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19 13:33:05

争论作文

争论作文篇1

小红的铅笔盒里趟着一支彩色铅笔和一块四四方方的橡皮。

写作业时,小红拿起铅笔开始写字,写错了,就用橡皮用力地擦,为此,铅笔很不高兴,他想主人在用我的时候,为什么还要让那小小的橡皮插手。橡皮也很不高兴,他自言自语道:“主人写错的字很多,都要让我来帮忙,可是写作业大多数时间都是高个子铅笔在工作,对我不公平。”

就这样,两个学习用品便开始了一场激烈争论,铅笔抬着头,傲慢地说:“你这个小矮子,能和我比吗?我在写作业时一直为主人工作,能吐出让人开心的文章,而你工作一会儿就要休息,有时把美丽的句子多抹掉了,真像一个多余的懒胖子。”橡皮听了勃然大怒,气愤地说:“你这个瘦高个子,别以为你很了不起,在写作业时,我可是有名的‘杀毒助手’呢!”两个学习用品争论的面红耳赤,十分激烈,难分上下。

这时,远处来了一位老人,托着雪白的胡子哈哈笑着说:“你俩都是学习上的好帮手,但不能居功自傲呀。”铅笔和橡皮听了唰地红了脸,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铅笔和橡皮就未吵过架,而且成了好搭档,尽心尽力地帮助主人做作业。

争论作文篇2

“我的功劳最大!”“吹牛,我的功劳才最大!”几个细细的声音从书包里传出来了。这是怎么了?仔细听听——噢,原来,书包里的居民开始了争论谁的功劳最大。

铅笔哥哥登场亮相了,他挺起胸,抬起头,胸有成竹地大声喊道:“你们看,还是我的功劳最大!没有我,主人蕾丝根本写不了字。”

“住嘴!”一向不发火的美丽公主橡皮姑娘恼怒了,“你算什么东西,没有我,铅笔你写的错字擦不掉,还不是个丑八怪?我的功劳才最大!”

“哎,你们别胡说八道!”尺子弟弟不耐烦地挥挥手,大叫:“切!要不是我为主人蕾丝画直线,画图形,主人数学考试也不会得这么多分。”

书本妹妹火冒三丈,“唰”的一声站起来,争辩道:“到底谁的功劳大,要看主人的学习好不好,要不是我任劳任怨地为主人提供知识,主人的学习会这么好吗?”说完,她得意地瞟了大家一眼。

争论作文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争论

一、创设和谐气氛,营造争论的条件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1)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2)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尊重学生,师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难,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3)民主评价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4)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有位教师在为《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阅读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勇于创新。学了张继的《枫桥夜泊》,有的学生对第一句提出疑问:“月落”、“霜满天”已是深夜,怎么会有“乌啼”;在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提出: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为什么说她脸上挂着微笑,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三、创设“生疑”情境,指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善于争论的能力

争论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可以说是反映了一种整体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堂上的争论,有其特殊意义,即争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过程,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师在争论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争论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要使学生善于争论,首先要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关键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例如《晏子使楚》一课,晏子出使楚国,连续碰到三大难题,但他运用自己的创造智慧,进行了超凡脱俗的创造性争辩,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效果。在一位教师的教学中,晏子的争辩没有用嘴巴或书本传授给学生,而是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把学生置于晏子的地位,激发思考,引导争论。开课后,这位教师问一位学生:“你个子不高,因此而引来过什么麻烦吗?”“没有!”学生答。老师话锋一转,说:“曾经有个人,就因为个子矮,惹来了麻烦。”“事情是这样的。”老师继续说,“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回,齐国派身材矮小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得知,特意作了布置。晏子到来,见城门紧闭,传者让晏子从城门旁边新开的洞口钻进去。”“假如你是晏子,你怎么办呢?”这样,把学生放在晏子所处的环境,学生尝试着像晏子那样思考,像晏子那样回答难题,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刺激了深读课文的兴趣,在深读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语文含义表达出来。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论述,使自己的争论更具有针对性。显然,这样的争论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是极具训练效果的。这样设法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思维密切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

