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投资十篇

时间:2023-04-06 20:21:20

趋势投资

趋势投资篇1

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独资化趋势

伴随着纷至沓来的外商投资,一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就是自1997年以来出现的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独资化浪潮,加入WTO以后,这一浪潮更为猛烈。199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数额452.57亿美元,其中独资项目共计161.87亿美元,约占外商直接投资数额的35.7%。而近几年的情况是这样的:200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数额630.30亿美元,其中独资项目共计462.81亿美元,约占外商直接投资数额的73.4%。2007年第一季度,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数额158.93亿美元,其中独资项目共计123.38亿美元,约占外商直接投资数额的77.6%。从上面具体客观的数据来看,外商独资正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主流方式。这篇论文

商务部的一项调查表明,2005年~2007年,82%的跨国公司继续扩大对华投资,57%的跨国公司在生产方面的投资倾向于独资新建。可见,外商投资独资化的情形在未来更是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的原因分析

1.外商投资产业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领域扩大

外商在华投资初期,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合资、合作是外商进入中国的最佳选择。随着我国加入WTO,在2002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进一步放宽了外商投资的股权限制,对银行、保险、电信、运输、旅游、法律咨询等服务领域的外商独资经营限制进一步放宽,更多的产业领域允许合资企业中外商持有51%以上的控股权。这项政策的改变起到了鼓励外商独资化的作用,不仅新建的外资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比例上升,原先无奈采取合资方式进入中国的外资,也纷纷转变为独资化企业。

2.合资企业双方在管理和文化的冲突

合资企业在二十几年的发展中,尽管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是由于管理理念不合或因文化差异等原因导致内耗大幅度增加的案例也不在少数。一项国际性的合资企业调查报告显示,合资企业的成功率一般只有三分之一。很多跨国合资企业在管理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合资双方在企业管理和文化上的冲突。有了合资关系,就要花很大气力来协调管理制度和风格,协调成本很高。

3.保持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

依照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具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其中,所有权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企业规模、组织管理等方面,尤其以先进技术最为重要,这些是他们相对于东道国竞争者的比较优势,是企业获得长期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以契约投资的方式与东道国合伙人共同建立合资企业,将会导致专有性的无形资产迅速扩散。当合资所取得的收益不足以弥补企业为防范其“技术外溢”所花费的成本时,跨国公司宁愿选择具有较高控制程度的形式,也就是独资。

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对本土企业的影响

1.减弱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溢出效应

FDI技术外溢主要是指跨国公司在跨国直接投资中,由于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或成立合资公司等形式的国际化生产,使技术自愿的或非自愿的向东道国扩散,从而带动东道国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的提高,促进东道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外部性的一种表现。其技术溢出效应是对本土企业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独资化趋势的加强和自有知识产权的保,这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散的渠道也被封死了,减弱了正的溢出效应,使得本土企业的学习模仿变得更加困难,阻碍了本土企业对先进技术的获取。这篇论文

2.阻碍本土优势企业的发展,挤占国内市场份额

通过以往多年的竞争,我国已经形成一批有较强的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有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场占有率的本土企业。不过,由于诸多制约,这些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实力还有明显差距。独资跨国公司通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国内产品与其产品的差距,在市场上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挤占了本土企业的产品市场,甚至在某些领域中居垄断地位,从而控制国内市场。目前,国内一些行业的本土企业已被外商控股,特别是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中,不少商品已被外资占有约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3.导致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本土企业更难留住人才

企业之间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逐一角逐之后,以知识为标志的人力资本正在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性生产要素,也是企业间争夺的焦点资源。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凭借良好的知名度、优越的软硬工作环境以及优厚的薪水待遇,能吸纳到国内许多优秀人才为其工作。另一方面,本土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往往由于用人机制不活、待遇不高,在吸纳人才方面,本土企业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趋势投资篇2

我国重化工业的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产业链条长、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引致需求大等特点,与住宅、汽车消费升级周期长等特点交织在一起,为2004年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提供了历史机遇,电力、有色、机械、纺织与房地产等行业效益持续好转将带动行业投资景气继续走高。

从国际国内环境总体来看,2004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有利条件多于不利条件。有利因素一是外部国际环境三大经济体形势继续向好。美国经济有望实现全面复苏,对2004年世界经济走出低谷将发挥火车头作用;欧盟经济低迷的状况在2004年会有所改善;日本经济在经历10年低迷後终于出现了转机,预计2004年外贸出囗持续增长、投资者信心增强、消费者支出增加的趋势将会继续下去,可能走出低谷进入温和复苏阶段。二是国民经济增长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是2004年投资增长的基础。2004年是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的第三年,受重化工业化加快、结构调整以及外部环境改善等因素推动,预计国民经济将增长8.5%左右,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稳定性增强也有利于带动整个投资高增长。三是企业效益大幅提升,为企业自主投资创造了前提。2003年前三季度,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1.7,比上年同期提高14.7点;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後实现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49%。四是通缩阴云逐渐散去,有利于增强投资积极性。2003年以来,我国物价连续10个月保持正增长,提高了企业效益和盈利水平。

不利因素则是基数较高。2003年全社会投资增长预计将达21.3%,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投资基数较高将对2004年投资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其一。其二是货币信贷政策收紧。2003年以来货币供应量和银行贷款呈现近年从未有过的高增长,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预计下一步中央银行将采取措施放慢货币供应速度,通过窗囗指导等手段限制商业银行贷款过分集中化。这些措施对投资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三是利用外资面临挑战。2004年国际环境好转,将使一部分国际资本尤其是产业资本流到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从而对我国利用外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综合以上因素判断,2004年我国投资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比2003年有所回落,预计全年全社会增幅在17%左右,并呈现出四大趋势。

趋势一

从经济成分来看,民间投资方式逐步从扩大生产规模、粗放型为主,转向提高技术含量、集约型为主,预计2004年约增长19%。

(一)政策环境进一步宽松,民间投资的空间和领域将更加广阔。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二)民营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进行较大规模投资的能力,不仅促进了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而且为民间投资的下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三)2003年银行贷款增长过快引起央行及专业人士的担忧,但将出台的措施对民间投资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影响。与2003年相比,2004年民营投资的资金来源比2003年更多。

趋势二

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但实施的力度和操作的方向都会发生变化。从地区来看,东中部地区投资快于西部地区,地区不平衡矛盾有所加剧。

(一)投向西部开发的财力将有所减弱。从政策环境来看,虽然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但实施的力度和操作的方向都会发生变化。2004年国债发行可能在1100亿元左右,比2003年减少300亿元,实施力度明显减弱。从投向上看,除了2003年确定的投向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就业再就业、农业特产税改革等都需要中央政府增加财政支出,这样支持西部开发的财力将有所减弱。

(二)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西部投资对国家政策尤其是国债资金的依赖性强。从近年地区投资增长分析,如国家政策支持的力度有所减弱,西部地区投资增幅将出现明显下降。

(三)从新开工项目来看,西部地区投资增长的後劲明显弱于中、东部地区。2003年前10个月,西部地区新开工项目仅为24338个,比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分别少3489、14412个。一般来说,新开工项目增加越少,投资潜力越小,投资较快增长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趋势三

从管理渠道看,更新改造投资增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继续上升,国家技改贴息政策范围将继续扩大,增幅约为19%左右。

(一)由于当前投资扩张还有待于促进质量和效益的提高,2004年国家技改贴息政策不仅不会取消,而且其范围还将继续扩大。

(二)近两年投资增长加快,投资率偏高,预计2003年投资率将在45%左右,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出现投资过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国家下一步将鼓励技术改造,对铺新摊子、上大项目将会进行一定的限制。

(三)今年以来企业效益增长加快,对2004年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奠定了资金基础。2004年市场供大于求的总格局不会改变,会迫使企业加大设备投资,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尽管2003年基数较高将不利于2004年技术改造投资高增长,但预计2004年更新改造投资仍将保持较高的增幅。

趋势四

从投资的产业结构分析,居民服务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第三产业将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新热点,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一)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居民服务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投资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持。

(二)由于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将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新热点。

(三)2003年非典对第三产业的消极影响将逐步消失,2004年必然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趋势。

