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手术十篇

时间:2023-03-26 21:17:13

减重手术

减重手术篇1

糖尿病通常与肥胖并存。中国成人中患糖尿病的人群比例为11.6%,约为1.139亿人;而胖子中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占41.5%,高达4025万人。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

据中国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发现,目前中国超重人口已达3亿,肥胖症患者高达5千万。肥胖已经被认定是疾病,并容易导致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脂代谢紊乱、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病症。

减重手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目前在欧美是非常普遍的减重治疗手段。据1998年的统计数据,全球已经超过4万例肥胖症患者实施了减重手术,2009年一年之内,美国接受减重手术的肥胖症患者达到22万例。去年减重手术之所以重新被广泛关注,缘于新的研究成果显示这种成熟的治疗减重的方式有了新用途。美国克里夫兰诊所的医学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减重手术不仅可以有效减肥,而且可以控制并根治2型糖尿病。这个研究成果最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并被全球医学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克里夫兰诊所评选为2013年十大创新手术的榜首。

但减重手术对中国人来说确实比较陌生,更多在被误认为是女性保持体形的“吸脂整形手术”。作为一种新的医疗选择,我们国家开展减重手术比较晚,我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减重手术,通过手术改善肥胖症患者的全身症状,减重手术不仅可以使肥胖症患者获得显著持久的体重下降,而且能够改善并解决许多并发疾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通过减重手术可以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这是减重手术发展的新趋势吗?

我认为手术治疗糖尿病是一个“美丽的意外”。减重手术最早应用于肥胖症的治疗,美国医生Pories经过14年的临床随访意外地发现,这种手术可有效降低血糖,并且这种方法优于药物降糖效果,部分患者在术后不必注射胰岛素,更不必服用多种药物,即可解决血糖问题。之后,医学界开始将胃旁路手术应用于治疗糖尿病。这种手术通过改变食物的流向,影响患者的内分泌机制,最终达到治疗2型糖尿病的目的,而且高血压、肥胖症、血脂紊乱等糖尿病并发症均有明显改善。2011年3月,世界糖尿病联盟已正式发表声明,承认手术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目前也正式将手术治疗糖尿病写入《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减重对糖尿病治疗的治疗效果怎么样?会反复吗?

对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是胃旁路术,治疗效果非常好,手术复发可能性极低。

2004年美国医学杂志曾对13年来欧美136个研究中心的22094例糖尿病患者的跟踪调查做过统计,76.8%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通过胃旁路手术完全缓解,86%的患者长期得到显著改善。近几年个别中心报道有2型糖尿病患者手术后的缓解率可达到90%以上。手术不仅可以治疗肥胖症,还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生的风险,2007年世界最具权威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杂志》报道,减重手术后15年内,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降低了78%;对于基线时空腹血糖受损的肥胖患者来说,减肥手术的作用更加显著,可使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87%。

减重手术目前都有哪些新技术?

目前世界医学界普遍使用的手术减重的方法主要有3种:第一种就是胃旁路术,原理是改变肠道结构,关闭大部分胃功能,减少胃的空间和小肠的长度;第二种叫作袖状胃切除术,通过减少胃容量,降低刺激产生饥饿感的荷尔蒙分泌;第三种是胃束带术,通过胃束带减小胃容量,可以控制食量。具体施行哪种手术,需要和医生详细沟通后决定。

目前这种手术是治疗肥胖症和糖尿病的主要方式吗?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有500多例肥胖症患者实施了减重手术,2013年也仅有近3000多例。这是与我们这个糖尿病大国的国情极不匹配的。在美国,近几年每年实施糖尿病与减重手术的患者大约平均在17~ 18万例。目前实施该手术的单纯肥胖患者主要是中青年人群和高知人群,他们对生活品质要求比较高,也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由于大家对这种手术不了解,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年尝试多种的药物治疗方法之后,仍未获得满意疗效,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之后才到减重外科门诊,导致相当一部分患者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机会,这是非常遗憾的。

哪些人适合通过手术的方式减重与治疗糖尿病?哪些人不适合?

要告诉大家,减重手术是使肥胖症患者得到美丽和健康的有效手段,但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减肥。对于实施这种手术的人,一定要进行严格的筛查,这个指标是量化的,即肥胖症患者是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且体重指数(BMI)>27.5千克/平方米,年龄在16岁~65岁之间,病程不超15年,满足这些条件才可以考虑进行减重手术。体重指数(BMI)>32.5千克/平方米糖尿病患者首选手术治疗,而体重指数(BMI)>35千克/平方米肥胖患者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均应该积极进行手术治疗。非肥胖症人群的简单瘦身并不需要手术,应该注意改变生活方式,少吃,多运动,有氧运动被公认为是最好的健康减肥的方法。

减重手术篇2

手术为什么能治疗糖尿病?疗效如何?是不是所有糖尿病病人都可以去做手术呢?一起来听听专家的说法。

专家简介

张 频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微创外科学科负责人、主任医师、教授,开展肝、胆、脾、胃肠、疝、甲状腺、甲状旁腺等器官疾病的微创治疗,擅长肥胖症及糖尿病的代谢性手术治疗。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大众医学:提到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大家比较熟悉还是降糖药、胰岛素等,手术为什么能治疗糖尿病呢?

张频:治疗糖尿病的代谢手术源于减重手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医生意外发现,接受减重手术的肥胖病人,不仅体重减轻了,血糖、血压和血脂也大大降低。由于减重手术能给2型糖尿病病人带来诸多益处,故减重手术被更名为减重代谢手术。2013年底,美国克利夫兰医疗中心公布了2013年十大医疗创新,减重代谢手术治疗糖尿病位列榜首。我国的肥胖和糖尿病外科治疗始于2000年。2012年,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成立,为开展手术的医院及医生提供规范化培训,并开展大量的病人教育工作。2014年,《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正式,确立了手术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地位。近年来,众多糖尿病病人通过减重代谢手术使病情得到治愈或改善,超过80%的糖尿病病人在接受减重手术以后,血糖完全恢复正常,摆脱了降糖药,充分证明了减重代谢手术的有效性。

大众医学:所有糖尿病病人都可以通过手术治愈吗?

张频:并非所有糖尿病病人都适合手术治疗,1型糖尿病病人,体型偏瘦、病程超过15年、年龄超过65岁、胰岛功能明显减退(C肽低于正常值下限的1/2)的2型糖尿病病人,均不适合手术治疗。除上述情况外,BMI>32.5千克/平方米(中重度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人,首选手术治疗;BMI>27.5千克/平方米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病人,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大众医学:肥胖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张频:目前,临床上一般以体质指数(BMI)作为肥胖的评估指标。BMI=体重(千克)/身高的平方(平方米)。BMI介于18.5~23千克/平方米,为正常;BMI>25千克/平方米,为超重;BMI>27.5千克/平方米,为肥胖;BMI>30千克/平方米为,中度肥胖;BMI>35千克/平方米,为重度肥胖。需要提醒的是,“肚子大、腿细”的人,即使BMI在正常范围内,如果男性腰围> 90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 也可诊断为肥胖。

大众医学:减重代谢手术主要有哪几种术式,分别适合哪些病人?

