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科学发展十篇

时间:2023-03-25 00:00:24

经济科学发展

经济科学发展篇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自觉性;坚定性

Abstract:The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hadreflectedthetimeprogressiverequest,hasmanifestedthepracticeneedtodevelop,compliedwiththegeneralpopulace’swish,isinstructsthecomprehensiveconstructionaffluentsociety,radeHuJintaopointedout:“wemuststrengthenimplementandrealizethe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self-consciousnessandfirmness,thecomprehensiveassuranceimplementsandrealizesthe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thegoalrequest,establishesimplementsandrealizesthe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perfectlythesystem,thesystemandthemechanism,the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penetrationtheentireprocesswhichdevelopsintheeconomicsociety,carriesoutearnestlyeachlinkwhichtheeconomicsocietydevelops,developsearnestlytheeconomicsocietychangesovertohumanist,iscomprehensivelycoordinated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track.”

keyword: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Armedbrains;Self-consciousness;Firmness

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使科学发展观真正为全党同志所掌握,并真正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大力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和研究,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从而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工作。只有使广大人民群众都学习科学发展观、掌握科学发展观,才能使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才能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要广泛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大力普及以人为本的观念、全面发展的观念、协调发展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大力宣传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党内到社会各界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型经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生产观、生活观,推动形成科学发展、文明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针对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针对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统一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感、紧迫感。

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中高级干部是关键。要坚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推动全党理论学习。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学在前面、用在前面,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真正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要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同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结合起来,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引向深入。

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要从理论上研究透彻、阐释明白,帮助人们深刻理解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明确研究方向,突出研究重点,深入研究和解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克服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问题,深入研究和解决统筹发展、逐步改变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深入研究和解决推进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深入研究和解决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的问题。要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断推出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紧密联系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联系我国社会生产力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客观实际,联系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要求,善于从时代的发展进步中开阔视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新鲜经验,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2.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贵在落实。要使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成为党领导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人民群众不断得到更多实惠、享受更多发展成果的过程。

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确保实现科学发展。要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指导实践的本领,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环节,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坚持以长远眼光谋划

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和运用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增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本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发展重点,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坚持创造政绩是为了发展、为了造福人民的观念,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目的,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兢兢业业地干好工作,实实在在地创造业绩。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使各项政绩都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检验和群众检验。要以制度建设规范政绩,努力形成促使广大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导向,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要把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统一起来,既要看通过学习,理论水平是否提高了,思想认识是否统一了,更要看实际行动,看实际效果,看科学发展观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得如何,看本地区本部门同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相脱离的问题解决得如何。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能够推动科学发展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真正使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要加快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认真考虑各项政策措施是否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衡量各项工作的尺度。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要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障。

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要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要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着力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按照“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的要求,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

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赋予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任务,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要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把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障。要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善于治国理政上,体现在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以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要牢记“两个务必”,全面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认真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使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要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清正廉洁,自觉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要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不断为党和人民建立新的业绩。

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鲜明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求真务实精神,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求真务实,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客观真理,坚持和发展科学理论;就是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正确认识国情,

经济科学发展篇2

一、水利经济概述

对于经济来说,其泛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总称,例如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电力经济和水利经济等,其中水利经济主要指的是在水资源的勘探、保护、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以及在水旱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各种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2]。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水利经济主要以数量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基础产业发展两方面组成,涉及到了水利设计、水利勘测、水利资源等各方面。发展水利经济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主要表现有:首先,党的十八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要任务是发展国民经济,这其中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快速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可见发展水利经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主要举措;其次,在过去的近十年中,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了不断提高国内水利行业各方面投入,并建立健全相应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而发展水利经济则有效的为水利工程市场的开放与发展建立了重要途径;第三,水利工程兼具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问题,基于此发展水利经济,充分的发挥出水利工程自身优势,不断壮大水利工程实力,进而促进水利行业能力的提升。

二、水利经济科学发展趋势及重点分析

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随着近些年水资源消耗严重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导致水资源严重紧缺,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一个重要障碍。基于此,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更加综合发展的新阶段[3]。

(一)水利经济科学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加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同时,强化环境与生态的保护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发展。

