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贸易十篇

时间:2023-04-09 13:04:02

中欧贸易

中欧贸易篇1

其时,正值欧盟联合美国将中国汽车零配件关税政策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这是2003年美国将中国半导体电子税收政策诉诸WTO以来,中国第二次遭遇此类诉讼,且事关重要的汽车行业。消息甫一公布,国内立即一片惊呼。

同样引人瞩目的,是美欧联手对华姿态。与美国的咄咄逼人相比,欧盟处理对华贸易摩擦的态度有温和之感。尤其在去年纺织品争端处理上,中欧积极磋商,最终于当年5月化干戈为玉帛。

但自2005年下半年迄今,欧盟对华提起数起金额庞大的反倾销调查,尤其是今年在欧美对华鞋类反倾销案中,百余家应诉企业无一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最终被课以最高至19.4%的累进反倾销税。德国、意大利家具等行业也扬起对华实行反倾销的呼声。

中欧贸易关系是否出现了转折?又将会走向何方?

诉诸WTO不等于立场强硬

“这不是过激的行为,也不存在敌意。”欧盟大使安博对《财经》记者说:“在这个案子上,与其说我们采取行动,不如说是我们给予中方的回应。”安博所指,即今年3月底由欧美联手诉诸WTO的汽车零配件关税一案。

进口汽车零部件的争端,肇始于2005年4月1日。

其时,中国开始施行《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其中规定,进口汽车零部件在国内组装整车进行销售的汽车生产企业,所进口的汽车零部件凡构成整车特征的,必须按整车适用税率征税。中国整车关税总和为28%,零部件进口关税仅在10%-14%。

这一规则施行后,即遭到美国、欧盟的强烈反对,因为中国在入世谈判中曾承诺放弃“国产化”的做法。围绕此问题,双方在行业和政府层面多次交涉,去年的中欧贸易联委会以及中美商贸联委会分别将此议题纳入到讨论中。中方的立场相当强硬,表示这一政策旨在防止某些汽车制造商通过引进低关税零部件来组装整车,借以规避高关税。但是,此解释并没有得到欧美的认同。

据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介绍,入世之前,中国就实行了类似的政策。国外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生产,要按照国产化比例来缴纳关税。该政策要求,第一年汽车零配件本地化比例必须达到40%,第二年60%,第三年80%,否则将实行惩罚性关税。“现在的汽车零配件关税政策,只不过和入世以前换了一种说法。”贾说。

在政策制定者看来,采用全部组装生产方式,一方面使得国内企业可以通过进口散件之名变相逃税,行进口汽车整车之实;另一方面,也导致国内企业更加依赖进口零部件,阻碍国内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害无利。

但安博并不认同中方的说法。他向《财经》强调,“本地含量”既然是WTO禁止,就不可再行使用。欧盟在其声明中表示,中国违反了在入世时关于停止执行“本地含量”的承诺,并且给欧盟在华汽车制造商带来障碍,因为他们不得不为进口自己的汽车配件缴纳不公平的关税。声明表示,欧盟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0%到25%。

安博反复强调,诉诸WTO是不得已之举。此前与中方长达一年的谈判毫无结果,“解决争端就像跳舞,得靠双方互动。”安博对《财经》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现在我们希望利用这个机会,让中国政府部门考虑。”

根据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相关规定,自3月30日起,中美、中欧正式进入为期60天的磋商阶段;若无法达成一致,则可以请求争端解决机构成立专家小组,并给予裁定。

原中国商务部条法司司长、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国专家组成员张玉卿认为,这个官司并不复杂,关键是明确“整车”和“零配件”的概念。如果中国能够证明是符合国际规范的,此类零配件确实已经构成整车,则能够获得有利的裁决。况且零配件和整车的概念在国际上也是有章可循的,比如海关税则分类,应该有比较明确的界定。“我们对这些概念要搞得非常清楚,这方面站得住脚,官司就有把握了。”张玉卿说。

至于何时能够有结果,张玉卿介绍,WTO争端解决机制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短则在60天内的磋商阶段就可以解决,长则不会超过一年半。但是WTO的裁决效力很强,磋商阶段,中国没有必要改变现有的做法。“如果WTO最后裁决认为中国有问题,那么中国就必须纠正。”

张玉卿认为,诉诸WTO并非意味着双方鱼死网破,事实上,许多贸易纠纷在磋商阶段即已经达成一致。

这也是欧盟所期望的目标。“我们非常希望这个案子以和解告终。”安博说。

反倾销调查政策不稳定

如果说WTO争端解决机制只是中国最新面对的争端解决方式,那么在更常见的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方面,欧盟的政策收紧则更加明显。

近年来,中国产品是欧盟反倾销调查的最大目标之一。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欧盟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八起,较上年减少一起。但是,当年欧盟做出终审裁决的对华反倾销案有九起,大大高于2004年的三起。商务部今年3月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06》总结称,“与前几年相比,2005年欧盟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存在立案时间集中、涉案金额高、涉案企业多、终裁数量多等特点。”

多年从事中欧反倾销案的律师告诉《财经》记者,欧盟对华反倾销立案、调查及裁决方面的政策都有收紧趋势。“比如,市场经济地位核查,过去可能只查你五年内的情况,现在要查你十年的情况。”北京小耘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毅说。

最为中方诟病的是鞋类反倾销案。去年6月30日和7月7日,欧盟连续对中国输欧劳保鞋和部分皮鞋启动反倾销调查,是为近十年来欧盟对华反倾销涉案金额最大的一宗。其中,劳保鞋涉案金额5255万美元,皮鞋则高达7.3亿美元,波及中国1200余家制鞋企业和100多万工人。

考虑到中国鞋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业界曾经对此案颇有信心,100多家鞋类企业积极应诉,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也亲赴布鲁塞尔斡旋。但最终结果令人失望,今年1月12日,欧盟宣布,否决抽样的12家中国企业市场经济地位申请,且其他应诉的100多家企业也没有得到市场经济地位或分别裁决,最终被课以最高达19.4%的累进税。

“100多家企业没有一家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一家分别裁决都没有,这显然是欧盟反倾销政策的倒退。”国内处理欧盟对华反倾销案的专家、北京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傅东辉说。

涉及非市场经济企业反倾销案中,欧美的政策有很大差别,市场经济地位的申请便是之一。美方只允许申请国家市场经济地位及市场经济导向行业,但要获得肯定极其艰难。中方曾经在2004年家具一案中申请市场经济行业地位,最终被以“材料过多,时间不允许”而拒绝。

