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十篇

时间:2023-04-02 02:36:43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支付机构;洗钱风险;监管建议

一、引言

以“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是目前国际社会积极倡导的反洗钱监管理念,《中国反洗钱战略》(2008――2012)后,我国对支付机构的反洗钱监管作了相应调整与部署,制定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等规章,明确了支付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然而监管相对滞后、业务模式复杂、内控制度不完善及非金融支付机构间的恶性竞争等因素,使得支付业务蕴含的洗钱风险迅速膨胀,影响到支付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我国非金融支付机构发展现状及反洗钱监管法律框架

(一)发展现状

根据第三方市场咨询公司的统计,2004年我国非金融支付行业整体交易规模达到约人民币72亿元,2009年为5808亿元,2012年为104221亿元。同时,各类支付机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自2011年人民银行为支付企业颁发牌照以来,截止2013年3月底,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数量已达223家,牌照类型覆盖7大业务体系,覆盖全国28个省市,上海、北京、广东地区企业集中度较高。

(二)反洗钱监管法律框架

人民银行根据《反洗钱法》相继制定了《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等四个反洗钱规章,作为配套措施陆续了《银行卡组织和资金清算中心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和《支付清算组织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等文件,指导支付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2010年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从事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等非金融支付业务需要获得人民银行的行政许可,且支付机构反洗钱制度、反洗钱岗位及人员的配置情况是行政许可审批的必要条件。2012年印发的《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标志着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和银行卡收单在内的非金融支付行业正式成为首个被纳入反洗钱监管体系的非金融行业,这对在特定非金融行业探索反洗钱监管模式具具有示范意义。

三、国际非金融支付行业反洗钱监管原则和实践

(一)国际组织FATF对非金融支付行业的反洗钱监管要求

反洗钱国际组织FATF相继了《关于新型支付工具的报告》、《商务网站和互联网支付系统洗钱与恐怖融资弱点》和《货币服务行业的风险为本反洗钱方法指引》等三项报告,从支付工具、互联网支付环境及货币服务等方面评估非金融支付行业的洗钱风险,提出了较有针对性地防范措施。2012年FATF的《新支付方式洗钱类型研究报告》分析了新支付方式洗钱类型及监管难点,并于同年推出的新版《40条建议》首次对“资金或价值转移服务行业提出了“注册或许可制度”和“反洗钱普遍义务”的反洗钱监管要求。

(二)美国非金融支付行业反洗钱监管政策和实践

美国将非金融支付行业称为货币服务行业,货币服务行业的许可由各州负责,在联邦政府层面,规定货币服务提供商必须在财政部注册,并且每两年进行一次审核续注。货币服务提供商在注册时要提交所有人的名称(姓名)、住址、经营范围等信息,同时要按照该国法律履行客户身份识别及客户交易记录、可疑交易报告、冻结特定资产和大额现金交易报告反洗钱义务。

四、非金融支付机构反洗钱监管存在的难点

(一)监管依据层次不高

一是《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作为非金融支付机构反洗钱监管的重要制度,层次偏低仅为部门规章,法律效力和调整范围较窄,约束力相对薄弱。二是以《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为主体的法规体系尚未完全建成,特别是对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应履行的三项核心义务的内容、范围以及大额和可疑交易的筛选标准等需健全和完善。

(二)监管人才相对缺乏

非金融支付机构是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产物,业务种类繁多、跨度比较大,交易和清算模式更为复杂,网络交易与实体交易等支付模式的发展更是日趋变化。与此相比较,反洗钱监管部门人员数量较少,且对非金融支付机构开办互联网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等业务的监管存在知识结构陈旧、更新缓慢,对新支付业务缺乏实际操作应用等现象。

五、非金融支付机构的洗钱风险

非金融支付机构的洗钱风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合规风险、客户风险和产品风险。

(一)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指的是因为非金融支付机构反洗钱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反洗钱意识薄弱、等导致未履行《反洗钱法》、《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中要求的事项从而被监管单位惩处,以至于企业的对外形象和公司声誉受到影响和出现经济损失的风险。

1非金融支付机构反洗钱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对非金融支付机构的监管制度比较落后。当前仅有《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要求非金融支付机构必须要创立识别客户身份、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等内控制度,且多数非金融支付机构反洗钱意识不强,不重视合理配置反洗钱人力资源、引进技术经验等,导致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执行等反洗钱义务的履行能力的欠缺。

2企业的逐利性和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非金融支付机构不能合理平衡业务经营和风险控制的关系,自身缺乏一种内在的履行反洗钱义务的动力,导致非金融支付机构反洗钱工作很难满足现在风险为本的监管要求。非金融支付机构提供的网络服务产品间的缺乏创新性和独特性,市场准入门槛相对不高,增加了非金融支付市场的竞争压力。

(二)产品和服务风险

产品和服务风险指的是非金融支付机构为客户供给产品以及服务时自身有的洗钱脆弱性。

1网络支付存在的洗钱风险。现今,非金融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业务主要是依靠手机终端盒电脑终端的第三方支付,这一类的洗钱风险主要在三方面有表现。一是非现场特性使得客户身份识别的难度增加;二是非法资金能够通过网络支付快捷、便利的转移客观上提供了渠道;三是非金融支付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没有足够的内在动力去审查客户的交易身份信息、交易背景等情况,加剧了虚假交易的洗钱风险。如,不法分子将犯罪所得通过网银向A虚拟账户充值之后,再通过虚拟交易向B虚拟账户付款,A,B虚拟账户可能隶属于同一主体或传统的两个不同主体,最后利用提现功能达到隐匿、转移资金的目的(见图2)。

4来自服务的风险。非金融支付机构的服务主要围绕资金转移开展,具备服务非面对面性和资金清算独立性的特点。这种“点对点”的资金清算模式,使得交易信息流、资金流及物流信息处于割裂状态,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对监测资金链带来了极大的空难。

(三)客户风险

客户风险是指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客户利用或试图利用非金融支付机构洗钱的风险。主要表现为:

1非金融支付机构自身反洗钱机制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或支付产品和机构服务存在漏洞,被部分客户利用并进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这一风险是因非金融支付机构内控机制不健全、产品或服务风险较高而产生。

2客户为外国政要或其关系密切人员的风险。《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对外国政要等群体的身份识别做出了专门规定,在划分客户风险等级时,非金融支付机构应考虑客户是否为外国政要。外国政要或其关系密切人员由于社会地位特殊,具有较大的洗钱隐患,特别是外国政要在我国境内通过非金融支付机构办理业务时,由于涉及保密、跨境等因素,导致监管难度较大。因此,存在的洗钱风险也会因监管难度较大而进一步增大。

六、完善非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机制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制度,强化反洗钱监管力度。加强针对非金融支付机构反洗钱法律法规的建设,进一步明确规定对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等领域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监

管要求、法律责任、风险承担、交易记录保存及信息安全的监管要求,细化相关规章制度。同时,明确监管重点,确立和完善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反洗钱监管体系,将反洗钱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等工作的重点放在高风险客户和高风险交易类型上,引导非金融支付机构普遍树立洗钱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反洗钱工作的实效。

(二)非金融支付机构应从客户身份识别、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等方面着手,围绕自身经营范围、业务流程及风险类别,完善反洗钱各项内控制度,建立对洗钱行为的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打击的全方位反洗钱体系,有效降低支付机构合规风险、客户风险及产品和服务风险。

(三)借鉴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已经取得的成果与经验,结合非金融支付机构自身业务特点履行反洗钱义务。虽然非金融支付机构开展风险为本反洗钱工作相对之后,目前尚在探索、摸索中,但可以积极借鉴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多年的反洗钱工作经验,使非金融支付机构自身在反洗钱工作中少走弯路,更有效的落实风险为本的反洗钱工作方法。

