进行分析。

三、效应分析过程和结果

(一)基本假设

本文实证研究建立在以下假设之上。假设1:样本数据能够代表总体,即获得的数据能够代表此阶段银行理财产品随利率变动的变化趋势。假设2:预期收益率与理财期限呈正相关,理财期限越长预期收益率越高。假设3:预期收益率能够代表理财产品的收益状况,客户根据预期收益率的大小来选择理财产品。假设4:理财产品发售第一天的存款基准利率同其理财期限和预期收益率相关。

(二)样本描述性统计

表1为不同的利率水平下,选取的理财产品理财期限和预期收益率的描述性统计。从均值可以看出,在加息的情况下,理财产品的理财期限先从125.38天上升为133.90天,随后一直下降到113.13天,这是因为利率刚开始提高时,理财产品反应不明显,但随着一直加息,理财期限有了明显的减少的趋势。同样是看均值,预期收益率有增加的趋势,从2.7576%一直上升到4.1291%。但它们之间的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检验。

存款基准利率与理财期限和预期收益率的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了理财产品发售第一天存款基准利率与理财期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50,P值为0.043,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随着加息,理财期限有缩短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利率变动影响人们对投资理财产品收益的预期,影响着人们的投资决策,收益率随着加息逐渐提高,而未来短期内还有加息的可能,购买期限较短的理财产品能比较快地享受到加息带来的收益上涨,还可以避免错过更高收益的机会。实际调查也显示,三至四个月的理财产品一经发售很快抢空。所以,银行随着加息设计的理财产品呈现“趋短”效应。

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存款基准利率与预期收益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73,P值为0,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这表明随着利率的上升,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呈现跟随效应。原因在于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必然参考基准利率,理财产品投资的领域基本也都会随着利率的上涨而收益率上升,银行为吸引投资者也必然会将预期收益率调高。

(四)列联表分析

1.按理财期限对预期收益率进行列联表分析

列联表是指将两个或更多的定性变量分组并比较每组的分布情况以探求变量间关系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列联表样本数目大于40时,采用卡方检验就能确定定性变量间的显著性。

表3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短期的卡方值为311.300,中期的为49.767,P值都为0,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短、中期的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受到存款基准利率变动的影响,短期产品的卡方值更大,所以相关性更强。而长期产品卡方值为13.420,P值为0.098,未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长期产品受利率变动影响不明显。

为清晰显示变化趋势,将列联表结果做成折线图,图1为短期产品的低、中、高档预期收益率占比随利率变化的趋势,横轴表示5个利率水平,纵轴表示占短期产品的比例。由图1看出,随利率升高,低收益率产品占比急剧下降,由84.8%下降到19.2%,下降幅度为77.36% 。而中等收益率水平的理财产品占比明显增加,由15.2%上升到75.9%,上升幅度为399.34%。高收益率的产品占比则缓慢上升,由0上升到4.9%。可见短期产品随着加息,大部分理财产品从低收益率上升到中等收益率。这是因为短期产品本来的收益率就相对中长期比较低,加息背景下,银行为吸引投资者会上调预期收益率,因其本来期限短、收益低,所以上调的额度有限,因此大多数由低收益率水平上涨到中等收益率水平。

图2为中期产品的低、中、高档预期收益率占比随利率变化的趋势。低收益率产品先由31.6%急剧下降到0,后又小幅上涨到3.9%。中等收益率产品由55.3%上升到81.1%,又下降到52.9%,这是因为利率越来越高,高收益率产品占比多了,挤占了中等收益水平产品的位置。高收益率产品占比则一直上升,由13.2%一直上升到43.1%,上升幅度为226.51%。中期产品期限在半年以上,一方面由于其期限长,本身收益就高,另一方面由于频繁加息的影响,投资者购买中期产品的热情没有短期的高,为了提高投资者的购买兴趣,其收益率就会随加息进一步提升,先是低收益率水平的产品上升到中等收益率水平,后又上升到高收益率水平。

