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统计十篇

时间:2023-03-26 04:38:08

数据统计

数据统计篇1

作者:安杰

医疗质量无疑是一个医院的灵魂,一个治不好病的医院就一定是一个没有病人的医院,治愈率、好转率、临床初诊与临床确诊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抢救成功率等数据的高低无疑反映着一家医院水平的高低。作为对广大临床科室考核奖惩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实践工作中也是最容易被篡改的数据指标,由于这些数据来源于每一个出院病人的病案在录入HIS后由系统直接生成,无法通过科室上报数据直接篡改,而产生了这样一个现象。在一个病人因多种疾病入院时将“主要诊断”填写为能够治愈或好转的疾病,从而提高了治愈率、好转率。这种现象的出现虽不应该但有一定客观性和合理性,例如广大糖尿病、高血压、乃至癌症等慢性疾病,并不可能被治愈,但为了服从于整个医院卫生医疗考核指标体系而不影响科室的经济利益所不得不采取的方法。从这一点说,医疗卫生质量的统计数据不仅作用于医院的管理加强了考核,而医院的管理考核也反作用于广大临床科室从而导致了医疗卫生质量的统计数据的改变。两者相互影响,因此一个合理的符合医院临床实际的管理考核制度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②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其内部的运营是否正常、高效?效益是否达到最大化,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改变一些模式能否再次提高等一系列问题无疑就需要医疗效率统计所提供的数据来予以解答。出院病人数、病床利用率、病床周转次数等等指标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解答了这家医院的经营运行情况,而由此衍生出来的相关财务统计数据则更加直观的体现了这一价值。但由于大部分医院统计基础较差(很多医院未设置统计类科室),且即便在有统计科室的情况下,也因受制于传统观念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领导的有效支持而无法从财务科室取得相关数据,进行相关的财务统计,最终导致了没有将财务统计与医疗效益统计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为医院提供全面的运行经营情况。1.3需要哪些数据:在海量的数据中如何找到有用的数据是一切统计工作的开始,一般来说根据国家卫生部及省市相关部门所下达的文件中要求的内容就应该是医院所必须提供的最基本的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院领导为了加强管理,根据自身需要的其他一些数据也应予以收集整理加工,但要注意务必与提供数据的相关临床医技科室加强沟通协调,这是考虑到在其十分繁重的日常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求其提供相关数据无疑在客观上增加了劳动强度,很容易引发抵触情绪,导致提供的数据质量不高甚至应付了事。

无疑是整个医疗卫生统计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只有经过分析才能将收集整理的相关数据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对不同时期统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通过横向以及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就这一点来说,数据分析本身也是数据加工的一种。在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并录入HIS系统后就可以得到一份比较全面的统计数据报表了,它虽然能够将数据全面的反映出来,但在密密麻麻的数据面前其内容无疑是枯燥的,也增加了查阅者吸收准确信息的难度。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并不完全代表信息,作为医院的管理者所需要的并不是这些枯燥乏味的数据,而是由这些数据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及结论,所以进行数据分析再次加工整理就十分必要。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将本期数据与上一期数据进行对比以观察增减变化被称之为环比;与一个固定时期的数据对比称之为定基比。将两个不同时期的数据输入Excel表格中将其生成相应的图形就能十分生动的反映出数据的含义,达一目了然的效果,其中直方图、折线图、饼图(以及其衍生的环形图)最为常用。①直方图:直方图能生动地表现出两个对比的变量间的差距及差额。如去年与今年的出院数对比。②折线图:表现了全年各时期数据变量变化发展趋势。③饼图(以及其衍生的环形图):说明各个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如各临床科室出院病人占全院出院病人的百分比。数据统计分析中的问题:①单纯依赖于数据得出形而上学的结论:数据是一个医院各项工作情况及成果的抽象表现,通过这些数据就可以对其进行全面了解。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数据的产生和收集过程中受到了太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其本身的真实性就存在问题。同时还由于一些客观因素所导致的数据反映的情况与真实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出入,例如按照国家规定住院病人的住院日有相应的规定,而临床科室为应对这一规定将各种原因长期住院患者每隔一个时期就假出院假入院一次,在技术上避免了触犯此项规定,这种只是在手续上出入院的病历被称之为周转病历。

而反映在统计报表上则表明该科室的出入院病人并不少,经过此分析得出了该科室的经营效益还是不错的错误结论。这种并不是由于主观故意提供错误数据的情况是统计工作中不被重视的却有相当严重的后果。虚假的数据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及惩处力度予以杜绝,而像上面那种情况本身有其客观性,其提供的数据也是真实的,这就要求统计分析人员提高自身职业素质,不能只针对相关统计报表想当然得出错误结论。②不了解各临床医技科室的真实工作情况:对于统计报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由此得出的错误结论一旦反馈到相关科室必然会让对方产生很大的不满情绪。因此,在进行统计分析过程中最好对一些关键数据与其临床医技科室进行沟通,了解这些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数据出现下降是否有其客观原因等等,这样便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数据统计篇2

医院医疗质量影响到一个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效果,关系到医院的基本医疗质量和社会信誉。利用统计综合分析中的医疗指标、质量指标来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来源。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反馈疾病的发生及其规律。

利用诊断质量指标综合反映医院住院医疗质量和管理状况,评价医生业务水平。利用治疗质量指标观测直接影响医疗终末质量。利用工作效率指标反映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利用单病种质量指标来反馈主要包括住院总费用、医疗水平、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广大患者对医院的信誉度。利用医技科室质量指标来管理大型医疗设备运营情况,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数据依据。

2统计信息是医院实施量化管理的数据资源保证

现代化医院离不开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医院卫生统计能够迅速反映医院管理活动中的动态变化指标情况和历史全貌,为制定医院质量管理指标和计划,监控方案的实施过程,总结项目工作经验教训,提供可靠的、权威的数据资源保证。

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信息开阔了领导的思路,提升了领导的思维层次和领导能力。管理者通过统计信息获得资料,通过资料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途径;如:通过对工作效率指标的分析,加强对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和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管理;通过对诊断质量指标的分析,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通过对治疗质量指标的分析,强化对治疗患者出院情况的正确填写,真实反映医院的治疗质量;通过对医技科室质量指标的分析,了解医院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掌握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费用结构指标的分析,认识医院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总费用不变的情况下,如何降低药费构成比,相对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比例,从而提高收入“含金量”,此同时患者得到合理的用药和优质的服务;通过对单病种质量指标的分析,控制单病种费用,提高医疗质量。打出医院的医疗品牌,提高医院在社会的信誉度,树立医院的知名度,为医院获取社会效益。