争论作文篇4

【论文摘要】 从地缘政治经济和能源对外依存的角度看,中日两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能源争夺在所难免,但目前出现了竞争大于合作的态势,甚至出现了“零和”趋势。这种态势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日本关注中日能源合作产生的相对收益造成的。然而,中日经济的高度相互依存和两国能源问题的共同性将促使日本不得不重新审视两国能源竞争与合作问题。 【论文关键词】 中日关系 能源 竞争 合作相对收益 相互依存 目前,中国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对于能源特别是石油资源的共同追求成为影响两国关系新课题。 一、中日能源竞争基本态势 1.中国和日本:对外依存度极高的能源消费大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导致其石油需求量大幅度增长。近10年来,亚太地区已成为仅次于北美洲的新的能源消费中心。无论是传统的“贫油国”日本,还是作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的中国,其国内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巨大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的自给能力很低,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对于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来说,庞大和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和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将不可避免地使两国在世界石油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 作为经济强国的日本,在能源资源上却是一贫如洗,几乎主要能源全部都要依赖于进口。据国际权威机构的统计显示,2003年日本日平均石油进口量超过450万桶,且该数字还在逐年增加。而石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超过50%,其过度依赖石油已造成能源消费结构的严重缺陷。日本庞大经济体对石油的巨额需求和本国石油资源的严重不足之间的尖锐矛盾,导致其强烈的国际石油竞争意识,形成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巨大需求。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还是欧佩克之外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石油消费量的急剧上升。有关专家还采用多种模型对新世纪头20年中国石油供需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供需缺口将不断扩大。国内原油自给率不断下降,到2020年石油产量只能满足国内石油需求的50%左右。 由于油气资源独特的战略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不可或缺性,其与国家政治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为争夺和控制石油资源而发生的对抗、冲突乃至战争从未停止过。”有关专家发现,“世界各主要大国对石油的严重依赖及其所需石油进口比重的居高不下(欧共体超过30%,美国超过50%,日本更是超过99%),使得各主要大国在制定对外战略时,把石油因素摆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能源自给能力和对外依存度的相向性、地缘政治经济的相关性、主要进口油气资源的同源性,不可避免地导致中日两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展开竞争。 2.能源地缘政治:中日对俄罗斯资源的角逐 从地缘位置来看,俄远东地区与中国和日本都比较接近,如果两国从该地区进口油气资源,不仅运输线路相对较短,而且主要靠陆路运输。这样既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又可以降低运输风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两国油气供应安全。2003年5月,中俄两国石油公司签署了《关于“中俄原油管道长期购销合同”基本原则和共识的总协定》,决定修建“安大线”。面对这种形势,日本展开能源外交,游说俄罗斯先铺设“安 纳 线”。在日本的积极活动下,俄罗斯政府把中俄共同铺设原油管道的项目束之高阁。 3.全球能源视野:中日在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争夺 在中东地区,中国和日本对伊朗阿扎德甘油田的开发权展开了较量。阿扎德甘油田现已探明石油储量约为350亿到450亿桶,估计可开采量为50亿到60亿桶,成为中东最大的一块油田。最终日本于2011年2月战胜了包括中石化在内的其他竞标公司与伊朗签订了联合开采该油田的高达20亿美元的协议。协议规定:日本方面享有75%的权益,伊朗方面享有25%的权益。日本获得阿扎德甘油田的开采权就为日本继续从中东地区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此外,日本政府开始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着手大力投资于东南亚的石油及其相关产业。其投资重点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重要成员国印度尼西亚和石油资源丰富的马来西亚、文莱等国的石油、化工领域。投资东南亚能源行业使日本收到“一箭双雕”之效:一方面,东南亚距离更近,可以减少运输风险和成本,获得更廉价的石油;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避免因阿以冲突等难以调和的尖锐矛盾所引发的石油供应减少或中断。 当然,中国在石油开发权的 争夺战中也初显实力。在中亚,1997年中国在与西方大公司竞争中取得了哈萨克斯坦位于里海东部的新乌金津油田的独家开发权。在澳大利亚,2002年8月中国海洋石油气总公司与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公司达成了购买该公司一部分股份的协议。在苏丹,中国分别与苏丹能矿部、财政国民经济部签订了富拉-喀土穆石油管道项目、喀土穆炼油厂扩建项目和组建中苏物探合资公司3项正式协议。 另外,日本还在东亚地区内部与中国激烈竞逐,东海油气资源成为日本竞逐的重要目标。 中国勘探人员近年来先后在中国东海大陆架上发现了平湖、春晓、残雪、断桥、天外天等7个油气田和一批含油气构造。据日方推算,东海海底的油气蕴藏量约达72亿吨,其中石油大约1000亿桶,天然气约2000亿立方米,价值数万亿美元。2011年5月,中国开始对东海“春晓”气田进行开发。日本政府的危机感增强,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其理由是“春晓”气田距离日本所谓的“中间线”仅仅只有4公里,中国的油气开采可能“吸走”日本领海海床的油气资源。因此日本要求中国提供有关“春晓”气田海底钻探的确切位置,深度和其他有关数据。但是由于“春晓”气田的开采属于中国领土范围之内的活动,因此,中国不接受日本的要求。于是,日本从同年7月开始,以重金租用外国船只在日本单方面划定的中间线一侧进行地质资源调查,以对抗中国在东海的油气勘探活动,使东海资源争端趋向激化。虽然两国就该问题进行磋商,但由于双方在专署经济区和大陆架管辖界限上存在的争议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同时,由于日本再次拒绝中国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建议,因此,两国磋商最终以失败告终。 可以看出,日本采取措施与中国竞逐全球的油气资源。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竞争大于合作的态势,甚至还出现了“零和”趋势。 二、中日能源竞争基本态势的理论分析 1.结构现实主义相对收益理论分析 相对收益是结构现实主义提出的影响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变量。从根本上说,结构现实主义对国际合作持悲观看法,其基本观点是:国际体系中大国之间的竞争关系是国际事务的常态。因为国际社会是处于无政府状态的,缺乏能够强制执行各项协议的国际权威。在这样一个自助的国际体系中,每个国家都以安全为最高目标,为了获得和确保自身安全,国家必须考虑合作中可能产生的相对收益,相对收益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相对实力的变化。因为,一方面,相对实力决定了国家在体系结构中的位置排列;另一方面,各国之间相对实力差距是他们安全和独立的基础。因此,各国对体系结构中国家之间相对实力的变迁非常敏感。基于此,“当面对共同获益的合作可能性的时候,处于不安全中的国家考虑的问题不是‘我们都会获益吗?’而是‘谁的获益会更多?’”(肯尼思华尔兹)。在某些情况下,具有不安全感的国家不仅不愿与伙伴国进行合作,反而与伙伴国进行激烈的竞争。日本采取措施与中国竞逐能源就属于这种情况

