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心为话题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13:38:38

以爱心为话题的作文

以爱心为话题的作文篇1

我有一次在我班布置了一道话题作文“责任”,有一位同学先以“太阳的责任是哺育万物,园丁的责任是照料花草,父母的责任是培养儿女”开头,引出自己文章表现的中心父母的责任,然后列举一些生活细节表现父母对儿女的关心爱护,最后议论抒情:“父母的爱,像太阳的光辉博大深厚,儿女之心如寸草,健康成长,茁壮向上,才是最好的报答。”大家不难看出,这位同学的作文头开得不错,以类比形式提出:“父母的责任是培养儿女”,紧扣话题,但是接下去的描写和议论却偏离了“责任”,转到“父爱母爱”上去了,整篇文章的中心也变成了歌颂父爱母爱的伟大,偏离了话题,最后只能判为四类卷。

话题作文如何拓展思路呢?话题作文提供了空间是广阔的、自由的,这就反而使人不知从何处下笔,感到茫然无措,兴棋难定了,这就要从话题的特点出发去选择思路,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下面以“初三”话题为例,探求几种全新的思路。

1.一词经纬思路。全文以一个“忙”字立骨,通过“早晨慌慌忙忙”,“中午匆匆忙忙”,“晚上急急忙忙”三组画面写初三生活的忙忙碌碌。

2.剪辑式思路。全文分四大块,第一块:摘自琴的谈话;第二块:摘自芳的牢骚;第三块:摘自雪的作文;第四块:摘自泓的日记,四个板块经过剪辑,巧妙地拼合在一起。

3.剧本式思路。全文将镜头对准一天午休,用剧本式思路通过四科老师“切割”学生午休时间的故事来表达主题。

4.幅射式思路,全文以若干“初三就是……”的句子展开,一小段锁定一个“点”,铺展出初三生活的喜怒哀乐。

5.作息表思路。全文就是一张自己设置的“初三作息时间表”,以此来透视初三生活的一个窗口。

6.仿拟式思路。仿拟出若干首诗词,从各个方面来表现初三学生的刻苦努力与不懈追求。这样,只要思路一拓宽,我们就能文思泉涌,佳篇迭出。

新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多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许多教师认为“话题作文”就应该让学生挥洒个性,只要不跑题就行,教师不必作过多指导,指导过多反而会束缚学生作文能力的自由发展。但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面对话题,不知如何选材,拿起笔来只是胡乱应付,写完后读一读,连他们自己也不知所云,更不用说紧扣话题了。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以爱心为话题的作文篇2

【关键词】语文话题作文审题写作技巧

近十几年来,从升中考试作文题型,可以看出一个基本的发展轨迹: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作文题型的发展明显受到高考作文题型的影响, 走的是与高考同步的路子。几年来,考生作文时审题不清,思路扩展不开,这都成为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中考话题作文作为一种新型的命题形式,如何审题,如何打开话题作文的思路,无疑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案中之案。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点滴浅见。

一、话题作文的审题重点应放在“提示语”上。提示语往往能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话题, 更有效地打开思路。

例如某省中考话题“绿”:“‘绿’是广受人们青睐的色彩,‘绿’被人们赋予众多含义,‘绿’还被众多文学家写成脍炙人口的写景美文。时下,也风行‘绿色’:‘绿色’食品,‘绿色’材料,‘绿色’奥运……”从这段提示语我们可以看出:

(一)、“绿”为人们青睐,因为它是大自然的色彩,有人喜欢穿绿色的衣服,它是一种健康的色彩;绿草地绿树林装点了人们生活的环境,等等。

(二)、“绿”有很多象征意义:橄榄绿象征和平;绿灯象征畅通无阻;“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是春的使者,等等。

(三)、绿山绿水绿树绿草常常为文学家所描绘,它是大自然最平凡也是最伟大的景观。

(四)、时下风行的“绿色”,代表了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对健康的追求,等等。

可见,话题作文的提示语往往对话题的范围有较为明确的阐述。因此,认真解读提示语,在其引导下就可能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思路,这是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步。

二、在审视话题时,看其有什么特点,即要看到话题中有什么限制,没有限制什么。

如:以话题“关心”为例,我们分析一下:

(一)、话题限制什么?(答:材料必须反映出有关“关心”的话题内容。)

(二)、没有限制什么?(答:材料十分广泛。)具体地说,既可写人,如《关心集体的人》,也可写事,如《叔叔关心我成长的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有不同的思路:1、从写作对象来看:“关心的”和“被关心的”,可以是任何人;2、从写作范围来看:学校、家庭、社会,或城里、家乡、剧院、医院、路上都可;3、从写作时间来看:过去的、现在的、几年里的、某一天的、一刹那的都行;4、从关心的内容来看:生活上的、学习上的、思想上的、体育方面的、文娱方面的、交友方面的、一生前途的,小到对写字的坏习惯的关心,对你的一句不文明的语言的纠正,对你一个不雅观的习惯动作的改变等等都可写。但应注意,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命题,但不等于说没有限制,有的考生错误地认为,话题作文审不审题都无所谓,其实不然,话题作文同样可能出现偏离话题的现象。

三、在话题范围内,思考的方法不要太单一,要展开充分的联想,从不同的角度开发出丰富的思路。

如:某地区话题作文“风”。

从风的本义出发,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风,有微风、狂风、冷风、热风、春风、秋风、龙卷风等。

从不同的引申义出发,可以联想到一种流行、时尚或一种文化。如流行色、时装、金庸热、乔丹热、流行歌曲、留学热、追星热等。

另外,联系话题向外发散思维,亦可有很多不同角度的思路。如上例中亦可联想到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如送礼风、买官风、风、吃喝风、拍马风等。

四、选择合适的文体。

近几年各地考题,对文体一般不作限制,允许考生自由选择文体,为考生尽情发挥写作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舞台。

如:以“做人”为话题。做人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大到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小到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话题虽大,但细看文题,我们也不难找出一些作文的方向。