(二)不断探索出水利经济科学中的宏观问题,为研究水的迁移和演变规律寻求更加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建立起水利河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生态系统,探索出该系统受人类活动或自然力等作用下的演替,进而分析出水利资源的再生性机理。

(三)针对于水利经济科学相关的各学科,强化各学科间的融合、渗透以及交叉,并提出新学科的建设,以全面完整的反映出水利经济科学的特征。

(四)重视水利资源与社会、自然、生态以及经济间的关系,针对水利科技存在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与流域有关的问题,通过创新水利科技技术并配套相应的管理体制及相关政策等给予相应的解决。

(五)根据水利经济科学涉及的各个领域,不断引入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进而使得水利经济科学发展更加健康、持续、稳定。基于此,我国加强了水利经济科学的研究,现已在南水北调、三峡等重点工程建设与规划中实现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未来水利经济科学发展方面,应逐步扩展至全国水电基地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流域规划编制等项目中,通过不断提高能力创新,以便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国内水利经济科学发展问题分析

较国外水利经济科学发展,国内相关方面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在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较少,在重大科技和关键技术方面,如水力学、水文与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河流泥沙等,存在着一些需要立即得到解决的问题。尽管,我国水利经济科学发展为国内水利工程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效益,但受各方面影响,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有[4]:

(一)由于国内当前多数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开发过程中,以依托形式为主,忽略了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水利企业数量多且规模普遍较小,同时受重复交叉施工等影响,使得水利工程主营业务中出现了各企业间竞争市场混乱,且导致水利经济结构不完善。

(三)当前水利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多以原有事业单位为重要基础,这使得水利企业法人在治理结构方面不够完善,同时造成水利企业产权模糊以及企业出资人无法到位等问题。

(四)长期以来,水利企业受传统管理体制影响,水利经管部门在财政收入方面存在着入不敷出等问题,这对于水利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严重不利影响。

四、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

针对国内水利经济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我国水利经济科学发展,可通过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具体有[5]:

(一)在研究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问题与方法以及继承与发展间的关系。充分结合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特点,并根据我国水利经济发展战略需求,确保我国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研究方向正确。

(二)由于水利经济反映了市场经济和资源经济发展,解放水利经济发展思想至关重要。一方面,加强国际和各级相关部分对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视度,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水利经济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改善,建设水利经济势在必行。

(三)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统筹兼顾和合理政策。其中,不断完善水利管理各项机制,以实现水利经济统筹兼顾的目标,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有意识地加强财务收入不同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共同建设,这样一方面,依靠水利经济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使财务收益分配合理化,从而促进了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国家和相关部门根据不同部门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政策,并且给予各个部门不同的政策扶持,以确保水利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同时对各个部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估,然后确定不同的经济扶持政策。

(四)不断强化水利经济前沿科学及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的研究,同时加强先进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等,并且对水利经济科学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加大对科技人员的技术培养和道德教育力度,培养出来一支具有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队伍,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引进一部分管理人才,对其进行工程、旅游、会计、经济、外语以及法律等各个方面的培养,为水利经济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小结

经济科学发展篇3

【关键词】正义;经济正义;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经济社会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无疑彰显着经济正义的指归和诉求。

一、对经济正义的理论分析

经济正义是指在正义的一般意义之下,突出反映正义的实践理性精神或现实规定,即人的经济行为需要选择理想的体制性目标和规范,社会经济关系及其矛盾冲突需要平衡和解决。格劳秀斯认为经济正义就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有一定约束的有限私有财产权,是公共权力与财产权利之间不对称但却合理的关系;霍布斯、洛克认为经济正义就是维护和履行契约,履行契约是正义的起点和源泉,经济正义依存于契约和契约所界定的权利;边沁、穆勒认为经济正义是以功利原则为基础的个人权利,经济正义应归于自我和他人的权利,不应偏重制度性的东西、偏重形式,而忽视其实质性的内容,忽略人的经济正义要求,主张“功利优先”;[1]爱尔维修认为经济正义是以合理利己主义为基础的均等分配,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是正义的标准,其内涵是“人人均幸福”,牺牲个人利益满足公共利益,或为了个人幸福损害他人幸福都是不正义的。[2]