争论作文篇5

竞争有大有小,小到人与人竞争,与国竞争,在无形的竞争中,才能尽显才华,才能认清自我,成为“强者”

曾几何时,大唐风流与清朝的腐朽同样刻骨铭心,圆明园的废墟正标志着清王朝闭关锁国,不参与竞争的“兴邦之路”所落的最后下场。那对汉白玉的石栏结着血汗的教训和耻辱,一切都告诉人们,只有竞争才能催人奋进,催国富强。

在竞争中才能看见自身的缺点和对手的长处,才能不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也许有些人觉得竞争只不过是比比罢了,其实不然,一个人或国家能力、实力、毅力的考验,是内在潜力的外在表现。

当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当中国体育健儿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夺得28枚金牌;当中国的6名学生在世界数学竞赛中夺得一金二银;当中国的经济以8%的增长速度迈向2000年的时候,我有资格昂起“龙的传人”的头颅。

有没有问过中国为什么取得这么巨大的成就?回答:“参与竞争”竞争促进一个国家的崛起自强,在不断吸收世界的新技术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强我自身”。

清王朝的腐朽,不正是竞争的最好例证吗?

有一位哲学家曾不无慨叹地说道:“竞争创造了人类,竞争又创造了人类的文明。”确实在竞争中人们意识到超越再超越,先进在先进,无形中推动了人类的发展,一位美国中学生曾不无傲然地说:“在下一个世纪,美国和中国将成为竞争对手,如果中国青少年不努力,你们会输给我们的。”又一个艰巨的任务摆在青少年面前,世界在竞争,我们有勇气说一声:“我们不会输!”

争论作文篇6

动荡复杂环境下,企业需要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环境,各部门专业性增强,协作愈加复杂,部门之间的差异及相互依赖也增大,跨部门冲突问题也日加突出。跨部门冲突管理的目的是引导冲突得到有益的结果,从理论和实践分析,保持适度冲突是冲突管理的理想状态,既控制了过激冲突,又培育了竞争与合作的组织环境,能够激发部门不断创新、变革,促进企业成长。

一、跨部门冲突动因

1、跨部门冲突的基础。跨部门冲突是在正式组织中,某部门阻碍到其他部门需求之满足及目标之达成,而引起的认知上、情感上及行为上的反应及表现。部门之间的冲突伴随着企业的运行过程,其客观必然性源于企业组织的性质及部门间的相互关系。当部门数量多,其职能人员思维方式等又迥然不同,特别是当企业处在复杂多变的环境时,企业各部门呈现出高度的结构复杂性与差异性,从而导致冲突。实际冲突理论(Sherif1950)认为冲突是冲突的双方基于现实的物质资源方面发生的。企业中不同部门基于经济资源及政治权利的争夺而激发群体冲突,造成偏误的知觉,如对己群正面评价、对他群负面评价。社会认同理论(HenriTajfelandJohnTuner1979)认为社会认同本身不需要有实际的利益冲突,就能产生跨群体的差别对待。Ashforth&Mael(1989)认为,组织成员对所属部门的认同倾向较强,对整体组织的认同较弱。因此,组织结构中的部门划分是跨部门冲突的一项重要来源[2]。各部门的独特性导致部门差异:①当外部环境复杂及变化迅速时,为适应环境,企业内各部门努力加强自己的独特性、专业性。②规模扩大,部门更加细化,专业性更强,增强了部门间多方面的差异化。③部门技术。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工作程序和专业技能,形成了各自在方式、方法、类型等多方面技术性质上的差别。④目标。企业为每个部门确定了目标,存在明显差异。⑤组织结构形式。不同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其部门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在资源、权力等方面的分配及相互影响。上述关联因素的综合转化为多侧面的部门关系,形成部门冲突的基础,透视其属性,可以分析出冲突产生的根源及条件。