张频:目前,被普遍认可的减重代谢手术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袖状胃切除术,简单地说,就是“把胃变小”,通过切除一部分胃,缩小胃的容积,保留胃大弯侧100毫升的容量,通过控制食物摄入、调节瘦素分泌、降低进食欲望,最终降低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恢复正常。这种手术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术后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比例较低。另一种是胃旁路手术,就是在把胃“变小”的同时,减少“吸收”。胃旁路手术需要“改造”胃肠道的结构,但不切除任何组织。大多数学者认为,胃旁路手术治疗糖尿病的机制在于控制食物摄入的同时,减少小肠的吸收,促进大量肠道激素的分泌,同时刺激胰岛细胞分泌和再生,对于2型糖尿病的疗效更好(超过80%的病人在术后可以摆脱降糖药),减重效果也更显著(病人术后平均可减去80%的多余体重)。

大众医学:手术安全性有保障吗?

张频:减重代谢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切口仅5~10毫米,病人术后恢复快,3~5天即可出院,手术并发症以及意外情况的发生率很低。仅2014年,全球已开展了几十万例减重代谢手术。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开展了几千例减重代谢手术,帮助众多肥胖及肥胖型2型糖尿病病人摆脱了疾病之苦。

大众医学:手术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如何?

张频:我们自2008年起致力于研究代谢手术,并于2011年建立起一支以微创外科和内分泌代谢科为主的内外科联合团队,协同麻醉科、临床营养科、骨质疏松科、重症医学科、耳鼻咽喉科等科室,开展微创手术治疗肥胖及代谢病,为肥胖症、糖尿病患者及相关代谢性疾病患者建立了多学科综合治疗平台。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完成了300余例减重代谢手术,术后3年病人的随访资料显示,所有病人的病情均有显著改善,70%的糖尿病病人可在术后1~3个月内停药,血糖降至正常范围并保持长期稳定。

一次“重生”手术,一世“闺蜜”情谊

看到这张粉嫩的“闺蜜照”,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好赞!六个好姐妹,都是大美女!”

如果我告诉你,她们其实是病友,因为同在一个名叫“重生”的微信群里而相识,因为有着相似的经历而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闺蜜,更因为一次减重手术而获得了“重生”。而在手术之前,她们每个人的体重都在85千克以上,有几个姐妹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生活得痛苦而艰辛……看到这些,你会不会觉得不可思议,很想知道她们的故事?近日,本刊记者见到了这种照片中的4个“姐妹”,听她们把自己的“重生”故事娓娓道来。

严姐,47岁,术后1年零4个月,术前体重230斤(115千克)

严姐是六姐妹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快人快语:“我从小就胖,生完孩子以后更胖,所有的减肥方法我的试过,结果却是越减越肥!我最胖的时候,体重超过230斤(115千克)。因为胖,我一年四季都出汗,走一点路就气喘吁吁,四十岁出头就患上了高血压,每天都要吃降压药。我父亲、叔叔都有糖尿病,我很担心自己再这么胖下去,迟早会得糖尿病。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到第六人民医院微创外科张频主任写的有关手术减肥和治疗糖尿病的文章,顿时觉得看到了希望。第二天,我就去了第六人民医院,遇到了小韩医生。韩医生在了解了我的情况以后,说我已经属于重度肥胖,还有高血压,适合做减重手术。在与家人商量之后,我决定做手术!入院以后,医生为我做了全面的检查,也向我和我的家人详细交代了手术过程、风险和注意事项。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很成功。目前,我已经减掉了35千克体重,走路轻盈了许多,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完全不同了。最重要的是,我的血压也不高了,手术以后就再也没有吃过降压药。”

王姐,38岁,术后1年半,术前体重210斤(105千克)

“我从小就胖,和严姐一样,凡是大家能想到的减肥方法,抽脂、吃减肥药、吃中药、打针灸、做按摩、吃减肥餐,等等,我都尝试过,但从来都没有成功过。因为胖,我的膝关节、踝关节早早地出了问题,稍稍走一段路,就觉得关节痛。而关节一痛,我就更不想动;不动就更胖,恶性循环。更让我担心的是,我父母都胖,母亲还有糖尿病,我很怕自己将来也会得糖尿病。我之所以会和第六人民医院“结缘”,是因为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到第六人民医院举办糖尿病手术治疗的义诊,便和母亲一起去参加。与医生交流以后,我觉得这个手术简直就是为我定制的,我一定要做!说实话,我母亲当时是反对的,她觉得手术毕竟有创伤、有风险的,我虽然胖,但还没有到要通过开刀去治疗的地步。但是我的意志很坚决,因为对我而言,肥胖带给我的痛苦,远比手术创伤大得多。不久以后,我就住进了第六人民医院。现在的我,和手术前完全判若两人,体重减轻了75斤(37.5千克),商场里的漂亮衣服我都能穿;以前脸上一直发痘痘,现在完全没有了;体重减下来了,以前的种种困扰都消除了,我的人生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最重要的是,‘糖尿病’这个‘定时炸弹’被拆除了。”曾是六姐妹中“第二胖”的王姐带着感动、感激的心情讲述了她的故事。

黄妹,37岁,术后两年,术前有糖尿病,术后血糖恢复正常

“我也是从小就胖,最胖的时候体重高达180斤(90千克)。”六姐妹中年龄最小的黄姑娘说:“我做手术倒不是为了减肥,而是为了治疗糖尿病。两年前,我才刚过35岁,因感觉不舒服去医院就诊,没想到被查出患有糖尿病伴酮症!从那一天起,我的生活全变了:住院、检查、打胰岛素、吃药、监测血糖……为了控制血糖,我每天都处在饥饿状态;我要调好手机闹钟,提醒我吃药、打胰岛素。因为打胰岛素,我的两侧大腿都是乌青,非常痛苦。在内分泌科治疗了大半年后,虽然我的血糖控制得还可以,但因为胰岛素的关系,我又胖了十几斤。于是,内分泌科医生建议我去看看减重门诊。说实话,我以前只听说过手术可以减肥,却不知道手术还能治疗糖尿病。为此,我特意上网查询了相关资料,在对这个手术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之后,我才去了减重门诊。在与医生交流后,我在十分钟内就决定要做这个手术。现在,两年多过去了,我的血糖一直都在正常范围,再也不需要吃降糖药、打胰岛素了。”

减重手术篇3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

重症颅脑损伤是在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下头部出现的颅脑损伤,为一种严重的外伤,具有发病急,致残率高的特点,预后效果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为研究有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方法,本次研究中,对比分析采用常规减压手术以及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样分析我院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3例中性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划分为两组,甲组33例,乙组30例。甲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为21~63岁,平均(42±1.1)岁;乙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22~68岁,平均(45±1.2)岁。患者伤后入院时间为0.4~5h,分析致伤原因:打击伤14例,坠落伤20例,交通伤17例,其他伤1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P>0.05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用于分析处理。

1.2方法 63例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甲组采用常规减压手术治疗,做出一个额颞马蹄形切口,去骨瓣10cm×10cm,骨窗底部高于耳廓上方。乙组采用标准大骨瓣,或根据患者具体损伤情况进行改良,去骨瓣12cm×15cm,减压骨窗前界至额前,下界平颧弓,后至乳突前方,咬除蝶骨嵴深部,并将蝶骨平台显露出,并尽量将颞底部的去骨范围适当来扩大,剪开硬脑膜到中颅窝底,硬脑膜呈星型切开,并将额叶前中部、其地面、外侧裂和颞叶底部完全显露,将坏死脑组织以及血肿情况彻底清除,并采用颞肌筋膜对硬膜进行减张修补,若患者为脑压过高或出现脑膨出,可切除颞极额极,并将大骨瓣彻底清除,否则,只需将颞骨部分清除,实施颞肌峡谷窗外减压。两组患者结束手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