对长期理财产品来说,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其预期收益率受利率变动的影响未达显著性水平。长期产品的数量在加息周期下也有减少的趋势。这与短期产品受追捧,长期产品在期限和收益率上都失去优势有关。

2.按产品类型对预期收益率进行列联表分析

由表4卡方检验结果看出,四种类型产品卡方检验的P值均为0,都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票据型产品卡方值最大为243.8,受加息影响最明显。票据型理财产品一类主要是投资于商业汇票,其收益主要来源于已贴现商业汇票的利息收入。还有一类是投资于央行票据、短期债券和短期金融融资债,这些票据的收益率也会随利率上升而水涨船高。因此,票据型理财产品受到利息波动的影响较大。

相比而言,结构型产品的卡方值最小,为39.760,但也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其预期收益率也与利率变动相关,只是在这四种类型的产品里相关性最小。结构型产品的收益率主要取决于其挂钩的资产,由于通胀压力加大,挂钩于黄金、农产品、金属等大宗商品的结构型产品收益都有所提高,所以其收益率也会受到加息影响。

信托类产品中信贷类产品专项用于向企业发放贷款,因为连续加息体现出决策层收紧银根的意图,并且将抬升整个资金面的借贷成本,对不少企业来说向银行融资更为困难。所以信托型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会在加息背景下进一步提高。

四、研究结论

本文将宏观利率政策变动与微观理财产品的变化联系起来,采用定量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加息对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效应。无论是相关分析还是列联表分析结果都显示加息对理财产品具有显著效应:对理财期限来说,使其产生了“趋短”效应;对预期收益率来说,使其产生了“趋高”效应,尤其是对票据类产品影响显著。

在当今经济背景下,政府为应对通货膨胀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投资者仍有加息预期,这时,银行应多设计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按央行基准利率同期同比例浮动,以弥补投资者的机会成本。还有短期产品也应该是银行设计和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其实理财产品的实质是为客户提供资产增值服务,不能总是跟随在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后面走,因为政策有系统性风险,还有滞后性。所以银行理财产品应有前瞻性,并注重创新,根据目标客户细分市场,提高产品开发能力,认真分析利率政策变动带来的投资市场的变化,使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在加息背景下仍有较好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杨轶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与收益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2.第一理财网[DB/OL].省略/cms.php?prog=show&pp=lccp_p_banksearch_all.2011-04-20

3.曹李妮.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以工行理财产品为例的实证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09.

短期理财产品篇7

《投资者报》统计Wind资讯数据发现,截至11月30日,目前正在发行的新基金多达39只,其中纯债型基金和以短期理财基金为主的货币型基金高达30只。在已披露待发行的10只新基金阵营中,更有包括短期理财基金在内的多达6只货币型基金。短期理财基金无疑成为基金公司血拼年底规模座次的利器。

决定规模排名的必杀技

早在今年三季度基金公司规模排名中,短期理财产品的优势已经显现。8月,工银瑞信推出工银瑞信7天理财产品,截至9月30日规模为270亿元。受此带动,工银瑞信资产管理规模从上半年的第12名一举跃升至三季度的第7名;南方基金在上半年排名中,规模位居第4,依靠短期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三季度规模上升至第3名,易方达则从上半年的第二名降至第4名。

从第一只产品问世,到首募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短期理财基金只用了不到半年,这也助推此类产品当仁不让地成为今年最火热的基金创新之一。

《投资者报》统计发现,随着12月3日招商理财7天债券基金正式展开募集,在近半年时间里,共计有30余只短期理财基金发行成立,共计募资达到2166.96亿元,实力雄厚的大基金公司以及具备股东优势的银行系基金成为这场理财盛宴的主导。

在业内人士看来,短期理财基金半年内首募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主要源自其投资门槛低、流动性好、注重投资安全性三大特点,而在各种不同期限的理财债基中,7天、14天理财基金是能较好兼顾流动性和收益的品种。

