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3-19 05:07:02

推敲教学设计

推敲教学设计篇1

本文以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为背景,分析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空间思维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物理模型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及辅助教学方法。

关键词:

模型;建筑设计;立体空间;辅助

0引言

物理模型的实体属性最接近建筑完成状态,成为了建筑设计推进的重要工具。即使在各种数码软件介入的今天,物理模型同样具有数字化模型无可比拟的优点。正如Daniel…Libeskind所提倡的“计算机在建筑设计和创作的过程当中,扮演手套的角色”。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实体模型,推敲建筑形态结构,初步建立了空间逻辑。

1工作模型与表现模型的区别

物理模型有工作模型和表现模型两种表现形式。工作模型服务于建筑方案的初始及推进阶段,侧重于表现体块相互关系,制作材料简单,易修改。表现模型,服务于方案的完成阶段,是整个项目最终成果的呈现形式之一。重细节,表现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与局部细节,材质模拟实际建成建筑,做工相对复杂。下文所指的物理模型为工作模型。

2物理模型对立体思维养成的必要性

所有纸面或电脑屏幕的呈现,都是单眼取景。其难以表达形体的纵深感,无法真实还原双眼取景的透视变化。同理,再详尽的图纸,也不如建筑实地考察更直观。建筑设计是一门立体空间学科,设计的过程是对空间逻辑的诠释。三维空间概念较为抽象,在建筑设计入门阶段,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薄弱。而物理模型虽然是实际空间的微缩版,但其立体空间的属性,是其他设计数码软件、动画漫游实景效果图不能代替的。物理模型制作较软件建模要复杂一些,需要计算、量、画、裁、拼、粘。模型制作过程所遇到的困难、漏洞,同样是实际工程建设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若能及时认清,便能从源头扼制想当然的设计。

3物理模型在建筑教学的运用

物理模型的制作主要在建筑方案的推进阶段,动手制作同时常常伴随着灵感迸发,方案得以二次创作。国外建筑高校十分重视物理模型的制作,对建筑体块间的关系、形体转折、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全方位思考。模型制作推进的过程,要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

3.1注意形体的概括与结构推敲

设计之初和过程中,往往会陷入细节而忽略空间的组织关系。物理模型的抽象性,用于教学环节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建筑抽象体块概括,对空间序列、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等全局思考。草模的不确定性,使方案的发展空间增大,设计思路也得以拓宽。课程初期概念设计阶段,用简单的方盒子快速而概括表达建筑形体,暂时忽略了门窗等细部,着重探讨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如图1、2)。

3.2多视角,还原真切空间感受

由“人”的感受讨论建筑,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形体关系多视角认知和理解构成了建筑学习的基础。学习建筑不仅需要思考想象,更多的是要用四肢去丈量,用身体去感受,用感官去触碰。模型作为实体建筑的缩小版,能真实的触碰,多视角的实际观察,比二维图像有更真切的空间体验,也是缩减实体建筑与设计预想偏差的途径。

3.3不同比例的模型,相对应不同教学环节

比例尺在模型制作过程中,是建立空间尺度感以及制作模型的前提。常用的模型比例有1∶20,1∶100,1∶300,1∶1000。1∶20用于表现建筑局部大样,1∶100关注建筑的内部空间组合关系,1∶300侧重表现建筑体块与景观关系,1∶1000则表现建筑与外部大环境与整个街区的关系。建筑设计教学环节,指导学生从基地环境切入,制作1∶300模型为一草,思考建筑体块与外部环境。二草阶段,制作精细到内部墙体1∶100模型,推敲建筑结构,用于空间穿插与过渡。

3.4思考材料与工艺

建筑师,有着匠人和学者双重身份。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不应停留在理论与概念层面,更应引导学生关注材质与施工工艺,思考设计能不能施工与落地。模型材料的选用反映了建筑师对实际建筑材料的理解、组件的拼装及自身组成方式启发对于建筑的施工程序及建造的认识,还有身体感官的直觉和理解。制作模型基本材料多为线性,板式有PVC板、有机玻璃、KT板、木面板。建筑设计是理论与实际建造一体的学科。制作模型遇到的困难,是实际建造所遇到困难的缩影。遇到异性结构,可引导学生尝试用棉线,纸浆,木棍,以粘贴、加热等方式探讨曲面等非常规直线结构制作工艺。

4结语

物理模型辅助建筑设计教学实践,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图纸教学。通过从三维体块及视角切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设计能力,从而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这在方案的切入及推进阶段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黄源.建筑设计与模型制作[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潘明率,王晓博.建筑设计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推敲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推敲 教材 学法 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80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很多,有时候在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上的疏忽也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佳。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多揣摩、多推敲、多钻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力争给学生呈现出最好的学习“生态环境”,让学生的学习多一些自然,多一点深入。

一、推敲教材,给学生适切的材料

教材体系的建立看似普普通通,实质上凝聚了编者的智慧和众多一线教师的深切体会。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巧妙的学习因素,如果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不充分研究教材,只是一味地求新求异的话,那么我们很可能抓不住学习材料的精髓,只能仿其形而失其神。