3统计分析是医院管理的科学依据

数据统计篇3

一、视统计数据质量为统计工作的生命线。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的安身立命之所在,是党和政府对经济社会实行全面管理的基础和决策的参考依据。在对统计数据质量实施分阶段控制(事前、事中、事后)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统计数据源头的控制。我局的统计数据大部分直接来源于企业,按照“数据采集抓源头、数据整理汇总抓专业、数据前抓审核和评估”的分段控制原则,切实抓好数据质量。在数据源头控制上,对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商贸、餐饮企业,服务业企业抓好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规模以下工业和限额以下商贸、餐饮样本企业的抽样数据进行抽查、审核和评估,不断完善抽样办法,使抽样数据更加合理。对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较密切的重要统计数据,如全区生产总值、工业销售产值、实际利用外资、商贸旅游服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实行重点控制,把数据的误差率降低到最低,确保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二、积极推进统计改革、深化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一)统计方向的改革

我国经济正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统计工作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的趋势,从传统的偏重经济统计轻社会统计的模式跳出来,工作重心逐渐向社会统计转移,统计服务方式上从快报分析向专业分析、专题调研转变。统计数据只有为社会所用,统计工作才会真正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今年统计工作要增加和强化节能降耗、社会劳动调查等内容。

(二)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

1、加强地区GDP核算评估。认真贯彻省、市政府文件精神,加强地区GDP核算数据的评估工作,严格按照文件规定,不提早年度与季度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农业、工业、建筑、批发、零售贸易业的数据实行“下管一级”的意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地区GDP核算工作。按照新的统计数据制度,分初步核算、年报核算和最终核实三个步骤对GDP数据进行,提高GDP核算的透明度和公信度。

2、完善现代服务业统计。加快服务业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客观要求,也是上城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途径。现代服务业统计经过二年多的报表运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统计指标体系,实现了对服务业发展的运行监测。20*年我区对现代服务业统计重点是要加强对中介服务、公共服务、文化产业等行业的统计监测,规范服务业企业统计工作,以数据资料为我区服务业发展把准脉,为政府制定相关服务业发展政策服务。

3、加强能源统计监测。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进一步加强能源统计监测,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狠抓重点能耗企业,加强培训和上报数据的重点把关与审核,发现异常数据及时上门核实和电话查询,确保源头数据的真实性;二是加强业务辅导,重点做好新增指标和易错指标的解释工作,确保报表数据的准确性;三是明确职责,做好催报工作。利用我局短信平台事前提醒,确保报表上报的及时性。

4、改革劳动情况调查。劳动工资水平事关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准,也关系着政府民生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完善。20*年,我局将根据省、市统计局统一部署,改变以往劳动工资调查方法,按单位性质细分,进一步加强劳动统计基础工作,完善劳动情况调查体系,真实反映我区职工工资水平。

三、提高统计服务水平、做大统计文章

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统计部门的职能定位于搞大综合、出大主意、谋大战略、图大发展上,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进一步增强统计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树立大服务的意识,扩大服务对象,在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和服务形式上不断突破,使统计事业在服务中发展,在发展中状大。20*年要着重突出“四个围绕”,做好四方面的统计服务工作。

(一)围绕中心工作,加大统计信息分析力度。向党政领导及时反馈各月、各季经济运行情况及相关动态信息充分发挥统计“经济气象局”的作用,准确判断经济走势,敏锐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二)围绕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加大统计调研和专题分析力度。通过对我区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的完善;着力搞好能源统计,着重加强对重点耗能行业、耗能企业的统计监测等,重点做好预警和分析工作,撰写一批数据翔实、量化特点突出的分析报告,为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服务。

(三)围绕社会公众需求,搞好统计咨询服务。根据有关单位及社会公众的需求,提供各类咨询服务,发挥上城统计网站、区级媒体宣传渠道的作用及时反馈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提高统计透明度,打造“阳光统计”。

(四)围绕党政领导和社会关注问题,积极拓展调查领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统计服务产品,充分发挥统计调查优势,不断延伸调查触角,关注民生问题,及时做好民情民意调查,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提升服务效果。

四、着力做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20*年是我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正式准备和实施的一年,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涉及到我区二产、三产所有经济组织和个体户。

(一)组建领导班子,加强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宣传工作。根据国家及省、市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统一布置,组建区普查领导班子,成立普查办公室,全面负责我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联合区有关部门、街道和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宣传工作,做好经济普查前期准备工作。

(二)精心组织培训,全面开展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抽调统计局骨干力量,联合普查办公室共同搞好第二次经济普查的调查员、普查员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确保本次经济普查工作赢在起点。制定有关经济普查的各项制度及操作规范要求,做到“用制度规范普查各项工作,用制度确保普查数据质量”。全面落实清查摸底、上门登记、收表审核、录入上报、质量评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按照“单位搞全、行业搞清、数据搞准”的要求做好我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摸清我区的区情区力,为全面完成我区“十一五”规划提供翔实的数据参考。

(三)开发普查成果,服务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全力组织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基础上,做好经济普查数据的审核、评估和分析工作。普查和专项调查所形成的数据资料是极为宝贵的社会财富和难得的历史资料,加大普查资料的开发力度,进一步分析我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普查成果的社会效益,服务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

五、加强统计基础建设

(一)加强统计基础建设。根据“统计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全面提高统计质量”的要求,在20*年全区统计基础建设年活动全面验收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实工作、抓出成效。开展统计工作情况检查和督促;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街道、社区和企业的业务培训和指导,针对企业统计人员变化、调动频繁的实际情况,组织对新上岗人员的专业培训,促进各项统计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二)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更好地贯彻执行《统计法》,维护《统计法》的权威,进一步落实“五五”普法工作要求,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统计法》的宣传,使《统计法》进一步深入人心,扩大《统计法》的影响;二是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工作,增强基层法制意识;三是继续开展统计稽查,努力扩大稽查面;四是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克服人手紧、基础差、经验缺的困难,做到违法必究、举报必查。

数据统计篇4

现代经济正步入以世界统一市场为标志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轨道,企业的成败,取决于信息获取、识别、处理、转换、传递的准确性、效率与速度。因此,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愈来愈显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企业要能在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此同时发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高效的信息系统,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所需的各种内外信息。因此,作为提供信息的企业统计必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我们***系统来说,随着“大企业、大市场、大品牌”的形成,以行政区划为单一的卷烟市场割据将很快被打破,搬掉门槛推倒墙是大势所趋。再下一步就有可能是***专卖法的取消,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行业也将马上面临着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想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要有一支能够为企业的决策和管理者提供准确数据的素质过硬的统计队伍。

近年来,我国统计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现有的统计数据,基本上还是能够反映客观实际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再加上体制转化过程中经济秩序混乱,人为干扰增多,因而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也就日益增大,统计失实的潜在危险性也就日渐严重,并将逐步暴露。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始终不渝地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摆到统计工作的首要位置,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下面就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

企业统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决策极具风险性,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程度直接相关,信息愈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低,反之,亦然。所以,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对统计资料的两项基本要求。其中,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它确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反之,有水分的、失实的统计数据,相互矛盾的统计数据,给决策者以错误的信号,将会误导决策和调控,对企业的发展将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统计数据为对象,以消除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千方百计搞准统计数据,达到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