反之,1997年欧盟实行了市场经济审查制度,允许企业申请企业市场经济地位,并最终获得较低的反倾销税率甚至胜诉。1998年后,中国企业开始陆续获得欧盟的市场经济地位。在2005年的铸铁井盖案中,有五家企业同时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和零税率;同年,在化纤布一案中,有26家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欧盟的政策有一定灵活性,许多企业感觉欧盟的政策比美国更公平。”傅东辉认为,“但是很多人没有看见欧盟的另一方面”,欧盟政策与其说是“收紧”,不如说“不稳定”;既有给予26家企业市场经济地位的时候,也会对100多家企业否决市场经济地位。

不过,观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蒲凌尘认为,欧盟在反倾销核查中更为严苛,也暴露出中国企业管理中的漏洞。以鞋类企业反倾销为例,被抽样的鞋类企业在财务、法律文书等方面的问题,也影响了他们申请市场经济地位,诸如公司章程与经营现状不符、财务报表任意修改、在回答核查官的问题时捏造事实等。

“或许市场经济地位的相关规定本身是不公平的,但是既然有这个规定,我们就要学习它,应对它。”蒲凌尘说。

欧盟的焦虑

中欧贸易争端频现以及欧盟在反倾销政策方面的不稳定性,原因来自中欧两方。

首先来自欧盟内部。“欧洲目前的增长并没有体现其实力。这导致失业以及焦虑的情绪――这进而可能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欧盟大使安博对《财经》说。

2004年,随着欧盟东扩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欧洲长期存在的低增长和失业问题更加突出。在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的压力下,企业纷纷裁员或将工厂外迁;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传统的欧洲制造业地区,更是哀声一片。但是,政府为应对困境实施的福利制度改革,却遭到民众的反对,去年以来,德、英、法等国均发生了针对于此的大规模抗议行动。最近法国学生抗议政府新近推动的劳工法案,更酿成一场社会危机。

与此同时,来自中国产品的汹涌之势令欧盟难以抵挡。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加上去年某些行业出现产能过剩,以及纺织品、鞋类等产品配额制的取消,使得欧盟陷入内外交困之中。

据中国商务部最新颁布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06》,中欧贸易额2005年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173.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6%;其中中国对欧出口增长34.1%,中国自欧进口则增长5%,对欧贸易顺差达到701.2亿美元。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为德国、荷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其中前三国与中国的经济互补性较强,法国和意大利则与中国在纺织业、皮鞋、家具等行业有直接的竞争关系。

欧盟的扩大也加剧了这一碰撞。北京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傅东辉介绍,2005年以来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另一个特点是,涉案轻工业产品再度增加。这主要因为欧盟新成员国以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为主,很容易与中国直接竞争。

技术壁垒与市场准入

不过,在安博看来,目前中欧贸易之间并没有“激烈的风暴”,鞋类反倾销案也不是中欧贸易关系的代表。但他对中国在某些行业的市场开放依然表示担心。

“我们在服务业、银行业、保险及建筑业方面很强,但是如果进入中国很难,就难做生意。”安博指出,尽管中国入世已有五年,但欧盟银行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依然维持入世前的2%的水平。他更表示,目前的汽车案件具有象征意义,“我们担心,如果汽车零配件的案子没有被正确对待,那在其他行业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现象。”

安博认为,有效的做法是一个一个行业解决问题,而不是像美国那样要求中国进行汇率改革。“我们不认为这能够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规则办事,贸易赤字的问题就会解决。我们对于解决这些困难很有信心。”

对于中国来说,中欧贸易的另一个阻碍是技术壁垒。欧盟近年来颁布了大量技术法规和标准,其中一部分已经开始正式实施。商务部颁布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06》指出,“其中有的要求苛刻,有的甚至缺乏充分科学依据,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对进口产品的技术型贸易壁垒。”

在诸多技术标准或法规中,最为被国内关注的是电子电气两指令,即《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的第2002/96/EC号指令》(WEEE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第2002/95/EC号指令》(RoHS指令)。

这两项指令几乎涵盖了所有民用电子电气产品――尽管指令是面向全球的,但直接关系到中国家电和电子产品对欧洲市场的出口,涉及金额达到700亿美元。

中国商务部表示,中方特别关注WEEE指令中规定的历史垃圾处理费用的分摊方法、担保费用的交纳方案以及至今仍未确定的RoHS指令实施后的检测方法与标准和其豁免。这些问题增加了企业的应对成本,使他们出口经营面临很大的不确定。

其他可能对中国企业产生影响的,还有《化学品注册、评估与许可规则》、《能耗产品生态设计指令》、《电磁兼容性指令》、《禁止电动车辆使用镉电池指令》,等等。

中欧贸易篇2

在中欧贸易发展史上,1985年中欧双方签署的《贸易与经济合作协定》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此基础上,中欧双方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从原材料、初级产品、一般制成品逐渐向技术产品、服务贸易方向转移,实现了中欧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资源、产品优势互补,加强了中欧政界、商界和企业界等的多层次往来。2003年中欧战略关系的确立,将中欧的经贸合作关系纳入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双方在经贸合作上也有了更高的期待。

然而,在中欧双方经贸关系不断拓宽和加强的同时,彼此之间的各种贸易摩擦接踵而至,逐渐升级。中欧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几大类:一是中国对欧的巨额贸易顺差;二是反倾销问题;三是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四是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五是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近年来,中欧双方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冲突和矛盾也在加剧,由于市场准入的概念十分模糊,这或许会成为未来中欧贸易摩擦增多的一个主要因素。

作为对中欧日益升级的贸易摩擦的回应,欧盟于2006年12月24日发表了最新的对华战略文件――《欧盟与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承担更多责任》和首份对华贸易和投资政策文件《竞争与合作――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和不断增加的责任》。这些文件明显带有欧洲舆论界的“中国经济”色彩,认为中国具有竞争力的传统低附加值产品使欧盟制造业感受到了空前压力,中国迅速提高的研发能力也对欧盟传统的优势领域构成了潜在竞争。欧盟也在文件中对中国的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等方面的政策进行了批评,要求中国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进一步落实入世承诺。对中方而言,欧盟的这些言论和看法对如何发展中欧经贸关系,和解决中欧之间长期存在的贸易摩擦问题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如何理性地看待现阶段中欧关系中的贸易摩擦问题?又如何处理中欧之间“合作与博弈”的微妙关系呢?