抓好几项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发力,向农村基础设施等倾斜,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投资效益,进一步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形势越好,我们越要头脑清醒,针对2004年投资四大趋势,必须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尽管我国经济已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投资和出囗连续两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要解决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就业压力有增无减、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较严重等制约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问题,还需要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发力。建议2004年发行1200亿元特别国债,同时继续向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环保卫生和解决就业等方向倾斜。

要使政府和企业两类投资主体的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合理划分政府和企业的投资范围。要对投资主体、项目法人、建设单位、有关工程咨询、设计、监理等投资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规范投资者行为,以提高投资效益。

趋势投资篇3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土地清理整顿等因素引起的利用外资“调整期”的临近结束,外商直接投资摆脱了2005年持续负增长的局面,进入缓慢的增长期。今年1~5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229.89亿美元,同比增长2.78%,预计今年外商直接投资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从国际环境来看:

首先,从全球经济形势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4.3%。在经济保持较高增长水平的大背景下,全球资本市场日趋活跃、投资便利化的政策不断制定和实施等因素,将推动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

其次,由于当前全球经济处于扩张期且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今后国际直接投资的恢复性增长态势仍将继续。尽管从中期来看,可能会受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增长减速、石油和原材料价格波动、全球恐怖活动等风险因素的影响而转弱,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国际直接投资将成为世界经济长期的活跃因素,在世界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加速过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了明显的特征,流入发达国家的资本有所减少,流向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和越南等)的比例有所上升。面对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跨国公司通过产业转移降低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仍在,空间依然较大。数据显示,2005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增长49.0%,比重上升到43.2%。说明新一轮直接投资增长的主要特点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尤其是并购投资增长将快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些背景对于我国吸收跨国投资无疑会成为利好因素。

第四、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吸引更多的跨国投资,近年来,各国政府不断加大引资的政策和措施力度。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开放不断加深,发达国家也纷纷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措施,特别是周边发展中国家,纷纷出台更为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对我国吸引外资构成压力。另一方面,投资领域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主要表现为一些国家(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加大了对本国能源产业和重要经济部门的保护,为外资市场准入设置障碍。一些发达国家也开始采取措施减缓本国产业的对外转移,或鼓励跨国公司回到母国投资,以求留住就业和增加本国的就业,尤其是在服务业和高新技术领域。

从国内形势来看:

首先,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市场前景较好,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劳动力、基础设施等比较优势仍较明显,为我国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较大规模和质量提高创造了基础条件。据专家预测,2006年国内经济增长总体上仍然会保持8~9%左右的速度;同时在温和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作用下,投资需求虽然可能低于2005年水平,但仍有可能实现15~20%的增长速度。2006年国内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继续为外商投资中国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二,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水平正不断提高;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国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新的投资机会不断涌现。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我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实际上是“可持续”的,且有不断提升之势。

第三,随着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临近结束,目前仍然保留着一些市场准入限制的领域,尤其是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将会进一步扩大,将为跨国公司,特别是金融保险、商业和运输服务等领域的跨国公司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第四,我国“十一五”规划已经把区域平衡发展列为重点方针。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提高的背景下,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发展态势,以及这些地区所具备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优势,为外商投资中国提供了新的商机。

第五,随着2006年“入世”过渡期临近结束,我国根据“入世”承诺将可能调整利用外资政策,目前外商投资企业所适用的特殊所得税制度等优惠政策随着国民待遇的实施可能会有些变化,一定程度上使外商担心企业成本提高、利润下降,影响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人民币升值预期也给吸引外资带来了负面影响。

第六,由于能源价格高位运行和汇率波动等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风险、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升产生分流效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引资竞争日趋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吸收跨国公司投资的外部环境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资本能流出多少到发展中国家,还是个未知数;另一方面,在流向亚洲的国际资本中,资金投资对象不仅有中国,还有韩国、东盟各国、印度等,流向相当分散;况且,东南亚国家经过金融危机后也在调整吸引外资的政策和改善投资环境,与中国一争高低。现在我们国家的优惠政策与周边国家地区和其他不少国家相比,优势并不明显,仅靠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等比较优势,难以在吸收外资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尤其现阶段我国相对劳动力成本在上升,资源又短缺,在没有相对稳定的、可靠的替代政策的情况下,应该保持吸收外资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综上述分析以及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及政策变化,以及跨国投资的流向,预计外商直接投资将出现以下趋势:

1、长三角仍是外商投资的首选地区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的接合部,具有得天独厚的江海交汇、南北居中的区位条件,是我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近年来,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依靠改革和开放两轮驱动,使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细胞被激活,推动社会进步的生产力被释放。去年在全国利用外资增幅下降较大的情况下,长三角地区实际利用外资仍然增长了40%以上,说明外商仍然看好这个地区。

2、环渤海和中部地区将成为投资的热点区域

以京津唐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桥的东部起点之一。这一区域经济增长率在中国三大经济圈中连续3年居第一,经济总量目前已占全国GDP的23%,尤其是,京津唐主要城市间在城际高速交通体系建成后将构成30分钟经济圈。这些地区所具备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优势,为外商提供了新的投资机遇。

中部地区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已拥有便捷通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产业门类齐全,可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国务院于今年4月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为促进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提出了36条政策措施,为外商投资中部地区提供了政策保障。

3、服务业将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领域

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服务业市场将全面开放。国际服务业对华转移“放量增长期”几成定局。由于各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度越来越大,金融、保险、电信、流通等行业的跨国购并成为推动跨国投资的最重要力量。而传统制造业领域,如汽车、电子、医药、化工等的跨国购并,也在更深程度上依赖于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目前,中国服务业开放度为62%,发达国家一般是80%左右。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0%,发达国家占60%至70%,香港地区接近90%。因此,中国服务业吸引外商投资的潜力很大。

4、外资在金融领域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

随着中国“入世”后过渡期临近结束,目前仍保留着一些市场准入限制的领域、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将会进一步扩大。作为服务业开放中最引人瞩目的银行业,去年12月6日起我国进一步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扩大到汕头和宁波,并提前开放哈尔滨、长春、兰州、银川、南宁5个城市。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资产、存款和贷款的年增速均在30%以上。随着对外开放战略重点向金融等服务业的转移,外资入股金融企业的案例将越来越多,外资持股比例将逐渐增加,外资在金融企业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

趋势投资篇4

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加快在中国的投资步伐,跨国公司新投资和增资项目大量增多,去年1-11月,经国家计委(或报经国务院)审批的大中型外商投资项目38个,总投资逾120亿美元。一批由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重化工、能源、汽车、电子等资金、技术密集型大项目相继签约和开工建设,银行、保险、商业流通等服务贸易领域的投资日趋活跃,新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不断增加,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呈现良性发展势头。

一、新的趋势和特点

相比入世前后,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

(一)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1、在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加工制造业中,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明显增加。

如电子通信制造业,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70.9亿美元,占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达15.1%,比1997年提高了9.2个百分点,2002年1-10月,这一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7.1%.该行业国际前10位的跨国公司中,已有8家在华投资设立了130多个合资或独资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已经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据了相当的份额。

汽车行业中,上海大众、南京依维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增资,宝马、现代设立了新的合资项目,丰田、日产分别与一汽、二汽签署了全面的合资合作协议,本田计划在广州合资建立出口轿车基地。

石油及石化行业中,西气东输、上海联合异氰酸酯、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等,均为著名跨国公司投资的数十亿美元的特大型项目。

这些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大项目弥补了我国产业链中的空白,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为其配套,形成产业聚集的区域,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能力。

2、随着入世后我国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服务业利用外资发展迅速。

2002年1-9月,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合同额161亿美元,同比增长36%;实际外资金额95亿美元,同比增长49%,约占我国同期实际利用外资的1/4.部分地区外商投资服务业的势头更加强劲,上海1-10月服务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增长了97%.表明入世后境外投资者,特别是跨国公司对我国服务业的投资日益活跃,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的巨大潜力初步显现。