二、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一)、数据虚假

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

(二)、拼凑的数据

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

(三)、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

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面目全非。

(四)、数据的逻辑性错误

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例如,企业卷烟库存商品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省产烟、省外烟、国外烟,如果企业报送的统计资料中,卷烟库存商品总金额显著下降,而省产烟库存金额大幅度上升,省外烟和国外烟库存金额只是持平或只有小幅度的下降,这就存在矛盾,表明数据有逻辑性错误。

(五)、数据的非同一性

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例如,2003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在3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而在2004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5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如果在此基础上来比较两年的一类卷烟的销售量,而得出一类卷烟销售量大幅度下降的结论显然是不合理的。

(六)、数据不完整

这里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七)、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

目前许多企业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也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并没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做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

此外,常见的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

可见,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既可能是来自于设计阶段,也可能是来自于统计资料的整理阶段。

三、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一)、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应当是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数据质量控制。

首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每进行一步,都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对已发生的差错及时进行纠正,做到层层把关,防止差错流入下一个工作环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其次,参加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人员应当是全面的。全体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都要落实专人负责。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许多统计工作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牵涉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因此,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统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决不是单纯靠某一个部门或少数人所能搞得好、抓得了的。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大家都对数据质量高度负责,产生优质的统计数据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求把差错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在质量控制中具有超前意识,抛弃那种出现了统计数据问题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被动的局面。

实行全员性的质量控制,就要把统计数据质量目标及其关键交给广大统计工作者,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做到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职责越明确,数据质量控制就越有保证。

(二)、统计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环节,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这个过程,它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如果设计过程的工作质量不好,就会给统计数据质量留下许多后遗症。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数据质量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对统计数据精度所提出的要求。满足统计目的精度的统计数据就是准确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首先要作充分的调查,系统地收集市场和用户对统计数据的反映和实际使用效果的情况;其次要分析研究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找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攻方向;最后要进行反复论证,考虑到统计工作中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2、合理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

统计指标设计得是否合理,也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之一。采用统计报表搜集资料,首先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定的指标要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范围要全,分组要准,指标涵义的解释和计算方法要精确;其次要对统计报表的设计、颁发、填制、汇总的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三)、资料整理鉴别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资料整理鉴别阶段出现的差错是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要方面。如果资料不准确,就会影响结论的正确。因此,要特别注意审查资料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要弄清楚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时期时点。对于口径不一致或不完整的资料,需要进行调整、补充;对于相互比较的资料,必须要注意有无可比性;一旦发现数据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应进行核实,避免有质量问题的资料进入汇总处理阶段。总之,对搜集到的资料,经过鉴别推敲、核实审定、使之准确无误,才能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保证。

(四)、人为错误的质量控制

1、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同时提高统计分析水平。

计算机作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运用计算机整理、汇总统计资料,速度快、效果好,其优越性是手工整理无可比拟的。现在国内大部分著名企业基本上实行网络化、全球化,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世界先进行业信息,采用科学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横向、纵向对比,找差距挖潜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企业。要能够写出有一定深度的统计分析预测报告,系统、全面、科学地去挖掘利用网络资源和从市场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完善整个分析、预测手段方法和过程。但是,也应重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质量问题,提高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录入数据的可靠性。

2、统计工作者本身应提高自身素质。

统计人员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没有跟上时代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不善于统计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写不出有一定深度关于本企业某一方面对决策层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因此,对统计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企业内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对每一层次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必要时到企业外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或到相关先进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统计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3、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目前,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和各类政绩考核对统计数据干扰不可低估。有些地方,以是否完成计划和各类数据的高低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依据,导致很多下级部门所报的统计数据高于计划数或持平,这并不是计划部门的计划多么精确合理,而是说明某些统计对象或统计部门受某种利益的驱动而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当然,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对统计数据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

4、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数据统计篇5

关键词:统计数据;质量;控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统计数据由于本身具有重要性、权威性、客观性等特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结合当今的社会现状,我们不难发现,统计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而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的采集离不开各个环节和各部门的共同监控和努力,我们要在统计数据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方法来加以解决,从而,达到从根源处控制统计学质量的目的。

一、统计数据质量的几个问题

在企业或者政府机关上报的统计数据中往往存在虚报、伪造、漏报数据的现象,用来达到表现形势大好的繁荣景象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相关的数据和指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的现象。统计工作本身的弊端和复杂的现实造成了统计数据存在着种种质量问题。而这些原因在总体概括上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种,由于统计数据体系还受计划经济体制的相关影响,因此采集数据的方法和制度的改进需要一定的时间,新的统计方法与新的管理体制之间存在着种种摩擦。统计部门的各种统计任务和本身力量的悬殊,导致了各种统计方法和程序都出现了极大的变动,这也让统计数据的质量随之降低,而在基层中的各种统计工作,这种表现更加突出。

二、建立良好的监控统计工作质量的体系

对于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其实就是对原始统计资料的质量控制,而如何保证原始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往往要从统计的调查方案和方法入手,因此在进行统计数据工作之前,一定要在客观分析统计数据的群体和各种综合条件的基础之上进行统计,在保证统计范围准确合理的前提之下,还要让数据的收集工作严格按照之前设定的调查方案和方法来执行。确保所得数据的准确无误。在做好这些前期工作后,我们要针对统计中的种种信息和数据进行筛选,筛选过程中一定要本着客观真实的原则,将统计数据依据各种原则进行分类和分组,一旦出现各种漏洞或者错误,及时上报,并立即修改加以说明。针对统计所得的数据,与个人利益或者个人荣辱息息相关的这部分,一定要进行重点监控,落实各种统计数据的真伪性,防止出现人造数据。在统计的调查阶段,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够将统计单位的名录库进行健全,从而不出现调查对象在其他行业中的遗漏或者重复。在调查过程中,要统一管理调查单位,还要使用统一的单位名录库作为抽样框和单位库。还要根据统计数据的工作程序及时做好更新与维护工作。还需要注意的是,要及时地将统计台账做好完善,其指标设置应满足于统计报表需要的基本内容,让它达到准确、连续、完整和查询方便的目的。若在完善过程中使用到计算机,一定要时刻做好备份工作,防止因为机器故障或者人员变动出现数据不能正常衔接的现象。为了让统计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繁琐工作环节,尽可能的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和各种信息化技术,这不仅能保证数据分析过程中的准确和科学性,还能减少数据统计分析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使数据统计工作更加便捷。

三、从法律和市场角度对统计数据进行质量控制

在对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中,法律监控是十分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统计法》就是控制统计数据质量强有力的后盾支持,法制监控一定要强化,让统计道路程序化、法律化,让统计人员做到知法守法,懂法用法。对于统计工作人员中出现无视法律或者触碰法律等行为一定要加以严惩,使他们形成严格控制统计数据质量的观念。对于统计法中,不符合现代统计工作的法律法规,要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保证统计法的科学性。由于现行的统计法中忽略了民间统计这一部分,因此,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统计法的适用主体。对于统计调查者来说,一定要用法律法规来对其所有行为做到规范,让被调查者的人身安全得到保证。加强统计的普法教育是控制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内容,对各级领导进行普法教育,让他们起到领头作用。