例如,“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的主要内容为数据的分类汇总,教材安排了多个层次的教学,一是让学生在小组中统计本组学生的生日的时间分布;二是汇总小组的数据,得出全班学生的生日分布情况;三是将统计的范围扩大到全校,让学生想办法得出全校学生的生日数据。对于在小组中的数据收集,学生已经有了二年级的基础,所以只要给他们提供合适的能激发他们兴趣的内容,学生自然能完成这项任务。随后学生面对新问题:“要统计全班的情况”,一些学生会想到将刚才分小组统计的数据汇总,也有些学生会想到在班级中用举手等办法来集中统计。那么既然能集中收集数据,为什么还要在小组中先统计各小组的情况呢?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激发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猜想到在一些情况下统一收集数据不太方便。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出数据汇总在操作上的合理性和方便性。像这样的教学安排是极其巧妙的,几个环节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细节,充分挖掘教材呈现材料的背景,让教学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展开。

二、推敲学法,让学生自然地吸收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切勿拔苗助长,也不能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学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然地吸收知识,获得必要的发展。

例如,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能够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个等语句来确定一个平面中的具置。但是平时这样的描述是很不规范的。如果教师统一规定描述方法,学生只能是机械地接受和模仿。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学,找出准确的描述方法来,但是,我发现学生还是会不自觉地运用之前的描述方法,有些夹杂不清。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只是换了个教学形式,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都不能让学生体会到统一规定确定位置的标准的必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让学生一一展示自己的表示方法,并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各种表示方法的优劣,自觉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走上统一横行和竖行名称的路子上来。

三、推敲练习,帮学生纵深地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面对一道比较典型的问题,有的学生在遇到几次之后还是用之前错误的方法来解决,或者即使是当时经过强化而纠正了,过后还是会回到原来的老路上来。探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我认为是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学生还没有将深刻的认知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所以在练习中,我们应当推敲练习的讲解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化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其长为12厘米,宽为8厘米,高为6厘米,在这个长方体中装入棱长为3厘米的小正方体,最多能装多少个?很多学生用长方体的容积除以正方体的体积来计算能装入的正方体。教学中,我请计算正确的学生来说明自己的想法,并结合学生的思路画出示意图,在画图中学生明白了由于长方体各条边并不都是3的倍数,所以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肯定有一些空间是不能被塞满的,这样就不能用长方体的体积除以正方体的体积来计算能装入的小正方体个数。在这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类似的经历,有学生回忆起这样的问题与平面图形中在长方形中裁出小正方形的道理相似。这样,学生就将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沟通起来,形成了知识链,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推敲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探微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不应该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软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上多动点心思,让文言文教学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亮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初中语文老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有效牵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爱上文言文阅读课,乐于动手,乐于探究。

一、注重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整体性

教师在课堂上抛出的一系列问题不是杂乱无章的,更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云。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以一个大问题串起整篇文章,引领若干个小问题,问题之间要有关联和主次,要特别注重核心问题的设计,反复推敲、拿捏,以问题为引导,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譬如苏教版八下《马说》这篇文章,通过反复揣摩,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核心问题。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以这一个大问题串起整篇文章,引领若干小问题。我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小问题: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2.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3.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平的待遇?4.食马者的愚昧无知表现在哪里?5.当今社会怎样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通过核心问题和小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阅读课,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二、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文言文课堂教学应该回归文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语言。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从而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譬如苏教版九上《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我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1.初读课文,走近文本;2.再读课文,疏通大意;3.三读课文,合作探究。通过反复的诵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巧妙。在问题设计上,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桃花源美在哪里?从文中找出相关词句赏析。2.结合时代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3.合作探究:从课文中找出好词、好句、好段进行赏析,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位代表发言(提示学生可从字词的推敲、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反复的品味推敲语言,感受课文内在之美,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如何运用语言,从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构连生活,新颖有变化

推敲教学设计篇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会用“即使……也……”造句。

3.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课文。

2、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看书中的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板书:发生深夜访友以诗相赠

三、精读课文3—6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6自然段,想象这一部分写什么?(这一部分主要写贾岛在返回长安路上仍然在思索着昨夜诗中的用字,由于投入,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

2、引导学生再细读课文这一部分,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贾岛思考诗中用字是很认真、很投入的?(A、从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门、敲门的动作。这句话体会到贾岛思考时非常投入的,他不但在想,而且还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动作。B、“不知不觉”说明贾岛思考问题很专心,他连进城也没有发觉。C、从大街上人们的反应体会到的,“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说明贾岛只顾思考,全然不知自己已经在大街上失态了。”D、从课文第四节中知道的,“当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街上的行人、车辆纷纷避让,贾岛毫无察觉,仍然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并闯进韩愈的仪仗队。”这足以说明贾岛思考得多么入神啊!)

