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李白十篇

时间:2023-03-21 11:58:58

渡荆门送别李白篇1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典礼,原为制度与礼仪,后来引申指某种隆重的仪式,如军事上的阅兵典礼,学校里的开学和毕业典礼,纪念性建筑的开工与落成典礼,等等。我借用这一名词,迳行称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他一生的“壮游的典礼”,想他会欣然同意吧?

台湾名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说过:“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李白身世如谜,但现在一般认为其祖籍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祖因故迁居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托克马克城),李白于公元701年降生此处。5岁时随父亲李客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在24岁之前,李白在蜀中读书习剑,行游访学,25岁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虽然终其一生写了许多怀乡之作,烫痛历代许多读者嘴唇的《静夜思》即其中之一,但他却不知何故始终没有回过故乡,这个谜团,现在也已无法请他解答了。

李白在《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开篇就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逆旅:旅舍)”,人生不满百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次旅行,何况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本来就是一位不逊于明代徐霞客的大旅行家,更何况他有志不伸、坎坷不遇,一辈子东漂西泊?他年轻时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对未来充满早霞丽日般的美好憧憬,离开多山的蜀国,奔出层峦叠嶂的三峡,一望无垠的平野摊开在他的眼帘。故乡在后面,他乡在眼前,人生的征程与壮游于斯开始,于是,他笔舞墨歌,写下《渡荆门送别》一诗,有如庆贺与纪念的典礼。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江水束楚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山,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之南,虎牙山在江北,隔水相峙。此地为楚国西南之门户,也是楚蜀交界之处。全诗开篇即顺势破题,亦称“开口咬题”,也就是从题目与题面写起,“荆门”点明送别地点,“渡远”交代舟行之来龙,“楚国游”则预示远游之去脉。一出荆门,蜀地的莽莽群山便宣告集体失踪,入眼的是浩阔的原野与浩荡的江流,诗的颔联正是写舟行长江之上所见的尽景:一句咏“山”之有尽,一句叹“江”之无穷,而“平野”与“大荒”之阔大景象,表现的也正是青年李白的壮志与豪情。南北朝时齐朝谢《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有“大江流日夜”之句,但景仰他的李白之“江入大荒流”却有出蓝之美。杜甫《旅夜书怀》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壮语,心仪李白的杜甫是否从他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取过经?李杜的佳句前后辉映,惹得后代许多诗评家虽想评点高下却好不为难。

在颔联描状昼景之后,颈联继之抒写了夜景。一写水中之“月”,一绘天上之“云”。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他现存之诗约有千首,将近40%的作品写到月亮,是痴迷的“追月族”。此诗第五句将倒映水中的月轮喻为从九霄空降的“天镜”,是他诗中500个左右对月的比喻中的一个。第六句则由下而上,由水中之月而天边之云,云气因为光线的折射而变幻成城市与楼台。诗人在抒写极目远望中的景象之后,尾联收束上面六句,并由远而近,进一步点明题目中的“送别”。清代诗话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曾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李白是诗坛的顶尖级国手,他怎么会文不对题?或者说题目有“送别”二字而作品却离题万里,留下重大的失误让后生晚辈去“斧正”?在李白的心中,故乡是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尤其是初出蜀地,单枪匹马出来闯世界,对故乡更是频频回首,充满眷眷之情。他移情于物地拟人,“怜”为“爱”之意,将可爱的“故乡水”想象为可亲的“送行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水亦有情,“万里”与首句的“远”遥相呼应,其中的“送”字可谓诗眼,这不就既明白又含蓄地表现了“送别”的题旨吗?

如果以武林喻诗坛,李白是超一流的武林高手,乃宗师级人物,十八般武艺无一不精,古体诗与绝句更是他的独门绝技。相较而言,律诗似乎是他的弱项,他的性格喜欢更为自由的天马行空的艺术,而不耐烦束缚颇多的规行矩步。然而,即使如此,他的七律也有《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等超凡脱俗之作,五律的名章俊句则更多,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之《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之《送友人》,“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之《送友人入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之《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等。上述这首《渡荆门送别》,不仅是李白壮游的典礼之作,也是他五律的代表之篇。我所收藏的唐诗宋词演唱磁带、碟片之中,就有歌唱家引吭高歌的这一首。每当乐声乍起,歌韵初扬,我早就心醉神驰,仿佛已经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和李白在荆门的长江上把臂同舟并游了。 L

渡荆门送别李白篇2

2、原文:《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翻译:

渡荆门送别李白篇3

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

背古诗(一)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一起背古诗。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箕,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爸爸一字一句地读着,我也跟着爸爸一字一句地读着。读完之后,爸爸又详细地给我讲解了诗的意思。

曹植真有才华,能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壮士真厉害,竟然用头发把帽子都顶了起来。

接着,我又和爸爸对起了古诗,爸爸说一句,我接一句,有时他说前半句,我说后半句,我们对得开心极了。

不一会儿,两首古诗就会背了。

2010年7月20日星期三

背古诗(二)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又背起了古诗。

你听——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我们读得是那么津津有味,声音抑扬顿挫地,好听极了。

从放假到现在,已经有11天了,我和爸爸背古诗也有7天了。在7天中,我们已经背了14首古诗了,有《回乡偶书》,有《望月怀远》有《夜宿山寺》,有《送友人》,还有《登高》,《望月》等等。