通过对上述经济正义思想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经济正义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的结论:一是权利自主,经济正义首先是指经济人享有并自主行使自己的财产权利,和由此形成的经济自由和履行契约的一系列权利和义务,及相应的制度安排;二是分配合理,经济正义最终实现于分配正义,分配正义既包含由社会公平、程序正义和公平竞争带来的收入分配的合理差距,又包含使最大多数人福利增长的人道主义的关怀;三是主体心态,经济正义的实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心理预期的满足程度,有赖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萌生的正义感和认同感;四是人的本质,经济正义最根本的是指人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由和解放,实现自己的本质,求得全面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经济正义内涵

在科学发展观中体现经济正义的诉求和取向是由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所决定的。不可否认,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我国经济领域伴生出一些非正义的现象,如贫富差距过大、行业差距过大、城乡差别过大等等。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必须由单纯的效率优先向兼顾公平转变,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以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科学发展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一元经济结构局面有待改变,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经济正义的发展取向,正是在此基础上为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找到了出路。

经济正义所要求的权利自主、分配合理、主体心态和人本主义与科学发展观所界定的以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不谋而合的。在现阶段的国情下,科学发展观的经济正义内涵包括:以公正与发展为焦点,制度及规则公正、合理;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经济活动起点公平、竞争规则合理、收入分配公平;经济行为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维护人的权益的统一;经济行为体现“经济人”与“伦理人”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正确处理收入分配的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经济正义,将是在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发展活力的同时,又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体;在完善市场体制,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同时,又通过宏观调控,在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以最终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分配公平,从而保证社会整体利益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三、经济正义的科学发展之路

经济正义的指归和诉求具体到科学发展的实际,则需要相关的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道德观念的保障和完善。因此,要实现科学发展观所界定的经济正义目标,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保障产权正义。产权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一项根本性的权利安排和制度设计,由于它对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权关系成为一切经济关系的核心和基础。产权应是一组权利,包括“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这四个方面的基本权利和“排他性、可分割性、可转让性”等基本特性。[3]正是在产权这些特性权利和规定中,让我们有必要对之进行一番正义上的道德考量,譬如:财产权的获得、占有或转让形式怎样才是合乎“正当及适宜”的?财产权的排他性又在什么程度上可体现出人的“自主自由”的主体性诉求?对此,有学者认为产权正义是指“作为产权制度的一种根本价值尺度是任何产权安排确定的内在依据,是衡量一种产权制度合理性的根本标准”。作为关涉财产权利制度的正义内容,它应当包涵以下内容:产权主体的平等性;产权获得的正当性;产权保护的严格性等等。对此,2007年颁布实施的《物权法》给了我们一个较为清晰的法律规范,使产权正义的逐步实现和“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了法律依据。

其次,实现分配正义。经济正义最终实现于分配正义,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分配领域逐步实现正义,对此,十七大报告中已经为我们明确指出了方向: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再次,树立道德正义。“经济正义是经济道德的客观反映,人类崇高的追求,在经济活动中必然体现在道德正义上,它意味着某种超越现实功能的人性的精神需求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4]经济领域的道德正义追求的是以正义为准则而对人的经济实践所作出的判断。在经济领域中树立道德正义就是要弘扬等价交换的正义性,强化交易原则的正义表征,维护和履行契约,弘扬社会诚信,注重权利意识与完善法律保障,让经济活动中的每一个独立的“经济人”得到道德正义的伦理保护和终极关怀。

综上所述,经济正义是人类社会对理想社会制度及其内在精神的不懈追求,科学发展观则是基于我国国情,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经济正义理想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一个契合着经济正义取向与和

谐社会理想的科学发展观,将有助于我们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减少非正义现象,并给我们带来权利自主,分配合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公平正义的终极价值。

参考文献:

[1]穆勒.功用主义[M].商务印书馆,1957.54.

[2]转引自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商务印书馆,1963.91.