(一)、从记叙角度看:可以写“选择”——面对两难的选择做出了正确的答案;可以写“风波”——面对闲言碎语不改初衷,勇往直前;可以写“爱心”、“尊重”、“谅解”、“谦让”等,但应注意写记叙文要借助事件来表达中心。如“我长大了”——写我懂得体贴父母。

(二)、从议论角度看:可以写“有天生的‘蠢材’吗” ——我们不要有天生笨的错误观念,要努力学习。可以写“我摧毁每一个学习障碍”、“中学生不宜隆重庆祝生日”、“中学生服装之我见”等。

(三)、从散文角度看:可以写“莫让青春付流水” ——写珍惜时间、珍惜青春。可以写“热爱生命”、“热爱故乡”等。

以爱心为话题的作文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06-01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有效的对话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在实施教学对话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对话”的实质认识不清,出现“盲从”或“机械”的现象,教学效果难如人意。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对话”?笔者认为,有效“对话”贵在“四精”。

一、目标指向要“精当”

对话是为教学服务的,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对话目标。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对话”话题和形式,实施对话的目标指向都一定要“精当”。

所谓“精当”,就是教师所设置的对话目标一定要考虑如下因素:一要充分体现本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目标,这是实施对话的出发点和归宿。二要充分考虑到对话的本质特点,把预设和生成有机统一起来,既保证知识、情感、价值观的三维基本目标的顺利达成,又充分考虑对话灵动的生成性。教师要不断恰当地调整和充实新的目标,要让对话富有生命的活力和激情,有“新的意外的收获”,使学生认知发展。

二、话题选择要“精练”

一节课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必须有“中心话题”这个灵魂作主导。教师对“中心话题”的选择一定要做到“精练”,切不可过多、过碎、过杂,不仅要充分体现教学的中心目标,而且要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要在文本的灵魂处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找到切入点。

可以从文题入手选择话题,如学习《最佳路径》,设计的“中心话题”是:“最佳路径”是谁设计的?为什么他设计的路径是“最佳路径”?可以从文本的主旨入手选择话题,如学习《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设计的“中心话题”是: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请认真地读课文,说说理由。可以从课文的内容入手选择话题,如学习《三顾茅庐》,设计的“中心话题”是:刘备是怎么样去拜访诸葛亮的?他三顾茅庐到底值不值得呢?

总之,选择的“中心话题”一定要凝炼教学的中心目标,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和智慧生成的空间,既能满足学生的“探奇”心理需求,又能实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愿望,为实施师生有效的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点拨引导要“精巧”

有了对话的“中心话题”,并不等同于有了“成功的课堂”。如何引入话题,如何呈现话题,如何组织、引导、点拨话题的讨论,对教师教学艺术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考验。在组织对话时,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时机,适时点拨,在“精巧”上下功夫,烘托气氛,引起共鸣。

一位教师在组织学习《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进行如下引导点拨。

师:小女孩和爱因斯坦第一次相遇时,爱因斯坦给了她什么样的印象?认真读读这一部分,说说你的看法。

(话题指向明晰,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和思考讨论,很快得出了结论:不修边幅、衣衫不整、显得很搞笑。)

师:而小女孩父亲心中的爱因斯坦又是怎样的?(出示句子,指导学生读出兴奋之情。)

师:那么,爱因斯坦到底伟大不伟大呢?请同学们认真地默读课文,划一划关键的语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静心地读书思考。)

师:认为爱因斯坦不伟大的同学请先发言。

(一些学生发言时,班级中绝大部分学生纷纷举手表示不同意见。教师及时维持了对话的秩序,让这部分学生把理由说完,再进行下一环节。)

师:认为爱因斯坦伟大的同学请举手?请你们说说他到底伟大在哪里?

(师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点拨学生抓文中关键的词句体会,并在此基础上适时板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有童心、关爱孩子。)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在上一环节中,已经充分体会到:爱因斯坦之所以平时不修边幅、衣衫不整,是因为他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结果,均表示没有不同意见。)

……

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铺设,抓住了“爱因斯坦到底伟大不伟大?”这一中心话题,在学生思想的矛盾处、困惑处创设对话的情境,精巧地利用学生理解的差异和分歧,因势利导,引导争鸣。同时抓住了文中关键的词句,适时引导,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在有感情的读、思、议、悟中,产生强烈的思维碰撞,深化了对人物品质的认识,提高了对话的质量。

四、突出主体要“精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当然也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的主人。在实施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学生放在主要的位置,要“精心”地处理好师生的关系,切不可越俎代庖。

以爱心为话题的作文篇4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爱情题材 选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23-01

一、在爱情题材教学中渗透艺术美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爱情的朦胧期,男女同学间很可能会彼此产生对于对方的某种特别的情愫,这种情感是很正常也是很自然的,然而,传统教育中施教者通常会对这种情感进行压抑甚至扼杀,这是很不合理的。爱情是人生中非常自然的经历,对于爱情的探讨也是一个很健康的话题,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涉及爱情的文学作品,教师应当借助这些作品让学生对于爱情有正确的观念与领悟,同时,也应当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些作品中的艺术美。

《蝶恋花》(晏殊)就是一首非常美的情诗,作品中作者抒发了对于恋人的思念之情,无论是清晨栏杆外笼罩在一层愁雾下的,还是当空的那轮明月,它们都无法明白作者内心的愁苦,无法理解作者内心对于远在他方的恋人的思念。这首词作的语言非常美并且非常凝练,是宋词中很值得品读的好篇章。在给学生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除了要让他们感受到作者心中那种对于爱情的向往,更是要够透过文字让学生们领会到文学的艺术之美,这是很有价值的。《长亭送别》(王实甫)可以称得上是元曲中的代表之作,这其中也有非常美丽的爱情故事。作品中阐述了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教学过程中应当透过这个爱情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戏剧的精妙,体会到这个故事背后想要表达的内涵,从而对于爱情故事中的艺术美能够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引导学生对于爱情有更深刻的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生内心对于爱情既向往又好奇,然而,这个时期的学生们对于爱情的认识并不一定正确或者深刻。语文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爱情观也是很有必要的。爱情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影响很大,在今后的人生中学生们能否良好的处理各类爱情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阶段受到的关于爱情的启蒙教育。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这些优秀的文本素材让学生们对于爱情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这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将会非常受用。