2、冲突产生的根源。部门文化差异是部门冲突的根源。不同职能部门不同的专业性质使其形成独特的价值观、理念、行为准则、管理风格等,从而形成文化上的差异及经营目标的不同,导致相互的对立与冲突。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有着统一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同时,各部门会有自己的理念、行为准则,会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会遵循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处理问题,以适应其特殊的部门职能、工作环境与目标。如为IBM提供管理服务的美国诺尔公司,其所属两子公司分别具有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专长,两子公司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别。一种是非常自主的、以行为为导向的文化,鼓励个人主动性、创新。其经营理念是有利润才投资。另一种是结构性文化,不鼓励个人主动性,其理念是没有大量的投资不能开展业务。当两大部门面对同一问题时,就有了不同的思考与判断。例如,一部门的自我评价为:决策快速、员工工作努力、较强的成本意识、注重营销;另一个部门对此的评价则成为:决策过于随机、不关心员工、缺乏投资意识、忽视改进服务质量。

各部门在目标上也存在不一致。迫于市场的压力,企业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品种等,于是不可避免的各职能部门会确定自己的经营目标,同时在实现过程中会相互影响,由此产生各方面冲突。最具代表性的是销售部门和制造部门。销售部门:目标——提高顾客满意度实现途径:•多品种,满足多样化需要;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开发新产品;及时调整产品品种;低成本、低价格,高质量,提高市场份额。制造部门:目标——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途径:•减少产品种类,提高专业化水平;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改进、设计,以保持生产速度;尽量按原计划生产,减少波动;或低成本、或高质量。

3、跨部门冲突产生的必要条件。企业本质是一个系统,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协作关系,存在着高度的依赖性。部门间的相互依赖是部门冲突的必要条件。各部门为完成目标彼此需要沟通、协商、交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及作用,互为依赖。表现为有限资源的分享,信息的交换,工作关联性导致的合作。另一方面,企业的资源,无论是资金、设备还是人才都是有限的,为实现目标,各部门会花费时间和精力采取措施保护已有资源或争夺新的资源,而且希望独自享有有价值的信息与资源,在业务上各部门也具有不同的技术性、工作流程与计划。而相互依赖的各方都对另一方具有某种权力。因此,当互依关系伴随认知差异或者目标分歧出现,或者互依关系限制了各方的行为、欲望或产出,冲突很容易产生。

4、跨部门冲突产生的影响因素。尽管公司运营状况取决于各部门的合作,企业绩效评估与报酬系统体系主要还是基于部门而建立。源于两方面,一是分别针对职能部门的业务性质,便于衡量。二是部门工作绩效与对其的评估与报酬联系较为紧密,激励效果明显。如果完全将公司目标的实现作为评估部门绩效的标准,则拉大劳动与分配的距离,激励作用减弱。这种评估与报酬系统的弊端是减少沟通,增加冲突。各部门为追求自己的目标与报酬会不顾他人甚至牺牲他人。如公司经营状况好时,销售部追求销售额,生产部追求生产效率,对新产品的开发推广缺乏热情甚至抵制。当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时,因为相互间的关联性而互相指责,推卸责任。实际上部门业绩都会不同程度地依赖他部门来获得,如保持长期稳定的销售额增长,还要靠设计部门不断开发新产品。

二、跨部门冲突的适度性

Lawenceh和Lorsch的研究表明,在不确定环境中,部门之间较高的差别性和整合水平能够使组织良好地运行。因此保持部门差异、独立与保持部门协调、合作,两者之间要实现平衡。适度冲突对促进这种相互独立、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起到积极的作用。

1、跨部门冲突的效应。从冲突过程中冲突主体的行为取向看,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类:其一是主体的目标受挫在一定的程度之内时,冲突主体的行为取向一般将倾向于循着使实现目标增加的方向而变化。即表现为增加行为强度,提高行为效率等方面。其二是当冲突主体的目标受挫超过一定的程度之后,即心理期望目标和现实可能实现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般主体的行为取向或是退出或是降低行为的强度,有的会破坏对方目标实现。上述行为取向都是朝着减弱行为的强度、降低行为的效率等方向。因此部门冲突的结果会有两方面,一是会产生消极影响。冲突容易导致各部门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在冲突中取胜而不是实现组织的目标;偏见增长,人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双方在冲突中提出的观点,群体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减少,协调变得困难。更为严重的是,群体之间的冲突往往导致群体凝聚力增加,领导更为独裁,群体容易陷入群体思维的陷阱,使得群体决策往往不能按照理性的程序进行而产生决策失误。另一方面,冲突可以刺激组织生存所需要的变革,可以刺激创新和想象力、提高决策质量、向旧观点挑战、对潜在问题更为警觉,更加准确地理解问题等。

