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十篇

时间:2023-04-09 21:04:24

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篇1

但是仅仅测定LDL-C只能不完全地估计LDL的 致动脉粥样硬化(As)危险。现在普遍重视LDL亚组分 型式,Austin提出LDL以 大而轻的颗粒为主时称为A型,以小而密的颗粒为主时称为B型[3],不少横向与纵向研究均已证明B型LDL与CHD的关系最 密切。小LDL颗粒易进入动脉壁,在 内膜下被氧化修饰,而LDL发生氧化修饰是 As病变形成的关键步骤。

脂蛋白(a)[Lp(a)]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 LDL,它的 脂质组成与LDL相同,也含有 一分子载脂蛋白apoB100,但是它还含有一个与血凝有关的apo(a)分子。它被认为是一种受遗传决定的As危险因素。近年研究指出apo(a)的致As作用与LDL密切相关,因此不妨将Lp(a)与CHD的关系和LDL结合起来讨论。

基于上述理由,笔者介绍小LDL,氧化修饰LDL和Lp(a)三者与CHD联系的某些新观点。

LDL亚组分,小而密LDL(sLDL)

血脂(异常)三联症sLDL的产生与高甘油三酯(TG)血症有关,其代谢机制已如前文介绍[3]。新 近Grundy氏[4]将sLDL增多、TG增高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三 者同时 存在称为“血脂(异常)三联症”(lipid triad),更确切地反映“致As性脂蛋白谱(ALP)”[5],是冠心病的主要脂类危险因素。各种脂蛋白在代谢上是有相互联系的,临床上 不应孤立地看待sLDL增多,同样也不应孤立地看待TG升高。血脂三联症也与代 谢综合征有联系,这种病人往往有胰岛素抵抗,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轻度高血压与躯干肥胖等。TG增高代表富含TG的 脂蛋白(TRL)增多,其中包括强致病性的中间密度脂蛋白(IDL)及残余颗粒增多。最好把高TG作为冠心病危险性增高的一种标志,除了IDL等直接致病外,它可以通过sLDL生成、HDL-C下降,影响凝血因子等多方面起到致As作用。因此治疗上需要在广泛的代谢水平上来处理,如治疗胰岛素抵抗、减肥、增加运动量等。

sLDL的特性及其与As发生的关系根据实验、临床与流行病学资料,Hokanson等[6]将sLDL与As之间的关系归纳为:(1)sLDL与其他 致As脂蛋白(如高TG等)有代谢上的联系。(2)sLDL增多常与胰岛素抵 抗综合症和内脏脂肪贮积综合症相关。(3)sLDL颗粒的氧化易感性增强。(4)sLDL对LDL受体的亲和力低,故在血循环中存留时间延长。(5)sLDL流入动脉内膜增多。(6)sLDL与动脉壁蛋白聚糖的结合力强。As的发生是上述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降脂治疗对LDL亚组分的影响根据家族性As治疗研究的10年随访资料,表明CHD临床疗效与LDL亚组 分变化有密切关系。用它汀类药物做强化治疗后,血脂改变不仅在于LDL-C和apoB水平下降,而且LDL的物理性质有明显改变,即LDL颗粒变得大、轻与漂浮(buoyancy)。临床资料的多因素分析显示LDL颗粒变大变轻与冠状动脉As病变的退缩(regression)及管腔阻塞程度的减轻(改变37%,P<0.01)高度相关。因为疗效基于LDL亚型改变,则临床上监测LDL颗粒大小是推测病人能否从治疗中获益的有效手段。

以apoB测定评估sLDL水平的设想

在正常情况下sLDL颗粒数少于大颗粒LDL,但在B型LDL时,sLDL增多远远超过大LDL颗粒,比较这两种颗粒的组成,可见sLDL含胆固醇比例相对较少,而ap oB较高。综合若干文献资料,B型LDL与A型LDL的个体相比,前者血浆apoB比后者高12%~23%[6]。所以B型LDL患者可以表现为LDL-C不高而apoB增高的现象。每一个大或小LDL颗粒及TRL颗粒中都只含有一 分子apoB100,但因LDL在循环中的半寿期远比TRL长,在任何时候由LDL携带的apoB都在总apoB的90%以上,因此测定apoB可以代表LDL颗粒数。Sniderman[1]认为高TG而apoB正常者(表示sLDL颗粒不增加),CHD危险不增加;高apoB而TG正常或增高者,CHD危险性高。横向与纵向研究都支持LDL颗粒数是比LDL-C(或TC)更好 的CHD危险指标。Sniderman[1]根据魁北克心脏研究,指出高apoB是最重要的CHD危险因素,有人甚至主张以apoB代替LDL-C与TG作为第一线的CHD危险的筛选指标[7]。

选择代表LDL的指标的意见代表LDL水平的指标主要是LDL-C与apoB,apoB反映LDL的颗粒数,而LDL-C指LDL所携带的胆固醇量,可以反映胆固醇代谢状态。作者以为在没有sLDL临床实用的测定方法以前,LDL-C与apoB同时测定结合TG水平有助于估计LDL亚组分的类型。国外有人主张首先测apoB是因为apoB测定方法简单,有统一的国际标准,且不一定要求用空腹血,而LDL-C数据多由Friedewald公式计算得来,容易出现误差。但我国情况不同,目前广泛存在apoB商品试剂质量差及操作方法不合理问题,难于准确测定apoB,也没有以大量人群调查为基础的参考值作为apoB高低划分的依据,何况目前血脂异常诊断标准与治疗目标中,主要参照LDL-C水平,尚未采用apoB。

LDL亚组分的测定方法

测定方法主要依据LDL颗粒的物理性状,即在超离心中的漂浮率(密度),电泳分离不同大小的颗粒,电镜测定颗粒直径等[6]。这些方法都不适用于大批量血清标本及自动化分析。看来比较可行的是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及新近报道的用凝胶柱作高效液相色谱法[8]。简单实用的分析方法有待开发。

氧化修饰的LDL(oxLDL)

“oxLDL”的涵义

各类脂蛋白都可以被氧化修饰,动脉内膜下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所能大量摄取的是oxLDL及少量氧化的Lp(a)。有人提出:“何谓oxLDL?”的质疑[9],因为oxLDL一词是含糊的,它既不反映LDL天然氧化修饰的不同形式,也不反映氧化修饰的程度,它组 成一种相当复杂的 生化系统。在体外实验中,LDL的氧化可以是细胞介导的(如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与平滑肌细胞),也可以是Cu、Fe等金属离子介导的。体外用过渡金属离子或用紫外线氧化所得oxLDL的特征是不同的,前者破坏LDL与其受体(B/E受体)的识别,但后者则否。Cu离子可以使LDL氧化修饰至足以被清道夫受体所摄取的程度。

氧化修饰的形式LDL中的蛋白质与脂质都可以被氧化,典型的是脂质过氧化[10],LDL中的脂肪酸有50%为氧化易感性强的多烯酸。多烯酸的 过氧化是触发LDL其他成分氧化的共同途径。活性氧使多烯酸发生分子重排形成共轭双烯,进一步产生醛基(丙二醛MDA,4羟壬烯醛HNE,己醛等)及多聚物。氧化过程中并有溶血卵磷脂形成。LDL中的胆固醇也易氧化,主要生成7-酮胆固醇,7α及7β羟胆固醇和环氧胆固醇,我们也曾检出5α、6β二羟胆固醇及25羟胆固醇[11]。LDL中的抗氧化剂(如α-生育醇)被消耗。Cu离子可以修饰apoB分子结构,甚至使apoB裂解成多肽或碎片。apoB的反应性氨基酸残基(如赖氨酸、组氨酸)能与脂质过氧化物(如MDA)交联,在有As病变的动脉组织中可以出现MDA-LDL的自家抗体。来自血管As病灶的LDL样提取物可以识别oxLDL抗体,但天然LDL则不能。也有人报道人血浆中可以检出能识别oxLDL某些抗原位点的循环抗体。