贸易摩擦根源何在

在中欧关系上,中国学者提出了“非对称性论”、“歧视论”、“发展阶段论”、“”、“东西方文化差异论”等看法。我们认为,“非对称性论”和“发展阶段论”从中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的不对称性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角度,清晰地揭示出中欧之间贸易摩擦和其它冲突的根源。因此,理性、客观地对待中国贸易摩擦,不能忽视中欧之间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巨大差异。

第一,中国和欧盟发展程度不同,决定了中欧之间的贸易商品构成和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流向。欧洲国家早已跨入了发达国家行列,而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双方在综合国力和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为此,一段时期以来,中欧贸易结构的基本特征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中国以劳动密集性、低附加值产品为主,欧洲则主导技术密集型、中高附加值产品。近年来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带动下,中国对欧的出口结构开始有所变化,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有所增长。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00-2004年中国对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幅达到32.5%。然而,这些出口欧盟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是最终产品,关键设备和核心零配件依靠来自对欧盟的进口,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对欧出口产品,以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为主,迄今为止,中国作为一个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国家的基本特征也还没有改变。

第二,制度性因素成为中欧贸易摩擦中的一个难解之结,集中表现在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欧洲国家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而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竞争机制还很不健全,劳动力成本、商品价格的市场扭曲现象还十分严重,这些对中国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带来不利影响。迄今为止,欧盟并不真正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最近几年,随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中欧相互依存关系的不断发展,欧盟在这一问题上的强硬态度有所改变。1998年4月27日,欧盟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名单中排除,但并不等同于将中国作为市场经济国家来对待,欧盟委员会仍然认为中国还处于市场机制转型的过渡期,对申请“市场经济”和“分别裁决待遇”的中国企业分别设定了十分苛刻的“市场经济五条标准”和“分别裁决的四条标准”,欧盟的这些做法成为中国企业在反倾销案件中败诉的主要原因。为此,解决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欧盟向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二是中国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第三,贸易法规和法制因素。欧盟长期推行贸易立国战略,重视并不断健全贸易法规体系。欧盟的反倾销法最早起源于1957年的《罗马条约》和1951年的《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经过多次修订,现行的欧共体反倾销新法规颁布于2004年3月13日,这一法规对倾销的计算、提起申诉的程序及随后进行的调查、征收反倾销税、复审以及公开披露信息方面作了详尽的规定。

相比之下,虽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贸易法规、法律上的保护意识有所提高,但在现行法律中,依然存在着法规缺失、法规过时、缺乏针对性和应对性等大量漏洞,特别是在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件上,中国方面显得被动而无奈。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是中国对欧扩大出口的主要障碍之一,从1979年至今,欧洲对华反倾销案件已达数百个。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对欧出口中,约有10%受欧盟反倾销措施的影响,一些出口产品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后,在欧盟市场上失去了价格竞争能力,被迫退出欧洲市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出口市场的发展。

第四,在中国加快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的过程中,中欧之间的传统贸易壁垒正在逐渐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变得更加灵活和隐蔽,欧盟通过设置各种各样的非关税壁垒来限制中国出口。非关税壁垒指除进口关税以外的任何减少或限制进口的政府政策和措施,包括的种类很多,例如,政府对贸易的参与和政府容忍的限制性做法、海关和行政清关程序、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特别限制、进口品收费、还有知识产权问题、保障措施等。近年来,中欧贸易之间的非关税壁垒层出不穷,以技术、知识产权、特别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壁垒居多,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贸易摩擦。

在看待非关税壁垒问题上,长期以来中方存在许多误区。例如,一些人认为设立非关税壁垒就是不正当做法,某些非关税壁垒是不可逾越的,也有人提出非关税壁垒是完全可以打破的。实际上,欧盟在设置这些非关税壁垒时,经常打着技术标准、环保理念、知识产权等旗帜,保护欧盟内部市场、限制并控制与第三国之间的正常贸易,一些做法并没有违背国际贸易法。从现实情况看,欧盟国家占据技术和资本优势,针对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高端产品制定高规格的技术标准或者产品检验标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中国企业几乎无法规避或者绕过这些技术壁垒。欧盟国家实行严格的产品环保指标,而中国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在一些对欧出口产品的环保投入上严重不足,导致很多产品无法符合欧盟的环保标准或者环保理念而无法打入欧盟市场。

第五,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给中欧贸易带来了很多深层次的冲突和难以逾越的贸易鸿沟。例如,东西方对性的认识不同,在欧盟,关于性方面的书籍、图片、用品可以公开出售。而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持比较保守的态度,不允许在公开场合出现涉及色情的物品。这种因为社会文化价值取向不同带来的贸易冲突,在相当长时间内是难以解决的。

立足中欧战略利益,推动中欧关系发展

我们认为推动中欧关系的长期健康发展,必须立足于中欧长远的战略利益,考虑到双方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目标。

第一,加强中欧双方之间的互信和互谅,必须建立在一些实质性措施之上,中欧贸易领域中各个行业之间应该长期保持对话,及时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就具体问题展开针对性谈判,建立利益博弈机制和互相妥协、互相协调机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争取形成中欧贸易之间合理的贸易分工格局,建立新的贸易优势互补机制,不断提高双方的经济实力,实现双赢。

第二,理性看待中欧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问题。随着中欧关系的日益紧密,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欧双方在市场、贸易等方面的竞争和争夺必然愈益激烈,双方原有的贸易互补性优势逐渐丧失,中方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有所提高,开始与欧盟在技术产品市场展开竞争,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欧盟的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因此,面临着新的中欧贸易形势,中方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同时更要预测到,在未来阶段,欧盟很可能会开辟新的低端产品市场和获取更为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相应地,对中国一些低端产品的出口也会设置各种障碍,将这些中国产品拒之欧盟市场之外。

中欧贸易篇3

已经困扰了中国光伏产业数月之久的欧盟“双反”之剑终于挪开。

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德古赫特7月27日宣布,经过数周激烈的谈判,中国与欧盟就光伏贸易争端已达成解决方案。当天,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等5家行业组织在其发表的《关于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的联合声明》中称:中国光伏产业代表与欧委会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的价格承诺,体现了中方绝大多数企业的意愿,使中国光伏产品在双方协商达成的贸易安排下,继续对欧盟出口,并保持合理市场份额,中国光伏行业对此表示欢迎。

在这一被视为友好收官的“停战”协议中,中方对出口欧盟的光伏产品的最低价格和总量做出承诺,在量价受限的条件下,欧盟将不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47.6%的反倾销税。这对于中国光伏企业而言意味着,前一秒47.6%的高额税收还悬于头顶,这一刻可以喘口气了——只要年出口规模不超过7GW,并且价格不低于0.56欧元/瓦,参与价格承诺的95家光伏企业出口欧洲就可以免征反倾销税。

