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20 11:43:37

桃花的诗句

桃花的诗句篇1

凡桃俗李: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

逃之夭夭: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是诙谐的说法。

桃红柳绿: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桃羞杏让:桃花和杏花都感到羞愧,只好退让。形容女子比花还要艳丽动人。

桃腮柳眼:形容初开的桃花和新绿的柳叶妩媚多姿。

李白桃红: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浓桃艳李:桃花浓丽,李花鲜艳。比喻人容貌俊美,神采焕发。

桃花人面:事本唐孟棨《本事诗》。崔护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访,物在人去,慨叹不已,题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桃李争妍: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

夭桃襛李:亦作“夭桃秾李”。①《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又《召南·何彼禯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两诗以桃李之花兴新人之美。后多以“夭桃襛李”为赞颂新人年少俊美之辞。②茂盛艳丽的桃花、李花。

描写桃花的诗句

1、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3、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4、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5、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6、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7、千古武陵溪上路,桃源流水潺潺。——张宏范《临江仙·忆旧》

8、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9、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白居易《晚桃花》

10、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曾巩《城南·雨过横塘水满堤》

11、花谷依然,秀靥偷春小桃李。——吴文英《荔枝香近·送人游南徐》

12、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3、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14、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元好问《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

15、春坞桃花发,多将野客游。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头。——张籍《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桃坞》

16、桃花水到报平渠,喜动新流见跃鱼。——黄图安《闲咏二绝》

17、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18、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19、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20、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郑板桥《沁园春·恨》

21、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聂夷中《杂曲歌辞·起夜半》

22、蕙兰有恨枝尤绿,桃李无言花自红。——欧阳修《舞春风》

23、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李白《箜篌谣》

24、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王建《宫词一百首》

25、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26、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8、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黄庭坚《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29、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30、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阴铿《渡青草湖》

31、为君沉醉又何妨。——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32、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白居易《彭蠡湖晚归》

33、一树桃花,向人独笑。——张惠言《风流子·出关见桃花》

34、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35、正过雨、荆桃如菽。——蒋捷《贺新郎·梦冷黄金屋》

36、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刘宪《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37、重重香腑脏,偏殢圣贤杯。——辛弃疾《临江仙·和叶仲洽赋羊桃》

38、宝钗分,桃叶渡。——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39、而今丽日明金屋,春*在桃枝。——周邦彦《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

40、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吴涛《绝句·游子春衫已试单》

41、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符曾《上元竹枝词》

42、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43、桃溪不作从容住。——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44、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45、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李白《上之回》

46、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艳情多。——欧阳炯《女冠子·薄妆桃脸》

47、笑旧家桃李,东涂西抹,有多少、凄凉恨。——辛弃疾《水龙吟·载学士院有之》

48、邻歌散,罗襟印粉,袖湿茜桃红露。——吴文英《永遇乐·探梅次时斋韵》

49、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元稹《樱桃花》

50、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51、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52、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李白《久别离》

53、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王十朋《红梅》

54、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李白《赠秋浦柳少府》

55、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陆游《落梅》

56、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57、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周邦彦《瑞龙吟·大石春景》

58、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李商隐《茂陵》

桃花的诗句篇2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初也笑春风,及到离披将谢日。

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梢几树花。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桃花的诗句篇3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赏析】

谢枋得,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南宋亡国后,谢枋得仍然积极招集义兵抗元,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由于元军的追捕,他隐姓埋名逃入武夷山中隐居并筑有简陋的茅屋,为了庆贺自己劫后余生,命名为庆全庵。这首诗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把自己隐居的山间转化为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以抒发自己不向元朝统治者低头的决心。

首句“寻得桃源好避秦”,运用典故,以虚代实,暗示了作者的隐居决心和厌恶元朝的感情。《桃花源记》中人,为避暴秦之祸,寻得“桃源”宝地,过着与世隔绝且安宁而美好的隐居生活。本诗首句就从该典故入手,表达诗人隐逸的思想感情。桃源人的隐居生活,已成诗人的向往和追求。所以虽“虚”也必须去寻找,即使不可寻到也要执着地去寻,由此可看出作者要去隐居的坚定决心。经过千辛万苦,左觅右寻,诗人终于找到了类似于桃源的“庆全庵”,因而作者是以“桃花源”之虚代“庆全庵”之实,一虚一实,一古一今,天然相合,不留斧凿之痕。诗人为什么非要寻到这所“桃源”而过隐居生活呢?这才是这句诗的灵魂所在。对桃源人而言,是为“避秦”,对诗作者来说,自然是为“避元”了。诗人为了躲避元朝的追捕和笼络,只身一人流落在山间。当然不会像世外桃源那样的“屋舍俨然,鸡犬相闻”,但是,在躲避暴政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桃红又见一年春”,则是诗人孤寂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桃红”时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自然的美丽和人世的沧桑形成了鲜明对比,坚定了诗人避世的决心。一个“又”字,既点明了诗人辗转流落已经多年,又暗藏着岁月流逝、英雄无奈的慨叹,意味无穷。