3、师总结:同学们读书理解得真细致,是啊!像贾岛这种对文字的锲而不舍地斟酌研究就叫——推敲。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发现你们也从贾岛身上学到了对文章中词句进行推敲的本领。现在老师考考你;

春风吹绿了树梢,吹()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绿”,理由是:春天来了,树梢发出了绿芽,小草也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刚说完,学生B就站起来也说是填“绿”。理由是:冬天小草是枯黄的,春风一吹,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而绿色正是植物的生命色。学生C也填字同上,但说法却又与前两位学生不同。仅仅一个”绿”字,学生就有几种不同的见解。可见,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了,不时地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学生D认为此处填“醒”较好;因为春天来了,熟睡了整个冬天的小草苏醒了,有了勃勃的生机。学生E显然经过了仔细的推敲,站起来高声说道:“我认为填‘俏’更妙。原句中已出现‘吹绿’‘吹皱’‘吹鼓’等词语,‘吹俏’既避免了词语上的重复,又把小草当人来写,春天里的小草犹如俏丽的姑娘,一个‘俏’字就把小草写活了。)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适宜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8、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板书:高潮冲闯仪仗请求宽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师述: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6、指名读韩愈说的话,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出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板书: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指导讲故事。

1、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结合板书提示讲述顺序。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四、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学生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3、练习:

把句子补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

这次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应该骄傲。

4、学生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

妥帖()推敲()或许()吟哦()

4、用“即使……也……”造句。

板书设计:9、推敲

发生夜深访友留诗相赠

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高潮冲撞仪仗请求宽恕

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推敲》。“推”和“敲”是两个动作,谁来做一下?(学生上台做动作)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轻地读第二自然段,在脑海中想像那情景,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

么吗?(A、我看到贾岛正在沿着山路寻找李凝的家,他找了好久,才摸

到李凝的家。B、我看到那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那夜晚宁静又美好。

C、我看到贾岛正在敲门,但是没有人来开。D、我听到贾岛清脆的敲门声。

E、我看到小鸟被惊醒后,扑棱着翅膀叫着飞走了。F、我看到贾岛正在写诗,写完后他把诗留了下来。)

2、师出示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

沉睡的小鸟。”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评议他读得怎样?A、他读

得很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B、他读出那晚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美好

景象。C、听了他的朗读,我看到树上的小鸟被惊醒后,扑棱着翅膀飞远

了。)

3、女生齐读。

1、贾岛月夜访好友,可是没有见着。美好的情境却激发了他的创作

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来。

(板书:即兴写诗)(范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贾岛把诗留了下来。第二天他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又发生了

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

主要讲什么?(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贾岛在路上斟酌诗中的字眼儿。)

(板书:斟酌文字)那句话写他在斟酌文字呢?学生回答。

2、教师出示句子“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

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1、贾岛骑在毛驴上,怎么斟酌文字的呢?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做做贾岛

的动作。

2、指名上台表演,该生只做了推门敲门的动作。大家评议一下,他做得

怎样?(A、他只把推门、敲门的动作演示了一遍,很不够。因为贾岛在斟酌文字,应该反复做这两个动作。B、我觉得他没有把贾岛沉思的神态演出来。贾岛是不知不觉进的长安城,可见他斟酌得很投入。C、我觉得他的表演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句子中说,贾岛是一边吟哦,一边做动作的。但是他没有把贾岛吟哦诗句表现出来。D、我还觉得贾岛的吟哦是很轻声的。)

3、那贾岛吟哦什么呢?(“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

敲月下门。“

7、那现在谁来台前做做贾岛呢?

4、你们这些大街上的行人啊,都笑些什么呀?(A、大家快瞧那个和尚,

奇怪吗?他在比比划划的,干什么呀?B、这个人是不是傻子呀,还是中了什么邪?C、喂,我们在笑你呢,你看见了吗?当心从毛驴上摔下来啊!

D、他好滑稽呀,我们都在笑他他怎么还没有感觉到呢?)

四、学习四至七自然段。

1、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斟酌得很投入,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竟然连——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也不知道。接着,两个差人把贾岛带到韩

愈面前。韩愈怎么问,贾岛怎么答?请同桌配合读好对话,并且互相评议。

2、同桌正在分角色读,评议。

1、指名读,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做评委。他们读得怎样?我听出韩

愈很生气,贾岛在请求宽恕。

师:贾岛只对韩愈说了这些话吗?他还说了些什么?(生读书上句子:“接

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

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3、贾岛都是怎么对韩愈说的呢?请大家做贾岛,把话说给你的同桌听。

2、学生练说后教师指名叙述。(A、我昨夜去拜访一个叫李凝的友人,谁

知他不在家。我写了一首诗在他家门上。今天回想起,觉得诗句中有一个字似乎有些不妥,我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B、韩大人,贫僧昨夜去拜访友人,可是没有见着。我虽然没有见到他,可是昨晚月色美好,一路上心情舒畅,我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美好的情景使我诗兴大发,我写了一首诗留了下来。可是我觉得诗句“僧推月下门”中的“推”似乎有些不妥,我正在考虑到底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我正在犹豫不决时,没想到路上冲撞了您的大驾,求您宽恕。)

6、老师想请两位同学表演一下刚才的经过,谁愿意?