经济科学发展篇4

做好地方人大工作,必须把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放在首要位置。一要坚决执行党委的决定。各级人大在工作中要坚决执行党委的决定,维护党委的权威,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努力把党委的主张和意图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从法律上、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各项决策的贯彻落实。二要紧紧围绕党委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人大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总体部署,通盘考虑,统筹安排,认真履行职责,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推进各项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合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三要发挥人大常委会党组的核心作用。要进一步完善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及时报告人大工作中的重要事项,适时报告人大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要不断提高按照党委意图做好代表和群众工作的能力,将党委的决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努力工作。

二、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越来越深入人心,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越来越高,人大工作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发展大局,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围绕改革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近年来,我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谋划和推进人大工作,在依法履职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在立法方面,着力解决加快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做到每年都有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关系重大的立法项目可供选择,立法质量不断提高。在监督方面,坚持把监督与支持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监督中支持,在支持中监督,监督效果越来越好。组织区人大代表开展“履职责、作表率,为黑龙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贡献”活动,代表作用有效发挥。区人大常委会围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增强人大工作透明度;在提高会议审议质量上下功夫,探索改进监督方式;我区人大常委会还积极探索创新代表工作,加强基础建设,创建活动载体,完善代表建议督办机制,使代表作用有效发挥;通过改进人大工作,推动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开展专项工作评议,注重效果,公开透明,受到广泛好评。人大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能,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发挥职能作用。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服从服务于全省工作大局,切实发挥好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履职的工作机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代表机关的重要作用,履行好立法权、监督权、决定重大事项权和选举任免权等各项职权,在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好更快发展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职能作用。我们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根据人大的法定职责和工作特点,提出任务和要求,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履行职责。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保证区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机关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支持、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牢牢把握区委确定的“”和“工程”总体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好人大对经济发展的规范、促进和保障作用,加强对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财政预决算、重点工程建设、重点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实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监督,更加努力地为推动经济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提供民意支持和法律服务。

经济科学发展篇5

一、深化思想认识,实现三个转变

要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过分地突出了“物”的地位,发展指标主要看经济,讲发展就是讲经济的发展。在“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支配下,尽管我们在经济上获得了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成为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向“以人为本”转变成为发展的历史必然。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从重速度向重质量效益转变。发展本身就是质量和速度的统一,只有在发展中保持质量和速度的协调统一,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时,经济增长只有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重速度向重质量效益转变,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地发展。重视发展的质量,最重要的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一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在发展中要突出信息化等高新技术的地位和作用,要注重经济发展同环境资源相协调,要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要从重经济发展向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转变。在发展中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的观念。片面的经济增长非但不能给人们带来普遍幸福,反而会使人们饱尝“有增长无发展”以及“增长与发展负相关”的苦果。要立足于全面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进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二、着眼发展实践,实现三个转化

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一是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现在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除了受资源环境制约外,还受到了劳动力成本等的制约。中西部地区要取得沿海发达地区过去所取得的发展业绩是完全不可能的,同时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优势更加明显,不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是惟一出路。二是要走产业特色化之路。比较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优势其实只有以自身资源为基础的特色产业这一项,土地、税收和劳动力都不再拥有真正的优势,经济要有竞争力,就必须突出产业的地方特色。如果不突出地方特色,盲目模仿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之路,与其他地方产业雷同,这种发展路子既没有前途,也难走得通。中西部地区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把握国家政策,立足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选择支柱产业。三是要走全面协调发展之路。发展是一个“系统的集合体”和“过程的集合体”,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协调了就能相互促进。在发展中要吸取教训,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推进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一是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一方面在发展中要加大招商引资、立项争资、创业融资的力度,招商引资必须着眼特色产业的发展,在招商引资中不能只讲数量不讲质量,搞简单的产业转移承接;立项争资要着眼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研究政策,认真调查研究,积极申报项目,争取国家投入;创业融资要激发社会活力,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创业途径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在发展中要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地推进各项工作,科学发展是新的发展方式,必须突破旧的观念和做法、体制和机制的束缚。二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经济结构调整,要加快原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改制,促进经济民营化;要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快工业的发展,要通过招商和创业两个轮子,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布局要合理,这是中西部地区的薄弱环节,也是发展潜力、竞争优势所在,在产业布局中一定要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地方支柱产业。三是要加快基础建设。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一是科学决策能力,科学决策是科学发展的前提,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发扬民主决策的作风,遵循科学决策的程序,实现科学决策;二是改革创新能力,改革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动力,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学习掌握科学理论为基础,搞好调查研究,着眼发展大局,寻找工作差距,总结自己,借鉴他人,创造性地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三是统筹协调的能力,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全面加强各项工作,善于解决各类矛盾。