2002年以来,金融、商业领域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取得了积极进展,其中,商业分销领域,新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17家,其中连锁企业16家,原有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新设分店7家;银行领域,至9月底国内已设立外资银行分行147家,其中45家获准开展人民币业务,最近美国新侨投资参股深发展银行超过18%的股份;保险领域,继去年11月英国标准人寿等3家外国保险公司获准进入中国后,在华外资保险公司已达34家,设立的营业性机构约50家,近期汇丰集团出资6亿美元参股平安保险10%的股份;证券领域,德国安联公司己获批准,率先在北京组建了合资证券管理公司。

服务贸易领域一直是跨国公司投资的目标,一些跨国公司已准备多年,随着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该领域,也是今后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之一。跨国公司投资服务业,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并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跨国公司更加注重本地化经营

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为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开拓中国市场,纷纷来华投资,而中国的综合优势使众多跨国公司增强了“扎根”中国的信心,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推行全面的本地化经营策略。他们不仅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中国生产其产品,而且将全球经营网络中几个核心部分都向中国进行转移,在生产、研发、管理、采购、品牌各个方面都加强了本地化的进程。

1、跨国公司将生产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加快。

虽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幅降低了进口关税,但是,从降低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确保市场份额等长期战略考虑,跨国公司仍纷纷将制造业的生产重心向我国转移,将中国作为跨国公司重要的制造基地。

如拜耳公司、巴斯夫公司、Bp公司等都已经开始实施几十亿美元的大规模投资计划,在华建立一体化的生产基地。这也为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在转移制造业的基础上,跨国公司加快了研发本土化的战略调整,在华设立研究开发中心。

目前我国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近400家。摩托罗拉公司在华已有18家研发中心,去年9月又宣布,将在未来5年增加10亿美元研发资金,并在北京建立全球研发基地。爱立信公司在已有6个研发中心基础上,去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研发总院。这些研发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技术开发,而更关注于如何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下面向全球进行最有优势的生产活动,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经营中的地位。

3、随着跨国公司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投资水平的提升,原先分散投资、分散管理的模式已不适应其发展战略的需要,跨国公司客观要求将运营管理中心转移到中国。

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投资性公司已有约220家,大部分承担着统筹管理在华业务的职能,其中世界500强公司设立的投资性公司已超过120家,有很多将逐步向中国甚至亚洲地区的总部过渡。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和上海两地设立的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已达28家,近期即将设立的还有4家。

4、为了增强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降低采购成本,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在华设立全球采购中心。

将中国质优价廉的商品和原材料、零部件同跨国公司强大的全球销售网络相结合,既扩大了中国的出口,也为跨国公司实现全球配置资源,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动力。如沃尔玛公司,以深圳为基地,开始在全国布点,2001年在中国直接和间接采购的金额达103亿美元;GE公司明确表示,中国生产能力强的领域他们不准备投资建新厂,而将进行大规模的采购,2001年GE的医疗部门在华采购达3亿美元,联合利华也宣布将在上海建立全球采购中心,未来5年内采购原材料和商品超过5亿美元。

跨国公司在品牌、人才等方面也加大了本地化的力度,将“中国化”作为实现全球化的一项重要战略,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中国经济的外部空间,同时也给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宏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三)投资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入世后,跨国公司加快进入中国的同时,投资方式逐步突破了传统的“三资”模式,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新局面。

1、外商独资方式发展迅速

外商独资方式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并呈上升趋势。2002年1-10月新批外商独资企业18049家,占新批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65.3%,同比提高了6.3个百分点。新批外商独资项目合同外资金额为512.7亿美元,比重达68.4%,比2001年同期上升7.5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国的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外商对华投资信心进一步增强。

2、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并购同样怀有巨大的兴趣。但跨国并购投资在我国发展比较缓慢。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1991-2001年年平均金额只有12亿多美元,占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平均比重仅为3.4%.对此,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鼓励跨国公司采取并购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国家有关部门也在职权范围内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使跨国并购在中国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002年以来,跨国公司采取并购方式的投资项目明显增多,如法国通用水务公司收购上海浦东水厂和管网项目。

此外,BOT方式、经营权转让、项目融资、境外上市、外资收购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不良资产、中外合资的产业投资基金、引进“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积极成果。使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逐渐向多渠道、多方式转变,有利于更多更好地利用跨国公司投资。

二、抓住机遇,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跨国公司拥有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全球营销网络等巨大优势。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都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1世纪前2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快速增长的投资需求和日益扩大的巨大市场,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我国面临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的良好机遇。抓住机遇,大力吸引并积极引导跨国公司投资,是今后我国利用外资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积极营造有利于跨国公司投资的良好软硬环境

适应投资者结构改变、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等新情况,努力改进投资环境特别是投资软环境,将成为中国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关键因素。跨国公司更加重视受资国的法律环境、市场环境、人才、融资、物流、零部件等配套环境,对我国投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改善投资环境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比如,在减少审批环节、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方面,鼓励类不需要国家综合平衡的外商投资项目,由地方政府自行审批,在西部地区,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和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项目,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一道审批;国务院第一批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中,涉及外资的就有16个部门的35项等。但目前的投资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跨国公司投资的新形势。

必须全面继续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要努力建立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法制环境,诚信、规范、统一的市场环境,物流通畅、中介服务体系健全、便于配套生产的企业发展环境,有利于人才聚集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加快解决外资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使投资环境再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增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综合竞争力。

(二)积极吸引和引导跨国公司投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鼓励跨国公司投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鼓励跨国公司投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鼓励在华设立生产基地和制造中心;鼓励跨国公司和战略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

要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地域、数量和时间表,积极扩大商业、外贸、银行、保险、旅游、会计、审计、律师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使之成为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新的增长点,并促进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性总部。适当放宽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的条件,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参与中国的西部开发。抓紧修订《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鼓励跨国公司投资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三)多方式吸收跨国公司投资

趋势投资篇5

今晚我很高兴能到人民大学进行这个关于国际风险投资发展趋势的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国际风险投资的发展趋势”。

是什么驱使投资者投资不同的领域,比如房地产、股票、债券以及其他的许多风险投资?为什么他们选择在美国或者在欧洲等不同地区进行投资?为什么他们应该来或者不应该来投资?他们应该来中国投资吗?有些人从全球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将引导大家纵览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历程,并对各国的风险投资情况进行一个国际性比较。

我先提一个问题:“什么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核心是什么?什么是风险投资的基本原理?”我想先听听你们的回答。

“我认为风险投资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一位女同学回答道。

“这是其中的一个答案。我每次在中国或者在亚洲国家问这个问题,得到的90%的答案是‘投资、投资,回报、回报’。但对我而言其真正的原理是完全不同的。纯粹的风险投资是关于成长型企业的建立,是在中国的国内市场或从一个全球的范围建立盈利性的企业,最终获得可喜的与其高风险相对应的高回报。而风险资本只是使这些企业开始运作的前提条件,一旦风险投资企业建立起来, 就要考虑其它各方面的因素。                           

风险资本的产生源自五个方面因素:分别是经济环境(包括人才、技术、货币稳定性、基础设施、政治稳定、竞争力、创造力和经营成本)、财政因素(包括一般税收原则、税收激励、国际税收协定)、文化因素(包括教育水平、权益资本所有权、风险厌恶程度、合作行为)、法律制度因素(包括投资来源、资金结构、劳动法、专利权、股票和期权、破产法、退出途径等)以及中介机构(例如银行、人、有关专家、律师、会计师等)。也就是说,一些外部因素会影响风险投资的运作,但是政府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就是财政政策和法制环境在起作用。我们再看看整体经济环境,意味着你即使拥有很多钱,但如果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也就是如果经济环境很糟,那么风险投资也很可能失败。社会对风险的接受程度也是很重要的。我举日本为例。日本是世界经济最强的国家之一,但它的风险投资运作情况真的非常糟糕,所占比例非常之小。为什么会这样?有两三个原因可以解释。第一个原因是日本人非常厌恶风险,因为他们很爱面子,对风险的接受能力小。第二个原因是如果一个日本人生意失败,或者没有通过大学入学考试,将对他们的余生产生不利的影响。而风险投资意味着要冒很高的风险,要非常“勇敢”。其他方面是关于教育与培训,

这五个因素围绕风险投资的主要方面,它们之间也相辅相成。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同时完美地满足这几个因素,即使满足了这些因素,一些国家的风险投资取得了很高的收益,而另一些国家的汇报率则非常低。