7、师指名上台表演,两位学生的表演投入、到位,扮演贾岛的同学居然还跪在韩愈面前说话。台下师生一片掌声。)

8、当“韩愈”说到“让我来想想”时,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

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用哪个字好?(A、我觉得用“敲”好。B、我也决定用“敲”好,因为“敲”能表明贾岛是个有礼貌的人。C、“敲”还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因为在那样的夜晚,敲门声很清脆。)

9、转身问扮演韩愈的同学,我们来听听韩愈怎么说?“韩愈”:我认为

用“敲”字好,因为用“敲”不但表明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还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你看呢?“贾岛”:是啊,多谢大人赐教。

10、同学们,其实,你们比韩愈厉害呢,大家早就感觉到用“敲”好了。

11、听了韩愈的解释,大家有没有想起前文哪句话?(马上齐读:“这时,

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12、贾岛听了韩愈的话,心中的疑问解答了。(板书:韩愈解疑)

师;(出示诗文)后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1、刚才,大家和大街上的人一样,都觉得贾岛很好笑。现在,你有什么要说吗?(贾岛啊,我刚才是说你是傻子,实不应该。我不知道你其实是在斟酌文字啊!贾岛啊,你对待写作的态度是那么严肃,只是小小一个字眼儿就那么认真地斟酌,真可敬呀!)

2、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

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

文字叫做——(推敲)

六,延伸拓展。

1、同学们,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你能讲讲吗?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例,(出示句子)大家看,这句诗句中哪个字用的最好?

生:“绿”。(板书:“绿”字,这个字呈现绿色,同时旁边出现“到、过、入、满”这几个字)王安石在用“绿”这个字之前,曾用过“到、过、入、满”这些字,经他再三推敲,他决定用“绿”,你们认为它好在哪里呢?

(春天是绿色的。“绿”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使人联想到碧绿美好、生机勃勃的景象。“绿”字把春风写活了,说它能吹绿长江两岸。)

2、对,就因为这样,他的这个推敲文章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诵的佳话。

3、有一位同学他正在推敲自己文中的字眼儿,让我们给他提些意见好吗?

2、出示:一阵风吹来,湖面(荡、漾)起了绿色的波纹。

(A、我觉得“荡”好,因为它读起来响亮些。B、我觉得用“漾”好,因为它能把春风轻柔的特点表现出来。C、我也觉得用“漾”好,因为“荡”给人“动荡”的感觉,和春风的特点不相称。)

3、大家推敲后觉得用“漾”好,下课后老师会把我们的理由说给他听,

他一定会采纳我们的意见的。

七、总结课文。

1、今天,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吗?

(A、我以后一定会像“苦吟诗人“贾岛学习,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B、以前老师一直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今天我是真正体会到了。C、我要把这个故事说给别人听,让好朋友也来学习贾岛的精神。)

2、希望大家课后把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讲给家长或者朋友听,并在以后

的作文中注意细细推敲词句。

板书设计:

9、推敲

即兴写诗斟酌文字韩愈解疑

文献摘录:

题李凝幽居作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推敲教学设计篇5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怎样才能有效?所创设的情境着力体现出真实性、问题性、挑战性、开放性、浸润性等,就是有效的。也可以简单地说,创设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不由自主融入到情境中,参与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之中,这样才是有效的。

如:《世纪宝鼎》的情境创设。在学生研读文章后,我激情谈话:“让时光回到1995年中国将派一个小学生代表团向联合国赠送这一世纪宝鼎并展示中华文化及小学生的创造力,现在这个任务就交给我们班啦!今天我们将通过以下活动选出一个小组。下面请大家分组学习,时间是十分钟。通过研读文章后,各组准备展示方式。展示的方式可以是:①演讲式;②(绘画基础上)图文说明式;③模拟交接仪式(说、对话、表演);故事表演式。还可以分为三种:想象铸造宝鼎的经历,编出一段故事;世纪宝鼎历险记,想象运送过程的曲折;设想未来五十年世纪宝鼎的命运。好,聪明的孩子有创造的天才,大显身手的时机来了!在我们班只有两种同学,一是聪明的同学,二是非常聪明的学生。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成功!’”接下来,我们看到学生踊跃参与学习活动。分组自学效果好,轮流上台的展示也非常生动,整个课堂学生情绪高昂,充分显示了学生非凡的创造力。

上面的教学片段,我是充分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提出了挑战性的任务,而且在课后问题的基础上,丰富了具体内容,并且作了怎样具体活动学习的提示,所以,学生积极性高,课堂表现精彩纷呈,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有效。

2. 活动刺激

建构性教学注重以活动承载学习内容,以活动推进学习过程。这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既然是“学习”,就必须有学习主体的凸现,有学习者的交往和实践,有学习内容的理论操作和学习意义的物化凝固;既然是“活动”,就必须涉及到活动情境、活动运作、活动效果和活动体验。学习、活动的构建,就应该是这些教学基本事项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整合。对于教者,建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最重要的是活动的合理筹划与开发性组织。活动设计,应坚持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和学生思维发现过程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多向信息传递、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为基本方式。如:《啄木鸟》教学片断。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现在你们就是可爱的啄木鸟,你们的手就是啄木鸟长长的嘴。我说一个词语,你们就用你们的动作表现出来。但是有一个要求,看谁的动作有创造,谁的动作美!

师:“他用长长的嘴这里敲敲,那里敲敲”——“找到虫子的洞口”——“从里边捉出几条大虫子”。(学生表演,做出相应的动作)

师(采访):请问啄木鸟医生,你为什么这里敲敲,那里敲敲?

生:因为我在看树的什么地方是空的,空的地方一定有虫子。

师:真有意思!还想表演一次吗?这一次我只说一个词。看谁反应快,动作美。准备!