(四)加强反洗钱培训,增强反洗钱意识。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加大对对非金融支付机构从业人员的反洗钱培训力度,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反洗钱队伍,为落实风险为本的反洗钱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风险为本”反洗钱国家策略研究反洗钱工作简报(2013年第1期)

[2] 吴朝平非金融支付机构洗钱风险和风险为本反洗钱机制探讨[J]中国金融电脑2011年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篇2

一、我国非金融支付发展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非金融支付服务主要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以及央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其中网络支付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截止2012年底,全国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非金融支付机构197家。各类非金融支付特点如下:

一是互联网支付与网络购物相伴相生,支付范围不断拓展。互联网支付指客户为购买特定商品或服务,通过计算机等设备,依托互联网发起支付指令,实现货币资金转移的行为。网上购物中,由于交易双方不直接见面,诚信问题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非金融支付应运而生。1999年我国首家第三方支付机构“首信易支付”公司正式开始运营。2004年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阿里巴巴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创立“担保交易模式”,促进了非金融支付市场迅速发展。2012年我国非金融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38,039亿元,支付宝占46.6%的市场份额。目前,非金融支付已从网上购物等传统领域拓展到公共事业缴费、航空旅游、教育、基金理财、保险、社区服务、医疗卫生等领域。2012年底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特约商户90.53万户,是银行机构电子商务特约商户数的25倍。其中,实物商品类商户57.54万户,占比63.55%,虚拟商品类商户15.07万户,占比16.65%,其他如航空旅游、考试教育、社区服务、保险、公共事业、基金理财等其他商户占比20%。

二是支付机构成为传统收单市场重要补充,业务发展较快,但占整个收单市场的份额仍较小。银行卡收单业务指收单机构与特约商户签订银行卡受理协议,在特约商户按约定受理银行卡并与持卡人达成交易后,为特约商户提供交易资金结算服务的行为。2012年,全国支付机构收单业务总量15.19亿笔,金额3.75万亿元,笔数和金额占全国收单业务总量的16.71%和18.01%。支付机构签约特约商户156万户,同比增长41.91%。联网银行卡受理终端302.94万台,同比增长63.80%。收单金额超过500亿元的支付机构9家,收单业务总量达13.68亿笔、3.62万亿元,市场集中度达90.05%和96.40%。

三是移动支付方兴未艾,主要服务对象为中小客户。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指为用户使用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目前,非金融支付机构处理移动支付笔数远高于银行,但笔均金额远低于银行,说明其主要服务对象为中小客户。2012年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1.13亿笔,金额1811.94亿元,笔均业务金额85.75元,而银行处理移动支付业务5.35亿笔,金额2.31万亿元,笔均业务金额4318元。移动支付创新突破了线上和线下、实体和虚拟之间的隔离状况,产生出全新的商务应用和服务业态。

四是预付卡在小额零星支付、便民生活领域的应用越来越丰富,为满足百姓日常生活小额支付需求提供了极大便利。预付卡指发卡机构以特定载体和形式发行的、可在发卡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2012年,支付机构全部发卡机构单张发卡平均金额147元。其中以商超卡、便民支付卡、线上充值卡为主的支付机构分别为98家、17家和4家,单张发卡金额平均分别为629元、249元和32元。

二、 我国对非金融支付机构的监管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颁发,负责对非金融机构的监管。此后,央行针对各类非金融支付面临的风险问题,进一步了一批监管细则,对规范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发展,防范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有:一是2012年制定《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规范支付机构从事预付卡业务行为。二是2012年《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防范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三是2013年《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规定支付机构应当并只能选择一家备付金存管银行,支付机构接收的客户备付金必须全额缴存在备付金银行开立的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只能用于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任何单位不得挪用、占用、借用。此外,在规范互联网支付方面,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起草了《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实名认证,不得为客户提供账户透支、现金存取和融资服务等,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三、非金融支付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

市场风险。首先,支付机构服务同质化导致价格竞争激烈,使得支付行业利润率下降,一些机构利用低扣率、零扣率、暗中返点,以及为商户投放收银机、提供营销费等手段恶性竞争,整体行业利润空间狭窄。其次,支付市场高度集中,如交易金额排名全国前10位的支付机构业务量之各占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总金额的94%,大企业具有更多的定价权,小企业生存空间小。第三,银行面对电子商务发展中蕴含的巨大商机,也加大了对电子支付业务的投入,与支付机构展开竞争。一些实力较小的支付机构面临亏损和退出市场的巨大威胁。

管理风险。第一,支付平台技术上存在的漏洞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钓鱼网站、木马病毒等手段获取客户核心帐户信息,盗取客户资金。第二,多数支付机构和电商平台间缺乏明确统一的信息管理机制,电商平台的风险管理政策、风险偏好、商户审核标准等与支付机构自身规定不尽相同,存在较大风险。第三,电商平台对自身商户信息往往严格保密,使支付机构在发现商户风险后无法及时掌握交易发生端情况,增加了风险。

资金风险。第一,从互联网支付交易资金看,从资金性质来说,应属于交易双方,支付机构应确保资金独立并根据交易结果进行资金划拨。但目前全部客户交易资金都混在同一账户中,未按照客户进行分开管理,如果支付机构破产清算或者法院要求冻结某一交易客户的资金,可能影响到全体交易客户资金安全。第二,在支付领域,托管银行接收到的交易数据、结算数据是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的,存在数据被第三方支付机构篡改的风险,给资金安全性带来隐患。第三,虚拟货币交易带来的风险。支付平台为“网络购物券”、“网络货币”等各类虚拟货币提供了交易场所,客户付款时可用购物券直接抵用现金,这种虚拟货币交易量达到一定程度将会对我国的货币供给和传导机制产生影响。

安全风险。首先,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由于核心是通过在线提供支付服务,产业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安全隐患,都有可能转嫁到支付平台上;其次,网络技术变化日新月异,对于提供钱包支付的服务商,其安全的级别应不低于银行级别,需要不断投入、实时监控。国外支付商的经营预算中有相当比例投入安全性与安全性纠纷方面,而国内第三方支付在这些方面投入不足,尤其是一些机构微利或亏损的情况下,投入不足导致存在安全隐患。 第三,一些非金融支付机构缺乏必要的应急处理设施和方案,应对和处理危机的能力较差,一旦出现危机,难以有效应对。

四、应对措施

培育新兴市场,加快产品创新,拓展生存空间。第一,大力发展移动支付。相比全国4.2亿的手机网民数量及微信4亿注册用户数,手机支付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服务网点有限,不受时空限制的移动支付有效弥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第二,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交易成功率。2012年支付宝通过传统手机银行完成的支付成功率只有38%,要通过技术改进争取更多的用户。第三,加快支付方式和产品的创新。如针对网银支付需通过一系列安全认证,过程烦琐这一问题,联想微信5.0推出微信支付,采取绑定银行卡即可快捷支付的功能,方便了用户。阿里金融与银行合作,继阿里小贷、余额宝之后,2013年又推出“虚拟信用卡”,其本质上相当于银行先贷款给支付宝,然后支付宝利用在购物领域建立的大数据库和信用评估体系,根据客户信用发放贷款,由支付宝和银行共享刷卡手续费,实现了支付机构与银行的“双赢”。

加强管理,增加投入,保证资金安全和支付体系运作安全。第一,采用证券客户资金管理模式,各个客户的交易资金应相互独立,非金融支付机构和托管银行都应为每个客户建立子账户,做到明细核算,保证客户资金安全。第二,支付机构、托管银行、清算组织交易数据应全面、完整提供,保证交易的可追溯性。第三,应加大人财物投入,提高安全控制水平,保障系统安全运作;第四,支付机构应建立一套完备的风险控制及应急处理机制,并报备监管部门。

适度监管,规范非金融支付机构规范运作,保护消费者权益。第一,尽快出台《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既规范其运作又合理保障其业务创新。第二,在审视全行业的基础上对非金融支付机构的退出进行分析,制定差异化的监管措施,以保证平台应用者的权益,尽可能减少企业退出造成的风险。对市场退出的监管,首要目的是维护客户的相关权益,对客户的资金要进行及时的冻结、核查和退回,以最大范围降低客户的损失,防止波及上下游更多的机构。