桃花的诗句篇4

古诗中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笔者就撷取几朵,与大家共赏。

1 “不知”表“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之情。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这诗中的“隐者”充满了神秘,这诗中的情味,若少了“不知”一词,真不知要“索然寡味”了多少1

2 “不知”表“失望痛苦”之情。

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而: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花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了,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杏然“不知”,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起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真是失望啊,痛苦啊!

3 “不知”表达“讽刺悲痛”之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唐,杜牧《泊秦淮》)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花》,即《玉树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着“不知”一词,曲折委婉,含蓄深沉。

4 “不知”表“惊喜惊讶”之意。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这首咏梅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首句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第三句交代了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销的白雪。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就全诗而言,写诗人的静观默察,实则突出早梅的迎风傲寒风采。在春寒料峭时节,桥畔溪旁,一树梅花正在盎然开放,诗人巧用“不知”而设问:是经过一冬未销的雪吗?还是近水先发的梅呢?惊喜之情尽在“不知”之中!

再如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的前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恼怒、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人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里罢了。

5 “不知”二字能有力地表达主题。

唐代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桃花的诗句篇5

首先,不合情理。正如《桃花源诗》所云:“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从桃花源人的先世为“避秦时乱”而“来此绝境”,到渔人闯入时的“晋太元中”,时达五百余年。此时,桃花源外的社会在生产、生活诸方面皆已发生了重大变迁,包括“种作”“衣着”等,均无例外。而文中却云“悉如外人”,岂不怪哉?

其次,不合诗意。《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文,是为该诗作诠释和补充的,在说法上理应与其保持一致,可是该句却与诗的有关内容相左。《桃花源诗》云:“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明确指出桃花源人在祭祀、衣着等方面保持着古制,意即与外界迥异。而此文却云“悉如外人”,岂不抵牾?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吕氏春秋》)作者为何采用这种“逆情悖理”之说?用意究竟何在?进一步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正是作者在构思上的用心良苦之处,可谓大有深意存焉。具体言之,其用意和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暗示主人公的来历。在本文中,桃花源人是故事的主人公,渔人仅是旁观者和见证者。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乐园里的桃花源人是一群什么人?他们从何而来,又为何而来?渔人在与其接触交流之前,毫不知晓,一头雾水,文章开头也并未作任何交代,读者未读下文时也会纳闷。但作者通过这句话分明在暗示读者:桃花源内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具有难以割断的历史渊源。源内人不是什么原始部落或蛮荒异族,不是什么天外来客或海外奇人,而是与源外人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的群体,甚至可能就是源外人的一部分。聪明的读者可能也会由此有所领悟。同时,这句话又与下文桃花源人对自己身世和来历的自述形成了前后照应,并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作铺垫,作伏笔,使源内人的自述更为“可信”;后者又为前者作诠释,作解答,说明源内人何以如此(即“悉如外人”),从而为读者消弭了疑问,揭开了谜底。那么,强调桃花源人来自外界有何意义呢?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即:作者欲以此表明,是外界频繁的战乱、严酷的剥削和压迫让广大百姓走投无路、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将他们“逼上桃源”,逼上“绝境”。正如汉末曹操《蒿里行》所云“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晚唐杜荀鹤《山中寡妇》所云“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陶氏也认识到,战乱和苛政皆猛于虎,只有逃至与世隔绝之处,才能躲避人世间的灾难。