1.3救治过程 将患者经绿色通道送入医院抢救或直接接受手术治疗,收治在外科重症监护室,入院到治疗前时间平均小于1.5h,平均住院时间为28d。

1.4评估方法 通过电话随访、上门随访方式,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情况,评价内容为运动、语言、睁眼等,满分为15分,评分越高,则表明神经功能越差。GOS评分1分为死亡;GOS评分为2~3分,为重残;GOS评分为4~5分,为中残[1]。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6.5统计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术后3个月根据GOS评分情况评估患者预后效果,甲组33例患者,死亡14例(42.4%),重残14例(42.4%),中残5例(15.2%),乙组30例患者,死亡8例(26.6%),重残11例(36.7%),中残11例(36.7%),对比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中残率,P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生比较常见,颅脑受损后,会诱发颅内高压发生,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该疾病具有发病急的特点,较难实施成功有效治疗的救治,且因患者多合并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脑肿胀以及脑挫裂伤等并发症,若治疗不及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2]。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如何有效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是当前临床治外科疗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次研究中,对比分析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和常规减压手术治疗,甲组的病死率为42.4%,致残率为15.2%,乙组的病死率为26.6%,致残率为36.7%,乙组病死率以及致残率明显少于甲组,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但应该注意,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因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大,手术时间长,且术中出血量较大,极易诱发多种并发症发生,增加Ⅱ期颅骨修复难度,因此,在具体实施大骨瓣减压时,应明确具体的手术指征。因此在实施手术治疗时,应该掌握具体的手术指征:颅内压有明显性增高难以抑制或存在脑疝征象者;严重广泛脑挫裂伤者;术中无明显的颅内血肿,但可见脑组织有膨出,给予其实施降颅压治疗后无明显改善;术后脑搏动不良,未有效改善颅内压,且表现为颅内压持续上升[4]。而对于小于15岁需要双侧减压,术前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或处于脑疝晚期者,则不适合采用该手术方法。虽然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效果显著,但该手术方法仍不可避免会造成伤残率以及死亡率,表明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需要采用手术方法结合必要的围术期处理,改善患者预后[5]。术后有必要观察患者的身体情况,若存在缺氧,可能会导致脑组织缺氧肿胀症状加剧恶化,增加颅内压,导致脑灌注不足,同时因脑灌注不足、颅内压上升会导致患者出现脑组织缺氧,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低氧血症则会加重患者死亡率。因此术后,若观察患者处于深度昏迷,且短期内未清醒,应尽早切开气管,保证呼吸道功能顺畅。术后要注意对患者的血糖、电解质以及肝肾功能变化情况进行监查,保证水电解质的平衡,采取措施防止患者出现泌尿系统、肺部感染以及消化到出血等情况,注意维持患者身体所需的营养,给予患者早期必要的康复理疗以及高压氧治疗,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6]。

综上所述,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致残率。但同时应该注意做好术后预后工作,对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相当重要。

参考文献:

[1]时国兵.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代谢能力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3):75-76.

[2]王正锐,李平,高永清.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95例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30):55-56.

[3]姜新建,任祖东,李明.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学,2009,30(6):642-643.

[4]王昊,曹德文.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8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9):114-115.

减重手术篇4

摘 要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正中人字型切口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回顾总结正中人字型切口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65例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及要点。结果:在65例采用正中人字型切口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中,无1例因手术护理配合不到位而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结论: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应急能力,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室护士迅速而准确的术中配合,熟练掌握手术护理配合要点,是手术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 正中人字型切口 重型颅脑损伤 手术护理配合

2011年8月-2013年7月采用正中人字型切口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5例,治疗效果显著,现作如下汇报。

资料与方法

实验收集病例65例,女23例,男42例,年龄5~97岁。受伤原因:车祸伤36例,坠落伤22例,击打伤7例。着力部位:枕部39例,额颞部26例。均急诊入院并紧急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时间2.5~8小时。

手术方法:切口起自双侧颧弓上缘耳屏前0.5~1cm,于耳郭上方走向后上至顶骨正中线,沿正中线向前止于额部发际内,皮肌瓣翻至眉弓。钻孔部位:①额部:距眶上约2cm、矢状窦两侧旁开约3cm处;②双侧额颞角;③顶部:矢状窦两侧旁开约3cm处;④双侧顶结节前1cm处;⑤双侧颞骨鳞部。同时取下双侧骨瓣,保留骨桥,咬除蝶骨嵴,骨窗大小约10cm×12cm。悬吊硬脑膜,勿急于剪开双侧硬膜。病灶侧或脑疝侧先减压,距颅底骨窗约2cm弓形剪开脑膜,待部分血肿及破碎脑组织流出,缓解部分颅压后,再星状剪开双侧硬膜。颅内血肿及挫伤坏死脑组织彻底清除。对侧无血肿或仅有轻度挫伤者,不必敞开硬脑膜,行广泛多点式“T”形切口,行网状切开减压。有少量硬膜下血肿者,经多个“T”形切口冲洗清除血肿。取颞肌筋膜行硬膜减张缝合,缝合切口。

手术护理配合

术前准备:①护士对于急诊手术的患者应该及时并详细的对患者目前的病情、出血位置、实施手术名称及其所需要的等有个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与麻醉师做好沟通联系,做好必要的抢救准备。②器械护士及巡回护士要有合理的明确的分工,器械护士准备手术台上所需的用物,包括开颅器械包、布类包、明胶海绵、手术衣、显影脑棉片、敷料包、颅骨钻、双极电凝镊、一次性头皮夹、骨蜡、止血纱等各种无菌物品,铺置无菌器械台,将所需用物准备至台上;巡回护士准备手术所需的颅骨钻、双极电凝、显微镜、脑科头架、垫、约束带和加压输血输液袋等,根据手术需要将各种仪器摆放在手术间合适的位置,并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备好负压吸引器。

术中配合:⑴巡回护士的配合:①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巡回护士与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共同确认后,立即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协助麻醉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另准备一路液体,连接中心静脉导管。妥善固定尿管及尿袋,将尿袋悬挂在麻醉医生易于观察的位置。②使患者摆好与其所做手术相对应的姿势,并在保证术中无污染的情况下使手术视野暴露最大化,并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并将患者适当的进行固定。③手术医生做手术部位标识的同时,用透明手术薄膜保护患者的双眼,外耳道塞棉球,防止消毒液及血液流入。④与器械护士共同清点器械,并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明确记录台上的缝针、纱布、显影棉片等。⑤连接好高频电刀、双极电凝、一次性负压吸引器、颅骨钻保证性能良好并调整好功率。⑥术中密切配合手术医生及麻醉医生,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手术进展,及时供应台上所需物品,随时调整好灯光,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⑵器械护士的配合:①提前15分钟洗手上台,检查器械用物是否齐全、适用,将器械按手术步骤先后顺序整齐摆放。②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核对器械台上的缝针、纱布、显影棉片及器械,注意器械上的小零件是否完整、有松动应旋紧。③协助消毒铺巾,妥善固定好双极电凝,一次性负压吸引管、高频电刀、颅骨钻等,注意勿打折、扭曲。④根据术中所需及手术医生习惯,提前备好各种规格显影脑棉片,置于盐水碗内备用。⑤术中器械护士配合应积极主动,熟练掌握每一手术步骤,准确无误传递所需器械,及时擦净器械上的血迹,及时用湿纱布清洁双极电凝镊前端的焦痂,确保双极电凝的止血效果。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确保患者所有引流管无任何堵塞,对于有气管切开的患者应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勿人为造成呼吸道的堵塞;检查患者全身皮肤情况,清点患者所带的物品,如CT片,由巡回护士与麻醉医生一起护送患者回ICU病房,并与病房护士做好详细交接。