市场监控也是控制统计数据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协调好各个统计机构的关系,让他们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各个统计部门改进自己的统计方法,更新自己的统计理念,吸收和使用新设备新技术,从而满足各种用户的要求。统计机构在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过程中,会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种种制约,而统计所得数据只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其自身价值才会更高,因此,在各个企业和统计数据之间会形成不同的关系,只有企业和客户的要求标准提高了,统计数据的质量才会有所上升。

四、从其他方面控制统数据

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与统计工作人员的种种业务素质密不可分,为了让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更高层面的提高,统计单位要求统计人员的上岗培训这一做法十分有必要,对于那些不符合上岗要求的工作人员,一律不准上岗,还要针对统计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对统计人员进行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定向化培训。对于统计数据的各个环节,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无论是统计前、统计中还是统计后,只有在加强统计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的基础之上,才能保证对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

结语:

对于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是整个统计工作的重点,如果,我们不顾统计数据的质量,只一味地强调统计的速度和结果,很难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而控制统计数据也不是一个单方面的措施,我们只有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前提下,才能让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以控制和提升,从而提高统计工作的意义。(作者单位:承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孔杰.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策略[J].现代商业,2010(14)

[2]魏天玉.浅谈如何构建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22)

数据统计篇6

[关键词] 统计数据 准确性 质量

统计数据的质量主要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准确可靠的统计数字,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党政领导制订正确方针、政策不可缺少的工具。中央领导同志曾指出:“我们讲实事求是,首先要把‘实事’搞清楚,然后才能‘求是’。如果‘实事’搞不清楚,‘求是’也不可能做到,‘实事’主要依靠统计部门来搞。”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指出:“如果没有可靠和及时的经济统计数据,特别是国民收入和生产统计数字,很难想象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制订”。中国历史上的五八年“浮夸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人们至今也还记忆犹新。由此可见,搞准统计数字,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乃势在必行。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的统计数据严重失实,可信度甚低,极大地危及到统计工作的生命,影响了党政领导正确地了解情况,制订政策。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统计法制观念不强,有法不依。尽管《统计法》颁布实施已若干年了,但由于落实不力,执法不严,一些单位或个人为了个人或局部利益,隐报、虚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某煤矿为了骗取国家工资,采取开假发票的恶劣手段,虚报煤炭产量;某县有关领导为了突出政绩,虚报农民人均纯收入。诸如此类,屡见不鲜。这种弄虚作假、干预左右统计数字的做法严重践踏了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2.职业道德教育薄弱,工作作风差。在当今信息社会,统计承担着向各级各部门提供统计资料的任务,由于职业道德教育欠佳,有些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敷衍了事,不深入调查研究数字背后的真相,就数字论数字,就数字报数字,这样很容易导致统计数据失实。

3.统计培训跟不上,业务能力差。有些单位的统计人员长期不参加业务培训,有的尚没有专职统计员,致使统计队伍业务素质不高,工作不熟练,使统计数据出现差错。

4.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使统计工作易受到行政干预。我国的统计机构目前还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地方政府和国家统计局的双重领导。由于国家宏观管理由直接转为间接,决策多层次,利益多元化,地方上报数字越来越受干预,甚至出现了“统计数据要经过党政领导批准”的现象,有的政府领导人公然篡改伪造统计数字,利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统计工作,使统计数据准确性的提高受到很大影响。

5.现行统计方法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宜,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相衔接。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开放搞活。农村包产到户,个体工业、商业企业层出不穷,诸如如何统计个体劳动工资等其他方面的有关数据,现行统计方法制度还不能准确地进行反映,而现行统计方法制度中某些指标的计算范围、口径和标准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甚统一、不甚衔接,也使得统计数据不准。

6.统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核算管理差。有些基层企业的原始记录混乱,统计台账不健全,核算手续不严,计量检测工具不全,出现了“拍脑袋、凑数字、瞎估计”的现象,这样也就不可能搞准统计数据了。

总之,造成统计数据失实的原因很多,要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必须对症下药,采取如下措施:

1.开展统计法制教育,以法治统。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普及《统计法》的教育,如某市开展的“统计法规知识大奖赛”就可使全社会尤其是统计人员得到一次深入学习、领会《统计法》的良好机会,从思想上提高了他们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认识,促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原则,敢于同影响统计数字真实性的违法行为作斗争,真正做到以法治统。其次,还可对统计人员进行《统计法》的理论考试,让法深入人心,以便他们理直气壮地按法办事。再次,对大中专学校经济类专业应加设一门《统计法》基本知识课,同时加大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的《统计法》课程的课时量,以便学生将来走上统计工作岗位后能够依法办事,知法工作,把保证统计数据质量放在首要地位,为党政领导及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加强统计工作职业道德教育,坚持实事求是。为了消除人为干扰,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应定期开展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大张旗鼓地表彰敢于同弄虚作假现象做斗争的先进统计工作者。同时,对那些不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情况的单位或人,通过抓坏典型,及时曝光于社会,进行反面教育,这样,可进一步强化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此外,还必须要求统计人员学习并掌握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为坚持实事求是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3.积极搞好业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统计人员较高的业务水平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要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就必须经常组织业务培训,并进行考核,特别是基层单位更要搞好这项工作,保证一年至少举办一次培训班,并使之制度化,使统计人员能够及时吸收统计方面的新知识,以正确地进行各项统计工作。

4.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尽早实行垂直方式。关于统计管理体制,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采取垂直方式。即地方各级统计部门的人、财、物都受国家统计部门领导和管理,地方统计局和地方政府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地方统计机构不是地方政府的组成部分。这种管理体制不易滋长出行政干预统计数字的现象。尽管在我国现在实行垂直方式有很多困难,但是为避免党政领导任意左右统计数字,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现象再度发生,从长远观点来看我国统计管理体制也必须尽早采取垂直方式,力争再减少一个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

5.尽快实现现行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克服数出多门的现象。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各部门为掌握大量信息,需要统计部门提供各种统计数据。但随之而来的滥发报表、数据混乱的现象也日渐增多。而要克服统计数据失实的现象,就必须完善统计方法制度,改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与统计方法制度口径不一,标准不一,不衔接配套的状况。如目前在全国推行的基层企业一套表制度,就可以进一步统一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把反映社会经济情况的主要指标高度概括地集中到一套表内,这样可有效地克服报表混乱,数出多门的现象,又如要取得农村一家一户和个体工业企业的有关统计数据,应采取以抽样调查为主,其他调查为辅的方式,并协同工商所、税务所、银行等部门进行横向调查,以保证统计数字的准确、可靠。

6.切实抓好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电算化,搞好核算管理。

建立健全完整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虽然要增加统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它们所记载的资料真实且条理化,比较简便易行,对查找核实有关数据,正确填报报表,以保证统计数字准确无误起到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统计核算管理工作,如要给统计人员配备所需的计量、检测、整理、分析所用的电脑和统计软件等工具,保证统计工作顺利进行。