中欧光伏商战友好解决,避免中欧双方在光伏贸易中的“双输”,也为中欧解决其他贸易争端提供了良好先例。虽然危机的化解让中欧双方都松了一口气,但通过此番事件暴露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欧美国家对光伏的补贴纷纷下调甚至取消,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跌,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中国光伏产业早已身处寒冬之中。“中国光伏产能过剩比例大概有50%,就算全世界都来买中国的光伏产品,中国的产品都卖不完。这势必导致价格战、低价倾销的恶性竞争。”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会长张平认为。中国光伏产业亟须反省自身技术创新不足、没做好产业规划,以及错估市场、盲目扩张等问题。与此同时,中欧光伏之战也暴露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制造设备、原料和市场都在国外的窘境。中国光伏产业亟须升级调整,淘汰低端落后的产能,提高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中欧贸易篇4

欧盟委员会和德古赫特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欧元区许多成员国似乎并没有兴趣就这个问题与中国“斗”。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在过去五年中享受到了与中国关系越来越紧密的好处,并不愿意因为一些光伏企业破坏这种关系;虽然这些光伏企业中有许多是德国的,但该国反对欧盟委员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欧洲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对外关系方面的亚洲专家戈德芒(Francois Godement)称,过去两个月欧盟委员会打了一场异常艰难的仗。

欧盟委员会官员曾试图向中国施加更大压力,要求取消补贴——他们认为中国政府对包括光伏在内的许多产业提供了高额补贴,进而在全球市场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德古赫特曾提议欧盟委员会加大反补贴处罚力度,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中国。德古赫特还提出了一个政府合同授予方面的互惠体系:如果某个海外国家不让欧洲企业获得其政府合同,欧洲各国的政府也可以不允许该国的公司获得他们的合同。

不过上述两项提议要想获得通过均困难重重,因为面临一些欧盟成员国政府的反对。

欧中光伏争端凸显了欧盟、德国和中国三方之间复杂的关系。欧盟条约授予欧盟委员会调查贸易争端、征收关税和商谈贸易协议的权力。但相关决定中很多必须获得欧盟成员国的批准,这使得中国可以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

中国国务院总理5月份进行上任后首次出访时,德国是他唯一到访的欧盟国家。那次访德正值欧中光伏争端的一个关键时刻,因为在他抵达柏林的后一天,欧盟各成员国需要告知欧盟委员会他们是否支持对中国产太阳能板征收最高68%关税的决定。

一位欧盟官员称,德国之前就曾向欧盟委员会表示,该国将对上述决定投弃权票。

但在与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以及其他德国部长级官员会晤后,德国政府决定对欧盟的征税计划投反对票。欧盟官员感到,欧洲方面与中国谈判的立场受到了打击。

德国驻欧盟使馆发言人Michael Geisler称,德国官员之前一直没有就政府立场与欧盟进行正式的沟通,直到他们与会面后。Geisler说,德国之所以反对欧盟征税原因是政府感觉如果推进这一计划,中国方面的立场也会变得越来强硬。

中国方面采取了一连串的行动。在许多人看来,中国的这些动作意在对欧洲国家的政府施压,迫使它们反对这项征税计划。中国对法国出口到中国的葡萄酒发起反倾销调查,并打算对从欧盟出口到中国的多晶硅产品征收进口关税,这严重打击了德国工业巨头Wacker AG。多晶硅是用于生产太阳能面板的一种重要原料。

中欧贸易篇5

【关键词】欧债危机,中欧,贸易摩擦

随着欧洲债务危机逐渐升级,债务危机的负面影响给整个欧盟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危机国不可能袖手旁观,让本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则扛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通过改变贸易政策,以达到增加本国出口、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一、欧债危机下的欧盟对华贸易政策

1.对华发起的双反案件调查处于上升的趋势。欧盟对华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申诉依然很强劲。中国似乎是欧盟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首要目标。以2013年1-7月欧盟发起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件为例,所有的调查对象均是中国。并且欧盟委员会在2013 年4月公布了贸易救济体系的修订方案,其中,当欧盟产业存在威胁时,欧委会即使没有接到企业申诉,也可以自行依据职权展开调查。而生产同类产品的欧盟制造商,则必须配合欧委会调查。这在无形之中降低了欧盟国家发动贸易救济调查的难度。其造成的后果就是需要调查案件增多。

2.欧盟增加了对其他自由贸易区的贸易优惠政策。欧盟在2012年公布的5年贸易战略――《贸易、增长和世界事务》提出,欧盟将推动与贸易伙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作为拓展欧盟贸易增长新空间的重要途径,并希望至2015年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覆盖其50%的对外贸易。欧盟为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转而寻求通过签署自贸协定加大开拓贸易伙伴市场的力度。

二、欧盟对华贸易政策的转变对中欧贸易关系的影响

1.加快了欧盟自贸区的贸易转移。欧盟的FTA 战略开展的如火如荼,为其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然而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却是毁灭性的。以欧盟韩国自贸区为例,按照欧韩自贸协定,欧韩双方在服务贸易和双边投资方面互相提供了很多优惠待遇,并加强了在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和技术贸易壁垒等领域的合作。

结果表明,因为中韩以及中欧的贸易相似度较高,欧韩自贸区的实施将恶化中国的贸易条件,产生了明显的贸易转移效应,譬如,中国的食品、服装、化工制品等行业的出口将明显下降。随着欧盟 FTA 战略的进一步深入,欧盟可能在未来几年里与更多的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协定,最终这会削弱我国商品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严重影响我国对欧盟的出口。

2. 欧盟针对中国的贸易制裁愈发加剧。欧盟近年来丝毫没有停止过发起对华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中国屡次成为欧盟最为“关照”的对象。以对华发起的“双反”调查数量为例:1979~1988年间为23起,1989~1998年间为46起,1999~2010年间为92起,几乎每10年翻一番,当时应该是是建立在中国对欧顺差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自从欧债危机爆发后,尽管我国对欧盟的顺差比例总体上有所下降,但欧盟对我国出口欧洲产品的申请调查数量并没有明显的下降:在2009~2012四年间,分别达到了7、10、8和7起,在所有被调查国家中依然是鹤立鸡群。虽然在危机期间欧盟对华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的强度,即调查数量占对外调查总数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降幅与欧盟对华逆差占对华总贸易额的比重相比,还不够明显。更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1~7月,欧盟就对原产于我国的产品作出4次反倾销终裁,1次反补贴终裁、3次反规避终裁和2次反倾销日落复审终裁,终裁结果均为对涉案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三、完善中欧贸易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1.积极开展自贸区谈判。以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欧盟在几年内完成与印度、日本、东盟甚至美国的自贸协定谈判极有可能。而且美国也在积极推进区域性贸易协定的谈判,世界范围内区域性贸易安排的力量将会超过多边贸易安排。而中国目前仅与20 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2项自由贸易协定,自贸伙伴国多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果中国不积极参与自贸区建设,若干年后中国可能会游离于主要的自由贸易区。可见,面对欧盟的 FTA 战略,中国不能只作为旁观者,而必须扩大自贸区谈判的领域和范围,否则将会丧失加入大市场的机会。