三、把握落实环节,抓住三个关键

突出发展规划的制定。没有好的规划,就不会有好的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特别要立足自身优势,合理调整产业布局。要重视城镇发展的科学规划,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城镇化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突出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科学的规划取决于科学的决策,而落实好已制定的发展规划,同样需要依靠科学决策来保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活瞬息万变,社会矛盾逐步增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决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决策的风险不断加大,决策的难度和要求不断提高。要做到科学决策,就要发扬民主、尊重科学、集思广益、重视调研,要大胆更要谨慎,要自信不要自负,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要特别注重民主决策,善于集思广益。在决策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民主决策的机制。

经济科学发展篇6

关键词:民营经济 发展 科学发展观 经济危机

我国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指引下,已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飞跃。民营经济已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但我国在国家政策、行业准入、银行贷款等方面对国有企业有着绝对倾斜,再加之08年经济危机的席卷,不得不让我们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民营经济科学、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民营经济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为民营经济质量的全面提升探明了途径,为民营经济的制度创新注入了活力,对我国现阶段民营经济的发展将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一、民营经济需要科学发展观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发展观,是贯彻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准确把握、正确理解、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新时期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科学发展观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民营经济的制度创新注入了活力,为民营经济的质量提升探明了途径。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坚定不移地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能促进民营经济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我国发展民营经济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已在发展社会生产、方便人民生活、缴纳税赋、回报社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在解决就业压力难题、增加经济内需、增强民族自主创新精神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是解决中国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真正希望。民营经济造就了一大批身价亿万的企业家,通过大批民营企业家的成功,激励着当代的青年人不断自主创业、创新。

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

1.民营经济整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第二是产业分布不合理。 “准入”问题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政策的“限入”门槛使得民营经济集中在一些低端产业运行。第三是法制环境。我国目前存在法制不够健全、司法不够公正、服务不够到位的问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2.民营企业自身发展问题

第一是管理落后。传统的家族管理制度在新环境下弊端已逐渐显露出来,并成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度障碍。第二“贷款难、融资难”问题。第三民营经济组织会计问题。在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缺失,严重的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是民营企业信息不灵,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他们或者盲目决策,或者难以找到适当的投资项目,对今后的投资方向感到困惑。

四、用科学发展观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问题

1.解放思想,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环境

(1)积极营造政策环境。希望国家能够出台相关的政策,减少民营企业的生存压力,降低“准入”门槛,促进民营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积极营造法律环境。为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健康和快速发展,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优化民营经济的法律环境,给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2.增强企业管理能力。民营企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走管理制度创新之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积极引进适合本企业的高效、开放的科学管理模式,改变单一的家族式管理,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强企业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要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加大科研投入,聘请技术专家,鼓励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二是要加强企业的制度创新。要引导他们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标准,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且要切实加强组织会计制度建设,在财政上抓紧、抓好。

4.积极融资,解决资金难题。资金持紧是很多民营企业面临的严重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需要商业银行改变经营理念,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二是企业也要积极利用金融市场的作用,为自己扩大资金筹措渠道。

5.加快园区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水、电、路、通信建设为重点,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园区形象;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和市场运作力度,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坚持集约发展,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环境保护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民营经济将朝着数量不断增多、产业结构和行业分布更加合理、质量不断飞跃的方向发展。民营企业家只要坚定信心,同时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创新、调结构、强管理、攻市场、苦干加巧干,必定会实现民营经济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赵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依靠民营经济的发展,开放导报,2009(2).