其二,暗寓与外界的对比。既然“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就说明桃花源人与外人是相同的,两者是同一种人。然而,他们的境遇却是天壤之别,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外界存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吗?存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吗?应该说,少有。与之相反,频频出现的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战乱惨象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悬殊。而且,两者境遇之悬殊既非“种作”“衣着”方面的差异所致,那就一定是另有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原来,桃花源里无战乱,无压迫,无剥削,人人劳动,个个平等。正如《桃花源诗》所云:“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换言之,是社会制度的差异,使两者的境遇迥然不同。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桃源行》中亦云:“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道出了桃花源里没有君主统治和阶级差别的实质。与此相应,此说也暗寓着作者的幸福观:和平自由的劳动生活,即为理想的幸福生活。比如“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而并非要像剥削阶级那样整日不事稼穑、寻欢作乐,那是一种空虚无聊、寄生虫似的生活;更遑论要像神仙一样超脱尘世、不食人间烟火,那也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幻想。正如作者曾经发出的宣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这也委婉地表达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朴素愿望。

其三,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基于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作者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构思是独具匠心的:既要暗示故事是虚幻的,又要表明故事是真实的,最终欲达到亦幻亦真、亦虚亦实的艺术效果。所以,其情节是按照真幻融合、虚实相间的思路来设计的。在文中,桃花源起初让人感觉是“洞天福地”,神秘无比,但随后出现的却是一幅活生生的、平凡普通的人间生活的景象,并无什么神秘性可言。尤其是这句“悉如外人”的叙述,十分突出地表明,他们并非什么殊异之人,而是一群与外人相同的普通人,两者毫无二致。如此就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甚至给人一种亲切感,从而营造了亦幻亦真、亦虚亦实的氛围,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所以,在文中,读者可以看到,虽然源内人“见渔人,乃大惊”,而渔人见源内人却并未“大惊”,甚至欣然接受邀请,前往各家做客。魅力所及,使后世很多士大夫对这个亦幻亦真的桃花源饶有兴致,心向往之,甚至深信不疑,积极探访,并留下了诗词之作,寄托景仰之情,抒发难寻之憾。对于陶渊明虚构的这个世外桃源,亦曾在《登庐山》一诗中遥问道:“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对陶氏的理想寄寓了深切的认同,并含蓄地表达了建设新社会“桃花源”的决心。陶渊明如此渲染故事的真实性,可谓苦心孤诣,寄托了对桃花源这种理想社会的热切向往,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悉如外人”之说虽然“逆情悖理”,却体现了作者的诸多写作用意,并具有诸多表达效果。或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作为诗序的记可以如此叙写,而诗本身却未如此表述呢?两者的说法为何如此大相径庭呢?

桃花的诗句篇6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其二

再游玄都观绝句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注:承召,奉到朝廷的召书。玄都观,唐时长安城内最大的一座道教庙宇。紫陌,京城的街道,陌,原指小道。红尘,闹市的飞尘。无人不道,没有人不称说。中庭,即庭中,院子里。前度,前一次。

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十年后,刘禹锡从朗州被召回长安。目睹腐败的政治局面,刘禹锡内心无比愤慨,于是借看花为题,写下了第一首诗。

题目中的“戏”字,含有嘲讽之意,“诸君子”则是指与他同时被召回长安的柳宗元等人。

第一联记事,写看花的盛况。长安城内的街道上,尘土飞扬,拂面而来,可见车马之多。为什么这么热闹呢?原来是人们从玄都观里看花归来,“无人不道”,隐含着看花人的愉快勺满意,当然也能见出玄都观里桃花的繁盛了。写看花,既不写“看”,只写归来,也不写“花”,只写游人的感受,构思的新巧就可见一斑了。

第二联议论,写诗人的感慨。想当年自己离开京城时,玄都观里还没有桃树,而现在却满园桃树,争相开花了。

从文字的表面看,似乎是写看花时的所见所感,但联系诗人的遭遇和政治背景,我们却不难理解,诗人是借看花为题,讽刺当时的豪强权贵。千树桃花,是指诗人离开京城后靠投机取巧爬上政治舞台的新贵,看花人则是指那些趋炎附势之徒。“紫陌红尘拂面来”可以理解为当时豪强炙手可热的政治气氛。试想,诗人离京十年,回到京城看到朝廷里当权的全是新贵,怎能不感慨万千?满腔愤怒又无处发泄,只好借看花来一吐心中的不快,表达不屈的心怀和对权贵的蔑视。

我曾想,刘禹锡真的有些天真,几句无关痛痒的诗,能对权贵有何损害?但仔细想想,又觉得这正是刘禹锡的可敬之处,几句诗虽然于权贵无毫发损伤,但终究可一泄胸中的不满。正可谓“:士可杀而不可辱”。当然,我们也不难推测诗人的结局。不久,因此诗“语涉讥刺”,引起“执政不悦”,诗人再度被贬为连州刺史,这一贬就是十四年。