参考文献:

[1]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

[2]杨彪.《中国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篇3

6月21日,央行酝酿已久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终于出台,并将于9月1日施行。

这意味着,非金融支付机构,如支付宝、快钱等网络支付机构,以及如商通卡、福卡等各种拥有广泛特约商户的预付卡发卡机构,都将纳入严格的监管范围。

新规甫一出台,即在业内引起不小震动。按照新管理办法,央行将对非金融支付机构实行准入管理,从事支付业务必须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并且,央行将对其进行监管。

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及支付服务需求的增长,支付服务机构发展速度飞快,但因无规可循,支付机构一直游离于监管之外,甚至无从知晓全国到底有多少家非金融支付机构。这些机构在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务的同时,也在酿造新的金融风险。不少预付卡,已经成为行贿、洗钱、偷税避税的“通渠”,也成为预付卡机构巨额无息融资的“聚宝盆”,庞大的预付费由于缺少第三方监管,风险积聚。

然而,本次规范在将非金融支付机构纳入准入和监管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一些具体条文操作细则的缺失,将变成或宽或窄的漏洞,影响着未来执行的效力。

曲折问世

所谓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包括了网络支付、预付卡、为银行卡收单等多种服务内容。由于牵涉诸多利益群体和多方博弈,这一管理办法央行酝酿了5年之久。

2005年6月,央行制定并了《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份征求意见稿刚一出炉,即招来支付业界广泛质疑。

质疑点主要集中在几方面,即:高门槛遏制创新、业务层级管理不明、支付清算定义不清、资金管理方式存在漏洞等。

意见稿出台后的4年间,央行根据各方意见修改,形成了多份内部修改稿,但一再推迟时间。

最终,在内部规则制定和外部市场监管的双重压力下,央行于2009年8月了《电子货币发行与清算办法》(征求意见稿),这份稿件将电子货币分为卡基和网基,将网络支付与卡基支付纳入监管。但因其过于粗糙而被外界认为央行“闭门造车,不懂支付行业”。

管理办法久拖难产,关键在于各方的利益博弈和平衡。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尽管管理办法出台历时5年,但实际上从2009年开始央行才正式对支付行业进行详尽的调研。2009年,央行多次召集支付行业企业负责人开会讨论行业发展及规则制定,并由央行及其各分支行逐级展开对支付企业的实地调研。

2009年4月,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9】第7号》文件,要求从事支付清算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必须在当年7月31日之前进行登记备案。同年6月,央行上海总部下发通知,要求上海包括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等在内的特定非金融机构到央行办理登记手续。

促使央行工作提速的原因,是近两年第三方支付的加速度发展。由于支付参与方涉及银行、支付机构、商户、普通消费者等各个层级,在缺少监管的情况下,巨额的备付资金(预存资金)几近“失控”状态,风险酝酿的程度,业内人士认为“连监管机构都说不清”。制定行业规范,已经刻不容缓。

2009年底,央行再次对支付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涉及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如支付宝、易宝支付等。另外,预付费卡发行企业,如资和信、开联卡等,也被纳入调研范畴。调研项目包括硬件软件设施、内部管理流程等。

在此调研过程中,央行吸取了不少支付企业的意见,从而使最终出台的办法避免了“闭门造车”。

风险防控

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3月底,已有260家非金融机构法人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交了支付业务登记材料,其中多数非金融机构从事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电话支付以及发行预付卡等业务。

但业内人士估计,实际数量远不止于此,仅参与预付费卡发行的企业就已有数百家之多。新的管理办法防控风险的重要方式之一即是提高准入门槛,这无疑将带来一场全行业的洗牌。

按照管理办法,申请人的基本条件包括: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的注册资金不低于1亿元,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开展业务的不低于3000万元等;截至申请日,出资人需连续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处理支持服务2年以上,或连续为电子商务活动提供信息处理支持服务2年以上;截至申请日,连续盈利2年以上等。

这一规定意在提高支付机构的专业性水准,并通过资本约束提高抗风险能力。此外,管理办法还对支付机构可能起到的洗钱、行贿、避税等功能,进行了规范。

5月10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欧阳卫民在第四届国际电子支付业峰会上发言说,央行已经发现有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网络犯罪行为提供交易支持,并且“在司法机关介入后为犯罪机构通风报信”。

对此,管理办法规定,明确客户的预存资金,“不属于支付机构自有财产”,要求支付机构不得挪用客户备付金,并且专款专户管理。

该规定禁绝了支付机构使用沉淀资金进行直接投资的渠道,此前《财经国家周刊》在调查中发现(详见2010年第1期文章《储值卡融资疯狂》),由于备付金几乎相当于无息融资,且能长期形成稳定的巨额资金沉淀,部分支付企业使用备付金进行股市投资,此举酝酿着极大的风险。

另外,管理办法还规定,支付机构不得按客户备付金金额开具发票。此前,由于可以开具发票,预付卡成为企业行贿送礼、员工福利等的重点消费对象。记者调查发现,北京多家知名预付费卡发行企业的客户中,90%以上是企业等机构客户。机构客户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在于购卡费用可以取得发票,从而可以避免税费。

对此,新管理办法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要求预付卡机构仅能开具服务费用的发票,这意味着购卡费用的发票让渡给消费者;二是要求由第三方支付对客户信息进行登记备案,由不记名制改为实名制。

操作性难题

针对管理办法,一位支付机构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尽管管理办法总体上已比较完整,但“仍然留有回旋余地”,操作细则缺失的情况下,可能使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办法提出的申请人资质中规定,连续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处理支持服务2年以上,或连续为电子商务活动提供信息处理服务2年以上。但对于何为信息处理和电子商务活动,概念不清。

其次,管理办法中规定备付金不属于支付机构自有财产,但对于备付金存款的利息归属,却未作明确规定。

另外,在《电子货币发行与清算办法》征求意见稿意提及的实名制,在管理办法中的表述为“支付机构还应当记载客户有效身份证件上的名称和号码”,不少支付机构认为此举意在控制洗钱等犯罪行为,但实际上客户很容易规避,因为对于登记的信息,支付机构很难核实真实性。

对于发票的问题,问题也同样存在。它在解决了购卡者送礼避税等问题的同时,由于购卡者和使用者往往不是同一主体,如果发票在消费环节开具,则在会计上很难行得通。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篇4

第三方支付苦盼五年多的“那只鞋子”终于落地了,央行前段时间通过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正式明确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属于非金融支付机构,需要在该办法实施年内取得许可证。但是仔细学习该办法,还是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既然是支付机构,怎么又是非金融机构;既然是非金融机构,怎么还是按照管理金融机构的模式管理,甚至在不少方面的要求严于金融机构?比如,拿注册资本金来比较,在商业银行法中对银行的要求也只是“实缴资本”,而对第三方支付的要求在这里则变成了“实缴货币资本”。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

说实话,第三方支付只是一个“过路的财神”,虽然这个领域是挺热闹,但到现在为止大家都还没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除了为我国电子商务和金融信息化做贡献和教育消费者外,其中的酸楚恐怕只有业内人士自己清楚了。首信是最早做网络支付的,过得怎么样呢?还不是得依靠电子政务过活?如果不是依靠各自强大的靠山,支付宝、财付通、百付宝能走多远,都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对于这样一个尚处于探索和融合的产业,如果用一种很不放心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并且采取了甚至严于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也确实让人为第三方支付今后的发展捏了一把汗。甚至已经有媒体明确提出“民营支付输在起跑点”,有的网站已经在大谈特谈“支付宝会被掐死吗”。