7.建立责任制和考评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统计数据质量检查。以往对统计数据的检查一般是一年进行一次,由于任务大,人手不足,很容易造成蒙混过关,问题查不出,责任不明了,更谈不上提高数据质量了。为达到检查的预期目的,必须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和考评制。尽可能做到每一季或两季都由统计检查机构派出统计检查员到基层参与指导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因为基层数字是搞准统计数据的关键)。每一项检查都应定有考评分,考评分高就说明统计数据准确度高、质量好。反之,质量差,就要追究责任。从基层统计员到综合统计员直到统计检查员,层层制定岗位责任制,找出数据失实的原因,是哪一级的问题就要追究哪一级的责任,并进行严肃处理。

8.完善统计处罚机制,增加经济处罚条款。颁布实施《统计法》以来,没有一件因为违反统计法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虽然已构成犯罪)。尽管有些部门、单位的领导出自个人或局部利益公然伪造、虚报、篡改统计数据,于国于民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但对这些违反统计法的人最多也不过仅给予行政处分。统计法制应有的威慑力显得太弱,统计法对法律责任规定不力也使得统计数据失实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必须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完善统计处罚机制,对于构成犯罪事实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应增加经济处罚条款,如某市金属制品厂虚报销售产值被有关部门罚款500元,并对有关人员进行了撤职或处分。这样,行政处分和经济罚款相结合,使统计法制的强制性和威严性充分体现在有效地维护统计数据真实性上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数据统计篇7

[论文关键词]统计数据准确性质量

统计数据的质量主要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准确可靠的统计数字,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党政领导制订正确方针、政策不可缺少的工具。中央领导同志曾指出:“我们讲实事求是,首先要把‘实事’搞清楚,然后才能‘求是’。如果‘实事’搞不清楚,‘求是’也不可能做到,‘实事’主要依靠统计部门来搞。”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指出:“如果没有可靠和及时的经济统计数据,特别是国民收入和生产统计数字,很难想象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制订”。中国历史上的五八年“浮夸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人们至今也还记忆犹新。由此可见,搞准统计数字,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乃势在必行。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的统计数据严重失实,可信度甚低,极大地危及到统计工作的生命,影响了党政领导正确地了解情况,制订政策。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统计法制观念不强,有法不依。尽管《统计法》颁布实施已若干年了,但由于落实不力,执法不严,一些单位或个人为了个人或局部利益,隐报、虚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某煤矿为了骗取国家工资,采取开假发票的恶劣手段,虚报煤炭产量;某县有关领导为了突出政绩,虚报农民人均纯收入。诸如此类,屡见不鲜。这种弄虚作假、干预左右统计数字的做法严重践踏了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2.职业道德教育薄弱,工作作风差。在当今信息社会,统计承担着向各级各部门提供统计资料的任务,由于职业道德教育欠佳,有些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敷衍了事,不深入调查研究数字背后的真相,就数字论数字,就数字报数字,这样很容易导致统计数据失实。

3.统计培训跟不上,业务能力差。有些单位的统计人员长期不参加业务培训,有的尚没有专职统计员,致使统计队伍业务素质不高,工作不熟练,使统计数据出现差错。

4.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使统计工作易受到行政干预。我国的统计机构目前还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地方政府和国家统计局的双重领导。由于国家宏观管理由直接转为间接,决策多层次,利益多元化,地方上报数字越来越受干预,甚至出现了“统计数据要经过党政领导批准”的现象,有的政府领导人公然篡改伪造统计数字,利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统计工作,使统计数据准确性的提高受到很大影响。

5.现行统计方法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宜,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相衔接。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开放搞活。农村包产到户,个体工业、商业企业层出不穷,诸如如何统计个体劳动工资等其他方面的有关数据,现行统计方法制度还不能准确地进行反映,而现行统计方法制度中某些指标的计算范围、口径和标准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甚统一、不甚衔接,也使得统计数据不准。

6.统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核算管理差。有些基层企业的原始记录混乱,统计台账不健全,核算手续不严,计量检测工具不全,出现了“拍脑袋、凑数字、瞎估计”的现象,这样也就不可能搞准统计数据了。

总之,造成统计数据失实的原因很多,要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必须对症下药,采取如下措施:

1.开展统计法制教育,以法治统。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普及《统计法》的教育,如某市开展的“统计法规知识大奖赛”就可使全社会尤其是统计人员得到一次深入学习、领会《统计法》的良好机会,从思想上提高了他们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认识,促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原则,敢于同影响统计数字真实性的违法行为作斗争,真正做到以法治统。其次,还可对统计人员进行《统计法》的理论考试,让法深入人心,以便他们理直气壮地按法办事。再次,对大中专学校经济类专业应加设一门《统计法》基本知识课,同时加大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的《统计法》课程的课时量,以便学生将来走上统计工作岗位后能够依法办事,知法工作,把保证统计数据质量放在首要地位,为党政领导及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加强统计工作职业道德教育,坚持实事求是。为了消除人为干扰,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应定期开展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大张旗鼓地表彰敢于同弄虚作假现象做斗争的先进统计工作者。同时,对那些不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情况的单位或人,通过抓坏典型,及时曝光于社会,进行反面教育,这样,可进一步强化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此外,还必须要求统计人员学习并掌握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为坚持实事求是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3.积极搞好业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统计人员较高的业务水平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要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就必须经常组织业务培训,并进行考核,特别是基层单位更要搞好这项工作,保证一年至少举办一次培训班,并使之制度化,使统计人员能够及时吸收统计方面的新知识,以正确地进行各项统计工作。

4.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尽早实行垂直方式。关于统计管理体制,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采取垂直方式。即地方各级统计部门的人、财、物都受国家统计部门领导和管理,地方统计局和地方政府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地方统计机构不是地方政府的组成部分。这种管理体制不易滋长出行政干预统计数字的现象。尽管在我国现在实行垂直方式有很多困难,但是为避免党政领导任意左右统计数字,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现象再度发生,从长远观点来看我国统计管理体制也必须尽早采取垂直方式,力争再减少一个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

5.尽快实现现行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克服数出多门的现象。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各部门为掌握大量信息,需要统计部门提供各种统计数据。但随之而来的滥发报表、数据混乱的现象也日渐增多。而要克服统计数据失实的现象,就必须完善统计方法制度,改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与统计方法制度口径不一,标准不一,不衔接配套的状况。如目前在全国推行的基层企业一套表制度,就可以进一步统一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把反映社会经济情况的主要指标高度概括地集中到一套表内,这样可有效地克服报表混乱,数出多门的现象,又如要取得农村一家一户和个体工业企业的有关统计数据,应采取以抽样调查为主,其他调查为辅的方式,并协同工商所、税务所、银行等部门进行横向调查,以保证统计数字的准确、可靠。