等到刘禹锡再回京城时,这时,皇帝也换了四个,尽管人世沧桑,但刘禹锡不屈的性格并没有变。一回到京城,刘禹锡又旧事重提,向打击过他的权贵挑战,写下第二首诗。

第一联写景,写游玄都观所见。玄都观里百亩院子的大半地方已经长满了青苔,先前的桃树已经荡然无存,满眼所见只有菜花了。满目荒凉与第一首诗所描写的繁盛形成强烈的对照。

第二联议论,写游园所感。栽种桃树的道士哪里去了?前次来过的刘郎现在又来了。

第:二首诗与第一首一样,仍旧是用比喻。以“桃树”比喻新贵,以“种桃道士”比喻打击革新运动的当权者。二‘卜多年过去了,当年打击革新派的当权者有的死丁,有的失势,于是那些被他们扶植起来的新贵也就树倒猢狲散,不知所之了。而诗人不仅健在,而且又回到了京城,这大概是那些新贵们所始料未及的。一个“又”字则饱含着诗人的乐观自信。

桃花的诗句篇7

这句话的句意为: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1、夭夭:茂盛的样子。

2、灼灼:花开鲜艳的样子。华: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一首贺新娘的诗,出自《诗经·周南·桃夭》。该诗意说的是诗人看见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该诗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片断。

(来源:文章屋网 )

桃花的诗句篇8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多情漫作他年忆

如果你有机会去四川成都,请一定不要忘记去“杜甫草堂”。草屋、木门、绿树、浅潭、篱笆、竹林……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这里仿佛是世外桃源。杜甫客居于此六年时光,共留下240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首《绝句》描写的就是草堂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日美景。杜甫就像一个“镜头感”超强的导演,先以远镜头呈现出阔远明丽的春光全景,接着镜头拉近,用一个小全景拍摄春天里的花草,最后以近景聚焦,分别给燕子和鸳鸯两个特写镜头。整个画面,一气呵成、流畅生动,各种视觉形象生动可感,令人欢愉。

首句一个“丽”字,点染江山,表现出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潭水映日的秀丽景色。所谓“迟日”,就是“春日”的意思,语出《诗・豳(bīn)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fán)祁祁。”意为:春天太阳升起慢悠悠,采蒿人多似水流。第二句,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绽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春光。诗人在选择表现春天的意象时,字斟句酌,清丽工致,又浑然无迹,炉火纯青。

诗的第三句,诗人描述的是燕子衔泥筑巢的情景,这是动态描写。第四句,则是静态描写。日丽沙暖,成对的鸳鸯懒懒地依偎在一起,它们安祥地坐在暖暖的沙滩上,睡着了一般,舒适而安逸。“飞燕”与“鸳鸯”,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展示了诗人“沉郁顿失挫”“深刻悲壮”“气势磅礴”之外的另一种风貌和精神。

如今,诗人已去,“杜甫草堂”也已演变成一处纪念祠堂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然而,杜子美的精彩诗篇,却像永恒的星星,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花开如此寂寞

有人说,在古代诗人中,最具备纪录片导演个性的是杜甫。

他的重要作品“三史”“三别”等都被称为史诗。没有他的记录,我们会说唐朝是一个伟大辉煌的时代;读了他的诗,会看到辉煌灿烂的背后,还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在我印象中,除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外,大多时候都是郁郁寡欢,愁眉不展。

《江畔独步寻花》共有7首,都是杜甫客居草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中的第五首。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解闷。一个“独”字,隐藏着深深的落寞和无边的悲怆。

诗的首句,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流动的江水,从塔前奔腾而去。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给人以壮美之感。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如今,僧亡塔,怀念之余,不免悲从心来。

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那儿一簇地盛开着,深浅放红,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随。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则无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诗人也说不清,是深红色的桃花更可爱呢,还是浅红色的桃花更可爱。

诗人以花自怜,想到自己虽有潇洒豁达之志,却常常陷于人世的困顿之中,如今已年过半百,垂垂老矣,不禁悲从心来。

桃花的诗句篇9

比喻人比桃花美的名句有: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出自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出自《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诗经》。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出自明代唐伯虎的《桃花庵歌》。若将人面比桃花, 面自桃红花自美。出自《桃花令》。

(来源:文章屋网 )

桃花的诗句篇10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