2、跨部门冲突的适度性。70年代至今,对冲突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认为适度的组织冲突是组织进步的动力”;“企业领导者应刻意维持组织内良性冲突的产生,利用冲突的火花点燃进步的火种。”“一个健康的组织体应该有些冲突,才可以使其保持一定的活力和创造力,但过度的冲突即是一种组织自由的浪费,因此冲突管理是提升政治绩效的关键要素。”冲突水平太低,组织革新和变化困难,企业一潭死水,难于适应环境,其行为受阻。冲突水平过高,将导致各种混乱,危及企业组织的生存;当组织的冲突水平过高或者过低时,冲突都将起破坏性作用。因此在组织内部,适度的冲突是有益的,能激发组织的活力,而过度的冲突则是有害的,将降低组织的效率。已有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了适当冲突存在的合理性。(如图1)

图1冲突的压力水平与结果的关系

部门冲突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群体的认同、可观察到的群体差别及挫折。即当群体成员认同于某一群体并且看到其他群体可能会阻碍本群体时,冲突就会发生。显然,对群体的高度认同感与归属感是群体间冲突的重要条件。这一点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同时也正是冲突的积极影响根源。所以适当冲突可以强化部门同一化认识,增强内部凝聚力。人们对世界“我们”和“他们”的无意识划分是普遍的心理机制,这种群体内外概念赋予了人们一种属于某个特殊群体、部门的意识,同时也形成了人们归属于一个群体、部门并为其目标而努力的责任感。

冲突是一个企业活跃、发展和力量的体现,冲突促进了企业变革。耗散结构理论认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一个系统要达到动态有序,就必然要有一个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组织冲突为组织系统远离平衡态提供了动力;当组织系统处于非平衡态或远离平衡态时,组织冲突又会驱使组织系统进入高度的有序。在动态环境和非均衡条件下,变革和创新能力最重要,协调一致能够提高企业效率,但是长期的和谐会使系统产生制度刚性,非常适应现状,却很难适应变革,甚至抵制变革。因此企业应利用冲突积极的一面,在内部容纳互相冲突的结构、程序、文化等,鼓励不一致和创新,保持创造张力和一定的不和谐。30年代,宝洁公司决定促进公司内部品牌之间竞争,设立“不满机制”;安迪.格鲁夫执着地创造并保持一种“建设性地对抗”和“偏执狂”的文化氛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一定程度的紧张和摩擦是激励人们发挥最大潜力的必备条件”等理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部门间的冲突表明企业各部门在追求创新,有变革意识与积极性,努力寻找新思路、新方法,给企业带来了活力,另外双方不同思想、观点的交流、冲撞也激发了创造力。

美国学者布朗对冲突的研究结果表明,保持适度的冲突水平对组织绩效的获得起积极作用,所以他认为,企业与其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解决所有不协调行为,不如保持适度的冲突水平。

三、保持适度冲突

保持适度冲突即控制冲突过度,并引导其产生有益结果。部门冲突标志着部门之间、个人之间及企业系统问题的存在,“冲突如同身体上的病痛一样,它是组织有了麻烦的症状,一个压制冲突的组织,是剥夺了自我调节和稳定成长的组织。”(LouisRPondy)⑾。长期的冲突提醒管理者企业作为一个有机体自身已不能修复,此时对冲突的回避、否定、抑制会掩盖企业运行的裂缝与漏洞,在盲目的管理中企业逐渐失衡直至失去控制。因此冲突管理理想状态是允许适度冲突的存在,且努力促进部门合作.

1、冲突的适当释放。正视冲突的一个行为体现就是营造一个环境,让冲突在其中“自由、安全”地产生。压制冲突的结果是一片沉默,人们交流减少,更加客气,平静的表面覆盖的是相互的猜疑、抱怨,更加的不信任,从而导致内耗增加。如果能将冲突公开化,双方积极分析其根源,自由表达思想、观点,会有利于沟通、有利于解决问题、有利于管理协调,因为无论何种冲突都包含着有关部门、个人、企业等各方面的重要信息。冲突的明朗化并不意味着双方的决裂,相反充分表明自己的观点将有利于合作。一个经典原则是——组织成员间的亲密交往源于双方对差异的相互理解和赞赏,源于双方的独特性而不是共性。或许对于性格或特征鲜明的个人或部门来说,冲突是他们合作的最合理的方式⑿。公开冲突与矛盾也许会破坏原有的友好人际关系。但是不论保持或破坏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都不是管理者处理冲突的根本目的,处理冲突是为了使部门间能充分沟通,相互合作,协调运行,完成工作目标,而不是保持一团和气。