6.切实抓好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电算化,搞好核算管理。

建立健全完整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虽然要增加统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它们所记载的资料真实且条理化,比较简便易行,对查找核实有关数据,正确填报报表,以保证统计数字准确无误起到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统计核算管理工作,如要给统计人员配备所需的计量、检测、整理、分析所用的电脑和统计软件等工具,保证统计工作顺利进行。

7.建立责任制和考评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统计数据质量检查。以往对统计数据的检查一般是一年进行一次,由于任务大,人手不足,很容易造成蒙混过关,问题查不出,责任不明了,更谈不上提高数据质量了。为达到检查的预期目的,必须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和考评制。尽可能做到每一季或两季都由统计检查机构派出统计检查员到基层参与指导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因为基层数字是搞准统计数据的关键)。每一项检查都应定有考评分,考评分高就说明统计数据准确度高、质量好。反之,质量差,就要追究责任。从基层统计员到综合统计员直到统计检查员,层层制定岗位责任制,找出数据失实的原因,是哪一级的问题就要追究哪一级的责任,并进行严肃处理。

8.完善统计处罚机制,增加经济处罚条款。颁布实施《统计法》以来,没有一件因为违反统计法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虽然已构成犯罪)。尽管有些部门、单位的领导出自个人或局部利益公然伪造、虚报、篡改统计数据,于国于民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但对这些违反统计法的人最多也不过仅给予行政处分。统计法制应有的威慑力显得太弱,统计法对法律责任规定不力也使得统计数据失实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必须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完善统计处罚机制,对于构成犯罪事实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应增加经济处罚条款,如某市金属制品厂虚报销售产值被有关部门罚款500元,并对有关人员进行了撤职或处分。这样,行政处分和经济罚款相结合,使统计法制的强制性和威严性充分体现在有效地维护统计数据真实性上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数据统计篇8

一、数据大集中后的基层计统实体化运作

1、操作流程调整,突出分析和监控两大职能。数据大集中后,对县级计统来说,最大的改变是税收会计核算流程发生了变化,基层分局不再单独进行会计核算,县级计统部门变成了最基层的税收会计核算单位,直接承担网上申报数据接收、财税库行联网系统税款扣缴入库、以及与人民银行的电子记账对账等工作。

2、完成基础数据监控。数据是税收征收的基础。从纳税人进机的税种登记信息到纳税申报、税款开票、上解、入库、欠税等一系列与会计核算相关的数据全部纳入了县级计统网上监控对象,同时负责定期对纳税人提交的各类报表进行表内、表表间数据逻辑检测并检测结果,督促基层修正。

3、开展经济税收分析。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税收征管需求的增多,计统税收分析指标、分析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首先,要从经济角度开展分析,做好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分析。既要开展地区宏观税负分析,把握较长时期内宏观税源的发展趋势,也要做好微观企业投入产出理论税负分析,及时发现企业纳税申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重点开展行业税源发展趋势分析、同业税负比较分析,剖析地区和行业税负差别的内在原因,满足税源联动管理中税收分析业务需求;其次,要建立税收分析体系,做好税源增量和存量两方面的分析。对内要重视数据的采集和积累,对外要加强与相关部门交流,建立重点税源企业、重点税源项目跟踪台账,掌握税源发展势态,为税源风险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再则,要不断丰富税收分析方法。依托信息技术,采用回归模型、线性分析、时间序列滚动分析等方法做好各税种与相关经济指标间的对比分析,科学判断组织收入是否正常、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经济税源分析已成为数据大集中后基层计统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数据大集中后基层计统工作亟待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1、计统职能划分有待进一步明晰。数据利用信息化是以税收业务为主线、以税收数据为对象、以岗位操作为驱动而进行的数据处理过程。各地在应用省局监控决策系统并将监控按业务类别进行再分解时,通常习惯按块划分。如:人为地将税务登记中与扣缴相关的银行账号、协议等事项、认定管理中的税种认定等事项、申报征收中的税款属性、预算级次、征收品目等事项全部划归计统负责监控。传统概念上,这些确实都属于计统的管理业务,但目前情况是,一方面,监控决策系统发现的这些错误可能只属于录入时的误操作,其“真实性”的考量需要由税源管理部门实地巡查来验证完成;另一方面,*国税征管信息系统(ctais2.0)在对计统用户操作权限的设计中已不开放这些管理事项,也就是说,受前台权限设置制约,县级计统部门已不能了解这些征管数据的来龙去脉,各地在对决策系统监控事项的按块划分上,与省局开发设计征管信息系统的理念已不同步。

2、计统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细化明确。数据大集中后,计统职能发生了变化,但目前,除总局20*年制订下发的《税收分析工作制度》(国税发〔20*年〕46号)和各级在税源联动管理办法中对税收分析提出的一些实施意见外,至今没有出台一个细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计统工作运行机制,对计统工作、计统内部各岗位、各环节之间也没有出台一个完整而明确的工作规范、工作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新出台的《*省国税局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管理规范》在对大量征管业务作出规范的同时,对计统业务仅列出了“收入退还书的开具”、“留抵税金抵减增值税欠税管理”、“多缴税款退付利息申请审批”和“退抵税申请审批”4项,对一些经常接触到的计统业务要求及操作流程并没有详细规定。再如,在应征税金原始凭证管理上,目前对纳税评估、执法检查等征管行为中发生的作为应征税金的原始凭证来源渠道、取得(传递)方式、保管、以及凭证的合法性等没有一个明确规定来共同遵守,影响到对应征税金核算准确性的考核和评价。

3、在对基础数据的管理上有待进一步完善。影响税收数据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数据管理的责任部门不一,有的地方明确由征管部门负责,有的则由计统部门负责;二是生成错误数据的“当事人”不一,有纳税人提交的网上申报原始信息错误,也有税务登记或征收服务大厅操作人员录入责任心不强等人为因素带来的错误;三是数据采集的口径不一,目前上上下下数据采集一般是根据税源管理的需要,税源分析需要什么数据,就布置基层采集哪一类数据,税源分析延伸到企业哪一环节(生产或财务),基层数据采集就扩展到哪一环节,各地对外部信息数据的采集,也缺乏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规划,征管、税政、计统部门都在布置数据采集,但都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采集口径。基础数据的来源质量制约着数据分析的可信度和增值利用程度。

4、税收计统干部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数据大集中后,基层征收服务大厅基本上不再设有专职计统岗位,税收会计、票证管理通常由纳税申报或综合服务窗口人员兼职,税收分析由办税服务厅(股)负责人负责,税源分析则由税源管理股长负责,各项计统职能分散在分局的不同岗位,增加了县级计统对基层分局的管理难度;二是各级对税收分析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具体从事税收分析的税务干部来说,既要懂经济理论、税收业务知识,又要熟悉财务会计、统计分析理论和方法,县级计统干部在从传统的税收会计向税收分析转型中,难以迅速满足高标准高起点的税收分析要求,税收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三、做好数据大集中后基层计统工作的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突出税收分析的基础作用。税收计统在完成由会计核算向税收分析职能转型后,决定了税收分析工作将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既要关注经济税源的发展,更要通过分析进一步揭示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客观反映税收征管状况和各项征管措施的成效,测算分析各项政策调整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进而提出加强管理、完善政策的建议,更好地为组织收入服务、为加强征管服务、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能职责。一是制订并完善计统业务流程,进一步规范征管信息系统的操作,明确计统相关岗位工作职责;二是明确进机原始数据质量责任人,把好原始数据质量关;三是健全税收分析指标体系,细化分析内容,规范并统一分析项目;四是建立衡量税收分析完成情况及完成质量的评价体系,探索对税收分析工作的绩效管理。