我们知道在中国有一些大的问题,比如在中国没有“纳斯达克”(即中国真正意义的中小企业板块市场),存在一些对于国际投资进出的法制障碍,这些结构性问题的存在,因此我不打算讲风险投资在中国的运作,而我在这里要阐述的是风险投资如何在最佳的经济、最好的环境中运行的。

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投资者——国际风险投资流量与绩效;二、风险投资企业——国际化与技术;三、风险投资家——国际化挑战;四、机会与展望——马丁的水晶球模型。

首先,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对风险投资的成长会产生有利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欧洲大陆、英国、美国和日本2003年至今的各年经济增长率,印度的平均增长率为5%,而中国高达8~9%,在部分沿海地区甚至达到了12~16%。投资者首先考虑的就是gdp。我们来展望一些未来20~40年世界各国的gdp增长情况。到2050年,中国的gdp总量将排在全球第一位,美国第二,印度第三,日本第四,巴西第五,俄罗斯第六,这意味着今天的g6集团中将来只有两个国家能够继续处在经济前六强中,它们是美国和日本。其他几个经济强国将被新兴的国家所替代。记住,投资者总是在寻找哪里是成长型的市场。中国的gdp将从现在起任一时刻超过英国,在2008年左右超过德国,2015年超过日本,一切顺利的话,将在2040年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印度、巴西、俄罗斯这些国家也将在2040年左右超过现在的g6集团其他成员。 因此到2050年世界经济将有一个大的转变。如果我是投资者,我将寻找每一个经济增长的角落。

第二,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良好,许多企业都能获得利润。在2001年世界经济突然陷入低谷,企业利润为负,投资者没有钱,就不能购买机器设备,不能购买股票,不能对成长型的新兴企业进行投资,所以原始资本对于风险投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start-ups来说 。在美国,如果一个企业有很好的业绩,获得高额的利润,该公司的市场价值就会急剧上升,也就是公司的每股收益上升。这意味着该公司有钱进行投资。比如他们把钱投资于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总之记住:强大的经济—高额的利润产生了高的企业市场价值,从而刺激资本支出。这对于成长型企业是非常有帮助的。

接着我们来看私人权益资本投资。在过去的25年中,美国有一个非常成熟的资本市场,这正是中国所缺少的。筹集的私人权益资本约有70%用于buy-out 收购企业,上世纪90年代共有5500亿美元的私人权益资本,而80年代只有700亿美元。过去10年里,大约2500个基金共筹集到超过1万亿美元的资金。在达到2000年的最高水平后,无论是收购还是风险投资,资金筹集水平又回落到96-97年的水平。

记住,美国有着50年的企业收购的经验,而欧洲进行企业收购的历史较短,亚洲就更不用说了。

可以看到,2003年,美国筹集到的所有资本中,有86%是在美国国内筹集到的,14%来源于国外(其中,来自欧洲的占9.1%,亚洲3.2%,其他地区1.9%)。欧洲筹集到的资本有72%来自欧洲境内,28%来自欧洲以外国家和地区(其中22.1%来自美国)。来自欧洲的资金大部分也是用于欧洲境内,不是进行风险投资,而是用于企业收购。因此欧洲的风险投资企业并没有很好的业绩。有趣的是,以色列有90%的资本来自国外,主要是美国,占55%,来自亚洲的在上升,占20%,来自欧洲的占15%。这些资本主要投资于技术部门,因为以色列以其强劲的技术水平而闻名。亚洲有63%的资本来自亚洲内部,37%来自亚洲以外,主要是美国。

许多机构投资者(养老基金、保险公司、一些大银行等)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房地产、股票、债券,较少投资于私人权益资本。私人权益资本的全球分布情况是:美国始终所占比例最大,2003年占到了全部资本投资的7.8%,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欧洲从1999年的2.5%开始,到2001年的3.6%,再到2003年的4.0%,其增长趋势显而易见。我们预计到2005年底这一比例美国为8.2%,欧洲达4.5%。亚洲用于私人权益投资的比重小的很,比如日本资本充足,但多亿养老基金的形式存在。

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很需要资金。因为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中人”的养老负担大大加重。因此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要寻找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机会。

美国的风险投资和企业收购都占较大比例,而欧洲的企业收购占大部分,风险投资则比例较小。在公开市场上,无论是房地产投资、固定收益证券投资还是股票投资,每种投资最高25%的收益并不比其最低25%的收益高出多少。但是在私人市场上,无论是企业收购还是风险投资,其最高25%的收益远远高出最低25%的收益。有如此大区别的原因是:在公开市场上,信息容易获得,投资者能进行很好的分析,而在私人权益市场上,投资者要进行的是建立风险企业,一切从零开始,三、五个合伙人进行长达几年的合作。在这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来把企业做得更好,每个投资者都想获得最高25%的收益。

我们再来看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在中国,没有纳斯达克,没有二板市场。而在欧洲,把所有的技术板块的股票加总起来,其规模还不到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份额的一半。问题在于,欧洲市场缺乏专业人员,没有技术基础,他们不了解市场的活跃程度,我记得4年来在瑞士只有17支股票上市。亚洲也有类似的问题。我认为,欧洲要有一个纳斯达克,美洲有一个,亚洲有一个,这三个纳斯达克市场要有相同的透明度,相同的上市要求,从而吸引国际投资者。我相信今后几年里,唯一能够有自己独立的纳斯达克市场的国家就是中国。因为中国跟美国一样有足够大的市场,允许强大的跨国公司和一些新兴的企业进入,但这需要几年的时间。建立这样的市场需要获得投资者的信任,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中国要想吸引众多的国际资本,必须要建立一个国际通行的市场标准而不是其自身的标准。

欧洲和亚洲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了一个退出途径。但如果公开市场选择有限,则另外有一个退出机制就是被其他企业兼并。如果只有一个退出途径,没有竞争,这意味着市场价值和股票价格就会很低。但股票市场和兼并这两个途径并存,就会有竞争,就能推动风险企业的价值上升。由于中国没有纳斯达克,中国的地方风险投资企业在竞争上就处在劣势。因此其解决办法就是对欧洲和亚洲的成长型股票市场进行合并成立纳斯达克板块。

接下来,这几张图表把美国与欧洲的ipo以及m&a的情况做了一些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市场的波动性较强,而欧洲市场则表现的相对平稳。

我们再来看风险投资在过去十几二十年发生了几个大的变化:一是高科技企业更加全球化,它们主要集中在无线电、半导体、电子通信、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领域。你可以在中国建立,然后在欧洲或者美国上市退出,这无关紧要,因为全球的标准是统一的。另一个变化是技术的流动性,资金的流动性,也就是过去10年里资金的流动更加全球化。第三个变化是人口的流动性增强。比如有很多中国人与印度人到美国留学、工作,获得了很多技术、营销、管理方面的经验,再回国创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力量是很强大的。当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时,决定企业成败的不是技术,不是生产的产品,而是非常准确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和定价策略等营销行为。这正是中国的中小型技术企业所要做的。

中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大多是在当地融资,这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它们走出中国到世界各地融资,则企业的规模和收益都能够翻番。而到国外融资最成功的要数以色列了。以色列是一个小国,人口只有600万,但以色列技术十分先进,也是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在美国拥有最多上市公司的国家。原因之一是以色列没有国内市场,那些企业在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目标定位于要国际化,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大公司竞争。

一般来说成立5至10人组成的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非正式的投资,主要来自家庭、朋友与政府的支持,这部分占到了92%;另一部分则是正式的风险资本投资,只占8%左右。但是以色列的风险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达到35%这么高,而中国则是另一个极端,风险资本只占0.8%。

对于前景良好的成长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r&d上进行较多投资的企业,其回报将比一般企业高出2至3倍。而且小企业更灵活,发展也更迅速。

这里有一份2004年各国风险投资总量的数据,美国212亿美元,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紧接着的是加拿大、以色列和英国,中国以12.7亿美元排在第五,而在四五年前中国的风险投资排在很后面。我的预测是,在未来两年内,中国的风险投资规模将超过英国、以色列甚至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二。但这不意味着日本和欧洲在技术上不先进,只是融资结构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不同。比如欧洲人福利好,不喜欢冒险搞风险投资。