2.出口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积极拓展出口市场。我国的外向型企业在欧债危机的严峻形势下,需做好两手准备,既要重视产品质量,又要积极拓展更多的出口市场。毋庸置疑,欧盟是全球实施技术贸易壁垒最多的地区,因此他们在很多行业上的技术标准都远超其他国家。我国企业应踏实做好基本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研发工作,这不仅有利于产品达到欧盟的技术标准,还对出口其他国家时,通过技术型贸易壁垒大有好处。此外,外贸企业还应该努力拓展其他出口市场,通过参加各种贸易博览会、行业协会等获得国外市场的信息,力争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分散欧盟贸易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

3.进一步提高谈判能力,善于驾驭国际规则。尽管入世多年,中国的部分企业对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还不能做到驾轻就熟。并且由于这方面知识的缺乏,导致一些企业主动放弃了打官司。但如若我们善于驾驭国际惯例和规则,在处理与欧盟发生的贸易摩擦问题中能够据理力争,提高谈判能力,并且能够驾驭世贸组织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反倾销与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规则,尤其是建立预警机制,作好预案工作,则结果会大不相同。

中欧贸易篇6

[论文关键词]中欧;贸易摩擦;对策

中欧自从1975年正式建交以来双方贸易发展迅速,近几年来中欧之间的贸易额更是屡创历史新高,欧盟已经连续三年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然而中国入世不到三个月,便与欧盟发生了动物源性食品的贸易摩擦。随着中欧贸易摩擦愈来愈激烈,欧盟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也越来越频繁,这一现状为中欧贸易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阴履,设置了阻滞,损害了双方的利益,给中欧双方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中欧双方学者的高度重视。除此之外,中国的劳动力优势进一步得到了释放,再加上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全部取消,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激增,中欧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一、中欧贸易及贸易摩擦概述

(一)中欧贸易额

自从1975年5月中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迄今已30多年了。30年来,本着友好、合作、互利的精神,双方在贸易、投资、技术和资金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2173.1亿美元,是2000年的3.15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25%,约是建交初期的100倍,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据统计,2012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同比增长5倍多。

(二)中欧贸易结构

自从中国一欧盟开展贸易以来,双方都充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广泛、深入开展经贸合作,合理配置市场和资源,优势互补,带来了贸易扩大、投资收益、技术进步、就业增加和经济繁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虽然中欧间贸易实现了双方的互补,但是中欧间贸易结构还是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中国主要靠输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初级产品,多数没有自己的品牌,这些也导致了中欧间大量贸易摩擦的存在。

(三)中欧贸易摩擦特点

1.贸易摩擦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

劳动密集型产品、原料或半制成品,是中国劳动力廉价、资源丰富的竞争优势所在,也是欧盟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的主要产品领域。近年来,欧盟利用反倾销和进口管理对我出口产品进行限制,在欧盟对我国的反倾销名单上,除某些传统商品外,又列入彩色电视机、聚脂纱、录像带、电脑磁盘、自行车等机电、轻工纺织产品,钢铁和矿石产品也列入其中。

2.贸易摩擦的案件数量越来越多

据世贸组织统计,从1995年至2005年,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在世贸组织成员发起的反倾销案件中,约六分之一针对中国。欧盟是对华反倾销案最多的发起国之一。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欧盟不断要求我国增加进口,并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各种限制。近年来,欧盟已成为利用贸易壁垒限制我国产品进口最多的地区之一,直接导致了中欧贸易摩擦案件数量越来越多。

3.反倾销制裁措施越来越重

随着中国对欧盟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欧盟对中国出口的反倾销制裁也越来越严厉。近几年来,不只是在彩电行业,包括汽车,纺织品等众多行业,欧盟对华征收的反倾销税率都是极其高的。2011年5月,总部位于佛山的蒙娜丽莎陶瓷公司表示,欧盟此次对华瓷砖实行反倾销调查的诱因,是中国内地向欧盟出口的陶瓷砖,价格长期低于欧盟瓷砖生产商的出厂价。除此之外,大部分案例欧盟对华的反倾销诉讼已经立案调查,并且中方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一定的惩罚。

二、中欧贸易摩擦影响

(一)对欧盟的影响

1.消费者的利益减少

欧盟的消费者得到的最大实惠,大量来自中国的消费品价廉质优,欧盟消费者剩余增加,这大大缩减了欧盟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用品开支。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欧盟从中国进口了1966.2亿美元的商品。

2.进口商利润空间减小

欧盟进口商和零售商享受切实利益,中国消费品的价格优势给销售商带来了可观的利润空间。为此,欧盟的进口商和零售商一直反对欧盟对华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比如在2005年的中欧纺织品贸易纠纷中,欧洲商会联盟(Elifo Commerce)就坚决反对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因为在欧盟纺织品特保措施的影响下,欧洲消费者不仅要面临更高的价格,而且在服装种类的选择余地上也大不如前,小型销售商则极可能面临破产。

3.物价水平不稳定

中欧贸易摩擦有利于欧盟稳定物价、降低通货膨胀率。欧盟从中国进口大量商品,平抑了物价,提高了居民的真实收入水平,带动了高档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这对于主要靠需求拉动的欧盟经济增长来说至关重要。从宏观上看,中国产品降低了欧盟通货膨胀率,支持了欧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欧盟经济的健康增长。

4.就业形势严峻

中欧贸易失衡对欧盟弱势产业和就业的影响复杂,由于生产要素成本高涨、产业竞争力提升较慢,欧盟各国经济增长相对缓慢,就业形势严峻。中欧贸易失衡的加剧,更为欧盟以产业成长和就业面临威胁为借口对中国商品实施进口限制提供了理由。事实上,由于中欧在产品的比较优势上存在较大差异,欧盟的就业问题只能在社会福利政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等方面寻求解决的途径,限制中国产品进口不仅无助于欧盟劣势产业增加,反而会为已经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二)对我国的影响