配合要点

对于巡回护士,在其临床技能以及处事的应变能力和责任心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只有这些方面能力提高,才有可能在较快的时间内配合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达到最满意的效果;对于器械护士,在对手术步骤的掌握、每步可能用到的器械以及器械递送时的熟练程度都有较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护士与大夫之间配合的完美,大大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术中出现意外的概率,进而促使手术顺利完成[1]。

手术台上使用的脑棉片应仔细认真清点,每次应清点2遍。因此种手术方式,切口相对较大且深,最好使用带显影的脑棉片,术中取下的棉片应及时收回整理,术中添加脑棉必须及时清点和记录。修剪棉片时切勿将牵拉棉条的显影线剪掉,以免给清点工作带来困难。

加强皮肤护理:颅脑损伤的手术一般时间长,手术床最好采用透气、吸湿棉布做成的床单铺置,勿使用一次性床单。应注意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避免骨突处及血管、神经受压。

严格无菌操作:因颅脑手术的特殊性,术中需严格无菌操作,器械护士应密切监督台上手术医生的无菌操作;手术时间长,术中备用的器械、纱布、脑棉片等敷料应加盖无菌治疗巾,勿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

时刻确保患者安全并固定于床上: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其大多表现为意识模糊,躁动不安,病情一般较为严重、危急。在患者进入手术室未麻醉前和麻醉恢复清醒期时,巡回护士应在旁看守,并用专用约束带将患者四肢固定于床上。

减重手术篇5

关键词:肥胖症;腹腔镜;胃减容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形式和生活模式的改变,重度肥胖症患者越来越多,而过度肥胖可导致机体出现多种机能障碍。目前控制肥胖的主要方法是减重,腹腔镜胃减容术主要是以减少患者达到饱足感所需进食量来达到减重目的,是治疗病理性肥胖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其手术创伤小、患者痛苦轻、效果显著,容易被患者接受。肥胖人群的围手术期的护理与正常体重患者有所不同,针对其临床特点,在此做以简单论述。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成功开展腹腔镜胃减容术2例,包括胃袖状切除术和胃旁路术,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活动时轻度气促,睡眠时打鼾,注意力无法集中,饥饿感强烈。患者的基本情况(见表1)。

1.2手术基本原理 通过减小胃容量限制食物摄入和减少食物吸收。胃减容手术主要是以减少患者达到饱足感所需进食量来达到减重的目的,近年来多是采用腹腔镜手术,有临床研究显示腹腔镜减肥手术与传统减肥手术相比,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腹部切口的合并症[1]。传统减肥手术有高达30%的患者会产生切口合并症及疝气,而腹腔镜手术则可减少此种情形的发生,并且可以减轻疼痛,加快康复,减少住院天数,美观切口等[1]。

1.3手术适应症 ①病态性肥胖(BMI超过40)或是重度肥胖(BMI超过35)但已合并有肥胖所导致的主要内科疾病;②内科疗法尝试减重失败;③年龄为18~55岁;④无内分泌系统的问题(主要排除甲状腺低下及库欣综合征);⑤无主要精神疾病,无嗜睡或药物滥用;⑥无主要器官功能严重异常,且能接受手术危险性者[1]。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肥胖程度评估 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且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依据WHO的标准,进行分级。

2.1.2完善相关检查 检查患者有无高血压、高血脂,以及有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肥胖病并发症。

2.1.3心理护理 针对肥胖患者,因肥胖带来的普遍具有自卑情绪和交流障碍的情况,术前心理护理必不可少[2]。在护理过程中,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减肥经验,通过不同方式给予心理疏导和安慰。尽量单独与患者沟通,理解关心患者,避免加重患者自卑情绪,同时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增加手术成功率。

2.1.4饮食及术前准备术前1d进行流质饮食,术前12h禁食,8h禁饮。术日晨,应当遵医嘱留置胃管、尿管,以防止麻醉及手术过程中呕吐、误吸,便于术中操作,减少手术时腹腔污染。

2.2术后护理

2.2.1病情观察 按照全麻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给予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定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直至血压平稳。病情平稳后可延长测量时间,并给予低半坐卧位,以保持腹肌松弛,减轻腹部伤口张力,减轻疼痛,也有利于呼吸、循环,以及腹腔引流。同时观察神志、体温、尿量、伤口及引流液的情况。

2.2.2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常留置胃管、尿管、腹腔引流管等。应注意:①妥善固定各引流管,并准确标记,记录更换引流袋时间;②保持引流管通畅在位,避免打折、扭曲、受压;若堵塞,应在医师的指导下用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管;③观察并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胃管应遵医嘱接负压引流装置,减轻胃肠道的张力,促进胃部伤口愈合。但负压不可过大,以免损伤胃黏膜。若胃管引出较多鲜血,应及时通知医师并积极配合处理;术后2~3d,胃肠减压量减少,肠蠕动恢复,排气后,可遵医嘱拔出胃管。

2.2.3气道管理 肥胖患者气道条件较差,通气受限,加之术中气管插管,患者术后较易发生气道炎症或肺部感染。因此,气道湿化非常重要。术后遵医嘱定时给予氧气雾化,有助于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麻醉完全清醒后,适当给予低半坐卧位,术后第1d给予半卧位,预防肺部感染。

2.2.4饮食 术后2~3d,拔除胃管后当日可饮少量水或米汤;如无特殊不适,第2~3d可进食流质饮食,少量多餐,100~150ml/次;进食后无不适可在第4d进食半流质饮食。食物以温、软、易于消化、清淡为主。少量多餐,逐渐减少进餐次数并增加进餐量,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3]。

2.2.5活动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术后第1d坐起轻微活动,第2d,护士可协助患者进行床边活动。术后第3d,依据病情情况,可适当下床活动,但应当妥善固定各引流管,防止脱出或逆流。早期活动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促进肠蠕动,预防肠粘连。

2.3健康教育 为了使本手术达到很好的效果,应该为患者做好健康教育。首先结合此类减重手术的长期性f的特点,帮助患者树立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改变其不良嗜好,制定合理的减肥计划。解除患者仅依赖手术减肥的误区,加强手术与饮食、锻炼相结合减肥的观点。适当进行锻炼,并嘱咐患者禁忌高强度的活动锻炼,以免加重心肺负担,或者造成关节及肌肉的损伤。鼓励患者多与他人沟通,融入社会环境,提高自信心,达到一种长期减重的效果。

3 体会

病态性肥胖患者大都经过多种途径减肥,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肥胖也是基于尝试的态度,因此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应尽量给予患者鼓励,避免使用让患者感到自卑的语言,保护患者的隐私,不与无关人员谈论患者的状况。护士应当避开肥胖这一话题,耐心与患者沟通,讲解如何准备手术。同时可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鼓励患者,树立减肥成功的信心。手术治疗出院后,应当加向患者强健康宣教,避免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威杰. 腹腔镜胃减容手术[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6,11(2):164-167.