还有一份2004年风险资本全球直接投资流量的数据。美国87%的风险资本投资于本国的新兴成长型中小企业,13%投向欧洲、以色列等地;欧洲有25%投向境外,以色列14%,亚洲26%。为什么亚洲投资海外的比例这么高?一个原因是投资报酬率最高的国家是美国,因为其利润很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于美国的风险企业,可以学习美国风险投资企业是如何运作的。

再来比较一下美国、欧洲、以色列的风险投资合作情况。美国风险企业平均87%投资者来自本国,10.4%来自欧洲;欧洲的风险企业也有87%的投资者是来自境内,12.9%来自美国;而以色列风险企业的投资者来自美国与欧洲的分别占到26%和15%左右,使得这些企业易于国际化发展。这 给中国的一个启示是:如果中国的风险投资企业不试图与美国、欧洲和以色列的投资者合作,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很艰难的。

要想走向世界,风险企业面临许多两难选择。它们遇到的问题有:本企业只在当地或者国内发展,还是向另一国家或者全球化进军?如果选择国际化战略,是在企业发展的初创期或者早期,还是选择在后期或者平衡阶段?是选择单一的部门发展还是多元化发展?是雇佣当地的员工还是本国自己的人员?是采用单一投资者还是辛迪加策略?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总之,把前景良好的风险企业引向国际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强的管理能力、更多的沟通与交流,这就需要更大的成本来进行。

风险投资要获得成功传统上需要的三大因素是:丰富的操作经验、实体因素相似、地域经验。而在全球环境下风险企业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一些新的条件,即建立全球性关系网。首先要对文化差异非常敏感,还需要更紧密的国际性执行网络和认知网络。当然,成功的风险投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力资本。那么风险投资家必须具备的能力有哪些?第一,善于倾听;第二,招募顶级管理人员的能力;第三,优秀的分析技巧;接下来是深谙指导、咨询和建议;沟通技巧;战略计划;劝说技巧;企业家关系网;团队精神;特定的产业知识;获得融资的能力;营销技巧;技术;金融知识;会计知识;等等。

风险投资能给企业带来哪些价值增值呢?对来自美国、欧洲大陆、英国和以色列的350个初创的初创成长型企业的调查表明,战略发展排在第一位。此外还能在吸引顾客、引进战略联盟、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获得很大好处。

在美国,风险资本投向高科技企业在2000年达到顶点(7350万美元),这里有一个泡沫。2001年就急剧下降至3230万美元,2003年只剩下1540万美元。再做一个国际性的比较:风险投资投向高科技领域的比例为:欧洲为42%,美国为84%,以色列高达97%,中国台湾为73%;2003年中国的这个比例为48%,但不包括利用外资的部分。这里中国与欧洲比较类似。

    高科技风险投资企业退出的途径有ipo和兼并收购(m&a)。从2001年至今,95%~98%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来退出。尽管选择ipo方式退出的企业所占比例很小,但其实现的价值在2003年却占到了30%以上。因此,选择ipo进行退出更能创造企业价值增值。

    风险投资企业通常在地理上有群集效应。例如,在美国的硅谷,生产半导体的风险投资企业位置非常接近。而且它们都和学校、法律公司的距离也很近。

董事会管理和公司治理对于想要走向国际的风险企业来说是一个关键问题。尤其在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不是很健全,需要在这方面有所改善。

风险投资在欧洲发展的机遇很多,但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其缺乏商业化运作的能力。许多技术是在大学实验室里产生的,由于各种原因,教授们获得了专利权,却不愿意把它商业化。解决办法是将这些专利权通过一些政府机构,把使用权转让给企业,交由市场进行商业化运作,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

从2002与2003年美国和欧洲最杰出的5家风险投资企业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平均都有25年的存在历史,丰富的风险资本运作经验,数量多、范围广的技巧,多数集中于美  国市场,充足的交易信息来源,较好的退出途径,等等。

如果你想从国外对风险企业进行融资,这里有几个资金的选择标准№一是私人权益资本的投资经验,二是具备持续性的追踪记录,三是投资战略的相关技巧,四是具体的操作经验,还包括创建交易的能力、团队合作时间长短、融资技术等方面。我在中国曾问过许多风险投资企业它们是怎样运用资金的,许多企业的回答是:你也知道现在生意不好做,我们就把钱投向了股票市场!但问题是现在中国的股市持续暴跌。这样就损失了今后用于投资的资本。风险资本不知道往哪里投,我想这就是中国市场的结构性问题。

我们再看一下过去几年里北美和欧洲企业投资收益率的比较。通过收购企业投资的回报率,北美是14%,欧洲为15%,而进行风险投资的回报率在北美为17%,在欧洲仅为6%。可能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欧洲的风险投资经验不足。我预测在未来的5年里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回报率将达到19%,在欧洲也将上升到16%的水平。

趋势投资篇6

6月底,乾隆皇帝的一枚“乾隆御览之宝”在中国台北拍出4.3亿新台币,加上手续费总价值4.825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约1.018亿元。近日,这枚玉玺的藏家浮出了水面,其就是山西的著名收藏家赵心。综观近年来的拍卖市场上,像赵心这类的顶级藏家,不仅创造了一个个天价,更是引领了市场的投资趋势。对于投资者来说,关注这些顶级藏家的出手,无疑可以对于自己的投资有所帮助。

买家背后是藏家

在此次“乾隆御览之宝”的拍卖中,从表面上来看,买这枚玉玺的是台湾省寒舍集团的王定乾,但是委托王定乾的却是山西知名收藏家赵心。提起赵心,其名气肯定没有刘益谦大,这大概主要是跟他的为人处事极为低调有关。赵心自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收藏,据业内人士透露,他拥有可观的齐白石画作,例如《紫藤图》、《花开天下暖》等精品。在古代书画中,与清代宫廷题材相关的文物,似乎也是最能打动他的收藏标的。据传他一个人就拥有近20件曾经收录在《石渠宝笈》中的宫廷书画。而且为了如愿收藏珍宝,赵心往往也不惜砸下重金。在2008年10月香港苏富比的“皇威万代――法国吉美家族所藏乾隆御用玺印”专场拍卖中,以1522万港元成交的清・乾隆“云龙钮白玉长方玺”二方,据说幕后的买家也是赵心。在2006年亚洲国际艺术及古董展上,“赵心先生私人珍藏展――《石渠宝笈》”展示了众多乾隆御鉴珍品,也显示了这些年他的珍藏。

在近年来的拍卖市场上,许多顶级藏家纷纷浮出水面,像刘益谦等,但是有时这些顶级藏家在购买一些藏品。的时候,并不会亲自出手,往往是请委托人进行购买,像沪上著名收藏家郑见明,帮他到拍卖会上出手的就是上海天衡拍卖公司董事长陈郁。这些买家一方面帮藏家掌眼,同时也可以免去在拍场与熟人同场竞拍的尴尬。对于收藏者来说,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某某买家买到什么重量级藏品的时候,应该通过一些专业媒体的渠道,来了解其背后的真正藏家是谁。

拍场出手需关注

在人们的眼中,这些顶级藏家购买的往往是天价拍品。这个观点并没有错,但仅仅关注到这个是远远不够的。在他们花钱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到他们究竟在买些什么,与他们以往的购买习惯有没有大的区别。

在今年纽约佳士得春怕中,“乘物游心:普孟斐文房清玩珍藏”专场拍卖最为引人注目。而这些大藏家的出手也值得格外关注。据业内人士透露,其中一件18世纪的御制象牙碗,估价仅为3万至5万美元,成交价则达到了84.25万美元,最终的获得者就是赵心。这件象牙碗的底刻阴文“宫制”篆书印章款,以及“南山作寿杯北阙临仙掌”的词句,这无疑也是对于象牙碗画面的最好诠释。这只象牙碗采用了墨彩线描工艺,在刻画处并填以墨彩,黑、白分明。象牙填彩一般为福建与广州地区象牙作的风格,一般给人以多彩丰满的感觉。加上有“宫制”二字,应为当时当地进贡给朝廷之物。在此次拍卖会上,刘益谦不仅按照其购买古代书画的风格,花了344.25万美元买下了禹之鼎的《禅悦图》,而其估价只有12万至15万美元。同时也花了57.85万美元买下了陶渊明赏菊畅饮犀角杯,此器刻画的是著名诗人陶渊明闲坐竹石花间赏菊畅饮之情态,估价20万至30万美元。