背着背着,我发现这些古诗作者除了曹植是三国时期的魏国诗人外,其他的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之二骆宾王和王勃,如贺知章和陈子昂,最有名的算的上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了。听爸爸说,唐代是诗歌发展最鼎盛的时期,难怪有这么多的唐代著名诗人。

渡荆门送别李白篇4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送别》

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金陵歌,送别范宣》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赠升州王使君忠臣》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

渡荆门送别李白篇5

[关键词]岁时节令;唐代;长江中上游

岁时节令作为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人际交往、人生礼仪、家族生活、闲暇娱乐、民间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所体现出的民众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时人们的行为方式。因此,岁时节令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值得关注和研究。

一、元旦节

“元旦”即每年的正月初一,作为一年之始,非常隆重,持续数日之久。新岁之首,万物复生,人们认为此时是“人道报本返始之始”,对祖先祭祀十分看重,或行家祭,或行墓祭。拜祭祖先的过程,这就是家族人伦关系维系强化的过程,元旦在当时的长江流域民间备受重视,人们燃放爆竹驱邪恶。荆楚地区元旦大致有以下较有特色的活动。一是爆竹驱邪和门神逐鬼。据《荆楚岁时记》载: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相传“山臊”是一种四角怪兽,每隔365天就跑出来伤害人畜,但它怕光亮、红色和爆炸声,所以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都争相燃放爆竹,来吓退山臊和恶鬼。为了祈求平安,人们在门户贴门神或插桃符来驱逐鬼怪。《荆楚岁时记》又云:“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ⅲ(第26页)后世之“桃符”驱鬼的民俗当由此而来。二是祈求吉祥。元旦通常是从除夕之夜子时算起的,方志记载人们在元旦开始活动的时间,一般写作“晨起”、“五鼓初”、“早起”、“鸡鸣起”、“夙兴”、“五鼓后”等,多是五更起来,然后准备一系列的活动。三是互相祝贺新年。《荆楚岁时记》载:“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拜年,是元旦的一项重要事项。人们拜祭祖先后,全家长幼依次拜长辈,此今也如此。四是饮椒柏酒,喝桃汤。《荆楚岁时记》又载:

(正月一日)进椒泊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

据此,当时荆楚一带已形成一系列以除疫、延寿为目的饮食习俗,主要为饮椒柏酒、屠苏酒、桃汤、吃五辛盘、胶牙饧等。据说“屠苏”是一种药剂,《天中记》卷4“屠苏条”引《岁华记丽》云:

屠苏乃草庵之名。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夕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有得其方,而不识其名,但名屠苏而已。

显然,最早的屠苏酒是预防瘟疫的一种中药配剂,在元旦取浸过屠苏药剂的井水饮用,含有新水崇拜的意味。晋人葛洪曾用细辛、干姜等泡制屠苏酒,还演化为用一些中药来泡制酒,以起治病、防病的作用。吃五辛盘也是为了健身,魏晋时将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称为五辛,在元旦时,人们将这五种辛香之物拼在一起吃,意在散发五脏之气。明代朱义《普济方》卷151引唐人孙思邈《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避疠气。”按现代科学观点,元旦之际,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于预防瘟疫流感,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吃五辛盘反映了长江流域的先民把新年健康的追求,寄托在元旦这一天。五辛盘是后世春盘、春饼的雏形,唐时,人们对五辛盘做了改进,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汇为一盘,号为春盘,取其生发迎春之义,在元旦至立春期间食之。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卷8“荐生菜”条引唐《四时宝鉴》中言:“立春日荐春饼生菜,号春盘。”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盘、春饼、春卷的名称相继更新,其制作也越来越精美了。

元旦中还有一些固定的食物,也多寓吉祥之意,以表达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饺子、年糕等。据《酉阳杂俎前集》载有所谓“汤中牢丸”。这里所说的“牢丸”恐即当时人们吃的“水饺”之类。

二、上元节

所谓“上元”即正月十五。古代称夜为“宵”,故此日之夜称之“元宵”。我们知道,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别为春季、冬季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有“三元”之称。即所谓上元、中元、下元。正月十五为上元,有张灯结彩之俗,故又名之为“灯节”。《册府元龟》卷53《帝王部·尚黄老一》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十月敕:

道家三元诚有科诫。……自今以后,两京及天下诸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元日起,十三至十五兼宜禁断(宰杀渔猎)。

另据《旧唐书》卷18上《武宗纪》会昌四年(844年)正月敕:“仍准开元二十二年敕,三元日各断三日,余日不禁。”知唐尊道家“三元日”已成惯例,有“断屠”之举。就“上元”节即元宵节而言,隋唐间人们的庆贺活动实已超过了宗教的范围。元宵节的节俗活动首先是观灯。《隋书》卷15《音乐下》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条下载:

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

同卷下文又云,此种为庆贺节日的“百戏”,规模惊人,所谓“金石匏革之声,闻数十里外”,各类演奏乐工达18000人,“大放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自是每年以为常焉”。这是有关元宵节或以“百戏”歌舞,或以“炬火”等大加庆贺的较早记载,所说当然是京师一带,但在各地似同样存在。唐长江流域民间亦有上元日张灯以贺的习俗。据《全唐诗》段成式《观山灯献徐尚书》诗序称:

(襄阳)上元日,百姓请事山灯……亦天下一绝也。又《全唐诗》熊孺登《正月十五日江陵过夜》诗曰“楚郭明灯几处张”。李郢诗中也提到上元日“恋别山灯忆水灯,山光水焰百千层”。所写均为元宵灯节盛况。其次,元宵节的节俗活动之一为迎“紫姑”。《荆楚岁时记》载:“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事,并占众事。”)紫姑,何许人也,荆楚民众为什么要在正月十五日晚迎紫姑神,这里似语焉不详。但据隋人杜公赡为该书所作之注可知一二。公赡在为《荆楚岁时记》作注时曾援引刘敬叔《异苑》中有关紫姑的佚闻:

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云:“子胥不在,曹夫人已行,小姑可出。”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平昌孟氏尝以此日迎之,遂穿屋而去。自尔,着以败衣,益为此也。据此,知“紫姑”原是一个受虐待而早逝的劳苦妇女,人们视之为“厕神”,在其亡日“迎之”,这一方面是给不幸者的亡灵以慰藉,另一方面是借此机会就年成、婚姻大事卜问神灵,以祈平安和丰年。《荆楚岁时记》又载: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

知元宵节以豆粥祭门户和迎紫姑都是为了祝愿桑蚕丰收。宗懔记述荆楚民众迎紫姑神、占卜农桑的风俗,既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广大民众对年成和富裕生活的祈望,也反映出农妇们对紫姑的敬仰和笃信。

有关唐代上元日的食俗记载不甚明确。似乎当时尚无元宵节吃“汤圆”之俗。我们知道,六朝时荆楚之地的人们习于此日喝一种豆制品。上揭《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十五日,作豆糜。”所谓“豆糜”或即豆粥之类。

而在当时的巴蜀一带,人们喜食一种粉果和焦健,焦健似是一种油炸的带馅的面点。据《太平广记》卷234"尚食令”条引《卢氏杂说》载一尚食局之造健子能手曾表演过此类制作方法,称此油炸之面点“其味脆美,不可名状”。知此期长江上、中游之间在元宵节的饮食民俗上也是不尽相同的。

三、寒食与清明节

寒食与清明是农历三月的两个节日。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庆祝活动也颇近似,此将二者合并起来加以讨论。

寒食节禁火,相传始于先秦时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至迟在魏晋时期,长江流域的荆楚地区已盛行寒食节。据《荆楚岁时记》载:

去冬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

知寒食禁火在六朝时乃至以前已成风俗。至唐,长江流域更广泛存在此俗。《全唐诗》孟云卿《寒食》云:“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从此诗看,江南贫民“往往无烟火”,似乎并非是因寒食禁火之故。

有资料表明,唐代长江流域清明节与寒食节已融为一体,体现出综合性的节日特征,其主要的习俗约有以下数端。首先为扫墓。寒食扫墓历史悠久,但唐玄宗以前似一度禁止,可能是制止民间上墓时纵乐的行为。《唐会要》卷23《寒食拜扫》录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敕有云:

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例程。

朝廷允许“寒食上墓”,但不得“作乐”,想必此后寒食扫墓得成为“例程”。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3会昌二年(842年)二月条记:“寒食节。前后一日,都三日暇,家家拜墓。”又《大唐六典》卷6都官郎中员外郎条:“宦户、奴婢,元日、冬至、寒食放三日假。”知唐代寒食日不仅官民有假,而且官户、奴婢等官贱民也有假日。寒食之俗王建《寒食行》诗说得十分具体,诗称: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牧童骑牛下冢来,畏有家人来洒扫……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当时长江流域乡村民间寒食的节日情况如何呢?《全唐诗》徐凝《嘉兴寒食》诗云:

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唯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嘉兴唐时属苏州,地处长江下游。但“家家拜扫”、为逝去的亲人送纸钱之俗当不仅限于此地。《全唐诗》所录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张说《襄阳路逢寒食》、窦常《之任武陵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刘员外禹锡》、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杜甫《寒食》、《清明二首》、刘禹锡《酬窦员外使君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示四韵》(卷361)、于鹄《襄阳寒食》以及王建《江陵使至汝州》等均言及长江上中游一带的寒食或清明节。

如上揭刘禹锡诗云“楚乡寒食橘花时,野渡临风驻彩旗”;张说《襄阳路逢寒食》诗言“去年寒食洞庭波,今年寒食襄阳路”;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云“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知寒食、清明节日在广大的长江上中游地区普遍存在。其次为“踏青”。清明正值春光明媚,是踏青的好时节。长江流域各地多有此举。《全唐诗》来鹄《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诗曰:

几宿春山逐陆耶,清明时节好风光……醉踏残花屐齿香。风急岭云飘迥野,雨馀田水落万塘。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来鹄,为晚唐著名诗人,曾长期游历于长江流域诸州郡,留下不少有关荆楚风俗的诗篇,如《鄂渚除夜书怀》、《鄂渚清明日与乡友登头陀山》、《洞庭隐》等。前述其《清明日》诗未言作于何地,从其游历所及和诗中所提到的“岭云”、“万塘”等判断,应在江南。知在当时,江南一带民间在清明节前后踏青之俗与北方并无大别。其三为文体活动。唐代寒食、清明节盛行各种文体活动,甚至出现了“五人为火’,的戏班子。据《酉阳杂俎续集》卷3载:“(满川等)五人为火……监军院宴,满川等为戏,以求衣粮,少师李相怒,各杖十五,递出界。”这种演艺活动当即民间艺人利用此节日以谋生即所谓“以求衣粮”的一种手段。