中欧贸易篇7

关键词:英国脱欧;中英双边贸易;自由贸易;欧盟

一、英国脱离欧盟的原因分析

2016年6月英国首相卡梅伦,就英国脱离欧盟组织问题上,主持公投。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为何众多人会选择脱欧,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1.历史政治因素

英国自19世纪末以来,始终坚持不干预欧洲大陆政策的原则,被称为“光荣独立”。英国不属于欧元国家,可以独立发行本国货币,制定自主的财政政策,在进出口贸易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但是在近年来爆发的欧债危机中,利益分歧使得这个强大的国家逐渐丧失了在欧盟组织中的政治权利和地位;英国的疑欧派人士受欧债危机影响,对欧盟更加怀疑,使脱欧步伐加速;同时,欧盟成员国认为,英国作为欧盟国之一却独立发行货币,质疑欧元。在欧债危机中并没有为缓和压力付出努力。因此让英国“出局”无疑利大于弊,因此也间接减小了英国脱欧的困难。同时卡梅伦也意图在本次谈判活动中,在欧盟中获取更大利益。

2.移民就业因素

自2004年,英国的移民政策向欧盟敞开大门以来,英国每年接受的移民数量逐渐增加,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报道,20世纪初英国的移民人数仅为4.4万,直至2015年,增长到33.3万人,其中大部分来自欧盟成员国。2013年-2014年,英国移民净增长达26万人次,来自欧盟国家的移民人数约为22.8万。移民人数正在增加,英国人民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政府很难提高人民的社会福利,导致政府压力越来越大。英国政府为了保持住自己的高额福利,希望提高移民标准,但许多欧盟国家都反对。

3.经济发展因素

在公投中,英国众多中小企业都对脱欧表示赞同,他们普遍认为英国应该着眼于未来,将目标放在经济急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体系庞大的美国等大国。欧盟在与这些大国的贸易往来中,制定了很多限制规则,很大程度上阻止了英国企业与大国间的自由贸易往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英国需要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二、中英贸易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英的经济贸易合作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中英贸易往来愈加频繁,双边贸易额明显增加。如表所示,2013年,中英双边贸易额初次冲破700亿美元。据了解,2014年,两国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据有关数据统计,中英两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前五个月已经突破300亿美元,同比增长22.2%,远远超出中国对外贸易增速0.2%,中欧贸易11.7%的速度。中国视英国为重要的经济伙伴国,发展中英贸易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任务。加入WTO组织后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额一直进口大于出口,贸易总额和差额呈现相同的增长趋势。表中,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使中英贸易总额明显减少,严重冲击各国经济,阻碍发展,导致中英双边贸易额下滑。贸易总额下降主要受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并不是中英贸易关系的崩溃。在欧债危机后,英国政府正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增加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在中英贸易中,英国主要从中国进口丝织类、机电类、原材料以及儿童玩具等,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中国主要进口英国的机电类、运输类、化工类产品,多属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双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来看,比较优势较大,确保了两国双边贸易的长期有效合作。英国将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重要目标之一,成为进行创新研发的主要基地。这一情况看似乐观,中英贸易依存度越来越深,但是,我国应该做出反省,努力提高国民的科技知识水平,早日拥有本国强大的科技团队,研发具有高新技术的产品,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大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出口。

英国比较早期发展服务贸易,到2005年英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服务贸易出口国,给全球各国带来较好的服务,使中英的众多企业和个人获益颇多,成为中国学习的目标。

英国对中国持续的贸易逆差,也给中英双边贸易带来了一些摩擦:

英国在脱欧前,欧盟对中国一直表现出制裁的态势,控诉中国倾销案逐年增加,英国立场也十分坚定,加之遵守欧盟制定的各项贸易法则,被制约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而中国在这些无厘头的中,需要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阻碍了中英贸易往来。随着中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科技方面的贸易壁垒已得到有效的解决。可是,近几年来,各国正在推动绿色低碳环保,而中国也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绿色贸易壁垒。英国在对中国产品的检验标准上,提出较为苛刻的条件,这无疑增加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困难,使中英贸易壁垒越来越严重。虽然中国的服务贸易落后于英国,但是中英贸易在各方金融投资中,英国依然害怕本国资本外流,经收入减少,制约本国发展,一直限制本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中英两国亦是如此,两国在语言、时间和价值观念、企业管理模式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如果实行跨国并购,无疑在公司管理模式和人员选择上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个看似很小的问题,有的时候也会给中英双边贸易带来一定的阻碍。

表 中英2007年-2016年进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中欧贸易篇8

一、中欧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

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以及产业转移是中欧国际贸易摩擦频发的深层次原因。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生产的全球性和统一的世界市场在客观上要求各国具有趋同的各种市场制度、规则,而在目前和相当长的未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转移相伴而生,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实施产业转移,在全球化进程中欧盟的传统产业被逐渐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传统产业对就业具有很大的吸纳能力,因此传统产业的转移造成了欧盟国家的失业和经济增长率下降,于是反对中国产品的声音甚嚣尘上,欧盟国家也因此对中国产品以各种理由设限。同时,随着其比较劣势的传统产业不断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其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出于技术保护而不向中国出口,最终必然会导致发达国家贸易逆差的产生,从而形成中欧间频繁的贸易摩擦,而在贸易摩擦中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1. 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加深,从而加剧中欧之间贸易摩擦。

贸易保护主义是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为了确保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既得利益和市场份额, 总是采取某些限制进口或鼓励出口的措施。本轮金融危机以来,欧洲经济受到较大影响,经济增长缓慢,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欧盟国家为了保护本地市场,借口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大量采用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安全标准、质量标准等技术壁垒不断加深,利用 WTO 中某些模糊性规则,设计贸易壁垒,滥用反倾销措施和保障措施,从而加剧了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

2.中国内部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对外储存度高,加深了中欧之间贸易摩擦。

当前中国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出现不协调。中国居民一直保持高储蓄率、低消费率状态,而高储蓄率导致了高投资率,高投资导致的高产出在国内又找不到销路,只能靠出口来解决过剩的产能。政府的出口导向政策又与投资不断相互促进,从而使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不断升高。中国在中欧市场依赖程度重要性中处于劣势地位。据统计,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依存度相差很大,表现为中国对欧盟的贸易依存度高,而欧盟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则要小很多。因而在中欧的贸易博弈中,中国常常处于劣势。

3. 发达国家重视科技的产业政策导向,致使技术贸易壁垒正成为中欧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