2、改变冲突双方观念和行为.处理冲突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是通过改变部门或其成员的行为减少或消除部门冲突。这种方式可能会掩盖冲突或使部门之间分离。既保持适当冲突又能鼓励跨部门合作的有效策略是改变冲突双方行为同时改变其认识、观念及态度。如图2,列出了跨部门冲突管理的策略⒀。

争论作文篇7

[论文摘要]文化的核心体现在价值体系和价值原则上。先秦诸子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重大问题,通过激烈的论争,首先提出了人道原则、自然原则、个性原则和群体原则。这些重大价值原则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先秦诸子在价值问题上的论争对中国文化有奠基之功。

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深深扎根于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在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之中,有一个历史阶段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奠基阶段,这就是先秦时期。先秦诸子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些重大问题来展开论争,并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人道原则和自然原则,在群己关系上提出个性原则和群体原则,从此开启了一扇古代中国哲学价值问题探讨的大门。应当承认,先秦诸子各家在这些问题上的探讨,一开始并非十分合理,各派各家各有所偏,但经过他们激烈的论战,各派的一些继承者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学说,吸收、融合其他各派的合理观点,最终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价值原则、价值体系,即中华文化中的自然原则和人道原则的辩证统一、既尊重个性又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的群己统一原则,这也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先秦诸子之所以能率先提出这些重大的价值原则,与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先秦诸子能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展开激烈的论战,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首先,从社会性质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学术上提倡百家争鸣,迎来了文化的空前繁荣。其次,这个时期由于铁器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促使社会分工加剧,出现了一个知识阶层—士阶层。士阶层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学在官府”局面,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著书立说,创立学派,从而促使学派林立,学说各异。再次,在这一时期中华文化已经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积累,从仰韶文化,经过夏、商、周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突变时期。最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思想可以自由地进行论争。就像庄子所说:“道术将为天下裂”。原来统一的“道术”分裂了,于是诸子百家纷纷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并就一些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先秦诸子在价值问题上的论争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人道原则和自然原则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哲学主要通过天人关系来探讨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天既被赋予自然的因素,又被赋予道德因素。儒家倡导“天人合一”,这里的“天”侧重于天的道德因素,所以,儒家教化人要做“圣人”;而道家更多强调天的自然因素,所以,道家提倡人要做“真人”。孔子说:“惟天为大,惟尧则之。”他认为尧效法“天”创造出了一套制度,于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代代相传,而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仁,是永远不变的,这就充分体现了儒家天人关系上的人道原则。老子用天道来与孔子的人道对立。老子提出“无为”思想,“无为”即自然。所谓“道常无为而不为”,就是说道对万物的作用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尧效法天地,而天地之道无非是自然法则。显然,道家所倡导的是自然原则。

在人与人的关系,儒墨倡导的人道原则与老庄讲的自然原则之争更为明显。儒墨讲仁爱,孔子贵仁,墨子贵兼,二人的说法不同,但都肯定了人道原则,即肯定爱的价值、人的尊严,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建立爱和信任关系。孔子说:“鸟兽不可同群,无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意思是说人要和人相处,必须要有爱心,要有同情心。孔子认为,行仁之方在于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墨子也主张:“兼即仁矣,义矣。”后期的墨家更明显地表达了人道原则,《墨经》里讲:“仁,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者。”意思是说,真正的爱就是爱别人如同爱自己,把每个人都看成像自己一样的主体。孔墨讲人类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德性,要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

与孔墨相对立,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当狗。”意思是说自然界无所谓仁爱,圣人对百姓也不施仁爱,就像束草为狗,用作祭物,祭祀完了,就把它丢掉,根本无所谓爱憎。老子认为,培养人的理想人格,不能靠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而应该复归自然。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否认人为的重要性,认为自然就是无为,这是道家自然原则的体现。

儒墨强调人道原则,老庄侧重自然原则。先秦诸子各家在激烈的论战中既相互攻击,构建自己的学术观点,同时又相互融合、吸收其他学派的合理观点。如果任何一家将其观点绝对化,就会造成其理论向极端的方向发展。当然,这种背离是正常的,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同时,这种背离是短暂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支流,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总的趋势是人道原则与自然原则的统一。儒家继承者荀子提出的“化性起伪”说,就是指在自然上面加上人工。后来王安石说:“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就是说礼义都是人在自然之上附加人工的结果,他主张“以道扰民”,“扰”就是尊重人,因其天性之自然而加以诱导。这就充分体现了自然原则和人道原则的结合。王夫之更是强调:“性日生而日成,习成而性与成。”这种成身成性,循环定性,源于自然(天性)而归于自然(德性)的习性观,进一步体现了自然原则和人道原则的辩证结合。