《边城(节选)》(沈从文)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对于节选的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了翠翠的爱情心路历程。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不能理解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无相干。节选的内容对于翠翠的心理描写用了很多笔墨,这部分内容也充分体现了两个争夺她的人之间为了她而发生的冲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于作品中的情节有正确的认识,跳出作品对于爱情的合理和不合理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让学生开口谈爱情

一直以来,对于爱情这个话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通常会避而不谈,对于这个话题的刻意回避是很不明智的。爱情并不是一件不能谈论或者不该谈论的事情,正好相反,课堂上教师应当借助相关的教学素材更多的和学生间对于爱情展开探讨,这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学生心里有困惑或者有障碍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不仅是世界名著,这个爱情故事更是长久以来成为一段佳话,课堂上在基本学完了教学内容后我和学生间就爱情话题展开了探讨,让学生们能够开口谈爱情。我问学生对于这个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有怎样的感受,刚开始学生们还有点害羞,不知道从何说起,随着谈话的进行与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大家对于这个话题饶有兴致的说着自己的观点。交流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们并不是不愿意开口谈爱情,而是长久以来受到身边的环境的制约,教师应当让这个问题得以改善,应当为学生们营造更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的想法都能够得以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敞开心扉,探讨中也能够让他们对于爱情有更深刻的体会。

以爱心为话题的作文篇5

关键词:作文教学 情感化 实施

文章是情感的产物,我们写文章自始自终都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没有真情实感,是绝对学不出具有感人染力量的好文章来的。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让学生练习作文,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技术,决不是教他们一种诀窍,能够收集些空话套话,像搭七巧板那样拼凑成篇。”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学生的情感总要在作文和作文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来,教师有了解学生情感的机会,也就有了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可能,为了使高中学生的情感不断丰富,并逐步走上正规,从而爱上作文写作,我们必须在作文教学中实施情感化。

一、文题激感

高中学生的内心感情比较复杂。我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诉述:“为了自己知识的贫乏,我开始了担忧;为了自己总不敢那么无拘无束的洒脱一回,我开始了自责;为了自己无意中伤害了别人,我开始了内疚;为了一片落叶的飘零,我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为了一个飘来的莫名的微笑,我开始爱的寻觅……。”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学生的确是怀揣着一颗焦渴的好奇心,在使劲地探索着周围的世界,涌动着感情的波澜,极不安宁!但他们的这些情感却深藏心底,我们的作文题目如果能拨动他们的情感的琴弦,他们那灵魂深处的宝藏就不难开发了。现在高中阶段的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题意作文(新材料作文),都应力求联系学生生活、思想、学习实际。命题作文比如“父辈”、“记忆”、“我想对你说”、“梦想”等,本身就含有情感,容易引发学生感情从而产生联想。让学生自主命题、自主立意、自选文体的三自作文(话题作文),为学生表达情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题目的情味更浓,比如有的学生的自命题“妈妈,你听我说”(以“我心中的母爱”为话题)、“师·父·友”(以“真挚友情为”话题)、“爱心SOS”(以“祖国在我心中”为话题)等。2004年兴起的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给学生展示情感、价值、理念的开阔度更大,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在话题作文的基础上多了思维的空间,虽然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但这毫不影响学生形象思维的发挥、真情实感的流露,比如以“教育孩子偏重才艺与偏重体能竞技”为材料作文,学生联系情感教育拟出了“父母爱”、“大爱无边”、“全面爱”这些题目都比较能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

二、引导带动情感

我们在作文引导时,如果热情洋溢,用感情去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他们就会象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带有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

文学是人学,人离不开生活,因而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让学生体验生活,获得新的感受,是培养情感的有效途径。作文前,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去校外参观访问,自然是体验生活;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从而唤起对所要表达的人和事的情感,发现并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写起作文,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一个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今天我看到一位老太太在街上不小心跌倒了,正在犹豫要不要去把她扶起来,突然一个小学生迅速走上前去扶起了老太太,我顿时涨红了脸,惭愧自己的思想觉悟还不如一个小学生高尚,真是痴长这么多岁,我好恨自己。在这里他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反应,真性情就是好文章。

三、评价融入情感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这说明我们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可见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美好的希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内因。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评改中流露出对学生的爱和希望尤为重要。在懂得这一道理之后,我在评改作文时不管学生作文中出现怎样的情况,总是冷静地提醒自己:热爱我的学生吧,给他们以自信,给他们以希望。评语中不对他们作冷峻的评价,而要对学生内心感情表示理解,表明自己是否被作者表达的情感所打动,是否赞成这种情感。在作文评价时,就应像琴师抚琴一样,和缓地触动学生思想感情上的琴弦,或安慰之 ,或兴奋之。或鼓励之,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领悟道理,在平等的对话中、在情感交融的理解中获得启迪,切不可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为“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走进新课程》)”。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爱是一种情感交流,教师把炽热的爱通过言行传给学生,就会激起对学生情感的回应,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正如古人所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有了感情,学生也信任教师, 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的优化,学生的情感就会向积极健康方面发展。学生写作文时有了良好的情感倾向,写作的热情就会高涨,这样,高中作文教学情感化就会得到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以爱心为话题的作文篇6

这样的案例随处可见。

其实,即使没有这篇课文,这样的讨论也是可以进行的。

这就是说,“什么是爱情”或者“爱情是什么”的讨论是离开课文进行的,好像很热闹,其实这是典型的“见什么教什么”“见什么说什么”的做法,在这种肤浅做法的遮掩之下,教师甚至连课文都可以不去研读。

这篇课文的教学,远非谈“爱情是什么”那样简单。

真正从处理教材的要求看,从知识积累与能力训练的角度看,教师需要认真地研读课文,需要好好地思考如下问题:

1.作者给女儿写信的意图是为了告诉女儿什么?

2.父亲与女儿讨论爱情问题,为什么选择“书信”?

3.父亲与女儿讨论爱情问题,为什么让奶奶成为故事的叙述者?

4.父亲与女儿讨论爱情问题,为什么借奶奶之口讲一个童话故事?