LDL氧化修饰及受体识别

LDL氧化程度可以理解为连续的、不同层次的。体外实验可以设计将LDL氧化到不同水平,但体外氧化所见能否沿用于体内氧化是非常可疑的。LDL氧化修饰主要发生在动脉内膜下,初步形成轻度修饰的LDL(mm-LDL),这种LDL还保留LDL受体的识别能力,但氧化程 度高的LDL及Cu氧化的LDL则不被LDL受体所接受。进一步氧化的LDL可依次被巨噬细胞的下列受体所识别[9]:Fc受体亚类(Fc rRⅡ-B2),清道夫受体B类(CD36及SRB1)及清道夫受体A类(SRAⅠ及SRAⅡ)。oxLDL与其抗体的复合物由Fc受体清除,oxLDL的聚合物则能被巨噬细胞所吞噬。

oxLDL的致As作用机制[9,10,12]

内膜下产生的 mm-LDL能诱导内皮细胞表达单核细胞粘附因子,单核细胞分泌化学趋化蛋白(MCP-1)及巨噬细胞群落刺激因子(M-CSF),使单核细胞粘附于内皮,进而移至内膜下,M-CSF使它分化成组织巨噬细胞,后者在活性氧的参与下进一步使 mm-LDL氧化成oxLDL。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体可以大量摄取oxLDL而不受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调控,从而导致胆固醇积聚而逐渐形成泡沫细胞。巨噬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IL-1b)能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oxLDL还有细胞毒性,可以抑制内皮舒张因子(EDRF),引起内皮功能障碍。现在认为一氧化氮(NO)即内皮细胞合成的舒张因子,是维持冠状动脉舒张的关键物质,它能抑制LDL氧化,但oxLDL能直接或间接使NO灭活[13],从 而加速LDL氧化 。mm-LDL还能促使血小板集聚和内皮细胞合成纤溶酶元激活抑制物(PAI-1),对凝血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oxLDL测定方法

根据LDL氧化修饰后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而设计,详见Devarej的综述[10]。例如测定多烯酸产生的共轭 双烯(234 nm吸光度增加),测定LDL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代表生成的过氧化脂质,利用oxLDL有负电荷增加的特点而测电泳相对移动度,测定胆固醇氧化产物(气相与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内源性抗氧化剂的减少,SO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apoB裂解,测定oxLDL自身抗体,测oxLDL生物学特性等许多方法。这些方法都有一定局限性,都只能从某个侧面检测oxLDL的存在。

现在认为血循环中oxLDL易于被清除,其浓度极低,自然状态下氧化修饰的程度大概比较轻微,目前尚无足够特异与灵敏的测定方法。文献中比较合理的方法是监视共轭双烯,探测LDL的氧化易感性[14],新近也有测定LDL中基线共轭双烯的报道[15],也有测定oxLDL的自家抗体的。

Lp(a)的致As作用

Lp(a)的生理功能未明,正常人Lp(a)水平极低或近于零者也不出现病态。有许多病理学及实验研究资料支持Lp(a)与As发生有关的学说[16,17],其依据是:(1)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干扰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细胞外基质、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及血小板结合,从而延缓血块溶解,延缓血管壁损伤的修复,加速As进程。apo(a)转基因小鼠体内实验也证明有血块溶解的抑制。(2)apo(a)可以与LDL相互作用形成聚合物,其机制可能是apo(a)分子KringleⅣ区域与apoB的脯氨酸残基结合,因此延长在内膜下的存留时间,增加氧化修饰机会,终于被巨噬细胞摄取,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国内外文献中均有apo(a)存在于As病灶中的报道[18]。(3)Lp(a)能激活转化生长因子(TGFβ),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并提高其活力,而LDL则否。(4)Lp(a)在内膜下易于与细胞外基质(蛋白聚糖,纤维连结蛋白)结合。因为Lp(a)的apoB部分更易与蛋白聚糖结合,游离的apo(a)部分能诱捕更多的富含胆固醇的颗粒,使巨噬细胞大量摄取经受体介导的LDL和Lp(a)。

P对Lp(a)临床意义的认识以往不少文献指出Lp(a)水平增高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现在有人提出高Lp(a)只有在高LDL同存在时才有危险的观点。(1)有的研究发人深思,指出Lp(a)升高与CHD的关系并非都有一致的结果,在一份病例/对照研究中,低水平LDL-C组Lp(a)50 mg/L者与>300 mg/L者比较,CHD出现的概率比(Odds Ratio, OR)仅仅增至1.7,但高水平LDL-C组相应的OR增至6.0。这一结果也许可以部分解释各家研究结论不一致的现象。有人计算了CHD患者LDL-C自3.4至8.2 mmol/L,Lp(a)≤100 mg/L与 ≥300 mg/L者比较,OR从1.0升至16.6,可见Lp(a)升高伴以高LDL-C者才显示致病性。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前瞻性研究中,低TC时CHD与Lp(a)水平没有联系。但不能解释另两份报告中虽有高TC,但Lp(a)与CHD无(或弱)联系。(2)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研究中,在治疗2.5年前后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As病变。在未治的病人,Lp(a)水平与病变迅速进展呈强相关。①降脂治疗后LDL下降不明显者(<10%),Lp(a)水平与病变进展相关明显(r=0.45,P<0.01),强化治疗使LDL-C下降明显者,Lp(a)水平不再与病变相关(r=0.05)。高Lp(a)患者有LDL-C持续升高者,CHD临床事件发生率是40%,降LDL-C而未使Lp(a)降低者,冠心病事件发生只有10%(P<0.05)。②单独强化治疗组(辛伐它汀加消胆宁)与强化降脂加用血浆净化疗法(LDL-apheresis)组比较,前者只降LDL-C,后者同时降低LDL-C与Lp(a),2年前后造影比较两组都有As病灶退缩和CHD减轻。以上结果说明LDL-C与Lp(a)有相互作用,降LDL-C而不改变Lp(a)水平,这种病理性相互作用就消失。

目前对高Lp(a)尚无可行的有效疗法,主张对同时存在的高LDL-C进行强化治疗,并控制其他CHD危险因子(如降血压、控制糖尿病及戒烟等)。

Lp(a)测定的标准化研究我们已另文综述[19]Lp(a)测定标准化研究极其困难。现在IFCC已经组织了Lp(a)标准化工作组,1995年碰头时提出了要优先考虑的重点问题:(1)制定参考方法。(2)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的适用性比较。(3)分析种类:ELISA法中以抗apoB或抗apo(a)为测定抗体的对比。(4)方法间与实验室间测定值的转移,(5)参考物质(一级与二级)与质控物。(6)apo(a)异构体的重要性。(7)结果表示方式(质量、颗粒数或Lp(a)-胆固醇)。(8)不同人群的参考值。

现在Lp(a)测定的临床应用在不断增加,但缺乏共同的参考物,实验室之间变异大,精密度差,测定结果无可比性。当务之急,放在首位的是需要制定可用的二级参考物,使不同分析系统及世界各地实验室测得的Lp(a)值比较接近或有可比性。由于Lp(a)分子高度异构,要使参考血清的组成与一切病人的标本一致是不可能的,但不能不提出一份参考血清(或校准血清)作为国际标准化的基础。IFCC工作组的第一份报告[10]现已发表,工作组组织了12国33家试剂公司和临床化学实验室参加,评价了40份Lp(a)分析系统及其校准物,认为其中20个分析系统是不合格的,其中16个非线性 ,4 个不精确。某些商品校准物有可以 接受的分析特性及用于协调Lp(a)测定值,有可能选作次级参考物。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 Sniderman AD, Pedersen T, Kjekshus J. Putting low-density lipoproteins at center stage in atherogennesis. Am J Cardiol, 1997, 79:64-67.

[2] 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169-195.

[3] 李健斋,董军.冠心病脂蛋白谱研究进展.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327-329.

[4] Grundy SM. Hypertriglyceridemia, atherogenic dyslipidemia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m J Cardiol, 1998,81(4A):81B-25B.

[5] 李健斋.“致动脉粥样 硬化性脂蛋白谱”与冠心病.中国实验诊断学1997,1:11-12.

[ 6] Hokanson JE, Austin MA, Brunzel JD. Measurement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DL subclasses. In: Rifai M, Warnick GR, Dominiczak MH, eds. Handbook of lipoprotein testing. Washington DC: AACC Press,1997:267-282.

[7] Kaplan IV, Levinson SS. Apolipoprotein and related testing as markers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Lab Medica International, 1998, 15:12-14.

[8] Scheffer PG, Bakker SJL, Heien RJ. Measurement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particle size by high performance gel-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Clin Chem, 1997,43:1904-1912.