短期理财基金为何能在今年陡然走红?《投资者报》注意到,在美林投资时钟理论里,固定收益类产品在经济滞胀和衰退期是投资的首选,高风险产品则是复苏和繁荣时期的上佳选择。但无论经济处于何种阶段,低风险、高流动性的产品都将有巨大的市场,这也是国内居民拥有天量储蓄的原因。

但在2005年以后,低收益的储蓄越来越无法抵御通胀的侵蚀,能提供更好收益、几乎同样流动性的银行理财产品迅速壮大,银行理财产品的兴起逐渐改变了居民将大量流动资金配置于储蓄的习惯。这也使得无论市场或牛或熊,理财基金、理财产品均能赢得多数投资者的青睐。

良性盈利推升收益率

短期理财基金规模的迅速崛起,除了替代低收益储蓄之外,还与其业绩表现甚至超越货币基金有关。

如工银7天理财不但创造了今年新基金首募规模纪录,在经过3个月的运行期后也用可观的收益得到投资者的认可。银河数据显示,截至11月22日,工银7天理财A、B类7日年化收益率分别达到3.61%和3.91%,跑赢了货币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此外,刚刚运作满一个月的工银14天理财债基A、B类份额七日年化收益率分别达到3.876%和4.172%。

不少基金公司负责渠道销售的高管甚至都向《投资者报》透露,他们自己也买了不少短期理财基金。

短期理财基金为何能有超越货币基金的业绩表现?这一点,事实上也出乎不少固定收益类基金经理的想象。

同时担任工银7天、工银14天理财基金经理的魏欣向《投资者报》坦言,虽然她所在的工银瑞信固定收益团队平均拥有超过9年的债券投资经验,但他们仍然非常紧张,他们担心理财类基金的收益是否能达到投资者的预期,是否能够应对可能出现的基金规模的剧烈波动。

魏欣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当时,市场上的舆论对公募基金公司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多有质疑,有人认为短期理财产品可能无法提供因流动性不足的补偿。

但短期理财基金的盈利模式一旦进入良性循环,注定其较高的收益率将成为现实。据魏欣介绍,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体量巨大的理财基金拥有单一客户所无法拥有的谈判优势。“理财类产品主要投资于银行协议存款、债券,体量越大的理财基金越拥有非常明显的谈判优势,越有可能为投资者争取到利率更高的协议存款。”

截至11月30日,工银7天、14天分别达到270亿、90亿左右的规模。这也意味着,较大的规模能带来较好业绩,较好业绩又能促进更多投资者购买,从而进一步提升和银行的谈判能力。

比债基、股基还难运作好

在魏欣看来,短期理财基金运作其实存有不少难点。

她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货币政策看作是鞭子,一系列资产按照风险和敏感程度分布在鞭子的不同位置,短期产品距离鞭子杆部最近,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最早,波幅最小;股票等高风险类资产分布在鞭子末梢,传导时间较长,波幅较大。因此,在货币政策变动过程中,只有做到同步起落才是投资最舒服的状态,否则一定是会被抽打到的。

“短期产品靠近鞭子根部,变化速度快波动幅度小,一旦错过了,就来不及再反应了,留下的只有独自抚摸鞭子抽打的痕迹和伤痛;如果不服输再跳一下,那么一定是再挨一鞭子。”

因此,短期理财产品做出收益差异的难度远大于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准确判断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以及资金利率是理财基金运作的难点和核心。

《投资者报》综合采访发现,临近年底,固定收益类基金经理和第三方机构普遍对短期理财等货币基金收益持续高位运行持有较为一致的判断。

中欧基金姚文辉表示,临近年底,市场资金面趋紧,市场利率也迎来年内高点,这为短期理财和货币基金的投资提供良机,相关产品近期收益率将继续走高。

短期理财产品篇8

据普益财富不完全统计,当月共发行了925款理财产品,较5月增加了12款。发行款数最多的3家银行分别是中行、交行和民生银行,各发行了110款、103款和100款。另有9家银行发行了74款理财产品。