5.文中的童话故事,从“故事”的角度看,美在哪里?

下面重点谈谈对上面第一个、第五个问题的理解。

第一个问题:作者给女儿写信的意图是为了告诉女儿什么?

有人在教学中给学生讲,作者在这里是告诉女儿:爱情是朴素的、浪漫的;也有人在与学生的讨论之中讲到,作者给女儿写信的意图是为了告诉女儿:爱情需要忠诚、需要坚守。

这些话,都只说对了一半或者一小半;这样说话的人,并没有读出课文中隐含的信息,没有读出作者的良苦用心,更没有读出:作者面对的是14岁的女儿,作者是在给14岁的女儿写信。一位教育家、一位负责的父亲,难道仅仅只是给14岁的女儿说爱情是浪漫的,爱情需要忠诚吗?如果是这样,那就非常不可思议了。我们也许连作者内心的表白话语都没有去揣摩:“我的宿愿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

作者给女儿写故事,说爱情,真正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女儿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二是告诫女儿,“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你在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三是警示女儿,“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你在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含义深刻,需要我们反复体味。

如果不相信这样的分析的话,可以读读作者写给女儿的第二封信。在这封信里,作者严肃地说道:

我的小女儿,你看看,我不是无缘无故地向你讲述我聪明的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不是无缘无故地向你讲述,什么是爱情。我要预先提醒你,要避免许多姑娘所犯过的错误,她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失掉了幸福、快乐、健康,有的甚至是生命。人类的爱情不仅是美好的,而且是明智的、审慎的、机警的和严格要求自己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快乐和幸福。

在这里,作者就把话说得非常明白了:不是无缘无故地向你讲述,什么是爱情!

这就是一位负责任的父亲的话。

第五个问题:文中的童话故事,从“故事”的角度看,美在哪里?

文中的故事在课文的第二部分。

它美在借祖母玛丽娅之口,通过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美在用“故事”的方式传达出了深刻的道理:爱情是爱、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美在“故事情节层进式的反复”。故事,中描述道: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三种不同的东西。上帝的三次到来,表现了童话的重要的表现手法,即“故事情节的层进式的反复”。这种反复的妙处,一是集中笔力对故事进行“选点”式的描述;二是让情节生动而又脉络清楚,增加阅读的美感;三是在故事情节的跳跃与发展中展现情境与人物的变化,从而表现故事内容的神奇美妙。

美在故事中的“50年”。上帝一年之后来到了人间,由于不懂什么是爱情,于是勃然大怒。他要惩罚人们,他说:“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将消磨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为乌有!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眼睛里还留存着什么东西,该死的人……”这里的“50年”,是多么漫长,是多么难以坚守,然而50年后,上帝看到的还是人们的相亲相爱。这就是,美在漫长坚守之中对爱情的“忠诚”!只有漫长的时日,才能表现人们对爱情的“忠诚”,才能见证人们对爱情的“忠诚”。

美在“眼睛”的描写贯穿整个故事。上帝第一次来到的时候,他看到了人们眼神中传递的美,这种美丽无与伦比,胜过上帝所创造的一切。当第二次来到的时候,“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中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含有一种新的东西”。第三次,上帝看到的仍然是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此中的描写,就是对心灵的描写,就是对美丽的爱情的描写,透过人们的眉目描写来传情,真是美妙无比。

美在上帝对爱情的不解和深思。上帝不懂什么是爱情,不懂爱情的力量,于是两次震怒。但是到了第三次,“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爱情,是连上无法理解的力量,是连上要力求去弄懂的力量,这是多么值得年轻的孩子们去深思!上帝没有能够创造爱情,爱情是人创造的,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寓意!

下面说说本课的教学创意:别出心裁教课文,别出心裁读课文。

全课的教学由两个大的步骤组成。

第一步:学生写。课文简析一句话。

这个活动着眼于认识课文,着眼于分析课文。同学们写作之后,教师组织课堂交流。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内容,教师参与其中,进行评点,进行讲析。整个过程大约20分钟。

这一步的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在于“导向”,在于“话题”的设置。

导入之后,教师安排学习括动:这次学习活动,是请同学们认识课文,了解课文并进行简析。

话题是:《致女儿的信》中的“三”。

请每名同学都对课文进行探求,进行发现,进行概括,进行提炼,围绕话题写几句话。如:

这篇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了写信的目的,第二部分通过奶奶讲的一个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第三部分进一步生发,作者更深刻地阐释了“爱情”的丰富内涵。

同学们进行课堂阅读和“课文简析”的写作活动。

同学们的课文简析可能与如下内容有关:

课文中的三个人物,故事中所蕴含的“爱情”的三个方面的含义,故事中对上帝来到人间的三次反复的描写,故事中人物活动的三个场景,上帝看到人类的爱情之后三次不同的表现,大天使三次出现的作用,故事中对人们眼睛传情的三次描写,课文中的三个警句,课文在表达上的三个特点,作者利用奶奶之口讲的故事的三个方面的寓意,等等。

在这个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爱情是爱、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2.爱情是连上无法理解的力量。

3.作者的意图是――告诉女儿: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告诫女儿: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你在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警示女儿: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第二步:学生写“故事欣赏一句话”。

这个活动着眼于欣赏课文,着眼于欣赏课文的表现手法。同学们写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进行评点,进行讲析。整个过程大约需要20分钟。

这一步的教学,关键在于“点拨”,在于教师的“例说”,然后引发学生的看法。

话题是:奶奶所讲“故事”的表达之美。

教师先举例:

这个故事美就美在它是孩子感兴趣的“童话故事”,看似简单,实则匠心别具。

这个故事美在同中有变,起伏有致;描写上帝三次视察人间,重复中有着深刻的变化。

这个故事美在寓意深刻: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

同学们在教师的点拨和例说的启发下写欣赏课文的话。

同学们写的故事赏析的话可能与如下内容有关:

美在将上帝的态度进行了前后对比,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说明爱情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美在对上帝的每一次语言描写表现了上帝的心情。