[9] Chisohm Ⅲ GM,Penn MS. Oxidized lipoprotein and atherosclerosis. In: Fuster V, Ross R, Topol EJ, eds. Atherosclerosi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Raven Pub, 1996:129-149.

[10] Devarej S, Jialal I. Laboratory assessment of lipoprotein oxidation. In: Rifai N, Warnick, GR, Dominiczak MH, eds, Handbood of lipoprotein testing. Washington DC:AACC Press, 1997: 357-372.

[11] 董军,陈文祥,李健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微量胆固醇氧化产物.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6,23:179-182.

[12] Stocker R. Lipoprotein oxidation:mechanistic aspects, methodological appoache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Curr Opin Lipidol,1994, 5:422-433.

[13] Jessup W. Oxidized lipoproteins&n bsp;and nitric oxide, Curr Opin Lipidol, 1996,7:274-280.

[14] Schmuck A, Fuller CJ, Devarej S. Effect of aging on susceptibity of LDL to oxidation. Clin Chem, 1995,41:1628-1632.

[15] Ahotupa M, Marniemi J, Lehtimaki T. Baseline diene conjugation in LDL lipids as a direct measure of in vivo LDL oxidation. Clin Biochem, 1998,31:257-261.

[16] Kronenberg F, Steinmetz A, Kostner GM. Lipoprotein(a) in health and disease. Crit Rev in Clin Lab Sci, 1996,33:495-543.

[17] Lawn RM, Scanu AM. Lipoprotein(a). In: Fuster V, Ross R, Topol EJ, eds. Atherosclerosi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hiladelphia: Lippincott-Raven Pub, 1996:151-161.

[18] 蒋雷,李洛生,李健斋.主动脉正常内膜及粥样斑块中载脂蛋白(a)沉积.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5,3:153.

低密度脂蛋白篇2

人们一般都担心自己的血中胆固醇增高,都知道它可促进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实际上,血清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比胆固醇更危险的促动脉硬化的脂类,它增多后可在血管内皮细胞下形成堆积,可被巨噬细胞吞食而产生泡沫细胞,破坏正常的血管内皮细胞,还与积累的脂类构成动脉斑块的脂质核心并可促进动脉的炎症。目前认为动脉硬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慢性炎症的过程。因此,我们更应该比重视胆固醇更重视LDL-C。

如今,测定LDL-C已是医院检验中的常规项目,测定结果也比过去准确得多。那么,我们血中的LDL-C含量有多少才好呢?在1997年,我国有关专家联合制定了《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将LDL-C的含量低于3.12毫摩尔/升(120毫克/分升)定为合适范围;3.15~3.61毫摩尔/升(121~139毫克/分升)为边缘升高;3.64 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以上为升高。2002年,我国进行的大规模血脂水平调查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群中的LDL-C含量逐步升高。而且,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富裕农村高于贫困农村。根据这一情况,2007年中华医学会多个有关学会联合研讨,结果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南中将血LDL-C调整为低于3.37毫摩尔/升(130毫克/分升)定为合适范围;3.37~4.12毫摩尔/升(130~159 毫克/分升)为边缘升高;4.14毫摩尔/升(160毫克/分升)以上为升高。可见新的指南将三个水平的判定标准都提高了。这是因为人群中的LDL-C水平均有升高。我们应该以这一新标准作为临床判断。

根据血LDL-C水平和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45,女≥55岁)、吸烟、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肥胖和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家族史,可进一步判断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程度。指南中将危险程度分为低危险性(低危)、中危险性(中危)和高危险性(高危)三类。判断时,如LDL-C在边缘升高范围,则

1. 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不足3个者为低危。

2. 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有3个或更多者为低危。

3. 有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1个或更多者为中危。

4. 有冠心病及相等的疾病者为高危。

如LDL-C在升高范围,则:

1.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不足3个者为低危。

2.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有3个或更多者为中危。

3.有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1个或更多者为高危。

低密度脂蛋白篇3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形成脑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日渐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血清脂质代谢紊乱和功能异常可导致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引发脑血管疾病,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为了全面了解和比较OX-LDL、LDL和HDL在脑血管中的含量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诊断指标,笔者对71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了OX-LDL、LDL、HDL的含量检测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 本组为在本院内科住院治疗,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的脑血管疾病患者71例,其中脑出血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37~64岁,平均47岁;脑梗死49例,男32例,女17例,年龄47~76岁,平均57岁。正常对照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55岁,体检无心、脑、肝、肾等疾病,肺、胃、肝等器官功能及血脂无异常者。

1.2 试剂、仪器与方法

1.2.1 血清OX-LDL、LDL测定采用酶化学动力学法,HDL测定采用均相液体双相试剂直接测定,所用试剂盒由上海长征试剂厂提供,检测仪器TBA-40。测定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2.2 嘱咐患者空腹12h,清晨取静脉血5ml,立即加入备有抗氧化剂和抗凝剂的试管中,分离血浆,冷冻保存,1周检测。同时取血3ml,分离血清,做好标准和质控,按试剂盒上的说明测定,测出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t检验;各检验方法均以α=0.05为检验显著性水准。

2 结果

脑血管疾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测定OX-LDL、LDL、HDL结果见表1。与对照组比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中OX-LDL的含量明显增高(P

3 讨论

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脂质代谢异常,过量的脂质沉着在动脉内膜及内膜下,同时伴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炎细胞的浸润,形成纤维脂质斑块或粥样病灶,导致动脉壁增厚,血管变硬,管腔狭窄,严重时局部斑块内膜坏死、脱落、血栓形成,血管腔堵塞。而富含TG的VLDL在肝脏内合成并转化成LDL,被血管内皮下的巨噬细胞摄取并经氧化修饰形成OX-LDL。一般认为LDL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脂蛋白的氧化包括脂质氧化,LDL氧化是自由基(OFR)介导的过程。LDL不能直接形成泡沫细胞,因为巨噬细胞可以通过LDL受体系统反馈抑制胆固醇在细胞内蓄积。LDL必须经过化学修饰,特别是氧化修饰后形成OX-LDL,形成泡沫细胞,才能被巨噬细胞摄取,而OX-LDL的形成主要通过OFR直接诱导LDL中脂质氧化所致[1]。

当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后,其识别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功能丧失,转而被单核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体识别[2],其识别速度是正常LDL的数倍至数十倍。且此受体不因细胞内胆固醇积聚而下调,即胆固醇可不经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而持续地、无节制地积聚于细胞内而形成泡沫细胞[3],进而造成动脉硬化。文献报道OX-LDL只存在于动脉硬化的病灶中,而正常的动脉壁中没有[4]。本试验测定脑血管患者血浆中OX-LDL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OX-LDL具有很快被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吞噬的生物学特性,是形成泡沫细胞的主要因素,对单核细胞有趋化作用,抑制它在病灶中游走,使其堆积在病灶中,参与粥样斑块的形成。OX-LDL还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改变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促使单核细胞及低密度脂蛋白进入血管内膜下,加速脂质条纹与动脉硬化的形成[5]。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我国居民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脑血管患者有明显的OX-LDL,由于OX-LDL是动脉硬化病灶中特有的成分,故它对脑血管动脉硬化辅助诊断特异性要明显优于常规血脂项目,笔者认为OX-LDL是脑血管疾病发生重要因素,了解低密度脂蛋白氧化过程并检测其氧化产物的水平,有助于对脑血管的早期诊断,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推断为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病提供实验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Goldstein JL.Brown Ms The Low-clensity lipoprtenin pathway and its relation to atherosclerosis.Am Rev Biochem,1997,46:897-901.

2 庞庆华,贾文馥.冠心病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含量的观察.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1997,1:29.

3 李健斋,王抒.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与冠心病.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5.

低密度脂蛋白篇4

1临床资料

冠心病患者70(男37,女33)例,平均年龄61.5岁,发病6 h内入院,无消化道、肝脏及其它感染性疾病.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员42(男25,女17)例,平均年龄55岁.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试剂由上海波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测定仪器为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hsCRP>0.55 mg・L-1判定为异常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HC).