师:“左敲敲、右敲敲、上敲敲、下敲敲,找到,捉出。”(学生做相应的动作)

推敲教学设计篇6

一、准确抓住切入点是有效提问的核心

精心设计提问的切入点,就是教师应该在什么地方设计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如果抓住了这些切入点,就等于找到了提问的核心。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提问的切入点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课题处设计问题

课题是课文的核心,是文章画龙点睛之处,它具有揭示主体,概括课文的作用。在引导学生读题时,指导他们针对课题提出一些问题。一般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你是怎么理解的?”这几方面来提问。训练久了,学生就逐渐养成读题、审题、质疑、思考的习惯,从而打开思考的阀门,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推敲》一文,学生看见课题就会发问:“谁在推敲?”“推敲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推敲?”“推敲有什么好处?”由课题而生成的一切问题,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生成一个又一个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兴趣。再如《草船借箭》一文,指导学生抓住题中的“借”字来提问,箭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偏偏用“借”呢?从而使学生明白“借”字既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暗示了这些“箭”在以后的对曹作战中是要“还”的。真是抓一字而动全篇,一石激起千层浪呀!

2.在关键处设计问题

在课文的主要环节,巧妙的设计教学问题,能有效促成重难点的突破,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能人情人境。如在教学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喻快……”这句话很关键,是概括文章大意和中心的一句点睛之笔,是文章的眼睛,作者的初心。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感悟其中的寓意,理解作者的初衷,拓展自己的思维,生成教学问题,从而更贴切的感悟作者的脉动。并提出了几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给’指的是什么?”“‘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给”’……这些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不断探究,从而理解它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3.在空白处设计问题

文章的空白处设计问题,可以大大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打开想象的阀门,训练学生的时空想象力。如课文《少年王冕》:“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三个月里,王冕都做了些什么?又是怎么做的?根据这些问题,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把王冕这三个月里所作所为生动地描述出来,想象王冕白天怎么做,晚上怎么做,刮风下雨天又是怎么做的。在文章的空白处进行填补,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海底世界》一文中有两处使用了省略号,教师可以及时抓住这一空白处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对省略的声音展开大胆的想象,可以补充“有的像蝉一样知了知了,有的像蟋蟀一样嘟嘟嘟,有的像青蛙一样呱呱呱……”。因此,紧紧抓住课文中的空白处进行有效的设问,必将会产生良好的师生互动,生发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4.在兴趣处设计问题

在教学《水上飞机》时,教师提问:飞机在天上飞行,轮船在海上航行,课文中的飞机却能在水里飞行,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于是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学习。当然学生在对他们感兴趣的地方也会提问,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有学生就会提问:瀑布的干涸又不是人的死亡,课文为什么要把赛特凯斯大瀑布的干涸写成是一场特殊的葬礼呢?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对课文的特殊表现手法以及作者呼吁全社会关注环境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善于倾听是有效提问的保障

教学《天火之谜》一课时,当学到富兰克林在做风筝实验时,隐约地听到一个学生小声嘀咕:“为什么要进行天气描写?”学生之所以小声嘀咕,是因为对课文内容有质疑。这时,我没有置学生的提问于不顾,而是询问一声:“你有什么疑问可以大声地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于是,在我的鼓励下,他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富兰克林在做风筝实验时,为什么要进行天气描写?我马上对这个学生进行表扬:“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爱发现的孩子。”富兰克林在做风筝实验时,进行天气描写,这是一种烘托,更能衬托出富兰克林不怕危险,敢于实验的精神。有时,学生一句漫不经心的话会给课堂带来更多的精彩,一些及时生成性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吸引与促进学生的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及时评价是有效提问的催化剂

推敲教学设计篇7

在当下电脑的普及和设计软件日趋得到完备,使学生们热衷电脑技术,认为掌握好设计软件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和做好设计的情况下,本文通过浅析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的作用和课程内容,以及本课程对学生的意义,为教师更科学地教学提供方法和参考。

[关键词] 室内设计 手绘效果图 表现技法

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是一门以教授专业表现技法为主的室内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生从基础绘画课程向专业设计课程过渡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当前以计算机、网络化为背景的信息化时代,电脑普及,设计软件日趋完备,使得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追捧电脑技术,并认为掌握设计软件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和做好设计的情况下,教师如何认识本课程对于学生的意义,这对于教师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和重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表现的作用

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是设计师将自己的设计思维由抽象向具象演变、推敲,由模糊向清晰实现转化过程的载体,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方案改进和完善,最终达到解决设计问题的目的。由此可见,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在辅助设计师完成设计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如下三点:(1)推敲设计思路。室内设计是关于三维空间的设计,在制作施工图之前设计师需要对各个场景进行虚拟模拟,将设计的灵感绘制成设计草图,再进一步通过草图探讨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而在此阶段手绘作为准确、快速捕捉设计灵感的一种最佳方式,设计师可以借此在不断的涂鸦过程中,勾勒空间的平面图、剖视图、透视图等充分表达空间关系和各细部的处理手法,从而最终达到空间和客户的要求。(2)表现设计方案。在方案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常利用手绘草图方案表现空间,并以此作为与客户进行沟通的媒介,经过反复推敲和调整、确认后再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的设计阶段。(3)传达施工意图。在施工现场常会碰到施工人员对某些结构不能理解,或者施工图纸与现场不符的情况,这是就需要设计师或者项目经理快速将修改意图绘制在图纸上与施工人员现场沟通或调整,并绘制出临时调整图纸及施工参数和数据,达到设计与施工的结合,用图形的形态去传达施工意图。