2012年11月,京东商城完成了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网银在线的完全收购,正式布局独立支付体系。京东商城CEO刘强东曾向媒体坦言,采用第三方支付不能掌控数据,如果推出自己的支付系统,用户在京东的购物行为就全部在京东的体系之中,京东就能获得更多用户信息,也更容易增强用户体验。其实大家都明白,正是第三方支付服务的大胆创新、细致服务和不断开拓让银行看到了自己的短板,也看到了原来还有如此之大的一块“蓝海”。如果我们的管理部门按照严于传统银行的管制模式对待第三方支付等支付机构的话,其实也是对创新的一种打击。

第三方支付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其与银行间合作和潜在竞争的关系,以及银行对其既爱又恨的态度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这种关系其实恰恰使得第三方支付成了管理者——央行手中一条很好的“鲶鱼”,维护第三方支付这种特殊的地位和角色以及与银行的这种合作加竞争的关系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金融服务的创新、改善和升级;而如果管理者反其道行之,在众“草鱼”的致建议下把这条“鲶鱼”杀死,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央行这个办法的出台,却让我们看到了不少管理者与“草鱼”共谋的痕迹,如果照这个思路管理下去,第三方支付会有好日子过吗?如果“鲶鱼”们真的被“谋杀”了,真正遭受损失的不仅仅是消费者,更是金融服务市场本身。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服务;风险;揭示;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059-02

第三方支付是指基于电子商务平台衍生出的以第三方转移支付为目的的交易方式,该支付交易方式为电子商务中产生的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第三方信誉保障服务,并以此促进商品交易的电子化发展。世界上最著名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公司PayPal于1998年12月由PeterThiel及MaxLevchin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荷西市建立。该公司以提供安全高效的一站式支付方案,集国际流行的信用卡,借记卡,电子支票等支付方式于一身,帮助买卖双方解决各种交易过程中的支付难题。

一、我国第三方支付服务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最早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是成立于1999年的北京首信股份公司和上海环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经过10年的边缘化发展,我国于2010年9月颁布首个关于第三方支付服务的管理办法,即《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并于同年12月公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将第三方支付服务的发展从边缘化发展推向了合法化发展的道路。随着办法的颁布,截至2011年5月26日,我国已经有300多家企业从事第三方支付业务,并有27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得央行支付颁发的首批牌照。纵观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发展可以看到它的发展经历了:“产生―边缘化发展―合法化发展―多元化发展”的过程。

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涉及的资金量大,为了规范资金的使用过程,《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第三方支付进行严格限制: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是指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和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的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转移服务。其中网络支付,是指依托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在收付款人之间转移货币资金的行为,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预付卡,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发行的、在发行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包括采取磁条、芯片等技术以卡片、密码等形式发行的预付卡;银行卡收单,是指通过销售点(POS)终端等为银行卡特约商户代收货币资金的行为。

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必然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扩大发展和商品交易信息不对称之间产生的矛盾。第三方支付企业通过和商品供给者之间签订授信协议,并且向商品需求者以自身为中介担保,若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出现任何风险,第三方支付机构有义务和权利或者针对双方提供的交易证据,或者冻结买方资金以法律判决结果,作出退还或者支付其交易资金的方式,以此促进商品交易的顺利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信息不对称之间的矛盾,尤其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电子商务的虚拟性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短期汇聚大量零散交易资金的特性,使得第三方支付机构从一开始就产生了一系列非系统性风险。

二、第三方支付服务中的风险揭示

(一)违法洗钱风险

由于电子商务的虚拟性,使得交易双方可以利用第三方支付所提供的虚拟交易,将犯罪等违法所得收益,进行合法化操作。

(二)信息技术风险

在第三方支付的过程中最具信息技术风险的莫过于广泛存在的钓鱼网站、木马病毒、仿造制卡、利用商业银行POS机漏洞进行各种各样的诈骗活动。

(三)信息披露风险

第三方支付企业是企业,那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并购、兼并、撤销等经济业务变更。这给一贯使用其产品服务的客户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在纠纷处理过程中又多以推卸责任等方式漠视消费者的诉求,最终使消费者不了了之,放弃权利的行使。

(四)备付金使用风险

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企业,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按央行规定,非金融支付机构实缴货币资本与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10%。所以也就是说,如果一家全国性非金融支付机构进行日常的经营业务,那么其每日的最高客户备付金余额就会高达十亿元人民币。这就会滋生第三方金融机构利用短期的在途资金进行其他高风险性投资交易活动,由此产生备付金使用风险。

(五)透露客户信息风险

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了进一步规范交易,在新业务办理过程中会要求业务办理人员进行实名认证。比如在进行支付宝注册使用的过程中,用户首先要输入个人的手机号码,然后将支付宝账号与个人或企业银行账户绑定。这样的实名认证不仅掌握了客户的电话号码,而且还掌握了个人或企业的银行账号。如果第三方支付机构发生相应的趋利行为或道德风险,势必会将客户信息倒卖,赚取利润。

(六)违法成本低

我国目前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在违法处理上没有进行过多解释,只是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业务范围及业务流程作了明确说明。目前最高违法成本是吊销经营执照,而其他相关违法行为会依照商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相应处理。这就会增加第三方支付企业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利用法律漏洞进行违法交易的可能性。

(七)经营业务风险

由于行业利润率不高,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始转向和等网站获取收益。2008年6月欧洲杯足球赛期间,第三方支付平台“易宝支付”、“环讯支付”等先后被曝光,为网络提供资金流转服务;2009年9月,第三方支付平台“深圳NPS”为上百家境外网站和网站提供支付结算服务曝光,该公司70%以上收入来自于非法网站的业务提成;2010年4月,在江苏侦破的“明”网站案,犯罪嫌疑人通过“易宝”、“汇付天下”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为参赌人员结算赌资,短短两个月时间就有五万多人提款1.3亿多元;2010年5月,在湖北警方通报的一起“”案件中,第三方支付平台“易宝”为黄色网站提供支付服务并收取佣金;2010年6月,河北省破获近亿元网络大案。警方披露:参赌人员和公司的资金流转,大多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的。

(八)被定价风险

按照《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只能选择一家商业银行作为备付金存管银行。但是资金供给者肯定还是会使用多家银行的资金账户,这就要求支付企业在不同的银行账户之间进行结账,增加支付企业的交易成本。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展的很多业务逐渐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交叉,因此各家银行为了与第三方支付企业竞争,必将原来获得的优惠利率取消,最终形成企业的被定价风险。

(九)盈利与风险控制倒挂

企业身份决定其经营的重心在利润,而非风险监管与控制。银监会将过多的风险监管与防范的职能下放给企业,势必会造成虚监管结果。

(十)避税风险

第三方支付企业产生的账面资金现在越来越多地可以被用来进行转账结算,尤其是同一账户下的转账结算使得交易的产生不会出具真实交易凭证。这对企业的逃税、避税提供了环境支持。尤其是预付卡业务,更是无法查询准确的交易资金数额。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交易过程中趋于“经济人”。在进行业务处理选择时,必定会货比三家,比较成本、评估安全。在享受高科技带来方便的前提下,对产品安全性的考虑更为全面。而在面对高科技支持服务下的第三方支付业务所带来的巨大利润时,商业银行和电子商务平台为了和第三方支付企业竞争,降低客户流失率、争夺市场发展份额、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扩大企业利润,必将依托自身已有的成熟平台,发挥范围经济的优势,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安全、便利的服务。这不仅体现在商业银行在原有支付结算平台的基础上,推出“超级网银”服务,将以第三方支付为主的免费转账结算服务推向白热化竞争。而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了拓展业务范围,又将进一步推动第三方支付企业并购兼并的规模化发展进程。在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健康发展过程中,必须有效防范一系列已有和即将产生的非系统性风险;必须具备优秀的资金风险管理、安全服务能力,而技术创新、服务水平、客户价值、风控能力将会是贯穿整个行业的竞争发展的关键词;必须着手在系统建设、业务拓展和专业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投入;必须不断提升产品及服务、满足用户多种需求,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易观数据.2011年第1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EB/OL]..