其实,像这个顶级藏家涉足自己以往收藏之外的领域,并非偶然,其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的收藏的一种补充,或者是挖掘市场的潜在机会。就拿在官窑瓷器拍卖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徐其明为例,他的藏瓷来源主要为苏富比、佳士得、北京翰海、中国嘉德等著名拍卖公司,因此以真、精、美闻名于中国收藏界,尤其明清官窑瓷器美不胜收的风采,甚至压倒了半数以上国内省级博物馆的瓷器精藏。经过10年的积累,徐其明的收藏已形成“徐龙珍藏御瓷”和“明清宫廷艺术瑰宝”两大系列。但是其在2006年的拍卖会上,最终却花了203.2万美元,买下了尤侃的雕刻大型犀角雕――仙人乘槎犀角杯,创下当时犀角器拍卖新的世界纪录。

著录之中有学问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藏家并不都是只进不出。有时通过拍卖场上的拍品描述,或者是一些媒体报道,还是大致可以看出藏家的进出。就拿近年来的瓷器拍卖来看,很多都是来自徐其明的收藏。在2008年北京诚轩拍卖会上,一件粉彩灵芝祝寿图洗口灯笼尊,估价170万至200万元,成交价达到了470.4万元。其首次登陆拍场是在2000年北京翰海的秋拍上,当时就是拍卖图录的封面,估价80万至120万元元,但没有成交。到了2003年上海敬华的春拍中,其再次作为图录封面登陆拍场,当时估价70万至80万元,成交价为110万元。后来在2006年浙江省博物馆举行的徐龙珍藏历代名瓷展览会上展出过,并著录在2006年荣宝斋出版的《瓷典一徐龙珍藏历代名瓷》一书中,这无疑显示出其为徐其明旧藏的最好证明。

在今年的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一件明永乐青花一把莲纹大盘,估价260万至360万元,成交价为436.8万元。大盘敞口,弧形壁,浅圈足,形制规整。胎骨细腻,足部有少许火石红痕迹。釉质肥腴,釉色白中闪青。盘心绘莲花、莲蓬、茨菰、浮萍等水生植物,以缎带束在一起,故有“一把莲”之称。其曾经在2001年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露面过,并著录在《瓷典―徐龙珍藏历代名瓷》一书中。

趋势投资篇7

(一)投资增长呈下降态势,但逐步趋于稳定

1—5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累计完成1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1%。2010—2012年,1—5月份同期投资累计增速分别为25.9%、25.8%和20.1%,可以看出,前两年的投资增长保持稳定,2012年的增速同比下降了5.7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下降态势明显。

从当月情况看,2012年1—5月份的投资增长均比前两年同期明显下降,5月份当月投资增长了21%,与前两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4.4个和5.7个百分点。但是,从各月增速看,2012年1—2月、3月、4月和5月份投资分别增长了21.5%、21.1%、19.2%和21%,增速还是比较平稳的,且4月份出现回落后,5月份又呈现一定的回升趋势。

(二)民间投资增长明显超前,国有投资增长较慢

2011年各月的民间投资累计增速都非常稳定,基本保持在34%左右,高于全部投资增速近10个百分点,增长比较强劲。但是,2012年以来,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民间投资增速明显放缓,1—5月份增速为26.7%,同比下降了7.9个百分点,比2011年末下降8个百分点。但是,1—5月份,民间投资增幅仍然快于全部投资6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较慢,由2011年初的17%逐步下降到年末的11%,2012年1—2月份,增速继续下滑,只有8.8%,之后有所回升,1—5月份达到10%,但是,增幅仍明显慢于全部投资10个百分点,慢于民间投资16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占全部投资的1/3,国有投资增速明显下滑是全部投资增长放缓的重要原因。

(三)农业等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显著下降

1—5月份,农业投资增长37.1%,增速同比大幅度提高;采矿业投资增长也由上年同期的11%提高到23%,投资占比有所上升;制造业投资增速同比下降了6.7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制造业投资明显高于全部投资增速,所以,投资占比也由2010年的33.7%提高到2012年的36.2%;在制造业投资中,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增速下降明显,而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增速只是略有下降。

导致当前投资放缓的主要因素还是交通、水利、城建等基础设施投资明显减速。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由上年的17.8%下降到0.8%,投资占比也由2010年的18.9%下降到2012年的14.7%,比重下降了4个百分点;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投资增长放缓,而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速则大幅上升;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资增长加快,但是,由于这些公共服务投资额太小,比例也只是略有上升。

(四)中西部领先全国投资增长,主要城市投资普遍加快

分地区看,1—5月份,东部地区投资5.4万亿元,同比增长19.3%,增速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但较1—4月份提高了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2.8万亿元,增长24.9%,增速同比下降6.5个百分点,较1—4月份回落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2.5万亿元,增长24.1%,增速同比下降了4.2个百分点,较1—4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

(五)房地产投资增幅下降较快,企业投资意愿有所恢复

201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由1—2月的27.8%持续回落为1—5月的18.5%,1—5月份增幅比上年同期低1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速由1—2月的23.2%降为1—5月的13.6%,1—5月份增幅比上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

但是,从5月份以来房地产市场交易量来看,东部地区商品房屋销售面积降幅收窄,40个重点城市中多数城市的新建房屋和二手房屋交易量均出现较大幅度环比增加。同时房价下降城市数量逐步减少。二手房价格连续3个月企稳,一线城市房价企稳快于三四线城市。上述情况表明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筑底阶段。从5月份数据看,伴随东部地区房屋交易量逐步增加,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购置土地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同比减幅收窄,环比均为增加,40个重点城市中65%的城市购置土地面积环比增加,表明部分地区房企投资意愿有所恢复。

(六)施工和新开工项目增长较快,新开工项目比例上升

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1—5月份,施工项目个数由2010年同期的24.7万个增加到2011年的25.2万个,再增加到2012年的27万个。新开工项目个数也由2010年的11.4万个增加到2011年的12.5万个,再增加到2012年的13.9万个。新开工项目数占施工项目数的比例由2010年1—5月份的46.1%提高到2011年的49.6%,再提高到2012年的51.5%。

1—5月份,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9万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较1—4月份提高1.5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9.6万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较1—4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占施工项目的比例由2011年1—5月份的18.7%提高到2012年的19.6%。新开工项目数量和投资额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未来投资的扩张。

二、未来投资发展趋势

趋势投资篇8

最近市场刚刚创出新高,出现一个小级别平台型整理,立时就有人喊见顶了。我看了一下他们看跌的理由,无非是基金的仓位又达到了“魔咒”界限;大指数K线形态难看。但我请你注意一下,第一基金的仓位是比较高,那日大指数冲上新高时,盘中的上行推动力主要是银行等低市盈率大盘股。但在之前我说过,我很反对盲目抄作低市盈率股。这是因为,低市盈率股中良莠不齐,有些能代表未来社会发向的方向,其市盈率并不低,至多只能算是中等偏下的市盈率状态,而有些代表上一个历史时期的行业,尽管现在的当期市盈率仍然很低,但盈利率增速却已经下滑。旁的不说过,就银行股三季报披露的信息看,同比增幅下降了3.5%-4%,表明这些过于倚重传统大国企的金融业,也已受到了周期性产业衰退的影响。因此,它们的冲高回落就没有什么好意外的。