按Friedewald公式计算LDLC=TC-HBL-C-TG/2.2(以mmol・L-1计).对两组标本同时检测血清中hsCRP及LDLC含量,比较其在冠心病中检测情况.均数比较用t检验,阳性率均比较采用χ2检验.冠心病hsCRP为0.25~10 ( 5.1±0.5) mg・L-1,LDLC为1.5~4.1 (2.8±0.2) mmol・L-1对照组hsCRP为0.05~0.54 (0.30±0.25) mg・ L-1,对照组LDLC为 1.90~3.80 (为 2.85±0.244) mmol・L -1 . 70例冠心病患者中,所测两项结果均阳性者27例,阳性率为38%.冠心病hsCRP与LDLC二者阳性符合率为79%.

2讨论

hsCRP已被证实,是由急性炎症引发的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帮助医师和患者提前6 a或更早地预知可能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意外.基本浓度>2.1 mg・L-1 时,相当于初发冠心病危险度增加2.9倍.研究证明,LDLC扮演了主要的炎症原的角色,hsCRP与小儿呼吸道感染有关系[2],高的LDLC水平极大的增加了冠心病的危险,高的hsCRP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有极高的鉴别价值.本实验研究冠心病血清hsCRP与LDLC关系,结果显示:LDLC升高者hsCRP含量明显高于LDLC正常者或对照组(P

【参考文献】

低密度脂蛋白篇5

关键词:中药;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382-03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的发展,从分子、基因水平阐明中草药调脂机制,已成为中外医家研究的重点。针对脂质代谢关键环节――肝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density lipopmtein-receptor LDL-R)基因为切入点,以中药单体、单味中药、复方汤剂通过提高肝LDL-R基因表达治疗脂质代谢紊乱取得较大进展,现仅就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 肝LDL-R对脂质代谢的调控机制

LDL-R于1973年由美国Goidstein和Brown博士发现,LDL-R基因位于人类第19号染色体短臂末端(p13.1-p13.3),全长45kb,是编码860个氨基酸的受体前体蛋白,由18个外显子和17个内含子组成。LDL-R具有两种功能:为细胞提供胆固醇和从血液中除去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颗粒以防止脂质在血液循环中积聚。在分子水平对LDL-R基因表达和转录水平的调控主要有3个机制:转录水平LDL-R基因启动子的激活和抑制、固醇类分子的负反馈抑制以及转录后mRNA分子稳定性的提高与降低。当细胞处于高胆固醇负荷时,可下行抑制LDL-R基因的转录,使其表达下降,LDL-R数目减少,反之亦然。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机制与LOL-R基因启动子5-区域存在的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的合成及其与LDL-R基因启动子固醇调节元件(SRE-1)的结合有关。当细胞固醇缺乏时,SRE-I作为一个条件性增强子促进LDL-B基因表达。相反则抑制LDL-R基因表达,这一精巧的固醇反馈抑制性调控机制,使细胞能够保持胆固醇的精巧平衡,又保证细胞有足够胆固醇的可利用,又不致堆积过多造成危害。

胆固醇经LDL-R受体途径输入细胞的量取决于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占据受体的数目,而细胞表面受体的数目则随细胞对胆固醇的需求和细胞活动的微环境而变动。长期的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饮食会引起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升高。减弱肝细胞膜流动性,影响脂蛋白受体活性,干扰LDL与肝细胞膜上LDL-R的结合,致细胞内TC增多,LDL-R合成减少,肝细胞摄取、转变及排泄LDL-C减少,致使血中TC、TG水平升高,尤其是LDL水平升高,增加高脂血症、脂肪肝的危险性。

2 中药复方汤剂对肝LDL-R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

中药复方汤剂主要通过多部位、多靶点增强肝脏LDL-R基因表达,促进LDL-R蛋白合成,增加肝细胞表面的LDL-R受体数量与活性,综合调节和纠正脂质代谢。金华等,应用调肝导浊中药观察体外培养肝细胞膜LDL-R-mRNA表达水平,发现肝细胞膜LDL受体增加,不仅超过未用药的高脂血清培养组,而且高于正常组,提示调肝导浊中药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LDL受体基因或影响基因某个环节而使转录增加,提高肝细胞LDL受体的活性而降血脂;韩峰等,采用百草降脂灵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LDL-R-mRNA的表达情况,发现百草降脂灵可以直接激活LDL-R基因的表达;李文彪等,研究发现大鼠高脂饮食后肝细胞LDL-R基因表达水平普遍下降,肝细胞LDL-R基因的特异性扩增条带较弱,应用清源调脂胶囊后高脂喂养组大鼠肝细胞LDL-R基因的表达与未用药组相比。LDL-R基因的表达水平有所升高,与仅用高脂喂养组大鼠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清源调脂胶囊可改善和诱发高脂血症大鼠LDL-R基因的表达,并能有效提高LDL-R基因表达水平;叶勇等,用化痰活血方研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显示化痰活血方可增加肝脏LDL-R基因的表达,继而促进LDL-R蛋白合成,增加肝表面的LDL-R数量与活性,增强肝脏对脂质等代谢功能,从而保证有较多的LDL-R与LDL-c结合,加快血中LDL的清除和脂蛋白分解,调控血脂的代谢。

中药复方汤剂还能有效的解除高血脂对LDL-R转录的抑制,继而增加肝脏LDL-R基因表达而纠正脂质代谢的紊乱。关建红等,研究调脂续命饮时发现,该药能通过促进体内胆固醇从肠道和皮肤途径排泄,减轻肝细胞的胆固醇负荷,解除其对LDL-R基因转录的下行抑制,使LDL-R受体摄取低密度脂蛋白作用增强。唐可欣等,研究发现胸痹通胶囊能够解除高血脂对LDL-R转录的抑制,通过多条途径发挥增加肝脏LDL-R基因表达作用,继而增加LDL-R的活性,加快血中LDL-C的清除,使血中VLDL、LDL水平降低而防治高脂血症,此机理与中药血脂康胶囊的作用相近似;周俊琴等,发现芪丹煎通过解除高TG、TC的抑制作用,反馈性地增加肝LDL-R的合成,达到上调肝LDL-R基因转录和活性,减轻有害脂质对动脉内皮细胞的毒性,减少脂质在动脉壁沉积和减缓脂质对平肌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延缓和阻止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刘桂芳等,在研究理脾调脂胶囊调节LDL-R基因表达时发现,理脾舒肝法能显著解除高血脂对LDL-R基因表达的抑制,使LDL-R的活性增强,清除更多的LDL-c,进一步促进LDL-R基因表达,加速脂蛋白的分解,使脂蛋白的代谢进入良性循环。

中药复方汤剂可以直接影响肝LDL-R基因表达的某个环节,促使其转录和活性增加,达到纠正脂质代谢紊乱的目的。邓慧君等,发现茶多酚可通过LDL受体影响LDL细胞内吞和生成来调节血清LDL,从而调节脂质与脂蛋白代谢紊乱;陈学惠等,研究发现降脂胶囊直接作用于肝LDL-R基因促使其转录增加,提高LDL-R基因表达,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关建红等,利用斑点杂交法观察降脂宁对高脂血症大鼠肝LDL-R基因的表达,发现给降脂宁和相关药物后,其肝细胞LDL-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提高,而无给药的高胆固醇大鼠肝LDL-R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这说明降脂宁的降脂作用可能与肝细胞LDL-R基因表达水平提高有关;冯前进等,研究发现杞蓉益精颗粒通过修饰与LDL-R-mRNA合成相偶联的氧化磷酸化代谢状态而上调肝细胞LDL-R基因表达。刘萍等,发现中药复方制剂冠心康不但促进LDL-R基因转录,还可提高受体的活性,使受体摄取血中低密

度脂蛋白作用增强,促进其代谢、排泄,同时发现冠心康还可升高高脂血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LDLR―mRNA水-平;李志华等,发现芪丹煎提高LDL-R受体的含量与下列因素有关:在细胞水平,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反馈性地增加细胞LDL-R受体合成;在分子水平,药物引发HMG-CoA还原酶基因和LDL基因的协同调节,从而上调LDL基因转录和受体活性的作用而达到降脂的目的。