[2]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Z].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

[3]徐家良.互益性组织:中国行业协会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被指成网络幕后推手[EB/OL].省略/Photo/ShowInfo.asp?InfoID=275.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电子支付;网上银行;网络交易安全

0引言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互联网支付市场(即线上交易)总规模达到了7255亿元。许多人实现了足不出户便能完成购物、交费等行为。但是,电子支付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因此,如何保障电子支付中的安全问题,成为商家、用户、政府乃至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1]。

1电子支付概述

电子支付是指单位、个人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电子支付的类型按电子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2010年6月,为了规范金融体系、加强金融监管、稳定金融秩序,央行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未经央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务”。这意味着从此第三方支付平台将纳入国家金融管理秩序之中。2010年4月,在央行报备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有130多家,根据央行最新公告信息,最终进入央行首批名单的只有17家。

2电子支付的安全问题

2.1电子支付的高效性与安全性相比于传统的支付方式,电子支付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因此被许多企业和个人接纳并得到世界各国的大力发展。有关研究显示,银行卡支付的成本只有纸基支付的1/3到1/2,如果一个国家从纸基支付全面转向卡基支付,节约的总成本至少相当于gdp的1%,并且支付周期将大大缩短。但是,电子支付对安全性的要求比传统支付方式更高。这是因为信息网络的发展给支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高度危险性。首先,资金在公网中流转,存在着权益人无法控制的时间差,还有众多的病毒、木马等程序窃取用户的银行帐号和密码。

其次,在电子支付中,双方无法互相了解对方的支付能力,这也带来一定风险。同时,电子支付平台也成为犯罪分子套现或洗钱的“帮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电子支付的安全性必须计算到交易成本中。如果片面追求快捷而忽视安全,电子支付发展之路必定不会长远。在社会生活中,资金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经济利益,因此公众对支付的安全性尤为关心。

2.2法律层面上的电子支付安全风险从广义上看,电子支付安全包括两个层面:技术安全与法律安全。技术安全是指从技术角度能够保证指令人对资金的划拨安全地到达收款人的账户。这种安全仅指电子支付的瞬间动态安全。法律安全,则是指指令人能够完全控制和支配账户内的资金,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这种安全是一种稳定的权益保障的状态。电子支付发展到今天,包括银行系统提供的网上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内,在技术上并没有出现安全问题。

当前电子支付中存在的法律安全危险主要有如下3种。

2.2.1外来攻击

外来的种种攻击行为,使指令人失去了对账户的控制,主要有钓鱼式欺诈、计算机病毒及电脑黑客三种。

1)钓鱼式欺诈。这在我国已经发生多起,通常表现为利用仿冒的电子邮件和网站——例如仿造一个网上银行的网站——欺骗用户登陆并留下银行卡帐号和密码,然后通过真正的网上银行划拨用户资金。

2)计算机病毒。2005年以来,全球已经发现了多种专门针对网上银行服务的计算机病毒。该类病毒常驻用户电脑,当用户使用网上银行等业务的时候,能够自动记录账号、密码等信息并发送出去,造成用户的网上银行资料被盗。

3)电脑黑客。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物理网络系统,电脑黑客可能攻陷网上银行的数据库,直接将用户的资金划走。

这种行为一旦发生,将给网上银行和用户造成巨额损失[3]。

2.2.2网上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破产与其他经济危机网上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遭遇破产或者其他严重危机时,用户的资金账户可能脱离用户的控制,安全面临极大威胁。相比之下,我国网上银行几乎都由传统金融机构开设,此种风险较小。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却如雨后春笋般一拥而上,现在已达到一百多家,在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下,公司规模大小参差不齐,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少企业面临破产危险,用户存放在其账户内的资金安全问题便尤为突出。可喜的是,央行于2010年6月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经营第三方支付平台业务须申领许可证,并设定了相应的准入门槛,如注册资本最低要求为3000万元人民币、连续两年盈利等,2011年我国境内第三方支付平台将重新洗牌。

2.2.3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传统的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已将用户的电子货币作为新的目标。不少犯罪分子利用电子支付的便捷性,将盗窃与诈骗等行为的目标瞄准到用户网络银行账户内的资金。近几年频繁发生盗取网上银行帐号后转移用户账号资金的案件;利用短信诈骗,利用银行提供的atm自动柜员机转账的便利,诱导用户使用转账,使得不少用户上当受骗。

3电子支付信息网络安全的法律应对措施3.1规范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事上的合同关系。亦即,用户与第三方支付平台达成协议,使用该平台来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根据用户指令完成相关行为。因此,根据契约自由这一合同法上的基本理念,同时为了促进电子支付的发展,应当允许银行之外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从事电子支付业务。但是,第三方支付平台所提供的服务会涉及用户资金的大量往来和一定时期的代管,这些都类似于金融业务,如果不加以监管,资金的安全将会大受威胁。据此,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电子支付业务应当进行严格规范,其要求在某些方面应当比银行更加严苛。

首先,应当提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市场准入条件。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市场准入不能以普通公司注册,而是应当设立一个较高的注册资本门槛,保证其信用度;同时履行特定的审批程序,由专门的机构来主管,可以由人民银行以类似于金融机构的方式进行管理。这样有利于避免第三方支付平台因注册资本太低、抵抗市场经营风险的能力太小而出现的破产或其他经济危机,造成用户资金的不安全。

其次,应当提高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规范要求。从事电子支付业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与银行相似,均关系到用户的资金安全,如果行为不当,可能给用户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在允许第三方支付平台从事电子支付业务的同时,必须加强业务规范。

为配合2010年6月21日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实施,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12月1日制定并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办法》和细则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业务(即第三方支付服务)主体资格的申请和批准、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作了详细的规定:1)准入制度《办法》实施前对已经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应该在2011年9月1日前申请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没有取得许可证的,将不得继续从事支付业务。支付机构依法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务。

2)严格准入门槛

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应具备的条件主要包括:(1)商业存在。申请人必须是在我国依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且为非金融机构法人。(2)资本实力。申请人申请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其注册资本至少为1亿元;申请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其注册资本至少为3千万元人民币,且均须为实缴货币资本。(3)主要出资人要求。申请人的主要出资人(包括拥有其实际控制权和10%以上股权的出资人)均应符合关于公司制企业法人性质、相关领域从业经验、一定盈利能力等相关资质的要求(。4)反洗钱措施。申请人应具备国家反洗钱法律法规规定的反洗钱措施,并于申请时提交相应的验收材料。(5)支付业务设施。

申请人应在申请时提交必要支付业务设施的技术安全检测认证证明。(6)资信要求。申请人及其高管人员和主要出资人应具备良好的资信状况,并出具相应的无犯罪证明材料。

3)限定服务范围

根据《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主要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以及央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网络支付业务是指非金融机构依托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在收付款人之间转移货币资金的行为,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预付卡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发行的、在发行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包括采取磁条、芯片等技术以卡片、密码等形式发行的预付卡。银行卡收单是指通过销售点(pos)终端等为银行卡特约商户代收货币资金的行为。

4)严格货币资金管理

支付机构不得转让、出租、出借《支付业务许可证》。支付机构之间的货币资金转移应当委托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不得通过支付机构相互存放货币资金或委托其他支付机构等形式办理。支付机构不得办理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货币资金转移。

对于备付金,支付机构接受的客户备付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支付机构只能根据客户发起的支付指令转移备付金。

禁止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支付机构的实缴货币资本与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10%。

5)退出机制

支付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有权责令其停止办理部分或全部支付业务:(一)累计亏损超过其实缴货币资本的50%;(二)有重大经营风险;(三)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3.2明确、协调电子支付各参与方之间的法律关系参与电子支付过程的各方主体,包括指令人(即用户)、收款人、网上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他们之间的法律关系即各自的权利义务必须以法律来明确。