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受影响

当月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共发行了592款,较5月增加79款,为2010年以来的最高值;保证收益型产品发行了229款,较5月减少24款;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了104款,较5月下降43款。

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款数较5月增加最为明显。投资对象范围相对更为广泛,主要为信贷类、票据资产和债券与货币市场等。信贷类共发行226款,其中信托贷款类129款,5月为105款。监管层对银行信贷规模的严格控制,造成了近期信托贷款类产品的持续增加,各关键期限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当月3个月期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23%,1个月为3.05%;6个月期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45%,产品预期收益率主要是受信托贷款需求上升和未来加息预期这两方面影响而上升。

银监会近日口头通知各地银监局及相关信托公司,暂停一切与银行理财业务对接的银信合作业务。信贷类理财产品作为银信合作的重要方式,面临叫停,必然将对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发行造成一定影响,信贷类产品一向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初,银行转让自身信贷资产被叫停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市场占比就明显降低。但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即各种组合类产品的发行也逐渐增加。

外币发行有所下滑

当月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数为817款,环比增加51款。其中,债券和货币市场类241款,信贷类226款,结构性理财产品99款。

然而,当月外币理财产品发行数却有所下降,较5月减少至108款。其中美元理财产品发行数为50款,环比减少24款。债券和货币市场类41款,结构性产品6款及组合投资类3款。

当月澳元理财产品发行数为25款,从投资领域上看,分为债券和货币市场类19款,信贷类1款,结构性产品5款。当月发行港币理财产品共计15款,其中债券和货币市场类13款,结构性产品1款,组合投资类1款。14款欧元产品中,债券和货币市场类11款,信贷类2款,结构性产品1款。此外,当月英镑产品和加元产品各发行3款和1款,均为债券和货币市场类。

产品发行短期化趋势依旧

当月各期限类型理财产品中,除1个月(含)以下和1年以上期限产品的发行数有所增加外,其余各类均有不同幅度减少。但1个月及其以下期限产品发行数和市场占比上升程度显著,并在其余期限产品数下降的情况下依然拉动总数上升。除开放式产品外,当月发行的理财产品中,期限最短的为2天,最长的达5年。

当月1个月(含)期以下理财产品共发行252款,市场占比环比27.24%。1~3个月(含)期理财产品发行218款,市场占比23.57%。3~6个月(含)期理财产品发行161款,市场占比下降0.78%。6个月~1年(含)期理财产品发行数和市场占比分别减少5款和0.89个百分点。1年期以上产品增加11款,市场占比提升1.14%。开放式产品当月发行数较5月减少9款。当月虽然1~3个月期产品发行下滑,但1个月以下产品发行强劲上涨,使得3个月以下产品占比超5成,仍然显示出理财产品的短期化趋势。

理财市场短期化投资热升温

2010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逐月愈加明显。上半年1个月及其以下期限产品发行数逐月递增,从1月的106款增至6月的252款。

资金流入银行理财市场短期避险

二季度,上证指数下跌幅度超过20%,4月以来股市几乎呈一路下行态势。股市重创导致投资者纷纷逃离,转而将避险资金投入银行理财市场,尤其是流动性较高,风险较低的短期限理财产品受到此类资金的追捧,以达到短期避险目的。

小长假催生假期理财热

清明、五一及端午等国内小长假使得投资者的闲置资金需要稳健的投资渠道,而银行为假期专门发行的3天、5天或7天等超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活期利率,正好满足此类资金的过渡需求。6月适合端午理财的超短期产品共计26款,产品投资期限多为5天或7天,如光大银行的“假日盈”系列、中信银行的“假日赢”、浦发银行的“汇理财稳利系列”等都为此种类型。另一方面,端午期间国内股市休市5天,投资者无法进行股票买卖,超短期理财产品正好提供过渡期。