此外,本区的巴蜀一带还有一种称之为“蹙融”的棋类游戏。据《资暇集》卷中载:“今有弈局,取一道人行五棋,谓之蹙融。”又据《酉阳杂俎续集》卷4载:“小戏中,于奕局为一枰,各布五子角迟速,名蹙融。”当然,这两种棋类,今已失传,其棋盘及着法已不可考。

此外,唐荆楚地区在寒食、清明节还流行斗鸡、打秋千和施钩等游戏。具见《荆楚岁时记》,。角抵这一节日体育运动在荆楚地区也可看到。据《酉阳杂俎续集》卷4载:“荆州百姓郝惟谅,性粗率,勇于私斗。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寒食日,与其徒游于郊外,蹴鞠、角力。”不知这种“蹴鞠、角力”在本区是否已成风俗。

当时寒食节之食俗似主要有饧大麦粥。前引《荆楚岁时记》云:“(寒食节)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从其制法看,可能是将大麦熬成麦浆,煮熟后再将捣碎的杏仁拌入,冷凝后切成块状,食时浇上糖稀,如《玉烛宝典》卷2云:“今世悉作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别者一锡(疑为“饧”字)沃之也。”此或许即后世所说之“麦糕”,其中的原料大麦改以粳米代替。

四、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五、端阳、重午、天中节。端午是长江流域荆楚地区除春节外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历史上的荆楚文化区一直是介于北方诸文化区和南方吴越、巴蜀等文化区之间的一个中间型文化区,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兼收并蓄多种文化因素包括风俗习尚,并通过为历史传说人物立祠奉享,或围绕一个传统的小型节会活动聚会多种习俗因子等途径,渲染、升华和组合出一个又一个大规模的节庆来。端午节的形成途径便是这样。

我们认为,端午节的由来,大体是荆楚之地的人们将中原民族以祈雨拜龙为主要内容的夏至节和南方水居民族传承已久的龙舟竞渡风俗,以及先秦楚人口角黍类熟食投獬豸神兽的习俗,纳为五月五日(或五月十五日)吊享屈原的节日活动内容,并赋予竞渡活动以拯救屈原和为屈原招魂的新的涵义。

端午的节俗很多,各地也不尽一致,以荆楚地区而言,则主要有几种习俗。

一是所谓“龙舟竞渡”。《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下之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隋书·地理志下》也说:“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竟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隋唐嘉话》卷下也说“俗五月五日为竞渡戏,自襄州已南,所向相传云:屈原初沉江之时,其乡人乘舟求之,意急而争前。后因为此戏”。

我们注意到,唐代长江流域赛龙舟一般是由水乡人民自发进行的。元稹的《竞舟》诗描写了民间竞渡风俗和竞渡之前的准备工作。诗中写道:

楚俗不爱力,费力为竞舟。买舟俟一竞,竞敛贫者赇。年年四五月,蚕实麦小秋。积水堰堤坏,拔秧蒲稗稠。此时集丁壮,习竞南亩头。朝饮村社酒,暮椎邻舍牛。祭船如祭祖,习竞如习仇。连延数十日,作业不复忧。君侯馔良吉,会客陈膳羞。画蠲来四合,大竞长江流。建标明取舍,胜负死生求。一时欢呼罢,三月农事休。

这首诗虽然是以讽喻的手法,告诫人们不要为竞渡而妨农害时,但它给我们留下了很珍贵的江南水乡竞渡的民俗史料。

端午节的食品之一是精制“角黍”。这是荆楚地区普遍盛行的一种风俗,其意在祭奠屈原。对此,梁吴均《续齐谐记》言之甚明,称: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

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吴均这里讲述了筒粽改楝叶粽的由来和投粽于水的目的。那么,粽子为什么又称作“角黍”呢”,据陈元靓《岁时广记》卷21“裹黏米”条引《岁时杂记》说:“端午因古人筒米,而以菰叶裹黏米,名日角黍相遗,俗作粽。或加之以枣,或以糖,近年又加松粟、胡桃、姜桂、麝香之类,近代多烧艾灰淋汁煮之,其色如金。古词云:‘角黍包金,香蒲切玉’。”这种粽子的由来或称谓可参李时珍《本草纲目》卷25《谷部四·粽》(第78页),无须详说。

有资料表明,荆楚地区端午精制的粽子除了投入水中以祭奠屈原外,还有其它用途,诸如节日自食,馈赠亲朋,祭祀祖先,小儿佩戴避邪和送斋僧道等。这似乎从一个侧面又证实民间信仰的多功能的特色。

端午时期的又一民俗活动是采药、悬艾和饮菖蒲、雄黄酒。悬艾之习在荆楚地区较为普遍,《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又云:“以五彩丝系臂,名日辟兵,令人不病瘟。”有资料表明,这种习俗以后仍存在。唐代虽缺乏此类记载,但结合以后的事例,可以判断其是早有渊源的。

我们认为,端午节俗体现了唐人的民俗观念及对时间的理解。端午的节俗很多,无论是悬艾、佩彩丝、食粽,还是竞渡、采药,都脱离不了其避灾除祸的原始意义。

五、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各半之时,故称“中秋”。中古时期民间逐渐形成一以赏月、拜月以及后世吃月饼等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唐代诗人欧阳詹《玩月诗序》日:

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况埃盖不流,大空悠悠,婵娟裴回,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关月亮的记述甚多,以嫦娥奔月的故事最为著名。月亮神话传说在民间演变为中秋赏月之俗。不过这种风俗在唐以后南北地域内均普遍存在,这里可略而不论。

六、重阳节

“重阳节”即夏历的九月九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称“重九”,又因日月逢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民间于是日久有庆贺之俗。主要活动有登高、佩插茱萸、赏菊、食糕等。

登高之俗始于西汉。

佩插茱萸作为重阳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也早见于汉代,知六朝江南多处有此俗。

至唐代,此风更盛。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早脍炙人口,所说正是重阳登高、插茱萸事。而唐代帝王们在重阳节既要登高游宴,又要赏菊赋诗,还想射箭游猎,很显然一天时间是不够用的。因此重阳节不是一天,而是两天或三天。重九后一日宴赏,号“小重阳”。李白居湖北安陆时作《九月十日即事》诗曰:“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正谓此。《御定佩文斋广群方谱》卷5“登高条”引孙思邈《千金方·月令》,视重阳登高为一项重要活动,称:

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归。

参据王维《奉和重阳节上寿应制》、王缙《九日作》、李欣《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皇甫冉《重阳酬李观》诗可知唐代重阳前后登高、佩茱萸,饮酒之风是十分普遍的。如王维《九日作》云:“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无。”李欣《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辟恶酒,汤饼茱萸香。”均可见唐人几乎是无菊无酒不重阳。

七、除夕节

除夕作为一岁的最后一日,也是新年的前一日,是世俗间相沿已久的重要节日,除旧迎新是除夕节的主旨。除夕有一系列的节俗活动。可简述如下。

首先除夕要更换桃符、春联、门神,并有一些其它门饰。应劭《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称有神仙兄弟二人,一名神荼,一名郁垒,居于风景秀丽的度朔山下,他们把祸害人间的恶鬼都用苇索捆起来让虎吃掉。这个传说恐在当时广泛流行于民间。因此为防止恶鬼进家,削桃木梗制成神荼、郁垒两人形象,立于门上。于是便产生了中国门神的雏形。至魏晋南北朝,时人认为刻木为人形太麻烦,于是削成一块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人的名字。把这块桃木板挂在门上,称之为“仙本”或“桃符”。此已见前引《荆楚岁时记》。宋人王安石《元旦》诗所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疃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辟鬼祛邪的“桃符”。与此相关联的是举行驱鬼除瘟疫的仪式——逐傩。关于逐傩,前文已述。此再略加补充。《太平御览》卷17引《荆楚岁时记》云:“卒岁大傩,殴除辟厉……桃弧棘矢,所发无臬,飞碟雨散,则瘴必毙。”据《酉阳杂俎续集》卷4《贬误》载“俗好于门上画虎头,书渐字,谓阴刀鬼名,可息疟疠也。予读《汉旧仪》,说傩逐疫鬼,又立桃人、苇索、沧耳、虎等,渐为合沧耳也。”前为六朝时事,后者为唐代。宋代及以后亦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篇6

1 抓住意象,迅速理解诗意

古代诗词(尤其是写景抒情类)特别注重营造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把握,进入诗词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词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即诗中描写的具体事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一共十个事物。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这十个意象诗人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通过思考。学生得出结论:是用一种情(即一游子的羁旅愁思)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即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有位学生是这样描述本诗的意境的――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一座农舍悄然而立。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多美的意境啊!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那么,古代诗词教学无疑就变成一杯白开水,哪来这种意境美的感染和熏陶呢?首先,抓住意象,解读诗句的字面义。读诗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是必须弄清其字面基本的意义,这是进一步理解诗意的前提。要想很快地把握其字面的意义,迅速抓住意象是技巧。如李白的诗《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和颈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在这两联里,诗人写的意象有山、平野、江、大荒、月、云等。抓住这些意象,则解读其字面义为:(诗人)坐在船上,沿长江而下入三峡,来到辽阔的楚地平原之处,高山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长江也逐渐平静下来,在辽阔的原野上缓缓流淌。夜晚,诗人坐在船上,抬头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一轮明镜,皎洁澄澈,照着大地。那碧空中的云彩,变幻而莫测,忽而幻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之景。抓住这些意象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由地上写到天上,由动景而至静景,由实景而至虚景。层次井然,曲折有致,摇曳生姿。一幅亦真亦幻的山水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其次,抓住意象中的象征意义,从而迅速把握诗意。在古体诗中,有很多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如柳、如月、如雁、如鸦等等。在读诗时抓住意象也就能很快地关注到这些特定的意象。从而迅速解读诗意。如《天净沙?秋思》中的“鸦”,由于鸦到黄昏时会归巢,从而让游子产生深深的羁旅之愁。再如《渡荆门送别》中的“月”,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则代表着送别、思乡、思念亲人等等。其它折柳表示送别,黄叶表示美人迟暮,竹表示气节,红叶表示爱情,梧桐表示凄苦,桃花象征美人,红豆表示相思,菊表隐逸高洁,捣衣表示思念丈夫,吴钩表示建功立业等等。再次,抓住意象,把握其表达技巧。意象抓住了,诗意理解了,诗的表达技巧就很容易明确。如上面提到的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如果能抓住末联中的“故乡水”、“行舟”两个意象,我们就很容易看出诗人实际上写的送别之人原来是故乡的水,而不是友人。故乡的水多情,不舍诗人的离去,依依不舍,将诗人远送到荆门之外。在这里诗人用了一贯的拟人的手法来表达这种故乡之情。这种手法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如《梦游天姥呤留别》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再如他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当然在这首诗中的颔联颈联中诗人由地上写到天上,由实景写到虚景,由动写到静,可见诗人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法。

2 欣赏古诗词,感受诗歌意蕴之美

渡荆门送别李白篇7

1、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在你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现在不能在你身边学习了,可是我会把你的教导永远记在心里,谢谢你我敬爱的领导!