3 中药单体或单味中药对肝LDL-R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随着降脂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单味中药或中药单体因其调节LDL-R基因表达与降脂机理比较明确,成为降脂新药开发的重点。潘淮宁等,用黄连素提出物――盐酸小檗碱处理肝细胞,发现肝LDL-R基因表达明显增加,且其表达强度与加入的盐酸小檗碱浓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这说明盐酸小檗碱能通过增加LDL-R的表达而有效的调节细胞对脂蛋白的摄取和代谢,维持细胞外LDL-C水平的稳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蒋建东博士经过多年攻关,从基因序列、细胞、动物实验以及临床治疗等多个层面和角度,对小檗碱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药理作用、药效和分子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小檗碱是在基因转录后水平上,通过作用于3’UTR区域稳定肝LDL-R-mRNA来降低血脂,与目前使用的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作用机理完全不同,这在理论上为从中药寻找新型降脂药物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和思路。

单味中药或中药单体通过调节HMG-COA还原酶和LDL-R基因的表达可调节脂质代谢。林秋实等,发现山楂及山楂酮能降低HMG-COA的活性,能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同时直接激活LDL-R基因的表达和大鼠肝LDL-R的翻译水平;Yang TT等,报道绿茶及其有效成分――儿茶酚可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活化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促进LDL-R基因高效转录;姜传仓等,发现丹参的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与对LDL受体具有反锁性正诱导有关,利用斑点印迹杂交技术发现月参素能激活LDL-R基因的表达和诱导LDL-R转录水平的提高;张晓东等,利用红曲的提取物―醇溶性红曲红色素,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组织中脂蛋白酶mRNA和LDL-R-mBNA的表达,发现醇溶性红曲红色素通过上调肝组织中LPL-mRNA转录和肝组织中LDL-R-mRNA转录而调节血脂水平,这可能是血脂康调节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之一。

一些单味中药或中药单体也可通过多部位、多靶点增加肝细胞表面的LDL―R受体数量与活性,增强肝脏LDL-R基因表达,纠正脂质代谢紊乱。范春雷等,利用爪蟾卵母细胞建立人类清道夫受体SR-AI基因表达调控系统,发现具有活血化瘀功用的川芎嗪不仅可增强肝脏LDL―R基因表达,也可抑制诱导肝SR-AI表达,且有量效关系,说明川芎嗪是通过多靶点多途经干预调控脂质代谢的;窦晓兵等,证明姜黄提取物――姜黄素不仅通过促进LDL-R表达增加对LDL的吸收,使外周血液中的TC和TG下降,还通过S REBP途径来促进LDL-R的表达,且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的;蔡海江等,发现大黄主要含葸醌衍生物调脂作用不仅与其泻下影响肠道对胆固醇吸收有关,还提高高脂血症大鼠肝LDL-R-mRNA基因表达增加,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目的。

4 降脂中药――肝LDL-R基因表达体外筛选模型的研究

低密度脂蛋白篇6

【摘要】 

目的探讨马棘70%醇提取物(ipm)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马棘、肝素孵育体外培养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 12 h后,加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 )作用,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ipm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马棘能明显降低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ldl-r蛋白和mrna 表达,且对ox-ldl引起的ldl-r表达降低有保护作用。结论马棘具有降低巨噬细胞ldl-r的表达和逆转ox-ldl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作用机制。

【关键词】  马棘 巨噬细胞 低密度脂蛋白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ntiatherogenic mechanism of alcohol extract from 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 matsum (ipm). methodsthe cell was incub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ipm or heparin for 12 h that was established by culturing mouse macmphage raw264.7, then ox-ldl was added into culture plate. the experiment was terminated after ox-ldl took action for 24 h. the expressions of ldl-r protein and mrna were determin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or rt-pcr, respectively. resultsthe expression of ldl-r protein and mrna in mouse macrophage raw264.7 was reduced after being incubated with ox-ldl for 24 h .ipm reinforcemented the expressions of ldl-r protein and mrna which were reduced by ox-ldl . conclusionox-ldl can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ldl-r protein and mrna in macrophage. ipm can reverse this effect of ox-ldl . this may be one of antiatherogenic mechanism.

key words: 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 matsum (ipm);  macrophage ;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 matsum,ipm)为豆科木篮属植物,以根或全株入药。又名一味药、野绿豆、马料梢、山皂角、野篮枝子。性味苦、涩,平,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用于感冒咳嗽,扁桃体炎,颈淋巴结结核,小儿疳积,痔疮;外用治疔疮。该植物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市,资源丰富[1~3]。我们曾研究发现马棘醇提取部位具有显著镇痛作用[4]。本研究探讨70%马棘醇提物(ipm)对小鼠巨噬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gibco公司dmen培养基和小牛血清;抗ldl-r多克隆抗体(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ldl(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生化所);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逆转录系统和pcr core system;引物(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细胞中心);其他试剂为国产分析纯。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722 型分光光度计;日本 olympus 公司xdp-1倒置显微镜;sheldon lab 公司tc 2323 型co2 培养箱;依地酸(edta,sigma公司),3,3二氨基联苯胺(dab)。

1.2 马棘醇提取物的制备[5]

马棘枝叶采自湖北建始,经湖北民族学院鲁开功教授鉴定为豆科植物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 matsum,ipm),经10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过滤,浓缩蒸干,研末,收率为14.3%。

1.3  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培养[6,7]

细胞培养瓶中接种raw 264.7,调至ph 7.2~7.4,含胎牛血清10%、链霉素l×105 u·l-1、青霉素1×108 u·l-1的dmen培养液,通以5 % co2恒温37℃培养48~72 h,细胞融合后,用0.1%胰蛋白酶和edta0.08 %的混合消化液消化传代。实验前将细胞接种于细胞培养板,在无血清、无酚红的培养液中通以5 % co2,37℃,培养12 h备用。

1.4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制备[6,7]

将ldl置于恒温37℃、ph 7.2的pbs溶液(cuso4,10 μmol·l-1)透析24 h,在含0.1 % edta的pbs中透析24 h终止反应,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备用。脂蛋白氧化修饰程度以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值来表示。结果ox-ldl为 21.4 μmol·l-1,ldl为 2 .2 μmol·l-1,说明ldl被氧化。

1.5  动物分组共分6组,即:对照组(control group,cg);ox-ldl组(ox-ldl group,olg);肝素组(100 mg·l-1,heparin group,hpg);ipm 100,200,400 mg·l-1保护组(ipm-100,200,400)。取细胞计数为1×108个细胞·l-1的备用传代培养细胞,按每孔500μl 接种于6孔板,每组5孔,12 h细胞融合后,更换无血清无酚红dmen培养液,后4组(hpg和ipm-100,200,400)分别加入相应浓度的肝素和ipm预处理,培养12 h后,除cg外,其余各组分别加入50 mg·l-1ox- ldl培养 24h 获细胞。

1.6  ldl-r表达的检测(免疫酶标记法,sabc)[6]

取细胞爬片,内源性过氧化酶以3% h2o2灭活,用羊血清封闭,加兔抗鼠ldl-r一抗,4℃,次日加山羊抗兔lgg二抗;加sabc复合物,dab-h2o2显色。脱水、透明、封片,镜下观察,阳性物呈棕黄色。以德国欧波同vidas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实验结果,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 中ldl-r相对含量以细胞平均吸光度a值表示。

1.7  ldl-r mrna表达的检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7]

按trizol试剂说明一步法提取各组细胞总rna。取总rna 4 μl按试剂说明逆转录合成cdna,取2 μl加入25 μl反应体系扩增,pcr扩增条件为:94℃,5 min;94℃,45 s;52℃,45 s , 72℃,1 min, 30个循环,72℃10 min。扩增后的ldl-r上游引物:5 ' tcc atc ttc ttc cct att gc 3 ',下游引物:5 ' cag ccc agc ttt gct cta 3 ',合成360 bp片断。内参照β-肌动蛋白上游引物:5 ' tat cct ctc cct cac ccc atc3 ',下游引物:5 ' tca gta aca ctc cgc cta caa3 ',合成639 bp片断pcr产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显影,结果用天方凝胶图象分析软件分析,各组ldl-r mrna 表达差异定量用各组目的基因与内参照基因的吸光度(a)比值来表示。

1.8  统计学分析各组数据采用±s表示,配对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ipm对raw264.7细胞ldl-r mrna