通胀预期导致升息可能性加大

通胀预期显现,使得市场对加息预期愈发强烈。投资者在强烈加息预期下,更加青睐短期限产品,以规避加息所带给长期限产品的利率风险,从而造成了近段时间短期化投资热。

短期理财产品篇9

《金融理财》认为,对于投资者来说,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会有所提高,或是不错的选择;同时,虽然A股有回调的风险,但受益于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的板块和个股仍然值得关注;另外,货币型基金将是今后和未来一段时间内表现较好的基金,而对于热衷楼市的投资者来说,受多重因素影响,则更当谨慎。

银行理财正当时

“对于个人而言,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理财方式,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也能成为投资机会。”某国有银行理财师表示。

准备金率上调,不仅加大了流动性回收力度,还加剧了加息预期。经济学家预计,从目前情况看,投资者不宜选择投资期限过长,又无法提前赎回的理财产品。无论存款还是理财产品,投资期限尽量选择短期。如资金量较大、短期内又没有明确的投资方向,可存半年左右的定期或购买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减少资金的活期存放利息损失。

考虑到越来越近的加息预期,建行理财顾问表示,建议投资者多考虑3个月期到半年期的短期理财产品,或者再关注一下这类理财产品协议中是否有随利率同步上调的条款。

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是根据发行时的利率水平来预先设计的,如果产品期限内,利率不断上升,该产品的收益可能仍然只能保持加息前的水平。产品期限越长,加息次数越多,购买者的损失就越大。而且,中间提前赎回,会损失不菲的手续费和违约金。若购买的是短期理财产品,投资者就有机会将资金及时转换成加息后收益提高的新理财产品。

同时,由于流动性收紧,债券类产品也将受益于债券市场收益率上升。央行一系列紧缩政策的另一重要后果,就是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回升,这将有利于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分析师石磊表示,对于债市来说,央票收益率上调无疑将带动短期收益率上升,回购利率也将随央行正回购利率的上升而提高。分析师表示,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时点超出市场预期,预计债券市场收益率将呈现普遍上调局面,尤其是中短期利率产品和利率互换产品。

此外,随着紧缩信号越来越强,机构普遍认为贷款规模控制将重现,故此信托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将提高。华夏银行的徐业东表示,准备金率上调后,对于现在已有的一些信托类理财产品,老的产品收益不会影响,因为这些都已经贷款出去了。但是未来,因为市场资金紧张,整体贷款利率会上升。所以,新发的产品,预期收益也会上升。

理财专家表示,存准率上调之后,加息预期日益强烈,而对于银行理财市场,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将直接促进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上涨,如票据利率、债券利率、信贷类、票据资产类等稳健型产品将体现得尤为显著。从历次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对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来看,这些稳健型产品均会呈现出跟随效应。由于许多人民币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都是投资票据、债券等产品,所以这些理财产品的收益接下来也会有所提升。

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虽然银行提高了产品的最高预期收益率,但投资者具体选择产品时应综合考虑产品的风险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由于目前加息预期依然存在,因此理财产品的短期化趋势仍将延续一段时间,但如果投资者有一笔长期闲置资金,则可选择购买期限更长的理财产品。通常而言,其所能获得的到期收益往往高于频繁购买短期理财产品。

股市基金仍有机会

宏观经济整个处于一个回调的过程中,身处宏观经济大的背景下的A股上市公司,它的盈利肯定是和经济增速正相关的,因此企业盈利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调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虽然A股市场有回调的风险,但是仍然有几大板块值得我们关注。我们认为,工程机械、通信设备、商业消费等板块都或将出现不俗的表现。

首先,“十二五”规划元年,中央和地方的新增投资项目和原有工程的延续使机械行业仍具有较高市场需求。尽管经历了货币紧缩,但工程机械行业增速依然很快。另外,今年我国将有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项目,预计投资额在一万亿,对机械设备构成强劲支撑。