二、个性原则和群体原则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先秦儒墨重视群体利益倡导人要过社会性的生活。与儒墨相对立的是道家杨朱的“为我”、“贵己”说,道家杨朱把个人的生命与社会的利益对立起来,主张“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不一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这显然是避世之士的主张。与儒墨讲的人道原则,提倡人要过社会生活完全不同的是,孟子批评说:“杨朱为我,是无君也。”荀子进一步发挥了儒家关于群体的理论,他指出,人要生活,要假物以为用,必须靠集体的力量。由此进而指出,为了合群,便须有一定的社会分工和分配制度,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政治法律和道德规范予以保证和约束。荀子说:“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可见,在荀子看来,礼义等一切精神创造的价值都是为了“明分使群”。当然,荀子当时讲的“群”,实质上是封建的宗法制和封建等级制度,荀子的目的仍然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进行辩护。杨朱的“为我”当然是片面的,荀子强调“群”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也是片面的。

争论作文篇8

森林里的争论

“猴子不愧是猴子,什么都跟着别人学,哼!”一只小松鼠对一只小猴子说。那个小猴子不紧不慢的说:“是我先把书放在抽屉里的,你不过是把书放在袋子里再放进去,改进了改进,就算我学你也是先学的我!”……

蜗牛听了一会儿,想了想,说:“行了,行了,比你们先弄得有的是,那你们还抄袭别人呢!”猴子听后点点头说:“是啊,我还是学的斑马大哥呢!”松鼠听后笑了笑,说:“我就知道,这个办法不是你想出来的,哼!”蜗牛听后皱着脸说:“松鼠你设么态度,你虽然改进了,但谁怎么弄你管得着吗?”“是谁管得着管不着啊?”老乌龟先生慢慢的走到他们的身边。他们连说:“乌龟先生好!”

蜗牛清楚的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老乌龟先生。乌龟先生听后摇了摇头,又笑了笑说:“抄袭是不好,但这是学习呀,你有好的办法,为什么不告诉大家呢,让家学习学习难道不好吗?”小松鼠听后练一下子涨的通红,他对小猴子说:“对不起,是我做的不对。”小猴子听后也低下了头,说:“我也有错的地方。”老乌龟先生笑了笑说:“谁都有犯错的时候,谁都可以原谅,算了吧!”

从此以后小松鼠和小猴子,成了最好的朋友。

争论作文篇9

被明明当成车轮画的的圆先说了:“你们这些破图形,什么什么都是浮云!我的用处最大,没有我当车轮滚,就算是‘宝马’、‘奔驰’,也都是废铜烂铁,车子也不再是了……”说着骄傲地挺起了胸膛。

房子上的房盖三角形听了,觉得很不公平,气呼呼地说:“你个死胖子,长得圆溜溜的了不起?整天被压在底下丢死人了!瞧我,我的作用才大,没了我做房顶,主人这个温暖的家就不再温暖了。要是下了雨,这房子就成了‘水库’了!”它还跳下来,用自己尖尖的角狠狠地戳了一下圆形。

当椅脚上的直线听了更不是滋味,它故意抖动了几下,冲着圆形和三角形喊:“我整天被垫在椅子下,说作用,我能让小主人舒适地坐在椅子上,而且,我还很伟大,整天被压得快骨折了,却默默无闻,不管怎么说,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我的作用最大!”

波浪线匆匆抖动小河,听到了它们三个人的话,先是轻蔑一笑,用眼角的余光斜视它们一眼,说:“你们那些算什么?有了我,小主人清晨起来才能听见我这‘哗啦哗啦……’动听的歌儿,看见我这清澈的河水,心情才会好起来……比起我,你们都差多了!”

“什么?”三角形、圆形以及直线同时用愤怒的目光瞪着它。“我的作用大!”“我的作用才大,你们都是浮云啦!”四个图形你一言,我一句,各不相让,竟打了起来。明明回来,见这画一副狼狈样,伤心又疑问地说:“这是怎么回事?”四个图形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求明明评评理。明明听完,哭笑不得:“其实你们的用处都大,没有你们,我这幅《美丽、温馨的家》就不再美丽、温馨了,所以你们缺一不可。”

争论作文篇10

一、最优化支配营销预算

不论公司处于价值链条的什么位置,面对着日益多变的动态市场环境,都需要庞大的营销预算。营销经理们都应该知道,单凭自身的资源是难以满足市场启动和市场运作的巨大开支的。因此公司应积极寻求合作营销策略,寻求一种最佳支配营销预算的途径。