[2]王玉娣, 增强企业六种能力. 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经济科学发展篇7

摘 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本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并作出了精辟表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本文笔者将论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引领 黔东南经济 发展 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黔东南经济 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效率,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近年全州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走生态文明崛起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坚持以改善发展条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绿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为方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黔东南是贵州少数民族聚集的重要自治区,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农业、矿业等自然资源。黔东南州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的矿种有重晶石、铝土、钒、金、煤、铁、铅锌、水泥用石灰岩、锑、铜、钼、镍、锑、汞、银、花岗石、大理石等38种,其中重晶石、铝土、钒、金、煤、铁、铅锌和水泥用石灰岩等8种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大,特别是重晶石储量占全国的60%以上,被誉为“中国重晶石之乡”。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黔东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和开发黔东南的自然资源,在充分保证环境安全与人们生活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开发自然资源并进行有效利用,为黔东南经济腾飞做好基石。今年1至9月,黔东南州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722个,协议资金达3280.92亿元。共实施项目482个,到位资金252.7亿元。今年以来,该州上下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使全州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签约项目中,第一产业项目68个,其中农业项目66个。第二产业项目453个,其中工业项目305个,药业项目11个,水电项目33个。第三产业项目201个,其中房地产项目57个,旅游项目70个。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有332个,其中,投资6亿元以上的项目有118个。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黔东南州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蓬勃生机。 二、科学发展观引领黔东南经济 1、运用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黔东南地区是贵州人口和资源双约束型的典型地区,地区的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作为中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黔东南地区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作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发展循环农业,要采取地方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鼓励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耕地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形成以循环促发展、以发展带循环的良性发展格局。 2.运用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工业 黔东南地区要依托特色工业园区,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结合本地区产业现状和优势,加强对现有工业的改造,采用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延长企业产品生态链,建立企业间生态共生关系,使资源和能源在工业系统中循环使用。同时,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 3、运用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而黔东南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正是知识和人才的僵乏。因此,要把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加大对人力资源投入,加快培养和吸引大批人才,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在黔东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实际出发,面向市场,尤其面向黔东南经济建设,开设实用技术等专业,真正为地区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能扎根的实用型人才;要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学校建设,加快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要在优化布局、改善条件的基础上,加强人才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质量;要采取各种措施,引进、吸引、留住国内外各种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建立起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有效机制。 4、运用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区域合作 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协调,推进区域产业分工一体化。区域整体竞争力归根到底在于产业的竞争力,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产业区域特色优势的形成。因此,各地必须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出发,统一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区域产业政策。各地政府要充分尊重企业的意愿,努力为企业的跨地区扩张和竞争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和环境,在竞争中进行产业整合,在竞争中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区域优势。目前,由于我国各区域一般都没有一个统一的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各地区在制定或规划各自的支柱产业时,大都是从各自行政区利益或眼前利益出发,产业的同构化现象严重,这十分不利于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降低了区域的产业整体凝聚力和开拓力。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形成统一的区域产业政策,加强各地方政协同合作。

经济科学发展篇8

学习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在实践中运用和落实,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的去发展农业经济,更好的建设现代化新农村。这不仅仅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时代要求。所以,我们要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深入内心,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中不断指导实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始终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尤其是针对农业中基础水平薄弱、城乡差距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一定要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农村经济取得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第二,注重和坚持以人为本,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依靠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发展,让农民群众分享发展的成果。要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使他们更加充分地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第三,三是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在产业、区域、环境等方面的协调性。要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生产的前提下,不断深化结构调整,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第四,四是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农业农村经济中各方面重大关系。要统筹处理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的状况,实现工农并进,城乡并举。统筹处理好农产品供给的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关系。第五,结合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进行发展,每个地区的环境不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也有很大不同,各地一定要根据地区实际,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和方法。

2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出发,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广泛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物质装备、新的生产要素和现代经营管理等手段,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支持调控作用,全面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将传统农业逐步发展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从新中国成立初起,我国就开始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决策部署,开拓创新,扎实推进。

3结语

经济科学发展篇9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所谓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建立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的提出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研究,拓宽了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相联系,90年代的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 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而非机械工程学规律来指导经济生产,既考虑工程承载能力,又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造成生态系统退化;承载能力之内的是良性循环,使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地发展。