2、老师您好,认识你这么长时间真的觉得自己很幸运,跟您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课本上的,还有人生上的……真的感谢您。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5、感谢你这段时间对我的照顾,您的教导是我收益匪浅,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不辜负你对我的期望。

6、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7、老师,今天我已经幼儿园毕业了,再过几天就要上小学了,我好舍不得您啊,忘不了几年来您对我们的辛勤培育和教导,忘不了您带领我们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游戏的身影……好快乐的幼儿园时光啊!

8、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京》)

9、好人常直道,不顺世间逆。恶人巧谄多,非义苟且得。

10、花开花又榭,春去春又回。时间在搁浅,岁月在流转,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友谊。离别之际,祝福带给你美好的愿望:愿你一路顺风。

1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永远都不会忘记您曾经的教诲,祝您天天开心,工作顺利!

13、分离的,是我们的身影。牢系的,是我们的友谊。回忆的,是我们的嬉戏,憧憬的,是我们的重聚。祝福的,是我们的梦想!

14、离开才知道,你们多重要;所有不懂事,渐渐明白了;在外闯江湖,确实有点苦;若是不离开,怎能理解爱;我会好好的,一定放心吧。

15、人生路,有点苦,走过风,走过雨,路过欢笑,经过痛苦,有些感情,停留心中,有些朋友,时常挂念,朋友,一路保重!

16、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7、是命运让我们相识相知,可偏偏命运也代表了别离。送别的今日,多少的不舍和留恋,唯有深深的祝愿,愿你一路顺风,生活永安!

18、你的步伐总是走得那么轻盈矫健,希望你在新的岗位上有更多的成就,祝您事业顺心,步步高升!

19、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0、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21、是您给了我努力前进的动力,是您教会了我拼搏的目标,我的教诲让我认识了自己奋斗的目标,谢谢您!祝您永远幸福!

22、谢谢您给我们的教育之恩,虽然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但您却是我最崇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日,您的学生愿您永远年轻!

23、我们不得不分离,轻声地说声再见,心里保存着感激,感谢你曾给我那一份深厚的情谊。

24、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25、回的时候,大包小包,包的都是你的心意;走的时候,大袋小袋,装的都是家的记忆;在家的时候,随你撒娇;在外的时候,把人做好;走了,就安心工作;到了,就回个信息。

26、送你一杯美酒,祝你前程路上福长有;送你一杯清茶,祝你前程路上乐无涯;送你一条短信,祝你前程路上尽好运。祝你:一路顺风!

27、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8、我们匆匆告别,走向各自的远方,没有言语,更没有眼泪,只有永恒的思念和祝福,在彼此的心中发出深沉的共鸣。

29、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30、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31、多少年来风雨路,现跟随岁月叹流年,忆往昔同游书山路,此时各奔天涯不相见,几多相思只化作颗颗热泪,祝君平安,愿君幸福。

32、感谢您教给我做人的道理,感谢您教给我生活的技能,感谢您的宽容,感谢您的教诲,感谢您为我们付出的一切一切。在这分别的时刻,请让我郑重的向您道一声:谢谢您,亲爱的老师,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3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4、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35、离心不异西江水,直送征帆万里行

36、道一声珍重,作别深厚的情谊;斟一杯水酒,不舍的泪眼迷离;送一段路程,寄托美好的希冀;发一条短信,诚挚地祝你:一路顺风!

37、在这分别之际,我想说,何老师,虽然你走了,但我将永远记着你,记着这短暂的2年来你我的点点滴滴。

38、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9、长亭外,古道边,送君千里远,朋友情谊记心间,别后勿忘多络联,莫愁前路无知己,短信代酒送祝愿:前程平又坦,一路顺帆悬!

40、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能遇到老板您这样的好领导,是我的福分。您对我的帮助教导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我将永远铭记于心。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得到你的教诲。

41、风和日丽掩不住心情低落。我知你将乘车离去,不敢当面和你别叙,发条短信祝福于你。祝你一帆风顺顺到底!愿你事事顺心心如意!旧笑依旧,朋友依旧我依旧,咫尺天涯共依旧,天天快乐永依旧。

42、面对着岁月摆下的筵席,我们相互微笑殷勤地劝酒,仿佛所有没说的爱恋与不舍,都收藏在语句的背后。因为我们都已明白,此去再也没有比手中这一杯更醇更美的酒了。

43、在校期间的我们,在指路灯的方向下一步步迈向新的旅途,那时候的我们,有欢笑,向往着向日葵的未来,都是阳光,都是温暖。沿途的风景,处处风光,律动的旋律,却是自己把握、即将离开,我会带着思念,看着我的兄弟姐妹与我一起努力成长,追寻阳光未来!