美在对上帝有传神的神态描写,这些神态描写同样表现了上帝的心情。

美在上帝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描写,它们表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表现了人类的真正的爱情。

美在对人们的眼睛的描写,表现出来的是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同学们小结出如下内容:

美在用“故事”的方式传达出了深刻的道理。

美在“故事情节层进式的反复”。

美在故事中的“五十年”。

美在“眼睛”的描写贯穿整个故事。

以爱心为话题的作文篇7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不要写成诗歌)。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2006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只有引导材料和写作要求,而没有话题,看起来跟我们熟知的话题作文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只要细致分析一下引导材料,便不难从中发现,引导材料中涉及的对象无外乎就是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校园的课钟、窗外的风雨、新岁的爆竹、梦中的短笛等声音。也就是说,这道作文题的话题其实就是“声音”。这种不明确点出话题而需写作者自行确立话题的作文题型,我们称之为潜话题型话题作文。这种作文题型是2005年才出现的新题型,它能更好地引发我们思考,反映出我们的生活情趣,从而有效地考查我们的观察力、感悟力、体验美的能力以及思想的深度、认识的高度等。潜话题型话题作文一诞生便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估计将成为今后各省高考作文的首选题型。

潜话题型话题作文的写作跟一般话题作文的写作稍有不同:一是我们必须准确地确立话题,否则将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写2005年高考湖北卷的作文时,必须准确确立好“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这一话题,否则便难以把握好“内”与“外”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必须高度重视审题。一般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往往较低,而潜话题型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相对来说要大一些,它的引导材料或提示语都有可能对话题起限制作用。如2005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假如我们仅从三个广角镜头归纳出“当今的文化生活”这一话题便匆匆行文的话,便有可能偏题,我们还必须注意提示语――“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从而确定出其话题应为“当今的文化生活与自己的成长”。本道作文题则在材料中对话题进行了限制,即要求我们所写的“声音”必须是能“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

【佳作一】

父亲的笛声

佚名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时分,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他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他为我吹了十多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能产生如此强烈地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而父亲的笛声则是我的心魂。

【推荐理由】

小作者以笛声为线索行文,而又把父爱熔铸于笛声之中:年少时爱父亲,其笛声最美;年龄稍长时厌父亲,吹笛被看作“不务正业”;到外地求学时复苏了爱父的情感,其笛声与我的心产生强烈的共鸣。笛声始终牵动着“我”的内心深处,“是我的心魂”。这笛声,其实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笛声了,而是如山般深沉的父爱的象征。

细节描写生动传神、耐人寻味,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小作者仅用“用粗糙的手捏我的脸蛋”“兀自傻呵呵地笑”“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等几个细节,便把“父亲”的质朴、憨厚、隐忍、痴心的形象勾勒出来了。全文结构严谨,语言清新,文采斐然,意境优美,真情款款,富有乡村风味。掩卷思之,令人回味无穷。

【佳作二】

听 雨

佚名

小时候,住在瓦屋下,每当下雨,便能听到淅淅沥沥、凄凄然然的雨声。长大了,住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听不到雨声凄然,似乎生活缺了不少的灵气。缺了能让人感动的至柔至弱的东西,心便开始在慢慢沙化。于是就怀念起那瓦屋的雨声。

雨是柔弱的,是世界上最轻灵的东西,敲不响那厚重的钢筋水泥的楼房。而瓦屋则不同,雨滴在上面,叮叮当当的,发出悦耳的声音。身在小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雨势急骤,声音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雨势减缓,声音也弱下去,轻柔地沁入你的心,像暖春时节耳边的轻风。瓦片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它们尽职地演奏着,听雨人心中便漫出不尽的情意。

人们喜欢当心中充满怀念与感喟时,一个人静静地坐下听雨。垂老的志士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抱负;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相思的情人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情怀;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思。

雨声成了人们修饰感情、寄托心愿的使者。

闲暇之中,有幸回到了自己曾经听雨的地方。恰逢那天下小雨,又听到这熟悉而又陌生的雨声。迷蒙之中,雨声里透出一种古怪的情调,是久未沟通的那种。它拒我于千里之外,向我表明它对我的陌生,然而我却能从意识的最深处感受到它存在的气息。我有一种从梦中猛醒的畅快和历经迷茫后的沧桑感。

哦,我在雨声中相约的竟是已隔了时空的自我,它在讲述我以前的一切。我彷徨了,我问自己,我是谁?还是从前的那个我吗?

有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然而听雨却都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语还休的惆怅。似乎只有在这瓦屋轻灵的雨声中,心灵才得以喘息,生命才得以延续。

雨声依然在响,像我真实的心跳……

【推荐理由】

全文紧紧围绕“雨声”行文,抒写了作者深入品味生活之后的独到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饱含深情,颇为感人。文中的“雨声”,既可敲打出“岁月的回响”,又可敲打出“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语还休的惆怅”,还是“人们修饰感情、寄托心愿的使者”,意蕴丰厚,能与读者眷恋往昔的情感形成强烈的共鸣。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与“雨”有关的诗句,作者信手拈来而又能用得恰到好处,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佳作三】

人生需要掌声

李新林

许多人时常慨叹:知音难求。何为知音?知音难道不是人生中的鼓掌者?

当年,俞伯牙轻奏《高山流水》时,钟子期为之高声喝彩,于是钟子期便成了俞老先生的知音。高山流水不断,流传着一曲千载称颂的金兰之交的赞歌。然而,水已去,人也亡,弦断有谁听?人生中的喝彩者走了,生命也就枯萎了。

人生,就像开放在郊外的野花,万紫千红,芳香四溢。人生的掌声犹如阳光雨露,滋润着每一片花瓣。恩赐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而掌声比恩赐更为重要,精神的鼓励感召着每一个孤独无助的行人。