二、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

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从基础知识到表现技法由浅入深,在64个课时内分六章讲授:第一章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表现概述,主要从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的作用、表现技法的分类、及其实现三方面的讲述。第二章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表现的常用工具。第三章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中的透视。第四章线的应用与表现。第五章、色彩的应用与表现。第六章、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应用案例,主要包括家居空间和公共空间手绘效果图的应用。

本课程大部分院校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下学期或者是二年级,学生在此课程前主要接受了以下几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设计素描、水粉(水彩)、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室内设计基础、工程制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掌握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如初略懂得室内设计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设计、服务的对象是谁,室内空间有哪些类型等等。而且学生们的认识还是较浅的认识,至于室内设计中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如建筑装饰材料、人体工程学、灯光、装饰、功能等,完全是一无所知。

三、课程对于学生的意义

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中各个知识点的衔接是紧密、科学、系统的,理论上说学生应该对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有较好认识和掌握,但是从教学成果来看,学生室内手绘表现能力依然较差,不能达到教学要求。之所以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结合本人教学经验,主要有如下两点原因:

1、课程的课时有限。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时间积累和不断加强、慢慢完善的过程,从临摹优秀作品到自我风格的表现,只有思维表达与技法表现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为设计服务。学生如要在本课程短短的几周内取得好的成绩,如没有优秀的基础和刻苦的训练是难以掌握好表现好技法。

2、学生对室内设计专业在知识掌握的量和深度上都不够,其知识结构体系不完善所致。这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所展示的各类优秀手绘效果图,难以顺利、良好的理解图示中的意义,如家具与空间的关系、材料与结构、界面装饰形式……这对手绘效果图中线、面、色彩的表现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应用,此外,这也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课时和课程的设计是根据整个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纲领制定,对于本课程来说是客观存在的,时间的不足和学生在知识结构体系的不完善,的确给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表现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多困难,致使教学成果不能达到预期的设想和要求。但是,这不能否定该课程对学生未来的专业课程学习、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掌握透视原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众多原理中,对透视原理的掌握是最重要的。设计构思是通过画面艺术形象来体现的,而形象在画面上的位置、大小、比例、方向的表现是建立在科学的透视规律基础之上的。形体违背透视规律,画面就会失真,就会失去美感。由此可见,透视原理对其表达空间、处理好物体之间的各种关系、保证画面各形体结构的准确、真实、严谨、稳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第三章中的透视原理教学亦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此章节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好透视的基本原理和透视特征,即便在有限的课时内手绘表现水平难以得到很快提升,但是这对于学生后期的自我训练、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设计能力

室内设计手绘表达的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这种图示思维的方式本来就具有创新思维的特点。因此,学生通过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中的草图训练,通过手绘线条、色彩描绘自己脑海中各式各样的物体、空间加强自己对方案的理解,在反复推敲的草图中,自然而然寻找感觉,提炼出空间的最佳方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感性思维习惯和空间思维能力,而且在手绘设计作品的绘制过程中,它就像绘画创作前画的草图一样,是不可替代的感知、体验的过程,是对材料和加工工艺掌握与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拓展是一种理想的训练方式。

四、小结

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最终从学生的成绩来看,虽然收效不佳,但是其潜在赋予学生们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理解和设计能力的提高都有着许多重要的意义,本人结合教学经验总结出的上述两点,希望能作为教师科学选择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课程重点的依据,是教师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在未来手绘训练中更快更好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欧阳红,范晶晶.《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杨建.《室内空间徒手表现法》[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推敲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CAI教学设计模式;内容;策略;评价;系统结构

1 CAI课件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包括

1.1基于问题学习模式

学生学习活动都应与任务或问题相联系,应有明确的目的性。

情景化学习模式:利用多媒体、仿真技术使学习情景与实际情景相近,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比如:给学生下达一些任务,指标。告之要用到哪些知识。让学生去想,去思考。

1.2协作学习模式

鼓励学习者成为一个学习群体的一员,在这个群体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协商,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使每位学生的思维和智慧都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后达到意见的一致。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地分为三个部分

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即明确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社会需要、学生特征及具体学科学习内容三方面因素决定,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学习对象,其教学目标是有差异的,因此必须认真分析教学的需求,确定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因人而异可采取鼓励,赏识,提醒的方法。

3 设计教学策略

即为达到预期目标,打算如何进行教学。也就是在具体条件下,选择要达到预期目标所需要的资源、程序和方法。因此,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媒体、信息资源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结构的策划上。多采用声、形、图表等方式。

4 进行学习评价

即时获取反馈信息,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习评价依据教学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反应资料,通过量化分析,以获得反馈信息,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或修正教学策略。比如发问卷,单元测验等方法。

5 教学设计在多媒体CAI开发中的运用,其目的是确保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性和科学性的要求

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应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信息,并在系统中有机地组合,形成优化的教学系统结构。包括如下基本工作: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确定、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媒体信息的选择、知识结构的设计、诊断评价的设计等。

5.1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这一步要注意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本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传统教学方法为什么不能或没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中这一重点和难点?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什么突出特点来解决教学中这一重点和难点?