减重手术篇6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植骨融合内固定

[关键词]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植骨融合内固定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是指腰椎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退行性变,导致骨性或纤维结构形态和容积异常,单一平面或多平面的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狭窄,引起神经根、马尾及血管受压出现的临床症状。腰椎管狭窄是脊柱退行性疾病,往往伴有退行性腰椎不稳和腰椎侧弯。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发病率明显增多。为提高手术疗效, 现就DLSS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以及融合内固定等方面进行综述。

1 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DLSS是一种慢性疾病,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以自行中止发展或得到改善。因此,发病后应先行保守治疗。如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加剧,出现以下症状、体征时,才考虑手术治疗。(1)自觉症状明显且持续性加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2)明显的神经根痛和明确的神经功能损害,尤其是严重的马尾神经损害;(3)进行性加重的腰椎滑脱、侧凸伴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即使出现上述症状,亦有保守治疗好转的报道。Johnsson等[1]对63例有手术指征并建议手术治疗的患者分成3组进行对比研究,19例中等狭窄患者因各种原因未行手术;44例行手术治疗,其中中等狭窄30例、重度狭窄14例。随访3年进行临床检查评价,结果为:保守治疗组加重 1%、无变化37%、改善58%;中等狭窄手术组加重0%、无变化36%、改善 63%;重度狭窄手术组加重 1%、无变化29%、改善64%。保守组平均随访3年,手术组平均随访4年,认为各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DLSS手术治疗远期疗效有不同程度下降[23],严重者需再次手术治疗。一项9664例10年再手术率的调查显示,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后1、2、5、10年的再手术率分别是2%、5%、8%和11%[4]。目前认为进行性神经损伤及马尾损伤综合征为绝对手术适应证。

2 手术方法

DLSS手术的目的是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非治愈。通过手术的方法去除神经根和(或)马尾神经的压迫以达到缓解症状,椎管减压是有效的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可同时行减压融合或减压融合内固定。腰椎管减压术式文献报道很多,基本上分为广泛椎板切除和有限减压两类。

2.1 广泛椎板切除减压直到近期为止,全椎板切除还是标准的减压术。主要适用于:(1)多种原因造成单一平面的严重椎管狭窄,硬膜囊需要足够的减压;(2)多节段的、多平面的严重椎管狭窄;(3)狭窄节段腰椎不稳,需要行植骨融合内固定。然而,全椎板切除破坏了腰椎后部结构,影响了脊柱的稳定性,瘢痕挛缩可引起狭窄,出现临床症状,远期疗效常下降,且有腰椎不稳等并发症[5]。于是,越来越多的医师倾向于用有限减压的方法进行治疗。

2.2 有限减压近年来强调针对不同的病因采用有限手术,不主张单一全椎板、大范围减压的手术治疗。主张以较小的手术创伤,达到彻底减压,并能维持腰椎稳定,保留小关节的扩大椎管减压术。有限减压可以对单一平面或单一神经根进行减压,保留较多后部骨及韧带结构,较多地保留了脊柱后部的骨韧带结构。从理论上讲,该术式可减少发生术后脊柱不稳定。已有报道其中、远期疗效优于全椎板减压[23]。对单侧症状患者,可以行单侧减压,双侧症状者在双侧减压同时可以行神经根管减压,目前主要术式有单侧或双侧椎板间开窗、半椎板切除、开窗潜行减压、桥式开窗减压等多种形式[23,6]。以上术式虽然保留了脊柱后部结构,减小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但有减压不彻底的顾虑。因此,许多学者设计了各种椎管成型术,既保留了脊柱后部结构,维护了脊柱稳定,又可以进行彻底减压。Yucesoy 等[7] 应用翻转椎板成型术治疗DLSS,临床疗效满意,并经尸体测量证实可明显增加椎管的截面积和椎管的矢状径。Adachi等[8]用椎板切除回植成型椎管扩大术治疗DLSS,临床效果满意。郭立新等[3]对48 例单纯性DLSS患者分组进行椎板切除术、椎板开窗术和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术后进行Oswestry 疗效评分和影像学观察。术后1 年疗效优良率各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4 年疗效优良率椎板切除组为74.3%,椎板开窗组为78.2%,椎管成形组为80.4%。术后4 年椎板切除组疗效下降显著,椎板开窗组和椎管成形组疗效下降不明显。术后4年X线检查显示有5 名患者腰椎不稳定或退行性滑脱,其中椎板切除组3 例、椎板开窗组和椎管成形组各1 例。认为术后中期评估椎管成形术和椎板开窗术优于椎板切除术,后者腰椎不稳定和交界处再狭窄发生率较高。随着数字透视、影像导航、高分辨率内镜和医用激光等现代技术的出现,脊柱微创手术得到很大发展。经椎体后外侧的安全三角区,通过内镜可以切除纤维环和骨赘,切除中央型和脱出的髓核,对神经孔减压。后路椎间盘镜技术在被用于椎管减压的同时,不仅可以进行小关节切除和神经根管切开,显露椎弓根间隙,进行椎间植骨融合,还可以进行椎弓根内固定。显微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手术治疗,已有多家报道[910],孙炳卫等[11]比较脊柱后路显微内镜手术(microendoscopy discectomy,MED)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DLSS的疗效,认为两组疗效相近,但MED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短期疗效较好,而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3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20世纪70年代椎管减压的方法是常规全椎板切除,有研究提示,减压后同时行植骨融合术有更好的疗效,80年代开始同时行后外侧植骨融合。植骨是纠正原有腰椎不稳和减压后可能出现不稳的重要措施,尤其对广泛的减压术后,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12]。融合的具体指征主要有:(1)全椎板切除后,同时伴有50%以上的小关节突切除者;(2)双侧50%以上关节突切除或单侧全关节突切除;(3)术前行腰椎过伸、过屈位摄片提示有腰椎不稳者(椎体平移超过4mm,成角大于10°);(4)相同节段再次手术者;(5)严重的下腰痛。融合的方法可采用后外侧原位融合、后路或前路的椎体间用或不用Cage的融合以及360°的环形融合等。DLSS 常合并有腰椎退变性滑脱,多数学者认为若无不稳定征象,可行单纯减压治疗;若存在不稳定则需在减压同时予融合和(或)辅以内固定。内固定的目的:(1)重建腰椎稳定,以利植骨融合,减少假关节形成;(2)纠正腰椎畸形,恢复正常的椎体序列,使腰椎生物力学和生理功能正常化;(3)保护神经组织;(4)缩短术后康复时间,以利术后腰背肌功能锻炼。椎弓根螺钉的出现,克服了以前内固定手术的很多缺点,开创了腰椎内固定的新纪元。然而,内固定使手术复杂化,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增加;内固定的应力遮挡作用,会导致骨质疏松和相邻椎间盘的加速退化[13]。许多学者建议术前有脊柱不稳或术中脊柱结构破坏较大、术后可能有医源性不稳者,可行短节段内固定。Hansraj等[1415]将腰椎管狭窄症分为典型腰椎管狭窄症和复杂腰椎管狭窄症,前者因腰椎稳定性较好而不需要采用内固定和植骨融合,后者因存在放射学不稳定因素或既往手术史,减压后势必加重腰椎不稳,故需采用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来稳定腰椎。Matsudairal等[16]在椎管减压腰椎管成型术与减压内固定术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术后随访2年,认为两者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郭立新等[17]对43例复杂性腰椎管狭窄患者分2组进行对照研究,一组行椎板切除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另一组行椎板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进行Oswestry 疗效评分和影像学观察。术后1 年疗效优良率外侧植骨融合组为81.0%,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为81.8%,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术后4 年疗效优良率外侧植骨融合组为72.2%,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为78.9%。认为术后中期评估外侧植骨融合组疗效下降,其腰椎不稳和腰椎管再狭窄发生率较高。