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在国际贸易中,技术领先与经济优势的国家总会设立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往往对产品出口国提出相对更高的技术要求,造成出口国的技术壁垒。同时,由于欧盟等发达国家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尤其关注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人身安全、环境保护、动植物健康等相关的产品质量与性能,因此对环保、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要求日趋合格,相关规定与标准的出台容易造成贸易壁垒。这种贸易壁垒是发达国家产业政策战略变化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已经成功实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重、能耗高的产业。从当前国际分工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布局来看,欧盟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水平与经济能力处于领先的优势制定有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来巩固既得利益并夺取更大利益成为必然,这种技术贸易壁垒日益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手段,并在引发中欧贸易纠纷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4. 中国对欧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断增长,知识产权贸易摩擦加剧。

近年来,我国对欧盟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开始加快,但其中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占比仍然较低,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核心技术,因而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我国遇到的贸易摩擦和知识产权纠纷越来越多。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近来年不断扩大,保护的程度不断加强,中欧双边贸易中涉及知识产权的商品所占比重非常大,同时由于国内部分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必然导致中欧之间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贸易摩擦时常发生。

二、中欧贸易摩擦的应对策略。

1. 加强交流,积极开展政治、经济外交,“以政促经”、“以经促政”,减少贸易摩擦。

欧盟对华频频发起贸易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危机以来欧盟各成员国内部的政治压力,因此,我国应从政府层面上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对欧盟的外交活动。在与欧盟政府的交涉过程中,应要求其从中国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来制定切合实际的对华倾销政策。在发展双边经贸关系的同时,给其施加一定的压力,要求其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待遇。另外,作为WTO的正式成员,要积极参与多边反倾销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同时,加强与欧盟国家的沟通与协调,防止一些发达国家滥用反倾销条款损害我国经济利益。

2. 调整、优化对欧盟产品出口结构,实现多元化战略。

中国和欧盟的摩擦主要集中在我国传统产业。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对欧盟的比较优势,而欧盟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我们应该优化对欧盟的出口结构,在巩固传统出口的同时,引导并鼓励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对欧盟出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创新来促进差异化竞争模式的形成,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加强国内企业的行业自律,避免出现内部的恶性竞争。

3. 建全完善贸易救济体制,建立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提升快速反应能力。

为防止频繁出现的中欧间的贸易摩擦,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贸易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该保持密切联系,交流信息、通报情况。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技术贸易壁垒的法规体系,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和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健全应对贸易摩擦快速反应机制和敏感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加强研究欧盟针对中国的特殊保障实施立法,积极作好预警和应诉准备工作,全面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4.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功能,协助企业应诉,要设立专业的中介咨询机构服务企业。

中欧贸易篇9

18个月的评估,欧盟委员会近日贸易保护工具“现代化”提案,其中。欧盟内部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欧盟此番酝酿升级贸易保护工具,虽并非专门针对中国,但中国企业竞争力日益提升、中国企业享受所谓“不公正”国家补贴、中国投资环境所谓“不断恶化”等“挑战”是欧盟此举背后的重要原因。

中国是主要考虑因素

提案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提高进口企业对欧盟何时征收反倾销、反补贴税的可预见性,在9个月的贸易调查期结束并结果前两周告知它们欧委会的决定,以减少进口企业的损失;其次,如果欧委会在某贸易保护措施5年期限后需调查是否延长保护期,并决定无需延长的话,欧盟关税部门将返还进口企业此段调查期内缴纳的惩罚性关税;第三,如果欧洲企业申请对某国产品进行贸易调查可能会引发该国的报复,欧委会将有权自行立案,而无需像目前这样首先要有来自欧盟企业的申请;第四,通过对来自那些为本国企业提供不公正补贴、扭曲本国稀有原材料市场的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更高的关税,来阻止它们实施有碍公平贸易的做法。

欧委会4月10日的声明称,旨在根据欧盟经济当前面临的挑战调整欧盟的规则手册,以解决进口产品的倾销和补贴问题。变化旨在使欧盟的贸易保护为其所有利益相关方更好地服务,包括生产商和进口商;使反倾销、反补贴工具更有效率,保护欧洲生产企业不受外国企业不公正的竞争,保护其免受因欧盟贸易保护措施而招致的报复“欧盟的整个贸易保护体系将因此变得更加透明、易于使用。”

欧委会称,此项提案必须得到欧盟各成员国和欧洲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提案后的3个月为征求欧盟企业界意见的时间,此后,欧委会将根据业界意见对提案作出修改,并正式提交欧盟各成员国的政府和欧洲议会投票表决,提交的具体日期尚未确定。

欧委会贸易专员德古赫特在4月10日举行的新闻会上称,希望该提案在明年5月欧盟机构“大换届”之前由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通过,生效时间最快要到201 5年。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说,“欧盟并非仅针对中国,但欧委会在起草与‘自行立案’、‘从低征税规则’等问题有关的提议时,中国的确是主要考虑因素。”

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事务的委员德古赫特在4月10日举行的新闻会上说:“全球经济格局近年来的巨大变化使得欧盟早就应该改革其贸易保护体系了。此份提案的核心要素是‘实用’和‘平衡’。我的目标是让欧盟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能受益:从欧洲的生产商到进口商再到消费者。”

将赋予欧委会自行发起贸易调查的权力

专家指出,此份提案中的最重要内容是赋予欧委会自行发起贸易调查的权力,而欧盟目前的惯例是欧委会在当地企业提出申请后开始贸易调查。所以,以法律形式赋予欧委会贸易调查自行立案的权力被认为是此份提案的最重要内容。德古赫特曾表示,在中国拥有很大市场份额的欧盟企业因害怕报复而不敢提出调查申请,即使欧委会打算自行立案后,这些企业也不敢为调查提供协助。

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牧山浩石告诉记者,现有欧盟法规虽并未明令禁止欧委会自行立案,但欧委会这样做有“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如果提案得到批准,将确认并强化欧委会在处理对外经贸关系上的权力。

欧委会的声明称,如果欧洲企业申请对某国产品进行贸易调查可能会引发该国的报复,欧委会将有权白行立案,而无需向目前这样首先要有来自欧盟企业的申请。德古赫特近期曾多次公开抱怨,欧盟企业要么因害怕报复既不愿提起调查申请,也不愿意配合欧委会调查。