人生,就像颠簸在海上的小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人生的掌声犹如远方的灯塔,引你挂云帆,济沧海。恩赐是一缕海上轻柔的微风,使躁动不安的人感到人世的温情,而掌声比爱心更为重要,心灵的通道连接着每一个沉思忧郁的哲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街头卖艺者,其琴声悠扬,令人感动,吸引了不少行人。拉完一曲,周围的人纷纷向钱罐里丢钱,转眼工夫,钱已装满了罐子,但卖艺人脸上并没有一些欣喜的笑容。后来,一个旅游者抬起手来为之鼓掌,卖艺人眼里溢出了感激的泪水。可见,卖艺者是哲人,他寻求的是知音,期待的是掌声。人生需要掌声,掌声比恩赐比金钱更为重要。

当你失落丧气时,你希望有人给你勇气;当你犹豫彷徨时,你希望有人给你理解;当你精神穷困时,你希望有人给你热烈的掌声。是的,我们在不断地等待着,祈求着爱心的降临,但我们更在时时刻刻寻找着知音,寻找着精神世界的同路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绝望,也会像那位卖艺人一样流出感激的泪水。

没有掌声的演出是可怕的,有谁受得了死一般的寂静?没有掌声的人生是可悲的,有谁愿意在压抑中生存?人生缺少了掌声,只会剩下英雄垂泪、七子悲歌的结局。正如当年的屈原,世人皆浊惟他独清,世人皆醉惟他独醒,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没有掌声,没有理解,只有渔夫的叹息,终于使他熄灭希望之火、生命之灯。

人生的掌声永不能停息,它永远激励着人追求灵魂的高尚与完善,掌声比爱心比金钱更为重要。

让掌声响起来,人生需要掌声。

【推荐理由】

以爱心为话题的作文篇8

中学生很喜欢流行歌曲,对不少的流行歌词能烂熟于心,他们在歌声中领略着青春和浪漫的乐趣。事实上,哼唱流行歌曲已成为中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若能将歌词引到作文中来,必能开拓写作的新天地。首先,它能陶冶学生性情,提高艺术鉴赏情趣。好的歌词犹如一首诗,一幅画,让人清心悦目,教人深思反省。其次,歌词的蕴意含理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让人在享乐歌曲的同时从中汲取营养,感悟人生哲理。其三,借用歌词洗练的词句,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歌词中排比、拟人、对偶、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值得借鉴学习。其实,这种巧用流行歌词写中考作文的情况早已出现。

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将歌曲融入作文教学中,一定倍受学生欢迎,大大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一、歌曲激情。音乐、歌曲的激情可以收到语言难以企及的效果。如歌颂母爱的文章可用《烛光里的妈妈》,激情深沉的歌声可让学生体味到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和真情劝慰;又如描写同伴的文章可用歌曲《牵手》,让学生在深沉悠长的旋律中感悟相伴同行,相濡以沫的人生境界;再如,反映困境中亲人之间至诚的鼓励和支持的文章,可用反映下岗职工生活的歌曲《从头再来》,“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我们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至爱的亲人,再难再苦也要坚强。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学生在这激昂高亢的旋律中受到感染,感情也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二、巧用歌词作题。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如一位同学在中考作文时自拟的题目是《因为爱你》,见到这个题目,读者一定会惊讶不已,想不到考场里还有这样大胆的学生!可当你阅读时,会发现作者记叙的原来是一段与网络有关的故事,结尾时他又巧妙地引用歌曲里“因为爱你,更珍惜我自己”的歌词,全文可谓浑然天成;在以“挫折”的话题的作文中,可用《阳光总在风雨后》作标题;在以“母爱”的话题的作文中,可用《世上只有妈妈好》作文章的标题。

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中,是涌现了大量借用或化用歌词作标题的语句,如“明明白白我的心”“掌声为自己响起”“千年等一回”“爱拼才会赢”“问天下谁是英雄”“网事如风”。这些标题的出现,使阅卷老师在紧张、疲惫的工作中为之一亮,整篇文章也因之增色不少。当然所用到的歌词内容要健康向上,还要与文章的内容丝丝入扣。

三、行文中引用歌词。如写到有关“爱心”的话题,同学们就喜欢借用《爱的奉献》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自然、和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写到有关“友谊”的话题,同学们就喜欢用歌词“我们往日情意相投,让我们紧握手,让我们举杯畅饮,友谊地久天长……”结尾,来抒发对友谊的珍爱之情。

以爱心为话题的作文篇9

谈论团结友爱话题仅仅是几分钟。而付出友爱,体验友爱,则将伴随我们一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团结友爱主题国旗下讲话,仅供参考。

团结友爱主题国旗下讲话(一)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很荣幸能站在国旗下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团结友爱,共荣辱》。

提到“团结友爱”,同学们都不陌生;那到底什么是团结友爱呢?团结友爱就是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和睦相处,克服困难,朝共同的目标努力。

我们离开家庭,来到学校,在校园里,没有爸爸妈妈的帮助,同学就成了我们最好的伙伴。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和大家一块儿学习时,当你和同学们一起游戏、一起活动、一起劳动时,当你和伙伴们共同解决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时,你是否感受到了同学之间那份真诚的友谊和团结带来的快乐?团结同学,与人真诚交往是每个学生应具有的优良品质,也是健康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与人合作的意识,这种合作意识产生于从小与同学之间的团结友好交往中。

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到,在班级中,在校园里,经常有那么几个同学,平时总爱和同学磕磕碰碰,今天和这个同学闹意见,明天又去欺负低年级同学,这些行为,都在伤害着同学之间的友情,都在污染着我们共同生活的美好环境。 其实,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同学之间是兄弟姐妹,彼此要互相关心、互相礼让,有不同意见要互相协商解决。虚心向别人学习,多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是团结的一个基础。

团结友爱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很重要的,当你与同学一起合作,顺利地克服困难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团结友爱带来的快乐呢?在我们身边,团结友爱的行为随处可见:在学习上,大家互相帮助,课间有的同学虚心请教,有的同学耐心讲解题目;班上成绩好的同学自愿当小老师,指导同学背书……还有,在各种班级比赛中,大家出谋划策,一起努力这无不体现了团结友爱精神和集体荣誉精神。

同学们,谈谈友爱仅仅是几分钟。而付出友爱,体验友爱,则将伴随我们一生。一次游戏,一次班级活动,一次打扫卫生,都离不开你、我、他的共同协作。付出一份友爱,你将收获两份快乐!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吵闹,不说脏话,不取笑他人,不欺负弱小,让友爱的甘泉滋养我们的心灵,让团结友爱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让我们在和谐、团结、友爱中茁壮成长!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团结友爱主题国旗下讲话(二)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早上好!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学期已过半,在这几个月的生活中,你一定有颇多的感受吧?同学们,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和大家一块儿学习上课时, 当你和朋友们一起玩乐时,当你和伙伴共同解决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时,你是否感受到了团结友爱带来的那份快乐呢?