确定教学内容后,进一步根据学科特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各知识点,并分析知识点的学习类型和各知识点应达到的目标层次。

5.2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是指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特点的活动,它包括起始能力的预估和一般特征的鉴别两个方面的工作。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因为人们逐渐地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学习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是行为与能力的变化,是获得信息、技能与态度,甚至是对原有知识的纠正或调整,了解学生如何进行学习,即了解学生的特点,对CAI模式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特点包括学生的文化及社会背景,学习风格,原有技能,心理特征等多方面因素。

5.3媒体信息的选择

首先要明确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目标是什么,接着分析各种媒体素材类型的特点,最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选取实现多媒体课件使用目标的各种媒体。

5.4知识结构的设计

知识结构是指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与联系的一种形式。通常可分为并列结构、层次结构和网状结构等类型。

5.5诊断评价的设计

一般包括提问、应答和反馈三部分。向学生提供诊断性测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确定是否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在以客观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个别化CAI系统中,通常采取掌握学习法,诊断的结果仅判为“掌握”或“未掌握”。在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的个别化CAI系统中,对学生的评价不是简单地依据其学习结果,而是注重于对学习过程的分析和评价,这对计算机化自动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5.5.1提问的作用

许多学者对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了三种功能:

(1)吸引和保持注意

短时记忆处理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为此学生必须有选择地搜索重要的学习材料来限制输入的信息量,这种现象称为“选择性注意”。人们总是最先注意那些最简短,含义最明显的信息。研究表明,在学习新材料前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助与将学生地注意力吸引到重要的信息上,忽略无关的或不重要的信息,丛而提高学习效率。

(2)使编码更容易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必须对信息加以编码才能从短时记忆过渡到长时记忆。学生接受刺激后必须将信息进行听觉上的或是语意上的编码。听觉编码是学习者在用词语表达刺激时发生的,而当学生将词语信息转化为图象信息时语意编码就发生了。学习材料前的问题能促进听觉和语意上的编码。问题还能提供一种“推敲”功能,在“推敲”过程中我们将附加的信息融入了上下文,研究表明问题能促使学生“推敲”,通过推敲使信息的含义更为明了,从而促进了记忆和理解。

(3)复述学习材料

问题的第三个功能是促使学生复述学习材料,对附加问题的研究表明,在一段学习材料之后提出问题,有助于记忆与问题直接相关的材料,而且不影响与问题无关的材料的学习。

5.5.2应答处理

当学生作出响应时应给他一种暗示使之了解自己解答正误与否,为了在计算机上实现者一点,必须对学生的应答做出及时的处理并跟正确答案进行某种匹配。由于计算机识别正误能力的限制,CAI开发者必须提供给学习者最优的回答方式。转贴于

5.5.3反馈

反馈是计算机在用户作出应答后所呈现的任何信息。这种计算机和人之间的交流可能是简单的信息,如“yes”,“no”或“答案c是错误的”,或者是比较精确的详尽解释,如为什么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如何获得正确的答案等。反馈可能是一个生动的图表,或是一个听觉上用来表明回答正确与否的信号,如蜂鸣声。

信息反馈的功能在表现上有两种方式:a.告知学习者回答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完全正确的还是部分正确的;b.纠正学习者的错误或帮助学习者自己纠正错误。确认和纠错是反馈的本质特征,它们是CAI课件中影响学习成绩最重要的因素。

推敲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分析方法

理解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108-01

数学解题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上的,由于小学生数学知识储备有限,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从数学学习的起步阶段就打好基础,让学生能够从问题中找到关键点和突破口,并能快速地梳理问题中对应的数量关系,促使学生的解题效率更高。

一、通过情境模拟提高解题能力

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如果教师能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来展示和再现问题中难于理解的部分,就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分析和理解这些问题,建立问题的分析模式,进一步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模拟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小明家里有5角、1元、2元、5元的纸币,学校要求学生缴纳10元的书本费,请问一共有几种拿法?(假设纸币的数量不限)(要求学生写出5种不同的方法)

面对这个问题,要求低年级的学生一下子拿出5种不同的方法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降低这个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来解决问题,通过模拟再现生活中有关取钱付钱的情境让学生理解题意,提高解题效率。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解题的思路得到有效扩展,解题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可见,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能力都与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很难获得解题思路和方法,而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用学生熟悉的形式表现出来,进一步降低理解问题的难度,进而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对应的分析方法。

二、通过口头讲述提高解题能力

学生在分析问题时,阅读题目后可能对问题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没有办法立即找到对应的分析思路。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口头讲述教学内容的方法来总结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而且还能通过这种转述的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把握教学问题的关键点。在口述的^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高。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一课时,尽管学生对除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没有获得足够的理解。教学时,教师设计了相关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口头复述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全班一共有18个小朋友去公园游玩,他们先去玩划船,每一条船可以乘坐9人,问一共需要几条船?之后又一块去玩碰碰车,每一辆碰碰车可以坐3人,问一共需要几辆碰碰车?