数据统计篇9

关键词:Java2平台企业版;元数据管理;扩展标记语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海量的信息。如何有效地管理和组织这些海量信息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元数据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一些部门已经针对数据在行业内部的应用特点来开发自己的管理系统[1]。目前,在元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于不同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管理平台不可移植、安全性差、难以维护和扩展、缺乏统一的建设模式与内容服务提供方式[2,3]。

以J2EE平台为基础的各项技术的成熟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J2EE是一种利用Java2平台来简化诸多与多级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的复杂问题的体系结构。J2EE的核心技术是Java2平台的标准版,具有Java语言的特性,是一个开放的、跨平台的结构,提供了健全的意外事件处理机制,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和扩展性。

基于J2EE的元数据管理系统具有高效、稳定、可复用、易维护的特点;独立于平台,可以部署于MicrosoftWindows、Linux、UNIX等操作系统之上;可对Oracle、SQLServer2000、MySQL等多种数据库进行操作。但是J2EE涉及的技术种类繁多,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需要准确使用,而且基于J2EE的系统需要具有良好的系统设计结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尽管基于J2EE平台的系统具有诸多优点,但目前J2EE还没有被广泛应用在元数据管理中。本文提出的基于J2EE架构的元数据管理系统建设方法和应用实例,是将J2EE引入元数据管理的一个初步尝试。

1关键技术研究

1.1基于XML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

各个部门采用了不同的元数据存储方式。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很难对这些元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必须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

采用简单文本文件作为中间介质的信息交换方法不能描述数据的结构,不适合用来进行复杂的元数据交换。XML技术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孙君明等人[4]对基于XML的数据交换技术进行了研究。XML是采用线性语法描述树状结构的标志语言。作为一种数据交换的中间件,XML具有跨平台、结构化和自描述性强的特点。

用XML实现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过程如图1所示。

在图1中,首先各地的数据提供者通过浏览器将数据传送给服务器,由服务器端的XML引擎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标准的XML文档;再由一些服务组件根据需要对XML文档进行处理,如建立索引等。这样,多源异构数据就被转换成了具有统一标准的XML文档;通过对这样具有固定结构的XML中间件的解析,实现从XML文档到数据库的转换,完成了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存储[4,5]。进行信息时,根据客户端的查询条件在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结果集,形成XML文档,将该文档发送至客户端;由客户端的格式化工具解析该XML文档,显示在客户端。

1.2遥感数据的分块存储

遥感数据(如DEM、TM、ASTER等)具有数据量庞大的特点,应用数据库中的大数据类型存储,如Oracle9i中的Blob、SQLServer2000中的Image。但是如果将它们直接存入数据库中会造成系统效率低下;可采用一种分块存储的策略,将原始数据分割成大小一致的若干块,一块一块地进行存储。分块大小要根据磁盘的读写性能和网络的传输性能确定,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系统运行效率低下[6]。每块数据以一条记录的方式进行存储,包含数据的编号、经纬度、步长、时间等信息,并且建立索引。

1.3数据持久化

为了能使系统部署在任意数据库系统上,加入了一个持久化层,作为连接Java应用和关系数据库的通道。为数据库中的每张表建立一个Java对象,定义好对象与表之间的对应关系,只需对Java对象进行操作,不用关心SQL语句和系统最终使用的数据库。持久层作为一个中间件,封装对数据库的操作,提供接口,隐藏数据访问的细节[7]。

1.4用户访问控制

元数据的使用人员级别复杂,用户管理困难。使用RBAC(Role-BasedAccessControl,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RBAC在传统的用户——权限模型中引入了角色的概念。角色是一组用户的集合,也是一个授权的集合,它将一组用户与权限联系起来。一个角色可以与多个用户对应,一个用户可以拥有多个角色,每个角色可以执行多种权限,每个权限可以被多个角色共享。对一个用户授予相应的角色,使用户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8]。引入角色可以使系统的安全机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减少了权限管理的负担和代价,同时也增强了系统的可维护性。

2元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

使用本系统的各部门实际情况不同,系统可能被部署到不同的平台上,而且需要对该系统进行一定的扩展和改进。所以在系统设计上,需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

2.1系统设计

本系统基于J2EE平台,是一个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的系统,具有J2EE平台可以跨系统使用的特性,采用MVC(Model-View-Controller)应用框架。MVC设计框架的内部原理比较复杂,将MVC运用到应用程序中会带来大量的额外工作,增加应用的复杂性。但是MVC可以轻松地实现程序代码与HTML的分离,而且MVC的三个模块相互独立,可以构造良好的松耦合构件,提高应用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和可复用性。从长远的应用考虑,应使用MVC设计框架[9]。

本系统在传统的B/S三层结构上作了一定的改进。

(1)表现层。在该层使用Struts框架。Struts是一个MVC模式的表现层应用框架。浏览器向Web服务器提出请求后,Web服务器会把请求交给控制器处理。ActionServlet控制器根据请求的不同,将它们转发给不同的Action实例。Action实例在这里充当了用户请求与业务处理逻辑之间的适配器,它只负责控制整个程序的流程,不关心具体业务的实现,实现了请求与业务逻辑的分开。本系统使用一个高效的Action类——DispatchAction类。只要继承该类,就可以在一个Action中集成多个业务方法,有利于系统的维护。在视图显示方面,其大量使用了Struts标签,用来控制显示的逻辑和内容。由于不同平台采取的编码方式不同,在进行系统移植时很容易出现中文乱码问题。在这里使用一个可插拔式的过滤器,实现对请求和响应的预处理及后处理,很好地解决了字符编码问题,使系统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移植。

(2)业务层。它处理用户请求和应用逻辑。在处理之前,将所有涉及到表现层的数据结构替换成更加通用的数据结构类型;使用通用的、与表现层无关的数据结构在这两层之间传递参数。表现层方法提交的参数类型主要是HttpServletRequest和HttpServletResponse;使用这样的参数会增加系统的耦合性,不利于代码的重用,所以要将它们处理成通用的数据类型,如数组。这一过程在Action适配器进行转发之前完成,提供给业务层的参数是通用的数据类型[10]。业务层方法之间的通信也通过通用的参数类型进行,使得每个业务方法均独立存在于系统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系统的耦合,提高了可复用性。