从法理角度分析,电子支付各参与方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一种合同关系。因此,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并没有用专门的法律规范来调整电子支付的法律关系,而是用侵权法和合同法来规制。有些国家即使出台了专项立法,也未形成一个新型的法律关系。就我国而言,可以在现行《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对指令人(即用户)与银行之间的合同关系的确认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并对其他参与方之间的法律关系作出明确规范。

首先,应当对指令人(即用户)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作出更加全面的规范。在传统观点中,要求银行对未经用户授权的电子支付承担责任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在认领银行卡或者账号的协议中有明确约定,由客户对其所拥有的银行卡交易负责。但是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一些国家逐渐倾向于由银行对未经用户授权的支付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例如,美国《电子资金划拨法》及其实施细则e条例规定,用户对未经授权的电子资金划拨承担有限制的责任。按此规定,如果信用卡是经过消费者授权而使用的,消费者应当承担卡划拨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但是,如果该卡的使用是未经授权的,则条例将持卡人的责任限制在50美元以内,如果持卡人通知发卡人时未授权划拨造成的损失少于50美元,那么持卡人的责任以承担该损失为限。如果发卡人未能告知持卡人的权利,信用卡不能识别使用者,或者发卡人没有提供给持卡人一个将其损失通知给发卡人的方法,则持卡人对未经授权的划拨所造成的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

其次,应当对收款人、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其他参与方在电子支付中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作出明确规定。

收款人与指令人之间的关系属于普通的民事关系,在电子支付过程中并不具备特殊性,用合同法、侵权法等已有法律即可规范。但是收款人与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例如当指令人与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约定向收款人进行支付而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未支付时,收款人有无权利直接向他们(而非向指令人)提出支付请求?严格来说,这个问题在传统社会中也存在,亦应在法律中作出规定。但是,电子支付存在的一个重要目的即为使支付更为便捷,如果在电子支付中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势必妨碍便捷目标的实现。

因此,本文认为,鉴于电子支付的特殊性,我们不妨在此种情形下赋予收款人以直接的支付请求权。当然,该项权利的行使应当具有严格条件,例如必须存在指令人的事先明确认可等等,以防止收款人假借名义侵害指令人的合法权益。

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在电子支付中的法律地位,可以类推适用网上银行的规定,使其在与指令人、收款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中享有明晰的权利,承担确定的义务。

3.3加强打击网络领域金融犯罪的力度网上盗窃、诈骗犯罪行为猖獗,使广大消费者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也严重影响整个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使电子支付手段成为既便捷又安全的支付手段,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应从立法和执法多个层面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最大限度保障网络交易安全。(责编杨晨)参考文献:[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0-07-05/2011-03-11.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非金融机构 支付管理 财务管理

一、前言

非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消费信用机构、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发展速度的加快,除银行之外的这些非金融机构在金融活动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非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机构体系中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国金融机构体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非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标志着我国金融体系已经日臻成熟。但是非金融机构因其支付的固有特点,导致了其支付速度很容易放慢,从而对财务管理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细致深入的分析非金融机构支付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并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二、非金融机构支付放慢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1、影响核算时间和核算周期

非金融机构支付速度的放慢,会直接影响到财务部门的入账时间,进而拉长会计报表的生成时间,使得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难以保证。涉及到月度、季度和年度的财务报表统计工作,往往需要对核算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而非金融机构支付速度慢所导致的核算时间拉长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审核数据的时间和难度,从而影响最终财务报表的生成时间。

2、影响核算程序

在传统支付模式下,核算程序都是固定的,有明确的安排和处理规范。而非金融机构支付由于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固有的财务核算程序,使财务核算程序更为灵活多变。随着灵活性的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相应的需要具备更高专业知识素养和较快反应能力的人才,因为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复杂的财务环境下,确保核算程序的规范性。

3、影响财务核算准确性

由于非金融机构支付速度的放慢,财务核算很难做到及时准确。如:计算4月份的收款总额,而4月底的一笔款项由于支付速度过慢,其在五月份才到账,那么在整理4月份的账目时就需要细致的区分款项到达时间以及其所属月份,在相应的财务报表中,这些信息可能会出现表述不一致的情况,这样以来,财务核算的准确性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目前,非金融机构支付放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非金融机构支付过程可能会涉及到更多的环节,而这些环节的完成相应的需要履行一定的程序和耗费一定的时间,因此支付过程也就被拉长了。其次,非金融机构在支付系统上不具备优势,与银行相比,非金融机构没有强大的支付体系和庞大的经营网点,其支付活动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体系支持,因此支付速度会相应的放慢。此外,目前我国对于非金融机构支付方面的监管还不是很到位,导致非金融机构支付管理缺乏约束性。

1、在编制预算时做好足够的预期

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非金融机构支付速度放慢所带来的无法如期支付等问题,对那部分无法及时收到的款项做出合理的预期,如财务收支平衡,资金周转等方面的问题。具体到实践中,财务部门应及时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对支付放慢带来的问题和可能导致的情况进行预估,并将有关报告或方案及时交由上级管理部门,以便能够从全局观念出发,做好企业的整体财务工作。

2、做好财务程序记录和控制

针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款项速度放慢的情况,财务部门应及时记录相应财务程序和具体事项,完整地制作凭证并登记入账,严格实现日清月结。各种明细账和总账月终校对,以便及时纠正差错。对财务规定所需明确记录的事项和程序,一定要记录在案,以避免款项无处可查,从而导致账目混乱。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各个部门间在工作中互相推诿,导致款项回收情况混乱,影响整个财务体系的运作质量。

3、完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

要从根本上消除和减小非金融机构支付速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必须从制度上入手,建立一套严格的支付管理制度。从预算、控制、决算等方面明确的规定款项的回收细节,何时入账何时制作报表,相关凭证应如何填写以及对特殊事项的处理办法等,这些问题都应在制度中全面体现。这样一来,财务人员在进行日常核算的时候,就可以省去很多复杂的分析和辨别步骤,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完成财务管理工作。

4、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上文我们提及过,随着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不断扩大,其支付速度过慢对财务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财务影响,其都会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转嫁到财务人员身上,转嫁到财务人员的实际工作中来。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必须培养财务人员具有更高的业务处理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变能力,以便及时正确的处理好各类财务事项,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5、完善相关立法,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行为

任何活动要有序进行,必须有法可依。针对当前非金融机构支付行为的现状,国家有必须加强立法和指定一些具体的规章制度来降低支付放慢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我国已经走出了可贵的一步。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该办法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相信随着相关立法的不断完善,未来非金融机构将成为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为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英武.强化财务管理完善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制度[J].商场现代化,2007;36

[2]赵桂芝.谈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完善企业财务制度的必要性[J].管理与财富:学术版,2008;12

[3]陆新之.监管非金融机构势在必行[J].数字商业时代,2009;09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 洗钱 风险 法律监管

第三方支付源于美国的独立销售组织(ISO)制度,指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由非银行的第三方机构经营的网上支付平台,在消费者、商家和银行之间建立连接,起到信用担保和技术保障的作用,实现资金从消费者到商家的转移。第三方支付较好地解决了电子商务中“信用缺位”的问题,发展非常迅猛,但法律监管相对滞后。2006年10月FATF(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关于新支付方式的报告》,提醒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基于高新技术的非传统支付方式带来的洗钱风险。①第三方支付的洗钱风险显然包含其中。本文将针对第三方支付洗钱风险的特点,探讨如何构建其法律规制体系。

一、第三方支付的洗钱风险及其原因

(一)第三方支付的洗钱风险

1、资金转移风险

第三方支付运用电子化手段提供支付服务,交易都是在非面对面的情况下开展,客户身份识别与验证存在困难;同时,信息技术使得交易全程无需人工干预,难以对业务合法性作严格审核,这些都为预防洗钱犯罪带来障碍。