其实,在生活中伴在同学们左右最多的是自己的同班同学,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而同学之间就是兄弟姐妹,彼此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礼让,应虚心向别人学习,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咱们民中的同学都很团结友爱,比如冬运会的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在这里我且不将细说。但遗憾的是,校园中那种不团结友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看看每天打饭时,那些插队的人,心安理得,面无愧色,这样的人,不懂友爱;别人休息、学习或工作时,毫无顾及追逐打闹,大声喧哗,不设身处地地考虑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干扰,这样的人,不懂友爱;稍有不顺,张口就骂,不考虑这些污秽的语言带给周围人难堪,这样的人,不懂友爱;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以取人短处为乐,这些人,无一例外地不懂友爱。这些行为,都在伤害着同学之间的友情,都在污染着我们共同生活的美好环境。

同学们,来民中的目的是什么呢?“革心致远,博学弘治”,良好的学习坏境离不开你我他的团结友爱,让我们从眼前的小事做起,让友爱的力量为青春添上精彩的一笔吧!

团结友爱主题国旗下讲话(三)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团结友爱,从小事做起。 中国有句古话“同心成玉,协力成金”。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团结友爱的强大力量。那到底什么是团结友爱呢?团结友爱就是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和睦相处,克服困难,朝共同的目标努力。团结友爱是一种高尚的礼仪。我们的祖国不仅是一个泱泱大国,而且还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礼”体现着文明与修养,“礼”是一种风度与美德,也是教养的标志、高尚人格的表现。礼仪是一种心灵美的表露,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就可以表现出来,一句简单的问候,可以拉近两颗疏远的心,一个淡淡的微笑,可以为你获得一个愉快的心情。

学校是充满友爱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团结友爱能产生力量,团结友爱会诞生希望!

然而,在我们的校园里,在班级中,也会看到这样的一些现象:有同学在别人休息、学习或看书时,毫无顾忌地追逐打闹,大声喧哗,不考虑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干扰,这样的人,不懂友爱;有同学稍有不顺,张口就骂,不考虑这些语言带给他人的难堪,这样的人,不懂友爱;有同学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以取人短处、取笑他人为乐,这样的人,不懂友爱;有同学在买饭时拥挤、插队、不讲秩序,这些行为,都是不懂友爱,都在伤害着同学之间的友情,在污染着我们共同生活的美好环境。

那我们要怎样做到团结友爱呢?团结友爱,要从小事做起,要从现在做起。比如,你遇见老师时主动问好,与老师同学交往中要多用礼貌用语,当老师同学生病时,你问候一声;当同桌忘带课本时,你把自己的书移到课桌中间;当同学摔倒时,你扶起他,当同学不认真听课,你悄悄地提醒他一下。等等这些,都是团结友爱的具体行动。

我们全体同学要学会讲团结友爱,要会关心人,团结人,不与同学闹矛盾。有了矛盾,应从自身找不足,要学会同情人,帮助人。在学习上,成绩好的同学应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要主动上前帮助,要学会尊重人、信任人、不揭人短、不给别人起绰号,不猜忌人,坦诚待人;宽容让人,如果别人误伤自己或者错怪了自己,不要得理不饶人,要允许人家改正错误。

以爱心为话题的作文篇10

积累一些观点鲜明、内涵丰富的名言,深入体会其哲理和寓意,并在写作时巧妙地运用到文章中去,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写作方法。具体运用中,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简单改装,抑或合理想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丰富文章的内容,展示深厚的文学素养。具体写作中,名言类素材的运用可借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以名言引出话题

写作相关话题时,合理选择与之契合的名言,并以这一名言引出后面的分析与事例,从而形成一种严密的论证结构。这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论述方式,能够充分表现名言类素材的作用。

【示例】

托尔斯泰说:“是的,爱,但不是那种爱,即因为什么东西,为了什么目的,或者因为什么缘故而爱,而是这种爱,即当我临死时,我看见了我的敌人却仍然爱他的时候我第一次所体验到的爱。”

为此,我们曾苦苦寻觅爱的所在,一转身,月华如水,光影重重,人间确有大爱在。

风轻云淡,老月青山,平平淡淡的爱弥足珍贵。我们曾因“小悦悦”事件而对社会失望至极,也因更多人的真情解冻我们冰封的心。在远离了城市,远离了繁华的边远山区,那里的孩子上学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甚至没有像样的课本。为了让他们读上书,无数人来献爱心,书包、课外书、文具盒等物品通过不同方式送到这群渴望知识的孩子手中。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立意要回报这些用爱帮助他们的人。这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爱涌到孩子们的身边,让祖国的新一代更加茁壮地成长。这爱,像一纸飞机飞到希望的田野上,不再苍凉。

(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优秀作文片段)

【分析】以“爱心”为话题进行写作,开头先引用托尔斯泰的名言,对“爱心”这一话题进行生动而鲜明的解读。然后自然引出后面对这一名言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联想到社会上一些缺少爱心和渴望爱心的现象,整个论述一气呵成,逻辑严密。

二、将名言合理嵌入文中

每一个写作的话题,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名言或名作素材来表现。因此,在对话题具体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恰当地选取一些名言为素材,直接嵌入到论述中去,通过这些素材的运用使文章的内涵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示例】