再者,通信设备板块成长空间巨大,中小盘股,新股居多,股价相对活跃,成长性好。2011年,通信行业将迎来历史发展性机遇。另外,商业消费稳步增长,多处于成熟阶段,该类个股趋势向好,正在底部缓慢攀升,走势稳健,中长线布局以获取利益最大化为宜。

较之于上市公司,不少基金公司对今年的通胀压力和流动性收紧都有所准备,相应地在产品设计上下功夫。总体来看,他们正在推出更多类型的债券基金品种,以贴近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风险收益需求。

随着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货币市场利率飙升,这给货币基金带来了良好的收益。相关市场人士认为,货币基金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基金产品,通胀、加息等所引起的流动性相对短缺反而可以推高货币基金的收益。在加息预期和货币紧缩的大背景下,货币基金整体还将会有良好的收益表现。

存款准备金率一直上升,银行现在的资金链都处于一种紧平衡的状态,市场一旦出现变动,短期利率变化会非常快。货币基金会利用这样一些机会,及时配置收益率较高的债券,以获得较好的收益。

具体到选择某一只货币基金的时候,基民也需要谨慎,应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结合其自身的特点,选取最适合自己投资风格的基金。

楼市投资须谨慎

尽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并不是针对房地产,但对楼市的影响也会非常明显。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意图旨在收紧银根,减少流动性。它对楼市供需两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打击开发企业,开发企业是最需要大量资金、信贷进行企业运转的,贷款资金减少后将打压旺销下的房地产市场,让楼市尽快恢复正常。另一方面对普通购房者来说,贷款难度也会比以前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从经验来看,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从来都是与利率紧密挂钩的。所以,很多专家认为加息是势在必行。一旦加息,对房地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认为,第一,如果加息,将增加购房成本,压抑部分购房需求,这一点包括了刚性需要的成本增加;第二,对短期炒房直接作用更大,在利率上升的情况下,需求的减少,增加了短期炒家的出货难度,逼迫短期炒家尽快出货;第三,对于长期投资者,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作用都是通过增加购入和持有成本来实现的。

短期理财产品篇10

5月27日,知名话题人物洪晃在其微博上投诉令自己投资大幅缩水的德意志银行,称“德意志银行的私人理财是全世界最坏的服务,我快被他们给理成无产阶级了”,这条微博迅速成为网上热帖,引发网友对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关注,有人调侃道:“能把洪晃理成无产阶级的银行水平真是不一般。”

有业内人士指出,德意志银行理财产品被诟病实际并非个案,外资银行目前在中国发行的理财产品普遍存在门槛高、产品风险偏高、不够本土化等问题。如众多中资银行力推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外资行就鲜有涉足,德意志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便没有一款能够“保本”。冲着外资银行“名头”去的高端客户也需多掂量,如此的“心跳游戏”是否能承受得起。

理财产品乱象生

然而对于国内现在的“保本”型理财,也是有诸多问题。记者的一位朋友李先生,三年前在某银行买了一款三年期理财产品,这款产品的收益起计日为2008年1月11日,到期日为2011年1月10日,购入门槛为20万元,主要投资于股票、基金和债券。

“当初产品宣传单上说,预计年收益率最高可达到15%,是同期存款收益率的4.5倍。当时我买了30万元。”李先生说,今年1月,他接到了银行的短信,告诉他理财产品到期并入卡。查询到账金额后,李先生傻眼了。“7000多元收益,只比存活期好了一点。”李先生很不乐意,“即便是存银行,按照加息前三年期存款利率来算,三年累计下来也有3万多元利息。”

记者也以要购买理财产品为由,向多名理财产品销售人员咨询,对方的回答普遍就是宣传材料上的“最高收益率”,而对于这款产品是否一定能达到这个收益,甚至会不会亏损,则都只字不提。