其实,投资本来可以很简单,它所遵从的无非是产业趋势的形成与增长过程,市盈率只是这个过程产业中企业收益的变化。以市盈率衡量企业的质地,首先要看是不是符合产业趋势。大约判断的标准有这么几个:1、如果市盈率与产业的上行趋势呈反比下降,那在产业趋势没有逆转之前这是好投资,至少表明股价还没有反映产业的上行趋势;2、如果市盈率与产业的下行趋势呈同步时,则应注意该产业是否已经进入衰退,市盈率的同步下行,本身可能就是个陷阱。其实这时股价是与产业趋势同步下行,已经反映出产业的下行趋势,只是市盈率还没有反映出来,若按低市盈率选股,必然会落入陷阱;3、市盈率随产业的上行趋势呈正比上升,这表明股价的上行已经反映出产业趋势,市盈率的同步上行,是因当期的收益率没有如实反映出企业真实情况;4、市盈率随产业趋势下行而升高,表明股价的上行不与产业趋势同步。或者表明企业本身出现跨产业的转型,或者表明当期的企业业绩没有反映出企业在同业中的真实情况。这种反常的表现,往往易于出现在同业并购中。

事实上,在投资行为中产业的趋势才是我们最应该考虑的东西。价格是企业内部变化与市场趋势变化合力的反映,没有什么能比价格更容易改变人们的心里预期,股价的涨跌对人们的交易行为的干扰作用很大。但如果我们把产业的趋势比喻为一个散步的老人,而受指数环境影响的股价波动比喻为老人牵着一起散步的狗。那么,在相对长的时间维度上老人散步的方向(产业的趋势)是确定性的,围绕着老人跑前跑后的狗终究还是得顺应老人散步的方向行走。怎么看清产业趋势呢?很简单的事,就是大的国家战略机遇决定了投资机会,而看清楚行业的趋势,决定了投资的成效。目前国家即是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平衡市对经济的调控其实是最佳的策略。不断在长线持仓的品种中做差价,将持有成本做低令风险下降,这样才能在长期的产业上升趋势中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

目前的指数走势依然很健康,即使是出现了大小指数不同步的波动也很正常。小指数本身低点上行貌似推动的结构,也得有个同级修正结构回压。请注意28日的下方上跳空缺口,如果回试且不创新低,后面即还有可能出现大小指数形成同步合力的上行段。但是,我们仍然要提醒一下,这是一个末段上行结构,既然是末段,在操作策略上即得遵循有利时即降仓位扩大浮盈的策略。除非是你选的标的,有超越指数的逆势性,否则,这种方式都不失为稳健的手段。

趋势投资篇9

趋势1特色小吃依然是投资重点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裴亮秘书长表示,由于特色小吃属于民生项目,市场需求大,具有刚性需求,介入门槛不高,大多数只需要三五万元就能介入,而且回报率不错,经营得当大约3―6个月可以收回前期投入。

但是裴秘书长也指出,也正是由于特色小吃门槛不高,导致追风现象严重,很多品牌最多只能坚持2年左右,所以建议喜欢快进快出的投资者介入。

推荐:

投资者可以重点考虑:台式小吃、港式小吃、四川小吃等三类,从2015年各大招商网站的广告投入看,这三类小吃也是颇受草根投资者的关注。

趋势2金融投资成为投资新宠儿

2014年金融投资已经成为草根投资领域的宠儿,而且发展迅速。以特许展为例,像民资之家是一家同时布局线上线下的金融投资管理公司,若在省会城市进行单店加盟,初始投资大约50万元,但年纯利数百万元。超高的回报也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该项目单日草签人数多达三四十人,数量与往届的其他明星项目接近。

但业内专家指出,众所周知,金融业“水很深”,这些做第三方平台的企业对加盟者的要求很少,比如不要求加盟主及其员工具备金融知识,培训也只有两天的时间。从按照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这些企业完全是合法的,但我们还是持谨慎态度。

推荐:

投资者可以重点考虑:第三方借贷平台。目前大量小微企业都存在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尽管银行推出各种政策,但是始终效果不佳,而第三方借贷平台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难题。另外,随身POS机,也是投资者可以考虑的投资领域,目前业内经过洗牌,存在的品牌都是实力较强的正规军。

趋势3要想赚得快,投资节能环保

国家一直鼓励环保节能产业,但是这个产业一直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处境。一是因设备投资过大而夭折;二是市场不好打开。但随着各种非可再生能源类产品的价格上涨,再加上环保节能产业的大量优惠政策,使得市场上环保节能产品逐步增多了起来,而需求市场也比以前更加成熟。

推荐:

投资者可以重点考虑:节电、净化空气、节能建材、清洁能源等四类项目。首先,时下全国上下空气污染严重,特别是雾霾,而净化空气类产品贴近民生,市场需求大,尽管市场有些非议,但是整体需求大,投资者比较容易赚到钱;其次,现在国家不断限制一些非清洁能源的使用,使得环保清洁能源市场容量突增,而且随着几年的技术发展,很多清洁能源的成本大幅降低,使得草根掘金变得更加轻松,诸如无烟烧烤炭、环保民用燃气等;第三,节电、节能建材也是属于民生项目,市场需求本身就大,加之之前业内多次洗牌,滥竽充数的企业几乎没有,投资者的投资安全性大大增强。

趋势4投资APP,追求时尚创业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飞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智能手机中的应用软件,简称APP也成为了投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国内风司有近五分之一的资金都投入到了APP领域,而APP领域也创造出了很多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不过由于APP领域前期较为烧钱,比较适合有技术的草根投资者介入,因为其可以通过技术降低前期投入。

推荐:

投资者可以重点考虑:时尚类、民生类的APP软件,比如自拍照片类APP、打车软件等,因为这类项目市场需求大,很容易推广普及,更容易获得风投的青睐。

趋势5要想赚得久,

投资儿童教育培训

从2008年开始,儿童教育培训就一直在国内投资领域坚挺着,几乎在每年连锁经营协会的投资景气报告中位列前三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裴亮秘书长表示,儿童教育培训属于民生类项目,加之最近几年一直都是人口出生的高峰期,所以该类项目一直是投资热门领域。另外,预计这股热潮至少会持续到2018年。

不过国内著名儿童培训机构东方之星相关负责人透露,虽然该领域一直是投资热门,但是师资的稳定性是该项目的命门,如果草根投资者难以解决这个难题,很难在该领域掘金。

推荐:

投资者可以重点考虑:英语早教、亲子早教、蒙台梭利早教、思维早教、艺术早教等品种。其中艺术早教是2014年才在市场中兴起,市场竞争尚不激烈,另外,由于现在很多幼儿园、小学入学测评中,对于儿童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特长比较看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热了该类项目。

建议投资者在选择品牌时,尽量选择成立时间超过3年的品牌,时间过短的品牌,市场培育不稳定,极易出现崩盘的现象。

趋势6看好海外加盟品牌

对于有一定资金实力(大约可以承担30万元以上投资)的投资者不妨考虑一下海外的加盟品牌。首先,海外品牌运营正规,骗局几率低;其次,进入国内市场的海外品牌,大多数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得到了验证,成功几率较高,比如美国的爱蒂宝,其产品得到不少好莱坞明星的青睐。

但是投资者需要注意一点,海外品牌追求的不是短时间的暴利,而是长时间的稳定回报,所以投资者要有投资回报期长的心理准备,一般而言,投资回报期大约要2年左右。

推荐:

投资者可以重点考虑:韩式咖啡、韩式服装、韩式化妆品、美国的水果花、美式快餐等项目。因为,一是,由于中韩两国比邻,加之2014年韩剧《来自星星的你》风靡全国,相关产品在市场的认知度较高;二是,中韩文化差异不大,市场比较容易打开;三是,由于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项目,基本上是经过了全球的检验,风格多元化,也比较容易成功。

趋势7便民服务类项目走俏

2012年市场中出现了一大批便民类服务项目,但是很快就从市场中消失了,原因有多种。但其中最为重要一点就是项目距离民生较远,让投资者看得见摸不着。而如今市场再次出现大量的便民服务类项目,由于这次更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而且普遍介入门槛不高,颇适合草根投资者介入。

但是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此类项目的投资门槛不高,但是回报率也不高,基本月净利润在万元左右,期盼高额回报的投资者还是不要介入。

推荐:

投资者可以重点考虑:品牌便利店加盟、快递接收点、农村电商物流服务店等。首先,便利店,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的消费习惯已经接受便利店,而作为品牌便利店的房租红利期已过,他们希望通过招商解决门店租金压力,而投资者可以通过加盟找到适合自己的稳定好项目;其次,目前校园、厂区、封闭小区的快递最后一公里难题难以解决,这也给相关快递接收点生意带来了商机,目前很多接收点日盈利在数百元,而且介入门槛不高;三是,目前不少电商都已经将农村看成最后的金矿,但由于农村的物流体系不发达,相关的电商物流服务店成为了新的热门生意。