提案中的另一个核心内容是欧盟将加大对所谓非法政府补贴、扭曲稀有原材料市场等行为的惩罚力度。

声明说:“通过对来自那些为本国企业提供不公正补贴、扭曲本国稀有原材料市场的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更高的关税,来阻止他们实施有碍公平贸易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将不再遵守通行的‘从低征税规则’,即如果倾销税幅度小于倾销幅度即足以消除倾销对国内产业的伤害,就应从低制定倾销税标准。”

此外,提案的另一主要内容涉及欧盟生产商与进口商利益的平衡。欧委会建议,今后在使用一项贸易保护措施前进行“欧盟利益测试”,从而通盘考虑其对欧盟整体经济利益的影响,其中包括国内相关产业、进口商、使用相关进口产品的企业以及消费者的利益。

为了减少贸易保护措施对欧盟进口企业的负面影响,欧委会还提议提高进口企业对欧盟何时征收反倾销、反补贴税的可预见性,将在发起贸易调查9个月后结果前两周告知欧委会的决定,以减少进口企业的损失。

据报道,在没有欧盟企业提出申请的情况下,欧委会去年曾威胁对我国电信设备自行发起贸易调查,不过,因欧盟企业不配合而被迫中止,但至今仍未放弃努力。现有欧盟法规虽并未禁止欧委会自行立案,但欧盟的这一权力仍缺乏法律基础。如果最终立案,这将是欧盟历史上首次进行白行立案贸易调查。欧委会的一份内部调查显示,1/3欧盟企业说,它们曾因提出贸易调查请求而遭到过外国报复,因此欧委会此举将为其企业提供一块“盾牌”。

专家指出,如果该提案成为欧盟法律,欧盟对我国发起的贸易调查案件会更多,所涉及产业会更高端、对我国有关产品设定的惩罚性关税会更高。

欧盟一主要贸易问题智库的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欧盟今后可以名正言顺地通过白行立案对中国发起更多的此前一直想但都未能成型的调查案件,而且高端产业可能会更多地成为欧盟白行立案的对象。这位曾长期在世贸组织工作的贸易问题专家说,“越是需要欧盟白行立案才能发起的调查,涉及到的产业就会越高端,而且也大都是中欧企业之间竞争非常激烈的战略性产业。目前的光伏案以及可能会发生的电信设备案就是例子。”

此外,提案对所谓非法补贴和稀有原材料给予了极大关注。这位贸易专家说,这也说明欧盟今后对中国的高端产业将发起更多的调查,因为新兴的产业通常都需要补贴,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而且稀土等原材料涉及到的行业也基本都是高端产业。

欧委会提案还提出,对于倾销或补贴行为“伤害幅度”的计算要考虑到所涉及产品的数量、价格及其对欧盟相关产业的影响大小,而并非只是看倾销、补贴幅度。一位曾多家中国大型企业应诉欧盟贸易案件的资深律师对记者说,这说明中国产品今后遭受的惩罚性关税可能会更高。

专家指出,欧委会的提案中也有对我国可能有利的内容。欧盟将更多考虑贸易保护对其整体经济利益的影响,包括进口企业和消费者,这对于中国来说可能是好事,因为很多欧洲国家,如德国,在一些行业非常依赖中国的进口产品,目前欧洲光伏产业中就有大量的进口、消费中国光伏产品的企业要求欧盟不要对中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这种声音对于欧委会最终的裁决会起到一定影响。

前景目前尚不明朗

据悉,提案后的3个月为征求欧盟企业界意见的时间,此后,欧委会将正式提交欧盟各成员国的政府和欧洲议会投票表决。

欧委会称,此项提案必须得到欧洲议会和所有欧盟成员国的一致通过才能生效,但并未公布投票表决的具体时间。德古赫特称,提案有望在明年5月份欧盟机构“大换届”之前由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通过。

中欧贸易篇10

一、中欧贸易摩擦的现状及特点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和一个经济转型中的国家;而欧盟的成员大多数是经合组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世界三个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高,对产品的品质要求较高,这就决定了双方互相需要在程度上的差异。中国与欧盟的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而且顺差逐年增加,2006年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为916.6亿美元。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把劳动力成本优势视为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并相应地大力发展了诸如纺织、鞋类等众多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但是,当前高新技术产品正日益成为世界贸易的主流,再加之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严重供过于求,因此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正日渐下降。它所赖以生存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已渐渐由优势转为颓势。如何跳出过度依赖低级产品出口结构的惯性思维已是势在必行。这种战略调整,不但有助于避免企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同时也将使更多的企业学会如何适应和利用国际规则保护自己,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

在中欧的贸易交往中,双方的贸易摩擦显示出几个特点:第一,贸易摩擦形式多样化。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传统保护手段仍被频繁应用的同时,以技术性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知识产权、企业社会责任、劳工待遇、食品卫生、产品安全等形式出现的新形式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贸易摩擦形式日趋多样化、综合化和隐蔽化。第二,贸易摩擦数量多。统计显示,2001年以来,各个国家对华反倾销新立案件376起。2005年上半年,中欧贸易争端更加剧了这一趋势。第三,贸易摩擦的争执点从单个产品逐渐扩散到整个产业,最后直抵政策和制度层面。在今后的国际贸易摩擦中,考验的已不单纯是平息贸易争端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考验制定政策和创建制度的水平。第四,反倾销、保障措施、技术性壁垒成为中国与欧盟国家贸易摩擦的三个新动向。反倾销仍是国际贸易摩擦的最大热点,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反倾销增幅明显;保障措施特别是针对中国的特别保障措施呈现上升态势;技术性壁垒愈加成为对外出口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中欧贸易摩擦的应对措施

中欧贸易摩擦虽然不是主旋律,但绝对不能忽视。贸易摩擦更容易引起中欧关系的变化,也更具有不确定性。所以,针对中欧贸易摩擦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从政府层面上说,巧妙运用外交手段,争取中国贸易最大利益。我们要认真分析欧盟特殊的政治结构和成员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并善加利用。同时,我国政府应该健全贸易预警措施。我国政府应该健全贸易预警机制,加强对出口商品数量、结构和市场的宏观监控,规范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的行为,避免出现我国产品出口大幅激增而导致进口国市场价格下跌的局面。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建立反倾销、反补贴专项基金。

第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按照WTO规则和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运用符合国际惯例的手段来调控经济;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和法人主体,进一步深化市场建设。

第三,培育公平、竞争、有序的统一市场环境,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增强创新和竞争能力;建立健全有效的市场运行传导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机制;落实现代企业制度,以便产生理性的企业行为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无效。

第四,努力实现高新技术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渗透。要加快传统出口产业的技术改造,把生物、信息、自动化等高新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农业、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煤炭、油气、冶金、机械等产业,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增强其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