2、资金套现风险

通过金融机构系统的资金回转一般遵循“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但第三方支付则比较灵活,当交易被取消时,退款可转入其他账户,这就为通过虚构交易进行信用卡套现提供了捷径。

3、跨境支付风险

随着国内支付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境外业务越来越受到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重视。例如,快钱能够支持VISA、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JCB等国际卡支付,在全球范围内覆盖四大国际卡组织的近15亿张信用卡,这为跨境交易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跨国洗钱犯罪的监管难度。

4、支付机构内部洗钱风险

我国法律虽规定了备付金保管制度,但由于交易发生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虚拟账户,备付金的调用仍主要由第三方支付机构及其内部人员控制。以支付宝为例,沉淀资金每月至少在100亿元左右。②这些资金一旦监管不严,极易引发洗钱风险。

(二)第三方支付洗钱风险产生的原因

1、用户基数大,交易品种多,资金转移快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爆炸性增长为第三方支付带来了庞大的用户基数。2010年支付宝用户数已超过4.7亿,日交易笔数达700万笔。③洗钱分子可利用虚构交易或转移定价等方式,并利用网络交易方便快捷的特点,实施一系列复杂的往来交易与资金转移,以混淆资金来源。

2、管理不善

一方面,网络身份识别管理不善,监管部门难以获取交易双方准确的身份信息。洗钱分子只要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注册了虚拟账户,就可以便捷隐蔽地实现账户间的资金转移。另一方面,资金流向管理不善,第三方支付充当买方的“卖方”和卖方的“买方”,将交易隔离成两个部分,即使通过自我交易或虚构交易进行洗钱,监管者也难以追溯。

3、监管跟不上行业创新

近年第三方支付行业呈井喷式发展。例如,支付宝每年交易额以200―300%的速度增长,信用卡快捷支付、跨境消费支付、移动支付等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监管显著滞后于形势发展变化,将是该行业长期存在的一个特点,反洗钱监管也不能例外。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反洗钱法律规制现状

(一)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反洗钱法律规制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反洗钱法》为主干,以《刑法》“洗钱罪”以及相关部门规章为辅的反洗钱法律体系。然而关于第三方支付的反洗钱问题,迄今为止只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有所涉及,该办法第六条规定“支付机构应当遵守反洗钱的有关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然而,这种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的具体要求。

2011年6月央行公布的《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从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可疑交易报告、反洗钱调查、监督和管理等环节详细规定支付机构的义务,细化对支付机构反洗钱工作的操作要求。2012年1月公布的《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支付账户的开立实行实名制,支付机构对客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性负责。然而,这两个管理办法仍未正式出台。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反洗钱法律规制的缺陷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反洗钱法律规制,目前主要体现为中国人民银行所颁布的一系列部门规章。然而,这些规章存在几方面缺陷:一是效力层次低,与该领域反洗钱的严峻形势不相匹配,难以确立足够的法律权威;二是主要体现央行的部门利益,忽视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阶段与特点,目前某些反洗钱监管规则可能会遏制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创新力,增加其运作成本;三是反洗钱规则过于粗疏,可操作性不强。就目前正式立法而言,尚无对第三方支付的具体反洗钱监管细则,给这一领域的司法和执法带来困难。四是第三方支付业的反洗钱规则是否准用金融机构的反洗钱规则,在哪些方面、在什么程度上准用,不得而知。

三、我国第三方支付反洗钱法律规制的强化

为适应第三方支付反洗钱的需要,我国要构建一个多层次的法律规制体系,其中包括:修订《反洗钱法》,明确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的非金融机构,将第三方支付机构囊括其中;修订《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细化第三方支付机构反洗钱的业务要求;出台《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和《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作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反洗钱的具体法律指引。在上述立法中,应该重视健全以下两大类反洗钱制度。

(一)事前预防机制的健全

1、客户身份识别制度

客户身份的隐匿性是第三方支付洗钱风险的主要来源。完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是反洗钱预防措施的关键。一是实名制开户。目前的《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分别针对单位客户和个人客户确立了身份识别制度,该制度应进一步强化。二是加强账户管理。贯彻同户名原则,即客户的虚拟账户与银行结算账户绑定,均使用同一户名;同时,规范账户风险的划分标准,对于高风险账户加强监控,规定商户提供发票、提货单等证明交易的真实性,且交易取消后确保虚拟账户与资金来源账户自动重正。

2、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第一,目前立法规定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制定可疑交易标准和建立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的义务。笔者认为,要确保有关标准和体系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应制定相应“软法”,引导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自律管理。第二,对虚拟账户的充值行为,《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二十条规定“客户不得利用信用卡透支为支付账户充值”,但对通过不记名的充值卡等定向支付工具向虚拟账户充值的行为仍留下监管空白,必须通过立法予以填补。

(二)事后惩处机制的完善

关于第三方支付机构违反反洗钱规定的惩处,《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适用《反洗钱法》的规定,然两者存在冲突,因为目前的《反洗钱法》并不适用于非金融机构,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已将第三方支付机构定性为非金融机构。因此,应在《反洗钱法》中增加“非金融机构反洗钱义务”一章,将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纳入反洗钱监管体系,并在“法律责任”一章中明确相应的事后惩处机制。值得指出的是,立法设计必须平衡“监管”与“发展”,既要避免因监管而遏制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创新,也要防止一味追求效益而纵容洗钱犯罪、影响国家金融秩序。

参考文献:

①严立新,汤俊.从合规为本到风险为本:第三方支付行业反洗钱监管原则的必然要求[J].上海金融,2011(6):45―48

②王振,刘颖.防范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洗钱风险[J]. 中国金融,2011(4):30―31

③艾瑞:2010年中国网上支付行业年度六大盘点[EB/OL].tech.省略/i/2010-12-17/11

294997145.shtml (2010-12-17).2012―02―08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篇9

“随着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业务范围、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的支付工具推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个领域一些固有的问题逐渐暴露,新的风险隐患也相继产生。”央行一名负责人指出办法出台的原因,“如客户备付金的权益保障问题、预付卡发行和受理业务中的违规问题、反洗钱义务的履行问题、支付服务相关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以及违反市场竞争规则、无序从事支付服务问题等。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解决,必须通过必要的法规制度和监管措施及时加以预防和纠正。”

办法一出台,立刻使国内支付行业一片哗然,一时间,媒体、研究机构的观点、解读铺天盖地。支付宝、财付通、汇付天下等国内各大支付厂商在经历最初的愕然后,纷纷表态支持央行的规定。易宝支付CEO唐彬表示,《办法》出台有助于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规范和长远发展,它将赋予支付机构的法定地位,推动第三方支付企业“阳光化”。同时,他还认为办法出台后,将进一步加快国内支付企业的分级,使国内支付行业步入品牌细分期。

补个“准生证”

事实上,对于国内排名前十位的支付企业而言,“牌照”的门槛并不算高。因此对现有市场的主要厂商影响并不会太大,有可能被监管淘汰的企业也主要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小企业。目前,国内支付行业主要有两类企业,一类为以支付宝、财付通为首的互联网型支付企业,它们以在线支付为主,捆绑大型电子商务网站,迅速做大做强。以支付宝为例,截止到今年3月14日,使用支付宝的人已经超过3亿,这已经大大超过了中国工商银行个人客户数量2亿;而另一类则是以快钱、汇付天下为首的金融型支付企业,它们扎根行业,深挖行业需求,重点开拓行业应用,官方数据显示,快钱已经拥有45万家商业合作伙伴。

然而就是这些国内支付行业的巨擘,却从出生之日起,一直面临没有“准生证”的尴尬,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唐彬认为,央行管理办法对于支付宝、财付通、快钱这样的支付企业不仅没有压力,而且还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办法出台后,支付宝、快钱等支付企业就能在央行规定的一年内拿到合法的“身份证”,从而告别灰色,走上规范、合法的发展道路。