(3)数据层。为了实现数据库访问细节与业务层的分离,引入持久化层。

为了使系统具有较好的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和可复用性,采用以上的设计思想,以搭建一个逻辑清楚、功能明确、模块化程度高的元数据管理系统。

2.2工作流程

用户通过浏览器(IE/Netscape)向服务器提交请求,请求经过过滤器处理后再提交给控制器ActionServlet;控制器根据请求的类别将它们转发给不同的DispatchAction类。该类中的方法对参数进行处理后调用不同的业务逻辑对请求进行分析处理,处理后得到的信息通过视图显示在用户浏览器上。

3基于J2EE的元数据管理系统的实现

根据本文提出的设计思想,实现了一个元数据管理系统——基于J2EE的小城镇元数据管理平台。本实例以J2EE平台为基础,Tomcat5.0为服务器,可以使用Oracle9i、SQLServer2000、MySQL数据库,使用了ORM(Object-RelationMapping)模式的持久化层中间件Hibernate,以Eclipse3.0为开发平台。在系统实现过程中,使用了以J2EE平台为基础的各项技术,遵循Java2标准平台的编码标准,注重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系统的XML引擎采用了DOM(DocumentObjectModel)和SAX(SimpleAPIforXML)。DOM负责XML文档的生成和修改;SAX对XML进行解析。

小城镇元数据管理平台的功能主要分为管理与检索两部分,可以实现对矢量数据、栅格数据、文档数据、原始试验数据、报表数据和模型数据的管理与检索;用户管理可以对用户进行权限设置;系统管理功能可以提供系统运行的日志和帮助文件。

4结束语

基于J2EE的元数据管理平台,具有良好的跨平台特性;解决了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遥感数据的存储、数据持久化和用户控制访问问题;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遵循J2EE的设计模式,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维护性;功能模块具有低耦合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代码的可复用性;可对元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实现信息的共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在如何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方面还有待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洪桥,何建邦,池天河,等.基于Internet的元数据管理模式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3,30(4):89-91.[2]李广乾.小城镇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J].信息化建设,2005(Z1):24-26.

[3]赵春江,杨信廷.加强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J].小城镇建设,2005(1):22-23.

[4]孙君明,郭红.基于XML的异构信息交换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20(1):70-72.

[5]李德冠,陈梦东.一种基于XML的数据交换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微机发展,2005,15(12):12-14.

[6]朱雷,潘懋,李丽勤,等.GIS中海量栅格数据的处理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1):66-68.

[7]孙卫琴.精通Hibernate: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8]范会联,李献礼.基于Struts框架的Web信息系统中RBAC的实现[J].计算机时代,2005(12):33-34.

数据统计篇10

关键词 统计数据 失真 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美国、日本及欧洲国家的经济衰退,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起来越触动世界各国政要、经济专家和企业家们的神经,特别是GDP、CPI等重要数据的公布,必然引起高度关注,GDP持续维持在8%以上的高增长让全世界侧目,而国内领导层、专家们感觉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不准确、滞后、脱节等;普通老百姓也对统计数据存在普遍的怀疑。因此统计数据的可靠性不仅是国民普遍关心的话题,而且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经常性话题。总的来说就是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现实经济生活的特征和规律性,就叫统计数据的失真。本文就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关于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对中国政府来说大概是最重要的经济数据,投资者也非常关注GDP的数据,但绝大多数国内外投资专家都认为中国GDP数据的可信度不高,尤其是当经济形势出现拐点的时候。一旦经济出现下滑但GDP最后都能保持在8%附近,与政府的目标接近,而各省的GDP增长率一般都高于全国总的增长率,差不多每年如此。

从理论上来说,国家经济总量的大幅度上涨,居民个人收入也应该同步增长,但事实并非如此。2000年GDP在1990年的基础增长4.14倍,2010年GDP在2000年的基础增长3.45倍,但农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2.58倍和1.63倍,城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53倍和2.04倍,可以看出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大大低于GDP的增长。还有一个现象,当GDP保持年均近10%的高增长时消费GDP占比却呈反向变化。据统计,中国消费GDP占比数据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的47%下降到2006年的36%,与美国70%左右的水平大相径庭。一般认为消费降低应使是储蓄的同期增加,但我国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例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中叶的30%下降到了2006年的25%,而同期居民储蓄的GDP占比也从21%下降为15%。这也同样说明老百姓不是不想或不敢花钱,而是收入相对性地减少或实际购买力降低。

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为什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和普通老百姓的现实感受差距很大呢?很多人认为CPI被低估。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类商品的权重分配不均。CPI所选定的消费类别、权重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定下来的,但现在整个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房改、大学普及率提高、公费医疗的改革等等,但权重分配一直没作大的调整。

以2004年的CPI计算为例,类商品和服务中,食品权重33.6%、烟酒及用品14.4%、衣着9%、家庭设备用品及其维修服务6.2%、交通和通讯9.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4.5%、居住13.6%。而CPI计算中三大类费用合计所占比重也只有27.5%,比食品支出33.6%的权重还低了6个百分点,表明居民用在住房、医疗、教育三大类的支出低于食品支出,这与事实相去甚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居住类”主要是指居民用在装修等方面的开销,并不包括房屋购置价格,也就是住房价格不能直接进入CPI,理由是住房本身只是作为投资产品而不是消费品,是一次性购置并长期享用的,理所当然不在消费支出之列。

三、房价指数

虽然住房没有作为消费品进入CPI的计算,但购买或租赁房屋仍然是老百姓消费支出的重要一项,那么房价指数是所有老百姓必须面对的。有专家认为房产指数的失真可能是所有价格数据中最为严重的。大家普通认为举全家之力都越来越感到买不起房子,可统计数据表明过去十年房价增长速度几乎年年都低于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一个显尔易见的重要原因是每年统计的住房不是同质的,没有考虑到的质量、位置对价格指数影响,比如大城市里五环外的房价与中心城区的房价相差很大,如果用今年五环外的价格与去年三环里的价格相比,肯定涨幅不大,这是不符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统计方法。

四、城镇登记失业率

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也许是最可笑的数据,它和世界通行的失业率完全不是一回事。登记失业率,不等于实际失业率。大家普遍采用的是劳动力抽样调查失业率,如每月第一个周五公布。一直以来,失业率被称为所有 经济指标的"皇冠上的明珠",它是市场上最为敏感的月度经济指标。一般情况下,失业率下降,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利于货币升值 ;失业率上升,便代表经济发展放缓衰退,不利于货币升值。中国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劳动保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对失业人员登记统计汇总的结果,而登记求职的失业人员数量不准确,造成登记失业率比实际失业率低得多的事实,而且也失去了国与国之间的可比性。

五、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

很多人对每年公布的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感觉很怪,说与我们没有多大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有二个,很多劳动者不在计算范围内,如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广大的农民工队伍,代表性不足意义不大;另一个原因是,计算出的结果让人有“被平均”的拉高感觉,失去了真实性。虽然采用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但我们的垄断行业与普通职工的工资差距可以用巨大描述,“被平均”就理所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