44、敬爱的老师,我爱你们,我的同学。毕业后,我们将各奔东西,但在内心的一个角落里,我用心祝福你们,亲爱的同学们,愿你们有一个美好的明天。这是同学们在离毕业还有50多天时的内心独白。

渡荆门送别李白篇8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九龄《春江花月夜》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灵隐寺》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陈子澜《恩波桥诗》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钱起《送僧归日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黄遵宪《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瀑布联句》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李梦阳《泰山》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长歌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城阙天中近,蓬瀛海上遥。——李隆基《送玄同真人李抱朴谒灊山仙祠》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酒泉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鹊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海岳宴咸通。七载秉钧调四序,一方狱市获来苏。——李忱《句》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李世民《春日望海》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精卫填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白居易《题海图屏风》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苏轼《望海楼观景》

渡荆门送别李白篇9

思念家乡的诗句(一)

1、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2、谁问旗亭,美酒斗十千。——贺铸《行路难·缚虎手》

3、青衫记得章台月,归路玉鞭斜。——刘迎《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4、歌吹展江底,长铗不须弹。——王恽《水调歌头·送王子初之太原》

5、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

6、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7、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8、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11、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12、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郑燮《满江红·思家》

13、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14、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柳》

15、更那堪芳草连天,飞梅弄晚。——卢祖皋《宴清都·初春》

16、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复插鸡翘。——李商隐《茂陵》

17、燕塞月,缺了又还圆。——华清淑《望江南·燕塞雪》

18、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19、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20、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21、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张九龄《西江夜行》

22、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蒋捷《声声慢·秋声》

23、南去北来人老矣。——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24、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苏舜钦《水调歌头·潇洒太湖岸》

25、却恐它乡胜故乡。——陆游《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26、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27、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袁凯《京师得家书》

28、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李颀《听安万善吹遇篥歌》

29、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30、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王沂孙《眉妩·新月》

31、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李流芳《黄河夜泊》

3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3、归期犹及柳依依。——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34、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35、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36、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葛长庚《凤栖梧·绿暗红稀春已暮》

3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38、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刘长卿《新年作》

39、天怜客子乡关远。——蒋捷《虞美人·梳楼》

40、灞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41、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42、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43、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贾岛《题诗后》

44、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沈如筠《闺怨二首·其一》

45、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王建《羽林行》

46、剑花寒,夜坐归心壮,又是他乡。——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47、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48、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张炎《解连环·孤雁》

49、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50、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辛弃疾《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51、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52、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53、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李颀《送陈章甫》

54、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杜牧《题木兰庙》

55、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张仲素《秋闺思二首》

56、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白居易《阴雨》

57、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58、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59、诗酒社,水云乡。——辛弃疾《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60、回首乡关归路难。——蒋氏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61、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李百药《秋晚登古城》

62、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颀《听安万善吹遇篥歌》

63、几多惆怅,情绪在天涯!——顾《临江仙·月色穿帘风入竹》

64、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65、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王沂孙《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66、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章台夜思》

67、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68、碛里征人万,一时回向月明看。——李益《从军北征》

69、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晏几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

70、空独倚东风,芳思谁寄。——周密《绣鸾凤花犯·赋水仙》

71、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72、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73、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张九龄《西江夜行》

74、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75、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76、水涵空,山照市。——苏轼《更漏子·送孙巨源》

77、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78、水驿江程去路长。——陆游《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79、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姚合《庄居野行》

80、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81、泪鸿怨角,空教人瘦。——吴文英《瑞龙吟·送梅津》

思念家乡的诗句(二):

1、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4、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5、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8、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长安春望》

11、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2、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13、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14、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15、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16、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7、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8、巴山楚水凄凉地,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9、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宋之问《渡汉江》

20、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2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2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4、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2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26、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

27、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江汉》

28、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2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0、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31、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2、爱尚语录: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33、思念家乡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3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5、爱尚语录:墙里秋千墙外道。——苏轼《蝶恋花·春景》

36、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37、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38、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39、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1、夜来幽梦忽还乡。——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日夜记梦》

4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

43、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44、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

45、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46、思念家乡的诗句: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47、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

48、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49、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50、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51、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52、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乡思》

53、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5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5、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56、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57、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观书》

58、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夏完淳《别云间》

59、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0、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刘邦《大风歌》

思念家乡的诗句(三):

1、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苏轼《送贾讷倅眉》

2、万顷烟波万顷愁。——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3、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吴文英《琐窗寒·玉兰》

4、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5、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6、归期犹及柳依依。——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吴文英《琐窗寒·玉兰》

9、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10、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11、料想故园桃李,也应怨月愁风。——赵崇《清平乐·怀人》

12、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13、愁损辞乡去国人。——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

14、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杜甫《宿府》

15、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16、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17、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8、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19、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20、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21、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柳》

22、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袁凯《京师得家书》

23、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

2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25、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袁去华《水调歌头·定王台》

26、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朱彝尊《出居庸关》

27、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王沂孙《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28、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29、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杜牧《题木兰庙》

30、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31、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

32、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周邦彦《兰陵王·柳》

33、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34、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35、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清江《送婆罗门》

36、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3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8、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39、青衫记得章台月,归路玉鞭斜。——刘迎《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40、诗酒社,水云乡。——辛弃疾《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41、那堪旅馆经残腊,只把空书寄故乡。——王建《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