4 结 语

DLSS临床常见,多见于中老年人,多数可经保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 但DLSS病情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决定外科手术治疗后要正确处理好减压与稳定的关系,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特征综合考虑选择手术减压的范围和植骨融合和(或) 内固定,只有慎重选择方可提高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改善中老年DLS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Johnsson K E, Uden A, Rosen I. The effect of decompression on the natural course of spinal stenosis. A comparison of surgically treated and untreated patients[J]. Spine,1991,16 (6): 615619.

[2]彭庄,李增春,尹峰,等.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选择[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10):663665

[3]郭立新,黄迅悟,马远征,等。单纯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法比较[J]. 中国骨伤,2002,15(8):459461.

[4]Jansson A K,Nemeth G,Granath F,et al. Spinal stenosis reoperation rate in Sweden is 11% at 10 years?a national analysis of 9664 operations[J].Eur Spine J,2005,14(1):659663.

[5]俞伟,费骏,严建武,等.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17(4):293294.

[6]Kalbarczyk A, Lukes A, Seiler R W. Surgical treatment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in the elderly[J]. Acta Neurochir,1998,140: 637641.

[7]Yucesoy K, Crawford N R. Increase in spinal canal area after inverse laminoplasty: an anatomical study[J]. Spine, 2000, 25: 27712776.

[8]Adachi K, Futami T, Ebihara A, et al.Spinal canal enlargement procedure by restorative lamin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canal stenosis[J].Spine,2003,3: 471478.

[9]王宸,吴小涛,卜星平,等.后路椎间盘镜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3:288289.

[10]蔡福金,刘富华,刘晓晖,等. 显微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J].中国骨伤,2004, 17(7):405407.

[11]孙炳卫,贾堂宏,刘淑恒,等. 显微内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5(5):384385.

[12]贾连顺,扬立利.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现代外科学概念[J].中华骨科杂志,2002,2(8):509512.

[13]Thomsen K,Christensen F B,Eiskjaer S P,et al. 1997 Volvo Award winner in clinical studies:the effect of pedicle screw instrumention on functional outcome and fusion rates in posterolateral lumbar spinal fusion: a prospective,randomized clinical study[J]. Spine,1997,22:28132822.

[14]Hansraj K K,Cammisa F P Jr,O′Leary P F,et al.Decompressive surgery for typical lumber spinal stenosis[J].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1,(348):1017.

[15]Hansraj K K, Leary P f, Cammisa F P Jr,et al.Decompression,fusion,and nstrumentation surgery for complex lumber spinal stenosis[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1,(384):1825.

减重手术篇7

糖尿病新疗法,催生“多学科协作”

过去,人们主要通过节食、运动、药物等方法来减轻体重。对于单纯的轻度肥胖或者仅是体脂略高的人群来说,这些方法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对于中重度肥胖或合并糖尿病等并发性疾病的肥胖人群而言,这些方法往往收效甚微。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外科手术对胃肠道的结构进行一定“改造”,使患者摄食减少并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功能改变,以达到减轻体重目的的“减重手术”出现了,经实践证明具有较显著的减重效果,成为了中重度肥胖或病理性肥胖患者比较理想的减重方法。后来,有学者发现,许多合并2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在接受减重手术后,不仅体重明显下降,而且糖尿病也得到了明显缓解。基于减重手术在治疗肥胖和缓解糖尿病症状的良好效果,在最新的糖尿病治疗指南中,已将“减重手术”更名为“代谢手术”,同时也奠定了代谢手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

多科“联手”:有效治疗肥胖和糖尿病

减重手术篇8

【关键词】腹腔镜; 肥胖症;胃减容术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80-01

病态肥胖是指成人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00磅以上,以可影响人的寿命。对抗肥胖种类繁多,有节食减肥、部分胃切除、微袋胃短路手术(micropouch gastric bypass,mgb)等多种方式及手术方式。尤其在发达国家,肥胖已非常普遍,由于饮食结构及习惯影响,肥胖患者想依靠传统的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减肥药物的方法来长期控制体重已经是不可能了。病态肥胖的治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实施胃减容术。我院普外科在2010-08~2011-08对于16例肥胖病人进行腹腔镜胃减容术,术后减肥效果良好。该术式充分体现了腹腔镜微创技术的优势。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有16例,男性患者6人,女性患者10人,患者年龄在20~45岁,平均年龄为35岁,患者均超过理想体重100磅~120磅,全组患者术前均检查血、尿常规、腹部X线片及腹部彩超检查。选择手术时机均为住院第3~4日行胃减容术。

1.2 手术方式 全麻气管插管麻醉成功后,用碘伏行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巾,取仰卧位,在脐窝内下缘作一个长10mm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用气腹针穿刺进腹,成功后向腹腔内注入二氧化碳气体(由低流量高流量),压力从5mmHg到12mmHg,通过4~5个腹壁切孔送入腹腔镜及其相关腹腔镜器械;通过腹腔镜游离贲门下胃小弯及胃底部;在贲门下6~7cm近胃的小弯处,以21mm管状吻合器进行胃前后壁开窗;由开窗处沿胃小弯侧向贲门左侧游离上段的胃小弯;在胃开窗处用补片形成胃小囊出口处束带;操作区域放置腹腔引流管后手术完毕。探查见无血液及异常渗出液体后停气腹,将二氧化碳气放出,拔出腹腔镜及各种器械,缝合各创口并用无菌敷料粘贴,术毕。

2 结果

本组全部病人手术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在80~120min之间,平均手术时间为90min,患者住院时间在6~10d,平均住院天数在7d。全部病人无术后切口感染及出血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在术后半年内均减轻体重15~20kg,减肥后均无反弹。

3 结论

3.1腹腔镜胃减容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体总结为以下四方面:第一:由于通过脐部自然孔道行手术,有效减少了腹壁创伤。第二:且尽最大限度的避免术后出现术后并发症,减少了腹壁切口出现感染的机率;手术视野好,同时应用超生刀,可有效降低了胃部及周围脏器损伤发生的几率。第三:该术式最大限度的保持腹膜壁层的完整性,应用超声刀及无创伤缝合线进行操作,可有效的减少组织损伤,以上措施可有效避免术后肠粘连、肠梗阻的出现。第四:平均住院天数缩短:腹腔镜胃减容术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术后8h后病人可离床正常活动,且多数病人术后无明显腹部切口疼痛感,平均住院天数为7d。

3.2实践证明,采用腹腔镜胃减容术的临床疗效更好,优势更突出,且该术式能够充分通过脐部隐蔽孔道进行手术操作,术后体重匀速下降,通过临床进行腹腔镜胃减容术较传统吸脂手术术后肥胖反弹发生率明显降低。充分体现了临床外科微创治疗的先进理念,体现了普外科微创技术的核心理念,取得了明显的减肥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成竹,胡兵.胃减容术治疗肥胖症[J].腹部外科,2006,01:02.