表达的影响各组细胞均有ldl-r mrna 表达,ox-idl与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作用24h后,能明显降低ldl-r的mrna表达,与cg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ipm-100,200,400 mg·l-1均能提高ldl-r mrna的表达,且呈现浓度依赖趋势,以ipm-400 mg·l-1作用最强,与ipm-100和200 mg·l-1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果见图1及表1。表1 ipm对raw264.7细胞ldl-r mrna表达的影响(略)

2.2  ipm对raw264.7细胞ldl-r蛋白表达的影响

ldl-r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组细胞均有ldl-r表达,表达强弱有明显差别;ox-ldl与 raw264.7细胞作用24 h后能显著降低 ldl-r蛋白表达,与cg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ipm对ox -ldl引起的ldl-r表达下调均有保护作用,以400 mg·l-1组作用最强,与ipm-100和200 mg·l-1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素(100 mg·l-1)对ox-ldl引起的ldl-r表达下调无明显作用,与cg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见表2。表2  ipm对raw264.7细胞ldl-r 蛋白表达的影响(略)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主要成因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8]。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发现,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与as的发生呈正相关[9]。最新研究发现,ldl受体(ldl-r)对调节体内的胆固醇平衡,降低血浆ldl浓度起关键性作用,因而ldl-r功能的缺陷和异常是引起脂质代谢紊乱主要原因[10]。ldl-r是一种细胞表面糖蛋自,能与血浆中两种致as脂蛋白(ldl和vldl)结合,介导内吞和胞内分解,所以ldl-r对调节血浆总胆固醇(tc ) 含量起着关键作用[11]。因此,通过调控ldl-r的活性控制高脂血症,可以预防as的发生与发展[9]。ldl-r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是:转录水平ldl-r基因启动子的激活和抑制、胆固醇类分子的负反馈抑制以及转录后mrna分子稳定性的提高与降低[10]。ldl-r 基因转录的调控主要由胞内胆固醇(负反馈抑制性机制)和非胆固醇分子介导,前者涉及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和srebp2)的合成及与ldl - r基因启动子胆固醇调节元件(sre1)的结合[11]。当胆固醇浓度降低时,srebp便结合到sre1上,激活ldl-r基因转录,这一机制对于保持细胞的胆固醇平衡有重要意义[10]。非胆固醇介导的调控机制则通过蛋白激酶mek/erk信号转导进行,并与ldl-r基因启动子中的重复序列3有关[9]。

   

本研究发现ox-ldl可降低ldl-r表达,与有关报道一致[8]。其机制可能为细胞摄取 ox-ldl后,使胞内胆固醇浓度升高,通过由胆固醇介导的负反馈抑制性机制,抑制了 srebp与srei结合,进一步抑制ldl-r转录与翻译[10]。ipm可逆转ox-ldl对ldl-r的下调,而且呈现浓度依赖趋势。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降低胞内胆固醇含量有关[9],即通过降低胞内胆固醇含量,减少胆固醇介导的对ldl-r表达的负反馈抑制性,而增加ldl-r的表达[10];ipm也可能通过蛋白激酶mek/erk信号转导途径,干扰ldl-r的转录所致[11]。这可能是其抗as的作用机制之一,其详细的作用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84.

[2]方志先,廖朝林.恩施药用植物志,上册[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25.

[3]张水利,朱伟英. 马棘皮的生药鉴定[j].中药材,2001,24(1):28.

[4]胡泽华. 马棘不同提取部位对小鼠镇痛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442.

[5]孙文基.天然药物成分提取分离与制备[m].天津: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207.

[6]汪韶君,刘赛,孙福生,等.扇贝糖胺聚糖对巨噬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3):184.

[7]huang c l , liu s.effect of scallop skirt glycosaminoglycan on proliferation of rat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and the action of mechanisms[j].chin j pharmacol toxicol,2005,15 ( l ):7.

[8]cho y p c ,slow y l,mymin.lipids and atherosclerosis [j].biochem cell biol , 2004 , 82 ( 1 ):212.

[9]brown m s,goldstein j l.a receptor-mediated pathway for cholesterol homeostasis [j].science,1986,232:34.

低密度脂蛋白篇7

1997年,我国有关专家联合制定了《血脂异常防治建议》,该建议中将LDL-C低于3.12毫摩/升(120毫克/升)定为合适范围;3.15~3.61 毫摩/升(121~139毫克/升)为边缘升高;3.64毫摩/升(140毫克/升)以上为升高。

2002年,我国进行的大规模血脂水平调查发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群中的血清LDL-C含量在逐步升高。更为明显的是,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富裕农村高于贫困农村。

根据这一情况,2007年中华医学会多个有关学会联合研讨,结果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南中将血LDL-C低于3.37毫摩/升(130毫克/升)定为合适范围;3.37~4.12毫摩/升(130~159毫克/升)为边缘升高;4.14毫摩/升(160毫克/升)以上为升高。可见新的指南将三个水平的判定标准都提高了。我们应该按照这一新标准作临床判断。

根据血LDL-C水平和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45,女≥55)、吸烟、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肥胖和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可进一步判断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程度。指南中将程度分为低危险性(低危)、中危险性(中危)和高危险性(高危)。判断时,如LDL-C为边缘升高,则:

1. 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不足3个者为低危。

2. 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有3个或更多者为低危。

3. 有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1个或更多者为中危。

4. 有冠心病及相等的疾病者为高危。

如LDL-C为升高,则:

1. 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不足3个者为低危。

2. 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有3个或更多者为中危。

3.有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1个或更多者为高危。

低密度脂蛋白篇8

[关键词]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9(b)-0058-04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日益增多。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慢性、全身血管性疾病,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已经得到证实。引起AS传统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等。近年来也有研究证实,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and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sdLDL-C)可能与AS有关[1-2]。本文主要探讨Hcy、sdLDL-C与CAS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预防及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12月江苏省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内科住院的患者302例,平均年龄(68.5±12.8)岁。按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分为正常组140例,其中男65例,女75例,平均年龄(64.8±10.5)岁;斑块组162例,其中男74例,女88例,平均年龄(65.2±10.1)岁。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详细询问有无吸烟、饮酒、脑卒中、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病史;检测患者血糖(glucose,GLU)、尿酸(uric acid,UA)、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Hcy、sdLDL-C水平。入选标准:有明确高血压病史,3次不同时间平均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 mmHg(1 mmHg=0.133 kPa);糖尿病诊断符合WHO诊断标准;近2个月未服用降脂药物。排除标准:甲状腺疾病、急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肿瘤、急性感染性疾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标本采集和检测

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3000 r/min离心30 min分离血清,离心半径为13.5 cm。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立即检测GLU、UA、Hcy 、TG、TC、LDL-C、HDL-C、sdLDL-C,试剂盒和校准品由日本积水株式会社提供;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日立7600-020。

1.3 颈动脉超声检查

应用飞利浦iU22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L9-3超宽频带线阵探头,频率3~9 MHz,轴分辨率为0.01 mm,以颈总动脉作为测量部位。患者取平卧位,头部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从锁骨内侧端横向检查颈总动脉,发现局限性回声结构突出管腔(回声结构可不均匀或伴声影),厚度> 1.5 mm为斑块形成。检测部位一般为颈总动脉的远端、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颈动脉分叉处。仔细观察有无斑块,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数量及性质。3处检查部位任一处有斑块形成纳入单发斑块组,有两处斑块形成纳入双发斑块组,大于两处斑块形成纳入多发斑块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而对于未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统计分析,描述以中位数(M)、25%和75%区间(P25,P75)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饮酒、舒张压、TG、TC、HDL-C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斑块组吸烟人数、收缩压、UA、GLU、Hcy、LDL-C、sdLDL-C水平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颈动脉斑块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吸烟、收缩压、UA、GLU、Hcy、LDL-C、sdLDL-C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收缩压、UA、GLU、Hcy、LDL-C、sdLDL-C均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见表2。

2.3 不同斑块组间Hcy、sdLDL-C比较

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斑块组间Hcy、sdLDL-C水平,结果显示,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三组间两两比较发现,Hcy、sdLDL-C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发斑块组、双发斑块组、单发斑块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AS已成为我国死亡的首要原因。AS是一种慢性、累及全身血管的疾病,颈动脉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大血管之一。有研究表明,CAS与脑血管病的发生明显相关[3-4]。CAS斑块数目与冠脉病变数目密切相关。因此,CAS斑块可作为冠状动脉心脏疾病的可靠预测指标。CAS斑块的传统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年龄和性别、遗传因素、饮酒、高尿酸血症等。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可能传统的危险因素难以解释,因此,本文探讨Hcy、sdLDL-C与CAS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