此外,他还认为管理办法的出台,还将支付企业彻底置于国家政策、法律以及公众的监督之下,使支付企业业务更透明,监管更得力,增进公众和媒体对支付企业的了解,化解他们对支付企业的误解,预防涉黄、涉赌、欺诈等行为给支付企业带来的风险和压力,从而使支付企业像银行一样,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和消费者的理解。同时,办法的出台,也客观上促使支付企业进一步加强内控管理,避免卷入黄、赌、毒中,更好地为广大商户和消费者服务。

据了解,支付宝、财付通已经开始着手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弱化企业的外资背景。有消息显示,支付宝正在争取购回雅虎中国持有的阿里巴巴39%的股权,使企业消除国家对金融服务业外资准入严格限制带来的影响,争取顺利拿到支付牌照。

强者恒强,弱者出局

从1999年萌芽初始到现在,第三方支付行业已经整整走过10个年头。根据央行2009年的统计,我国已经有各类电子支付企业300多家,这些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业务种类覆盖网上支付、电子货币发行与清算、银行卡和票据跨行清算及集中代收代付等各类业态。

央行管理办法对于一些小的支付厂商而言,不是好消息,因为《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申请人拟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拟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0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实缴货币资本。还要求出资人必须连续两年以上赢利,必须最近3年内未因利用支付业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为违法犯罪活动办理支付业务等受过处罚。

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小型支付企业将被彻底淘汰出局,行业将进入竞合期,届时,支付宝、财付通等大型支付企业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在在线支付领域形成双雄争霸的局面。而快钱、易宝、环迅支付等在各自所擅长的行业开疆拓土,争夺细分市场,进而形成诸雄割据的局面,加速行业洗牌。

据易观国际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以50.6%和25.2%的市场份额,占据头两把交椅。ChinaPay、快钱、易宝支付、环迅支付、网银在线和首信易支付等则以10%以下的份额列于第二梯队,其余支付企业的市场份额均小于0.1%。

业内人士认为,央行管理办法出台后,第三方支付市场的“马太效应”无疑将被强化。行业将进入市场集中化,领先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将尤其受到青睐,而小型、省内交易的支付公司则相对不被看好。

国外的监管经验

目前世界上的网上支付监管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美国模式,监管的重点在于交易的过程,而不是从事第三方支付的机构。在对沉淀资金定位的问题上,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认定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上的滞留资金是负债,而非存款,因此该平台不是银行或其他类型的存款机构,不需获得银行业务许可证,平台只是货币转账企业或是货币服务企业。美国《爱国者法案》规定,第三方网上支付公司作为货币服务企业,需要在美国财政部的金融犯罪执行网络注册,接受联邦和州两级的反洗钱监管,及时汇报可疑交易,记录和保存所有交易。

在欧盟国家,第三方支付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货币或电子货币,这类企业必须取得银行业执照或电子货币公司的执照才能开展业务。针对电子货币,欧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该监管的法律框架包括三个垂直指引:《电子签名共同框架指引》确认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有效性和欧盟内的通用性;另外,《电子货币指引》和《电子货币机构指引》要求非银行的电子支付服务商必须取得与金融部门有关的营业执照,在中央银行的账户留存大量资金,并将电子货币的发行限定在传统的信用机构和新型的受监管的电子货币机构。

网上支付平台在亚洲出现得较晚,现在仍属于初级阶段,不过也有一些国家对其实行了严格的监管。新加坡在1998年颁布了《电子签名法》,率先实施了监管;韩国、香港以及台湾地区等也相继成立监管机构,并颁布相关法规条例。不过,针对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的监管法规亚洲各国都还暂时处于空白区。

不仅仅是第三方支付

事实上,《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进行了定义,不仅包含第三方支付从事的网络支付,还包含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

对此,艾瑞咨询首席分析师曹军波认为,预付卡关系到目前购买量较大的资和信、家乐福等众多礼品卡,相对于此前传闻的仅限于第三方支付,无疑管理办法涵盖的业务范围扩大了很多。

“办张卡,消费可以打折。”现在每个人钱包里的现金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色各样的卡。信用卡、超市卡、美容卡、健身卡……发卡成为商家“套牢”顾客的惯用手段。预付卡被囊括入监管系列,不少人开始担心,那这些预付卡以后还能用吗?

曹军波表示,管理办法所针对的“预付卡”是独立于商户与消费者的第三方机构,采用特约商户加盟的方式,可在多家商户使用通用预付卡。而一般超市、美容美发店发行的卡只能在发行机构消费,所以并不在办法管理之列。“沃尔玛的超市卡就不能在易初莲花使用。”沃尔玛超市销售人员表示,“这种超市卡的使用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篇10

电子支付账户能否认定为“信用卡”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检察院检察官任留存介绍,此次研讨的案件中,犯罪对象是“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虚拟的电子支付账户,没有现实的物质形态,如何确定其法律性质,可否将“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同于刑法上的“信用卡”,是准确认定犯罪性质的前提。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涛认为,是否属于刑法上的“信用卡”,需要将金融机构的形式要件与刑法上的实质判断结合起来,坚持形式解释优先、实质解释补充的立场,并明确网络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信用卡的含义变迁。“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主要提供先消费后还款服务,与商业银行信用卡的主要服务非常相似,但也存在明显区别:从发行主体上看,在我国现有的制度安排中,信用卡的发行主体只能是商业银行,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信用卡是指记录持卡人账户相关信息,具备银行授信额度和透支功能,并为持卡人提供相关银行服务的各类介质。而“蚂蚁花呗”是支付宝接入的一种先消费后还款的“类信用卡”业务,并非商业银行所发行。就此而言,在缺乏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的情况下,还不宜将其解释为刑法中的“信用卡”。

围绕“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电子支付账户的性质,江苏省南通市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傲冬提出,应将其认定为带有信用性质的第三方支付账户,其本质上仍是网络支付工具。虽然根据2017年8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的规定,自2018年6月30日起,第三方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有一种将第三方支付账户与信用卡账户并联管理的趋势,但考虑到对第三方支付账户的监管模式尚需不断完善,这种监管模式的入法也需要时日,金融机构需要相对闭合的发展环境,刑法典本身具有的滞后性等因素,目前还不宜将“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解释为刑法上的“信用卡”。

电子支付账户运营公司能否认定为“金融机构”

随着网络支付方式的普及,将“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电子支付账户运营公司(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京东金融集团)作为“金融机构”予以保护的障碍正在逐渐消除,实践中已有将上述公司认定为金融机构的判例,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对此,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认为,金融机构通常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于2009年的《金融机构编码规范》明确了中国金融机构的范围,没有将第三方支付平台列入金融机构范围,如果将其中第七类交易及结算类金融机构和第九类新型金融企业的范围作扩大认定,还是可以将第三方支付平台列入金融机构范围,但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并没有被列入金融机构范围。限制金融机构范围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金融机构范围认定泛化,故为慎重起见,虽然第三方支付平台具有金融机构的某些特征,但目前不能被认定为金融机构。

姜涛对上述观点表示赞同。谈及未来发展趋势,他认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无卡交易正在替代有卡交易,民间借贷的份额越来越大,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京东金融集团是否可以被界定为金融机构还有待观察。江苏省南通市检察院副检察长何启明提到,相较于电子支付账户运营公司,金融机构的设置条件,尤其是管理、实力、规模等往往更加严格。客观地说,“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的运营公司具有规模性,业务量甚至比当地的一些银行及银行类金融机构还要大。因此,从长远的金融管控角度来看,应将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京东金融集团等纳入金融机构进行管理,这将对金融安全和金融秩序的维护有更大的益处。

如何区分“主动获取”与“被动交付”

实践中,“盗骗交织”是涉第三方支付账户侵财案件的特点之一,此类案件往往会引发盗窃罪与诈骗罪的认定争议。从行为人犯罪手段的角度考量,准确区分盗窃犯罪中的“主动获取”与诈骗犯罪中的“被动交付”,是对行为人准确适用法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