这个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初看可能会觉得内容比较多,问题也比较多,感觉无从下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教师首先让学生复述问题内容,抓住其中的关键词;然后再通过自己的理解,将教学内容或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和分析,通过口述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仔细推敲提高解题能力

推敲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中每一个细节和文字都进行仔细地斟酌,分析每一个词和句子的含义,分析其中的内涵,达到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其文字都是经过不断精炼之后形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数学文字,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正确的数学分析方法。

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多、少”和“大、小”等涉及对比的问题,学生由于理解能力不一样,对题目的理解往往不同。如:小红今年12岁,比小明大3岁,小花比小红大2岁,问小明、小花多少岁?

面对这类问题,学生很容易被迷惑,分不清到底是小红大还是小明大,或者是小花大。为了促进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推敲,首先抓住其中的关键句“比小明大3岁”,让学生将句子补充完整为“小红比小明大3岁”,通过这样分析,学生很快理解了题意,顺利地解题。

推敲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 语文教材 课后练习 优化处理

在新教材的阅读教学中,每篇都有一定数量的课后练习需要处理。在处理过程中,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即在练习过程中,很多教师还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依赖性和保守性,甚至有的教师至今还完全以传统的方法或模式来处理这些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并蕴含着创新意识的练习题。可见,优化处理新教材的课后练习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那么,如何优化处理新教材单篇课文后的练习题呢?练习的一般功能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

1、诊断和反馈。这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所学进行诊断和反馈,也包括学生对自己的所学进行诊断和反馈。教师可以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拾遗补缺,学生也可以依此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自我完善。

2、消化和巩固。这主要指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来消化自己所学的内容,并且使之强化、巩固。同时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迁移,以达到内化的目的。

3、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来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作业之后,常常会获得一种成功后的满足感和喜悦感,而这种感觉又是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内驱力之一,但这一点似乎常被人们所忽视。

练习设计的意图,编者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意图十分明确,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这“意图”二字,才可以“有的放矢,百发百中”。若我们对新旧教材中相同课文的练习题作一对比和分析,则可发现新教材练习设计的显性意图:减少练习的数量,强调和突出学生在练习中的主体性,并大大增强题目的可操作性。例如,《小橘灯》一文,旧教材8题,新教材只有4题。同时新教材中使用了许多表示行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动词,并且这些动词的动作还完全是由学生发出的。如新教材中的第三题;“画出文中提及到小橘灯的语句,说说小橘打与小姑娘的内在联系,文中以‘小橘灯’为标题的含义是什么?”而旧教材中内容相似的第二题:“课文用‘小橘灯’作标度,着重话写了小橘灯,小橘灯象征什么?这对表现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有什么作用?”从这两道题的对比分析中,则会很清楚地了解新教材练习设计的显性意图。

若我们再对新旧教材中所有的阅读课文,尤其是教读课文的课后练习作一番整体的对比和分析,则又可发现新教材练习设计的隐性意图;着重培养学生语文的整体素质、创新思维能力,并让学生学会用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语文。旧教材中(主要是教读课文)的练习设计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而新教材中(主要是教读课文)的练习设计一般分为四个层次:整体感悟――文笔精华――语言运用――联想比较。可见,新教材四个层次的练习设计,不仅更加科学有效地实现作业的一般功能和作用,而且还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步骤、有条理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鉴于练习的一般功能和作用,尤其是新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意图,在优化处理课后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突破几十年来所形成的固定的处理方法或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教材阅读教学规律的、有利于各种阅读能力培养的、行之有效的路子。

1、观念要更新。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因为新教材的练习,除了一部分只有一个答案外,大部分都是开放型的。同时,学生也要有开放的心态,也须意识到:很多问题的答案不再仅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他们应该敢想、敢说,有独特的见解和富于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灵性,体现其学习语文的个性,并使新教材练习设计的隐性意图得到落实,这种更新后的观念在处理“联想比赛”类题目时更显重要。

2、学生是主人。要坚持学生是完成练习的主人,教师仅仅是学生完成练习的帮助者或指导者的原则。因为练习的一般功能和新教材题目设计的各种意图决定了学生必须是完成练习的主人,而教师仅仅是点拨或提示者。但新教材中,有的题目确有一定难度,让学生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要辅以适当的引导。

3、时机要把准。感知――理解――运用――创造,这四个练习层次不仅体现了学习主体形成和发展阅读能力的一般过程,而且也暗合了阅读课文时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四个阶段。所以,教师在优化处理新教材课后作业时,要根据其层次的不同内容和性质,准确把握处理良机。

4、主次要分清。这是指教材的课后练习也有主次之分。所谓“主”是指那些能够体现单元教学总目标、课文重难点和单篇教学目标的练习题。反之,则是“次”。毫无疑问,“主”题应投入较多的精力,“次”题则可投入较少的精力,“主”题学生必做,“次”题学生可视情况选做,而不可“主”“次”不分,或以“次”充“主”。

5、习惯要养成。在优化处理课后练习答案时,教师要减少对教参的依赖,养成跳出教参所囿、“下水作业”的良好习惯。因为,在“下水作业”的过程中,当教师以自己深邃的思想和渊博的学识来实现恰到好处的提示时,或进行充满睿智的表达时,就会使学生有如沐春风、低首折服的感觉,并进而产生“晕轮效应”。这种效应不仅有利于教师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中的人文性,高效低耗地实现新教材课后练习的隐性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