Hcy是一种反应性血管损伤性氨基酸。血浆中高含量的Hcy可能与AS有关。正常生理情况下,Hcy的代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体内含硫氨基酸的平衡。任何原因引起上述代谢途径障碍时,都会出现体内Hcy的蓄积,发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随着Hcy水平的增高,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及严重程度增加[5-7]。sdLDL-C被认为是致AS的脂蛋白。颈动脉斑块是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寻找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给予及早干预,减少斑块的形成,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8-10]。

本研究发现,斑块组Hcy、sdLDL-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Hcy、sdLDL-C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独立危险因素,提示Hcy、sdLDL-C有致CAS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与其他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11-15]。比较多发斑块组、双发斑块组、单发斑块组间Hcy、sdLDL-C水平,结果显示,Hcy、sdLDL-C水平依次为多发斑块组>双发斑块>单发斑块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提示Hcy、sdLDL-C水平与斑块数量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Hcy、sdLDL-C为CAS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与斑块数量具有一致性。联合检测Hcy和sdLDL-C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昊,沈国荣,杨鸿林,等.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及危险因素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9(11):926-928.

[2] 沈国荣,沈昊,王惠民,等.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半胱氨酸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J].临床检验杂志,2012,30(6):477-478.

[3] Levy EI,Mocco J,Samuelson RM,et al. Optimal treatment of carotid artery disease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08,51(10):979-985.

[4] Holaj R,Spacil J,Petrasek J,et al. Relation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intima and media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n the carotids and manifestations of atherosclerosis in the vessels of the lower extremity in comparison to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J]. Casopis Lekaru Ceskych, 1998, 137(23): 716-720.

[5] Uriarte I,Fernandez-Barrena MG,Monte MJ,et al. Identification of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5 as a novel mediator of liver regener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post-resection liver failure in mice [J]. Gut,2013,62(6):899-910.

[6] Dervovic DD,Liang HCY,Cannons JL,et al. Cellular and Molecular Requirements for the selection of in vitro-generated CD8 T cells reveal a role for notch [J].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2013,191(4):1704-1715.

[7] Nicholas Zavazava. Embryonic Stem Cell Immunobiology [M]. New Jersey:Humana Press,2013:119-128.

[8] Paim LR,Schreiber R,Matos-Souza JR,et al.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matrix-metalloproteinase-8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spinal cord injured subjects [J]. Atherosclerosis,2013,231(2):341-345.

[9] Hunt KJ,Baker N,Cleary P,et al. Oxidized LDL and AGE-LDL in 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es strongly predict progression of carotid artery IMT in type 1 diabetes [J]. Atherosclerosis,2013,231(2):315-322.

[10] Kotani K,Tsuzaki K,Sakane 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bilirubin(Bil)and 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sdLDL)in asymptomatic subjects attending a clinic for screening dyslipidaemias [J]. Annals of the Academy of Medicine, Singapore,2014,43(4):216-219.

[11] 陈敬强,熊友生.同型半胱氨酸与进展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进展[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6):446-447.

[12] Chen C,Conklin BS,Ren Z,et al. Homocysteine decreases 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relaxation in porcine arteries [J]. 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2002,102(1):22-30.

[13] Kirilov G,Zacharieva S,Alexandrov AS,et al. Increased plasma endothelin level as an endothelial marker of cardiovascular risk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acromegaly:a comparison with plasma homocysteine [J]. Methods and Findings i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2009,31(7):457-461.

[14] Ai M,Otokozawa S,Asztalos BF,et al. Small dense LDL cholesterol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results from 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y [J]. Clinical Chemistry,2010, 56(6):967-976.

低密度脂蛋白篇9

【摘要】 目的研究3'-大豆苷元磺酸钠(DSS)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氧化损伤对照组(ox-LDL)、氧化损伤加入维生素E对照组(VE+ox-LDL)、氧化损伤加入DSS低、中、高浓度组(DSS-L、DSS-M及DSS-H组)。将ox-LDL作用于预先加入VE及不同浓度DSS预处理24 h的内皮细胞,继续培养24h,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的含量,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结果预先加入VE、中高浓度的DSS可提升损伤的内皮细胞的活力,可显著降低损伤内皮细胞的MDA及NO的释放,可显著提升损伤细胞的LDH、NOS、SOD和GSH-Px的活性,但低浓度的DSS对上述指标影响不大。结论DSS可减轻ox-LDL对血管皮细胞的氧化损伤,起到一定的抗氧化保护作用。

【关键词】 3'-大豆苷元磺酸钠; 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 内皮细胞; 保护效应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 and mechanisms of 3'-daidzein sulfonate sodium o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injury induced by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Methods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 were cultured in vitro and pided into 5 groups:control,ox-LDL, VE+ox-LDL, DSS-L,DSS-M and DSS-H groups. Endothelial cells were incubated with ox-LDL for 24 hours after they were incubated with Vitamin E(VE) and different doses of DSS for 24 hours. The proliferation of HUVECs was assayed by the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method,and the levels of NO and MDA,the activities of LDH, SOD, NOS and GSH-PX were measured. ResultsThe level of MDA and the activity of LDH in ox-LDL damaged group were remarkably higher than those in VE,DSS-M and DSS-H groups. The activities of SOD,NOS,GSH-PX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NO in ox-LDL damaged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VE,DSS-M and DSS-H group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SS-L group and ox-LDL group. Conclusion3'-daidzein sulfonate sodium has protective effect on HUVECs injury induced by ox-LDL,which may be related to increasing the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HUVECs.

Key words:3'-daidzein sulfonate sodium; Oxidized LDL; Endothelial cell; Protective effect

血管内皮是介于血液与血管壁组织之间的一层上皮组织,它不仅是一种机械屏障,还具有物质转运、自分泌、旁分泌等多种功能,在创伤修复、血管生成、止血、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所致内皮细胞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一种重要因素,寻找有效的抗氧化剂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一直是人们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

葛根是一种治疗绝经期症状的中国传统中草药,可用于某些绝经期妇女的症状,如骨质疏松症、冠心病及某些激素依赖性肿瘤等[1]。3'-大豆苷元磺酸钠( 3'-daidzein sulfonate sodium,DSS)是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大豆苷元的强水溶性衍生物。其水溶性极强[2],具有比大豆苷元更强的生理活性[3]。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DSS具有抗缺氧缺血作用[4],但由于大豆苷元不溶于水,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生物利用度低、服用量大和显效慢等缺点,体外研究发现其具有抗氧化作用[5],但目前尚无DSS对人体细胞水平的抗氧化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以ox-LDL作为损伤因素,观察DSS对ox-LDL致HUVEC氧化损伤的拮抗作用,从细胞水平探讨DSS的抗氧化功能,以其为DSS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1 药品与试剂

3'-大豆苷元磺酸钠,分子式C15H9O7SNa,结构式见图1。类白色结晶粉末,由沈阳药科大学植化教研室提供,纯度98%以上。实验前用生理盐水稀释至所需浓度,用NaHCO3调pH至7.0备用。

图1 3'-大豆苷元磺酸钠的化学结构式

M199细胞培养基为Gibco公司产品,新生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材料研究所公司,II型胶原酶及胰蛋白酶均为Sigma公司产品,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丙二醛(MDA)测定试剂盒、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试剂盒、乳酸脱氢酶(LDH)测定试剂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测定试剂盒、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测定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2 方法

2.1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6]的培养取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健康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脐带,D-Hank’s液冲洗,注入0.1%Ⅱ型胶原酶消化15 min,收集酶液,1 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加入含20%FSM的M199细胞培养基重悬,以2×105/ml的密度接种于培养甁中,置于37℃,饱和湿度,5% CO2孵箱培养。待细胞长满甁后,0.1%胰蛋白酶消化传代,选用3~5代细胞用于实验。经细胞形态学观察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结果。

2.2 人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分离、提取健康人血浆购自成都市中心血站,按照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7]分离LDL。血浆铺于密度梯度液上层后置超速离心机做超速序列离心,提取的LDL以含0.01% EDTA的Tris-HCl缓冲液(pH7.6)4℃透析48 h,过滤除菌,考马斯亮蓝G-250法定量蛋白,以琼脂糖凝胶电泳法鉴定其纯度。