环境保护与经济快速发展共存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无数实践显示,循环经济能够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大会上,江泽民提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就不能持续进行。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却不断增长,如果这两方面关系处理不当,必然导致生态的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之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废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循环经济通过延长生产链条,推动环保产业与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从根本上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缓解经济发展和资源不足的矛盾;循环经济是以保护生态和最有效的利用资源为特征,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结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向绿色化转型,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科技创新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最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许多地方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令人担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公民的身体健康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增长,但能源消耗量巨大,我们每创造1美元利润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目前,很多产品正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如不尽快走循环经济道路,则资源、生态、环境的问题必然造成生产成本上升,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因此,我国面临着比其他国家更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只有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行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才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经济模式和技术支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环境污染与生态安全问题还直接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并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立足于我国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经济科学发展篇10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区域经济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英国近代哲学家培根也强调:人是一切的中心、世界的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苏北振兴要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本质,把人自身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首先要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为前提。从产品需要来看,人不仅需要私人品,也需要公共品,私人品和公共品的供给都要依赖区域经济的发展。在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区位因素、经济基础因素、区域政策因素、文化观念因素、人口素质因素、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形成明显的差异,地区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使得人享受社会福利的水平不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惠及子孙后代,教育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区域经济要协调,首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政府一方面要加强监督和加大投入,真正普及“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扩大对农村贫困生的支持范围,加强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激励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同时还要争取中央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此外,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特别要向农村倾斜,尽快多途径解决广大农民的养老和医疗问题,保障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 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同自然界就不可分离,人的行为依赖自然,影响自然,人与自然相互制约。

一是思想需要再解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永恒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省委七届三次全会提出要把解放思想作为抓好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考察真正体会到了百闻不如一见,外国的风景也美好,经济的发展也很快,外边的世界很精彩,世界的变化还真大,我们的思想真是需要再解放。我们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打开解放思想的“总阀门”,认真搞好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与时俱进地解放我们的发展思想,通过解放思想,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以率先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沿海意识,树立一种外边的风景也好,外国的资源也能用,外国的市场要开拓,外国的钱也要赚的思想,通过考察学习解放思想,不但要使领导层面的思想解放了,更需要让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企业家和各级各部门具体实践者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使率先改革开放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使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都逐步具有世界眼光和创新思维,从而适应全球性、开放式发展的需要,通过我们思想的大解放,实现区域经济的快开放、大发展。

二是眼界需要再开阔。目前,世界发展已经走向一体化,经济发展走向全球化,信息的交流、市场的竞争、项目的开发、贸易的流通已经成为各地加快发展的关注点,大家都在争夺有限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按照常规的发展经验,我们更多的是将发展的视野放在市内、省内、国内,这次考察启示我们要加快学习外地、外国的先进发展经验,实现我们区域经济的独立自主快速跨越发展,就需要加快实现“两个转变”,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自己,即由眼睛向内逐步转变为眼睛向外,由主要抓国内市场转变为国内外市场一起抓。要敢于走出张家口,多角度、多渠道认识外边的世界,认识外国经济,认识外国朋友,认识外国的经贸组织,认识外国的企业家和投资商,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我们要加快组建各种行业协会,多组织企业出去考察,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一方面可以开拓思路,放宽眼界,增长见识,另一方面可以多了解国外信息,了解国外市场,积极向外向型发展,还可以加快建立与智中商会、秘中商会等国外商贸组织的联系,将我们的发展之路延伸到外国,把我们发展的眼界扩展到国外,把我区的经济逐渐培育成外向型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靠投资和消费拉动向投资、消费和出口拉动并重的方向转变。

三是市场需要再开拓。通过考察可以看到,外边的市场是非常值得关注和开发的,我们未来的发展,市场增长点不仅要放在国内,更需要组织企业走出去,培育国外的新增长点。首先要深入分析认识拉美市场。拉美地区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比较高,使他们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竞争上处于劣势,而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放开眼界,加强沟通和联系,我们完全有能力,也完全有可能带领我们的企业去拉美一带开拓市场,开发资源,开掘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要输出我们的企业家等市场主体。可以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家等市场主体到拉美国家去合作开矿或发展其他产业,在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外国的资金、技术、经验和先进信息,增强国内企业家的开放意识、质量意识,还可以输出国内的设备,不但可以输出我们张家口的设备,甚至可以扩展到国际贸易输出省内、国内的各类设备,对国内企业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打造一批我们的跨国公司,形成区域经济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