[2]邹大进.实用临床肥胖病学.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9:71.

减重手术篇9

【关键词】标准大骨瓣;常规骨瓣;适应症;并发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08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881-021标准大骨瓣开颅术

1.1手术方法前界为前颅凹底,避开额窦,并留眶上缘1-1.5cm,以方便以后骨窗修补,内侧旁开中线1cm,下界达中颅凹底(减压彻底的关键)颞部开窗,并咬除蝶骨嵴外侧1/4,后界达顶结节或包含顶结节(视术中脑肿胀程度决定)。

1.2理论依据

1.2.1颅脑损伤中以额、颞叶广泛性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脑内血肿表现最为凶险,颅内压可急剧升高,数小时内形成脑疝,预后极差;手术治疗是急救及决定预后的关键手段。

1.2.2大多数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出血来源于脑皮层挫裂伤的静脉和动脉,血肿发生在着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额颞叶底部和极部,传统的额颞、颞顶骨瓣不能充分显露额、颞极底部与大脑皮层静脉汇入静脉窦破裂处,因而难以彻底清除坏死脑组织及止血。

1.2.3标准外伤骨瓣开颅术骨瓣大,手术显露范围广,可以显露额叶、颞叶、顶叶、前、中颅窝,清除95%以上的单侧幕上血肿。

1.2.4去除骨瓣后,脑组织向减压骨窗膨出,代偿了颅腔内容积,充分降低颅内压,解除了脑疝对脑干的压迫,有效保护了脑功能。同时由于大骨瓣减压缓解了颅内高压,局部水肿脑组织有相对多的空间因而不易形成骨缘疝。

1.2.5骨窗下缘低,能够彻底清除前、中颅窝底部病灶,减轻或去除脑干受压情况,对于发生脑疝的患者,可以用脑压板轻轻抬起颞叶,显露小脑幕裂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借助流体的冲刷、漂浮作用,使疝入的脑组织松动,必要时可以部分切开小脑幕裂孔,有利于脑疝复位及防止脑疝的形成;冲洗同时可以清除蛛网膜下腔内的积血,减少脑积水的发生。

1.2.6有利于术中控制矢状窦、桥静脉以及岩上窦撕裂出血,从而避免遗漏血肿,减少迟发性血肿的发生,充分解除了侧裂区血管的压迫,明显改善侧裂区血管的供血和静脉的回流状况,因而改善了脑血流和脑组织氧分压,减少了脑组织大面积梗塞和水肿等继发性损伤。

1.2.7由于缝合了硬脑膜,减少了脑脊液漏及癫痫的发生率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合并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恶性颅内高压病人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额颞、颞顶瓣开颅术,而且能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适应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年龄、颅脑合并伤和手术时机及方式有关。目前认为,广泛额颞顶脑挫裂伤、急性硬膜下血肿及难以控制颅内高压(经降颅压,但颅压仍>30mmHg)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首选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

但是,标准大骨瓣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所有脑外伤都可采用。一般情况GCS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恶化型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塞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与预防处理原则:术后主要有局部脑水肿加重、脑膨出、颅内出血、脑梗死、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积液、脑积水、脑萎缩、癫痫等。

1.2.8急性脑膨出发生原因:急性脑肿胀是颅脑损伤术中产生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迟发性颅内血肿是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另一重要原因。严重对冲性颅脑损伤、脑挫裂伤,常造成脑内小血管及桥静脉的损伤,术前因颅内高压尚未形成血肿,当手术减压后,因压力填塞效应突然减轻或消除,原已破损的小血管和板障可迅速出血,同时,丧失自主调节功能的小血管也会因血管内外压力差的增高而破裂出血,产生迟发性血肿而引起脑膨出。2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预防及处理

2.1采取多点硬脑膜开窗法有以下优点:①由于硬脑膜的多点开窗,扩大了颅腔的容积,从而缓解颅内压,改善脑组织移位对脑干的压迫;②硬脑膜逐步打开,减压缓慢,避免了颅压骤降引起的急性脑膨出;③由于硬脑膜部分覆盖脑组织表面,增加了脑表面受力面积,减轻骨窗缘对脑表面的直接挤压,有利于静脉回流,避免了脑组织在骨窗嵌顿、坏死的发生;④网状硬膜的存在能够引流硬膜下血性脑脊液;⑤操作简便,缩短手术时间。该法最大的问题是,是否会带来硬膜未缝合的副作用?

2.2用有限渐次减压法①硬脑膜采用多点分散小口切开并清除血肿,在脑挫裂伤处扩大硬脑膜切口,清除挫伤灶并止血;②清除血肿后,如脑组织逐渐向外膨出,较短时间内硬脑膜出现一定张力,此时可以初步诊断术中脑膨出已经发生,不再按照常规方法敞开硬脑膜,采用特殊的人工硬脑膜减张缝合。③此时骨窗边缘预留的硬脑膜环对脑组织出现明显的嵌顿,必须垂直于骨窗边缘分点切开硬脑膜环进行松解。④术后及时复查CT,观察颅内有无迟发性血肿的出现,及时评判手术减压的效果,决定是否进行对侧去骨瓣减压。

2.3控制性逐级适度开瓣减压术切开头皮后,先在颞部颅骨钻孔,切开硬膜,放出部分硬膜下积血,施行第1步减压。再开约10cm×10cm骨窗,视脑搏动情况,逐渐将骨窗按12cm×12cm、12cm×14cm咬大,注意咬除蝶骨嵴,下平颅底。视血肿或脑挫伤严重处对应切开硬脑膜,如血肿或挫伤坏死脑组织清除后,脑搏动仍不理想或有脑膨出倾向,即将头皮缝合,送头颅CT检查,确认无迟发血肿再施行对侧减压(有迟发血肿者施行血肿清除),最后视脑搏动情况决定硬膜切开范围或是否行内减压,内减压区域首先考虑非优势半球的哑区。硬脑膜常规悬吊及减张缝合。手术后如脑搏动良好,可考虑还纳一侧额骨瓣。

此法为大骨瓣开颅,但是以开小硬膜窗口显露逐步进行清创、减压术。3术后脑膨出

多由颅内压增高所致,甚至是手术操作不规范如硬脑膜未缝合、切口缝合不严密、去骨瓣面积过小等所致。可采用加大去骨瓣区骨窗、行双侧去大骨瓣、扩大硬膜腔减张缝合等降低其发生率。4术后颅内出血

4.1发生原因术后手术部位再出血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血压控制、凝血功能改变等因素有关。开颅术后颅内压降低、术中脑脊液大量流失是导致对侧血肿的最主要原因,而去大骨瓣减压术后这种改变更为显著且迅速,所以继发对侧血肿的风险也相应增加,部分患者减压对侧术前即存在原发性损伤,而手术操作可能导致这些损伤进一步发展而形成较大的颅内血肿。