2.3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制备将LDL置于PBS溶液中,4℃透析36 h,充分去除EDTA后,用含10 μmol/L CuSO4的PBS溶液(pH=7.2),4℃避光氧化24 h,进行氧化修饰,氧化后的LDL的顔色由原来的淡黄变为乳白色。氧化修饰后的LDL置含0.01% EDTA的PBS中,4℃透析24 h,终止氧化,超滤除菌,定量蛋白,4℃贮存, 一周内使用。

2.4 实验分组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氧化损伤对照组(1 nmol/LMDA含量的ox-LDL)、ox-LDL+VE对照组(50 μM VE+ox-LDL)、DSS-L组(50 μM DSS+ox-LDL)、DSS-M组(100 μM DSS +ox-LDL)及DSS-H组(150 μM DSS +ox-LDL)。

取传代培养生长融合成单层的细胞,倾去培养液,用PBS液洗2~3遍,换新细胞培养液,按实验剂量分组要求加入VE、DSS预孵24 h,再与除菌后的ox-LDL继续培养24 h,终止培养后进行后续实验。

2.5 细胞活力的检测(MTT法)HUVEC以每孔5×103个细胞接种于96孔板,每组3个平行孔,加入含10%小牛血清的M199培养基,24h后,用D-Hanks液冲洗两遍,按分组要求加入含VE及不同浓度DDS的2%小牛血清的M199培养基,预孵24h,再与除菌后的ox-LDL继续培养24 h。每孔加入PBS溶解的 MTT 5 g/L 20 μl,4 h后弃去培养基,加入200 μl DMSO。摇匀10 min, 于570 nm测量吸光度。实验重复3次,每组设6个平行复孔,取均值。

2.6 MDA,SOD,NO,GSH-Px,LDH及NOS的测定细胞终止培养后,收集细胞培养液,按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试剂盒操作说明,检测内皮细胞培养液中的MDA,NO的含量,检测SOD,GSH-Px,LDH及NOS的活性。实验重复3次,每组设6个平行复孔,取均值。

2.7 数据处理实验数据采用±s表示。运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对组间均数做单因素方差分析。

3 结果

3.1 细胞活力的检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x-LDL损伤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而VE可明显拮抗ox-LDL的损伤作用,细胞活力明显恢复;低浓度的DSS拮抗ox-LDL的作用不明显,而中高浓度组均表现出明显的拮抗ox-LDL的损伤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拮抗作用也明显增强 (图2)。

图2 各组细胞活力的状况(与ox-LDL组相比,*P

3.2 MDA,SOD,NO,GSH-Px,LDH及NOS的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x-LDL组MDA、LDH含量显著增高,而NO含量、NOS活性、SOD 活性和GSH-Px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预先加入VE、中高浓度的DSS可使MDA及LDH含量降低,增加NO含量,提升NOS活性、SOD 活性、LDH活性和GSH-Px活性,但低浓度的DSS对上述指标影响不大。结果见表1。表1 DSS对ox-LDL损伤HUVECs MDA,LDH,NO,SOD,NOS及GSH-Px的影响与ox-LDL组相比,*P

4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正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功能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始动环节,血液中过量的LDL,尤其是ox-LDL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的一个重要的有害因子[8]。近年来的研究发现ox-LDL可通过增加氧自由基浓度,同时抑制或损伤细胞本身的抗氧化防御系统,降低其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等机制,使细胞受损[9]。因此,使用有效的抗氧化剂,改善脂质代谢,可有效地保护血管功能并拮抗AS的形成。

本研究结果显示,预先使用DSS可有效地拮抗ox-LDL产生的损伤作用,可降低MDA及LDH含量,增加NO含量,并提升NOS活性、SOD 活性和GSH-Px活性,是良好的抗氧化剂。

参考文献

[1] Jean W,Edith L,Suzanne C, et al. Comparison of Pueraria lobata with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in treating the advers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menopause[J].Menopause,2003,10(4) 352.

[2] 董社英, 郑建斌, 高 鸿.3'-大豆苷元磺酸钠的电化学行为及应用研究[J].化学学报 , 2003, 61(4): 487.

[3] 刘谦光,张尊听,薛 东,等.大豆苷元磺化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活性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3, 24(5): 820.

[4] 曾 靖,曾昭毅,黄志华,等.3'-大豆苷元磺酸钠的耐缺氧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23): 130.

[5] 师梅梅,杨建雄,张改平,等.3′-大豆苷元磺酸钠的体外抗氧化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8,20(4):698.

[6] Jaffe EA, Nachman RL, Becker CG, et al. Culture of human endothelial cells derived from umbilical veins identification by morphologic and immunologic criteria[J]. J Clin Invest, 1973, 52(11): 2745.

[7] 张林华,刘秉文.一次性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分离人血清脂蛋白[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89,21:257.

低密度脂蛋白篇10

关键词:红花水提物;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明显的功效,本文就红花水提物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所致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机制做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药物

1.1.1 红花水提物过程:取新疆红花200 g,加水2 500 ml,加热到沸腾,然后提取1.0 h,并进行过滤,最后把滤液浓缩到每毫升相当于3.338 g生药[1]。

1.2  实验动物:出生5~7d的wistar大鼠乳鼠。

1.3  实验试剂:噻唑蓝(mtt,sigma,sp 1 080)、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二甲基亚砜(dmso)、丙二醛(mda)、一氧化氮合酶(nos)、乳酸脱氢酶(ld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一氧化氮(no)和黄嘌呤氧化酶(xod)测定试剂盒。

1.4  实验仪器:超净工作台,mco-15 ac型co2培养箱,mk型倒置显微镜,h2s-h型恒温水浴振荡器,ldz 4-0.8型离心机,550型酶联免疫检测仪。

1.5  红花水提物对ox-ldl所致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的实验方法

1.5.1 培养大鼠原代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rcmec):首先进行rcmec原代培养,经鉴定为rcmec后,再传代培养,把第3代rcmec用于实验[2]。

1.5.2 实验分组:以1.5×105个/ml的密度把内皮细胞接种于96孔板,每孔0.1 ml,24 h细胞贴壁后,分组:①空白对照组:每孔加入无血清培养基100 μl;②模型对照组:每孔加入剂量为100 μg·ml-1的ox-ldl的无血清培养基100 μl作用24 h;③红花水提物500 μg·ml-1组,100 μg·ml-1,20 μg·ml-1组;造模前24 h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红花水提物100 μl,然后加入含ox-ldl的无血清培养基100 μl作用24 h[3]。

1.6  形态学观察

1.7  指标检测及计算:通过mtt法检测,测出活细胞的量与吸光度(a值)成正比,故用a值表示细胞存活率,抑制率=[1-(实验孔a值-空白孔a值)/(对照孔a值-空白孔a值)]×100%。在酶联免疫检测仪上进行mtt的检测[4]。

1.8  数据分析:以均值±标准差形式来表示结果,采用方差分析(anova)进行多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形态学观察: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正常对照组与大、中剂量组细胞呈现相似形态,无显著性变化;模型组细胞出现皱缩,呈现空泡。模型组大部分细胞在mtt染色后不着色,少数细胞出现紫色结晶物,其数量随着各个给药组红花水提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多。

2.2  对内皮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红花水提物500 μg?ml-1,100 μg?ml-1,20 μg?ml-1均能明显抑制ox-ldl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使细胞存活率明显提高

2.3  不同浓度的红花水提物均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对ox-ldl所致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的no,sod,gsh-px和 nos含量降低,还可以减少细胞上清液中ldh,xod和mda的含量。

3 讨论

实验发现,生物体内低密度的氧化修饰呈现一个自由基的链式反应过程。利用红花水提物来提高受ox-ldl损伤后内皮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以减轻氧化损伤。通过红花水提物的预处理能有效减轻ox-ldl对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抑制丙二醛(mda)和乳酸脱氢酶(ldh)的生成,提高no,sod,gsh-px和nos的活性,保护内皮细胞,抑制其氧化损伤。

参考文献:

[1] 陈少刚,李长潮.当归注射液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0(1):142.

[2] 何煜舟,丁美萍.大豆异黄酮对氧化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j].浙江中医杂志,2006,13(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