记者又走访了北京市的一些银行网点了解到,大多数银行目前都在代销或与券商联合发行集合理财产品。中信银行的理财师吴强告诉记者,由于券商集合理财机构操盘、专家操盘的特点,收益情况往往好于散户自己操作股票,销售情况很好。一些市民甚至认为,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一定是包赚不赔的,对集合理财产品宣传的投资理念、分红收益等深信不疑。

然而平安证券的一则《公告》或许能让人们对集合理财产品多一些理性认识。“年年红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已于今年3月7日到期终止。 “年年红”其实“年年亏”,自成立那天起,其业绩就一直处在亏损状态,且在此后的三年内从未超过1元,最终以0.6037元的净值惨淡清盘,投资者亏损39.63%。当年发行时,平安证券在《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说明书》中对于“目标”和“投资理念”的美好描述,都在三年后化作了泡影。

“负利率”引爆理财产品

今年以来CPI已经进入“5”时代,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三年期存款利率为4.75%,明显低于CPI增速。

“三年期的定存利息都跑不赢CPI,钱存在银行里就是在慢慢地贬值。不过现在股市又不好,入市的风险也很大,基金也是跟着股票走,钱到底应该放在哪里?”市民陈女士抱怨道。目前只有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相对稳定,虽然不是太高,不过风险较小。

“负利率”再加上投资市场的不利,为银行理财市场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各家银行也看准了时机,发行了大量理财产品。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呈爆发式增长态势。社科院金融所金融产品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达到5429款,同比增加3061款,增幅达到129%。

“就像2007年大家都疯抢基金,现在理财产品经常是一抢而空,提前预订都不一定买到。”吴强告诉记者。存款利率赶不上CPI,越来越多的市民将目光投向花样繁多的银行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一般都有预期收益率,但它往往是可能实现的最高收益率,事实上,预期收益“看上去很美”,却未必能够实现。

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数据,境内发行并在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20日这一统计期内到期的9228款个人银行理财产品中,零负收益产品共计32款。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些零负收益产品主要成立时间集中在2007年四季度至2008年上半年,各国股市在冲击历史高点后单边大幅下跌,导致产品的市场风险增大;在产品设计上,绝大部分不可提前赎回,流动性相对较差;投研团队策略失误,导致产品出现零收益、负收益。

而今年5月中旬到期的245款银行理财产品中,有188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其中有一款没有实现预期收益率,业内人士介绍,那些还未公布收益情况的产品,很有可能也是差强人意。

短期产品成主流

针对这些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理财师吴强告诉记者:“与中长期理财产品收益的不确定相比,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可能更为保险。”

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在刚过去的端午假期中,各大银行不失时机地推出一些假日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在5月23日至5月29日这一周中,共发行半年以下的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300款以上,环比增长近1.5倍,占总产品的90%,是近期以来理财产品发行最多的一周。其中一个月以内理财产品发行量将近150款,周环比暴增1.5倍,占比40%左右。“银行这也是为了应景,假期期间,短期理财产品比较好卖,所以这类产品占据了银行的主流。”建设银行理财师李丹霞说。

从近两个月的销售情况看,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也是人民币理财产品销售的主角。在各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占比均在60%以上,最高占比可达90%以上。购买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客户以中高端客户为主,年龄层次为中青年。这部分客户对于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认知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高。交通银行理财师李吉表示,“目前市场上1~3个月的产品占据了绝对的主流,而且大多是固定收益类品种,相对而言,这类期限的理财产品流动性好,而且收益稳定、风险小,所以特别受投资者欢迎。”

投资者入市须谨慎

虽然市场前景看好,但专家建议,在投资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时,投资者仍需谨慎。

要警惕收益率“虚高”现象。不少理财产品所标榜的收益率都是预期最高收益率,非保本浮动收益的情况下,这个数字并不代表到期收益。因此要特别注意“最高”、“预期”及“年化收益率”几个重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