42、浮红涨绿鱼文起。——贺铸《惜余春·急雨收春》

4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4、天外吴门清霅路。——张先《渔家傲·和程公辟赠》

45、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白居易《阴雨》

46、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高適《别董大二首》

47、故乡心事在天涯。——吴琚《浪淘沙·岸柳可藏鸦》

48、唯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伴人直到黄昏雨。——段克己《渔家傲·诗句一春浑漫与》

49、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50、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51、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李流芳《黄河夜泊》

52、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沈约《咏湖中雁》

53、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54、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

55、故园晚强留诗酒,新雁远不致寒暄。——史达祖《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56、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57、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58、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59、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王建《羽林行》

60、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61、送老薤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62、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63、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韦庄《章台夜思》

64、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王恭《春雁》

65、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66、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韦庄《江外思乡》

67、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68、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 ·

· ·

· ·

· ·

· ·

· ·

· ·

· ·

渡荆门送别李白篇10

主题词:卫校;语文教学;新说

G633.3

现如今,国家提倡国学。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材总计四册,包含许多国学内容。唐诗宋词是国学中最为耀眼的、最为璀璨的明珠。从李白的《将进酒》到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都可以从水系的谱系脉络角度划分归类。打破册数限制,我们沿着水系的迷踪溯流而上,可作如下解读:

一、卫校语文教学的长江谱系

长江包括楚江、荆江、浔阳江、扬子江等地段别称的干流,还包括岷江、涪江、澧水、沅江、资水、湘江等支流。涉及的诗人有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商隐、杜牧、刘禹锡等;宋朝的有苏轼、王安石、柳永、杨万里、陆游等,他们或吟诗或作词赋描摹歌颂秀美江山,有的干脆辞官不做归隐而寄情青山绿水。

在我们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材里,情系长江谱系的文化大咖是李白和苏轼。

1.干里楚江天际流――李白与长江的情缘

李白不仅是热爱祖国的道德模范,也是广交天下朋友的旅行家级的铁杆驴友,更是情系祖国壮丽江山的国际文化名人。

复习小学至初中的文化知识,李白描绘讴歌长江谱系的诗作俯拾即是。例如《峨眉山月歌》:这是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露了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而因为迎送友人,李白的诗在赠友的同时,往往又与祖国的秀美山川有不解之情缘,确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点是其他任何诗人所无法企及的。如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李白的《赠汪伦》、《望庐山瀑布》、《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没有一首离开过长江流域的山山水水。

2.雪浪千堆淘英雄――苏轼的“长江胜景图”

正像李白的诗达到唐诗最高峰一样,苏轼的艺术成就则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屡遭贬谪且贬得最远的一位文坛泰斗。苏轼的诗词恰如其人,豪爽、豁达、乐观向上,他在被贬的任上,一面理政一面整山治水,一面又吟诗填词作赋为文,人与自然结合到苏轼的程度,确乎达到了“物我无间”的境界!

苏轼为在故乡的岷江是长江的正源而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正流露出一代文化大咖对长江的执着的民族情结。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是苏诗苏词苏赋苏文浪漫主义的基调。而作为豪放派词的开山鼻祖,最能代表苏轼一代豪放派词风的,恰是他老人家挥毫写下的歌咏长江的鸿篇巨著,选入第二册《语文》教材的,当然是他的为人们所传诵的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从如椽大笔描绘出一幅岩崖峨峨、雪浪重重的“长江胜景图”之外,又破天荒地在词中塑造了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儒将周瑜这一典型历史人物的形象,于写景咏史中抒发了无辜被贬、壮志难酬的概叹,真可谓是一石三写、一举多得。把长江摄录得如此波澜壮阔、声形并举的诗词确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怪乎俞文豹在《饮剑录》中要重重涂上几笔呢。

唐李白、宋苏轼以外,涉足长江的另一位超级明星非三星拱照“李杜白”中的白居易莫属。我们第二册《语文》教材选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意境,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一道成就了白居易咏叹长江谱系的千古绝唱!

白居易《琵琶行》之外,吟唱长江的诗歌比比皆是,如著名的《暮江吟》、《忆江南》等等。从长江谱系角度,杜甫的《闻官军伐河南河北》、《登高》;崔颢的《黄鹤楼》;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等无不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由于篇幅有限,不再展开详述。

二、卫校语文教学的黄河谱系

黄河包括黄河干流以及洮河、渭河、泾河、洛河、汾河、泗水等支流。上古的黄河只称河,流域内水土尚未流失,人们在水草丰美的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国第一本诗集《诗经 周南 关雎》即是最好的明证。

仅就唐诗宋词而言,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轼、王安石、陆游等都与黄河有着浓烈深切的情缘。

1.天上来水水不塞――李白与黄河的情缘

李白的江河情缘本来就是最浓重而不可分割的,在此再重续前缘,接着将李白与黄河的不解情缘说开去。李白是将黄河描述得最为壮阔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典型代表首推被选入我们中等卫生学校第二册《语文》教材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作者用黄河起兴,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烟波浩淼、奔腾不息的黄河杂糅一处,可谓是心有千千结、意冗万万重!类似的还可接到初中的《行路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 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该诗虽透露出几多失意,几多彷徨,但就像冰期的黄河终会融释一样,一切的不如意又会像不舍昼夜的黄河水一样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