善,凝成晶莹的琉璃,光域之下的梦幻,通透轻盈,用岁月的线将它们一颗颗串起来,垂成生命的重量。

轻盈碰,纤蝶梦

有人说,善为佛之泪,落于心,便使人通彻明达,纯真美好,才有了“人之初,性本善”之说。人世俗寡,人心幽深。浮世里,又有几人不沉醉于功名利禄之中?谁又能回忆起古人之训:“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世风俗浊旋流不息,而若定以清心涤魂抗之,纵使世风浑浊不堪,又能奈之何?身处飘飘浮世,能以善自戒自省,以善修养身心,便可以摒弃世俗,成就自身,流芳于后世。人的德行恰如琉璃珠,离开了灵魂的救赎,触之即散。纤弱的蝴蝶以善量心,方能化茧成蝶,留给世人美丽的身影,人亦如此。

(2014年高考重庆卷优秀作文片段)

【分析】以“善”为写作中心,在对此话题进行分析时,以生动的表达对善进行了深刻的理解。具体理解时,自然嵌入了屈原的名言,表现了屈原高尚的品质,突出了话题的内涵,也使整个论述显得更加充分,更具真实感。

三、以联想实现素材拓展

每一个话题,都可以运用很多名言来展示。这时,就可以通过丰富的联想,精选一些相互之间能够联系在一起的素材。通过对这些素材的合理安排,来表现写作中心。

【示例】

古语曰:“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续了一把断弦的琴,复了一页泛黄的谱,此语已化作一曲泠泠长调,在指间缓缓淌出。农民工自愿在医院打工抵债,便是这琴音的开端……

《弟子规》有言:“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他说:“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班长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他是昔日的筑路战士陈俊贵。一个馒头,挽救了一个生命;一句嘱托,开启了一次守望。班长和战友牺牲了,他和部队得救了。誓言在心,恩情在怀,他从未止步。二十多年的苦苦寻觅,他无悔无憾;这一生的坚定守护,他不悲不怨。很难想出一个比知恩图报更适合的词语来形容他,因为他已经把感恩演绎到极致。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几十年来的每一次扫墓,他都在用心清扫出一方净土,岿然坚守着一种美德。

(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优秀作文片段)

【分析】写“感恩”这一话题,作者先以古语引出材料内容,然后以《弟子规》中的名言对这一内容进行总结,并由此联想到陈俊贵的名言,再进一步引申到陈俊贵的事迹。这样,几个名言之间就形成一种关联,条理清晰地展示出写作的中心。

四、阐释名言内涵

名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也能挖掘出丰富的内涵。因此,在引用名言素材时,也可以将名言内容进行阐释。具体阐释时,需要结合话题中心,提炼出名言中的核心思想,最终使名言充分体现写作的话题。

【示例】

我们行路,并不仅仅是为了打开门;我们开门,也并不仅仅是为了行路。我们要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是过程。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谈及获释出狱那天的心情时,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和怨恨留在身后,其实我仍将在狱中。”多么大彻大悟的一番话!这监狱之门到底是走向深渊还是通往自由,则要看你如何去走未来的路。

曼德拉也曾狂妄不羁,他所走过的每一条路都留下了自傲的影子。而在这27年的牢狱之中,他的棱角已被磨平,他学会了理解与宽容。

27年的牢狱之路,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打开了南非新世界的大门。

倘若曼德拉出狱后满怀悲痛与怨恨,那他所领导的南非将永远关上消除种族歧视的大门,而他,也会止步不前。

(2014年高考全国浙江卷优秀作文片段)

【分析】对“门与路”进行思考,选取曼德拉的事迹为素材,具体分析时,以他出狱时的名言作为分析对象,由对这一名言的理解,展示出这一人物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引述言简意赅,有很强的概括性。

五、名言与事例相融

对写作中心进行分析时,可以精选典型的名言素材。在具体运用时,可以在素材与事例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关系。这样,就使名言与事例巧妙地融为一体,进而更充分地表现写作的内涵。

【示例】

村上春树曾有言:“我不能抛弃初心,我想。无论它多么沉重,有时是多么黑暗,但它还是可以时而像鸟一样在风中曼舞,可以眺望永恒。”追逐本心,不被他人左右,我们就能登上心灵的高地。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说过:“我满心承认常规生活的社会价值,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我的血液里却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人生是更为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浅田真央就是这样一个敢于追逐本心的勇者。在索契冬奥会上定格下最后一个舞步时,她泪光盈盈,赢得全场掌声雷动。作为第一位两次获得世锦赛冠军的亚洲选手,她一直在追逐冰上的红日,尽管偶有阴雨,但光芒永不褪散。每场比赛,她都坚持使用男子比赛的高难度动作――阿克塞尔三周跳,仿佛那是她的太阳。在追逐本心的路途上,即使有万千人阻挠,她也从未退缩,更从未因他人的只言片语而动摇。她用艰苦而快乐的追逐,换来山顶无人能领会的壮阔风景。

(2014年高考湖北卷优秀作文片段)

【分析】以“山顶上的风景”为写作中心,作者在具体分析时,先以村上春树和毛姆的名言引入,然后以一句“浅田真央就是这样一个敢于追逐本心的勇者”,自然引出浅田真央在索契冬奥会上的表现,表现出她在明知失败时仍能够追逐本心,将最美的自己展示出来的精神,充实了文章的内涵。

六、对名言进行借鉴模仿

一些名言,在表达上很有韵味。这样,我们在写作时,就可以借助这种名言的语言风格或者哲理意蕴,仿写一句与话题相适应的句子。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还能够增加文章的新颖性和生动性。

【示例】

我是我自己,一个情感的编织者,一个开心就会大笑,伤心就会哭泣的自己,每时每刻都在编织着我那梦幻的王国。沈从文曾说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也会说:“我喜欢美好自然的景色,钟情友情世界的纯真,羡慕成功人生的品质,而更憧憬一份悠然恬淡的田园气息。”人的每一种情感都从心灵传递。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感受春去夏至的躁动,触及秋末冬来的寒冷,这时,获得的往往是一种温馨与慰藉。好想将心放在一处楼阁,静静地体验“轻罗小扇扑流萤”的闲淡;好想将心放在一叶扁舟,轻轻地感受江南烟雨的朦胧;好想将心放在一片古原,默默地领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惬意。

既然有了想法,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让我们将一颗赤子之心,融入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去笑览山顶无限风光。

(2014年高考湖北卷优秀作文片段)