趋势8女性时尚项目重现商机

2013年之前,很多关于女性时尚类的项目比较火爆,最为突出的就是美甲店,但是由于技术门槛不高,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品牌支撑了一年多就都死掉了,市场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但是由于近年国家经济大环境不甚理想,这就会产生口红效应,即当经济不好时,女性就会购买口红,为了将自己打扮得更漂亮,找到好工作,因此相关时尚类项目开始重新红火起来。按照目前的市场发展态势,未来2―3年该领域应该越来越火。

推荐:

投资者可以重点考虑:美甲、睫毛嫁接、美体时尚、产后SPA等。从2015年各大招商网站的广告投入,这几类项目的投放量比2014年增加了近一倍。另外,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透露,这些项目看似与女性时尚相关,实际属于贴近民生的项目,市场存在刚性需求。

趋势9“后市场”服务项目可关注

第三产业服务业由于介入门槛低,越来越受到草根投资者的关注。而2015年最适合草根投资者介入的服务业是“后市场”服务。所谓的“后市场”服务是指,某产业的服务市场,如汽车后市场、酒店服务后市场……

由于“后市场”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上游企业的人力成本高的难题,同时此类项目大多数贴近民生,所以市场需求大。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领域的一年几十万的盈利对于体量较高的大企业而言,实在不算什么,但是对于草根投资者而言,则是相当高的回报。

推荐:

投资者可以重点考虑:汽车后市场的消毒服务、酒店后市场的瓷器修复服务、影楼后市场的照片装饰服务、小家电市场的售后维修服务等四大领域。具体而言:首先,汽车后市场十分成熟,市场认可度也高,但是随着雾霾天气频发,相关车内空气质量成为了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也使消毒服务成为热点;其次,酒店的瓷器服务,众所周知,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现在很多酒店的生意都差了很多,而酒店瓷器的损耗是很多酒店难以控制的成本,修复服务无疑帮助酒店降低成本,颇受市场欢迎;第三,对于影楼而言,真正赚钱的点并非拍照,而是后期的照片装饰,现在有些地区的投资者一个月仅靠给影楼提供装饰服务,可以月进账数万元;第四,对于小家电维修领域,小家电维修难是众所周知的问题,对于生产企业而言成本过高,不值当做,但是市场需求大,而且利润颇高,特别是智能手机维修,这对于草根投资者而言是难得的黄金商机。

趋势10创意经济钱途更好

创意经济对于很多草根投资者而言似乎有些遥远,其实并非如此。举个例子,动漫影视的衍生品、各类创意型礼品……由于一是,国家鼓励创意经济,从事该类项目的投资者或多或少可以得到相关的政策支持,比如减免税收、更容易拿到贷款等;二是,创意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意,其利润空间更高。

不过投资者,特别是草根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该领域中的知识产权最为重要,投资者一定不要为了赚钱而忽视这个问题,避免引火烧身。

趋势投资篇10

2016年底,福建知名企业家和慈善家玻璃大王曹德旺赴美俄亥俄州投资6亿美元新建汽车玻璃厂,成为该地史上最大的一笔中国企业投资,引发国内舆论热议。除曹德旺外,2016年4月山东太阳纸业投资10亿美元在美国阿肯色州建厂;10月中国天源纺织宣布将投资2000万美元在美国阿肯色州设立服装制造厂;江南化纤有限公司2014年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设厂。这一系列活动反映出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趋势增强,“走出去”的进程明显加快。中国企业近年来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涉及领域逐步拓宽,外向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直接投资额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为了应对走出去的国际竞争新形势,国家和企业都掀起了政策改革的新浪潮。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发展与全球经济贸易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企业对于推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为重要。综观全球各国企业发展的历史,大部分国家的企业都经历了从引进外资到对外投资的过程。如今,中国企业已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海外投资者之一,在这种形势下,探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趋势及原因对于促进企业走出去,加快经济发展转变方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结合国际上通行的对外投资促进措施及中国对外投资政策,分析中国企业对投资的趋势与变化原因,并针对当前中国对外投资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优化现行政策体系的有效建议。 

文献综述 

陈岩在其2011年的研究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活动,学习东道国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积极的外溢效应。在实证分析中,某一省份的对外投资显著影响该省的生产率,证明了逆向溢出效应确实存在。但同时,企业的异质性对逆向溢出效应的强度有影响,对外投资企业与母国技术差距越大逆向溢出效应越小。为了增大逆向溢出效应,企业应选择与自身技术水平差距适宜的东道主国。 

此外,在田巍、余淼杰的研究《企业生产率和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中,作者发现:生产率高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越大、投资量越大,但目的国的收入水平对企业投资的决定没有显著的影响。 

何帆在《中国对外投资的特征与风险》中总结到,中国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主要涉及外汇管理体制、行政审批体制、融资体制和政策支持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和融资体制不断放宽,自20世纪90年代起又提出了“走出去”战略,针对各行业境外投资提供专项资金,以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开展对外投资活动。尽管中国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有了较大的改革,整体呈现出逐渐放权、减少管制、缩减审批期限等趨势,但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依然较为复杂,境外投资项目还需要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层层审批。总体而言,国家政策的扶持增长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增强同步发生,表明政策支持对于促进企业对外投资有一定的作用。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逆向溢出效应的驱动、企业内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都是促进企业对外投资的因素。下文将基于已有文献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分析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增强的具体原因。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增加原因分析 

逆向溢出效应驱动。逆向溢出效应解释了不同经济实体间合作的必要性,这也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契机。逆向溢出效应为我们的企业指明了便捷的发展手段——加快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合作,利用逆向溢出效应实现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 

科技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最强劲的手段,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质的提升,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可以让中国企业获得“逆向溢出效应”的正面影响,是中国企业获得先进技术、提高生产力的便捷途径。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急切的寻求转型升级。为了快速提高其竞争力,对外投资跨国并购以吸取先进的技术是必然趋势。 

企业生产率提高。文献综述中提到,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加快对外贸易的直接原因。 

随着生产率的提高,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逐步超越社会同行的平均水平。生产率提高可以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符合企业最初投资生产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国内的市场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高生产率产生的过量产品无法被市场完全消耗。为了避免降低价格减少利润,对外投资以扩大市场成为了化解过剩产能最有效的方法。 

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顺应了生产率提高的需要,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开拓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和竞争平台。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进步和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增加对外投资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府对外投资优惠政策。近年来,政府对外投资优惠政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起到了正向作用。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和中国经济崛起的趋势,近年来中国政府制定了许多对外投资的优惠政策,指出要坚持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促进改革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同时要顺应全球化趋势,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和沟通,更加积极地参与多双边国际经济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推动国际宏观经济治理结构改革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系列简政放权、缩短审批流程、放松外汇管制的利好政策相继出台,不仅为外国企业在华投资,也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这些政策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职能,满足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出去战略”加快改革开放中对外发展方式的转变,并能在此过程中拓宽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拓宽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中国外向型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因此,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与中国政府的努力,与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政策密不可分。 

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增加也可能受到了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的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选择对外投资不仅因为东道主国在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吸引力,也受到国内成本上升的影响。在接受采访时曹德旺表示:“在与美国各生产要素的比较下,中国仅人工成本低于美国,在美国建厂利润高于中国。”玻璃大王“外逃”事件表明,国内日益增加的生产要素成本也可能导致中国企业增加对外投资。 

企业赋税沉重、劳动力价格上升、行政手续繁复、土地及其他固定资本价格上升,都增加了企业在国内的生产要素成本。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吸引制造业回流、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生产成本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中国在留住企业的问题上面临更大的压力。当国外综合生产成本低于国内时,良性的对外投资可能会转变为恶性的资本外流,导致国内就业岗位减少,产品价格上升,不利于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 

思考与总结 

中国对外走出去趋势加强,带动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只有通过“走出去”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形成全球性品牌,形成与国际化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球价格竞争体系、产品售后服务,完善的备件提供体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把握全球发展脉搏的国际化人才队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