4.2预防及处理方法术中应彻底清除挫伤脑组织来降低颅内血肿的发生率。术中避免颅内压迅速下降,可较少减压对侧的再出血。发生急性脑膨出时,要警惕术中再出血,术后立即复查头颅CT,进行必要的同侧脑实质内甚至对侧开颅探查。并在术后24h内再次复查。由于术后颅内出血预后较差,建议采取积极的手术,特别是对于远隔部位的再出血,一旦发现,除少数血肿量较小外均应及时再次开颅清除血肿。

4.3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

4.3.1发生原因去大骨瓣减压后脑脊液切口漏与术中头皮及皮下缝合不严密、切口处张力过高、负氮平衡等原因导致切口愈合困难有关。术后脑脊液切口漏最大的危险在于潜在的颅内感染。

4.3.2预防及处理方法为防止术后脑脊液切口漏,术中应行硬脑膜减张缝合并且严密缝合皮下帽状腱膜及头皮;对于术后脑脊液切口漏的患者可先行漏口清创缝合术;对于缝合后仍然存在脑脊液漏者,可行腰大池置管脑脊液引流术。5硬脑膜下积液

5.1发生原因术后硬脑膜下积液与术中脑组织移位、硬脑膜缝合不严密等有关,也可能系颅脑创伤致蛛网膜撕裂,脑脊液经蛛网膜瓣样裂口进入硬脑膜下腔不能返流引起。减压对侧的硬脑膜下积液,其形成原因还要加上减压术造成的颅内压力梯度骤变。

5.2预防及处理方法①硬脑膜减张缝合有助于减轻去骨瓣减压对脑脊液循环的影响,避免脑组织的过度移位。②脑水肿的高峰期过后,用绷带包扎有助于防止脑组织的过度移位和脑膨出,从而有助于降低硬脑膜下积液的发生率。③大部分硬脑膜下积液保守治疗得以痊愈,当积液有明显的占位效应并造成中线移位时,应当及时考虑手术治疗,常规的方法有钻孔引流、分流手术甚至骨瓣开颅积液清除术。早期颅骨修补术对于缓解硬脑膜下积液是安全有效的。6脑积水

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就有可能发生脑积水,是颅脑创伤常见的并发症。硬脑膜未缝合者脑积水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需封闭硬脑膜,同时也可降低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的发生率。7外伤性脑梗死

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出现脑梗死,除手术中损伤重要的血管及对脑组织的压迫、损伤外,由于创伤所造成的体内血液流变学、缺血再灌注损伤、自由基形成、创伤性血栓等多种因素也将增加术后脑梗死的概率。另外,研究表明术中及术后出现血压降低的患者脑梗死的概率也相应增加。

预防其发生要注意,术前积极纠正患者已经存在的循环血容量不足的情况,术中控制性低血压应慎重并注意保护脑组织和重要血管,术后注意患者水电解质的平衡,切勿过度脱水,止血剂在术后3d内停药等。8骨缺损综合征、皮瓣内陷综合征

指去大骨瓣减压术后由于颅骨缺损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包括头晕头痛、易怒、癫痫、精神异常等,与脑脊液循环紊乱以及颅骨缺损区脑皮层受压有关。该症状出现于去大骨瓣减压术后早期,早期颅骨修补术对缓解上述症状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建议早期在皮瓣内陷前(去骨瓣术后8周内)行颅骨修补术。9注意事项

9.1减压性手术的最根本的目的是增加颅腔容积和阻止继发性脑损害。如果骨瓣范围不够大或者下界没有达到颅底,脑组织通过骨缘疝出可以造成进展性脑水肿和坏死,因此骨瓣要标准,范围要够大够低。

9.2由于硬膜外的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可以造成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因此在手术结束前封闭硬脑膜是重要的。

9.3减压时机要早以便迅速清除病灶和缓解颅内压。

9.4在去骨瓣减压的同时应早期同时应用多种方法降低颅内压和保护脑功能,包括控制体温、抬高床头、甘露醇输注、预防性过度换气、巴比妥疗法、亚低温和脑脊液引流等。

减重手术篇10

“歪打正着”的GBP

早在1967年,国外就有专家设想用GBP治疗严重肥胖症,并开始尝试。到上世纪80年代,这种方法在国外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简单的胃体积限制性手术并对残胃改良。医生们设想,通过这种手术,把胃变小,同时胃中食物不再经过胃远端、十二指肠和部分空肠上端,而是较早到达回肠,以达到明显减肥的效果。

结果,手术“歪打正着”:一些为了减肥而接受手术的患者,同时还患有2型糖尿病,手术后他们的血糖迅速下降,糖尿病好转的速度居然比体重减轻还要快。这种情况引起了医生们的注意,在对患者的长期随访中,发现不仅手术的减肥疗效显著,同时糖尿病病人术后血糖也一直维持在正常水平。

美国研究机构历时16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术式的减肥手术中,胃转流手术对2型糖尿病的治愈率最高,可高达80%。2003年的国际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证实:腹腔镜胃转流手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也有同样的治疗作用,该项研究共纳入1160例肥胖症伴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240例患者术后血糖恢复正常。后来,国外一些医生把这种手术直接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GBP为什么可以治疗2型糖尿病

目前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该领域研究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追逐的“热点”课题,并因此产生了许多观点和假说。

假说一:最初有人认为胃转流手术术后血糖水平的下降与肥胖症病人体重减轻有关。

但是大量的临床病例研究又否定了这一观点。意大利热那亚大学医学院的专家研究发现:胃转流手术术后10天内,病人的血糖水平即可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此时尚未发生体重的减轻;胃转流手术术后1月,病人血糖水平已经恢复正常,体重指数仍然超出正常标准80%;武警总医院的临床研究发现:胃转流手术术后1月,体重减轻的效果尚不明显时,患者的糖耐量已经明显改善。

结论:此假说不成立。上述资料表明术后血糖水平恢复与体重下降并无必然联系。

假说二:第二种观点认为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与病人术后进食量减少有关。

但是也被否定,原因如下:①从临床研究的角度来讲,限制摄食量作用最强的减肥手术不是胃转流手术,而是可调节式胃束带术(AGB)等纵行减肥手术,但是AGB术后未见血糖水平的明显改善;②从动物实验研究的角度来讲,武警总医院的张新国教授、高宏凯博士等人采用GK大鼠(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实施保留全胃的转流手术,术后动物摄食量没有减少,体重反而增加,术后4周空腹血糖水平及糖耐量明显改善。

结论:此假说不成立。上述研究结果不支持手术后进食减少与胃转流手术的降糖作用相关。

假说三:现在多数的学者认为,胃转流手术术后胃肠道内分泌激素对糖代谢的调节作用是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机制。

即肠道神经内分泌学说――胃转流手术手术改变了食物的流向,通过肠道―胰岛轴,调节胰岛内分泌功能,提示胃、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是否接触食物与糖尿病病情的改善相关,由此出现了两种假说:①后肠道理论:食物刺激诱导肠源内分泌激素合成和(或)分泌增加,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通过肠道――胰岛轴调控胰岛内分泌功能,增加胰岛素的合成和(或)释放,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②前肠道理论:即营养物质避开对胃十二指肠的刺激,减少“胰岛素抵抗因子”等物质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