在市场启动阶段,公司可以与上下游厂商进行合作广告,把联合信息在同一时间、通过同一渠道向最终的目标顾客传播。如此,整合使用自身与上下游厂商的广告预算。在市场推广阶段,公司可以利用合作促销的形式,实现与合作伙伴促销费用的相互对接,节约促销的实际开支。

在公司与上下游厂商之间的合作营销中,可以非常显著地体现这一优势。著名的芯片厂商Intel公司,就曾经成功的运用合作广告策略为其新产品开路。Intel公司宣布,只要下游电脑厂商能在他们的广告中和产品上加上“IntelInside”的标识,Intel公司将支付其部分的广告费用。此合作广告政策一经宣布。Intel公司迅速获得了许多下游厂商的认可与订货。公司的386和486芯片也迅速占领市场。公司在支付一定合作广告费用的同时也获得了销售额和利润的成倍增长。

二、延展和嵌套品牌效应

合作营销可以实现产品品牌的延展,也可以实现公司产品品牌与其它公司品牌的嵌套与联合,从而增进公司的品牌竞争力。

公司与上下游厂商进行的合作营销,是一种纵向整合式的合作,可以使公司品牌在更大范围得到延展。通过选择与自身形象和品牌定位一致的上下游厂商,进行合作广告、联合传播等协同运作活动。在消费者的认知领域内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集合”,从而实现公司品牌的延展。

我国的家用电脑市场,因为充斥着大量的“水货”,电脑销售就更依赖于品牌感召力。因此,对于品牌电脑的营销来讲,就可以采用联合上下游品牌,塑造强强联合的品牌豪华阵容。例如:联想品牌电脑配上IntelInside标识,加上形象和信誉俱佳的“联想1+1”专卖店品牌,以及联合名牌主板厂商和其它零部件品牌,协同进行广告和其它市场推广活动,在消费者脑海里形成一个以联想品牌为首的强势品牌集合。同时,也通过品牌的协同传播,彻底打消消费者担心买到水货的疑虑,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冲动。

公司也可以与(非)相关行业的其它厂商合作营销,这是一种横向联合式的合作营销,它往往能够取得一种珠联壁合的品牌效果。这种合作往往是以公司之间的战略业务联盟为基础,选择具有优势互补背景的公司进行合作营销,创立合作品牌。

在我国手机市场上。昔日的通信巨头爱立信与消费电子巨头索尼之间的品牌融合可称为合作品牌营销的典范。索尼和爱立信在手机业务上建立了全面合作的战略联盟关系,并且投资4000万欧元组建了索尼爱立信公司。由此诞生了“索尼爱立信”手机,两家公司的手机品牌进行了全面融合。索尼爱立信致力干将索尼在消费类电子领域的产品策划和设计专长、丰富的娱乐内容资源与爱立信在通信领域领先的科技和经验相结合,为消费者创造全新的附加价值。

三、巩固价值链成员关系

公司通过与上下游厂商的合作营销,彼此协同运作,维护稳定的关系,可以降低整个价值链内部的管理成本和信息交换成本,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巩固合作各方之间的联盟关系。现代的市场竞争是速度的竞争,而速度竞争就是信息的竞争。因此,信息是发展商业合作伙伴关系的关键。零售商与分销商喜欢相互竞争,而链条内的相互竞争也必须依靠信息的快速获得和高效处理。因此,公司依靠对市场信息的成功收集和掌控,利用这一诱因加强价值链成员之间的合作,而不是过度竞争,就能维护和巩固各方的合作关系。

公司通过与下游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合作营销,使得公司销售人员向多职能化发展。销售员不仅仅是将产品卖给下一级厂商的销售代表,也是维系和加强与分销商关系的亲善大使。销售人员不再局限于将产品推到分销商的仓库里,而是要千方百计协助分销商和零售商卖出更多的产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销售。

四、实现跨行业交叉销售

公司与(非)相关行业建立合作促销关系,可以实现跨行业交叉销售。由于合作各方的市场定位一致,合作各方就锁定了相同的目标顾客群。基于此,公司通过与相关公司的合作,可以为自己的目标客户特别是忠诚客户提供打包服务。通过交叉销售可以使客户获得更好的满足需求的打包服务,从而获得最大化的价值和利益,也可以为公司带来销售增长。

航空公司在促销的时候,经常使用合作促销策略。航空公司经常与旅游公司、与酒店宾馆之间组织联合促销活动,向顾客提供一揽子的打包服务。比如:针对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航空公司提供一种数量折扣促销其折扣的方式不是用实际货币支付,也不是直接降低价格,而是提供同等价值的酒店服务或者汽车租赁服务。通过这样的联合促销方案,双方实现交叉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